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曼老师道德经讲座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七十七章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七十七章第七十七章老子连至几章都是告诉人家最要紧的是戒刚强,这一章他就来谈一谈天道跟人道的不同。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的道就跟我们拉弓一样,大家都看过拉弓箭,这个弓后面是一个弦,这个弦有松紧的你要拉。
天之道是不是就像张弓一样的,这个“与”是表示疑问,为什么呢?“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我们定这么一个弓,这个弓有这么宽的东西,这个弓弦在两个弓的两端,这个弦假设高的话,你拉低一点;假设太低了以后,你弄高一点。
“有余者损之”,这个弦假设太长了崩不起来了,就减少些;“不足者补之”,太短了就补起来。
所谓天之道,就是消息盈虚,消是灭,息是生,盈是满,虚是空掉,所有天下的事情都这样。
所以三国演义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易经里面“否极泰来,剥久必复”。
我们了解这个了以后就知道盛极必衰。
到了你最高的时候很容易往下跑,因为仗着自己经历很饱满,能力非常强,于是使用过度。
好比张弓,你拉的太满了,弦一定要断的,所以很多事情我们说“满招损”。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天是很公平的,给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公平,在死亡的面前、在老的面前人人平等,这个太多了就拿过来补那个不够的,就跟这个弓弦一样的,这个弓弦太长了截短一点,把它拉长一点,所以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本来多的让它少一点,少的多一点很公平。
但是你很难说生下来都一样,高低各方面都不同的。
太多的去掉,不够的来补偿它。
好比我们说一个瞎子,他的耳朵就能非常好。
聋子的话眼睛非常之好,一个残废的人脑筋非常之好。
自古才子短命,佳人薄命:我们说天妒红颜,一个长得非常漂亮的人,他的命很苦;非常美的人、非常有才华的,好比说像王弼,王弼注了这么多书,24岁就死了。
从古以来,才子命都短,红粉佳人命运都非常坎坷。
这也是损有余以补不足,损不足以奉有余。
天之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所以聋子的眼睛非常亮,瞎子耳朵非常灵,残废心思非常巧,可是最聪明的、最漂亮的命常常薄,这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九章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九章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诸位学过第八章,知道里头用水的七种品德来比喻为人处世的道理。
现在继续看第九章,这一章很明白地阐述了人类为什么要取法于水,行自然之道。
我们常常把小孩子比喻为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因为他们充满了生命力,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但是到了中年时候事业达到顶峰,潜力已经完全发挥出来以后,便要慢慢收敛自己了,如同太阳到了中天,便一定要偏了。
花儿开了以后一定要谢,月亮圆了以后一定会缺,这是自然的规律。
大自然按着它自己的规律运行,刚刚惊蜇以后大地回春,可春天不会因为人们的喜爱和歌颂而永远赖在那不走,否则我们就看不到夏天茂盛的树林、秋天金黄的稻穗,也到达不了冬天收藏之后的松懈了。
《周易"乾卦》描写了这个自然的变化过程,初九潜龙毋用,一切都包孕在种子里头,还没有生长出来;九二见龙在田,种子已经开始萌芽;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在前进的道路上小心谨慎;九四或跃在渊,一切事物已经开始按着正常的轨迹运转;九五飞龙在天,事物发展到顶峰状态,一切如此完美;上九亢龙有悔,物盛则衰,走向枯萎疲惫。
自然运转的规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这就是“盈必溢,锐必折”。
器皿中的水满了一定要溢出来,尖锐的东西容易断折。
知道了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就知道要诫之在满、诫之在锐了。
《左传》中记载曹刿论战的故事,他观察敌人形势,到合适的时间便发动士兵,打了胜仗。
曹刿总结的经验很简单:“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也就是说靠勇气取胜只能在于一时,决不可长久。
其实生活中很多时候也是这样,比如说求学要细水长流,否则进得越猛,退得越快。
我们常说:“言语不攻人心病,笑人不刺人骨髓。
”就是说话做事要留有余地,这样才有退路。
所以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王弼注说:“持谓不失德也。
既不失其德,又盈之,势必倾危,故不如其已者,谓乃更不如无德无功者也。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五十八章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五十八章第五十八章第五十七章讲的是一个真正执政的,做领袖的,要无事无为,来治天下。
