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因子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气象因子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气象因子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各因素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很多,在这里简单介绍影响园林植物的四种气象因子。

第一节光照因素

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能量源泉,只有在光照下,植物才能正常生长、开花和结实;光也影响植物的形态结构和解剖特征。光照对园林植物的影响表现在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和光质三个方面。

1.光照强度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光照强度主要影响园林植物的生长和开花。园林植物对光强的要求,通常通过补偿点和光饱和点来表示。光补偿点就是植物光合作用所产生的碳水化合物与呼吸作用所消耗的碳水化合物达到动态平衡时的光照强度。在这种情况下植物不会积累干物质。当光照强度超过了补偿点的需要而增加时,光合作用强度也就随比例增加,但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再增加光照强度,则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这种现象叫光饱和现象,这时的光照强度就叫光饱和点。根据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同,可以把园林植物分成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和中性植物。

有时甚至变化较大。在园林植物配置的时候常根据受光情况选择适合的植物。

2.光照时间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光照时间的长短对园林植物花芽分化和开花具有显著的影响。有些植物需要在白昼较短,黑夜较长的季节开花,另一些植物则需要在白昼较长,黑夜较短的季节开花,植物开花对不同昼夜长短交换的周期性的适应,叫做光周期现象。根据园林植物对光照时间的要求不同,

植物的开花对光照时间的要求是其在分布区内长期适应一定光周期变化的结果。短日照植物都是起源于低纬度的南方,长日照植物则起源于高纬度的北方。一般短日照植物由南方向北方引种时,由于北方日照时数较长,常出现营养生长期延长,容易遭受冻害;长日照植物由北向南引种时,虽然能正常生长,但发育期延长,甚至不能开花结实。因此,在植物配置时应注意植物生长发育对光周期的需要。

3.光质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依据阳光波长的不同,可分为短波光(波长390~470nm)、极短波光(波长300~390nm)和长波光(波长640~2600nm)。一般认为短波光可促进植物的分蘖,抑制植物伸长;长波光可促进种子萌发和植物的长高;极短波则促进花青素和色素的形成。高山地区及赤道附近极短波光较强,花色鲜艳,就是这个道理。此外,光的有无和强弱也影响着植物花蕾开放的时间,如半枝莲必须在强光下才能开放,日落后即闭合;昙花则在夜晚开放。

第二节温度因子

温度因子在树木的生长发育及地理分布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命活动都需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生物的每一生命活动都有其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适温度称为三基点温度。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称生物学零度。

1.温度和生长的关系

常见许多南方树木北移后,受到冻害或冻死的现象;北方树种南移后,生长不良或不开花结实等现象,或因不能适应南方长期的高温而受到灼伤,严重者可致死亡。例如08年的雪灾

造成广州大面积的植物受害。

一般来说,树木生命活动的做高极限温度大抵不超过50--60℃,其中包括原产于热带干燥地区者较耐高温。原产于温带的树木则常在35℃左右的气温下,其生命活动就减退或发生不正常的现象,而在50℃左右就常受到伤害了。生命活动的最低温度大抵在1℃左右,但有的在0℃以上较低温度下即可受害。而原产北方的树木,如一些石南科的小灌木,却能在千里冰封的雪地中开出美丽的花朵。突变温度对树木的伤害,除了由于超过了树木所能忍受的范围的情况下,在树木本身能忍受的温度范围之内,也受由于温度发生急剧的变化,而使树木发生伤害。在到纬度地区,不少薄皮种类和木射线较大的树木如乌桕、核桃、槭树、板栗、悬铃木、榆树、七叶树、橡、栎类等茎干的向阳面越冬时常会发生裂伤,这主要由于树干组织白天被阳光很快的晒热,而日落后温度急剧变低所致。因此,冬季常对抗寒性弱的树种进行树干包扎、缚草或涂白等措施,在早春或晚秋亦常在园林中浇水以调节温度的变化。在夏季干旱时期,土壤表面的温度有时可达到60--65℃左右,常使幼苗的茎干灼伤死亡,对于自山林中新引种的苗木,更易发生灼伤,故应搭荫棚保护。

高温对植物的危害主要是使细胞内蛋白质凝固及造成植物物理伤害;而低温主要使细胞内外结冰,尤其是细胞内的结冰常造成严重的质壁分离,破坏了原生质的理化结构和机能所致。常表现为寒害、霜害、冻害、冻拔、冻裂等。寒害

2.温度与树木的自然分布的关系

在全年最低平均气温达16℃以上的热带,就形成了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植被区;在全年平均气温在16℃以下--0℃以上的温带,则主要为夏绿树种的分布区;在全年平均气温低于0℃,但夏季温度可达10--20℃的亚寒带,则主要为针叶树的分布区;而7月份平均气温低于10℃的寒带,则基本上没有树木生长,只有苔藓及地衣之类了。我们在引种树木时,要注意气候的相似性,否则不易成功。

当判别一种植物能否在某一地区生长时,从温度因子考虑,过去常看当地的平均温度。这种做法只能作为粗略的参考。可靠办法是查看无霜期的长短、生长期中日平均温度、某些日平均温度范围时期的长短。当地积温量、当地最热月、最冷月的月平均温度及极端温度值和此值的持续长短,这种极值对植物分布有着极大的影响。

3.温度与开花的关系

温度对植物开花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花芽分化的影响。对某些植物,一定范围的低温有促进花芽分化的作用,例如紫罗兰只有在10℃一下的低温环境中才能完成花芽分化。花芽分化要求的温度与开花需要的温度往往不一致,产于热带或亚热带的植物开花所需要的温度较高,如牵牛花、鸡冠花、凤仙花等温度在10~16℃时开花最好。许多植物如达不到它所需要的低温就不能开花结实。

总之,温度是影响园林植物的重要因素之一。园林绿化中,常突破植物的自然分布范围而引种许多当地没有的奇花异木。当然在具体实践中不应只考虑温度因子本身而且需全面考虑所有因子的综合影响,才能获得成功。

第三节水分因素

水分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之一,无论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和运输养分过程,还是植物内进行的一切生理生化反应都离不开水。

合理利用水分,提高水分利用率是农业水分调控技术的重要问题。常见的节水灌溉技术有:地下灌溉、喷灌、微灌。

第四节空气因素

空气对植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空气中各种气体对花卉生长有不同的影响。

1.空气的化学成分理

氧是植物呼吸所必需,大气中氧的含量几乎不发生变动,而在水和土壤中含量非常不固定。由于这个原因,许多沼泽植物,例如热带海滨的红树林植物常常感到氧的不足,从而形成特殊的呼吸根,伸出地面进行呼吸。

