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分子生态学概述

第3章分子生态学概述
第3章分子生态学概述

第3章 分子生态学概述

分子生态学是90年代初新兴的一门生态学学科分支,它一经产生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背景出发,对分子生态学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Burke等(1992)和 Smith等(1993)分别在《分子生态学》(《Molecular Ecology》)的创刊号和第二期首卷的社论中解释了分子生态学的概念。这个概念注重动植物和微生物(包括重组生物体)的个体或群体与环境的关系,认为分子生态学是分子生物学与生态学有机结合的一个很好的界面。它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来研究生态学或种群生物学的方方面面,阐明自然种群和引进种群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评价重组生物体释放对环境的影响。向近敏等(1996)则将分子生态学与宏观生态学和微观生态学对应起来,认为分子生态学是研究细胞内的生物活性分子,特别是核酸分子与其分子环境关系的。这个概念强调有生命形式的细胞内寄生物(如分子形式的病毒等)及其有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和分子与其相关细胞之间的各种活性分子,直至分子网络相互作用的生理平衡态和病理失调态的分子机制,从而提出促进生理平衡和防止病理失调的措施和方法。

由于本章作者的生物学专业背景,所以只能从一般意义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上对分子生态学作一肤浅的介绍。

Burke等(1992)的结论说明了 《Molecular Ecology》中所发表文章的范围:①分子群体生物学,包括群体和进化遗传学、行为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②分子环境遗传学,包括种群生态学及基因流、重组生物体环境释放的生态学方面和自然环境中的遗传交换;③分子适应,包括遗传分化及生理适应、环境对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及一些方法和技术等。如果从一般意义上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理解分子生态学的话,上述几个方面可以作为分子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来理解。当然,分子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不仅仅限于此,正如 Smith等在 《Molecular Ecology》第二期首卷的社论中所指出的那样:分子生态学不是简单的分子技术在生态学问题中的应用,而是代表着一个新兴的学科,具有着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互交叉的强大活力。

3.1 分子生态学产生的背景

虽然分子生态学这一概念是在最近几年才正式提出的,但是类似的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70多年前。从分子生态学的发展历史来看,主要有三门分支学科为分子生态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们是:群体遗传学、生态遗传学和进化遗传学。虽然生态遗传学可能是分子生态学的最直接来源,但是,为了叙述的整体性,以下论述将不会有意将这三者分隔开来。

经典生态遗传学主要是论证和测度自然系统中选择的重要性(Real 1994)。 Ford认为,Gerould 1921年对一种蝴蝶(Colias philodice)在可见的被捕食过程中一个隐性基因的选择性

本章作者:魏 伟

第3章分子生态学概述21

消失(selective elimination)的分析,可以说是生态遗传学研究中的首例(Real l994)。Merrell(1981)在《生态遗传学》中指出,Turesson即使不是最早研究生态遗传学的学者,也是最初的研究者之一。Turesson的工作主要是进行植物种与生境和气候关系的研究。而Cain 和Provine(1994)则认为,Elton(1924)将动物数量的波动和非适应习性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是联系生态学和遗传学的第一位学者。Elton在一篇名为“动物的数量和适应”的文章中指出,当生态学和遗传学各自飞速发展并不断更新概念的时候,如果以一种大概和初步的形式来考察这两者之间的未知领域,将可能会有很大优势。Elton认为,达尔文具备对生存竞争明晰的洞察力,但缺乏有关变异的可靠理论。遗传学家则相反,他们能够很好地理解变异但没有有关生存竞争的知识,即有关种群竞争及其他类似内容的生态学知识(Cain,Provine 1994)。

Ford(1964)在他的经典著作《Ecological Genetics》中,给生态遗传学下了这样的定义:生态遗传学“是将野外和实验室工作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并指出,生态学的研究成果指示着生物体之间及其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生态遗传学也是研究野生种群对其生存环境的调整(adjustments)和适应(adaptations)”,“它支持这样一种方法,就是研究目前发生的进化的实际过程,这是唯一直接的方法”。Endler(1994)综述了遗传变异和生态学的联系,认为遗传变异普遍存在于许多物种内,所以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会改变变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同时,遗传变异也会显著影响种内以及食物链上其他种的种群动态。生态特征的自然选择可能影响所有的生态学现象,也会影响有关这些特征的遗传变异。例如,遗传变异的程度决定着进化可塑性的程度。如果环境变异的振幅和时间尺度与一个种的遗传变异相比相对较小的话,它将允许进化对多变的自然选择作出反应,如果环境变异和变化相对一个种的遗传变异来说较大的话,那么这个种将会灭绝。

群体遗传学是应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研究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遗传学分支学科,是孟德尔定律与数理统计方法相结合的产物(王喜忠,杨玉华1992)。1908年,Hardy和Weinberg分别独立发表了群体遗传平衡的文章,文章中将孟德尔定律用于随机交配的大群体,提出所谓的Hardy-Weinberg定律,为群体遗传学的诞生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在Hardy和 Weinberg之后的 20年中,R.A.Fisher、J.B.S.Haldane和 Sewall Wright研究出了孟德尔遗传的群体结果。ZO世纪30年代初,经典群体遗传学的数学理论已经基本上完整。Dobzhansky于 1937年出版的《物种的遗传和起源》第一次肯定了群体遗传学的重要作用(Allard 1989)。

20世纪中期,人们逐步认识到DNA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蛋白质是基因的初级产物。继Watson和Crick(1953)发表DNA的双螺旋结构之后,一些分析和分离生物大分子的生化技术也逐步发展起来。在这期间,出现了分离蛋白质的淀粉凝胶电泳方法。根据酶活性显色的方法也发展起来,并出现了“同工酶”(isozyme)这个词(Hunter,Markert 1957;Markert,Moller 1959);Ornstein,Davis(1959)介绍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Kohn于1957年证实了乙酸纤维素膜的应用。正是这些技术的支持,生物大分子技术开始应用于群体遗传学的研究。Lewontin(1991)指出,电泳技术是进化遗传学研究中的一个里程碑(milestone),它将DNA序列带进了群体遗传学的研究。

有三篇文章(Hubby,Lewontin 1966;Lewontin,Hubby 1966;Harris 1966)在分子群体遗传学研究的历史中值得一提。Harris的文章是有关人类遗传学研究的。Huhby和Lewontin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研究了来自 5个采集地的Drosophila pseudoodscura的 32个品系间酶蛋白的遗传变异,其文章侧重于方法和酶谱的探讨和展示。Lewontin和Hubby

22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

(1966)的文章则根据前文的实验结果,对群体多态位点和基因组杂合度比率进行了统计。其中,后者(Lewontin,Hubby 1966)被后来的研究者们引用较多,可以说它对分子群体遗传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生命科学发展的一般过程是这样的,一种新技术首先应用于人类和动物学的研究,而且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然后植物学的研究也会借助这项新技术。通过凝胶电泳应用同工酶检测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的这项技术就是这样。继Lewontin和Hubby(1966)将这项技术应用于果蝇的研究之后,Selander和 Yang(1969)将它用于家鼠的研究,随后才由 Allard等(1975)用于植物群体的研究。一般认为,R.W.Allard是实验植物群体遗传学的奠基者(Brown等1989)。

