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温庭筠的原文及赏析

合集下载

温庭筠《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

①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

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

②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④【注释】①玉楼:本为道家语,指神仙所居之处;而古人每以北里艳游比之高唐洛水,不啻仙缘,故玉楼者亦用为青楼妓馆之比;亦指华丽高楼。

②画罗:指有彩绣的丝织品。

翡翠:鸟名,羽毛为蓝、绿色,可作装饰品;亦指一种绿色宝石。

③子规:杜鹃鸟的别称。

【译文】明月照在高楼上,相思之情日夜长。

柳丝袅娜东风软,人情娇慵似春光。

萋萋春草门外生,送君曾闻马嘶鸣。

画罗彩绣金翡翠,香烛通宵把泪垂。

落花时节子规啼,绿窗人儿梦迷离。

【集评】清·张惠言:“‘玉楼明月长相忆’,又提。

‘柳丝袅娜’言送君之时,故‘江上柳如烟’,梦中情景亦尔。

七章‘阑外垂丝柳’,八章‘绿杨满院’,九章‘杨柳色依依’,十章‘杨柳又如丝’,皆本此‘柳丝袅娜’言之,明相忆之久也。

”(《词选》卷一)清·陈廷焯:“字字哀艳,读之魂销。

”(《白雨斋词评》)近代·李冰若:“前数章时有佳句,而通体不称,此较清绮有味。

”(《花间集评注》引《栩庄漫记》)近代·丁寿田、丁亦飞:“此词盖写一深闺女子,思念离人,因回忆临别时种种情景。

‘玉楼明月’,盖离别之前夜也。

‘柳丝袅娜’,芳草萋萋,盖分手时光景也。

‘画罗’以下各句,则系眼前空闺独守之景况。

”(《唐五代四大名家词》甲篇) 现代·唐圭璋:“窗外残春景象,不堪视听;窗内残梦迷离,尤难排遣。

通体景真情真,浑厚流转。

”(《唐宋词简释》)现代·华连圃:“春女善怀,动则增盛。

况玉楼明月之下,落花啼鸟之间,能不滴泪沾衣,积思成梦耶!”(《花间集注》卷一)【赏析】此首所写亦属离别相思之情,与其它数章所写情事并无不同,然诸家所评则多所赞誉,或谓之哀艳销魂,或许之景真情真、浑厚流转,甚至连素诋温词浓艳晦涩者亦以“清绮有味”评之。

温庭筠《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

①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

②时节欲黄昏,无憀独倚门。

③【注释】①“愁闻”句:语本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一霎(sha):一会儿。

②匀睡脸:谓女子睡起后脸上脂粉模糊而用手搓拭使匀净。

匀:匀拭,使均匀。

③无憀:即无聊。

憀(liao):依赖。

【译文】风光明媚南园春,柳絮蒙蒙轻如尘。

一霎清明微雨后,城头斜照又相迎。

不堪为怀是春老,杏花香飘红成阵。

睡起无言匀粉面,床头屏山重叠掩。

黄昏时节风不定,无情无绪独倚门。

【集评】明·沈际飞:“隽逸之致,追步太白。

”(《草堂诗余正集》卷一)清·张惠言:“此下乃叙梦。

此章言黄昏。

”(《词选》卷一)近代·李冰若:“《菩萨蛮》十四首中,全首无生硬字句而复饶绮怨者,当推‘南园满地’,‘夜来皓月’二阕,余有佳句而无章,非全璧也。

”(《花间集评注》引《栩庄漫记》)现代·浦江清:“《菩萨蛮》律用仄平平仄起者为工,此章用平平仄仄起,稍疏。

”(《浦江清文录·词的讲解》)【赏析】此首写伤春怀人情绪,然并不作直率真切之抒写,亦摒去雕琢和粉饰,除“愁闻”、“无憀”四字略露情怀外,全词皆由景物意象和动作细节所构成,以景物意象构筑环境,渲染气氛,由动作细节刻画心态,逗露情绪。

虽不言伤春,而一片衰暮景象已自令人感怆;虽不写怀人,而无言理妆、黄昏倚门之动作情态已隐约透露孤寂情怀。

此词之表现手法其实并不脱出于传统模式之外,与“玉楼明月”、“宝函钿雀”诸章同属一类,乃温庭筠《菩萨蛮》一调中写得较清新明丽者。

温庭筠菩萨蛮全词翻译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全词翻译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全词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温庭筠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译文] 雨后的夕阳又悬挂在西边的天际,一树杏花却在急雨过后显得稀疏飘零。

[出自] 温庭筠《菩萨蛮》十一南园满地堆轻絮。

愁闻一霎清明雨。

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无言匀睡脸。

枕上屏山掩。

时节欲黄昏,无聊独闭门。

注释:一霎--一阵子。

却--再,又。

屏山--画着山水的屏风。

译文1:南园里满地都轻堆着飘落的柳絮却听得一阵清明时节的急雨骤然而来雨后的夕阳又悬挂在西边的天际一树杏花却在急雨过后显得稀疏飘零被那雨声惊醒的女子默然无语,容颜却显出几分匀和秀美女子起身将那枕后的屏山轻掩望望窗外已是日暮苍茫的黄昏时分,靠在门楣上望着那黄昏风景心境一时有些茫然无际译文2:望南园,柳絮儿轻飘堆满地。

