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基础

合集下载

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决策制定的学科,其基础理论框架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行为者和市场的运作,而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表现和政府政策对其的影响。

一、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关注的是个体经济主体,如家庭、企业和市场等。

以下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1. 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概念。

供给表示市场上卖方愿意出售的产品或服务数量,而需求表示市场上买方愿意购买的产品或服务数量。

供求关系决定市场价格和交易数量。

2. 边际效益边际效益是指一种经济资源或产品的额外收益。

微观经济学研究边际效益的变化对决策的影响。

边际效益递减原则指出,随着消费或生产的增加,边际效益将逐渐减少。

3.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做某种决策而放弃的最高价值的选择。

它强调了资源有限性的概念,即选择一种行动意味着无法选择另一种行动,从而产生机会成本。

4. 供求弹性供求弹性是指市场对价格或收入变化的反应程度。

微观经济学研究供求弹性与市场的价格变动和收入分配的关系。

二、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关注的是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表现和政府政策对其的影响。

以下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1. GDP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被视为衡量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

2. 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但愿意工作的人的比例。

它被用来衡量经济的健康状况。

3.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它涉及货币供应量、需求和供给等因素,并对经济决策产生影响。

4.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财政政策则是指政府通过调整开支和税收来影响经济的政策。

结语: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提供了分析和解释经济现象的框架,广泛应用于实际决策和政策制定中。

微观经济学关注个体行为和市场机制,而宏观经济学则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表现。

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总结

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总结

第一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一、需求(1)定义: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对应于某种商品一个给定的价格,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被称为这一价格下的需求量,简称为需求量(假设其他因素不变)(2)表示:需求表、需求曲线、需求函数(3)需求规律含义:一般而言,某种商品的价格越高,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数量就会越少;反之,价格越低,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数量就越多。

需求的这一特征被称为需求规律。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呈反向变动关系。

特列:二、供给(1)定义: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对应于一个给定的价格,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被称为该价格下的供给量。

供给反映了供给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者对某种商品的供给就是各种可能的价格对供给量的影响。

(2)供给规律: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就越大;反之,商品的价格越低,供给量就越小。

这一特征在经济学中被称为供给规律——正向变动关系。

(3)特例:三、均衡价格(1)定义:市场均衡是指市场供给等于市场均衡的一种状态。

(2)蛛网模型:优势较好地刻画了农产品等生产周期较长、供给量调整滞后的一类产品的市场均衡过程,反映了这类产品的市场上出现的价格持续波动。

缺陷它假定生产者的供给量由上一期的价格所决定,这忽略了生产者对未来预期的修正。

四、弹性理论:(1)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相对变动相应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3)其他需求弹性:(4)供给弹性:需求与供给的对比五、应用示例:需求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通常满足需求规律,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关系。

供给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满足供给规律,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就越大。

微观经济学基础

微观经济学基础
§2 供 给
一、影响供给的因价素格 分供 析给量 1. 商品的自身价格技:术 供给量
2. 技术水平: 要素价 格 供给量
3. 生产成本: 4. 其它商品:
替代品价 格该商品供给 量 互补品价 格该商品供给 量
预期价 格 供给量
精品文档
专题1 需求、供给及价格决定
二、供给曲线
1. 供给数量变化
P P
D D
Q
Q
精品文档
专题1 需求、供给及价格决定
注:一般来讲,必需品、替代品种类越少的商品、 调整需求所需时间越长的商品,其需求弹性越小; 另外,商品的短期弹性一般小于长期弹性。
精品文档
专题1 需求、供给及价格决定
例1.需求价格弹性与厂商的销售收入
1
(1)当 时,需求曲线较平坦,价格下降
幅度小
收入 DD'
A
B
D’
精品文档
D Q
专题1 需求、供给及价格决定
三、弹性分析 需求的价格弹性: 当商品的自身价格每变化1%时, 所引起的需求量变 化的百分比。它反映了需求对于价格 变化做出反应的灵敏度。
Q
Q P
P Q Q P
dQ P dP Q
P
精品文档
专题1 需求、供给及价格决定
1,缺乏弹性,曲线陡峭。 1,富有弹性,曲线平缓。
Q0
Q1
Q
过度需求
精品文档
专题1 需求、供给及价格决定
三、谷贱伤农
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
S’
P0 P1
Q0
Q1
Q
精品文档
专题1 需求、供给及价格决定
而在歉收的年份,则会造成农产品价格大幅度 上升,从而引起整个市场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和市 场的不稳定。

