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I-徐继尚

合集下载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1.绪论1.构造变形的场的基本类型:伸展构造,压缩构造,升降构造,走滑构造,滑动构造,旋转构造。

(伸、缩、升降、减、滑、旋)。

2.朱志澄将构造层次分为:表构造层次、浅构造层次、中构造层次、深构造层次。

其中表、浅构造层次为脆性破裂域,中深构造层次为塑形流变域。

2.沉积岩岩层构造1.构造的类型、成因、规模、和形态千差万别,但是从几何学看,基本可以归纳为: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

2.面状构造的三大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1)走向:1.走向线: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线.2.走向: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相差180°)(2)倾向:1.倾斜线: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线。

2.倾向:倾斜线(下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

(3)倾角: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角。

(4)视倾斜线:当剖面与岩层的走向斜交时,岩层与该剖面的交迹线。

(5)视倾角(假倾角):视倾斜线与其在水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

(真倾角总是大于假倾角)3.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1)原生构造:沉积、成岩过程中所形成的构造。

(2)次生构造:成岩之后,遭受地质作用变化后的构造。

(3)层理:由于岩石成分、构造和颜色的突变或者渐变所显示出来的一种成层构造。

4.原生构造鉴定岩层的顶低面(1)递变层理(韵律层理、粒序层理)递变层理的特点是:在一个单层中,从底面到顶面粒度由粗到细。

(下粗上细)(2)层面暴露标志:泥裂、雨痕泥裂:在剖面上呈“V”字型,开口示顶、尖端示底。

雨痕:凹面示顶,凸面示底。

5.倾斜岩层倾斜岩层露头界线复杂,表现为与地形等高线交切关系,并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即在经过山脊和河谷时,均呈“V”字形态展布,即“V”字形法则。

相反相同(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露头线与等高线同向弯曲)相同相反(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一致,岩层倾角>地面坡角,露头线与等高线反向弯曲。

)相同相同(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一致,岩层倾角<地面坡角,露头线与等高线同向弯曲。

地质学基础 全套讲义

地质学基础 全套讲义

《地质学基础》讲义前言一、课程介绍1、课程性质地质学基础是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课程。

本课程对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具有重大作用,能够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地球观和世界观,初步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为其他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目的任务(1)目的:使学生对地质学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逐步学习和掌握地质学的思维方法,为进一步学好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2)任务:学习和掌握地质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基本内容、意义及相互关系,从地球的组成、演化与各种地质作用的性质、特点、过程和结果入手,掌握地质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概念和术语、重要理论及地质思维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3、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学生在低年级最先学习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为城乡规划综合实习提供基础理论知识,为后续的自然地理学、环境科学导论、经济地理学、土地资源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要求1、了解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特点及研究方法;现代地质学发展的特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不同圈层的特点;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地壳类型及其特点;软流圈和岩石圈的特点;地质作用的分类;鉴定矿物的主要依据及其基本特征;矿物的分类;火成岩的分类,代表性的岩石及其特点;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变质作用的类型及相应的变质岩;板块边界的类型;岩层的产状要素;褶曲的分类;断层的分类;描述地震特征的相关术语;火山和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人类的演化阶段。

重要术语:重力异常;地磁异常;地热增温级;克拉克值;硅铝层;硅镁层;软流圈;岩石圈;地质作用;矿物;岩石;晶质体;非晶质体;类质同像;同质多像;解理;风化壳;变质作用;变质强度;接触变质晕;双变质带;贝尼奥夫带;构造运动;构造变动;地槽;地台;地盾;板块;褶曲;地形倒置;断层;地层层序律;化石;标准化石;地层;岩相;构造旋回;沉积旋回;矿石;矿床;品位.2、理解人类在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获得的启示;酸性岩浆和基性岩浆的特征区别,岩浆性质与火山喷发类型之间的联系;鲍温反应系列对于认识矿物共生组合规律和掌握火成岩分类特征的意义;野外识别背斜与向斜;各种大地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分析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影响;第四纪时期地理环境演化的主要特征;分析矿床的形成与岩石成因之间的关系。

构造地质学复习要点归纳

构造地质学复习要点归纳

构造地质学复习要点归纳构造地质学复习要点归纳地球物理学2009名词解释不整合接触:呈沉积接触关系的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或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地层缺失。

角度不整合接触: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同、以角度相交。

褶皱要素:1)核泛指褶皱中心部位的岩层2)翼泛指褶皱两侧部位的岩层3)拐点相邻背形和向形的共用翼上,褶皱面常呈S形弯曲,褶皱面不同凸向的转折点4)翼尖角两翼相交的二面角5)转折端指褶皱面从一翼过渡到另一翼的弯曲部分6)枢纽指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7)脊、脊线和槽、槽线背形的同一褶皱面上的最高点为脊,它们的连线为脊线;向形的同一褶皱面上的最低点为槽,他们的连线为槽线。

