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高一地理高一地理《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案湘教版.docx
湘教版新教材学高中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实例,解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1.通过图文材料,分析外力作用的表现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综合思维)2.观察、描述常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说出其特点及成因。
(地理实践力)3.能够分析不同地区的典型地貌类型及成因。
(区域认知)一、外力作用的表现及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
2.塑造地表形态的外力:流水、风、冰川等。
3.过程:风化侵蚀的产物,经搬运作用离开原来的位置,随着河流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这些物质又在地表沉积下来。
二、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1.含义: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2.类型及作用类型作用物理风化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化学风化伴随着岩石化学成分的改变生物风化生物参与下的风化作用,是通过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进行的[图表点拨] 教材第37页图2—38,该图展示出生物风化作用。
1.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形式作用地区形成地貌侵蚀切割作用构造抬升区青藏高原周边山高谷深、水拍云崖的雄奇景(1)含义:河流中挟带的泥沙,在流速降低时,会发生机械沉积作用,在河床上沉积下来。
(2)特点:从上游到下游,河流沉积物逐渐变细。
(3)形成地貌:在构造沉降区,河流可形成冲积平原。
四、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风蚀作用(1)含义:指风力对地表岩土的破坏作用。
(2)类型:1吹蚀作用:指地表的松散沙粒或基岩上的风化产物,在气流作用下被吹扬。
2磨蚀作用:指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在运动过程中,沙粒对地表物体进行撞击和摩擦,或者在岩石裂隙和凹坑内进行旋磨。
(3)对地貌的影响:造成地表物质的损失,使地表遭到破坏,从而形成各种风蚀地貌。
2.风积作用(1)含义:指风所搬运的沙粒由于条件改变而发生堆积。
(2)对地貌的影响:形成各种形态的沙丘。
(1)干旱区有风力侵蚀作用,没有流水侵蚀作用。
()(2)“泥沙俱下”是指沉积作用。
2020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2.2.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 湘教版必修1
第2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考试标准】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表现为①风化、侵蚀、搬运、②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其结果使地表趋于③平坦。
2.外力作用可以形成侵蚀—堆积地形:3.外力对地表的沉积作用:大河中下游地区⑦地壳下沉、泥沙沉积形成⑧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干旱地区,沙粒沉积形成⑨沙丘。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有利影响如⑩修建梯田等。
不利影响如毁林开荒、⑪围湖造田等。
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必考a 、c)干旱半干旱地区、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外力作用及形成的地貌分别是什么? 提示:(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探究归纳] 外力作用与地貌1.侵蚀作用和风化作用与地貌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等形成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学以致用]读宁夏平原分布图,完成(1)~(2)题。
(1)从外力作用的角度看,宁夏平原的形成受到( )A.流水侵蚀B.流水沉积C.挤压下陷D.断裂下陷(2)贺兰山是我国的( )A.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B.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分界线C.种植业和畜牧业分界线D.中、西部经济地带分界线解析第(1)题,宁夏平原是地壳断裂下陷、流水沉积形成的。
流水沉积属于外力作用。
第(2)题,贺兰山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分界线是400mm年等降水量线,而贺兰山的降水量是200mm年等降水量线。
答案(1)B (2)A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必考c)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对当地地理环境会产生哪些影响?提示:植被恢复,水土流失减轻,河流含沙量减少,土壤肥力增加,同时空气湿度增大,温差变小。
[探究归纳]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以致用]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
读图完成(1)~(2)题。
(1)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B.等高线基本平行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2)修筑梯田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A.形态B.土壤类型C.坡向D.物质组成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梯田田埂的延伸方向一般与等高线平行,才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梯田的修筑明显改变了山坡的形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海水作用
海蚀柱
海蚀崖
冰川作用
角峰
峡湾
生物作用
思考:图中的景观是如何形成的?
