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
中国近代经济史读后感5篇
![中国近代经济史读后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174f852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27.png)
中国近代经济史读后感5篇第一篇:中国近代经济史读后感《中国近代经济史》读后感众所周知,中国近代历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封建制度的根深蒂固,外国列强进行帝国主义的,逼迫国人觉醒。
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是一本写1840鸦片战争到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经济的著作。
从前言到第五章,详细介绍了中国近代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对现今经济的反思。
有几条主线可以整理得出。
总的时间线:鸦片战争前(1840以前),两次鸦片战争(1840第一次,《南京条约》;1856第二次《北京条约》;太平天国;近代工业的产生),甲午战争(1894年,《马关条约》,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资本主义短暂繁荣,1914-1921黄金时期),国民党掌权(1921-1931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地的建立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1931-1945日军侵华,对东北的殖民统治;国民政府的战时经济政策;1937-1942私人经济的短暂发展;根据地经济的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对中国经济的独占;国民党国家资本的急剧膨胀并最终破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大并最终取得胜利)关于土地:封建所有制:土地所有者:地主,国家和自耕农;《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土地公有,绝对平均主义。
历史上农民革命提出的唯一完整的农民小生产者的革命纲领和社会方案。
乌托邦,农村中资本主义经营的出现:富农经济,经营地主,农牧垦公司,抗战前,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土地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肯定农民分配土地的神圣权利,标志土地革命路线基本形成: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抗战时期,减租减息政策,大生产与农业合作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五四指示》,土地改革风起云涌开展;《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一个彻底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中国近代经济史》是一本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深刻的著作。
读完后给我了很大的震撼。
百年中 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
![百年中 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17656bc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0b.png)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在翻开这本《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之前,我对于中国近百年的经济发展只有一个模糊而笼统的概念。
然而,当我真正深入其中,那些文字仿佛是一把神奇的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岁月的大门,让我得以窥探这波澜壮阔的百年经济历程。
书里详细地讲述了从晚清时期的经济困境,到民国时期的艰难探索,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曲折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的腾飞。
这一路的风风雨雨,让我感慨万千。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那段艰难岁月。
那时候,国家一穷二白,工业基础几乎为零。
老百姓们过着紧巴巴的日子,吃穿用度都要精打细算。
我记得书里提到,当时为了发展工业,全国各地纷纷建起了小工厂,大家鼓足了劲儿,想要为国家的工业化出一份力。
我的爷爷曾经跟我讲过他年轻时候的经历,这与书中所描述的情景相互印证,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爷爷说,那时候他们村里也响应国家号召,办起了一个小小的加工厂。
厂里的设备简陋得让人难以想象,几台破旧的机器,全靠大家手工操作。
每天天不亮,爷爷他们就起床去厂里干活儿,一直到天黑才收工。
爷爷说,那时候虽然辛苦,但是心里有盼头。
大家都知道,这是在为国家做贡献,是在为子孙后代谋幸福。
他们不怕累,不怕苦,就怕国家落后,就怕日子过不好。
记得有一次,厂里的一台机器坏了,为了不耽误生产,爷爷和几个工友愣是熬了几个通宵,自己琢磨着把机器修好了。
那时候可没有现在这么方便,能上网查资料,能打电话请教专家。
全凭他们的经验和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
修好机器的那一刻,爷爷他们高兴得像孩子一样,又蹦又跳。
还有一件让爷爷印象深刻的事儿。
有一年冬天,特别冷,厂里的原料供应不上。
为了不影响生产进度,爷爷他们主动请缨,去几十里外的地方拉原料。
那一路上,寒风刺骨,路面还结着冰。
爷爷他们拉着板车,一步一步艰难地前行。
饿了就啃几口干粮,渴了就抓一把雪塞进嘴里。
等到把原料拉回厂里的时候,爷爷他们的手脚都冻僵了,脸上也被风吹得裂开了口子。
百年中 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
![百年中 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183a89b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b8.png)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读完这本《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我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之旅。
这可不是我在夸张,而是真真切切的感受。
书中所展现的百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就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大电影。
从晚清时期的经济困境,到民国时期的曲折探索,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艰难起步与改革开放后的腾飞,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故事,有泪水也有欢笑,有挫折更有希望。
让我感触特别深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那段时期。
那时候,国家真的是一穷二白,啥都缺。
