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10游褒禅山记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10游褒禅山记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十三页,共126页。
4.作者逸事 (1)王安石三难苏轼
第三十四页,共126页。
王安石觉得苏轼既有才气,又有傲气,应该煞一煞他的傲 气,于是先后三次拟出上联,要苏东坡对出下句,苏东坡虽善 于赋对,终敌不过王安石,每每无以应对,深感惭愧。
王安石出的第一个上联是: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王安石出联那年闰八月,正月立春,12 月又立春,所以说 是个“两头春”。他的上联构思巧妙,词句凝练,数字用得自 然。苏东坡虽是才子,只因事属罕见,一时寻对不出,被王安 石难住,“羞颜可掬,面皮通红了。”
第三十八页,共126页。
王安石按照先生的话,每日写文章,足足写秃了一百支笔, 但仍未找到生花笔,他有些泄气,又找到杜子野问:“先生, 我怎么还没有找到生花笔?”杜子野没有说什么,而是饱蘸墨 汁,挥笔写了“锲而不舍”四个大字送给他。
过了几年,王安石写秃了九百九十八支笔。一天深夜,他 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支笔写策论,颇觉文思泉涌,行笔如云,一 篇颇有见地的策论一挥而就。他高兴地跳起来喊:“我找到了, 我找到生花笔了……”
第二十六页,共126页。
1.走近作者
第二十七页,共126页。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 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庆历二年(1042)登 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神宗熙宁二 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 年再为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今江苏南 京市),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 故世称荆公。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 忧愤去世,卒谥文。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古代山水游记是我国旅游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旅游文学的滥觞。

古代山水游记是以轻快的笔调描述山水名胜,借助景物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记叙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欢迎阅读!(一)写景状物,栩栩如生我国地大物博,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这为历代文人提供了绝好的写作对象。

秀丽的景象加上文人卓越的才华,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宝。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描写了这样的景色,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长江边,作者心境如水,啜饮着美酒,吟诵着关于明月的诗文,“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简短两句,把寂静无声的月亮写得宛如八九岁的小姑娘,活泼可爱。

此时“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置身于朦胧月色中的作者也恍惚起来,油然而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奇幻想法,此景此情,也难怪老苏要“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了,寥寥数笔,作者便勾勒了一幅空灵秀美的月夜江水图,时隔千年,当时的江月都已成空,但读着这段文字,我们却如身临其境一般,扇动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亦能看到波光粼粼的万顷碧波,吹着习习而来的夹着草木之香的江风,举头望去皓月当空,在云间穿梭,似乎和人间的儿女嬉戏追逐。

要不是散文对当时明月传神的描摹,又有谁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好?(二)融情于景,动人心弦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优秀的写景散文,都是字字扣着情来描写的。

写景是山水游记的载体,抒情是文章的灵魂。

在写景中借景抒情才能体现作者的写作主旨。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被称为他的压卷之作,其中描写自家庭院的明月之景,更是堪称经典。

“三五之夜,月明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这段文字看似笔墨疏淡却情韵绵远。

十五之夜,圆月高悬,倍感思亲,而作者的亲人却已亡故;桂影姗姗可爱,而赏景之人却“斯人独憔悴”;景致依然,人事已全非,这样的景物读来,谁人不能体味到作者的悲凉?此外,作者以动态的景物来衬托内心的寂寥,将心底深深的无奈与对亲人的无限追思,化作清冷的月光,摇曳的树影,读来使人不禁为之心动,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也于须臾之间表现的淋漓尽致。

