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基础 Part.2 第3章 地震动输入
重大社202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3版)》教学课件2
地球介质 (含场地)
工程结构
地震 地面运动
结构 地震响应
Acc.(m/s2)
400 300 200 100
0 -100 -200 -300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t(sec.)
(1)描述地震动的物理量有加速度、速度和位移。
汶川地震什邡八角站记录的NS方向加速度时程
(2)地震动包括两个水平分量和一个竖向分量。
a (t ) (m/s2)
10.0 5.0 0.0 -5.0 -10.0
0 10.0 5.0
10.0 东西分量
5.0
南北分量
a (t ) (m/s2)
地震动是一个具有随机性的不规则0.0 时间历程 -5.0
-10.0
20
40
60
80 t (s) 100
120
140
160
0
20
40
60
80 t (s) 100
与临界阻尼比ζ=1相应的阻尼系数 为cr=2wm,称为临界阻尼系数
一般工程结构均为欠阻尼, (ζ=0.01~0.1)
2023年9月6日
2.4.1 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地震反应分析
确定系数c1、c2
x(t) (c1 cos't c2 sin 't)et
考虑初始条件: x0 x(0), x0 x(0)
xg
•
质点所受冲击力为:P
m 0
xg
0 dt dt
dt
•
质点在0~dt时间内的加速度为:
抗震设计中如何把握地震动的 特性?如何保证所考虑地震动 的合理性?
2.2 地震动特性
抗震作业第三章
第三章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极限状态计算 思考题3.1 什么是地震动反应谱和抗震设计反应谱反应谱的影响因素和特点是什么答:根据给定的地面运动加速度记录和体系的阻尼比,计算出质点的最大绝对加速度S a ,与体系的自振周期T ,绘制成一条曲线-地震加速度反应谱,不同的阻尼比可以绘制出不同曲线。
规范根据同一类场地在各级烈度地震作用下地面运动的 ,分别计算出的反应谱曲线,再进行统计分析,求出最有代表性的平均反应谱曲线作为设计依据;通常称之为抗震设计反应谱。
反应谱影响因素:受地震动特性即峰值、频谱、持续时间的影响。
特点是随机性。
3.2 什么是地震影响系数其谱曲线的形状参数有何特点答:单自由度体系绝对加速度反应)(T Sa 与重力加速度g 之比。
3.3 什么是地震作用怎样确定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地震作用答:地震作用:地面振动过程中作用在结构上的惯性力就是地震荷载,可理解为能反映地震影响的等效荷载,实际上,地震荷载是由于地面运动引起的动态作用,属于间接作用,应称为“地震作用”,而不应称为“地震荷载”。
确定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地震作用: 水平方向:E Ek G T F )(α= 竖直方向:E v Evk G F max ,α=3.4 抗震设计中的重力荷载代表值是什么其中可变组合值系数的物理含义如何答:重力荷载代表值是指地震作用下计算有关效应标准值时,永久性结构构配件、非结构构件和固定设备等自重标准值加上可变动荷载组合值。
变组合值系数的物理含义:是根据可变重力荷载与地震的遇合概率确定的。
3.5 多自由度集中质量体系地震下的运动方程如何说明方程中各参数的含义。
答:)(}]{[)}(]{[)}(]{[)}(]{[t x R M t x K t x C t x M g •••••-=++3.6 写出振型质量、振型参与质量、振型参与系数的表达式。
答:振型质量:{}[]{}j Tj j x M x M =振型参与质量:{}[]{}j Rpj x M R M =⎥⎥⎥⎥⎦⎤⎢⎢⎢⎢⎣⎡=n m m m m 0...0][21⎥⎥⎥⎥⎦⎤⎢⎢⎢⎢⎣⎡=nn n n n n c c c c c c c c c c .....................][212222111211⎥⎥⎥⎥⎦⎤⎢⎢⎢⎢⎣⎡=nn n n n n k k k k k k k k k k .....................][212222111211)(t x 0&&振型参与系数:jpj j M M V =3.7 简述多自由度体系地震反应的振型分解法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原理和步骤。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三章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
2
max
1
Tg
2021/3/7
结构抗震设计
16
设计特征周期
规范规定,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将地震动反应
谱特征周期Tg,取名为“设计特征周期”。
设计特征周期的值应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环境 确定。(所谓地震环境,是指建筑物所在地区及周围 可能发生地震的震源机制、震级大小、震中距远近以 及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场地条件等。)