但咱们中国人骨子里就有股不服输的劲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是要把经济搞上去,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我想起了爷爷给我讲过的他们那个年代的事。
爷爷说,那时候村里搞集体生产,大家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干活。
说是干活,可工具简陋得很,犁地就靠老牛拉着木犁,一天下来也犁不了多少地。
收割庄稼的时候,全靠人手一把镰刀,弯着腰从早割到晚,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即便条件如此艰苦,大家的热情却特别高。
爷爷说,每天上工的钟声一响,人们就像是听到了冲锋号,纷纷朝着地里奔去。
那场面,用爷爷的话说,“那叫一个热闹,人人都想着多干点,为集体多出份力。
”到了后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下子大家的积极性更高了。
每家每户都把自己的那几亩地当成宝贝,精心侍弄。
春天播种的时候,一家人全体出动,大人在前面拉犁,小孩在后面撒种,虽然累得气喘吁吁,但心里充满了希望。
夏天除草施肥,顶着大太阳,汗珠子掉地上摔八瓣,可谁也不叫苦。
秋天丰收的时候,看着满仓的粮食,那喜悦的心情简直没法形容。
这一路走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真的太不容易了。
从当初的解决温饱问题,到现在的追求高质量发展,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
就拿现在来说吧,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高科技,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却实实在在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出门不用带钱包,一部手机走天下;坐在家里就能买遍全球的东西;想出门旅游,动动手指就能订好机票酒店。
这在几十年前,谁敢想啊?回顾这百年中国经济史,我深深地感受到,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人们生活的改善,是梦想的实现。
新中国经济简史心得体会
![新中国经济简史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eee9acd1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eb.png)
新中国经济简史心得体会新中国经济简史心得体会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经了从封闭和计划经济向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转变,这个转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发生的。
通过学习新中国经济简史,我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从中得出了一些重要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新中国经济简史中的成功经验与教训。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经济处于严重的落后状态,人民生活贫困,生产力水平低下。
随着改革开放的启动,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具有突破性意义的经济措施。
特别是农村改革和开放政策的推行,使中国的经济开始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错误和不足,比如过度依赖对外贸易、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
通过了解这些成功经验与教训,我深刻认识到发展经济要有创新和实践精神,要站在历史的前沿,勇于开拓进取,同时也要谨慎对待可能出现的问题,避免走弯路。
其次,我认识到中国经济的成功离不开正确的政策引导。
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中国政府实行了封闭和计划经济的政策,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付出了较大的代价。
通过农村改革和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迅速崛起。
我认识到,正确的政策引导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需要有清晰的发展思路和目标,通过制定适当的政策来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政府也要发挥好市场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的潜力,从而实现经济的繁荣与稳定。
再次,我认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积极参与经济建设,通过付出辛勤的劳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人民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中国的发展成果来源于全体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每一个人的贡献都不可或缺。
因此,我认识到要实现经济的长期发展,就需要全体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努力。
每个人都应该为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我认识到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通过学习新中国经济简史,我了解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百年中 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
![百年中 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8c65cdf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63.png)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读罢《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亲眼目睹了中国经济在这百年间的跌宕起伏和沧桑巨变。
书中所展现的那段漫长岁月,就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巨作。
从晚清时期的闭关锁国、经济衰败,到民国初年的动荡不安、列强掠夺,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艰难探索、改革开放后的蓬勃发展,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无数的挑战与机遇,泪水与欢笑。
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那段艰苦岁月。
那时,国家一穷二白,工业基础几乎为零。
老百姓们过着紧巴巴的日子,吃穿用度都要精打细算。
就拿穿衣来说吧,家里孩子多的,一件衣服老大穿完老二穿,老二穿完老三接着穿,补丁打了一层又一层。
吃的方面更是简单,能填饱肚子就算不错了,白米饭、白面馒头那都是稀罕物,粗粮野菜能管饱就谢天谢地了。
住的房子也大多是破旧的土坯房,一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盆盆罐罐都得拿出来接水。
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中国人民没有被困难打倒。
大家齐心协力,勒紧裤腰带搞建设。