《价格与数量:微观经济学基础》笔记

《价格与数量:微观经济学基础》笔记

《价格与数量:微观经济学基础》阅读笔记目录一、内容描述 (1)1. 背景介绍 (2)2. 本书目的与意义 (3)二、微观经济学概述 (4)1. 微观经济学的定义与特点 (5)2.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6)3.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7)三、价格理论 (8)1. 价格的基本概念 (10)2. 价格的种类与形式 (11)3. 价格的功能与作用 (12)4. 价格的形成机制 (14)四、数量理论 (15)1. 数量的概念与分类 (16)2. 商品数量的影响因素 (17)3. 数量变化的经济学解释 (19)五、价格与数量的关系 (20)一、内容描述《价格与数量:微观经济学基础》一书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特别是价格与数量之间的关系。

作者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结合生动的案例和图解,为我们揭示了市场供求、成本收益分析以及市场均衡等基本原理。

书中开篇即阐述了价格机制的作用,解释了为什么在自由市场中,价格会自动调整至均衡水平,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作者详细分析了需求和供给的概念及其曲线,并通过图形展示了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影响。

书中还深入讨论了价格变动对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的影响,包括需求曲线的移动和价格变动对均衡点的影响。

除了价格机制外,书中还涉及了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结构等议题。

作者通过引入数学模型和实际案例,帮助我们理解不同市场结构下企业的行为和市场效率。

书中还强调了机会成本和边际分析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引导读者运用这些工具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和决策。

《价格与数量:微观经济学基础》是一本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的经济学教材。

它不仅适合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作为学习参考书,也适合对经济学感兴趣的广大读者作为入门读物。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掌握分析市场现象的方法和工具,从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1. 背景介绍《价格与数量:微观经济学基础》是一本关于微观经济学的重要教材,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市场经济中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点汇总

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点汇总

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点汇总1.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而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求的平衡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2.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的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成本或收益。

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边际收益是指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或服务的收益。

个体在做出决策时通常会考虑边际效应。

3.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描述了一个市场中的竞争程度。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

不同的市场结构影响着价格、供给和需求以及市场参与者的行为。

4.弹性:弹性是指市场上供给和需求对价格或其他因素变化的敏感程度。

弹性的概念可以应用于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等方面。

通过分析弹性,可以了解到市场上的行为和偏好。

5.灵活性与效率:微观经济学探讨了资源配置和生产效率的问题。

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信号通过供求机制引导资源的分配,从而实现经济效率。

研究产品和要素市场上的价格变动、企业的生产技术和效率,以及个体的效用最大化等问题。

6.生产要素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和创新等要素的交易。

这些市场的供求决定了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的价格,并对企业和个体的决策产生影响。

7.效用理论: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满足感。

效用理论探讨了消费者的偏好,以及如何将有限的收入分配给不同的消费物品,从而使效用最大化。

8.价格歧视和市场失灵:微观经济学研究了价格歧视和市场失灵等问题。

价格歧视是指根据不同的消费者群体定价的策略。

市场失灵指市场机制无法实现经济效率的情况,如垄断和外部性等。

9.公共物品与外部性:公共物品是指不能排除任何一位消费者使用的物品,外部性是指生产或消费活动对于不直接参与者带来的副作用或效益。

微观经济学研究了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的特征、影响因素和管理方法。

10.信息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研究了信息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决策行为的问题。

ap微观经济学知识点

ap微观经济学知识点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主体、市场和资源分配等方面的经济学分支。

它涉及了一系列重要的知识点,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微观经济学知识点。

1.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概念之一。

供给是指厂商愿意以一定价格生产和出售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则是消费者愿意以一定价格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求关系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数量。

2.弹性:弹性是衡量商品或服务对价格变动的敏感度。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对市场的运作至关重要。

如果需求或供给的弹性很高,价格变动会导致数量的大幅度变化;如果弹性较低,价格变动对数量的影响则相对较小。

3.效用理论:效用是指个体从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

效用理论研究了消费者如何在有限的预算下做出最优的消费选择。

边际效用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所带来的额外满足感,边际效用递减则说明消费者对同一产品的满足感会逐渐减少。

4.生产函数和成本理论:生产函数描述了输入要素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成本理论则研究了企业在不同生产要素价格下如何选择最优的生产组合。

边际成本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生产所需要的额外成本,边际成本递增则说明企业在生产更多产品时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

5.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指的是某个行业中企业数量、产品差异程度以及市场进入和退出的难易程度等因素。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

不同市场结构下企业的定价和利润水平有所不同。

6.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的未能通过市场适当反映的影响,可以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公共物品是一种无法排除非支付者使用且一个人使用不减少其他人使用量的商品或服务,例如道路和国防。

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存在可能导致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

7.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导致社会福利不最大化。

常见的市场失灵包括外部性、公共物品的提供、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势力等。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干预来纠正市场失灵,例如征税、补贴和监管等。

微观经济学基本内容

微观经济学基本内容

微观经济学基本内容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主体(如个人、家庭、企业)的行为和决策的经济学分支。