课堂练习
1 .下列选项中,属于外力作用的是 B
A.地壳运动 B.风化作用
C.岩浆活动 D.火山喷发
2 .下列地形区,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有 B
A.东非大裂谷 B.冲积扇
C.秦岭
D.阿尔卑斯山
3 .形成河口三角洲的地质作用是 D
D.沉积作用——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读下列四幅地貌景观图,判断6-7题:
5 .因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是 B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④
6.主要分布在干燥地区的是 C
A . ③④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①④
7.下列成语的本意与其所表现的外力作用相对应的是
A.积沙成滩——固结成岩作用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下图是台湾旅游业的一张名片——女王头(蕈状石)。她大 约4 000岁,头部可以找到海洋生物化石。读图,回答第5 题。
4.酷似造型地貌景观“女王头”的形成过程是 D
A.流水侵蚀——沉积作用——地壳抬升
B.外力侵蚀——沉积作用——地壳抬升
C.地壳断裂——地壳抬升——化学溶蚀
思考: 1、视频中出现了哪些景点?
2、你能解释一下这些景观的 形成原因吗?
2.2 地球表面形态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能说出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能结合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如何 塑造地表形态。
一、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风力作用
高中地理2.2.2《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2.2.2《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 1.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
2.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些地貌类型的成因。
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1)表现形式:有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搬运、③________和固结成岩等。
(2)主要动力来源:流水、风力、冰川、波浪等。
(3)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④________。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侵蚀作用:⑤__________________内力抬升、流水侵蚀——山高谷深;⑥____________挤压抬升、流水下切——水拍云崖;⑦____________内力抬升、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千沟万壑。
(2)沉积作用:a.大河中下游地区地壳下沉、泥沙沉积形成⑧____________和⑨____________;b.干旱地区,沙粒沉积形成⑩________,埋没村舍、道路、牧场,带来流沙危害。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1.有利影响:修建梯田,⑪____________等。
2.不利影响:毁林开荒,⑫____________等。
探究点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探究材料】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东营市东北部,与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一致,占地面积1 53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面积520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属水体景观中河流及地貌景观地质公园。
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有河流地貌景观、沉积构造及古海陆交互线遗迹。
河流地貌景观主要有河成高地、边滩、心滩、天然堤、决口扇、沉积层序剖面等;沉积构造主要有流水作用形成的波痕、流痕、水位痕,冲刷作用形成的冲坑、冲槽,风化作用形成的风成构造,生物作用形成的虫迹泥球,以及其他作用形成的干裂、喷出等构造;区内分布着两条重要的古海陆交互线(贝壳堤),一条形成于5 000~6 000年以前,一条形成于1855年以前。
高中地理 第二章3 第二节第2课时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学案 湘教版必修1
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掌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相应的地表形态。
会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2)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平坦。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过程(2)常见的地表形态侵蚀地貌沉积地貌流水作用横断山地山高谷深、青藏高原的“水拍云崖”、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大河中下游地区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力作用风蚀柱、风蚀蘑菇黄土高原的黄土、干旱地区的沙丘波浪作用海蚀崖海滩冰川作用冰斗、角峰、“U”形谷冰碛丘陵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实例结果合理改变缓坡梯田,修建水库趋利避害不合理改变陡坡梯田消极破坏一、判断题1.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下地表形态的“本来面貌”。
( )2.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之间是互为条件、密切联系的统一过程。
( )3.风力侵蚀作用就是风化作用。
( )4.固结成岩属于内力作用。
( )5.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变都是不合理的。
( )答案:1.× 2.√ 3.× 4.× 5.×二、选择题6.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观”的波浪岩耸立在西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光秃、干燥的土地上,由于像高高的海浪而得名。
下图中波浪岩的成因是( )A.风力侵蚀B.流水沉积C.冰川侵蚀D.海浪侵蚀解析:选A。
图中波浪岩位于西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光秃、干燥的土地上,不易受到海浪、冰川、流水侵蚀,干旱区主要外力是风力,所以波浪岩的成因是风力侵蚀。
7.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玻璃海滩被誉为世界上最闪亮的海滩,整个海滩是由漂亮的玻璃圆石和沙子组成,五彩斑斓,人们很难相信如此美丽的地方曾经充当过近20年的垃圾场。
下图示意玻璃海滩景观。
海滩上的玻璃圆石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河流沉积B.海浪沉积C.人工打磨D.海浪侵蚀解析:选D。
玻璃海滩20年前是垃圾场,说明玻璃圆石是垃圾中的玻璃经海浪的侵蚀、磨圆而形成的,故D项正确。
2.1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目标与素养1.开展模拟实验或野外考察活动,认识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在地貌中的表现方式,提升地理实践力,达到水平2的要求。
2.通过对相关地理事实(都江堰水利工程等)的讨论,理解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密切联系,辩证看待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开发利用行为,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达到水平2的要求。
3.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达到水平3的要求。
