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教案设计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94503e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a4.png)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太史公自序》,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太史公自序的精神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 理解太史公自序的写作背景、意义及作者的生平经历。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懂句子和成语的解释。
2. 太史公自序在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价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及太史公自序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太史公自序的精神内涵。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懂句子和成语,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享心得,共同解决难题。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重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太史公自序的价值。
5.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太史公自序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3. 选择一篇《史记》中的其他篇章进行预习,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包括字词、句子的理解,以及对太史公自序意义的理解。
2. 学生在讨论、分析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探究的能力。
3. 学生对太史公自序所体现的精神内涵的感悟,以及对文学和祖国的热爱情感的培养。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太史公自序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八、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注释和译文,以便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参考。
《太史公自序》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c7272b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4a.png)
《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所著《史记》的自序部分,通过对太史公自序的阅读和学习,可以了解《史记》的成书过程、作者的史学观念和治史态度,以及太史公的人生经历。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太史公自序》的基本内容,掌握太史公的史学观念和治史态度。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太史公自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文本解读2.1 文本内容概述《太史公自序》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史记》的成书过程,太史公的史学观念和治史态度;第二部分讲述了太史公的人生经历;第三部分阐述了太史公编写《史记》的目的和意义。
2.2 重点词汇和句式1) 词汇:隐忍、愤世嫉俗、浩荡、锋芒毕露等。
2) 句式:对仗句、排比句、设问句等。
2.3 文本解读1) 《史记》的成书过程及太史公的史学观念。
2) 太史公的人生经历及其对史学的贡献。
3) 太史公编写《史记》的目的和意义。
第三章:合作探讨3.1 分组讨论1) 太史公的史学观念和治史态度对后世的影响。
2) 太史公的人生经历对其史学创作的影响。
3.2 分享讨论成果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太史公的史学观念、治史态度及其人生经历对《史记》创作的影响。
第四章:课堂小结4.1 知识梳理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太史公自序》的内容,总结太史公的史学观念、治史态度及其人生经历。
4.2 课后作业1) 熟读《太史公自序》,理解太史公的史学观念和治史态度。
2) 结合太史公的人生经历,分析其对史学的贡献。
第五章:拓展延伸5.1 太史公与《史记》1) 查阅资料,了解太史公的其他著作。
2) 分析《史记》在中国史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5.2 太史公的人生经历与性格特点1) 结合《太史公自序》及其他史料,分析太史公的性格特点。
2) 探讨太史公的人生经历对其性格形成的影响。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f5fc45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7c.png)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太史公自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其创作《史记》的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太史公自序》。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理解太史公坚持真理、不畏强暴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太史公自序》的内容。
(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其创作《史记》的背景。
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生僻词语的解释。
(2)文言文句式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司马迁及其《史记》。
(2)引导学生关注《太史公自序》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太史公自序》,感知文本。
(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太史公自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分析:(1)讲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
(2)分析司马迁的写作手法及其艺术特色。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并背诵《太史公自序》。
(2)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司马迁的精神品质,进行拓展学习。
四、作业布置1. 翻译并背诵《太史公自序》。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太史公自序》的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司马迁生平及其创作《史记》的认知水平。
3.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作业完成中的表现,以及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七、教学准备1. 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的准备。
《太史公自序》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1c86a0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0c.png)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及写作特点
结构清晰
文章以时间为轴,通过叙述太史公家族历史、个人 经历及学术观点,展示了作者的人生轨迹和学术思 想。
善于用典
太史公运用大量典故,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加 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夹叙夹议
在叙述中穿插议论,表达作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 看法,体现了作者的历史观和文学观。
课程要求
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按时完成作业和阅 读任务,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历史 问题。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启发式 教学和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思考。
教学手段
本课程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包括PPT演示、视频播放、图片展示等,以丰富教 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同时,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 行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
生动形象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
音韵和谐
注重语言的音韵美,运用押韵 、平仄等手法,使文章读起来 朗朗上口。
含蓄蕴藉
言简意赅,含而不露,给读者 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06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
