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合集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作者:孙如军李泽孟德华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21年第03期摘要:随着新工科建设的深入发展,目前我国工业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传统的工业制造生产逐步被现代智能化方式取代,进而也就改变了我国相应的高等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

文章首先对当前我国的高等工程人才特别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当前人才培养的不足,然后对国外工程类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综述,最后从政府、企业、地方高校三个层次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议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3-0051-03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

特别是工业制造领域,由于国家不断出台相应政策支持工业发展,以期将中国的工业制造推向世界前列,使得这一领域展现出无限的发展潜力。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国家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工程类的应用型人才投入到工业发展建设。

这类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工业发展的高度。

高等工程教育是这类人才培养的主要来源。

当前的社会发展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给予了更多的期望。

一、国内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现状我国的技术人才目前来说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学术型人才,一种是专业型人才。

这里所说的专业型人才也就是应用型人才。

它与学术型人才的主要区别在于,应用型人才在培养计划中更加倾向以专业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更贴近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类型。

当前我国的工业生产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技术资源支撑。

国内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那时的中国正处于国内技术落后,国外技术封锁的尴尬境遇。

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借助外方资源,国家的发展进入到瓶颈期。

就在专业技术人才青黄不接的情况下,国内高等教育界首次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概念,这一教育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为国内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指明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1]。

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摘要:本文就高等工程教育如何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何与行业的专业教育评估相结合,使培养的学生能够很容易在行业内找到自己岗位的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准确定位、规范训练、夯实基础、突出特色”的高等工程教育理念。

关键词:专业评估;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高等工程教育如何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何与行业的专业教育评估结合,使培养的学生能够很容易在行业内找到自己的岗位,并有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积极探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的需要,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和国内外工程管理领域的实际情况,以建设部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评估指标为标准,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准确定位、规范训练、夯实基础、突出特色”的教育理念,使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和社会发展趋势。

一、明确目标,准确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满足培养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的专业定位,我们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改进,贯彻基础与专长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规范训练与创新能力并重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思想,把工程教育科学化的模式转向工程应用型教育,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涵盖了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的相关知识。

本着“厚基础”的原则,加强了建筑结构类技术课程的教学,并按照“宽口径”的原则把工程管理专业设置成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物业管理3个专业方向模块,各专业方向模块均安排了若干门专业课程供学生选修,以满足建筑与房地产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按照建设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历次会议讨论形成的“基础课+平台课+专业方向课”模式,我们根据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突出主干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原则,对培养方案进行整体优化。

根据培养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的专业定位的要求,结合学校、学院的资源优势,搭建技术、经济、法律和管理四大平台,采用“基础平台+选修模块”的结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申报书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申报书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申报书XXX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书项目名称: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以电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项目主持人:XXX教授学院(部)名称:XXX填报日期:2011年11月13日一、基本情况项目简介:本项目旨在探索和实践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电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项目主持人为XXX教授。

主持人简历:XXX教授,XXX教授,博士,高级职称,授课对象包括08级各专业、09级研究生、08级电气自动化等。

主讲课程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矩阵论、工程制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电路、线性代数等。

近三年教学工作简况:主持或参与多个校、省或国家级项目,包括全日制本科弹性学分制度的研究与实践、第七届校青年教师技能竞赛、理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电气控制与PLC控制重点课程等。

在项目中担任方案设计、工程设计、质量监控等角色,获得多项奖励。

项目经费:本项目总经费为4万元,其中学院配套经费1万元,其他经费3万元。

项目时间:本项目起止时间为2011年11月至2013年12月。

参与人员:本项目参与人员共计9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人,中级职称人员3人,初级职称人员2人,博士5人,硕士5人。

在项目中的分工:本项目中,各参与人员分别担任方案设计、工程设计、质量监控、实践设计等角色。

以上为本项目的基本情况介绍。

1.本项目旨在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3.本项目将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高教学效果,推动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和创新。

4.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将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市场情况,为未来的就业和创业做好准备。

5.本项目将为XXX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推动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该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解决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和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当前,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特别是对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适应这一需求上面临诸多挑战,无法有效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探索一种符合时代需求、能够培养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新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通过对这一培养模式的探讨和研究,可以不断完善现有的教育体系,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字数:208】1.2 研究意义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当前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要求,因此寻求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符合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具有良好的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研究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引入和实践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研究CDIO理念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升级,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研究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对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 正文2.1 CDIO工程教育理念介绍CDIO工程教育理念介绍:CDIO是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的缩写,指的是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营。

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等多所国际一流大学共同提出和倡导的一种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工程人才。

该理念突破传统工程教育的局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将工程实践融入教育的全过程,强调学生在实际项目中的参与和实践,通过项目驱动教学,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学习理论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筑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建筑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建筑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4)1.3 研究方法与范围 (5)二、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概述 (6)2.1 数字化转型的定义与特征 (7)2.2 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与趋势 (8)2.3 数字化转型对工程管理的影响 (9)三、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求分析 (11)3.1 对人才需求的分析 (12)3.2 对教育现状的分析 (13)3.3 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求 (14)四、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原则与目标 (15)4.1 改革原则 (16)4.2 改革目标 (17)五、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18)5.1 课程体系改革 (19)5.2 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20)5.3 实践教学改革 (21)5.4 素质教育改革 (22)六、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与保障 (23)6.1 组织架构与制度保障 (25)6.2 资源配置与支持保障 (26)6.3 监督评估与反馈机制 (27)七、结论与展望 (28)7.1 主要成果与贡献 (30)7.2 不足与改进 (31)7.3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32)一、内容综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各行各业不可避免的趋势。