同工酶电泳技术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May(1992)综述了酶染色和分析的方法。然而,由于酶电泳技术只能检测编码酶蛋白的基因位点,因此所检测的位点数目也受现行酶电泳和染色方法所限而不能很多(最常见的酶系统一般在30个左右)。May(1992)给出了58种酶的显色方法。一批同工酶位点的变异并不一定代表整个基因组的变异,而且有一些“隐藏”的变异性可能无法通过酶电泳技术检测出来,所以酶电泳技术可能会低估遗传变异的水平(Rid-er,Taylor 1980;葛颂,洪德元 1994)。

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早期,重组DNA和DNA分析的进展清楚地显示它们将是检测群 体变异的具有发展前途的方法。Avise等(1979)用6个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来自白足鼠属(Per-omyscus)3个种的 23个样本的 mtDNA,首次发现,地理群体内和群体间的 mtDNA序列异质性可以用来研究个体和群体间的亲缘关系。Kreitman(1983)从5个Drosphila melanogaster 的自然群体中克隆了11条乙醇脱氢酶(Adh)的基因,发现DNA序列变异能够揭示很多早先隐藏的多态性,这些DNA序列多态性(43个)中,只有1个导致了l个氨基酸的变化,这个变化引起了几乎所有群体中的2个酶电泳变异(快的Adh-f和慢的Adh-s)。诚然,无论是从高分辨率还是从便于解释的角度来讲,DNA测序是研究群体的比较最理想的方法。然而,在群体比较时,大量个体的测序工作是非常费时和费钱的(Hoelzel,Green 1992)。自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发明以后,DNA序列数据的获得以较快的速度进行,一系列的此类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Powell(1994)相信,大约10年左右,在PCR技术的帮助下将会完全揭示种间遗传变异的特征。 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转基因生物释放到环境中去。这些遗传修饰生物体(GMOs)的大量释放,且其遗传上越新,使产生新的生态学问题的可能性越大”(Williamson 1992)。转基因生物的释放除了会引起有关伦理道德的争论外还具有很大的风险(钱迎倩,马克平1995,1998):①对环境潜在的风险,包括转基因节肢动物的潜在风险。如转基因作物本身可能变为杂草;转基因作物使其野生近缘种变为杂草;转基因作物可能通过“非目标效应”影响到环境中有益的生物;抗除草剂作物培育成功导致的除草剂或其他化学药剂的大量使用将造成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②转基因作物可能产生新的病毒或新的疾病。③转基因微生物的释放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尚未鉴定、定名或研究的大多数微生物不同种、属之间的自然基因转移比较频繁,而新插入的带有明显选择优势的基因又会在整个微生物界传播,因此给评估某些经遗传修饰的微生物的长期影响带来困难。④转基因生物作为食品对人体的健康也会带来风险,如有一种基因工程大豆可使人体过敏。⑤转基因生物可能成为有害的外来种,遗传修饰生物体的释放有可能更加剧了农作物和家养动物品种的单一化。

分子生态学在有效地评价这些风险方面占重要地位(Williamson 1992)。目前,我们对

第3章分子生态学概述23

这些遗传修饰生物体的散布和控制所知甚少,也不太了解不同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子生态 学由于能够提供明确的标记,因而会帮助我们更加精确地研究这些遗传修饰生物体在环境中 的散布及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基因与环境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许多具有丰富分子生物学经验的学者希望能够将他们 的专长用在解决基因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问题上;而另外一些对生态学有兴趣的学者则希望分 子技术能够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棘手的生态学问题。所以,分子生态学的产生是必然的,而且 将会对科学活动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Ford(1964)认为生态遗传学是一种方法,是将实验室研究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一种方 法。Merrell(1981)在他的著作中也持同样观点,并且强调了种群遗传学和种群生态学的结合。他指出,无论是生态遗传学、进化生物学、达尔文生态学,还是进化遗传学、种群生物学,都是遗传学和种群生态学结合方法的不同名称。名称使用上的差别,只是反映了作者们在经历和兴趣上有某种程度的不同而已。而群体遗传学就不一样了,它只是对实验结果的一种数理统计方法,很少考虑到与环境的联系(如果要考虑的话,也仅仅局限于进化的主题 上)。虽然群体遗传学为生态遗传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统计方法,并为分子生态学的诞生铺平了道路,但是只有当分子群体遗传学介入生态环境问题时,它才会成为分子生态学的一部分。生态遗传学所涉及的主要是种群生态学方面的问题,分子生态学的内容似乎更宽广一些。其实分子生态学这个名词也反映了一个喜好问题,但由于一方面它强调所要解决的是生态学问题,另一方面它强调了分子手段的应用,因而得到广泛的认可。如同生态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一样,分子生态学也非常关注分子的进化方式,而且分子生态学能够直接在核苷酸序列的水平上揭示分子进化的理论,这是作为它的基础的那三门分支学科所不能及的。最近出版的一部有关分子生态学的著作(Schierwater等1994),将分子生态学和进化放在一起讨论。

3.2 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

3.2.1 分子生态学的现状

自从 1992年《Molecular Ecology》问世以来,其上刊登了许多优秀的有关分子生态学研究的论文。Hoelzel(1992)编著的《种群的分子遗传学分析:实践方法》(《Molecular Genetic Analysis of Populations:A practical Approach》)一书中,总结了能够有效地用于种群生物学研究的、许多可行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Crawford和Hewitt(1992)编著出版了《Genes in Ecology》,书中论述了基因和生态学有机结合的理论与实践。该书在 1994年重新印刷出版。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Schierwater等(1994)编著的《分子生态学与进化:方法和应用》(《Molecular Ecology and Evolution:Approaches and Applications》)。该书从分子的角度描述了应用于生态学、进化、种群生物学、分子系统学、保护遗传学中的一些分子生物学方法的理论和技术及其进展。中国出版的《分子生态学》著作则对分子生态学概念另有见地(向近敏等1996)。

虽然分子生态学这个名词出现很晚,但国际上已经成立了一些研究机构专门从事分子生态学的研究工作。比如,英国Durham大学生物科学系的A.R.Hoelzel领导的分子生态学研

24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

究小组就非常活跃。他们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是对群体遗传学和系统发育、免疫基因进化以及各种不同生活史和行为对策在群体遗传结构进化中的作用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包括动植物的自然种群。德国的马克斯-普朗克(Max-Planck)化学生态学研究所专门成立了分子生态学研究室,并准备在2001年扩大规模。在国内,分子生态学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湖北医科大学成立了分子生态学研究室。1996年10月,中国植物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与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生态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共同举办了首届全国植物分子生态学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应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如同工酶、RFLP、PCR、RAPD、DNA序列测定等技术来揭示植物个体、种群在生物大分子水平上的异同,是分子生态学现阶段的主要研究方法(阎秀峰,高亦珂 1997)。

3.2.2 国际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

如前所述,分子生态学现阶段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来揭示动植物个体、种群在生物大分子水平上的异同,因此DNA分子变异的研究和应用在分子生态学研究中占了很大的一部分。