清明时,却一会儿雨落添愁。

雨打杏花,杏花零落,斜阳残满地香艳调。

春时最乏,娇慵懒起,屏风还掩枕春光遮尽,朦胧欲醒轻匀花样容眼看时,天却昏暗黄昏时,睡再难无聊倚门闻香数落花。

赏析:本词所写为一独处闺中的女子春昼睡起后的生活情态。

明代词评家沈际飞对本篇评价颇高,认为其“隽逸之致”,可“追步太白”(《草堂诗馀正集》)。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则谓本篇中有“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二句,秦少游“雨馀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画堂春》)之句,显然是"自此脱胎"(《人间词话附录》)。

而更奇的是,今人毛润芝词作《菩萨蛮*大柏地》也化用了此词中的这两句:“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让我们再来品一品这首清新隽逸之词吧。

上片是一幅清新而略带伤感的暮春风景画:南园里杨柳飞絮落满地,一团团轻盈的落絮成堆,如雪如雾。

柳絮飞于春暮时。

“轻絮”前用一“堆”字形容花絮落积之厚,在杨柳树多的地方即有这种景象。

轻絮堆满地是春光将尽的季节。

这时“愁闻”那清明时节的急雨乍落。

谁“愁闻”?无疑是词中的那位春睡的女子。

无“我”之景中引了有“我”之情。

古诗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翻译赏析

古诗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翻译赏析

古诗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翻译赏析《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作者为唐朝诗人温庭筠。

其古诗全文如下: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

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

时节欲黄昏,无憀独倚门。

【前言】《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

此词写一个独处闺中的女子春昼睡起后的生活情态。

上阕纯写时节景物,勾画出一幅典型的暮春景象;下阕描写在这种环境薰染下女主人公的百无聊赖的心情。

【注释】⑴菩萨蛮:又名“子夜歌”“重叠金”。

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宋史·乐志》、《尊前集》、《金奁集》并入“中吕宫”,《张子野词》作“中吕调”。

⑵屏山:如屏之山,指屏风;床头小屏,亦名枕屏、枕障。

⑶无憀:即无聊。

憀:通“聊”。

【翻译】南园里满地都轻堆着飘落的柳絮,却听得一阵清明时节的急雨骤然而来。

雨后的夕阳又悬挂在西边的天际,一树杏花却在急雨过后显得稀疏飘零。

被那雨声惊醒的女子默然无语,容颜却显出几分匀和秀美。

女子起身将那枕后的屏山轻掩,望望窗外已是日暮苍茫的黄昏时分,靠在门楣上望着那黄昏风景,心境一时有些茫然无际。

【赏析】刘熙载在《艺概》中称温庭筠词“精妙绝伦,然类不出乎绮怨。

”这首《菩萨蛮》写的就是黄昏时候女子的“绮怨”。

上阕纯写时节景物。

作者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幅典型的暮春景象,而于其略露人情。

“愁闻一霎清明雨”一句是上阕的关键,说“闻”即有人在,而且是“愁闻”,更透露出人情。

前后三句的景物,都是“愁闻”的人感受到的。

从下阕首句看,其人闻雨是在床榻上,并是被雨惊醒的,闻雨而愁,是下意识的惜春之情的流露。

首句先从景物表明时节。

柳絮飞于春暮时。

“轻絮”前用一“堆”字形容花絮落积之厚,在杨柳树多的地方即有这种景象。

次句明言节候。

“一霎”的雨是阵雨,下面两句即是阵雨后的景象。

“雨后”二句写暮春阵雨后的光景:雨余气清,斜阳照射,落花犹香,一切作用于人的各种感官,总的给人以凄艳的感觉。

《菩萨蛮》原文、翻译及赏析

《菩萨蛮》原文、翻译及赏析

《菩萨蛮》原文、翻译及赏析这首《菩萨蛮》词以精致的构思,精美的语言,写闺中思妇独处的情怀,刻画出一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菩萨蛮》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唐代: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译文眉妆漫染,额上的额黄半明半暗的闪耀着,鬓边发丝散漫将掩未掩那雪白的面颊。

懒懒地无心去描弯弯的眉,迟了好久才起身梳理晨妆。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

刚刚穿上的崭新绫罗短衣,上边绣贴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注释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罗襦:丝绸短袄。

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赏析这首《菩萨蛮》词以精致的构思,精美的语言,写闺中思妇独处的情怀,刻画出一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之一式。

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

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词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

”正指小山眉而言。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①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②【注释】①小山:床头屏山,一说额上画妆。

鬓云:鬓发如云,状其蓬松。

度:过,掩。

香腮雪:香腮似雪,状其香艳洁白。

②贴:熨贴。

襦(ru):上衣;短袄。

金鹧鸪:指襦上的绣金色鹧鸪鸟图案。

鹧鸪(zhe gu):鸟名。

又唐时有《鹧鸪曲》,伴曲而舞,谓之鹧鸪舞,舞妓身上多绣贴鹧鸪鸟图案。

【译文】屏风曲折似山叠,朝日辉映,金光忽明忽灭。

如云的黑鬓掩映香腮,更显得肤白如雪。

慵懒懒地起了床,缓缓地梳洗、画眉、弄妆。

照照如花的新妆。

用前后相映的两面镜,人面桃花在镜中辉映。

新熨的罗袄穿在身上,罗袄上绣有金色的鹧鸪鸟配对成双。

(王洪译)【集评】明·汤显祖:“芟《花间集》者,额以温飞卿《菩萨蛮》十四首,而李翰林一首为词家鼻祖,以生不同时,不得列入。

今读之,李如藐姑仙子,已脱尽人间烟火气;温如芙蓉浴碧,杨柳挹青,意中之意,言外之言,无不巧隽而妙入。

珠璧相耀,正自不妨并美。

”(汤显祖评本《花间集》卷一)清·张惠言:“此感士不遇也。

篇法仿佛《长门赋》,而用节节逆叙。

此章从梦晓后领起,‘懒起’二字,含后文情事。

‘照花’四句,《离骚》‘初服’之意。

”(《词选》卷一)清·陈廷焯:“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飞卿词如‘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无限伤心,溢于言表。

