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分子生态学概述
海洋生物的分子生态学
海洋生物的分子生态学海洋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们中的许多种类在物种数量和生物量方面都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热门的领域。
其中,分子生态学是一种比较新兴的研究方法,它可以揭示海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推动我们更好地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分子生态学是一种基于分子生物学的交叉学科,能够研究海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基因组、蛋白质组和代谢产物组等方面的分子信息,在这些分子水平上研究海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分子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DNA/RNA测序、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
这些方法可以用于研究海洋生物的形态、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DNA/RNA测序DNA/RNA测序是一种确定生物基因组或转录组的方法。
通过DNA/RNA测序可以了解一个生物基因组或转录组的结构、功能和表达情况。
这些信息有助于研究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适应能力。
例如,在适应热带或亚热带海域的生物中,人们可以利用DNA/RNA测序技术发现某些基因表达模式的变化。
这些基因中包括一些与热应激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调节生物的代谢和免疫功能,并帮助其适应不断变化的海洋环境。
代谢组学代谢组学是一种研究生物体内代谢产物的方法。
代谢组学能够分析出生物在不同环境下代谢产物组成的差异,这些差异与生物的适应能力密切相关。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代谢组学技术可以用来分析生物在不同海域中代谢产物的数量、种类和分布情况,从而更好地了解生物如何适应不同海域的环境压力。
例如,在寒冷的北极海洋中,研究者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发现了一些蛋白质质量和脂肪含量的变化,这些变化能够帮助海洋生物适应极端的气温和盐度条件。
蛋白质组学蛋白质组学是一种通过对生物蛋白质的研究来了解生物性能的方法。
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用来研究海洋生物在不同海域中的生长、呼吸和运动等生命过程。
例如,在研究一个物种的肌肉或生殖细胞中的蛋白质时,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细胞在不同的海域中蛋白质的含量和组成存在差异。
分子生态学新
Your company slogan
一、定义及研究内容
LOGO
特点:强调生态学研究中宏观与微观的紧密结合, 优势在 于对生态现象的研究不仅注意外界的作用条件, 而且注意 分析内部的作用机制。[3] 具体来说,分子生态学研究的是怎样利用DNA (基因)、蛋 白质(酶)等生物活性分子的活动变化规律的研究资料来阐 释生态变化的生物分子活动的规律。[2]
LOGO
分子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4]: 1.基于DNA水平的研究 主要研究对象是mtDNA、叶绿体DNA、核糖体DNA 及基因 组DNA (或染色体DNA ); 主要研究方法有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法( RFLP)、扩增片 段长度多态法( AFLP)、PCR法、随机扩增多态DNA 法( RAPD)、 DNA 序列分析法、DNA 指纹图谱法、DNA 杂交技术等。
[6]张于光,李迪强,王慧敏,肖启明.用于分子生态学研究的土壤微生物DNA提取方法[J]应用 生态学,2005,16(5):956-960
Your company slogan
二、应用及相关实例
LOGO
实例二: 环境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和微生物的功能及代 谢机理一向是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热点。 但是,现代分子生物学证实传统的纯培养方法培养的 菌种很有限,大多数的微生物不能用这种传统方法培养, (e.g.深海细菌、嗜热菌等)以至于长期以来对未分离培养的 微生物的了解很少,[7]对它们的功能和代谢方面的研究也因 此受到很大的限制。[8]
医学领域的应用
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种群生存力分析和生活史研究
Your company slogan
二、应用及相关实例
LOGO
实例一: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是通过分析样品中DNA 分子的种 类、数量和多态性等基因组信息来反映环境微生物的种 类、种群数量和群落变化等信息的分支学科。 建立高效、可靠的微生物总DNA 提取方法是进行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的基础, 而DNA 的纯化是获取高 纯度微生物总DNA 的关键步骤,根据张于光[6]等的研究, 变性剂加SDS 高盐法是一种更为高效、可靠且适合于环 境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的DNA 提取方法.