植物全部地下部分的呼吸作用依赖于土壤空气的组成。

C0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植物生长盛期特别需要大量的C02。它的浓度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会大量增大,而浓度过高,就会对根的吸收产生抑制作用,从而间接影响光合作用。

2.空气的运动

风是植物花粉传播的动力。地球上有10%的显花植物如禾本科、莎草科、灯芯草科、槛木科、栋属、山毛样属等借助风力授粉。叫做风媒植物。风力还促使环境中02、C02和水汽的均匀分布和加速它们的循环,形成有利于植物正常生活的环境。

在于风的作用下,可使植物体的向风侧蒸腾大量水分,使体内水分平衡受到破坏,叶片萎蔫,枝条枯死,形成树冠不对称的“旗形树冠”,或使树干弯曲。其次,大风携带的砂粒打击树木、阿可严重损伤树皮、树叶和毁坏花果,也能使树根暴露。强风还吹倒树木,折断枝条。

此外,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很大,当有害物质硫化物、氟化物、氯化物和氮化物等浓度超过一定限度时,使植物生长发育不良、枯萎甚至死亡。

花卉植物花期控制的气象技术:温度控制法、光照控制法、光照与温度组合控制法。

附:常见园林植物对有害植物的抗性分级

影响飞行的六大气象因素(新版)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飞行的六大气象因素(新版)

影响飞行的六大气象因素(新版)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国航飞行在韩国失事,引起众人关注,那么影响飞机安全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据有关报道称,国航CA129航班在韩国釜山附近失事时,釜山机场正值大雾,能见度低。那么,影响飞机飞行的气象因素有哪些呢?有关专家向记者介绍了6大气象因素。 1.气压、气温、大气密度。这些因素影响飞机起飞和着陆时的滑跑距离,影响飞机的升限和载重以及燃料的消耗。 专家指出,飞机的准确落地和高空飞行离不开场压和标准大气压,而气温对飞机的载重和起飞、降落过程的滑跑距离影响较大。随气温的升高,空气密度变小,产生的升力变小,因此飞机载重也随着减小,同时起飞滑跑距离变长。 2.风。风影响着飞机起飞和着陆的滑跑距离和时间。专家介绍说,一般飞机都是逆风起降,侧风不能过大,否则无法起降。航线飞行,顺风减少油耗,缩短飞行时间,顶风则相反。但易造成飞行事故的是风切变,它占航空事故的20%左右,这是风的不连续性造成的,具有时

常见疾病与气象条件

常见病与气象医学 什么是气象疾病 气象条件对人类的健康与疾病有着明显的影响。季节、气候、温度与节令的变化, 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或旧病重发,如夏日之中暑,冬令之冻伤,而流行性感冒、心脑血管疾病和风湿性关节炎等发病率也与天气变化有密切的关系。环境太潮湿极易患上结缔组织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硬皮病等结缔组织疾病,对人类尤以女青年威胁最大。“水土不服也是一种气象疾病,它是由于环境改变后人体的某些生理机能调不到与其所处气候环境相适应所产生的一系列不适。 什么是气象医学 气象医学是大气科学和医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涉及到气象学、生物学、地理学、统计学、生态学、生物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大气物理学和大气化学等多种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医学气象的重要性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我国对医学和气象问题的认识较早,在二千多年前这门科学便已萌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籍《内经》,即有对气象医学的论说:“春三月,此为发陈”,明确指出陈旧的疾病,在春天易于复发。“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歧伯曰:四时之气使然”。经文虽简,但意义深奥。大意是,疾病有其内在的规律,得病后症状呈周期性加重与缓解情况之表现,由于自然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导致病情的周期性消长。 气象医学的应用 1.雷雨疗法 研究发现,每场雷雨过后,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在雷电的作用下,离解出带负电的负氧离子。研究人员还作过测算,雷雨过后,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数目可达一万多个,而晴日里的闹市区,负氧离子数目只有几十个。被称作“空气的维生素”的负氧离子,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利。 所以医学家模拟雷雨的神奇作用,把负氧离子引进了病房。结果发现,当室内空气中的负氧离子与正离子的比例控制在9:1的时候,对气喘、烧伤、溃疡以及其它外伤的治疗有促进作用;可使室内细菌减少,有预防新生儿感染的作用;同时,对过敏性鼻炎、萎缩性胃炎、神经性皮炎、关节痛等病症也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2.冰雪降温 当患者体温超过38℃时,把冰袋或雪袋放置于头部,再配合冷水或酒精擦身,其降温效果常常比药物还要好。用这样的方法降温,可明显降低脑组织的耗氧量,提高脑细胞对氧的耐受力,能有效地防止高热惊厥。局部冰敷对局部红肿热痛有消炎止痛作用,尤其早期使用,可使疖、痈、局部淋巴管炎、蜂窝组织炎、乳腺炎等疾病的炎症反应减轻,加上药物治疗,病症可以尽早痊愈。 3. 预防传染疾病 很多传染病有明显的的季节和气候特征:如乙脑的年发病率与当年4月份平均气温及当年7月份的降水量呈负相关;疟疾发病人数与各月雨量有正相关的关系。然而由于在未发现病原体以前,往往误认为是天气造成这些疾病的直接原因,而现已查明,病原体、媒介物等都可受季节与天气的影响。 气温、降雨量两个气象因素对同期蚊虫密度的影响,蚊虫密度还受到其它诸多因素如水温、湿度等的影响,可用于蚊虫虫情的预测。一般地说,蚊虫在10℃以下出现滞育,0℃左右失去活动力,-10℃左右体液冻结死亡,10℃以上有吸血活动,25~32℃最适宜生长繁殖;温度太高也不利蚊虫生长,如持续37℃以上数天,蚊虫滋生地的积水会蒸发干,蚊虫无法产卵繁殖后代,造成数量减少,密度降低。了解这些知识后,我们