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介绍
秦始皇统一六国
01
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关键语句解读与赏析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 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此句表明太史公对天地自然的重视,认为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 律,体现了其天人合一的思想。
“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太史公谦虚地表 示自己只是在整理历史故事,而非创作,但后人却将其与《春秋》相提并论,体现了太史公 在史学上的重要地位。
太史公自序教案范文
![太史公自序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0b05073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70.png)
太史公自序教案范文【教材准备】1.《史记》太史公自序的文本材料2.学生阅读材料包括《史记》的相关章节及相关研究资料3.文字提问、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的工具(例如黑板、白板、多媒体设备等)【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向学生简要介绍《史记》和太史公自序的背景和重要性。
2.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于史学的了解和对历史的认识。
第二步:阅读与分析(30分钟)1.让学生阅读太史公自序的文本材料,可以适当分段分配给学生,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
2.引导学生思考太史公自序的核心内容,例如太史公写作《史记》的目的、他的历史观点、他对历史文献的搜集和整理方式等。
学生可以在个人阅读后进行讨论,也可结合小组合作进行分析和总结。
第三步:交流与讨论(20分钟)1.学生就他们对太史公自序的分析结果交流和讨论。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补充。
2.引导学生通过自序理解《史记》的核心价值和重要性,并就太史公在史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进行讨论。
第四步:写作练习(30分钟)1.让学生根据对太史公自序及相关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撰写一篇短文(约500字),阐述他们对《史记》的认识和看法。
2.教师可以提供写作方向和思路的引导,例如学生可以从《史记》对于中国史学研究和历史记载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阐述。
3.学生可以在课后完成这篇短文,并在下节课上交或逐篇分享。
第五步:总结(10分钟)1.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写作进行总结,再次强调《史记》及太史公对中国史学和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2.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和研究《史记》及相关资料,并培养他们对历史学的兴趣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进一步阅读和研究《史记》中的其他章节,了解太史公的写作风格和对历史事件的诠释。
2.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并写一篇小论文或演讲,分享他们对于该事件或人物的分析和认识。
【教学反思】通过阅读太史公自序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史记》的重要性和太史公作为史学家的地位和影响。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1e5bd55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7d.png)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太史公自序》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的生平。
分析并解读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通过解析文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司马迁坚持真实记录历史的勇气和决心。
理解太史公自序对于历史记载的重要性和价值。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太史公自序》选段2.2 教学重点:重点解读选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重点分析选文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的史学观和他的历史记载方法。
体会太史公自序在历史记载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司马迁的生平介绍,引起学生对《太史公自序》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记载的重要性和价值。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选文,理解文意。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选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选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读选文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重点讲解和解析。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太史公自序在历史记载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3.5 总结与拓展: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教师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拓展学习。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的参与情况。
4.2 理解与解读:评估学生对选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4.3 文学鉴赏能力:评价学生对选文中比喻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司马迁的生平介绍资料。
文言文阅读技巧和方法的指导资料。
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参考书籍和阅读材料。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师准备:深入学习《太史公自序》的背景知识和司马迁的生平。
准备课堂讲解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设计教学活动和课堂提问。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0b0b94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47.png)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太史公自序》的作者司马迁及其时代背景。
2. 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3.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并运用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4. 领会太史公自序中所体现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
1.2 教学内容1. 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2. 阅读并分析《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结构和特点。
3. 讲解并练习文言文阅读技巧,如实词推断、虚词理解、句子翻译等。
4. 探讨太史公自序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及其结构。
2. 司马迁的生平及其对《史记》的影响。
3.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运用。
4. 太史公自序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的探讨。
2.2 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词汇的理解。
2. 对太史公自序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的深入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司马迁的生平、时代背景、《太史公自序》的结构和内容。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实践,讨论太史公自序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太史公自序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2 教学手段1. 投影仪:展示《太史公自序》的文本和相关的图片、图表。
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和背景信息。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准备1. 准备《太史公自序》的文本和相关的图片、图表。
2. 收集相关的阅读材料和背景信息。
