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案@苏教版
《最后一课》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最后一课》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08bd5cb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f4.png)
《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1《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最后一课》练习阅读技能,培养学生理解和领悟文本内容的能力。
2. 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作家的创作目的,并通过文本思考人生、面对困难的态度和哲学思维。
3.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互相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让学生自由交流在教学开始之前,请学生围坐在教室中心,自由交流与教学主题相关的话题,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对学习的看法和观点。
2. 导入课文:视频资料欣赏播放一段视频资料,让学生认真观看和聆听,然后简短讨论一下自己的感想和理解。
3. 课文分析:理解文本中的内容通过分组让学生阅读和分析文章中的内容,明确作家的创作意图和主题精神。
教师可以辅助学生梳理内容,并引导学生详细分析文章的主人公、情节等。
4. 个人思考:态度反思请学生针对文章中所揭示的人生态度,反思自己对人生以及困难的态度,并在班级中分组交流思考成果,互相分享观点,不断拓展理解深度。
5. 课堂练习:创意思考通过小组讨论与创意思维是结合,让每组学生自主创意一个题为“你的最后一课”的PPT,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态度,并通过PPT展示自己的成果。
6. 课堂总结:分享感受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内容,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和提出学习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
通过交流分享感受,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三、教学评价1. 可以通过英文文本阅读,培养学生英语阅读技能,了解西方文学经典。
2.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的思维敞开,获得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3. 可以让学生通过PPT展示自己的创意,提高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的阅读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敏感度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建立起学生的文化陪伴。
本堂课延伸性强,语言技能需求有一定难度,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交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高了商量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 (最后一课 )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 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最后一课 )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c253de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b0.png)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内容,概述故事情。
2.品味语言,赏析人物,把握主题。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设想:鼓励学生谈个性化阅读感受,借助文本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精彩句、段的分析,来研究小说的主题,使学生触摸文本的风骨,实现与文本作者的近距离对话,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借助文本标题“最后一课”的特点设疑,导入新课,走进文本)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板书课题和作者)本文的标题为什么确定为“最后一课”呢?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文本。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内容:1.(出示幻灯片)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注意如下几点:温馨提示:①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②把不明白或者是感受深刻的地方勾画、标记出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使学生读书有目的性,提高阅读效率。
)(学生默读,作批注,教师巡回了解情况。
)2.(出示幻灯片)结合背景,概述文意:“你能够用一两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吗?”(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把自己的读书感受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概括的能力,训练学生长话短说的能力。
)(至少两名学生回答,老师及时评价、引导。
)过渡语:我们已经明白了“最后一课”的含义,那么这究竟是一堂怎样的法语课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最后一课”的课堂。
三、品味语言、赏析人物:(设计意图:前面的环节已经进行了旁批、旁注阅读,这一环节主要是展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受,借助对语言的品读,赏析人物,探究小说主题)㈠:分析小弗朗士形象:(出示幻灯片)“请你找出文中描写小弗朗士的地方,仔细揣摩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就你感受最深的语句,谈谈体会。
”教师预设如下:1.“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强调、品味“有趣”一词。
2.“最近两年来……又出了什么事啦?”品味“又”字。
3.“……心里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可怜的人……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最后一课(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最后一课(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5dba6d39e314332396893d5.png)
最后一课(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最后一课》教案[教学目标]: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概括法讨论与点拨法一、导语设计: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
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
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
《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
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2、本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交流预习情况四、深入探讨1、课文题为“最后一课”,围绕最后一课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明确:第一段(1-7)上课前(故事的开端)第二段(7-23)上课时(故事的发展)第三段(24-29)下课时(故事的高潮和结局)2、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3c31324a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10.png)
05
评价方式与标准
课堂表现评价
听讲情况
学生是否认真听讲,对老师的讲解是否能够理解并积极思考。
发言情况
学生是否主动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发言是否具有针对性 和创新性。
合作情况
学生是否能够与同学积极合作,共同完成课堂任务和活动,是否具有 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
