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承载力
旅游承载力的概念
旅游承载力的概念文摘承载能力通常是务实,理论上以及纯粹的直觉作为一个概念在旅游可持续发展。
的承载能力应用潜力最大的保护区,在频繁访问了文化自然景点,与当地社区的生活方式和保持旅游目的地的潜力。
尽管它的重要性,部分应用程序,确定基本的理论原则,并指定连接到另一个生命周期理论概念旅游(特别是目的地,LAC概念,游客管理),仍然是一个合法的意见有一些作者认为没有旅游承载力理论一致。
这一理论的基础复杂的实际承载能力的应用程序。
因此本文重点承载能力的理论概念的引入可以讨论和可能进一步阐述。
关键词:承载能力、旅游、访客管理、虫胶、保护区介绍人类社会创造各种结构化的社会文化系统,与自然共存生态系统。
旅游是一个异构的社会现象。
因此,它会导致累积社会文化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作为Paskova(2012)和其他人(Wagar,1964)在连接与其他州和模型理论的概念。
很多的作者讨论描述这些变化的可能性与可接受性的理想的社会文化和自然系统的状态。
讨论的基础承载能力(CC)是对行为的分析动力学、继承和建立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Zelenka (2012)声称,生态系统和物种的数量在给定的生物圈动态适应身体的变化(气候变化,水的盐度变化土壤的结构、火灾等)和生物(尤其是迁移到一个新物种区)环境的条件。
给出一个相对长期稳定的动态平衡生态系统可以确定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物种,即个体的数量的现存的生态系统能够长术语事实上,给定物种的个体的数量在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或一个区域组成的生态系统,视情况而定)——或多或少的明显波动(波动率对应检查物种)与干扰生态系统(尤其是天气一年)——在平均值作为承载能力。
在人造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文化系统是合适的,尤其是在人类活动的范围和类型和适当的响应的系统,引入承载能力的范围和形式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些影响。
根据Zelenka(2012),承载能力都实现熟练地和直观。
许多人直观地感知,主要有价值的自然区域(最常见的那些贴上保护区)有一定的限制的外部影响。
如何把握旅游景区承载力
如何把握旅游景区承载力论文摘要摘要:旅游业是当今世界最兴旺、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兴产业,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加,旅游胜地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但在景区旅游得到较好发展的同时,游客的过量涌入给景区发展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甚至出现了超载的严重局面。
使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考验,把握旅游景区承载力已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但目前就我国而言。
各景区承载力控制的目前状况令人担忧,在一定程度上已限制了旅游景区的快速发展,因而对景区承载力进行怎样的管理和调控已经成为我们探究的重要课题。
旅游景区是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直接因素,是旅游者的终端目标,更是旅游目的地形象的重要体现。
无论从旅游的发展,还是地方的发展来看,旅游景区的发展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景区承载力出现了严重的饱和和超载,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开始重视景区承载力的新问题了。
对景区承载力进行一个更好的把握,才能够使其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景区承载力的概述在19世纪后半叶,旅游的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
随着全球旅游人数的显著增多,游客给旅游景区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冲击也日益明显。
游客面对的全部新问题只是为周末或假期找一个“最佳目的地”。
而对于旅游景区不论是名满天下的老景区或是新开发的旅游景区,其面临的挑战是摘要:如何找到一个合理而又经济的方式来管理旅游景区的发展,使其收益能超过所带来的负担。
旅游景区承载力规范了一个景区使用的数量和质量。
为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旅游承载力条件也称景区旅游容量,它是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旅游资源的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能力,即满足游人最低游览要求,包括心理感应气氛以及达到保护资源的环境标准,是旅游资源的物质和空间规模所能容纳的游客活动量。
景区承载力强调了土地利用强度、旅游经济收益、游客密度等因素对旅游地承载力的影响,在内容上包括了资源空间承载量、环境生态承载量、理承载量、经济发展承载量、社会地域承载量等基本内容,一个旅游地的旅游承载力是这些承载力的综合能力,这些基本内容是景区开发和规划中所必须考虑到的新问题。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旅游环境可承受的游客活动强度和数量,是衡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日益受到。
本文旨在探讨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相关问题,以期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在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中已有一定的积累。
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框架构建、影响因素分析和模型方法研究等方面,而国内研究则更加实践应用和政策研究。
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缺乏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形成机制的深入探讨;二是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缺乏综合性研究手段;三是研究成果地域性和领域性较强,缺乏普适性。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GIS技术等多种研究方法,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案例;运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旅游景区游客承载力影响因子的数据;利用GIS技术建立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对研究区域进行承载力评估。
通过问卷调查和GIS技术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一是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游客行为、景区管理、自然资源状况和社会文化背景等;二是在不同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上,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具有明显的差异;三是提高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优化景区管理、提升游客环保意识、加强社区参与等。
本文认为未来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应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入研究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二是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引入更多新技术和方法;三是特殊类型旅游景区的承载力研究,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四是加强政策研究,推动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有效衔接。
本文从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结果与讨论和未来研究方向等方面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综合研究。
通过研究,我们深入了解了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案例,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旅游经济学——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研究
