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

《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

《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 帮助学生理解雨果对圆明园的赞美和对侵略者的谴责。

3.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雨果对圆明园的赞美和对侵略者的谴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文本,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圆明园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圆明园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 讲授讲授:介绍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让学生了解圆明园的建筑风格、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讲解雨果对圆明园的赞美和对侵略者的谴责,让学生理解雨果的观点和立场。

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分析雨果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 讨论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圆明园的感受和体验。

引导学生思考圆明园的毁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国文化遗产。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4. 阅读指导阅读指导:教师进行阅读指导,向学生介绍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如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如何分析文章的结构、如何品味文章的语言等。

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阅读文本,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5. 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通过播放一些关于圆明园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圆明园的美丽和辉煌。

引导学生欣赏这些资料,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6. 总结总结:回顾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强调保护和传承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收获,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关注和保护中国文化遗产。

7. 作业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圆明园的作文,表达自己对圆明园的感受和体验。

《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

《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

《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

学生能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明白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明白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写作法: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查阅资料法: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圆明园,让学生亲身感受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圆明园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圆明园吗?你们对圆明园有什么了解?1. ◦ ◦ ◦2. ◦ ◦3. ◦ ◦ ◦ 1. ◦ ◦ 2. ◦ ◦ ◦ 1. 2. 3.4.5.6. 1. ◦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圆明园的文章,题目是《给巴特勒的信》。

讲授新课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学生的读音和断句。

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园林?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作者为什么要给巴特勒写信?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024年《给巴特勒的信》教案[]

2024年《给巴特勒的信》教案[]

《给巴特勒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培养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

3.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教育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对教育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作者对教育的见解。

2.激发学生对教育的思考。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教育问题的关注。

2.提问:你们对教育有什么看法?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三、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四、课堂讨论1.针对课文内容,展开课堂讨论。

2.讨论话题: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应该如何进行?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课文结构、段落大意。

2.提问:你们对教育的本质有什么新的认识?二、深入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作者的见解。

三、课堂活动1.设计一个小活动,让学生模拟作者与巴特勒的对话,探讨教育问题。

2.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教育的感悟。

2.预习下一课《给儿子的信》。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课文重点句子。

2.提问:你们对教育的理解有哪些变化?二、课堂讨论1.针对教育问题,展开课堂讨论。

2.讨论话题: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三、案例分析2.学生反思自己在教育方面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五、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讨论,写一篇关于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文章。

2.预习下一课《给儿子的信》。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优秀教师的特质。

2.提问:你们认为自己具备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潜力吗?二、课堂活动1.设计一个小活动,让学生模拟教师上课,体验教育过程。

2.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三、课堂讨论1.针对模拟上课的过程,展开课堂讨论。

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doc

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doc

《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并理清思路,进行速读能力和筛选信息能力及思维的训练。

2.加强朗读,品评生动睿智的语言。

3.感受作者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析本文精彩的语言。

教学难点:仔细体味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质。

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法国作家雨果曾经就文学巨著《悲惨世界》能否发表的问题给一位编辑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简洁至极,只有一个问号,编辑给雨果回了一封信,说可以发表,也简洁至极,你们猜一猜回信的内容是什么呢?(感叹号)看来雨果写信是讲究简洁的,今天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另一封信——《给巴特勒的信》。

让我们走进文本,与名篇交流(多媒体展示“与名篇交流”)二.与名篇交流1.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把握主旨,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多媒体展示要求)明确: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板书)(2)走进圆明园,播放圆明园的美景。

(3)选读课文,筛选信息,明确观点,在雨果的心中,圆明园是什么样子的?找出雨果对圆明园评价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4)小结: 同学们找的非常好。

在雨果心中,圆明园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然而,曾经堪称是世界奇迹的圆明园,如今却成了断壁残垣(多媒体展示图片及火烧圆明园的视频)。

(5)浏览5-9自然段,雨果是怎样评价火烧圆明园这件事的?找出相关语句有感情的读一读。

(6)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在美丽的东方有美丽的圆明园。

有一天闯进两个强盗,用无耻的手段将美丽摧毁,雨果对此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批判。

我们说语言是承载思想的工具,接下来,让我们来感受雨果非凡的语言魅力。

(板书:语言魅力)2.品析语言(1)细读课文,品析语言,读出最让你心动的语句,并进行评点。

点拨:可以从修辞,句式,写法,遣词造句,作者表达的情感等不同方面去品析。

示范: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的最后一句话,“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2024年《给巴特勒的信》教案[1]

