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论文一、引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领域中,进行研究着一个永恒不变的课题,那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这个问题困扰了学术界多年,直到现在还被列为重要的主题进行思考研究着。
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范围较广,包括的内容渊博,种类繁多、众多的民族有着关联。
阶段、区域、种类、民族的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存在差距,具有的主要特征及继承方法都是没有可比性的,它们之间存在较大的区别,不能使用同种方式进行保护。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1.无形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不占有任何实质性的空间,是不能看见,不能触碰到,存在人们脑海的潜意识中,随着人们的感觉去认识这个事物,获得它的意义所在,这就体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
例如“端午节”,这个节日就充分的体现出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这个节日的来源没有建立任何有具体概念的物质基础上,只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一种庆祝方式,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占有主导的地位。
我国在20世纪初期,就把“端午节”设定为国家法律规定的节日之一,这个节日的设定充分的探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心中的位置,针对于这种无形的理念进行有效的保护,使用独特的开发模式进一步的进行挖掘,在内容含义上更加丰富多彩,可以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继续流传。
2.传承性。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内,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也会依据自然的协调关系和当时的历史变化的条件进行沉淀流传下来的。
归根结底,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任何一种传承下来的文化形式,必须经过历史的演变进程,其中记载了当时人们的精神境界和所要表达的文化特点,具有这些方面的优点才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流传。
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过程中必须把这些特点考虑进去,并且创造出良好的气氛有利于这种文化遗产继承传承下去,流传千古。
三、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专门的保护和开发区域,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及空间的格局进行总结分析,从中发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布局情况具有显著特点。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摘要:如今的沙埕铁枝可谓“功成名就,美名远扬”。
经过500多年的发展,铁枝表演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已演化为土生土长的民族民间艺术,深深植根于沙埕这片乡土艺术的肥沃土壤。
一花引来百花开,我相信,铁枝艺术将会在艺坛上大放异彩。
一、铁枝的概况据沙埕《刘氏宗谱》记载,刘氏先祖于乾隆十一年(1746)从泉州永春徙居沙关即沙埕等地。
他们尊从祖先的习俗,一般在节日、庆典、神诞、庙会时举行搬铁枝,现在于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五举行这一传统节俗活动,以祈求四季平安、风调雨顺、年年有余(鱼)。
铁枝表演又与“车鼓亭”、“线狮”、“跑旱船”、“踩高跷”、“连灯”、“鱼灯”、“街头小调”等地方民俗相结合,形成富有渔家传统节俗风格、渔村乡土文化气息和精妙绝伦的表演艺术。
二、铁枝的制作工艺沙埕铁枝表演大体通过四个工序和环节,即内容选定和设计、铁枝制作工艺、道具和人物上枝,以及铁枝搬行表演等方面。
一是定内容,并根据内容设计。
每年沙埕铁枝表演分正月十三、十四、十五三个晚上进行,每晚有3台共9台,从内容到形式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
设计者先在草稿纸上画出大体的轮廊,然后通过电脑制作把造型定下来,每年的主题都不一样。
二是铁枝制作的工艺程序。
这是整个表演最为关键的部分,带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工艺性。
因为每年铁枝表演突出的主题不一样,所以制作工艺材料和手段也不一样。
三是人物的服装、道具要根据表演的主题进行设计。
服装制作后是再拆开,在枝架固定后,先绑在铁枝上,然后在铁枝上重新缝合。
这样服装实际是两套,人物穿一套,铁枝上绑一套,但人们只看到铁枝上绑的那一套服装。
人物上妆后,铁枝上的衣、裤、鞋、垫子、道具等也全部绑上。
这一切都要在表演之前挨次完成。
三、铁枝的发展与重要价值1、铁枝工艺的发展:①支架材料:木质“绑”枝→钢质“焊”枝。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绑”铁枝的支架材料选择的是木质,扎捆接绑也使用竹质材料。
无论木质还是竹质材料,它们都容易折断,也不好保存,不能够循环使用;其次,高度也受到限制,演员在上面表演的安全系数低。
篇12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篇12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摘要:本文针对中国在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存在的盲目性、机械性、片面性和近利性等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特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原则、主体、价值以及民俗学者的立场,进行了理论探讨、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分类结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被称之为无形文化遗产,最早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织是世界学问产权组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概念是什么呢?在结合国公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条约》中对这一问题做出了明确的答复。
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理论、表演、表现方式、学问和技艺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另外条约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1、经过口头传播和表述,这其中包括了用来传播的交流语言;2、各种各样的肢体表演的艺术;3、不同民族的各种习俗习气、节日礼仪等;4、经过理论总结出的各种学问,包括自然界和宇宙;5、经过各种活动总结得到的手工艺技艺等。
而在我国,又在原有条约的基础上,补充上了“文化空间”的概念。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在学术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的研讨,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理论,经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分类的了解,总结出其具有的以下几个典型的特性。
(一)外乡性。
所谓的外乡指的是生存的空间、根基。
从实质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从某一特定空间外传入的,而是在这一空间地域内土生土长的,具有这一地域特性的。
它的产生遭到该地域历史环境的影响,是本地域人们经过长时间的生活习气构成的,并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不同的,就算是同一民族、不同地域也可能产生不同。
(二)民族性。
人的生存与活动都是一种以历史为前提的理论方式,不同民族人的生存方式与理论活动都有着各自的差别,所产生的结果也必然带有一定的民族差别。
关于保护文化遗产议论文
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我们有义务好好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于那些并未了解的文化,应丢弃戒备之心,尝试接纳和吸收其中的精华,将中国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保护文化遗产议论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关于保护文化遗产议论文篇1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先人制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然而,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大量的外来文明文明进入了中国,中西文化在我国进行碰撞,鱼和熊掌何以兼得是摆在所有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传统文化的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关于保护文化遗产议论文篇2 在海湾战争中,美国每个官兵都在读中国的《孙子兵法》。或许,有人疑惑,一个科技如此强大的军队,为何需要《孙子兵法》呢?其实不然,这正体现了《孙子兵法》的价值。美国人接受了《孙子兵法》的价值,并懂得引进和运用,而作为中国人自己是否更应该去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接受古人的熏陶,传承中国的优秀文化呢?