它关注的是个体与市场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如何在稀缺资源的限制下做出最优决策。

在微观经济学中,供求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供求关系描述了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与数量之间的关系。

当需求增加时,价格往往会上升,而供给增加时,价格往往会下降。

供求关系的理解有助于我们预测市场的变化和对策。

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成本与效益分析。

个体在做出决策时,通常会考虑其所承担的成本与获得的效益。

成本可以是货币上的支出,也可以是时间、精力等非货币资源的投入。

效益则可以是个体从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满足感或利益。

在做出决策时,个体会权衡成本与效益,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

市场失灵也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常见的市场失灵包括垄断、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等。

垄断是指市场上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供应商,他们可以通过控制价格来获得超额利润。

外部性是指生产或消费活动对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的其他人或社会产生的影响。

公共物品则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或服务,例如国防和环境保护。

微观经济学还研究了市场结构和市场竞争。

市场结构指的是市场上供应商和买家之间的关系,包括竞争程度、市场进入和退出的障碍等。

市场竞争是指多个供应商在市场上竞争,通过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吸引顾客。

市场竞争有助于促进经济效率和创新。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以及市场的运作和机制。

通过对供求关系、成本与效益分析、市场失灵和市场竞争等方面的研究,微观经济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个体经济行为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生产、分配和消费物质财富、非物质财富以及管理其中的资源分布和赋权的社会科学。

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方面,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主体如企业、家庭、市场及其相互关系,宏观经济学则研究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增长、失业、通货膨胀、政策干预等方面。

第一章:微观经济学基础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主体如企业、家庭、市场及其相互关系。

它主要关注的是个体行为及其决策,如何在稀缺资源的环境下,通过并不充足的资源产生价值。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需求和供给、利润、成本、产出、货币、市场竞争和市场效率等。

1.需求和供给:需求和供给是个体行为和决策的基础,也是市场运行的核心。

供给是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和价格,它取决于供应者的动机和成本结构。

需求是针对需求者来说的,它取决于人们消费的成本以及他们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程度。

2.利润:利润是个体经济主体的目的和激励。

在市场经济中,个体经济主体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他们的目标之一。

3.成本:成本是个体生产或提供服务所需要的资源或其他要素。

成本包括劳动力、原材料、资本和其他非直接成本。

4.产出:该术语用于表示制成品或提供的服务,它是个体不断优化生产工艺的结果。

5.货币:货币是微观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市场交易的基础。

它不仅是支付手段,还是监管和控制经济活动的手段。

6.市场竞争和市场效率: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之一,它有助于价格和质量的回归,促进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

市场效率是指市场的资产配置是否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市场参与者的需要。

第二章:宏观经济学基础宏观经济学是指研究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增长、失业、通货膨胀、政策干预等方面。

它不同于微观经济学,它关注的是整个经济,而不是单个市场,它关注的是宏观指标,如整体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或失业率。

1.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整个国家或地区的GDP是一个核心经济指标,它是所有市场商品和服务的总量的价格。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一、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经济学分支,它主要关注的是市场上个别经济主体的行为与决策,以及这些行为和决策对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化的影响。

1. 供求理论供求理论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础的理论之一,它研究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价格和数量的影响。

供给量通常随着价格升高而增加,需求量则通常随着价格升高而减少。

当供给量和需求量达到平衡时,就会出现市场均衡价格和数量。

2. 生产者与消费者理性行为微观经济学认为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理性人,在做出决策时会根据自己所面临的条件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生产者会考虑成本、收益、技术等因素来确定生产规模和产品定价;消费者则会考虑自己预算、产品质量、品牌形象等因素来确定购买数量和价格。

3. 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中存在的不同竞争程度和市场力量分配情况。

微观经济学研究了不同市场结构下的价格、产量、效率等问题。

常见的市场结构有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

4. 市场失灵微观经济学认为,如果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公共品等问题,就会出现市场失灵现象。

这时政府可能需要通过干预来修正或纠正这些失灵。

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的经济学分支,它主要关注的是国民经济总量和总体变化趋势。

1. 国民收入和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生产总值是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国民收入反映了一个国家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全部收入;生产总值则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全部产品或服务价值。

2. 通货膨胀与物价水平通货膨胀是指一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物价水平则是指一定时期内商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水平。

宏观经济学研究通货膨胀和物价水平的变化原因和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货币政策等手段来控制通货膨胀。

3. 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劳动力市场中没有工作但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口所占比例。

微观经济学基础

微观经济学基础

微观经济学基础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和市场交互的学科。

它关注个人、家庭、企业和市场的经济决策和运作机制。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对经济学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介绍微观经济学的基础概念和理论,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需求与供给需求与供给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

需求表示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能力和意愿,供给则表示企业愿意生产和销售的能力和意愿。