2024年《给巴特勒的信》教案[1]

2024年《给巴特勒的信》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英语阅读与写作》教材第四单元,详细内容为《给巴特勒的信》。

该篇文章为马克·吐温在1870年写给他的一位朋友巴特勒的信,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与批判。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2.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了解马克·吐温的写作风格及对社会现象的批判精神;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一篇类似的信件写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型,以及马克·吐温的讽刺手法;2.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题思想、语言特点及信件写作的基本格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马克·吐温的画像,引导学生猜测其身份,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2. 阅读理解: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回答关于文章大意和细节的问题;3. 语言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句型及讽刺手法;4. 实践情景引入:设置一个类似的情景,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表达;5. 例题讲解:以文章中的一个复杂句型为例,进行详细讲解和练习;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篇类似的信件写作;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给巴特勒的信》2. 重点词汇:3. 复杂句型:4. 信件写作格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堂所学,以《给朋友的一封信》为题,写一篇不少于100词的信件;2. 答案示例: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关于马克·吐温的作品,深入了解其写作风格和思想观点,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了解马克·吐温的写作风格及对社会现象的批判精神”;2. 教学难点中的“文章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型,以及马克·吐温的讽刺手法”;3. 教学过程中的“语言分析”和“实践情景引入”;4. 作业设计中的“作业题目及答案示例”。

给巴特勒的信教案

给巴特勒的信教案

给巴特勒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雨果及其代表作品。

理解书信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文中讽刺、反语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罪行的愤怒,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体会文中反语的表达效果。

感受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和对侵略者的谴责。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境界。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遗产。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讲授法:讲解重点难点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圆明园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圆明园的宏伟和美丽。

提问:“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园林,却遭到了侵略者的破坏,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引出课文。

2、作者及背景介绍介绍作者雨果,包括他的生平、代表作品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讲解这封信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情况。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这封信主要写了什么内容?4、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体会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和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分析作者对侵略者的谴责,理解反语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组织学生讨论:“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看法,雨果为什么要写这封信?”5、探究思考让学生思考:“圆明园的毁灭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遗产?”小组交流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6、总结归纳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强调保护人类文明遗产的重要性。

7、布置作业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这封信的感受。

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

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

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摘录重要语句,品味赞美圆明园的精妙语句及反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的品格,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珍视人类文明成果,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综合运用对比、衬托、反语等多种表现手法的写作技巧。

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反衬、反语手法的运用。

2、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学生欣赏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

2、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1860年10月18日,中华民族史册上遭遇灾难的一天,一座富丽堂皇的皇家宫苑被英法帝国洗劫一空,熊熊烈火将它化为灰烬,面对照片中的残垣断壁,你心中涌起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惋惜、愤怒都不足以表达我们此刻的心情。

法国作家雨果站在世界正义的立场,用辛辣的笔墨强烈控诉了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

今天,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位作家的正直、勇敢和凛然大义。

雨果(1802-1885)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之一。

他才华横溢,创作力经久不衰,文学生涯达半个世纪之久,人道主义是贯穿于他作品的主线。

他的代表作品是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恍(huǎng)若琉璃(lil)珐琅(flng)朱鹭(l)晨曦(某ī)瞥(piē)见箱箧(qi)三、整体感知学生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请从文中找一个词,概括雨果写这封信的目的。

2、请分别用一个词概括雨果对英法联军的评价。

3、这封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2、强盗。

如第5段中这就是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和第7段中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四、合作交流1、指导学生朗读第3段。

明确:第3段应该轻柔、舒缓,洋溢着赞美之情2、学生分小组讨论。

(1)雨果是如何描绘圆明园的神奇壮丽的(2)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语言上有何特色讨论后学生回答:(1)学生可能列举:①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给巴特勒的信 优秀教案

给巴特勒的信 优秀教案

给巴特勒的信【教学目标】1.情感诵读,体味雨果胸怀的博大和品格的高尚。

2.语言品读,体会这封信精彩的反语特色。

3.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划出文中精彩语言;2.采用圈点法精读,仔细体味作者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人:18世纪的中国历经康雍乾等数代帝王的苦心营造,一座辉煌的“万园之园”展现在世人面前。

