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代动力学总结
药物药代动力学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药物药代动力学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药物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它对临床治疗的药物选择、剂量调整和疗效评估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介绍药物药代动力学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并探讨其重要性。
一、药物吸收动力学对治疗方案的影响药物吸收动力学研究了药物在体内吸收的速度和程度。
通过了解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医生能够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以及调整用药方案。
例如,对于需要快速发挥作用的急救药物,可以选择静脉注射途径,以达到迅速进入血液循环的效果。
而对于长期治疗的药物,可以选择口服给药途径,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二、药物分布动力学对个体差异的解释药物分布动力学研究了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过程。
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不同患者对同一剂量的药物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
药物分布动力学可以帮助解释这种个体差异。
例如,某些药物在老年人体内的分布量可能会增加,因为他们的体重和脂肪含量相对较高。
而对于儿童来说,药物的分布可能会受到生长发育和体脂含量的差异的影响。
通过了解药物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医生可以更准确地预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风险,从而进行个体化治疗。
三、药物代谢动力学对剂量调整的指导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了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药物的代谢速度会影响其在体内的浓度和持续时间,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了解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特征,医生可以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间隔,以实现最佳治疗效果。
例如,对于某些患者来说,由于代谢酶的活性较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较慢,此时需要减少药物的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以避免药物在体内的积累。
四、药物排泄动力学对用药频次的调整药物排泄动力学研究了药物在体内的排泄过程。
药物的排泄速度会影响其在体内的浓度和持续时间,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了解药物排泄动力学特征,医生可以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和排泄途径来调整用药频次。
例如,对于肾脏功能受损的患者来说,药物的排泄速度可能减慢,此时需要减少用药频次,以避免药物在体内的积累和毒性反应的发生。
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其意义

1.生物半衰期(biological half life)t1/2 hrt1/2=0.693/k吸收半衰期ti/2(a)消除半衰期ti/耶)PK参数的意义T1/2:反映药物在体内消除的快慢,常川来决定给约间隔Cmax:反映勿物在体内达到峰位时的浓度,决定驾物是杏产生约效或带来不以反应。
Tmax:反映药物讪到饭高浓度时的时间,决定药物产生. 药效或不厘反应的快慢Vd:反映约物在体内的分布大小Ke(P):消除速率,活数,反映%物*体内消除的快慢LCL:消除率,反II史药物从体内消除的快慢。
AUC:反映驾物吸收的大小F:试验药的AUC相X、j「对照药的AUC大小,反映药物的吸收相对比(生•物等效性)单次给药试验起始剂量的估计■有同样药临床耐受性试验参考(国外文献):取其起始剂量的1/2•有同类药临床耐受性试推参考:取其起始剂量的1/4•同类药临床有效最:取该剂吊:的1/10,作为起始剂量•无参考时:根据临床前动物试验结果,推算起始剂量2013/1/30由临床前资料估算单次给药起始剂量■ Blachwell 法敏感动物LDso的1/600或最低有毒量的1/60.改良Bkichwell法(考虑安全性)两种动物急毒试流LD网的"600及两种动物长毒的有彪量的1/60以其中最低者为起始齐Ipg-Dolh?法(考虑有效性)最敏感动物最小有效量的1/50-U100■改良Fibonucciy;(起始量较大,用于抗癌药)小鼠急4LD10的i/ioo或大动物最低毒性剂量的1/40-1/3016单次给药最大剂量的估计.同样药、同类药,或结构相近的药物:单次最大剂量-动物长荏试验:引起中卤症状,或脏器出现侦逆性变化剂量的1/10 -动物长质试验:最大耐受量的1/5〜1/2■最大剂量范围内应包括预期的有效剂量-注意可操作性2O13/L/3O19单次给药剂量递增方案(爬坡试验)⑴费氏递增法(改良Fibonacci法):开始递增快,以后按+1/3递增:+100%, +67%, +50%, +3。
对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用提供指导的 作用。举例来说, 对片剂和片剂比 应当 较, 是生物等效性试验, 对结果的评价应当从等效性检 验来评判; 而对于分散片和片剂的比较, 这种比较确切的说应称为相对生物利用度比较研究, 因为两种制剂 本身即存在体外溶出和体内 释放速度的不同, 此两者很有可能吸收速度是不等效的, 因 因此出现 C T的不 , 等效是很正常的。而对于静脉给药改为口 服给药制剂, 主要是根据结果获得口 服给药的药代数据来确定给 药剂量和给药间隔。对于 1 类创新药, 则应分析所获得的药代数据来确定临床研究给药方案, 例如可不可以 和食物同时服用, 用于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是否要调整剂量等。 当然即 便是进行生物等效性研究, 现不等效的情况, 对出 又应当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 如出 A 不等效, C 现 U 例如超生物利用度的 情况。应考虑两种情况:. 制剂是否本身即为生物利用 1 参比 度低的产品, 而导致试验药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 因 因为在目 前尚未建立严格的参比 制剂数据库时这是完全 有可能的;. 制剂质量符合要求, ; 参比 2 试验药确实超生物利用度, 这时同 样应考虑两种情况: 是否在安全范围 内, 如超过药物安全范围, 则相应进行改变处方和工艺的 研究。 如在安全范围内, 可以降低剂量进一步进行 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摸索出 等效的给药剂量。如出现 C a 不等效, mx 同样应考虑其安全范围, 如药物安全 围大, 量效关系平缓, 是可以允许提高。至于 T a 因为很多药物都是多次服药, m x, 单次给药的对评价影响
药理学—— 药动学知识点归纳