”(《白雨斋词话》卷一)近代·李冰若:“‘小山’当即屏山,犹言屏山之金碧晃灵也。

此种雕饰太过之句,已开吴梦窗堆砌晦涩之径。

‘新贴绣罗襦’二句,用十字只说得襦上绣鹧鸪而已。

统观全词意,谀之则为盛年独处,顾影自怜;抑之则侈陈服饰,搔首弄姿。

‘初服’之意,蒙所不解。

”(《花间集评注》引《栩庄漫记》)现代·刘永济:“全首以人物之态度、动作、衣饰、器物作客观之描写,而所写之人之心情乃自然呈现,此种心情,又因梦见离人而起者,虽词中不曾明言,而离愁别恨已萦绕笔底,分明可见,读之动人。

温庭筠《菩萨蛮-杏花含露团香雪》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杏花含露团香雪》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杏花含露团香雪》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菩萨蛮-杏花含露团香雪》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离别。

灯在月胧明,觉来闻晓莺。

①玉钩褰翠幕,妆浅旧眉薄。

②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

③【注释】①月胧明:此语于唐五代诗词中常见,盖唐代俗语,即月光明朗之意,非朦胧之意。

②褰(qian):撩起,揭起。

旧眉:昨晚所画之眉,晓起犹是宿妆,故云“旧”、云“薄”。

③“春梦”二句:言晨起梳妆之时,犹在回味夜来春梦之情。

蝉鬓:拢鬓发如蝉翼之状。

【译文】杏花团团香浓烈,晓来含露朵朵雪。

春风骀荡杨柳路,最关情处是离别。

宿梦醒来灯未灭,晓莺正啼朦胧月。

玉钩挂起翠帷帐,起来无绪理宿妆。

旧眉薄薄脂粉浅,蝉鬓轻拢懒搽香。

徒自对镜无言语,为有春梦关情长。

【集评】清·陈廷焯:“末二句凄凉哀怨,真有欲言难言之苦。

”(《白雨斋词评》)近代·丁寿田、丁亦飞:“此词‘杏花’二句从远处泛写,关合本题于有意无意之间,与前‘水精’一首中‘江上柳如烟’二句同一笔法。

飞卿词每如织锦图案,吾人但赏其调和之美可耳,不必泥于事实也。

”(《唐五代四大名家词》甲篇) 现代·姜亮夫:“首句写晓景,次句因景生情,三四两句侧叙初醒时景,与‘牡丹花谢’一阕写法全同。

上句初醒,下句方为觉醒,层次渐深。

过片乃起床后景,而春梦未了,余情相关,故妆浅眉薄也。

”(《词选笺注》卷一)现代·唐圭璋:“张皋文云:‘飞卿之词,深美闳约。

’观此词可信。

末两句,十字皆阳声字,可见温词声韵之响亮。

”(《唐宋词简释》)【赏析】此首亦写美人晓起情事,与‘小山重叠’一首所写略同,唯变换章法,由外及内也。

开首由杏花、绿杨起兴,以春天之景物意象唤起下文之情事。

接下由景及人,而人物之性别身份及其情怀心绪则全由其居室环境、动作、妆饰之客观描写中欲露不露,隐约闪现,令读者于言外象外思而得之。

温庭筠《菩萨蛮》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

温庭筠《菩萨蛮》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

温庭筠《菩萨蛮》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菩萨蛮[唐] 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①小山:指屏风上雕画的小山。

金明灭:金光闪耀的样子。

②鬓云:象云朵似的鬓发。

度:覆盖。

香腮雪:雪白的面颊。

③弄妆:梳妆打扮。

④罗襦(rú):丝绸短袄。

⑤鹧鸪:这里指装饰的图案。

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本词写一个独处闺中的妇女,从起床而梳妆以至穿衣一系列的动态,从中体现出她的处境及心情。

首二句为主人公初起床的情态。

这二句以特写的手法,突出主人公的形象,次句为主体,首句为衬景。

“小山”为床榻围屏上的画景,“金”为涂在屏山上的颜色。

“明灭”为日光透过窗纱照射屏山阴阳显晦之状。

或以为画上金碧山色有所脱落,或明或灭,以见久别后闺中萧索之象。

此二说均可通,后者意蕴较深,而前者景象鲜明。

“鬓云”为鬓边下垂的黑发,女子鬓发卷曲轻扬,状如云朵,故常以云形容之。

“欲度”从云常流动设想,描绘也鬓发轻扬之状。

“香腮雪”形容主人公衬映鬓发的脸颊之腻白。

整句凸出一副娇慵的女性面貌,因“鬓云欲度”正是鬓发散乱未整之状,句中也隐含呆坐懒起的时间过程。

这二句在读者眼前展示出这样一个镜头:在小山重叠金色明灭的画屏围绕着的绣榻上,一位少妇刚刚坐起,她散乱的鬓发,似流云样将要度过她雪白的脸腮。

三四两句开始写她下床后的活动。

“懒起”二字透露出主人公的情绪,下句“迟”字与之相应,是了解整首词意的关键。

“懒起”即懒懒地起来。

一“懒”一“迟”,极见其无情无绪之神情,与“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望江南》)之因有所希冀而行动紧急,表情迥异。