构造窗:推覆体由于后期的剥蚀,被外来岩块包围中出露的原地岩块。

飞来峰:若剥蚀严重,仅局部残存在原地岩块之上的外来岩块。

剥离断层:在伸展地区浅部的高角度正断层,向深处常呈铲形变缓,最后若干个高角度正断层联合成一个较大规模的低角度正断层,这类断层称为剥离断层。

逆冲断层:位移量很大的低角度逆断层。

阶梯状断层:由若干条产状基本一致的正断层组成,各条断层上盘依次向同一方向降落,构成阶梯状。

地堑:由两条走向基本一致、相向倾斜的正断层组成,两条正断层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下降盘。

地垒:由两条走向基本一致、倾斜方向相反的正断层构成,两条正断层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上升盘。

剪应力:平行于截面的应力。

正应力:垂直于截面的应力。

主应力:当截面上只有正应力而无剪应力时,这个截面上的正应力叫主应力。

均匀变形:变形前后物体各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称为均匀变形。

非均匀变形:变形前后物体各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有变化的变形称为非均匀变形。

共轴递进变形:在递进变形过程中,增量应变椭球体主轴方向与全量应变椭球体主轴方向保持一致的变形。

非共轴递进变形:在递进变形过程中,增量应变椭球体与全量应变椭球体主轴方位在每一瞬间都互相不平行的变形。

剪节理:岩石中受剪应力作用形成的平行剪应力的节理称剪节理。

地质学基础-绪论PPT课件

地质学基础-绪论PPT课件

各个部分的物质能量转化到地球与外部空间的物质能量转化
等等,充满着各种矛盾和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
举例 第三,地质学是来源于实践而又服务于实践的科学。
但地质学必须首先是以地球为大课堂,以大自然为实 验室,进行野外调查研究,大量掌握实际资料,进行分 析对比归纳,得出初步结论,然后再用以指导生产实践, 并不断修正补充和丰富已有的结论。
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 大陆漂移说 地质学的新阶段及板块构造学说
-
20
(六)现代地质学发展趋势
P10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方面,人类社会对各类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
增加,全球变化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均对地质学的研究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大量资料的积累,学科的交叉、渗透,尤其是航空、
航天、计算机、深部钻探等高科技手段技术的应用,使得地质学获得
-
10
P4
室内实验和模拟实验——室内实验也是进行 调查研究的重要手段。在野外采集的各种样品, 都要带回室内进行实验、分析和鉴定,例如岩矿 鉴定、岩石定量分析、化石鉴定、同位素年龄测 定等。为了生产的实际需要和探讨某些地质现象 的成因和发展规律,有时需要利用已知岩矿的各 种参数及物理、化学过程,进行模拟实验。
-
14
P7--12
五、地质学的发展简史
地质学发展史是人类在生产和探索地球奥秘的过 程中,逐步认识地球的组成和结构,地球及其生物 界演变的规律,特别是地壳和岩石圈运动规律,并 为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环境服 务的历史。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源远流长。在曲折的历史发展 过程中,原始朴素的地质知识逐渐形成了地质科学 的知识体系。根据地质知识发展的程度,并参照其 社会文化背景,可将地质学发展史划分为6个时期 :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1. 海洋地质学

1. 海洋地质学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海洋地质学是主要研究地壳被海水淹没部分的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和演化规律的学科。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1)海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学科结构、学科发展简史、海洋地质调查研究方法等;(2)海底地形地貌特征;(3)岩石圈及其演化的地球内部动力学机制(包括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地幔柱理论等基本理论);(4)海岸带、大陆边缘、深海大洋等不同环境下的海底沉积物、沉积动力环境及其演变等方面的知识体系;(5)古海洋学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海洋演化中的重大事件;(6)海洋矿产资源、国家海洋权益、海洋灾害地质等国际前沿和热点问题。

实践环节现场考察青岛不同类型的海岸地貌和沉积环境,并参观考察海洋科研院所的实验室等科研环境。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海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主要理论,为建立地球系统科学知识体系打好基础。

Marine geology mainly studies the material composition,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earth's crust that covered by seawater.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course include: (1) Basic concepts and discipline structure of marine geology, and a brief introduction- 7 -of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is discipline as well as seabed investigation technologies; (2) Basic knowledge on seabed topography; (3) Lithosphere evolution and it’s dynamic mechanism (including continental drift theory, seafloor spreading theory, plate tectonics theory, and mantle plume theory); (4) Seabed topography, sediment and sedimentary dynamics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such as coastal zone, continental margin and deep ocean; (5) Research contents and methods on paleo-oceanography, major events in marine evolution history; (6) Some research frontier and hot issues on marine geology, such as marine mineral resources, national marine rights, and marine disaster geology, etc. In practice session, we will have some field trips on different types of seacoast in Qingdao, to investigate the landforms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in coastal area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basic concepts, knowledge, and theories of marine geology, which is helpful for establishing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earth system science.2.设计思路:本课程在讲授海洋基本特征背景知识的基础上,以海底地貌为主线,使学生逐步认识海岸带、大陆边缘、深海大洋等海洋地质环境,课程内容涉及海底地貌、海洋沉积、海底构造、古海洋等系统知识体系,并增加海洋矿产资源、海洋权益、全球变化、海洋灾害等国际前沿和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层序地层