这一章怎么无事无为,应该怎么样呢?所以这一章专门讲无事无为的道。
老子最不愿意,他认为说是完全用智慧、技巧,他很反对。
所以,他认为你假设过于,你要逞你的聪明,认为你自己多么能干,认为自己多么的了不起,他说这样的话民不聊生了,所以他上一章说,当你多忌讳的话,民就越来越穷了。
所以,这一章,他就是表示,好比说第57章,他提出来,他说你要治国是以正,用兵才用奇。
所以一个执政的人,你要以身正来正化百姓。
假设说你不正的话,你用技巧,就跟打仗一样,你把政坛变成了战场,你用奇了,这样的话祸福是无常的,天底下祸福不是天给你的,市我们自找来的。
所以,这一章他就提出来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这个政治的政就是正反的正。
这个政他用这个“政”字,主要就是说你自己先要正身,你自己身正了,你才能够正人,你自己都没有正,所谓你身子根本就不直的话你影子是斜的。
一样的,你上面的人自己很正派的,行的也正,走的也正,说话也正,自然你才可以来正人。
“闷闷”有点糊里糊涂,这个意思就是说你不用智巧,好像无知一样的,事实上老子认为,大智若愚,真正最聪明的人有点笨笨的,好像有点傻的。
所以,像郑板桥,这么聪明多才的人,他写了一个东西叫“难得糊涂”。
我们表示聪明很容易,你能够糊涂好难好难,所以他说难得糊涂。
真正一个会做领袖的人,尤其是一个国家的领袖,政治的领袖,就是所谓善于治国的,善于治民的,你要治老百姓无形,无名,无事,你说多少人肯这么做?我们常常说十分能够做一分就不错了。
然后嚷嚷,嚷嚷,打知名度,你怎么能让它无形?但是最会当领袖的人无形。
老百姓没觉得你做什么事,但是老百姓安居乐业。
好像你这个人有点糊涂,但是不昏聩,糊涂是好的,可是不能昏聩,昏乱不可以的。
所以,你能够这样的话,你连名都没有。
好像你什么事都没做,无事。
你绝不可以自己拿聪明指挥来显示。
假设你整天要炫耀自己学问多么的好,多么聪明,多么为老百姓做事,你不这么做的话,人民怎么样呢?人民也就不会争执了,因为你要好名,大家认为名这个东西真好。
[转载]叶曼老师《道德经》本学期讲义(全)(10.10
[转载]叶曼老师《道德经》本学期讲义(全)(10.10原文地址:叶曼老师《道德经》本学期讲义(全)(10.10-12.6)作者:北京大學國學社道德經介紹道德經原名老子,一如戰國時諸子,各以其本姓以為書名,至唐玄宗,取上篇之道可道,及下篇之上德不德,冠以經名,延用至今。
老子就姓老,非姓李,春秋戰國無李之姓,為周之守藏吏,見周室骨肉自相爭奪殘害,於是棄而西行。
函谷關吏令尹喜,一日晨,見紫氣東來,知有聖哲將過此,果見老子,騎青牛緩緩自東而來,迎入關中,具寫5254字,世稱五千言。
兩千餘年來,為其註釋者,兩千七百餘人,約五千萬字。
歐美各國譯傳老子之國家,僅次於Bible之譯述者。
老子西行,史稱不知所終。
有杜光廷,著《老子西行化胡經》,稱老子至印度,得釋迦為弟子。
故世稱胡亂編撰為杜撰。
老子西至秦國,留秦二十六年,死時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父。
老子深諳權術之道,老子之書,若熟思而善用之,可成為最高明、最善駕馭人之領袖,故我稱之為帝王術。
老子一書,為我國國寶,現為政府尊重提倡,老子可以無憾,國呖梢圆老子雖僅五千餘字,字字珠璣,諧韻易讀,(前後篇扣應),易於記憶。
希望好學之士、企業領袖多加體會,并哂弥P薜乐烁伸镀渲校虻眯扌兄贰U婺耸篱g及出世間兩用之良書上策。
道德經第一章研究道德經者,皆用王弼之注解。
將其分為八十一章,乃後人將其五千言分割而成,故以後諸章文字,常顯得突兀不通。
第一章為總述,其後諸章皆解釋其理、及啟用修持之道。
非常道、非常名,重在此常字。
歷來皆將常解為平常、尋常、恒常,細思之後,此“常”乃“本體”。
可道、可名者,皆形而下之事物,故皆“非”。
繼之以“常無”“常有”,此“本體”,具“有”與“無”二者,“有”與“無”二者,同出於“常”,而非“道”,亦不可“名”。
“有”“無”二者,乃老子一書之注重討論之中心,使之成為可加利用、修為之形而下事物。
故同謂之玄。
舊本有將玄字改為元,乃避康熙玄曄之諱,玄之又玄,乃成為眾妙之門。
道德经叶曼讲义第1章
“道”生万物,它自己再进入万物之中,不但成为万物,并且成为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生命新陈代谢、循环不息的根本。这么说来,它不仅是原因,同时也是结果。比如花开了,花是它;花谢之后结了果子,果子也是它;果子又要生长繁殖,长出新的树,这树还是它。花是果的因,果是树的因,树又是花的因。在互为因果的生命循环中,道自然地体现在其中。讲到这里,诸位有没有产生一个问题:既然道不可知,老子怎么知道有“道”的存在呢?大家知道,求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认知的事物首先是通过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肌肤触摸到的,比如电灯亮了,我们知道有电,可是在十八世纪的时候人们还不知道闪电是怎么回事。富兰克林看到天上的闪电,就产生了要去研究它的想法。等到阴天打雷的时候,他在风筝上绑了一把金属钥匙,把风筝放到天上去,就这样把天上的闪电带下来了,通过实验他发现天上的闪电跟我们日常生活中各种电的现象是一样的。我们今天对电的认识已经很深,可以用水力发电,用煤发电,用核子发电。可是电在哪里呢?你拿一个电给我看,拿不出来吧?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表现为某种形态,电灯发出来的光、扩音机发出的声音,甚至我们穿纤维衣服的时候摩擦到身体会哗哗响,有时还冒火光,那都是电。假如没有这些东西的话,我们不知道电的存在。同样,道假如不能够化生万物,我们也就不知道道的存在,它化生万物,我们能从万物的运动变化中去体认它。
道德经叶曼讲义第章