论苏轼的山水游记散文

论苏轼的山水游记散文

论苏轼的山水游记散文【篇一:桂林游记】俗话说的好:“桂林山水甲天下。

”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山水之国——桂林,欣赏美丽的桂林风光。

我们走进了阳朔的漓江旁,看到了许许多多的竹筏飘荡在漓江上。

我们坐着竹筏顺江而行。

桂林的水真明啊!明得能够看到水中的自己;桂林的水真蓝啊!蓝得仿佛就是一块无暇的翡翠;桂林的水真肥啊!用脚轻轻地鼠标着水,一股沁人心脾的凉意涌遍全身。

师傅一边给我们独木舟,一边为我们了解美丽的漓江的风景。

你啊,那就是九马画山,顾名思义就是九匹马形成了一座山的风景。

除了形态各异的山,例如猪八戒腰老婆、青蛙看看江、乌龟爬山……最有名气的一道风景就是二十元人民币反面的风景。

看过后,使我不尽想到一句“阳朔山水甲桂林。

”“快点、快点!”原来,我们来到了龙脊梯田。

欣赏梯田风景秀丽,景色宜人,一排排、一列列的象楼梯一样,真有趣!一开始,天气雾蒙蒙的,只能看见隐隐约约的一点红瑶族的村庄,还能看见隐隐约约的梯田轮廓。

中午,当阳光穿过云雾,金灿灿的梯田出现在我眼前。

我情不自禁的赞叹起来,“红瑶族人智慧的结晶!能开垦出如此秀丽的梯田,真让我流连忘返。

象鼻山矗立在漓江和桃花江之间。

我们先从象尾拾级而上,走进了象头,东站在观景台上,能够看到桂林的全景。

离看看象鼻山象一头极其非常大的象拖着它那长长的鼻子垂下了水中,正在水中玩耍。

在象鼻山前,我还搞了一回渔民,趴在竹筏上,掌控着鱼鹰。

随着的课本的脚步,我们游览了桂林象鼻山,参观了刘三姐故居,荡漾在阳朔的山水之中,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感觉。

【篇二:武夷山游记】寒假里,我们一家和伯伯他们到福建武夷山旅游。

一路上,爸爸开着车,我一边观赏风景,一边喝着零食,爸爸说道除了四五个小时才至,叫做我先睡觉一下,我刚好也杯弓蛇影了,就顺从了“命令”。

一苏醒去以后,就至武夷山了。

我们至了早已原订的宾馆,歇息一晚再启程。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跟着导游坐大巴车到武夷山景区,导游一边走,一边介绍武夷山天游峰的美景,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征服”的山峰。

第二单元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第二单元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第二单元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教学参考
0511 2017
第二单元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单元概览】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鉴赏中,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达方式,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要达到这些要求首先要对一些和散文有关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这个单元是古代写景记游的散文。

课文虽然是以描写景物、记叙游赏经历为主,但是不排斥抒发感情、讲述道理。

如《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在写景的同时,表达了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赤壁赋》在描写风物特色的同时,抒发达观超然的情绪;《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在勾画山中风景的同时,流露对朋友的深挚情意。

总之,这些作品都是将抒情、写景、记事、议论融为一体的,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的一草一木都渗透了作家的思想情感。

所以,学习文章要了解的创作背景,才能准确把握其情感趋向,领略文章的艺术魅力。

【方法指要】
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领略文章的艺术魅力,从而也培养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力。

另外,作为高中阶段文言文学习的起点,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和基本方法。

可以以反复诵诗作为理解文章的前提,以便能够熟读成诵。

要学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在学习过程中联系以往的知识,用做卡片、做标注、做旁批等方法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名篇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名篇

《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佩通:珮)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下澈一作:下彻)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文: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澈。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大约有一百多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

阳光可以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来自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文言文阅读之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文言文阅读之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文言文阅读之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文言文阅读之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包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对现代游记散文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文言文阅读之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新课标《语文科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基本要求就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其中传记类文言文仍为首选,但山水游记类文言文也渐入人们视野。

对山水游记文言文的考查,和传记类文言文阅读一样,有两个能力层面的要求:理解和分析综合。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

常见的文言实词,主要包括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中学生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而不是生僻晦涩的;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对于这些文言虚词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而不是识记。

此考点涉及到18个文言虚词。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考试说明》规定了五种,即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句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综合能力,其考查内容,既涉及到语言形式的把握,又涉及到文段内容的理解。

其考查形式,一是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三是断句。

(5)筛选文中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建立在对文句理解基础之上的,它要求站在对原文整体认知的高度,从若干个备选分项中排除干扰因素,选取与试题要求相适应的信息。

有关中国山水的名家散文

有关中国山水的名家散文

有关中国山水的名家散文山和水的融合,是静和动的搭配,单调与精彩的结合,也就组成了最美的风景。

在青山间探索,在绿水间泛舟,多么美妙!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有关中国山水的名家散文,供大家欣赏。