的重视,而我们传统的元宵节呢?据报道某超市举行的元宵节猜灯谜活动,居然没有一人报名参加。其实在有些中学生的概念里,元宵节就是吃汤圆,别无其他文化内涵。据海南省海口网调查:海口超八成学生不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就连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在年轻人中也有逐渐淡化的趋势。
保护传统文化,并非排斥外来文化。对于那些优秀的、先进的外来文化,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学习、要借鉴,要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因为学习其他民族制造的文明成果有利于个人的进步,有利于国家的进展,有利于民族的振兴。 我不是说不能接受外来节日,也并非责怨西方节日,关键是要保护好自己的优良传统,保护好五千年的中华文明。2005年令国人不爽的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正是我国没有保护好传统文化的后果。众所周知,端午节原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起源于中国古代纪念屈原,一千多年前传到了韩国,结果却被强势的韩国人换了个名称江陵端午祭,拿去申遗。恐怕得知这消息的每个中国人都会愤愤不平,但是我们转念一想:为什么我们不能保护好自己的传统文化?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论文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论文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在保护工作中,把握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把握传承和发展两个关键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保护对象是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问题的探讨要综合遗产本身的发展规律、人们的需求、环境的改变等因素,并将传承和发展两个问题一并纳入到保护规划之中。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界定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一)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二)传统表演艺术;(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四)传统手工艺技能。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与民族性紧密相关。
一般来说,不同民族因其生存环境与生活习俗不同,形成相异的文化性征,构成不同的文化板块,也就产生了不同的非物质文化形态。
由传统文明高度发达决定其包罗广泛性。
与一些人口较少民族单一国家仅传承一部分或某几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中国文化中包含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概念的全部类别,而且多数类别都有着大量显现,中国还有着许多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
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及保护措施1.发展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
近年来,我国加大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文化部连续公布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保护,需开掘其浑厚的文化内涵,使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时尚文化相结合,并加强各种文化的交流,为其注入新鲜血液,让这珍贵的文化瑰宝焕发新的光彩。
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毕业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
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毕业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一、引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是文明的源泉和决定国家和民族与其他文化相互之间关系的基础。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在许多国家,传统文化正在濒临失传的边缘。
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重要的任务。
本论文旨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以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保护策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依赖于人们的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想象力、信仰、仪式、庆祝活动等非物质领域中的传统知识和技能的产物。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制定明确的保护策略。
1. 确定与记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研和记录,了解其价值、重要性和关联性,并建立详尽的档案。
2. 保护与传承:设立专门的机构或组织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培训和传授相关的技能和知识。
3. 国际合作:通过国际合作,促进不同国家之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4. 法律保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责,加强其法律地位。
三、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意义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保护国家形象: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独特标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国家形象,增强国家认同感。
2. 促进社会和谐: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它可以作为社会和谐和稳定的纽带。
3. 激发创新和创造力:传统文化中包含许多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通过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创新和创造力。
4. 丰富旅游资源:传统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可以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我们可以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
1. 中国京剧的保护与传承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小论文(精选5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小论文(精选5篇)第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小论文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认识—谈谈湘西苗族鼓舞旅游管理与工程学院2009420106809级信管二班:李颖来到湘西,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湘西苗族鼓舞了。
它是在鼓中舞,舞中伴鼓。
形式之多样,内容之精巧。
鼓声响起,我也禁不住起舞了!通过查资料,我了解到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国苗族地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是湘西苗族独具魅力的重要文化形式。
它不但反映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劳动习惯,还表达男女爱之情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湘西苗族鼓舞的丰富,神秘极大了引起了我对湘西兴趣。
湘西苗族鼓舞是一个了解并认识湘西苗族的重要窗口,我觉得它在湘西的民族旅游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来到湘西,我们不仅仅想看看湘西奇特的自然景观,我们也想融入湘西的民族风情。
鼓舞观赏性强,互动性高,花样多。
这自然吸引了大量游客。
而鼓舞在湘西地区也俨然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品牌,这对大湘西的旅游业也产生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它成功的使民俗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所以我觉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以很好的与旅游联系起来的。
同样成功的例子还有大湘西的苗族银饰锻造技术,桑植民歌等。