在这场转型浪潮中,建筑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数字化转型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更对整个社会的进步产生深远影响。

在此背景下,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亟需改革,以适应行业发展的新需求。

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在数字化转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不仅是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者,更是数字化技术的集成应用者、创新推动者和效益优化者。

当前许多工程管理专业的教育体系与实际工作需求存在脱节,导致人才培养无法满足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要求。

对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改革的核心在于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培养体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18,24(21)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发酵工程人才培养为例邓辉陈乃富孙传伯韦传宝詹少华韩邦兴陈存武*(皖西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安徽六安237012)摘要:工程人才创新能力不足与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是新时代条件下高等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过程中,皖西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探索,建立了“2+1+1”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是依托行业优势、实施校企合作、践行服务社会的多模块立体培养模式和培养思路,是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新模式,其特点是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多元化的培养平台和工程化的教师队伍。

该文以生物工程专业发酵工程人才的培养为例,阐述了皖西学院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同类院校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发酵工程人才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8)21-0150-03我国自开办生物工程高等教育以来,在为国家培养高级发酵专业人才中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在生物工程高等专业教育开办早期,我国的培养体制是以“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同时兼顾了“重点人才”的培养,为发酵事业的发展输送了相当一批高层次的人才。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在高校扩招浪潮之后,高等院校软硬件没有及时配套,导致发酵工程教育质量下降。

根据皖西学院近几年来发酵工程专业课程改革实践的经验和成果,我们在把握高水平发酵工程培养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水平发酵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思路和办法,即依托生物工程核心专业,注重培养大发酵方向的创新型人才。

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核心培养要求,把核心课程设计、实践环节设计、专业阶段设计和管理模式设计作为着力点,同时联动校企平台,实施“2+1+1”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即,2年在校学习、1年专业基础学习和企业专业实习和1年企业顶岗见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的4年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发酵工程人才培养的新体系,探索了一条具可操作性较强的培养之路[1,2]。

就业导向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就业导向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就业导向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摘要:为了满足社会对专业化高技能网络人才的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及各就业方向知识点需求分析基础上,以湖南城市学院网络工程专业建设为例,提出了一套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体系。

在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中,构建以专业工程师素质为特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制订注重行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施以工程能力训练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构筑产、学、研合作教育途径、建立教学质量实时监控与保障体系。

