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时间词的模糊性与精确性之探析

合集下载

汉语模糊语义的认知分析

汉语模糊语义的认知分析

34odern ChineseMXIANDAI YUWEN 一、引言词义的模糊性是指词义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反映是抽象的、概括的,词义的中心是明确的,但词义的外延只有一个大概范围,其界限模糊不清。

这里的“模糊性”是相对语言精确性而言的,是词义的性质之一。

尤其是在口语中,为了表达的需要,我们往往倾向于选择具有模糊性的词语。

对于语义的模糊性,上世纪80年代便有学者对其进行探讨,此后亦有学者做出诸多有益探索。

从高元石(1988)[1]探讨关于模糊语义的问题开始,此后从整体上讨论语义模糊问题的学者从未间断,如:王家齐(1991)[2]讨论模糊语言的性质与功能,吴振国(2000)[3]讨论模糊语义的聚合,胡健(2001)[4]讨论模糊语义的特征,孟春梅(2007)[5]从言语交际的角度讨论汉语的模糊语义问题等;也有从个案角度探讨的,如王欣(2010)[6]分析了现代汉语量词的语义模糊性,李金树(2013)[7]从模糊语言学的视域分析“三”字的夸张运用,信晓倩(2013)[8]分析以“百”字打头的四字格成语的模糊语义,危艳丽(2014)[9]分析虚词“半”的模糊语义特征等;还有不少从翻译角度探讨语义模糊问题的,如郭建民(1990)[10]、张耘(2011)[11]等。

通过对相关模糊语义问题研究的文献分析,我们发现很少有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本文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原型理论对汉语的模糊语义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产生模糊语义的原因,并运用“量”范畴理论解释汉语日常生活中使用模糊词的现象。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站在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模糊语义问题,更有符合人们的认知思维习惯,并且更益于人们接受和理解。

二、具有模糊语义特点的汉语词类模糊性是非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汉语也不例外。

对于汉语,伍铁平(2000)[12](P272-290)分析了三组实词的模糊性,对于虚词的模糊性主要分析了“和”和“或”,另外专章讨论了颜色词、味觉词和温度词的模糊性,尤其是对于颜色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遗憾的是最终也没能给出颜色词的分类和释义。

汉语时间词模糊语义探究

汉语时间词模糊语义探究

汉语时间词模糊语义探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汉语时间词来表达时间概念,如“昨天”、“今天”、“明天”等。

然而,在实际使用中,我们会发现汉语时间词的语义往往是模糊的。

本文将从语言学角度探究汉语时间词模糊语义的原因和表现形式。

时间词的语义本质时间词是一种词类,在语言表达时间概念时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时间词的语义特征,可以将其分为指示时间点的时间词和表示时间段的时间词两种类型。

指示时间点的时间词例如“现在”、“明天”、“2019年10月1日”等,这种时间词所指的时间点是具体的、明确的。

而表示时间段的时间词,指的是一个时间范围,例如“一天”、“一周”、“半年”等,这种时间词所表示的时间段是模糊的,依赖于具体语境。

汉语时间词的模糊语义在汉语中,很多时间词实际上都属于模糊语义。

这种模糊语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时间词与实际时间不完全对应汉语中有一些时间词的语义表达并不完全精确,例如“明天”一词,按照字面意思应该表示“明日”,但实际上往往泛指“未来某一天”,具体的时间点取决于语境。

同样的,“昨天”也是如此,按字面意思应该是指“过去的一天”,但实际上同样是泛指“过去某一天”。

时间词的延伸使用汉语中还有一些时间词的使用方式会被延伸,例如“几天”这个词可以表示“不到一周”的时间范围,也可以表示相对模糊的时间长短。

类似的,“几分钟”、“几小时”等时间词也可以有类似的延伸使用。

时间词受语境影响汉语中的时间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语义。

例如,“半小时”在一个日常对话中可能用来表示模糊的时间概念,而在一个精确的计时场景中则更多侧重于确切的时间长度。

同样的,“半天”在不同语境中的语义也会存在相应的差异。

汉语时间词模糊语义的原因那么,为什么汉语时间词存在模糊语义呢?本文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以下两个原因。

时间观念的模糊性时间概念本身就是模糊的,在不同人看来会有不同的表达和理解。

因此,时间词往往也会受到这种模糊性的影响,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模糊的语义。

汉语时间词及其模糊性

汉语时间词及其模糊性


汉 语 时 间词 及 其 特 点
汉语时间词是我们生活当中的基本概念 , 谈到 时问, 我们 头脑 里就 能 大 概 的判 断 出现 在 是 什 么 时 间, 比如早 上或 是 中午 等。所 有 的这 些 表 示 时 间 的 词 语在 我们 的头脑 中相 互 联 系 , 语 言 中处 于 同 一 在 个 语义 场 。 在《 现代 汉语 词典 》 ,时 间” 条 下 的释 义是 中 “ 词 <1> 质存 在 的一 种 客 观形 式 由过 去 、 在 、 来 物 现 将
表达 的概念 是模 糊 的 , 间找不到 一条分 明 的界 限 , 之
季度 的词义 也就 更加模 糊 了 。在 我 国四季既 可 以按
落 的一段 时 间 ; 晚 (傍 黑 ) 临 近 晚 上 的 时 候 ; 傍 , 晚
指立秋 到 立冬 的三 个 月 时 间 , 指农 历 七 、 、 三 也 八 九
个月 ; 冬季 , 一年 的 第 四季 , 国习惯 指 立 冬 到立 春 我
的三个 月 时间 , 指农 历 十 、 一 、 二 三个 月 。季 也 十 十 度: 以一季 为单位 时称 为 季 度 。春 夏秋 冬 这 四个 词
21 00年 6月
绵 阳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a fMin a g Noma i e  ̄ o r lo a y n r lUn v mi n
Jn 2 1 u 。0 0
V0. 9 No 6 12 .
第2 9卷
第 6期
汉 语 时 间词 及其 模 糊 性
苏 倩
( 西南大学文学 院 , 重庆北碚 40 1) 0 75
和客 观 上 两 方 面原 因。
关键 词 :汉语 ; 时 间词 ;模 糊 性