但随之而来的一场浩劫却使这座名园化为灰烬,仅留下几根石柱见证这段屈辱的历史。

(展示圆明园残迹的照片)造成这一浩劫的是当时的英法联军。

这时候,欧洲有一位伟大的文豪站出来愤怒谴责这两个国家制造的这一暴行,义正词严,大义凛然,发出了正义的呼声,举世震惊。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雨果的这封《给巴特勒的信》。

2.作者简介: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伟大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反对专制和教会)、《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海上劳工》(歌颂浪漫主义爱情在与大自然斗争和克服人类弱点方面的巨大精神力量)、《笑面人》《九三年》等。

3.历史背景介绍:鸦片战争以后,英法两国不满足在华的既得利益,于1857年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9月,于天津登陆的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城。

10月6日英法联军冲人圆明园,洗劫并焚毁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接着,英法联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在此条约中,将香港九龙司地方一区割给英国。

二、情感诵读,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同时在诵读中体味雨果胸怀的博大和品格的高尚。

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设置问题情景一:1.雨果对英法远征中国之行是褒是贬,为什么?名为赞誉,实为贬斥。

因为英法抢劫并烧毁了圆明园。

2.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找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语句。

这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总评:“世界奇迹”;分述:①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②具体讲园中之物;③耗费了巨大劳动;④圆明园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2024年《给巴特勒的信》教案[1]

2024年《给巴特勒的信》教案[1]

2024年《给巴特勒的信》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给巴特勒的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分析课文中鲁迅先生给巴特勒的复信的写作特色和论证方法;探讨鲁迅先生对待文化遗产和民族命运的态度及其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给巴特勒写信的背景,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分析课文的论证方法,掌握鲁迅先生的写作特色。

3.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激发他们对民族命运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特色和论证方法,理解作者对待文化遗产和民族命运的态度。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鲁迅先生的论证中提炼出其核心观点,并联系现实进行思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展示课文内容、相关背景知识、例题等。

2. 黑板:用于板书设计。

3.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鲁迅先生与巴特勒的交往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鲁迅先生的情感态度和论证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特色,讲解课文中的论证方法。

4. 随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课堂讨论。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给巴特勒的信》2. 鲁迅先生的写作特色:论证方法、观点表达等。

3. 课文重点:鲁迅先生对待文化遗产和民族命运的态度。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鲁迅先生对待文化遗产和民族命运的态度的理解。

2. 答案: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结合现实进行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对教学难点的掌握情况等。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它作品,深入了解其思想观点,提高文化素养。

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促进思维碰撞。

《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

《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

《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雨果及其作品。

积累文中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习文中反语、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小组合作探究,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人类文明的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分析反语、对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信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魅力和情感内涵。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深入理解课文。

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圆明园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谈对圆明园的了解和感受。

介绍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历史背景,引出课文《给巴特勒的信》。

2、作者简介介绍雨果的生平、文学成就及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解决。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4、精读课文,深入探究找出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分析圆明园的艺术价值。

重点研读作者批判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段落,体会反语、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小组讨论:作者在信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5、拓展延伸结合历史资料,谈谈圆明园的毁灭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比较雨果的这封信与其他描写战争或侵略的作品,体会其独特之处。

6、课堂小结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强调学生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保护人类文明成果。

7、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如何保护文化遗产”的短文。

推荐阅读雨果的其他作品。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让他们在阅读和讨论中深刻理解课文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

同时,要注重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注历史和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责任感。

《给巴特勒的信》教案[1]

《给巴特勒的信》教案[1]

《给巴特勒的信》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给巴特勒的信》这一篇文章,该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八Unit 1 “A Land of Diversity”的第三课时。

文章详细内容主要围绕作者马丁·路德·金给巴特勒的信件,描述了美国黑人在争取平等权利过程中的艰辛,以及作者对巴特勒在民权运动中所作的贡献的肯定。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出现的生词、短语和句型,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文章,了解美国民权运动背景,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提高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中出现的复杂句子结构,如定语从句、分词结构等。

2.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以及相关词汇和短语的学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美国民权运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2. 预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标注出生词和难以理解的部分。

3. 讲解: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讲解重要词汇和短语。

4. 例题讲解:结合文章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提问,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给巴特勒的信》2. 生词和短语:正义、平等、种族歧视、民权运动等。

3. 重点句子:文章中的经典句子,如“Justice delayed is justice denied.”等。

4. 知识框架:文章的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2)根据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民权运动的短文。