药理学——药动学知识点归纳一、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从进入机体至离开机体,可分为四个过程:简称ADME系统→与膜的转运有关。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在体内的主要转运方式是:被动转运中的简单扩散!Ⅰ、被动转运——简单扩散1.概念:指药物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以浓度梯度为动力。
2.特点:(1)不消耗能量。
(2)不需要载体。
(3)转运时无饱和现象。
(4)不同药物同时转运时无竞争性抑制现象。
(5)当膜两侧浓度达到平衡时转运即停止。
3.影响简单扩散的药物理化性质(影响跨膜转运的因素)(1)分子量分子量小的药物易扩散。
(2)溶解性脂溶性大,极性小的物质易扩散。
(3)解离性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
离子障是指离子型药物被限制在膜的一侧的现象。
4.体液pH值对弱酸或弱碱药物的解离的影响:从公式可见,体液pH算数级的变化,会导致解离与不解离药物浓度差的指数级的变化,所以,pH值微小的变动将显著影响药物的解离和转运。
例题:一个pK a=8.4的弱酸性药物在血浆中的解离度为A.10%B.40%C.50%D.60%E.90%『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pH对弱酸性药物解离影响的公式为:10 pH-pKa=[解离型]/[非解离型],即解离度为10 7.4-8.4=10-1=0.1。
※总结:体液pH值对药物解离度的影响规律:◇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
达到扩散平衡时,主要分布在碱侧。
◇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
达到扩散平衡时,主要分布在酸侧。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或“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例题:某弱酸性药物pK a=3.4,若已知胃液、血液和碱性尿液的pH 值分别是1.4、7.4和8.4。
问该药物在理论上达到平衡时,哪里的浓度高?A.碱性尿液>血液>胃液B.胃液>血液>碱性尿液C.血液>胃液>碱性尿液D.碱性尿液>胃液>血液E.血液>碱性尿液>胃液『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3-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从进入机体到离开机体的过程
吸收 分布
药物的转运 药物通过各种生物膜的过程
代谢 排泄
药物的转化 药物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
药物的消除 血药浓度下降的过程
一第二、节吸药收物(的a体bs内o过rp程tion)
(一)胃肠道给药
给药方式
吸收部位
口服(per os)
小肠粘膜
舌下(sublingual)
组织 细胞间液 细胞内
血浆蛋白 结合率
①不呈现药理活性 ②不能通过血脑障 ③不被肝脏代谢灭活
④不被肾排泄
2.体液pH
弱碱性药 碱性环境 解离度小 非解离型多 脂溶性高 易转运 弱酸性药 碱性环境 解离度大 非解离型少 脂溶性低 不易转运
酸 碱, 碱 酸。 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
例1:弱酸性药物巴比妥类中毒解救---碳 酸氢钠碱化血液和尿液,促进弱酸性药 物巴比妥类由脑细胞向血浆中转移和从 尿排泄。
• 主要酶系: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 为多 功能酶系,如CPY1A2、 CPY3A4、CPY2C9、CPY2C19、 CPY2D6、CPY2E1
• 药酶的特点:选择性低、变异性 大、易受药物的影响而出现增强 或减弱现象。 • ★★★临床意义:药物相互作用
肝药酶诱导剂凡能够增强药酶活性的药物(巴比 妥类、苯妥英钠、利福平等)。合用时,使其他药 效力下降,并可产生耐受性,应增加其他药的剂量。
多次用药的常用指标之一,对于指导临床用药 有实际意义。
l 表观分布容积(Vd):指药物在吸收达到平衡或 稳态时应占有的体液容积。为理论上的数值。Vd 值可推测该药在体液中的分布和组织摄取量。
l 血浆清除率(CL):单位时间多少容积血浆中药 物清除。
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研究