汉英时间类模糊词语的修辞对比

汉英时间类模糊词语的修辞对比

汉英时间类模糊词语的修辞对比作者:赵艳梅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25期摘要:模糊修辞普遍、客观地存在于所有语言当中,包括汉语和英语。

模糊修辞被用在各种语体中,达到了极好的表达效果,特别是时间类模糊词语。

恰当而巧妙地使用时间模糊词语,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都可构成修辞效果较好的辞格。

本文主要分析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时间模糊词语在不同的辞格中所起到的修辞效果。

关键词:模糊词语修辞对比一、序言模糊修辞“是指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说写者精心地选择模糊语言材料来表达意旨,交流思想,以提高表达效果的一种言语交际活动”。

模糊修辞学就是研究模糊修辞的一门模糊语言学、语用学和修辞学的交叉学科,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如何运用模糊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刘勰在《文心雕龙·征圣篇》中说:“虽精义曲隐,无伤其正言;微词婉晦,不害其体要。

体要与微辞偕通,正言共精义并用。

”这里的“精义曲隐”、“微词婉晦”已提及语言运用中的模糊言语甚至模糊修辞的问题。

模糊修辞普遍、客观地存在于所有语言当中,包括汉语和英语。

模糊修辞“可借助模糊语词或结构及某些修辞格等语言手段(如移就、婉词、比喻、借代等),也可借助艺术上的手法对描写对象作模糊处理。

”陈望道先生认为“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能够传情达意适切的一种努力”。

因此,模糊修辞作为一种修辞活动,可以通过辞格、模糊词汇和艺术加工等方式出现。

模糊修辞手法能丰富语言的表现力,特别是主、客观世界中本来模糊或不必要精确描述的事物,提供一种特殊的模糊美,使表达的内容以朦胧模糊的形式含蓄地表现出来。

伍铁平先生在《语言的模糊性和修辞学》一文中指出:“婉词、比喻、借代、禁忌的基础有时是‘模糊’了事物之间的界限。

”模糊修辞有时就是传统的修辞,因为修辞本身就具有模糊性。

二、汉英时间模糊修辞的对比在汉英语中,模糊修辞被用在各种语体中,达到了极好的表达效果,特别是时间类模糊词语。

《修辞学发凡》(1997)指出:积极修辞指应当随情应景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极尽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使所说所写呈现出具体性、形象性和体验性。

汉语的模糊性和英语的准确性——以《浮躁》英译为例

汉语的模糊性和英语的准确性——以《浮躁》英译为例

· 75 ·语言研究【摘 要】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汉英两种语言在语义、语法和逻辑上都存在着差异,汉语具有模糊性,英语具有准确性,换句话说,汉语注重意合,而英语则注重形合。

本文从汉英两种语言对比的角度出发,以葛浩文的《浮躁》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对汉语的模糊性和英语的准确性进行阐释,让读者对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及其翻译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汉语的模糊性 英语的准确性 《浮躁》英译本汉语的模糊性和英语的准确性——以《浮躁》英译为例杨 佳一、前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汉语的模糊性,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精神传承和道德指向作用,远远超越了语法的意义。

英语在语言表达上,则形成了其句式构架规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理性和用词、描述强调直观可感的风格。

《浮躁》是中国著名作家贾平凹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是其“商周系列”作品中的第一部,也奠定了贾平凹在文坛中的地位。

下面从汉英语言对比的角度出发,对《浮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进行具体分析。

二、汉语的模糊性和英语的准确性《浮躁》这部小说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语言功底,模糊语言作为语言表达的重要类型,在这部小说中也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使得整部小说增色不少(郑欣,2016:27)。

相对于英语来说,汉语的模糊性体现在语义、语法与逻辑上,下面从这三点出发,对《浮躁》英译本中模糊语言的英译作具体分析。

(一)汉英语义关系在《浮躁》中,语义模糊的现象比比皆是,使得这部小说的可接受性变得更强,而且可以让读者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浮躁》的英译本中,葛浩文针对汉语语义模糊的现象,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如:例1.也就在这天晚上,英英娘赶到了乡政府,她要和田中正摊开牌好好谈一次……That night , Yingying ’s mother went to the township of fice to see Tian Zhongzheng and to lay her cards on the table.例2.金狗第一次参加这类会,直觉得好笑,偏一句也不说,他要观看“河里涨水”。

关于词义模糊性的几个问题探究

关于词义模糊性的几个问题探究

摘要:在词义模糊性方面目前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在词义模糊性的几种词类现象、词义的模糊性产生的原因和词义模糊性对言语交际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具体性说明,将用具体的例子和分析在这几个方面进行探究,内容中包括现下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一些探究思考。

关键词:模糊性表现手法言语交际说到词义的模糊性,就不得提起词义的概括性,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概括的反映,词义的概括性是把特殊复杂的东西归成一般简单的东西,这就是概论所完成的工作,概括的特点就是在于化繁为简,使词能够在交际过程中得到表达。

比如“矛盾”这个词,表现的是两者两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的抽象关系,但是在汉语中“矛盾”的来源在于古代的一个关于“矛与盾”的寓言故事,用具体的兵器之间的关系来泛化定义两事物之间抽象的哲学关系。

这就体现了词义的概括性,但是经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模糊性,它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

许多词语本身的含义就是相对的、模糊的、不精确的,比如“漂亮”与“丑陋”之间往往并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界限,并不知道,什么样的外貌才算是漂亮,什么样的外貌算是丑陋,二者之间没有一个精确的界限和标准,另外对一个人的外貌评价也会随着时代和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比如我们知道在唐代会女性的审美上“以胖为美”,反映出当时的审美文化;而现在大多数女性“以瘦为美”,折射出当代女性的审美价值观。

