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之输血指南

合集下载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成分输血指南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成分输血指南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成分输血指南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生》
【年(卷),期】2000(028)012
【摘要】@@ 1 成分输血的定义rn血液由不同血细胞和血浆组成.将供者血液的不同成分应用科学方法分开,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分别输入有关血液成分,称为成分输血.rn2 成分输血的优点rn成分输血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节约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各地应积极推广.rn3 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
【总页数】2页(P23-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5
【相关文献】
1.《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之成分输血指南、自身输血指南、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内科输血指南、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技术指南 [J],
2.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自身输血指南 [J],
3.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 [J],
4.产后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及纤溶系统的变化及成分输血的临床价值 [J], 赵冬梅
5.综合性医院输血科贯彻落实《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体会 [J], 张国珍;伍光明;黄尤奎;李青;詹廷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最新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最新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最新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一章总则为了规范和指导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本规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制定。

血液资源必须得到保护和合理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

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售货员应该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

二级以上医院应该设置独立的输血科(血库),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确保贮血、配血和其他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

第二章输血申请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

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

《输血治疗同意书》应该入病历。

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术前自身贮血由输血科(血库)负责采血和贮血,经治医师负责输血过程的医疗监护。

手术室内的自身输血包括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术野自身血回输及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医疗技术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

亲友互相献血由经治医师等对患者家属进行动员,在输血科(血库)填写登记表,到血站或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采血点(室)无偿献血,由血站进行血液的初、复检,并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第三章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

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血库),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第四章交叉配血受血者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

第十五条:输血科(血库)必须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型(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时Rh(D)检查除外)。

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交叉配血。

2023年《临床血液输血技术规范》

2023年《临床血液输血技术规范》

2023年《临床血液输血技术规范》
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2023年《临床血液输血技术规范》的详细信息。

以下是该规范的主要内容:
1. 引言
- 介绍《临床血液输血技术规范》的背景和目的。

2. 定义
- 提供相关术语和定义,以便在规范中的理解和应用。

3. 输血适应症与禁忌症
- 详细列出适宜进行血液输血的病例和禁止进行输血的情况。

4.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
- 描述进行输血前需要进行的相关准备工作,如献血者筛查、血型鉴定等。

5. 输血程序与监测
- 解释血液输注的具体步骤以及在输血过程中需要进行的监测与记录。

6. 输血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 强调常见的输血并发症,并提供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的指南。

7. 输血品质控制
- 阐述确保输血质量的控制措施,包括血液储存、运输和使用的要求。

8. 输血记录与信息管理
- 强调对输血过程中相关资料的记录和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应的指导。

9. 输血质量评价与监测
- 确定用于评估和监测输血质量的指标、方法和频率。

该规范的目的是为了规范临床血液输血技术并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血液质量。

请在实践中遵守本规范,以达到最佳的输血效果和治疗成果。

如有任何进一步的问题或疑虑,请随时联系相关的医疗卫生部门或专业人士。

(800字以上,不进行进一步的总结)。

产科输血指南整理

产科输血指南整理

产科输血指南整理一、输血的原则限制性输血比开放性输血好输红细胞比全血好输去白细胞血比不去白细胞血好输晶体液/胶体液比单纯晶体液好羟乙基淀粉(万汶、贺斯)扩容比白蛋白扩容好急性创伤病人延迟性液体复苏比快速补液好二、输血指征我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1 .红细胞: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政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

低血容量患者可配晶体液或胶体液应用。

Hb>100g/L不必输血Hb<70g/L应考虑输浓缩红细胞Hb<70~100g/L根据病情决定出血量>30%可输入全血美国美国ASA Hb<60g/L美国NIH Hb<70g/L美国FDA Hb<70g/L美国输血学会Hb<80g/L台湾Hb<6g/dl日本Hb<7-8g/dl2.血小板用于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

1).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

2).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3).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4).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

