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业集群的基本模式及其构建路径
产业智慧集群建设实施方案
![产业智慧集群建设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78a41d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fe.png)
产业智慧集群建设实施方案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创新的推进,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等已经深入到了各个领域,各种高新技术在各个行业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产业智慧集群建设逐渐成为推进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产业智慧集群建设实施方案。
一、定位和目标1.1 定位-以智能制造为先导,以数字经济为核心,以集群发展为基础的高质量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1.2 目标-建设具有更高水平的人工智能、大数据、5G通讯等新兴技术的聚集区。
聚集企业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打造以专业化、高效化和规模化运作为特色的高端制造和服务业集群。
二、基础设施建设2.1 技术支撑-通过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
建立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多种技术平台,全面推广数字化制造,搭建数字化通信平台,提高产业智慧集群的数字化、网络化水平。
2.2 制度建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公司运营逐渐转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法律环境,使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和诉讼上能受到更好的保障。
2.3 服务体系-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打造一个全面、立体、高质量的服务体系,销售个性化、定制化、文化化的产品服务,提高满意度和忠诚度。
三、产业链协同打造优质的产业链协同,建立智能化、协同化、集群化的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3.1 优先选择主导产业链项目,集聚优质企业,形成产业园区。
产业链的完整性直接影响到集群的成功与否。
3.2 构建轻量化、灵活化、创新化的产业生态,选择有战略意义的合作伙伴,共同推进产业发展。
3.3 加强合作与交流,建立产业联盟,共同解决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问题,形成优化、协同的产业生态。
四、人才引进与培养针对专业技能人才、管理人才和企业高层领导,制定积极有效的引进计划和培养路径。
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能够促进当地的创新和知识萌芽。
4.1 提高年轻人才的技术水平,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培训和实习机会,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如何实现产业经济发展生态化
![如何实现产业经济发展生态化](https://img.taocdn.com/s3/m/08830b3c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a2.png)
22如何实现产业经济发展生态化22.1实现路径基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造成的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要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产业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从而实现产业转型。
着眼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的产业,坚持产业集群化、生态化,大力发展生态型、环保型、节约型产业,走新型产业化道路,逐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构建生态产业及循环经济体系。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路径着手,实现产业经济发展生态化。
22.1.1推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关于产品生产过程的一种全新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通过对生产过程和产品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以达到降低人类和环境的风险的目的。
清洁生产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响应,其最大的生命力在于可取得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双赢”,甚至被认为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唯一途径。
目前,美国、澳大利亚、荷兰、丹麦等发达国家在清洁生产立法、组织机构建设、科学研究、信息交换、示范项目和推广等领域已取得明显成就。
我国政府也积极响应国际倡导的清洁生产战略,《清洁生产促进法》于2003年l月1日正式实施,通过立法的形式确立清洁生产作为我国的国策之一,可见我国政府对清洁生产的重视程度。
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技术进步和管理体制等核心方面着手。
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和生产能力,变污染末端治理为生产全过程控制,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
如此,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效果,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因此,当前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要与清洁生产紧密联系起来,甚至以清洁生产为技术创新的导向,主要包括清洁资源能源的开发、清洁生产工艺的创新、污染治理技术的创新以及废物资源化技术创新等方面。
这些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不仅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在资源能源使用、生产全过程、产品消费与使用、废弃物处置等各个环节都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产生最小的影响甚或不产生影响,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c0bcfb9f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77.png)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摘要】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
加强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培养人才,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以及推动政府引导和市场引领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都是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和优化的必要措施。
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性体现在振兴经济、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只有通过持续努力,不断探索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才能实现产业的全面发展和提升经济综合实力。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已成为各国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关键词】关键词:现代产业体系、振兴经济、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产业结构、产业升级、人才培养、产业素质、产业生态环境、政府引导、市场引领、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要路径、产业优化、持续努力。
1. 引言1.1 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性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性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产业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支柱,也是经济繁荣的关键。
一个健全、现代的产业体系可以提高经济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现代产业体系已经成为各国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
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现代产业体系可以提升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技术创新,培养高素质人才,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以及推动政府引导和市场引领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可以使国家或地区的产业更加具备竞争力,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现代产业体系可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可以带动就业增长,提高工资水平,改善社会福利,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只有通过持续不断地努力,不断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才能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
1.2 振兴经济的必要性振兴经济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普遍面临的挑战。
吉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分析与路径选择_于蓬蓬
![吉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分析与路径选择_于蓬蓬](https://img.taocdn.com/s3/m/db5f223eee06eff9aef807a7.png)
第9卷第3期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19No13 2008年6月JO UR NAL OF BEIHU A U N IV ER SI T Y(Social Sciences)Jun.2008吉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分析与路径选择于蓬蓬(北华大学学报编辑部,吉林吉林132033)摘要: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发展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从目前吉林省的实际情况来看,产业集群化已初见端倪,正有力地推动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基于资源禀赋视角下分析,该省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模式和发展潜力,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
因此,科学地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构建有效的企业网络,提升集群企业的R&D能力进而建立有效的区域创新体系等不失为合理有效的发展选择。
关键词:产业集群;吉林省;发展模式中图分类号:F40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101(2008)03-0027-04随着迈克尔#波特5国家竞争优势6一书的问世和其集群竞争优势理论的提出,产业集群化的趋势和理论研究日趋得到重视,这也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与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发展选择。