情境与问题1.通过中国自然遗产丹霞地貌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貌的作用。
2.通过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等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读图、讨论、讲述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外力作用主要形式。
2.通过讲授法、合作学习法、读图法等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重点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2.以外力作用为主的相应地貌。
难点1.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2.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和解释成因。
3.理顺地质过程。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海南天涯海角景区“天涯一棵树”景点的照片。
师:这棵大树是从石缝下面长起来的,树根和树干都被压在巨石之下,但却不肯向命运低头,而是在巨石的重压下寻找巨石间的空隙顽强生长,并枝繁叶茂。
这棵树成为不畏重负,不屈不挠,自强不息,拼搏向上的人生境界和精神的象征,被称为“天涯一棵树”。
从地理的角度看,这棵树会不会继续撑大岩石缝隙呢?【设计意图】通过“天涯一棵树”的顽强生长的地理实景,间接渗透了人生应该不惧逆境的生活态度。
同时与教材上的图片相匹配,顺利实现思考问题方向回归到课堂学习。
新课教学自主阅读教材本目的第1、2自然段,思考: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哪些?2.塑造地表形态的外力主要有哪些?外力作用是怎样改变地表形态的?问题明确:1.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
高中地理3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必修1
形成侵性一堪概地貌侵蚀地貌沉积地貌流水作用横断山地山高谷深、青藏高原的“水拍云崖”、黄土高原的壬沟万壑大河中下游地区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力作用 风蚀柱、风蚀蘑菇黄土高原的黄土、干旱地区的沙丘波浪作用 海蚀崖海滩 冰川作用冰斗、鱼峰、“U”形谷冰碛丘陵人类活动对地 表形态的影响 实例结果 合理改变 缓坡梯田,修建水库趋利避害 不合理改变陡坡梯田消极破坏自主 9)评21 ZHU CE PING一、判断题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学习目标 明目标、知重点 ❶掌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相应的地表形态。
❷会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自学导引* 悝前顺习,夯实取基.基础梳理 JI CHU SHU 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 ⑴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⑵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平坦。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过程风侵的化蚀产 离开原来的位置河流流速降低 凤力减小 冰川融化 地表 沉积1.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下地表形态的“本来面貌”。
()2.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之间是互为条件、密切联系的统一过程。
()3.风力侵蚀作用就是风化作用。
()4.固结成岩属于内力作用。
()5.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变都是不合理的。
()答案:1.X 2.V 3.X 4.X 5.X二、选择题6.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观”的波浪岩耸立在西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光秃、干燥的土地上,由于像高高的海浪而得名。
下图中波浪岩的成因是()A.风力侵蚀B.流水沉积C.冰川侵蚀D.海浪侵蚀解析:选A。
图中波浪岩位于西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光秃、干燥的土地上,不易受到海浪、冰川、流水侵蚀,干旱区主要外力是风力,所以波浪岩的成因是风力侵蚀。
7.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玻璃海滩被誉为世界上最闪亮的海滩,整个海滩是由漂亮的玻璃圆石和沙子组成,五彩斑斓,人们很难相信如此美丽的地方曾经充当过近20年的垃圾场。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第2章 第2节 第2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答案】1.A 2.B
[解析]第1题,岩石在冰川作用、冻胀作用、风力作用、暴晒作用 下,变成松散的碎屑残留在地表,这个过程属于风化作用。风化或侵蚀 的产物,经外力作用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这属于外力作用中 的搬运作用。第2题,“水滴石穿”描述的是流水侵蚀作用。
课前|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前|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拓展|核心素养·增效培优
课后限时训练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湘教版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想一想: 黄土高原的成因与黄土高原沟壑地貌的成因相同吗? 【答案】不同。黄土高原的形成主要是风力沉积作用;黄土高原沟 壑地貌的成因是流水侵蚀作用。
课前|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前|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拓展|核心素养·增效培优
课后限时训练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湘教版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二、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1.概念: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 生物的影响下 __原__地____发生的 ___破__坏___作用。
断受到侵蚀而崩塌后退,形 曲不断向下游移动,形成□23 成陡峻的河岸。同时,□21 _曲__流__带___。河床发生裁弯取直,形 __凸______岸堆积,导致河流 成□24 牛__轭__湖__
侧向发展
课前|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拓展|核心素养·增效培优
课后限时训练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湘教版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新视点: 球状风化
化学成分与力学性质较为均匀的岩石如花岗岩、辉绿岩和某些砂岩 中,常见球状风化作用。岩石剥离就像剥洋葱,由表及里、层层往里风 化剥离脱落,岩石棱角的地方最容易风化剥离而脱落,最后剩下的未受 风化的、岩石内部的部分呈球形,形成岩球,大的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说课稿:2.2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说课稿《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节选自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的2.2节《地球表面形态》,适合于高一年级新课及高二、三年级复习课使用,此次说课分为“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自我评价”五大部分。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新课教学中,《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是在学生学习了《地壳的物质组成与循环》、《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等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动态的观点认识常见的地表形态及其形成原因、变化过程的重要内容;复习课教学中,该内容是训练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复习、整合与运用的良好章节,是教会学生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应用阶段,是地理基本理论和指导实际运用的衔接点,是《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系统的重要板块。