旅游经济学——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研究第一篇:旅游经济学——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研究旅游经济发展中的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浅析【文章摘要】发展旅游业,必然会对旅游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近些年的旅游业发展实践表明,曾被誉为“无烟工业”的旅游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不容忽视。
旅游高峰期交通拥挤、景点人满为患、景区环境污染严重、旅游体验质量下降等问题日益凸显。
因此,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关的研究也呈现升温趋势。
本文就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一般概念与构成体系、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阐述,以期形成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正确认识。
【关键词】旅游经济旅游环境承载力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形成和旅游业的发展,各种对旅游目的地过度开发而产生的消极效应也开始出现: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旅游景区的粗放式经营,旅游设施的无序建设,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等等。
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旅游市场的合理运行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背景下,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日益受到重视。
它是衡量旅游环境与旅游发展是否协调的重要依据。
通过研究旅游环境承载力,能分析评价区域旅游开发潜力并掌握区域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关键性限制因素,并能为区域旅游部门制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
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分别用“旅游承载力”、“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容量”等来表述“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意思。
本文采用的是“旅游环境承载力”这一表达方式。
一、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可持续发展这一全球性话语而深入人心的。
1990 年,在加拿大举行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上,业界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定义:在维护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 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
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又可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
在国内外众多的关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中,对旅游业实践中所遇到的旅游地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承载力
旅游设施如住宿、交通和景区等设施的容量有限, 超出承载力将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和安全隐患。
3
生态平衡
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需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以维护生态平衡和自然景观的可持续性。
提高旅游承载力的途径
优化资源配置
合理规划旅游资源,优化景区布局,提高设施使用效率。
加强管理
制定严格的旅游管理规定,规范游客行为,提高服务质量。
析,以确定其旅游承载力。
调查问卷法
通过向游客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游客 对旅游地的满意度和承载力评价。
专家评估法
邀请专家对旅游地的资源、环境、社 会和经济等因素进行评估,以确定其
旅游承载力。
05
旅游承载力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旅游承载力对旅游发展的制约
1 2
资源限制
旅游承载力受限于自然、文化和环境资源的可持 续利用,超过承载能力将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环 境破坏。
科技化手段应用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创新旅游体验方 式。
创意性营销策略
采用创意性营销策略,提高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区域合作与资源共享
区域资源整合
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实 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合作开发项目
与其他地区合作,共同开 发旅游项目,提高整体竞 争力。
协同营销推广
联合进行旅游营销推广, 扩大市场影响力,吸引更 多游客。
04
旅游承载力概念与评估
旅游承载力的定义
旅游承载力
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一旅游地能够维持其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 旅游者数量。
旅游承载力评估
对某一旅游地的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该地能够承受的最大旅游者数 量。
旅游业中的旅游景区承载力问题与解决方法
旅游业中的旅游景区承载力问题与解决方法一、引言旅游业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对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大量的游客需求和期望,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景区的承载力问题逐渐凸显。
本文将探讨旅游景区承载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二、旅游景区承载力问题的原因1.游客规模扩大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游客数量的持续增加是旅游景区承载力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内外游客纷纷涌入景区,导致景区容纳游客的能力逐渐达到饱和。
大量的游客涌入景区不仅会导致景区环境的破坏,还会影响游客的体验和安全。
2.设施配套不完善部分旅游景区由于历史原因或者资金受限,设施配套相对不完善。
游客在景区内可能会面临交通不便、餐饮住宿条件差等问题,这不仅会影响游客的体验,也会对景区承载力造成一定压力。
3.管理水平不高部分旅游景区在管理上存在一定不足,未能合理规划景区的游览路线和游客流动,导致游客集中在部分热门景点,增加了景区的承载压力。
另外,景区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素质也需要加强,以提升对游客的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三、旅游景区承载力问题的解决方法1.加强景区规划与管理为了解决旅游景区承载力问题,必须加强对景区的规划和管理。
首先,需要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引导游客的流动,避免游客集中在部分热门景点。
其次,加强景区的管理力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确保景区秩序井然。
同时,通过科学的预测和人流控制,合理安排游客的参观时间,减轻景区的承载压力。
2.优化景区设施与服务为了提高旅游景区的承载力,需要优化景区的设施与服务。
加大对设施的投入,提高设施的质量和数量,增加游客的便利性和满意度。
此外,提升景区的服务水平,加强对游客的接待和引导,提供更加个性化、专业化的游玩建议,增加游客的体验感。
3.引导游客分流为了避免游客在景区的集中度过高造成承载力问题,需要引导游客分流。
可以通过制定不同的旅游线路,鼓励游客选择非热门景点进行游览,减轻热门景点的压力。
如何把握旅游景区承载力
如何把握旅游景区承载力
旅游景区承载力是指一个景区在一定时间段内能够接待并保障
游客的旅游活动的数量。
合理的承载力可以保障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和游客的安全和体验。
如何合理地确定和掌握景区的承载力呢?