层序地层

2.地震地层学阶段(75—90) 覆盖区油气勘探的需要,希望由地震信息为主体,含少许钻井和测井信息揭示覆盖
区地下地质体及覆盖地区的分布。
地质家与地球物理家合作形成—边缘学科,地震地层学。 ① Puter . R.Vail (1977):AAPG 第 26 集,地震地层学及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Exxon 石油公司,墨西哥湾盆地 ② Brown (1980) . 巴西盆地和北海盆地。 ③ 我国:徐坯大(1980)全文翻译
绪论
一.基本概念.
1、含油气沉积盆地组成(Sedementary Basin) 1. 概念:是指一定地质历史阶段受构造运动控制,由沉积物沉降堆积而形成的,并在以
后的地质历史中有油气生成和聚集的实体。 2. 组成要素(示意图) 3. 研究内容
● 时间单元充填序列 → 地层学(古生物) → 层序体 ● 物质组成 → 沉积物 → 单元 ● 空间展布 → 构造地质学 ● 资源分布 → 油气地质/煤田地质学
⎧气候纹层理面 岩性差异界面 ⎪⎨岩性粒度
⎪⎩冲刷界面
三 控制层序体形成要素分析

1.构造沉降(沉降速度V沉降) ① 界面—时间连续性,界面性质—层序识别 ② 沉积空间大小(沉积厚度)—层序体规模 ③ 物缘类型及数量—层序体内部结构
2.海平面升降(层序时期及边界) ● 海平面上升(内部结构) ① 海平面稳定 ② 海平面下降
△ Sub+△E-△D=△S ①
考虑时间因素的影响,对①式两边对时间微分
ds dt
=
dsub dt + dE dt
− dD dt …


古水深,V 沉积=V 沉降+( dE − dD ) dD dT
对式②每个变量都有一个地质求解方法,给出各自参数可建立层序体形成的定量方程。

徐中断裂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徐中断裂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9 m, 0k 中部最宽 处有 5 m, 5k 面积 5 0 m , 松辽 0k 是 4
1 徐中断裂特征分析
1 1 三维地 震技 术表 征徐 中断裂 展布特 征 . 徐家 围子三维连片资料解释发现徐 巾断裂在地震 剖面上断面产状 近于直 立 , 基本大 于 7 。控 陷断层徐 5, 西断裂底部终 止于徐 中断裂 , 明徐 巾断裂形 成晚 于 说 徐两断裂。由地震地质层位可知徐 中断裂在垂 向上 断 到了基底 , 向上消失于登娄库组( 见图 1 。 )
盆地 北部 深层 规模 较 大 的断 陷 。受 徐 两 、 西两 条 宋 边界 断 裂控制 , 为西 断东 超 型箕状 断 陷 , 括 3个 次 包 级 断陷 : 安达 断 陷 、 山 凹 陷 、 荷 台 凹陷 。沉 积地 杏 薄
层 主要 为 古生界 地层 、 上侏 罗 统一 白垩 统 断 陷期地 下
营 四段 顶底 面上 展 布特 征 ( 图 2 , 见 ) 陔断 裂 断 穿 了
营 四段 , 面沿直 线 延 伸 , 部末 端 有 分 叉 , 营 四 平 北 从 段 顶底 边缘 检测 图可伸 长度 约 10k 2 m。
生, 研究 方向: 油气 田开发地质与储层综 合预测 - aln psw@ 、E m i e ux :

2 1 SiT c. nn. 0 c eh E gg 1 .
徐 中 断 裂特 征 及 其 对 沉 积 的控 制 作 用
宋 效 文 马世 忠 秦 秋 寒 庞 智 英
( E 东 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 院’大庆 13 1 ; , 63 8 大庆油 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 开发研究 院 , 大庆 13 1 ) 6 7 2
层 、 白 垩 统 坳 陷 期 地 层 , 四 段 属 下 白 垩 统 营 下 营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苗爱生1,2,张亚平2,唐发春3,李西得2,陈 冬4,徐志伟5(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430074;2.核工业208地质队,014010;3.青海省湟中县水务局设计室,811601;4.中国黄金集团公司;5.中石油吉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131100) 摘 要:层序地层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一个具有巨大应用前景的地学分支。

作为当今地质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备受国内外地质学界的关注。

笔者在综合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回顾了层序地层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总结了层序地层学的研究进展,评述了层序地层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发展方向1 层序地层学概述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以侵蚀面或无沉积作用面以及可与之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有成因联系并具旋回性的地层格架内的岩石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1]。

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由美国Rice大学Vail 及其在Ex xo n公司卡特研究中心的同行M itchum 和Sargr ee等在地震地层学基础上创立起来的一门新的地层学分支科学[2]。