Burke等(1994)评述了许多检测分子变异的技术手段及其在分子生态学中的应用。这些分子手段包括DNA杂交,限制性片段分析(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DNA指纹分析,多位点指纹和单位点指纹以及可变数量的衔接重复(VNTR),DNA放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DNA测序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等。生态学应用包括性别鉴定(用分子标记去鉴别特殊的性染色体的序列特征)、交配制度(近缘家族关系的分析)、种群结构(种群在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变异)、迁移和基因流以及渐渗现象与杂交带的研究,既可以用物种特异性探针来鉴定物种,用分子标记来研究物种或种群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也可以用分子工具来揭示出微生物群体中从未检测出的多种性。本文所综述的生态学应用主要集中于动物和微生物种群的研究。

分子标记在植物种群的研究中也有很多实例。Bachmann(1994)阐述了这些实例及其限制。这些应用主要包括:①形态学鉴定困难时,帮助作菌根、生物体和基因型的鉴别;②在无性繁殖的种类中鉴别无性系;③确定无性种群中遗传变异是来自无性系内还是不同无性系的突变;④重建无性系和自交生物体的基因型进化和果实分布,通过后代排除法分析测度异交的程度;⑤辨别和分析在杂交带中与不同适应反应有关的基因渐渗和重组基因型特征:追溯生态学上不同的小种或种的进化起源以及进化程度;⑥分离负责特殊适应的基因,绘基因图,并研究遗传基础的特征。

Schierwater等(1994)编著的《分子生态学与进化:方法和应用》既包括了动物种群,又包括了植物种群的研究。但是由于植物种群的研究滞后于动物种群的研究,加上编著者受本身的专业背景所限,该著作中植物种群的分子生态学与进化研究只占一小部分。书中Smith 和Williams(1994)论述了随机扩增的指纹分析(RAPD、AP-PCR、DNA和RFLP等)在植物繁育、分类和系统发育中的应用。Caetano-Anollés和 Gresshoff(1994)则专门介绍了 DNA 放大指纹(DAF)在植物种群生物学分类和分子系统学、繁育、基因鉴定以及植物系统发育分析中的应用。Weising等(1994)综述了多位点DNA指纹在一系列植物物种亲缘关系分析中的应用,并概括了它们根据指纹分析对两个栽培种(香蕉和番茄)各自种内的遗传关系的研究结果,然后讨论了多位点DNA指纹在确定遗传亲缘关系上的局限和潜力。

在重组生物体释放的评价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进展。“经遗传修饰的植物和微生物

第3章分子生态学概述25

大田试验生物安全结果”的国际会议从1990年起每两年举行一次,至今已召开三次并出版了论文集。1992年11月30日~12月2日,马里兰大学举行了一个讨论会,会上讨论了转基因植物释放风险评价专题(Seidler,Levin 1994)。《Molecular Ecology》则出专辑讨论了转基因植物释放的生态学影响。在专辑中,Regal(1994)指出,将GMOs的风险评价建立在适当的科学内涵上是重要的。并不是所有的GMOs在生态学上都是危险的,一些类型的GMOs可能会比有选择的繁育更有风险,特别是当这些GMOs的寄主获得了新的特性而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时。Regal 还提供了一个系统的科学评价方法——野外样方法(field plots)。

从专辑所刊登的文章来看,目前的研究集中在转基因作物及其野生亲缘种杂交所造成的转基因逃逸(transgene escape)的问题,以及转基因作物释放对群落,尤其是对土壤中生物多样性影响的问题上。由于转基因花粉的逃逸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风险分析的焦点应集中在转基因植物的入侵和减轻它们对自然界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上(Kareiva等1994)。可以用简单的模型来评价转基因花粉的牵制策略(containment strategies)。虽然一些改进的物理隔离形成完全的牵制是可能的,但是Kareiva等(1994)同时指出,阻止花粉逃逸的最精确的手段是生殖不育性。不育品种是较为常见的,并且发展更多的不育型来满足完全花粉牵制的需要是没有技术障碍的。除了花粉逃逸外,转入作物的基因可以通过种子库在时空上逃逸,作物与野生种的杂种可能具备适合存留的种子库,这样又方便了杂种与野生亲缘种的重复回交,使得转基因进入野生种的遗传背景(Linder,Schmitt 1994)。一些转基因将会对植物产生新的效应,并需要特殊的评价研究来确定它们对杂种的影响。一旦一个杂种形成了,它必然也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这些影响依赖于转基因的性质和它在新的遗传背景下的表达(Dale 1994)。Dale同时讨论了抗除草剂、抗虫、耐盐和抗逆性以及植物营养成分的转基因后果,指出它们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

转基因植物及其基因产物进入土壤以后,会和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影响到一些微生物的活动过程。而后者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着重要的贡献,从而转基因植物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了重要影响。转基因植物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还依赖于土壤类型和质地、气候条件和转基因植物种类的不同等等因素。Trevors等(1994)给出了简单的实验方法:选择一些简单的容易测度的微生物的活动过程,研究转基因植物和基因产物对这些过程的影响,而一个过程受到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另外的过程;也可以研究转基因植物材料一次或多次释放对土壤生物过程(如硝化作用)的影响。这样就可以看出转基因存在和不存在时土壤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变化。

转基因植物可能会影响土壤中的生物多样性。我们可以选择一系列的生物体来研究转基因植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Angle(1994)综述了土壤中各类生物与转基因植物间的相互作用,并依生物种类的不同提供了不同的研究途径。这些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藻类、地衣、原虫、微动物的群体(microfauna)、中等动物的群体(mesofauna)和大动物的群体(macrofauna)。对生物多样性和种群水平的评价要包括那些对生态系统变化敏感的种类,以及对转基因产物敏感的每一种类,然后可以用多样性指数来确定多样性的变化。Williamson(1994)还试图通过有关外来种入侵的研究实验来预测群落对转基因植物释放的反应。从以上研究来看,对重组生物体释放的评价尚处于研究问题阶段,离解决问题尚有差距。

3.2.3 RAPD标记及应用

在目前流行的几种分子标记中,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以其操作方便和可行性

26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

强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下面介绍一下RAPD标记及其在分子生态学中的应用。

1990年,Williams等提出了一种新的分子技术——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Welsh和Mcclelland(1990)同时发表了另外一种类似的方法——随机引物PCR(AP-PCR),他们所用引物较RAPD为长。RAPD所用引物一般为10个碱基,而在他们的文章中,AP-PCR方法所用的两个引物,一个为20个碱基,另外一个为34个碱基。Caetano-Anollés和Bassam(1993)则推出另外一种 DNA 随机扩增指纹的方法——DNA放大指纹,其原理同 RAPD类似,但所用引物很短,最短为5个碱基。Williams等(1992)用若干个识别4碱基序列的限制性内切酶来消化PCR扩增产物后(即所谓的PCR-RFLP),检测出了用Southern方法检测为单态位点的多态性来。

