闽南红砖民居调研报告.
闽南民宿建筑文化的研究与应用
![闽南民宿建筑文化的研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5e8f0800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2c.png)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乡村面积遭到了一定程度的侵占,同时象征着地域文化特色的古建筑也遭到了一定破坏。
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使得人们对于城市中的街道、居民楼、市集等趋同化的设施感到麻木。
人们热衷于去往各地旅游参观,体验各地的文化特色,感受各地的民俗、民风和生活状态。
居民住所的风格不仅事关当地的文化传承,而且也是当地生活风俗的集中体现。
民宿建设不仅为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经济收入。
可以说,民宿的发展对于推动区域各方面的进步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民宿发展的现状民宿作为旅游业中重要的一环,在近几年中数量剧增,当地居民通过对现有住所进行改建,使其成为农家乐式酒店,从而满足盈利的目的。
但是如今的民宿在建设过程中出现建设意识薄弱、资源匮乏、分期建设等现象,导致民宿建筑建设无论是宏观的整体层面还是微观的要素层面都表现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例如缺少地域性的思考,缺乏与当地文化的关联,新旧建筑在风格上缺少统一性和整体性,建筑功能欠缺等。
这些都使得民宿建筑无法与当地融为一体,或者无法更好地表现当地的优秀文化。
更有部分投资商为了尽快盈利,忽略对乡土特色的深入挖掘,照搬优秀的民宿案例,导致区域特色趋同化,不利于传统地区特色文化的发展[1],甚至无法解决部分地区的特殊自然因素所带来的问题。
例如闽南地区的大风天气与潮湿气候。
综上所述,发展民宿有着重大的意义。
本文以闽南红砖厝为例,进行民宿设计研究,旨在突出闽南建筑的特色,同时对古建筑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与重塑,希望能为闽南民宿发展提供参考意义,为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闽南建筑的结构与文化红砖古厝大多分布在福建省南部,即福州至永定沿线以东的泉州、厦门、漳州等地区。
红砖厝以砖石呈红灰主色调而得名,通过取样分析,泉州等地区黏土含铁量高,烧制过程中,黏土中的铁元素氧化为三氧化二铁,因此呈现出红色,建筑色彩艳丽,造型典雅,因此广受外来游客的喜爱。
社会实践报告-闽南古厝调查
![社会实践报告-闽南古厝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a5408b5acc1755270622081b.png)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闽南古厝调查目录第一部分本次调查报告基本情况 (4)1.1闽南古厝简介: (4)第二部分选题依据 (4)2.1选题背景: (4)2.1.1文化积淀 (4)2.1.2建筑遭受破坏 (6)第三部分研究思路和方向 (7)3.1闽南古厝的现状和不足 (7)3.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和潜力 (7)3.3数据分析 (8)第四部分调查过程 (9)4.2.1文献参考与问卷设计 (9)4.2.2电话访谈与记录 (9)4.2.3发布问卷与数据统计 (9)4.2.4资料集成与整理 (10)4.2.5完善调研报告 (10)第五部分调查结果与分析 (10)5.1访谈结果与分析 (10)5.1.2采访背景 (10)5.2采访记录和分析——政府方面 (10)第六部分问卷调查结果和分析 (13)第七部分研究结论 (18)7.1闽南古厝的现状和不足 (18)7.1.1闽南古厝的现状 (18)7.1.2闽南古厝今后保护和开发的外部优势 (18)7.1.3闽南古厝今后保护和开发的不足 (19)7.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和潜力 (20)7.2.1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 (20)7.2.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潜力 (20)7.3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措施 (20)第八部分我们的建议 (21)8.1保护是前提,保护比申遗重要 (21)8.2传播闽南古厝文化很有必要性 (22)8.3保护的同时开发闽南古厝 (22)参考文献 (23)第一部分本次调查报告基本情况1.1闽南古厝简介:“厝”在闽南方言中是“房子”的意思,闽南古厝是厦漳泉闽南地区的古代建筑群,也是现今闽南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
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又名“皇宫起”。
由于古厝主要由红砖砌成,在不少地区也叫做“红砖厝”。
它形式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
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做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
大班《闽南红砖古厝》
![大班《闽南红砖古厝》](https://img.taocdn.com/s3/m/d75cc0b3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86.png)
远望红砖古厝,最吸引眼球的除了屋顶的燕尾脊之外, 便是红砖墙的立面,红彤彤似鲜艳的向日葵颜色。
近看,红砖墙面每每刻意组砌,贴面镶嵌成各种各 样的图案,成为富于变化的砖砌艺术。
闽南的红砖厝,均采用中轴对称布局,以三间张双落大厝最为典型, 罕见五开间的大厝,规模大的院落还加护厝于左右。
高大开敞的厅堂是大厝的主体,它的主要功能是敬神祭祖、举行 婚丧礼仪和接待宾客。居室则比较狭小、封闭。
而天井院落通常用于养花、养鱼,摆上几盆盆景,以求在 宁静之中赏心悦目。
红色是喜庆、吉祥、富贵的象征,它大量用于砌墙,铺设室内 地板,形成无处不见“红”,这又是红砖厝的一大特色。
然而许多红砖墙 在墙面中,有规 则地嵌入花岗岩 石块,这便是 “出砖入石” 。 形成了红色为主 调、红白相间的 鲜明。 庭院深深,高墙突兀,透过每一块红 砖后面,历史深处的繁华,仿佛依然 在飘荡,隐约可见。
我的播报到此结束, 谢谢!