同样,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的吉林省,产业集群的发展无疑也会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所以,研究吉林省产业集群的模式与发展对策对该省经济布局的合理化、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乃至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吉林省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
例如,它们包括零部件、机器和服务等专业化投入的供应商和专业化基础设施的提供者。
集群还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从侧面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
最后,许多集群还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例如大学、标准的制定机构、智囊团、职业培训提供者和贸易联盟等。
中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
![中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68762417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d2.png)
中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熊广勤;金鑫【摘要】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产业集群的模式与路径选择问题,只要寻找到适合特定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与路径,该地区产业集群的其他问题将变得相对容易。
本文基于对地区产业集群模式的演进、特征及趋向的梳理,比较分析了几种代表性的集群模式及其绩效,认为中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选择应基于对该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充分把握为前提,针对众多的影响因素,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的一般规律,大力引入市场机制,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通过对产业集群发展因素的调控和集群发展模式的改进,找到实现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具体路径。
【期刊名称】《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6页(P3-8)【关键词】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路径选择【作者】熊广勤;金鑫【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69.27在不同的发展模式下,产业集群的绩效是不一样的。
当产业集群在国家或地区层次上具有相同的基准条件和要素禀赋时,通常的发展模式的简单模仿就可以解决集群的发展问题;而当国家或地区间发展产业集群的基准条件和要素禀赋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时,就需要较为特殊的发展模式。
已有的发展模式对构建中部地区产业集群战略具有启发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问题。
因此,从国内外已有的产业集群理论与实践中探索适当的发展模式,寻找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绩效较高的路径,非常必要。
一、地区产业集群模式的演进、特征与趋向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问题是我国目前理论界与实践部门关注的焦点之一。
之所以成为焦点,是因为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问题已不容回避。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一方面,现有文献从概念上反映了产业集群的演进模式与特征;另一方面,学者们通过对不同国家(或地区)产业集群成长、演化过程的考察和比较,总结了不少典型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路径及相应的特征。
产业集群创建措施
![产业集群创建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aedd893b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f8.png)
产业集群创建措施:创建产业集群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措施和策略。
以下是一些创建产业集群的措施:1.明确产业定位:首先要明确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合的产业进行集群发展。
这样可以形成产业与区域资源、市场的良性互动,促进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包括交通、通讯、能源、水利等方面。
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基础设施的水平和质量,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培育核心企业: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等手段,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龙头。
这些企业可以发挥引领作用,带动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
4.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通过合作研发、技术转让、人才交流等方式,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集群向高端化发展。
5.优化营商环境: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金融扶持等,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产业集群。
同时,要优化政务环境,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6.加强品牌建设:通过品牌推广、质量提升等手段,加强产业集群的品牌建设。
树立产业集群的良好形象,提升产业集群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产业集群的市场竞争力。
7.推动绿色发展:注重产业集群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和循环经济模式。
通过节能减排、污染治理等措施,降低产业集群的环境影响,推动产业集群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8.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拓展国际市场。
通过与国际企业的合作,提升产业集群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9.建立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建立和完善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等社会组织,发挥其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通过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等组织,加强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10.培养人才队伍: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建立完善的人才体系。
推进生态产业化的路径探析
![推进生态产业化的路径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9ea2a079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60.png)
推进生态产业化的路径探析生态产业是指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并以产生经济效益为基本目标的产业。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和我国环保政策的不断加强,生态产业正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但是生态产业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本文将从政策引导、资源整合、科技创新、市场开拓四个方面探析推进生态产业化的路径。
一、政策引导政策引导是推进生态产业化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应当通过加大投入推动生态产业的发展,引导企业参与生态产业发展,扶持发展生态产品、生态旅游、环保技术等领域,同时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更多资金和人才投入到生态产业。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加强监管,构建健全生态产业链,促进生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整合资源整合是推进生态产业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生态产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系统性,需要各方资源的整合。
首先是人力资源的整合,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培养和吸引更多具备生态产业专业技能的人才。
其次是技术资源的整合,加强技术合作和创新,加快生态产业科技创新步伐。
再次是资金资源的整合,建立多种形式的资金支持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三、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进生态产业化的重要保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态产业的发展也将更加快速和稳健。
政府应当加大对生态产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建立生态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技人员的队伍建设,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组织相关部门和企业建立科技平台,开展专项技术攻关,加速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推进生态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市场开拓市场开拓是推进生态产业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生态产品市场需求逐渐增大。
政府应当引导和鼓励企业生产生态产品,加强市场营销和推广,加强生态产品的品牌建设,提高生态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要加强与相关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等合作,推进政企合作,促进生态产业和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打造生态产业集群,推动生态产业的发展。
推进生态产业化的路径探析
![推进生态产业化的路径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5acc80fb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ab.png)
推进生态产业化的路径探析生态产业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认识和重视,不仅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也是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进生态产业化,成为了当前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生态产业化的必要性1.保障生态环境保护。
由于传统产业的发展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产业的发展可以通过绿色技术、生态设计等手段,保障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2.增强经济竞争力。
生态产业的发展可以通过转型升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促进就业和财政收入。