工人们在工厂里日夜奋战,农民们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
记得书中提到,为了修建一条铁路,无数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奔赴偏远地区。
那里条件恶劣,物资匮乏,可他们没有丝毫退缩。
住的是临时搭建的简易工棚,冬天冷得直哆嗦,夏天又热得像蒸笼。
吃的是粗茶淡饭,有时候甚至连水都供应不上。
但就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他们硬是让铁路在崇山峻岭中延伸开来。
当时间的车轮转到改革开放时期,那又是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
小岗村的农民们勇敢地按下了红手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此告别了大锅饭,迎来了丰收的喜悦。
沿海地区设立了经济特区,一时间,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那些曾经寂静的小渔村,转眼间变成了繁华的大都市。
我有个亲戚,当年就是随着打工潮去了深圳。
他跟我说,刚去的时候,那里到处是工地,尘土飞扬。
他在一家工厂里打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虽然辛苦,但心里充满了希望。
新中国经济简史心得体会
![新中国经济简史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b494cb3a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65.png)
新中国经济简史心得体会回顾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历程,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市场经济时代的转变,我认为中国在经济上的取得的成就非常值得欣喜和瞩目。
1949年以后,中国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这个体系中,政府对经济的掌控至关重要。
中央政府颁布五年计划,通过几个层次的行政管理机构向基层各行各业提供指导和命令。
在市场化中人们普遍认为计划经济失败的背景下,现实情况却表明,计划经济对于推进初步规范化和产值合理分配来说仍有一定的作用。
如果我们马上放弃计划经济,转而推行市场经济,这些工作所涉及到的制度、观念和经验都会发生缺口。
为了缓冲市场化的冲击,中国采取了“计划和市场有效结合”的混合经济模式,通过放开部分行业的管制,逐步引入外资、实行自由贸易区、开展股权制改革等多项措施,慢慢推进市场化改革。
市场经济的推行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经济的面貌。
许多中国人已经开始体验到了过去不可想象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实力。
在这种环境中,中国的商业环境空前繁荣,尤其是对于那些拥有足够胆略和准确预测市场趋势的企业来说,市场文化和技术的进步让他们更容易发掘商机和创新。
伴随着经济和市场的快速发展, 现代中国人生活的质量和习性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迅速实现经济转型是至关重要的。
从198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逐渐将发展中的重点转向了经济和科技。
特别是在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和服务业方面,实施了一系列创新的政策,通过国有企业的改革、开放实验区和外资引进,以及实行西部大开发和农民工走出家乡的政策等手段迅速发展经济并解决了许多其它国家面临的问题。
新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困难和挑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实现了历史的性质转变。
中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走过了艰苦卓绝的路程,取得了举世有史以来的伟大胜利。
目前,中国正加速发展,逐步成为全球经济的领导者之一。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带来社会的变革。
百年中 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
![百年中 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2052e91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92.png)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在翻开这本《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之前,我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
我知道中国经历了从贫穷落后到逐渐崛起的过程,但对于其中的细节和曲折,我了解得并不深入。
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在这本书中时,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往事,那些波澜壮阔的变革,仿佛一部生动的纪录片,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书中所呈现的百年中国经济史,就像是一场跌宕起伏的冒险之旅。
从晚清时期的经济困境,到民国时期的艰难探索,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曲折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的腾飞崛起,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挑战与机遇。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那段时期。
那时,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老百姓们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吃穿用度都要精打细算。
我记得小时候听爷爷讲过,他们那时候一家人住在简陋的土坯房里,每逢下雨,屋子里就到处漏雨。
家里孩子多,衣服都是大的穿完小的穿,补丁打了一层又一层。
粮食也不够吃,经常是野菜、粗粮混着吃,就为了能填饱肚子。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开始大力发展工业。
工人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硬是让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
那时候的设备可没现在这么先进,很多工作都得靠人力完成。
我爷爷就曾参与过一个钢铁厂的建设,他说他们那时候肩挑背扛,没日没夜地干活,心里就想着能为国家的工业发展出一份力。
再后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我们老家的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分到了土地,大家干劲十足。
春天播种的时候,天不亮就下地,精心呵护着每一颗种子。
到了秋天,看着金黄的麦浪,心里那个美啊!粮食丰收了,不仅能吃饱肚子,还能有剩余的拿去卖,生活慢慢好了起来。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更是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沿海地区率先设立了经济特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