Caetano-Anollés等(1993)发现,扩增前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模板和扩增后消化扩增产物,均能提高多类随机扩增谱(MAAP)检测DNA多态性的能力。1995年,Pieter Vos等终于公开发表了已经申请专利多年的RFLP方法,这个方法大致上包括3个步骤:①模板DNA的限制性消化并与寡核苷酸adaptor连接;②限制性片段的选择性扩增;③扩增片段的电泳分析。以上3种方法都可以用于提高RAPD标记检测群体DNA多态性的能力。

Hadrys等(1992)综述了RAPD标记在分子生态学中的应用(包括在分类上同一性的确定,分析种间基因流和杂种形成,亲本和亲缘关系的确定,混合基因组样品的分析以及获得新的特异性探针),并指出了RAPD标记在分子生态学中的潜在用途,如性别鉴定,从不了解的基因组中获得特异性PCR探针,混合生物样品的数量分析,以及在系统发育方面的应用,其中系统发育方面的应用已有了实例。

在这里,本文不想重复Hadrys等论述。由于Hadrys等的专业背景是动物学,他们在文中所举实例大多是RAPD标记在动物分子生态学中的应用。以下结合一些实例简略介绍一下RAPD标记在植物分子生态学中的应用。

3.2.3.l 考察植物种群分子变异与生态地理因子的关系

植物种群分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及生态型与生态因子的联系等问题一直是生态学家所关心的,他们期望能获得分子水平的数据并与各种生态因子相比较,从而能够更加令人信服地描述种群分布的内在机制。Dawson等(1993)的研究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由10个Hordeum Spontanteum群体在 36个RAPD多态位点上分化得到 3个树状图,这 3个树状图指示着特定的群体聚类在一起。又根据主成分分析法,他们认为RAPD位点可能反映着生态地理分化。他们对来自20个H.Spontanteum群体的深入研究中获得的表型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也揭示出RAPD数据与生态地理因子相关联。3种RAPD表型的58%表型频率分布,可由4个生态地理因子(年平均降水,Thornthwaite温度指数,平均降雨天数和植物群落)来说明。这类研究也许有助于我们了解环境选择生物和生物适应环境的程度。

3.2.3.2 植物群体遗传多样性的检测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者除了关心多样性在不同生境或地理环境中的分布外,还非常关心多样性在生态系统或群落内部物种间和物种内各群体间(内)的分布情况。RAPD标记为这种应用提供了一个准确而实用的手段,该手段已广泛应用于检测植物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尤其是用来检测栽培种和其野生亲缘种以及栽培种之间的遗传变异。如 Vierliny和 Nguyen (1992)用 RAPD标记确定了两个二倍体小麦种不同基因型之间的遗传变异,发现Triticum u-

景观生态学考试重点复习课程

景观生态学考试重点

景观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景观: 概念:狭义——在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广义——包括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美学概念: 地理学概念: 生态学概念: 2、景观有哪些基本特征?如何理解景观和景观要素之间联系与区别? 基本特征:空间异质性、功能一致性、地域性、可辨识性、可重复性等 ①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的异质性镶嵌;②地貌、植被、土地利用和人类居住格局的特别结构;③生态系统以上区域以下的组织层次;④综合人类活动与土地的区域系统;⑤一种风景,其美学价值由文化所决定;⑥遥感图像中的像元排列。 景观要素是景观的构成基本单元,强调的是均质性,而景观则强调异质性。在一定条件下其地位可以相互转化,二者的关系体现了景观现象的尺度效应。 景观景观要素 相同点都具有等级结构特征,可在不用的问题或等级尺度上处于不同的地位

整体景观的组成成分 不同点空间实体的整体性组成景观的空间单元的均质性 异质性地域单元从属性地域单元 1、景观生态学 概念:以景观为对象,重点研究其结构、功能、变化及其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 研究对象和内容: ①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②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③景观动态:即指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 ④景观规划和管理。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 基本理论:系统论、等级系统理论、空间异质性理论、时空尺度、渗透理论、复合种群理论等。 基本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尺度性原理、结构镶嵌原理、文化性原理、多重价值原理等。 第三章

环境生态学

912-环境生态学考试大纲 一、考核目标 全日制攻读环境工程专业学位入学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环境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要求考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相关学科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现状和动态,分析和解决环境生态、环境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三、考查知识点范围 (一)基本范畴 “环境生态学”约占90分,“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约占60分。 (二)主要知识点: 1 基本概念 环境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环境生态学的概念;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环境的概念、类型;环境因子分类;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对象和任务;环境问题,典型环境污染事件及其成因。 2 生物与环境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自然环境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生态因子基本概念和分类;生态因子相关原理(限制因子、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生态幅);生物内稳态及耐受限度;生态系统中主要环境因子(光、温度、水、土壤)的生态作用和生物适应性。 3 种群—群落生态 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种群空间格局(地理分布、内分布、集群和阿利规律);种群动态、调节(学说)和繁殖;种内关系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种间关系及其类型。 生物群落的概念和特征;生物群落结构要素及形成原因;群落交错带及其边缘效应;生物群落演替(概念、类型和系列)和主要影响因素;生物群落演替的几种理论。 4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流、调节等);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概念和特征;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概念、类型和一般特点;生态系统中物种流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流动的基本概念;生