美国ASA 血小板一般用于血小板计数<50×109 /L ,很少超过100 ×109 /L新加坡严重血小板减少,有威胁生命的出血或可能性。

血小板大于20 x 109/L通常不会自发出血。

输注15-20单位全血或红细胞,血小板经常下降低于这个水平,是输入血小板的指征。

台湾(當血小板低於50,000/μl或血小板機能不良者、有明顯出血或正在出血者)巨量輸血後之血小板稀釋現象。

日本输血小板的基准:5万以下3.新鲜冰冻血浆(FFP)(全部凝血因子,包括V和VIII因子)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1). PT或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2).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后(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部颁标准]核心提示: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指导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施行)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运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

第三条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指导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施行)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运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

第三条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的适应症,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

第四条二级以上医院应设置单独的输血科(血库),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确保贮血、配血和其他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

第二章输血申请第五条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

第六条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

《输血治疗同意单》入病历。

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第七条术前自身贮血由输血科(血库)负责采血和贮血,经治医师负责输血过程的医疗监护。

手术室内的自身输血包括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术自身血回输及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医疗技术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

第八条亲友互助献血由经治医师等对患者家属进行动员,在输血科(血库)填写登记表,到血站或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采血点(室)无偿献血,由血站进行血液的初、复检,并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第九条患者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血浆置换等,由经治医师申请,输血科(血库)或有关科室参加制定治疗方案并负责实施,由输血科(血库)和经治医师负责患者治疗过程的监护。

(完整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完整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卫生部关于印发《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通知卫医发[2000]18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计划单列市卫生局:为在各级医疗机构中推广科学、合理用血技术,杜绝血液的浪费和滥用,保证临床用血的质量量和安全,我部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组织专家制订了《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现印好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000年六月一日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指导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

第三条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

第四条二级以上医院应设置独立的输血科(血库),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确保贮血、配血和其他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第二章输血申请第五条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

第六条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第七条术前自身贮血由输血科(血库)负责采血和贮血,经治医师负责输血过程的医疗监护。

手术室内的自身输血包括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术野自身血回输及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医疗技术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

第八条亲友互相献血由经治医师等对患者家属进行动员,在输血科(血库)填写登记表,到血站或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采血点(室)无偿献血,由血站进行血液的初、复检,并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第九条患者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血浆置换等,由经治医师申请,输血科(血库)或有关科室参加制定治疗方案并负责实施,由输血科(血库)和经治医师负责患者治疗过程和监护。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doc-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doc-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指导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

第三条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

第四条二级以上医院应设置独立的输血科(血库),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确保贮血、配血和其他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

第二章输血申请第五条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

第六条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

《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

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第七条术前自身贮血由输血科(血库)负责采血和贮血,经治医师负责输血过程的医疗监护。

手术室的自身输血包括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术野自身血回输及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医疗技术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

第八条亲友互助献血由经治医师等对患者家属进行动员,在输血科(血库)填写登记表,到血站或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采血点(室)无偿献血,由血站进行血液的初、复检,并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第九条患者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血浆置换等,由经治医师申请,输血科(血库)或有前科室参加制订治疗方案并负责实施,由输血科(血库)和经治医师负责患者治疗过程的监护。

第十条对于Rh(D)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应采用自身输血、同型输血或配合型输血。

第十一条新生儿溶血病如需要换血疗法的,由经治医师申请,经主治医师核准,并经患儿家属或监护人签字同意,由血站和医院输血科(血库)提供适合的血液,换血由经治医师和输血科(血库)人员共同实施。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附件三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四、浓缩红细胞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政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

低血容量患者可配晶体液或胶体液应用。

1.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

2.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

3.血红蛋白在70~100g/L 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五、血小板用于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

1.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

2.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3.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4.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

六、新鲜冰冻血浆(FFP)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1. PT或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2.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后(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

3.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4.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FFP:5~8ml/kg)。

七、全血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或患者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30%。

回输自体全血不受本指征限制,根据患者血容量决定。

注:①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到组织细胞。

贫血及容量不足都会影响机体氧输送,但这两者的生理影响不一样的。

失血达总血容量30%才会有明显的低血容量表现,年轻体健的患者补充足够液体(晶体液或胶体液)就可以完全纠正其失血造成的血容量不足。

全血或血浆不宜用作扩容剂。

血容量补足之后,输血目的是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首选红细胞制品。

晶体液或并用胶体液扩容,结合红细胞输注,也适用于大量输血。

②无器官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只要血容量正常,红细胞压积达0.20(血红蛋白>60g/L)的贫血不影响组织氧合.急性贫血患者,动脉血氧含量的降低可以被心输出血的增加及氧离曲线右移而代偿;当然,心肺功能不会和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血红蛋白浓度>100g/L以保证足够的氧输送。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之输血指南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之输血指南

