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的形成与治理对策

合集下载

浅析网络暴力的危害成因及对策

浅析网络暴力的危害成因及对策

浅析网络暴力的危害成因及对策1. 引言1.1 网络暴力的定义网络暴力是指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的针对特定个人或群体的恶意攻击和施压行为,其中包括言语侮辱、人身攻击、造谣传谣、恶意扩散、恐吓威胁等各种形式。

网络暴力的不良影响往往不仅局限于个人生活,还可能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暴力现象逐渐凸显,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网络暴力的定义不仅包括针对个人的攻击,还包括对特定群体或组织的恶意打压和谩骂。

在网络空间中,匿名性和传播速度的特点使得网络暴力行为更加猖獗和恶劣。

受害者往往难以追究施暴者的责任,而施暴者却可以轻易地隐藏在虚假的身份背后,不受法律制约地进行攻击。

网络暴力的范围和危害性日益扩大,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警惕。

对于个人来说,遭受网络暴力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对社会来说,网络暴力可能破坏社会和谐,影响公共秩序。

加强对网络暴力的防范与治理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1.2 网络暴力的危害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环境下,通过言论、图片、视频等方式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羞辱、威胁或侵犯的行为。

网络暴力的危害十分严重,首先是对个人的伤害。

受害者可能因为网络暴力遭受到严重的精神压力,导致情绪失控、严重的抑郁症甚至自杀。

网络暴力会破坏社会稳定。

在网络上散布谣言、造谣传谣造成社会恐慌,甚至会引发群体事件,影响社会安定。

网络暴力也会对社会风气产生不良影响,降低社会道德水平,使人陷入一种以攻击他人为乐的不良心态,导致社会风气败坏。

网络暴力的危害不容忽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打击。

2. 正文2.1 网络暴力的成因网络暴力的成因非常复杂,主要包括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

心理因素是网络暴力的重要成因之一。

一些网民在网络上攻击他人时,可能是因为自身存在自卑、嫉妒、愤怒等负面情绪,通过对他人的攻击来转移自己的情绪。

一些人可能对权力、匿名性产生滥用,觉得网络是一个可以无罚的空间,从而肆意进行网络暴力行为。

网络环境下的治安问题与治理对策

网络环境下的治安问题与治理对策

网络环境下的治安问题与治理对策在当今信息社会中,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治安问题。

本文将探讨网络环境下存在的治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一、网络诈骗问题网络诈骗是当前网络环境下最常见的治安问题之一。

诈骗分子通过网络手段伪装成他人或机构,以虚假的方式获取他人财物。

为了解决网络诈骗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对网络安全教育的普及,提高人们的识别能力,不轻易泄露个人信息,谨慎参与可疑网络交易,建立网络安全意识。

二、网络暴力问题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上出现的侮辱、威胁、散布谣言等针对个人或群体的言论和行为。

面对网络暴力问题,我们应该加强网络伦理教育,倡导尊重他人的言论自由,同时也要加强网站管理,及时处理恶意攻击、辱骂等行为,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网络色情问题网络色情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发布和浏览淫秽、黄色内容。

为了治理网络色情问题,我们应该加强网络监管,加大对色情网站和色情信息的查处力度,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教育,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也提醒家长对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进行监督。

四、网络侵权问题网络环境下,侵犯知识产权、版权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网络侵权问题,我们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加强版权保护机构和相关单位的合作,提高侵权行为的查处效率。

五、网络恶意程序问题网络恶意程序如病毒、木马、黑客攻击等行为给网络治安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解决网络恶意程序问题,我们应该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发和更新,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定期对计算机进行安全检测和防护措施,同时加强网络安全法律的完善和执行力度。

六、网络谣言问题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给社会治安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为了治理网络谣言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媒体的自律,提高真实信息的发布率,同时也要提高公众的辨别能力,如遇到可疑信息,要及时核实,不盲目传播。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下存在着各种治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的现状、成因及治理之道

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的现状、成因及治理之道

3、数据分析:运用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探讨网络暴 力现象与媒体呈现、社会压力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四、应对措施
针对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问题的成因和实证研究结果,本次演示提出以下应 对措施:
1、媒体教育:加强媒体素养教育,提高网民对新媒体信息的判断和抵制能 力,引导网民理性使用网络,避免参与网络暴力的行为。
一、网络暴力行为的成因
1、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匿名性
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为网络暴力提供了土壤。在网络环境中,人们往往 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不必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这种匿名性可能导致一些人 在网络上表现出与现实截然不同的行为,甚至进行恶意攻击和侮辱。
2、社会压力和心理诉求
一些网络暴力行为源自于社会压力和心理诉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会 受到各种压力,而在网络这个虚拟环境中,他们可能会寻找发泄和释放的出口。 此外,一些人可能出于对某种事物或观点的强烈支持或反对,而采用过激的行为 来表达自己的立场。
2、法律规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暴力的监管和打击力度,严 惩施暴者,切实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3、社会共治:倡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网络行为 追踪机制,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
4、心理干预:对于遭受网络暴力的个体,及时提供心理干预和援助,减轻 其精神压力和心理创伤。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自媒体时代的网络暴力问题:
首先,加强社会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识普及,提高公众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让人们明白网络暴力的危害和后果,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其次,加强网络监管和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的网络监管机制和法律制度,严 厉打击网络暴力行为,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心理素质和情绪管理能力,避免因为 心理问题或情感困扰而导致的网络暴力行为。

网络暴力改善措施方案有哪些

网络暴力改善措施方案有哪些

网络暴力改善措施方案有哪些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暴力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和普遍。

网络暴力不仅对受害者造成心理和身体的伤害,还严重影响着网络空间的和谐与安全。

因此,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网络暴力问题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介绍网络暴力改善措施的几个重点。

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网络暴力是违法行为,需要依法治理。

为了防止和打击网络暴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网络暴力的立法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明确网络暴力行为的界定和法律责任,增加对网络暴力的处罚力度。