生态学实践教学的内容

实践教学的内容 1.实践教学大纲 生态学野外实习属于实践性课程,学生应在修完生态学以及环境科学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参加本实习。本实习课程主要包括生态学中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部分的内容,此外还包括部分生物学基础、自然地理(土壤部分)和环境教育的内容。本实践实习在有关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实地学习有关生态学研究的野外调查、实验以及有关数据的处理总结方法,进而完成实习报告、研究论文的编写。 通过本实习,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态学野外调查方法,以及与此有关的生物学基础、自然地理和环境教育的野外工作技能。同时可以结合环境科学专业背景,将在实践实习中学得的专业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具体工作中(如生态市、生态乡镇的评价、规划与建设中)。 实践项目内容1:生境选择与生态因子的测定 环境是由许多生态因子组合起来的综合体。各单因子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环境中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并对生物起着综合的生态作用。 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地段,了解环境因子及其变化趋势,加深对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规律的认识。选择不同地段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测定,比较不同群落小气候的差异。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规律,学会一些常用小气候测定仪,具体基本内容如下:(1)太阳辐射、风速,风向观、空气湿度的观测记录(辐射仪,照度计、通风干湿表等小型仪器观测使用)及小气候综合观测站。(2)空气温度、土壤温度测量、降雨观测记录(时间待定)、罗盘,海拔表、手持GPS的使用(不同群落土壤表层温度计,土壤深层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等安装方法及观测)。 实践项目内容2:生物取样技术 通过本实验教学,让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有个亲历感受,从植物、动物(包括水体动物、土壤动物)等方面了解生物野外调查常用的几种方法。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一、耗散结构理论 1. 耗散结构理论概述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 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变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由于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有序结构,以能量的耗散来维持自身的稳定性,故称为“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 。 ?耗散结构:位于远离平衡态的复杂系统,在外界能量流或物质流的维持下,通过自组织形成一种新的有序结构。 2. 耗散结构理论的意义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生态系统属于耗散结构系统,在于: 1). 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 2). 所有生态系统都远离热力学平衡态; 3). 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着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二、等级理论(hierarchy theory ) 等级理论是关于复杂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系统理论。 通常,等级是一个由若干个单元组成的有序系统,而复杂性常具有等级形式。一个复杂系统由相互关联的亚系统组成,亚系统又由各自的亚系统组成,往下类推直到最低层次。 所以,等级系统中的每一层次都由不同的亚系统或整体元组成,每一级组成单元相对于低层次表现出整体特性,而对高层次则表现出从属性或制约性。 基于等级理论,复杂系统可视为由具有离散性等级层次组成的等级系统。 解析:高等级层次上的生态过程(如全球植被变化)呈现大尺度、低频率和慢速;而低等级层次的生态过程(如局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变化)为小尺度、高频率和快速。 不同等级层次间相互作用,高层次对低层次的制约作用在模型中可表达为常数,而低层次提供机制和功能,其信息常以平均值的形式来表达。 等级系统结构:分垂直和水平两种。前者指等级系统层次数目、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后者指同一层次上亚系统的数目、特征和相互作用关系。 层次和整体单元的边界称为界面。界面对能流、物流和信息流具过滤功能。界面是系统组成成分相互作用差异最大的地方。 三、空间异质性与景观格局 异质性——用来描述系统和系统属性在时空属性的动态变化。其中,系统和系统属性在时间维变化即为动态变化,而生态学的异质性通常是指空间异质性。 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上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1. 景观异质性的意义 定义:景观异质性是景观尺度上景观要素组成和空间结构上的变异性和复杂性。 意义:决定景观的整体生产力、承载力、抗干扰能力、恢复力和景观生物多样性。 2. 景观稳定性 景观是由异质的景观要素以一定方式组合构成的系统,景观要素间通过物流、能流、信息流和交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影响景观要素的相互作用,制约着景观的整体功能。 景观的空间异质性可提高景观对干扰的扩散阻力,缓解某些灾害性干扰对景观稳定性的威胁。 3. 景观格局

景观生态学(终极版)

1.叙述景观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及目前的研究重点。 主要内容: (1)景观生态学是研究空间的异质性和格局 a)定量地描述不同尺度下的景观格局形成的物理、生物过程和干扰过程; b)空间异质性如何影响到个体、种群和群落的空间分布; c)景观结构和功能随时间变化; d)人类对景观变化的影响以及如何管理景观。 (2)景观生态学是对空间异质性的研究和管理 a)景观镶嵌体的空间结构和组成; b)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能流、物流); c)景观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变化; d)景观结构和功能的优化和管理。 目前研究的重点: ①干扰对景观格局和过程的影响和干扰在景观中的传播和扩散。 ②景观格局与景观过程的关系或景观格局的生态学和环境效应。 ③小尺度实验研究及其尺度外推。 ④景观动态模拟预测模型和景观规划设计辅助决策以及多尺度空间耦合模型。 ⑤景观格局优化。 ⑥景观的多重价值和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决策基础的景观社会经济研究。 ⑦人类在景观中的作用和景观规划设计。 热点地区:①流域系统;②湿地;③文化景观;④城乡过渡带;⑤滨海地区;⑥乡村景观 2.试比较美国景观生态学派与西欧景观生态学派的特点。(必考) 欧洲和北美在起源和发展上均有着显著的不同。一般而言,欧洲学派更具人文性和整体论的特点;北美学派更注重于以生物为中心的生态学内容和还原论为基础的方法论。 具体的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 首先,景观生态学在欧洲学派中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与规划、管理和政府有着密切的和明确的关系;北美学派虽也有应用的方面,但它更大的兴趣在于景观格局和功能等基本问题上,并不是都结合到任何具体的应用方面。 其次,欧洲学派主要侧重于人类占优势的景观;而北美学派同时对研究原始状态的景观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当然除此之外,他们之间也存在一些共同点,如北美景观生态学派同样意识到了人类对景观的作用和影响;欧洲学派也没有放弃对空间格局的重视。 3.为什么要研究景观格局?研究景观格局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景观格局一般指景观的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是大小、形状、属性不一的景观空间单元(斑块)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规律。 研究意义: a)从看似无序的景观斑块镶嵌中,发现潜在的有意义的规律性,最终目的是为了确定产生和控制景观格局的因子和机制, 探讨格局效应。 b)确定产生和控制空间格局的因子及其作用机制; c)比较不同景观镶嵌体的特征和它们的变化; d)探讨空间格局的尺度性质; e)确定景观格局和功能过程的相互关系; f)为景观的合理管理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研究方法: a)用于景观要素特征分析的景观空间格局指数

环境生态学讲义(第一章绪论)

环境生态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 一、生态学概述 生态学现实意义 生态学基本理论 生态学方法论 二、环境生态学定义 一般认为,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映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即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金岚盛连喜等,1991) 三、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1、产生:20世纪60年代—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反思 美Rachel Carson (1962) 2、理论发展、完善阶段:20世纪70年代—引起世界反响的“严肃忧虑” 《增长的极限》the Club of Roma 《人类环境宣言》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1972) 3、实际应用阶段:20世纪80年代—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挑战 第一本《环境生态学》(1987 )(B. 福尔德曼)教科书 《我们共同的未来》WCED(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我国第一本系统的环境生态学教材出版(金岚,1991) 四、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体系 1、研究内容 ?经典生态学基本理论 ?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机制变化和规律研究 ?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 ?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 ?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 2、学科任务 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和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 3、发展趋势 人为干扰的方式和强度 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 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 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生态系统管理 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 4、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 1)生态学 ?定义: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不同层次的生物体系

景观生态学大纲

《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 【课程代码】11032008 【适应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授课对象】普通本科 【课程简介】景观生态学是人们在宏观尺度上认识人类活动、资源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思想为指导,研究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动态,空间异质性与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景观结构与功能及其变化过程的相互关系,探索其发生、发展的规律。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与其在国土整治、资源开发、土地利用、自然保护、环境治理、区域规划、旅游开发和城市园林建设等方面的应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景观和景观生态学的概念,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理解景观格局、过程和尺度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景观生态学的主要理论,了解景观生态学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能够将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思想在景观规划、自然资源管理、土地持续利用、全球变化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应用。 【参考学时】54学时(理论48学时,讨论6学时) 【参考书目】 1.郭晋平,周志祥.景观生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朱强,黄丽玲,俞孔坚译.景观设计学和土地利用规划中的景观生态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绪论 §1 景观 §2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整理

景观生态学整理

第五章: 填空选择: 1、景观的阻抗:a穿越边界的频率b边界的不连续性c适宜性d每一个景观元素的总长度 3、网络的连通性:系统中所有结点被廊道连接的程度 4、源:某一斑块物种,随着种群数量增大,呈现“源”的特征,生物流向外扩散 汇:景观中的生物流向适宜的生境 5、斑块功能:栖息地,源,汇;廊道功能:边缘物种的栖息地,源与汇,屏障(Barrier)或过滤效应。基质的功能:连通性,狭窄地带(狭管效应);网络的功能:结点的功能,廊道的交结地区,运动物体的源和江。 6、(选择题)孔隙率及斑块间的相互关系:a、高孔隙率对物体通过基质造成很大影响 b、影响的大小取决于流的性质 7、斑块的形状与物种流的空间取向的关系影响流的速度 简答题: 1、景观的生产功能

