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传递函数时域法辨识
系统辩识基础知识点
系统辨识根底复习资料知识点汇总:1.所谓系统,按通常的意义去理解,就是按某种相互依赖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客体的集合。
2.所谓系统辨识,利用对未知系统的试验数据或在线运行数据〔输入/输出数据〕以及原理和原则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的科学。
3.系统辨识的步骤:〔1〕先验知识和建模目的的依据;〔2〕实验设计;〔3〕结构辨识;〔4〕参数估量;〔5〕模型适用性检验。
4.系统的数学模型,描述系统输入与输出之间数量关系的数学表达式称为系统的数学模型。
5. 目前最流行的操纵系统辅助工具是Matlab。
6.机理分析和系统辨识相结合建模方法也称为“灰箱问题〞。
7.机理建模这种建模方法也称为“白箱问题〞。
8.频谱覆盖宽、能量均匀分布是白噪声信号的特点。
9.最小二乘法辨识方法不属于系统辨识的经典方法。
10.关于多阶最小二乘法,描述错误的选项是计算简单,计算量小,只用五步根本的最小二乘法可获得较好的结果。
11.渐消记忆法是指对旧数据加上遗忘因子,按指数加权来使得旧数据的作用衰减。
12.脉冲响应数学模型属于非参数型。
13.检验模型的标准是模型的实际效果,检验应从不同的侧面检验其可靠性。
14.与周期测试信号相比,阶跃响应法不能够比拟精确地反映对象的动态特性。
15.闭环系统前向通道的阶次不是可辨识的。
16.使辨识系统可被辨识的X要求是辨识时间内系统的动态必须被输入信号延续鼓励。
17.观测数据内容不属于系统辨识的根本内容。
18.输入数据不属于系统辨识过程中的3大要素。
19.棕箱不属于按提供的实验信息分类的建模方法。
20.数学建模不属于现代操纵论的三大支柱。
21.不属于传递函数辨识的时域方法的是时间图索法。
22.关于递推算法收敛性的结论错误的选项是递推辅助变量法收敛于非真值。
23.设A为n×n矩阵,B为n×m矩阵,C为m×n矩阵,并且A,A+BC和I+CA-1B 都是非奇异矩阵,则以下等式横成立的是A+BC-1=A-1-A-1BI+CA-1B]-1CA-1。
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中的频率响应辨识方法研究
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中的频率响应辨识方法研究电力系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其稳定性对于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至关重要。
在电力系统中,频率响应辨识方法的研究对于准确评估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频率响应理论、辨识方法以及应用研究等方面,探讨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中频率响应辨识方法的研究。
一、频率响应理论频率响应是指系统对于不同频率输入信号的输出响应情况。
在电力系统中,频率响应反映了系统对频率变化的敏感程度,是评估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频率响应理论包括传递函数法、频率特性分析等,其中传递函数法常用于线性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通过将输入输出信号转化为复频率域来描述系统动态响应。
二、辨识方法频率响应辨识方法是通过对系统输入输出信号的采集和处理,来获取系统频率响应特性的一种手段。
常用的频率响应辨识方法包括频域法、时域法和混合域法等。
频域法主要利用傅里叶变换将时域信号转换为频域信号,进而分析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
时域法则是通过观察和分析系统的时域响应来推断其频率响应特性。
混合域法则是通过时域和频域的联合分析,从而改善辨识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三、应用研究在电力系统中,频率响应辨识方法的研究在很多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首先,频率响应辨识方法可以用于评估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并为系统运行提供参考依据。
其次,通过频率响应辨识方法,可以分析系统中的潜在问题,提前进行预警和干预,以避免发生事故或故障。
此外,频率响应辨识方法还可用于电力系统的优化控制,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为了实现对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中频率响应辨识方法的研究,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改进和创新的方法。
例如,使用自适应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提高频率响应的辨识准确度和鲁棒性。
同时,结合智能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实时频率响应的在线监测和分析。
综上所述,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中的频率响应辨识方法的研究对于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频率响应辨识方法,可以评估系统的稳定性,预测系统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运行效率。
地震仪参数测定简介
童汪练
2003.10.20
内容
一.地震仪参数测定方法 1.参数测定内容:灵敏度、传递函数、噪声 2.振动台测定(一级校准) 3.电动式测定
二.参数测定(电动式)与传递函数特性 1.稳态正弦标定(二级校准)-灵敏度、幅频 2.脉冲(阶跃)标定-二阶传递函数 3.数据采集器-传递函数(FIR数字滤器) 4.系统辨识-系统传递函数 5.传递函特性 6.噪声测试
bn s n amsm
bn1sn1 b1s b0 am1sm1 a1s a0
地震计二阶传递函数(主导零极点)
H
(
s)
S
2
S2
2hS
2
=2f – 地震计自振周期;h – 阻尼系数
时域法和频域法:
时域测定地震计周期和阻尼
H (s)
S2
S2
2hS
二阶传递函数小结
二阶传递函数测定-实质 1.测定地震计的自振周期和阻尼 2.测定方法:
B.标定参数:地震计标定灵敏度(m/s2)/A *[单一参数] 地震计标定灵敏度(v/m/s)/A* 地震计折合摆长、转动惯量
地震计标定灵敏度(v/m/s)/A* 地震计摆锤质量(g) 注:带 * 号的均由振动台校准
二.参数测定(电动式)与传递函数特性
1.稳态正弦标定(二级校准)-灵敏度、幅频