2. 答案:(1)略。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was a struggle for equal rights for African Americans in the United States. Dr. Martin LutherKing Jr., the leader of the movement, fought against 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injustice. In his letter to Butler, he praised Butler's contribution to the movement and expressedhis belief in justice and equality. The movement eventuallyled t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American society, making it a more diverse and inclusive place.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语言特点?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更多关于马丁·路德·金的资料,了解他在民权运动中的贡献,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给巴特勒的信》教案[1]

《给巴特勒的信》教案[1]

《给巴特勒的信》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英语阅读与写作》教材第四单元“书信写作”,详细内容为《给巴特勒的信》。

该信件是亚伯拉罕·林肯于1855年写给约翰·巴特勒的一封书信,内容主要关于奴隶制问题的看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书信的基本格式,了解英语书信写作的规范。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林肯的观点及论证方式。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书信的格式、林肯观点的理解、写作技巧的运用。

2. 教学重点:阅读理解、观点表达、写作实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黑板。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图片,引入奴隶制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给巴特勒的信》,了解林肯的观点,分析论证方式。

3. 分析讲解:针对书信格式、林肯观点、写作技巧进行讲解。

4. 实践演练:指导学生进行书信写作实践,表达自己的观点。

5.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写作成果,互相评价。

六、板书设计1. 书信格式2. 林肯观点3. 写作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给朋友的一封信》为题,写一封关于你认为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书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找出不足之处,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林肯的作品,了解美国历史,提高英语素养。

同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书信的格式、林肯观点的理解、写作技巧的运用。

一、书信格式[Your Name][Your Address][City, Postal Code][Date][Recipient's Name][Recipient's Address][City, Postal Code]Dear [Recipient's Name],[Body of the letter]Sincerely,[Your Name]在讲解格式时,要强调每个部分的作用和注意事项,例如:信头:包含写信人的姓名和地址,方便收信人回信。

给巴特勒的信公开课教案

给巴特勒的信公开课教案

16、给巴特勒的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过程与方法:品味文章生动睿智的语言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作者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感受作者非凡的人格魅力【教学重点】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引导法、朗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同学们,先请大家来看几幅图片。

看了以后,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图片中的景象,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多媒体展示圆明园的残垣断壁的图景,学生谈感受。

教师引入对火烧圆明园事件的回顾,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背景资料:鸦片战争以后,英法两国不满足在华的既得利益,于1856年再次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洗劫并焚毁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是啊,那是一次强盗的掠夺,而作为强盗之一的巴特勒上尉,却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

但是,雨果,这位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是怎样回答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给巴特勒的信》吧!(板书课题及作者)2、展示本节学习目标3、介绍作者(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学生先介绍,教师总结,课件展示)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多媒体展示)1、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学生预习课文并划出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请一名学生展示本课生字词语并把它写在黑板上,教师纠正总结)2、巴特勒给雨果写信的目的是什么?文中有体现吗?(提问学生后总结)明确:巴特勒想利用雨果的声望,为这次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

文中第一段最后一句话就体现了这点。

3、雨果在给巴特勒的回信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主要写了两部分内容,即赞美圆明园的美丽和讽刺侵略者的罪恶行径。

(板书:赞美圆明园美讽刺侵略者丑)三、细读课文,合作交流,品味语言1、学生速读第三段,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给巴特勒的信教案

给巴特勒的信教案

《给巴特勒的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思想,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3.整体把握文章,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文章讽刺的语言风格(反语),体会其作用。

5.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短文的深刻内涵。

【重点】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难点】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短文的深刻内涵【教学方法】1.诵读法。

2.引导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堂导入】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

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

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

看着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

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把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过程】(一)知识链接1.圆明园:在北京海淀附近,清代名园之一。

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十余公里。

园内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

这座花园方圆十多公里,在这儿可以观赏到国内外四十个地方的有名的风景。

园内还珍藏着许多无价的珍宝,罕见的图书,珍贵的历史文物,因此它又是一座闻名世界的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

“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

1856 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

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

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

最后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

2.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给巴特勒的信》说课稿

《给巴特勒的信》说课稿

《给巴特勒的信》说课稿一、课程分析《给巴特勒的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文章,它出自大师雨果之手。

文章以信的形式,通过对圆明园的评价和议论,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法与学法激发学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以先从圆明园的介绍入手,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的辉煌和惨遭破坏的震撼,从而产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指导学生朗读:本文语言优美,富有节奏感,应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作者的情感。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自主解决文本中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重视情感教育:本文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和对侵略行为的憎恨,教师应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可以从圆明园的介绍入手,通过展示圆明园的辉煌和惨遭破坏的对比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朗读课文: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的内容和情感。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文本中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究。