道德经叶曼讲义第章《老子》第四章(2008-05-27 15:00:13)“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这一章是专门赞叹道的体、道的用非常微妙。
道有体也有用,本体假设不启用的话,本体不存在;但如果只知道他的用,而不知道他的本体,你就是迷途的羔羊。
就像电是看不见的,但它却能够使电灯发光、扩音机发声。
假如把道的本体比作电,这些亮光、声音就是道的启用。
我们因为道的启用而知道它的存在。
“冲”是虚的意思。
道因为虚静才能有所启用,才能生万物。
后面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我们有了这个东西很便利,但你要用它的什么呀?就是用它的无。
譬如这个房子有了,要是里头实实在在的,我们能在里头坐吗?必须里头是空的才可以。
杯子是空的才能装水,车轮的轮毂是空的才能使车轴运转。
房子有了窗户,光亮才可以透出来;有了门,人才可以进出。
这就是“无之以为用”。
以无用为大用,可以拿来治理社会,教化人民。
如果统治者太追求功利,颁布太多律令,到法令如毛的时候,就会变成人民的负担了,反之只有虚静才能让人民生活安稳。
道体完全空虚,这样才能生就万物,才能充满天地之间。
人的处世也是一样的。
《三字经》说“满招损,谦受益”,孔子让弟子往器皿中倒水,水倒了一半,平平稳稳的;孔子让他再加水,结果水一满就器皿就歪了,水都流了出来。
这就是“满则倾”。
孔子懂得这个道理,所以非常虚心,“入太庙,每事问”,绝不强不知以为知。
诸位想一想,当我们自满的时候,还接受其它知识和别人的意见吗?不接受了。
道冲虚才用处无穷,用处无穷才无所不在。
假如它有了,它是这个,那么就不是那个,这样就不广大了;正是由于它无,所以它不是一切但又是一切。
同时,它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无穷无尽,所以它永远不满,永远都能用,“用之或不盈”。
“渊”是深的意思。
这说道变动不居,高深莫测。
道为什么“深”呢?因为我们见不到它、听不到它、抓不到它,不知它有多大、多高、多深。
所以老子感叹说:“渊兮!”这个高深莫测的道却能够养育万物,是万物的根本,万物都是从它而生的。
叶曼讲《道德经》
叶曼讲《道德经》第六十章是讲治国之道,第六十一章就讨论国与国相处之道。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
天下之牝。
牝常以静胜牡。
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
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对此,老子提出一个“下”字,这个“下”就是要谦虚,谦下。
国家跟国家出最要紧的是“谦虚、谦下”;大国不骄慢不骄傲,小国又不傲尚,那么天下就无事,大国小国都各盟其利。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
注:江海居大而处下,则百川流之,大国居大而处下,则天下流之,故曰,大国下流也。
“大国者下流”,这个下流是自居下流、住在下头的意思。
只有肯居下才能够容纳,才能成其大。
能下就能够柔,柔能克刚。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却永远处下。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我们能缺的了水吗?我们可以几天不吃饭,不能一天不喝水,这水利良田、利航行。
而水自身却永远处下。
底下的注说:“江海居大而处下,则百川流之,大国居大而处下,则天下流之,故曰,大国下流也。
”江海只有处下,不择细流,才能够成其为大。
所以说“江海居大而处下,则百川流之”。
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
那江海肯容纳,才能成就自己的广大。
“天下之交”。
“交”是交汇的意思。
一个大国只有自己非常谦虚,天下才会都去归附它。
好比唐朝,万国来归.它并不是用强力把人家灭掉,而是以先进的文明和兼容的态度吸引小国来归附,仅此而已。
天下之牝。
牝常以静胜牡。
以静为下。
“天下之牝”,注释说“静而不求,物自归之也”。
牝是安安静静的无所求。
牝就是阴,是母。
“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中国长期以来是男人的天下,可中国最多的笑话是什么?怕老婆。
因为柔能克刚,所以当你静而不求的时候,物就完全归你来了。
释佛两家都不太尊重女性,而道家则非常尊重女人,说大悲以为父,智慧以为母。
牝常以静胜牡。
因为“下”是高之基,下是建高的基础,静是天下之本。
能够“下”就是能够谦虚,谦虚永远有好处。
能够下然后再能够静,以静治动。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三十四章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三十四章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
上一章告诉我们真正的明是自知,所以说自知者明。
真正的强是战胜自己,所以说自胜者强;真正的富是知足,所以说知足者富。
精进强行才能有志,顺应自然才可以长久。
这样,虽然死了,但遗风遗德流传天下,虽死犹存,这才是真寿。
三十四章紧接着上一章,告诉人们怎么向道。
这一章里有两个字读起来很不顺。
如“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假设用两个“而”字就不大通了;下面跟“可名为大”相对的“可名于小”,这个“于”字也有点不通,怀疑应该是“可名为小”。
《道德经》主要是告诉人怎么向道。
道不远人,人自远道。