幅频和静态灵敏度: A. 求等效地动速度Xv(μm/s)-力激励产生-正弦波 B.测量力激励响应输出值Yc(counts)-A/D数采输出 C. 计算地震仪速度响应灵敏度Sv(counts/μ m/s) D. 计算地震计速度输出电压灵敏度Ss(v·s/m)
连续的(S域)、离散的(Z域)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汇总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汇总自动控制原理是研究和设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础学科。
它研究的是用来实现自动化控制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这些概念、理论、方法和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下面是自动控制原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汇总。
一、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1.控制系统的定义:控制系统是用来使被控对象按照一定要求或期望输出的规律进行运动或改变的系统。
2.控制系统的要素:输入、输出、被控对象、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等。
3.控制系统的分类: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4.控制系统的性能评价指标: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抗干扰性、鲁棒性等。
二、数学建模1.控制对象的数学建模方法:微分方程模型、离散时间模型、差分方程模型等。
2.控制信号的形式化表示:开环信号和闭环信号。
三、传递函数和频率响应1.传递函数:描述了控制系统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
2.传递函数的性质:稳定性、正定性、因果性等。
3.频率响应:描述了控制系统对不同频率输入信号的响应。
四、稳定性分析和设计1.稳定性的定义:当外部扰动或干扰没有足够大时,系统的输出仍能在一定误差范围内稳定在期望值附近。
2.稳定性分析的方法:根轨迹法、频域方法等。
3.稳定性设计的方法:规定根轨迹范围、引入正反馈等。
五、PID控制器1.PID控制器的定义:是一种用于连续控制的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通过调节比例、积分和微分系数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2.PID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比例控制、积分控制、微分控制、参数调节等。
六、根轨迹设计方法1.根轨迹的定义:描述了系统极点随控制输入变化时轨迹的变化规律。
2.根轨迹的特点:实轴特征点、虚轴特征点、极点数量等。
3.根轨迹的设计方法:增益裕量法、相位裕量法等。
七、频域分析与设计1.频率响应的定义:描述了系统对不同频率输入信号的响应。
2.频率响应的评价指标:增益裕量、相位裕量、带宽等。
3.频域设计方法:根据频率响应曲线来调整系统参数。
八、状态空间分析与设计1.状态空间模型:描述了系统状态和输入之间的关系。
求系统的传递函数常用的方法(一)
求系统的传递函数常用的方法(一)求系统的传递函数常用什么是系统的传递函数?系统的传递函数是描述输入与输出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它在信号处理和控制系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系统的传递函数,我们可以了解系统对不同频率信号的响应以及系统的稳定性等性质。
常用的求系统传递函数的方法以下是常用的求系统传递函数的几种方法:1. 系统的微分方程法•根据系统的微分方程列出系统的特征方程;•将特征方程变换为拉普拉斯变换形式,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
2. 系统的状态空间法•将系统的微分方程转化为状态空间表达式;•对状态空间表达式进行拉普拉斯变换,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
3. 系统的频域响应法•对系统的输入进行傅里叶变换,得到输入信号在频域上的表示;•对系统的输出进行傅里叶变换,得到输出信号在频域上的表示;•根据输入和输出的频域表示,求得系统的传递函数。
4. 反馈控制法•通过反馈控制的计算方法,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
5. Bode图法•对系统的频率响应进行测量,并绘制Bode图,从图中获取系统的传递函数。
6. 试探法•利用试探函数对系统进行近似建模,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
7. 逆拉普拉斯变换法•已知系统在频域上的传递函数表达式,通过逆拉普拉斯变换求得系统的微分方程,从而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
8. Z变换法•对离散系统进行Z变换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
总结求系统的传递函数是进行信号处理和控制系统设计的基础工作之一。
通过对不同系统的特点和性质的分析,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求解系统的传递函数,并进一步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以上是常用的求系统传递函数的几种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优缺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求解。
希望本文对您理解求系统传递函数方法有所帮助。
9. MATLAB/Simulink方法•MATLAB/Simulink 是一种常用的工具,可以用于求解系统的传递函数。
在 MATLAB 中,可以使用tf函数来创建传递函数对象,并使用相应的参数来指定系统的传递函数形式。
系统辨识的经典方法
⎧T
⎨⎩τ
= 2(t2 − t1) = 2t1 − t2
对于以上结果,也可在
⎧⎪⎨tt34
≤τ,
= 0.8T
+τ
,
⎪⎩t5 = 2T +τ ,
y(t3 ) = 0 y(t4 ) = 0.55 y(t5 ) = 0.87
这几点上对实际曲线的拟合精度进行检验。
系统辨识的经典方法
频率响应法
频率响应法-1
; 阶跃响应法辨识原理
¾ 在系统上施加一个阶跃扰动信号,并测定出对象的响应随时间 而变化的曲线,然后根据该响应曲线,通过图解法而不是通过 寻求其解析公式的方法来求出系统的传递函数,这就是阶跃响 应法系统辨识。