经初步教学实践证明,应用该创新体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网络工程;人才培养;创新;实践abstract: in order to satisfy demand for high-skilled network engineers and enhance the employment rate of students, it is proposed in the paper a set of network engineer training innovation system for raising employment rate. it is based on the personal ability and knowledge of students and the demand analysis in each employment of network engineering. in practice it focuses on training of application-type talents, constructs training mode for high quality, and builds course system for this purpose. their teaching practice shows that it works well.key words: network engineering; training; innovation;practice0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逐渐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且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要: 文章针对当前高等院校在应用性人 才 培 养的过程 出 现 的问题 进行 了 分析, 结合实际对工程应 用型人 才 培 养模式进行 了 改革和 实践, 着重
构建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 学体 系并取得 一定成效,为其他 高校进行 的同类研究提供 了 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测绘工程专业 应用型人才 实践教学体 系 中图分类号 : G 6 4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 0 9 8 X ( 2 0 1 3 ) 0 9 ( c ) - 0 1 8 0 — 0 1
合 的人 才培 养 模 式 。 2 . 1实 践教 学体 系重 构 实 践教 学体 系组 成要 素 , 由 目标 、 内 容、 评 估 和 保 障等 四部分 构 成 : 1 ) 实 践 教 学 目 标体系: 明确 工程 实 践 对本 专业 应 用型 人 才能 力 的 要 求 , 以 职 业为 目标 导 向, 确 定 培 养方 案 和 实 践 教 学 目标 体 系 ; 2 ) 实 践 教 学 内容体 系 : 对 原有 培 养 方案 进 行 调 整 , 重 构 实践 教 学 内 容体 系, 增 加 实践 教 学 比 重 ; 修 改或 制 定 相 应的 教 学 大 纲 、 实验 大 纲 、 实习 大纲、 考试 大纲等教 学文件; 3 ) 实 践 教 学 评估体系: 制定并 实施各实践 教学环节 的 评价标 准, 包 括 实 践 教 学 的 过 程 监 控 和 成 果 质量 评 价 ; 4 ) 实 践 教 学保 障 体 系: 以 制度 建设 规 范 、 完 善 实践 教 学保 障 体 系建 设 。 制 定 实验 项 目建 设 计划 、 实验 项 目开 放 计 划、 实践 教 学 基地 建 设 计 划 等 实 践 教 学 计 划 ; 加强实践 教学体系的硬件条 件, 加 大 实 验 设 备 投入 、 实 验与 实 习场地 建 设 投 入 ; 加 强 实践教 学 专 、 兼职 指 导教 师 队伍 建 设 。 2 . 2 教 学 改革 措 施及 成 效 具 体 改 革措 施 按 照下 列方 案 进行 , 并取 得初 步成 果 。 ’ 1 ) 调 整培 养 方案 。 加 大 实践 教 学 比重, 把原有的4 周 工 程 测 量 实 习改 设 为 工 程 测 量实 习l 和 工程 测 量 实习2 , 时 间分 别 5 周 和3 周, 分 别 安排 在第 六学 期末 和 第 七学 期 初。 而且 , 在 工 程 测量 实 习1 前 面 还有 2 周GP S 应 用 实 习; 在 工程 测 量 实习2 之后 , 安 排 了1 周 摄 影 测 量 实 习。 这 样 一来 , 共有1 1 周 实 习课 程 贯通 在 一 起 , 持 续 进 行 多 门课 程 、 多种 实 践 技 能的 集 中训 练 。 在 完成 既定 实 习任 务的 前 提下, 还 鼓 励 学 生到 生产 单位 施 工现 场 参 加工程实践。 实践证明, 经 过 这 样 的 调 整, 学生的实践技能掌握全面而 日 ‘ 更 加 熟 练 和 牢固 。 2 ) 优化 实 践 教 学体 系结 构 设 计 , 提高 实践 教 学 比重 。 实践 环 节 在 原 来 实验 ( 课内 实验 、 实验 课 ) 、 课程实习 ( 认识 实 习 、 技 术 实习 、 生 产 实 习) 及 设计 ( 课 程 设 计、 毕 业设 计) 基础 上 , 增设 独立 的 专业 基 础 实 训 课程 和专 业综 合 实训 课 程 。 实训 课 程有 专 门的 实 践指导老师负责, 集 中训 练 , 集 中考 核 。 经 过2 0 1 0 级、 2 01 1 级 两 个 年 级 学 生 的 实 训 经 验证明, 实训 课 程 的 设 立 , 极 大 提 高 了测绘 工程 专业 学 生的 实践 能 力。 在2 0 1 2 年 全 国大 学 生测 量 技 能 大赛 中, 我校 选 手首 次 参加 此 类 赛事 便 取得 优 异成 绩, 在 多个 奖 项 上名 列 前 茅。 3 ) 加 强实 践 教学 体 系构建 中的 制 度建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南京工程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南京工程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南京工程学院的探索与实践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工科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南京工程学院积极探索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工科背景下的需求。

一、新工科背景下的挑战新工科背景下,传统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在以科技创新驱动为主导的时代,专业知识的传授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未来的就业需求。

新工科要求工科人才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对传统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南京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了适应新工科背景下的需求,南京工程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实践。

首先,学院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将实践环节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

学院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等多种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院为学生建立了创新实践平台,例如学生科研项目、创业实践等,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能力和创新项目的机会。

此外,学院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学院鼓励学生参加团队项目,如学院内外的竞赛、社团活动等。

在这些项目中,学生需要与团队成员合作,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项目目标。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还培养了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三、南京工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成效南京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获得了显著的成效。

首先,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明显提高。

近年来,南京工程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并且就业质量越来越高。

这主要得益于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获得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学院的科研水平显著提升。

学院注重科研教育,鼓励学生在科研项目中进行创新研究。

很多学生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并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奖励。

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摘要:从分析我国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提出了工程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改革思路,研究和实施了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突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得较好效果。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注重培养一线应用工程师,学生的工程能力主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培养。

我国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存在着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训练,工程教育与产业的结合、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合作不紧密,教师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实践教学投入不足,组织管理不到位,在实施环节学生主动参与不够等问题。

为了适应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面向未来工程的需求和未来工程师的素质要求,我们对我校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重点突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工程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改革思路工程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应突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注重培养在生产、工程、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上,用科学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工程问题的应用工程师。

这种人才的规格特点决定了我们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理念。

根据一线应用工程师的人才培养需求,我们确立了“重基础、适口径、有专长、强应用”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在这一指导方针的指引下,我们确定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五项原则:一是工程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将工程实践与理论教学并举、并重、并行。

二是由浅入深、由单元到综合的原则,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整合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分层次循序渐进培养。

三是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统一的原则,实践教学内容按一线应用工程师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设置。