Vail提出的层序地层学认为:层序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全球海平面升降,并提出它是研究一套由侵蚀面或无沉积面、或与之相当的不整合面所限定的、重复出现并有成因联系的、限制在一定年代地层格架内的岩石关系,从而体现了成因地层学本质。

并且Vail等提出层序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本单元,并定义:层序是一个成因上相关、内部相对整合连续的地层单元,其顶、底被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所限定。

由于层序界面的等时性和层序内沉积的连续性,使层序体现了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的双重属性。

层序地层学代表了地质学领域里的一场新的革命,是一种划分、对比和分析沉积岩系的新方法,其理论指导的地层研究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地层形成过程和盆地建造控制作用的认识,其模式分析对地层格架的建立和数字模拟研究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手段,使地层学的研究前进了一大步[3]。

雪峰推覆体掩覆的下组合(Z-S)油气资源预测

雪峰推覆体掩覆的下组合(Z-S)油气资源预测
李 仲东, 志立, 根, 全 罗 刘树 雍自
( 成都理工大学 能源学 院 “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 程” 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四川 成都 60 5 ) 109
摘要 : 雪峰推覆体震旦纪一 志 留纪地层位于扬子古板块东 南缘大陆斜坡上。经加里东运 动, 随“ 南隆起” 伴 江 的上升 、 剥蚀 ,
Absr c Xu  ̄n h us pp slc t d o h o tn n a l p n t e s u h a t r r i fYa g z o sl t a t: e g t r tna ewa o ae n t e c n i e tlso e o h o t e se n ma g n o n tef s i p a e du n i i n— S lra l t r g S n a i i i n,a d e o v d p o r s i ey i t e e g a c e tlnd a o t h s e d n nd u n v le r g e sv l no Xu fn n in a lng wih t e a c n i g a
L h n d n , u h l , i h g n, n i u n i o g o g L o Z i L u S u e Yo g Z q a Z i
( ttK yL brtr o i& G sRsr i Go g n xli t nE gne n Sa e a oao l a e v r el yadE poai n i r g. e y fO e o o t o ei C eg uU i rt o ehoo , hnd ,i u n60 5 ) hn d nv syf Tcnl C eg u Sc a 109 e i y g h
系) 为半深海滞流缺氧环境 下沉积 的黑色碳 质泥岩 、 硅质岩 、 磷块岩和 生物灰岩 , 有机碳含 量为 0O % 一 .0 , .1 40 % 生油条件 良

层序地层学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

层序地层学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
98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8 年第 20 期
Ξ
层序地层学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
徐维胜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100083 )
摘 要: 目前国内外都非常重视隐蔽油气藏的勘探 , 中国隐蔽油气藏勘探前景广阔 , 已经成为中国 油气储量增长的重要方向。 可以按隐蔽油气藏判别的难度、 隐蔽方式、 油气富集动力学机制等对其进行 分类。 “隐蔽油气藏” 是据圈闭的隐蔽性和油气藏寻找的难易程度提出来的 , 随着勘探技术和勘探理论的 发展, 隐蔽油气藏的范围是不断变化的。 岩性地层油气藏在目前仍是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主体 , 而隐蔽油 气藏是各类以非构造为主的圈闭类型的一种通俗表达 , 层序地层学属于成因地层学的范畴, 它刻画了沉 积体在三维空间上的展布特征和叠置关系, 为隐蔽圈闭的识别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油气藏的分布与层 序地层中的体系域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除少数盆地外, 大多数油气藏都赋存于低水位体系域中, 而与低 水位体系域有关的油气藏多数是地层、 岩性油气藏。 因此开展层序地层学研究是寻找地层岩性油气藏的 有效方法。 关键词: 层序地层学; 隐蔽圈闭;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沉积体系域; 可容空间; 海平面; 地层圈闭; 隐 蔽油气藏 为侵蚀不整合面。 层序有—个最大发育时段, 用相关 的整合面到分界的不整合面来度量。 因此 , 层序的发 育时段可由控制可容空间产生和消亡的事件, 即构 造沉降和全球海平面变化来确定。 海进体系域是最 大和初始海泛面之间的的体系域, 以一个或多个退 积式准层序组为特征。 高水位体系域是最大海泛面 之上的体系域并以从加积式准层序组到一个或多个 具有前积准层序组为特征。 沉积体系域与海 ( 湖) 平 面的对应关系见图 1。没有发生海平面相对下降, 发 育陆架边缘、 海进和高位体系域。 一般而言, 一个完 整的三级层序确实含有 4 个结构部分, 但从可操作 性、 实际勘探意义、 普及性及命名的优先律等方面来 看 , 本文更趋向于三分 , 即分为低位体系域、 水进体 系域和高位体系域。 隐蔽油气藏的相关基本概念和类型划分: 总的说来 , 可以根据隐蔽圈闭的不同含义归纳 总 结 为 3 种 概 念: 第 一 种 为 广 义 的 地 层 圈 闭 ( st rat igraphic t rap ) , 包括地层圈闭 ( 狭义 ) 、 不整合、 古地貌圈闭和岩性圈闭; 第二种是为了与构造圈闭 相 区 分 而 提 出 来 的 非 构 造 圈 闭 ( nonst ruct ura l trap ) , 指所有的非构造成因所形成的圈闭类型 , 包 括岩性圈闭油气藏、 地层圈闭油气藏、 混合型圈闭油 气藏和水动力圈闭油气藏四大类; 第三种隐蔽圈闭 ( sub tle t rap ) 是指用目前普遍采用的勘探方法难以 圈定其位置的圈闭, 包括地层岩性型、 古地貌型和不 整合型油气藏。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 并根据圈闭的形