式中 k11——使质点1产生单位位移而质点2保持不动时,
在质点1处所需施加的水平力; k12——使质点2产生单位位移而质点1保持不动时,
在质点1处引起的弹性反力; c11——质点1产生单位速度而质点2保持不动时,
在质点1处产生的阻尼力; c12——质点2产生单位速度而质点1保持不动时,
在质点1处产生的阻尼力;
在进行建筑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时, 除了少数质量比较集中的结构 可以简化为单质点体系外,大 量的多层和高层工业与民用建 筑、多跨不等高单层工业厂房 等,质量比较分散,则应简化 为多质点体系来分析,这样才 能得出比较符合实际的结果。
一般,对多质点体系,若 只考虑其作单向振动时,则体 系的自由度与质点个数相同。
1、两自由度运动方程的建立 2、两自由度弹性体系的运动微分方程组 3、两自由度弹性体系的自由振动 三、多自由度弹性体系的自由振动 1、n自由度体系运动微分方程组 2、n自由度弹性体系的自由振动 四、振型分解法 1、两自由度体系振型分解法 2、n自由度体系振型分解法
2021/3/7
结构抗震设计
21
一、多质点和多自由度体系
15
第三章2 工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验算.ppt
h 1 ---直线下降段的斜率调整系数;按下式确定
h1 = 0.02 + (0.05 - z ) / 8 当h1 < 0时,取h1 = 0
h2 - -阻尼调整系数,h2 < 0.55时,取h2 = 0.55
h2
=1+
0.05 - z 0.06 +1.7z
Tg : 特征周期,见表3.2
max:水平地震系数的最大值 α max = kβ max ,β max= 2.25
结构在地震持续过程中经受的最大地震作用为
F
=
F (t ) max
= m &x&(t) + &x&g (t) max
= mSa
= mg Sa
&x&g (t) max = Gk = G
&x&g (t) max
g
G ---集中于质点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g ---重力加速度
= Sa
&x&g (t) max
地震特征周期分组的特征周期值(s)
场地类别
Ⅰ
Ⅱ
Ⅲ
Ⅳ
第一组 0.25
0.35
0.45 0.65
查表确定 Tg Tg = 0.3
第二组 0.30
0.40
第三组 0.35
0.45
0.55 0.75 0.65 0.90
例:单层单跨框架。屋盖刚度为无穷大,质量集中于屋 盖处。已知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分组为二组,Ⅰ类 场地;屋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700kN,框架柱线刚 度 ic = EIc / h = 2.6104 kN m ,阻尼比为0.05。试求该结构多 遇地震时的水平地震作用。
陈厚群院士-有关大坝场地地震动输入问题
PGA=0.424g
反应谱形状相似
PGA 下降 38%
反应谱减小仅 8%
PGA=0.260g
Cape Mendocino/Petrolia Earthquake in California U.S.A. (1992 04 25 )
原始 降低 PGA 峰值
PGA 1.300 g
PGA = 1.468g
设防水准,但一些国家如英国、瑞士等实际都
只按MDE进行大坝抗震设计,在重要大坝抗震 设计中,重现期为100年至200年的OBE,在其一
般不起控制作用。对低等级的大坝,其MDE就
取OBE。对于不同等级的大坝,取不同的设防 水准的‘分类设防’,有别于对同一个大坝采 用‘多级设防’的概念。
3. 对于重要大坝,多取MCE作为MDE,MCE
主要设计地震动参数
大坝抗震设计的主要设计地震动参数
峰值加速度 反应谱 加速度时程
峰值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PGA )的脉冲型 高频尖峰对反应谱和破坏后果影响不大 历时短 衰减快 离高坝基频远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 加拿大新的建筑规范(NBCC 2005) 采用了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对应的 有效峰值加速度(Effective Peak Acceleration EPA )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
1.1
1.2
1.3
1.4
1.5
R>30km Ms≥6.5 R>30km Ms≥6.5
0.1
0.2
0.3
0.4
0.5
0.6
0.7
建筑结构建筑抗震设计基本知识二PPT精选文档
•15
4.单质点体系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
计算结构自振周期 k/m ,T 2 / 2 m /k
由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查表,得场地特征周期Tg; 由设防烈度查表得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 确定、1、2; 由T、Tg、αmax按图计算水平地震影响系数α; 作用在单质点上的水平地震作用为 FEK=αg=αmg。