3 患者安全
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减 少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输血之前,有一些重要的准备工作需要完成。
患者评估
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输血需求,确定是否适合接 受输血。
血型鉴定
进行血型鉴定,确保选择合适的血液进行输血。
兼容性测试
进行兼容性测试,确保输血后不会发生免疫反 应。
血液预热
将血液预热至体温,以避免输血后寒战和不适 感。
合适的血液选择与规定
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以及制定相应的输血规定。
血液成分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全血、红细胞、 血小板或血浆成分进行输血。
输血规定
制定输血血量、输血速度以及输血途径的规定,以 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效果。
输血前的检查与评估
在进行输血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和评估。
1
凝血功能评估
2
TRA LI
了解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的预防与处理策略,确保 患者的安全。
TA C O
预防输血相关循环负荷过多,并及时处理以防止心
传染病传播
采取相应的传染病预防策略,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
敏反应、输血反应等。
3
妥善处理留样
4
留取相应的血液样本,以备后续的检测 与分析。
连接输血管
将输血管连接至血袋,并按照规定的速 度输血。
进行监测
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体温以及 尿量等指标,确保输血的效果与安全。
输血后的观察与处理
在输血完成后,需要进行相应的观察和处理。
1 观察
2 妥善处理残留物
继续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自觉症状以及尿液等情况。
根据规定的处理方法,处 理输血过程中产生的血袋 和输血管等残留物。

(技术规范标准)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技术规范标准)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指导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

第三条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

第四条二级以上医院应设置独立的输血科(血库),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确保贮血、配血和其他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

第二章输血申请第五条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

第六条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

《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

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第七条术前自身贮血由输血科(血库)负责采血和贮血,经治医师负责输血过程的医疗监护。

手术室的自身输血包括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术野自身血回输及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医疗技术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

第八条亲友互助献血由经治医师等对患者家属进行动员,在输血科(血库)填写登记表,到血站或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采血点(室)无偿献血,由血站进行血液的初、复检,并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第九条患者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血浆置换等,由经治医师申请,输血科(血库)或有前科室参加制订治疗方案并负责实施,由输血科(血库)和经治医师负责患者治疗过程的监护。

第十条对于Rh(D)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应采用自身输血、同型输血或配合型输血。

第十一条新生儿溶血病如需要换血疗法的,由经治医师申请,经主治医师核准,并经患儿家属或监护人签字同意,由血站和医院输血科(血库)提供适合的血液,换血由经治医师和输血科(血库)人员共同实施。

临床输血技术指南——内科输血指南

临床输血技术指南——内科输血指南

最强,但不良反应重,应用常受限,当感染极重或上述药物无效时仍应选用,采用逐步增量法或联合类固醇激素,减少其不良反应。

替代:52氟胞嘧啶(念珠菌,隐球菌)。

咪康唑(芽生菌属、组织胞浆菌属、隐球菌属、部分念珠菌)。

41219 巨细胞病毒首选:更昔洛韦单用或联合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V IG)、或巨细胞病毒高免疫球蛋白。

替代:磷甲酸钠。

412110 卡氏肺孢子虫首选:复方新诺明,其中磺胺甲恶唑(SMZ) 100mg/(kg・d),甲氧苄啶(TMP)20mg/(kg・d)口服或静滴,每6小时1次。

替代:戊烷脒2~4mg/kg,每天1次,肌注;氨苯砜100mg/d联合TMP20mg/(kg・d)口服,每6小时1次。

4.3 疗程疗程应个体化。

其长短取决于感染的病原体、严重程度、基础疾病及临床治疗反应等。

以下是一般的建议疗程:流感嗜血杆菌10~14天,肠杆菌科细菌、不动杆菌14~21天,铜绿假单胞菌21~28天,金黄色葡萄球菌21~28天,其中MRSA可适当延长疗程。