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PK)和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PD)是药物研究中的重要分支,用于评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以及对生理系统产生的效应。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转化和消除过程,而药效动力学则关注药物与生理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过程的科学。
它对于理解药物在体内的行为和作用机制至关重要。
1. 药物吸收药物的吸收过程是指药物进入机体循环系统的过程。
吸收方式有经口、经肠道、经皮肤、经肺等多种途径。
药物的溶解性、脂溶性和分子大小等因素会影响其吸收速度和程度。
2. 药物分布药物分布过程是指药物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进入不同组织和器官的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到血流动力学、药物亲和性和生物膜透过性等因素的影响。
3.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转化成代谢产物的过程。
大部分药物在肝脏中发生代谢,药物代谢酶如细胞色素P450系统则起到关键作用。
药物代谢会影响药物的活性、毒性和药物与其他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4. 药物排泄药物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肾脏、肝脏、肠道、肺等途径离开机体的过程。
主要排泄方式有尿液排泄、胆汁排泄、呼气排泄等。
二、药效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研究药物与生理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物对受体的结合、信号传导和引起的生理反应等过程。
药效动力学研究可帮助我们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1. 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作用机制是指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引起药物效应的过程。
药物可以通过与受体结合、抑制或激活受体的信号通路等方式产生作用。
2. 药物剂量-效应关系药物剂量-效应关系研究药物剂量与生理效应之间的关系。
通过研究药物的剂量-效应曲线可以确定药物的剂量范围、给药频率以及最佳剂量等。
3.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在体内同时存在时,彼此相互影响或改变对生理系统的作用的现象。
药物动力学-临床药代动力学基础及其临床试验的设计和实施业界精制

3 不良反应: 药代动力学试验时, 应观察记录不良反应
优选知识
14
药时曲线及药物浓度-作用关系
Conc.
Cmax
作
用
强
度
AUC
tmax
持续作用时间
中毒浓度
作 用 浓 度 范
围 有效浓度
Time
优选知识
15
药代动力学参数的生物学意义
AUC area under concentration-time curve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优选知识
19
表观分布容积
表观分布容积是对一种分布容量的测定。但并不等 于真正的容积(如血浆容量3L,细胞外液16L)。 药物可能分布于某一组织或多个组织,也可能分布 于总体液内。另外,药物可能与机体某一组织成份 结合,导致分布容积数倍于机体的总液体量。
某药物100mg溶于含10克活性碳的1L的水中,其中, 99%的药物与活性碳结合。活性碳沉淀以后,此药 物在水中的浓度为1mg/L,按照公式计算:V=A/C
40 %
30 % 11 % 10 %
5% 4%
18 % 14 % 36 %
7% 12 % 13 %
* n= 56
优选知识
6
体外PK/PD 动物PK/PD
动物试验
正常人体PK 剂量递增 安全评价
I期
在广泛
疗效评
上
价的基
市
剂量(浓度)
础上进 行群体
后
/效应的评价
PK/PD
检
剂量选择
研究
测
患者的 变异
特殊人 群的 PK/PD
Absorption Excretion
优选知识
2
临床执业医师备考:药物代谢动力学

临床执业医师备考:药物代谢动力学2017年临床执业医师备考: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代动学或药动学,主要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
简介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代动学或药动学,主要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
确定药物的给药剂量和间隔时间的依据,是该药在它的作用部位能否达到安全有效的浓度。
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受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而动态变化。
在创新药物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药物消除动力学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又叫恒比消除零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按照恒定的量消除,又叫恒量消除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重要参数:1、药物清除半衰期(half life,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2、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清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体积的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使体内肝脏、肾脏和其他所有消除器官清除药物的总和。
3、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是指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的体液容积。
4、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F),即药物经血管外途径给药后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药物的相对量。
可分为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
基本结构细胞膜和亚细胞膜(线粒体膜、微粒体、细胞核膜、小囊泡膜)总称为生物膜。
生物膜主要由蛋白质(60-75%)与不连续的脂质双分子层(25-40%,主要是磷脂)所组成。
抗肿瘤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与个体化用药