有关中国山水的名家散文:终南山幽趣记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人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

唐代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会运用“以不全求全”的艺术手法。

你看,借大一座终南山,只用四十个字就勾画出了它那高大绵延的形貌。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海拔1700多米,去天甚是遥远,说它“近天都”乃是艺术夸张。

诗人登上终南山,但见“白云”弥漫,眼前的景物全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

白云浮游於眼前,人好似腾云驾雾一般。

朝前走,白云似在有意躲闪,不敢正面相撞;回望,原已分身两边的云朵,又合拢来了,依然是茫茫云海。

走出“白云”幽绝处,前面目之所及则是蒙蒙“青霭”,仿佛再走几步,就可触摸那“青霭”了,可惜!尽管不停地走,总是摸不着。

三联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眺,终南山从北到南广阔无垠,景物依稀可见,只用“分野中峰变”五字就写尽了。

那里富有的奇妙景观,如“高峰夜景留,深谷昼未明”;“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带雪复衔春”和“洞远皆通岳,川多更有神”等种种天生气色,—一写真写实是很难的。

难就难在:“势奇看不定,景变写难真。

”那么,要欣赏终南山的悠悠白云,青青烟霭,奇耸山峰,秀丽岩壑,以及同一时间内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的阳光等生动逼真的景观,诗人也好,画家也好,全无能为力,只有身历其境者,才能幸运地享受自然美!我们就是在诗家的启迪下,去寻访“阴晴众壑殊”所包含的奇妙的幽雅趣味。

终南山距西安市40多公里,自古就是旅游胜地。

春天,我们结伴同游,先游中峰一带的玉泉洞、金华洞、日月岩等名胜古迹,观赏山间傍晚那抹在林梢上的“霁色”,目睹秀丽的山峰,宛如锦绣画屏,说它“列翠满长安”,真是写得十分准确。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鉴赏专项训练(学生)教学提纲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鉴赏专项训练(学生)教学提纲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鉴赏专项训练第一篇:活水源记【明】刘基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①。

其草多竹;其木多枫槠②,多松;其鸟多竹鸡③。

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

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

其前山曰陶山④,华阳外史弘景⑤之所隐居。

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⑥,欧冶子⑦之所铸剑也。

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⑧居之。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

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

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

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

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鲫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

其草多水松、菖蒲。

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觜,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

有二鹡鸰,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

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

至是,悉出。

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

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

”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本文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卷六) 【注释】①金鸡之峰:金鸡峰,在会稽山上。

②槠:一种常绿乔木。

③竹鸡:鸟名,形比鹧鸪小,好啼,喜居竹林,故名。

④陶山:在今浙江瑞安市西三十五里,因陶弘景曾隐居于此,故名。

⑤华阳外史弘景:指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南)人。

曾为诸王侍读,奉朝请。

永明中辞官,退隐于句容之句曲山(今江苏句容县),自号华阳隐居,为道教著作家、医药学家。

⑥日铸之峰:即日铸岭,在浙江绍兴市东南。

⑦欧冶子:春秋时冶金家、善铸剑。

相传应越王聘,铸湛庐、巨阙、胜邪、鱼肠、纯鉤五剑。

后又于干将为楚王铸龙渊、泰阿、工布三剑。

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赏析】作者在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6)六月,自越城(今浙江绍兴)经平水游览会稽山水,写了一组游记,本文是其中一篇。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体。

它以作者亲身经历的山水之行为基础,将感受、观察、记忆和想象融为一体,展现出古代人们对山水之美的独特理解和热爱。

以下是本文以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的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第一章:山行又到了一个秋天,清晨,我准备独自一人去山中游玩。

我走在山间小径上,看着脚下的落叶,好像是走在一条彩色的地毯上。

时而有微风吹来,带起那些落叶,仿佛是在跳舞。

远处的山峦在雾霭中若隐若现,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我爬上了一座小山,顶上建有一座小亭子。

站在亭子里,我可以俯瞰整个山谷,远处的山间河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泛起银光。

山谷里的绿树和红叶交相辉映,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我坐在亭子里,心情愉悦,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第二章:水乡我离开了山谷,来到了一座古镇。