4.2 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2. 阅读与分析:学生阅读《太史公自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3. 阅读技巧讲解与练习:教师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学生进行实词推断、虚词理解、句子翻译等练习。
4.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的探讨: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太史公自序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
《太史公自序》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太史公自序》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a7e2901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f8.png)
《太史公自序》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太史公自序》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太史公自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介绍《太史公自序》的背景、写作意图、内容特点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著作的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目标1.了解《太史公自序》的历史背景、写作意图等方面的内容。
2.理解《太史公自序》的特点及其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3.掌握阅读《太史公自序》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内容:《太史公自序》的历史背景、写作意图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内容:理解《太史公自序》的特点及其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辅以影片、讨论等形式。
五、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1.向学生介绍《太史公自序》的背景和意义,引起学生的兴趣。
2.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先猜测《太史公自序》的写作意图。
Step 2:讲解(30分钟)1.讲解《太史公自序》的历史背景,介绍文字记载的进程以及史学的发展和演变。
2.深入分析《太史公自序》的写作意图和主题。
3.介绍《太史公自序》的内容特点和对历史研究的启示。
Step 3:影片欣赏(15分钟)1.播放相关影片,用图文并茂地展示《太史公自序》的内容和特点。
2.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了解《太史公自序》的意义、价值和影响。
Step 4:讨论(15分钟)1.让学生自由讨论《太史公自序》的特点,收集各个角度的意见。
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太史公自序》所呈现的历史图景,探究其历史价值和意义。
Step 5:总结(10分钟)1.听学生谈论心得,互相交流观点和感受。
2.老师讲述总结,强调《太史公自序》的启示和对新时代历史研究的影响。
六、教学要点1.理解《太史公自序》的写作意图和主题。
2.掌握《太史公自序》的内容特点和对历史研究的启示。
3.掌握阅读《太史公自序》的方法和技巧。
七、教学评价1. 提问与回答:检查学生是否理解课堂内容。
2. 讨论与交流:检查学生对《太史公自序》的全面理解程度。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957938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01.png)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掌握文中的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能够分析司马迁的史学观念、父亲对他的影响、他的抱负以及忍辱负重完成《史记》的精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学习司马迁坚持真理、笔伐暴政的精神,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为了理想而奋斗、忍辱负重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认识文学的力量,提高对文学的热爱和尊敬。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司马迁的史学观念、父亲对他的影响、他的抱负以及忍辱负重完成《史记》的精神。
2. 教学难点:文中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通过简要介绍司马迁和《史记》的背景,引出《太史公自序》的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司马迁的史学观念、父亲对他的影响、他的抱负以及忍辱负重完成《史记》的精神。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情感升华:通过学习司马迁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了理想而奋斗、忍辱负重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复述《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
2. 请学生谈谈对司马迁忍辱负重精神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教学过程中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7d5144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a2.png)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太史公自序》中的重要段落。
(2)理解《太史公自序》的结构和内容,把握太史公的生平及其写作背景。
(3)分析太史公自序的文学特色和历史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太史公自序》。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运用文献资料,进行历史分析与思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太史公坚定的历史信仰和崇高的史学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太史公自序》的结构和内容。
(2)太史公的生平及其写作背景。
(3)太史公自序的文学特色和历史价值。
2. 教学难点:(1)太史公自序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古文词汇的理解。
(2)太史公自序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太史公自序》的背景、结构和内容。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太史公自序》。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深入解读《太史公自序》。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太史公自序的文学特色和历史价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太史公及其《史记》。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太史公自序》,理解文意。
3. 讲解分析:讲解《太史公自序》的背景、结构和内容。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太史公自序》。
5. 案例分析:分析太史公自序的文学特色和历史价值。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太史公自序》中的重要段落。
3. 推荐阅读《史记》其他篇章,了解太史公的史学思想。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太史公自序》的情况。
2. 学生对《太史公自序》的结构和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太史公的生平及其写作背景的了解。
4. 学生对太史公自序的文学特色和历史价值的分析能力。
5.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太史公自序》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25d34a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cc.png)
《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所著《史记》的自序部分,通过自序,太史公向后人展示了其编写《史记》的初衷、动机和经过。
本章将对《太史公自序》进行深入解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史记》的内涵及其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太史公自序》的文学特点及其在《史记》中的地位;(2)掌握太史公编写《史记》的初衷、动机和经过;(3)分析太史公在自序中所表达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太史公自序》;(2)学会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分析《太史公自序》的文学价值;(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太史公坚定的历史使命和崇高的道德品质;(2)认识到《史记》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3)树立正确的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第二章:《太史公自序》文学特点解析2.1 语言艺术(1)分析《太史公自序》的语言风格,如豪放、深沉、严谨等;(2)举例说明《太史公自序》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偶等;(3)探讨《太史公自序》中的用词特点,如古朴、典雅、生动等。