例如,作者对圆明园的评价是什么?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等等。

师生互动交流: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抄写本课的生字词和重点语句。

完成课后练习题。

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顺利,学生的参与度较高,教学效果良好。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和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合作意识。

《给巴特勒的信》课文及教案

《给巴特勒的信》课文及教案

《给巴特勒的信》课文及教案《给巴特勒的信》课文原文:先生:您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

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

多谢您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

在您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既然您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艺术有两个****,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

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

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

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给巴特勒的信教案

给巴特勒的信教案

《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教者:株木山中学李明红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深入理解“赞誉”“丰功伟绩”等反语的巧妙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体会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对英法联军的谴责,对中国人民的同情。

方法及过程:1、在朗读中感受作者对侵略者无比愤怒的思想感情,对中华文明的衷心仰慕和热情赞颂。

2、在品读中让学生体会作者真赞美和假赞誉所体现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1、大胆想象圆明园曾经有过的辉煌灿烂,神奇瑰丽,思考作为中华儿女面对圆明园废墟应该怎样发奋努力,捍卫祖国的尊严,促使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2、了解雨果正直的良知,正义的立场。

重点:深入理解“赞誉”“丰功伟绩”等反语的巧妙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深入理解“赞誉”“丰功伟绩”等反语的巧妙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新课1、背景2、揭题:16 给巴特勒的信3、介绍雨果4、生字二、听课文朗读,自主学习。

视频:课文朗读1、画出文中作者对圆明园深情赞美的词句。

2、画出文中表明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所持的态度,看法的语句。

三、交流反馈,读中悟情。

1、我来汇报:关于“圆明园”的词句。

2、体会句中所蕴涵的情感,指导朗读。

3、视频播放:火烧圆明园。

4、关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词句。

5、体会这些句段中作者的情感,指导朗读。

6、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懂得什么是反语,及运用反语的作用。

四、体会雨果的高尚品质。

五、主题揭示,梳理全文。

六、作为中国人的你,今天面对残垣断壁的圆明园废墟,你想说些什么?七、拓展:关于“圆明园存修之争”。

七、课后作业:给雨果写一封信。

板书:16 给巴特勒的信雨果圆明园(美)——深情赞美——奇迹赞誉反衬侵略者(丑)——强烈讽刺——强盗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正义的立场。

《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

《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

《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雨果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掌握书信的格式和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写作练习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雨果的敬佩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国际主义精神,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人类文明的伟大和珍贵。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雨果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书信的格式和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对《给巴特勒的信》的阅读和分析,深入理解雨果的思想和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给巴特勒的信》原文、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等。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 分钟) 1.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圆明园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并思考: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园林?它为什么会被毁灭?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给巴特勒的信》。

(二)讲授新课(15 分钟) 1. 教师介绍雨果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让学生了解雨果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倾向。

2. 教师讲解书信的格式和写作方法,让学生掌握书信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技巧。

3.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给巴特勒的信》原文,让学生了解雨果在信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三)小组讨论(15 分钟) 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给巴特勒的信》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如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书信的写作技巧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讨论中遇到的问题。

3. 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代表在全班发言,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和观点。

1. 2. 3. 1. 2. 1. 2.(四)写作练习(15 分钟) 1. 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给巴特勒的信》的理解和感悟,写一封回信给巴特勒,表达自己对圆明园的看法和对雨果的敬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2、了解文章的背景材料,将文章中优美的语句积累起来。

3、大声朗读课文,将文章中优美的语句积累起来。

4、领悟作者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发奋努力、刻苦学习。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引导。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

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

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

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

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

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

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

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

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

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

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

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巴特勒”是法国的一个殖民主义者,极力主张侵华战争,英法火烧圆明园后,他写信给作者,企图得到作者对英法联军暴行的歌颂。

本文是一封义正词严、感情强烈的回信。

题目交代了书信对象,表明了文章体裁。

2、作者:雨果(1802—1885),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作品有浪漫主义文学杰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被雨果自称
为“社会的史诗”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笑面人》、《海上劳工》以及戏剧《克伦威尔》。

3、背景资料: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清咸丰六年(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犯广州,挑起这场战争。

次年英法组成联军,12月攻陷广州。

1858年5月英法舰队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

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赴天津谈判,6月分别与俄、美、英、法四国代表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英法再组联军,扩大战争。

