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劳动年龄人口与就业问题研究(山东就业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情况的分析预测

青岛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青岛市劳动年龄人口与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

一、青岛市劳动力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

㈠劳动力供给充足。据统计,2005年青岛市劳动适龄人口(男16—59岁,女16—54岁,下同)533.8万人,占总人口的72%。与2000年相比,劳动适龄人口增加了115万人,增长27.5%,高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与“九五”期间相比,劳动适龄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上升了21.8个百分点。

在劳动适龄人口增加的同时,劳动力供给量也保持着增长势头。2005年,全市劳动力供给达476.9万人,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74万人。其中,劳动适龄人口的劳动力供给量(不含在校学生)为471.2万人,增加了73万人;非劳动适龄人口的劳动力供给量为5.7万人,增加了1万人。

㈡就业总量持续增长。随着青岛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进一步扩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业总量不断增长。2005年末,全市社会从业人员471万人,占总人口的63.6%。“十五”期间,就业人口增加了73.4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4.7万人,增长18.5%。与“九五”时期相比,就业人口规模在扩大,增长速度在加快。

在城镇,随着城镇总人口的大量增加,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的加快,城镇就业人口总量增长迅速。据统计,2005年末,城镇就业人口达到213.2万人,比2000年末增加了70.2万人,增长49.1%,平均每年增加14.04万人。城镇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比2000年的61.9%提高到2005年的65.6%,保持较高水平。

㈢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结构性矛盾突出。从供给方面看,尽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岛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劳动适龄人口增长速度趋慢,但由于人口惯性的作用,全市劳动适龄人口仍在持续增长,劳动力供给总量随之持续增大。此外,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专业技术人员和劳动熟练工人短缺,直接造成了劳动力市场上低端就业岗位供给要远大于需求,而中、高端就业岗位则供不应求,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据调查,全市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大学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较低,仅占7.7%,远低于德国(23.8%)、加拿大(52.5%)、韩国(24.9%)等国家的水平。

从需求方面来讲,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弱化。根据下列表格的有关内容,对就业弹性系数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从劳动力供需平衡来看,劳动力总量格局仍然是供大于求,并且2005年的状况要比2000年更为严重些,剩余劳动力达到了17.85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6.08万人。为此,在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的条件下,如何扩大劳动力需求成为青岛今后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青岛市劳动力供需预测

㈠劳动力供给预测

青岛市劳动力供给有三部分组成:一是具有青岛市户籍劳动适龄人口的劳动力供给,这是青岛市劳动力供给的主渠道;二是具有青岛市户籍非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力供给;三是由区域间净迁移人口增加带来的劳动力供给。

本文以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年龄结构为基础,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情况以及根据人口专家预测,推算2006—2050年青岛市劳动力供给数量。

1、青岛市劳动适龄人口的劳动力供给量。

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可以推算出2006—2050年全市劳动适龄人口(见附表2)。

表2 2006—2050年青岛市人口与劳动适龄人口(单位:万人)

其次,通过2000年人口普查、抽样调查等资料测算劳动适龄人口中的在校学生数。假定上小学的年龄统一为6周岁(入学年龄上的差异忽略不计),那么,高中二年级及以上在校学生均在劳动年龄内(忽略普通高等教育招生带来的区域间学生的流动)。据此,2005年劳动适龄人口中在校学生应大致包括2001年在普通中学学校就读的在校学生,依此类推,2010年劳动适龄人口中的在校学生应包括2006年在普通中等学校就读的在校学生。今后,随着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普通中等学校的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机会和比例将会有进一步的提高。因此推算,2006—2050年,劳动适龄人口中在校学生人数(见附表3)。

此外,通过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调查资料同样可以测算出,在劳动力适龄人口中,在家料理家务、丧失劳动能力者基本上每年保持在3万人左右。

综合判断,2006—2050年全市劳动适龄人口净(新)增的劳动力供给量(见附表3)。

2、非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力供给量。2005年,非劳动适龄人口的劳动力供给量比2000年减少了9.4万人,平均每年减少1.88 万人,占相应年龄段人口的比重为28.3%,比2000年上升了5.4个百分点。且呈现出以下特点:⑴低年龄组人口的劳动力供给比重大。⑵农村人口的劳动力供给比重高。城乡养老保障制度和水平的差异,造成城市老年人口大多享有退休劳动保险,因而参与劳动者较少,而农村老年人口主要依靠自己劳动供养和子女赡养,参与劳动者较多。到2050年,一方面,随着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农村地区养老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将会降低劳动力供给量。而另一方面,随着老年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尤其是低龄组老年人口的增加,以及人口寿命的延长,又会相应增加劳动力供给量。根据相关资料推算,2006—2050年,男60岁及以上、女55岁及以上人口每年增加数要大于2000—2005年每年增加数。在这两方面共同作用下,预计2006—2010年全市非劳动适龄人口的劳动力供给量(见附表4)。

三是由区域间净迁移人口增加带来的劳动力供给量。青岛市是人口净流入城市,呈现出量大增速快的特点。根据调查资料推算,2000—2005年,区域间净迁移人口年均

增加22.3万人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是劳动适龄人口,并且随着青岛市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今后净迁移人口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按此可以测算出2006—2050年因区域间人口净迁移带来的劳动力供给量。综上所述,可以推算出2006—2050年全市劳动力供给总量(见附表5)。

数学模型:F(x)=kx+b k=f(u) F--劳动力x—人口u—劳动力人口系数b—人口基数

㈡劳动力需求预测

对未来劳动就业情况进行预测,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大体采用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有关部门通过报刊披露的数字和材料来进行推算。这种办法属粗线条描绘,不易量化,科学性较差,可用于简单的发展趋势分析,严格的科学研究不宜采用此法。

第二种方法是根据社会经济增长的走向,选择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和社会劳动生产率作为解释变量,利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与社会从业人数建立数学模型,对未来劳动就业情况进行预测。

第三种方法是运用劳动就业弹性系数的方法进行预测。实践表明,经济增长和就业状况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保持一定的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增加就业岗位的根本措施,可以由二者的比率关系即劳动就业弹性系数的方法进行未来劳动就业情况的预测分析。依据青岛市近年来GDP年均增长率和同期劳动就业年均增长率,可以测算青岛市2006—2050年均就业弹性系数,据此弹性系数,可以研究预测青岛市未来45年劳动就业的情况,推算未来45年青岛市劳动力的需求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