生态产业的发展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4.推进可持续发展。
生态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再生利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通过政策引导促进产业转型。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手段,促进传统产业向生态产业的转型,推动绿色发展。
2.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生态产业化。
建立完善的生态产业发展机制和管理体制,采取多种形式的产业合作,促进生态产业规范化和专业化运作。
3.鼓励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
加强科技投入和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态产业技术,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率。
4.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生态产业发展体系。
采取市场化手段,完善生态产业产品的供应体系,创新营销模式,拓宽生态产业销售渠道,提高市场竞争力。
5.加强人才培训和技能提升。
鼓励生态产业的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提高生态产业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生态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三、生态产业化的实践进展与启示1.东莞市的生态产业集群建设。
东莞市政府以推进绿色经济转型为主题,着力打造生态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聚、技术攻关等多种方式,促进生态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2.浙江省的生态旅游产业化。
浙江省通过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改善旅游服务等方式,推进生态旅游的发展,并与相关产业进行紧密结合,实现了产业融合和共同发展。
中国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模式及现实路径选择
![中国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模式及现实路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c89f4ceb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a6.png)
中国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模式及现实路径选择中国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模式及现实路径选择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产业组织的优化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
通过优化产业组织,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产业竞争力,进而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模式及现实路径选择。
一、中国产业组织的优化目标模式1.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我国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庞大的人口基数,但资源配置效率相对较低。
产业组织的优化应当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 增强产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产业组织的优化应当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目标,通过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产业的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
3. 构建高效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是实现产业组织优化的关键因素。
通过整合上下游产业环节,优化供应链和价值链,实现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无缝对接和高效运作,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运行效率和降低成本。
4. 推动技术创新和升级技术创新和升级是提高产业组织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手段。
我们应当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技术研发和转化能力,培育创新企业和人才,推动技术创新在产业组织中的广泛应用,实现产业的技术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
二、中国产业组织优化的现实路径选择1.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优化产业组织的重要路径之一。
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匹配。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和引导,加大产业链的协同合作力度,推进产业的高效整合和集聚发展。
2. 加强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引导产业组织优化的重要手段。
要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规范制度,推动产业组织优化的顺利进行。
在政策上,可以对优化产业组织、推动技术创新和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支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产业组织优化的过程。
加快构建集群式发展产业体系
![加快构建集群式发展产业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47c020f4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02.png)
加快构建集群式发展产业体系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集群式发展产业体系是指通过产业的聚集和互动,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产业集群,从而实现产业的集约化发展。
这种产业体系可以有效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一、集群式发展产业体系的概念及意义集群式发展产业体系是一种以产业为核心,以区域为基础,以资源要素共享和互补为特点的产业组织形式。
通过产业的聚集和互动,不同产业之间形成密切的联系和协作关系,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
这种产业体系的建设有利于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和效益,促进企业间的协同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良性循环。
集群式发展产业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集群式发展可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通过产业的集聚和互动,企业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相关资源和信息,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推动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方向发展。
其次,集群式发展可以促进资源要素的高效利用。
不同企业之间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再次,集群式发展可以促进企业间的协同发展。
集群内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共同开发市场、共同解决问题,实现互利共赢,促进集群内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最后,集群式发展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集群式产业体系的建设有助于形成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拉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加快构建集群式发展产业体系的路径和对策加快构建集群式发展产业体系,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路径和对策。
首先,要积极引导企业进行产业集聚。
相关部门可以制定相关,鼓励企业在同一地区集中发展,形成产业集群。
其次,要加强科技创新支撑。
相关部门可以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再次,要优化产业布局。
相关部门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引导企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业方向发展,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集群企业的产业升级路径和策略
![集群企业的产业升级路径和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c43a37e6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ca.png)
集群企业的产业升级路径和策略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迅速发展,集群企业已经成为了国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
随着企业的扩张和不断地成长壮大,遇到了很多的挑战和难题,特别是在产业升级方面。
在这个背景下,集群企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产业升级路径,实现产业升级呢?这是众多企业积极探索的难题。
一、集群企业需要提升内部创新能力集群企业是一种以区域产业链集聚的企业集合体,是由一群同行业的企业在同一个区域内通过某种形式组成的。
集群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了地区的产业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的繁荣。
为了实现行业的整体升级,需要集群企业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型转型。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提升创新能力:1、技术创新:集群企业除了传统的技术创新外,更应该关注数字技术、智能制造、区块链等新兴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和发展。
2、管理创新:集群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实现管理革新,构建更科学的经营体系,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3、人才创新:人才是集群企业创新的核心,需要注重企业文化、人才激励等方面,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
4、市场创新:集群企业需要深入研究市场变化,制定创新的营销策略,立足市场占有率提升。
二、集群企业需要积极拓展国际市场集群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已经实现了稳步的发展,然而,如何进行国际化探索是需要企业注重的问题。
在国际市场上,集群企业也需要通过拓展市场和开展产业升级,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
1、拓展市场:企业需要根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制定新的市场开拓策略。
比如,深入分析当地的消费需求、习惯等,积极寻找市场机遇。
2、升级产业:企业需要找准市场定位,结合市场需求,不断升级自身灵活性、智能化和可持续性,实现更长期的目标。
3、扩大品牌影响力:企业需要加大品牌推广和营销力度,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集群企业需要挖掘新的产业增长点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引起了企业的重视。
产业链的重构、打造与整合.