更多地区应大力宣传非遗项目,这样可以吸引更多游客,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也能使民俗文化得以更好地宣扬,传承。
所以我们应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联系,使独特的民俗文化更加源远流长!第二篇: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要受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它见证了人类思想的进步,是人类用双手创造出来的作品。
它土色土香,展示的是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属于活态的传承,不只是要物质实体的传承,更需要手艺,确切的说是需要人去传承。
没有了人这个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无法传承。
在调研的这一路上,我见到了许多民间艺人的作品,每一件都是纯手工制作的,十分精美,但它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费时耗力而且没有对等的经济价值——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的真正原因。
关于非遗文化的作文
关于非遗文化的作文关于非遗文化的作文【篇1】关于非遗文化的作文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它不仅是古代文明的结晶,更是现代社会的精神财富。
长城,作为中国非遗文化的代表之一,正是这种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长城,横亘于中华大地,犹如一条巨龙,蜿蜒于山峦之间。
它不仅是古代防御工事的杰作,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抵御外敌,纷纷修筑长城。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更是将各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万里长城的壮观景象。
长城的修筑,凝聚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
他们在冰天雪地中,用石条在冰道上滑行,创造了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
然而,非遗文化不仅仅是建筑,它还包括丰富多彩的民俗、技艺和表演艺术。
每一种非遗文化都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
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非遗文化,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它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自己的根,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中继续闪耀光芒。
在中国,除了长城,还有许多其他的非遗文化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珍视。
比如,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以其独特的唱腔、服饰和表演形式,成为世界文化舞台上的一颗明珠。
京剧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文化的缩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社会内涵。
此外,剪纸、刺绣、陶瓷等传统手工艺品,也在非遗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艺术天赋。
这些手工艺品不仅是美的体现,更是文化的载体,传递着历史的记忆和情感的温度。
在全球化的今天,非遗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现代化的进程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许多传统技艺和文化形式逐渐消失。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教育、宣传和实践,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中来。
传统手工技艺论文(5篇)
传统手工技艺论文(5篇)传统手工技艺论文(5篇)传统手工技艺论文范文第1篇一、装饰美化类民间艺术的范畴民间传统手工艺分类大致从艺术性、民俗性、生活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依据张道一等有关民艺专家的分类观点,民间传统手工艺分为八类,装饰美化类是其中类别之一,是指民众对环境和自身的美化和装饰,主要包括节令活动、人生礼仪等民俗生活中的年画、窗花、布画、杂画和室内装饰品;民众对自身的装饰,包括服饰剪纸花样、鞋样等。
装饰美化类民艺品起源大都具有肯定的功利性目的,随着人类历史的演化,其原初的功能有所减弱,审美功能不断加强。
装饰类民艺一般只限指在二维的平面范围之内,有平面造型艺术的特征,无论是创作观念、表现方法还是存在形式,与一般所指的美术范畴更为接近,从而集中体现了民间艺人艺术创作的思维方式,具有朴实的艺术风格和造型特征。
二、装饰美化类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进展现状1、现代生活方式转变了民间装饰艺术的生存土壤民间传统手工艺根植于传统的农耕生活,最大程度地继承了原始文化或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本元文化”。
生态文化是人类的文化积淀,是由特定的民族或地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具有独立特征的结构和功能的文化体系,是代代沿袭传承下来的。
但是随着我国由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变步伐的加快,受社会政治经济、现代科技的进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的生活习俗、人文观念和审美发生了较大转变。
新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在一夕之间,很多具有民俗特色的村落、具有历史韵味的街道被无情拆除,代之以冰冷无温度的现代立方体,隔离了传统邻里间情感沟通与人情往来,移风易俗间,耕植传统民间装饰艺术生存的土壤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很多传统手工艺因无存在的理由而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
2、价值观的转变导致民间装饰类传统手工艺从业人员后继乏人目前,我国许多年轻人择业价值取向从集体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变,注意自我价值的实现,轻视社会责任的担当。
选择社会热门职业,忽视那些可以为人民服务的冷门职业、基层职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议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议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以下是XX为大家整理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议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华的文化遗产【1】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有许多珍贵的财宝,但也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可以带给我们许多精神上的财富。
我从小就接触到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学,我曾经读过《论语》、《大学》、《中庸》、《孝经》、《道德经》《黄帝内经》等。
通过读这些经典,我懂得了许多道理,它们对我的学习与做人都很有帮助。
它们不仅对我们有帮助,而且这些书里往往包含着一些有哲理的句子,如“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人们还通过这些句子编出了通俗易懂的谚语。
这样看来,国学可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文化遗产啊!我们国家不仅有国学,还有毛笔字。
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书法家,它们在书法中加入自己的创意,成为一个笔体。
如:颜真卿的颜体有力,赵孟畹恼蕴迦崦?hellip;…我们要把已经被人遗忘的书法重新拾起来,传承我们中国的文化遗产。
中国的文化遗产还有中国画。
中国画体现出了中华人民的智慧。
中国画一笔下去,可以画出两—三种不同的色调,这是其它画所做不到的地方。
中国虽然有这么多文化遗产,但几乎没有人愿意重新拾起它。
大家都随着科技的变化走向新生活,而遗忘了祖先留给我们的东西。
让我们重新拾起文化遗产这颗明珠,传承后代,让它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非物质文化遗产【2】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吗?下面,请大家看看我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了解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或场所。
其中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传统美术、音乐、书法、舞蹈、戏剧、曲艺、杂技和手工制作品。