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沉积末期基底快速隆升地质事件

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沉积末期基底快速隆升地质事件

DOI 1 . 9 9 J I S 1 0 — 7 4 2 1 . 6 0 6 : 0 3 6 / . S N. 0 0 3 5 . 0 0 0 . 0
徐 家 围子 断 陷沙 河 子组 沉 积末 期 基底 快 速 隆升 地 质 事 件
蔡 周 荣 夏 斌 郭 峰 刘 维 亮 万 志峰
( 1h oYn ce gFr a o K )i eet dn o r f ui e i i e rsi nN r ogi K )t igh n om t n( lc nt x n igcus o X j w i f D pes ni ot Sn l o s i y h e e a z Rt o h a
Ba i sn.I fu nc d b h e t n cmo e n ,a g oo i a v n ft e r p d u l s me to c re tLae S a e n e e y t et co i v me t e l gc le e to h a i p i ba e n c u r d a t h h - l t f z r to n t e c n e n o t ft e d p e so iFo mai n i h e t ra d n rh o h e r s in.By me n ft e a ay e fs imi n ep e ain p o l s a so h n ls s o es c i tr r t to r f e , i e ui b i m r fl s a a o t e u a v l to p,t e mea r h s d c mp e ft e b s me ta d S o t q l ru p o e ,p le sr t rle ou in ma i i u h tmo p o e o l x o h a e n n O frh,t e h e it n e a d c a a t rsis o he g oo ia v n r n t l e nsr td a d f rh r o e t e d n mi s b c — x se c n h r ce it ft e lgc le e ta e i ii l d mo tae n u t e c ay m r h y a c a k g o n n he g oo i a infc n e o h v n o main a e d s u s d. r u d a d t e l gc lsg i a c ft e e e tf r to r ic se i

8.专业英语课程

8.专业英语课程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中英文):英文文献阅读与科技论文写作是学生从事科研工作和工程实践的必备技能。

本课程以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经典英文文献为引导,通过专业基础术语讲解、经典文献阅读、主题研讨、科技英文写作、英文演讲报告等形式,使同学们了解本专业领域英语表达,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Reading and writing English scientific literatures are essential skills in students’ future careers. This course is mainly designed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reading and writing English literatures, as well as the capacity of making group discussions and scientific reports in English. This course will introduce some classical English literatures on earth explor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which is help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frontiers in this field, and cultivates student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2.设计思路:本课程分为地球科学基础、遥感与GIS、海洋探测、地球物理勘探、地球信息科学五大模块,涵盖了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

3.区域地质填图实习

3.区域地质填图实习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区域地质填图实习是地球科学基础实习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全面训练学生从事地质工作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实习准备、地质踏勘、地质剖面实测、地质填图、专题研究和野外考核、室内整理和实习报告撰写等六个阶段,要求学生提交实测地层剖面图、地质图和实习报告。

Regional geological mapping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actical teaching of Earth Science. Its purpose is to comprehensively training students' basic skills and methods required by geological work, and develop the ability of applying theoretical theories on solving practical geological problems. The course includes six stages: preparation, geological exploration, measurement of geological profile, geological mapping, field examination, data compilation and report writing.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submit measured stratigraphic profile, geological map and practice report.2.设计思路:野外地质考察是从事地质工作最基本的技能,包括地质工具的使用(罗盘、地形图、- 1 -GPS等)、岩石地层的识别与划分、地质构造的判别、地质剖面实测、地质填图等,这些技能只能通过野外实习得以训练,所以教学实习是基础地质教学的必备环节。