微生物的分子生态学研究及应用
微生物的分子生态学研究及应用第一章前言微生物是指那些以单细胞结构为主体,体积小、形态简单、代谢特异、数量极其丰富的微型生物。
它们不仅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种环境中,同时也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微生物的快速繁殖能力及其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需要我们对其生态学进行深入了解和探讨。
分子生态学是指运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研究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态学特性。
它通过对微生物的基因组、蛋白质组等信息进行分析,揭示微生物的分类、分布、数量变化等信息,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思路。
本文将从微生物的分子生态学研究及应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二章微生物的分子生态学研究2.1 分子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分子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发展历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主要是应用比较生化学、16S rDNA序列比对等技术进行微生物资源的分类和鉴定。
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随着PCR技术的发展,分子生态学开始广泛应用于微生物数量、结构和分布等方面的研究。
第三阶段是21世纪后期至今,分子生态学技术不断更新和完善,其应用领域也得到了大幅扩展,如人类肠道微生物组计划、海洋微生物组计划等。
2.2 分子生态学的技术手段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子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迅速改进和完善。
常用的分子生态学技术手段主要包括PCR扩增技术、DGGE、T-RFLP、Pyrosequencing等。
PCR扩增技术是将微生物DNA进行复制,并通过分离、纯化、测序等操作进行进一步分析。
DGGE是以DNA双链分子电泳模板为基础,通过电泳运动中不同尺寸DNA分子的迁移速率差异分离和鉴定微生物基因型。
T-RFLP是指利用酶的限制性作用剪切PCR 扩增产物,以产物大小和酶切后剩余DNA片段的长度差异作为鉴定微生物群落的手段。
Pyrosequencing是一种通过检测碱基添加反应释放的光信号,进行高通量DNA测序的新技术。
分子生态学复习资料汇总
分子生态学名词解释等位酶:(Allozyme)同一基因位点的不同等位基因所编码的一种酶的不同形式。
突变:Genic mutation:基因突交是指基因组DNA分子发生的突然的、可遗传的变异现象。
从分子水平上看,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
替换:即一种核苷酸被另一种核苷酸所取代。
•碱基替换有两种类型:转换是发生在嘌呤之间(A和G)或密啶之间(C和T)的变换;颠换则指嘌呤和嘧啶的变换。
•转换比颠换更频繁。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在生物体外,利用一小段DNA作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将材料dNTPs复制成跟模板互补的DNA链。
PCR每个循环可分为三步:DNA变性、引物退火、新合成序列的延伸。
单亲遗传( uniparental inheritance):基因和遗传因子仅遗传自一个亲本。
该术语最常用于描述线粒体和质体基因组的遗传(包括叶绿体基因组cpDNA),以及有性繁殖生物中一些性染色体的遗传。
双亲遗传( biparental inheritance):基因与遗传因子遗传自两个亲本;仅适用于有性繁殖生物。
共显性标记:( co-dominant markers)可以区分杂合子与纯合子的分子标记。
显性标记:( dominant markers)难以区分纯合与杂合个体的分子标记。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一种显性分子标记技术,用一种或多种限制性内切酶,对整个基因组或预选的DNA片段进行消化,从而生成多条DNA 片段。
所获得的带型取决于相应的DNA序列的变异水平,因为每一个体中DNA序列的变异会影响限制性酶切位点的数量。
单核苷酸多态:(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 )由单核苷酸替换所导致的两条DNA序列间的一个变异。
微卫星(microsatellite):一种DNA片段,由短的串联序列组成,通常以不超过5个碱基对的单元重复多次,如:在(AG),代表的微卫星片段中,序列AG重复了10 次。
分子生态学
分子生态学1.什么是分子生态学?答:分子生态学的诞生是以1992年的《Molecular Ecology》创刊为标志的,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分子生态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宄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机理及其分子机制的科学[1,2]。
它是生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特点是强调生态学研宄中宏观与微观的紧密结合,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来解决种群水平的生物学问题[3]。
2.什么是遗传多样性?衡量遗传多样性水平的参数有哪几个?1)什么是遗传多样性?答:J.McNeely(1990)的定义将遗传多样性定义为:蕴藏在地球上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个体基因中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1992年在“全球生物多样性策略”纲领性文件中明确地定义为: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同种显著不同的群体间或同一群体内的遗传变异。
是对一个种群的基因库中遗传因子多样化的测度。
[4]2) 衡量遗传多样性水平的参数有哪几个?答:整体杂合度、多态位点的比例和各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等( Hedrick , 1985;Nei, 1987; Richards and Leberg , 1996)。
具体如下:等位基因频率和等位基因数;杂合度、基因多样性和多态信息含量;F-统计量。
[5]3.什么是种群遗传结构,怎么样表示种群遗传结构?答:种群的遗传结构(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是指一个种群内的遗传变异程度及其在群体间的分布模式,或指种群中各种基因的频率以及由这些基因决定的基因型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曲若竹等,2004)。
用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交配与繁殖模式、种群遗传分化、种群间基因交流模式等表示种群的遗传结构。
[6]4.什么是遗传漂变、有效种群大小、种群瓶颈、奠基者效应(建群者效应)?遗传漂变指在群体遗传学中,由小群体引起的基因频率随机减少甚至丢失的现象。
[7]有效种群大小是指一个种群中能将其基因连续传递到小一代的个体平均数。
生态学实验技术第三讲 分子生态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分子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主要包括两大类:
基于DNA层次的研究方法和基于蛋白质层次的研究方 法。
DNA层次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线粒体DNA、叶绿体 DNA、核糖体DNA、基因组DNA;
• 蛋白质层次的研究多采用多位点等位酶技术。
有些酶(如ACP、EST、PER等)的结构尚不清楚。这些酶系 统的位点数目很多,酶谱相当复杂,酶谱的解释如无可靠的遗传 分析为基础,会产生多种可能的解释,其结果往往不可靠。
3 电泳胶的制备
酶电泳的介质有多种,最常用:淀粉凝胶和聚丙烯酰胺凝胶。 与聚丙烯酰胺比较,淀粉无毒,且显色效果和聚丙烯酰胺胶
酶是基因编码的产物,在电场中迁移率的改变可反 映酶蛋白的大小、构形和肽链氨基酸的序列变化,即编 码DNA 顺序上的变化,通过分析酶谱的变化可获得所需 的遗传信息。
在酶谱分析中,等位酶是常用的分析工具。 等位酶是同一基因位点的不同等位基因所编码的同 一种酶的不同形式,等位酶作为基因表达的产物间接反 映酶基因位点及等位基因的变化,是衡量遗传变异的重 要遗传标记。
分子标记的种类与历史
蛋白质:同工酶(等位酶):六十年代以来 核苷酸序列和片段:tRNA(1965) • 1980年以来: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 • 1984年以来:SSR(短重复序列标记) • 1990年以来:RAPD(随机扩增长度多态) • 1993年以来:AFLP(扩增片段长度多态)
一 等位酶技术
基本过程包括:
DNA提取、限制性酶切、PCR扩增、分子杂交、基因构 建、DNA测序或指纹谱带测定。
目前,常用分子标记技术包括:
分子生态学
DNA序列分析
• 是通过测定基因或基因片段DNA一级结构 中核苷酸序列组成来比较同源分子之间相 互关系的方法.