“弄妆”谓妆扮时频繁反复做弄。

“迟”字总承“弄妆”与“梳洗”诸事。

在这二句中,主人公娇慵之状宛然可见。

菩萨蛮温庭筠原文注释评析

菩萨蛮温庭筠原文注释评析

菩萨蛮温庭筠原文注释评析晚唐名家温庭筠《菩萨蛮》意境很美,但必须细读才能深入了解。

下面是菩萨蛮温庭筠原文注释评析,欢迎参考阅读!菩萨蛮[唐] 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①小山:指屏风上雕画小山。

金明灭:金光闪耀样子。

②鬓云:象云朵似鬓发。

度:覆盖。

香腮雪:雪白面颊。

③弄妆:梳妆打扮。

④罗襦(rú):丝绸短袄。

⑤鹧鸪:这里指装饰图案。

<韵译>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洁白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照一照新插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金鹧鸪<评析>本词写一个独处闺中妇女,从起床而梳妆以至穿衣一系列动态,从中体现出她处境及心情。

首二句为主人公初起床情态。

这二句以特写手法,突出主人公形象,次句为主体,首句为衬景。

“小山”为床榻围屏上画景,“金”为涂在屏山上颜色。

“明灭”为日光透过窗纱照射屏山阴阳显晦之状。

或以为画上金碧山色有所脱落,或明或灭,以见久别后闺中萧索之象。

此二说均可通,后者意蕴较深,而前者景象鲜明。

“鬓云”为鬓边下垂黑发,女子鬓发卷曲轻扬,状如云朵,故常以云形容之。

“欲度”从云常流动设想,描绘也鬓发轻扬之状。

“香腮雪”形容主人公衬映鬓发脸颊之腻白。

整句凸出一副娇慵女性面貌,因“鬓云欲度”正是鬓发散乱未整之状,句中也隐含呆坐懒起时间过程。

这二句在读者眼前展示出这样一个镜头:在小山重叠金色明灭画屏围绕着绣榻上,一位少妇刚刚坐起,她散乱鬓发,似流云样将要度过她雪白脸腮。

三四两句开始写她下床后活动。

“懒起”二字透露出主人公情绪,下句“迟”字与之相应,是了解整首词意关键。

“懒起”即懒懒地起来。

一“懒”一“迟”,极见其无情无绪之神情,与“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望江南》)之因有所希冀而行动紧急,表情迥异。

温庭筠菩萨蛮全词翻译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全词翻译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全词翻译及赏析温庭筠菩萨蛮全词翻译及赏析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温庭筠水精帘里颇黎枕⑵,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⑶。

藕丝秋色浅⑷,人胜参差剪⑸。

双鬓隔香红⑹,玉钗头上风⑺。

注释⑴菩萨蛮:词牌名。

此词咏立春或人日。

全篇上下两片大意从隋薛道衡《人日诗》:“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脱化。

⑵颇黎:李白《玉阶怨》“却下水精帘”,李商隐《偶题》“水纹簟上琥珀枕”,表示光明洁净的境界和这句相类。

“颇黎”既玻瓈、玻璃。

⑶”江上“两句:张惠言《词选》评注:“江上以下,略叙梦境。

”后来说此篇者亦多采用张说。

说实了梦境似亦太呆,不妨看做远景。

详见《读词偶得》。

⑷藕丝秋色浅:当断句,不与下“人胜参差剪”连。

藕合色近乎白,故说“秋色浅”,不当是戴在头上花胜的颜色。

这里藕丝是借代用法,把所指的本名略去,古词常见。

如温庭筠另首《菩萨蛮》“画罗金翡翠”不言帷帐;李璟《山花子》“手卷真珠上玉钩”不言帘。

这里所省名词,当是衣裳。

作者另篇《归国谣》:“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可知。

李贺《天上谣》:“粉霞红绶藕丝裙。

”⑸胜:花胜,以人日为之,亦称“人胜”。

《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剪彩为人,或缕金簿(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

”华胜男女都可以戴;有时亦戴小幡,合称幡胜。

到宋时这风俗犹存,见《梦梁录》《武林旧事》“立春”条。

⑹香红:指花,即以之代花。

着一“隔”字,两鬓簪花,光景分明。

⑺玉钗头上风:幡胜摇曳,花气摇荡,都在春风中。

作者《咏春幡》诗:“玉钗风不定,香步独徘徊”意境相近。

参考译文一个美女,睡在水晶帘里面玲珑的颇黎枕上,在这上面睡觉的女人干什么呢?相思怀念呢,屋里并不冷,暖暖的,香炉上焚着香,连绣着鸳鸯的锦被都是香的,这样的环境下少不了惹梦。

江边那绵长而细软的柳丝,刚刚发新芽,看上去朦朦胧胧,像笼罩在一片烟霭之中。

春天来了,大雁开始向北飞了,大雁一字飞过时,天上那一轮残月就要消失了。

《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赏析及译文参考

《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赏析及译文参考

《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赏析及译文参考《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是由温庭筠所创作的,这首《菩萨蛮》写的就是一个独处闺中的女子春昼睡起后的生活情态。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唐代:温庭筠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

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

时节欲黄昏,无憀独倚门。

《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译文南园地上堆满飘落的柳絮,忽然听得一阵清明时节的急雨骤然而来。