比如还有,我们划分人类成长的阶段,我们会说“从少年到青年到壮年再到老年”,这样描述人的成长过程,但是仔细追究起来,我们并不知道从少年到青年的界限是什么,到底从几岁到几岁算作“少年”,从几岁到几岁算作“青年”,描述一个事物的发展阶段的词汇还有很多,从明确这些词的范围或界限来说,这些词汇本身就含有模糊的成分,人们在使用这些词汇去定义某一事物的发展过程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去细细精确划分事物发展的范围,首先要是去精确划分和定义这些过程发展的细节本身就很难做到,另外事物的发展阶段也是不符合一种精确的刻量的,事物的发展的过程本事就是连续的,相连相成的,这两点就会使得某些词汇天然具有模糊性。

模糊性与精确性解析

模糊性与精确性解析
模糊性思维——分析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
汉语:我要书
精确性思维——综合语(有形态变化) I want a book I want the book
I want the books
(二)模糊思维的特点
思维的对象、方法和工具:模糊 讲究 “设象喻理”、“刻意神似”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重视直觉体悟 疏于分析实证,缺乏逻辑推理 描述事物重求其似、其 “神” 不甚求其真、其实 不甚求其精确、清晰 往往带有朦胧、粗略、笼统甚至是猜测的成分
(三)模糊思维的主要原因
舞者与手势:在 瑞士艺术家桑德 罗·戴尔·斯普瑞 特创作的这幅有 歧义的画中,手 和舞者都呈现出 优雅之态。
这些都是视觉上的小把戏,是知觉的错 觉。
知觉是直接接受外界的刺激输入,并对 输入的刺激进行初级的加工。而思维则 是对输入的刺激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
模糊与精确也没有绝对的界限。 汉语的模糊性与英语的精确性也是相对 而言。模糊中有精确,精确中有模糊。
崇尚科学和理性 注重思维活动的严格性、明晰性
确定性、规范性 注重思维程式的数学化、形式化
公理化、符号化 注重语言的逻辑性
1.英语属综合--分析语.英汉句子的主要成分如主语、谓 语动词、宾语或表语的词序基本上相同,一般地说,英
汉的排列顺序都是:主一动一宾(表)
2.英语重形合,连接词构筑的附属或从属结构小句之间 的关系。尽量用词造句遵循严格的词法和句法,造句成 章也服从某种逻辑规则,尽量少用语境,显得比较精确。
就是说,如果思维对象的量的规定或质的规定异常明晰, 十分确定,一定如此,而不能如彼;一定是这些,而不 是那些,这种思维就是精确的。
如光的速度(C=2,99,792,458m/s)

公文语言的准确性与模糊性探讨

公文语言的准确性与模糊性探讨

公文语言的准确性与模糊性探讨公文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具有严谨、规范、明确的特点。

作为行政机关与公众、其他机构或个人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和沟通的工具,公文的语言需要准确地传达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也经常会发现一些公文的语言存在模糊性的问题,暗示了语言使用的复杂性和多义性。

下面将从准确性与模糊性两个方面探讨公文语言的特点。

公文语言的准确性是其首要应具备的特点。

准确性体现在公文的表达应准确无误地传达信息,使受众能准确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内容。

具体来说,准确性要求公文使用确切、明确的措辞,避免使用模糊或含糊不清的词语,以免产生歧义。

一份合同中应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应留下模棱两可的解释空间。

公文还应尽可能使用具体的数据和事实,提供充分的信息以支持所表达的观点或做出的决策,从而使读者能够获得客观、明确的认知。

公文的准确性并不能以牺牲语言的简洁性为代价。

过于冗长、繁琐的文字会给读者带来困扰。

公文语言应遵循“简、明、扼要”的原则,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清晰的意思。

这种清晰、明了的语言风格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掌握所传达的信息,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

尽管公文需要准确明确地传达信息,但其语言往往也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模糊性在一定程度上给公文的表达带来了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由于涉及到的问题往往复杂多样,并且存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如果过于绝对和武断地表述可能引发各种争议和纠纷,因此在公文中通常善于使用一些模糊的修饰词语和措辞,以达到平衡各方利益的目的。

公文中的模糊性也可以为后续操作提供一定的灵活性。

公文中往往会使用一些模糊的描述,以便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解读和执行。

这种模糊性的运用可以减少公文的僵化性和局限性,有利于灵活应对现实情况和变化。

公文语言的模糊性也需要适度控制,以免给读者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和误解。

过分模糊的表达可能导致公文主旨不清,无法准确理解公文的真实意图,影响公文的实际效果。

尽管要求公文使用明确的措辞,但也要在实际情况允许的范围内保留一些必要的灵活性,使公文语言既准确又具备一定的弹性。

模糊时间词的言语行为分析

模糊时间词的言语行为分析

模糊时间词的言语行为分析时间词具有模糊性特征,从言语行为的角度来讲,时间词的模糊性特征具有另外一层含义,即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

本文从言语行为角度来分析模糊时间词的特性。

标签:时间词模糊性言语行为一、引言语言具有模糊性,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种本质属性。

模糊理论最早是由伍铁平先生引入中国的,在语言学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汉语词汇含义的丰富,使得许多词语都具有模糊性,汉语时间词所体现的模糊性尤为显著。

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看,模糊时间词表达了人物的某种心理活动。

本文就汉语模糊时间词在言语行为方面所体现的特点,进行分析阐述。

二、模糊时间词“时间是一个外延很难划定的模糊概念”[1](P48)《现代汉语词典》对“时间”的释义为:①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的连绵不断的系统,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的表现;②有起点和终点的一段时间;③时间里的某一点。

这个释义就体现了汉语时间词的模糊性特点。

比如:“回头”具有两个词性:动词,表回头的动作;名词,表将来的某一时间。

在这里表示时间的“回头”,就是一个模糊性的时间词,因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点,只表示”时间里的某一点”。