¾ 如果系统不含积分环节,则在阶跃输入下,系统的输出将渐进 于一新的稳定状态,称系统具有自平衡特性,或自衡对象。
+ b1s + a1s
+ +
b0 a0
,
n>m
¾ 对应的频率特性可写成:
G(
jω)
=
bm ( an (
jω)m +" + b2 ( jω)2 + b1( jω)n +" + a2 ( jω)2 + a1(
jω) + b0 jω) + a0
=
(b0 − b2ω 2 (a0 − a2ω 2
+ b4ω 4 + a4ω 4
系统辨识的经典方法
肖志云
内蒙古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系统辨识的经典方法
1
引言
2
阶跃响应法
3
频率响应法
4
相关分析法
典型系统的时域分析
当t=t’s时,有:
e nts %
C(t)
1 1 1 2 1 e nt 1 2
1 2
Δ=5
1
ln( 1 2 %)
ts
n
1 e nt
0
1 2
t
t t' 1 1 1 2
ss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当 较小时,近似取: 1 2 1,且
ln(0.02) 3.912 4 ln(0.05) 2.996 3
典型系统的时域分析
一阶系统时域分析
由一阶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称为一阶系统。其传递函数的 特征方程是 s的一次方程。
一阶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T dc(t) c(t) r(t) dt
典型的一阶系统的结构图如图所示
R(s) E(s) K C(s)
-
s
其闭环传递函数为:
(s) C(s)
K S
1
1
R(s)
注意到 % e 1 2 100% 只与 有关,所以一般根据 %来选择 。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ts
4
n
(或 3
n
),n越大,ts (当 一定时)
为了限制超调量,并使 ts较小,一般取0.4~0.8,则超调量在
25%~1.5%之间。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2)峰值时间 t:p 当 t t时p , c(t p ) 0
c(t) 1
e nt
1 2
sin(dt ),
t0
其中 tg1 1 2
c(t)
ne ntp 1 2
sin(dt p
)
传递函数估计
传递函数估计1.什么是传递函数?传递函数是指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它描述了一个信号如何传递经过一个系统后的变化。
其中,输入被称作“刺激”,输出被称作“响应”。
传递函数通常用频域中的复数函数表示,称作“频率响应函数”。
传递函数在系统控制与信号处理中有广泛应用。
2.传递函数的特点(1)传递函数是一个稳定的函数,它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
(2)传递函数是一个线性函数,即输入与输出之间是线性关系。
(3)传递函数可以描述系统的放大或衰减,以及相位移动的情况。
3.如何估计传递函数?传递函数估计通常可以分为时域方法和频域方法两种。
(1)时域方法:时域方法是通过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波形来获取传递函数。
常用的方法有脉冲响应法、阶跃响应法和正弦信号法等。
例如,通过脉冲响应法,可以向系统输入一个矩形波脉冲信号,系统的输出波形就是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
然后只需对脉冲信号的傅里叶变换与输出信号的傅里叶变换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到传递函数了。
(2)频域方法:频域方法是基于信号的频率特性进行估计的,主要有傅里叶变换法、拉普拉斯变换法和Z变换法等。
例如,通过傅里叶变换法,可以先将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然后再利用傅里叶变换的频率特性,求得传递函数的频率响应函数。
4.常用的传递函数估计工具(1)MATLAB:MATLAB有专门用于传递函数估计的工具包,如System Identification Toolbox、Signal Processing Toolbox等。
(2)Python:Python也有一些用于传递函数估计的库,如scipy.signal等。
以上的工具都具有自动比较不同估计方法并选出最优方案的功能,能够方便地进行传递函数估计并进行进一步的信号处理和控制应用。
5.总结传递函数是描述系统输入输出关系的重要工具,在信号处理与控制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估计传递函数的方法主要可以分为时域方法和频域方法两种,常见的工具有MATLAB和Python等。
电力电子技术中的电力电子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有哪些
电力电子技术中的电力电子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有哪些在电力电子领域中,电力电子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它关乎到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电力电子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涉及到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稳态特性分析,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一、频域法频域法是一种常见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它通过对系统进行频率响应分析,来评估系统的稳定性。
频域法主要使用频率响应函数和Bode图进行分析。
通过绘制系统的频率响应曲线,可以得到系统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从而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二、时域法时域法是另一种常用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它是通过分析系统的时间响应来评估系统的稳定性。
时域法可以采用传递函数法、状态空间法或者直接采用微分方程法进行分析。
通过求解系统的微分方程,可以得到系统的时间响应曲线,从而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三、根轨迹法根轨迹法是一种图解法,它通过绘制系统传递函数的根轨迹图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根轨迹图可以直观地展示系统极点的变化规律,通过观察根轨迹的形状和位置,可以评估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特性。