1 2
作业质量
学生完成作业是否认真、规范,字迹是否清晰, 作业中是否有语法错误、拼写错误等问题。
难点
分析小说中运用的各种文学手法 ;体会作者通过小说所表达的情 感和态度。
教学方法选择
激活学生的前知
通过回顾以前学过的相关 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小说 的背景和主题。
教学策略
采用讲解、讨论、示范、 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内容。
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学 生的参与度和理解能力。
作业创新性
学生是否能够独立思考,提出新颖的观点和看法 ,作业是否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
作业完成情况
学生是否能够按时完成作业,是否有缺交、漏交 等情况。
期末考试评价
知识掌握情况
学生是否掌握《最后一 课》相关的知识点,是 否能够理解和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问题。
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 文本内容,把握文章主 旨和作者观点,是否能 够分析文本中的语言特 点和文学手法。
写作能力
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 知识进行写作,是否能 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 法,写作是否具有逻辑 性和条理性。
06
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学效果总结
01
教学目标达成
最后一课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最后一课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afbe21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72.png)
最后一课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最后一课》教案教学目标: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利用课文中的情节,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设想:1.安排三课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步骤: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它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念、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
注字音,释词义。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应该掌握的词: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3.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八年级语文上册 7 最后一课教学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7 最后一课教学案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ddb357810661ed9ac51f341.png)
八年级语文上册7 最后一课教学案苏教版最后一课【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 小说的要素。
2.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教学法】讨论交流合作【课时】1课时【预习导学】1.导入新课学生讨论爱国的具体表现。
2.作者链接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3.知识链接背景介绍:《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4.掌握重点字的字形和读音,同时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整理在下面:( xuān) 闹(chà) 异(ào)悔(qí dǎo) ( gěng) 住钥匙()气氛()【合作·探究·展示】一、小说文体简介: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八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课 》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课 》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f23fadc561252d381eb6e85.png)
八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苏教版【教学理念】《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
它通过淘气调皮的小弗郎士的视角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普法战争)产生的悲剧性后果通过日常生活的一角揭示出来,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以小见大,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本文的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
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从一个孩子的角度,以他的所见所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还有生动的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描写。
小说精心运用了大量描写,表现人们在最后一课上的种种反应,其中着墨最重的是韩麦尔先生。
所以确定这篇小说的研读人物就是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
通过学生自己的质疑探究和亲身体验来把握小说中鲜活的人物形象和鲜明的爱国主题。
【教学目标】
1.研究人物形象,体悟本文的爱国情感。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分析人物的形象,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2af9556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aa.png)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领悟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培育爱国主义情感。
2、从理清小说故事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3、了解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意义。
2、分析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和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反复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故事主要情节,分析小佛郎士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把握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的观赏方法。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爱国不肯定是做轰轰烈烈的大事。
爱祖国,就意味着爱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一样的爱国感情,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但其富有的内涵一样能够拨动每一个爱国者的心弦。
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终一课》中,与小说中的人们进展一次心灵的沟通。
二、自主感悟默读课文。
要求:快速阅读,最少两遍。
查出不会读的任何生字、生词的读音和含义。
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有什么深刻含义?将你不懂的任何问题记录在笔记上,并尝试做简要解答。
登记你在阅读本文过程中的点滴感想。
三、互动沟通学生自由发言,谈阅读的体会、感受和困惑。
教师不予干预学生自主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体会。
对于学生的意见和自主体会,其他学生可进展补充或质疑。
教师要做的只是留意掌握时间。
四、阅读导引结合阅读后的沟通发言,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详细内容争论归纳出故事情节,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其所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特点。