而“早上”“傍晚”等模糊时间词只是突出体现在其外延的不确定或者外延发生重叠,其时间点的外延还是有一定的限制的,不像前者,时间外延没有限制。

因此,根据二者的这一特征,我们把模糊时间词分为两类。

(一)表约量化时间的时间词[2](P117)这类时间词有很多,它们可能表示的时间较长,也可能较短,比如:回头、马上、立刻、一会儿、等一下、改天、下次、有空等等。

我们称之为“回头”类模糊时间词。

这些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表示时间的长短不定,都是表示未来语义的时间词语。

例如:(1)第二天上午,王守东依然出现在公司会议室,召开每周一次的党委会。

大家忍不住劝他:“家里刚出事,是不是改天再开”。

王守东却平静地说:“孩子已经这样了,泰钢发不发展,是几千人的事啊!大家不用为我担心。

8-汉语模糊性及其对策

8-汉语模糊性及其对策

汉语的模糊性及其对策周锡令xlzhou0421@2006-3-26摘要●模糊性乃是自然语言的本色之一;语言交流中模糊性常常很有用处,并非就是纯粹的缺点。

●汉语的“不精确表达方式”多半属于“习惯”、“文化特点”的范畴,不完全是现代汉语在语言方面的本性。

●虽然从总体上来讲,汉语在表达方式上允许较多的“不精确表达方式”存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可能将它改写成“精确表达方式”。

●但是由于文章作者对于自己说出的话语中所存在的模糊表达方式具有清楚的解读,因而他对于这些模糊之处通常是“浑然不觉”●如果汉语学家把汉语表达方式上可能存在的“不精确表达方式”收集整理,开发出一个《暧昧表达方式数据库》,就有可能开发出相应的检查软件●利用这一软件工具就可以帮助文章作者在发表文章之前事先发现文章中的表达不精确之处,进行必要的修改●进一步的工作:不仅“发现”,还要能“提出修改建议”关于“汉语是否不够精密”的辩论甲方长期以来,汉语被很多人称为“文学语言”,言下之意就是:汉语不适合于表达精确的科学概念。

鲁迅就认为“汉语不够精密”,因此需要从其他语言中引进新的语法机制。

他说:“中国的文或话,法子实在太不精密了。

作文的秘诀,是在避去熟字,删掉虚字,就是好文章。

讲话的时候,也时时要辞不达意。

这就是话不够用,所以教员讲书,也必须借助于粉笔。

这语法的不精密,就在证明思路的不精密,换一句话,就是脑筋有些胡涂。

倘若永远用着胡涂话,即使读的时候,滔滔而下,但归根结蒂,所得的还是一个胡涂的影子。

”改造传统汉语,促使汉语现代化,让中国人拥有新型的语言,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的重要目标。

鲁迅的翻译方式和翻译风格与这一目标有直接的联系。

鲁迅的话是七十多年以前讲的,从那时开展白话文运动到现在,汉语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但是这个“汉语不够精密”的问题似乎已然存在。

某些领域(例如计算机软件)的科技资料翻译过来就不容易看懂。

乙方但是也有人[1]提出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英语中照样有“不够精密”的成分。

时间词研究综述

时间词研究综述

时间词研究综述时间词属于语言中的常用词,一直备受关注。

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时间词进行了研究,成果丰硕,尤其在时点时段、时间词的认知、时间词模糊性几个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细致。

虽然目前时间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一些新开拓的研究领域今后仍可继续深入研究。

标签:时间词时点时段认知模糊时间词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文化关系非常密切,一百多年来,对于时间词的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界的热点问题。

吕叔湘先生、赵元任先生等许多著名语言学家都对时间词的研究非常重视,提出了“时间词”的概念,并进行了深入分析。

后来的学者更是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侧面对时间词进行了研究,研究的著作和论文数量众多,成果丰硕。

从研究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时间词”概念的提出和界定陈承泽《国文法草创》中最早对“表时一部之名字”(即表示时间的名词)进行了语义分类,但还未明确提出“时间词”这一术语。

首次明确提出“时间词”这一术语的是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

该书第十三章“时间”中专门列出了“时间词”这一小节,对时间词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之后不少学者开始关注时间词,对时间词进行了界定和研究。

但关于什么是时间词以及时间词的范围,历来众说纷纭。

目前对于时间词的界定主要有三种方法:①从语义上来定义时间词;②从语法功能上来定义时间词;③从语义、语法功能两方面相结合来定义时间词。

(一)从语义上来定义时间词的代表主要有吕叔湘先生、丁声树先生、陆俭明先生。

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指出:“跟方所词一样,时间词也可以分实指性和称代性两类。

”实指性的时间词是“特指日期”(如晋太元中),称代性时间词是“通指日期”(如今天、昨天、明天)。

丁声树先生《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将时间词定义为表示时间的词和词组。

丁先生指出:“表示时间的词,如‘今天、明天、早晨、中午’,表示时间的词组,如‘上半天、下半天、饭前、饭后、前三年、三年前、三年以前’,都可以叫作‘时间词’。

汉语时间词及其模糊性

汉语时间词及其模糊性

汉语时间词及其模糊性
汉语时间词及其模糊性
苏倩
【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29)006
【摘要】模糊理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让我们逐渐认识到汉语时间词具有典型的模糊性.它的特点主要有三点:表示的概念没有明确界限、具有相对精确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时间词有一天之内、一年之内、一段特定的时间内、短暂的时间内几种划分范围,每一种范围内的词语都具有模糊性.时间词的模糊性产生主要有主观上和客观上两方面原因.
【总页数】3页(77-79)
【关键词】汉语;时间词;模糊性
【作者】苏倩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
【相关文献】
1.浅析汉语时间词及其模糊性 [J], 赵春颖
2.汉语时间词模糊语义探究 [J], 章婷
3.汉语言词义的模糊性及其应用说略 [J], 吴赛娟
4.汉语的模糊性与汉英翻译 [J], 金鑫
5.汉语公示语的模糊性及其目的论视角下的英译研究[J], 张群星; 顾红。