2.2 结构布局(1)分析《太史公自序》的整体结构,如开篇、主体、结尾等;(2)研究《太史公自序》中的篇章转折,如过渡、呼应等;(3)评价《太史公自序》的结构布局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三章:太史公编写《史记》的初衷与动机3.1 太史公的家庭背景及其对历史研究的重视(1)了解太史公的家庭背景,如世系、父辈的影响等;(2)分析太史公所处时代的历史环境,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3)探讨太史公对历史研究的重视程度,如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运用等。
3.2 太史公的人生经历与《史记》的编写(1)分析太史公的人生经历,如仕途坎坷、遭受宫刑等;(2)探讨太史公在人生经历中对历史研究的感悟和认识;(3)评价太史公的人生经历对《史记》编写的影響。
《太史公自序》教案[推荐五篇]
![《太史公自序》教案[推荐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c934131c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8d.png)
《太史公自序》教案[推荐五篇]第一篇:《太史公自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
序言是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
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得阅读《史记》。
二、朗读课文。
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
(文章比较长,旁边已经有了翻译,讲读的时候,点重要的字词,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字词总结:(一)古今异义词至于去市长河古文故事往往(二)通假字反阙指罔失承拂(三)活用字词相显则死善恶君臣子闻是非(四)一词多义所以次四、整体感知。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1—3自叙家世谱系。
4—6叙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叙自己忍辱写《史记》。
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五、探究谈论(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1、家族赋予的使命——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颛顼时司天地唐虞时复典夏商时世序周时将领典周史战国秦司马错将伐蜀司马靳事白起秦朝司马昌主铁管汉朝司马无泽市长司马喜五大夫司马谈太史公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
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
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太史公自序》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1b79b6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aa.png)
《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1.2 教学目标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太史公自序》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第二章:司马迁生平事迹简介2.1 司马迁的家族背景介绍司马迁的家族传承,太史令一职的由来以及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对史学的影响。
2.2 司马迁的生平经历讲述司马迁的生长环境、游历见闻以及所受到的教育。
重点介绍司马迁在李陵之祸中的遭遇以及其忍辱负重的精神品质。
2.3 司马迁的史学观念分析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关于史学的观点,如“寓言以记言”、“实录”等。
3.1 汉武帝时期的史学环境分析汉武帝时期对史学的重视和支持,以及当时的历史研究氛围。
3.3 《史记》的体例与创新介绍《史记》的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体例,以及司马迁在编纂过程中的创新之处。
第四章:《太史公自序》中的重要观点分析4.1 “天人感应”观分析《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关于“天人感应”的论述,如“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等。
4.2 “通古今之变”观探讨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关于“通古今之变”的观点,如“夫不变者,变之至也;变者,不变之至也。
”等。
4.3 “成一家之言”观分析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成一家之言”的理念,以及其对后世史学研究的影响。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回顾本章内容,强调《太史公自序》在历史学和文学领域的价值,以及司马迁的史学观念对后世的影响。
5.2 课后拓展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史记》其他篇目,进一步了解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和《史记》的编纂特点。
鼓励学生进行学术研究,探讨司马迁的史学观念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
第六章:《太史公自序》中的历史观6.1 历史真实性的追求分析《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对历史真实性的重视,如何通过“实录”精神来保证史书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太史公自序》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a12289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8a.png)
《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太史公自序》的作者司马迁及其时代背景。
理解并掌握《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兴趣。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难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太史公自序》的背景、内容和精神内涵。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培养阅读和理解能力。
第二章:作者及时代背景介绍2.1 司马迁简介讲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和对历史学的贡献。
强调司马迁写作《史记》的意义和价值。
2.2 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背景介绍汉武帝时期的政策和成就。
分析汉武帝时期对司马迁的影响。
第三章:《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3.1 自序的背景和目的讲解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和动机。
强调自序在整部《史记》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3.2 自序的主要内容概述讲解自序的结构和内容。
强调自序中表达的司马迁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第四章:《太史公自序》的精神内涵4.1 太史公自序中的历史观念讲解司马迁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强调司马迁的历史观念对后世的启示。
4.2 太史公自序中的道德观念讲解司马迁在自序中表达的道德观念。
强调司马迁的道德观念对当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第五章:文言文阅读与理解5.1 文言文阅读技巧讲解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强调阅读文言文的重要性和方法。
5.2 《太史公自序》文言文解读引导学生阅读《太史公自序》的文言文原文。
讲解文言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
引导学生理解和解读文言文内容。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安排学生预习《太史公自序》的文言文原文。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多媒体教学工具。
6.2 课堂活动安排进行作者及时代背景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司马迁和汉武帝时期。
分组讨论《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促进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
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帮助学生克服阅读困难。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083288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22.png)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太史公自序》。