1、“最终一课”上的是一堂什么课?这堂课的特别含义是什么?有何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法语课,爱国课。
爱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爱国感情更剧烈)2、学问先导:同学们都知道记叙文有六要素,小说也有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
情节一般分为:开端、进展、高潮、结局。
情节是故事发生、进展到完毕的过程,可以看做是人物性格的进展史。
因此,阅读小说的时候,可以先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
最后一课教案@苏教版
![最后一课教案@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ff05bd6ed630b1c58eeb512.png)
(2) 完成课后练习三。
(3) 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 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 话。
“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 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
当课上小 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 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 人最大的不幸。
”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 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 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
接 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 国。
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 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
当“最后一课” 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一一思索、内疚一一沉思、悲 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 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
要求学生在认 真
读课文的基 础上勾画出关 键的词句来体 会韩麦尔先生 感情的起伏, 教师加以指导 让学生抓住关键句来理解课文 内容和文章的中心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
段:
6、布置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师生共同讨论完成
板书设计。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最后一课》教案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最后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956a14844769eae009ed5a.png)
《最后一课》教学方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听读课文后,能用简要的语言复述故事内容。
2.通过“课堂”环境分析,感受“最后一课”的特殊氛围。
3.通过情节结构分析,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模块一:教学目标教学版块1:明确目标老师出镜:(播放《我的祖国》音乐)同学们,大家好。
每当我们听到这熟悉的旋律,我们的心中一定会涌起对我们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
是啊,热爱祖国是一种崇高的情感,热爱祖国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古今中外流传的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至今还在感动着我们每一位学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世界名篇,由法国著名的文学家都德创作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这节课,我们的主要学习目标是:PPT1教学目标1.听读课文后,能用简要的语言复述故事内容。
2.通过“课堂”环境分析,感受“最后一课”的特殊氛围。
3.通过情节结构分析,理清文章思路。
模块二:作者和背景教学版块2:了解作者与背景PPT2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首先让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大概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和写作的背景。
PPT2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PPT3《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
PPT4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
然而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勇敢地抗击敌人。
《最后一课》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最后一课》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0681937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c0.png)
《最后一课》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最后一课》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1《最后一课》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下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变化着,很多原来被大众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在今天看来已无多大价值。
这其中,教育这一领域也不例外。
过去的学校教育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而现在则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教材的内容也越来越贴近生活。
然而,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有一篇课外阅读的文章依然在以崭新的姿态为我们传递着教育的真谛。
那就是法国作家德莱塞所著的《最后一课》。
今天,就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所收录的这篇文章为例,为大家探讨如何运用这篇文章构建一个优秀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文,能够了解法国历史文化知识,掌握部分高考热点词汇,能够正确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并加深对自己的家乡和家乡文化的认识。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感受老师饱含深情的教育情怀,通过对比中法两国,增强对本国的文化自信,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本教学活动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教育的热爱,深入了解本文的内涵,体会到法国文化博大精深。
2、教学难点本教学活动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与近百年前的法国生活和文化产生共鸣,如何通过对比中法两国去加深本土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学生对“最后一课”的理解和想象,引入“最后一次”与“最后一课”的对比,深入探究人生真正的意义。
2、教学方法热身游戏教师给出题目,“你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是什么?”学生们进行自由发挥,并在课堂上分组讲述自己的经历。
(二)学习过程1、课前阅读与预习通过学生在课前阅读文章,做文章短评与点评,明确文章主题,并根据个人喜好模仿文章写一篇关于“最后一次”的文章,让学生对“最后一次”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最后一课(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共3篇
![最后一课(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8077756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00.png)