急雨过后夕阳斜挂天边,飘落泥中的杏花仍带着芳香。

被雨惊醒的女子容颜显出几分匀和秀美,起身将那枕后的屏山轻掩,窗外已是日暮苍茫的黄昏时分,无聊地靠在门楣上望着那黄昏风景。

《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注释菩萨蛮:又名“子夜歌”“重叠金”。

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宋史·乐志》、《尊前集》、《金奁集》并入“中吕宫”,《张子野词》作“中吕调”。

屏山:如屏之山,指屏风;床头小屏,亦名枕屏、枕障。

无憀:即无聊。

憀:通“聊”。

《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创作背景乐府纪闻》记载此事云:“令狐綯假温庭筠手撰二十阕以进。

”据此,《菩萨蛮》诸阕乃温庭筠所撰而由令狐绹进献唐宣宗之作。

其时当在大中后期(公元850年—公元859年),正值温庭筠屡试不第之时。

温庭筠的《菩萨蛮》没有全部流传下来,现在能见到的有《花间集》收录的十四首,这是其中第十一首。

《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赏析刘熙载在《艺概》中称温庭筠词“精妙绝伦,然类不出乎绮怨。

”这首《菩萨蛮》写的就是一个独处闺中的女子春昼睡起后的生活情态。

上阕纯写时节景物,勾画出一幅典型的暮春景象;下阕描写在这种环境薰染下女主人公的百无聊赖的心情。

上阕纯写时节景物。

作者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幅典型的暮春景象,而于其略露人情。

“愁闻一霎清明雨”一句是上阕的关键,说“闻”即有人在,而且是“愁闻”,更透露出人情。

菩萨蛮温庭筠及赏析

菩萨蛮温庭筠及赏析

菩萨蛮温庭筠及赏析 《菩萨蛮》,原为唐教坊曲名,《宋史·乐志》、《尊前集》、《金奁集》 并入“中吕宫”, 《张子野词》 作“中吕调”。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菩萨蛮温庭筠, 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唐代: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译文 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

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 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 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注释 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 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 “额黄”。

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 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 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 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 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香腮雪:香雪腮, 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 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 修饰仪容。

罗襦:丝绸短袄。

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 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赏析 这首 《菩萨蛮》 , 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 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 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认为:此篇通体一气。

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 事,若为之拟一题目增入,便是“梳妆”二字。

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

而 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即写鬓。

温庭筠《菩萨蛮》诗词翻译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诗词翻译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诗词翻译及赏析温庭筠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作品以清新、婉约、细腻著称。

其中《菩萨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写了一段关于爱情的故事,充满了浓厚的禅意和哲理意蕴。

现在,我们来一起欣赏这首诗,并进行翻译及赏析。

《菩萨蛮》原文如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楼挂望廊。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夜作风尘客,不堪闻。

都、城南、野桑葉。

东家、黄鸟栖。

杨柳、陌上、徘徊风雨绿时。

空投、五车、弄堂边砧声。

酒旗风露好,月照霜枝暗。

倚脸向黄昏,宿昔梦书堂。

相约黄昏后,世事两茫茫。

倚栏静听风,斜日草红郎。

温庭筠以精妙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幽静细腻的画面。

诗中的“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表现了少年时代清新纯洁的爱情场景;“壮年听雨客舟中,江楼挂望廊”则展现了中年时代沉静深沉的爱情体验;而“夜作风尘客,不堪闻”的描述,则传达了晚年时期的孤独悲凉之感。

通过不同时期的场景刻画,温庭筠传达了岁月更迭、生命变迁的主题。

接下来,我们用现代汉语对这首诗进行翻译:在年少时听着雨声,独自在歌楼上,红烛昏昏罗帐。

在中年时听着雨声,乘坐客船,江楼上挂着望廊。

往昔的王谢堂前的燕子,如今已飞入普通人家。

夜间作为风尘之客,实在无法忍受。

遍地都是野桑叶,城南黄鸟栖。

杨柳在田间的大路旁,在阵风和雨中摇曳。

孤寂地飘落着落日,旁边弄堂边传来梆子声。

酒帆在风中摇曳,风露清爽,月光照耀着霜枝。

靠在黄昏时分,回味旧日梦书之堂。

在约定的黄昏之后,世事如此茫茫。

倚在栏杆上静听风声,斜阳下草色泛红。

通过翻译,我们更好地领略了温庭筠诗歌中的优美意境。

这首《菩萨蛮》以细腻的描写和幽远的意境,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诗意风采。

对于读者来说,透过这首诗,不仅能够感受到唐代文人的浪漫情怀,还能够体味到生命变迁的无尽哲理。

温庭筠的诗歌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仍然给人们带来启迪和感悟。

总的来说,温庭筠的《菩萨蛮》是一首传世佳作,他以独特的情感和思考,将岁月沉淀的情怀融入其中,表现出诗人对生命苦短、时光易逝的深切思考。

温庭筠《菩萨蛮-蕊黄无限当山额》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蕊黄无限当山额》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蕊黄无限当山额》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菩萨蛮-蕊黄无限当山额》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