需求与供给的交互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需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收入、偏好、价格和市场预期等。

供给则受到生产成本、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

需求与供给的均衡决定了市场上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当需求增加而供给不变时,商品价格上升;相反,当供给增加而需求不变时,商品价格下降。

二、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是微观经济学中重要的理论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每单位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行为所引起的效果变化。

边际效应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做出更明智的经济决策。

在实际应用中,边际效应的研究对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有重要意义。

对于消费者来说,边际效应可以帮助确定何时停止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

对于生产者来说,边际效应可以帮助确定何时增加或减少生产数量,以达到最大化利润的目标。

三、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指的是市场中各个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分布关系,以及市场中企业的竞争程度。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是指存在大量的卖方和买方,产品是同质化的,并且卖方无法控制市场价格。

垄断市场是指只有一个卖方,他可以通过控制价格来影响市场。

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存在少数几个大型卖方,它们通过价格竞争来影响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是指存在多个卖方,每个卖方都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产品有差异化。

不同的市场结构对企业和消费者都有不同的影响。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很难利润最大化,因为他们无法操纵价格。

而在垄断市场中,企业可以通过控制价格来获得更高的利润。

微观经济学基础

微观经济学基础

微观经济学基础一、导论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和市场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对于理解和解析经济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需求与供给、价格机制和生产成本等方面阐述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二、需求与供给1. 需求理论需求是指消费者对一种商品或服务的愿望和能力。

需求理论研究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行为,其中包括需求曲线和需求弹性等概念的介绍和解释。

2. 供给理论供给是指生产者为满足市场需求而提供的商品或服务。

供给理论研究生产者对商品供给的行为,讨论了供给曲线和供给弹性等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三、价格机制1. 市场均衡市场均衡是指市场需求与供给达到平衡状态的情况。

这里介绍了市场需求与供给的相互作用,以及价格在市场均衡中的作用和调节。

2. 价格弹性价格弹性是衡量价格变动对需求或供给的影响程度的指标。

分析价格弹性有助于了解价格变动对市场产生的影响,包括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两个方面的内容。

四、生产成本1. 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指用于商品生产的资源和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等。

本节介绍了生产要素的分类和在生产中的作用。

2. 生产函数生产函数是生产要素与产出之间的关系表达式。

阐述了生产函数的概念、特点以及边际产出递减规律。

3. 生产成本理论生产成本理论研究了生产成本的构成和计算方法,包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和边际成本等概念的介绍。

五、结论本文通过对微观经济学基础的概念和理论的阐述,对经济学初学者提供了一些简要但全面的信息。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以及影响经济单位行为的因素,对于个体和整体经济决策都具有指导和参考意义。

微观经济学基础示例

微观经济学基础示例
1 情景设定 2 供需分析 3 政策影响和市场反应 4 微观经济学在现实中的应用
A
微观经济学是 研究个体经济 单位(如家庭、 企业或行业) 的经济行为和
决策的科学
B
它主要关注市 场价格和供需 关系,以及个 体如何根据这 些关系作出最
优决策
C
以下是一个 简单的微观 经济学基础 示例,涉及 价格和供需 关系的影响
盈余与短缺:现在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因此存在盈余。这意味 着供应超过需求,可能会导致价格下降或库存积压
微观经济学不仅是一种 理论工具,而且在实际 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例子
价格控制
政府经常通过价格控制来管理市 场。例如,租金控制可能是为了 保护租房者,但可能会导致房屋 供应不足。同样,最低工资法规 的目的是保护低收入工人,但如 果设置得过高,可能会导致失业
劳动力市场和收入分配
工资水平和就业是微 观经济学关注的焦点 之一。例如,工会试 图通过集体谈判提高 成员的工资水平。另 一方面,收入不平等 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 题,也是微观经济学 研究的重点之一
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
消费者选择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 部分,它关注消费者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 最大化其效用或满足度。同样,生产者理 论关注企业如何最小化成本并最大化利润
假设有一个小型 的咖啡市场,只 有两个供应商: 供应商A和供应
商B
A
供应商A:每年能生产 1000公斤的咖啡,成本
为每公斤10元
B
供应商B:每年能生产 2000公斤的咖啡,成本
为每公斤8元
市场需求如下
假设市场每年需 要2500公斤的咖 啡
消费者愿意以每 公斤15元的价格 购买咖啡
1

微观经济学基础计算公式

微观经济学基础计算公式

微观经济学基础计算公式1.价格弹性公式价格弹性是衡量市场需求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价格弹性公式为:价格弹性=(需求变化量/需求初始量)/(价格变化量/价格初始量)其中,需求变化量指的是在价格变化下,需求量的变化;需求初始量指的是价格变化前的需求量;价格变化量指的是价格的变化;价格初始量指的是价格变化前的价格。