天气对人类的作用

天气对人类的作用 当久旱的土地上降下一场大雨,庄稼迎着甘霖欢乐地唱起歌儿的时候,当“高天滚滚寒流急”、暴风雪猖狂肆虐,阻断交通、冻死人畜的时候,当十二级台风袭来,沿海地区的工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和损失的时候,--天气,对人类的活动有着多么巨大的影响、多么严重的作用啊! 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对天气的依赖十分明显。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春秋佳日,杭州西湖、苏州园林,人们摩肩接踵;夏季高温,庐山黄山,大连青岛,游客爆满。天气就是这样用无边的法力牵动着游人。 农业和天气的关系最为密切。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光、热、水分等条件,家养动物的繁殖、生长也得有适宜的气候条件。世界上农业发达地区多是气温、水量适度的地方。是否风调雨顺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收成和畜牧业的发展。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时期的梅雨适时适量,对早稻的生长和中稻的栽插都是极有利的;澳洲的气候条件适宜牧草的生长,畜牧业特别发达。而水旱灾害、冰雹、寒潮等常使农业生产蒙受巨大损失,有时还会引起社会动荡不安。这在古代尤甚。明末陕西连年干旱,赤地千里,饥民走投无路,群起造反,加速了明王朝的崩溃。近年非洲一些地方由于长期干旱,庄稼颗粒无收,饿殍载道,成为世界注目的难题。 天气,就是一个地区短时间内大气冷热,阴晴、风雨、云量等气象变化情况。它既是人类生活环境的要素之一,又是供给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资源。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发生直接的作用,农业、工业、交通、国防等等,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天气的干预。 天气对工业的影响总的来说不如农业那么大。但对原料来自农产品的食品工业、棉纺织业等的影响还是很明显的。恶劣的天气能阻断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浓雾、暴风雪等,使飞机不能正常翱翔,火车、汽车和船舶原地“立定”。新兴的宇航工业也受到气候的影响。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凌空爆炸,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当时气温太低造成的。 天气对战争的胜负也有很重要的意义,有时甚至影响到历史的演进。公元二O 八年的赤壁之战,孙权刘备的联军凭借东南风实施火攻,曹营“樯橹灰飞烟灭”,数十万精兵一败涂地,从而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1815年著名的滑铁卢之战,由于天下大雨,道路泥泞,滞迟了法军的行动,导致法军因缺乏援助而被击溃。滑铁卢战役的惨败,结束了拿破仑横行欧洲的历史。现代战争同样受到天气的影响。此外,天气对体育运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有很大影响。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往往会使足球场上习惯水战的弱队战胜强队,笔挺的西装、时髦的发式会刹时失去风采。 总之,天气对人类的影响极大,它每时每刻都在施展着神奇的魔力,事例不一而足。今天的人们已掌握了天气变化的规律,能作出相当准确的预报,以趋利避害,减少不利的天气造成的损失。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天气,利用天气,改造天气,让它对人类的活动产生更有益的作用。“我劝天公重抖擞”。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类控制天气变化的时代一定会到来。

华北地区雾霾成因分析

华北地区雾霾成因分析

华北地区雾霾成因分析 姚燕良 (华北科技学院,北京东燕郊101601) 摘要:2015年11月,我国华北部地区先后遭遇多次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给人们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分析雾霾成因和治理雾霾迫在眉睫。关键词:雾霾;大气污染;静稳天气;大气气溶胶 中图分类号:TU83 文献标志码:A 0 引言 雾霾是秋冬季节常见的天气现象。雾和霾虽然同为视程障碍物,但是二者之间却有极大差别。雾—空气中的水汽凝结现象,是自然的天气现象,和人为污染不存在着必然联系;霾—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二者可从空气湿度上进行大致判断,一般情况下,相对湿度大于90%时称作雾,小于80%时称为霾,80%~90%之间则为雾霾混合物。雾和霾一天当中,角色可能发生交替,也可能在同一区域内有些地方是霾有些地方为雾。雾和霾同时存在,且区域性能见度低于10公里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被称为“雾霾”天气。由于能见度的降低不仅有“积极”参与的云雾滴的作用,还有气溶胶粒子的贡献,且其中的细粒子排放主要来自人类活动,因此雾霾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雾霾天气的出现是气象问题,更是环境问题。2015年11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先后遭遇多次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其影响范围、持续时间、雾霾强度历史少见。雾霾天气导致空气质量和能见度下降,造成呼吸系统和过敏等疾病的发病率增加,高速公路封闭,航班延误或取消,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1 雾霾天气成因分析

2015年11月,华北地区出现多次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过程,是由于华北地区气象条件、地形地貌和人类生产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1.1 大气环流异常导致静稳天气增多,有利于形成雾霾 静稳天气是指当大范围近地面大气层持续或超过24h出现气压场比较均匀、静风或风速较小的天气。在静稳天气条件下,湍流受到抑制,特别是当逆温层出现时,不利于低空中的水蒸汽和颗粒物的扩散,特别容易形成雾霾天气。 静稳天气多发季节为秋冬两季。2015年11月大气环流于往年较异常而导致静稳天气偏多,为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11月份,由于西伯利亚地区冷高压异常偏弱,北半球西风指数较常年明显偏大,表明高空西风分量较强,环流比较平直,纬向型环流较弱,极不利于引导极地冷空气进入我国,特别是华北地区;再就是华北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值较常年偏小1~5hpa (百帕),处于弱气压梯度区,地面风速不大,垂直和水平方向扰动小,静风和小风天气多,故形成持续静稳天气。根据气象局资料分析,2015年11月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稳定类天气出现的频率较常年明显偏多,其中华东地区为 56.5%、华南57.3%、西南63.7%,而华北地区高达64.5%,均为为近10年最高。另外,今年华北地区暖湿气流也较往年异常,导致近地面空气湿度大,因此出现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 1.2 华北地区大气气溶胶浓度高有利于形成雾霾 华北地区大气气溶胶浓度在全国范围来说处于较高水平,有利于催生雾霾天气的形成。大气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的总称,主要包括沙尘、碳(有机碳和黑碳)、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海盐等六大类。冬季华北地区燃煤采暖、春秋季农村地区秸秆焚烧都会造成碳气溶胶的浓度明显增加。我国华北地区重工业相对比较发达,排放的二氧化硫较多,由于气温高可加速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盐,所以夏季华北地区硫酸盐气溶胶浓度较其他季节和地区都高。因城市汽车使用量大大高于农村,所以城市中硝酸盐和硫酸盐气溶胶浓度大大高于农村。气溶胶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

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主要气象要素

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主要气象要素 天气与气候对农作物生长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无论是季节的循环还是区域间的不同所造成的地域性差异都会给农作物生长带来直接的影响。本文主要是针对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主要气象要素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了解不同气象要素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种影响。 一、温度影响 温度是农业气象观测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温度决定了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决定了农作物的产量。在农业气象观测中,要做好作物生长三基点的观测,即最适宜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在最适宜温度时,农作物的生长速度最快;在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时,其生长基本停止。同时做好昼夜温差的观测,白天光合作用有机物质累积量越大,农作物的产量就越高。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白天的温度越高,其光合作用越强;晚上的温度越低越好,因为温度低可以降低呼吸作用消耗。在选择农作物品种是,要明确该作物是否能适应当地的温度。 农业界限温度标志某些重要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之开始、终止或转折点的日平均温度。稳定大于0℃的时期为适宜农耕期,其初日与终日和土壤结冻与解冻相近;稳定大于5℃的时期为越冬作物生长活动期(冬小麦生长活动的起始温度为3℃)和喜凉早春作物的播种期;稳定大于10℃的时期为越冬作物生长活跃期和喜温作物生长活动期,其初日是水稻、棉花等喜温