这里老子说:“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就是这个意思。
“道”很伟大,能够衣养万物,天底下的事情完全是靠着大道。
王弼注说:“言道泛滥无所不适,过左右上下周旋而用,则无所不至也。
”“汜”是河水泛滥的意思。
河水泛滥,没有一个地方不淹着;大道氾兮,没有一个地方不是它。
道充满整个宇宙,没有一个地方不是它,它可以左右,可以上下,可以周旋而用。
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也可以。
那么,这个“道”在哪呢?这个道充塞在宇宙天地间,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没有一个时间没有,只要有心向道,就会左右逢源,到处都可以找到它。
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仁斯至也。
”同样,只要我要道,就不会不知道它。
道虽然很高深,但也很浅,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饮食起居、喜怒哀乐中都有道,我们最好的、最坏的都是从它哪儿出来的。
《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
”刹那间都不可以离开它,离开它就不是道了。
底下说:“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
”万物都是从道出来了,它从不推辞到自己的责任。
万物跟道就像儿子跟母亲一样。
只是道无形无声,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
道跟佛经里所说的那样,在理上不立一尘,在事功上不舍一法。
我们不能知道它的存在,只能从万物中间去体会。
春夏秋冬不停运转,万物都是从这生出来的。
没有植物、动物,人就根本活不了。
道德经叶曼讲义第章
道德经叶曼讲义第章《老子》第六章(2008-05-2715:06:08)王弼注:谷神谷中央无(谷)〔者〕也.无形无影.无逆无违.处卑不动.守静不衰.(谷)〔物〕以此成而不见其形.此至物也.处卑(而)〔守静〕不可得〔而〕名.故谓〔之玄牝〕.(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动).门玄牝之所由也.本其所由.与〔太〕极同体.故谓之天地之根也.欲言存邪.则不见其形.欲言亡邪.万物以之生.故绵绵若存也.无物不成(用)而不劳也.故曰用而不勤也.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还是说空。
“谷神不死”,“谷”是山谷,山谷有东西吗?没有,什么叫山谷?就是中间都是山中间空的地方叫谷。
孟子说什么叫圣,什么叫神,就是“大而化之,之为圣;圣而不之,之为神”,这是孟子给真、善、诚、信、大,然后说成什么叫圣,什么叫神。
他只是说我只是好学不倦,诲人不厌,我好读书永远在学,我从来没有疲倦过了,我学了东西永远在教人。
他说你不要叫我圣人,我只是如此而已。
所以当你自己称圣人的话,你就不是圣人了。
“圣而不可知”,我们还看得到谁是圣人,但是当圣道你不能够知道了,这就叫做神了。
谷是空的,神是玄妙的,不死是长的。
空、玄、永久就代表道。
所以我们谁一次讲像第四章“吾不知谁之子,地之先”,我不知道道是谁生出来的,但是我知道在天地生成以前,它就有了。
所以“古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我们先看它的注“谷神,谷中央无。
谷也,无形无影,无逆无违。
这一个谷中间没有东西,谷有什么形状吗?没有,谷有影子吗?没有。
他有说你反对了,我就不赞成了,也没有。
“处卑不动”,它在卑的地方它从来不动心。
它说你看我这么低下,山那么高,它自己从来没有说我自己比山矮了这么多,我好难过,我有自卑感。
“守静不衰”,谷从来不说话,从来不衰退。
“谷以之成而不见其形”,于是这样一个东西无形、无影、无逆、无违,“处卑不动,守静不衰”,这样就做成了谷,“而不见其形”你看不到它。
叶曼讲道德经文字版
叶曼讲道德经文字版道德经作者:叶曼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也,难易相成也,长短相形也,高下相倾也,音声相和也,前后相随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以上是《道德经》的部分章节,这本古籍以深邃的思想和简洁的语言,阐述了道的哲学和人生智慧。
虽然文字版无法完全体现其中的深意,但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和思考,从中体悟到一些关于生活和人性的真理。
叶曼讲《道德经》(71-81章)
叶曼讲《道德经》(71-81章)(2013-07-08 15:00:03)转载▼第七十一章七十章跟七十一章都是在重点谈“知”字。
我们不必学你就可以知道的,好比说小孩子,生下来他不必学就找奶头。
你可以不学就能够的事情,这叫良能。
怎么可以容易行又容易知呢?所以在七十章谈这个其实是非常容易的。
下面我们接着讲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注:不知知之不足任则病也。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这句话有点麻烦,要改一改这话。
我们把这句话改成,“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把这一个“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搁在最后一句的前头。
“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这样就顺了。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有一个“是以不病”太多了,删掉。