一、了解景区特点、历史游客量和未来发展预期
景区承载能力与其特点有关,例如景区面积、人流分布、服务
质量等。
如果景区有一些限制条件,如海拔高度、气候状况等,那
么承载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了解景区的过往游客量以及未来发展预期,可以有助于确定承载能力的上限并逐步提升。
二、根据游客类型和游玩方式调整承载能力
游客类型和游玩方式也会影响景区承载能力。
比如,青少年或
老人可能需要更多的安全措施和休息时间,而大型旅游团可能需要
更多的接待能力。
提前了解游客类型和游玩方式,可以制定相应的
承载能力和舒适度调整策略。
三、优化景点规划和管理
优化景点规划和管理,可以提高景区的容纳量并确保游客的安
全和舒适度。
例如,对游客流量大的景点设置人流管制措施,增加
游览时间段,科学合理地安排游览路线等,都可以有效提升景区的
承载能力。
四、科技的应用
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景区可以利用智能化、信息化、
数字化等手段提高承载力。
比如,可以采用手机APP在线预订门票、
预约游玩时间,实时地监控游客数量和行动路线等,以便更好地调整和管理承载能力。
总之,正确的承载能力管理是景区发展和游客服务的关键,需要根据景区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合理的规划和管理策略。
旅游目的地环境承载力评估
旅游目的地环境承载力评估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旅游目的地的环境承载力评估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当我们满怀期待地踏上旅途,享受美景与文化的同时,却往往容易忽略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环境所带来的压力。
为了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旅游目的地能够长期保持其独特的魅力,对其环境承载力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显得尤为关键。
那么,究竟什么是旅游目的地环境承载力呢?简单来说,它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保证游客体验质量和当地居民正常生活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旅游目的地所能容纳的最大游客数量和旅游活动强度。
旅游目的地环境承载力的评估涉及多个方面。
首先是自然环境方面,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空气质量、生态系统等。
以土地资源为例,如果一个旅游景区内可供游客活动的土地面积有限,过多的游客涌入可能会导致土地过度踩踏、植被破坏,甚至引发水土流失等问题。
水资源也是同样重要的因素。
在一些干旱地区的旅游目的地,水资源本就稀缺,如果旅游活动过度消耗水资源,不仅会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还可能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再来说说生态系统。
每个旅游目的地都有其独特的生态系统,其中包含了各种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
大量游客的到来可能会干扰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导致物种多样性减少。
比如,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如果游客的活动范围和方式不受控制,可能会对珍稀动物的栖息地造成破坏,影响它们的繁殖和生存。
除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是评估旅游目的地环境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包括当地的基础设施,如交通、住宿、餐饮等设施的承载能力。
如果一个地方的交通设施无法承受短期内大量游客的涌入,就会出现交通拥堵的情况,影响游客的出行体验。
住宿和餐饮设施不足也会给游客带来不便,同时可能会导致服务质量下降。
另外,当地居民的感受和文化传承也不能忽视。
过多的游客可能会改变当地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困扰。
比如,一些原本宁静的古镇,由于游客过多,变得喧闹嘈杂,原有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评估
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评估在当今社会,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渴望走出家门,领略大自然的壮丽美景,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魅力。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景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其中环境承载力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所谓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简单来说,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景区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保证游客体验质量以及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景区所能容纳的最大游客数量和旅游活动强度。
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的评估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自然环境因素,这包括景区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大气环境等。
比如,一些山区景区,如果过度开发和游客涌入,可能会导致水土流失、植被破坏;而在一些海滨景区,大量游客的活动可能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威胁,影响水质和海洋生物的生存。
其次是社会环境因素。
景区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住宿、餐饮等,能否满足游客的需求,这直接关系到游客的体验和景区的接待能力。
如果基础设施不足,不仅会影响游客的满意度,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交通拥堵、物价上涨等。
再者,文化环境也是评估的重要方面。
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景区,游客过多可能会对文物古迹造成损害,影响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为了科学准确地评估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