这是我在周五下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上,从老师那里学到的新知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论文预读: 摘要:一、乌钦艺术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困境(一)缺乏立法保障乌钦和其他濒临失传的传统艺术形式一样,在我国存在明确的立法保护.由于受到各种外来因素的冲击和地方各种因素的制约,许多乌钦的艺术资料、民间文学书籍和唱本得不到很好的保存和整理,这是由于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的缺乏而造成的.目前当地的博物馆和相关单位只留存下了一部分当年乌钦艺术学者和艺术家所留下的唱本,很多都已经遗落,这对乌钦这种极为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来说是十分可惜的.这主要是因为保护工作缺乏可操作性,没有严格按照文化遗产保护的条例来保证传承.另外就是资金问题,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都需要资金的支持,我国从2009年开始已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经费纳入了自治区的财政预算.自治区每年应该划分出100万元用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只靠国家和自治区的专项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地方为了保护乌钦还应该积极筹措其他途径的资金,全面的开展保护工作. (二)乌钦自身特点造成的制约乌钦的记谱方式古老且复杂,带有一定的韵律性,但是想要掌握乌钦这种艺术形式就必须熟练掌握达斡尔语言和它复杂的记谱方式.一部完整的乌钦曲段,可能会有上千句,而且重复的段落很少,需要进行大量的记谱工作.这也是达斡尔地方四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难掌握的一项艺术形式.再次,乌钦所管用的某些曲调是以达斡尔族的民歌小调作为基础的一种再创作,对于现在的达斡尔年轻人来说,那些小调的年代距离自己很久远,极具性格的乐曲结构、复杂的记谱形式和濒临失传的达斡尔语言都是制约现在人们传承达斡尔乌钦的制约因素.二、乌钦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的可行性建议(一)精神层面首先在精神层面要从人们的认知入手,将渐渐消失于达斡尔族聚集区中的乌钦艺术重新拾起来,在聚集区大力宣传乌钦.提醒人们乌钦是达斡尔民族的语言,每一个人都有义务来学习和口耳相传,尤其是对青少年群体的宣传力度要格外加大.政府和文化部门可以通过杂志、电台、电视台等宣传媒介来对乌钦进行宣传.最重要的是学校应该将乌钦作为文体活动甚至主课,为学生营造一种文化熏陶的环境氛围,让每个学生都知道和了解自己民族还有乌钦这样一种重要的艺术文化形式.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下,近年来达斡尔族的一些地区也开展了各种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例如在莫旗每年都会举办的达斡尔斡包节.斡包节上汇集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出和比赛,这些演出和比赛的参与者都是用达斡尔语来交流的.除了斡包节,每到春节,达斡尔族人还会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场春节晚会,例如齐齐哈尔地区的“达乡情•民族风”活动.而在体育运动方面,达斡尔人的民族民间文化体育节和曲棍球节也都是让更多达斡尔族人聚集在一起探讨和分享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进行文化交流的活动.在达斡尔地区的文化市民会馆、县民会馆和学校会开展达斡尔语言以及乌钦的教学集训班.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文化馆就是这样一座以分享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大家交流的地方.它从2007年就开始举办例如呼麦、哈库麦勒和乌钦的集训班,每年举办两期,到目前已经举办了13期,培训了900人次以上.在莫旗的达斡尔中学也从08年开始分年级的教授学生学习达斡尔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乌钦就是重要的一门课程.尤其是莫旗的民族实验小学购买了100个木库莲,并成立了专门的木库莲和乌钦素质培训班,现在培训班已经有上百名学生参与乌钦和木库莲的学习,很多孩子因此也基本掌握了达斡尔语,这对延续达斡尔语的传承有着重要的基奠作用.在达斡尔族,乌钦的继承人图木热老人就出版了一本运用达斡尔语记音符号所记录的40首乌钦经典曲段的书籍,哈尼卡传承人苏梅也出版过《苏梅剪纸艺术》这样的积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书籍.这都是民间艺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他们的作品很好地结合了传统和现代艺术,许多作品还参加了上海世博会这样的国际展会,在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将他们传递给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类似于乌钦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默默地贡献也为乌钦的发扬光大奠定了良好的环境与基础.(二)物质层面如今能够熟练掌握乌钦各项技能的艺人已经不多,如那音太、斯琴挂等等都已经步入晚年.政府首先应该肯定他们在乌钦方面对社会与民族艺术所做出的贡献,并且在政策和经济上要相应的扶持和支持他们.因为已经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由他们在早年所录制的录音、录像、文字和唱本等方面的资料要做到规范和系统的整理.政府和民间应该齐心协力,最完整全面地将乌钦文化艺术保留下来传承给后代.另外,根据已有的相关资料和研究现状,应该加强对于乌钦文学和音乐两方面的研究,深入地了解乌钦方面的相关书籍和资料,多作乌钦方面的专题性研究,解决乌钦曾经在学术界所存在的异议,形成一套完整的研究体系.在这个方面,内蒙古地区的有关机构例如莫力达瓦旗、齐齐哈尔达斡尔族学会、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和民族研究所对乌钦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乌钦发展到现在还具有相当强的局限性,那就是除了内蒙古和黑龙江地区,乌钦这种艺术形式还不曾为外人所知.所以作为一种濒临危机的艺术形式,应该通过当地政府的努力,聚集各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扩展研究范围、扩大宣传力度,将乌钦推向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它自身的艺术形式,这也是达斡尔人和乌钦艺术研究者所要一直努力的方向.另外,一定要注重乌钦的“活态保护”.这一理念也是许多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者所提出的保护新理念.所谓活态保护就是特指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例如莫旗每年举办的曲棍球节、乌钦文化节等等.它们不是陈列在文化馆和博物馆供人民参观的已失去使用价值的事物,它们是具有鲜活性的.所以参考其他一些“活态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乌钦也同样应该如此,如今的斡包节就是让乌钦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能够重新焕发活力的、具有公益意义的活动.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定要具有灵活性,而且要因地制宜.三、结语根据原创论文统计数据分析,乌钦发展到现在,它的艺术形式虽然具有积极意义和内涵,但是它所面临的现实危机也无法否认.“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也适用于乌钦艺术未来的方向.在我国像乌钦这样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形式有许多,它们各自的传承者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不断保护着他们所钟爱的艺术.乌钦也应该如此,因为阻止社会发展营造乌钦生存的原始环境是不可能的,只有迎合社会的发展去塑造乌钦,在不忘传统的基础上,融合现代艺术的精华来改造乌钦,才能让乌钦继续迸发它美丽的光辉.。
非遗之文化遗产论文