作物开始播种日期;稳定大于15℃的时期是喜温作物适宜生长期和茶叶的可采摘期,其初日是水稻适宜移栽期,终日是冬小麦的适宜播种期;稳定大于20℃的时期是喜温作物旺盛生长期和耐寒的晚稻安全齐穗期,其初日是水稻分蘖迅速增长开始期,终日是耐寒的水稻安全齐穗大秋作物灌浆的下限日期。 二、光照影响 影响作物生长的光照因素有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2者缺一不可。根据农作物对于光周期的反应不同,可以分为长日照作物和短日照作物以及中间性作物。长日照作物对于每天光照时间要求较多,一般超过14 ~17 h 才会形成花芽,日照愈长,发育愈快,如小麦、马铃薯、油菜等;而短日照作物需要每天的日照时间一般不超过12h,日照愈短,发育愈快,如水稻、玉米、大豆等;中间性作物对日照长短不敏感没有要求,如荞麦、茄子等。 光照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是叶绿体发育和叶绿素合成的必要条件,光能调节农作物体内某些酶的活性,因此光照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光照与农作物光合作用没有固定的比例关系,但是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在其他条件满足的情况下,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的强度也相应的增加。但光照强度超过光的饱和点时,光照强度再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不增加。光照强度过强时,会破坏原生质,引起叶绿素分解,或者使细胞失水过多而使气孔关闭,造成光合作用减弱,甚至停止。光照强度弱时,农作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俄罗斯科学家最新研究认为,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人的健康状况恶化。据俄《科学信息》杂志报道,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人的居住环境发生变化。科研人员经研究发现,在降水比较多的部分陆地地区,由于水位上升,人们食用最多的是靠近地表的水。而地表水的水质也会因地表物质污染而下降,人们食用了这样的水,就会患上诸如皮肤病、心血管疾病、肠胃病等各类传染性疾病。随着居住环境的变化,人的机体抵抗力和适应能力都会下降。届时,肠伤寒、痢疾、疟疾、兔热病等传染性疾病就会成为常见病。 而在另外一些气候变得更加干旱、逐渐荒漠化的地区,由于缺水,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将会加重,人们也会被迫食用水质不好的水。同时荒漠化导致土壤盐分增多,将不再适合作物种植。 天灾还是人祸? 虽然全球变暖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每个人都看见了,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地球变暖,在科学界至今悬而未决。 马柱国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是个长期过程,与大自然自身的变化规律有关,但人为因素加剧了气候变化的速度,因此不容忽视。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有自然过程和人为过程。过度排放温室气体肯定会使地球变暖,但温室效应在地球变暖中占多少份额,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另外,人类的其他一些活动也有可能造成地球气候变暖。比如城市化的加速造成地表植被减少,这势必会使地球的“肾”(湿地)和地球的“肺”受到损伤。 去年,俄罗斯专家指出,全球变暖导致人的居住环境发生变化并影响人的健康状况并非一日之事。未雨绸缪,人类应该及早采取措施以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 研究期待深层次 全球变暖是上个世纪以来观测到的明显事实。学术界更加关心的一直是探寻这些变化的原因,而被《科学》杂志认可的气候研究进展却侧重于变化后的观察与适应。但要真正理解或证实这种关系,必须提出理论上的证据,即气候变化的物理机制。这一点国际学术界进展甚微。事实上,对气候变化后果的观测和讨论与气候变化机制研究是密不可分的。由不同原因造成的“气候变暖”对环境和生命带来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即便这种变化的原因像当前主流研究认识的那样单纯———是由于温室气体造成的,研究者对于气候系统本身复杂性的认识也将影响到对于气候变化后果的预料。反过来,对当前人们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准确评价对于气候系统本身性质的研究也非常有价值。 ■相关链接 根据一项国际研究显示,到二○五○年,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上四分之一的植物与动物消失,这将是自恐龙灭绝以来全球的最大一次物种灭绝。 这项研究主要调查了全球变暖与一千一百零三种植物、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青蛙和昆虫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一研究推断到了二○五○年的情况。研究人员指出,因汽车和工厂废气而导致的气温上升已达到了过去一百至三千万年间从未达到的水平,这威胁了许多物种,全球迫切需要采用新的清洁能源。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健康与环境的关系。 天气、气候变化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意识到了天气、气候与健康的关系。成书于战国前后的《黄帝内经》使用大量的篇幅表达了顺应天时而养生的理念,“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当如今的生存环境变得看上去日益险恶,气候变化与健康的关系引起了世界每个角落的注意。通过谷歌趋势的搜索引擎可以发现,在2007年及之前对于“climate and health”(气候与健康)的搜索为0,从2008年2月开始,针对这个关键词组的搜索开始出现,迅速攀上了一个高峰,并在近两年来居高不下。 气象与环境科学家们逐渐意识到,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存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发现,南美洲1991年致死性霍乱爆发的元凶可能是厄尔尼诺,太平洋增暖的环流刺激隐匿霍乱弧菌的浮游生物生长,为霍乱在南美洲19个国家流行创造了条件。 虽然这种理论颇有争议,但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相信,霍乱爆发只是一种先兆,全球的气候变化可能会给人类健康带来更大危害。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气象学会医疗气象学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式功、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王敏珍、董继元表示,气候变化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各种气象因素作用于人体而产生的,主要表现为光、热、水、气等气象要素通过人体感受器官对人体产生影响。当这些感受器官接受了来自大气环境的刺激后,会引起体内的一系列反应。 但并不是所有个体都会有一致的反应。他们认为,气象因素对人体刺激后引起的反应取决于个体的情况,还取决于各人的心理状态与体质。不同性别、年龄的人对气象因素刺激的反应并不相同。在一般情况下,健康的人比较能适应外界的气候变化,但是当气象条件的急剧变化超过了人体调节机能的一定限度时,人们就会感觉不适或进而生病。 这些疾病或症状包括伤疤痛、风湿痛、心肌梗塞、栓塞、感冒、中风、多发性关节炎、风湿病和一些传染病等。