实地调查是必不可少的一步,通过对景区的自然资源、生态状况、基础设施等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获取第一手资料。
同时,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对景区的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分析,了解景区的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情况。
此外,建立数学模型也是一种常见的评估方法。
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构建相关的数学模型,预测不同游客数量和活动强度下景区环境的变化情况。
例如,可以根据景区的水资源量、污水处理能力以及游客的人均用水量,计算出景区在水资源方面的承载力。
在评估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时,还需要充分考虑游客的行为和心理因素。
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的评估方法
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的评估方法旅游景区作为人们休闲娱乐、领略自然风光和文化魅力的场所,其吸引力不断增长。
然而,随着游客数量的持续攀升,景区的环境压力也日益增大。
为了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游客能够获得良好的体验,同时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评估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景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保障游客体验质量和当地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的前提下,景区所能承受的游客数量和活动强度的最大值。
准确评估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有助于景区管理者制定合理的游客管理策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环境评估生态环境是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评估是确定环境承载力的关键步骤之一。
首先,要对景区的土地资源进行评估。
包括土地的类型(如山地、平原、水域等)、面积以及可利用程度。
例如,一些陡峭的山地可能不适合大规模的游客活动,而广阔的平原则能容纳更多游客。
其次,水资源的评估也不可或缺。
需考虑景区内的水资源总量、水质状况以及水资源的补给和消耗情况。
如果景区的水资源供应有限,或者水质容易受到污染,那么能承载的游客数量就会相应减少。
再者,植被状况的评估对于了解景区的生态承载力意义重大。
包括植被的类型、覆盖面积、生长状况等。
茂密的森林能够提供更好的生态服务,如净化空气、保持水土,从而能够承受更多的游客压力;而植被稀疏的地区则相对脆弱,游客承载量较低。
此外,动物资源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了解景区内动物的种类、数量、分布以及它们的栖息地状况。
过多的游客活动可能会干扰动物的正常生活,影响生态平衡。
二、设施与服务评估旅游景区的设施与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游客的体验和景区的承载能力。
交通设施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包括景区内的道路状况、停车场容量、交通工具的种类和数量等。
良好的交通设施能够确保游客顺畅进出景区,避免交通拥堵导致的游客滞留和不满。
住宿设施的评估也不容忽视。
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
可通俗地如下表述:在某 一旅游景区的现有状态不 发生对当代人(包括旅游 者和当地居民)及未来人 有害变化(如环境美学价 值的损减、生态系统的破 坏、环境污染、舒适度减 弱等)的前提下,在单位时 间内旅游景区所能承受的 最适宜的旅游者人数
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景区环境预警模型
• 旅游景区的承载力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而且 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条件 下,总是趋向动态有 序的方向发展,即在动态中维持平衡。这种变化 发生在一定的阈值范围内,如果这种变化超出了 这个阈值,也就突破了稳定性的临界点,就会引 起景区环境系统生物量下降、结构功能失调,最 终导致环境系统的崩溃。景区环境系统稳定性的 临街点就是预警系统中需要确定的警险,它是预 警分析的核心。景区环境系统稳定性预警分析模 型如图所示
景点不要见利忘义
京华时报:实际上这种破坏式旅游一部分是因为总量 太大,比如人多了客观上对文物的保护就会有影响。 再有就是不文明的出游习惯造成的破坏。对于这两点 您怎么看? 刘思敏:尽管我们习惯说祖国山川壮美,旅游资 源丰富,但是实际上从气候上来说是有先天缺陷的。 我们主要是大陆季风气候,夏天太热,冬天太冷,再 加上外在因素,形成了旅游淡旺季,所谓“半年不开 张,一开开一年”,导致旅游的投入淡季过剩,旺季 不足。针对这种情况,景点必须杜绝的是见利忘义, 为了在半年挣一年的钱不顾一切。对于不文明的出行 习惯的改变和素质的提升则是一项系统工程。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
•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也称旅游环境容量,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旅游地域的自然生态环 境不致退化的前提下,旅游场所所能容纳 的旅游活动量。合理确定景区生态旅游环 境承载力,将游客数量严格控制在其环境承 载力范围之内,是解决旅游景区环境污染和 生态破坏的重要手段,有助于促进生态旅 游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学概论重点
旅游学概论考试重点大全1、旅游承载力是指什么?P310在不至于导致当地的环境质量和来访游客的旅游经历质量出现不可接受程度的下降这一前提之下,一个旅游目的地所能接纳的最大游客活动量。
旅游承载力的涉及层面主要包括:(1)旅游用地和接待设施的承载力(2)物质环境承载力(3)生态环境承载力(4)社会承载力,即社会心理承载力2、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目的地旅游承载力以及基于承载力的目的地旅游管理。
3、1987年,由布兰特伦夫人担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以《我们共同的未来》为标题,提出一份研究报告。
在这份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和口号。
这一著名报告就是国际上通常所称的《布兰特伦报告》。