参观泉州红砖古厝心得体会作文
![参观泉州红砖古厝心得体会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6fb5322d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13.png)
参观泉州红砖古厝心得体会作文篇一《红砖古厝之旅》早听说泉州的红砖古厝别有一番风味,这次终于有机会去参观,那感觉就像打开了一本充满故事的古老相册。
一到古厝前,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独特的红砖红瓦。
那红,不像现代建筑材料那种扎眼的大红,而是一种带着岁月沉淀的暗红色,像夕阳余晖染过一样。
墙壁上的砖块排列得整整齐齐,我好奇地凑近去看,发现砖块间还有白色的勾缝,就像给古厝穿上了一件典雅的砖纹衬衫上精致的白色缝线。
走进古厝,里面是一个大院子,地面铺着石板,有些石板已经被岁月打磨得光溜溜的。
我试着在上面跑了一下,差点摔个跟头,这石板是在向我诉说它经历的无数个春夏秋冬啊。
院子里有一棵很大的榕树,那根须像老爷爷的胡子一样,有一些都垂到地上扎进土里,又长成了新的树干。
我坐在榕树下的石凳上,感觉就像坐在古厝的怀抱里。
古厝的屋子里,摆放着一些旧的家具。
有一张木质的桌子,上面的纹理就像一幅自然的山水画。
我用手轻轻抚摸,能感受到它的粗糙和历史的痕迹。
那几把椅子,看着普普通通,但是当我坐上去的时候,却觉得特别踏实,仿佛能看到以前住在这里的人围坐在一起聊天喝茶的场景。
这里的窗户很有特色,都是木质的镂空雕花,我透过窗户往外看,院子里的景色就像一幅带着古典框的画一样。
这次参观红砖古厝,就像一场时空穿越之旅。
我看到了古老建筑背后隐藏的生活百态,这可比在书本上看到的有趣多了。
篇二《走进泉州红砖古厝》去泉州看红砖古厝,就像是一场寻宝之旅。
刚到古厝聚集的地方,我就被那些古厝外墙上的装饰吸引住了。
有精美的石雕,刻着各种花卉和小动物。
我凑近一只刻着的小狗石雕,那小狗的表情可逼真了,眼睛圆溜溜的,舌头似乎还吐出来一点,好像下一秒就要汪汪叫起来。
走进古厝内部,像是走进了一个生活的博物馆。
我发现天花板是那种木梁结构,一根一根的木头横跨在屋顶下,粗细不均匀。
我好奇地伸手去摸了摸,有些地方还有点毛刺刺的感觉。
屋子的角落里有一个老式的灶台,这灶台可太有特色了。
为闽南家乡代言的调研报告
![为闽南家乡代言的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dca55c4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d6.png)
为闽南家乡代言的调研报告
闽南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情趣,凭藉自己的聪明才智创建与自己生活环境相适应且符合自己的审美观的闽南建筑。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闽南文化,共同感受闽南建筑深厚的底蕴与内涵吧!
一、闽南建筑文化
1、特点:闽南派建筑它强调屋脊及屋面的曲线,但屋檐较平缓,至两端略为起翘,木屋架的桁梁及短柱多为圆形断面,外墙及屋面采用闽南的红砖及红瓦,在阳光下特别显出红艳的美感。
2、功能分类: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等,其中最富特色的首推民居中的“宫殿式”俗称“古大厝”建筑。
3、平面格局:以“三合天井”型或“四核中庭”型为核型,向纵、横或纵横结合发展起来的,在城镇人口密集地区还演变出“竹筒屋”的特殊形式。
“两大匠派’
1、闽南居住建筑主要由泉州与州两大匠派所营。
共同的特点是1、平面布局都有明显的中轴线,以厅堂为中心来组织空间,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并以此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
2、建筑结构多采用穿斗式木架构,室内隔墙也多采用木板镶嵌,外部围护结构用红或青砖、白石封壁外墙;
3、屋顶采用硬山式和悬山式,但组合的方式多样,形成层叠有趣的屋顶轮廓,呈现出丰富的天际轮廓线,而正脊多半呈弧线曲线,向两端起翘呈燕尾;
4、建筑细部的雕刻工艺,如石雕、木雕、砖雕、瓷雕等别具地方特色,贯穿于柱础、门窗格扇、雀替、梁枋、屋脊等部位。
泉州的民居建筑墙体材料多用红砖、
方仔石墙、大牡蛎壳墙,这与漳州居民喜用青砖有明显的差别。
探析泉州传统民居装饰“红砖文化”
![探析泉州传统民居装饰“红砖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37ea9a2e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75.png)
红砖的制造
红砖的制造
泉州红砖的制造过程非常独特。首先,选择具有粘性的土壤,将其浸泡并搅 拌均匀。然后,将搅拌好的土壤放入木制模具中,压制成型。最后,将砖坯晒干 或用火烘干,再进行打磨和抛光。这样制造出来的红砖质地坚硬,纹理清晰。
红砖的建筑装饰风格
红砖的建筑装饰风格
泉州红砖的建筑装饰风格以简约、实用为主,同时也融合了闽南文化和海洋 文化的元素。在建筑结构上,红砖的线条和形状非常注重对称和和谐。在装饰细 节上,红砖与石雕、木雕和灰塑等工艺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此外,红砖 还常被用于铺设庭院、公园和街道,构成美丽的景观。
四、结语
泉州传统民居装饰“红砖文化”是一种具有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 化遗产。红砖作为建筑材料之一,在当地得到了广泛应用和精心打造。这些红砖 装饰不仅体现了泉州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传统,也反映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发 展。通过深入了解和传承“红砖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泉州这座历 史悠久城市的独特魅力。
结论
结论
泉州红砖建筑装饰是这座城市独特魅力的体现,它不仅代表了泉州人民的勤 劳智慧和历史文化传承,也体现了泉州海洋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保护和发展红 砖建筑装饰,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同时为这座城市注入新的活 力和魅力。
谢谢观看
2、工艺价值
2、工艺价值
红砖的烧制和拼接工艺是泉州传统民居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烧制过程中, 匠人们需要严格控制火候和时间,才能使红砖达到最佳的色彩和质量。在拼接过 程中,匠人们需要运用各种砌筑技艺和粘合材料,才能使红砖紧密相连,构成牢 固的建筑结构。这些工艺技术的运用,不仅展示了匠人们的精湛技艺,也使红砖 成为了传统民居装饰中的重要元素。
探析泉州传统民居装饰“红 砖文化”
闽南红砖聚落空间形态初探——以福建南安市蔡氏古民居为例
![闽南红砖聚落空间形态初探——以福建南安市蔡氏古民居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27db703d03d8ce2f00662394.png)
2019年0引言闽南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主要指位于福建东南沿海的泉州、漳州和厦门地区。
在历史上闽南地区是移民社会,从三国孙吴时期开始,经过四次的移民大迁徙带来了丰富的中原文化;同时,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东方大港,同世界各国有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带来了丰富的海外文化。
因此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性格和丰富内涵的闽南文化造就了闽南红砖聚落极其独特的民居形态。
它们广泛采用“红砖”为主要特征,一方面它们根植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聚落内具有严谨的组织结构和空间布局;另一方面又具有与其他中国传统民居形态截然不同的浓烈色彩主题,大胆夸张的建筑造型,和对建筑装饰的极力追求,由此鲜明地展示出海洋文化带来的外向、开放的性格特色。
南安蔡氏古民居作为闽南红砖聚落的突出代表,试着对其空间形态的分析,来解析从中国传统民居演变而来的闽南红砖聚落所具有的独特形态。
1聚落概述聚落,古代称之为村落,现在一般指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在人文地理学科里,聚落划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我国著名人文地理学家金其铭在《聚落与地理》一书中指出“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
因此,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和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蔡氏古民居,又名“大厝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安市官桥镇漳州寮,由菲律宾华侨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六年至宣统三年兴建。
整组建筑群一律采用青石墙角、红砖墙身,还有红瓦顶和燕尾脊,属于典型的闽南皇宫起大厝。
现存较为完整的单体建筑有宅第23座,书房1座,遗址15处,依次前后平行排列有序地分布于大约3万m2的长方形地块中,东西通长约200m,南北通宽约100m,总建筑面积约16300m2。
蔡资深经过一生的奋斗所积累的巨大的商业财富,是该建筑群得以成批建造的经济基础;同时,其作为旅居菲律宾华侨、清资政大夫的尊贵的社会地位,是蔡氏古民居的建筑规模与等级超越一般的制度依托。
闽南民居:鲜艳的红砖大厝
![闽南民居:鲜艳的红砖大厝](https://img.taocdn.com/s3/m/5fe3fb3131126edb6f1a10eb.png)