其次,应建立健全网络举报机制,提供举报渠道,鼓励受害者或见证者积极举报。

最后,通过定期开展网络暴力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公众对网络暴力违法行为的认识和警惕性。

加强网络平台的监管与管理网络平台是网络暴力活动的主要承载体,因此,加强网络平台的监管与管理是改善网络暴力问题的重要手段。

首先,网络平台应加强对用户的注册和实名认证制度,确保用户身份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

其次,建立健全网络平台的投诉和处理机制,及时处理用户举报和投诉,对涉及网络暴力的信息进行清理和封禁。

此外,网络平台还应加强和扩大技术手段的使用,设置内容过滤和安全防护系统,及时发现和屏蔽网络暴力内容。

最后,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督和处罚,对违规平台进行严厉的惩罚,增加违法成本,形成有力的震慑。

增强个人防范与自我保护意识除了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和网络平台的监管,个人防范与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也是改善网络暴力问题的关键。

在面对网络暴力威胁时,个体需要学会保护自己。

首先,保护个人隐私是关键,不轻易泄露个人信息,尤其是不信任的网站和平台。

其次,加强网络素养,学会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和可信度,避免轻信与散布网络谣言。

此外,及时向家长、老师等求助,分享网络暴力经历,寻求帮助和支持。

建立多方合作机制改善网络暴力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在政府、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的合作下,可以形成网络暴力治理的合力。

网络暴力如何预防和治理

网络暴力如何预防和治理

网络暴力如何预防和治理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为我们带来了便捷的信息交流和丰富的娱乐体验,但与此同时,网络暴力这一“毒瘤”也在悄然滋生,给无数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伤害。

那么,究竟什么是网络暴力?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和治理它呢?网络暴力,简单来说,就是在网络上发表的一些具有攻击性、侮辱性、诽谤性的言论、图片、视频等,对他人的名誉、权益和精神造成损害的行为。

它可能源于一些人的一时冲动,也可能是有组织、有预谋的恶意攻击。

网络暴力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在社交媒体上的恶意评论、谣言传播、人肉搜索等等。

网络暴力的危害是不可小觑的。

对于受害者来说,他们可能会遭受心理上的创伤,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情绪问题,甚至有人因此走上绝路。

网络暴力还会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降低公众对网络环境的信任度,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

那么,如何预防网络暴力的发生呢?首先,提高网民的素质是关键。

我们每个人在上网时都应该保持理性和文明,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不随意发表攻击性的言论,不盲目跟风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共同承担起这个责任,从小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让大家明白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网络上的言行同样要受到道德和法律的约束。

完善网络监管机制是预防网络暴力的重要手段。

网络平台应该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和管理,建立健全举报机制,对于违规的言论和行为及时进行处理。

同时,要利用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对网络暴力进行监测和预警,将其遏制在萌芽状态。

从法律层面来看,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惩处力度。

明确网络暴力的定义和量刑标准,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从而起到震慑作用。

当网络暴力已经发生时,我们又该如何治理呢?对于受害者来说,要及时采取措施保护自己。

比如保留相关的证据,向网络平台投诉,或者寻求法律援助。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1. 引言1.1 网络暴力现象介绍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辱骂、造谣、恐吓、威胁等行为,给受害者造成精神和身体上的伤害。

这种行为往往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扰乱公共秩序,危害社会稳定。

网络暴力不仅仅局限于言语上的攻击,还包括图片、视频等形式的侵害。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网络的兴起,网络暴力现象愈发严重,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往往是无辜的个人、机构或群体,他们可能因为一些言论或行为而成为网上攻击的对象。

这种行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各种不良动机,如报复、娱乐、炒作等。

网络暴力不仅侵犯了受害者的人身权利,还给他们带来了心理上的恐惧和忧虑。

网络暴力也会对社会形成恶劣示范,影响公众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为了有效防范和遏制网络暴力现象,我们亟需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强网络法制建设,提高公众意识,倡导文明网络行为,构建和谐网络环境,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与稳定。

2. 正文2.1 网络暴力的危害网络暴力的危害包括心理伤害、社会影响和个人隐私泄露等方面。

网络暴力可以给受害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导致抑郁、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

受害者可能因为长期遭受网络暴力而产生自闭、自杀等极端行为,甚至对社会造成危害。

网络暴力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会扩散得更加迅速,加剧社会的负面情绪,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网络暴力往往侵犯个人隐私,泄露个人信息、传播不实信息等行为会对受害者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网络暴力不仅影响了受害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关系,还给社会和谐和个人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为了遏制网络暴力的蔓延,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规范网络言论,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2 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1. 辱骂攻击:网络暴力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在互联网上对他人进行辱骂和攻击。

这种行为往往伴随着恶意言论和挑衅性言语,会对被攻击者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

网络暴力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暴力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暴力的影响与对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暴力问题日益突出,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网络暴力不仅侵犯了个人的合法权益,还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应对网络暴力现象,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环境。

首先,网络暴力对个人的影响不可忽视。

在网络上遭受到言语暴力、人身攻击、恶意谣言等行为,会给受害者造成心理创伤,甚至引发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受害者可能会陷入自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中,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此外,网络暴力还可能导致受害者的人际关系受损,甚至影响其社会形象和职业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网络暴力对个人的危害,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应对。

其次,网络暴力对社会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网络暴力不仅破坏了社会的公共秩序和道德风气,还加剧了社会的分裂和对立。

在网络上出现的谣言、造谣、诽谤等行为,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甚至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此外,网络暴力还可能影响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社会风气,损害社会的整体形象和声誉。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网络暴力对社会的危害,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遏制和治理。

针对网络暴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对策:一、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网络暴力的定义和界定,规范网络言论的行为规范,加大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二、加强舆论引导。

应当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引导网民文明理性发言,倡导网络道德和公序良俗,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环境。

三、加强网络监管。

应当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建立健全的网络管理制度,加强对网络暴力行为的监测和处置,及时清理有害信息,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洁和安全。