答:景观的生产功能指景观的物质生产能力,为生物生存提供最基本的物质保证,其中包括:A、自然景观的生产功能: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指绿色植物在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所能累积的有机干物质 B、农业景观的生产功能:具有自然景观与人为景观的双重特征,生产功能主要体现在农业土地利用的产出上。①正向物质生产功能:通过生产潜力(光合潜力、光温潜力、气候潜力和土地潜力)来表征②负向物质生产:人类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及农业废弃物的农业生产,造成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污染 C、城市景观的生产功能:典型的人工景观,生产各类物质性及精神性产品 ①生物生产:生物初级生产(绿色植物的生产);绿色植物生产粮食、蔬菜、水果及其它农副产品;不占主导地位,主要是维持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生物次级生产(城市中的消费者对初级生产的再生产过程) ②非生物生产:1、物质生产:正向物质生产:各类有形产品及服务,负向物质生产:城市景观的“三废”物质2、非物质生产(精神方面):

生态学读书报告

生态学读书报告 ——《生态学基础》姓名:学号: (一)、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首先,生态学是不断发展的,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也在不断地发展;所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定义也随着人们认知的变化而变化。 1866年,德国学者首先提出“生态学”这一概念,他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生物及其居住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后来随着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变化,就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定义。例如苏联学者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将其定义为“研究动物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条件的联系,以及动物生存条件对繁殖、生活、数量及分布的意义”。所以,由此可以看出生态学在不断地发展,但是归纳不同时代不同的观点,生态学可定义为: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二)、生态学研究对象及发展历程、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生态系统 2.发展历程:萌芽时期(17世纪前)——建立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末)——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现代生态学(20世纪30年代至现在) 3.研究方法:分为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三大类。其中,野外的研究方法是首先的,并且是第一性的;实验研究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室理论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三种方法可以结合起来。 (三)、生物与环境 1.环境:在生态学中,环境是指生物的栖息地,生物是环境的主体。 2.生态因子: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

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的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限制性作用及生物的耐受性。 3.生物与光因子:光因子主要指太阳光;其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主要归纳为太阳的光质、光照强度、日照长度三个方面。 生物与光质:不同单色光对动植物生长的作用。例如,红外光的主要作用是产生热效应。 生物与光照强度:不同的动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需要不同。 生物与日照长度:日照长度即光照时间,不同的生物每天生长生活所需要的光照时间不同。 4.生物与温度因子: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过程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进行。生物生长与温度的关系服从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三基点温度”。 5.生物与水因子: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水是任何生物体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成分,水是生物代谢过程中的重要原料,水是生物新陈代谢地介质,是很好的溶剂。动物按栖息地划分可分为水生和陆生两大类;其中水生动物对水的依赖性更大。 6.生物与土壤因子:土壤是陆生生态系统的基础,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和陆生动物生活的基底;土壤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由于土壤形成演化过程的不同,自然界的土壤多种多样,它们具有不同的土地构型、内在性质和肥力水平。土壤的基本物理性质是指土壤质地、结构、密度和孔隙度等,土壤的质地、结构性质引起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和土壤温度的变化,从而对植物根系的生长和植物的营养状况及土壤动物生活状况产生明显的影响。 7.生物与大气因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二氧化碳占空气体积很小一部分,但它们三者对生物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大范围的空气交换制约着不同地区的气候,小范围的空气交换制约着天气的变化;风对区域环境尤其是大气环境的净化产生重要影响。动物的取食、迁徙等都跟风有莫大的关系。

内蒙古农业大学《景观生态学》复习题汇总

景观生态学易考题 名词解释 5S:RS、GIS、GPS、Eos、DPS。 B斑块:是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具有相对同质性,是构成景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 B本底:景观中范围最大、连通性最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着主导作用的景观要素。 B变幅:指生态系统可被改变并能迅速恢复原来状态的程度。 D地带性土壤:由生物气候条件决定而发育具广域分布的土壤。 F富集作用:生物体逆着生境的浓度吸收有毒有害物质的作用。 G干扰:是阻断原有生物系统生态过程的非连续性事件,它改变或破坏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的组成和结构,改变生态系统的资源基础和环境状况。 G干扰:一种明显改变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过程的事件。 J景观(狭义):指一般在几平方千米到数百平方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以某种空间组织方式组成的异质性地理空间单元。 J景观格局:是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的配置和组合形式,是景观结构和景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J景观生态流:能量、物质、物种和其他信息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景观生态流的表现形式即为景观过程。 J景观变化:也称景观动态。是指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所表现出的动态特征。J景观稳定性:指一个系统对干扰或扰动的反应能力。景观稳定近似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J景观生态建设:是景观尺度上的生态建设,即一定地域、跨生态系统、适用于特定景观类型的生态建设。 K抗性:或称抵抗力。描述生态系统在受到扰动后产生变化的大小,也就是衡量生态系统对敏感性的大小。 L廊道:是不同于两侧本底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斑块。 S生态系统: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构成的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的定义: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Gaia假说:英国科学家J. Lovelock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假说内容:地球表面的温度和化学组成是受地球表面的生命总体(生物圈)主动调节的。 生态学研究的总体原则: (1)整体观:始终把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生态 整体看待 (2)综合观:任何生态过程都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3)层次观:研究高级层次的结构、过程和功能必须了 解低层次的结构功能和运动规律,研究低层次的 研究要以高层次为背景 (4)系统观:系统分析的方法即能区分系统的各要素, 研究其相互关系和动态变化,同时又要综合各要 素的行为,探讨系统的整体表现 (5)进化观:历史地看问题。 大环境(macroenvironment):是指地区环境(具有不同气候和植被特点的地理区域)、地球环境(包括各圈的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如如西双版纳的环境,昆明黑龙潭环境,太阳黑子等等 小环境(microenvironment):是指对生物有着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如生物个体表面的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和动物穴内的小气候等。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即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的区别) 生态因子根据性质划分为: 气候因子:如温度、水分、光照、风、气压和雷电等。土壤因子:如土壤结构、土壤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等。地形因子:如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的走向与坡度等。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人为因子: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 密度制约因子:环境因子中,对动物作用的强度随动物的密度而变化的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环境因子中,对动物作用的强度与动物密度变化无关的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限制因子 耐受限度和生态幅 黄化现象(etiolation phenomenon):缺乏足够的光照,植物发芽后生长为黄色植株。茎细长软弱,生物产量下降,影响开花结实。(实质影响了叶绿素的合成) 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耐阴植物: 水温的成层现象:四季存在差异,在中高纬度:冬季,上层冰,冰下水度为零渐增到4度。春季:春季环流,生物生产力高。夏季,水温分层为上湖层、斜温层(温梯层)和下湖层。生物生产力较低。秋季:秋季环流,由于较低T,生物生产力较春季低。 低温对生物的伤害:低温的伤害:温度低于一定的数值,生物会因低温而受害,该值称为临界温度。低于临界温度生物受冷害;低于0℃受冻害(生物体内形成冰晶)(霜害)。 冷害:结果:膜结构破坏:认为或膜中脂类固化或蛋白质构象变化,使水和可溶性物质外渗。损伤程度:膜内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多少,受冷时间。 冻害: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第七章景观生态评价 1、景观评价的概念与特点 1.1 景观评价的概念 (1)评价评价即是主体在对价值客体属性、本质、规律等知识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价值客体能否满足并在何种程度上满足价值主体需要做出判断的活动。(2)景观评价 1.2、景观评价的特点 (1)评价研究对象的特定性和针对性 (2)评价标准的相对性和发展性 (3)评价指标和结果的时空尺度性 (4)评价指标的可调控性 1.3、景观评价的内容与基本方法 1.4 景观评价的内容 (1)景观质量现状的评价 (2)景观的利用开发评价或适宜性评价 (3)景观功能价值评价 1.5 景观评价的基本方法 1.6、景观评价的程序与一般步骤 (1)确定待评价景观的空间地理范围及时间跨度 (2)收集资料,构建景观信息系统,划分景观类型 (3)构建景观评价的指标体系,分析景观属性 (4)景观健康或景观适宜性或景观评价及等级区划 (5)报表及景观评价图的编制 2、景观美学质量评价 2.1 景观美学的概念 从美学的意义上讲,景观是指环境中具有审美属性和价值的景色或景物。景观美学是研究景观美化和景观美感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的软科学。 2.2 景观美的特性与基本原则 2.2.1 景观美的特性 (1)景观美的多样性 (2)景观美的社会性 (3)景观美的可愉悦性 (4)景观美的时空性 2.2.2 评价的基本原则 (1)直觉性原则 (2)功利性原则 (3)功能性原则 2.3 景观美学质量评价方法 描述因子法、调查问卷法和直观评价法 2.4 案例分析——婺源县天然阔叶林景观美学质量评价 2.4.1 评价材料与方法 (1)评价材料 (2)评价方法