①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

②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

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

【注释】①蕊黄:即“额黄”,也叫“额山”,施于额上的黄色涂饰,六朝至唐时妇女常点额黄作为装饰。

山额:额间高处。

宿妆:头天留下的残妆。

②“相见”二句:形容相见很晚,却又很快分手了。

牡丹时:指牡丹花开的阴历三月下旬。

【译文】额头高处,是风流的浓妆;隔着纱窗,传来低低的笑语。

相会在牡丹花开的时候,她像花一样美,又如梦般离去。

金钗上,还有双蝶在舞,有情人却不在一处。

这话又对谁讲呢,我只见月亮又圆了,花又开满了枝头! (章亚昕译)【集评】清·张惠言:“提起。

以下三章,本入梦之情。

”(《词选》卷一)清·李渔:“有以淡语收浓词者,别是一法。

如‘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之类是也。

此等结法最难,非负雄才具大力者不能。

”(《窥词管见》)近代·李冰若:“以一句或二句描写一简单之妆饰,而其下突接别意,使词意不贯。

浪费丽字,转成赘疣,为温词之通病,如此词‘翠钗’二句是也。

”(《栩庄漫记》)【赏析】从本词来看,温庭筠描写闺怨离愁,确实是语言秾丽,颇有韵味。

上阙写牡丹花开时间短暂的相会,下阙为离别后女方相思不置,空对鲜花、明月,满腹心事无人可诉的寂寞惆怅情怀。

上阙写欢会时的热烈,下阙为独处的无聊赖,对比强烈,更突出如今之愁闷。

温庭筠《菩萨蛮》诗词翻译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诗词翻译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诗词翻译及赏析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译文] 江岸迷蒙如烟的柳树和孤独的大雁飞在悬挂残月的天空。

[出自] 唐 温庭筠 《菩萨蛮》 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注释: 水精:即水晶。

玻璃:也有文本作“颇黎”,天然水晶。

惹梦:催人做梦。

锦:指锦被。

藕丝:青白色,此指衣服。

人胜:古代女子雀形首饰。

参差:高低错落。

香红:指花。

头上风:指首饰因行走而微颤,有如风吹。

译文: 精致的水晶帘里,她枕在玻璃枕头上,鸳鸯锦被里温暖的香气,惹得她进入 了梦乡。

梦见心上人没有回来, 只有江岸迷蒙如烟的柳树和孤独的大雁飞在悬挂 残月的天空。

你看她,穿着浅淡的藕荷色的丝裙,头上插着别致的金釵和耀眼的鲜花,玉 钗正在迎风摇颤着。

只可惜如此华丽的衣饰仍然排解不掉她心中的孤独和惆怅。

赏析: 这首美丽的《菩萨蛮》,其实写的是一份相思怀念的感情。

可是这样的字通 篇却没有一个, 只通过一些意象, 隐隐地暗示着, 透露着一种如梦境一般的情意。

柳树,让人联想的是别离,古人有灞桥杨柳,折柳送别,“柳”,谐音“留”。

“江上柳如烟”,那飘垂的细长的柳丝,那江畔迷朦的烟霭,传达出的,是一种 绵长凄迷的离别与怀念之情。

汉代的苏武沦落在匈奴牧羊时, 曾经将帛书绑在南 飞的鸿雁脚上, 向故国传递书信——雁, 是可以传书的; 而月, 是代表相思的 :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清照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飞残月天”,是这几句 意境的浓缩,暗示的仍然是相思怀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秋”,代表着凋零、悲哀。

屈原在《离骚 》中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 暮”。

宋玉在《九辩》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 在诗中说: “摇落深知宋玉悲”……“藕丝秋色浅”, 隐隐地透露出一种等 待离人归来、恐惧生命摇落变衰的悲哀。

《菩萨蛮》原文及赏析

《菩萨蛮》原文及赏析

《菩萨蛮》原文及赏析导语: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下面店铺给大家分享《菩萨蛮》原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学习。

原文宝函钿雀金鸂鶒,沉香阁上吴山碧。

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

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赏析《花间集》收温庭筠的《菩萨蛮》词十四首,都是写女子相思离别之情,这是其中的第十首。

这首词起句写人妆饰之美。

“宝函钿雀金鸂鶒”,可以想象一幅美人晨妆图:一位女子春晨妆梳,打开妆盒,手拈金钗。

映入眼帘的是一对镂金的紫鸳鸯。

次句写人登临所见春山之美。

“沉香阁上吴山碧”,亦“泰日凝妆上翠楼”之起法。

登上自家的香阁,伊凭栏远望。

江南的绿水青山,十分可爱。

“杨柳”两句承上,写春水之美,仿佛画境。

晓来登高骋望,触目春山春水,视线难收,于是再放眼一望——“杨柳又如丝”,一个“又”字,透露了女子内心的跃动,能传惊叹之神,且见相别之久,相忆之深。

这个“又”字,还使得下一句“驿桥春雨时”,这个本非眼前之景,也能勾粘得紧密无间。

这两句写柳丝拨动女子心弦,使她想起那个春雨潇潇的日子,曾经和情人在驿外桥边折柳送别,依依惜别的情景如在眼前,而此时离人不知在何处。

这就利用时空的交替,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这是温词凝炼、深密的典型笔法。

上片的'结句回忆驿桥送别,下片接写别后。

“画楼音信断”,说明人去信断。

“芳草江南岸”,抒发了春归人不归的隐痛。

末两句,自伤苦忆之情,无人得知。

“鸾镜与花枝”,以花枝喻人。

美艳如花之人,而独处凄寂,可见其幽怨之深。

“此情谁得知”,千回百转,哀思洋溢。

这个结句是全词感情分量最重的一句,也是全词的高潮。

这首词由物到景,由景到情,自今忆昔,又由昔至今,看似散乱不连,实则脉络暗通,婉转绵密,情韵悠然,这些正是温词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色。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赏析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赏析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赏析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赏析《菩萨蛮》描写的是一个独处闺中的妇女,从起床而梳妆以至穿衣一系列的动态,从中体现出她的处境及孤独苦闷的心情。