四、加强网络教育。

应当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公民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培养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增强抵御网络暴力的能力。

五、加强社会监督。

应当加强社会各界对网络暴力行为的监督和批评,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制网络暴力的良好氛围,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和谐。

网络暴力问题的危害、成因及预防

网络暴力问题的危害、成因及预防

网络暴力问题的危害、成因及预防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快速发展,网络暴力问题日益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网络暴力的危害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还对社会稳定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网络暴力问题的危害、成因以及预防方法。

首先,网络暴力给个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了重大的威胁。

网络暴力往往以言语暴力、人身攻击、造谣诽谤等形式存在,容易导致被攻击者感到羞愧、低落、自卑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在网络上被人肆意侮辱和攻击,被迫接受诋毁和谩骂,这种精神上的伤害往往比肉体上的伤害更加深远和持久。

网络暴力也会对受害者的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进一步加重其心理负担,甚至导致孤独和社交恐惧等心理问题的产生。

其次,网络暴力对社会和谐与稳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危害。

网络暴力在某种程度上是现实世界中暴力问题的延伸。

网络上传播的虚假信息、谣言和不当言论会引发社会恐慌和群体冲突,甚至对社会秩序和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网络暴力的舆论引导和煽动作用可能会导致社会舆论的极端化,分裂社会团结,加剧社会矛盾。

此外,网络暴力还会给教育环境带来冲击,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那么,网络暴力问题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网络匿名性导致了网络暴力行为的泛滥。

在网络上,人们往往可以用虚假身份或匿名形式发表言论,不受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约束。

这种匿名性使得网络暴力者可以肆无忌惮地进行攻击和谩骂,而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其次,社交平台的普及使网络暴力易于扩散。

社交网络具有传播信息快、覆盖范围广的特点,一条负面、攻击性的言论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影响大量网民,从而形成舆论的偏激化。

此外,对于网络暴力的法律监管和处罚力度不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针对网络暴力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预防和解决。

首先,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对网络暴力行为予以严惩。

应当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举报和投诉机制,加大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打击力度,对网络暴力者进行法律追责。

其次,加强网络素质教育的普及和力度。

浅析网络暴力的危害成因及对策

浅析网络暴力的危害成因及对策

浅析网络暴力的危害成因及对策【摘要】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空间中对他人进行侮辱、攻击、恐吓等不利行为。

这种现象在网络世界中普遍存在,给人们的生活和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网络暴力的危害成因主要包括社会网络的匿名性和心理因素的作用。

社会网络的匿名性使得施暴者可以隐藏身份进行攻击,而心理因素如群体行为和攻击性等也助长了网络暴力行为的蔓延。

应对网络暴力的有效对策包括加强网络监管,限制暴力言论的传播,同时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人们文明上网。

结论则强调了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倡导网络友善文化的重要性,只有让每个人都意识到网络是一个和谐共处的空间,才能有效减少网络暴力的发生,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关键词】网络暴力、危害成因、社会网络、匿名性、心理因素、对策、网络监管、道德教育、友善文化。

1. 引言1.1 网络暴力的定义网络暴力是指通过网络平台上对他人进行辱骂、威胁、侮辱、造谣等恶意行为,导致他人受到精神、心理和社会上的伤害。

这种行为不仅仅是言语上的攻击,还可能涉及到侵犯个人隐私、人身安全甚至生命安全的行为。

网络暴力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个体之间的冲突,也包括对群体、组织、甚至国家的攻击。

在网络暴力的行为中,受害者往往是处于弱势地位,无法有效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尊严。

网络暴力的普遍存在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使用率的增加,网络暴力行为不断蔓延,影响到了更多的人群。

在网络世界中,人们往往可以隐匿身份进行攻击,造成虚假信息和恶意言论的传播,扩大了网络暴力的影响范围。

部分网民的缺乏网络素养和道德底线,导致了网络暴力行为的增多和升级。

面对网络暴力的蔓延,我们需要认真对待这一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和防范。

1.2 网络暴力的普遍存在网络暴力的普遍存在表现在网络空间内,人们在互联网上容易采取攻击性言语、恶意谩骂、造谣传谣等行为,对其他网络用户进行人身攻击或侵害其合法权益。

这种行为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在各种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上都有所体现。

如何预防网络暴力事件

如何预防网络暴力事件

如何预防网络暴力事件网络暴力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对他人施加言语、文字、图片等形式的侮辱、恐吓、诽谤等攻击性行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网络的发展,网络暴力事件逐渐增多,对社会秩序和个人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预防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保障网络环境的健康有序,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要预防网络暴力事件,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明确网络暴力的界定、违法行为的处罚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

政府应该加强对网络暴力的监管和打击力度,加大对网络暴力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和风险,形成有威慑力的司法机制。

同时,要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管理和监督,明确平台责任,加强对用户言论的审核和处理,及时删除违法有害信息,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和谐。

二、加强教育宣传和舆论引导针对网络暴力事件,应加强相关教育宣传和舆论引导,提升公众的网络素养和法律意识。

学校和家长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教育,教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不参与和传播网络暴力行为。

同时,社会各界应推动网络伦理、网络道德的建设,倡导文明网络行为,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

媒体也应加强自律,引导公众正确看待网络暴力事件,不制造、不传播恶意谣言和攻击性言论,传递正能量和理性声音。

三、强化技术手段和平台管理技术手段是预防网络暴力事件的重要手段之一。

网络平台应该加强技术研发,建立智能识别和过滤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置网络暴力信息。

同时,加强对用户身份的认证和审核,限制匿名发言,提高用户发言的可追溯性和责任意识。

此外,网络平台应加强用户举报渠道的建设,鼓励用户积极参与网络环境的维护,及时反馈和处理用户举报信息,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网络治理机制。

四、加强社区和家庭监管家庭和社区在预防网络暴力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家长应重视子女的网络行为,指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