卡氏肺孢子虫14~21天,军团菌、支原体及衣原体14~21天。

5 HAP抗菌治疗评价和处理5.1 HAP抗菌治疗无效常见原因 ①诊断不可靠:非感染性原因、病原学诊断不明或评估错误。

②病原体持续:耐药、呼吸道药物浓度不足(药物或解剖因素)、感染肺外扩散、呼吸机有关污染源持续存在、宿主免疫防御机制损害。

③二重感染或肺外扩散。

④药物不良反应,选用受限制。

⑤系统性炎症反应被激发,肺损伤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

5.2 处理 ①确立可靠病原学诊断,参考药敏或血药浓度等相关测定,慎重和周密地制定或调整治疗方案。

②消除污染源,严格防止交叉感染。

③防止其他可能引发或加重肺损伤的因素。

6 HAP的预防①患者取半坐位以减少吸入危险性。

②诊疗器械特别是呼吸治疗器械严格消毒、灭菌,切实执行无菌操作制度。

医护人员洗手是减少和防止交叉感染的最简便和有效措施之一。

③尽可能缩短人工气道留置和机械通气时间。

输血临床指南

输血临床指南

输血临床指南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临床输血指南一、外科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1)浓缩红细胞【适应症】用于增强运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

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2)血小板【适应症】用于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者。

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如果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

3)新鲜冰冻血浆【适应症】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a、PT或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b、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血后;c、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d、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

* 新鲜冰冻血浆的使用,须达到10-15ml/kg才能有效。

禁止用新鲜冰冻血浆作为扩容剂,禁止用新鲜冰冻血浆促进伤口愈合。

二、内科输血指南1)浓缩红细胞【适应症】用于红细胞破坏过多、丢失或生成障碍引起的慢性贫血并伴缺氧症状。

血红蛋白﹤60g/L或红细胞压积﹤0.2时可考虑输注。

2)血小板【适应症】由患者血小板数和临床出血症状结合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50×109/L,一般不输注;血小板计数﹤10×109/L,应立即输血小板以防出血;血小板计数在10-50×109/L之间,应根据临床出血情况决定,可考虑输注。

*预防性输注不可滥用,防止产生同种免疫导致输注无效。

3)新鲜冰冻血浆【适应症】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多种凝血因子或抗凝血酶Ⅲ缺乏,并伴有出血表现时输注。

一般需输入10-15ml/kg体重新鲜冰冻血浆。

输血指南

输血指南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临床输血指南为了加强我院临床用血的管理,切实做到科学用血、规范用血和安全用血,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制度》和《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急诊输血和Rh(D)阴性患者输血管理制度》基础上,编辑本指南,以期临床医护人员在输血工作中有所裨益。

一、申请1.输血前签订输血知情同意书;2.主治以上医师负责审核输血申请。

3.采用相容性输血原则。

如果实施异型输血,必须在输血知情同意书中注明并经患方签字确认。

4.动员患者亲友参加互助献血。

5.动员符合条件患者自身输血。

6.申请单填写完整。

二、备血1.交叉配血标本应采于近三日内,血型标本不要与交叉标本同时采集(急救例外);2.第一次输注血浆、血小板或冷沉淀物应送标本作血型复查;3.有输血史、妊娠史、生育史或近期多次输血者应检查不规则抗体。

4.不规抗体阳性、Rh(D)阴性及备血2000毫升以上择期输血患者至少提前24小时书面申请。

5.如果患者病情变化需要中止备血,请在第一时间通知输血科,否则,病区承担血液损失责任。

三、审批1.互助献血:备好身份证、献血证和献血者与患者关系证明等,由病区指定工作人员在输血科办理;2.一次超过2000毫升的大量输血:报医务处审批;3.无名患者或无家属的昏迷患者输血:报医务处审批。

四、输血(一)外科输血原则:血容量损失在20%以内,使用晶体及胶体液;失血达血容量20%~50%时,加输红细胞;失血超过血容量50%时,加输新鲜冰冻血浆、白蛋白;失血超过血容量80%以上时加输血小板和冷沉淀。