![产业链的重构、打造与整合.](https://img.taocdn.com/s3/m/a6c373ec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72.png)
产业链的重构、打造与整合一、产业链的组建提升产业链组建是一个包含着许多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过程的集合,包括一些现实企业所没有的过程,如产业链节点企业之间的监测、协调、利益分配等。
产业链的组建一般是由核心企业根据当前出现的市场机遇和市场需求首先发起的。
因此,这个发起组建产业链的核心企业就是这个产业链的链主(盟主)。
链主完成产业链的初步设计工作,确定产业链的操作策略、市场预测、用户需求以及为满足这一需求所必须的技术和组织上的保证。
链主除此之外,还负责产业链主要游戏规则的制定和日常管理协调工作。
产业链的提升是对已有产业链的修缮整合,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功能,提升产业链水平。
产业链组建是建立一条产业链,产业链修缮是对已有产业链的修补、装饰,产业链修缮主要有产业链重构、产业链打造、产业链整合三种方式。
二、产业链的重构1、产业链重构的概念产业链重构就是按照产业价值链的分析,对产业链战略环节重新定位调整、更换的过程,就是重新构建一种有别于竞争对手的新的生产交易流程,使产业链拥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并能带来产业链价值增值的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就是把产业链中的各个相关环节进行重新排列或重新组合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配置的最佳模式的过程。
产业链重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涉及每个企业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等诸多因素。
核心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定位,在分析现有产业价值链的基础上,根据链内链外因素的变化动态地重构产业价值链。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变化的今天,产业链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没有永远持续有效的价值链。
一旦条件发生了变化,有效的价值链不再有效,就必须再次重构价值链。
所以,产业链重构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
2、产业链重构的目标及策略产业链重构的目标就是保持产业链的独特竞争优势,提高产业链的持续竞争优势,实现产业链价值最大化。
企业竞争中优势是指企业经过长年积累而具备的在短时间内不容易被其他企业复制的、特有的“专长”和“特色”。
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与路径
![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与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cb25f766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d5.png)
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与路径产业集群是一种新型经济组织形式,是由一群具有相关产业链或某类产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企业所组成的群体。
它具有独特的组织特征和经济效益,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经验和成功,为其他地区或国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案例和启示。
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模式和路径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本文将从产业集群的概念、特点以及发展路径和模式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特点产业集群是一种以某种行业或产业为核心的经济组织形式,它不同于传统的大企业集团、单一企业等传统经济组织形式,而是由大量小企业和中小企业组成。
产业集群在经济活动中其作用的独特性在于,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地理聚集、同质性、互补性和共享性。
地理聚集是指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具有相互接近的空间分布特征,这种空间上的接近在彼此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中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同质性是指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存在同样的产品或服务,从而产生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互补性是指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在不同的环节和方面互补而形成的合作关系和包容性。
共享性是指企业在产业集群中共享一些共同的资源,如技术、市场和品牌等,从而形成了一种方便和互惠互利的关系。
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和模式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和模式是一个复杂系统性问题,需要结合产业特点、地域条件、政策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
但是,有一些共性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可供参考。
在初期的发展阶段,产业集群的成长需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引导。
政府可以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必要的金融和技术支持等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同时,还可以通过垂直和横向的政策支持,协调企业之间的关系,使产业集群能够快速形成。