社区应加强对网络暴力事件的宣传和预防,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提高居民对网络暴力的认知和警惕。

网络暴力现象及其对策文献综述

网络暴力现象及其对策文献综述
[2]聂亮.网络舆论暴力的形成因素与对策[J].新闻爱好者.2012(06)
[3]温洪泉.网络舆论暴力产生模式探究[J].现代视听.2011(03)
[4]楚喆.网络舆论暴力的成因与对策[J].运城学院学报.2011(04)
[5]陈莹.关于网络舆论暴力与新闻取舍的探讨[J].新闻传播.2011(08)
万磊在《“网络舆论暴力”与网络自律》中表示, 治理网络上的暴力, 首先要从网民的自身, 特别是对青少年网民的教育和引导, 因为他们缺少分辨是非的能力。加强自媒体舆论管理法制化建设也是必然选择。自媒体由技术创新孕育而来, 引发的很多新问题是以往通行的法律所不能解决的, 为防止不当的“网络审判”、舆论审判以及网络水军等违规自媒体人的叵测引导, 煽动有错误倾向性的舆论扰乱正常的司法活动, 有必要制定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政策, 使对网络谣言的界定, 对编造、传播谣言行为的界定及相应法律责任的判断有法可依, 在制定这些规章的同时落实监管, 对违法违规行为作出查处, 也让每个自媒体人意识到自己在行使权利的同时也肩负着义务, 坚守法律底线, 不扰乱正常的司法活动, 共同推进司法机关和自媒体的良性互动。
在聂亮的《网络舆论暴力的形成因素与对策》和楚喆的《网络舆论暴力的成因与对策》中表示, 网络上偏激、辱骂的语言, 而后发展为人肉搜索, 利用网民的力量将当事人的姓名、电话、家庭住址以及个人的隐私全部公之于众。但是这种以暴制暴的手段只能满足网民的情绪发泄, 对事件的本身根本起不到改变的作用。一些网民为发泄不满, 把网络上的暴力带到现实中, 打恐吓电话或者短信, 对当事人的私有财产进行破坏, 网络上这种肆无忌惮的方式, 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将不堪设想, 将会影响到社会树立良好的风气, 从而制约社会的健康发展。网络暴力的愈演愈烈, 对事件的当事人造成的伤害不可想象, 而且对社会的道德标准造成严重的影响, 从而导致社会中不稳定因素的出现, 因此, 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遏制网络暴力的发生。在那段被称为“天朝上国”的漫长历史岁月里, 我们绝不会预料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 短短几分钟内一段言论就可以被转载数十次、数百次甚至数万次, 这无疑是科技进步带来的福利, 然而反观其象, 这种“点击、复制、粘贴、发送”式的快速肆意传播带来的弊端也是无法估量的。就我们自身权益而言, 公众在通过网络表达意愿的时候, 自己的隐私权也遭到了莫名侵犯。大多数网站都使用了具有跟踪功能的软件, 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利用这一软件制作了用户的个人档案, 可以基本上掌握用户的个性资料和网上购物习惯, 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实现其商业目的, 我们打开网页常看到的“浏览历史”和”为你推荐“条目其实就是隐私权被无形侵犯的表现。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暴力成因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暴力成因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暴力成因及对策研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暴力现象逐渐增多,成为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

网络暴力是指在互联网上针对他人进行辱骂、威胁、谩骂、攻击、诽谤等行为。

它的实质是一种暴力行为,对受害人造成身心上的伤害,威胁社会公共秩序,影响社会稳定。

本文将从网络暴力的成因和对策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网络暴力的成因1.缺乏网络素质随着手机和电脑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许多人开始涉足网络世界,但是缺乏网络素质就成为网络暴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人常常在不了解情况的情况下发表评论,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辱骂他人,这使得网上传播的负面信息日益增多,构成网络暴力。

2.情绪控制不良有些人在面对不愉快或者挫败时情绪控制能力非常不好,他们往往不能够克制自己的情绪,而是通过网上发泄来解决问题。

这种情绪发泄往往会影响他人,构成网络暴力。

3.信息来源不可靠在互联网上,存在着大量的虚假信息,一些人由于不了解这些信息的来源和真实性,就会随意传播虚假信息,使得一些人被误解或者遭受侵害。

同时,网络暴力行为中,也有很多是基于虚假信息的。

1.大力普及网络素质教育对于网络暴力的治理,首先需要普及网络素质教育。

要告诫公众,让其了解网络的特点和规则,强化网络道德伦理,增强公民的网络安全意识和信息素养,提高网络文明素质和技能,从而减少网络暴力现象的发生。

2.严格打击网络暴力行为对于网络暴力行为,需要主管部门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行打击,让那些有意向网络上散布谣言、恶意攻击他人、诽谤他人、利用网络骚扰他人的人受到应有的惩罚。

同时,在网络暴力事件的调查中,要确保公正、公正的调查和处理,不能根据个人的喜好和偏见做出不公正的行为。

3.构建互联网社会治理体系在互联网社会中,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标准,建立有效的互联网社会治理体系,营造良好网上舆论环境。

政府和网络企业应加强合作,共同推进互联网安全技术和治理技术的发展,共同打造和维护互联网社会的和谐稳定。

社交媒体行业中的网络暴力问题与整治方案

社交媒体行业中的网络暴力问题与整治方案

社交媒体行业中的网络暴力问题与整治方案引言:社交媒体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分享信息和与其他人进行互动。

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暴力问题也日益严重。

本文将探讨社交媒体行业中的网络暴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治方案。

一、背景:网络暴力成为世界性问题在过去几年里,因为匿名性和传播速度快等特点,社交媒体上发生了大量涉及辱骂、恶意攻击和虚假信息等不良事件。

这种现象不仅对个人造成心理伤害,还会影响公共秩序和民主价值观的发展。

世界各国都开始关注并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网络暴力可能造成的危害1. 个人心理健康受损:被恶意攻击、指责或羞辱可能导致受害者自尊心受到打击,进而产生焦虑、抑郁或甚至自杀倾向。