雾霾天气的成因分析及其防治对策

雾霾天气的成因分析及其防治对策 随着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雾霾,这个曾经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很陌生的词,如今频频出现在各大报刊新闻的头条,我国中东部地区逐渐出现轻微的雾霾天气,随着时间的推移,雾霾天气出现的范围不断加大,从东南到西北,各地区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雾霾天气,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严重的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对此,文中对我国雾霾天气的现状和成因,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危害及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从而建立解决此类问题的模型。 标签:雾霾;现状;成因;危害;防治 1、雾霾问题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雾霾天气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有增加的趋势。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九大霾区,其中最为严重的包括京津冀地区及其周边的山东、河南等地的华北霾区、长三角为主的华东霾区、珠三角为中心的华南霾区以及四川盆地的西南霾区。基于全国灰霾试点监测结果以及天津、上海、重庆、南京、苏州、宁波、深圳、广东、广州等监测站的监测结果,各城市发生雾霾天数占全年天数比例介于9.3%至53.4%之间。各试点城市PM 2.5 超标天数比例介于4.7%至27.7%。试点城市超标状况较为严重,特别是进入冬季期,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了大规模雾霾天气,其持续时间之长、覆盖范围之广、污染程度之重都属罕见。 2、雾霾的形成原因 雾霾天气的形成除了有气象因素外,大气污染物和城市的布局也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雾霾天气形成有以下几个原因: 2.1大气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展稀释,导致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聚。 2.2大气垂直方向出现逆温现象。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导致污染物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 2.3悬浮细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增加。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迅猛增长、工业持续发展和机动车辆持续增长,使得空气中的悬浮细颗粒物PM2.5和气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大量增加,PM2.5中可溶性粒子(如硫酸盐、硝酸盐、铵盐以及有机酸盐等)具强吸水性,它们与水蒸气结合在一起,形成灰霾天气。 3、雾霾对人类的影响

天气的影响

天气的影响教案 天气的影响教学目的 1、了解有哪些恶劣天气,了解恶劣天气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 2、了解天气改变对动植物的影响和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焕发学生关心天气的兴味,看法到人与自然要协和相处。 3、下手做一做,应用食盐返潮的现象,做一朵晴雨花,来预告天气状况。 教学重点:了解天气改变对动植物的影响和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看法到天气改变对动植物和对人们生日常生活的影响异常大,焕发学生关心天气的兴味。 教学打算:课件、制造晴雨花的相关材料。 预习要求: 1、打算相关的制造晴雨花的材料。 2、搜集天气改变对动植物的影响和对人们日常生活发作影响的例子。 教学进程一 导入新课 1、老师哆哆嗦嗦的走进课堂,说:“同学们,老师觉得异常冷,由于早上没有留意到改日会降温,因此穿的衣服少了。 你们有没有跟老师一样?” 2、老师出示课本第 5 页的下面两幅插图,指点学生看看,了解插图的内容。 全班交流商榷:第一幅图:那位同学没有留意到天气降温,衣服穿的少了,因此觉得异常冷。 第二幅图:天猛然下雨了,这位同学没有带伞,因此只好冒雨跑回家。

同学们,你们有过相似的阅历吗?学生依照自己的实践状况来谈一谈说一说。 3、老师小结:浮现如此的状况,基本上由于天气猛然发作了改变。 可见天气的改变,对我们的影响是异常大的。 改日我们就来学习第 2 课《天气的影响》。 板书课题:2、天气的影响学生齐读课题。 二、谁最关心天气 1、同学们,你们关心天气吗?为啥?学生说一说自己关心天气的缘由,或许说一说自己不关心天气的缘由。 2、引导学生说一说,谁会关心天气呢?同桌交流商榷。 3、老师指点出示课本第 5 页下面 3 幅图,引导同学仔细观看观看,看看图上画了啥?说一说这些人为啥会关心天气? 第一幅图:农民伯伯正在扬晒粮食。 农民伯伯格外关心天气,为啥呢?因为晾晒粮食需求太阳。 天气阴沉对晾晒粮食是异常有利的,而天气假设不好,就会影响粮食的晾晒。 第二幅图:滑雪爱慕者,他们也格外关心天气。 第三幅图画的是火箭放射升空的场面。 火箭放射会不或许受天气的影响?答案是一定的,天气阴沉有利于火箭的放射,因此,火箭任务者是异常关心天气的。 4、引导学生再来说一说还有谁会关心天气? 5、老师小结:事实上,在我们生活中,格外多人都格外关心天气,环卫工人、送外卖的、快递小哥、卖蔬菜的卖水果的、下班的、上学的等等,能够说天气改变几乎影响着每一团体,因此,我们要关心天气的改变。 三、恶劣天气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 1、同学们,你们遇到过恶劣的天气吗?你们遇到过哪些恶劣的天气?谁来说一说,这些恶劣的天气对你们有没有影响?学生罗列自己遇到的恶劣天气,以及这些恶劣天气对自己带来的影响。

浅析气象异常之原因

浅析气象异常之原因 最近几年来我国气候异常现象出现机率明显增多,并异常后果较为严重,凡事有结果必有原因,本文试着对上述现象分析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 标签:气象异常原因 1气象异常现象 (1)最近几年来特别中国老百姓体会到了什么是雾霾,这在几十年前的中国人来说根本不知道有这个名词,但最近几年来其出现的频次及强度较历年来所未见,给广大居民代来了严重的健康危机。 (2)居地的高温及严寒,中国夏季气温正在经历夏季极热,冬季极寒的少现气象,高温、低温的峰值多次创出新高。 (3)台风减少及强度增加,近几年中国中南部的台风登陆与历年比较出现了明显减少,少数登陆我国的台风的强度又出现了强度屡创新高的台风级别,台风的行进路径也出现不同。 (4)春季来临较历年晚了不少,近五六年来,特别是中国的北部地区,春天来得较历年晚,并且冬季与春季变换的历程天数增多数日,导致春种比历年推迟较多。 (5)局地的异常干旱与豪雨频现,中国多地出现一边旱情极为严重,同时一边大雨如柱,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及人身安全造成极大危胁。 2原因 第一、本人认为(以下观点只代表本人观点,可能有误,谨供参考)造成这些气候异常的最主要原因是风能的利用。 中国近十年来,风力发电出现了高速发展阶段,在主要的风场都立起了高高的风力发电机,这些风力发电机被人们认为是最环保的永远再生能源,于是中国的风力发电的总装机占世界的35%以上。 中国是大陆季风性气候国家,中国风的来源一般是四季变换的结果,如今这些能源被人们变成了电力,风的流通通道后面的地区就变得无风或少风,于是就造成中国大陆的风力减弱再减弱,于是雾霾就会多日出现在一个区域,因为没有足够的风能来吹散这些水气混合物,特别在京津地区的上风向新疆及内蒙的风能利用可以说遍地开花,下风向河北辽宁设立的风力发电也到处可见,这样双重结果就造成了风吹不进京津地区,于是雾霾的天数与日增多。