P3084、旅游对目的地经济的积极作用有哪些?P281(1)有助于增加外汇收入和平衡国际收支:换汇率高、结算及时、避免关税壁垒影响(2)有助于增加内需和回笼货币(3)增加目的地经济收入(4)带动相关行业发展(5)增加政府税收(6)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别(7)增加就业机会5、旅游对目的地的消极影响有哪些?P288(1)有可能引起物价上涨(2)有可能引起产业结构发生不利变化(3)过重依赖旅游业会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6、1997年,国家旅游局和公安部联合颁布了《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中国公民的出国旅游也自此正式开始。
P2767、中国旅游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问题有哪些?P270(1)中国地处东亚,距离欧美这两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旅游客源产生地相对遥远。
(2)在争取国际旅游客源方面,中国(内地)旅游业面临着周边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激烈竞争。
(3)我国各地在开发旅游产品和提高旅游产品质量方面尚存在问题。
(4)目的地营销和海外促销工作仍有待改进。
8、我国旅游业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由三部分构成:p255(1)来我国内地旅游的外国人(包括外籍华人)(2)来我国内地旅游的海外华侨(3)来我国内地旅游的港澳台同胞9、旅游市场划分的概念?P244旅游市场划分又称之为旅游市场细化分。
论风景区旅游承载力的影响因子
论风景区旅游承载力的影响因子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由旅游导致的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旅游承载力问题开始受到许多人的重视。
影响旅游承载力的因素很多,主要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等三个方面,来探讨旅游承载力的影响因子。
标签:旅游承载力;影响因子;旅游心理承载力1 自然环境因素1.1 地域类型、产品类型和地理区位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地域类型和产品类型不同,则其旅游承载力也不会相同。
如以自然保护为目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要比同样面积的一般娱乐公园、主题公园等的旅游承载力要低。
地理区位对旅游承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
这三个因素对旅游承载力的影响比较大,而且地区差异也较大。
一般情况下,可通过基本空间标准的选取,予以平衡。
1.2 风景区规模,即绝对空间从理论上来说,旅游地景区规模与旅游承载力成正比。
也就是说,风景区规模越大,能够容纳的游客人数就越多;风景区规模越小,容纳的游客人数也会越少。
因此,旅游地景区绝对空间的大小,决定了旅游承载力的大小。
若仅从空间来说,旅游承载力的量测方法,就表现为:旅游承载力=景区空间总面积/人均空间占地面积。
所以,在旅游资源开发中,扩大旅游承载力值的一个常用办法就是扩大景区空间总面积。
1.3 风景区的相对空间规模对于一个景区来,并非所有的地方都可供人游玩,如悬崖、峭壁、深谷、湿地等。
因此,以风景区的总面积来计算旅游承载力,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它与风景区的实际承载力不符。
一般情况下,游客只分布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那就是景区的主要景点及沿途。
风景区的承载力主要取决于景区的相对空间,而非绝对空间。
所以,要增大风景区的承载力就必须想办法增大相对空间的面积。
增大相对空间的方法很多,其中主要的是:对主要景点进行合理布局,加大主要景点规模和增加层次。
1.4 风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风景区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决定了其功能的大小、方向和稳定性,从而影响到旅游承载力的大小。
在风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内,影响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主要有:水质、大气质量、土壤、地质、植被、野生动物、湿地、噪声、地震、飓风、泥石流等。
对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分析
对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摘要:当今旅游事业发展迅猛,对景区规划进行合理地设计成为了重中之重,然而作为旅游业是否实行了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判定标准,环境承载力还不被大众所熟悉。
本文首先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含义以及特征等做了比较简要的说明,进而提出环境容量的概念,并以此对环境承载力做定量的分析。
接着分析了环境容量超载的情况,最后对环境承载力的调控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作为很多人释放压力或者玩乐的方式,已经深入人心,然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引来新的问题,那就是环境容量问题,也叫做环境承载力,有关它的理论和意义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人们终于认识到旅游的开发不是无止境的,从可持续发展观的角度来看,旅游环境承载力需要得到有效地控制。
一、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内涵自然环境,顾名思义是大自然原生态环境,不加改造、不加修饰地工人们欣赏,但是与此不同,旅游环境不仅由自然环境改造而来,还涉及到社会经济以及社会状态,它在这些条件下构成了一个系统叫做旅游环境系统。
这个系统中的主体是旅游环境和旅游者,结合大自然的生存规律,这个系统也能顺利完成物质循环以及能量流动,使得环境主体之间互相牵制着,旅游环境系统才有一个和谐的保障。
旅途中,旅客活动的极限就是所谓的旅游环境承载力,也就是说人类的活动作用不能超载以致于影响到环境系统正常功能地发挥。
那么用什么来反映旅游承载力这个抽象概念的大小呢?于是出现了一个量可以有效的科学的表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大小,这个量就是旅游环境容量。
我们都清楚,在旅途中,旅游者难免会给旅游环境带来一定量的废物,一旦环境容量超载,例如废物的排放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使得环境的恶化速度大于净化速度,环境也就会持续恶化下去,自然效益和价值也就会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流失。
因此,可以说旅游环境容量资源具有相应的价值。