2. 社会凝聚力破裂:网络暴力的扩散容易引发社会对立和仇恨,破坏社会凝聚力,危及民族团结和和谐。

3. 影响言论自由:虽然言论自由是一项重要价值观,但当网络暴力泛滥时,人们可能不敢表达真实想法或观点,导致公众讨论环境变得贫瘠。

三、原因分析1. 匿名性:社交媒体上的匿名账号使得肆意攻击更容易,并让施暴者感到无所顾忌。

2. 缺乏监管机制:现有的监管机制未能跟上互联网发展的速度,在技术层面以及立法层面都显得捉襟见肘。

3. 社交媒体算法:某些社交媒体平台将更多关注放在用户点击量增长等目标上,而缺乏对内容真实性以及潜在危害的评估。

四、整治方案1. 提高用户意识与素养:- 教育用户如何正确使用社交媒体平台,并告知他们相关规则;- 呼吁用户行为规范化,并通过宣传活动提升用户对网络暴力的敏感度。

2. 强化社交媒体平台责任:- 建立更加严格的监管机制,要求社交媒体公司加强审核和管理;- 将违规行为列入黑名单,并依法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3. 加强法律保护:- 制定相关网络暴力防控法律,明确社交媒体平台在内容发布中所承担的责任;- 提高打击网络暴力犯罪行为的司法效率,有效维护公共利益与人民权益。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网络暴力现象指的是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侮辱、诽谤等行为,给被害人造成精神和心理上的伤害。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平台的盛行,网络暴力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给社会治安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为了有效预防和整治网络暴力现象,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加强网上治理,维护网络空间的和谐与秩序。

针对网络暴力现象,我们应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当前我国已经有了一系列旨在维护网络安全和秩序的法律法规,如《网络安全法》、《刑法》等,但是在针对网络暴力的处罚力度和法律裁判上仍然存在不足。

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网络暴力行为的定义和处罚标准,加大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查处力度,严惩违法行为,为受害人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

加强对网络暴力现象的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

要通过媒体、网络平台、学校教育等途径,加强对网络暴力现象的引导和宣传,倡导文明网络行为,增强社会公众对网络暴力的警惕和抵制力。

也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人们正确的网络行为意识和素养,加强对网络暴力行为的防范和避免。

加强网络平台的管理和监管也是整治网络暴力的重要对策之一。

各大网络平台应该加强对用户的身份认证和管理,建立健全的用户信息保护机制,加强对网络暴力行为的监测和巡查,及时清理和处理有害信息。

网络平台也应该加强对用户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对于散布网络暴力信息的用户严肃处理,保持网络空间的清朗和秩序。

也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来预防和整治网络暴力现象。

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网络暴力行为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快速发现和清理有害信息,净化网络空间。

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建立网络暴力信息的追踪和溯源系统,有效打击恶意用户和组织的网络暴力行为。

整治网络暴力现象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合作。

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公民个体等各方都应该积极参与到整治网络暴力的行动中,共同为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和秩序作出努力。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网络暴力的治理和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网络暴力举报和处理机制;社会组织可以开展相关主题宣传活动、组织相关研讨会等,增强公众对网络暴力的认识和警惕;公民个体也应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做到不造谣、不信谣,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和谐与稳定。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网络暴力是指在互联网上对个人、群体或事物进行侮辱、威胁、恶意攻击等行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暴力现象也不断增加,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为了净化网络环境,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整治措施。

政府应加强对网络暴力的监管和法律制度建设。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网络暴力的定义和处理方式,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提供法律保护。

加大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对网络暴力行为的监测和处罚力度,对于恶意攻击者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提高违法成本,形成威慑,从根本上减少网络暴力现象的发生。

互联网企业应加强自身的管理和监管机制。

通过建立完善的用户管理制度,对用户进行实名制注册,实行身份认证,并建立用户信用系统,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在线举报制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网络治理环境。

加强技术手段的研发和应用,开发出可以识别和过滤网络暴力言论的智能软件或算法,将恶意言论拦截在网络外部,减少其传播范围。

加强网络教育和公众意识提升。

通过开展网络安全和网络素质的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网络素养,培养正确的网络行为和价值观。

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网络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避免参与网络暴力行为。

加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指导,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价值观念,教育他们在网络空间中要有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引导。

各界媒体应积极参与网络暴力的监督和曝光,通过报道揭示网络暴力的真相,引导公众关注和参与网络暴力的整治工作。

建立网络暴力行为的舆情监测机制,通过公开处罚结果等方式,加大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曝光力度,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推动网络暴力现象的整治。

网络暴力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互联网企业、公众和媒体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加强网络监管,加强用户管理和技术手段的研发应用,加强网络教育和公众意识提升,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引导,才能有效整治网络暴力现象,构建一个和谐、安全的网络空间。

七十个应对网络暴力问题的解决方案

七十个应对网络暴力问题的解决方案

七十个应对网络暴力问题的解决方案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暴力问题也日益突出。

网络暴力不仅对个人造成心理和身体伤害,还对社会稳定和和谐产生不良影响。

面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共同努力,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应对网络暴力。

本文将提出七十个解决方案,以期为解决网络暴力问题提供指导。

一、改进法律法规和政策:1. 修订网络暴力相关法律,加大对网络暴力行为的处罚力度。

2. 完善在线平台责任制度,明确网络平台对用户产生不良行为的监控和管理责任。

3. 建立维权机制,加强网络暴力案件的调查和处理。

二、推进教育和宣传:4. 加大网络暴力教育力度,提高社会公众对网络暴力问题的认识。

5. 开展网络暴力主题宣传活动,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6. 设立网络暴力防范和救助热线,为受害者提供专业帮助和支持。