(2)理解文中出现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太史公、自序等。
(3)分析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太史公自序》的主题思想。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太史公的史学精神,树立正确的史学观念。
(2)领会自序中表现的人格魅力,树立正直、坚韧的人生态度。
(3)认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珍惜现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
2. 分析太史公的人物形象,领会其史学精神和人格魅力。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
2. 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太史公自序》的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太史公与其他历史人物的特点。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及太史公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太史公自序》,理解文意,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3.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出现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太史公、自序等。
分析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4. 案例分析:选取其他历史人物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太史公的形象。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太史公自序》的主题思想,分享学习心得。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太史公的史学精神和人格魅力。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太史公自序》。
2. 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文中出现的古代文化常识。
3. 学生能够分析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ddca4a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14.png)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太史公自序》的作者司马迁及其时代背景。
掌握文中重要的词汇和句式。
分析文中表达的观点和思想。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中的内容。
学会运用文本分析方法,解读文中的隐含意义。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司马迁坚持真理、不畏强权的精神品质。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太史公自序》节选文本。
2.2 教学重点:重点理解文中司马迁对历史的研究方法和态度。
重点解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3 教学难点:难理解司马迁在文中表达的个人遭遇与历史观的关联。
难掌握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司马迁的生平背景,引发学生对《太史公自序》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和方法。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文中的基本内容。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司马迁的时代背景。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观点和思想。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教师解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5 情感升华: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司马迁的精神品质。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第四章:作业布置学生完成对《太史公自序》的全篇阅读。
第五章:教学反思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学生反馈学习的效果和感受。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6.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关注对方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6.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讨论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相关阅读材料:推荐学生阅读《史记》其他篇章,如《项羽本纪》、《孔子世家》等,以加深对司马迁写作风格和历史观点的理解。
《太史公自序》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d6de76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9f.png)
《太史公自序》教案教案:《太史公自序》一、教学目标:1.了解《太史公自序》的作者、背景和写作目的;2.理解《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和思想;3.分析《太史公自序》对中国史书写的影响;4.学会运用相关的历史文献进行研究和写作。
二、教学内容:1.作者、背景和写作目的的简要介绍;2.主要内容和思想的阐述;3.对中国史书写的影响;4.相关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写作。
三、教学步骤:Step1: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史书的特点和价值,并提出问题:史书对研究和了解历史有哪些作用?为什么要进行历史研究?分组讨论,学生展示他们对太史公的了解;教师介绍司马迁及《史记》的背景;解释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是什么?Step3:理解《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和思想(20分钟)师生共同阅读《太史公自序》,然后全班讨论自序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学生总结自序的核心思想,然后进行个人发言;Step4:对中国史书写的影响(20分钟)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讨论《史记》对中国史书写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太史公自序》对中国历史学的重要性,帮助学生认识到《史记》的地位和作用。
Step5:相关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写作(25分钟)老师介绍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献,如《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学生分组选择一个历史文献进行研究,分享研究进展和成果;老师指导学生如何写作和组织研究报告,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和写作指导。
四、课堂小结(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和要点;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并了解研究历史的重要性和意义。
五、课后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继续研究自己选择的历史文献,并撰写一个研究报告;鼓励学生选择其他与《太史公自序》相关的史书进行阅读和分析。
六、教学反思:本教案针对《太史公自序》的内容和其对中国史书写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讨论。
通过学习这篇文献,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史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还可以培养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太史公自序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b5109133687e21ae45a9d4.png)
太史公自序教案篇一:太史公自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
序言是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
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得阅读《史记》。
二、朗读课文。
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
(说明文章比较长,旁边已经有了翻译,讲读的时候,点重要的字词,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字词总结:(一)古今异义词至于去市长河古文故事往往(二)通假字反阙指罔失承拂(三)活用字词相显则死善恶君臣子闻是非(四)一词多义所以次《太史公自序》教案作者:碧叶凝露教学目标1.掌握积累下列常用文言实词:报、让、宜、权、被、垂、次、俟;掌握积累下列常用文言虚词:以、而,《太史公自序》教案。
2.在学习《报任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著《史记》的始末。