在有效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该章节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了应用理论知识的辽阔空间,能培养学生实际观察、提出与解决问题的地理技能素质。
对该内容理解程度的深浅、应用娴熟与否将直接影响与地形有关内容的学习和运用。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来源:Z*xx*](2)理解外力作用的动力来源。
(3)识别常见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貌。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从各种地理素材中提取出有效信息。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能利用已有的地理理论基础对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能从多角度对事物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
德育目标:(1)通过学习地貌等地理事物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了解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从而形成“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3)通过文学作品赏析让学生解读文学作品时能抓住描述地表形态的文字之美;通过各种地貌展示让学生观察图片与地图时能体会到自然之美,培养学生用美的眼光来看待世界。
3.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分析地貌类型与成因。
(2)难点: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具体过程、外力作用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教案: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区别;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火山、地震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结合实例,分析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识别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1.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一是①________作用,二是②________作用。
2.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来自③____________。
(2)表现形式: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和⑥________等。
3.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⑦__________。
(2)表现形式: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破坏、⑧________和⑨________等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的⑩____________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⑪________带分割成⑫____大板块。
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⑬________状态。
板块运动是⑭____力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
(2)六大板块名称:⑮____________板块、⑯__________板块、⑰_____板块、⑱__________板块、⑲________板块、⑳____________板块,除○21__________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余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3)板块运动结果:○22______板块互相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高峻的○23________和巨24________,如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25________板块与○26________板块挤压碰撞大的○27________,以及与之相伴的○28________或○29________,如美洲西岸的地带,常形成深邃的○31________,的山脉和亚洲东部的岛孤,在陆地板块内部○30________地带,往往形成巨大的○如东非裂谷带就是由非洲板块内部张裂而形成的。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来,不仅没有解决吃饭问题,而且面临着失去家园的危险。 材料二 鲁中山区某一自然村在 1958 年大炼钢铁运动中伐 树作燃料,树龄几百年的大树也没能幸免,此后 20 年的时 间中,该村洪涝灾害频繁,吃水都成问题。 (1)简述材料一中问题出现的原因。 (2)简述材料二中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互动·探究区
互动·探究区
答案
第2课时
(1)A 处;位于河流左岸(凹岸),流水的侵蚀作用强,河 因为颗粒大的物质先沉积,
床深。 (2)黏土、 粉砂、 砂、 砾石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位置在下 (3)北岸 在北半球河道受到地转偏向力影响, 右岸 侵蚀作用强于左岸,左岸沉积作用强于右岸,小岛北岸沉积作 用较强, 容易发生沉积 (4)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貌 因为河流 带来的泥沙,在流速减缓或海潮顶托的情况下容易沉积,且这 样形成的地形地势平坦,河汊纵横交错
互动·探究区
第2课时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自我·检测区
第2课时
下图中,甲、乙两处景观所在地是我国著名旅游胜地。读 图完成 1~2 题。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1. 游客在甲景观地可普遍观赏到 A.奇松、云海 C.椰林、孤峰
( B.石林、石芽 D.森林、冰川
)
自我·检测区
第2课时
2. 两地地貌形成的主导外力作用与岩石组合正确的是 ( A.甲——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 B.乙——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
互动·探究区
第2课时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解析 从图中可以直接获得的信息有:这里处于河流的下游; 纬度变化说明这里是北半球; 从河流的流向看, 地位于左岸, A B 地位于右岸;河道最下端以小岛为界分为左右河道。从问题 可以逆向推论的信息有建港与水深有关,河道水深有利于建 港,需要考虑泥沙沉积因素;流水堆积与水流速度有关,随水 流速度减小, 大的颗粒先沉积;一般来说,在北半球河道受 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岸侵蚀作用强于左岸,左岸沉积作用强于 右岸,而具体侵蚀作用强弱要看水流状况,如图中 A 处虽位于 左岸,但属于水流侵蚀作用强烈地点。综合分析:港口选择 A 处,因位于河流左岸(凹岸),流水的侵蚀作用强,河床深。C 处钻探自上而下将获得黏土、粉砂、砂、砾石,因为颗粒大的 物质先沉积。在小岛北岸沉积作用较强,容易发生沉积。河流 下游多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貌,因为河流带来的泥沙,在流速 减缓或海潮顶托的情况下容易沉积,且这样形成的地形地势平 坦,河汊纵横交错。