• 能够精确显示个体间DNA碱基差异. • 可以利用序列分析数据来解析物种进化历
史.一般来说,两个个体所共有的碱基突变越 多,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近.
• 线粒体DNA和叶绿体DNA测序在生物进化 历史研究中使用比较普遍,因为是母系遗传, 缺乏重组,分子小,拷贝数高,易于操作并能够 较为容易地追拟个体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基因流
• 是指由于配子或个体的扩散迁移等原因导 致一个种群的基因进入到另一个种群的基 因库,通常使接受这些基因的种群的基因频 率发生改变.基因通常在种内流动,但是,偶尔 会在种间流动,如转基因或种间杂交.
• 扩散或迁移先于基因流,但是不等于基因流, 到达一个新环境中的生物如果不能繁殖,就 不能产生基因流.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
(RFLP)
• 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从生物中提取的模板DNA,使 其成为不同长度的DNA片段,再用琼脂糖电泳将这 些片段分离,并转移到硝酸纤维素或尼龙膜上.
• 用专一序列的标记DNA探针在膜上与膜板DNA杂 交,用自显影显色或发光显示与探针同源的DNA片 段.分析其种群内和种群间的差异.
同工酶技术
• 催化同一种反应而结构不同的一簇酶.如果 是等位基因决定的同工酶,又称等位酶.
• 由于同工酶的分子量和电荷有差异,可以利 用凝胶电泳技术将其分开,通过染色和扫描, 利用计算机分析软件进行差异分析.
• 可以根据酶带的变化判断种群内不同个体 间基因位点及等位基因的变异性,也可以比 较不同种群间遗传变异的差别.
• 小卫星DNA指纹技术可以有效检测个体间 亲缘关系.
• DNA序列中存在三种类型:单拷贝序列、 中等程度重复序列和高度重复序列。重复 序列就是一种序列在DNA分子中重复出现 几百次、几千次、几万次甚至百万次,它 们约占DNA总序列的3~4%(人类10%)。每 个重复序列在300个核苷酸长度之内,由于 高度重复序列经超离心后,以卫星带出现 在主要DNA带的邻近处,所以也被称为 “卫星DNA”。卫星DNA中的重复序列单元 则称为“小卫星DNA”。
分子生态学 第三章分子鉴别
张军丽 中山大学 JUNLIZHNAG SYSU
3.1.2 杂交 分子标记与形态,地理分布数据结合起来
例:长白松 Pinus sylvestriformis
张军丽 中山大学 JUNLIZHNAG SYSU
长白松Pinus sylvestriformis
张军丽 中山大学 JUNLIZHNAG SYSU
张军丽 中山大学 JUNLIZHNAG SYSU
3.2.3 林地演替
这方面的研究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不同演替阶段 的种群多样性如何?我们几年前对鼎湖山不同演替 的3个群落中的优势树种的分析说明种群的遗传结 构在不同演替阶段是有变化的。
张军丽 中山大学 JUNLIZHNAG SYSU
三个种群(鼎湖山)在不同演替群落中的遗传结构分布
0.2
0.15
0.1
0.05
0
-0 .0 5
-0 .1
-0 .1 5
-0 .2
-3
-2 .5
-2
-1 .5
-1
-0 . 5
0
0.5
1
1.5
2
2.5
0.15 0.1 0.05 0
-0.05
0.8
-0.1
0.6
-0.15
0.4
-4
-3
-2
-1
0
1
2
3
0.2
0
-0.2
-0.4
-0.6
-2
-1
0
2
3
4
5
图1 厚壳桂(中生树种)在演替中期群落与顶极群落中的遗传结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遗传结构分化 图2 椎栗(阳生树种)在演替初、中、顶极群落中的遗传结构分布,同样表现出明显的遗传结构分化 图3 荷木(广适树种)在演替初、中、顶极群落中的遗传结构分布,没有明显的遗传结构分化
分子生态学简介
分子生态学简介一、概念:分子生态学的诞生是以1992年的《Molecular Ecology》创刊为标志的,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分子生态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机理及其分子机制的学,它是生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特点是强调生态学研究中宏观与微观的紧密结合。
二、研究内容:1、分子种群生物学(1)行为生态学亲缘关系与亲本分析(2)保护生物学进化遗传学、保育遗传学(3)种群遗传学。
2、分子适应研究各种内部外部因素对于基因表达的影响。
3、分子生态学技术发明新方法。
4、分子环境遗传学种群生态学、基因流、重组生物释放、自然环境中的遗传交换5、遗传生态栽培学。
三、研究技术:1、等位酶技术“等位酶”(allozyme)指一定基因位点上不同的等位基因编码的酶;“同工酶”(isozyme)指通过电泳鉴定的染色功能相同的酶的不同生化形式。
等位酶是同工酶的一种特殊形式,有时也叫等位同工酶。
采用蛋白质电泳获得多位点等位酶的谱图是分子生态学研究中最有价值的资料之一。
“等位酶”分析技术基本成熟,它的基本要求是按个体提取具有活性的酶,然后电泳、染色。
为正确解释等位酶带谱,通常要了解每一种等位酶变异的遗传基础,至少分析10~20个独立分离的多态性位点,才能达到统计的可信度。
等位酶技术操作相对简单,花费少,统计方法标准,并且有大量的前人资料可以借鉴,但对于一些狭域分布的地方种群,往往缺乏多态性的位点,无法进行等位酶分析。
分析时一定要保持酶的活性,这也是该技术局限性所在。
2、基因指纹(DNAfingerprint)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DNA分析技术成为生态学家探讨种群遗传变异的必然选择。
DNA相对于等位酶而言,具有更丰富的变异,甚至能够提供区分个体的特异性“指纹”(fingerprint),同时试验材料易于获得,从化石到活体材料都可以用,且所需材料微少。
分子生态学概念
分子生态学概念分子生态学是一项研究在生态系统中种群、物种与群落水平上,分子遗传学、生态学、进化生物学以及生态系统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
具体而言,分子生态学旨在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DNA/RNA、微生物群落组学等多样方法,探究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内生物体和生物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旨在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生态学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支持。