价格弹性大于1表示需求对价格变化敏感,称为弹性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表示需求对价格变化不敏感,称为非弹性需求;价格弹性等于1表示需求量和价格成正比,称为单位弹性。

2.边际收益公式边际收益是指单位产品或服务价格变化下的收益变化。

边际收益公式为:边际收益=(总收益变化)/(单位产品或服务价格变化)边际收益可用来确定其中一项活动或生产规模的最优水平。

当边际收益大于零时,可以继续进行该活动或扩大生产规模,以获得更多的收益;当边际收益小于零时,应停止该活动或缩小生产规模,以避免亏损。

3.成本效益分析公式成本效益分析是衡量活动或项目成本和收益之间关系的方法。

成本效益分析公式为:效益成本比=总效益/总成本效益成本比大于1表示该活动或项目的收益超过成本,值得进行;效益成本比小于1表示该活动或项目的成本超过收益,不值得进行。

成本效益分析可以帮助人们做出决策,选择最佳的活动或项目。

4.机会成本公式机会成本是指选择其中一项活动而放弃的其它最好的选择所带来的成本。

机会成本公式为:机会成本=选择A的收益-放弃A选择B的收益机会成本的概念帮助人们权衡不同选择之间的利益,以做出最佳的决策。

5.最大化问题公式最大化问题是指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找到能够最大化其中一目标函数值的最优决策。

最大化问题公式为:最大化目标函数:Max(目标函数)约束条件:约束函数≤约束条件最大化问题的公式可以包含目标函数和约束函数。

目标函数表示需要最大化的目标,约束函数表示需要满足的约束条件。

以上是微观经济学中一些常用的基础计算公式。

这些公式可以帮助人们分析和解决微观经济学中的问题,进行相关决策。

基础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模型

基础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模型

基础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模型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个人、家庭、企业)的经济行为以及市场上各种经济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通过构建基本的经济原理和模型,帮助我们理解并解释个体经济行为和市场运行的规律。

本文将介绍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模型。

一、稀缺性原理稀缺性原理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它指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因此人们必须从众多的选择中做出取舍。

这就要求人们在使用资源时要考虑效率和权衡取舍的原则。

二、边际分析原理边际分析原理是微观经济学中的重要工具,它指出决策的结果取决于一次微小变动的影响。

边际效应描述了边际变动对决策的影响程度,帮助人们做出最优的决策。

三、供求关系模型供求关系模型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模型之一。

它描述了市场上商品或劳动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市场价格来平衡供求。

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供大于求;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求大于供。

供求关系模型帮助我们理解市场供求机制的运行和价格的形成。

四、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是描述消费者决策行为的重要模型。

它通过分析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来解释消费者为满足需求而作出的选择。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指出消费者对于同一商品边际效用递减,即消费者对于每个额外消费的单位所给予的效用越来越小。

五、成本收益分析成本收益分析是企业决策的重要工具,它通过比较成本和收益来进行决策。

成本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收益分为显性收益和隐性收益。

企业只有在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才会进行生产。

六、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的情况。

市场失灵包括外部性、公共品和不完全竞争等情况。

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干预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七、收入分配与福利经济学收入分配是微观经济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福利经济学通过测量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福利来评估经济政策和资源配置的效果。

公平性和效率性是福利经济学的两大核心关注点。

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原理

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原理

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原理在经济学领域中,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和市场交互的分支学科。

它探讨了个人和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作出决策,以及市场中的价格形成和资源配置等核心问题。

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原理是该学科的骨干,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

1. 稀缺性原理稀缺性原理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指出,资源是有限的,而需求却是无限的。

由于资源有限,个体或企业在做出决策时,需要面临取舍和权衡。

稀缺性原理涉及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益最大化问题,对于经济主体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

2. 机会成本原理机会成本原理是微观经济学中的另一个基础原理。

它指出,在做出决策时,个体或企业所放弃的最好的替代选择就是机会成本。

举个例子,当一个企业决定使用某一种生产技术时,它就放弃了其他可能的技术选择,这些放弃的选择所带来的成本就是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的考量能够帮助个体和企业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3. 边际效应原理边际效应原理指的是当个体或企业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的行为时,所产生的效果。

边际效应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

正的边际效应意味着当个体或企业增加一单位的行为时,会获得更多的满足或利益;而负的边际效应意味着当个体或企业减少一单位的行为时,会遭受到损失或成本增加。

边际效应原理对于个体和企业的决策具有指导意义,帮助他们在不同的选择之间做出权衡。

4. 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和供给是两个关键概念。

需求指的是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愿望和能力,而供给则是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市场价格和交易数量。