二、旅游环境容量超载的恶果导致旅游环境容量超载的主要原因是那些旅游开发商为了眼前的利益无制止的开发环境容量资源,导致在后期生态环境一度恶化。
旅游承载力
实用标准文案概念一.一定旅游资源的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旅游承载力也称景区旅游容量,它是在一定时间条件下,是活动能力,即满足游人最低游览要求,包括心理感应气氛以及达到保护资源的环境标准,旅游旅游资源的物质和空间规模所能容纳的游客活动量。
景区承载力强调了土地利用强度、经济收益、游客密度等因素对旅游地承载力的影响。
二.分类经济承载能力和技术承载能力构成。
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即旅游承载力由社会心理的承受能力,包括目的地居民心理承受能力和旅游者的心理承受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对旅游区的认识和兴趣等,即旅游区的接受能力超负荷时是否愿意和能够增加基础设施的认能力两个方面。
经济承载能力,这些投资可识水平和实施能力;具体反映在旅游目的地愿意而且能够为发展旅游业的投资大小,涉及到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一切直接和间接设施。
技术承载能力,指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都需要有先进的技术来实现,它包括物质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
.三)旅游承载力衡量指标(常见周接待量、月接待量、例如特定旅游地域的高峰期接待量、小时接待量、日接待量:游客接待等等。
接待量的单位有的是人数,有的是人天数或康夜次,年接待量: 等等。
游客量/单位面积游客密度:旅游目的地或各类旅游活动场所的单位面积容纳人数,例如,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海滩、游客量/单位面积的景点接待空间,等等。
主客比例:例如,游客量/当地人口.当地公共设施的游客使用量/居民使用量,等等。
三.旅游承载力与旅游效益1 物质承载力与经济效益如表1所示以公式表示为极限游人密为最佳游人密度,(单位:平方米);M 其中为游人可涉足面积为旅游者在旅游点的平;t(单位:小时/天)T度(单位:人/lOOm2);为旅游点开放时间为旅游点极限日游y );为旅游点最佳日游人量);x (单位:人/天单位:小时均停留时间(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效益随着接待旅游者人数的增加而提高,其数学表)。
人量(单位:人/天(E)×人均旅游花费=旅游者人数(N)且:旅游人数达式如下:旅游经济效益,因此有:旅游经济效益与旅游目的地承载力正比于旅游目的地物质承载力(N)反映:成正比。
景区旅游承载力模型及预算成本核算论文
景区旅游承载力模型及预算成本核算论文1研究方法及步骤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旅游地的现存状态和环境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及未来人有害变化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对旅游活动的承载能力,一般量化为游客人数[1]。
一方面,旅游承载力的大小根据“木桶原理”[2]计算,取E=min(E1,E2,E3,…,En),式中,E1,E2,E3,…,En为不同限制因子的容量,E为最终的容量。
另一方面,在不同地区,由于不同背景条件下,各分量因素对于总的环境承载力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在同一层次指标中,应根据对总的环境承载力影响程度赋予分项承载力不同的权重。
参考《风景旅游承载力评价研究与应用》[3]等有关资料并结合珠峰景区实际,我们建立了旅游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第一层次、第二层次、第三层次、评价内容、评价准则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层次包括自然条件、人口、社会经济三个方面,本文只研究自然条件方面的环境承载力。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和上述原理,我们对第一、第二层次指标利用“木桶原理”,第三层次指标利用“木桶原理”或按权重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承载力。
由于土地资源的空间承载力是景区承载力的基础,目前对于一些难以用数量表达的指标的承载力,根据评价准则的等级,结合土地资源的空间承载力等级确定其相应的承载力。
经调查分析,根据影响珠峰景区承载力的主要指标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测算。
自然层次旅游承载力:NBC=min(REBC,FBC,EE-BC)(1)其中,NBC为自然层次旅游承载力,REBC、FBC、EEBC分别为资源、设施、生态环境承载力。
1.1资源承载力资源承载力:REBC=min(REBC1,REBC2,REBC3,…,REBC7)(2)其中,REBC为资源承载力,REBC1、REBC2、REBC3、REBC4、REBC5、REBC6、REBC7分别为旅游空间、水资源、电力资源、土地资源、植被资源、自然景观资源敏感性、时间季节承载力。
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
案例分析:成功实践经验分享
1 2 3
案例选择标准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重点考察 其在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方面的实践经验和 创新成果。
成功经验总结
从评估方法选择、技术应用、数据获取与处理、 结果分析与解读等方面进行总结,提炼出可借鉴 的成功经验。
教训与反思
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 措施和建议,为今后的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 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04
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旅游业与生态环 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目的地。
06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本次评估工作成果回顾
完成了对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全面 评估,掌握了各旅游景区的承载状况 。
提出了针对性的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和 可持续发展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了 参考。
建立了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指标 体系,为科学评估提供了有力支撑。
存在问题分析及改进方向指明
评估数据获取存在难度,部分数据不够准确、全面,需要加强数据收集与共享机制 建设。