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企业在竞争中愈加激烈,需要依托自身的创新和提高,构建竞争优势。
因此,产业集群需要在比较成熟的阶段,通过持续的自主创新和差异化发展来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并且面向全球市场积极拓展。
生态产业集群的基本模式及其构建路径
![生态产业集群的基本模式及其构建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8ef1d89f27284b73f34250be.png)
生态产业集群的基本模式及其构建路径生态产业集群是特定区位内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和生态因素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作用,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所形成的经济效率高、生态功能强的新型产业集群。
从国内外实践可以总结出四种生态产业集群模式,即主副产业衍生模式、多种产业共生模式、动脉和静脉产业循环模式和外部效应内部化模式。
构建生态产业集群的主要路径包括:对传统产业集群实行生态化改造,通过多种产业互相吸收外部效应来构建生态产业集群,在改革创新中做好构建生态产业集群的制度安排。
以上几种模式可以交叉和相互转化。
在一个大型生态产业集群中,某些产业之间可以是主副衍生的,也可以是互利共生的;一种模式可以兼具其他模式的某些特征。
随着现实中生态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将会出现更多的新模式。
三、构建生态产业集群的基本要求与传统产业集群相比,生态产业集群在追求目标、运行规律、资源利用、产业选择、功能结构、外部效应、集群景观和持续能力等方面都有突破(表1),它从本质上颠覆了传统产业集群的运营模式,革新了传统产业集群的经营思想,提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改善了传统产业的生态环境,恢复了传统产业集群的人性尊严,是顺应人类多层次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
具体而言,生态产业集群的构建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一)遵循生态规律,实行“从摇篮到摇篮”的闭合循环生态产业集群区别于传统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抛弃后者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和高消耗、高产出和高污染模式,遵循生态规律,实行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原则,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实现物质生命周期的闭合循环。
其实,传统产业集群也十分注重遵循物理化学等方面的一般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但是对生态规律有所忽略,以资源一次性利用为主,从资源开采到生产再到排放的过程被形象地称为“从摇篮到坟墓”,以致资源迅速耗竭。
生态产业集群除了像传统产业集群那样遵循一般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之外,还特别强调遵循生态规律,要求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即从过去的资源一次性利用为主转为循环利用为主,实现资源“从摇篮到摇篮”的闭合循环。
“生态型”产业集群的构建
![“生态型”产业集群的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dc5f3cdc84254b35eefd345b.png)
产 业 和集 群结 合 起来 , 提 出 了“ 产业 集 群 ” ( I n d u s — t y r c l u s t e r ) 的概念 , 指 出产业集 群是 在某 一 特定 领 域 内具有 相 互 关 联性 的企 业 、 供应商、 相关厂商, 以及有关 机 构构成 的产 业 空 间组织 。作 为 一种 独 特 而 又广泛 存 在 的产 业 组 织 形 式 , 产 业 集 群 是 提
Abs t r a c t : Th e e c o—i n d us t r i a l c l u s t e r i s a n e w i n d u s t ia r l d e v e l o p me n t mo d e t o p r o mo t e t h e h a r . mo n y b e t we e n n a t u r e a n d h u ma n b e i n g a s we l l a s t h e mo s t e f f e c t i v e wa y t o a c h i e v e 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e n t .A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c o ns t r uc t i o n o f ma t e ia r l l f o w,e c o— i n d us t r y— b a s e d c l u s t e r c a n
第 4期
郭景福 , 等: “ 生态型” 产业集群 的构建
4 1 9
地认 识 到 , 解 决 资 源 环 境 问题 日益 严 重 的根 本 出 路在 于 实施经 济 生态化 发 展战 略 , 采用“ 将 综合 预 防 的环境 策 略持续 地应 用 于生 产 过 程 和消 费过 程 中, 以便减 少 对环境和 人类 的伤 害
产业集群治理模式演化机理及其路径研究
![产业集群治理模式演化机理及其路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7602b69783e0912a2162a53.png)
与接受 。易 明 ( 2 0 1 0 ) 则扩 大 了 网络 权 力 的 主 体
范 围 ,认 为产 业 集 群 网络 研 究不 仅 包 括 其 重 要 的
作者 简介 :严北战 ( 1 9 6 5一) ,男 ,浙江云和人 ,浙 江财经 大 学经济 与 国际 贸 易学 院副教授 ,研 究生 导师 ,研 究 方
研 究 全 球 企 业 的 权 威 力 量 及 其 对 发 展 中 国 家 的 可
现有研究 对 于 治 理 主导 者模 式 的 区分 依 据 、形 成 与演化 的机 理 等 都没 有 进 行 深入 的研 究 。相 关研 究 的匮乏及 其 研 究方 法 存 在 的 不 足 ,为 本 研 究 提
演 化 是 权 力 配 置 关 系与 产 业 网 络 耦 合 互 动 演 化 过 程 的 观 点 ,并 基 于 “ 治 理 结 构 一经 济 主 体 一治 理 绩 效 ” 的 分 析 思路 ,构 建 了集 群 治 理 模 式 的 演 化 模 型 , 揭 示 了集 群 治 理 演 化 机 理 及 其 路 径 。