当需求增加时,价格往往上升,供给减少时,价格往往下降。

需求和供给的均衡决定了市场的价格和数量,是市场调节机制的基础。

5. 市场失灵理论市场失灵理论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指出,在某些情况下,市场无法有效地分配资源,导致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

市场失灵的原因可以是信息不对称、垄断、外部性等。

在这些情况下,政府干预往往是必要的,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微观经济学基本知识点

微观经济学基本知识点

微观经济学基本知识点第一章绪论一、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内容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的配量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之中,以使人类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自从莱昂内尔.罗宾斯于1936年对经济学下了上述定义以来,这个定义就一直在英美等国教科书中占统治地位。

时下经常见诸国内报刊文献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词,大多也都在这个意义上使用。

自从凯恩斯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于1936年发表之后,西方经济学界对经济学的研究便分为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使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或个人,作为生产者的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或生产要素市场)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而对既定的资源约束时如何进行选择的科学。

宏观经济学则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其主要着眼于对经济总量的研究。

二、微观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经济人"假设和"完全信息"假设,前者假设人总以利已作为其行为的基本动力,具体而言是指人们要么在给定的经济代价下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要么是寻求给定经济利益下所付出的经济代价的最小值。

"完全信息"假设指经济行为主体对相关经济馆况具备完全的信息,在古典价格分析中往往隐含这点假设,但我们可以看到,在后而的相关章节中这一假设条件被极大地放松了。

三、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实证分析是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

在揭示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和因果关系。

规范分析是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是怎样解决的。

这种方法通常要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准则作为经济理论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并考察如何才能符合这些准则。

四、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在经济分析中,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均衡状态:各个经济决策主体(如消费者、厂商等等)所做出的决策正好相容,并且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不会愿意再调整自己的决策,从而不再改变其经济行为。

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点

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点

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点1.需求与供给:需求和供给是市场经济中价值交换的基础。

需求是指消费者购买其中一种物品或服务的愿望和能力,而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提供和能够出售的物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相交点即为市场均衡点,决定了价格和数量。

2.弹性:弹性是衡量一些经济变量对其它经济变量变化的敏感程度。

价格弹性指的是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收入弹性是指需求对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

弹性的大小会影响市场的价格和数量调整。

3.效用与边际效应:效用是指个体对其中一种产品或服务的满足程度,边际效应则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口产生的额外效用。

个体在购买决策中会考虑边际效应,即在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时作出决策最佳。

4.生产成本与生产要素:生产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是与产量无关的成本,如租金、设备折旧等。

可变成本是与产量相关的成本,如原材料、劳动力等。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和创新技术等。

5.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中各个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常见的市场结构有垄断、寡头垄断、寡头竞争和完全竞争。

不同的市场结构会导致不同的价格和利润水平。

6.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地分配资源。

常见的市场失灵包括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

政府通过实施政策来修复市场失灵,如税收、津贴和监管等。

7.收入与财富分配:收入分配是指在经济中个体或家庭收入的分配方式,财富分配则是指个体拥有财产的分配方式。

不同的收入与财富分配方式会对社会公平性和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8.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评估项目或政策的方法。

它比较项目或政策的成本与效益,以确定其是否值得实施。

成本效益分析在政府和企业决策中有广泛的应用。

9.理性选择原则:理性选择原则指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会选择能够使其最大化效用或利润的选项。

个体在受到不完全信息和有限资源的限制下,会根据自身的偏好和目标作出理性选择。

10.风险与不确定性:风险和不确定性是个体和企业在做出决策时面临的两个重要因素。

宏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

宏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

宏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一、微观经济术语(一)供求法则1.需求法则——市场价格越高,需求数量越少;市场价格越低,需求数量越多。

(反向变动)2.供给法则——市场价格越高,供给数量越多;市场价格越低,供给数量越少。

(同向变动)(二)替代品和互补品1.替代品——如果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

2.互补品——如果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

(三)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是被用来衡量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

类型:(1)需求缺乏弹性,表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需求富有弹性,说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四)需求收入弹性需求收入弹性是指收入变动幅度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幅度。

根据收入弹性正负值的大小,可以将消费品分为:(1)正常品需求收入弹性为正,称为正常品。

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需求量都会相应上升。

其中,需求量上升幅度大于收入增加幅度者,称为奢侈品;需求量上升幅度小于收入增加幅度,称为必需品。

(2)劣等品需求收入弹性为负,称为劣等品。

有些低档消费品的需求量,随着收入的增加反而减少。

(五)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是指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同一物品的每一单位消费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满足程度是不同的,随着所消费的数量的增加,该物品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这种现象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六)边际产量(收益)递减规律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即在技术水平和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条件下,连续等量的增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当该生产要素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量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七)常考的成本1.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又称择一成本,是指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价或丧失的潜在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观经济学基础第一章微观经济学导论第一节稀缺性与经济学我们知道,人们的欲望是无限的、没有止境的,但用来满足人们各种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相对无限的欲望构成了资源的稀缺性,这导致了如何解决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即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稀缺的资源来满足人们无限多样化的需要。