宽阔平坦,交通方便,语言相通。闽南是福建的精华所在。 闽南地区的泉州开发最早,宋元时代已成为整个东方世界最大的海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明
代泉州港衰落,然而漳州的月港在明后期崛起,继续保持闽南人的航海优势。明清之际,郑成功一度控制了南中国海的海权,并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这是大
经营屋顶的建筑了。前些年我在马来西亚的槟城参观龙山堂,一座保存极其完好的闽南宗祠,首先就被它屋顶的豪华装饰震撼了。 回国后我对曲利明说:“我们在
闽南采访过那么多闽南建筑。我告诉你,我见过的最好的闽南建筑在马来西亚。”
点是红砖红瓦,特别俗艳。这是很奇怪的。中国各地的民居,都以青砖灰瓦为主,不但因为青砖的质量优于红砖,还有建筑制度上的原因。红色是高等级建筑
才能使用的颜色,例如皇宫和寺庙。闽南民居不但铺红瓦,还使用红色筒瓦,的确是僭越了分寸。 闽南人自豪地称他们的房子为“皇宫起”,也就是皇宫体
的民居。 有个民间故事解释了这种建筑样式的来源:闽王王审知的皇后黄惠姑是泉州人,每到连绵阴雨天气,往往伤心落泪,闽王问她为什么。皇后说她想
。南安蔡氏古民居,一般面阔为五开间,两进或三进,左右带一排或两排护厝。 红砖红瓦成了闽南建筑的独特视觉特征。在亚热带的强烈阳光下,碧海边,龙
眼树与荔枝林的绿荫间,一幢幢鲜艳的红砖大厝显得特别青春亮丽、优雅动人。 闽南人喜欢红色,也许与他们喜欢张扬和热闹的性格相关吧。 通常说的闽南,
指的是原泉州漳州二府的辖地,现在则分属厦门、泉州、漳州三市。从地理看,闽南地区有三个重要的特点。首先,她是福建最炎热的地区,临近北回归线,
《闽南建筑风格》研究报告
![《闽南建筑风格》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762b19a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ed.png)
《闽南建筑风格》研究报告《闽南建筑风格》研究报告《闽南建筑风格》研究性学习小组泉州的民居称作“厝”,其中有一种是模仿“皇宫”风格的建筑——“红砖厝”,它是我们家乡特有的建筑。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古大厝逐渐破败和消失,而流逝的不仅是儿时的回忆,更是一种文化,作为学生我们当然无法保护和开发,但是怀着一种认识与传承的心情,我们去研究闽南建筑风格。
我们课题组成员制定研究方案,从建筑艺术、形式、装饰、文化内涵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利用周末时间对家乡的古民居进行实地考察,采访当地群众,拍摄照片,选取学校周边典型的红砖厝进行研究,同时也到图书馆、网络教室查找资料及图片来完善研究内容,完成如下研究报告:红砖厝的传说红砖厝在福建的其它地方是很少见的。
至于其中缘由,还得从“臭头皇后”的故事说起。
相传唐昭宗光化年间,惠安县黄田(今张坂后村)人、工部侍郎黄纳裕的侄女黄小厥,有幸被闽王王审知选入宫中,因其才貌双全后来又被立为王妃。
黄小厥小时候头上曾长过一层蚝壳般的癞疮,所以后人戏称她为“臭头皇后”(乡间人把王侯的配偶称作“皇后”)。
但正是这个“臭头皇后”,即使在贵为王妃之后,仍旧一心挂念着家乡人民的疾苦。
有一年春天,福州连续下了几天的倾盆大雨。
黄皇后在宫中焦虑不安,因为每年的这个季节,离福州不远的闽南地区也正值雨季。
她深知家乡的父老乡亲身居茅屋,地处滨海,遇到大雨加上大风,经常是茅飞屋塌,苦不堪言,因而很是忧伤。
闽王瞧在眼里,忙问何故。
黄皇后便将情况如实说了。
闽王沉思片刻,便道:“爱妃,这事好办,寡人赐你府上建皇宫式房屋,如何?”黄皇后听罢,眼睛一亮,立即跪下谢恩。
对传旨太监说道:“陛下赐我府可建皇宫式的房屋,你速去传旨”。
闽王说的“你府上”是单指黄皇后的家,这时她说成“我府”是故意含混其义,让太监误以为是指整个泉州府,以造福家乡。
于是整个泉州府,特别是达官、豪绅、富商和华侨,甚至普通百姓人家,纷纷仿效王府的样子造起了房子,这种房屋形似殿宇,富丽堂皇,既有天井相隔,又有回廊连接,布局合理,雍容稳实,气势宏大、环境幽深,像宫殿一样金碧辉煌。
红砖古厝实践心得体会
![红砖古厝实践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830984fa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3f.png)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红砖古厝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近期,我有幸参与了一次红砖古厝的实践考察活动,亲身感受了古厝的魅力,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红砖古厝的历史渊源红砖古厝,又称红砖屋、红砖楼,主要分布在我国的福建、广东、台湾等地。
这种建筑风格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时期。
红砖古厝采用红砖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结合灰、白、黑等色彩,形成了一种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
红砖古厝不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红砖古厝的建筑特点1. 结构独特:红砖古厝采用砖木结构,砖墙承重,木梁、木板构成屋顶和楼板。
这种结构使古厝具有很好的抗震性能。
2. 布局合理:红砖古厝的布局通常分为前厅、后厅、两侧厢房和庭院。
前厅为接待客人、举行仪式的场所,后厅为居住、休息的地方,两侧厢房则用于储存物品或作为客房。
3. 造型美观:红砖古厝的外观造型丰富多样,有四合院、三合院、单栋式等。
屋顶多采用硬山顶或悬山顶,屋檐翘起,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
4. 装饰精美:红砖古厝的装饰手法多样,有砖雕、木雕、石雕等。
这些装饰不仅增添了古厝的美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民间信仰。
三、红砖古厝的实践体验在这次红砖古厝的实践考察活动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以下几点:1. 感受古厝的历史底蕴:走进红砖古厝,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沧桑和故事的时代。
古厝中的每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
2. 体验古厝的生活气息:红砖古厝内部空间宽敞,布局合理,既保证了居住的舒适度,又满足了生活需求。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古人智慧的生活哲学。
3. 欣赏古厝的建筑艺术:红砖古厝的建筑风格独特,装饰精美,展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在实践考察中,我认真学习了古厝的建筑技艺,对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4. 增强文化自信:红砖古厝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通过这次实践,我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
闽南民居调研报告
![闽南民居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fcac332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0f.png)
闽南民居调研报告闽南民居调研报告一、引言闽南地区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文化地区,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而形成了独特的民居建筑风格。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闽南民居建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以及其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实地走访和文献资料分析两种方法。
在实地走访中,我们选择了福建省的泉州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考察了当地的传统民居和现代民居。
在文献资料分析中,我们查阅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学术研究成果,并进行了整理和总结。
三、闽南民居的特点1.建筑形式丰富多样闽南民居建筑形式丰富多样,有“四合院”、“厢式”、“楼房”等多种形式。
其中,“四合院”是闽南地区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其结构呈“凹”字形,中心为天井,四周是房间。
通过天井的布置,可以形成自然通风和采光,保持室内的舒适环境。
2.材料精美闽南民居建筑材料讲究精美,常用的石料有砂岩、花岗岩等,木材多采用红木、楠木等。
而房屋的装饰讲究精细和繁复,常用的装饰手法有雕刻、绘画等。
这些独特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手法使得闽南民居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3.布局合理闽南民居建筑布局合理,常采用对称式的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将大门、主堂、后堂等重要空间布置在中轴线上。
同时,民居还注重室内外的联系,通常会有一个庭院或花园,与室内空间相互呼应。
四、闽南民居的历史背景闽南民居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经过多次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闽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海洋性气候区域,因此其建筑风格受到了海洋文化的影响。