湘教版必修1 地理:2.2 地球表面形态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详案设计一、课程题目: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第41页——42页)使用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二、教材分析:【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运用学生熟悉的例子说明不同方式的外力作用彼此之间的关联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促使的,内力作用产生了地表的高低起伏,形成了地表的基本格局,而外力作用则总是减小地表形态的高低差异。
高一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合作、探究能力还较欠缺,需要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一般,仍需恰当地启发,适当点拨;学生对实验操作、视频、动画等直接感知有兴趣,在教学中值得注意。
四、设计理念:①发挥实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让学生亲自动手,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②依据大纲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学生能说出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②学生能结合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如何塑造地表形态;③学生能区别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差异、冲积扇和三角洲的不同形态以及在分布上的差异。
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团队协作的意识,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②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六、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教学难点: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七、课程类型:综合课八、教学方法:1、教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投影教学法、实验操作法2、学法:实验操作法九、教学用具:投影仪(或写有导学内容的纸张)、细沙、水瓶、水槽等。
高一地理《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案湘教版
高一地理《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案湘教版高一地理《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案湘教版【课标解读】湘教版“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一章具体研究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内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知识、原理,是自然地理部分的知识基础和核心学习内容。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的学时一般为3课时。
本课例是第3课时,重点分析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其课标要求是: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运用内外力共同作用的观点,解释世界典型地表形态的成因。
教学中主要采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法等,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丰富多样的地表形态,启发学生思考并探究地貌成因,同时感受自然界的魅力与神奇。
【教材地位】本课时是湘教版地理必修1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的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3课时)的第3课时内容。
它承接第1课时关于地质作用与板块运动的内容和第2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影响,又要深入学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助于学生理解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塑造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设计理念】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课程标准对本节提出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因此,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景观图和示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说明,同时强调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
本节课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了解内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自我探究能力,对于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提供大量的直观图片,创设情境进行引导。
2.心理特点:高一的学生学习任务较繁重,注意力易分散,但对新奇的变化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利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授课,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高中地理 外力作用和地貌教案 湘教版必修1
《外力作用与地貌》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2、培养学生运用景观图片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分析法,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过程。
2.利用动画演示、景观图片及阅读课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自然观,正确的理解人地关系。
2、通过案例研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
2.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3.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
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冰川作用的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3。
2 外力作用与地貌一.外力作用及表现二.外力作用与地貌
课后反思:。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外力作用教案
教师集体备课专用教学设计
高一年级地理学科
受重力作用,
河水不断下切,使河床不断加深,河流落差越大,流速越快,冲刷越严重,往往形成V字形的峡谷。
横断山区的山高谷深、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都是流水侵蚀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典型例子(显示横断山和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河流进入下游后,受岸基和地形影响,流速
减小,河流以侧蚀为主,使得河床不断加宽,形成"U字形的峡谷。
师:讨论海浪作用影响的地貌分布在什么地区?海浪侵蚀和海浪沉积分别形成何种地貌?