四是产学研结合的原则,将产业界的专家纳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程环境。

五是注重能力评价的原则,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中突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二、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1.实验教学内容改革(1)建立“分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OBE理念下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OBE理念下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9期基金项目:2021年湖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下电子信息工程卓越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HNJG -2021-1236);2021年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102211172);2021年湖南信息学院线下一流课程 可编程控制器技术 ;2022年湖南信息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新工科建设下应用型院校信号与信息处理课程群的建设实践 ㊂作者简介:陶曾杰(1978-),女,湖南邵东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物联网技术㊁嵌入式技术;李雪(1988-),女,山东阳谷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数字图像处理㊁现代通信技术;谢蓉(1990-),女,湖南益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信息处理;张慧(1983-),女,湖南吉首人,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传感器检测技术㊂OBE 理念下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陶曾杰㊀李㊀雪㊀谢㊀蓉㊀张㊀慧(湖南信息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151)摘㊀要:为解决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及企业用人需求,本文从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抓手,以校企合作为手段,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㊁课程体系㊁课程教学内容㊁创新创业教育等内容㊂通过一系列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了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学生的就业能力㊂关键词:产教融合;OBE ;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TB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4.09.0860㊀引言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对湖南省在 十四五 期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工作提出了 三高四新 要求;湖南省 十四五 规划与2035远景目标 确立 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提升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规模和水平 的奋斗目标,对电子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迫切需求㊂近年来,就业形式不乐观,市场也出现了高校毕业生与企业需求不对等的就业困境,主要体现在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企业岗位技能需求难以完全匹配,企业招不到适合本公司岗位需求的人才,而毕业生找不到符合自己专业定位的工作,出现这种问题主要原因是人才供需关系错位㊁信息不对等㊂为让本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能更好地迎合社会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以 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成果导向的教育取向,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 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㊁行业需求相适应并能持续改进㊂本文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人才培养为出发点,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将OBE 教育理念与产教融合相结合加强校企联合机制,探索出适合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发展的特色定位及人才培养模式,争取最大限度地提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㊂1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本校是湖南省一所民办本科学校,围绕学校建设民办一流技术大学的目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要服务区域科技产业升级,以电子信息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湖南省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为指导,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㊁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能够从事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中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㊁设计制造㊁应用开发㊁维护㊁测试㊁市场拓展及技术支持等工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㊂将本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专业,具体培养目标如下㊂(1)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面向新工科㊁面向未来㊁面向世界为教育理念,培养具有良好专业创新能力㊁具备国际化视野及国际交流能力㊁具有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竞争能力的复合型㊁应用型高层次人才㊂(2)基于OBE 综合提高学生解决 复杂工程问题 能力的目标㊂(3)实施 一融五共 ,校企协同育人目标㊂2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总体建设思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湖南省省级一流专业,在建设思路上要发挥现已有的专业优势,依照培养目标,主动对接湖南省及周边区域等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面向中国智能制造2025计划和人工智能等产业转型升级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以信息化教学手段为抓手,瞄准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目标,深化新工科建设与实践,大力推进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深化产教融合,解决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点㊁难点问题,深化专业特色,将本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专业㊂㊃452㊃2024年第9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通过对用人单位的企业调研㊁已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和文献分析等方法,运用OBE 理念将行业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能力需求转化为运用电子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目标,进而反向设计课程体系,认真分析实践与理论内容的相应匹配,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从而提高应用型人才能力㊂产研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总体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㊂图1㊀人才培养总体建设思路3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改革内容3.1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 三全育人 理念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丰富思政教育内容;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拓展 互联网+ 思政教育平台;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进,以 工匠精神㊁北斗精神 引领专业教育;构建课程思政标准,构建思政课㊁通识教育课㊁专业教育课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加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构建 思政教育 新格局㊂3.2㊀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依托长沙北斗产业安全技术研究院㊁株洲麦格米特电气有限责任公司㊁三诺生物传感有限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开展校企合作㊁协同育人,构建 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 的专业综合能力提升通道和 北斗+ 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㊂图2㊀人才培养体系如与长沙北斗产业安全技术研究院成立冠名班,充分利用校企联合培养平台,瞄准北斗卫星导航定位㊁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的需求,以 工匠精神 北斗精神 为引领,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㊁构建课程体系㊁开发课程资源㊁组建教学科研团队㊁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㊂3.3㊀构建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以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关领域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解决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为突破点,以实际工程项目训练为教学场景,将思政教育㊁专业教育㊁职业教育㊁创新创业教育等有机融合,革新专业课程教学内容㊂实践教学中,设计不同层次要求的专业能力实践体系结构,强化和突出专业能力培养,构建 能力导向 的模块化课程体系㊂依据工程教育认证 以生为本 的建设思想,对标新工科建设要求,针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发展的人才需求,以 会设计㊁会制作㊁会测试 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结合企业应用型人才需求,以各类创新竞赛为牵引,构建能力导向的 一学期一赛事 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㊂如大一上学期,以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基础,结合校级和省级的程序设计大赛,让学生在赛中学,学中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㊂图3㊀ 一学期一赛事 课程体系3.4㊀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以培育学生 工匠精神 北斗精神 为目标开展课程思政,对标 一流本科课程 建设标准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立体化课程资源;采用混合式等教学方法开展课程教学,确保课程教学质量㊂坚持以信息化手段推进课程建设,依托学习通㊁中国大学慕课等平台开展课程资源建设,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重构 模拟电子技术 单片机应用技术 等课程的教学流程,以教学团队为主体打造 一流本科课程 ㊂以打造 一流本科课程 为引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㊂推进智慧教室及精品在线课程的建设;运用大数据进行课程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在线教学模式,加快教育教学形态变革㊂通过建设院级㊁校级及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㊁推广教学改革示范课㊁举办本科教学改革与创新论坛㊁依托学校 教学节 活动组织专业教学研讨,多措并举,全面推进五大类 一流本科课程 建设㊂全方位提升教师在OBE 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学生的知识㊁能力㊁职业素质进行综合评价的意识与能力,实施课程教学的能力达成度评价;持续深化选修课程 设计+答辩 操作+答辩 竞赛+答辩 等能力导向的课程评价改革;借助信息化技术构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㊂㊃552㊃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9期3.5㊀打造 解决复杂问题能力 的实践教学改革为提高工程教育认证下的解决复杂问题及应用创新能力,通过构建产学研融合的长效机制,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产业需要的有效对接㊂开展实验㊁课程实训㊁课程设计㊁毕业设计(论文)㊁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建设一批开放性㊁综合性㊁设计性实验项目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示范实习基地㊁协同育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促进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完善实验教学条件,支撑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㊂加强实验㊁实践教材建设㊂以专业相关领域生产实践的实际项目为基础,建设实验㊁实践教学教材;围绕专业方向课程建设具有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教材㊂通过程序设计大赛㊁电子焊接创新大赛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㊁湖南大学生智能导航科技创新大赛㊁假期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课外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推动以赛促学㊁以赛促训㊁以赛促教㊁以赛促建,让学生真正 忙起来 ㊂3.6㊀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新工科建设等教育理念为引领,强化创新教育㊂依托 北斗+众创空间集群 (高校子空间)㊁省级 双一流 应用特色学科建设㊁学科竞赛等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北斗微小课题㊁科学研究项目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以产业发展前沿为导向,融通校企合作㊂积极营造质量文化氛围,扎实推进学生创新活动㊂依托 北斗+众创空间集群 子空间培养北斗应用人才;依托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开办 电子设计创新班 培养嵌入式应用人才;依托 信息与通信工程 应用特色学科建设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内人工智能企业合作㊁协同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智能信息处理人才㊂建成人工智能㊁北斗应用㊁5G 应用等设施先进的专业实验室,深化校企合作,依托实验和实践教学平台,优化学科竞赛,构建校内实验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如图4所示㊂图4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3.7㊀坚持内培外引,持续优化双师型师资队伍OBE 教育理念下,培养应用型学生,通过研修访学㊁产学合作㊁挂职锻炼等形式提升本专业教学团队成员的综合素质㊂不断完善与创新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机制,多途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用好学校人才政策,内培外引,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高层次双师型师资队伍,引进具有丰富专业相关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力争经过多年建设后具备 双师 素质的专任教师达到80%以上,建成一支以 教授+企业高工 牵头㊁ 专兼结合 的国际化双师型教学团队,师资队伍建设如图5所示㊂图5㊀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4㊀结束语在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深入贯彻 学生中心㊁产出导向㊁持续改进 的工程教育理念,坚持工匠精神㊁北斗精神 引领专业教育,深化产学研融合㊁专思创融合㊁教赛学融合等机制,对接专业相关产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科学设计学生的知识㊁能力㊁素质目标,注重把素质教育㊁专业教育㊁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融通,积极探索 教师主导㊁学生主体 的双主育人模式,切实注重学生解决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形成了 北斗+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㊂参考文献[1]张素香,杜虹,李雪丽.基于OBE 理念的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轻工科技,2021,37(02):187-188.[2]陈业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卓越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06):62-64.[3]何颖,吴昊,边倩.产教融合下基于OBE -CDIO 的电子信息综合实践教学改革[J ].微型电脑应用,2022,38(03):34-36.[4]冯旭芳,祝良荣,寿泉洪,等.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黄酒工匠人才培育路径研究[J ].职业教育(中旬刊),2023,22(04):8-12.[5]沈洪雷,刘峰,江昌勇等.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J ].装备制造技术,2023,(01):225-228.[6]范程华,陈明生,张忠祥,等.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0,22(05):137-142.㊃652㊃。