最后一课(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共3篇最后一课(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1最后一课(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本节课重点让学生了解并感受生命的珍贵和时间的宝贵,引导其认真对待生命,珍惜时间,好好生活和学习。
2.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人生,什么是时间,引导其珍惜生命,学会管理时间。
3.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管理时间,发掘生命的真谛。
4.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拿起珍贵的瓷器讲述其珍贵之处,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珍贵的,什么是宝贵的,让学生认识到珍贵的事物不能随便毁坏,以此引出本节课的话题。
(二)探究教师将一张张卡片发给学生,卡片上分别写上:我出生的那天,我会死的日子,我到底会做些什么,我难以承受的事情,时间轴,用自己的方式将卡片组合起来,让其代表人生,再配以自己贴画的形式展示出来。
让学生从中体验到人生中的转折点,在冥想中慢慢品味生命中的经历。
(三)讲授通过图片和视频进行展示,让学生通过真实的画面更直观的了解生命的珍贵和时间的必须。
引导学生明白时间的宝贵,告诉学生一分一秒都不要错过,要珍惜时间,好好生活和学习。
(四)分享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对所认识的生命和珍贵、时间的珍贵和处理方法等方面和大家分享,借此让更多的同学触碰生命的真谛。
教师和学生合作,将这些分享做成内容丰富的PPT,每位同学都能在过程中感受到珍惜生命的珍贵。
(五)课堂小结教师告诉学生生命如此宝贵,时间如此紧迫,通过本节课对学生的教育,不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的人生,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更加珍惜生命,好好生活和学习。
最后,教师再次要求学生要珍惜生命,把握时间,好好生活和学习。
5.作业要求学生写一个自传,从自己的诞生到现在的各个阶段,简单的回顾和总结过去,并谈谈自己学会的珍惜生命和管理时间的方法,再谈一谈自己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期望。
6.板书设计“生命的珍贵”“时间的宝贵”“珍惜生命、管理时间、好好生活和学习”7.教学反思这节课设计的很成功。
本节课是以生命为话题,引导学生深刻的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和时间的宝贵。
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7f6a39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ef.png)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最后一课》一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性格,掌握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o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从文章中提炼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和主题。
o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流畅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o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与文章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和文化认同感。
o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文章的主题和人物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母语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o引导学生理解战争对人们生活的破坏,珍惜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o准确理解《最后一课》一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性格。
o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层含义。
2.难点:o深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
o将文章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三、教学准备•《最后一课》原文及注释材料。
•文中关键语句的PPT展示。
•与文章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学生预习文章,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情境导入:o播放一段关于战争破坏的短片,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o提问:如果你们的学校因为某种原因即将关闭,你们会怎么想?会做些什么?o引入课题《最后一课》,提问学生:你们认为“最后一课”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作者会以“最后一课”为题写一篇文章?2.背景介绍:o简要介绍文章作者都德及其创作背景,以及文章所反映的历史背景。
o展示与文章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1.朗读文章:o教师播放文章朗读音频,学生认真聆听,感受文章的情感。
o学生尝试自己朗读文章,注意语气和语调的变化,初步体会文章的情感。
2.整体感知:o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大意,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初二语文教案)七 最后一课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教学教案
![(初二语文教案)七 最后一课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72e58b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03.png)
七最终一课教案(苏教版八班级上)-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把握小说的要素,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二〕理解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在小说情节开展中的作用;〔三〕培育宠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培育宠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消灭多种描写方式对情节开展的作用。
四、教学设想〔一〕教学方法:指导阅读〔二〕学习方法:朗读法、争辩法〔三〕课型、课时:教读两课时〔四〕教具:投影仪〔五〕布置预习:指导阅读①熟读课文,语句要连贯、自然;②朗读时,头脑中要有鲜亮的人物形象;③朗读句子时,要留意词语重读和句子停顿。
活动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介绍历史背景〔本篇小说以普法战斗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大事为背景,为激起同学的共鸣,可由中国历史上清末时期外国列强侵华战斗,并鉴定不公平条约导入。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同学自由朗读课文,提示同学头脑中消灭形象,要求同学记住故事情节;2、请一位同学上台以小弗朗士的身份复述故事情节〔要求把人物内心独白也表现出来,可参与适当想象〕,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看他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特殊是补充人物内心独白局部〕。
三、研读课文内容:〔一〕就课文内容而言,结合同学的复述,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从课文中找到依托〕1、明确:韩麦尔先生:平常穿着任凭,对自己要求不严格,但在这最终一堂课他穿戴庄重。
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较高的教学水平。
小弗朗士:不是个很用功的孩子,平常贪玩稚嫩,不大懂事,上课也不能认真听讲。
可是最终的法语课他却上得特殊认真、认真,而且对老师的教育领悟得很好,说明他很聪慧,在幼小的心灵中也有难得的爱国情感。
2、即兴表演:一人扮演小弗朗士,一人扮演韩麦尔先生,一人扮演郝叟老头儿。
每个角色分别做一种最富代表性的动作,说几句最能表达内心感情的话,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二〕师生互动,理出故事情节。