非遗之文化遗产论文非遗之文化遗产论文预读: 摘要:一、权利主体基于非遗保护的复杂性,其主体制度中的所有权主体、专利行使主体、文化传承主体并不总是一致的.笔者以为,对于非遗所有权主体的确定应当遵循两个原则,其一,根据尊重人类创造成果,鼓励创作的原则,任何对非遗的产生、流传及发展做出过贡献的主体均应成为非遗相应的权利主体;其二,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中还应考虑实践操作的方便性.具体说来的话,由于非遗产生于民间,其创始者可能是个人,但随着历史的推进,它不断受到后人的再创作,其形成和发展是某个民族或者地区连续创作的结果,权利主体具有不特定性和群体性.因此,非遗的权利主体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可以分为很多情况.如有的非遗民俗群体性很强,而有的非遗如传统手工技艺则可能是个人创造的而且传承关系非常清晰;有的非遗经过世代流传,面貌几经变化,创始人早已无法考证,而有的非遗如一些民间文学有着公认、明确的创作主体.因此,非遗的权利主体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为个体所有、来源地群体所有、地区共有、国家所有.祖传师承、师传徒承的非遗可以确定为个体或家族或师门所有;而对于那些社会传承的非遗则确定为来源地群体所有;对于来源地跨区域的则确定为地区共有;若来源地无法确定的,则确定为国家所有.在原生境人和非遗传承人的关系上,国家或政府所确认的非遗传承人并不比其他人享有更多的权利,他只能作为非遗群体所有人中的一员或代表.由于非遗所有权主体在大部分情况下是一个成员并不十分确定的群体,因此关于非遗的某些权利,如许可他人使用等权利的行使则需要确定确切的行使主体.从非遗传承人与非遗本身及所有权主体的关系来看,不管是从法理的角度还是从实践操作方便的角度来说,确定非遗传承人作为非遗所有人的代表来行使非遗权利,都是十分合理的.当然,为非遗的来源群体及传承人设计出不同的权利层次,并不意味着传承人行使其权利是毫无限制的.其行使权利的具体内容及方式本文将在下节的权利内容部分进行详细浅论.二、权利内容一般而言,非遗上的权利可以分为精神性权利与财产性权利两大类.大致说来,非遗权利上的精神权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署名权.这项权利借鉴了知识产权法概念中的署名权,或称来源信息披露权,即作者在作品上表明作者身份的权利.但和现代知识产权法体系所确定的署名权相区别的是,当非遗的权利主体确定为群体时,该署名权为群体署名权,而无需将群体中的每个成员一一表明.且非遗使用者不仅应在原非遗的使用中表明非遗的来源群体,在使用或传播基于非遗而创造产生的作品、发明创造时也应当以适当的方式表明非遗的权利主体身份.当然,只有当非遗的使用者有可能知道该非遗文化的原始起源时,才有义务表明非遗权利主体的署名权.2(保护非遗完整权.同样,借鉴我国著作权法中保护作品完整权的概念,应当赋予非遗权利主体保护非遗完整的权利,即禁止他人对非遗进行贬损性使用,歪曲或篡改的权利.非遗作为文化性的权利,承载着创造者及传承群体的民族精神,与民族声誉、荣誉也息息相关.因此,在使用非遗时,应当尊重产生非遗的民族或群体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精神权利,避免对非遗权利群体的感情和尊严造成侵犯.而非遗上的财产性权利大致包括两大类:1(知情同意权.知情同意指非遗所有权人以外的个人或组织在利用非遗之前,须征得非遗权利主体的同意.知情同意权包含着两层意思:其一,被同意人是指非遗所有权人之外的其他个人或组织.这就意味着在群体所有非遗的情况下,群体某部分成员对非遗的利用不需要征得群体其他成员的同意.其二,同意人为非遗所有权人.上文已经浅论过,非遗所有权人根据不同的情况可能有个体所有、来源地群体所有、地区共有、国家所有四种情况.在为个体所有的情况下,同意人毫无疑问则是非遗所有人.然而,在非遗为来源地群体所有、地区共有及国家所有的情况下,由于其所有权人为具体成员人数众多且并不确定的群体,因此使用人要征得群体中的每个成员的同意显然是不现实的.而非遗传承人作为非遗所有权人的代表及非遗的实际熟练掌握者,由其来作为同意人是比较合理且实际的.然而,问题在于如何保证非遗传承人能够切实地从保护非遗的立场出发来恰当行使其权利而不至于利用该权利谋取私利.对此,可以通过改革我国现行非遗传承人指定制度来解决.从我国非遗网公布的数据来看,国务院对每个非遗项目所指定的传承人为一至两个.如果能适当地扩展非遗传承人的数量从而组成一个委员会之类的组织,由委员会来行使知情同意权,便有利于解决以上问题.除了通过委员们之间的相互监督来保证同意人恰当地行使知情同意权外,对和知情同意权紧密相关的利益分享权做恰当地设计也能有效地保证其权利的恰当行使.2(利益分享权.为避免“文化掠夺”及滥用非遗的现象,应当确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即他人在利用非遗之前不仅须征得权利主体的同意,还须向权利人支付一定的费用.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非遗都能适应利益分享原则.利益分享的目的并不在于加重非遗利用人的利用成本,而是基于现代知识产权法的思想,在于给予知识创造者一定的保护和激励,从而促进非遗的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因此,他人在使用非遗之前需要事先取得知情同意权,进而通过双方商定的条件进行利益分享,激发权利人保护非遗的积极性.然而,也有大量的非遗在利用、流传的过程中,缺乏经济利用价值,或者并不适于进行经济开发.由于他人对此类非遗不存在利用现象,自然也不用与所有权人进行利益分享.可见,适用利益分享原则的前提条件是非遗具有经济价值,即通过非遗使用、传播和创新能够获得经济利益.然而,我们在通过利益分享原则保障非遗私权利益的同时,还得兼顾其公权性.因为非遗作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及创作的源泉,它在为现代文化的创作提供大量素材的同时,也通过现代文化的创作与传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而这也正是保护非遗的本质所在.因此,如果对使用人的行为做过多的限制,强化非遗经济利益的保护,反而会不利于非遗的传播和发展.为平衡合理保护非遗所有权人的权利与防止非遗的垄断,对于非遗经济权利须进行合理地限制.对此,我们可以借鉴知识产权法上“合理使用”制度,即在法律规定的情形下,对非遗的适用可以不必征得权利人的许可,也不必向权利人支付使用费.如族群内部成员基于传统或习惯方式使用非遗.但此种限制并不影响非遗权利人的精神权利,如署名权、保护非遗完整权等.此外,为了避免非遗成为某个群体谋取私利的工具,成为“躺在祖宗功劳簿上的懒汉”,对于利益分享所得的支配和使用同样需要作出一定的限制.利益分享所得应仅能用于对非遗的保护支出及对非遗创作显著贡献者的经济补偿.利益分享所得可以由传承人委员会来行使.但是,由于不同种类的非遗的公、私属性及其他方面的特征有所差别,因此不同种类的非遗所赋予的权利内容及保护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从我国国务院和地方政府所公布的非遗的分类来看,可以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民俗这八个小类归为一个大类,而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则归入另一个大类.因为第一大类的非遗通常为群体所有,商业开发潜力比较弱,具有较强的公权性,而第二个大类则通常为家族或师门传承,且商业开发潜力较强,私权性较强.对于公权性较强的非遗应侧重保护其精神权利包括署名权(标明来源权),不得歪曲、滥用的权利,不得注册为商标等为现代知识产权制度所垄断的权利;而对于私权性较强的非遗不仅保护其精神权利,同时对于其经济权利也应当赋予法律效力.总而言之,对非遗经济的保护应遵循权利平衡原则,要平衡私权保护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平衡非遗创造者、传播者、使用者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保护非遗的正当利用.。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论范文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论范文你知道吗?咱老祖宗留下了好多超酷的玩意儿,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那可都是宝贝,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的长河里闪闪发光。
先来说说这非遗到底是啥。
它不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大房子、老古董,而是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各种技艺、习俗、表演啥的。
比如说京剧,那唱念做打,一个眼神、一个台步都有讲究,演员在台上一亮相,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的大门。
还有剪纸,一把小剪刀在老奶奶的手里就像被施了魔法,不一会儿,一张普普通通的纸就变成了活灵活现的花鸟鱼虫。
这些非遗啊,是咱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是咱老百姓世世代代生活智慧的结晶。
可是呢,现在这些非遗面临着不少麻烦事儿。
时代发展得太快了,就像一辆超级跑车在高速公路上飞奔,好多年轻人都被那些新鲜的、流行的东西吸引走了。
什么短视频、网络游戏,这些东西像磁石一样把年轻人的注意力都吸走了。
非遗呢,就有点像被丢在角落里的旧玩具,无人问津。
而且啊,传承非遗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那些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年纪越来越大,可年轻人又不太愿意学。
为啥呢?因为学非遗可不容易,要花好多时间和精力,还不能马上就赚大钱。
这就像种一棵果树,要等好久才能结果子,年轻人可没这个耐心。
政府也得加把劲。
可以给那些传承非遗的人一些奖励和支持,比如说给钱、给场地,让他们能够安心地传承技艺。
就像给那些在前线打仗的士兵提供充足的弹药一样,有了这些支持,非遗传承者们才能更有底气。
而且啊,还可以举办一些非遗的展览和活动,让大家像赶大集一样都来凑凑热闹,在这个过程中了解非遗、爱上非遗。
咱民间的力量也不能小看。
那些社区啊、民间组织啊,可以组织一些非遗的体验活动。
让大家亲手去做一做,比如说做个陶艺、编个草编。
当人们自己动手的时候,就会发现非遗的乐趣,就像自己亲手种出的菜,吃起来格外香。
而且啊,大家互相交流,还能想出更多保护非遗的好点子呢。
非遗就像一条无形的线,把我们和过去连接起来。
要是这条线断了,咱们就像没有根的浮萍,在文化的海洋里飘来飘去。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范文(硕导师推荐6篇范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范文(硕导师推荐6篇范例)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范文(硕导师推荐6篇范例)本文关键词:文化遗产,范例,导师,物质,推荐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范文(硕导师推荐6篇范例)本文简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正式提出经过了漫长的过程。
相对于有形的物质类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容易受到破坏甚至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范文(硕导师推荐6篇范例)本文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正式提出经过了漫长的过程。