浅谈词义的模糊性

浅谈词义的模糊性

浅谈词义的模糊性摘要:模糊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语言科学理论,正逐步开展壮大,作为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汉语,毫不例外地充当了其中重要的一员。

汉语词义的模糊性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它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存在很多缺点。

通过了解汉语词义的模糊性,可以帮助人们发现语言的美,提高人们学习汉语词汇的兴趣,从而便于人们更好地学习汉语。

关键词:汉语词义模糊性一、引言词义的模糊性通常指词语所表示的意义往往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不同词义概括范围的边缘之间,往往缺乏明确的界限。

如“青年—中年—老年〞之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从哪一岁开始算中年,哪一岁之后算老年,再如“好〞与“坏〞、“高〞与“矮〞、“胖〞与“瘦〞等等也都是相对而言,其间并无明确的界限。

所以说,词义之间的界限往往是模糊的,但词义的核心局部一般来说却是明确的,一个词的意义所指的现象虽只有一个大致范围,但其必须包含能与其他现象区别开来的特征。

二、语言的模糊性产生的原因模糊语言产生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自然界自身的概念界线模糊在人类的语言中,用文字表达的许多词语的概念的边缘其实是不精确的,这与自然界自身的概念模糊不清有很大关系。

例如对时间和空间的划分,霍克斯说:“时间和空间其实是一个连续体〔continuum〕,没有固定的不可改变的界限或划分,每种语言都按照它自身的特殊结构去划分时间和空间。

〞如春、夏、秋、冬这四个词语在日常用语中所表达的概念就是模糊的,它们之间很难找到泾渭清楚的界限。

虽然在季节的分期上,我们规定了从几月到几月是季节的变换,但这个规定与实际是很不相符的,只有一个粗略的情况,是一个参考。

客观事物自身的模糊性是形成词义模糊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人〞这个概念为例,“人〞既可指具体的个人,也可作为整个人类的概称。

又如中学课本中讲“农田卫士——青蛙的发育过程〞,即蝌蚪逐渐发育的过程。

小蝌蚪从小小的受精卵开始缓慢发育,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个前腿。

从汉语中的时间名词看汉民族对时间范畴的认知

从汉语中的时间名词看汉民族对时间范畴的认知

从汉语中的时间名词看汉民族对时间范畴的认知作者:郑厚尧来源:《云梦学刊》 2012年第6期郑厚尧(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荆州434023)摘要:时间名词是一个民族对时间范畴认知的印记。

仅从汉民族对记时时间和对持续时间的认知两个方面的探究.就可以发现汉民族对时间范畴的认知是多角度、多方式的,也是相当精细的。

关键词:时间名词;汉民族;时间认知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365(2012)06-0137-05时间范畴是人类所共有的。

从哲学的层面上来说,人类对时间的感知是相同的。

但是,从语言学的角度看,不同的民族在表达时间概念时,所用的语言形式却不尽相同。

语言形式上的相同性和相异性,实质上反映的是不同民族在时间范畴的认知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汉语中的时间名词,探讨汉民族对时间范畴的认知。

一、对记时时间的认知人类日常生活、科学研究、导航及测绘等都离不开时间。

时间的计量涉及两个量:历元和时间间隔。

所谓历元和时间间隔是通过天文观测活动,对时间的认知。

它是通过天文仪器观测相同恒星(如太阳)连续两次通过观测者所在的子午线得到的。

这样测得的时间叫做恒星时或太阳时。

不过,天文学中让人更感兴趣的是太阳时、朔望月和回归年,因为它们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古时候,人们能经常观测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亏盈。

汉语中的“日”记录的就是太阳出没的一个周期(天文学中叫“太阳时”)。

“月”是月亮盈亏的一个周期(天文学中叫“朔望月”)。

汉语里的“年”最初可能与谷物的成熟周期有关。

《说文解字》中说:“年,熟谷也。

”此外,“年”与“稔”相通。

“稔”的意思是谷物成熟。

后来发展成为记时单位,现代叫做太阳年。

我国古代的记时历法制度分阴阳。

阴历是以月为记时单位,阳历是以年为计时单位。

“日”、“月”、“年”是汉语历法中的三个关键词。

我们可以从汉语里有关记日、记月和记年之法的词语,看到汉族先民对“日”、“月”、“年”的认知。

汉语模糊词的分类及词义模糊的原因

汉语模糊词的分类及词义模糊的原因

汉语模糊词的分类及词义模糊的原因汉语模糊词的分类及词义模糊的原因摘要本文将模糊词分为自身表意模糊的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

笔者认为词义的模糊性产生的原因为客观对象的模糊性、人类认识的有限性和差异性、词语数量的有限性和词义的概括性等。

关键词模糊词词义模糊特定语境词义的模糊性是汉语的重要属性。

本文对模糊词进行有序的分类,从现实对象的客观性、人类认识的主观性及差异性等各个角度探究汉语词义的模糊性产生的原因。

一、模糊词的类别(一)自身表意不清的模糊词1、表示事物性状的词在汉语里反映事物性状的词有许多,但这一类词中的模糊词数量有限,仅限于“一些对事物作两项对立划分的词”,例如:“大―小”、“清―浊”。

这些词的意义程度都是相对而言的,而且在不同的人看来其意义程度各不相同,因而词义呈现出模糊性。

例如“清―浊”,“清”是相对于“浊”而言,没有“浊”就没有“清”。

长江水相对于黄河水是“清”的,但相对于趵突泉是“浊”。

2、表示颜色的词汉语里表示颜色的词,其模糊性十分明显,人们能很容易地区别“红―紫”,但对介于红和紫之间的颜色却很难分开。

一般来说,一条光谱上有许多种色彩,可是汉语中表示颜色的词一般只有几十个,并且他们所划分的颜色边界部分存在着难以计算的分不清楚的过渡颜色。

例如“红―橙”、“青―蓝”之间的边缘部分就存在大量不同程度的过渡色,让人难以对其进行分类。

3、表示时间的词汉语对时间的划分多种多样,例如“早晨、上午、中午”等。

但对时间划分的细致并不意味着时间词不存在模糊性。

例如早晨:从天将亮到八九点钟的一段时间。

有时从午夜十二点到中午十二点以前都算是早晨。

上午:指从半夜十二点到午夜十二点的一段时间,一般也指清晨到正午十二点的一段时间。

由此,我们看出,“早晨”和“上午”的起始时间和其延续的时间段都没有确切的标准,并且“早晨”和“上午”两者之间还有交叉。

4、表示人生理阶段的词“一般认为,正如春夏秋冬一样,由于实际上人的生理变化过程是渐进的,没有明确的界限,所以这些反映人的生理阶段的词的界限是不明的,词义是模糊的”。