同时,闽南地区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受到了诗词、绘画等文化形式的影响。
五、闽南民居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闽南民居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当地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
其合理的布局和精美的装饰为居民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而闽南民居的独特风格和历史文化背景也成为当地居民自豪的象征,反映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六、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闽南民居的特点和历史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论文范文_论文-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_论文-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1a16126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8c.png)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厦门红砖厝现状调查及旅游开发探析学生姓名学号系别地理科学系年级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日期目录引言 (1)一、厦门红砖厝的特点 (2)(一)红砖厝的建筑特点 (2)1.选址 (2)2.形制 (2)3.屋顶结构 (3)4.砖砌与砖雕 (3)(二)红砖厝的文化内涵 (4)1.重祖敬宗的精神 (4)2.兴学重教与发达的科举文化 (5)3.祈福的吉祥动植物和图案 (5)4.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落后 (5)二、厦门红砖厝的现状 (5)(一)红砖厝的分布 (5)(二)红砖厝的旅游开发现状 (7)1.红砖厝分散在各个区,难以形成规模 (7)2.旅游市场消费水平低 (7)3.缺少精品旅游项目 (8)4.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落后 (8)三、红砖厝旅游的保护性开发 (8)(一)保护性开发的原则 (8)1.原真性原则 (8)2.整体性原则 (9)3.全民参与原则 (9)(二)保护性开发的具体措施 (9)1.划分保护范围,合理开发布局 (9)2.构建保护体系,加强科学管理 (9)3.创新旅游项目,增强体验参与性 (10)4.挖掘多元文化,丰富产品结构 (10)5.开发和利用共举,开发合适的旅游线路 (10)6.学习异地经验,全面推介红砖古厝 (11)结语 (11)参考文献 (11)厦门红砖厝现状调查及旅游开发探析摘要:厦门红砖厝以其特有的建筑风格、人文内涵和地方特色而享誉海内外,是建筑学、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民俗学、旅游学等研究学者取之不尽的宝藏,具有鲜明的个性。
对厦门红砖厝的发掘与研究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厦门红砖厝的价值正日益被人们所认识,不少市民利用闲暇时间到岛外红砖厝旅游,希望于休闲中欣赏闽南民俗文化和建筑艺术的瑰宝。
文章以此为基点,分析制定厦门红砖厝的旅游开发建议关键词:厦门;古民居;红砖厝;保护措施;旅游开发Abstract:The red-brick houses in Xiamen enjoy a good reputation all over the world by their unique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With a distinctive personality, the red-brick houses are the inexhaustible storehouses f or scholars of architecture, history, geography, anthropology, folklore, tourism, etc. Th e excavation and research for the red-brick houses in Xiamen have both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In recent years, the value of the red-brick house in Xiamen is in creasingly being known that many residents use their holidays to the rural countryside outside the main island for an outing. They hope to enjoy the Minnan folk custom an d the architectural art treasure in the leisure. The article takes this as a base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red-brick house in Xiamen tourism and offer some propo sals for its development.Key W ords:Amoy; ancient dwellings; Red-Brick; protection measures; tourism exploitation引言福建有四大民居,即土楼、土堡、红砖和灰砖民居,其中以土楼最有特色,红砖民居最为靓丽。
闽南红砖古厝研究报告
![闽南红砖古厝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e6588ef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e5.png)
闽南红砖古厝研究报告
闽南红砖古厝是闽南地区特有的建筑类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本研究报告对闽南红砖古厝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闽南红砖古厝的历史渊源和发展
闽南红砖古厝的建筑风格起源于或明代末清代初,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报告中将对闽南红砖古厝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行深入阐述。
二、闽南红砖古厝的建筑特点和结构类型
闽南红砖古厝以其红砖墙体和独特的建筑形制而闻名。
报告中将对闽南红砖古厝的建筑特点和结构类型进行详细描述,并探讨其与当地气候、土地资源等因素的关系。
三、闽南红砖古厝的文化价值和保护现状
闽南红砖古厝作为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报告中将对闽南红砖古厝的文化价值进行分析,并对其目前的保护现状进行评估和总结,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和措施。
四、闽南红砖古厝的社会影响和经济价值
闽南红砖古厝不仅仅是一种建筑,更是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报告中将探讨闽南红砖古厝的社会影响和经济价值,以及如何将其合理利用和开发,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
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闽南红砖古
厝的特点和价值,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同时,对于当地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会实践报告——闽南古厝调查
![社会实践报告——闽南古厝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4d4046abe2bd960591c67737.png)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闽南古厝调查目录第一部分本次调查报告基本情况闽南古厝简介:“厝”在闽南方言中是“房子”的意思,闽南古厝是厦漳泉闽南地区的古代建筑群,也是现今闽南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
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又名“皇宫起”。
由于古厝主要由红砖砌成,在不少地区也叫做“红砖厝”。
它形式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
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做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
第二部分选题依据选题背景:文化积淀闽南古厝产生于明清时期,它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缩影,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仅存的少数古民居建筑。
闽南古厝是以家庭为单位,通常是几个有着血缘关系的家庭居住在同一古厝内,这正是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宗族文化。
现在的古厝也仍然发挥着这样的作用,许多已经移居台湾、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的闽南人,因挂念古厝上的祠堂,在老去之前仍会回到家乡看望。
四周封闭式闽南大厝,有二进、三进,甚至有五进、七进的。