你们知道为什么出这个错呢?古时候我们都是用简,后来才在一个汉王的墓里头发现了卷子写的道德经,居然没有坏。
而老子的这些篇章,我们从来都是用竹子刻写的。
而用竹子你得刻,刻了以后一片竹简没有多少字,要是断了的话都乱了,章法也乱了。
我们说孔夫子看易经韦编三绝,不停地翻,拴竹简的那个皮带都断了三次,你们想想他看了多久了。
又或者原来这句话就是很乱,所以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上一章着重是在讲怎么容易知“道”,老子说他的“道”非常容易知道,非常容易做到,而众人不知道,也不能做到。
你要真正知道的话,你就能行,但是世上的人无知,而且强不知以为知,所以出毛病了,故“病”矣。
“知不知上”,你知道你不知,这是了不起了。
你知你自己无知,你这是很高明的了。
问题是我们知道的实在有限。
庄子说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我们的命活一百岁,是非常有限的,而知识是没有边际的。
比如说像大藏经,一本经我们一辈子皓首穷经也都弄不通它,你拿有涯的生命去追逐无涯的知识,那不是自不量力吗?我们真正知道我们无知,这样的话我们才算是高明的人。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四十章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四十章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一章继续说修道、行道应该以柔弱为本,以虚无为主。
静是动的根本,动之所以能够成立,完全是因为静。
任何一件事情最要紧就是它的功用,功用启动就是以静为根本。
这一章所论的,天地有无相生的妙,也就是“反者道之动”。
前面已经说了:“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将欲抑之,必先扬之。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这都是自然的事情。
事物相反相成,所以说“反者道之动”。
天地假若不反复,没有阴阳,那么天底下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反复中,水蒸发到空中,变成雨落下来,不反复就没有消长变化。
要吐一口气,就必须先吸一口气,这叫消长。
一年中冬至是阴的极点,也是阳的复始;夏至是阳的极点,也是阴的复始。
一天中子时是阴的极点,也是阳的开始;午时是阳的极点,也是阴的开始,阴阳总是反复不已。
“反”的意义有三:一是回归。
许多老年人就像小孩一样,他有时不讲理,有时会耍赖,这就是反,就是从正面转到反面。
二是相反相成。
事物有正反两方面,通常来说,正、反、合构成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三是反弹。
打球的时候,打得越厉害,反弹就越厉害。
任何事情发展到极点,一定变成它的反面。
古人说否极泰来、乐极生悲,这就是自然之道。
王弼注说:“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有以无为用,此其反也,动皆知其所无,则物通矣。
”人要往无的地方动,这样才可以通,否则,我们明明知道前面有一堵墙,却硬要往那边去,就会碰壁了。
反是道的动,弱是道的用,老子非常赞成柔弱,反对刚强,“其生也柔弱,其死也刚直”。
自然之理,就是往返之道,也是我们说的“委曲求全”,有所执著,有所不执著。
只有圆才能够满,只有圆才能够周全,只有圆才不伤人伤己。
“枉则直,曲则全”,这也是《道德经》里头说的。
老子很推崇水的德,因为水曲曲折折的,遇到阻挡,转个弯就走了。
佛家说“直心是道场”,这个“直”是笔直、直接的意思,又讲求灵活性。
我们为人处世要尽量的平和,尽量的从容。
道德经叶曼讲义第4章
我们看底下王弼的注“夫执一家之量者,不能全家”。他说你只要制一家之量,你就不能全家,你不能把所有的家全都知道。“执一国之量者,不能成国”,我就是这个国家,我就是这个本土,我就是要这个,你不能成国。“穷力举重,不能为用”,我们看举重的那些人,把所有的肌肉都集中在一起,一拿起来用了很多很多的力量举起来,立刻把它放下来。举重就是得了金牌,你能用吗?你能够说把这一百斤、二百斤那来用一用吗?所以说“穷力举重,不能为用”,我们使不上力,因为你力气都用完了。“故人虽知,万物治也,治而不以二仪之道,则不能赡也。”所以我们人虽然知道万物都料理得很好,治理得很好,你看春天发芽了,随着气侯刚刚温暖发芽了。夏天那么多的太阳那么多的雨量让它成长,成长到某一些时候花谢了,果子结起来了。整个万物萧条,于是大家都休息,连动物带植物都休息了。这些东西都理得很好,但是你知道万物都由此而治,“治而不以二仪之道”,但是你治又不拿二仪之到,“二仪”是阴阳的两道。不用阴阳的两道,阴的有阴的,阳的有阳的,有正面有反面你一直的保守不成,你必须阴阳两者兼用。那么则不能瞻也,就是说你不能够仰,你必须知道阴阳两道,于是有收有放,有阴有阳,有正有负,把这些都知道了,于是你才能够满足,才能够瞻。