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摘要】本文探讨了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文献综述。

正文部分解释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概念,强调了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指出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不足,并提出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结合实践案例进行分析。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主要观点,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做了结论。

本文旨在为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模式、探讨、重要性、不足、实践案例、结论、研究方向、文献综述、现有人才培养模式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土木工程是一门应用广泛、涵盖面广的学科,在现代社会的基础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传统的培养模式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面临实践能力不足、适应能力差等问题。

如何培养具备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为适应现代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国内外许多高校已经开始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更加贴近实际工程应用需求。

目前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相关经验和案例也不够充分。

有必要对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讨,为我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意义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土木工程行业需要更多具备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而应用型人才正是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人才类型。

传统的理论教育虽然重要,但无法完全满足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需求,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使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应对挑战和问题。

新工科背景下“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新工科背景下“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902021年5月总第361期ISSN1672-1438CN11-4994/T 新工科背景下“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苏 芳 王晨升 李 渊 王明明山西大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山西大同 037003摘 要:为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实践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山西大同大学与中国重汽大同齿轮厂签订协议,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解该模式的有效性,以2017年和2018年参加实践学习的学生为样本,展开深入调查,重点关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后续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支撑。

调查结果显示,“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需不断改进和完善,但学生总体满意度较高,取得了丰厚的实践学习成果,证明了以实践为根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的正确性。

关键词:新工科;“3+1”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作者简介:苏芳,工学硕士,讲师;王晨升,工学硕士,副教授;李渊,工学博士,讲师;王明明,工学硕士,讲师。