一般来说,一进为门厅,二进为迎客厅或祖先牌位厅(闽南人注重宗族血缘关系),厅两侧居室和后落均住人,有一定的私密性,外人是不能随意进出的。
门外有一排木桩,由于古代女子不得“抛头露面”,因此用其来遮掩女性,这也是古代男女尊卑的体现。
进前有左右两厢房,一般用作厨房和储存草料工具等。
进两旁外侧,通常各建一条狭长的房子,称为"护厝",也叫护龙。
厅堂多为三间七架(间,面宽的单位;架,进深的单位),间架多寡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进与护厝之间有过水廊连通出入,结构完整。
大门进去,有前院,深井(闽南语译过来的,和表面意思不一样,指的是天井,采光的一个地方)两边是护廊,穿过天井就是正厅,左右是东西两厢,是正房。
大厅后面就是后院。
闽南古厝都有两个“飞檐”,上面常雕有龙、凤等形象,其雕刻精致。
在这些古厝中还存有一些着名的“豪华”古厝,如果杨氏古厝、王式古厝、宏琳厝……建筑遭受破坏古厝是闽南地区特有的传统民居,是闽南文化的杰出代表。
闽南红砖古厝研究报告
![闽南红砖古厝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1f6ec1e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71.png)
闽南红砖古厝研究报告闽南红砖古厝是中国福建省闽南地区独特的建筑形式,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中的一种代表。
闽南红砖古厝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传统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福建民居的活化石”。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保护现状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闽南红砖古厝。
闽南红砖古厝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当时福建沿海地区兴起了海外贸易,许多南洋华侨返回家乡兴办商业,红砖古厝便应运而生。
闽南红砖古厝一直延续至今,经历了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闽南红砖古厝不仅是一种住宅建筑,更是古代中国家族的象征。
闽南红砖古厝的建筑特点鲜明,多半呈现“回”字形或“禄”字形布局,坐南朝北,由前厅、中堂和后厅相连而成,成为一种独特的三进式建筑。
古厝使用红砖建造,因此得名为“红砖古厝”。
闽南红砖古厝的外墙红砖厚实,具有良好的保温、保湿和防火性能。
古厝内部空间独特,以中堂作为主要活动区域,前后厅用来存放家具、陈设和财物。
古厝的建筑风格浓厚,以红砖、木构架、石料等材料为主,雕花窗户、雕刻屏风、护花墙以及精美的木雕等为特色。
然而,由于现代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许多古厝遭到了拆迁和改建,闽南红砖古厝正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危机。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福建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对古厝进行修复和保护,并设立了闽南红砖古厝博物馆,为人们提供了学习和了解闽南红砖古厝的场所。
综上所述,闽南红砖古厝是中国福建地区的独特建筑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但由于城市化的推进,古厝的保护和传承面临巨大的挑战。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闽南红砖古厝的保护和研究,以保护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公众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对闽南红砖古厝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闽南红砖厝建筑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闽南红砖厝建筑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9807c202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75.png)
【城市建筑研究】建筑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实际居住需求,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建筑风格和形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探寻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设计理念。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诸多建筑艺术及风格,闽南红砖厝就是众多遗蕴中的一种,它以精湛的工艺以及独具匠心的风格给后人带来深刻的影响。
一、闽南红砖厝的建筑特征(一)就地取材的建造方式1.人工材料红砖是闽南红砖厝的主要建筑材料,它属于人工制作的材料。
由于红砖烧制的原料土壤含铁量较高,因此在高温焙烧之后会转化为氧化铁,最终呈现出鲜亮的土红色,通常被称为“胭脂砖”“颜紫砖”。
烧制过程中一般采用斜向叠加的摆放方式,出窑时砖体除了呈现红色之外还会形成黑色的纹理。
工匠在进行墙体镶嵌时,能够将砖体的红黑条纹进行巧妙排列和利用,最终构成具有艺术价值的建筑。
红砖的质感较为粗朴,加上耐人寻味的色彩装饰,非常符合人们的审美。
因此,红砖成为闽南传统建筑的基本材料一直被沿用至今。
2.天然材料除了烧制的红砖材料在闽南建筑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之外,很多天然材料也受到当地人的青睐。
主要有以下几种:天然石材,闽南具有一定的地域优势,其具有丰富的白石花岗岩资源,当地人也常将白石花岗岩作为建筑材料,白石可用于柱础和墙垛,青石则用以细部的雕刻;杉木材料,由于闽南地区杉木产量较大,当地居民常将其作为穿斗抬梁式结构的建筑材料,在装饰方面,还能利用杉木制作精巧的木构件;贝壳类材料,闽南靠近海洋,具有丰富的海产资源,其中体型较大的贝壳能够作为墙体的表面材料,不仅能够装饰建筑,还能够对外墙起到保护作用[1]。
(二)燕尾脊的独特装饰除了材料的精巧,闽南红砖厝还具有造型独特的燕尾脊装饰。
燕尾脊是闽南传统民居的主要装饰,其呈现出主脊不断向两端延伸超过背脊,尾部有分叉,两端向上翘的形态,搭配墙体的红砖,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和独特的审美。
燕尾脊的出现受中原文化以及古闽越文化的影响,由于闽越处于中原南方,信奉朱雀图腾,因此,鸟形态的装饰在闽越文化中非常常见。
红砖古厝介绍
![红砖古厝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6f5b8b69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91.png)
红砖古厝介绍红砖古厝,又称红砖建筑,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一种典型代表。
它以红砖为主要建筑材料,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红砖古厝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红砖古厝的建筑风格多样,既有庄重典雅的官式建筑,也有民间特色的民居建筑。
这些古厝通常采用木结构,屋顶覆盖青瓦,墙体则以红砖为主。
红砖古厝的布局严谨,讲究对称和谐,强调中轴线的运用。
在空间处理上,红砖古厝注重内外空间的交融,既保证了居住者的私密性,又使整个建筑群显得开阔通透。
红砖古厝的设计充满了人性化的考虑。
为了适应福建地区的多雨气候,红砖古厝的屋顶设计得较为陡峭,有利于雨水的排放。
此外,红砖古厝的窗户较小,既能防止阳光直射,又能保持室内温度适宜。
在装饰方面,红砖古厝注重细节的处理,如雕花窗棂、精美的门楼等,都展现了匠人们的高超技艺。
红砖古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到了明清时期,红砖古厝的建筑技艺达到了巅峰。
在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市等地,红砖古厝遍布大街小巷,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这些古厝见证了闽南地区的历史变迁,承载了世代居民的生活记忆。
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红砖古厝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采取措施。
一方面,加强对红砖古厝的保护和管理,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另一方面,通过修复和改造,使红砖古厝焕发新的生机。
红砖古厝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也是闽南地区文化的象征。
它们见证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关注红砖古厝的保护和传承,让这些历史的见证者得以延续辉煌。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红砖古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通过加强对红砖古厝的保护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借鉴和启示。
同时,红砖古厝也是一种旅游资源,可以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闽南红砖民居调研报告.