模糊性与精确性

模糊性与精确性

英语的精确性只是相对而言, 英语语法歧义主要表现在表意形式含糊的结构,尤其是 模棱两可的修饰关系(P66) 如He loves the dog more than his wife . 他爱这只狗胜过爱他的妻子, 他比他妻子更爱这狗。
模糊性与精确性的对比分析
中国传统思维里的模糊性表现在各个方面,在英汉对 比研究中,这思维特点就随着言语表现了出来。
注重逻辑和推理 推理是从已知的或假设的事实中引出结论的思维过程, 它是一个相对独立思维过程, 包括前提和结论 前提:已知的知识或推理所依据的知识; 结论:根据前提所得到的新的知识。
上溯至亚里士多德时代的传统观念认为,一共有两种推 理形式,演绎和归纳。 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如果前提是正确的, 结论也应该是正确的,因为结论必然包含在前提之中。 所有人都有生有死。 苏格拉底是个人。 苏格拉底有生有死。
身体的紫罗兰:你 能在叶子中间找到 三个隐藏的侧面人 像吗?
韦德螺旋:这真是一个螺旋 吗? 【解析】英国视觉科学家、 艺术家尼古拉斯· 韦德向我 们展示了他的弗雷泽螺旋幻 觉的变体形式。虽然图形看 起来像螺旋,但实际上它是 一系列同心圆。
爱之花:你能看 到玫瑰花瓣中的 两个爱人吗? 【解析】瑞士艺 术家桑德罗· 戴 尔· 普瑞特创作了 这幅充满浪漫情 调的、有歧义的、 含义模棱两可的 幻觉作品
(二)模糊思维的特点
思维的对象、方法和工具:模糊 讲究 “设象喻理”、“刻意神似”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重视直觉体悟 疏于分析实证,缺乏逻辑推理 描述事物重求其似、其 “神” 不甚求其真、其实 不甚求其精确、清晰 往往带有朦胧、粗略、笼统甚至是猜测的成分
(三)模糊思维的主要原因
隐藏的拿破仑: 你能发现站立的 拿破仑像吗?这 幅图形/背景幻 觉图出现于拿破 仑逝世后不久。 【解析】拿破仑 就藏在两树之间。 两树的内侧树干 勾勒出了站立的 拿破仑像

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词义的模糊性探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词义的模糊性探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词义的模糊性探析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通过劳动和实践创造了语言。

客观事物是难以计数的,语言也无法对每一种现象、每一种行为、每一种事物进行精细准确的命名,因此语言产生初期的明确性已经不能适应这样的趋势。

模糊的概念是在1965年时由美国伯克利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札德教授最先在《信息和控制》杂志上的一篇题为模糊集的文章里提出来的。

语言的模糊性对于交际的顺利进行是非常重要的,借由它,我们避免了繁琐庞杂的表达,用少量的符号即可表达丰富的信息,表达更为简洁得体,提高了语言的表达效率。

但是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汉语词义的模糊性不可避免地给他们带来了困难。

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提出高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这对汉语学习者正确掌握汉语模糊词的语义、语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形成词义模糊性的原因模糊性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语言的模糊性。

笔者认为客观对象的模糊性是首要原因。

如青年中年老年这一组词,人从出生到成年再到老年这一过程是连续不断的,我们可以说出每个阶段的大致年限,却无法准确分割清楚。

第二,主体认知特点也是影响模糊性的重要因素。

人类对于事物的认知具有不确定性,世间万物纷繁复杂,人们因受自身智力、经验、知识、所处环境、时代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人们对于信息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不同,对于事物的认识不可避免的带有不可确定性和局限性,从而形成各异的主观判断。

第三,语言系统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语言符号是有限的,而客观事物是无限的,二者之间的矛盾造成语言的表现力是有限的这一事实。

正是出于经济原则的需要,人们有意减少了词汇的数量,利用模糊性来进行更加有效的交际。

二.模糊词的分类(一)模糊义的名词1.方位词。

在现代汉语范畴中,方位词是非常丰富的。

在这类词中,单纯方位词如上、下、前、后、左、右等的词义都带有模糊性。

上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是这样解释的:①方位词。

试论汉语的模糊性及运用

试论汉语的模糊性及运用

试论汉语的模糊性及运用摘要:无论说话或是写文章,总是要尽力做到清楚、明白、准确。

但是客观世界是十分丰富和复杂的,这就决定了人类对它的认识和反映也必须是丰富和复杂的,有时甚至是无法确定或十分模糊的。

因此也就决定了人们不必也不可能完全选用那些意义精确的词语来说话和作文,有时倒是常常选用那些意义模糊或含蓄的语言来准确地表情达意。

关键词:模糊语言;语音模糊;语义模糊模糊作为一个科学命题,最早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查德教授提出来的。

他在《模糊集》一文中指出,现实中的物体类别之间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可以叫做“fuzzysets”(模糊集)。