这里有一条小溪,溪水清澈见底。

小溪两岸的房屋矗立在花树丛中,宛如一幅水墨画。

我沿着小溪漫步,听着潺潺的水声,感受到了时间的沉淀和生命的宁静。

我来到了一座古老的桥上,凝视着桥下的溪水。

溪水轻轻地流过,带走了尘世的烦恼,使我心情舒畅。

桥下有一些儿童在玩耍,他们欢快的笑声给整个古镇增添了一丝生机。

第三章:山水画我来到了一间展览馆,里面陈列着一些古代山水画。

这些画作绘制精美,用笔细腻,将山水之美完美地表现出来。

画中的山峦翠绿欲滴,水波荡漾,仿佛能听到山风和水声。

我真的被这些山水画所深深吸引,它们给我带来了一种美的享受。

它们让我明白,山水之美在古人心中是那么重要,他们用画笔把这种美丽永远定格下来,让更多人可以欣赏和领略。

第四章:陶渊明的山水情怀陶渊明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对山水情有独钟。

他以自然山水为题材,描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平淡生活的向往。

他的山水诗读来如行云流水,给人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

陶渊明曾写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这句诗言简意赅地表达了他对山水的热爱。

他通过登山观海,寻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宁静和满足,也使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方法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方法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方法一、引言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蕴。

阅读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不仅能领略自然山水的美丽风光,还能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本总结旨在探讨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的阅读方法,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的特点1. 写景描绘: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以自然山水为主要描绘对象,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山川美景、气象变化等。

2. 抒情言志:作者在游记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感慨,表达对人生、历史、哲学等方面的思考。

3. 文学性与历史性: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同时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等。

4. 语言艺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三、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的阅读方法1. 了解作者背景:在阅读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之前,先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思想观念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

2. 关注写景描绘:在阅读过程中,关注作者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感受作者笔下的美丽风光,培养审美情趣。

3. 感悟作者情感:通过阅读游记,了解作者在山水之间的所思所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提升人文素养。

4. 分析语言艺术:品味作者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语言艺术,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联想现实生活:将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中的美景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激发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向往。

6. 注重文化传承: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阅读时应关注作者对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传承与弘扬。

四、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的阅读技巧1. 朗读与吟诵:通过朗读与吟诵,感受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的韵律美、节奏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 注释与解读: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句子等,可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注释与解读。

3. 比较阅读:将不同作者、不同时期的山水游记类散文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其异同,拓宽视野。

游记类文言文名篇有哪些

游记类文言文名篇有哪些

游记类文言文名篇有哪些一、《东篱杂记》这是一部清代文人郭翰林的游记类作品,记录了他在江南一带的旅行经历和所见所闻。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的山水风光和人文景观,通过对一些历史传说和名胜古迹的描述,展现出江南独特的魅力。

二、《阳春白雪图志》此书由明代文人袁宏道所著,记述了他的两次山水游历。

袁宏道以质朴的语言和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示了他对山水的深情以及对诗词艺术的热爱。

同时,书中还穿插了许多传统文化的元素,让读者对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文背景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三、《醉翁亭记》这是唐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游记类散文,以作者一次游览醉翁亭的经历为线索,通过对人物描写和景物描绘,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欧阳修以幽默诙谐的笔调,通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独到见解,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愉悦的阅读体验。

四、《紫微宝卷》此书由明代文人杨慎所著,记录了他从江南出发,一路向西到达西北地区的旅行经历。

《紫微宝卷》不仅记录了作者所见所闻,还参杂了一些历史典故和文化背景的介绍。

文中除了对山川、河流的描写,还记载了当地的民风民俗和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为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西北风情。

五、《子不语·沈从文先生游蓝山记》这是当代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篇游记类散文,记录了他的一次蓝山之行。

沈从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蓝山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同时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作者在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使作品更加深入人心,引人思考。

六、《聊斋志异》此书是清代文人蒲松龄所著的短篇小说集,其中有许多故事以山水游历为背景。

蒲松龄以幽默离奇的方式,描写了一些灵异的山水景观和奇遇故事,以及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和文化背景。

这些故事既让人感到神秘诡异,又带有一种想象力和艺术性,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

七、《红楼梦》这是清代文人曹雪芹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描绘了一个富贵家庭的兴衰沉浮。