气象条件对建筑施工的影响分析

气象条件对建筑施工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18-06-14T14:20:13.83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4期作者:安巍1 孙琪2 韩志鹏3 [导读] 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强度和频率也持续增加。因此,必须明确各类典型天气条件对建筑施工的具体影响。 1.黑龙江省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2.黑龙江省气象台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3.黑龙江省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温度、湿度、降水、大风等天气现象对建筑施工的产生的各类影响及危害,并对各类天气条件下建筑施工适宜度进行了测评,从而阐明建筑施工与气象条件关系紧密,建筑施工行业本身无不受到天气条件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天气条件;建筑施工;影响 温度波动、湿度、降水、大风等天气现象的发生往往带有突然性、不确定性。会对室外建筑施工的设备安装、材料储存运输、人员健康安全等方面造成影响,拖延施工进度、影响施工质量,从而导致施工方经济利益受损。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强度和频率也持续增加。因此,必须明确各类典型天气条件对建筑施工的具体影响。 1.温度对建筑施工的影响 温度是用来表示大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通常所说的是指距地面1.5米高处所设百叶箱测量的气温。温度是建筑施工中重要影响条件之一。 1.1温度对施工人员的影响 夏季的炎热高温和冬季的寒冷冰冻都会让室外施工人员感到不适,因此温度也是能否提高施工人员工作效率的主要气象因素。根据有关材料显示,人体最适宜的户外活动温度是20℃,睡眠温度是24℃。考虑室外施工阳光、机械运转散热等因素,可确定在施工期间,室外环境温度在16~23℃为最适宜,工人工作效率值最高。 1.2温度对混凝土工程的影响 控制混凝土的最适合温度,是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一个关键因素,温度与混凝土的水化密不可分。当温度低于4℃时,水化作用变得迟缓,气温低于0℃时,混凝土中的水分发生冻结,水化作用处于停滞。这时混凝土表层温度偏低,内部温度相对较高,形成内外温差,从而产生混凝土内应力,且由于内部水分冻结后体积发生膨胀,极易有裂缝产生。如果混凝土在灌注完成后一昼夜间就遭遇冻结,其自身强度会骤降50%以上。为此,在搅拌过程中加入混凝剂,可以促进凝结硬化过程,提高强度。在灌注工作完成后,采取蓄热法或铺盖草帘对混凝土进行养护,也可以避免因收缩产生的裂缝。 温度过高时,混凝土内水分被大量蒸发,致使砂石的含水量减少,在拌合时适量增加水量,若气温达到30℃以上时,需要添加缓凝剂,以防止高温削弱混凝土抗拉强度,导致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 1.3温度对建筑物外立面装修的影响 在冬季,气温过低会导致水泥灰浆、各类涂料等装修材料的凝固、冻结,降低其凝结力,从而影响整体装修质量。冬季低温及干燥的空气会使涂料、水泥灰浆等表面快速干结,而内层却保持潮湿,开裂、不平整等现象随之产生。此外,有些建筑夏天气温升高后,所安装的板材会膨胀起鼓、变形或错位,也是由于最初建筑施工时,低温环境下板材处于收缩状态所引起的。 1.4温度对土方工程的影响 低温致使冻土产生,会对挖掘、基坑、基槽及管沟的开挖与回填,施工场地的平整等施工开来困难,尤其是施工期地面积水的排除、清理。 2.湿度对建筑施工的影响 湿度是用来表示空气中所包含水汽的多少或者空气潮湿程度的物理量。 混凝土进行养护作业时,最佳的相对湿度为90%。当相对湿度小于90%时,混凝土中水分蒸发速度加快,会影响其强度,需要采取加盖草帘,增加洒水。当相对湿度大于90%则对室内装修中喷浆、粉刷、贴纸产生影响。尤其是对水性涂料施工影响很大,一方面涂料干燥很慢,或不能干燥成膜,另外易造成流坠,泪眼状弊病。 此外,水泥具有很强的吸湿性,长期暴漏在湿度大的空气中,极易受潮,发生变质、形成硬结,导致不能正常使用。 3.降水对建筑施工的影响 地面从大气中获得的水汽凝结物,总称为降水。通常情况下,降水对建筑施工的主要影响表现在混凝土工程施工、土方工程施工、吊装及手脚架安装施工等过程中。并且影响不只局限于降水发生的当日,累计的降水量也是影响工程施工进度的因素。 3.1降水对混凝土工程的影响 混凝土属于结构承载材料,但其属性与钢材。木材等不同,在施工作业时本身并没有强度,必须通过灌注成型并硬化到要求程度后才具备承载能力。绝大多是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浇筑都是在室外露天情况下进行,因此降水会改变混凝土的水灰比。有关资料显示:通过对不同含水率混凝土铸件的抗压、劈裂抗拉、环压抗拉三方面强度的测试,得出如下结论: (1)增加混凝土含水率会减小其抗压强度和环抗压强度但对劈裂抗压影响很小; (2)烘干干燥会使混凝土环压抗拉强度大幅下降,但是相应增大其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 综上所述,降水的发生降低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3.2降水对建筑物外立面装修的影响 当降水量不足10毫米时,对檐涂料、刷胶、屋顶油毡纸铺设和沥青的浇灌产生影响。当降水量达到10~15毫米时,在砌墙工程进行时砂浆水泥会被冲刷流失,影响建筑整体质量。当降水量达到25~50毫米时,会发生坑沟积水,并因混凝土被严重冲刷,导致离析并最总产生施工缝。此外,秋冬季节施工期出现霜降、雪、雾凇等降水,会使道路湿滑,人员行动不便,影响工程运输。 4.风力对建筑施工的影响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风力大于3级时,钢筋会左右摇摆而无法进行对头焊接工作;风力大于4级时,会使砌墙所用拉线不直,吊线随风晃动,最终导致墙体出现弧度;风力大于5级时,砖瓦及毛坯墙遮盖物容易被掀开吹走。 据统计,风速随地面至高空的高度升高而加大,通常每升高30m,风速约增加2m/s,4级以上的大风天气,施工塔吊就不能转动自如,