相对于有形的物质类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容易受到破坏甚至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鼓励在保护中利用,以利用促进保护。
下面我们来看几篇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范文第一篇(1)题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策略研究【内容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的血脉。
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互联网无处不在的时代,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介绍了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经验,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先进做法,从互联网背景、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计划、少年儿童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外传播四个方面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策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互联网;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和表现形态,一直与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等融为一体,是一种无形的文化记忆。
近些年来,"非遗"一直是个热词,非遗的保护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
非物质文化论文(皮影戏)
非物质文化论文(皮影戏)第一篇:非物质文化论文(皮影戏)民族记忆的背影——皮影戏非物质文化在传播上的特点让它们成为了“一个民族记忆的背影”,如果说现有的古迹遗迹是国家和民族在演变过程中留下的固化足迹,那么非物质文化则是民族的内心思想。
一个民族的延续靠的是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延续,而非物质文化是其中最为隐秘和深层的部分,充分表达了一个民族的内在品质。
在非物质文化所组成的灿烂民族文化中,皮影戏无疑是在其中尤为突出的。
皮影戏,影戏的一种,是演员手持用兽皮雕刻并施以彩绘的人兽形,通过灯光照射在影幕上,随着丝弦锣鼓的伴奏,通过演员的控制使皮影且歌且舞,演出一幕幕悲欢离合故事的戏剧形式。
它在我国流传的地域很广,除西藏、新疆以外各地都有,而各地皮影戏往往又风格不同,自成一格。
但在人物的造型和表演技巧方面,都极为精湛。
剧目的题材从中国的古代巫术、神话、宗教、帝王、公案、战争,以及才子佳人、市井生活无所不包。
关于皮影戏的起源,传说是汉武帝刘彻的宠妃李夫人仙逝,武帝悲思不已。
方士齐人少翁精心剪刻了李夫人的画像,晚上在一顶方帐中点起灯烛,映出宛如其人的影子。
武帝在另一帐中远远望去,李夫人摇曳生姿,栩栩如生。
《海阳竹枝词》把这个故事更鲜活地表述出来:“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
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
”又有说汉代一个太子从小爱哭,由宫人抱着玩。
有一天看到窗户上叶子的影子,随风忽至忽灭,觉得好玩,就不哭了,于是有了帐后动影的艺术形式。
这便是“宫廷起源说”。
此外,关于皮影戏的起源,还有“张良退敌说”、“观音演经说”、“黄龙真人退敌说”等。
若述皮影戏的发展,有文字记载的影戏最早出现在宋代,宋代皮影的繁荣令人目眩。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赵构等皇室成员仓皇南下,建立南宋王朝。
当时的都城临安(杭州)就成为皮影的一个中心地带。
北宋的“瓦肆”,演出的“百戏”不可胜数,其中专有影戏演出。
当时还出现了很多著名影艺人,历史上留下名的就有董十五、赵七、曹保义等。
本科优秀毕业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科优秀毕业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典文学中常见论文这个词,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为论文。
以下就是由编为您提供的本科优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推动我国社会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我国中华文化的精华,所体现出的智慧与文明具有难以估测的意义与价值。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社会各行业对经济发展较为关注,利用新型理念不断更新文化方式,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则日益漠视,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淡出视野,传承人的生活状况不佳的现象,甚至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出现消亡现象,传承人的数量日益减少。
对此,不免产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之忧。
一、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难免会发现盲区、概念的不正确等将可能导致保护工作进入误区。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保护措施则要明确工作主体,现实生活中将有两个主体,即传承人主体和保护人主体。
传承人主体则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延续的载体,例如对传统工艺技术、中医技术以及表演技艺等实现传承的人; 保护人主体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外围社会群体,例如国家政府,学界人士、商界人士以及社会中有影响的新闻媒体、社会团体等可实施保护措施的人。
虽然保护人主体不直接参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但是以其丰富的保护资源、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话语权,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良好的保护氛围。
纵观国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经验,保护人主体起着重要作用,其做出的贡献不容忽视。
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重要角色仍是传承人主体,外界因素只能发挥自我优势,从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
若保护人主体出现取代行为,将会给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严重的保护性破坏,不能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目的。
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只能是来源于民间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不是那些采取保护措施的主体。
只有以此为中心,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力度,才能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落到实处,实现保护目的。
关于非遗的议论文800字
关于非遗的议论文800字竹编非遗传人李师傅和很多手艺人一样,吃苦十多年好容易出师,生计却很困难。
机器产品便宜又好用,手艺人的收入还不如打工多,迫于生计,徒弟们只能改行。
非遗在当代如何传承,是当代青年必须思考的问题。
非遗传人们要与当下的审美潮流接轨,大胆创新。
创新,“非遗”传承生生不息的动力。
让“老物件”焕发新面貌,才能使“非遗”之星永闪耀。
正如李师傅用竹子编出了知名大牌的箱包款式,成为“网红”;而温州鸣山陶院开展体验旅游产业,将温州蛋画与瓯窑技法进行创造性转化,既盘活了当地的经济,又使“非遗”的蛋画和瓯窑技术在现代文明中熠熠闪光。
影视产业更是将非遗文化推广备至,《大鱼海棠》中的中国风,又使福建的土楼文化得以彰显,因此非遗的传人们只有更新自己的理念,顺应时代的潮流,才能给非遗注入源头活水,让自己有尊严地传承非遗,让非遗这股泉流清澈如许。
全民总动员,让人人成为“非遗”的传承人和代言人。
专家说要让“非遗”活得好好的,首先得让手上有绝活的非遗传人们体面地活下去,靠自己的技艺站着挣钱,而这就必须被全体成员共同接受,能够引起情感共鸣。
只有有了文化共鸣,人们才会自觉地参与其中,这也成了每一个人的共同责任。
如今非遗已经受到了民众的高度关注,君不见景区非遗志愿者使国内外的游客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兴趣;君不见被企业的产业化运作而发扬光大的“舟山贝雕”;君不见《少林寺》的热映,使少林功夫誉满海外。
如果没有民众,非遗文化就将失去肥沃的土壤,终将走向枯萎和灭亡。
非遗传承要有政策保障。
以前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缺乏保护,很多濒临失传,近10年来我们不仅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使非遗的保护有了保障,而且建立了从县市到省再到国家的四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国家领导人更是心系“非遗”。