![闽南红砖民居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7ec38601711cc7930b71616.png)
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调研报告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调研报告(建筑学14-1 潘洁 14041610111)摘要:民居,包含了居住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
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由此联生出多种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
在闽南地区,就分布着样式不同的四种民居建筑:土楼、土堡、红砖民居和灰砖民居。
在这其中,以土楼最有特色,红砖民居最为靓丽。
闽南地区的红砖民居,多以红砖为墙,花岗石为基座,另外有木石的透雕、漏雕、圆雕浮雕图饰和非常精美的砖雕、木雕等特色工艺。
关键词:闽南、红砖民居、建筑特点、建筑装饰。
1.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的文化背景及内涵闽南在地域上包括厦门、漳州、泉州、龙岩等地区,其内分布着多种类型的民居建筑,如土楼、土堡、灰砖民居以及红砖民居。
其中最为靓丽的红砖民居,最初出现是在宋元时期,其外观色彩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后期的红砖建筑主要由归国华侨出资修建,他们早年出洋多因生活所迫,在人地生疏的异国含辛茹苦地打拼,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兴业旺家,所以一旦事业有成,他们就迫不及待地衣锦还乡,不惜巨资修建豪宅[1]。
又因为红砖是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建材,并且其所呈现的红色在中国是一种宫廷色,喜庆色,所以红砖大厝在当时大批建成,形成了特色的建筑群落。
闽南的红砖厝民居建筑大多是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院落式组群建筑,在建成加工过程中运用美学原则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图1.闽南红砖厝外观示意图审美价值,同时又隐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宗教意识,蕴含了人们对生活美满幸福、吉祥如意的祈愿[2]。
2.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样式特点2.1.红砖厝民居的形制从纵向看,二进(落)形成一个四合院,平面成口字形;三进形成二个四合院,平面成日字形;四进形成三个四合院,平面成目字形。
还有五进四院的超大规模建筑。
进(落)的两旁,建有护厝(龙),通常为左右各一座,也有左右各两座的,称“双护厝”。
从横向看,开间的多少与大小说明规模的大小,也说明官阶的大小。
闽南建筑调研报告
![闽南建筑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a7089ef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ec.png)
闽南建筑调研报告闽南地区的建筑风格以独特的福建建筑为主,具有浓厚的闽南地方特色。
闽南建筑受到历史、地理、民俗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对闽南建筑进行调研,介绍闽南建筑的特点、历史、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闽南建筑的特点1. 民居建筑:闽南地区的民居建筑多为两层或三层建筑,底层通常用作商铺,上层为居住空间。
房屋通常以木结构为主,使用精细雕刻和彩画装饰。
屋顶多采用硬山顶或弯脊顶,具有很高的抗风能力。
2. 祠庙建筑:闽南地区的祠庙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
筑岭屋顶、彩画装饰和石雕等元素常见于闽南的祠堂建筑中。
其中屋顶的设计常以类似山的形态,寓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善等思想。
3. 园林建筑:闽南地区的园林建筑充满了艺术气息,显示出精致和雅致的一面。
园林中的建筑物多为山水、廊桥和亭台等,结合了山水和建筑的特点,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
二、闽南建筑的历史闽南地区的建筑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宋代。
在宋代以前的时期,闽南建筑主要是以土坯和木材为主要建材,建筑风格朴素简约。
随着时代的发展,闽南建筑逐渐采用了更多的砖石材料,并加入了更多的彩画和雕刻装饰。
明代是闽南建筑发展的辉煌时期,许多寺庙、官宦、乡绅大宅等建筑在此时兴建。
到了清代,闽南建筑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三、闽南建筑的发展现状目前,闽南地区的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现代建筑的冲击。
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的闽南建筑逐渐被高楼大厦所取代。
同时,一些传统建筑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也不够完善,导致一些建筑物逐渐老化和损坏。
然而,仍然有一些寺庙、园林和老街区得以保留,成为闽南地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闽南建筑的未来发展方向为了保护和传承闽南建筑的独特风格,应加强对闽南建筑文化的认识和鉴赏。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传统建筑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另外,可以通过推广闽南建筑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和珍惜这一建筑文化遗产。
闽南红砖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闽南红砖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7dc1dde6f1aff00bed51ed6.png)
闽南红砖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闽南红砖建筑是古建筑中的典范,千百年来,自成一派天然风韵。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认为,红砖建筑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鲜明又特别,既是闽南文化重要载体,又与台湾有着同样的红砖文化,这是闽台文化渊源的见证。