四、Nyquist稳定性判据Nyquist稳定性判据是通过绘制系统的Nyquist图进行判断的一种方法。
通过绘制系统的频率响应曲线,可以得到Nyquist图。
根据Nyquist图的形状和位置,可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对于闭环系统,如果Nyquist图的曲线不经过-1点,则系统是稳定的。
五、Lyapunov稳定性分析法Lyapunov稳定性分析法是一种通过构造Lyapunov函数来判断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通过构造适当的Lyapunov函数,可以证明系统是否稳定。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综上所述,电力电子技术中的电力电子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包括频域法、时域法、根轨迹法、Nyquist稳定性判据和Lyapunov稳定性分析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互相补充,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来对电力电子系统的稳定性进行评估,从而确保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现代时域测量总结
第一章 概论1、电子测量:宽频率范围(直流到光波)信号和系统的特性参数。
信号特性参数:信号的波形、频谱、电压、功率、频率、相位、周期、时间间隔……系统特性参数:系统的瞬态响应、传递函数、电阻、电容、电感、电抗、导纳、Q 值、介电常数、导磁率、驻波比、反射系数、散射参数、衰减、群延迟……2、测量的基本要素:被测对象、测量仪器、测量技术、测量人员、测量环境3、频域测量、时域测量、调制域测量 频域测量:以被测信号和系统在频率领域的特性为依据,研究的是被测对象的复数频率特性(包括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即信号的频谱和系统传递函数。
—稳态测量、加正弦测量 时域测量:以被测信号和系统在时间领域的特性为依据,研究的是被测对象的幅度-时间特性,即信号波形和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或单位冲激响应。
—瞬态测量、加脉冲测量调制域测量:研究的是被测对象的频率(时间间隔)-时间特性,连续测量被测信号的瞬时频率(时间间隔)。
4、信号≠波形:信号——被测对象的实际过程,客观存在波形——信号的表现形式,主观对客观的反映5、线性系统特点:(线性时不变系统还满足时不变特性)1)系统的模型方程具有线性属性(满足迭加原理)2)组成系统的元器件及电磁介质的参数值与独立变量无关 3)用n 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描述激励与响应 4)满足卷积方程5)对微分方程进行傅立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可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 系统输入扫频正弦信号,测量对应输出信号的幅值和相位——可得系统的频率特性 ☐ 系统输入单位脉冲信号——可得到时域脉冲响应函数 ☐ 频率为ω0的正弦波: 线性系统:正弦输入——正弦输出☐ 理想线性系统(无失真传输系统)——具有恒定的幅度和线性相位 y(t)=ax(t-t 0) 6、线性系统瞬态特性估计波形和测量系统中存在噪声——只能得到信号和系统的估计 线性系统瞬态响应估计——确定阶跃响应SR 和脉冲响应IR 单位脉冲信号和单位阶跃信号系统的输入x(t)为单位脉冲信号)(t δ时,此时系统输出响应就是脉冲响应(又称冲激响应) 当系统的输入x(t)为单位阶跃信号u(t)时,此时系统的输出响应称为阶跃响应 脉冲响应的积分为阶跃响应,反过来阶跃响应的微分就是脉冲响应7、直接获取系统瞬态响应的方法要求信号源、示波器、积分器、微分器及电缆、接头等都是理想的000()()()()()X Y H ωδωωωωδωω=-=-0()()j t Y ae X ωωω-=2)示波器输出的响应是系统各组成部分响应的合成结果——带来误差3)当系统各单元的响应时间远远小于(<<0.01)被测系统的响应时间时,误差一般<1% ——工程上视为理想的4)否则,误差增大:利用反卷积方法可以得到更准确的结果9、反卷积确定系统冲激响应的两种方法第二章 脉冲波形参数2、底量值、顶量值测定方法:密度分布平均数法;密度分布众数法;峰值法—适于窄脉冲3、RC 电路:过渡持续时间:系统带宽与过渡持续时间的关系: ω0为半功率点处的角频率,即3dB带宽4、高斯系统参数估计:1)高斯系统是物理上不可实现的系统,具有非因果的阶跃响应与脉冲响应 2)高斯函数具有一些人们期望的数学特性,对估计信号参数有用3)高斯系统时域与频域关系: 2.2 2.2D T RC τ==0002.2 2.20.352.22D T f f τωπ====0.34Df T=4)n 级高斯系统:方和根准则 (RSS 准则)5、示波器总的上升时间T 总上升时间=(T 12+T 22+…+T N 2)1/2 F 3dB =0.35/ T 总上升时间6、 非高斯系统参数估计1)当系统不是高斯系统时,RSS 准则的精度与脉冲特性偏离高斯分布的程度有关 2)当 T F > > T S 或波形的过冲和圆弧较小时,工程上认为RSS 准则仍然是的精确的第三章 快速变换与卷积(阅读PPT 为主)1、N 点的DFT 计算量:N 2次复数乘法X ,N (N-1)次复数加法+2、FFT(A )时间抽取计算量:共需(N/2)log 2N 次乘,Nlog 2N 次加,共N/2个蝶形 DIT :按在时域上输入序列次序的奇偶来抽取(分解)基本原理:DFT 的计算量正比于N 2,N 小,计算量也就小将大点数DFT 分解成若干小点数DFT 组合,减少运算 按时间序列奇偶抽取特点:原位计算、正序输出,倒序输入(码位倒序)、蝶形类型随迭代次数成倍增加 (B )频率抽取:基本原理:DFT 的计算量正比于N 2,N 小,计算量也就小将大点数DFT 分解成若干小点数DFT 组合,减少运算 时间序列对半分特点:共有M=log 2N 级运算,N/2个蝶形运算;正序输入,倒序输出;原位运算;蝶形类型随迭代次数成倍减少3、实输入序列FFT :同时计算两个实序列的FFT 算法;用N 点变换计算2N 个样本点的变换 采用DFT 或FFT ,作了如下处理:用离散采样信号的傅立叶变换来代替连续信号的频谱; 用有限长序列来代替无限长离散采样信号,所以DFT 或FFT 得到的是傅立叶变换的一种逼近形式。
时域响应系统辨识方法研究及应用
时域响应系统辨识方法研究及应用一、引言时域响应系统辨识是信号处理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它主要用于从已知的输入输出数据中推断和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通过对系统的辨识,可以了解系统的动态特性,从而实现对系统的预测、控制和优化。