那么“地虽形魄,不法于天则不能全其宁”,地有形,现在是外国还是中国说了,说是原来地也在那吐气,其实我们住在北方的人都知道,尤其是在山西时候,叫做大地噫气。大地会叹气的,所以当大地叹气的时候,当地的居民都躲开,那个不得了,碰到就会死。所以我们知道这个的话,地虽然有形有魄,可是假设不法于天你要不按照天来做的话,则不能全其宁,地就不能够全其宁,于是地震、山崩都出来了,如果你不按照天来做的话。“天虽精象,不法于道则不能保其精。”天是非常精,它的象是精的,但是你要不按照道来做的话,你说我违背道做,则不能保其精。“冲而用之,用乃不能穷”,你能够虚无的用它,于是用就无穷了。我们再怎么发明,谁发明的,我们脑子发明的,我们脑子哪里来的,来自道。所以这些东西冲而用之,用才不能穷。“满亦造实,实来则已”,你要满你把它实实在在了,只要实实在在就蔓出来了。我们吃东西所以说吃七分饱,为什么?吃太饱了打嗝了等等都来了,你就出毛病了,所以绝对不能满,“满则溢,故冲而用之”,所以必须要“冲而用之”。“又复不盈”,不能够太满,还要冲而用之,虚的用可是还要不满。“其为无穷亦已极矣”,所以能够这样的话,这可是真是无穷到了极点,永远用不完。“形虽大,不能累其体”,这个形大大到不得了,他不会说我太大了,我走不动了,不会的。“事虽殷,不能充其量”,它做的事情多少。我们这人从那么一点点变成这么多人,这些东西你不能够充其量,说我的量已经充满了,不会的。那么“万物舍此而求主,主其安在乎”,万物把道舍掉了,来求造物的主。主在哪里?所以“不亦渊兮似万物之宗乎”,所以就是这么个东西,你看不见,听不到抓不到,这个就深到不可以知道,这不就是万物之宗嘛。你挫了他锐而无损,你把锐去掉了,还没有伤害到它。“纷解而不劳”,我们要替人家解纷,很累。这个解其纷不累,永远在解纷。“和光而不污其体”,它跟大家光一样,没有说一个人特别是是光说我是光你跟着我来,而它本体并不受污染。“同尘而不渝其真”,同尘跟大家完全一样,可是并不来减少它的真。所以“不亦湛兮似或存乎”,一个东西能够这样,这不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它真存在嘛。“地守其形,德不能过其载”,地能够守其形,它的所得《道德经》的“得”就是得到的得。所以拿这个来解《道德经》我只要走这条路,按照道走我就有所得。“德不能过其载”,假如地守其形,你的德不会说我太重了,人太多了,我受不了了,没有的。“天谦其象,德不能过其覆”,天只要能够把这个东西按照道来走,于是你的德不会说过其覆,超过它的负担。“天地莫能及之,不亦似帝之先乎,”他说连天地都不能够超过它,所以这样的话不是就是四帝之先吗?比天地还在以前呢。“帝,天帝也”,帝是什么就是天地,天帝是什么就是天。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七十三章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七十三章第七十三章勇於敢则杀。
勇於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繟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前面我们讲到,天威就是洪水、大火、地震、台风,人威就是无期徒刑、死刑,所以到了这一章再说我们怎么自保。
自保的方法就是我们要顺天然,怎么样体顺天然?这个天然最要紧是不争之得。
凡是什么东西一争就不但伤人也伤自己,接着天的惩罚也非常可怕,你们看我们常常说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就是出在这儿的。
“勇于敢则杀”,“杀”的注解是“必不得其死也”。
我们真正希望的寿终是能够寿终正寝,就是说命到时候了,该死了,或者生病或者老了,这样死了,这是得其死。
“不得其死”就是说人出意外,即凶终。
有人就喜欢逞匹夫之勇,敢做敢为,好勇斗狠,过于刚强、猛烈。
凡是一个东西太刚了,非常容易折断;而真正柔软的把它斩断都不大容易。
当你刚强、好勇斗狠的时候,祸患已经隐藏在那儿了,导致丧生害命,死不得其所。
“勇于不敢则活”,同样的勇,一个是敢,一个是不敢,你不敢也得要有勇气,好比我们常提的韩信出胯下,我做不到,我不如韩信。
韩信这种勇气是勇于不敢,这要好大的勇气啊!我们真正能够虚心,了解理,才能“必齐命也”。
你命该到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死,而不是夭折或是横死。
我们能够顺着天,这个天就是自然,自然是什么呢?天理人情,凡是合乎天理的,一定合乎人情。
孔子说五十而知命,知什么命啊?知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祸福无门,惟人自招”;也知道,若不顺天,不顺乎自然,不合乎人情,一定被众人都所弃,遇见不好的人,命都送掉了,——就这叫知命。
知命以后,你自然小心、谨慎,这正是所谓自知自爱啊!我们能够自知,我们又能够自爱,于是你这个身才能安哪!当你身能够安的话,事情就成了。
没有说在我们慌慌乱乱中可以做成一个事情的,不可能。
所以一个人能够存活下去,不但存活,而且要活得快乐,不但要活得快乐,而且要活得长久。
道德经叶曼讲义第69章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注:言吾哀慈谦退,非欲以取强,无敌于天下也。不得已而卒至于无敌,斯乃吾之所以为大祸也。宝,三宝也,故曰,几亡吾宝。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抗,举也;加,当也。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胜。”抗是举,我举起兵来,为什么?我要来抗议。加,当也,来抵挡这些东西。当我们举国敌忾同仇的时候,我们大家真是跟一家人一样,不会趋利避害,这样对抗敌人的话,“故必胜”,一定胜。