从史诗般的气势到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曹雪芹以雄浑的笔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文学_名家山水游记散文

文学_名家山水游记散文

名家山水游记散文1、《品读西湖》西塘人在廊下摆张小竹椅,一盘煮青豆,一壶菊花茶。

盛夏就点点滴滴沁入心扉,化作波波涟漪,缕缕茶香。

男人女人,坐在阴影里摇扇子。

扇子的形状五花八门,羽毛扇、芭蕉扇、竹扇、绸扇……还有的,在几根竹节上绑几片花布,摇起来也一样带来风。

有孤坐的,更多的是三五个人围在一起唠家常,或者聊什么逸闻旧事。

老人们的身边,都搁着一个旧式的茶壶,聊一阵,端起悠悠地喝。

猫或狗,或卧在树根下,或躺在主人脚旁。

它们张开嘴喘气的时候,主人就端起茶壶给树根下的碗和碟里倒一点。

猫或狗就直起腰过去舔干净。

廊棚下的店家多数为客栈或者是小吃店。

我喜欢的`是油炸的那种“罗记绍兴臭豆腐”,外脆内嫩,品尝起来有一种阅读美文的感觉。

店主是一位老翁,模仿了旧式的翻牌吃法,把所有的小吃写在小牌上,供人们自由选择。

冰镇绿豆汤、银耳羹、臭豆腐,都是纯手工制作,价格也合理。

没有生意时,老头点一支烟,靠在廊亭的围栏上,廊顶上的红色灯笼,映照出他脸上的沟堑。

西塘的风吹散了他吐出的烟,似乎与这位老人调着情,说着爱。

缠绵悱恻,清新隽永。

2、《周庄,梦里水乡》纱帽山,青青的纱帽山,青的连水都被感染。

很高兴有机会这么近地看你,踩着沾露的草叶和潮润的泥土,看着满山郁郁葱葱的林木,悄然开放的野花,寂然的云海在氤氲中环环抱抱,我不能不说那些有如梦幻的感觉真的很好。

我是一个容易感动的人,无论是瞬间的发现,还是为谁的一声叹息,我都会让心海泛起涟漪。

然而,我同样有些黯然,觉得惋惜,不知道是谁为你取了这样的名字——纱帽山,为什么非要用古代的乌纱?那名字显得机会主义,乌纱帽向来都是黑色,而你却是绿的,这又多么像一个巨大的讽刺!在名誉与地位之间,有多少人不问颜色而只要乌纱?并且格外地珍惜,似乎只要拥有就可以一切忽略不计!世界啊,如果我们什么都可以丢掉,心灵将可以在哪里栖息!3、《勒巴沟的美丽》山是静止的,水是灵动的,人的情绪可以随波逐流。

河流,适宜于思想的驰骋,因之被思想家反复咏颂。

品山水情意,悟作者性灵——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品山水情意,悟作者性灵——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垫。
的沉稳 。 水 的轻 灵 , 大 地 的浑 厚 , 天 空 的辽 远 , 在 描 写 美 丽景色的同时 . 蕴 涵 着 深 刻 的人 生 哲 学 . 最 终 形 成 了 物
观 感 受 以及 情 景 交 融 、 借景 抒 情 的写 法 是 赏析 的重 点 。
⑦③⑨ ⑩⑩ 朱 自清: 《 朱 自清论语文教育》 , 河南教
育 出版 社 , 1 9 8 5年 版 , 第1 0 3 、 6 3 、 6 1 、 1 l 0 、 1 1 4页 。
隋 唐 时期 。 社会尽管有些动荡, 但 总 的 说 来 还 是 比 较 安 定的. 经 济繁荣 . 文化高度发 展。 这 一 时 期 人 们 的 旅 游 目的 和 要 求 有 了很 大 的 改 变 . 不 但 培 养 自 己 与 自 然 之
亭、 四季 、 醉翁、 游入 众景之后 , 归结到太守 之乐 , 是 要
表现 为 官 要 “ 与民 同乐” 才 为 真 正 乐 趣 的理 念 : 读 苏 轼 《 石钟山记》 , 要 明 了 苏 轼对 景物 的游 览 、 观 察 是 为 最 后 发出“ 事 不 目见 耳 闻 ” 不可 “ 臆断其 有无 ” 的 议 论 作 铺
教学要把握好品析的重心我国古代游记散文大致经过了魏晋诞生期唐代教学大参考阅读教学lili攀成熟期宋代高峰期元明复兴期和清代衰变期教学中要根据山水游记散文各时期的不同特点进行品析
教 学 大 参 考 ・ 阅 读 教 学 l I l I 攀
感 内化 为 学 生 的思 想 情 感 的 过 程 。 著 名 朗 诵 艺 术 家 雅
坤、 夏青 、 林茹 、 乔榛 、 丁 建 华 等 人 对 一 些 优 秀 文 学 作 品 妙趣横生 、 动 人至 深 的 “ 美读 ” , 就 曾在 笔 者所 任 课 班 级 产 生过 难 以 忘 怀 的强 烈 共 鸣 。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登泰山记》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古文,本文属于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在写景的同时,表达出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