基金项目:2017年度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基于山西煤炭经济转型的机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编号:GH-17056);山西大同大学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对口升学机械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构建及考核方式研究”(编号:XJG201720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随着当前区域特色经济转型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具体化、精细化,因此亟须高校快速推进人才培养适应性调整,以满足当前人才需求。

新工科和“双一流”政策的出台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目标、要求和方向[1]。

为快速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要求,山西大同大学积极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基于区域优势,与大同煤矿集团公司、中国重汽集团大同齿轮有限公司和大同泰瑞集团建设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单位开展广泛深入的人才培养合作,快速推进我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模式与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模式与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与实践陈小虎1(南京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167)摘要: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知识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共同选择和普遍趋势,依据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及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多样化人才的现实需求,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我国是大势所趋。

文章在系统分析了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的基础上,科学界定了“应用型本科教育”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建构创新性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规律性培养体系The connotation and it’s cultivate system design of the applicati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Chenxiaohu(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of Jiangsu 211167) Abstract: application education is the common choice of the developed country in the knowledge society. Based the trade and our nation’s needs, its alsomust to be in our nation. the article ascertain its’conception on thebasis of analysis its connotation. On this condition to design the systemof application undergraduates.Key-words: the applicati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ule cultivate system21世纪,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层涵义是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多元化和多样性。

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及模式的创新研究——基于常州工学院工业工程专业建设的实践

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及模式的创新研究——基于常州工学院工业工程专业建设的实践

都可 以应 用工 业 工 程 , 即工 业 工程 涉 及 的业 务 和
技术 跨度 非常 大 。由于各 个学 校在 人才 培养 层 次
到人才培养 的质 量 。因此 , 改革 就成 为高校 不 教学
可忽视 的重要课 题 , 而教学改革 的 主要 任 务是建立
的定 位各 不相 同 。因此 , 工业 工 程 专 业 的人 才 培
中 图分类 号 : 6 2 G 4 文献标 志码 : B 文章 编号 :6 1 0 3 (0 0 0 0 8 0 17 — 4 6 2 1 ) 4— 0 3— 4
Re e r h o n v to f Edu a i na y t m n o e o Fo t r s a c n I no a i n o c to lS s e a d M d lt s e W e 1t a ne a tto r l.r i d Pr c ii ne s
— —
基 于 常 州 工 学 院 工业 工 程专 业 建 设 的实 践
牵 卫 红
( 州 工 学 院 经 济 与 管 理 学 院 , 苏 常州 2 30 ) 常 江 10 2
摘要 : 以常州工 学 院工业 工程 专业 为例 , 工业 工程 专业应 用型人 才培 养体 系及模 式 的建 立与 对 完善 进行 了分析 与研 究 , 望研 究结果 能够 为工 业工程 专 业的发展 提供 参 考和 帮助 。 期 关键 词 : 工业 工程 专业 ; 用型人 才 ; 养体 系; 养模 式 应 培 培
A b t a t Th sp p rt k s t e s e ily o n u t a g n e n fCh n h u I tt t f Te h lg s r c : i a e a e h p cat f I d sr lEn ie r g o a gz o nsiue o c no o y i i f re a p e t x l r h o sblt f i to u i g m o e a p ia l d c to a y tm n o e o f tr o x m l o e p o e te p s i i y o nr d cn r p l b e e u ai n l s se a d m d lt ose i c

工程应用型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工程应用型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S o me Pr o b l e ms a n d Co u n t e r me a s u r e s i n t h e I n n o v a t i o n a n d Pr a c t i c e
Ab i l i t y Cu l t i v a t i o n o f t h e En g i n e e r i n g Ap pl i c a t i o n Ta l e n t s
s t u d e n t .I t i s n e c e s s a r y t o c u s t o m i z e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ma j o r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r a i s e a c u l t i v a t i n g m o d e
唐 露新 , 骆德 汉 , 吴黎 明 , 李 扬
( 广 东工 业大 学 信息 工程 学 院 , 广州 5 1 0 0 0 6 )

要: 分析 3 " - 前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 问题 ; 紧密围绕全面提 高. Y - 科 学生
创新实践能力的 目 标建设特色专业 , 将个性化和 多样化的培养方式相结合; 以产学研合作为突
Ab s t r ac t :T h i s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d t he p r e s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a nd e x i s t i n g p r o b l e ms o f c u r r e n t e n g i ne e r i n g印 - p l i c a t i o n t a l e n t s’ c u l t i v a t i o n t o i mp r o v e t h e o v e r a l l i n n o v a t i o n a n d p r a c t i c e a b i l i t y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

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与实践

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与实践

Value Engineering 0引言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科学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指导方针和重大举措。

其中,作为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涌现和培养意义重大。

这对以培养工程人才为主体的高等院校提出了迫切要求。

面对经济社会形势的变革,为主动服务当前国家经济战略需求,高等院校的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迫切需要由应用型向创新型转变,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也急需随之改变,这就要求各高等院校要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地定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2],为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提供保障。

1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机遇据资料显示,中国的工程人才质量的国际排名连续多年处于落后水平,2007年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在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可获得性的排名中,我国位于125个国家的第86位[3]。