闽南红砖建筑是中国建筑的支脉之一,图为宋文圃古民居。
闽南红砖建筑,即以红砖红瓦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建筑,其在福建东南部呈长条带状分布,主要分布于泉州、厦门、漳州三市。
为何闽南建筑采用独特的密度极高红砖,而不是国内广泛分布的青砖呢?红砖在闽南流传时间究竟有多久?是如何出现的?通过海峡两岸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得到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以泉州为中心的红砖建筑与海洋文化密切相关!有提议认为,须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去找寻闽南的红砖文化成因。
红砖建筑移入闽南的时间之谜来自台湾省的阎亚宁副教授调查,红砖技艺在世界上出现并成熟,首推古罗马,而古波斯也有采用氧化法烧制面砖的技术,两个文化圈里,红砖技术持续发展并使用至今。
他认为,闽南以红砖为主要材料的建筑,以留存的遗存为证,最早推至明末,至今约四百余年,然而实际出现的时间可能更早,疑由境外移入。
据分析,红砖建筑是中国建筑的支脉之一,分布范围在中国虽不大,但从世界史或东方建筑的角度观察,其影响却是极广极深。
据推算,红砖移入闽南时间,有三大可能——第一大可能:宋元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经由泉州传至闽南。
市舶司最初设置在泉州,随着海上交通,由西方移入了泉州,并拓展至闽南地区,主要来源可能为中亚的阿拉伯地区。
第二大可能:郑和下西洋时期。
六百年前郑和七下西洋,泉州还留有郑和行香碑,郑和招募的船工大多为福建裔,航海过程中吸收西方文化,使得红砖文化传入闽南成为这时期的一大可能。
第三大可能:十七世纪大航海。
欧洲各国在十七世纪大航海时期纷纷东来,英国、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等都是普遍使用红砖的国家,此种技艺直接或间接的移入,也是一种可能。
红砖是西方早已成熟且大量使用的技艺,传入泉州,再推广至闽南,成为闽南特色,反映闽南人在传统中具有开放与冒险精神,勇于接纳新知的文化特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调研报告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调研报告(建筑学14-1 潘洁 14041610111)摘要:民居,包含了居住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
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由此联生出多种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
在闽南地区,就分布着样式不同的四种民居建筑:土楼、土堡、红砖民居和灰砖民居。
在这其中,以土楼最有特色,红砖民居最为靓丽。
闽南地区的红砖民居,多以红砖为墙,花岗石为基座,另外有木石的透雕、漏雕、圆雕浮雕图饰和非常精美的砖雕、木雕等特色工艺。
关键词:闽南、红砖民居、建筑特点、建筑装饰。
1.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的文化背景及内涵闽南在地域上包括厦门、漳州、泉州、龙岩等地区,其内分布着多种类型的民居建筑,如土楼、土堡、灰砖民居以及红砖民居。
其中最为靓丽的红砖民居,最初出现是在宋元时期,其外观色彩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后期的红砖建筑主要由归国华侨出资修建,他们早年出洋多因生活所迫,在人地生疏的异国含辛茹苦地打拼,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兴业旺家,所以一旦事业有成,他们就迫不及待地衣锦还乡,不惜巨资修建豪宅[1]。
又因为红砖是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建材,并且其所呈现的红色在中国是一种宫廷色,喜庆色,所以红砖大厝在当时大批建成,形成了特色的建筑群落。
闽南的红砖厝民居建筑大多是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院落式组群建筑,在建成加工过程中运用美学原则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图1.闽南红砖厝外观示意图审美价值,同时又隐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宗教意识,蕴含了人们对生活美满幸福、吉祥如意的祈愿[2]。
2.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样式特点2.1.红砖厝民居的形制从纵向看,二进(落)形成一个四合院,平面成口字形;三进形成二个四合院,平面成日字形;四进形成三个四合院,平面成目字形。
还有五进四院的超大规模建筑。
进(落)的两旁,建有护厝(龙),通常为左右各一座,也有左右各两座的,称“双护厝”。
从横向看,开间的多少与大小说明规模的大小,也说明官阶的大小。
主厝的第一进(落)门厅是三开间的称“四规”或“三间张”。
“四规”即中厅两边各有一间厢房,共三间,是用四堵墙隔成的;中厅两边各有两间厢房,共五间,是用六堵墙隔成的,称“六规”或“五间张”[3]。
2.2.红砖厝民居的内部布局红砖厝内部的面宽单位为“间”,两堵墙或两根柱子之间的距离为“一间”,称“开间”。
中间的叫“明间”,两侧的称“次间”,或称“稍房”、“尽间”。
进深的单位为“架”,以一檩为“一架”。
架数越多,进深越深,但民单数为吉。
间架的多寡是地位、身分的象征。
明清两朝,公侯一、二品的门屋限定三间五架,厅堂限五间九架,不得超过七间九架。
其余房屋不得大于厅堂。
三品――五品的门屋为三间三架,厅堂为五间七架。
六品――九品的门屋为一间三架。
“光厅暗屋”为红砖厝的布局特点。
中间的明间宽敞明亮,为奉祀祖先、神明及会客的场所。
厅堂后壁多用可开启折合的大扇木门隔成,平时闭合与后轩分开。
后轩可布置成小书斋,遇到有贵客要事。
也可以进入后轩密谈。
有事时,也可把大扇木门打开,把厅堂与后轩合并为一,增大活动空间。
厅堂两侧为东西大房,是主要居室。
大房房门上悬挂有布帘,以屋顶小窗取光,室内较暗。
大房前有檩步,是梳洗的地方。
大房后有后房,是婢妾居室或存放随身用物、箱笼的储物间。
这种“一明两暗”的三开间结构,是红砖厝最基本的构成单位。
五开间即图3.闽南红砖厝五间张图示 图2.闽南红砖厝三间张图示图4.闽南红砖厝的间架结构三开间左右再扩展一间而成。
大厝就是“一明两暗”布局基础上,由数个单位建筑及外部空间组合衍化而成的合院建筑[4]。
2.3.红砖厝民居的榉头 在大厝内,正屋前面两侧有厢房,俗称“榉头”。
榉头朝天井一面常是敞开状态,是大房既能通风,又避免阳光逼射,有遮阴纳凉的作用,也是客人、随从休憩之地。
前落与后落以两榉头相连,两落往来甚为方便。
2.4.红砖厝民居的埕 首落前即屋身正前,留设的户外广场成为“埕”。