学习本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能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走进本文,可以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扩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同时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鉴赏《登泰山记》的艺术特色三、教学重点文脉梳理、感受与分析本文的简约之美四、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独特的学术趣味五、课前准备本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一些山水游记散文,如《小石潭记》、《桃花源记》等,已掌握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但本文在文言字词上、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在前面两节课中,我们已经疏通了整篇文章的大意和重点字词义,对文章的结构有了清晰的认识。

(一)、借古名人,说说泰山情结“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这句话是说孔子登上东山后觉得鲁国显得很小,登上泰山后,就认为天下变小了,这是孔子登泰山的独特感受。

其实,在中国古代,登泰山后产生这种独特感受的,不止孔子,比如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其中所表之意相似。

历史上诸多诗人都到访过泰山,当然也不乏历史名人,比如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宋真宗赵恒等。

中国古人的泰山情结足以体现。

泰山,五岳之首。

传说泰山为盘古开天辟地后其头颅幻化而成,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

中国人自古崇拜泰山,历代帝王君主大多在泰山进行封禅和祭祀,各代文人雅士亦喜好来此游历,因此产生了许多的诗文佳作。

其中姚鼐的《登泰山记》,就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

(二)、回顾文脉,感受简约之美交代泰山的地理位置-记述登山经过-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交代署名第1段,按照面、线、点的极简顺序,交代了泰山的地理位置。

第2段,通过详写登山的过程,其中又用几个极简的字“登-循-越-复循-至”记叙了登山路线。

统编版语文高中必修上册《16.2 登泰山记》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高中必修上册《16.2 登泰山记》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7.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登泰山记》是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的一篇古文,本文属于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在写景的同时,表达出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

学习本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扩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阴”“始”“望”“坐”“视”等文言词语的含义。

掌握通假及词类活用。

学习本文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自主合作探究,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课文景、情交融的特点,反复朗读,整体理解,了解全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积极意义。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扩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1.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2.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3.结合本文写景状物的写法,进行艺术审美,从而能够知识迁移。

本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掌握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但本文在文言字词上、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学生要在课前预习中反复诵读,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登泰山记》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由杜甫的《望岳》引出姚鼐的《登泰山记》。

二、作者介绍(投影)《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

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品山水情意,悟作者性灵--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品山水情意,悟作者性灵--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品山水情意,悟作者性灵--古代山水
游记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身临其境悟山水情意——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山川秀美,溪山仙韵,令人凝神驻足,古往今来,历代诗人以其“情浓云意淡”的叙述绘画出景色美妙的景象,其中带有芬芳的性灵也引发无数诗人的联想与思索,其中也有许多优秀的游记类散文创作,充分展示了古代文人雅士对山水的情爱,及其高超的文学技巧。

针对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的教学,可以穿越时空,进行实地游历,让学生在实
际景观中,品悟山水情意,感受其间泉水潺潺滴滴,桃花迷人,花开满山色,其种
种景观开启了学生对古人叙述的思路,磨练其对联想思索的能力,让他们理解并领悟古人文字之间所蕴含的灵感精神。