向 :产 业 集 群 与 创 新 升 级 。
基金项 目:教 育部人文社会科 学研 究规 划一般 课题 ,项 目编号 :1 3 Y J A Z H 1 1 3 ;浙江省哲 学社会科 学规 划课 题 ,项 目
编 号 :1 2 J C J J 1 2 Y B 。
总第 4 3 9期
严 北 战 :产 业 集 群 治 理 模 式 演化 机 理 及 其路 径研 究
2 0 1 3 / 1 1 总第4 3 9期
文 章 编号 :1 0 0 1 —1 4 8 X( 2 0 1 3 )1 1 — 0 0 0 6— 0 5
构建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内涵厘定、逻辑框架与推进理路
![构建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内涵厘定、逻辑框架与推进理路](https://img.taocdn.com/s3/m/ce67d9eb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c4.png)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实现上述目标,归根到底要依靠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021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
基于上述背景,从供给侧角度看,深入推动产业的绿色化、生态化和现代化,构建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产业体系,将成为支撑我国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动力和关键基础。
南通大学学报窑社会科学版第37卷第3期双月刊2021年5月出版收稿日期:2020-12-12作者简介:罗胤晨(1987-),男,福建武夷山人,重庆财经学院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李颖丽(1981-),女,辽宁抚顺人,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讲师,博士;文传浩(1972-),男,重庆万州人,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长江上游〔流域〕复合生态系统管理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博士,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长江上游地区工业生态集聚及空间差异化策略研究”(18CJL03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长江上游生态大保护政策可持续性与机制构建研究”(20&ZD09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长江上游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研究”(18JJD790018);重庆市教委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研究阐释专项课题重大攻关项目“重庆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研究”(19SKZDZX06)构建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内涵厘定、逻辑框架与推进理路罗胤晨1,李颖丽2,文传浩3,4(1.重庆财经学院经济学院,重庆401320;2.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四川成都610000;3.云南大学经济学院,云南昆明650091;4.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400067)摘要:构建符合高质量绿色发展要求的产业体系,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着力点。
2020年内蒙古继续教育6套答案_生态文明建设
![2020年内蒙古继续教育6套答案_生态文明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a67bbb0c3b3567ec102d8a84.png)
生态文明建设读本1.()作为地球文明(地球文明是星球文明的一种表现形态)的一个发展阶段,为最终使星球文明向星际文明过渡奠定物质和精神的基础。
(1.0分)A.精神文明B.物质文明C.政治文明D.生态文明我的答案:D √答对2.我国首次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在()。
(1.0分)A.十七大B.十八大C.十八届三中全会D.十九大我的答案:A √答对3.()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布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1.0分)A.十七大B.十八届三中全会C.十九大D.十三届人大我的答案:B √答对4.2016年12月,为加快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工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1.0分)A.《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B.《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C.《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部际协作机制方案》D.《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部际协作机制组成单位成员》我的答案:A √答对5.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绿色转型。
(1.0分)A.《中华人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B.《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C.《中华人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我的答案:B √答对6.在水体中开展的水产农牧化的产业被称为()。
(1.0分)A.白色农业B.蓝色农业C.绿色农业D.棕色农业我的答案:B √答对7.()是国际上第一个对碳关税进行立法的国家。