众所周知,生态系统由不同种群、物种和群落组成,这些生物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
分子生态学依托于分子遗传学的进展,将种群遗传学、数字生态学和物种互作网络等生态学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技术结合起来,以分子水平为依据,探索生物体的分布、适应性、群落稳定性等问题。
因此,分子生态学在加深对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的认识、揭示群落演化的机制、预测和控制环境变化对生物系统的影响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分子生态学的应用领域中,种群遗传学和DNA指纹技术被广泛运用。
在诸多生态系统中,种群大小、群体分布、迁徙路线以及群体分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到种群遗传多样性的水平和分布。
通过采集生物样品,提取样品中的DNA,运用PCR扩增技术,得到PCR产物后,再进一步利用电泳技术进行分离和检测,最终获得关于种群遗传多样性的信息。
此外,DNA指纹技术也可以用于对生物样品的鉴定,如微生物样品中病原体的检测和人体指纹的识别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检测和监测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的健康状况,也为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管理者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微生物群落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为分子生态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微生物是自然生态系统中最为丰富和多样的生物体,其数量之多以及占地广,则超越了大多数其他生物体。
微生物群落组学则是借助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内微生物组成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期建立微生物分布模型,剖析微生物群体功能和作用,预测生态系统变化对微生物群体的影响。
在分子生态学的研究中,微生物群落组学技术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既可以用于研究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密度和活性,又可以用于研究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关系,如微生物共生、共存和竞争等。
《分子生态学》课件
在分子生态学中,分子标记技术可用于物种鉴定、种群遗传结构分 析、亲缘关系鉴定等方面。
分子标记技术的优势
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生物体的遗传特 征,有助于揭示种群结构和遗传多样性。
生物信息学方法
生物信息学方法
利用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生物学数据进行分析 、整合和挖掘。
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是生态系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维护生态平衡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03 分子生态学研究方法
CHAPTER
基因组学技术
基因组学技术
利用全基因组测序、基因表达谱分析 等技术,研究生物体内基因组的组成 、结构和功能,以及基因表达的调控 机制。
生态恢复
通过分子生态学手段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恢复和重建方案,如植被恢复、土壤微 生物群落重建等。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
受损生态系统修复
针对受损生态系统,利用分子生态学方法研究生态系统内部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 制,提出生态系统修复方案。
生态工程设计
基于分子生态学原理,设计生态工程,如人工湿地、生态浮床等,以实现生态环境的改 善和修复。
种群动态与进化
种群动态
种群动态是指种群数量和结构的变化 规律,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受到环境因素、种间关系、种内 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种群进化
种群进化是指种群在适应环境变化的 过程中,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导致种 群特征的演化。种群进化是生物多样 性的重要来源之一。
生态位与物种共存
生态位
生物多样性保护
分子生态学研究有助于保护生物 多样性,维护地球生态平衡。
《分子生态学》教学大纲
《分子生态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掌握分子生态学发展史与基本原理;掌握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掌握微生物、植物和海洋分子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主要分子生物学技术;了解应用生物技术治理环境污染的分子机理;了解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生态学基本手段。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分子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研究方法在不同方向生态学领域的应用,并了解分子生态学与生物信息学的前沿,从思想上明确认识分子生态学在生态学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各教学环节的实施注重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分子生态问题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学风。