“不敢进寸而退尺”,战争本身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关系到千千万万人的生命与财产,必须要谨慎,不可以轻易冒险。轻敌就一定会遭致失败的。你虽然是进寸,只进一寸,也要非常谨慎地来做这件事情,宁可退让一尺。好比这个剑锋来了,没有哪个傻瓜反到迎剑而上,你总是要躲开。真正善于用兵的人,只是以静待动。美国波斯湾的战争为什么打得那么漂亮,它用的就是孙子兵法。你们都知道这句话吧,用孙子兵法,拿坡仑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当巴黎被重重包围的时候,这个五尺一寸的小矮子,把所有的敌人都打败了。在他行军的袋子里头永远有一本《孙子兵法》,当然是法文的了。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注:行,谓行陈也,言以谦退哀慈,不敢为物先,用战犹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也,言无有与之抗也。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五敌,执无兵”,按理说应该先是“执无兵”,然后才是“扔无敌”。大家把这个“执无兵”搁在“扔无敌”之上,因为这样句子才显得顺,同时也押韵。“行,谓行陈也”,打仗需要用阵势。比如大家就很称道诸葛亮的八阵图。我第一次经过长江的时候,到三峡就问导游,诸葛亮“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我们看得见他在那儿布的八阵图吗?他说不成,江水完全落下来的时候才能够看见诸葛亮布的阵,江水涨的时候就看不见。打仗的人都得要知道,你用兵是一字长蛇阵,还是做前锋冲他的前左边还是右边,古时候用兵都要讲这些东西。
叶曼讲《道德经》(概11-20章)
叶曼讲《道德经》(概11-20章)《老子》第十一章(2008-05-2715:48:48)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反反复复地强调无的作用,第一章说:“无,名天地之始也。
”“常无,欲以观其妙。
”这一章集中论述“无”的各种作用。
无是天地的开始,道的作用就是在有无之间体现的。
无和虚都非常重要,天地中间是空的,我们才能够有四时和万物;前面所说的谷神、橐龠等都是虚的,因为空虚才能容纳万物;一切东西都必须中空才能够使用。
关于这段话,王弼注说:“毂所以能统三十辐者,无也。
以其无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寡统众也。
木埴壁所以成三者,而皆以无为用也,言无者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
”“毂”是车轴集中的地方,也就是整个车轮的中心点;辐就是车轴,也即车轮跟中心点之间连接的东西。
古代的车轮上一共有三十根横轴,三十根横轴都是从轮毂辐射出去,当轮毂运动的时候,车轮就跟着转动了。
老子说,正是因为轮毂中间是空的,所以才能带动车轮的运转,使车子能够前进后退,发生功用。
王弼说就是因为轮毂的无,所以才能够接受众物,统领三十辐。
“埏埴以为器”。
“埏”是搓揉的意思,“埴”是指黏土,搓揉黏土使它变成一件器物,这件器物怎么用呢?我们不是用它有的地方,而是用它中间无的地方。
不管杯子也好,碗盘也好,中间都必须是空的,否则就无法往里面放东西。
所以“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建造一个房子,房子内部必须是空的,这样才能够使用它,否则一堆死土是不可能称为房子的。
这个房子四壁还必须有窗有门,让人可以进出。
正因为这些空,所以“当其无,而有室之用”。
从以上三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有的功用要靠无来实现。
车轮、杯子、房子能发生作用都是因为中空。
所以,“言无者,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
诸位学了老子之后就知道无的作用,无在平时都是被视为无用而被忽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31日叶曼老师《道德经》系列讲座第四讲
一.理解道德经的关键:
1.“非常道”——能言说的都不是老子所说的道
2.老子所说的本体是“常”。
“非常名”“不常无”:本体是真空的
3.“道德经”只是唐玄宗根据上下章取字而赐名,不是老子的概括
二.《道德经》是一篇完整的论文,第一章是总论,之后的章节分别叙述总论中的细节。
三.“圣人处无为之事”
1.何为圣人?
1)孔子:“只是,诲人不厌而已。
”——把自己所知道的传授给别人,而不是将
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万世师表!
2)管仲:“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害。
”
i.心全于中:“全”即没有遗憾,没有缺憾的心才是圆满的,才能——
ii.“形全于外”:对一切事情自信,有预料,对意外有所准备。
各种小动作都是形不全于外的表现。
iii.天灾,人害:灾害都是人做出来、想出来的。
“百无一可意中人”便是人造成灾祸的原因:奢望自己不应该有的。
3)孟子:“可欲之为善,有诸己之为信,充实之为美,美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
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
i.善:孟子主张人性善,认为人天生有是非心、羞耻心。
有欲望,但是人人
都想做“仁义之人”,这就是善。
ii.有诸己之为信:人言为信,言行相符,“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iii.美要有光辉,能照亮自己和别人。
能照亮的人越多,人越伟大。
因此伟大不是自己说出的。
“仁”,即两个人,仁爱必须有所对象。
iv.大而化之:将“大”“强”化为平常。
于是神圣不可侵犯。
v.说文解字:“智”——日知而慧。
每日积累,内心才能有永远属于自己的智慧。
不停地增加智慧,不停地“诲人”,才能成为“圣人”。
4)庄子:
i.至人无己:真正有为的人不把自己放在心里,内心没有自己。
ii.神人无功:真正有智慧的人,不讲事情作为自己的功劳。
不是为了做而做,一切皆是天生的。
iii.圣人无名:人们忙着沽名钓誉,而太有名其实是最大障碍。
2.何为无为?