三、加强监管和治理:7. 加强网络平台的管理,建立健全的内容审核和监测机制。

8. 完善网络身份认证体系,减少网络暴力行为的匿名性。

9. 提高网络安全技术水平,预防网络攻击和侵犯个人隐私事件的发生。

四、加强家庭教育:10. 加强家庭对网络教育的引导,培养孩子正确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

11. 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网络行为的监督,及时发现和制止不良行为。

12. 建立家庭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家庭成员的网络安全防范能力。

五、强化学校教育:13. 学校要加强网络暴力教育,开展网络暴力防范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14. 学校应建立网络平台监管制度,规范师生在网络平台上的行为。

15.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对网络暴力问题的了解和处理能力。

六、加强媒体的引导:16. 媒体要加强网络暴力问题的报道,提高社会关注度。

17. 要倡导正确的网络语言,避免使用侮辱和歧视性言辞。

18. 媒体应开展网络道德宣传活动,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网络暴力防范。

七、加强行业自律:19. 各行各业要加强行业自律,共同维护网络环境的良好秩序。

20. 行业协会要建立网络暴力行为的规范和标准,及时处理网络中的纠纷和冲突。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成因与对策探析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成因与对策探析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成因与对策探析一、绪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娱乐休闲的重要平台。

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之一便是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的概述,揭示其严重性和普遍性;其次,分析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包括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网络环境因素;针对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预防和治理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提供参考。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在这个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娱乐休闲的重要平台。

网络的普及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之一便是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的日益严重。

网络暴力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了心理和生理上的伤害,还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了不良影响。

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与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的根源。

通过对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可以找出导致这一现象的各种因素,从而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提供依据。

研究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还有助于揭示网络空间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为其他群体的网络暴力防治提供借鉴。

研究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的对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网络素养和自我保护意识。

通过探讨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的有效对策,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到网络暴力的危害,学会如何避免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或加害者。

研究对策还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网络暴力行为,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研究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暴力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的研究,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从而有效地遏制网络暴力现象的蔓延,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的成因与防治策略

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的成因与防治策略

M EDIA COMMUNICATION说现实中不敢说的话,做现实中不敢做的事,表现出一种“去抑制”的特点。

换言之,个体在面对某些情境或者感受到某些情绪时,原本会通过自我控制而减弱的情感和行为反应失去了约束,不降反升。

2.网络的“广场效应”网络舆论常常显现出爆发性、群体扩散性和演变不确定性等特点,极易造成范围广泛的不良影响。

这是因为网络构建了一个新型电子公共领域,吸引个体将现实活动延伸到该区域之中,从而产生“广场效应”。

具体而言,这种广场效应指的是个体在人群聚集的公开场合的言行与实际生活不符的言行,这使得整个群体的道德水平相比个体的道德水平有所降低。

3.网络的监管薄弱性国外的一些经验表明,相关法律法规的设立往往始于一些极端的网络暴力事件,因其后果严重,引起了政府对于网络暴力的关注,继而促进了法律规定的诞生。

在我国,有关网络的法律建设、监管力度等工作仍处于逐步完善的阶段。

网民在实施网络暴力过程中常常忽视了法律的约束,加上网络暴力事后追责难度大,还有部分媒体和社交平台受利益驱动而放任不良信息传播,在一定程度上都导致了网络暴力的滋生和蔓延。

(二)社会因素以往相关的实证研究都体现出网络暴力的形成是社会心理与社会现实共振的结果。

因而,有关网络暴力的社会因素涉及社会环境、社会阶层、群体心理等原因。

1.社会环境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而深刻的社会转型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封闭性社会向开放型社会转变,各种风险不断涌现,甚至个别风险会以一种激烈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贫富差距加大、就业形势严峻、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等等。

这些问题如若处理得当,才能顺利降低或消除风险,成功地实现社会转型。

而大众对于风险的承受力高低不一,当发生特殊事件时,少部分人可能会产生极化情绪和非理性言行。

2.社会阶层在实际生活中,当面临社会冲突时,往往社会阶层意识会成为人们选择立场的依据。

随着经济转轨,利益失衡、价值变迁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暴力的解决之道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暴力的解决之道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暴力的解决之道1. 引言1.1 网络暴力的定义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空间中针对他人实施恶意攻击、言语辱骂、人身威胁等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是由于网络匿名性和虚拟性的特点,使得施暴者可以在不受到实体约束的情况下,对他人进行各种形式的伤害。

网络暴力不仅仅限于文字上的攻击,还包括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传播方式,其伤害性远远超过传统的暴力行为。

网络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严重。

青少年处在身心发育阶段,他们的心理较为脆弱,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面对网络暴力的攻击,青少年往往会感到沮丧、自卑甚至抑郁。

长期以往,网络暴力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甚至导致极端的行为。

解决网络暴力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只有通过加强网络监管、建立网络道德标准、加强网络素质教育、倡导理性网络表达以及提倡网络友善互动等措施,才能有效防止和减少网络暴力的发生,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

将在接下来的内容中为大家详细介绍。

1.2 网络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网络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暴力会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在网络世界中,青少年经常遭受到言语侮辱、人身攻击等形式的网络暴力,这些恶意言论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网络暴力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攻击性行为。

在网络上看到或受到别人发起的恶意攻击,有些青少年可能会模仿这种行为,以报复或者寻求宣泄情绪。

这种攻击性行为不仅会损害他人,也会对自身造成伤害。

网络暴力还可能影响青少年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长期遭受网络暴力的青少年可能会产生防范心理,对他人保持警惕和不信任,导致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出现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网络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 正文2.1 加强网络监管加强网络监管是解决网络暴力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

应建立完善的网络监管机制,加强对网络暴力行为的监督和打击力度。

各级相关部门应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暴力事件,确保网络空间的清朗和有序。

网络暴力专项整治方案

网络暴力专项整治方案

一、背景与目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重要领域。

然而,近年来,网络暴力现象日益严重,严重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网络空间的和谐稳定。