县级台站高温天气成因分析及气象服务总结

县级台站高温天气成因分析及气象服务总结 发表时间:2018-12-18T10:59:18.74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1期作者:陈光辉曹晖 [导读] 摘要:2018年夏季开原地区出现了,罕见的高温天气。 开原市气象局辽宁开原 112300 摘要:2018年夏季开原地区出现了,罕见的高温天气。2018年7月30日当日最高气温38.0℃,刷新了2001年6月3日最高气温37.1℃,是开原地区1958年有气象资料以来的历史极值。阐述了开原地区伏旱天气事实,探讨了伏旱成因。高温是由于春季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偏暖,东亚夏季风明显偏强,强大的副热带高压位置比常年同期异常偏北,加之北极向南扩散的冷空气明显偏弱,致使暖气团中心长时间位于辽宁,导致开原地区的气温居高不下。此外,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和日益的城市化效应与伏旱天气事件发生有关。 关键词:高温;副高影响;开原地区;服务 引言:2018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开原地区出现了,罕见的高温天气。2018年7月30日当日最高气温38.0℃,刷新了2001年6月3日最高气温37.1℃,是开原地区1958年有气象资料以来的历史极值。7月下旬到8月上旬连续出现了35℃以上高温天气,并且持续了8天,出现了典型得“卡脖旱”。历史罕见的伏旱天气,持续高温少雨,引起土地大面积干旱,土壤墒情迅速下降,造成玉米抽雄、吐丝延迟、花期不遇、授粉不良,易形成空杆、无棒;加上春旱部分地区播种偏晚,生育期延缓,植株矮小抗旱能力差,干旱造成岗坡地、沙土地玉米干枯死亡。对产量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给人们用水、用电和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连续数日的高温酷热使得多项气温指标突破历史记录。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而且气候变暖的趋势将在短期内难以逆转。气候变暖会使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得出现频率发生变化。受全球气候变暖和区域快速城市化、工业化造成的城市热岛效应得双重影响,近50年中国气温增暖更为显著,强度大、范围广的极端高温天气频发[1]。高温天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气象部门发布高温预警信号来提高公众对此类天气危害得认识并给出相应得指导防范措施。 干旱是一种长期干燥少雨稳定得气候现象,表现为缺乏足够的降水,反映的是气候水热平衡特性[2]。近年来,国内外对伏旱天气得研究比较多,以往的研究表明,干旱过程常常是某种状态的异常环流持续发展和长期维持的结果[3]。从环流形式到特征两场都有相关的分析结论。尤其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南亚高压与高温伏旱天气的关系,国内外开展的相关研究较多,普遍这两个天气系统与伏旱天气有很好的相应关系,是主要的天气影响系【10】。此外,全球起哄增暖大背景、台风活动及城市化效应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伏旱天气的频次和强度。分析伏旱天气发生的原因,有助于深入理解气候变化规律,探讨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和措施。 1 资料来源 将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定义为高温日。本文只是选取了开原地区比较有特点的几个站点,由于各区域站的地理位置不同,东西部地区的温度会有一定的差异。开原西部为平原地区,温度与开原本站相差不是太大;东部山区因为山区,有自己的小气候特点,所以在高温日,其温度比开原本站的温度会偏高。 2 实况与天气分析 2.1天气实况 2018年7月27日至8月5日开原本站、威远、业民、林丰和李家台5个观测站点出现了高温天气,≧35℃高温日数分别是:开原本站、林丰乡8d,威远镇6d,业民镇、李家台镇9d。高温日数最少的是北部威远镇5d,由此可见,东西部高温日数最多,北部较少。 2.2天气分析 2.2.1高温分布特点 开原市在1954年-2018年8月,有15年出现过高温天气,共出现高温天气26d,平均4年出现1次。从全市平均来看,6月份出现8d,占高温日数的30.8%;7月份出现13d占高温日数的48.2%,8月份出现5d,占高温日数的19.2%。7月份出现高温频率最高,6月份次之,8月份出现频率最低。高温日数最多的年份就是2018年,高温日数高达10d,主要出现在7月下旬和8月上旬。7月30日最高气温38.0℃,创下了开原本站的历史极值。区域自动站的2018年8月4日最高气温高达39.9℃;出现在东部山区的林丰乡。1954年-2007年共出现14d高温天气,2017年-2018年就出现了12d高温天气;仅2018年7月下旬和8月上旬就出现了10d高温天气,占高温日数的38.5%。进入21世纪以来,高温天气有频率增加、强度增强、范围扩大的趋势。 2.2.2降水时空分布 2018年7月下旬开原本站降水量仅为0.2毫米,常年为69.2毫米;其中威远镇7月下旬降水量为1.2毫米;业民镇为0.3毫米;林丰乡和李家台镇均没有降水。8月上旬开原本站降水量为5.0毫米,常年为42.7毫米。其中威远镇3.0毫米;业民镇为1.0毫米;林丰乡0.4毫米;李家台镇为4.2毫米。全市降水量比历年严重偏少。这些微量降水无法缓解高温带来的干旱天气。 2.2.3 副热带高压 今年的副高是从7月中旬前后开始明显加强,尤其是“玛莉亚“台风活动前后。7月5日玛莉亚台风初生时,副高还停留在太平洋深处,然而一星期后,它接连控制东海、黄海、华东,势力直达京津和辽宁,江南、沿江、淮河流域梅雨一起结束,我国主雨带长期停留在内蒙古和陕甘宁,酿成当地少见的洪水灾害。到7月底,副高干脆在内蒙古--东北一带建立中心(图1),并维持少动,强行让台风云雀反向登陆日本,其偏北程度多年未见。从高空环流来看“副高”不断北抬,副高外围的西部和北部是低层暖湿空气辐合上升运动区,形成雨带,但内部则盛行下沉气流、天空状况为晴到少云天气。白天太阳辐射作用明显,地面增温快。这导致出现持续多天的高温闷热天气。8月6日开始受副热带高压南落、冷空气南下的共同影响,气温明显下降,本次高温过程结束。 2.2.4 中尺度分析 7月30日至8月3日500hPa天气图上,我区一直受副高内部控制(图2)引导气流较弱,大气层结较稳定。850hPa相对湿度小于70%,水汽条件较差,无明显切变影响我区,无急流影响,抬升触发条件一般。6日我区受副高南落影响(图3),北部有冷空气,大气层结不稳定。除东北部地区相对湿度较大,水汽条件较好。东北地区有弱切变,但西南气流较弱,CAPE小于50,抬升触发条件一般。 3 结论 (1)2018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高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春季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偏暖,东亚夏季风明显偏强,强大的副热带高压位置比

影响飞行的六大气象因素(最新版)