随着“模糊学”的问世,一门新的语言学——模糊语言学也相继诞生。

目前人们对模糊语言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它的科学体系正在逐渐形成。

本文仅就汉语的语音和语义两方面所存在的模糊性及其功能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

1.语音的模糊性及其应用语音是语言成分的形式方面,人们可以通过语音感知语言,从而理解语言的内容。

从物理学观点来看,语音是由物体振动而发出的一系列连续的音波所构成。

这样,不同人的语言信息的发出或接收,不可能像“传真”那样保持高精度的保真度。

这就有因“失真”而造成模糊语言的可能,另一方面,人在说话时,语音并不是一个个孤立地发出,而是连续地发出,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节往往可能由于临近音节的影响,在语流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以及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等而发生一些变化,也就是说这种“语流音变”现象也可能产生模糊语言。

虽然以上两种现象有产生模糊语言的可能,但在具体运用中,由于它们多是处在一定的语流中,被前后语义严格地制约,从而规定了它本身的确切语义,因此也就不影响交际。

除了上述两种情况外,语音的模糊性主要表现在同音词语方面。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语言的语音结构都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语音结构去标志无限的客观现象,就必须要产生同音词语。

如单音节同音词:中—终,前—钱等,双音节同音词:期中—期终,全部—全不,向前看—向钱看,致癌物质—治癌物质,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时间词的模糊性与精确性之探析模糊与精确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

语义的模糊性是认知客体的类属边g,-的不确定性在语言-中的反映。

用科学或数学方式对认知客体进行量化描述时形成精确性语义。

汉语时间词具有模糊和精确两套系统,日常生活的绝大多数场合不需要精确性时间词。

模糊性时间词的存在,不但源于日常认知方式,而且基于具有主观随意性、客观不确定性和结果非精确预期性的日常生活方式;精确时间词的出现依赖于人们所使用的测度仪器。

标签:汉语时间词;模糊性体系;精确性体系语义是思维能力在语言中的反映,如贾彦德所说:“语言有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语音是物质方面,语义是精神方面。

”就思维活动而言,既有模糊思维活动也有精确思维活动;就语义单位而言,既有模糊语义单位也有精确语义单位。

基于日常思维方式的认知导致了语义单位的模糊性,基于科学思维方式的认知产生了语义单位的精确性。

作为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语义模糊性是认知对象的类属边界的不确定性在语言中的反映。

然而,当我们用科学思维方式或数学方式对客观事物进行定量描述时,自然语言的语义就可以表现为相对的精确性。

时间是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概念,在语言系统中构成了一个义场。

《现代汉语词典》对时间的释义是:1.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的连绵不断的系统。

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的表现。

2.有起点和终点的一段时间。

3.时间里的某一点。

从哲学角度而言时间是一个连绵不断、边界模糊的系统。

从认知角度而言时间具有起点和终点,基于人们对自然变化和事件发展过程的认识,可以量化,当时间指某一点,亦有起点和终点的边界,这种精确性只能相对而言。

本文拟用汉语中表示“一天之内的时间”的时间词,阐述汉语时间词中的模糊性和精确性两套系统。

一、汉语中的模糊性时间词《现代汉语词典》对时间的释义1指出,时间是连绵不断的系统,具有连续性和变化性,从而导致人们在对时间的切分上可能不明晰,对时间的表述可能具有模糊性。

古人在对“时”的体验及其词语的形成过程中充满了经验性和象征性,导致中国古代时间词起初重在对“时”的感悟上,从而也就包含着相应的语义模糊性特征。

(一)远古二时制:天象分段法史传尧时有壤父五十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庄子·让王》载:“善卷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古人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