为有效遏制网络暴力行为,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特制定本专项整治方案。

二、整治范围与目标1. 整治范围:针对网络论坛、社交媒体、直播平台、网络游戏等网络空间中的网络暴力行为。

2. 整治目标:(1)严厉打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行为,降低网络暴力发生率;(2)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提高网民自律意识;(3)加强网络暴力治理体系建设,提高网络暴力防范和处置能力。

三、整治措施1. 强化网络暴力监测与识别(1)建立网络暴力信息监测体系,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实时监测;(2)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网络暴力信息识别准确率;(3)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共同打击网络暴力行为。

2. 严格依法打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1)对涉嫌网络暴力的违法行为,依法予以查处;(2)对组织、教唆、煽动网络暴力行为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3)对网络暴力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予以从重处罚。

3. 加强网络平台监管(1)督促网络平台建立健全网络暴力治理机制,加强内容审核;(2)对未落实网络暴力治理责任的平台,依法予以处罚;(3)鼓励网络平台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曝光,形成震慑效应。

4. 提高网民自律意识(1)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网民法律意识;(2)开展网络文明宣传活动,倡导文明上网、理性表达;(3)引导网民关注网络暴力问题,积极参与举报和抵制网络暴力行为。

5. 完善网络暴力治理体系(1)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溯源机制,提高案件侦破效率;(2)加强部门协作,形成打击网络暴力合力;(3)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网络暴力治理制度。

四、实施步骤1. 制定方案(2023年11月)2. 宣传发动(2023年12月)3. 整治实施(2024年1月至6月)4. 总结评估(2024年7月)五、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网络暴力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项工作;2. 加大经费投入,保障专项整治工作顺利开展;3. 强化督导检查,确保专项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12期山东社会科学No.12总第196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6网络暴力的形成与治理对策聂培尧林培光周志政(山东财经大学,山东济南250002)[摘要]网络已日渐成为一种新的民意表达渠道。

网络舆论对揭露事件真相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也越来越多。

[关键词]网络暴力;网络实名制;网络民主;实名制[中图分类号]D66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1]12-0086-03近几年,我国互联网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快速获取信息资源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

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网络暴力”随之产生,其不良影响也经由网络蔓延传播。

“网络暴力”与传统的现实暴力不同,它并不是真实可见的暴力行为,而是通过在网上发表言论,对当事人造成直接或间接的伤害,是一种虚拟的暴力。

网络暴力行为对当事人和参与者、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产生了诸多不良甚至极为严重的影响,应得到有效控制。

一、“网络暴力”的现状随着网络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在互联网技术的弊端以及网民自身素养、相关监管政策的缺失等因素的影响下,网络的负面效应被逐步放大,特别是网络暴力在网络上频频上演,从早期的“虐猫事件”、“铜须事件”,到近期的“艾滋女”事件、“局长香艳日记”等,网络暴力愈演愈烈。

网民在正义的名义下,在没有澄清事件真伪的情况下,无节制地对事件当事人进行道德批判、公布隐私,甚至用恐吓、围攻当事人的手段来发泄愤怒,将法律法规抛诸脑后。

可以看到,网络暴力虽然是在网络世界中发生,但指向的对象仍是现实生活中的个体。

网络暴力是一种网络失范现象。

网络暴力一方面危害事件当事人,给其带来精神伤害,给其生活和工作带来困扰,严重的甚至造成事件当事人的死亡;另一方面,网络暴力扰乱了互联网环境,并逐渐向现实世界渗透,诱发暴力犯罪。

《人民日报》曾分析过网络暴力的三大特征:一是以道德的名义,恶意制裁、审判当事人并谋求网络问题的现实解决;二是通过网络追查并公布传播当事人的个人信息(隐私),煽动和纠集人群以暴力语言进行群体围攻;三是在现实生活中使当事人遭到严重伤害并对现实产生实质性的威胁。

二、“网络暴力”成因分析(一)法律的不健全使许多网民有恃无恐我国关于网络暴力的立法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非专门针对互联网的立法,如《民法通则》、《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侵权责任法》等等,这些法律法规对保护网络中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等作了规定;二是专门关于互联网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制度和司法解释以及地方性法规对网络暴力的规制。

尽管关于网络的立法已经不少,但大多仍停留在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层面上,法律规定不完善、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差、处罚力度不够的状况非常突出。

许多政府机构从自身执法角度和部门利益出发,制定了多部互不协调甚至相互冲突的法规。

这种局面使很多执法部门无所适从。

网络法规缺乏全面系统性、网络环境下执法难度大等问题,使相关法律无法对网民形成强有力的约束。

与此同时,对已发生的造成不良影响的网络暴力事件的处罚力度不大,难以发挥应有的威慑作用,也是导致网络暴力事件频收稿日期:2011-11-03作者简介:聂培尧,山东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爱丁堡Napier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Visiting Professor),美国纽约州立大学Old Westbury学院访问教授。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教育部2009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网络暴力形成、危害及对策研究”(09JDSZ2048)的资助。

68频发生的重要原因。

(二)网络的匿名性弱化了网民的法律、道德和责任意识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不仅加剧了对传播者监控约束的难度,而且弱化了传播者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责任感。

由于网络传播者隐蔽了其身份,加之网络传播时间地点的不确定性、网络传播的跨国性、网络传播速度与更新快等原因,政府对网络传播的刚性控制有很大困难。

一些网民之所以如此肆无忌惮,依仗的就是的匿名。

他们是“无名的大多数”,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法律和道德责任,风险趋近于零。

可以设想,如果规定必须以真实身份出场,则其行为必定有所顾忌。

(三)网民的特点使网络言论带有更多的情绪化和盲目性我国的网民具有年轻化、低学历的特点。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年龄持续下降,年轻群体占主流,高中学历比例最高。

网民的年轻化使许多网民表现出心理不成熟、情感脆弱、价值观模糊等特点。

他们遇事容易冲动,缺乏自我控制和冷静思考的能力,容易受别人言论的影响产生从众心理,对事情往往急于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学历层次低又制约着他们对事情作客观细致、全面深入的思考,往往使他们对是非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这就为网络暴力的形成和扩大提供了可能。