抗肿瘤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与个体化用药引言:癌症是世界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抗肿瘤治疗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抗肿瘤药物作为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然而,患者对于抗肿瘤药物治疗的反应却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源自于患者个体化特征以及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和消除过程。
因此,深入了解抗肿瘤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以及如何实现个体化用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什么是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PK)是指描述人体内给定剂量药物在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浓度变化规律的科学分析方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患者对于不同剂量抗肿瘤药物治疗的反应以及预测剂量与效应之间的关系。
1. 药物吸收和分布药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内,如口服、静脉注射等。
药物在吸收过程中受到胃肠道黏膜、肝脏等因素的影响。
进入血液循环后,药物会被分布到不同的组织器官中。
这个过程受到患者体重、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
2. 药物代谢和消除药物在人体内经过代谢作用转化为代谢产物,然后通过肝脏和肾脏等器官进行排泄。
这个过程主要由酶系统催化,包括细胞色素P450酶家族以及其他代谢酶。
个体之间对于药物的代谢能力存在差异,从而导致抗肿瘤药物的浓度和效果也有所不同。
二、个体化用药的意义个体化用药(Precision Medicine)是根据患者个人特征和疾病状态来制定治疗方案的一种新型医学模式。
在抗肿瘤治疗中,个体化用药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这种方法采用基因检测、药物浓度监测等手段,根据患者的基因型、表型以及药物动力学参数等信息来指导给药剂量和给药方案的选择。
1. 基因检测在个体化用药中的应用基因检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患者是否存在与药物代谢有关的遗传变异。
例如,对于多数抗肿瘤药物来说,细胞色素P450酶家族是重要的代谢酶。
一些人群中存在细胞色素P450酶变异导致转化速度减慢,从而延长抗肿瘤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和暴露程度。
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及应用

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及应用药代动力学是针对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转化的科学研究,其关注点主要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能为制药业的各个环节提供帮助。
本文将围绕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展开讨论。
一、药物的动力学过程药物的动力学过程主要由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方面构成。
其中药物吸收是药物从给药部位到达体内循环系统的过程,主要受到药物的性质、剂型和生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分布是指药物进入体内后在不同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情况,主要取决于药物的脂溶性、离子性质和血液灌注情况等因素。
药物代谢是药物在体内被生物化学反应转化或降解为代谢产物的过程,主要由细胞内的酶催化进行。
药物排泄则是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通过肾脏、肝脏、肺、汗液和胆汁等方式被排出体外的过程。
二、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人体实验和体外实验两种。
1. 人体实验方法人体实验方法包括正常人和患病人的实验,一般采用单次或多次口服或静脉注射药物。
主要测定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的浓度-时间曲线,从中计算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和药物经轨道内5.5-7小时期间的蓄积程度等。
人体实验方法因其直接观察药效反应及药代动力学参数,因此比体外实验方法更概略可靠且更具临床参考价值。
2. 体外实验方法体外实验方法分为体外新药代谢和药物转运实验和体外微粒溶胶试验两种方法。
体外新药代谢和药物转运实验主要通过人类肝脏S9微粒、午后CYP同工稍衬合基安排体系、非同源吸收体实验等试验系统来相识药物在机体中代谢和转运及其中涉及的酶、蛋白质分子等。
微粒溶胶试验据此则主要利用活体胃肠道孵化体系,模拟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代谢、排泄的过程,评估药物的抗生物鸠散放功用。
三、药代动力学的应用药代动力学的应用主要在新药研发、制剂开发和药物治疗方面。
1. 新药研发药代动力学可以通过测定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生物利用度参数,对新药的评价和优化提供帮助。
药物代谢动力学 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药物代谢动力学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转化的速率和机制的科学领域。
它涉及到药物在体内转化的各个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对于合理使用药物、开发新药以及预测药物在人体内的药效和不良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药物代谢是药物在体内被转化成代谢产物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通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来完成的,主要发生在肝脏中的细胞内。
药物代谢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相应代谢和非相应代谢。
相应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以一定比例被转化为代谢产物,而非相应代谢则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转化不受药物剂量的影响。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对于药物的临床应用和药物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和代谢途径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药物的功效和副作用。
在药物研发过程中,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可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选择合适的剂量和给药途径,提高药物的疗效。
此外,药物代谢动力学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导致药物的药效或毒性发生变化。
通过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我们可以预测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药物疗效的安全性。
总之,药物代谢动力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药物的合理使用、药物治疗以及药物研发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在体内的行为,为临床使用和研究提供基础和指导。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1)引言:介绍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概念和背景,说明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重要性并阐述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2)正文部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2.1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定义:详细解释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含义,与其他相关概念进行区分。
2.2 药物代谢过程:介绍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
2.3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重要性:讨论药物代谢动力学在药物研发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包括药物的安全性评价、药效学的优化和药代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等。
以药代动力学