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

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是资源的稀缺性和社会必须有效地利用它们的资源,它承认稀缺性的现实存在,并研究一个社会如何进行组织,以便最有效地利用资源。

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国富论》,它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亚当·斯密被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

如果把现代经济学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分支,亚当·斯密通常也被认为是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作为现代经济学分支之一的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企业、家庭等单个实体的行为,及这些实体的行为是如何协调的。

现代经济学的另一个分支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运行,特别是通货膨胀、失业以及经济周期,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一度界线分明,但近年来,这两个分支逐渐融合起来。

第二节经济组织的三个基本问题因为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任何社会组织都必须面对和解决三个基本问题:1.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一个社会必须决定,在诸多可能的物品和劳务之中,究竟生产那一种、生产多少以及何时生产。

当生产产品X时,资源就会被消耗,这些资源还可能被用来生产其它的产品,而被放弃的那些产品的最高价值就是资源用来生产产品X的机会成本。

经济学中所说的成本都是指机会成本。

2.如何生产?一个社会必须决定谁来生产,使用何种资源,以及采用何种技术。

3.为谁生产?没有人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每个社会都必须建立某种机制来为其成员分配产品。

不同的社会选择和借助各种经济制度组织起来解决上述问题。

一个极端是指令经济,它由政府作出有关生产和分配的所有重大决策。

另一个极端是市场经济,它是一种主要个人和企业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价格、市场、盈亏、刺激与奖励的一整套系统解决了上述问题。

市场经济的极端情况被称为自由放任经济,即政府不对经济施加任何影响。

当代社会中没有任何一个社会完全属于指令经济或市场经济,所有的社会都是既带有市场成分又带有指令成分的混合经济。

第三节经济模型我们采用经济模型的方法来研究经济是如何运转的,它是对从现实世界具体事件中抽象出来的现象的描述,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抽象化,我们有意识地略去那些对所要研究的现象可以忽略的细节,集中精力去关注真正的要素。

经济模型可以用文字、图形和数学公式表达,其中图形是学习初级经济学的最基本而有效的工具,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图1-3-1给出的模型称为循环流向图。

在这个模型中,经济由两类决策者——家庭和企业——所组成,它们在两类市场上相互交易,里面一圈代表家庭与企业之间物品与劳务的流向,外面一圈代表相应的货币流向。

循环流向图提供了一个把家庭与企业之间发生的所有经济交易组织在一起简单方法。

图1-3-2给出的模型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生产技术和可投入品数量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经济体所能得到的各种物品和劳务最大产出的组合轨迹。

在图中,我们考察是一个只生产大炮和黄油这两种经济物品的经济体,大炮代表军费开支,黄油代表民用开支,通过把经济资源从一种用途转换成另一种用途,生产可能性边界给出了在资源和技术既定时,所能得到的各种大炮和黄油的最大产出的组合轨迹。

在经济学中,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理解稀缺性、机会成本、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率等许多重要问题的关键。

第四节市场和政府市场是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和交易数量的机制。

整个经济体系运行过程中,没有任何人进行统一指导或强制运作,成千上万的企业和消费者自发地进行交易,通过看不见的价格和市场机制得以协调。

在一定条件下,市场能够产生价格信号并进行传递,以此有效地协调分散的买者和卖者。

这里的效率是指社会无法进一步组织生产或消费,以增进某个人的满足程度,而同时却不会减少其他人的福利。

市场体系的有效性最早为亚当·斯密所揭示,他在《国富论》中提出了“看不见手”的原理:“每个人都力图利用好他的资本,使其产出能实现最大的价值。

一般说来,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实际上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

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和所得。

但在他这样作的时候,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帮助实现另一种目标,这种目标并非他本意所要追求的东西。

通过追逐个人利益,他经常增进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的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能够得到的那一种要更好。

”虽然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但它也有一些重要的例外。

政府实施干预经济的微观政策目标有两个:提高经济效率和改进收入分配。

由于各种原因,有时看不见的手不起作用,经济学家用市场失灵来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市场失灵可以由外部性、不完全竟争等原因导致。

外部性指的是企业或个人向市场之外的其他人所强加的成本或利益。

当一个人或一小群人能够影响一种商品的价格时,我们就认为出现了不完全竞争。

市场也并不必然能带来公平的收入分配,收入不公平在政治上或道德上也许不能为人们所接受。

政府试图通过微观经济政策来改善市场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总能做到这些。

第二章需求与供给的市场力量第一节需求理论一、个人需求曲线需求量是购买者愿意而且有能力购买的商品量。

影响一个人对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因素主要有:该种商品的价格(P)。

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对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它的价格(这里的价格指购买者需要实际支付的价格)呈相反方向变化,经济学家称之为需求规律: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P)。