❖钢筋混凝土框架、框架一剪力墙结构:
T1
0.330.0006H 92 3B
或 T1=(0.07-0.09)n
式中:H、B、n意义同前。
•22
第五节 结构的抗震验算
一、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 二、抗震验算的设计表达式 三、抗震变形验算
•23
一、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
1.无地震作用组合:
S=γGSGK + ψQγQSQK + ψWγWSWk 式中:
一般情况下应取1.4; ③ 风荷载的分项系数γW:应取1.4。 2)位移计算时:
公式中各分项系数均应取1.0。
•25
楼面活荷载和风荷载组合值系数ψQ、ψW:
❖ 当永久荷载效应起控制作用时应分别取0.7和0.0; ❖ 当可变荷载效应起控制作用时应分别取1.0和0.6或
0.7和1.0; ❖ 对书库、档案库、储藏室、通风机房和电梯机房, 本条楼面活荷载组合值系数取0.7的场合应取为0.90。
•13
2.单质点弹性体系的地震作用
F m a S x 0 g m x a 0 S m a xm a x g kG G
式中:m、G ——为单质点体系的质量及重量; g ——重力加速度;
x0m ax ——为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
Sa/x0m ax——称为地震系数,表示地面运动的相对强度;
第2章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和要求
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 行特殊设防的建筑。
重点设防类(乙类) :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
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 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
第2章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和要求 2016年9月21日
土木工程学院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 2.4 概念设计及要求
三个层次:概念设计(concept design)、抗震计算、抗震措施
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抗震计算:定量手段;
抗震措施:保证抗震计算结果有效,确保中、大震性能。
第2章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和要求
丙类
丁类
设防烈度
设防烈度
设防烈度
较设防烈度适当降低(7~9度) 设防烈度(6度)
6度时,除规定要求计算外,乙、丙、丁类可不计算,但应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
不同建筑物实际抗震能力不同,甲类:“中震不坏、大震可修”; 丁类:达不到“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第2章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和要求 2016年9月21日
土木工程学院
结构竖向:质量与刚度不宜有悬殊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 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
结构刚度、强度突变导致出现薄弱层(软弱层),体现为变形集 中,加速结构的倒塌破坏过程。 结构上部刚度突然减小时,会形成地震反应的“鞭梢效应”,即 变形在结构顶部集中的现象。
第2章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和要求 2016年9月21日
标准设防类(丙类) :一般建筑,除甲、乙、丁类建筑以外的一般工业
与民用建筑。
适度设防类(丁类) :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
第四讲-2 多点地震动输入
t s d u u u u g u g 0
u s为由于基础位移u g的拟静力位移,显然随时间而变化; u d 为结构的动力位移; 当结构各基础经历一致地面运动时p g (t ) 0.
k k T g
