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体位不当导致臂丛神经损伤2例_赵元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剂量激素致糖尿病2例江苏省吴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免疫科 温忠惠
随着激素在临床的普遍应用,所带来的副作用也日渐增多,其中导致糖尿病者较为少见,现报告2例。
1 临床资料
例1女,34岁,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4年伴血小板减少半年,在外院给予地塞米松5mg静滴1个月,之后出现多食、烦渴、多饮和消瘦乏力,于2002年10月5日来我院并收入院。过去曾在上海、苏州等地多次诊治,否认糖尿病史。查体:T36℃,B P 10070m mHg,双下肢皮肤可见大小不等的瘀点、瘀斑,分布不均,双手指关节轻梭形改变,空腹血糖3.39m mol L,餐后2小时血糖32mmol L,尿糖(),血球蛋白43.2g L,E SR88mm h,血小板47×109L。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类固醇性糖尿病、血小板减少症。
例2女,50岁,患系统性红斑狼疮4年,曾在苏州诊治,间断服用强的松、雷公藤,否认糖尿病史。因突发四肢抽搐,意识障碍而于2002年8月31日来我院就诊。体检:T36℃,BP12070mm Hg,意识不清,瞳孔等大,鼻唇沟对称,颈软,心肺未见异常,双下肢水肿,神经病理征阴性。入院前空腹血糖正常,抗ds-DNA(+),尿蛋白(),尿糖(-),头颅C T正常。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肾、狼疮性脑病。入院后给予甲强龙治疗3天,查末梢血糖32.9mmol L,尿糖(),空腹血糖22.5mmol L。提示类固醇性糖尿病。
2 讨论
糖尿病是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根据2例患者过去均无糖尿病史,且起病前均有长期或大量使用激素的经过看,继发性类固醇性糖尿病诊断成立。糖皮质激素对糖代谢的影响主要是能增加肝糖原、肌糖原并升高血糖,其机制为: (1)促进糖原异生,特别是利用肌肉蛋白质代谢中的一些氨基酸及其中间代谢物作为原料合成糖原。从而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2)减慢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的氧化过程,有利于中间代谢产物,如丙酮酸和乳酸等在肝和肾在合成葡萄糖,增加血糖的来源。(3)减少机体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引起糖耐量减退。
(本文责任编辑 成建国)
手术体位不当导致臂丛神经损伤2例
山东省肥城市中医院 赵元杰
我院曾收治因手术体位不当导致臂丛神经损伤患者2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5岁和50岁, 1例为食管癌术后患者,另1例为肝癌术后患者,手术时均采用全身麻醉。手术前神经系统检查正常,手术后发病,均可确定为手术过程中体位安置不当而导致臂丛神经损伤。其中1例术后上肢痛觉过敏、发麻,伤后1个月恢复;另1例上肢肌肉麻痹,运动功能完全丧失,经积极对症治疗和理疗,于1年后恢复。
2 讨论
麻醉状态下变动或固定体位时,如果着力点不当,使软组织、神经或血管所受的压力和拉力超过其所能耐受的生理限度,即可引起损伤。尤其以表浅部位的周围神经容易受损,在肌肉松弛状态下,对神经的过度压迫和牵拉是造成损伤的两个主要因素,可单独存在,也可并存。周围神经受到(下转封四)
68
西藏医药杂志2004年第25卷第3期(总第79期)
(上接68页)过度压迫或牵拉时,神经外膜的血管被拉长变细,其血流可中断,甚至血管可能被撕断,由此可造成神经营养性退变,神经内斑点状出血,较重时可致神经束膜断裂,形成血肿,假性神经瘤、神经纤肿胀退化,结果可出现暂时性周围神经麻痹、持续性麻痹和永久性麻痹3种结果,此2例手术前神经系统检查均正常,手术后发病,明确为手术体位不当所致神经损伤。臂丛神经由颈5~8及胸1脊神经前支组成,自椎间孔逸出后在横突上被纤维束和椎前筋膜所紧密固定,在腋窝处又被腋窝筋膜所紧密固定,在一定体位条件下,均可构成对臂丛神经过度压迫和牵拉的有害因素。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为上肢发麻、针刺感或位置感丧失,发展为运动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通过对症治疗和理疗,一般可于3~4周后恢复,但偶尔也会发生永久性麻痹。下列几种情况容易引起臂丛神经损伤:(1)肩托支架位置不当;(2)上肢过度外展超过90°,甚或超过头水平时(常由于手术助手推挤上肢所造成);(3)过度外展和外旋的上肢,被悬挂于手术床平面以下;(4)胆囊垫升起时;(5)侧卧位下头部和上胸部未予垫枕时。临床医生应根据以上常见原因进行预防。
(本文责任编辑:成建国)
○卫生防疫○
误食野蕈类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
西藏自治区卫生监督所 央 珍
2003年夏季,林芝地区共发生5起(报告4起)由于食用野生蕈等植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现将其中3起的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流行病学调查
2003年8月25、26日连续发生3起食用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中毒人数共41人,其中八一镇觉木村附近施工工地34人进食,33人发病,中毒率为97.1%;林芝地区某老干部活动中心施工工地民工3人进食,3人发病,中毒率为100%;林芝某退休居住人员5人进食,5人发病,中毒率占100%。3起均为食用自采于驻地附近山中的野蕈类(已知两种为扫把菌和大脚菌)引起,进食后的发病与否及病情的轻重均与进食量有关。
1.2 临床表现
41名中毒患者症状相似,以胃肠道症状为主,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症状,其中一人出现无尿、血压低。
1.3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3起食物中毒均诊断为食用毒蕈引起的中毒。
2 讨论
林芝地区地处西藏东南部,有西藏江南之称,菌类资源丰富,品种繁多,由于误食而引起食物中毒的发生率较高。仅2003年7月、8月份里连续发生了5起食物中毒。由于不能及时地接到报告,而失去采集病人呕吐物、排泄物、剩余食物的机会,经过用药使采集血清的诊断率降低(5起中毒中2起采集到实验标本),实验室诊断率仅为40%。为了避免和预防发生类似食物中毒,注意以下几点:(1)卫生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大对集贸市场销售野蕈类的卫生监督执法力度,禁止自采销售大脚菇等有害植物。
(2)目前世界上约有200余种毒蕈,我国已发现190余种,在不能确认为可食蕈类的情况下,单位及个人不采集、不加工、不食用野生毒蕈类植物。(3)对广大群众尤其是对外来人员进行宣传,在每年的毒蕈中毒多发季节,卫生行政执法人员应深入基层开展预防食物中毒的宣传,提高有毒有害物质的鉴别能力。(4)加强单位和个人的食物中毒报告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确保食物中毒情况及时准确地报告,杜绝隐瞒、漏报、迟报的现象,以便更好地预防及减轻食物中毒的发生。
(本文责任编辑 成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