当相关商品价格下降减少了该种商品的需求时,这两种商品被相关商品的价格(r称为替代品。

当相关商品价格下降增加了该种商品的需求时,这两种商品被称为互补品。

个人的收入(m)。

当收入增加时,一种商品的需求增加,这种商品被称为正常商品。

当收入增加时,一种商品的需求减少,这种商品被称为低档商品。

个人的偏好。

偏好是个人对商品喜欢或厌恶的程度。

经济学家在进行经济分析时假设,个人对一种商品的偏好与目前该商品的价格和他的收入无关,偏好变动得非常缓慢。

对未来的预期等因素也影响一个人对商品的需求。

一个人对一种商品需求量与影响需求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称为个人需求或个人需求函数,可以写作P f Q d (=,r P ,m , ┅ )相应得到的曲线称为个人需求曲线。

经济学家在研究需求函数时,采用将某些因素先保持不变,而考察另外一些因素变化时的情况,得到特殊的个人需求函数,最常用的个人需求函数为P f Q d (=)相应得到特殊的个人需求曲线(dd )。

除非特殊强调,今后谈到需求函数或需求曲线均指上述这种特殊形式。

按照需求规律,需求曲线一般斜向右下方,如图2-1-1所示。

二、 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通常该商品的需求量将减少,表现为沿着需求曲线变化,如由A 点变化到B 点。

当一种商品除其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变化时,对该商品的需求将发生变化,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如由1dd 移动到2dd 。

如图2-1-2所示。

三、 个人需求曲线与市场需求曲线为了分析市场如何运行,我们需要确定市场需求曲线。

市场需求是所有个人对某种商品需求的总和。

我们可以通过把所有个人需求曲线水平相加,得到市场需求曲线(DD ),如图2-1-3所示。

影响一种商品市场需求量的因素不仅取决前述影响个人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因素,而且取决于买者人数。

通过这种办法,经济学家把影响需求量的各种因素,通过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反映出来,表现为一种市场需求方力量。

借用物理学的方法说,某一需求量受到来自市场需求方向下压低价格力的作用。

四、 需求弹性1. 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P E )针对的是需求函数P f Q d (=),用来衡量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的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的(价格)弹性分为弧弹性和点弹性两种计算方法,弧弹性的计算方法为:需求的(价格)弹性(P E ) = — 价格变动的百分比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为避免从A 点到B 点的弧弹性与从B 点到A 点的弧弹性不同,实际计算弧弹性时,采用中点法计算。

点弹性的计算方法为:需求的(价格)弹性(P E )= — P dP QdQ式中的负号是根据习惯,使需求的(价格)弹性在一般情况下为正数。

除非特殊强调,今后谈到需求弹性均指需求的价格弹性。

需求弹性与总收益有密切关系。

总收益(TR )指卖者出售一定量的商品所得到的总销售收入,它等于单位商品的价格乘以出售的商品量,即TR =P ·Q 。

边际收益(MR )指增加销售一单位商品所带来的总收益的增量,MR=QTR ∆∆或MR=dQ dTR 。

易知 MR=dQ dTR =dQ dP ·Q+P=P(1+PQ dQ dP ⨯)=P(1—||1P E ) 当∞>|P E |>1时称为需求富于弹性,此时由于MR>0,价格下降能使总收益增加,如图2-1-4(a )所示。

当|P E |=1时称为单位需求弹性,如图2-1-4(b )所示。

当0<|P E |<1时称为需求缺乏弹性,此时由于MR<0,价格上升能使总收益增加,如图2-1-4(c )所示。

当|P E |=∞和|P E |=0时,分别称为需求完全富于弹性和需求完全缺乏弹性,如图2-1-5所示。

经济因素决定了个人对不同商品需求弹性的大小:奢侈品、拥有替代品的商品及购买者有较长时间调整其行为,商品需求弹性较大。

尽管弹性和斜率有联系,但仍需注意二者的区别,常用的例子是需求曲线为直线和需求曲线为等轴双曲线的情况,前者斜率不变而需求弹性变化,后者需求弹性不变而斜率变化。

2. 需求的交叉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E Pr )针对的是关于相关商品价格的需求函数)(r d P f Q =,用来衡量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的变动对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弧弹性的计算方法为:需求的交叉弹性(E Pr ) = 分比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百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可以根据需求的交叉弹性来判断两种商品之间的关系。

当E Pr >0时,两种商品为替代品。

当E Pr <0时,两种商品为互补品。

3. 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m E )针对的是关于收入的需求函数Q d = f ( m),用来衡量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的变动相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