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分子生态学的发展史第一节生态学与分子生态学第二节分子生态学的主要内容与任务第三节分子生态学的科学地位第四节分子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第五节分子生态学的发展轨迹第六节当今分子生态的发展第七节分子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发展方向第八节分子生态学的新方向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分子生态学发展、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分子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第一节分子生态学概念的提出第二节分子生态学系统概念习题要点:分子生态学的概念、与微观和宏观生态学的联系第三节分子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习题要点:分子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第四节生态学中的遗传学习题要点:分子进化的中性论和选择论;生态遗传学的概念;基因型、表现型和表型可塑性的概念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分子生态学的概念、研究对象;掌握生态遗传学、基因型、表现型和表型可塑性的概念;理解分子进化的中性论和选择论;第三章分子生物学第一节生命与核酸的共同起源第二节DNA和RNA的结构第三节蛋白质组信息学习题要点:蛋白质组学的概念和分类、相关技术第四节分子生态方法习题要点:分子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及常用技术第五节免疫学第六节遗传密码基因表达习题要点:遗传密码的特性及基因工程的应用第七节基因组信息学习题要点:遗传图谱、物理图谱、序列图谱和基因图谱的定义第八节DNA习题要点:DNA的结构和种类第九节基因芯片习题要点:基因芯片的分类、特点、基本流程和应用本章重点、难点:DNA、RNA的结构;分子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及常用技术;遗传密码特性及基因工程应用;基因组信息学的应用;基因芯片本章教学要求:掌握DNA、RNA的结构,DNA的种类;掌握基因组信息学的应用;理解基因芯片的分类、特点、基本流程和应用。
最新3分子生态学
• 3、 遗传变异检测 序列分析 片段分析
一 、突变体的筛选与使用
• 突变体的筛选与使用在重要生态功能的 分子基础(分子生态学)研究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并被欧美一流的学者首选。
诱导突变
已有的突变材料
一定生态条件下筛选
生态功能对比研究
基因定位和测序
得到基因突变与生态功能的关系 得到基因突变与生态功能的关系
• 4 贝斯法:检验观测数据与理论假设的偏离是 否大到否定假设的程度,或者现有数据是否足 以支持作出有关结论(Shoemaker et al. 1998).
2-3 分子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 1 、突变体的筛选与使用。 • 2、分子标记 (蛋白质,DNA)
线粒体DNA标记 叶绿体DNA标记 细胞核DNA标记(单拷贝DNA,核糖体DNA, 微卫
3分子生态学
内容
• 1 分子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 2 分子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 3 分子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 4 前沿进展举例
2-2:分子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 一 分子进化的中性理论(neutral theory of molecular evolution):
• 1、 理论核心:分子水平上的绝大多数突变是选 择上中性的,因而他们在进化中的命运是随机漂 变的,而不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
3、单拷贝核DNA标记
• 单拷贝核DNA:核基因组中拷贝数为1的DNA 序列(scnDNA);
• 优点:对运用朔祖理论进行进化谱系分析非常 重要且十分有效;
• 缺点: • (1)目前通用的scnDNA 标记较少,不得不为
每一研究对象建立一套scnDNA标记; • (2)二倍体或多倍体杂合性的存在,使单倍
分子生态学
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分子生物学的产生、概念、内容、途径、研究手段、应用领域和研究热点。
自十九世纪下半叶出现生态学一词至令,已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发展,生态学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结构和成熟的理论体系。
生态学主要研究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众多宏观水平的生态学问题,因此,在整个生态学研究内容中,环境分析与生态现象的数学数量分析模拟的内容占了主要部分,其中数量生态学占重要地位。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与虚拟技术的发展,生态学的数学研究必将会有更多的应用,宏观层次生态规律的认识必将会有更新的认识,许多生态问题会有更好的数学答案。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生态学中许多生态现象与生态规律的分子机理却研究得很少,而生态学的发展迫切要求用基因、蛋白质、酶等生物分子活动规律来阐释生态规律的进化、演变过程的机理。
分子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为此提供了完整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1分子生态学的概况1.1分子生态学的产生一般认为生态学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科学,而基因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态学的发展迫切要求用基因、蛋白质、酶等生物分子活动规律来阐释生态规律的进化、演变过程的本质和机制。
近20 年来,分子生物学无论在基础理论方面还是在技术开发应用方面均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的产生和完善使分子生物学不断向生物科学的各个领域渗透;伴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向生态学的渗透和发展,一个由这两个学科相结合的英国生态学学会主办的国际性杂志《分子生态学》于1992 年创刊(1992),这标志着分子生态学已经成为生态学的一个新分支学科。