(1.0分)A.美国B.印度C.俄罗斯D.中国我的答案:A √答对8.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型社会。
(1.0分)A.节水排污B.节能减排C.环境友好D.人口协调我的答案:C √答对9.()通过了推动世界和平与繁荣、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议程——《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产业集群的基本模式及其构建路径
■危旭芳
生态产业集群是特定区位内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和生态因素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作用,实行资源循环利用 和综合利用所形成的经济效率高、生态功能强的新型产业集群。从国内外实践可以总结出四种生态产业集 群模式,即主副产业衍生模式、多种产业共生模式、动脉和静脉产业循环模式和外部效应内部化模式。构建 生态产业集群的主要路径包括:对传统产业集群实行生态化改造,通过多种产业互相吸收外部效应来构建生 态产业集群,在改革创新中做好构建生态产业集群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生态产业集群;集群污染;生态产业集群模式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8)05一叭94—05
危旭芳(1977~),女,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 学。(广东广州
510050)
一、生态产业集群理论的提出 作为一种独特而又广泛存在的产业组织形式,产业 集群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背 景下,区域竞争是国际竞争的重要形式,而产业集群作 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效组织形式而备受关注。 产业集群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马歇尔(Alfred
表l
类别 追求目标 运行规律 资源利用 产业选择
生态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比较
传统产业集群 产值和利润 生态产业集群 综合效益 包括生态规律在内的各种规律 循环型综合型 以构建循环经济体系为取舍标准 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整合 充分吸收、盎外部效应不断弱化 绿色、和谐、生机勃勃
强
一般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一次型单一型 以增加总产出为主要取舍标准 突出经济功能 部分吸牧、负外部效应强 灰色、压抑、缺乏活力 弱
再生资鼎 图3
功能结构 外部效应
动脉与静脉产业循环模式
集群景观 持续能力
(四)外部效应内部化模式 单一产业通常会产生一定的外部效应,在一定空间 范围内配置某些具有特殊关联性的产业,相互吸收外部
具体而言,生态产业集群的构建应符合以下基本要 求:
7
96砑丽
生态产业集群的基本模式及其构建路径
(一)遵循生态规律,实行“从摇篮到摇篮”的闭合循
图2
多种产业共生集聚模式
广东农垦总局所属的湛江垦区已经初步建立起这 种模式的生态产业集群。该垦区位于我国大陆最南端的 雷州半岛,总面积大约1133平方公里,由互利共生的四 大产业构成:一是种植业,主要种植甘蔗、剑麻、橡胶、水 果等南亚热带经济作物;二是养殖业,主出
主副产业衍生模式
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就其内部的主副产业关系而 言可视为主副产业衍生模式生态产业集群。该集群有4 个主产业(发电、炼油、制药和石膏制板),从中衍生出一 些以主产业的排放物或副产品作为原料的副产业,包括 养殖、水泥、硫酸、供热等。14l(…。¨我国上海宝钢集团以 钢铁生产为主业,利用炼钢产生的高炉渣、钢渣、粉煤 灰、污泥和粉尘等废弃物经工艺技术处理后生产水泥和 新型建筑材料,同时回收余热发电,使钢铁、建材、电力 等产业配套发展,实现部分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 形成主副衍生型生态产业集群。这种模式通常是先发展 主导产业,以后再通过利用主导产业的各种排放物和相 关资源形成副产业。虽然各种产业之问有主副之分,但 是都具有一定规模,而且配套整合,形成比较完整的资 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体系。 (二)多种产业共生模式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两个以上具有共生关系的产业 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优势互补,形成这种模式的生态产 业集群。图2反映了该模式结构和资源利用流程:四个 产业共生聚集,每个产业都有自己的资源输入和产品输 出,同时相互之间利用对方的排放物,实现资源循环利 用和综合利用。
2008.5
牛和家禽等;三是加工业,主要以垦区的农副产品为加 工原料;四是服务业,主要围绕种植养殖和加工业发展 配套服务。以甘蔗种植和加工为例,种植甘蔗属于种植 业;甘蔗榨糖,利用蔗渣造纸、发电,利用滤泥生产有机 肥属于加工业;部分蔗苗作为奶牛饲料,猪牛排泄物作 用甘蔗肥料是种植养殖的结合;蔗糖销售则属于服务 业。四大产业具有高度的共生性,构成生态产业集群。… (三)动脉与静脉产业循环模式 动脉产业是指从原料开采到生产、流通、消费、废弃 所形成的产业;静脉产业则是指将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 源所形成的产业。这两类产业紧密结合,构成完整的循 环经济体系。它们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聚集,形成一种生 态产业集群模式,即动脉和静脉产业循环模式。图3反 映了这种模式结构和资源循环利用流程:左边是动脉产 业,其产品通过消费后产生的废弃物得到回收,进入静 脉产业,经过拆解加工转化为再生资源,输送给动脉产 业,并生产部分产品投放市场。从目前情况来看,一般静 脉产业处于辅助地位,但它是体现生态产业本质的部 分,在某些国家的部分资源利用中已经具有和动脉产业 同样重要的地位。 日本北九州生态园集中了大量的静脉产业,同周边 的一些动脉产业紧密联系形成一种生态产业集群。其中 静脉产业分为几个加工区,分别对废旧汽车、废旧家用 电器和其他废气物品和生活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形成 各种再生资源。1998—2003年静脉产业产生的直接经济 效益为1093亿日元,间接经济效益为561亿日元。…(瞄o) 中国青岛新天地生态工业园区是基于山东半岛石化、钢 铁、家电、汽车制造众多产业快速发展所产生的大量固 体废弃物和环境污染现状而规划建设的,正在形成由动 脉产业和静脉产业组成的生态产业集群。
Mar.