本文将介绍时域响应系统辨识的基本概念、常用方法以及在现实应用中的一些案例。
二、时域响应系统辨识的基本概念1.系统辨识系统辨识是指通过已知的输入输出数据,推断和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时域响应系统辨识是一种常用的系统辨识方法,它基于系统的时域响应特性来推断系统的数学模型。
通过分析系统的时域响应,可以得到系统的阶数、传递函数等信息,进而推断系统的结构和参数。
2.时域响应系统的时域响应是指系统对输入信号变化的实时响应。
它描述了系统在时域上的动态特性。
常见的时域响应包括单位脉冲响应、单位阶跃响应等。
三、常用的时域响应系统辨识方法1.参数估计法参数估计法是一种常用的时域响应系统辨识方法。
它通过对已知输入输出数据进行参数估计,得到系统的数学模型。
其中,最小二乘法是参数估计法的主要思想之一,它通过最小化预测误差的平方和,来估计系统的参数。
2.频域转时域法频域转时域法是一种基于频域和时域的联合辨识方法。
它将系统的频域响应转换为时域响应,然后通过分析时域响应得到系统的数学模型。
比较常用的频域转时域方法包括逆变换法和系统辨识法。
四、时域响应系统辨识的应用案例1.电力系统时域响应系统辨识在电力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电力系统的时域响应进行辨识,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的故障诊断、负荷预测等功能。
同时,通过对电力系统进行辨识和优化,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控制系统时域响应系统辨识在控制系统中也有重要应用。
通过对控制系统的时域响应进行辨识,可以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基于该模型进行控制。
这样可以实现对控制系统的优化和改进,提高系统的控制性能和稳定性。
3.通信系统时域响应系统辨识在通信系统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求系统的传递函数的方法
求系统的传递函数的方法在控制系统中,传递函数是描述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
它是系统的重要属性,能够帮助我们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动态响应和频率特性等。
求系统的传递函数的方法有多种,取决于系统的性质和所采用的建模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1. 物理建模法:对于具有明确物理意义和参数的系统,可以通过建立系统的物理方程来求解传递函数。
例如,对于机械系统可以通过牛顿力学方程,对于电路系统可以通过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等来建立方程并求解传递函数。
2. 线性化法:对于非线性系统,可以通过在某一工作点处进行线性化来近似系统的动态行为。
线性化可以将非线性系统转化为线性系统,并利用线性系统的数学工具来求解传递函数。
线性化方法通常包括泰勒级数展开和小信号假设等。
3. 系统辨识法:对于未知系统或无法准确建立物理方程的系统,可以通过实验数据来识别系统的传递函数。
系统辨识方法可以分为基于时域数据的辨识和基于频域数据的辨识。
常用的系统辨识方法包括最小二乘法、极大似然法和频域辨识法等。
4. 转移函数法:对于线性时不变系统,可以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将系统的微分方程转化为复频域的代数方程。
然后通过对代数方程进行处理,可以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
转移函数法适用于具有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的线性系统。
5. 状态空间法:对于具有多个输入和输出的系统,可以使用状态空间描述来求解传递函数。
状态空间法是一种基于系统的状态变量和状态方程的建模方法,通过矩阵运算可以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
状态空间法适用于具有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的线性系统。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求解系统的传递函数都需要系统的特性和参数的输入。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通过实验数据、物理模型或者系统辨识等方式来获取系统的特性和参数。
传递函数的求解对于系统分析、控制器设计和系统优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是控制工程中的基础内容。
系统辨识原理及其应用(第二章)
ϕ (ω ) : 相频特性
若输入信号为: (t ) = a u sin(ωt + θ 1 ) u 对于线性系统,其输出为: y (t ) = a y sin(ωt + θ 2 )
1.周期测试信号 采用周期测试信号测定被识对象的频率特性时,所有的测量都应 在过程已经处于稳定状态下进行,即由于初始条件等所产生的过 渡过程均已消失.
τ0
2.1.1一阶惯性滞后环节
根据拉氏变换可知,其阶跃响应曲线是一条负指数规律上升的曲
Ke G(s) = Ts + 1
−τ s
0, 0 < t <τ ⎧ ⎪ y (t ) = ⎨ t −τ − ⎪ K ⋅ ΔU (1 − e T ), t ≥ τ ⎩
将阶跃响应曲线化为无因次 s (t ) = y (t ) y (∞) 即新的终值为 y (∞) = 1 。 下文的阶跃曲线都为无因次阶跃曲
(7)
对于无自衡对象(传递函数
Y ( s) = G ( s) ⋅U ( s)
G(s)
dy (∞) y (∞)不存在,但是 =y′(∞)存在 dt y′(∞) = lim s 2 ⋅ Y ( s ) = lim s 2 ⋅ G ( s ) ⋅ U ( s ) = K ⋅ ΔU ( s )
s →0 s →0
∗
T T t 。令T1 ∗ = 1 ,T2 ∗ = 2 ,于是 2T 2T 2T
∗
t t − − T1∗ T2∗ ∗ y (t ∗ ) = 1 + e T1 + e T2∗ T2∗ − T1∗ T2∗ − T1∗
(14)
令Δ = T1∗ − T2∗,于是T1∗ = 1 + Δ −t ∗ 2 y (t ) = 1 + e 1+Δ 2Δ
控制系统中的传递函数分析
控制系统中的传递函数分析传递函数是控制系统中的重要概念,用于描述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传递函数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控制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本文将对控制系统中的传递函数进行详细分析与讨论。