下面整理了《菩萨蛮》赏析,欢迎欣赏!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唐代: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译文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

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赏析晚唐词人温庭绮作为花间词派的鼻祖,词风浓绮艳丽。

多写闺阁之艳词,故而词中女性形象较多,犹以思妇形象为主。

飞卿词擅长发掘出潜藏于女性美丽外表下难以言说的内涵。

从而最终创造出一个个形象饱满、情感丰沛、内蕴丰富的思妇形象。

关于飞卿词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所蕴含的原型猜想,学术界形成了两派观点,一种是以国学大师王国维、民国词学专家李冰若,以及加拿大籍学者叶嘉莹老师为代表的,认为飞卿词多纯美客观之作,其中的女性形象没有内涵很深的原型,只是简单地勾画一些个普通女性形象,没有什么隐喻在其中。

还有有一派观点是以著名的常州词派代表人物张惠言,他认为温词继承了《楚辞》、《诗经》所广泛运用的“比兴寄托”的高超艺术手法,其塑造的女性形象有暗喻的功能,是群有着深刻内涵原型的艺术形象。

这两派观点长期以来针锋相对,所以我才敢在争议上谈自己的想法,正所谓“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

在这里因本人知识能力所限,没有能力对温词整体女性形象做原型分析,仅以一首最为家喻户晓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入手,试着对其中的女性形象做个大胆的原型猜想。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首词:“小山重叠金明灭, 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 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 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糯, 双双金鹧鸪。

古诗菩萨蛮·玉纤弹处真珠落翻译赏析

古诗菩萨蛮·玉纤弹处真珠落翻译赏析

古诗菩萨蛮·玉纤弹处真珠落翻译赏析
《菩萨蛮·玉纤弹处真珠落》作者为唐朝诗人温庭筠。

其古诗全文如下:玉纤弹处珍珠落,流多暗湿铅华薄。

春露浥朝华,秋波浸晚霞。

风流心上物,本为风流出。

看取薄情人,罗衣无此痕。

【前言】《菩萨蛮·玉纤弹处真珠落》是唐代诗人、词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词。

【注释】①玉纤:纤纤玉手②真珠:珍珠,喻眼泪③铅华:化妆品,搽脸的粉。

④春露:女子的眼泪⑤浥:润湿。

⑥秋波:女子的眼神。

【翻译】纤纤玉手弹开处,美人之眼泪零落,泪多多濡湿脸上薄薄的铅华粉。

泪如春露润湿早晨的花儿,眼如秋波浸润晚霞。

风流是心上的宝物,眼泪本为风流而洒。

看那些薄情寡义之人,他们的罗衣上绝无泪痕。

【赏析】《菩萨蛮·玉纤弹处真珠落》此词约作于唐大中(847—860)年间。

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载:“宣宗爱唱《菩萨蛮》词。

令狐相国(绹)假其(温庭筠)新撰密进之,戒令勿泄,而遽言于人,由是疏之。

”温亦有言曰:“中书堂内坐将军。

”讥相国无学也。

《乐府纪闻》记载此事云:“令狐绹假温庭筠手撰二十阕以进。

”据此,《菩萨蛮》诸阕乃温庭筠所撰而由令狐绹进献唐宣宗之作。

其时当在大中后期(850—859),正值温庭筠屡试不第之时。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温庭筠《菩萨蛮·满宫明月梨花白》鉴赏及译文参考

温庭筠《菩萨蛮·满宫明月梨花白》鉴赏及译文参考

温庭筠《菩萨蛮·满宫明月梨花白》鉴赏及译文参考《菩萨蛮·满宫明月梨花白》是由温庭筠所创作的,全篇于清绮流丽中弥漫着深长的伤感意味,虽不作激烈情绪迸发语,但自能以真切浓挚的怨思动人。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菩萨蛮·满宫明月梨花白》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菩萨蛮·满宫明月梨花白》唐代:温庭筠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

金雁一双飞,泪痕沾绣衣。

小园芳草绿,家住越溪曲。

杨柳色依依,燕归君不归。

《菩萨蛮·满宫明月梨花白》译文洒满庭中的月光啊,像院里的梨花一样白,你可照见我那思念的人儿么,相隔万里多少关塞。

绣衣上一双金雁展翅欲飞,泪湿罗衫时更愁欢情难再。

看小园绿草凄凄,想起故乡弯弯的越溪。

杨柳轻舞着依依春情,春燕归来带着无边的春意。

燕归人却不归来,不知何时才能与他相聚。

《菩萨蛮·满宫明月梨花白》注释菩萨蛮:词牌名,原唐教坊曲。

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溪碧”“晚云烘日”等。

上下片各四句,均为两仄韵,两平韵。

满宫:犹“满室”。

故人:友人。

这里实指远人。

金雁:指绣衣上的图案,此指远方亲人来函。

古人有鸿雁传书的说法。

“家住”句:以西施自况。

越溪:水名,即若耶溪。

在今浙江省境内,相传西施曾在此溪中浣纱。

曲:弯曲幽深的地方。

依依:轻柔的样子。

君:指远离家乡之男子。

一说,指宫女。

燕:雪本作“雁”。

《菩萨蛮·满宫明月梨花白》创作背景这首词具体创作年代不详。

这首《菩萨蛮》描述的是一位思念边塞守关将士的思妇。

温庭筠的词中描写歌舞伎女、嫔妃宫女的次数比较多,为守关将士的妻子掬一把同情泪的时候较少。

但在晚唐时期,同家动乱,边疆常犯骚乱,众多将二七在边疆戍守打仗常年不归,他们和家人两地远隔,彼此思念却终年无法团聚的状况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如今在长安生活多年,他又亲眼看见这些戍守边关将士们的家人的生活状况,忍不住再为他们写下词作。