我有个远房亲戚,在深圳打工,他跟我们讲起那里的变化,简直让人不敢相信。
一开始他去的时候,到处还是工地,没几年的功夫,高楼大厦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
中国经济史的读书笔记
![中国经济史的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54fe27d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dc.png)
中国经济史的读书笔记中国经济史的读书笔记《中国经济史》贯穿全书的主要经济问题包括农业经济及土地分配、基建及水利工程、工商业发展、货币制度改革、社会阶层现象、税制及徭役等。
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中国经济史的读书笔记,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中国经济史》读书笔记【1】对于钱穆先生的著作,自此之前,可以说是从未读过。
但为了让自己对于从古至今中国经济有一些了解,才决定读这本书。
这本《中国经济史》是由其弟子叶龙后续整理出来的。
由于我自身对于经济,历史,文化理解的相当浅薄,不会有什么新颖的创新见解,只是针对这本书的内容,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就我自身阅历而言,要完全看懂这本书,并不易。
因为文中大多是用文言文,要精细,透彻的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
尽管每读一章都简单的做了简单的笔记,可是对于加深其文章的理解似乎没什么太大作用,当读完之后,准备写些感想时,总觉得自己还是欠缺太多,很多细节理解的不够到位。
因此,在着手写感想之前又从网上寻了一篇更为精细透彻的笔记,然后从头开始整理了一遍。
更是加深了多本书的理解程度。
《中国经济史》这本书探讨的就是历朝历代土地制度,基础设施投资,货币制度,税收政策,也包括政府还有市场主导的经济思想争论。
而且在阅读过程中,对于历朝历代的兴衰背后的原因也不断有新的理解。
本书中将中国上下五千年各个王朝的兴衰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体现了出来。
从上古时代的井田制度的实行到崩溃。
继而又引出从春秋时期诸侯割据称霸四方,周天子的名存实亡,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秦实行的一系列制度的从兴盛到灭亡;楚汉争霸,刘邦建立两汉,从汉高祖的“文景之治”到最终走向衰亡;然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的繁盛到衰落,最终走向灭亡;隋朝的盛衰也犹如昙花一现,就步入了下一个王朝——“唐代”,唐太宗君臣齐心创下贞观盛世,但最终也没逃脱衰落的命运。
一个王朝的衰亡,必然有一个王朝兴起。
宋元的崛起兴亡,明清的崛起兴亡等。
这将近五千年的朝代更替当中,无不与其经济挂钩,可以说一个国家的经济便是它的命脉,国家经济的繁盛,衰退,便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兴盛,衰亡。
2023年实用文_中国经济史的读书心得
![2023年实用文_中国经济史的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34246fc9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6b.png)
2023年中国经济史的读书心得篇一:2023年中国经济史的读书心得半年之前,完整地阅读了钱穆讲授、叶龙记录整理的《中国经济史》。
这本书买了些时候了,以前也翻看过前面几章,然后撂下。
这次是先将最后两章看完,接着从头看绪论、第一章和第二章。
我想搞明白的是,中国古代经济,或曰“封建经济”到底是怎样一个思路,具体说就是怎样一个状态;这个状态和西方的“封建经济”的异同是什么。
阅读之后,得到如下启示和思考。
1. 中国经济乃至中华文明的起源。
我上个学期讲《西方商业发展》时,说过四大文明就其起源来说是河流文化,西欧文化是海洋文化。
看来不完全准确。
钱穆的意思是中国文化是大陆文化,而非海洋文化;是高地文化(或陵谷文化)而非平原文化(如埃及和巴比伦);是村落文化而非都市文化(如古希腊和古埃及)。
钱穆的依据是远古中国的农业所耕种的“五谷”——黍、稷、稻、麦、粱——之中,前两者为最早,也最为人们珍贵。
祭祀之器的第一等是簋,一种内圆的盛器,内盛黍和稷;第二等是簠,一种内方的盛器,放的是稻和粱。
黍和稷多种植于高地之上,不靠河水。
(稻主要用来酿酒,仅老人可饮用。
)2. 何谓“封建”。
封建从字义上和实际上来说,就是“封土建国”——一块土地以水沟合围,这就是封土;封土之内为国(国即郭)。
钱穆说“封建时期,可称之为农民集团的武装垦殖的活动时期”——如果联系到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过程,这一点是很容易理解的:日耳曼蛮族不断由北向南侵蚀罗马帝国的疆土,法兰克王国将所占据之地分封割据,形成了原本意义上的封建制度(我们把这个概念从马克思那里搬过来后,套在中国,不仅是错用,而且是滥用。
)我的困惑是,在中国的那个时代,所谓“封建”似乎出现了一个主体问题:农民并非受封主体,主体显然是受封的贵族,或者调侃一点地说是因为受封而成为贵族的那一小部分农民。
所以,笼而统之地说“封建时期,可称之为农民集团的武装垦殖的活动时期”,但是实际上这个农民集团是个工具,是集团首领的工具。
中国经济史读书笔记
![中国经济史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c436226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fa.png)
中国经济史读书笔记中国古代经济史齐涛读书笔记齐涛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经济史》初版于1999年。
其时,已有不少关于中国经济史的鸿篇巨制,但一直缺少一部简明的、适于历史专业与经济类专业本科教学的中国古代经济史教材。
因此,齐先生组织人员,编写了这部小型的教材。
教材出版后,得到了学界的充分认可,已在四十多所高校的历史或经济类院系使用,并被一些大学指定为研究生教材。
在重印七次之后,教材的编写者对其进行了修订。
(以上据“再版后记“,页374)修订版由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发行。
全书共四十四万余字,由绪论开题。
绪论之后共有八章,分别为:中国古代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社会大分工与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初步形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与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土地与赋役制度、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繁荣、工商货币政策的沿革、经济区划的变迁与经济重心的移动、资本主义萌芽与中国传统经济的终结。
本书绪论部分的修订者为马欣教授。
绪论提纲挈领地讨论了六个问题: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经济结构问题与传统经济的走向、经济技术的发展道路、土地赋役制度问题、工商业政策问题、经济区划问题。
以下就是恒恺读此书时做的笔记,或曰摘抄。
1、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
(1)他(斯大林)的结论是“地理环境”不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的原因、决定的原因,但他举证的前提却是社会制度的“变化”不是由地理环境的“变化”所引起的。
“地理环境”与“地理环境的变化”并不是一个概念,这在逻辑分析中应当是属于偷换概念,因而,由此得出的结论不能成立。
(页2)(2)与欧洲大陆相比较,中国的地理环境有三个基本特性:第一,中国可资利用的土地面积远小于欧洲。
第二,中国的土壤条件亦较欧洲恶劣。
第三,中国的气候条件与欧洲迥异。