它是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互渗透的产物,分子生态的的理论与方法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展现了生态学从宏观到微观全方位蓬勃发展的景象。
1.2 分子生态学的概念分子生态学属生态学的研究范畴。
与普通的生态学研究所不同的是它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层次是基因、酶等分子水平,研究结论是用基因等生物分子活动规律的语言表达,研究对象是各种生态现象与生态问题。
分子生态学及其在环境污染生态学中的应用
分子生态学及其在环境污染生态学中的应用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对环境保护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分子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分子生态学及其相关生态系统中生物体分子水平的方法和理论,它已经成为环境污染生态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分子生态学及其研究对象分子生态学主要研究生物体分子(如DNA、RNA和蛋白质等)在生态系统中的分布、代谢和相互作用等问题。
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生物体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等分子级别的信息载体。
分子生态学所研究的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单位,而分子水平则决定了生物对环境因素的敏感性和适应性等特性。
二、分子生态学在环境污染生态学中的应用1.污染生态学研究:分子生态学可以为环境污染的监测、评价和控制提供准确和可靠的方法和手段。
通过研究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如细菌、蚯蚓、植物和鱼类等)的分子水平的变化,可以更精确地判断污染的类型和程度,并确定有效的治理措施。
例如,细菌的基因可以被用作污染源的指示生物,监测地下水和土壤中的有害物质浓度等;植物的基因可以很好地用于评价土壤质量和化学物质对植物生长的毒性等。
2.环境修复:污染治理通常需要通过生物修复来降低含污染物的土壤和水体上污染的程度。
分子生态学可以发掘和利用具有生物降解能力的菌群和植物,以促进土壤和水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从而达到节约资源、低成本和环境友好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利用GM技术的方式可以产生对污染物有良好降解能力的植物和微生物,这将有助于加速植物和微生物的恢复能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遗传毒性:环境污染物不仅会影响生态系统中生物体的数量和种类,也会对生物的基因、代谢、蛋白质等方面的功能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导致遗传突变和突变频率的增加。
分子生态学可以通过检测生物体中的基因突变、DNA损伤、代谢异常等来判断环境污染对生物体的遗传毒性。
同时,分子生态学还可以为环境安全评估和环境法规提供基础依据。
分子生态学
同工酶
同工酶:是指一类底物相似或完全想通的酶蛋白,即催化同一种反应 而结构不同的一簇酶。 不同的同工酶,可以用凝胶电泳技术将它们分开,染色后,显示同工 酶谱 酶蛋白分子组成差异反应调控表达这些酶蛋白的基因的差异。
例:利用同工酶技术来研究种群遗传变异
表 果蝇5个种群在18个酶座位下的多态性水平和杂合度
SSR 标记特点: (1)数量丰富,广泛分布于整个基因组; (2)具有较多的等位性变异; (3)共显性标记,可鉴别出杂合子和纯合子; (4)实验重复性好,结果可靠; (5)由于创建新的标记时需知道重复序列两端的序列信息,因此其开发 有一定困难,费用也较高。
实时定量PCR技术
是指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利用荧光信号积累实时监测整 个PCR进程,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2)典型的AFLP分析,每次反应产物的谱带在50-100条之间,所以一次
分析可以同时检测到多个座位,且多态性极高; (3)表现共显性,呈典型孟德尔式遗传;
(4)分辩率高,结果可靠;
(5)目前该技术受专利保护,用于分析的试剂盒昂贵,实验条件要求较高。
SNP(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个体间基因组 DNA序列同一位置单个核苷酸变异 (替换、插入或缺 失)所引起的多态性。
最重要的功能: 可以让我们了解某个特定表型的性状发生与其调控基 因的表达之间的关系。 由于RNA仅在基因表达时转录,样本中RNA的量可以代表基因表达量。 RNA→反转录成cDNA→用实时定量PCR测定cDNA含量
相对于其它分子标记,更多用于生物对环境的分子适应机制的研究
分子生态学
现代微生物学03-微生物分子生态学
二、微生物多样性的基因组学分析方法
Cultivation of isolates
FISH
SAMPLE
In situ PCR
Microarray
Extraction
Hybr谱法 •分子杂交法 •定量PCR分析法 •基因序列系统发 育分析法 •
建立16 S r RNA系统发育树的意义
a)使生物进化的研究范围真正覆盖所有生物类群;
传统的生物进化研究,主要基于复杂的形态学和化石记载,因此多 限于研究后生生物(metazoa),而后者仅占整个生物进化历程的1/5
b)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正确衡量生物间系统发育关系的方法;
c)对探索生命起源及原始生命的发育进程提供了线索和理论依据; d)突破了细菌分类仅靠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性的限制,建立了全 新的分类理论;
(4) The N-terminal portion of the B protein was thought to catalyze the ATP-dependent supercoiling of DNA while the C-terminal portion to support the complexation with the A protein and the ATPindependent relaxation.