3、在了解了司马迁其人的基础上,分析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为以后的专题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重点、难点:探讨对司马迁的"义""时""名"。
教学方法:导读、导学、导练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设想:篇二:太史公自序教案一、导入新课《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
序言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
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阅读《史记》。
二、朗读课文。
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
圈点勾划。
字词总结:(一)常用文言实词:报、让、宜、权、被、垂、次、俟常用文言虚词:以、而。
(二)古今异义词至于去市长河古文故事往往(三)通假字反阙指罔失承拂(四)活用字词相显则死善恶君臣子闻是非(五)一词多义所以次四、课堂反馈1.给加点字注音。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a7052bf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56.png)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太史公自序》中的重要段落。
(2)理解并掌握文中涉及的古代历史、文化和人物知识。
(3)分析太史公自序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如何运用文本资料,进行合理的推断和分析。
(3)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太史公其人及其作品《史记》的价值。
(2)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3)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太史公自序》(节选)2. 教学重点:(1)太史公自序的基本内容及其结构。
(2)太史公自序中的重要历史、文化知识。
(3)太史公自序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太史公(司马迁)及其作品《史记》。
(2)介绍《太史公自序》在《史记》中的地位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太史公自序》,感受文本的韵律和气势。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涉及的古代历史、文化和人物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太史公自序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2)讲解太史公自序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技巧。
5. 课堂练习:(1)设计一些关于《太史公自序》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练习。
(2)对学生的练习成果进行点评和反馈。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成果:评估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检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太史公自序》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史记·太史公自序》节选。
2. 参考资料:有关太史公及其作品的文献资料、学术论文等。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c0339b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da.png)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太史公自序》中的重要段落。
(2)理解《太史公自序》的结构和内容,把握太史公的自传性质。
(3)分析太史公在自序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太史公自序》。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太史公的自序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太史公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其坚定的历史信仰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自豪感。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太史公自序的结构和内容。
(2)太史公在自序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观点。
(3)古典文学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太史公自序中的历史、文化背景。
(2)太史公在自序中的隐喻和寓意。
(3)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太史公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自序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自序,感知文本大意。
(2)学生自主分析自序的结构,总结太史公的自传性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太史公在自序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观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讲解自序中的历史、文化背景。
(2)解析太史公的隐喻和寓意。
5. 古典文学鉴赏:(1)引导学生关注自序的语言、表达技巧。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批判性思维训练:(1)让学生对太史公的自序进行客观评价。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自序的朗读、背诵和鉴赏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自序内容、思想和观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太史公自序》文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史公自序》教案设计《太史公自序》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
序言是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
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得阅读《史记》。
二、朗读课文。
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
(说明文章比较长,旁边已经有了翻译,讲读的时候,点重要的字词,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字词总结:(一)古今异义词至于去市长河古文故事往往(二)通假字反阙指罔失承拂(三)活用字词相显则死善恶君臣子闻是非(四)一词多义所以次四、整体感知。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1-3自叙家世谱系。
4-6叙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叙自己忍辱写《史记》。
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五、探究谈论(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1.家族赋予的使命——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颛顼时司天地唐虞时复典夏商时世序周时将领典周史战国秦司马错将伐蜀司马靳事白起秦朝司马昌主铁管汉朝司马无泽市长司马喜五大夫司马谈太史公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
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
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先祖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著写《史记》有很大的影响。
2.父亲的遗愿、时代的要求——父亲临终嘱托有几层意思?(1)写史是祖传的序业,修史是孝亲。
(2)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
(3)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论载。
(史记散绝)司马迁修史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时代的要求。
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与壶遂的对话是为了说明了什么?(1)孔子为什么著《春秋》?著《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
(2)举《诗》《书》《礼》《易》《乐》的作用目的是什么?强调《春秋》是天下人之“仪表”,是“王道之大者也”,是“礼义之大宗也”,“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3)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司马迁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作《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