2, 直接积分法(动力时程反应分析) 动力时程反应分析可以描述结构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反应 情况,对大跨度结构来说主要分为结构建模和结构输入两大部分。 近年来,随着计算手段的完善和具有较强分析模拟能力软件的开发 与利用,结构特别是大跨度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有了深入、全面的 发展,较之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以SAP或ADINA软件为蓝本的分 析更推进了一步,出现了一些国内外通用的计算软件。 目前各国学者对结构动力时程反应分析,在结构建模方面多采用三 维动力分析模型,并着重对地震波输入模型的影响效果进行深入的 探讨。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对大跨度结构地震时程反应影响的有效 模拟是近年来在大跨度结构抗震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尤以多点输 入模型的建立为主要研究领域,主要以分析空间两点地震波的变异 规律,如行波效应、传播衰减、频率变异、入射角度变化等为主。 直接积分法是在结构的各支点输入地震动,求出结构的反应时程。 鉴于多点输入的特殊性,结构反应计算公式必须重新推导。
t m g u g cu t cgu g kut k g u g 0 mu
ut u s u d
d cu d kud p eff (t ) mu s m g u g ) (cu s cgu g ) (kus k g u g ) p eff (t ) (mu
地震发生时,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是以波的形式传至地表,引起地面振动。 对于平面尺寸较大的结构,各支点的地震动是不同的,产生变化的原因大致有三 点。
地震动输入解读
采用能适合成批处理的震例,该震例可以很好地解释震例中普遍现象的一个修正了的地 震波,其结果在数值上、概念上都能很好地符合现行的理论认识。这样就能够克服第一 种方法中地震波输入带来的偶然性巧合或误差。
人工合成地震波
采用人工地震波拟合给定的反应谱作为输入。现有的地震记录大都是在地表测得的,而 现今相互作用分析大都近似假定地震波为竖向传播的剪切波,且由地面地震记录反演地 下某一标高的土层地震运动,也是基于这个假定;因此这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Housner[26]最早用随机过程理论来模拟地震波时程,然而将地震动过程看成平稳随机过 程,只能进行单点平稳加速度时程的合成。谱拟合人工地震动的合成最早由麻省理工学 院完成[27],该方法提出较早,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收敛精度较差[28]。为提高地震动谱拟 合精度以及考虑地震动的非平稳,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不断的改进[17、28、29],完善了谱拟 合人工波合成方法。
规范中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释义是:地震动过程中,地标质点运动加速度的最大 值。对设计地震加速度的释义是:由专门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按规定的设防概率水准 所确定的或一般情况下与设计烈度相对应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一般情况下,工程中应当依照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确定的 坝址所在地的基本烈度作为设计烈度。在规范中规定了地震烈度所对应的地震动峰 值加速度。对基本烈度(50年超越概率10%、重现期475年)为Ⅶ、Ⅷ、Ⅸ度的场 地分别对应于0.1g、0.2g和0.4g的峰值加速度,其中g是重力加速度值。对重要大 坝则需将设计地震加速度的水准提高到100年超越概率2%、重现期4950年。
参数问题
参数问题
地震持时
地震作用是一个时间过程,地震规模越大震源断层破坏面越大,破坏空间范围越广,破 坏过程时间越长。强地震动的持续时间在震害发生时对结构的影响,主要发生在结构反 应进入非线性化之后,持时的增加使出现较大永久变形的概率提高,持时愈长,则反应 愈大,最终产生震害的积累效应。
抗震作业第三章
第三章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极限状态计算 思考题3.1 什么是地震动反应谱和抗震设计反应谱反应谱的影响因素和特点是什么答:根据给定的地面运动加速度记录和体系的阻尼比,计算出质点的最大绝对加速度S a ,与体系的自振周期T ,绘制成一条曲线-地震加速度反应谱,不同的阻尼比可以绘制出不同曲线。
规范根据同一类场地在各级烈度地震作用下地面运动的 ,分别计算出的反应谱曲线,再进行统计分析,求出最有代表性的平均反应谱曲线作为设计依据;通常称之为抗震设计反应谱。
反应谱影响因素:受地震动特性即峰值、频谱、持续时间的影响。
特点是随机性。
3.2 什么是地震影响系数其谱曲线的形状参数有何特点答:单自由度体系绝对加速度反应)(T Sa 与重力加速度g 之比。
3.3 什么是地震作用怎样确定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地震作用答:地震作用:地面振动过程中作用在结构上的惯性力就是地震荷载,可理解为能反映地震影响的等效荷载,实际上,地震荷载是由于地面运动引起的动态作用,属于间接作用,应称为“地震作用”,而不应称为“地震荷载”。
确定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地震作用:水平方向:E Ek G T F )(α= 竖直方向:E v Evk G F max ,α= 3.4 抗震设计中的重力荷载代表值是什么其中可变组合值系数的物理含义如何答:重力荷载代表值是指地震作用下计算有关效应标准值时,永久性结构构配件、非结构构件和固定设备等自重标准值加上可变动荷载组合值。