(二)内科输血原则:1.急性贫血:失血量<600ml,不输血;失血量800~1000ml时,可考虑输血;失血量在1500ml 以上,需要输血。

2.慢性贫血:Hb<60g/L,伴有明显症状者;某些暂时无特殊治疗方法的遗传性血液病患者,在其生长发育期,应给予输血,纠正贫血到一定程度,以保证正常的生长发育;贫血严重者,而又需要手术者或是待产孕妇,应给予输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homakorabea
不合理用血表现:红细胞及血浆无指征输注 不合理用血判定依据: ①术前Hb>70 g/L,术中出血<20%血容量, 输注3U红细胞后Hb为99 g/L,大于70 g/L,说 明医生对患者耐受缺氧的能力估计不足,术中 无须输注红细胞; ②术前PT及APTT均正常,患者无凝血功能障 碍,无须输注血浆。
注释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到机体的组织 细胞 失血达总血量30%才会有明显的低血容量 表现,年轻体健的患者补充足够液体就可 以完全纠正其失血造成的血容量不足 全血或血浆不宜用作扩容剂 血容量补足后输血的目的是提高血液的携 氧能力,首选红细胞制品



晶体液或并用胶体液扩容,结合红细胞输 注,也适用于大量输血 无器官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只要血容量正 常,红细胞压积达0.20(Hb>60g/L)的 贫血不会影响组织氧合 急性贫血患者,动脉血氧含量的降低可以 被心输出量的增加及氧离曲线右移而代偿



休克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可导致消耗性凝血 障碍 新鲜冰冻血浆的使用,必须达到10~ 15ml/kg,才能有效 禁止用新鲜冰冻血浆作为扩容剂 禁止用新鲜冰冻血浆促进伤口愈合
内科输血指南




(一)红细胞 血红蛋白<60g/L或Hct<0.2考虑输 (二)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50×109/L,不输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10-50×109/L,伴有出血,可 输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5×109/L,应立即输血小板




心肺功能不全和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 Hb>100g/L以保证足够的氧运输 手术患者在血小板>50×109/L时,一般不 会发生出血增多 血小板功能低下(如继发于术前阿斯匹林 治疗)对出血的影响比血小板计数更重要 分娩妇女血小板可能会低于50×109/L(妊 娠性血小板减少)而不一定输血小板



因输血小板后的峰值决定其效果,缓慢输 入的效果较差,所以输血小板时应快速输 注,并一次性足量使用 只要纤维蛋白原浓度>0.8g/L,即使凝血因 子只有正常的30%,凝血功能仍可维持正 常 即使患者血液臵换量达全身血液总量,实 际上还会有1/3自体成分(包括凝血因子) 保留在体内,仍然有足够的凝血功能


5.PT(凝血酶原时间)或APTT(部分凝 血酶原时间)稍延长,未达到>正常1.5倍, 不宜输注血浆。 6.PT或APTT>正常参考值1.5倍,创面弥 漫性渗血,有血浆输注指征,但有时血浆 用量不足,<10-15ml/kg,达不到止血目的 。
不合理使用血小板


患者出血量较大但无明确血小板稀释性减 少时应用血小板。这是血小板不合理使用 的最主要原因。 血小板计数50-100×109/L,无出血临床表 现。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之 输血指南
博兴县人民医院 贾士全
不合理使用红细胞

非手术科室: 患者Hb(血红蛋白)>60g/L 或Hct(红细胞压积)>0.2 无缺氧症状
手术科室: 红细胞用量过大 患者失血量<20%自身血容量或 Hb>100g/L时使用红细胞

血浆不宜用于扩容



血浆不合理输注的首要原因。 目前没有资料证明血浆补充血容量的效果比 晶体液或胶体液好。 ①血浆没有常规灭活病毒; ②输注血浆可引起过敏反应,还能引起输血相 关性急性肺损伤(TRALI); ③晶体液、人造胶体液和白蛋白上述风险小 ,扩容时应首选。
血浆不宜用于与红细胞搭配输注