经过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一方面,与工程技术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工程教育定位不明确,缺乏明确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体系;工程设计和实践教育环节缺失,工科教师队伍的非工化趋势严重;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基础教育缺乏对工程科技与创新的兴趣培养。

另一方面,企业参与工程教育的动力和深度不足,这些因素造成了我国工程人才质量水平偏低,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企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201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纲要》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并为我国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同时明确了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工程师被放到了首位,中国新的科技创新的目标的确立,为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创造了重大机遇,我国高等教育应当及时抓住上述机遇,深化改革,加速发展,为推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摘要:为使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黑龙江工程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我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定位;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使产学研结合落到实处;以区域经济服务为核心竞争力,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关键词: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黑龙江工程学院作为地方性工科院校,坚持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冶金等行业需求,确定了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学院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大力实施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推出了“五大体系、十项工程”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核心项目。

学院参加了教育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在开展校内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试点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将我们的做法归总如下。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定位1根据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产业不断升级,对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大。

黑龙江工程学院作为工科院校,根据地方经济建设以及行业发展的需要,立足于学校办学实际条件,面向全国为交通、冶金、汽车、测绘、机电、建筑、市政、旅游等行业,培养适用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人才。

为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我院对黑龙江省地矿、工业、企事业用人单位进行了摸底调研、论证与分析,形成了根据社会需求,具有工程应用型特色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如测绘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格:具备测量(包括地面测量、空间测量、海洋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以及地图编制、地理信息系统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国家基础测绘建设、陆海运载工具导航与管理、城市和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等测量工程、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实施和研究,环境保护与灾害预防及地球动力学等领域从事研究、管理、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工程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工程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向2 1世 纪 的保 证 ” 把 培 养 全球 性 创新 型 人 才 作 为 , 高 等教育 的 目标 。我 国也非 常重视 对“ 创新人 才” 的
培养 。近 年来 , 育部相 继推 出并实 施 了“ 育振兴 教 教 行动 计划 ” “ 等学 校教 学质 量与教 学改 革工 程” 、高 和 “ 国家大 学生创 新性 实验 计划 ” 。其 中 ,国家 大学生 “ 创新性 实验 计划 ” 出 :计 划 的实施 , 指 “ 旨在 探索并 建
自主创 新 是一 个 国家 经济 发 展 的灵魂 , 提高 是 综合 国力 和 国际竞争 力 的核心 。党 的十 七大报 告 明
确提 出 , 国 的发展 战略核 心是 提 高 自主创 新 能力 、 我 建设创 新型 国家 。培 养大批 创新 型人 才是 实现 这一
要有 丰 富宽厚 的知 识 基 础 , 更应 该 具 有 较 强 的创 新
的 科 研 创 新 能 力 词 :应 用 型 本 科 ; 新 能 力 ; 才 培 养 ;实 践 创 人 中 图 分 类 号 :G 4 . 6 20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 7 — 1 8 ( 0 0 0 — 0 0 — 0 6 1 1 12 1)4 13 3
程实 践能 力 的大学 生是 当前工 程应 用 型本科 教育所
面临 的一项 重要 任务 。

大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培 养 的 现 状
在2 1世 纪 的知识 经济 时代 , 对人 才 的要 求不 仅
收 稿 日期 : 0 0 2 1 一O — 1 5 9
基 金 项 目 : 家 “ 一 五” 划 课 题 重 点 子 课 题 “ 建 机 械类 应 用 型 本 科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 探 索 ” F B 7 3 5 A5 1 l 南 工 程 学 院 校 级 国 十 规 构 ( I003一 ~0 ) 湖 教 改课 题 “ 械 类 应 用 型 人 才 创 新 能 力培 养 的研 究 与 实 践 ” 机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1刘有耀,蒋林,杜慧敏,张丽果,巩稼民,刘继红西安邮电大学陕西西安710121摘要:提高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

根据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结合学校自身优势特色,对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目的要素、内容要素和方法要素进行综合改革。

在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制定了适应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构建了螺旋式上升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了教学科研协同、学校企业协同项目驱动的研究式教学方法,完善并建设了多样化的实践环境和工程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经过部分专业的实践,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良好。

关键词:人才培养培养理念培养思路课程体系培养模式一、引言面对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与重塑,新的历史条件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速度和水平以及工业竞争能力[1,2]。

我国确立2020年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人力资源基础[3]。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就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应用型人才是一种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才类型[4]。

同时,我国地方高校约占整个高校的90%,工程人才培养又约占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一半左右[5]。

因此,培养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6]。

然而,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5,7,8]:1)人才培养体系中基础理论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传统基于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简单叠加造成课堂讲授的越来越多,教会学生的越来越少;灌输的知识量越大,学生离实际工程应用越远。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

按照传统学科体系安排教学内容,造成学生间接经验越来越多,直接经验越来越少;自成体系的课程越多,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越少,学生实践能力发展不良。

3)教学科研脱节,科研干扰、弱化本科教学问题。

教学与科研脱节的现象普遍,教师的科研和学术水平越高,投入本科教学的时间和精力越少,科研促进教学的机制亟待强化。

4)教师本身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和能力,不能用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急需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

5)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高校自我封闭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工程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产学研协同的工程教育模式亟待创新。

因此,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5]。

西安邮电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的普通地方高等学校,以培养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