变组合值系数的物理含义:是根据可变重力荷载与地震的遇合概率确定的。
3.5 多自由度集中质量体系地震下的运动方程如何说明方程中各参数的含义。
)(t x答:)(}]{[)}(]{[)}(]{[)}(]{[t x R M t x K t x C t x M g •••••-=++3.6 写出振型质量、振型参与质量、振型参与系数的表达式。
答:振型质量:{}[]{}j Tj j x M x M =振型参与质量:{}[]{}j Rpj x M R M =振型参与系数:jpj j M M V =3.7 简述多自由度体系地震反应的振型分解法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原理和步骤。
第3章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I (t ) (m mg ) x x
m
kx
x g (t )
阻尼力
运动方程
R(t ) cx
m cx kx mg x x
二、单自由度体系动力学分析回顾
1.单自由度体系自由振动 (1)无阻尼时
m kx 0 x
2
2 x 0 x
3.1.2
地震作用
结构工程中“作用”一词,指能引起 结构内力、变形等反应的各种因素。按引 起结构反应的方式不同,“作用”可分为 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各种荷载(如重力、 风载、土压力等)为直接作用,而各种非 荷载作用(如温度、基础沉降等)为间接 作用。结构地震反应是地震动通过结构惯 性引起的,因此地震作用(即结构地震惯 性力)是间接作用,而不称为荷载。
0 t
d 0 2 t g ( )e (t ) sin d (t )d 0 x d
2 2 2
t
g ( )e (t ) sin d (t )d x
质点相对于地面的最大加速度反应为
S a (t ) g x x
§3.2 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地震反应分析
一、地震作用下单自由度体系的运动方程
X (t ) x(t ) xg (t ) 质点加速度 X (t ) (t ) g (t ) x x
质点位移 惯性力 弹性恢复力
m
m( g ) x x
cx
x(t )
S (t ) kx
x(t ) ( x0 cos t
k m
(2)有阻尼时
m cx kx 0 x
2
k c , m 2m
x0
sin t )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第三章
2.计算at 3.确定Sa= atmax 4.绘制坐标点SaTn,0,Ti 5.设定新的Ti值,重复步骤2~4。
加速度反应谱计算示意图
3 S a(g )
2
=0
0.05
1
0.10
0
T (s )
0
1
2
3
4
El CentroµØ Õð S a · ´ Ó¦ Æ×úÇ Ïß
式中
1 2
A、B——待定常数,由运动初始状态确定。 若t =0时,体系初始位移为x(0),
初始速度为 x(0)
A x(0)
B x(0) x(0)
单自由度体系自由振动位移
xt
e t
x0 cos
t
x 0
x0
(1)计算结构自振周期T
(2)根据场地类别与设计地震分组确定特征周期Tg (3)由烈度确定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4)计算地震作用 F=G
练习
1.一单自由度体系,层间刚度k=8106 kN/m,质点 质量 m=3200t,体系阻尼比=0.05,建筑场地为II 类,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设防烈度8度,设计 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求多遇地震作用。
x1(t)
m1
D1 S1 I1 m1
(a)
取质点m1为隔离体 惯性力 弹性恢复力 阻尼力
xg(t) (b)
二自由度体系
I1 m1( x1 xg )
S1 = ( k11 x1+ k12 x2) D1 (c11 x1 c12 x2 )
(c)
由达朗贝尔原理,可得质点运动方程
0 0.1 Tg
5Tg
混凝土结构地震抗震设计技术规程
混凝土结构地震抗震设计技术规程一、前言混凝土结构地震抗震设计技术规程是为了保障混凝土结构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而制定的。
本规程适用于建筑物、桥梁、水利工程、矿山工程等混凝土结构的地震抗震设计。
二、基本原则1、安全第一原则混凝土结构的地震抗震设计应以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为首要考虑因素,保障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
2、可靠性原则混凝土结构地震抗震设计应考虑结构的可靠性,采用合理的设计参数,保证结构的受力性能和稳定性。
3、经济性原则混凝土结构地震抗震设计应考虑设计方案的经济性,使设计方案在满足安全和可靠性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降低设计造价。