一、传递函数的定义及表示在控制系统中,传递函数是描述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
通常由拉普拉斯变换表示,可以表示为以下形式:G(s) = Y(s) / X(s)其中,G(s)为传递函数,Y(s)为输出信号的拉普拉斯变换,X(s)为输入信号的拉普拉斯变换。
二、传递函数的性质传递函数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性质:1. 线性性质:传递函数具有线性特性,即满足叠加原理,对于两个输入信号分别为X1(s)和X2(s),输出信号分别为Y1(s)和Y2(s),则对应的传递函数分别为G1(s)和G2(s),则有:G(a*X1(s) + b*X2(s)) = a*G1(s) + b*G2(s)其中,a和b为常数。
2. 时不变性:传递函数具有时不变性,即传递函数对于输入信号的响应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3. 因果性:传递函数具有因果性,即输入信号的响应只依赖于当前及过去的输入信号,而不依赖于未来的输入信号。
4. 稳定性:传递函数的稳定性可以通过判断系统的极点位置来确定。
当所有极点的实部均为负数时,传递函数是稳定的。
三、传递函数的频域分析传递函数可以通过频域分析进行研究和理解。
1. 幅频特性:通过传递函数的模来描述系统的幅频特性。
传递函数的模为:|G(s)| = sqrt((Re(G(s)))^2 + (Im(G(s)))^2)其中,Re(G(s))为传递函数的实部,Im(G(s))为传递函数的虚部。
幅频特性可以反映系统对不同频率信号的增益情况。
2. 相频特性:通过传递函数的相位角来描述系统的相频特性。
传递函数的相位角为:arg(G(s)) = atan(Im(G(s)) / Re(G(s)))相频特性可以反映系统对不同频率信号的相位变化情况。
自动控制原理稳定边界知识点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稳定边界知识点总结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控制工程学中最重要的一门课程之一,它研究的是系统的稳定性和稳定性边界。
稳定性边界是指系统在稳定与不稳定之间的边界,也是系统在不同参数设置下的临界点。
了解和掌握稳定边界知识点对于理解和设计控制系统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自动控制原理稳定边界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稳定性概念与判据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稳定性是指系统在任何初始状态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能够达到平衡状态或者在有限范围内波动。
稳定性判据有两种常见的方法:时域法和频域法。
1. 时域法时域法是根据系统输出的响应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根据系统的传递函数,可以通过判断系统的极点位置来得出稳定性的结论。
稳定的系统应该具有所有极点的实部为负的特性。
2. 频域法频域法是通过分析系统函数在复平面上的极点和零点的位置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常用的频域法有奈奎斯特准则和Nyquist图。
二、稳定边界的相关概念稳定边界是指系统在参数变化的过程中,从稳定到不稳定的过程中的临界点。
与稳定性判据相比,稳定边界更能揭示系统的稳定性特性。
1. 临界稳定系统临界稳定系统是指系统的稳定边界上一种特殊的情况,此时系统刚好处于稳定与不稳定之间。
临界稳定系统的特点是系统的相角频率特性在临界点处有90°的相移。
2. 相角裕度和增益裕度相角裕度和增益裕度是用来衡量系统稳定边界的两个重要指标。
相角裕度是指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的相位与稳定边界的相位差,增益裕度是指系统在稳定边界上下降3dB时的增益余量。
三、改善系统稳定性的方法为了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降低稳定边界,可以采取一些改善措施。
1. 增加系统的阻尼通过增加系统的阻尼,可以减小系统的振荡幅值,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常用的增加阻尼的方法有增加阻尼器和减小系统的增益等。
2. 设计合适的控制器合理的控制器设计是提高系统稳定性的关键。
可以采用比例控制器、积分控制器和微分控制器等来控制系统的响应特性,进而改善系统的稳定性。
3.1传递函数的时域辨识
表3互相关函数RMz(k)和脉冲响应估计值
k
0
1
2
3
4
5
6
RMz(k) -0.9310-2 -0.8710-2 0.6410-2 1.0910-2 0.7610-2 0.2610-2 -0.1610-2
g(k)
-0.13
0.03
3.96
5.13
4.27
2.97
1.87
k
7
8
9
10
11
12
13
14
,则根据表一找其相近的数据对应的n
值选用传t递1 t函2 数0.46
,式中T由
求得。
G(s)
K (Ts 1)n
nT (t1 t2) 2.16
3.2 线性系统的经典辨识方法
3.2.1 相关分析法
一个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定常系统
y(t)为观测值,u(t)为已知输入,e(t)为零均值白噪声
由y(t)得到脉冲响应函数g()估计值 gˆ ( )
解
(1)预估炉子的过渡过程时间Ts不大于50min,最高工作频率fmax低于
0.0012Hz。 (2)选择M序列参数。根据式
1 3t
fmax
取 t 4min 使 1/ 3t 0.00139Hz 0.0012Hz 根据选择步骤3,确定,
N 15 保证 Nt 60min
且M序列按表1取值,另外,根据运行经验,气动调节阀膜头压力扰动幅度 取0.03kg/cm2,可保证对象不进入非线性区,并有明显的输出响应。
表1中得到n,再根据上式确定T。
4. 测试响应曲线的步骤
(1).将响应曲线化为无延迟无量纲的标准形式,参见图2;
(2).求取 分别为0.4和0.8所对应的 、 ,根据
传递函数的时域辨识.ppt
在控制系统研究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即用户没有办 法从物理上得出所研究系统的数学模型,但可以通过适当的实 验手段测试出系统的某种响应信息,如可以通过频率响应测试 仪来测试出系统的频率响应数据,或通过数据采集系统来测试 出系统时间响应的输入与输出数据,有了系统的某种响应数据 ,就可以根据它来获得系统的数学模型,这种获得系统模型的 过程称为系统辨识。
第5章 传递函数的时域和频域辨识