(4)司马迁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从与壹壶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借评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说明自己著《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否,褒善惩恶,为天下仪表。
他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劫难,怕世俗人犹壹壶那样批他著《史记》是如孔子那样是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个人私愤。
(补充资料《史记》命运太史公的担心不无道理。
《史记》的传播历经坎坷。
著称后,秘而不宣,将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以防被毁。
尽管如此,“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
”汉明帝说:“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
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
”直到司马迁死,“其书稍出,宣帝吮迁外甥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偿焉”。
西汉对该书的流传控制很严。
后东汉、南北朝以及隋唐,对《史记》多有微词,甚至还有指责《史记》是“谬孔子言”,直到宋代《史记》才遇知音。
明清学者多精读《史记》,开始考证,核差误,论得失,《史记》的研究至此才蔚为大观。
)4.总结写《史记》的目的。
为完成家族的使命,父亲的遗愿,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效仿孔子作《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成就一家之言。
(二)从《太史公自序》中得知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分组讨论,要求能用原文作论据。
1.时代的因素:当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学术发展较快。
依据:壹壶的话(第九小节) 司马迁的话(第十小节) 历史条件(第十二小节)2.家族的影响:史官世家赋予司马迁的使命感、责任感,先祖多方面的才艺对司马迁的熏陶。
3.自身的努力:自幼攻读古代典籍,青年时期两次游历开阔了眼界,积累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
依据:(第四段)(1)年十岁诵古文。
(2)游历。
第一次游历,到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湖南等地的许多地方;第二次奉使出使巡视西南地区。
4.前人的表率作用:孔子作《春秋》褒善惩恶给了他启迪,在自己遭受挫折的时候,屈原、左丘明等人“述往事,思来者”,最终能“立功扬名于后世”给了他很大的激励作用。
5.总结:略(三)司马迁的求实精神和不屈的人格。
六、《史记》的有关知识。
(自己写提纲,小组交流,全班交流)1.根据本文的资料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人,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
青少年时代在家乡耕牧,十岁开始学习古文典籍。
二十岁离开家乡漫游各地,寻访古代遗迹,收集资料,回到长安后,入仕作了郎中,奉武帝之命随军西征巡视西南地区。
父亲司马谈去世之后,当了太史令,曾经参与制定太初历。
后因为李陵之祸,激怒汉武帝,自请腐刑,得以保全性命,忍辱完成了《史记》创作。
2.结合本文以及所积累的知识介绍《史记》。
《史记》《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的专名。
《史记》之名大概起于魏晋间。
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之间3000多年的历史,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6500字。
《史记》的体例是司马迁的创举。
用本纪叙述帝王,兼排比大事;用《世家》记述王侯和特殊人物;用《表》来统系年代、世系、人物等;用《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用《列传》记人物、民族以及外国。
五种体例在风格上各具笔法而内容上则构成严密的整体。
后来历代的史家都继承了这样的体例,成为正史写作的通用体例。
《太史公自序》原文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後,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後也。
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典周史。
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
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其在卫者,相中山。
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後也。
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於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
而少梁更名曰夏阳。
靳与武安君阬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於华池。
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
蒯聩玄孙昂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
诸侯之相王,王昂於殷。
汉之伐楚,昂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
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巿长。
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
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太史公学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杨何,习道论於黄子。
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彊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儒者则不然。
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
如此则主劳而臣逸。
至於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
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
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
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夫儒者以六?为法。
六?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
食土簋,啜土刑,粝粱之食,藜霍之羹。
夏日葛衣,冬日鹿裘。
”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
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
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
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故曰“俭而难遵”。
要曰彊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
此墨子之所长,虽百长弗能废也。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於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
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
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於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
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不为物後,故能为万物主。
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
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
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
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
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
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
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
乃合大道,混混冥冥。
光?翟天下,复反无名。
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讬者形也。
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
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
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
不先定其神,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有子曰迁。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年十岁则诵古文。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於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