e)为微生物生物多样性和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建立了全新的研究理 论和研究方法,特别是不经培养直接对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进 行研究。
“Taxonomists' counts suggest that insects dominate the diversity game, but new analyses reveal that microbes are the real winner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 分子生态学概述分子生态学是90年代初新兴的一门生态学学科分支,它一经产生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
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背景出发,对分子生态学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
Burke等(1992)和 Smith等(1993)分别在《分子生态学》(《Molecular Ecology》)的创刊号和第二期首卷的社论中解释了分子生态学的概念。
这个概念注重动植物和微生物(包括重组生物体)的个体或群体与环境的关系,认为分子生态学是分子生物学与生态学有机结合的一个很好的界面。
它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来研究生态学或种群生物学的方方面面,阐明自然种群和引进种群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评价重组生物体释放对环境的影响。
向近敏等(1996)则将分子生态学与宏观生态学和微观生态学对应起来,认为分子生态学是研究细胞内的生物活性分子,特别是核酸分子与其分子环境关系的。
这个概念强调有生命形式的细胞内寄生物(如分子形式的病毒等)及其有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和分子与其相关细胞之间的各种活性分子,直至分子网络相互作用的生理平衡态和病理失调态的分子机制,从而提出促进生理平衡和防止病理失调的措施和方法。
由于本章作者的生物学专业背景,所以只能从一般意义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上对分子生态学作一肤浅的介绍。
Burke等(1992)的结论说明了 《Molecular Ecology》中所发表文章的范围:①分子群体生物学,包括群体和进化遗传学、行为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②分子环境遗传学,包括种群生态学及基因流、重组生物体环境释放的生态学方面和自然环境中的遗传交换;③分子适应,包括遗传分化及生理适应、环境对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及一些方法和技术等。
如果从一般意义上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理解分子生态学的话,上述几个方面可以作为分子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来理解。
当然,分子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不仅仅限于此,正如 Smith等在 《Molecular Ecology》第二期首卷的社论中所指出的那样:分子生态学不是简单的分子技术在生态学问题中的应用,而是代表着一个新兴的学科,具有着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互交叉的强大活力。
3.1 分子生态学产生的背景虽然分子生态学这一概念是在最近几年才正式提出的,但是类似的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70多年前。
从分子生态学的发展历史来看,主要有三门分支学科为分子生态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它们是:群体遗传学、生态遗传学和进化遗传学。
虽然生态遗传学可能是分子生态学的最直接来源,但是,为了叙述的整体性,以下论述将不会有意将这三者分隔开来。
经典生态遗传学主要是论证和测度自然系统中选择的重要性(Real 1994)。
Ford认为,Gerould 1921年对一种蝴蝶(Colias philodice)在可见的被捕食过程中一个隐性基因的选择性本章作者:魏 伟第3章分子生态学概述21消失(selective elimination)的分析,可以说是生态遗传学研究中的首例(Real l994)。
Merrell(1981)在《生态遗传学》中指出,Turesson即使不是最早研究生态遗传学的学者,也是最初的研究者之一。
Turesson的工作主要是进行植物种与生境和气候关系的研究。
而Cain 和Provine(1994)则认为,Elton(1924)将动物数量的波动和非适应习性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是联系生态学和遗传学的第一位学者。
Elton在一篇名为“动物的数量和适应”的文章中指出,当生态学和遗传学各自飞速发展并不断更新概念的时候,如果以一种大概和初步的形式来考察这两者之间的未知领域,将可能会有很大优势。
Elton认为,达尔文具备对生存竞争明晰的洞察力,但缺乏有关变异的可靠理论。
遗传学家则相反,他们能够很好地理解变异但没有有关生存竞争的知识,即有关种群竞争及其他类似内容的生态学知识(Cain,Provine 1994)。
Ford(1964)在他的经典著作《Ecological Genetics》中,给生态遗传学下了这样的定义:生态遗传学“是将野外和实验室工作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并指出,生态学的研究成果指示着生物体之间及其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因此,“生态遗传学也是研究野生种群对其生存环境的调整(adjustments)和适应(adaptations)”,“它支持这样一种方法,就是研究目前发生的进化的实际过程,这是唯一直接的方法”。
Endler(1994)综述了遗传变异和生态学的联系,认为遗传变异普遍存在于许多物种内,所以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会改变变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
同时,遗传变异也会显著影响种内以及食物链上其他种的种群动态。
生态特征的自然选择可能影响所有的生态学现象,也会影响有关这些特征的遗传变异。
例如,遗传变异的程度决定着进化可塑性的程度。
如果环境变异的振幅和时间尺度与一个种的遗传变异相比相对较小的话,它将允许进化对多变的自然选择作出反应,如果环境变异和变化相对一个种的遗传变异来说较大的话,那么这个种将会灭绝。