三、设计基础1、设计地震动参数混凝土结构地震抗震设计应根据地震烈度、地震波形和建筑物结构特点等因素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包括地震分组、地震烈度、基本周期、阻尼比等参数。
2、地震动输入混凝土结构地震抗震设计应采用合理的地震动输入方法,包括等效静力法、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等。
3、结构抗震性能目标混凝土结构地震抗震设计应根据结构用途、重要程度和地震烈度等因素确定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包括平面布置、抗震性能等级、位移限值等。
4、地基基础设计混凝土结构地震抗震设计应考虑地基基础的抗震性能,包括基础形式、基础强度、基础刚度等。
四、结构设计1、结构形式混凝土结构地震抗震设计应根据结构用途、地震烈度、土质条件等因素确定合适的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等。
2、结构布置混凝土结构地震抗震设计应根据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确定合适的结构布置,包括横向布置、纵向布置等。
3、结构受力性能混凝土结构地震抗震设计应保证结构的受力性能,包括承载力、刚度、稳定性等。
4、结构抗震加固混凝土结构地震抗震设计应根据结构现状和抗震性能目标确定合适的结构抗震加固方案,包括加固形式、加固材料、加固部位等。
五、施工与验收1、施工管理混凝土结构地震抗震设计应加强施工管理,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
2、验收标准混凝土结构地震抗震设计应根据设计要求和国家标准进行验收,保证结构的抗震性能。
工程结构的地震动输入问题ppt课件PPT47页
根据地震中简单刚体的倾覆、移动和牛顿第二定律反推的刚体加 速度
7 等效简谐振幅 8 平均振幅 9 Arias强度IA
将地震动时程等效为10Hz或20Hz的简谐振动
一般取为0.65PGA
取为地震动时程中前10个大振幅的平均值
TR为总持时, g为重力加速度
IA
2g
TR a2tdt
0
Seed等(1971) 胡聿贤(1988) Arias(1969)
• 解答
– dx(t)= -x’’g(T)e-ew(t-T)sinwd(t-T)/wddT
– x(t)= -1/wdJ0-t{x’’g(T)e-ew(t-T)sinwd(t-T)dT}
dT T
back
反应谱的定义
x’’g(t)
s(t)= f(x’’g, ς, T1)
ς Duhamel 积分
Max
T1
2 EPA和有效峰值速 Sa为0.1~0.5秒5%阻尼比加速度反应谱的平均值;Sv为1.0秒附近 ATC-3(1978)
度EPV
(通常为0.8~2.5秒)5%阻尼比速度反应谱平均值
3
持续加速度as和持 续速度vs
as为加速度时程a(t)中第3、第4或第5个最大幅值(或平均值);vs 为速度时程v(t)中第3、第4或第5个最大幅值(或平均值) 一般地,as=0.6~0.7PGA,vs=0.6~0.7PGV
• m(x’’+x’’g)+cx’+kx=0 • mx’’ +cx’+kx= -mx’’g • x’’ +2ewx’+w2x=-x’’g
• 运动微分方程的解答
m kc
x’’g(t)
x’’g(t)
工程结构的地震动输入问题ppt课件
4
– 等效平稳持时 – 累积均方根持时 – 能量矩持时 – 由地震动绝对能量和相对能量综合控制的持时
• 工程持时
2
0 0
O A-1 A-2
10
20
30
40
t (s)
– 反应持时(Response Duration)——反应谱值超 过某给定值的累积时间和
2.5
a(t) (m/s2)
– 屈服工程持时
1.5
10
均方根加速度arms
Ts为强震段持时或等效平稳持时
a2rmsa2
1 Ts
a Ts 2 tdt
0
Mortgat(1979); Vanmarcke等(1980)
11 谱强度SI
2.5
SI 0.1Sv T, dT Sv为阻尼比为的相对速度反应谱,一般取=0或0.2
Housner(1952)
• 幅值:哪一种幅值都不足以估计地震动的破坏 • 哪一种单一的地震动参数都不足以估计地震动的破坏势
– 必须注意到工程应用的需要
back
3 对现行抗震设计地震动输入的审视
• 设计地震动参数
– PGA和反应谱:对传统特性反映不充分 – 大小震反应谱关系 – 多维输入
非 线 性
等效线性化法
地震动随机模 型或时程集系
同确定性等效线性化法,将非线性方程组用线性方 程组近似等效,等效参数通常由两组方程之差的均 方值为最小通过迭代得出。
近似程度随非线性程度 的增强而变弱。
Markov矢量法和
视结构状态矢量为Markov矢量过程,求解Fokker- 为严密解法。适用于激
Fokker-Planck 方
有效峰值加速度 EPA=Sa/2.5,EPV=Sv/2.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 输入加速度时程
3.3.1 地震动加速度时程的选择 三种选择方法:(1)直接利用强震记录;(2)采用人工地震 加速度时程;(3)规范标准化地震加速度时程。 (1) 直接利用强震记录 常用的强震记录有埃尔森特罗波(El—Centro)、塔 夫特波(Taft)、天津波等。 在地震动特性中,对结构破坏有重要影响的因素 为地震动强度、频谱特性和强震持续时间。
天津波适用于软弱场地,而滦县、塔夫特、埃尔 森特罗等地震波分别适用于坚硬、中硬和中软的场地。 (为什么?)