师:是的,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是波浪和潮流,在发育的过程中,不但受海浪的强弱外,还与岩石的抗蚀能力有关。
对于坚硬的岩石,结构致密,抗蚀能力较强,但因裂隙或重直节理发育,面被侵蚀成为海蚀崖、海蚀柱等海蚀地貌师:讨论冰川作用影响的地貌分布在什么地区?冰川侵蚀和冰用沉积分%成何科地貌?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据探究间题的思路和方法,为接下来的小组合作探究微出示范
最后总结
师生共同归纳学习要点,引导学生日常生活中立多思考
板书设计
2.教学方法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高一地理教案高一地理《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案湘教版高一地理《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案湘教版课标解读湘教版“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一章具体研究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内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知识、原理,是自然地理部分的知识基础和核心学习内容。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的学时一般为3课时。
本课例是第3课时,重点分析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其课标要求是: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运用内外力共同作用的观点,解释世界典型地表形态的成因。
教学中主要采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法等,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丰富多样的地表形态,启发学生思考并探究地貌成因,同时感受自然界的魅力与神奇。
教材地位本课时是湘教版地理必修1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的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3课时)的第3课时内容。
它承接第1课时关于地质作用与板块运动的内容和第2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影响,又要深入学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助于学生理解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塑造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设计理念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课程标准对本节提出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因此,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景观图和示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说明,同时强调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
本节课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了解内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自我探究能力,对于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提供大量的直观图片,创设情境进行引导。
2.心理特点:高一的学生学习任务较繁重,注意力易分散,但对新奇的变化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利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授课,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2.理解外力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3.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形态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类型及其作用过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球上沧海桑田变化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地貌景观图片的欣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外力作用与外力地貌教学难点: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其作用过程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是本节教学的重难点,尤其是侵蚀和沉积作用下的地貌类型及其作用过程是难点。
对于教学难点侵蚀、沉积作用的地貌形态,教材采用“活动”的形式,旨在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对图片材料的分析判断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教法:采用讲授法对基本概念知识的讲解,采用视频图片直观演示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最后采用练习法、任务驱动法对本节课的知识加强巩固。
学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搜集整理各种视频图片资料、制作课件、设计课堂活动等学生准备:预习、查阅资料、搜集整理素材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教学目的与效果情境导入播放《匆匆那年》视频,引出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的地表形态,温故知识学生思考并集体回答内力作用的相关知识。
温故知新回顾原有知识,引出新知识投影“新西兰南岛摩拉基大圆石”,引出本节课题: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展示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同时分析外力作用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师:形态各异的地表是地质作用造就的,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内力作用,其表现有岩浆、火山、地壳运动等,今天我们主要来学习外力作用。