层序地层学讲义-第五章

层序地层学讲义-第五章

一 、 层 序 地 层 学 在 非 海 相 沉 积 盆 地 中 应 用 的 依 据
第五章
非海相层序地层学
总之,由孢粉反映的古气候是冷热交替的过程。 周昆叔等(1982)对中国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古地 理利用孢粉资料进行了研究,徐家声(1982)对黄海更 新世以来的孢粉组合及其反映的古地理古气候有过探 讨,李文漪(1982)对渭河、沧州地区的孢粉组合作过 分析,王强等(1986)根据有孔虫、介形虫及孢粉资料 建立了近15万年来渤海西、南岸的海侵~气候序列。 这些研究均显示了古气候发生过冷与暖、干与湿的交 替变化。我国东部盆地中新生代的气候变化见表52(郝诒纯,1981、高瑞琪等,1991)。
一 、 层 序 地 层 学 在 非 海 相 沉 积 盆 地 中 应 用 的 依 据
第五章
非海相层序地层学
6.沉积物供应速度具有重要作用
在非海相沉积盆地中,沉积学家承认物源及沉积 物供应速度对陆相地层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沉积 物供应速度愈快,盆地充填愈迅速,砂岩沉积厚, 水体深度愈来愈小。持续时间的快速充填,将导致 盆地消亡;沉积物供应速度缓慢,盆地处于欠补偿 状态,能够形成良好的生油层。换言之,沉积盆地 的形成发展过程,始终存在着可供沉积物充填的可 容纳空间的多寡与沉积物注入量之间的矛盾。沉积 盆地由发生、发展到衰亡,实质上就是可容纳空间 与沉积物补给之间矛盾的不断转化过程。
一 、 层 序 地 层 学 在 非 海 相 沉 积 盆 地 中 应 用 的 依 据
第五章
非海相层序地层学
2.沉积地层中存在不整合
在中国东部盆地中,上第三系与下第三系之间、 第三系与白垩系之间、白垩系与下伏地层之间都存 在明显的巨大不整合或发生地层缺失现象。 在非海相沉积盆地中,基准面的相对变化更快、 周期更短,因而除了那些巨大不整合外,还具有许 多次一级的不整合。相对基准面快速下降是形成不 整合的主要原因。湖泊相对水域较小,一旦基准面 迅速下降,盆地绝大部分出露地表甚至干枯,因而 不整合的范围相对较大。

地质学基础大纲

地质学基础大纲
第三大类:卤化物(17、氟石18、石盐)
第四大类:氧化物及氢氧化物(19、刚玉20、赤铁矿*21、锡石22、软锰矿*23、石英*24、磁铁矿*25、铬铁矿26、软锰矿*27、褐铁矿*28、硬锰矿*)
第五大类:含氧盐
第一类:硅酸盐类:(29、橄榄石*30、石榴子石*31、红柱石*32、黄玉33、绿帘石34、绿柱石35、电气石36、普通辉石37、普通角闪石*38、透闪石、阳起石和石棉39、蓝闪石40、硅灰石41、滑石42、蛇纹石和石棉*43、高岭石*44、云母45、绿泥石46、正长石*47、斜长石48、白榴石49、霞石)
第一节 地球概况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
地球的密度和重力;地球的磁性;地热;磁偏角;磁倾角的概念
第二节 地球的结构
掌握地球的结构的划分
一、地球外部圈
大气圈
水气圈
生物圈
二、地球内部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地壳的一级构造单位:即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
大陆型地壳具双层结构:花岗岩层、玄武岩层
大洋地壳具单层结构:玄武岩层
六、火成岩的分类
七、主要的火成岩简介
超基性岩类(橄榄岩、辉岩)。基性岩类(辉长岩、辉绿玢岩、玄武岩)。中性岩类(闪长岩、闪长玢岩、安山岩;正长岩、正长斑岩、粗面岩)。
酸性岩类(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班岩、英发岩)。
碱性岩类(霞石正长岩、霞石正长班岩、响岩)。脉岩类(伟晶岩、细晶岩、煌斑岩)。火山玻璃岩类(黑曜岩、浮岩)。
11、总结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岩石之间的区别和转化关系。
第四章构造运动及构造变动
【教学目的】
掌握构造运动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和理解褶皱与断层构造的特点;了解新构造运动和地震的知识;了解各种大地构造学说。

第一章-层序地层学编图

第一章-层序地层学编图

第二卷方法技术篇第一章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流程及编图第一节野外层序地层学研究及编图层序地层学是根据露头、钻测井和地震资料,结合有关沉积环境和岩相古地理解释,对地层层序格架进行地质综合解释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它包括野外(或称露头)层序地层学和室内层序地层学两个部分,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但在实际的层序地层学研究中,大多数地质学家更侧重于室内的层序地层学分析,而往往忽略野外的层序地层学分析,这样丢失了大量的有用信息,导致结论出现偏差或无法正确地反映真实性。

层序地层学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地震资料或地震地层学,但就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我国的地震剖面资料总体是比较缺乏的,而且这不多的地震资料又大多集中在油气勘探部门。

相反,目前我们的优势是地表区域地质研究程度高,进行了大面积的1:200000区调和1:50000区调,积累了丰富的区域地质资料。

这是进行地表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坚实的基础(李文汉,1993)。

与此同时,由于钻井取芯的不连续性,控制井井间有一定距离,地震剖面资料的分辨率达不到期望精度等原因,而难以正确揭示地下地质体的形态及内部相变,这为依靠地下信息建立地质模型带来了难以克服的困难,而野外露头的直观性、可测性、完整性、精确性、可检验性以及便于大比例尺研究的特性为建立精确地质模型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付清平等,1994;陈中强,1995a;雷振宇,1995;伍涛等,1998a,1998b;王训练,1999;2000;穆龙新等,2000;Miall,1985,1988,1998;Mayer et al.,1991)。