以药代动力学1. 简介以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PK)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
它通过定量描述和分析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将从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方面对以药代动力学进行详细介绍。
2. 吸收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途径进入体内的过程。
常见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皮肤贴剂、注射等。
吸收速度和程度直接影响到药物的疗效和毒性。
2.1 口服给药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之一,也是最方便的一种方式。
口服给药后,药物需要通过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2.1.1 药物溶解大部分口服制剂需要在胃酸中溶解才能被吸收。
溶解速度会影响到口服制剂的吸收速度。
2.1.2 肠道吸收药物在肠道吸收时,会受到肠道通透性、血流灌注和肠道酶的影响。
一些药物需要通过转运蛋白才能被吸收。
2.2 皮肤贴剂皮肤贴剂是一种局部给药方式,药物通过贴在皮肤上释放到体内。
这种给药方式适用于一些局部治疗的药物,如止痛贴剂、避孕贴等。
2.3 注射给药注射给药是将药物直接注射到血液循环系统中,绕过胃肠道吸收过程。
这种给药方式可以快速达到高血浆浓度,适用于紧急情况或需要快速起效的药物。
3. 分布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
它受到血液循环、组织灌注和蛋白结合等因素的影响。
3.1 血液循环血液循环将药物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血液中的蛋白结合也会影响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3.2 组织灌注组织灌注是指药物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之间的分布情况。
不同组织的灌注率不同,也会影响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3.3 蛋白结合药物在血液中可以与蛋白结合,形成药物-蛋白复合物。
这种结合会影响到药物的活性和分布。
4. 代谢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被生化酶系统转化为代谢产物的过程。
主要发生在肝脏中,也可以发生在其他组织和器官。
4.1 肝脏代谢肝脏是最重要的药物代谢器官,其中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起着关键作用。
这些酶可以将药物转化为更容易排泄的代谢产物。
临床药代动力学

(二)给药途径
✓ 静脉内给药无吸收过程 ✓ 其它给药途径按吸收速度排序:
气雾→腹腔注射→吸入→舌下→ 肌注→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
消化道内吸收
吸 收 途 径
非消化道内吸收
口服给药 舌下给药 直肠给药
皮肤黏膜 肌注或皮下 鼻黏膜、支气管、肺泡
1、口服给药
吸收部位在胃肠道,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1)药物方面: 1、药物的理化性质
以利迅速排除体外。
称为生物转化。 ③有时生成不同活性的代谢物;
如硝酸甘油,首过灭活约95%。
药物被代谢后: 结合率低于,则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低。
肝外组织如胃肠道、肾、肺、皮肤、脑、肾上腺、卵巢等也能代谢某些药物;
(酸性药物中毒时,用碳酸氢钠洗胃,苯巴比妥)
①多数可能转化为无活性物质; ①多数可能转化为无活性物质;
缺点:吸收面积小,给药量有限;
肝药酶诱导剂 分2个时相进行:
②也可能从原来无药理活性的物质转变为有活性
酸性药物载体、 碱性药物载体
的代谢物(环磷酰胺); 促进自身代谢,连续用药可因自身诱导而使药效降低;
管、直肠下静脉吸收进入直肠下静脉) 应。(直肠栓剂正确的给 药应塞入肛门2厘米左右)
缺点:吸收面积小、肠腔液体少 、左右;
二、分 布
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到达各脏器和组织的转 运的过程称为分布。
药物分布不仅与药物效应有关,而且与药物毒性有关 。如大环内酯类很难透过血脑屏障,不能治疗中枢神 经系统感染;氨基糖苷类浓集于肾小管,是造成肾毒 性的原因之一。
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分子量大,难以通过;
即研究某一时间人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浓度)。
2、解离度 非解离药物易吸收。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过程,即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另一方面研究药物在体内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2. 分布: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3. 代谢:药物在体内被代谢酶转化为活性或非活性代谢产物的过程。
4. 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肾脏、肝脏、肠道等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对于合理用药、新药研发、药物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过程,可以了解药物的起效时间、作用持续时间、药物的代谢途径、药物的毒性等信息,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同时,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也为新药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药代动力学研究室工作总结