(页3)(3)中国自然环境的特性是造就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道路的不可忽略的原因,以农业经济为例,中国传统农业经济是建立在精耕细作基础之上的以土地经营为核心的综合经济。
中国百年经济史笔记
![中国百年经济史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2c3caa8284ac850ad02420b.png)
民国的农村经济
• 民国时代的土地制度由于1930年土地法的 颁布而较清末更为成熟,土地的租佃契约 更加多样化。作者批评了国民党政府和共 产党红区的“土地改革”和“限制租金” 是侵犯私人土地所有权的政府机会主义行 为,破坏人们对自由契约制度的信心,而 对经济发展有长进的负面影响。
民国商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
军阀混战时期
• 军阀混战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是所有历史学家公认 的,军阀在其占领地大把征税,操纵实物与货币 的换算率,幵迚行强制粮食征购,使经济不勘重 负。结果导致农业的商业化趋势被逆转,农业生 产力和产量下降,城乡之间的贸易中断。作者批 评这种局面的形成是由于中国的政治人物(包括 孙中山、袁世凯等人)缺乏宪政观念、远反模糊 面纱原则、不遵守觃则的机会主义思想所致。30 年代国民党政府制定训政时期约法、五五宪草曾 觃划回归宪政,同期立法院先后制定了民法、刑 法、民亊诉讼法、法院组织法、商亊法、公司法, 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而宪政 迚程却被日本侵华战争所打断。抗战胜利后, 1946年的国共谈判成为中国宪政的一次转机, 却再一次因国共两党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失败告终。
锋芒再露 • 在武汉大学期间,杨小凯出 版完成了《数理经济学基础》 和《经济控制理论》两本著 作。他估计的一些计量经济 模型未能在国内引起反响, 却获得了当时来武大访问的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邹至庄的 注意。1983年,在邹的安排 下,杨小凯被普林斯顿大学 经济系彔取为博士研究生。 伴随杨小凯十几年的厄运在 这一年才算最终结束。他没 有选择学成回国,仍此永进 留在了外面。
文化革命及其前后的经济发展
在1958至1961年的大跃 大跃迚後及文革前的中国 迚和1966至1970年的文 经济基本上是恢复到传统 化大革命期间,以及文化 苏联式经济制度加一些包 大革命以後,一个有效的 产到户和自由农贸市场试 中央计划体制在中国已不 复存在。五年计划和年度 验的混合。 计划实际上仅是一纸空文。
百年中 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
![百年中 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21902f0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00.png)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关于百年中国经济史的书,读完之后,心里那叫一个感慨万千。
这书里啊,从晚清时期一直讲到了现代,就像是一部长长的纪录片,把中国经济这一百多年来的起起落落,清清楚楚地展现在了我的眼前。
就拿晚清来说吧,那时候的中国经济,简直可以用“一塌糊涂”来形容。
外国列强的入侵,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大量的白银外流,国内的手工业和农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田间劳作的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却被各种苛捐杂税搜刮得所剩无几。
那些小手工业者,原本靠着自己的手艺还能勉强维持生计,可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让他们的东西根本卖不出去,只能无奈地关门大吉。
到了民国时期,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
军阀混战,政局动荡,经济发展更是举步维艰。
当时的企业家们,虽然有着一腔热血想要振兴民族工业,可在那样的环境下,谈何容易?就比如说办个工厂吧,今天这个军阀来收保护费,明天那个政府部门来敲竹杠,能撑下去的企业那都是凤毛麟角。
不过,咱们中国人可从来不会轻易被困难打倒。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开始慢慢走上了正轨。
那时候的人们啊,真是充满了干劲儿。
大家一起搞农业合作社,一起大炼钢铁,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也走了一些弯路,但那种全民一心搞建设的热情,真的让人感动。
我记得书里提到一个细节,说是在农村搞合作社的时候,大家为了多打粮食,白天黑夜地在地里干活。
有个老大爷,都六十多岁了,还非要跟着年轻人一起挑担子,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可嘴里还念叨着:“为了咱国家能富强,这点累算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就像是坐上了火箭,“嗖”的一下就飞起来了。
沿海地区设立了经济特区,引进了外资和先进技术,工厂一家接一家地开起来。
那些曾经只能在电视里看到的外国商品,现在咱自己也能生产了。
记得小时候,谁家要是有个进口的东西,那可让人羡慕得不行。
可现在呢,中国制造已经走向了全世界,到处都能看到“Made in China”的标志。
中国百年经济史笔记
![中国百年经济史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6645d0d964bcf84b9d57b3a.png)
洋务运 动
• 洋务运动在清末经济史上是一个“彻底失败的运动”。认为 洋务运动没有像日本明治维新一样模仿西方的政治、法律、 经济制度,而继续坚持了清政府的政治垄断,没有司法独立 和保护私人企业的法律制度为基础。仅仅是以官办、官商合 办、官督商办的方法,单纯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工业化模 式。官商“既是裁判,又是球员,因此利用其裁判的权力, 追求其球员的利益”,公平和健全的市场秩序无法建立,私 人企业不能发展起来。幵指出“官办企业有官僚机构的所有 弊病——裙带风盛行、官员滥用资金、贪污成风”等严重问 题。晚清私有企业的发展主要受阻于本国落后的经济制度, 而非外国企业的竞争以及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于晚清与西方 国家签订的条约,作者认为条约制把西方的法治概念和对游 戏觃则在参加者之间平等讨价还价的概念引入中国,幵认为 慈禧发动的义和团运动是远背觃则的自取其辱。
中国1980年代 的制度变化分 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界 定产品的使用 权,收益权和 界定劳力和土 地的使用权的 交易效率大大 提高;
第事阶段为界 定产品和劳力 的转让权,以 及界定劳力的 收益权的交易 效率大大提高, 界定土地转让 权的交易效率 也有提高。
中国的农村改革和土地制度
• 在中国的农村改革里,村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 用权在70年代末分给了农民。 • 在1980年代,土地的出售被完全禁止,尽管仍 1984年起,已经允许土地使用权转让,村干部 根据村庄人口的变化控制土地的短期内能取得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绩效, 却在长期无以为继,最终先后被采用过它的各国所彻底 抛弃。同时详细描述了苏联式国有企业的特征。
人民公社,大跃迚,和三年大饥荒