时域是描述数学函数或物理信号对时间的关系。例如一个信 号的时域波形可以表达信号随着时间的变化。频域是描述信号 在频率方面特性时用到的一种坐标系。频域法和时域法在线性 系统理论和控制理论许多重要问题上是互相补充的。上世纪六 十年代以前,频域法在系统辨识理论和实践中占据统治地位。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以来,时域法地位逐渐提高。如图5-1所示 为系统辨识的时域与频域方法比较。
T1 T2
T1 T2
T1 e t2 / T1 T2 et2 / T2 0.8
T1 T2
T1 T2
将 y*(t)所取两点对应的 t1 、t 2 代入上式可得所需的T1 、T2 。
为求解方便,上式可以近似表示为:
TT11T2
T2 (T1
(t2 t1) T2 )2
2.16 1.74t1
T1 T2
T2 T1
图5 根据阶跃响应曲线上的两个点的数据确定 T1 和 T2
确根定据参上数式T可1和利T用2 ,响一应般曲取线上y*的(t) 两为个0.4数和据0点.8,[t1再y从*(t1曲)] 和线[上t2 定y*(
t
)]
2
t
1
出 t 2 和 ,然后可得:
T1 e t1 / T1 T2 et1 / T2 0.4
5.1 传递函数的时域辨识
过程称为系统辨识。
第5章 传递函数的时域和频域辨识
时域是描述数学函数或物理信号对时间的关系。例如一个信
号的时域波形可以表达信号随着时间的变化。频域是描述信号
在频率方面特性时用到的一种坐标系。频域法和时域法在线性 系统理论和控制理论许多重要问题上是互相补充的。上世纪六 十年代以前,频域法在系统辨识理论和实践中占据统治地位。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以来,时域法地位逐渐提高。如图5-1所示
t 2 T 5
* y () t 0 . 8 7 5
这几点上对实际曲线的拟合精度进行检验。
2.由二阶惯性加纯迟延的传递函数拟合
二阶惯性环节加纯滞后传递函数:
s K e G ( s ) ,T T 1 2 ( T s 1 ) ( T s 1 ) 1 2
增益K值按下式计算:
0 .46 若 t ,需用高阶环节近似 1 t 2
K G(s) (Ts1 )n
取
y
*
( t ) 为0.4和0.8,再从曲线上定出 1
t , t2
,然后可从
表1中得到n,再根据下式确定T。
nT ( t t )2 . 16 1 2
4. 测试响应曲线的步骤
(1)将响应曲线化为无延迟无量纲的标准形式;
s K e y y 由于 Gs ( ) , T s 1 u u
y y K u u
则
T y y K u t y t
首先将其转化为无量纲形式y*(t), 取
则
y t y t y
*
*
(2)求取 y
(t)
分别为0.4和0.8所对应的 t 1 、t 2 ,根据 t 1 t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1 = (K - y(maxt))/maxSl + (maxt-1)* dt -tao1 %时间常数T H1 = K/(T1 * s +1); H1.InputDelay = tao1 y1 = lsim(H1,U,t); figure(2); plot(t,y,t,y1); legend('y','y1'); title('切线法'); ylabel('Step Response') xlabel('Time, Seconds') %采用两点法进行辨识 for j = 1 : (tmax/dt + 1) if y(j)> K*0.9 break end end t2 = j; t1=(t2-mod(t2,3))/3; y1 = y(t1); y2 = y(t2); T2 = ((t2 + 1)*dt - (1 + t1) * dt)/( log(K - y1) - log(K - y2)) tao2 = (t1+1)*dt + T2*log((K-y1)/K) H2 = K/(T2 * s +1); H2.InputDelay = tao2 y2 = lsim(H2,U,t); figure(3); plot(t,y,t,y2); legend('原响应','辨识响应'); ylabel('Step Response') xlabel('Time, Seconds') %辨识得到的系统传递函数 %时滞参数τ %时间常数T %辨识得到的系统传递函数
提示:选用阶跃信号,调试系统运行时间,获得相应的阶跃输出响应数据。 6.自己设定教材(2.43)描述的三阶系统(自行选定 a1, a2, a3) ,验证所学面积法的 有效性。 提示:选用阶跃信号,调试系统运行时间,获得相应的阶跃输出响应数据。
三、实验步骤
实验的基本步骤如下: (1)建立待辨识系统,设定各参数; (2)用阶跃信号模拟输入,得到输出向量; (3)对输出进行辨识,得到辨识出的参数,并与原参数进行比较; (4)对比辨识出的系统传递函数与原传递函数并画出它们的阶跃响应曲线。
2. 二阶自衡对象辨识
a.按式2-2,令参数T1=2,T2=3,建立待辨识系统传递函数: b.设定输入的阶跃函数,并画出输入与输出函数 c.辨识自衡对象的放大倍数 d.辨识出参数T1和T2。 e.画出辨识出的系统传递函数与原传递函数并画出它们的阶跃响应曲线。 f.令T1=T2=4和令T1=3,T2=0重复以上步骤 matlab程序代码如下: clear all; close all; clc dt = 0.01; tmax = 2;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式 2-1) (式 2-2) (式 2-3) (式 2-4) (式 2-5) (式 2-6)
二、实验内容
1.如式 2-1 所示,自己设定一个一阶自衡惯性系统(自行选定放大系数、惯性时间参数 和时滞参数) ,分别验证切线法和两点法的有效性。选用阶跃信号,调试系统运行时间,获 得相应的阶跃输出响应数据。 2. 如式 2-2 所示,自己设定一个由两个一阶无滞后惯性系统(放大系数选为 1、时滞 参数为 0)串联形成的二阶自衡系统(自行选定两个惯性时间参数) ,验证所学惯性参数 T1 和 T2 辨识方法的有效性。 提示 1:分三种情况设定惯性时间参数,1)T1 〉T2;2)T1=T2;3)T2=0 提示 2:选用阶跃信号,调试系统运行时间,获得相应的阶跃输出响应数据。 3. 如式 2-3 所示,自己设定一个二阶欠阻尼自衡系统(放大系数为 1,自行选定自然 频率、阻尼系数) ,分别验证所学参数辨识方法的有效性。 提示:选用阶跃信号,调试系统运行时间,获得相应的阶跃输出响应数据。 4. 如式 2-4 所示,自己设定一个由三个一阶无滞后惯性系统(放大系数选为 1、时滞 参数为 0)并联形成的高阶自衡系统(自行选定三个惯性时间参数,T1〉T2〉T3 ) ,验证所 学惯性参数辨识方法的有效性。 提示:选用阶跃信号,调试系统运行时间,获得相应的阶跃输出响应数据。 5. 如式 2-5 所示,自己设定一个自衡等容系统,分别针对二阶和三阶系统验证所学方 法的有效性。