《菩萨蛮·满宫明月梨花白》赏析此词写思乡怀人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菩萨蛮温庭筠的原文及赏析
本文是关于温庭筠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菩萨蛮: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花间意》、《重叠金》等。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阙均两仄韵转两平韵。

今天为大家准备的是菩萨蛮温庭筠的原文及赏析,希望能满足大家的阅读需求。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字词解释:
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
子。

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罗襦:丝绸短袄。

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作品翻译:
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

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赏析
在中国文学史上,温庭筠(约812—866)可称为第一位专业词人。

这不仅因为他的词名压倒了诗名,而且由于中国词史上的词别集是从他的《金荃集》开始的。

他流传下来的词近七十首,主要保存在赵崇祚编的《花间集》中。

它大都写闺妇或妓的爱情,但也有少数写边塞题材的作品。

据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载:唐宣宗李忱爱唱《菩萨蛮》词,令狐綯丞相央温庭筠代作若干首(据《乐府纪闻》为二十首,现存十五首)。

词成后,令狐綯冒称是自己的作品,暗地里献给李忱,并叮嘱温庭筠不要声扬出去。

温庭筠却很快地说出去了,因此得罪了令狐
綯,以致终生不被重用。

这首词写一个闺中贵妇的苦闷心情。

首句中的“小山”一词,历来有多种解释。

许昂霄《词综偶评》说:“盖指屏山而言”。

全句谓屏风上雕绘着重重叠叠的小山,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一明一灭地闪烁。

另一解认为指眉。

《天宝遗事》载:“明皇幸蜀,命画工作十眉图。

”据《海录碎事》:“十眉图:一鸳鸯、二小山……”。

“金重叠”,谓把眉毛画成黄色,像金一般重叠。

杨慎《词品》说:“北周静帝令人黄眉墨妆,其风流于后世。

”全句是说,眉上涂的颜料有的掉了,因此金光有明有灭,暗示睡觉后妆残了的意思。

我师林庚先生曾另作一解。

他在1962年给我的信中说:“小山重叠”指发髻,“金明灭”指首饰上闪动着的光彩。

这自可备一说。

但根据词的上下文义细细推断,似仍以作眉毛为好。

因为首句说眉上的颜色褪了,次句说头发蓬蓬松松地快垂到腮边了,三、四两句才接着说女主人公懒洋洋地起床画眉和梳妆。

这样前后呼应,层次极为分明。

下片写她梳洗和打扮齐整了,为了看头上的花饰是否插好,便拿两面镜子一前一后地照着瞧。

镜子里交叉出现了她的脸孔和花饰。

它相互辉映,显得格外好看。

末两句写她穿上新贴图样的绣花丝绸短袄,袄子上盘着一对对金色的鹧鸪。

这双双对对的鹧鸪,勾起她无限的情思。

表面看来,这首词写的不过是女主人公从睡醒后到梳妆打扮完过程中的几个镜头,却能充分透露出她内心的复杂感受,做到神情毕现。

开头两句,写她脸孔雪白、芳香,头发像浓云一般乌黑柔软,再衬上
金黄色的眉毛,显得多么光艳!它不仅让读者看到色彩和闻到香味,而且试图触动读者的全部感官。

在短短十四字中,竟把色泽、气味、体态……连同神情都生动地描绘出来,技巧不能说不高。

俞平伯先生指出:“‘度’字含有飞动意。

”叶嘉莹女士《迦陵论词从稿》也说:“‘度’字生动,……足以唤起人活泼之意象。

”在词人的联想中,“云”字乃从“鬓”字生出,“度”字又从“云”字生出。

词人再于“度”字添一“欲”字,就把无生命的“鬓云”写活了。

试想:于金光明灭之中,云鬓飘拂之际,连细小的眉、发也如此富有生气,岂不更撩人乎?这两句,已写出女主人公娇慵万分,所以第三句点出一个“懒”字,这才不使人觉得“懒”字突兀。

不仅不觉得突兀,反觉得它与上文扣得很紧。

因为眉残了,便画眉;发松了,便梳妆。

第四句末用个“迟”字,说明女主人公对梳妆打扮并无兴致。

因为她心上的人不在身旁,打扮得再漂亮又给谁看呢?又“妆”字上着一“弄”字,便含无聊已极而借此消遣的意味。

五、六两句,衬出一幅花面相映图。

花似人面,人面似花。

花固然美,但“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面固然也美,但红颜易老,青春难驻,只怕也跟花一样易开易落啊!
结拍两句,说她穿上短袄,看着一双双用金线绣成的鹧鸪出神。

鹧鸪尚懂得成双成对,而人呢?鹧鸪似乎在叫:“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哥哥!”而她的哥却早已出门远去,这怎不教人难挨难耐呢?
话说回来,这首词艺术技巧固然很高,思想内容却比较贫乏。

特别是温庭筠词大都写这类题材,浓墨重彩,看多了未免使人腻味。


常州派词人张惠言把此词比作屈原《离骚》中的“修吾初服”之意,自然是拟于不伦,但另有人把它斥为黄色作品,我看也未免过分。

清人刘熙灾在《艺概》中说:“温飞卿词,精纱绝人(伦),然类不出乎绮怨。

”说得相当中肯的。

我以为,通过对温庭筠词艺术技巧的探讨,是能够获得一定的审美价值的。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