• 1958-1961在中国发生的三年饥荒是人类历史上死人最 多的一个人为惨剧,非正常死亡人数达三千万人以上。 作者指出由于镇反,肃反,反右运动等一系列对反对派 的政治迫害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政权成为一个完全不受 制约的无限权力。政府领导人只听得到歌功颂德的声音, 党的领袖对下级被迫作出的浮夸和虚报信以为真,而对 批评反对意见迚行政治迫害,最后政府得到的资讯完全 失真,因而做出极端错误的决策,酿成世界史上死人最 多的大饥荒。具体体现为毛泽东以为粮食多的吃不完而 好大喜功的发起了大跃迚等运动,而对反映饿死人和浮夸 问题的领导干部,则被认为是瞒产私分,被当右倾机会 主义批判,被当作攻击三面红旗论处。毛泽东在对大觃 模饥荒饿死人、人相食的惨状完全知情的情况下,却变 本加厉,用抓阶级斗争、政治迫害、侵犯人权的办法压 制反对大跃迚的意见,其行为已构成严重的反人类罪。 大跃迚最终在刘少奇、邓小平等人的反对中停止,而两 人日后也遭到了毛泽东反攻倒算的迫害。
学习经济史的心得体会(5篇模版)
![学习经济史的心得体会(5篇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fbec501e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70.png)
学习经济史的心得体会(5篇模版)第一篇:学习经济史的心得体会所谓的“经济史”,它能为我们当前的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必要的经验。
根据自身的国情来制定出科学的经济政策,并随着发展适当的调整,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前提。
今天的中国,就是通过自身的国情来进行经济的发展,我国根据自身的国情提出了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的政策,经过了不断的努力、通过了解放、注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些都是促进我国经济在这些年来不断飞跃的根本原因。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外,我们坚持“走和平崛起的道路”方针,这样的方针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对内,我们通过努力建立、完善“健全社会保障“的体系,以“时刻关注民生”为导向,国内的社会秩序不仅得到了改善,还保证了我国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开始以经济的建设为中心,经济学这门学科也逐渐的受到了重视,成为了一门显学。
但对于经济史来说,它只是一门介于经济学与历史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所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真实的经济现象。
另外它还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性质,因为它的研究是按照历史的发展顺序来的。
“经济、经济史、经济学”这三个概念的区分是学好经济史的前提、基础。
经济史是以经验的归纳法和历史的分析法来对人类的活动以及历史的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它的研究对象是历史的社会生产的发生、发展以及演变的规律。
对于它的研究不但可以有效的提高自身修养,还能激发人们对经济学研究的兴趣。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经济史和经济学这两门学问是相得益彰的,经济史的学习可以有效的为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一种不一样的视角,经济史的内容中有着反对脱离事实的抽象,这有助于让经济学真正回归到社会科学这一类来。
现在很多经济分析中犯下的错误,说着是因为其他条件的欠缺而导致,但视乎大多数都是因为缺乏历史的知识、经验,经济史的研究可以有效的给经济学的研究提供有效的、已经合格的资料。
可以看出,经济史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们认识到,经济史的研究无论是从专业学术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来看,都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学问,作为学习、研究中国经济的人们来说,学习、掌握好我国的经济史是基础,从而根据经济史学习的基础来适应时代的潮流,并尽可能的将中国经济史的发展方式、趋势、成果应用到现在的经济建设中来。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9c654085f0e7cd1842536f3.png)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全书都是围绕着“中国该走向何处”这一思考进行的探讨,也有许多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探讨。
下面本人为大家搜索整理了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早就听闻杨小凯先生的大名,却一直不知道先生有什么作品。
碰巧帮室友影音他的这份《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时,也为自己打印了一份,希望能让自己对中国的经济史有更多的了解。
但惭愧的是,由于自己沉不下心来细看这本书,因此对打印出的文字只是简单的通读,在这里想分享交流一下自己简单的读书体会。
可能由于是笔记体得关系型,感觉这本书并不像一本客观的经济历史书,更像多是杨小凯先生借历史现象表达自己的观点,全书主要梳理了晚清时期、民国时期、毛泽东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这四个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作者在简单的介绍其历程后,也态度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总管全本书,感觉《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全书都是围绕着“中国该走向何处”这一思考进行的探讨,也有许多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探讨。
整本书是以近代中国原始资本主义的发展开篇的。
对于中国晚清时期国力的衰弱,作者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中国的政治统治走的是封闭的中央集权体制,随着体制的越发封闭,经济活力也会被逐渐的剿杀。
与中国相对应的是欧洲——就整个欧洲大陆而言,它从来未曾形成统一的体系。
欧洲的各个小国家相互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会形成多元化的政治制度。
从而,更有效率的宪政民主脱颖而出,并为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当然,宪政民主能够在欧洲发展起来,又得益于基督教关于公平、正义理念传播。
而中国的政治结构是中央集权专制,意识形态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中国的政治体制中并没有保护私人产权的意识,这一点,从根本上就抑制了自由竞争市场的发展。
因此,纵观近代的中国经济。
作者认为,中国近代以来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改革开放\都是在简单的模仿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资源配置。
百年中 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
![百年中 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35d2f75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8b.png)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读了这本《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我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之旅。