新时代领路人北到黑龙江,南到广东,西到四川,东到江苏,多次调研,并为这些“非遗”点赞,这些都是使“非遗”流传光大的坚强后盾。
大家齐心协力同唱一首传承的歌,让“非遗”与时俱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在当下,传承无限。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论范文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论范文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流行文化像龙卷风一样刮过的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是角落里安静却散发着独特魅力的宝藏。
它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可别小瞧了这些看不见摸不着,或者只能靠手艺、靠嘴皮子、靠各种独特仪式传承的东西,那可是咱们文化的“根”与“魂”。
先来说说咱的非遗都有啥神奇之处吧。
你看那京剧,台上的角儿们穿着花花绿绿的戏服,脸上画着精致的脸谱,一开口那唱腔就跟有魔力似的,能把人一下子拉到古代的故事里。
还有剪纸,一张普普通通的红纸,在老奶奶或者民间艺人的巧手下,就像被施了魔法,三两下就变成了活灵活现的小动物或者漂亮的花朵。
这哪是简单的剪纸啊,这是把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都剪进了这小小的纸片里。
这些非遗,它们就像是一本本活着的史书,讲述着过去人们的生活方式、信仰和梦想。
可是呢,这么好的东西,现在却面临着不少麻烦。
就像一个孤独的老人,站在时代的边缘有点不知所措。
为啥呢?一方面,现代生活节奏太快啦,大家都忙着赚钱、刷手机、追潮流,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好好欣赏非遗的美。
年轻人都想着当网红、搞电竞,对这些老祖宗的东西兴趣缺缺。
另一方面,传承非遗的人也越来越少。
那些掌握着传统技艺的老师傅们,一天天老去,可是愿意跟着他们学手艺的年轻人却没几个。
没有了传人,这些非遗就像断了线的风筝,随时可能消失在天空中。
那怎么办呢?咱得想办法让非遗“活”起来啊。
这就好比给一个沉睡的美人梳妆打扮,让她重新焕发光彩。
得让非遗走进大众的生活。
比如说把非遗元素融入到现代的产品里,像故宫文创,把故宫的文化和现代的生活用品结合起来,一下子就火了。
那些印着故宫图案的笔记本、口红、手机壳,让故宫文化变得时尚又亲民。
再比如说,让非遗走进学校。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或者兴趣小组,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非遗,像捏面人、做糖画,孩子们玩得开心,也在不知不觉中传承了文化。
咱得利用好现代的科技手段。
互联网这么发达,咱不能浪费这个资源啊。
非物质文化遗产议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议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议论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日益凸显。
而文化的保护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国家、民族、地区等特定社会群体传承下来的具有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民俗、传统技艺、传统表演艺术、口头传统和文化空间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特色,这些文化遗产是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的重要体现。
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强,一些传统的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失。
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了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
例如,中国的昆曲、京剧、评剧等传统表演艺术,通过不断的传承和创新,使得这些传统文化得以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了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具有较高的价值,但是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逐渐失去了吸引年轻人的魅力。
因此,传承与发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环节。
传承需要通过不断的教育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从而激发人们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
发展则需要更多的创新,通过吸纳新的元素和技术,使得传统的文化遗产得以与现代社会相结合,适应现代人的需求和审美。
例如,中国的非遗保护项目“非遗+”,通过与科技、文化旅游等相结合,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在现代社会中获得更大的传播和影响力。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制保护和立体化保护。
同时,公众应该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积极参与保护和传承,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永久流传。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议论文精选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议论文精选一般来说作文对于语文考试的重要性是很高的。
写作文可以把自己当时的思想经历记录下来。
多阅读优秀作文可以快速掌握写作技巧和方法,那么有哪些优秀的作文可以参考呢?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议论文,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议论文【篇1】“快点走,不然就慢了!”操场上怎么这么热闹?原来是正在举行非遗展活动啊!非遗展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的简称。
这个活动就在今天举行了。
操场上人山人海,让我感觉到我是多么的渺小。
我和黄晶走在一起,就像以前黄晶和郑灵灵一样亲密。
首先,我们去看了“画”。
那可不是一幅普通的“画”,是用彩泥搓成的画。
那位阿姨细心地搓着一个绿色的彩泥。
这可不像橡皮泥那样好玩,是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才能做好的。
然后,我们去看了木雕。
虽然我到现在都不知道到底是木雕还是石雕。
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那千奇百怪的外表,比彩虹都要美丽。
虽然有许多人不喜欢瓯绣、发绣,但我却对它们情有独钟,花了最多的时间来观看它们。
我从小时候开始,就天天想着当一位有几匹马的服装设计师,为大家设计一些独一无二的“专属服”。
我们先来看“我眼中的瓯绣”。
那是一个神圣的艺术,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技巧,绝对不能马虎,否则就会被刺伤。
要做瓯绣就一定要懂画画,色彩感是必不可少的。
这位做瓯绣的阿姨,正在缝一幅名叫“绣球”的画。
只见阿姨的手把针往下钻,再从下面钻上来,巧得不得了。
如果那幅画是朵云的话,那么阿姨的手就是一条在云海里腾云驾雾的飞龙了。
再看旁边的一只小狐狸,双眼水灵灵的,鼻子并不是完完全全圆溜溜的,尾巴摇来摇去,用友好的眼神望着我,仿佛在和我打招呼。
我忽然感到不对劲。
少见的狐狸怎么出现在这呢?等我回过神来,才发现,这只不过是一只缝起来的狐狸罢了。
同样是绣,但它却有着不同的“性格”,那就是——发绣。
要做发绣,就必须具备和瓯绣一样的条件。
但有一点很困难,因为发绣全部都是用真发做成,所以色彩感必须超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概览》结课论文山东沂蒙非物质文化遗产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12级计算机4班201260** 刘**2015年5月23日目录摘要 (2)一、沂蒙非遗概述 (3)二、沂蒙煎饼 (4)三、沂蒙山小调 (7)四、临沂肉粥--糁 (8)总结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我的家乡在沂蒙山,那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民间舞蹈和以泥玩具、木玩具、手绣、石刻、草、柳编艺术和民间美术等为重点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在此我选取了沂蒙煎饼、沂蒙山小调和糁汤为介绍重点,来展示沂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沂蒙煎饼;沂蒙山小调;糁第一部分:沂蒙非遗概述基本情况临沂市地处沂蒙山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光秀丽, 以曾子、荀子、王羲之、刘洪、诸葛亮、颜真卿、左宝贵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名人影响广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民间舞蹈和以泥玩具、木玩具、手绣、石刻、草、柳编艺术和民间美术等为重点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这些都是历史和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民间音乐沂蒙民间音乐的内容极为丰富,主要包括沂蒙民歌、鲁南五大调、民间器乐曲、劳动号子等。