结果客观、可比性强,能够直观地反 映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实际情况。
定性分析方法探讨及适用范围界定
定性分析方法概述
通过专家咨询、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手段,对 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非量化评估。
适用范围
适用于数据获取难度较大或无法进行量化评估的 情况,如某些人文旅游资源的评估。
注意事项
需要确保评估主体的权威性和专业性,避免主观 臆断和片面性。
遥感技术和GIS在评估中应用展示
遥感技术应用
利用遥感技术对旅游资源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获取大范围、高精 度的数据信息。
GIS技术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念旅游承载力也称景区旅游容量,它是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旅游资源的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能力,即满足游人最低游览要求,包括心理感应气氛以及达到保护资源的环境标准,是旅游资源的物质和空间规模所能容纳的游客活动量。
景区承载力强调了土地利用强度、旅游经济收益、游客密度等因素对旅游地承载力的影响。
二.分类旅游承载力由社会心理的承受能力,经济承载能力和技术承载能力构成。
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即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对旅游区的认识和兴趣等,包括目的地居民心理承受能力和旅游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两个方面。
经济承载能力,即旅游区的接受能力超负荷时是否愿意和能够增加基础设施的认识水平和实施能力;具体反映在旅游目的地愿意而且能够为发展旅游业的投资大小,这些投资可涉及到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一切直接和间接设施。
技术承载能力,指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都需要有先进的技术来实现,它包括物质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
三.旅游承载力衡量指标(常见)游客接待:例如特定旅游地域的高峰期接待量、小时接待量、日接待量周接待量、月接待量、年接待量:等等。
接待量的单位有的是人数,有的是人天数或康夜次,等等。
游客密度:旅游目的地或各类旅游活动场所的单位面积容纳人数,例如,游客量/单位面积海滩、游客量/单位面积的景点接待空间,等等。
主客比例:例如,游客量/当地人口.当地公共设施的游客使用量/居民使用量,等等。
三.旅游承载力与旅游效益1 物质承载力与经济效益如表1所示以公式表示其中M 为游人可涉足面积(单位:平方米);为最佳游人密度,为极限游人密度(单位:人/lOOm2);T为旅游点开放时间(单位:小时/天);t为旅游者在旅游点的平均停留时间(单位:小时);x 为旅游点最佳日游人量(单位:人/天);y 为旅游点极限日游人量(单位:人/天)。
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效益随着接待旅游者人数的增加而提高,其数学表达式如下:旅游经济效益=旅游者人数(N)×人均旅游花费(E)且:旅游人数(N)正比于旅游目的地物质承载力,因此有:旅游经济效益与旅游目的地承载力成正比。
这种正比关系可以通过图2反映:2 环境承载力与环境效益随着旅游者的大量涌人某个旅游目的地,会毁坏该地旅游业赖以发展的资源,并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环境效益是指旅游者人数多少对旅游目的地环境的影响。
旅游人数增大时,对环境的负影响也随之逐渐增大,因而环境效益随着N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当N 的增长超过环境承载力时,旅游环境严重衰退,急剧下降。
见图2。
3社会心理承受能力与社会效益目前对旅游者心理承受能力测定的主要方法是摄像与问卷结合的方法,人们选择特定时间,从空中拍摄像片,发现实际的稠密度和分布情况,同时利用问卷征求旅游者意见,通过比较分析,得出10m2/人的旅游者心理容量。
对于旅游的目的地居民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衡量,也只能在综合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主观的推测。
社会效益是指旅游者数量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宗教、道德、治安等诸方面综合影响。
旅游不可避免带人异地不良社会风气,造成环境衰退、交通拥挤等负面影响,使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双方产生心理压力,社会效益随旅游人数N增加而下降;当旅游人数N超过社会心理承受能力时,双方产生相互抵触的心理, Ys急剧下降。
见图2。
4 旅游承载力与旅游效益的关系(总)若孤立地看物质承载力,它是以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为目标的。
在一定的经济规模条件下,曲线是无严格上限的。
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承载能力,应在兼顾三种效益的前提下确定。
经济效益受制于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相铺相成的,如图2所示,当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没有交叉之前,如果停止刺激旅游承载力,则环境得到保护但人们的社会效益没有发挥出来,整体旅游效益不理想;而当环境效益急剧恶化,而社会效益也趋于下降时,尽管经济效益呈现上升,但整体旅游效益水平很低。
所以合理的旅游承载力应该在N0~N1之间。
显然,在N 点,由于物质承载力所产生的旅游效益将接近饱和状态,而环境承载力还没有出现急速恶化的现象,此时,社会承载力可能会达到最大,也可能没有达到极限,但他对整个旅游效益高低影响不大,因为社会承载力是一个变量,可由于人们思想的更新和物质条件的提高而得到较快适应。
由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构成的旅游效益,最佳值则在N ,因而N 为适合于旅游目的地承载力的旅游者人数。
四.把握旅游景区承载力的重要性为了避免旅游景区因超量接纳外部的强制输入而导致景区生态系统失衡,旅游承载力指标对旅游景区接待地的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产业活动,如接待人数、空间分布、旅游者行为等作出了一定的规定,把握旅游景区承载力的重要性是景区规划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第一,资源承载力的确定是景区接待游客量的前提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大大削弱了旅游景区资源所能容忍的旅游活动强度。