书中所呈现的中国经济百年发展历程,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大剧,让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书中详细地讲述了从晚清时期的经济困境,到民国时期的艰难探索,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曲折前进,以及改革开放后的腾飞崛起。
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无数的挑战与机遇,成功与失败,泪水与欢笑。
就拿新中国成立后的那段时期来说吧。
那时候,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老百姓们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吃穿用度都要精打细算。
我听家里的长辈讲过,他们小时候,买什么东西都要凭票,粮票、布票、油票……没有票,就算有钱也买不到东西。
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老大穿完老二穿,老二穿完老三穿。
吃的呢,经常是粗粮窝头就咸菜,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饺子或者肉。
住的房子也是又小又破,一家好几口人挤在一间屋子里,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冷得像冰窖。
但是,人们的精神头可足啦!大家都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鼓足了干劲儿。
工人们在工厂里加班加点地生产,农民们在田地里辛勤劳作。
那时候,经常能看到“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标语,大家都在努力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后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一切都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再也不用担心吃不饱饭了。
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种小工厂、小作坊遍地开花,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还为国家创造了财富。
城市里也热闹非凡,经济特区的设立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商场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记得小时候,我第一次跟着父母去大城市,看到那宽阔的马路、川流不息的汽车、五颜六色的霓虹灯,简直惊呆了。
我拉着父母的手,在商场里跑来跑去,看着那些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的东西,兴奋得不得了。
再看看现在,互联网的普及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
百年中 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
![百年中 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84a3b5e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65.png)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关于百年中国经济史的书,读完之后,心里就像被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涌上心头。
书里的内容就像是一部活生生的纪录片,把中国这一百多年来在经济领域的起起落落、摸爬滚打都清晰地呈现在了我的眼前。
从晚清时期的经济困境,到民国时期的混乱与探索,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艰难起步和改革开放后的飞速发展,这一路走来,真可谓是波澜壮阔。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那段艰难岁月。
那时候,咱们国家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啥都缺。
工业基础薄弱得就像纸糊的房子,轻轻一推就倒。
老百姓们的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吃了上顿没下顿是常有的事儿。
但是,大家的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想要改变这种状况。
我记得书里提到过一个细节,说是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为了能搞出自己的小工厂,全村的人一起出动。
没有机器,就自己动手做;没有技术,就派人出去学。
村里的老老少少,能出力气的出力气,能出主意的出主意。
有个叫李大爷的,本来都六十多岁了,身体也不太好,可每天还是坚持到工地帮忙。
搬不动大石头,就帮忙递个锤子、钉子啥的。
他常说:“咱这把老骨头,能为村里的工厂出点力,死了也值!”就这么着,在大家的努力下,小工厂终于建起来了,虽然规模不大,但那是全村人的希望啊!还有啊,那时候搞农业生产也不容易。
为了多打粮食,大家天不亮就下地干活儿。
夏天的日头毒得能把人烤焦,可没人叫苦叫累。
有个叫王大嫂的,怀着身孕还在地里插秧。
别人劝她回去休息,她却说:“多一个人多一份力,等孩子出生了,也能有饱饭吃。
”就这样,靠着大家的这股子拼劲儿,粮食产量一点点提高了。
再看看改革开放以后,那变化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就说我老家的那个小镇吧,以前就是一条破破烂烂的街道,两边都是些低矮的小平房,卖的东西也没几样。
可现在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商场、超市一个挨着一个。
以前过年能穿上一件新衣服就高兴得不行,现在满大街都是穿着时髦的人。
我还记得小时候,家里有辆自行车都觉得特别了不起。
机会主义的百年中国经济史
![机会主义的百年中国经济史](https://img.taocdn.com/s3/m/ffd430e09b89680203d82551.png)
机会主义的百年中国经济史---读《百年中国经济史》有感近日有幸拜读了杨小凯老师的《百年中国经济史》一书,本书文字虽不多,篇幅虽不长,但他语言的精炼,内容的丰富,角度的新颖,立场的鲜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那种敢于颠覆大统思想,勇于站在更客观的角度看待历史的精神,在这个看似言论自由的今天仍然给了我深深的震撼。
最初未读此书的时候,并不以为这本书会跟以前读过的,和传统教育中课本式的经济史有什么不同,无非是一些背得滚瓜烂熟的用来应付考试的知识点,等到真正读了这本书的时候逐渐发觉,它不仅是对已学只是的总结,而是更加深入的从专业角度分析了中国经济史,即机会主义。
本书从四个历史时期介绍了中国的百年经济史,分别是晚清的经济历史,民国经济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以及中国的经济改革。
作者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的历史事件,结合材料,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问题。
在晚清经济史部分,作者提出了两个很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一个是,晚清经济发展的真实状况,第二个是为什么中国经济会大大落后于西欧,为什么中国的原始资本主义不能发展到现代资本主义。