小说有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后一课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后一课](https://img.taocdn.com/s3/m/87e7e314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a5.png)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后一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化大革命对人们的生活、思想、精神造成的影响。
2.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与内涵,提高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最后一课”的主题及对人们的启示。
2.分析文本中的情节、人物、语言等方面,提升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掌握“最后一课”与文化大革命背景之间的联系。
2.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提高语言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述文化大革命背景、小说主旨等相关内容,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
2.读解法:带领学生一起读文本,分析文本中的细节,理解难点。
3.讨论法:通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共同发现文章的意义,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介绍文本的主题和相关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阅读的氛围。
2.阅读理解环节教师为学生引入“最后一课”的主体思想和情节,带领学生阅读小说并分析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3.情感表达环节教师带领学生反思“最后一课”对于社会和个人意义的范畴,通过情感表达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对抗艰难险阻的决心和信念。
4.语言运用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精美语言,学习如何在文章中恰当地使用语言,让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深入理解小说并在写作中运用。
六、教学感悟在教学这个文章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到学生们对于历史和文化缺乏了解。
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应该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和文化的魅力,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
“最后一课”是一篇反思文化革命的经典作品,我们应该在教育中加强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分析和思考。
七、课后作业1.自选一段语言精妙的描写,并写出相关作用。
2.总结文本的主旨并阐述个人见解。
3.分析小说中角色的思想和行动,探索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4.寻找并了解类似主题的文学作品并进行比较分析。
《最后一课》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总结)共3篇
![《最后一课》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总结)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bf7bf8e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5c.png)
《最后一课》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总结)共3篇《最后一课》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总结)1《最后一课》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总结)《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乐里·德·萨·封的小说,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世界各地。
这篇小说以法国南部一个小城镇的小学为背景,讲述一位老师在自己的最后一堂课上向学生们传授了自己的人生哲学,让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铭记这些智慧与感悟。
本篇文章将从苏教版八年级必修的教学内容、课程教学设计、教学亮点以及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对《最后一课》这篇小说进行简要总结和分析。
一、课程内容作为苏教版八年级必修的教学内容,《最后一课》通过一个老师在最后一课上对学生们的教育启示,向学生们传递了很多深思熟虑的人生哲理。
老师的讲话极富感染力,使学生们深受启迪,并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地回忆这些教诲。
学生们通过这篇小说学习到了很多珍贵而深刻的人生经验,比如“上学无年限,而学习有时限”、“敬重老师就是敬重自己”、“人生就是一场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旅程” 等等。
二、课程教学设计1.课前导入在学生们还没有学习过《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之前,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们互动,设计一些课前导入活动,如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概念,历史上有哪些重要事件是与时间有关的等等。
2.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先通过简要介绍小说的背景、作者以及主题等相关信息,再带领学生读一遍全文,深入理解小说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在阅读过程中,老师可以边读边让学生们思考,探究《最后一课》这篇小说希望我们传达的思想与人生价值。
最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向大家展示这篇小说所反映的人文情怀和思辨精神。
3.课后作业为了增强学生们对这篇小说的了解和掌握,老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课后作业,包括写读后感、分享学习笔记、参与小组讨论等。
三、教学亮点1.教学内容深入浅出《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不仅让学生们体验到生命中宝贵的人际情感和思考,同时也透露出一些非常震撼的人生哲理。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后一课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后一课](https://img.taocdn.com/s3/m/db5477be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8f.png)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后一课教案:《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了解法国人民在德国入侵法国期间的状况;2.理解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改变;3.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和人文关怀;4.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和结构,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法国人民在战争期间的生活状态;2.理解故事中的主人公对战争的感受和反思;3.能够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和结构。
教学难点:1.理解文学作品中的隐含意义;2.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和人文关怀。
教学准备:1.课文及相关教学材料;2.投影仪或黑板;3.复习相关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和讨论开始新课,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到的内容,如作者卡西利亚在战争期间的困境和生活状况。
2.设计一个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亲人的故事,谈谈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步骤二:理解课文1.教师通过投影仪或黑板展示《最后一课》的课文,先让学生自行阅读一遍,然后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课文内容。