此外,还可以利用教师布置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探讨,在此过程中,
学生在欣赏精美的文字之余,还可以把握其中的文学技巧,进一步的分析揣摩古代文人雅士通过叙述感受山水之美的细节,以及其中蕴含的语言特点,深深感受其中的诗情画意,进而激发其创造能力。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令人惊叹其诗情画意,用细腻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幅美丽
的景象,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景中,悟山水情意,懂得文字的灵动与魅力,更加热爱文学文化,借以提升自身的对语言表达的能力,实践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篇一: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鉴赏专项训练(学生)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鉴赏专项训练第一篇:活水源记【明】刘基①②③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

其草多竹;其木多枫槠,多松;其鸟多竹鸡。

其状如④⑤鸡而小,有文采,善鸣。

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

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

⑥⑦⑧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

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

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

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

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

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鲫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

其草多水松、菖蒲。

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觜,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

有二鹡鸰,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

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

至是,悉出。

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

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

”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本文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卷六)【注释】①金鸡之峰:金鸡峰,在会稽山上。

②槠:一种常绿乔木。

③竹鸡:鸟名,形比鹧鸪小,好啼,喜居竹林,故名。

④陶山:在今浙江瑞安市西三十五里,因陶弘景曾隐居于此,故名。

⑤华阳外史弘景:指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南)人。

曾为诸王侍读,奉朝请。

永明中辞官,退隐于句容之句曲山(今江苏句容县),自号华阳隐居,为道教著作家、医药学家。

⑥日铸之峰:即日铸岭,在浙江绍兴市东南。

⑦欧冶子:春秋时冶金家、善铸剑。

相传应越王聘,铸湛庐、巨阙、胜邪、鱼肠、纯鉤五剑。

后又于干将为楚王铸龙渊、泰阿、工布三剑。

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赏析】作者在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6)六月,自越城(今浙江绍兴)经平水游览会稽山水,写了一组游记,本文是其中一篇。

本文写活水源的幽雅、秀丽的风景,语言清新自然,富有生趣。

首段交代活水源的周围环境,概写山峰、竹木、禽鸟、寺院之状貌,言简意赅,特征鲜明,突出其历史悠久。

次段写泉流之奇,从水温、水色、水之流向,水边植物,水里虫鱼,周遭鸣禽等多角度展现活水源的盎然生机。

尾段直抒胸臆,表达对“兹水”之爱,盛赞其“出之不穷”而有溉田润泽之功德,隐然透露出对君子之德的向往。

【训练】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薄崖石有阁薄:单薄。

b.浸为小渠浸:渐渐。

c.而澄澈可鉴鉴:照见。

D.属岁旱时属:接连。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涓涓然冬温而夏寒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①乃溢而西南流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c.①又东北入于湖②月出于东山之上D.①又爱其出之不穷②不知老之将至3.根据文意,摘选文中语句填空。

(1)“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写出了泉水的“”的特点。

(不超过4个字)(2)“白野公之深爱之”的原因是“”。

(不超过6个字)第二篇:记雪月之观【明】沈周①②③丁未之岁,冬暖无雪。

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霁。

风寒冱而不消,至十日犹故在也,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常。

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

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

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④⑤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

寒浃肌肤,清入肺腑,因凭栏楯上。

仰而茫然,俯而恍然;⑥呀而莫禁,眄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以传信于不能从者。

顾所得不亦多矣!尚思天下名山川宜大乎此也,其雪与月当⑦⑧有神矣。

我思挟之以飞遨八表,而返其怀。

汗漫虽未易平,然老气衰飒,有不胜其冷者。

乃浩歌下楼,夜已过二鼓矣。

仍归窗间,兀坐若失。

念平生此景亦不屡遇,而健忘日,寻改⑨数日,则又荒荒不知其所云,因笔之。

(本文选自《沈石田先生诗文集》卷九)【注释】①丁未: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

②戊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

③冱(hù)寒冷凝结。

④离离然:历历分明的样子。

⑤栏楯(shǔn):栏干。

纵为栏,横为楯。

⑥]呀(xiā):张大了口。

⑦八表:谓八方之外,指极远的地方。

⑧汗漫:没有边际的。

⑨荒荒:暗淡不明的样子。

【赏析】沈周是明代著名书画家,与文征明、唐寅、仇因并称“明四家”;又工诗文,为世所重。

本文是作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288)。

作者以画家之睿眼,诗家之慧心,生动地再现了月光照耀下的雪景。

作者以“月与雪争烂”、“明彻异常”为总纲,逐一描绘登楼四望所见之清秀景致:楼临水,雪囿楼,清波粼粼,树影婆娑,寒气侵凌,物我交融(: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一派幽闲淡雅、荒寒清空之气象。