请大家回忆: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内外力共同作用于地表”的观念有利于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呈现案例,对比分析两类地貌,引导学生探究播放风力侵蚀的视频及形成的地貌类型展示各种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播放流水沉积视频展示长江流域图片和荆江河段图片展示海浪作用影响的各种地貌图片展示冰川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师:风力侵蚀分布在什么地区?形成那些地貌?生:干旱半干旱地区。
可以形成风蚀城堡、风蚀洼地、风蚀柱和风蚀蘑菇。
师:在气候干旱的地区,因气候干燥,外力作用以风力为主,由于近地面的风沙粒较大,磨蚀力较强,形成这种顶部大底部小的蘑菇状外形,我们称之为风蚀蘑菇。
除此而外,还有风蚀城堡、风蚀洼地、风蚀柱。
师:当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中,当风速减小时沙粒就会慢慢沉积,形成堆积地貌,那么风力沉积可以形成哪些地貌?生:沙丘(移动沙丘和静止沙丘),还有黄土高原深厚的的黄土层。
师:思考:沙丘师如何移动呢?师:我们看到沙丘的两侧面坡度不同,坡度较缓的这边应该是风的来向,坡度较陡的那侧就是背风坡,由此可以看出,沙子在迎风坡吹起,在背风坡堆积,这样就缓慢向前移动。
师:通过练习检测风力作用与地貌。
师:大家看这三幅图,分别是什么?生:峡谷,瀑布,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
师:通过图片展示,流水侵蚀所成地貌是什么?生:沟谷(v型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等。
师:这是一幅山水组合景观,欣赏这种景观类型我们应该乘船或竹筏感受一种人在画中游的动态美,请问大家这是哪里?生:桂林山水。
师:是的。
桂林山水甲天下。
这是属于什么地貌类型?生:喀斯特地貌。
师:对的。
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区,由于可溶性岩石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发生的化学反应。
我们把喀斯特地貌也称为岩溶地貌,由于溶蚀作用形成。
师:那流水溶蚀作用形成什么地貌?生: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云贵高原区。
师:当流水减缓时,侵蚀的产物就会慢慢堆积而成沉积地貌,流水沉积又形成那些地貌类型?生:出山口——冲积扇,大河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师:我们对于沉积地貌逐一进行再分析。
师:我爱连连看。
师:小结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的地貌形态。
问题探究一:(合作学习)师: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在上游成为沱沱河,通天河,在流经滇川交界时因古时盛产沙金而称金沙江,在流经四川境内称之为川江,在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段称之为荆江,在扬州以下称之为扬子江,在上海注入东海。
古代著名的诗人李白曾在《渡荆门送别》中描述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大家合作探究长江地貌和水文特征的差异。
(合作探究)生:上游形成V形谷,下游形成U形谷。
师:(对学生的的概括进行简单地总结)。
河流上、中游在山区、高原流经时,受重力作用,河水不断下切,使河床不断加深,河流落差越大,流速越快,冲刷越严重,往往形成“V”字形的峡谷。
横断山区的山高谷深、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都是流水侵蚀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典型例子(显示横断山和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
河流进入下游后,受岸基和地形影响,流速减小,河流以侧蚀为主,使得河床不断加宽,形成“U”字形的峡谷。
师:讨论海浪作用影响的地貌分布在什么地区?海浪侵蚀和海浪沉积分别形成何种地貌?生:分布在海滨地带。
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崖、海蚀柱等海蚀地貌,海浪沉积可以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师:是的,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是波浪和潮流,在发育的过程中,不但受海浪的强弱外,还与岩石的抗蚀能力有关。
对于坚硬的岩石,结构致密,抗蚀能力较强,但因裂隙或垂直节理发育,而被侵蚀成为海蚀崖、海蚀柱等海蚀地貌。
师:讨论冰川作用影响的地貌分布在什么地区?冰川侵蚀和冰川沉积分别形成何种地貌?生:分布在高山和高纬度地区,冰川侵蚀可以形成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湖、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冰川沉积可以形成形成杂乱无章的冰碛地貌,如冰碛平原、冰碛丘陵等。
练习:独具慧眼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为接下来的小组合作探究做出示范课外探究展示荆江图片万里长江,险在荆江。
师:展示荆江部分图片,让学生课后思考图中A、B哪一处的堤坝要特殊加固?师生分妒案例后,小组展开讨论,极大地提高了掌兰学习的效率。
通过欣赏自然风光的图片,学生堤升了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情感。
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案例,培养学生读图分析与合作探究的能力课堂小结PPT展示小结表格外力作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风力作用侵蚀沉积流水作用侵蚀沉积海浪作用侵蚀沉积冰川作用侵蚀沉积“梳理特征”环节,需要学生由感性认识提升至理性分析,使整节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堂检测1、造成埃及狮身人面像严重缺损的主要原因是()A、海蚀作用B、流水侵蚀作用C、风化、风蚀作用D、冰蚀作用2、石灰岩溶洞中的钟乳石,石笋的成因是()A、溶蚀作用B、沉积作用C、风蚀作用D、海蚀作用3、下列有关地貌成因的叙述,错误的是()A.黄土高原的黄土是由风力挟带的粉砂、尘土堆积而成的B.长江三峡是冰川侵蚀形成的C.内蒙古高原西部的大片戈壁和裸岩荒漠是风力作用的产物D.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沙丘和沙垄是典型的风积地貌师生共同归纳学习要点,引导学生日常生活中立多思考板书设计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外力作用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3、外力作用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风力侵蚀(2)风力沉积2、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1)流水侵蚀(物理侵蚀、化学侵蚀)(2)流水沉积3、海浪作用(1)海浪侵蚀(2)海浪沉积4、冰川作用(1)冰川侵蚀(2)冰川沉积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复习,形成知识体系。
结束在欢快的歌曲中,展示:小纸币大地理的图片。
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