当所选择的实际地震记录与输入地震的要求不符时, 一般可进行修正。
(1) 强度修正:将地震峰值加速度按比例放大或缩小, 使其与桥址场地抗震设防烈度所对应的峰值加速度一致; (2) 周期修正:使地震加速度时程的主要周期和桥址场 地的卓越周期一致,但这将使地震加速度时程的频谱 特性发生改变,故修正幅度不宜过大。 强度修正可将地震峰值加速度按比例放大或缩小。 直接利用强震记录进行抗震设计时应分别计算几 个地震加速度记录的反应,取其较大值或平均值作为
地震水平Ⅲ :遭受到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
罕遇地震(大震)影响时,桥梁结构严重破坏,但不致 倒塌,仍可在加固后恢复交通。
小震、中震和大震分别对应于P14图1-16的众值烈 度、基本烈度和罕遇地震。
进行三阶段抗震设计:
第一阶段设计:进行多遇地震(众值烈度地震)下的内力 与变形分析,并与恒载效应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 能力以及构件的弹性变形,以满足水准I抗震设防目标 的要求; 第二阶段设计:进行抗震设防烈度下的结构位移和支 座强度验算,并采取合适的抗震构造措施以保证结构 满足水准II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
地震动强度:主要由地震动加速度峰值的大小来表示。
频谱特性:可由地震加速度时程的主要周期表示。 强震持续时间:原则上采用持续时间较长的记录。 强震持续时间可定义为超过一定加速度阈值(一般 为0.05g)的第一个峰点和最后一个峰点之间的时间段。 频谱特性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震源的特性、震中 距离、场地条件等。 选择强震记录时,除了最大峰值加速度应符合桥 梁所在地区的烈度要求外,场地条件也应尽量接近, 也就是该地震加速度时程的主要周期应尽量接近于桥
桥向+竖向,横桥向+竖向两种组合)。
后一种输入地震动是根据日本有代表性的强震 记录,并修正调整后得到。
3.3.2 地震危险性分析和人工地震加速度时程生成方法
(1)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采用概率方法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 优点是它能给出不同震级地震发生的可能性,以 及研究场点一定年限内地面运动(烈度或地震动)可能 性的估计值。
用概率方法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是在查明、研究工程场址周
以规范设计反应谱为目标拟合而成的人工加速度
时程只能用来做比较分析。 如果没有实际地震记录,则重大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计
算所需的地震动参数要由地震环境和场地条件来确定。
(3) 规范标准化地震加速度时程
日本在阪神地震后,对大震的抗震设防,提供了两 种输入地震加速度时程,一种是校核静力法时所采用的 输入地震动,另一种是采用时程分析法做地震反应分析 时输入地震动。
其中,αmax为放大系数最大值,T为结构自振周期,Tg
为特征周期,ξ为下降指数。
该目标谱与P49的公式(3-40)是一致的。
●
加速度时程强度包络函数ψ (t)
包络函数ψ (t)与震级、震中距和地质、场地土 条件等因素有关,反映了地震动随时间变化的特征, 其函数表达式—般为:
式中,λ1为[0,t1]区间内的递升系数,λ2为t > t2时与衰 减有关的衰减系数;t1、t2、te分别为振幅上升的终点时 间、振幅下降的起始时间及加速度持续时间。
各土层的加速度:
地表加速度为:
地表的法向动应力为:
式中:
利用前面的递推公式以及压E1和 Fl之间的关系式, 可得到第m层幅值与地表幅值之间的关系:
当第n层顶面仅有入射波输入时,第m层相对于n 层的加速度传递函数An,m(ω)为:
应变传递函数为:
有了这些传递函数及输入波的加速度谱,就可 以计算各土层顶面的加速度时程和各土层中点的应 变时程。
3.4 地震动输入模式
地震动输入模式直接关系到地震反应分析的结果。 如果通过地震危险性分析可以得到两个水平向(纵
桥向和横桥向)的人工地震时程记录和竖向人工地震时
程记录,可采用多向同时输入进行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如果所得到的仅是水平向与竖向人工地震时程记录,则 同时进行水平和竖向输入(包括纵桥向+竖向,横桥向+ 竖向两种组合)。
址场地的卓越周期。
表3.1为常用的国内外几个强震记录的最大加速度和 主要周期。
表3.1 几个地震加速度记录的主要特性
地震记录名 天津 滦县
埃尔森特罗
塔夫特
加 速 度(cm/s2) 105.6 146.7 165.8 180.5 341.7 210.1 152.7 175.9
