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观课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杨氏之子》有感
今年的研修,有幸听了张老师的《杨氏之子》,感觉受益匪浅。
张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是五年级语文课本的一篇文言文,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张老师循循善诱,让学生由浅入深,再由深入浅领悟文言文的魅力。通过范读、引读、个别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诵课文,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张老师在认真分析学情的前提下,根据文言文的特点,精心设计导语,层层深入引诱,抓住重点,巧破难点,让学生在快乐中认识了文言文,读通文言文,读懂文言文,应用文言文。
本节课张老师共设计了五个环节:导入揭题——激趣,检查预习——读准;深入学习——读懂;咬文嚼字——读透;拓展阅读——激趣。其中,“读懂”和“读透”“激趣”这三个环节给人印象极为深刻。为什么说这三个环节给人印象深刻呢?站在教师的角度来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老师不仅仅只是教给学生一个知识,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教师的一种教学理念。
对于这节课,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优点:
1、培养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张老师把这种理念落实到语文课堂中。张老师课前设计了学习单,让学生根据学习单上的内容自主学习,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学习搜集资料,进行质疑,让学生
从心理做好“不打无把握之仗”的准备,为课堂学习扫除障碍,做好铺垫。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知道课前我该预习哪些知识,并且养成课前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对学生就会终生受益。
2、传授学习方法远比告诉一个知识更重要。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这一环节,张老师没有走捷径——直接告诉学生每句话的意思,而是巧妙地通过各种途径,如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等方法,让学生明白,这是读懂文言文的最基本的方法。然后,学以致用,放手让学生根据这些方法自学、合作探究,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学生轻轻松松的就学会了课文内容,真可谓“水到渠成”,马到成功。教师就等着静听花开的声音了。
3、咬文嚼字,细细品味,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在“咬文嚼字——读透”环节,张老师体现的淋漓尽致。为了表现出杨氏之子的聪慧、思维敏捷、回答巧妙、有礼貌的特点,张老师引导学生,围绕“甚聪慧”展开讨论,层层剥开。从重点字、词、句。细细品味,用心感悟,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杨氏之子的诸多特点,更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以及丰富的内涵和魅力。
4、激趣。这一环节可以说是画龙点睛之笔。小学生初次学文言文,多数教师停留在会读会写,掌握基本意思就算完了。而张老师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热爱文言文热爱祖国古代文字,热爱祖国优秀文化这一点教育学生。
不足:
1、读得还不到位。既然是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教师指导学生读应该作为重点,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强化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掌握读文言文的方法,并能找出与现代文的不同地方。不能只放在开头读一读,其实这种读可以穿插在每一个环节,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也能做到熟读成诵,为最后一个环节快速背诵课文打好基础,减轻学生压力。
2、适当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这篇文言文非常简短,也通俗易通。如果能在《世说新语》中再找几篇这样通俗易懂的小短文,来丰富课堂,既能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责。
3、现代教学手段应用较少,因为是小学生初次学文言文,教师应该做些声情并茂的课件,动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样效果会更好。
总之,张老师的课例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更是我努力的方向。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再接再厉,努力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