从某种角度讲,正是网民缺乏法律意识和群体在网络传播中的从众心理滋生了网络暴力。

很多网民在发表网络言论时,根本没有责任观念和法律意识,他们在实现自己言论自由的同时却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利和言论自由,但大多数网民却没有意识到言论自由的底线是法律和责任。

(四)在促进网络民主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暴力的负面效果在网络信息化时代,网络与民主的结合是一种必然。

网络民主是民主发展的新形式,它给大众的直接参与提供了广阔空间。

在网络环境下,网民可以平等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地、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使网络民主具有便捷性和广泛性。

如果网民能以维护公民权益的态度严肃认真地使用网络发言机会,那么网络民意就可以成为一个极其贴近现实民意的标本。

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在促进民主发展方面是积极的。

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在促进民主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暴力等负面效果。

网民的群体力量是一种事实上的“公权力”,这种“公权力”的过度使用或者滥用极易导致网络暴力的发生。

在每个人都凭借互联网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而彰显出平民力量的时候,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制约,一些网民就可能会滥用这种权利,甚至将其作为一种谋取私利的工具,这就是一种缺乏对他人尊重的多数人暴力。

如“人肉搜索”既可以披露丑恶事实,帮助人们寻找答案,也容易导致恶意诽谤、侵犯他人隐私等网络暴力行为的发生。

(五)一些组织唯利是图对网络暴力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果说有些网络暴力事件是一些网民出于“善意”或自由表达只是方式不当导致的,那么有些网络暴力事件则是某些人受利益驱使、唯利是图的结果。

一些组织违背职业道德,受客户委托,恶意攻击他人;一些网站为提高点击率获取收益,刻意凸显、扩大这种言论;一些团伙为了牟取暴利,迎合一部分人的病态心理和不良嗜好,想方设法制作和传播这类视频。

这些都为网络暴力的形成和升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网络暴力”的治理对策(一)健全法律制度,加强对网络隐私权的立法保护网络是虚拟的,但网络的参与者———网民———是现实的,当“网络人”同时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和现实的环境中触犯法律时,法律必须对其予以制裁。

目前我国的网络暴力主要集中于侵犯网络隐私权、名誉权等方面,诸如“网络恶搞”、“网络追杀”等。

针对我国网络法律法规的现状,相关部门应协调一致,尽快制定全面系统的法律规范,加强法规的可操作性,把网络舆情传播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保证网络舆情有法可依。

同时,面对越来越多的网络暴力,法律所能做的无外乎事前的监督管理与事后的责任追究。

关于事前的监督管理,我们首先应加快网络立法,维护网络秩序。

国家有必要出台相关法律,加强对网络言论的监督和管理,从而避免给当事人造成意外的伤害。

在个人隐私权保护方面,应既充分借鉴欧美的立法经验,遵循网络隐私保护的一般立法原则,又要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合理平衡各种隐私利益的关系。

关于事后的责任追究,法律应保证网民的网络隐私权不受侵犯。

当社会公众知情权与个人隐私权相冲突时,应依法坚持前者优先的原则。

另外,对于互联网这个虚拟的环境,除了法律的制约,还应制定相应的网络道德规范。

网络道德规范以明确的赞同、鼓励、禁止、惩罚等规定,约束主体的行为。

网络道德规范不仅对网络用户具有普遍的约束作用,还有利于网民自律意识的培养。

(二)实施网络实名制78网络实名制可以以下三种方式实施:第一,制定实施后台实名制。

后台实名制又被称作间接性实名制,该制度是指网民在互联网上活动不是必须完全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只需要将自己的真实身份数据提交给管理员即可。

因此,网民的个人信息不会直接暴露在网络中,只有网络管理员掌握。

第二,区分场合适用。

实行网络实名制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网民无所顾忌,擅自损害他人合法的人格权。

因此,只需在有可能对他人造成侵害的场所实施网络实名制即可,例如,在论坛,博客或BBS中发表文章时适用。

第三,成立专门的具有政府性质的个人信息管理库,对网民在网上活动时提供的个人信息进行专门管理,以防轻易泄漏。

(三)加强网络执法,提高网络舆论监管能力、完善监管方式网络暴力的多发反映了我国在网络监管方面存在的不足。

杜绝网络暴力仅仅依靠网站、网民的自律是远远不够的,运用网络技术手段进行监督和制约是十分必要的。

政府应为网络服务商提供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帮助网络服务商完善技术监管手段,加强网络信息监管。

要运用更高的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过滤,及时监测不良信息,防止负面信息的夸大、传播,使网络舆情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确保掌握网络信息处理的主动性。

如一些网站对“发言者”增加限制,限制身份,限制任意发言,并对其言论进行监控;一些网站尝试使用绿色软件,对信息进行甄别、过滤;还有一些网站开始实行网络后台实名制,完善对信息的控制追查机制。

这些控制和限制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网络暴力。

(四)提高网络服务商和网民守法意识网民是网络暴力事件的主要参与者。

网民一是要加强自律意识,强化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作到文明上网。

互联网为网民提供了自由发表言论的空间,借助互联网,网民可以表达各种利益诉求,发表自己的意见。

但网民的表达权和言论自由是有前提条件的,即不能触犯法律和侵犯他人及公众的合法权益。

因此,网民的言论自由是相对的,网民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从自身做起维护文明的网络环境,远离偏激、恶意甚至污秽言论。

二是要提高自己获取信息及分析信息、识别信息的能力。

互联网为网民提供了自我学习的平台,借助互联网,网民可以浏览、获取各种信息,可以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但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这就要求网民需要具备信息分辨能力,对是非作出正确的判断,客观准确地理解网络报道的事实,避免被误导而介入网络暴力。

当前,网络服务商(网站)为许多网络暴力事件提供了平台。

网站应加强行业自律,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