2.结合学生的理解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文中人物的性格、情感和思想。
步骤三:情感体验1.通过阅读文中的描写,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思想转变,了解他对战争的看法和体验。
2.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战争和和平的看法和感受,让学生思考自己所在的年代,对战争的认识和观点。
步骤四:文学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和结构,如描写细节、对比手法等。
2.组织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和讨论,深入挖掘课文的主题和寓意。
3.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步骤五:拓展学习1.组织学生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学习,了解法国战争的历史背景或其他与战争有关的文学作品。
2.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书籍和文学作品,增加对战争和和平的了解。
步骤六:思考和总结1.通过小组和大组讨论,让学生总结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所学到的知识。
2.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一篇评论或感受文章,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表达自己对战争和和平的理解。
《最后一课》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最后一课》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c7141806482fb4daa58d4b76.png)
《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
2、领会本文所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1、重点:结合上下文理解一些语句的特定含义。
2、难点:把握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征,探究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数]二教时第一教时一、导入1、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学习并热爱本民族的语言,这也是爱国主义的一种具体表现。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一篇爱国主义题材的文章《最后一课》。
(板书课题、作者,并简介作者)2、这篇文章同学们都预习了,谁能说说,小说为什么取名为“最后一课”?3、补充交代故事背景介绍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这篇小说写的是普法战争中发生的故事。
普法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
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这次战争。
结果,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也率军向普鲁士投降了。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侵入巴黎,迫使法国资产阶级政府割地赔款。
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割让给普鲁士了,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
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所以取名为“最后一课”。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复述故事。
三、指导学生学习第1--6段。
阅读1-6段,考虑这么一个问题: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看出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讨论交流、明确: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看出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不懂事,但还能管自己的孩子。
贪玩不爱学习表现在经常迟到,那天又去得很晚,他怕韩麦尔先生骂他,因为分词连一个也说不上来。
他想就别上学了。
不懂事表现在他听到画眉在唱歌,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认为“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能管住自己表现在急忙向学校跑去,对布告栏内贴出的布告也无心去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课题
《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利用小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人物
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
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
人称
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描写
方法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写作
手法
烘托
烘托
6、布置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师生共同讨论完成
板书设计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5、拓展阅读:
(1)导入: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由学生交流所收集到的普法战争资料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在独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线索
让学生深入文本进行细读,从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中体会最后一课的重要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
学
流
程
1、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要求学生在认真读课文的基础上勾画出关键的词句来体会韩麦尔先生感情的起伏,教师加以指导
让学生抓住关键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中心
3、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
4、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在已经有了初步体会的基础上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指名让学生朗读,教师加以指导
深入领会人物形象,从人物身上体会其崇高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文本解读能力。
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人物形象
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让学生理解在小说中环境描写的重要作用
通过比较阅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课》
《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
都德(法国)
老舍(中国)
背景
普法战争
抗日战争
事件
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
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
中心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出有关语句。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四世同堂》片段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收集普法战争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情境朗读法、文本细读第 Nhomakorabea课时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
学
流
程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