1)老子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要用自己的意见来评判、认知一切。
要
以第三者的眼光看待事情。
不以私人好恶处理事情,妄下论断。
2)这是老子“真正的民主”的思想体现:以众人、大多数人的意见为重,百姓最
重要。
这是中国自古就有的思想。
——以大家的意见旁征博引,同时贡献自己
的意见,因此做到“无不为”。
无为者没有私意之为,因顺应时间环境而有所
作为,因此“无为”与“不为”没有矛盾。
3)无为之事:无私,不独断。
减少独断,让别人的意见成为自己的,“有容乃大”。
3.叶曼:“老子体会道之本体为“常”,此常具无、具有,顺物应情,是乃无为而无
不为。
1)“常”:恒常不变,是万物,又溶于万物之中。
2)顺万物之理,应万物之情,才能长久。
最重要的事情是自然。
顺自然,应人心,
所以一切看似无为,却都由自然完成。
不要强不知而为之,违反天时、情理、
人事。
3)人处事要有所藏匿,否则会变得更少。
只有顺自然,情才畅通。
四.“行不言之教”
真正行“不言之教”的是天地——叶曼:天何言哉?四时生焉。
知者不言,言者
不知。
言教不如身教。
1.不要在众人前说教。
言出必随,言出必从——每句话都不会伤害到别人和自己的时
间,要让对方能受用一辈子。
2.一些人说话多因为只有开口才知道自己的存在——言多必失,莫说无意义的话。
3.不要用“你听我说”“我告诉你啊”这样的句子。
五.“万物作焉而不为始/而不辞”
叶曼:万物并作,并生,并长,千变万化,本体常不具多,辞而不作,不生。
1.说文解字:“神”——示字旁,表示宗教性的祈祷、仪式。
申:神是可以伸展的。
2.“万物并作,并生,并长”,并灭。
天地创造万物不辞辛劳,但一句话都不说。
要
知道自己的年龄,精力有限。
因此天下没有不变的事物,此所谓“无常”。
3.说了半天“常”,其实天底下“无常”。
4.本体“常”精力无限,不断发现和发明。
六.“生而不有”
叶曼:虽生之,不据为己有。
1.不要国家,就违反了国家和人民的规律。
2.能“生而不有”的,是本体。
七.“为而不恃”
叶曼:虽生万物,乃无为而为,既不据为己有,亦不恃为己功。
1.慎言语,节饮食,才能少灾祸,少痛苦和病患。
八.“长而不卑”
叶曼:本体虽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为父母生子女,君王领导万民,子女长成万民富强,领导者及父母,并不据为己有,认为乃自己所为,而可以宰之。
1.中国供奉的牌坊顺序:天地君亲师。
天生我,地宰我,老师承前启后,教诲我。
九.“功成而弗居”
叶曼:虽生之,为之,长之,不辞辛劳,不恃己之作为。
子女成人,国富民强,一切成功而不居功。
1.黄巢的“七杀碑”——草莽出身的皇帝不断杀以防止被别人“刨根子”
2.因为不“成功”,不以自己的功为功,因此不必功成身退,更不会仗恃功劳。
3.萧何月下追韩信。
韩信语刘邦:你只可将数百人,但都是将才。
我所将皆为兵,因
此多多益善。
4.象棋:楚汉相争,黄河为界。
过界即可横行,但是不能后退。
十.“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叶曼:唯其不有,不恃,不主宰,虽成功,既不自居功,是以不必功成身退,亦不会因有功,恃功,甚至居功,而被诟病,被防范,甚至被杀。
此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Q&A环节
1.佛家:修性,修心。
是形而上的。
道家:修身,修命。
是形而下的。
二者相互影响。
但是都是性与命、身与心双修,缺一不可。
2.如果你真的知道“活子时”,就不会想到把握,否则就说明你已经陷入迷惑和混乱中。
3.中国佛法是“世间法”,即离不开亲人,身边之人。
是佛家后一切都不在,“无主宰,
非自然”,最终真正高僧达到的境界是连佛和佛法都废弃:“凡所有向,皆是虚妄。
”
a)道德经的关键:道可道,非常道。
而“常”是由“有”和“无”组成的。
b)老子的书是“帝王书”,如何对付人,统驭人,利用人,管理人。
4.道和常的关系:道是可以指示出来的。
人生是“常”,即一切的代表,包含一切,融
入一切。
将《道德经》解释为“道”,是一种贬低。
让我们走过一切的道,老子称之为“常”。
5.道与宗教:世俗解释不了→哲学→神学→宗教
道家有自己的佛法,虽是“无为”,但其每一个行为都有所为(第四声),这才有所为(第二声)。
所有宗教都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如何过,需要一个至上的人依赖。
而最好的依赖是无法看见,无形无状的,因此神佛出现。
其实我们自身是自己最大的依赖!
否则生不知所从来,死不知从何去。
●我们时时在种“因”,修“果”。
不要认命,因为因果都是人造的。
也不要强无
能而做。
●其实事情很简单:能走之路为“道”,能走又不妨碍别人,即为“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