埕中或仅排列小盆花,留出较大场地,作为来客停放车辆、轿马的地方;或布置为庭院,栽花植树,假山小池。
2.5.红砖厝民居的深井及护厝每落厅前都有“深井(天井)”,保证厅堂轩敞明亮、 通风采光。
在厢房之外, 两侧或一侧增建的纵向长屋为“护厝(护龙)”。
如果是单边的护厝,则另一侧也常留有通巷,即作为前后各落出入的另一通道,使各落自成单元,又可使正屋免受邻居活动的影响,同时也减少对邻里的打扰,增加自身活动的私密性。
护厝又可增加一些辅助用房,在原有护厝的外部再增建一层护厝,形成双护厝,或作厨房、杂物工具放置场所,或作客舍,或为僮仆居室,或作书斋别筑,增加了可用空间的数量。
2.6.红砖厝民居的排水系统图5.闽南红砖厝的埕 图5.闽南红砖厝的护厝及小深井在大厝的四周和内部,通常都具有较为完善的排水系统。
大厝内的中央有一个比较大的排水池,在四周有较深的排水沟,一旦下大雨,内外共同协作,便不会出现水涝等问题。
2.7.红砖厝民居的整体布局2.7.1.“一条龙”式 闽南红砖厝最为普通的一种形式,可是说是简易版的闽南大厝。
它呈一字形排开,面宽三开间或者五开间,中间为厅堂,两侧则为卧房,在正屋两旁加盖较低的附房,作为杂物间或附属建筑。
这种形式的红砖厝一般正面平齐,有横向的檐廊,大多为旧时家境普通的小户人家居住。
图6.闽南红砖厝链接大厝与护厝的过水廊2.7.2.三合院式闽南红砖厝最基本形式。
在“一条龙”式的左右两侧垂直向前分别加盖榉头,是建筑整体平面呈“凹”字型。
在闽南乡村古厝中,是数量最多的类型,多为乡村中农耕者居住。
2.7.3.四合院式在三合院的基础上将天井前的院墙、院门改建成一列古厝,形成前、后二落大厝与左、右两侧榉头合围的形式,平面布局如“口”字形。
此外还有少数四边对称围合的四合院。
四合院有着封闭的天井内院,空间上内外有别,具有一定的私密性,此类型为士大夫所喜用。
2.7.4.二落带双边护式闽南典型的大型民居形式。
它在四合院的外围左、右两侧各增建一列纵向护图7.闽南红砖厝“一条龙”式图8.闽南红砖厝四合院式厝。
此类型通常规模较大,为官绅、富商地主或富庶大家庭居住。
图9.闽南红砖厝二落带双边护式2.7.5.三落大厝带左右护龙式在“二落带双边护”的后落大厝之后,增建一排较低矮的房屋“后界”,作为中央大厝的附房,它往往是建筑中面阔最宽的房屋,一般正中间为小厅,两侧为数间小房,既用于居住,也兼作存放谷物、农具及杂物的储藏间。
“后界”屋前有较宽敞的后埕庭院,用于晾晒谷物和衣物。
这类深宅大院多是地方望族或位居朝廷高官的大家族宅第[5]。
2.7.6.多护龙和多院落式富庶的大家族为了解决人丁兴旺、人口不断增加的问题,除了在后部加建“后界”外,还不断在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左右两侧增建数列内、外护厝,或者在前、后连建多个院落,形成多列纵向护厝、进深数个院落、甚至多达六落大厝的大规模房群。
多院落式的大厝建筑,每落大厝的台基由前向后逐级抬升,四周的护厝和后界等附属建筑则相对较低;各落大厝既并排并列,又以天井、巷弄及隔墙分开而相对独立。
有的还在后院增辟花园,构筑池塘水榭、盆景假山。
由于其内部纵横交错,结构布局复杂,房屋门窗众多,通常又称“九十九间”。
这类建筑群多建于地势宽阔平整的平原地带,规模蔚为壮观。
2.7.7.棋盘式这类大规模的民居群现存较少。
各栋大厝前后、左右对齐,朝向一致,形成多条纵横平直的的巷弄、街道,布局如棋盘配置。
这种古厝民居布局通常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的同姓大宗族聚集居住。
[6]3.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的建筑材料3.1.砖材红砖作为闽南传统红砖厝民居主要建筑材料,是典型的本土化的人工建筑材料。
红砖的制作取材于稻田中的泥土制作成砖坯,再入窑焙烧。
3.2.石材闽南有丰富的白石花岗岩资源,颜色以浅灰白、灰白色为主。
闽南红砖厝民居在建筑石材的选用上以白石居多,青石次之。
白石常做闽南传统民居的柱础和墙垛。
青石外观草青色,质地坚实,纹理细密,常常用来做闽南传统民居的细部雕刻。
[4]3.3.木材闽南地区以亚热带针叶植物最多,杉木产量很大。
闽南传统民居不仅多使用杉木作为穿斗抬梁式结构构架的建筑材料,还用杉木制作大量的木雕、木构件,是闽南传统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之一。
4.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的形式美感民居的装饰是附加于建筑实体上的“附加功能美”,它依附于建筑实体或构件之上,与建筑结构不可分割;装饰又是建筑造型的发展与深化,使民居空间形象更加完美。
4.1.红砖厝民居的屋顶红砖厝民居的屋顶多为两坡屋面的硬山顶,木椽、檩子外伸裸露而不利于保护的悬山顶较少。
两侧山墙的屋檐出檐极浅,常以红砖逐层平砌、叠涩出檐,将图10.闽南红砖厝红砖墙图11.闽南红砖厝木雕装饰承接屋面的各层檩子尾端封砌于山墙之中,有的只在山尖上保留着通风的小窗洞(老虎窗),使得木质檩子避免风雨侵袭、免受糟朽,在闽南沿海地区雨季长、湿度大及空气中富含酸碱的环境下得以有效保护。
福建各地民居屋脊大都装饰翘角,分为几大类:武脊、文脊、尖脊、圆脊,闽南传统红砖民居主要是尖脊和翘角,尖脊就是燕尾脊。
燕尾脊是指主脊向两端延伸并超过垂脊,它两端向上曲翘,在尾端还有分叉,就像燕子尾巴划破天空一样,因此被人们形象地称呼为燕尾脊。
闽南地域文化对红砖民居装饰的影响,体现在燕尾脊上尤为翔实,她本身具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独特的审美意义,成为体现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的地域性装饰代表。
外墙的护厝使用马鞍脊,按其形状分为圆形(金)、直形(木)、曲形(水)、锐形(火)、方形(土)。
图12.闽南红砖厝的燕尾脊4.2.红砖厝民居的外墙闽南红砖厝墙的构造和装饰的最大特点是墙石混砌,即“出砖入石”,它就是砖与石两种不同材料的混砌,其造成一种装饰美感在于石的表面与砖的表面产生质地的对比,石块作为面、点,而砖缝作为线,这之间产生点、线、面的组合,某种程度上产生一种整体面积上的韵律,这是其一;第二,白色花岗岩与红色清水砖在色彩形成既和谐又对比的效果,对比存在于明度上,和谐却体现在它的白石并不是纯白的,而是带点灰色的白,白灰色作为“面”本身能起一种缓冲作用,在对比中表达和谐,在和谐中表达冲突,这种矛盾的解决也是砖石墙的特点之一。
第三,闽南红砖厝大多采用清水墙勾缝大的形式,其规则的砖缝与不规则的石头之间又形成一种对比,这是“线”“面”之间的对比关系,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在墙面上也有些闽南古厝采用“规则”图14.闽南红砖厝的外墙图13.闽南红砖厝的金马鞍、木马鞍、水马鞍、火马鞍、土马鞍图15.闽南红砖厝的清水红砖墙红砖与’规则”条石并按照一定的排列样式混砌,以造成另外一种形式感,通过讲究构成元素,讲究一种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视觉效果的应用以及窗的缕花柱的点缀配合,其形成的表面空间使这种美妙韵律在一墙之间,就是一副动人的艺术作品和浮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