又在绘景之余宕开一笔,抒发自我遄飞之逸兴,景中融情,情由境生,自然熨帖。

【训练】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字敷说敷:铺陈。

b.寒浃肌肤浃:浸透。

c.我思挟之以飞遨八表挟:依仗。

D.寻改数日寻:寻思。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①因凭栏楯上②或因寄所托b.①又四囿于雪②亦将有感于斯文c.①汗漫虽未易平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D.①以传信于不能从者②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3.简答:(1)本文是怎样描写雪月之观的?试从艺术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

答:(2)你从本文状写雪月之观的文字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简要分析。

答:第三篇:三游乌龙潭记【明】谭元春①予初游潭上,自旱西门左行城阴下,芦苇成洲,隙中露潭影。

七夕再来,又见城端柳②③穷为竹,竹穷皆芦,芦青青达于园林。

后五日,献孺召焉。

止生坐森阁未归,潘子景升、④⑤钟子伯敬由芦洲来,予与林氏兄弟由华林园、谢公墩取微径南来,皆会于潭上。

潭上者,⑥有灵应,观之。

⑦⑧⑨冈合陂陀,木杪之水坠于潭。

清凉一带,丛灌其后,与潭边人家檐溜沟,匀入浚潭中,冬夏一深。

阁去潭虽三丈余,若在潭中立;筏行潭无所不之,反若住水轩。

潭以北,莲叶未败,方作秋香气,令筏先就之。

又爱隔岸林木,有朱垣点深翠中,令筏泊之。

初上蒙翳,忽复得路,登登至冈。

冈外野畴方塘,远湖近圃。

宋子指谓予曰:“此中深可住。

若冈下结⑩庐,辟一上山径,頫空杳之潭,收前后之绿,天下升平,老此无憾矣!”已而茅子至,又以告茅子。

是时残阳接月,晚霞四起,朱光下射,水地霞天。

始犹红洲边,已而潭左方红,已而红11在莲叶下起,已而尽潭皆赪。

明霞作底,五色忽复杂之。

下冈寻筏,月已待我半潭。

乃回12篙泊新亭柳下,看月浮波际,金光数十道,如七夕电影,柳丝垂垂拜月。

无论明宵,诸君1314试思前番风雨乎?相与上阁,周望不去。

适有灯起荟蔚中,殊可爱。

或曰:“此渔灯也。

”(本文选自《谭友夏合集》卷十一)【注释】旱西门:南京城门名,又称清凉门。

②献孺:姓宋,作者之友。

③止生:茅元仪,字止生。

森阁:茅元仪所建,在乌龙潭附近。

④景升:潘之恒,字景升。

伯敬:钟惺,字伯敬。

⑤华林园:南京园林。

原为三国时东吴宫苑。

谢公墩:原为晋谢安园池。

地近钟山。

⑥灵应:即灵应观,道院名。

⑦陂陀:倾斜。

⑧木杪:树梢。

⑨清凉:清凉山。

⑩頫:低头。

同“俯”。

11赪:红色。

12电影:雷电之光影。

七夕电影:指作者二游乌龙潭遇雷雨时情形。

13前番风雨:指二游乌龙潭事。

14荟蔚:茂密的草丛树林。

【赏析】本文记述作者与好友第三次游览乌龙潭的经历,叙述简洁,描写精致。

首段简述初游、二游概况,交代三游缘起与同游者。

后二段按时间顺序,具体写景。

先写山林与潭水相接的幽深境界,继而写晚霞映潭和月色照潭的奇妙景色,逐层点染,生动地再现了乌龙潭多彩多姿之美。

作者写景善于敷色,绿莲、朱垣、翠竹、红霞、明月、金光??五彩斑斓,光影交织,倏忽变幻,令人心旌摇曳。

谭元春是明代后期竟陵派的一个代表人物。

抒写“孤行静寄”“幽情单绪”是竟陵诸子的创作宗旨之一。

本文也可约略见出。

【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