群体遗传学是应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研究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遗传学分支学科,是孟德尔定律与数理统计方法相结合的产物(王喜忠,杨玉华1992)。
1908年,Hardy和Weinberg分别独立发表了群体遗传平衡的文章,文章中将孟德尔定律用于随机交配的大群体,提出所谓的Hardy-Weinberg定律,为群体遗传学的诞生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在Hardy和 Weinberg之后的 20年中,R.A.Fisher、J.B.S.Haldane和 Sewall Wright研究出了孟德尔遗传的群体结果。
ZO世纪30年代初,经典群体遗传学的数学理论已经基本上完整。
Dobzhansky于 1937年出版的《物种的遗传和起源》第一次肯定了群体遗传学的重要作用(Allard 1989)。
20世纪中期,人们逐步认识到DNA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蛋白质是基因的初级产物。
继Watson和Crick(1953)发表DNA的双螺旋结构之后,一些分析和分离生物大分子的生化技术也逐步发展起来。
在这期间,出现了分离蛋白质的淀粉凝胶电泳方法。
根据酶活性显色的方法也发展起来,并出现了“同工酶”(isozyme)这个词(Hunter,Markert 1957;Markert,Moller 1959);Ornstein,Davis(1959)介绍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Kohn于1957年证实了乙酸纤维素膜的应用。
正是这些技术的支持,生物大分子技术开始应用于群体遗传学的研究。
Lewontin(1991)指出,电泳技术是进化遗传学研究中的一个里程碑(milestone),它将DNA序列带进了群体遗传学的研究。
有三篇文章(Hubby,Lewontin 1966;Lewontin,Hubby 1966;Harris 1966)在分子群体遗传学研究的历史中值得一提。
Harris的文章是有关人类遗传学研究的。
Huhby和Lewontin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研究了来自 5个采集地的Drosophila pseudoodscura的 32个品系间酶蛋白的遗传变异,其文章侧重于方法和酶谱的探讨和展示。
Lewontin和Hubby22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1966)的文章则根据前文的实验结果,对群体多态位点和基因组杂合度比率进行了统计。
其中,后者(Lewontin,Hubby 1966)被后来的研究者们引用较多,可以说它对分子群体遗传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生命科学发展的一般过程是这样的,一种新技术首先应用于人类和动物学的研究,而且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然后植物学的研究也会借助这项新技术。
通过凝胶电泳应用同工酶检测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的这项技术就是这样。
继Lewontin和Hubby(1966)将这项技术应用于果蝇的研究之后,Selander和 Yang(1969)将它用于家鼠的研究,随后才由 Allard等(1975)用于植物群体的研究。
一般认为,R.W.Allard是实验植物群体遗传学的奠基者(Brown等1989)。
同工酶电泳技术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
May(1992)综述了酶染色和分析的方法。
然而,由于酶电泳技术只能检测编码酶蛋白的基因位点,因此所检测的位点数目也受现行酶电泳和染色方法所限而不能很多(最常见的酶系统一般在30个左右)。
May(1992)给出了58种酶的显色方法。
一批同工酶位点的变异并不一定代表整个基因组的变异,而且有一些“隐藏”的变异性可能无法通过酶电泳技术检测出来,所以酶电泳技术可能会低估遗传变异的水平(Rid-er,Taylor 1980;葛颂,洪德元 1994)。
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早期,重组DNA和DNA分析的进展清楚地显示它们将是检测群 体变异的具有发展前途的方法。
Avise等(1979)用6个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来自白足鼠属(Per-omyscus)3个种的 23个样本的 mtDNA,首次发现,地理群体内和群体间的 mtDNA序列异质性可以用来研究个体和群体间的亲缘关系。
Kreitman(1983)从5个Drosphila melanogaster 的自然群体中克隆了11条乙醇脱氢酶(Adh)的基因,发现DNA序列变异能够揭示很多早先隐藏的多态性,这些DNA序列多态性(43个)中,只有1个导致了l个氨基酸的变化,这个变化引起了几乎所有群体中的2个酶电泳变异(快的Adh-f和慢的Adh-s)。
诚然,无论是从高分辨率还是从便于解释的角度来讲,DNA测序是研究群体的比较最理想的方法。
然而,在群体比较时,大量个体的测序工作是非常费时和费钱的(Hoelzel,Green 1992)。
自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发明以后,DNA序列数据的获得以较快的速度进行,一系列的此类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Powell(1994)相信,大约10年左右,在PCR技术的帮助下将会完全揭示种间遗传变异的特征。
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转基因生物释放到环境中去。
这些遗传修饰生物体(GMOs)的大量释放,且其遗传上越新,使产生新的生态学问题的可能性越大”(Williamson 1992)。
转基因生物的释放除了会引起有关伦理道德的争论外还具有很大的风险(钱迎倩,马克平1995,1998):①对环境潜在的风险,包括转基因节肢动物的潜在风险。
如转基因作物本身可能变为杂草;转基因作物使其野生近缘种变为杂草;转基因作物可能通过“非目标效应”影响到环境中有益的生物;抗除草剂作物培育成功导致的除草剂或其他化学药剂的大量使用将造成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
②转基因作物可能产生新的病毒或新的疾病。
③转基因微生物的释放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因为尚未鉴定、定名或研究的大多数微生物不同种、属之间的自然基因转移比较频繁,而新插入的带有明显选择优势的基因又会在整个微生物界传播,因此给评估某些经遗传修饰的微生物的长期影响带来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