所以,我们强调要进行并加强二维地表露头的层序地层学研究。

1.1 国内外野外(露头)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层序地层学的发展过程经历了50年代的相模式、60年代的沉积体系、70年代的地震地层学和80年代的层序地层学研究阶段(Vail et al.,1977,1984,1987;Haq et al.,1987;Wilgus et al.,1988;Van Wagoner et al.,1988;Galloway,1989),到90年代层序地层学的概念和方法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并在油气勘探中作为一种权威性技术得以广泛应用(邓宏文,1995;邓宏文等,1996,2000;王洪亮等,1997;魏魁生等,1997a,1997b,2001;贾振远等,1997;樊太亮等,2000;Van Wagoner et al.,1990,1995;Mitchum et al., 1991;Hunt et al.,,1992;Posamentier et al.,1992,1993a,1993b,1993c;Cross,1994;Vail et al.,1994;Emery et al.,1996)。

第3章 地震—岩相分析

第3章 地震—岩相分析

“层序地层学基础”教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层序地层学教研组教学内容提要沉积环境传统上是通过研究岩心或露头确定的,然而在广大的无岩心或无露头的地区, 利用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特征来识别沉积相预测有利相带在国内外也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

本 章重点讨论地震相的划分标志以及相模式。

第一节地震相的概念地震相这一名词来源于沉积相,Π.Б.Πухии(1958)认为“相是一定岩层生成时的古地理环 境及其物质表现的总和”。

因此,地震相可以理解为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总和。

正如 Sheriff(1982)所说“地震相是由沉积环境(如海相或陆相)所形成的地震特征”。

地震相分析则是“根据地震资料解释环境背景和岩相( Vail,1977)。

Brown 认为地震相分析中一个基本概念就是, 地震相是岩相的地震波或声波的响应, 所 以地震相内的反射层代表地层层面、 有地层意义的不整合面或可能的流体接触面。

如果资料 处理的精度较高,勘探学家们就可以审慎地将地震剖面视为地下地层的“声波图”或者“地下 成像”。

地震相分析的目的是进行区域地层解释,确定沉积体系、岩相特征和解释沉积发育史, 最后预测有利生油区和储集相带。

地震相单元与地质相单元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因为: 1.地震分辨率远远低于地质方法的分辨率。

就垂直分辨率而言,地质上可以划分出几 毫米厚的砂岩。

而地震分辨率一般也要十几米到数十米。

2.地震资料中没有地质资料中那么多方面的信息。

例如地质资料中反映的信息有岩石 颜色、岩性成分、沉积构造、化石、岩矿以及沉积旋回等等。

而地震资料中仅仅反映的是几 何形态、振幅、频率、连续性等等。

3.地震资料中有时受一些非地质因素或非沉积因素的影响。

任何长期从事地质工作的 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他们在野外露头剖面中, 经常看到规模不等的具有某种规律性重复出现 的岩性剖面.他们在测井曲线中,经常看到某些规律性的电性重复。

“旋回”、“韵律”已经成 为地质人员的常识。

地质学基础第四版宋春青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doc

地质学基础第四版宋春青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doc

一、基本教材
地质学基础(第四版),宋春青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二、配套教材
[1]地质学概论,荣书之,齐有科编著,甘肃人明出版社,1981.
[2]地质学基础(实习指导书),齐有科编著,西北师范学院地理系,1986.
三、主要参考文献
[1] 地质学原理,(英)莱伊尔、徐韦曼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 地质学基础,杨坤光、袁晏明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
[3] 地质学基础(第三版),宋春青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 沉积岩石学,刘宝主编,地质出版社,1980。

[5]岩浆岩岩石学,邱家骧主编,地质出版社,1985。

[6] 贺同兴、卢良兆等主编,变质岩岩石学,地质出版社,1980.
[7]矿物学简明教程(第二版),刘显凡、孙传敏等主编,地质出版社,2010.
[8] 普通地质学,夏邦栋主编,地质出版社,1984。

[9] 构造地质学,武汉地质学院等,地质出版社,1979。

[10]古生物地史学简明教程,傅英琪、叶鹏遥等主编,地质出版社,1981。

浅剖处理实习教学大纲-徐继尚

浅剖处理实习教学大纲-徐继尚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浅地层剖面探测是一种基于水声学原理,连续走航式探测浅地层特征的方法。

该方法能较好的了解浅层沉积特征、基岩埋深、海底障碍物的分布和浅层气、古河道、海底滑坡和塌陷等海底灾害地质条件,在沉积环境研究、海洋工程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在海上作业时,由于各种噪音的干扰,资料的信噪比较低,地质特征不明显,使得有效地层层位的追踪较为困难,所以浅剖资料的处理与解释工作一直是沉积环境和海洋工程环境探测的难点。