有些旅游资源是遗留下来的重要资源,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景区资源的保护必须作为生存与发展的头等要事,旅游活动的开展必须考虑资源保护的合理承载力要求。
第二,旅游心理容量是以服务旅游者的满意度为基础旅游心理容量包括旅游者的直接旅游心理容量(感知容量)和旅游地居民的相关旅游心理容量,即游人的数量应限制在不破坏游兴和心理快适的范围之内,否则就达不到旅游的目的。
第三,景区环境承载力的把握是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旅游环境承载力是以在一定的旅游时间、地域内的生态环境不会导致恶化,在以此为前提的条件下所容纳的旅游活动强度。
生态承载力是衡量景区生态环境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
第四,承载力是游客与景区居民增强交流的渠道社会承载力是指接待地的构成、宗教信仰、风俗、生活方式、社会开化程度等所决定的当地居民可以接纳和容忍的旅游活动强度。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成熟与发展,景区居民与有关多种背景人的接触与交流加强,增强了彼此的了解。
旅游者的意识也在影响和改变着居民的各种观念,同时也给居民带来了上的繁荣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这样就会使居民对旅游者的接纳能力在不断提高,承载力也在不断增加。
第五,经济承载力是提高景区效益的有力保证旅游经济承载力涉及的范围比较宽泛,有设施承载量、旅游开发的能力、当地与旅游业相关的产业、投入旅游业的资源、发展旅游业对某些产业的限制等。
一般以设施承载量作为旅游经济承载量的主要方面,它决定了接受游客的数量、旅游活动强度以及旅游经历的质量。
旅游景区的设施应以满足游客的需求为基础,这样在旅游高峰期,景区其食宿设施和容量能够供求平衡,不会造成景区的困扰,限制景区的发展。
五.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现状分析20世纪80年代,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饭店瓶颈、瓶颈,主要是数量上的制约。
而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旅游者意识与品位的提高,旅游业与国际的接轨,质量制约就显得越来越突出。
质量制约主要表现在旅游景区上。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的核心要素,是旅游产品的主体成分。
但作为旅游产业链上中心环节的旅游景区,却是现阶段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其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快速扩张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而旅游景区承载力所面临的问题已不容忽视。
第一,经济水平较低、景区不善当前,我国的旅游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高速发展,但由于现有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旅游业在开发中遇到的旅游容量饱和、超载的问题远比发达国家严峻得多。
旅游景区容量的超载,会对旅游资源带来严重的破坏,降低旅游景区的质量,影响游客的出游积极性,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黄金周政策的实施加重了景区负荷的压力我国三大黄金周期政策的实施更始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各个热点的景区也随之出现负荷不了的局面,景区承载力也随之下降。
旅游者的大规模转移,尤其是假日旅游的火暴更是加深了景区承载力的压力。
第三,旅游旺季热点景区人流过于集中旅游景区的核心区域著名的景点周围是人流最集中的地区,在旅游旺季往往形成人流过于集中,负荷过重的局面,给造成极大的压力。
例如:“瑶琳仙境”溶洞高峰时日游客量达1.5万人,不但危及旅游环境,妨碍正常观赏游览,而且由于近几年洞内一直处于饱和状态,酸雾污染导致许多晶莹的石钟乳色泽变黑,亿万年造就的自然奇观面临着毁于一旦的危险境地。
这些景区都是在没有以旅游承载力为依据可承受的情况下过度地接待游客而造成的后果。
六.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管理与调控(一)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管理第一,依据景区承载力的特性,确定游客接待量确定合理的游客接待量,要求我们把握景区承载力容纳量的尺度,强化旅游景区承载力在实践中的应用,做到景区承载力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相协调。
游客过多超过景区负荷能力则势必对景区造成破坏,影响到游览质量,另外有些景区因自然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过多的游客涌入具有危险性的地段则会威胁到游客游览的安全。
例如:桂林主要风景点芦笛岩长约500米,而高峰时的日游客则达到万人,这种超负荷接待如同赶庙会,游客量与景区的承载力已严重失调。
这就必须在衡量景区的承受情况下才能准确地把握多少的游客量才是合理的接待。
第二,在管理组织规划中,应设立旅游景区管理委员会管委会负责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对旅游景区承载力进行监测和,以便于及时发现旅游活动中的饱和与超载的现象,避免在旅游开发中因景区承载力长期处于负荷状态而导致景区生态系统失衡的后果。
第三,在景区资源开发规划中,应加强导游队伍的服务与责任对导游队伍的建设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即导游在做好导游服务的同时,必须担负起两方面的责任:一是对游客加强旅游生态观、旅游资源观和古迹保护意识的宣传,起到一个旅游宣传员的作用。
同时也要制止和纠正旅游者不良的旅游方式和行为,起到监督员的作用;二是推出景区的新特色,通过导游的讲解,引导旅游者从传统的观光游览向体验旅游转移,让游客懂得怎样去赏析景区的前提下提高保护旅游资源的观念。
第四,在旅游景区经营规划中,从旅游入手实府下的景区周围居民或村民的切身利益与景区长远发展利益联系起来,将居民或村民参与纳入到景区经营管理中,加强村民的素养、价值观念的培养,做好景区与旅游者、村民等各自利益保障的情况下,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景区承载力的调控对旅游景区承载力的饱和与超载的调控措施是防止景区承载力的负荷进一步加深的重要手段。
对于景区承载力的调控有很多方面,其中主要考虑的有一下几方面:第一,协调好旅游景区的供给关系,适当引流针对整个景区承载力长期连续饱和或超载的,应适当地采取分流性措施:一是通过大众媒介,告诉潜在游客由于超载给其带来的诸多不便与危害,所造成的景区破坏等后果,让游客改变景区的选择决策。
二是允许或以法规的形式要求景区经营者和管理者采取浮动价格,如在旅游旺季提高门票、食宿、等费用,以使部分游客因原因而改变流向。
三是替代性开辟新的旅游景区,选择景区总体的旅游效果近似,而在时间上,价格上更节省的旅游地以替代其他景区饱和或超载的旅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