景观生态学知识点

1、景观的美学概念,景观与英语中的风景(scenery)一词相当,与汉语中的“风景”、“景色”、“景致”的含义一致。都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 2、景观的地理学概念,地理学上将景观作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具有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与某个特定区域综合体的双重含义。 3、景观的生态学概念,景观是指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区域。 4、景观的这三方面的含义有历史上的联系,从直观的美学观,到地理上的综合观,又到景观生态学上异质地域观逐步发展而来的。 5、对于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而言,首先应注意景观的美学价值,地理景观特征;其次,要重视景观格局形成的生态原因,科学深入的认识规划区的生态特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不仅要注意观赏上的美学要求,也要充分考虑到景观结构在生态学上的合理性。 景观地理学概念——洪堡德 景观生态学创始人——特罗尔 景观的基本特征 1、景观是由异质性的土地单元组成的镶嵌体,即生态系统的聚合。 2、景观由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组成 3、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等尺度的空间实体 4、景观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 5、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 6、与一定的干扰状况的聚合相对应 渗透理论用以描述胶体和玻璃类物质的物理特性,并逐渐成为研究流体在聚合材料媒介中运动的理论基础 斑块的类型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残存斑块、引入斑块 按廊道的结构和性质划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河流廊道 廊道的功能资源功能通道功能屏障功能、防护功能美学功能 廊道的双重性质 1、廊道将景观不同部分隔离开。 2、廊道又将景观不同部分连接起来,这两方面的性质是矛盾的 基质的判定标准 1、相对面积通常基质的面积超过现存的任何其他景观要素类型的总面积,或者说基质的面积应占总面积的50%以上,在异质性很强的镶嵌景观中,可能任何一种要素的面积都在50%以下,这时就应考虑其他判别标准。 2、连通性假如景观的某一要素连接的较为完好,并环绕所有其他现存景观要素时,可以认为这一要素是基质。因此,基质是景观中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 3、动态控制当相对面积和连通性两个因素难以对景观基质进行判别时,考察某种景观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控制作用尤为重要。动态控制是一个功能指标,即景观要素对景观动态的控制程度。 孔隙度是景观内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密度的量度,指单位面积上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数目景观边界是在特定时空尺度下相对均质的景观要素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性过渡区域。 景观边界的特征异质性动态性宏观性尺度性 生态交错带是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往往也是尺度较大的不同景观类型之间的边界地带,如沙漠边缘、海陆交错带、山地与平原的交错地带等。

环境生态学概述

环境生态学 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理科二班刘倩倩学号:201202045222

1.(1).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Ecology),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9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的比较完整和独立的学科。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过程。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进了生态学理论的发展。如今,由于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紧密相关而产。 (2)生态学的意义: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物的生存、活动、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间、物质与能量。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周围环境某些物理条件和化学成分,如空气、光照、水分、热量和无机盐类等的特殊需要。各种生物所需要的物质、能量以及它们所适应的理化条件是不同的,这种特性称为物种的生态特性。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改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人类。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态学研究的范围,除生物个体、种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扩大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几大问题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2.列举生物群落竞争,共生,寄生,腐生,他感的例子。 (1).竞争: 举例:牛与羊、农作物和杂草、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等。 (2). 共生包括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 1.偏利共生 仅一方有利称为偏利共生。如兰花生长在乔木的枝上,使自己更易获得阳光和根从潮湿的空气中吸收营养。藤壶附生在鲸鱼或螃蟹背上。鲫用其头顶上的吸盘固着在鲨鱼腹部等,都是被认为对一方有利,另一方无害的偏利共生。 2.互利共生 对双方都有利称为互利共生。世界上大部分的生物量是依赖于互利共生的。草地和森林优势植物的根多与真菌共生形成菌根,多数有花植物依赖昆虫传粉,大部分动物的消化道也包含着微两种生物的互利共生,有的是兼性的,即一种从另一种获得好处,但并未达到离开对方不能生存的地步;另一些是专性的,专性的互利共生也可分单方专性和双方专性。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考试主要内容

2009年环境生态学(双语)考试主要内容 第一章:Introduction :what is ecology 专业名词解释: Ecology can be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sms and environment.可以被定义为生态,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Ecology is indeed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sms and the environment.生态确实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Biosphere (生物圈): The portions(部分)of earth that support life, also refers to the global ecosystem(生态系统). 生物圈(biosphere)地球表层中的全部生物和适于生物生存的范围,它包括岩石圈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下层。 Ecosystem (生态系统): A biological community plus all of the abiotic factors influencing that community. 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由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以及分解者(腐生微生物)4部分组成。 Nutrient (营养): Chemical substance require for the development, maintenance and reproduction of organisms.生物体的生长,维护和繁殖所需的化学物质。 Epiphytes (附生植物): A plant, such as orchid, that grows on the surface of another plant but is not parasitic. 一个(如兰科)植物,生长在另一种植物的表面,但不寄生。 Ecotone (群落交错带): A spatial transition from one type of ecosystem to another, for instance, the transition from woodland to grassland.从一个生态系统类型变到另一种,例如一个从林地到草原空间的过渡。 简述题: 1)Explaining why the nutrient of soil under tropical rain forest is poor, and where the nutrient stored in tropical rain forest? 解释为何热带雨林下的土壤养分差,热带雨林中的营养存在在哪呢? 由于热带地区,降水量较大,淋洗能力强,可将营养元素随水淋洗出土体,同时植物不断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对于木本植物每年残体归还量有限,因此不断的将养分吸收而没有补充,就会导致土壤中的养分含量越来越低,而导致土壤贫瘠。 第2章: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专业名词解释: Biomes are distinguished primarily by their predominant plants and are associated with particular climates. Soil is a complex mixture of living and nonliving material upon which most life depends.