针对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学校承担了一系列教学改革项目,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提高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1 本文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TS12509)”、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践行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13BZ42)”和“高等学校基于“教研统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13BY69)”、陕西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部分研究成果。

不同的人才类型应该构建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明确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及本质特质,对研究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通过“种加属差”法[9]解释“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

首先,要把“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这个被定义的对象放入一个更广泛的“人才”概念里加以考察,这个更广泛的“人才”概念叫做“种”。

然后,找出“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所特有的,区别于其它“人才”概念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属差”。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具有“创新”、“应用型”、“工程”三个属概念。

按照人才-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种”-“属”关系分析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

所谓人才,就是通过学习与实践,以知识与能力的形式,积累了更多的人力资本,能够在同等劳动时间内,创造更多社会价值的劳动者[10]。

创新一词来源于拉丁语,它的原意包含了三层意思: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

创新型人才必须是与创新活动联系在一起,创新型人才就是综合运用自身拥有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品质和相应的知识等不断为社会进步或科技发展做出突破性贡献的人才[11]。

在客观规律转变为社会直接利益的过程中,存在把客观规律转变为科学原理的科学“研究”范畴(需要学术型人才)和把科学原理应用于社会实践从而转化为产品( 物质的或非物质的)的科学“应用”范畴(需要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指将应用科学的知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领域,为人类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12]。

由此可见,应用型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多元化交叉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技术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富于批判精神和创新的研究意识,能够综合运用自身拥有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品质和相应的知识直接用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创新活动过程中,从而为推动整个社会的顺利转型做出突破性贡献的人才。

在科学原理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中,存在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将科学原理演变为工程原理或工作原理,将从事这个阶段工作的人才称为工程型人才;第二个阶段是将工程原理或工作原理应用于社会实践从而将其转化为具体的产品等,该阶段通常包括两类人才:一类主要从事实际操作或具体运作的技能型人才,另一类主要从事组织管理操作活动并处理操作过程中的技术问题的技术型人才[12]。

“工程”是科学的某种应用,通过这一应用,使自然界的物质和能源的特性能够通过各种结构、机器、产品、系统和过程,以最短的时间和精而少的人力做出高效、可靠且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属于“应用”范畴[13]。

工程型人才主要利用自身系统的知识把学术型人才所发现的科学原理转化成可以直接运用于社会实践的工程设计、工作规划、运行决策等的人才[12]。

综上,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介于学术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之间的创新人才,具有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技术推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具有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具有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

三、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系统中一个最富于变化、最具活力的子系统,也是构成要素最复杂的子系统。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培养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和一定的培养制度保障下设计的,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系统性、目的性、中介性、开放性、多样性与可仿效性等特征的有关人才培养过程的理论模型与操作样式[14]。

人才培养模式变化实质上都是其构成要素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主要是对各构成要素的革新或重组。

3.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按照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目的要素、内容要素和方法要素对其进行综合改革。

具体来说,目的要素包括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内容要素包括课程体系及其教学内容,方法要素包括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师资队伍和实践环境等。

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的思路如图1所示,由培养理念决定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按照培养规格设计课程体系,在一定的培养制度保障下,按照课程体系的要求采取一定的教与学的方法以及师资队伍和实践环境建设。

培养手段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质量等)输送到社会,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和学校自身的要求进行评价,根据评估结果进一步优化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和改进培养手段。

图1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思路3.2 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理念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起始条件,旨在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两个问题。

从哲学层面上讲,人才培养理念的功能旨在揭示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与终极价值;从操作层面上讲,旨在指导人才培养过程,包括培养的程序与环节等的设计与构想。

人才培养理念对人才培养模式其它要素的选择与确定都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是关键[5,14]。

在大工程观的视野下, 高等工程教育的任务是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导学生建构工程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指导学生建立基本的价值判断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的社会活动能力[15]。

这和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非常契合。

以大工程观为指导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工程人才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历史性的必然选择[16]。

针对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以及培养过程面临的问题,结合西安邮电大学特色优势,紧紧围绕信息通信行业对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以面向实际工程和应用为导向,以工程实践和项目驱动为手段,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关键,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教学和科研的统一,坚持产学研协同育人,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和实践。

在进一步明确具有行业背景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的基础上,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建设、多样化的实践教学环境建设、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教研统一教学团队建设和机制创新、探索教学科研协同、学校企业协同的教学方法改革,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确立了“需求引导、项目驱动、强化实践、教研统一、突出创新、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

3.3 适应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理念的具体化。

按照人才培养理念,在充分考虑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的基础上,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信息通信领域发展需要,掌握宽广的人文知识、坚实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具有自主学习专业领域前沿理论和技术的能力,能在专业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实现、应用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

3.4 集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培养规格培养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细化和分解,按照“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分别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重点、素质为拓展细化培养目标。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确定在空间维度上具有横向相互关联性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同一种结构要求在时间维度上具有纵向相互关联性的一体化培养规格:1)知识结构要求:①掌握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②掌握学科基础知识;③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工程理论;④掌握专业工程技术知识。

2)能力结构要求:①具有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前沿、发展动态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②具有使用工程技术进行系统设计的能力具;③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协同工作与组织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