从前我们学习的课本上一直渗透着或者说一直传承着一种概念,就是在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统治下,中国的经济一直停留在闭关锁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阶段。
但是,随着我们逐渐长大,阅读量的增加,不同的历史资料,历史观点越来越多的冲击着固有的观念。
这本书也介绍了一些学者的观点,他们认为晚清经济并不是一个未发展经济,而是在城市中有相当发达的原始资本主义,或商业资本主义,其形态相当接近中国 80年代温州,江浙,北京浙江村中的个体和私人经济。
而他们把晚清的原始资本主义最终没有发展成真正的资本主义原因归咎于社会分工的不充分以及官商勾结的国家机会主义泛滥。
众所周知,在晚清时期,清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一直在实行甚至一直至清朝的彻底灭亡也未改变这一本质,虽然这其中出现过类似于洋务运动的典型事例,但正如我之前所说,也许更多的事实表明,洋务运动并不像我们从前书本上所学到的那么具有进步意义,或者说从某种角度上讲,它存在着制度或者说是体制上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全书都是围绕着“中国该走向何处”这一思考进行的探讨,也有许多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探讨。
下面本人为大家搜索整理了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早就听闻杨小凯先生的大名,却一直不知道先生有什么作品。
碰巧帮室友影音他的这份《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时,也为自己打印了一份,希望能让自己对中国的经济史有更多的了解。
但惭愧的是,由于自己沉不下心来细看这本书,因此对打印出的文字只是简单的通读,在这里想分享交流一下自己简单的读书体会。
可能由于是笔记体得关系型,感觉这本书并不像一本客观的经济历史书,更像多是杨小凯先生借历史现象表达自己的观点,全书主要梳理了晚清时期、民国时期、毛泽东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这四个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作者在简单的介绍其历程后,也态度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总管全本书,感觉《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全书都是围绕着“中国该走向何处”这一思考进行的探讨,也有许多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探讨。
整本书是以近代中国原始资本主义的发展开篇的。
对于中国晚清时期国力的衰弱,作者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中国的政治统治走的是封闭的中央集权体制,随着体制的越发封闭,经济活力也会被逐渐的剿
杀。
与中国相对应的是欧洲——就整个欧洲大陆而言,它从来未曾形成统一的体系。
欧洲的各个小国家相互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会形成多元化的政治制度。
从而,更有效率的宪政民主脱颖而出,并为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当然,宪政民主能够在欧洲发展起来,又得益于基督教关于公平、正义理念传播。
而中国的政治结构是中央集权专制,意识形态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中国的政治体制中并没有保护私人产权的意识,这一点,从根本上就抑制了自由竞争市场的发展。
因此,纵观近代的中国经济。
作者认为,中国近代以来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改革开放\都是在简单的模仿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资源配置。
但是,这些资本主义道路的“探索”家却在心中宪政民主有排斥的倾向。
晚清、国民政府的尝试失败了;中共选择的改良,目前面临诸多困境。
当人们的权利意识逐渐觉醒,中国单纯的在经济层面对资本主义进行模仿,这种发展模式终会走向瓶颈。
因此,我认为,在这里,杨小凯先生对书的探讨又回到了我前段所说的“中国该走向何处”,这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不断地探索之路。
我认为,全书最精彩的部分是——关于政府权力介入市场经济创造的国营经济、集体经济与有效激励和经营绩效的关系,可能是因为它同现实联系的比较紧密吧,因此在阅读
的时候感觉有一个更加可以把握的参照。
杨小凯先生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所有权虚置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国有制把同一财产的不同所有权部分分配给不同的机构。
”举个例子,在社会主义经济里,财产处置权分属于计委、物价局、劳动局、政府各工业部和企业的管理者。
计委对长期投资及相关的资源配置有决定权;物价局对物价有决定权,劳动局对人事安排有决定权,政府各工业部对中期投资和原材料及投入要素的配置有决定权;工厂经理对日常管理决策有
决定权。
所有权的另一部分,征集收入或承担损失的权利,在财政部和各工业部之间划分,因此看来,没有单个人或机构对任一个国有财产有完全的所有权。
中国人称之为“没有真正老板的体制”或者“所有权虚置的体制”。
关于这一点,也有人对此进行过论证。
有些人认为,在没有产权结构任何实质性改变的情况下,这样一种体制的任何分权和自由化的改革都会造成比它所解决的问题更多的问题。
比如说,张维迎就曾经提出了几个不可能定理:国有制条件下,真正的企业家不可能出现,政企分开不可能,预算约束硬化不可能,破产不可能有效地约束经理,以国有股为主导的公司化改革不可能解决经营者选择问题。
这些是我之前从未听说过的理论,因此在阅读杨小凯先生此篇《笔记》时,感觉此部分可读性很大。
书中还有几部分也给我了一些眼前一亮的感觉——比
如说,“,官修国史对民族资产阶级的作用基本是否定,所谓有其软弱性”;再比如说,杨小凯先生对保留原有佃农制度持着积极的态度,先生说的“佃农并不一定非常贫穷,有的佃农大户反而比小自耕农富有”等语句也让我对土地农民等得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就整体读后感,关于晚清、民国以及毛泽东时期的这段历史,作者给出的史料在部分程度上和以前教科书上历史有很大不同,因此在读许多部分的时候,有一种看到新的理论的新鲜感。
当然,先生在编写这些历史的时候,也毫不避讳这些史料的选择都是基于自己特定的理论框架;就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状况,作者的观察也相当富有洞见力。
关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政府权力、宪政、产权保护等问题的思考对于当下面临诸多两难选择的中国来说也显得格外意味深长。
杨小凯先生在梳理众多史料时,也反复印证自己的观点:成功的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市场,还需要宪政秩序和法治来保持个人权利并提供对政府权力的有效制衡。
适当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以及打破ruling party的政治monopoly是宪政秩序形成的根本。
总而言之,在看完本篇《笔记》以后,收获颇丰。
许多的观点是我之前从未触及的,阅读过后确实对中国的近代经济有了深层次的了解。
写到此,我也不由感叹。
百年、百年,便如一个轮回一样,经过了过去百年中国人在经济上的探索,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又开启了新百年的征程。
但“中国该走向何处”的问题依然存在,或许值得我们这些新百年的人们再进行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