8月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人由北塘登陆,攻陷大沽,进占天津,9月在通州(今属北京市)八里桥击败清军后,直攻北京。

咸丰帝逃往热河,遗留恭亲王奕媾和。

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

圆明园被焚毁的第二年,即1861年11月25日,雨果给布特勒上尉写了这封信,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对中华文明的衷心仰慕和热情赞颂,强烈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

4、学习生字词:
予.以(yǔ)恍.若(huǎng)缀.满(zhuì)珐琅
..(fà láng)
惊骇.(hài)琉璃
..(liú lí)瞥.见(piē)赃.物(zāng)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圆明园简介: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末年,前后历经六代帝王,费时150年之久。

它占地5200余亩,周长有20多华里,是世界上有过的最大的花园。

它继承了中国历代优秀的造园艺术,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名园胜景,建造了一大批像“曲院风荷”、“方壶胜境”等具有我国园林建筑特点的优美景点;也大胆地吸收了外国的建筑形式与内容,建造出海晏堂、远瀛观等一组中西合壁的“西洋楼”,是中国建园艺术史上的创举,也是世界园林建筑的奇迹。

其盛名早已传到西方,与法国凡尔赛宫齐名,一度被誉为“万园之园”。

圆明园不但以景色瑰丽优美著称,而且藏有大量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图书和绘画,汇集了我国封建文化艺术的精华,是一座国家大博物馆。

四、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共10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转述巴特勒来信的观点和目的。

树起批驳的靶子。

第二部分(2—9),热情赞美圆明园的灿烂辉煌,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行径。

第三部分(10),旗帜鲜明地回答巴特勒的来信。

五、教师小结:
这封书信以饱含悲愤的语言,义正严词地痛斥了英法联军对中国的入侵,揭露了两个帝国主义国家队中国的强烈行径,强烈抗议他们对圆明园的洗劫和毁灭,表达了对人类文明遭践踏的悲愤之情;表现了作者不畏强暴、仗义执言的伟大气魄。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题目交代了写信的缘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点明了写信的对象——巴特勒上尉。

二、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明确: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2、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
先作总评,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

以全球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的地位。

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1)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2)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

由概括到具体到再概括,讲圆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

依次说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

然后讲耗费劳动之巨。

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3、这封信先极力描绘圆明园的神奇壮丽,然后才写侵略者对其焚烧洗劫,这样安排材料有何作用?
明确:这样安排材料是用“美”衬托“丑”,越是写圆明园的美,就越是突现出侵略者毁灭人类文明的丑恶行径可恨至极。

信中极力盛赞圆明园“是属于人类的”“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是“亚洲文明的剪影”,是东方“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也充分反映了作者对圆明园这一世界奇迹的无比热爱及对人类文明的热爱。

4、作者在信中是怎样回答对远征中国的意见的?从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和感情?
这是一封义正词严、感情强烈的回信。

针对布特勒来信中认为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的谬论,作者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指出这些所谓“文明人”其实是最野蛮的。

作者对他们的强盗行径和毁灭人类文明的罪恶,提出了强烈控诉。

这封信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

信中运用了比喻、衬托、反语等多种修辞手法,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政治态度与爱憎感情。

如“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等等,讥讽有力,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5、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赞誉。

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讽刺强盗心理。

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

三、品味语言:
1.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这”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指的是圆明园。

这句话运用比喻,从东西方文明的高度评价、赞颂了圆明园的辉煌。

2.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这句话表明了什么?)
这句话突出强调了对圆明园进行劫掠、焚毁,是英法政府犯下的强盗罪行,而不是英法人民,表达了作者对英法政府的强烈不满。

3.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都是反语,感受一下这些词在表达上的作用。


这段话运用反语的方法,揭露侵略者对圆明园进行大规模劫掠的罪行,表达了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极大愤慨。

4.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文明”和“野蛮”是一对反义词,把它们一起运用,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所谓“文明”其实是野蛮,是对人类文明的破坏毁灭。

而“野蛮”,正是人类文明之所在。

运用反语,深刻揭露了侵略者强盗罪行的实质——是毁灭人类文明的野蛮行径,表达了作者的无比愤恨之情。

四、教师小结:
布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

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代表了人类的良知,是非分明,爱憎分明。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六、板书设计:
16、给巴特勒的信
(1)、交代写作缘由(征求意见);(2)、全部赞誉(盛赞圆明园,抨击强盗);
(3)、表明态度:谴责,控诉。

——雨果具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品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