t = 0 : dt : tmax; s = tf('s'); set1 = 0.197; set2 = 0.33; %设定待辨识传递函数 T11 = 2; T21 = 3; H = 1/((T11 *s+1)*(T21 *s+1)) %设定输入的阶跃函数,并画出输入与输出函数 U = ones(1,tmax/dt + 1); y = lsim (H,U,t);%求输出 while ((1-y(tmax/dt + 1))>0.01) tmax = ceil(tmax * 2); t = 0 : dt : tmax; U = ones(1,tmax/dt + 1); y = lsim (H,U,t);%求输出 end int i7 ; for i = 1 : tmax/dt if (y(i) <= 0.7 & (y(i+1)>0.7) ) i7 = i; if (0.7-y(i)) > (y(i+1)-0.7) i7 = i + 1; end break end end T = (i7 - 1) * dt /2.4 t4 = 0.800 * T; tn4 = ceil((t4 / dt)*2) - ceil(t4 / dt) + 1; y4 = y(tn4) %根据y4的值分情况讨论传递函数 %当0.191<= y4<=0.33时 if ((y4 >= set1) & (y4 <= set2)) tri =(( y4 - set1)/(set2 - set1))^0.5; T1 = T*(1+tri); T2 = T*(1-tri); tao = 0; else int i2; for j = 1 : tmax/dt if (y(j) <= set1 & (y(j+1)>set1) )ຫໍສະໝຸດ 1. 一阶惯性滞后系统辨识
a.按式2-1,令参数τ=2,K=6,T=3,建立待辨识系统传递函数: b.设定输入的阶跃函数,并画出输入与输出函数 c.辨识自衡对象的放大倍数 d.采用切线法分别辨识出参数τ1、T1和τ2、T2。 e.画出辨识出的系统传递函数与原传递函数并画出它们的阶跃响应曲线。 matlab程序代码如下: dt = 0.01; tmax = 20; t = 0 : dt : tmax; s = tf('s'); %设定待辨识传递函数 K0 = 6; T = 3; tao = 2; H = K0/(T*s+1); %参数τ=2,K=6,T=3 H.InputDelay = tao %待辨识系统 %设定输入的阶跃函数,并画出输入与输出函数 U = ones(1,tmax/dt + 1); y = lsim (H,U,t);%求输出 plot(t,U,t,y); legend('u','y'); ylabel('Step Response') xlabel('Time, Seconds') %对传递函数进行系统辨识 K = y(tmax/dt + 1) %自衡对象的放大倍数 %采用切线法辨识 for i = 2 : (tmax/dt + 1) a(i) = ( y(i) - y(i-1)) / dt; end [maxSl,maxt]=max(a); tao1 = (maxt-1)*dt - y(maxt)/maxSl %时滞参数τ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系统建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认识系统建模的基本步骤,并学会通过 matlab 来用时域法(阶跃响应法)对系统传递函数进行辨识。 本实验中包含了对一阶惯性滞后系统、二阶自衡对象、二阶欠阻尼自衡对象、高阶自衡 对象、 自衡等容对象的传递函数辨识, 要求掌握每种对象的具体辨识方法以及分析比较各种 方法的准确度和快速性等。 本实验主要采用的是传递函数的时域辨识法中的阶跃响应法。式 2-1 至式 2-6 是本次实 验要辨识的系统模型。
系统辨识实验报告
——实验 2:基于 MATLAB 的系统传递函数辨识
目录
系统辨识实验报告......................................................................................... 1 ——实验 2:基于 MATLAB 的系统传递函数辨识 ......................... 1 一、实验目的........................................................................................... 2 二、实验内容........................................................................................... 2 三、实验步骤........................................................................................... 3 1. 一阶惯性滞后系统辨识.............................................................. 3 2. 二阶自衡对象辨识...................................................................... 4 3. 二阶欠阻尼自衡对象辨识 .......................................................... 6 4. 高阶自衡对象辨识 ...................................................................... 7 5. 自衡等容对象辨识 ...................................................................... 9 6. 面积法辨识 ................................................................................ 10 四、实验结果......................................................................................... 11 1. 一阶惯性滞后系统辨识............................................................ 11 2. 二阶自衡对象辨识.................................................................... 13 3. 二阶欠阻尼自衡对象辨识 ........................................................ 14 4. 高阶自衡对象辨识 .................................................................... 15 5. 自衡等容对象辨识 .................................................................... 15 6. 面积法辨识 ................................................................................ 16 五、实验分析与总结.............................................................................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