影响飞行的六大气象因素(最 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494

影响飞行的六大气象因素(最新版) 国航飞行在韩国失事,引起众人关注,那么影响飞机安全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据有关报道称,国航CA129航班在韩国釜山附近失事时,釜山机场正值大雾,能见度低。那么,影响飞机飞行的气象因素有哪些呢?有关专家向记者介绍了6大气象因素。 1.气压、气温、大气密度。这些因素影响飞机起飞和着陆时的滑跑距离,影响飞机的升限和载重以及燃料的消耗。 专家指出,飞机的准确落地和高空飞行离不开场压和标准大气压,而气温对飞机的载重和起飞、降落过程的滑跑距离影响较大。随气温的升高,空气密度变小,产生的升力变小,因此飞机载重也随着减小,同时起飞滑跑距离变长。 2.风。风影响着飞机起飞和着陆的滑跑距离和时间。专家介绍

说,一般飞机都是逆风起降,侧风不能过大,否则无法起降。航线飞行,顺风减少油耗,缩短飞行时间,顶风则相反。但易造成飞行事故的是风切变,它占航空事故的20%左右,这是风的不连续性造成的,具有时间短、尺度小、强度大的特点。 3.云。机场上空高度较低的云会使飞行员看不清跑道。直接影响飞机的起降。其中,危害最大的云是对流云,飞机一旦进入,易遭到电击,使仪表失灵,油箱爆炸,或者造成强烈颠簸,使操纵失灵,发生飞行事故。 4.能见度。能见度就是正常视力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从天空背景中能看到或辨认出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能见距离。它对飞机的起降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所谓的“机场关闭、机场开放,简单气象飞行,复杂气象飞行”,指的就是云和能见度的条件。 5.颠簸。飞机飞行中突然出现的忽上忽下、左右摇晃及机身震颤等现象称为颠簸。颠簸强烈时,一分钟上下抛搓几十次,高度变化几十米,空速变化可达每小时20千米以上。造成飞行员操纵困难或暂时无法操纵,颠簸的出现一般与空气湍流有关。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要素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要素 摘要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要素有光照、温度、水分、风等气象因素。 概述 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过程有着重要影响,主要包括光照、温度、水分、风等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光照 光照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是叶绿体发育和叶绿素合成的必要条件,光能调节农作物体内某些酶的活性,因此光照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光照与农作物光合作用没有固定的比例关系,但是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在其他条件满足的情况下,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的强度也相应的增加。但光照强度超过光的饱和点时,光照强度再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不增加。光照强度过强时,会破坏原生质,引起叶绿素分解,或者使细胞失水过多而使气孔关闭,造成光合作用减弱,甚至停止。光照强度弱时,农作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比呼吸作用消耗的还少,农作物就会停止生长。一般作物在强光下,株高降低、节间缩短、叶色浓绿、叶片小而厚、籽粒饱满、根系发达;弱光下作物节间较长、株高增加、根系发育不良、抗性降低。 温度 农作物的生长存在着一定的温度范围,大多数农作物能够适应的温度变幅在15摄氏度到40摄氏度之间。温度低于或高于此上下限,则生长缓慢。温度影响农作物的生理生化过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等。比如对光合作用,温度升高,光合作用增强,但当温度高于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时,光合速率明显地表现出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这是由于高温引起催化暗反应的有关酶钝化、变性甚至遭到破坏,同时高温还会导致叶绿体结构发生变化和受损;呼吸作用也随温度升高而增强,在极高温度下,在维持短时间强呼吸后,呼吸速率急剧下降。 水分 水分约占农作物体重的70%~90%,不仅是农作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等生理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合理控制水分是农作物正常生长和发育的重要保证,如果水分不足以补偿农作物因蒸腾作用和代谢活动消耗的水量时,嫩枝和叶片就会出现萎蔫现象,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反之,如果水分供应过多,不仅会引起植株徒长,还会导致作物根部缺氧,呼吸作用降低、难以吸收养分造成作物枯萎甚至死亡。 风 风也是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生态因子。风速增加,空气乱流加强,使作物内外各层次之间的温度、湿度得到不断的调节,有效避免某些层次出现过高或过低的温度、湿度,以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风能减少大气湿度,破坏农作物内水分平衡,使成熟细胞不能扩大到正常的大小,结果所有器官组织都小型化、矮化;风能够把农

气象因素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因素 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过程有着重要影响,主要包括光照、温度、水分、风等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光照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是叶绿体发育和叶绿素合成的必要条件,光能调节农作物体内某些酶的活性,因此光照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光照与农作物光合作用没有固定的比例关系,但是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在其它条件满足的情况下,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的强度也相应的增加。但光照强度超过光的饱和点时,光照强度再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不增加。光照强度过强时,会破坏原生质,引起叶绿素分解,或者使细胞失水过多而使气孔关闭,造成光合作用减弱,甚至停止。光照强度弱时,农作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比呼吸作用消耗的还少,农作物就会停止生长。一般作物在强光下,株高降低、节间缩短、叶色浓绿、叶片小而厚、子粒饱满、根系发达;弱光下作物节间较长、株高增加、根系发育不良、抗性降低。 农作物的生长存在着一定的温度范围,大多数农作物能够适应的温度变幅在15摄氏度到40摄氏度之间。温度低于或高于此上下限,则生长缓慢。温度影响农作物的生理生化过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等。比如对光合作用,温度升高,光合作用增强,但当温度高于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时,光合速率明显地表现出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这是由于高温引起催化暗反应的有关酶钝化、变性甚至遭到破坏,同时高温还会导致叶绿体结构发生变化和受损;呼吸作用也温度升高而增强,在极高温度下,在维持短时间强呼吸后,呼吸速率急剧下降。 水分约占农作物体重的70%~90%,不仅是农作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等生理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合理控制水分是农作物正常生长和发育的重要保证,如果水分不足以补偿农作物因蒸腾作用和代谢活动消耗的水量时,嫩枝和叶片就会出现萎蔫现象,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反之,如果水分供应过多,不仅会引起植株徒长,还会导致作物根部缺氧,呼吸作用降低、难以吸收养分造成作物枯萎甚至死亡。 风也是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生态因子。风速增加,空气乱流加强,使作物内外各层次之间的温度、湿度得到不断的调节,有效避免某些层次出现过高或过低的温度、湿度,以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风能减少大气湿度,破坏农作物内水分平衡,使成熟细胞不能扩大到正常的大小,结果所有器官组织都小型化、矮化;风能够把农作物的花粉或者种子传播到远处,帮助农作物受粉和繁殖。 (作者:屈文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