在民间音乐中,沂蒙民歌最具代表性。
沂蒙民歌是沂蒙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不断加工、不断发展,其曲调、歌词都具有浓郁的沂蒙地域特色。
1940年在费县马头崖诞生的一曲《沂蒙山小调》,唱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起了世人对沂蒙山的向往、敬仰和爱戴。
(二)民间舞蹈仅目前挖掘、收集到的就有55种之多。
分为秧歌、假形舞、灯舞、鼓舞四大类。
其中有5种已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
如苍山的“猴呱哒鞭舞”,兰山的“大竹马舞”,临沭的“扑蝴蝶舞”,郯城的“双旱船舞”,河东的“龙灯扛搁”等。
文艺工作者依据这些素材创作的舞蹈《揽秋》、《王祥卧鱼》、《缩绣荷包》、《乡土之花》、《醉鼓》、《砚池畅想》等先后在省级以上文艺比赛中获奖。
其中,《揽秋》在全国第十届群星奖比赛中获得银奖,《王祥卧鱼》在全国“丰收杯”民族民间舞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三)民间工艺(1)泥玩具、木玩具。
泥、木玩具是用泥、木、竹等为主要原料制作的玩具,以苍山小郭、河东褚庄的泥玩具,郯城樊埝的旋木玩具最著名。
它们大都以夸张的造型、浓艳的色彩和生动的形象为群众喜闻乐见。
(2)手绣艺术。
沂水高桥镇手绣艺术名闻遐迩。
当地妇女用布头、彩线绣成的小鱼、荷花、小兔子、荷包、褀留、龙、凤等绣品惟妙惟肖。
1996年,山东省文化厅正式命名我市沂水高桥为“山东民间刺绣艺术之乡”,200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3)石刻艺术。
临沂自古就有制作赏石的传统,民间石刻的历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1996年,莒南县被山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山东民间石雕艺术之乡”,1997年,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石雕艺术之乡”。
(4)草、柳编艺术。
我市临沭、河东、莒南、费县、郯城等县区的草、柳编业极为发达,工艺精湛,品类繁多。
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拟物”、“混编”、“上漆”、“染色”等四大工艺特点。
产品远销欧美40余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当地出口创汇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5)民间美术。
临沂民间美术具有鲜明的特点。
郯城的年画造型扩张,线条简练,色彩艳丽,体裁多样;平邑、苍山、郯城的蓝印花布,兰山、莒南的彩印花布,图案结构以小圆点、瓜子点、花瓣点、小块面、线、体等构成各种纹样和形象,构思精美,简洁明快,富有韵律和装饰风格,莒南、沂水、蒙阴等县的剪纸五色门笺,苍山、郯城、临沭的挖补门笺,纹样古朴,绚丽华美。
(四)民间戏曲我市民间戏曲主要为柳琴戏、柳琴戏旧称“拉魂腔”,为山东地方戏曲剧种。
清代乾隆年间起源于临沂,流行于鲁南、苏北、皖北、豫东北一带,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
“柳琴戏”的名称是建国后,依据主要伴奏乐器柳叶琴所定。
柳琴戏最初为单人或双人演唱的“说唱”。
清代咸丰初年,开始有职业艺人演出“两小”和“三小”戏。
再后便出现了由一人赶扮几个剧中人物的“抹帽子戏”,逐渐发展成为有固定剧目和音乐伴奏、分行当的表演艺术6其唱腔风格独特,男腔浑厚朴实,女腔委婉华美,以丰富多彩的花腔和独有的拖腔翻高,有别于其它剧种。
现有临沂市柳琴剧团和郯城县柳琴剧团。
下面我选取了沂蒙山区最具有特色和代表性以及广为人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沂蒙煎饼、沂蒙山小调、糁汤进行介绍。
第二部分:沂蒙煎饼1、我与煎饼随着《舌尖2》的热播,让全国人们都了解了沂蒙煎饼以及沂蒙人的这项传统手工技艺。
作为地道的沂蒙人,谈起煎饼来就像天津人谈狗不理包子一样,都是家乡的味道。
煎饼,是沂蒙山区民间传统家常主食,也是久负盛名的地方土特食品。
小时候,我常见奶奶在家里烙煎饼,地上支起一个大鏊子,下面烧麦秸。
等到鏊子热了,她就用勺子舀一勺糊子(当地人叫法)摊在滚热的鏊子上,用竹坯子把糊子摸均匀了。
还要一层层刮,为的是让煎饼薄,容易熟。
用不了一分钟,磨细的小麦浆就变成煎饼了。
据说天津煎饼果子做法就是从山东学来的,对此我由衷地感到骄傲。
提起煎饼不得不提煎饼卷大葱,想必外地人都听说过这个吃法。
当地人经常这么吃煎饼,它由来已久了。
刚做好的煎饼带着浓郁的小麦香气,闻过之后令人陶醉,吃起来更是特别地香。
犹忆童稚时,奶奶刚烙好煎饼,我就迫不及待地让奶奶卷起来给我,能吃到刚熟好的煎饼真是一件乐事。
现在虽然奶奶不在了,我还依然想念她用勤劳灵巧的双手为全家人烙煎饼,熟悉的味道久久散不去。
上大学之后,回家的日子少了,虽然在这里能吃到具有天津特色的煎饼果子,但却不能满足我对家乡煎饼的渴望。
于是,每次回家,我都会吃上几个煎饼填补我的饥饿感。
这些年关于煎饼发生了不少变化,手工煎饼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机器制作的煎饼。
虽然整齐划一,但是味道永远不上手工煎饼。
生活水平好了,人们不再选择自己动手做煎饼,而拥有这项手艺的人逐渐老去。
我开始担心起来,希望制作煎饼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传承下去。
图1:沂蒙煎饼2、历史与传说对于煎饼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
临沂农村相传的,多是一些美丽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在蒙山望海楼下乐于助人的土秀才田壮,因为得罪恶霸被关进大牢,恶霸扬言49天不准送饭,只准送笔墨纸张。
后来,田秀才的妻子巧珍在睡梦中得到蒙山娘娘的指引,摊制煎饼,放上大葱提着豆酱给田壮送去,看大牢的以为煎饼是纸、大葱是笔、豆酱是墨,就没多盘问。
就这样,过了49天,田秀才不但没被饿死,反而神采奕奕。
善良的巧珍,为报答蒙山娘娘的恩德,热心地给四邻八舍传授煎饼技艺,后来一传十,十传百,摊煎饼在八百里沂蒙传开了。
3、制作技巧仅仅在十几年前,临沂农村还保持着“户户支鏊子,家家摊煎饼”的习俗。
虽然那时几乎每个农村妇女都会烙煎饼,但这并不意味着煎饼的制作工艺有多简单,相反,烙煎饼有着复杂的工艺制作过程。
从事了近十年煎饼生产的吴楠说,要烙出一张煎饼,至少得两天时间,头一天泡粮食,第二天把泡好的粮食磨成糊,然后才能上鏊子烙。
烙得好的煎饼很薄,以至于临沂人带着煎饼到外地吃时,许多外地人特别是南方人都以为在吃“纸”,薄如纸,正是煎饼的一大特点。
而从另一方面说,有着悠久历史的煎饼也需要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
沂南县湖头镇68岁的肖大娘感叹地说,以前姑娘出嫁前都得早早学着烙煎饼,婆家要看手艺的,但农村里几乎没有几家还自己烙煎饼吃了,多数是一些机器煎饼,会烙煎饼的人越来越少。
如果不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和传承,可能不需要太久的时间,烙煎饼这个传统工艺就会面临无人传承的困境。
4、种类烙煎饼的工具主要有三件:一是鏊子,铁制,圆形,有大、中、小三种,中号鏊子直径 65厘米左右,中心稍凸,下有三足,其下用柴草或煤炭加热,上面即可烙制煎饼;鏊子是烙煎饼的专用工具,《康熙字典》有“鏊”字条,唐人《朝野金载》中有“熟鏊上猢狲”语,可知煎饼的历史之悠久。
二是手持用来推动糊子的工具,当地人叫“池子”,木制板状弧形,有柄。
把糊子放在热鏊子上后,用池子左右推摊,糊子便薄薄地摊在鏊子面上。
也有的用筢子,还有的用“竹劈”,作用相同,但烙出来的煎饼却各有特点。
三是油擦子,群众呼为油搭子,是用十几层布缝制的方形擦子,上面渗着食油,用来擦鏊子,为防煎饼粘连鏊子揭不下来。
5、制作工艺煎饼的制作工艺较复杂。
它以麦子、高粱、玉米、谷子、地瓜干等粮食为原料,经过淘洗、浸泡,然后用石磨磨成糊状物,群众叫“煎饼糊子”。
还有的地方在磨糊子前,放入 l/3或一半的熟料,称为“对半子”,群众称这样磨出来的糊子好烙,烙出来的煎饼也柔软好吃。
磨糊子是很费功夫的事,二三十斤粮食一般要两三个小时才能磨好,因为磨快了,糊子过粗,烙出来的煎饼自然就不好吃。
磨的时候,添料必须是有经验的老手,要勤添少添,磨出来的糊子才细腻均匀。
上学的孩子也有句趣话:“麦子煎饼卷鸡蛋,不给我吃俺不念。
”最有特色的普通就菜是“渣豆腐”和大葱。
渣豆腐也是沂蒙山区的地方小吃。
即把白菜叶、萝卜缨、野菜、地瓜秧等洗净剁细,加点豆面和盐,用水煮焖后即可食用的一种家常菜。
煎饼卷渣豆腐,再放上点辣椒面,是贫苦农民填饱肚子的最好饭食。
过去农忙时,没有时间炒菜,煎饼卷大葱和甜酱是最具风味的吃法。
6、煎饼文化沂蒙山煎饼的特点是:圆形,呈浮白(如大米、麦子煎饼)、淡黄(如小米、玉米、谷子煎饼)、浅棕(如地瓜干、高梁粱煎饼)色,营养丰富,松酥柔软,便于存放,易于携带。
沂蒙“天食源”煎饼是沂蒙山区民间传统家常主食,也是久负盛名的地方土特食品。
从使用的原料方面分类,又可分成麦子煎饼、玉米煎饼、小米煎饼、高粱煎饼、地瓜煎饼等,不同的烙制工具,不同的原料,其味道也各不相同。
烙好的煎饼薄如纸,折叠成卷,即可食用。
经过晾干,叠成长方,可存放半月到一个月之久而不变质。
出门携带也很方便,因此,人称干粮。
清代蒲松龄在其《煎饼赋》中写到,“煎头则合米豆为之,齐人以代面食”,“圆如银月,大如铜缸,薄如剡溪之纸,色如黄鹤之翎,此煎饼之定制也。
”煎饼因是用原粮制作,麸皮没有去掉,所以营养丰富,吃起来香酥松软,且便于存放和携带,是一种极富特色的地方食品。
有人认为,食用煎饼需要较长时间的咀嚼,因而可生津健胃,促进食欲,促进面部神经运动,有益于保持视觉、听觉和嗅觉的健康,减缓衰老,不失为一种保健食品。
在煎饼制作工艺基础上,人们又变化出许多种不同的煎饼。
在山东还有如下一些变化:酸煎饼:将面糊发酵变酸,摊制出来的煎饼味道酸而特别。
柿子煎饼:煎饼摊好还没烙熟之前,放上去皮的柿,然后将之涂抹均匀;烙熟后,煎饼色红,味道甜。
酥煎饼:煎饼冷却后再烙酥。
一品酥脆煎饼:薄脆类,各种口味。
7、吃煎饼的好处煎饼多以粗粮制成,常吃煎饼可以促进肠胃蠕动,有益肠胃健康;其次煎饼筋道耐嚼,常吃煎饼有益牙齿健康,有好多老太太都70岁左右了牙齿依然坚固,问她有何保健方法,答案是常吃煎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