纵向结构完整、互动联系紧密、创新交互过程活跃、外围 支撑体系健全的有机体。 现有文献中,作为产业集聚原动力的外部性是被较 多关注的问题之一。总体来看,目前理论界对这一问题 的关注主要集中在集群所形成的正外部效应方面,如知 识外溢、信息共享、规模经济效益、交易费用降低、树立 区位品牌、集群内外经济联系等,认为它们既是产业集 群形成的原因,又是产业集群的重要结果。但是,较少有 人质疑传统产业集群模式的生态效益,缺乏对集群中产 生的集群污染、生态负外部效应等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 和探讨。事实上,正是由于产生上述诸多正外部效应的 传统产业集群所特有的集聚优势和产业同质性,在“资 源一产品一污染”的单向流动和劳动与资本密集型为 主,低成本扩张的传统模式下。已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资 源紧张与集群污染。而且,这一问题正随着产业集群的
shal,1890)关于外部经济和产业区的研究。从不同的角 度看,产业集群具有不同的组织内涵。具体而言,从制度 经济学的角度看,产业集群是一种介于纯市场和科层之 间的中间性体制组织;从组织生态学的角度看。产业集 群是一个产业种群生态系统;而从创新经济学的角度 看,产业集群又是一个具有柔性生产性质的地方企业网 络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可见,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 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即某个领域内相互关联 (互补、竞争)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的地域内集聚,形成
,舛西丽
生态产业集群的基本模式及其构建路径
日益兴起和广泛实践而日渐突出。 集群污染具有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的混合特征,治 理难度大。浙江永康五金、绍兴轻纺、海宁皮革等产业集 群发展“块状经济”带来的环境问题,山东省的造纸业集 群在促进造纸工业规模化、现代化过程中出现资源紧缺 和同类污染加倍问题,环太湖流域化工企业聚集引起的 水污染问题,都带有集群污染性质。121国内传统产业集群 大多数尚未摆脱“高消耗、高产出和高污染”的粗放型增 长方式,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而这种集群内资 源集中消耗和污染集中排放,往往是产业集群地区所难 以承受的,更是未来制约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桎梏。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资源代谢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滞 留或耗竭,系统耦合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破碎或板结,社 会行为在经济和生态关系上的冲突或失调。而在城市 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这一问题更多地表现为产业 (品)结构不合理、科技支撑能力不适应、相关管理体制
再生资源
效应,从而使外部效应内部化,形成一种生态产业集群, 就是外部效应内部化模式。图4反映了外部效应内部化 模式的基本结构:两个产业互相吸收对方的外部效应。
图4
外部效应内部化模式
这样的实例并不少见。例如,常州第一热电厂原来排 放的烟气含有大量粉尘和硫化物,污染环境,属于负外部 效应;附近一家印染厂则排放碱性废水,也产生负外部效 应,每天要用5—6吨硫酸来处理这些废水。后来热电厂利 用印染厂的废碱液对烟气进行脱硫,将碱性废水引入锅 炉水膜除尘器,在对烟气除尘和脱硫的同时对印染厂的 废水起到脱碱、脱色作用。结果发电厂烟气中50%的硫化 物被脱出;印染厂废水的PH值降为中性,水变清得到再 利用,原来两种外部效应均得到吸收。利用这一原理可以 建设外部效应内部化模式的生态产业集群。【4“…。¨ 以上几种模式可以交叉和相互转化。在一个大型生 态产业集群中,某些产业之间可以是主副衍生的,也可 以是互利共生的;一种模式可以兼具其他模式的某些特 征。随着现实中生态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将会出现更 多的新模式。 三、构建生态产业集群的基本要求 与传统产业集群相比,生态产业集群在追求目标、运 行规律、资源利用、产业选择、功能结构、外部效应、集群 景观和持续能力等方面都有突破(表1),它从本质上颠覆 了传统产业集群的运营模式,革新了传统产业集群的经 营思想,提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改善了传统产业的 生态环境,恢复了传统产业集群的人性尊严,是顺应人类 多层次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
不健全、发展目标不科学。【3】l””’因此,改变传统产业集
群模式,弱化和消除集群负外部效应,建立新型生态产 业集群的理念应受到更多关注。 本文提出的生态产业集群是指特定区位各种社会 经济因素和生态因素的有机结合,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 综合利用所形成的经济效率高、生态功能强的新型产业 集群。同传统产业集群相比,生态产业集群具有遵循生 态规律,整合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充分吸收外部效 应,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等特征。本文拟根据国内外实 践分析生态产业集群的几种模式,探讨构建生态产业集 群的基本要求和路径选择等问题。 二、生态产业集群的四种模式 从国内外实践来看,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下四种比较 成熟的生态产业集群模式。 (一)主副产业衍生模式 这种模式的生态产业集群是以一种或多种产业为 主产业,从中衍生出多种副产业,彼此配套,实现资源循 环利用和综合利用。该模式的结构和资源利用流程见图 l:中心为一个主产业,从中衍生出四个副产业。副产业 l、2利用主产业的排放物,向主产业提供某种再生资源 或向市场提供某种产品;副产业3吸收主产业的排放 物,在向主产业提供再生资源的同时又衍生出副产业 4。集群内部的主产业可以有多个,有些副产业不一定独 立向市场提供产品,主要是把主产业或其他副产业的排 放物转化为再生资源,使之在集群内部重新得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