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

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 邬建国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生命科学系) Landscape Ecology - Concepts and Theories. Wu Jianguo ( Department of L if e Sciences , A rizona S tate University West , PO Box 37100 , Phoenix , A Z 85069 - 7100) .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2 gy ,2000 ,19 (1) :42 - 52. Landscape ecology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that has been rapidly developing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New ideas and perspectives that emphasize spatial heterogeneity , hierarchical linkages ,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pattern , process , and scale have given the field an unique and significant identity.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review and synthesize the recent advances in landscape ecology , presenting a set of core concepts and theories , which include scale , pattern - process , spatial het2 erogeneity , edge effect , hierarchy theory , patch dynamics , patch - corridor - matrix model , island biogeographic theory , metapopulation theory , landscape connectivity , neutral models , and percola2 tion theory. Key words : landscape ecology , scale , pattern and process , spatial heterogeneity , hierarchy theory , edge effect , patch dynamics , metapopulation theory , landscape connectivity. 作者简介:邬建国,博士。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生 命科学系教授。 现代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正在 深入开拓和迅速发展的学科。因此,不但 欧洲和北美的景观生态学有显著不同,就 是在北美景观生态学短暂的发展进程中也 逐渐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论说。概括地 说,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下 列几个方面,即:空间异质性或格局的形成 及动态;空间异质性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 作用;景观的等级结构特征;格局- 过程- 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类活动与景观结 构,功能的反馈关系以及景观异质性(或多 样性) 的维持和管理[1~6 ] 。反映这些研究 重点的主要景观生态学概念和理论是什么 呢? 本文拟在总结该学科最近20 多年来 的发展的基础上,概括地阐述其中的一些 主要概念和理论(图2) 。 1 景观和景观生态学 有关景观的定义,有多种表述,但一般 讲是指反映内陆地形地貌景色的图象,诸 如草原、森林、山脉、湖泊等;或是某一地理 区域的综合地形特征;或者是人们放眼所 映获的自然景色。而生态学中,景观的定 义可概括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景观是 指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范围内,由不同生

景观生态学 知识点梳理

斑块: 思考题: 1、什么是斑块?斑块的特征?斑块的起源有哪些?斑块有哪些类型?各类型有什么特点? 1)定义:依赖于尺度的、与周围环境(基质)在性质上或者外观上不同,表现出较明显边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实体。该定义强调了斑块的尺度性、空间非连续性和内部均质性。 广义上,斑块可以是有生命的,也可以是无生命的;而狭义上,斑块仅指动植物群落。 2)特征:版块的大小,形状 3)起源:一场大火后的早晨,我们迫不及待地去考察漆黑一片的景观。这是一个可怕的景象!但最令人感兴趣的是景观上零星分布的许多种斑块,两处孤立的火已燃起。附近一处小斑块已化为灰烬,而且大火已向远处蔓延。经对其考察,发现几个虽有火焰跃过但依然保留有植被的斑块。我们返回未燃烧的地方时,要穿过一小片沼泽。这个斑块由于土壤过湿,具有完全不同的动植物。随后,来到一片开垦地,并眺望一块微风吹拂的谷物斑块。 在这次考察中,至少发现了几种起源基本不同的斑块类型。这些斑块的主要成因机制或起源包括干扰、环境异质性和人类种植。若干年后,如果再观察这些斑块,其物种动态的差异会变得更加明显。 Forman和Godron(1981,1986)根据斑块的起源或成因机制将常见的景观斑块类型分为4种: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

和引进斑块。 干扰斑块(disturbance patch) 概念:由基质或者先前的斑块中局部性干扰造成的小面积斑块称为干扰斑块。 起源:自然干扰和人类干扰。一般由短期局部性干扰形成;也可由长期持续干扰形成,主要是由人类干扰引起的;有时,长期自然干扰也能够形成干扰斑块。 特点: 基质未受干扰,而斑块受到干扰。 种群大小、迁入率和灭绝率等在初始剧烈变化,随后进入平稳演替阶段;当基质和斑块融为一体时,干扰斑块消失(图) 具有最高的周转率,持续时间最短,通常是恢复最快的斑块 类型。但长期持续干扰斑块也能保持稳定,持续时间较长 残存斑块(remnant patch) 概念:景观中由于大面积干扰所造成的、在局部范围内幸存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或者某一自然生态系统的片断。 起源:基质受到大面积自然干扰和人类干扰的影响,在其局部范围内幸存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或其片断,其成因机制与干扰斑块相反。 特点: 基质受干扰,而斑块未受到干扰。 种群大小、迁入率和灭绝率等在初始剧烈变化,随后进入平稳演替阶段;当干扰消失后,在自然界同化作用下能很快地融合在基质内,残存斑块消失。斑块具有较高的周转率(图)。 与干扰斑块在外部形式上似乎有一种正反对应关系。 环境资源斑块(environmental resource patch) 概念:由于环境资源条件(土壤类型、水分、养分及地形有关的各种

环境生态学重点知识点

环境生态学重点知识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环境生态学知识点 第一讲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分为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为地球环境,包括:大气圈对流层、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又称为地理环境。 二、环境的类型 1. 按环境主体分:以人为主体的人类环境、以生物为主体生物体以外的环境 2. 按环境性质分: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3. 按环境范围大小分:微环境、内环境、区域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 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地球上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光 (一)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黄化现象是光与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最极端的典型例子,黄化是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 光合作用饱和点是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到达一 定强度光合效率不会再增加,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合效率 下降,这点谓之饱和点。 光补偿点植物同化器官中,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 氧化碳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按照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程度分为: 阳地植物:适应强光照地区生活。蒲公英、蓟、杨、柳、桦、槐等 阴地植物:适应弱光照地区生活。连线草、铁衫、红豆衫、人参、三七(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光质变化规律空间变化随纬度增加而减少,随海拔升高而增加; 时间变化冬季长波光增多,夏季短波光增多;中午短波光最多,早 晚长波光较多。 生物的适应 植物不同的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的影响是不同的。例如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 动物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紫外光有致死作用,特别是细菌,病毒及微生物,但昆虫 对紫外光有趋光反应。 (三)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 光周期现象生物对昼夜周期变化发生各种生理、生态反应的现象。 植物的光周期临界暗期指在昼夜周期中能诱导植物开花所需的最短或最长 的暗期长度。 根据植物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分为:长日照、短日照、长短日照植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