主要周期(s) 1.00 0.90 0.10 0.15 0.55 0.50 0.30 0.44
设计的依据。
(2)
采用人工地震加速度时程
人工地震加速度时程是根据随机振动理论来产生符 合所需统计特征(加速度峰值、频谱特性、持续时间)的 地震加速度时程。 生成人工地震加速度时程的两种方法: (a) 以规范设计反应谱为目标拟合而成; (b) 对建桥桥址场地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基 岩的地震运动参数,再进一步生成基岩和场地的人工 地震加速度时程。
对于中、小桥梁,可假设所有支承点上的水平地 面运动都是相同的,因而进行同步输入。
对于桥梁长度(或单跨跨度)很大的桥梁,各支承点 可能位于显著不同的场地土上,因此应考虑地面运动的 空间变化性(包括行波效应),进行不同步输入。
如桥梁墩台具有深基础时(如桩基),在基础不同深
度上的地震时程可能不同,要进行多点输入(包括纵
xz
所以
v u u x z z
由
得
u ( z , t ) Ee i ( Kz t ) Fe i ( Kz t )
F1 = E1
(b) P波垂直入射 当地表以上无水时,自由表面的法向应力为零,F1 = E1仍然成立。
法向应力为:
u z z
当地表以上存在深度为Hw的水体时,土层表面的法向 动应力等于水体作用在土层表面处的动水压力。当地 表竖向运动加速度为单位谐波 ei t 时,地表的动水压 力为:
第二部分 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
第3章 地震动输入
3.1 概 述
地震动输入是结构抗震设计的依据。
在工程抗震设计中,一般主要考虑浅源构造地震 (震源深度小于60km)作用下结构的设防问题。
在桥梁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中,一般以地面运动作 为地震动输入,而且采用地震加速度时程作为地震动 输入。
选择加速度时程时,必须把握住三个特征,即加
(2) 基岩地震动加速度时程的合成
● 地震动加速度时程的合成方法
人工合成地震动加速度时程的方法较多,其中, 采用非平稳随机过程的数学模型比较适合于工程设计。 采用拟合目标谱,具有变幅值的三角级数迭加的非平稳
随机过程的数学模型,地震动时程曲线的表达式如下:
●
基岩地震动加速度时程的目标谱
常用的标准化反应谱表达式为:
当S波垂直入射时,水平成层的土层中仅产生水平 方向位移,刚度S就是土的剪切模量G;当P波垂直入 射时,土层中仅产生竖向位移,刚度S=λL+2G,这里 λL为Lame常数。
对频率为ω 的谐波 ei t ,一维波动方程的解为:
u ( z , t ) Ee i ( Kz t ) Fe i ( Kz t )
速度峰值的大小、波形和强震持续时间。
3.2 抗震设防目标
“三水平”抗震设防目标: 地震水平I:遭受到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 遇地震(小震)影响时,桥梁一般应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 仍能继续使用; 地震水平II:遭受到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 地震(中震)影响时,桥梁只发生有限损坏,经及时修理 就可继续使用,而上、下部结构连接不受损伤;
该式适用于每一土层。其中第一项为向上的入射 波,第二项为向下的反射波。
对第m土层及第m+1土层,在其界面处满足应力及位移 连续条件。由此可得入射波及反射波幅值的递推公式:
式中:
第一层土入射波幅值及反射波幅值的关系可由 地表处的应力条件确定。
分两种情况考虑: (a) S波垂直入射 土层表面的剪应力为零,由应力应变关系,有
围地震环境和地震活动性的基础上,判定并划分出潜在震源的位置、
规模和地震活动频度以及给出可能的震源模式,确定各潜在震源的 发震概率,然后根据地震动衰减规律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概率模型,
计算出研究场地不同地震动参数的概率曲线,从而根据不同工程的
重要性和使用期限、投资效益及允许承担的风险,选择适当的设防 标准,给出不同概率水准下的地震动参数峰值。
(3) 场地土层地震反应分析
将基岩的地震动作为地震输入,对覆盖土层进行 地震反应分析,可得到土层的地震动参数。 计算时,需要四个数据: (a) 土类、土性和土层分布情况的钻孔柱状图; (b) 各层土的剪切波速;
(c) 各类土的动剪切模量、阻尼比与动剪应变之间的关
系曲线; (d)各类土的容重。
对水平成层的土层,S波或P波在体系中垂直向上 传播时,满足一维波动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