由于临床医生存在输全血的旧观念,应用 “红细胞+血浆”搭配输注,达到输全血的 目的。 这样做既浪费血液资源,又因为供者数的 增加而增大输血的风险。另外,搭配所用 的血浆剂量不足,达不到补充凝血因子的 目的,况且临床上因稀释性凝血因子减少 引起的出血比较少见(凝血因子水平只要 有正常浓度的25%~30%就可止血)。
外科输血指南


(一)红细胞: 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 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 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 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及有无代谢率增 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二)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 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血小板计数50-100×109/L,根据是否有自 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如术中出现不可控制渗血,不受限制



(三)新鲜冰冻血浆 主要用于补充多种凝血因子(特别是Ⅷ因 子)缺陷及严重肝病患者 (四)普通冰冻血浆 主要用于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 (五)洗涤红细胞 用于对血浆蛋白过敏、自身免疫性溶血性 贫血患者、高钾血症、肝肾功能障碍和阵 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



(六)冷沉淀 主要用于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 纤维蛋白原<0.8g/L (七)全血 急性出血引起血红蛋白<70g/L或Hct<0.22 出现失血性休克;用晶体液或胶体液扩容 仍是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主要输血方案。

不合理用血表现:红细胞无指征输注 不合理用血的判断依据:术前Hb正常,术 中虽然失血1300ml,但输4U红细胞后Hb仍 高达138g/L,远大于70 g/L,说明医生对 患者耐受缺氧的能力估计不足,术中无须 输注红细胞。

不合理用血表现:红细胞无指征输注 不合理用血的判断依据:术前Hb>70g/L, 失血量<20%自身血容量,输4U红细胞后 Hb为108 g/L,远大于70 g/L,说明医生对 患者耐受缺氧的能力估计不足,术中无须 输注红细胞。
手术后不宜用血浆促进伤口愈合


不少人错误地认为,血浆中含有白蛋白, 有利于术后患者的康复和伤口的愈合。 其实患者的营养状态并不会由于血浆而被 纠正,参与创伤修复的主要因素是细胞生 长因子、纤维结合蛋白、胶原及瘢痕形成 等,血浆对此并无直接作用,为促进伤口 愈合,最佳的营养支持方式应是实施规范 的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
不宜用血浆补充白蛋白


血浆中的白蛋白纯度和浓度低,而且未经 病毒灭活,用于治疗低蛋白血症所致水肿 或胸腹腔积液时起效慢且效果不明显。 为提高血浆蛋白,减轻水肿和积液,用白 蛋白制剂更加安全有效。
不宜用血浆补充营养



输注的异体蛋白质必须先分解成氨基酸才 能参与机体组织蛋白质的合成,而血浆蛋 白以白蛋白为主,白蛋白的半衰期约为20 天,所含氨基酸释放缓慢; 必须氨基酸中的色氨酸及亮氨基酸含量较 低,从营养学的角度而言,给危重病人输 注新鲜冰冻血浆以补充营养的价值不大, 反而可能引起输血反应。 补充营养正确的做法是口服食物及肠胃外 静脉营养疗法。



(三)新鲜冰冻血浆 PT或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红细胞后 (出血量或输血量≥患者自身血容量) 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 血功能障碍 紧急对抗华法令抗凝血作用



(四)冷沉淀 纤维蛋白原<0.8g/L (五)全血 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 性休克的患者 持续活动性出血,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 30%
不合理使用冷沉淀



出血量较大但无纤维蛋白原降低时盲目应 用冷沉淀。 Fig(纤维蛋白原) > 0.8g/L,无明显出血表 现,使用冷沉淀。 有冷沉淀应用指征,但用量不足(<1~1.5 单位/10kg),效果不明显。
1. 输血前预防性用药



输血前使用了地塞米松、非那根及其他药 物(包括氯丙嗪、异丙嗪、苯海拉明、葡 萄糖酸钙),占47.6%。 但是临床研究表明采用地塞米松和非那根 预防输血不良反应无显著的临床意义。 特别是注射地塞米松可使急性溶血反应和 细菌性输血反应早期的发热表现时间推迟 ,失去在第一时间停止输血和实施抢救的 机会,可能导致严重的输血反应甚至危及 患者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