为满足海洋沉积、海洋工程地质等领域相关研究和工程人员的需求,开设浅地层剖面处理实习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浅地层剖面处理、分析、解译等基本技能。

2.设计思路:本课程针对社会对毕业生处理浅剖资料能力的需求,以高精度地震勘探理论为基础,选取有代表性的实测资料,设计浅地层剖面处理实践课程,让学生熟悉浅剖处理流程,并对资料进行高精度处理和精细解释。

该课程主要包括四个模块:浅剖资料处理、浅剖资料解释、浅剖三维可视化及案例分析。

每个模块均通过多媒体教学,辅以实测资料处理实践练习。

- 1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先修课程:海底探测技术。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浅剖处理、分析和解译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熟悉浅地层剖面处理的基本流程和处理方法;(2)初步具有浅地层剖面解译的基本能力;(3)掌握浅剖三维可视化技术。

三、学习要求浅剖处理是浅地层探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从业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1)必须了解浅地层探测的基本原理(学过海底探测技术相关课程);(2)按时上课,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典型案例分析。

本课程将包含较多的课下作业、浅剖处理实践等教学活动。

四、教学进度- 1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无。

六、成绩评定(一)考核方式 D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七、学术诚信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地质学基础Ⅰ》是面向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和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是本专业的一年级本科生。

《地质学基础Ⅰ》是地质学各学科的概论,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内容涵盖多个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矿物学、岩石学、地史学、构造地质学、层序地层学、岩相古地理学等。

本门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说明地质学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对地质学有较为全面和系统的了解,为学好地质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设计思路:
本门课是地质学各学科的概论,涉及的知识点较多。

由于这是本专业学生最早接触到的专业课,故本门课程的教学不仅传授地球科学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专业兴趣,锻炼学生用所学知识发现并分析地球科学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知识和实验相结合,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并逐渐建立地质思维。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1)绪论:介绍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地质学研究对象的特
- 4 -
殊性、地质思维与地质作用;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和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2)矿物:介绍矿物的主要特征和常见矿物;矿物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及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矿物的成分和用途。

安排常见矿物鉴定实验。

(3)岩石学:介绍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成因、形成过程、基本特征(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和主要类型(分类标准、命名等)。

安排常见三大类岩石的鉴定实验和野外地质考察。

(4)地质年代与地史学:介绍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地质年代表;地球演化历史及各地质年代的生物特征。

(5)层序地层学:明确地层、地层的划分与对比的概念;地层单位中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异同及各自特点;地层的接触关系类型及确定角度不整合形成年代的方法。

(6)构造地质学:介绍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基本要素和判别方法;构造运动的分类和表现;构造运动的特征和地质记录;全球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及其证据(板块构造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等)。

(7)外动力地质作用:介绍河流、冰川、海洋、湖泊、地下水、风等外动力地质作用过程(侵蚀-搬运-沉积)和地质作用特点。

(8)沉积相分析与古地理环境:介绍沉积相的概念及分类;洪积相、河流相、湖泊相和三角洲相的主要特征。

(9)矿床学:介绍矿床的有关概念、成因、类型和基本特点,介绍典型的矿产实例。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无。

后置课程:《地质学基础II》、《地质认识实习》、《地质教学实习》等。

- 4 -
二、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学科体系,初步形成地球系统科学的概念;2)理解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3)掌握地球和地壳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过程及其产物、地质年代及地球演化历史;4)初步建立地球科学系统的思维方式。

技能目标:初步具备鉴别常见矿物、岩石和识别地质构造的能力;了解地球科学的研究技术和方法,初步具备地质图件的判读能力。

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地球科学的专业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地球科学观,构建地质学的基本思维方法,具有一定地球科学观察、动手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学习要求
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学生必须:
(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随堂练习和测试。

本课程将包含较多的随堂练习、讨论、小组作业展示等课堂活动,课堂表现和出勤率是成绩考核的组成部分。

(2)按时完成实验报告及常规练习作业。

这些实验报告及作业要求学生按书面形式提交,只有按时提交作业,才能掌握课程所要求的内容。

延期提交作业需要提前得到任课教师的许可。

(3)完成教师布置的一定量的阅读文献和背景资料。

这些作业能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促进同学间的相互学习、并能引导对某些问题和理论的更深入探讨。

(4)通过课堂学习、室内实验和野外考察,逐步建立地质思维,学会用地球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解释地质现象和思考地学问题。

- 4 -
四、教学进度
- 4 -
- 4 -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参考教材:
普通地质学,舒良树,2010,地质出版社,第三版主要参考资料:
地质学基础(宋春青等,2005,高等教育出版社)普通地质学(吴泰然,2011,北京大学出版社)
普通地质学(夏邦栋,1995,地质出版社)
地球科学概论(汪新文,1999,地质出版社 )
普通地质学(黄定华, 2004,高等教育出版社)
- 4 -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 A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

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

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 4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