《元史·日历志》云:“日出为昼,日入为夜。

”将太阳的出没作为一天时间划分两段的依据,形成最早的“二时制”:有太阳的时段为“昼”,无太阳的时段为“夜”。

《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昼夜”正是一个整天。

“二时制”是一种远古时代以日月出没为直观经验、采取象征方法命名的“天象分段法”。

(二)春秋四时制:进食分段法春秋时一日两餐。

第一次进餐在日出后不久,称为“朝食”;第二次进餐在日落以前,称为“夕食”。

在远古天象二时制的基础上,古人依据进食时间把一天划分为“朝”、“晝”、“夕”、“夜”四个时段。

《说文解字》:“朝,旦也。

”段注:“从旦至食为终朝。

此谓至食时乃终其朝。

其实朝之意主谓日出地时也。

”《说文解字》:“夕,莫也。

从月半见。

”段注:“莫者,日且冥也,日且冥而月且生矣。

故字从月半见。

会意象形也。

”“四时制”的一天始于“朝”。

“朝”指从天色微明人们起身到早餐的这段时间,早餐和晚餐之间为“昼”,晚餐后到就寝前为“夕”,就寝到“朝”之间的时间为“夜”。

《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

”在“四时”中,“朝”和“夕”这两个时段的天色明暗具有变化性,于是出现了不少反映这种变化的时间词。

在“朝”时段中,有“晨”、“曙”、“晓”、“旦”、“明”、“早”等。

晨:《说文解字》:“晨,房星,为民田时者。

从晶辰声。

”本义指东方欲明时出现的晨星,即二十八宿之一的房星。

晨星出现时雄鸡已开始啼鸣,所以“晨”是“朝”的起点。

《尔雅·释诂下》:“晨,早也。

”曙:《说文新附》:“曙,晓也。

从日,署声。

”《玉篇》:“曙,东方明也。

”即指天亮的时候。

《楚辞·九章·悲回风》:“涕泣交而凄凄兮,思不眠以至曙。

”王逸注:“曙,明也。

”晓:《说文解字》:“晓,明也。

”段注:“此亦谓旦也,俗云天晓是也。

”《玉篇》:“晓,曙也。

”《正字通》:“晓,今谓曙日晓。

”旦:《说文解字》:“旦,明也。

从日见一上,一,地也。

”段注:“旦者,日全见地上也。

”《玉篇》:“旦,早也,朝也,晓也。

”《书·太甲上》:”先生昧爽不显,作以待旦。

”“曙”、“晓”、“旦”可以互训,彼此语义相通。

明:《说文解字》:“明,照也。

”段注:“明,从月者,月以日之光为光也。

”《广韵》:“明,光也。

”《易·系辞下》:“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早:《说文解字》:“早,晨也。

从日在甲上。

”段注:“甲象人头,在其上,则早之意也。

”“早”的本义指太阳升起一竿高的时候,后泛指早晨。

在“夕”时段中,有“晚”、“暮”、“暝”、“昏”等。

暮:本字为“莫”。

《说文解字》:“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莽中。

”意为太阳即将落入草木中。

《广韵·暮韵》:“暮,日晚也。

”《广雅·释诂四》:“暮,夜也。

”王念孙疏证:“凡日人以后、日出以前通谓之夜,故夕时亦谓之夜。

夕、夜、暮三字同义。

”昏:《说文解字》:“昏,日冥也。

”指日暮的时候。

《诗·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晚:《说文解字》:“晚,莫也。

”段注:“莫者,日且冥也。

”本义指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后来泛指傍晚。

暝:同“冥”。

《说文解字》:“冥,幽也。

从日,从六。

日数十,十六日而月始亏,幽也。

”《广雅·释训》:“冥,暗也。

”如李白《菩萨蛮》:“冥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另外在“夜”时段,古人亦有别称“晦”、“宵”等。

晦:《说文解字》:“晦,月尽也。

”本义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但段注:“朔者月一日始,此字从月。

独从日者,明月尽而日如故也。

”《易·随》:“君子以乡晦人宴息。

”孔颖达疏:“郑玄云:晦,宴也。

犹人君既夕之后入于宴寝而止息。

”这里的“晦”指的是夜晚。

宵:《说文解字》:“宵,夜也。

”段注:“《周礼·司寤》:禁宵行夜游者。

郑玄云:宵,定昏也。

按:此因经文以宵别于夜为言,若浑言则宵即夜。

”“宵夜”对举时“宵”指前半夜。

古人在给时间命名时多参照自然天象,这些词都与日有关,其含义浑言不别,体现古人对天象认识的经验性,所指称的时间皆有边界模糊的特点,一些词往往可以互相释义。

这些时间词不仅生命力强,而且构词能力也较强,在现代汉语中传承下来的词语有:朝朝霞朝晖朝露朝日朝阳朝发夕至朝不保夕晨晨星薄晨拂晨晨曦晨昏迎晨早晨晨光凌晨清晨晓拂晓破晓侵晓晓雾晓风早早晨早上早饭早茶早日早霜清早夕夕晖旦夕日夕夕照夕烟夕阳暮暮蔼垂暮暮薄临暮日暮朝三暮四暮色晚晚景晚霞晚间晚饭晚上晚报晚安昨晚晚会宵宵旰宵禁宵小宵衣旰宵良宵宵夜夜夜半夜阑人静深更半夜夜场夜间夜幕夜校长夜(三)秦汉十二时制:多维分段法先秦时即有十二时的记载。

云梦秦简:“[鸡鸣丑,清旦]寅,日出卯,食时辰。

莫时巳,日中午,暴(曝)未,下市申,春日酉,牛羊入戌,人定[子]。

”(方括号内为阙补)这与后来汉代的十二时名称上有出入。

《左传·昭公五年》杜预注,载有十二时辰的完整名称。

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十二时由十二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构成,其顺序依次为:1.夜半:《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春秋·庄公七年》孔疏:“夜者,自昏至旦之总名。

…‘夜半”指天黑至天亮这一时间的中间时段。

如张继《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鸡鸣:《春秋左传正义》:“鸡鸣而食,唯命是听。

”古代有“雄鸡司晨”之说,鸡被古人称作“知时畜也”。

“鸡鸣”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时段。

鸡鸣之“鸣”,李善注:“《春秋考异县》曰:鹤知夜半,鸡应旦明。

明与鸣同,古字通。

”3.平旦:《史记·李将军传》:“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平旦”指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间。

如《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平明是平旦的别称。

4.日出:《诗经·桧风·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膏。

”《史记·封禅书》:“以递日出。

…‘日出”是指太阳初升之时。

5.食时:《礼记·坊记》:“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

”《管子·弟子职》:“至于食时,先生将食。

”指古人“朝食”之时。

6.隅中:《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旸谷……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

”段注:“角为隅。

”这个夹角是太阳在隅中初临与正中时所形成的东倾斜角,因此称这个时段为“隅中”,临近“正中”即正午之时。

7.日中:《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与庄贾约,旦日日中,会于军门。

”上古时人们把正午时辰作为集市交易的标志。

如《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日中”指太阳运行到中天,即为正午时辰。

8.日昳:《史记·天官书》:“旦至食,为麦;食至日呋,为稷。

”《说文解字》:“畎,日昃也。

”又:“昃,日在西方时,侧也。

”“日昳”指太阳过了中天偏斜向西边。

以中天为界,此时太阳与“隅中”之日相对。

如《漢书·游侠传》:“诸客奔走市买,至日呋皆会。

”9.晡时:《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悲谷,是谓晡时。

”古人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

因此,“晡时”即“第二次进餐之时”。

《后汉书》:“平旦至食时为日之朝,隅中至日跌为日日中时食之中,晡时至黄昏为日之夕。

”“哺时”指太阳刚落山之时。

10.日入:《春秋左传正义》:“日入而说,许偃御右广。

”《元史·日历志》:“日出为昼,日人为夜。

”“日入”指太阳落山的时候。

11.黄昏:《说文解字》:“黄,地之色也。

”“昏,日冥也。

”此词反映了典型的自然特色:夕阳沉没,万物朦胧,天地昏黄。

即言太阳落去,天色欲黑而未黑之时。

如《离骚》:“昔君与我诚言兮,日黄昏以为期。

”12.人定:《后汉书·来歙传》:“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

”这是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辰。

“人定”指夜深安歇时。

如《孔雀东南飞》:“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十二时制”综合自然和人文两种方法划分时段,是一种多维分段法。

体现这种时制的时间名词在语义上始终是未被精确量化和界线化的一个“模糊段”,在方式上始终是一种隐喻,是古人对客观自然的直观体验,蕴涵着人们日常活动的经验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