药代动力学研究室工作总结
药代动力学研究室是一个致力于药物代谢、药物动力学和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的
专业实验室。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团队在研究室中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我们研究室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分享一些我们的研究成果。
首先,我们团队在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我们利用体外
实验和动物模型,研究了一些新型药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
通过对药物代谢途径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为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其次,我们团队还在药物动力学方面进行了一些工作。
我们通过建立药物在体
内的动力学模型,研究了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行为规律,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我们团队还开展了一些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我们研究了一些常用药物
的相互作用机制,探讨了药物相互作用对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
这些研究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药代动力学研究室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我们的工作不仅有助于深化对药物代谢、药物动力学和药物相互作用的理解,也为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我们将继续努力,开展更多有意义的研究,为药物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临床药物治疗学知识点总结

临床药物治疗学知识点总结
临床药物治疗学是医学中研究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途径、剂量和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学科。
它涉及了药物的药理学、药代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试验和治疗指南等内容,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合理、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
在临床药物治疗学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掌握:
1. 药物的药理学: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靶点、药效学参数等,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
2. 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动力学过程,了解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有助于确定合理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3.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临床医生需要了解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和临床意义,避免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
4. 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是评价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了解临床试验的设计、实施和数据分析,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药物治疗的证据级别和可靠性。
5. 治疗指南:治疗指南是根据药物临床试验和专家共识制定的指导医生药物治疗的依据,了解治疗指南的内容和更新,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选择和应用药物。
当然,临床药物治疗学还涉及其他内容,如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与管理、个体化药物治疗等。
医生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临床药物治疗学知识,以提供更好的药物治疗服务。
(整理)药代动力学完整版

1.代谢分数fm:药物给药后代谢物的AUC和等mol的该代谢物投用后代谢物的AUC的比值。
第二章药物体内转运1. 药物肠跨膜转运机制:药物通过不搅动水层;药物通过肠上皮;药物透过细胞间隙;药物通过淋巴吸收。
2. 血浆蛋白:白蛋白、α1-糖蛋白、脂蛋白3. 被动转运的药物的膜扩散速度取决于:油/水分配系数4. 血脑屏障的特点:脂溶性药物易于透过、低导水性、高反射系数、高电阻性。
5. 肾脏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涉及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肾小管重吸收。
6. 肝肠循环:某些药物,尤其是胆汁排泄分数高的药物,经胆汁排泄至十二指肠后,被重吸收。
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及特点1. 被动扩散特点:①顺浓度梯度转运②无选择性,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有关③无饱和现象④无竞争性抑制作用⑤不需要能量2. 孔道转运特点:①主要为水和电解质的转运②转运速率与所处组织及膜的性质有关3. 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载体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常需要能量③有饱和现象④有竞争性抑制作用⑤有选择性4. 其他转运方式包括:①易化扩散类似于主动转运,但不需要能量②胞饮主要转运大分子化合物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①药物和剂型的影响②胃排空时间的影响③首过效应④肠上皮的外排⑤疾病⑥药物相互作用三、研究药物吸收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1. 整体动物实验法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
缺点:①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②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③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④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
2. 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 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 Caco-2细胞模型法Caco-2细胞的结构和生化作用都类似于人小肠上皮细胞,并且含有与刷状缘上皮细胞相关的酶系。
临床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是一门以人体为对象,研究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是药理学科的分支。
临床药理学以基础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是联系实验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的一门桥梁学科,涉及医学和药学的研究领域。
2.临床药理学的意义:①.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②新药研发。
③.医学教育、医师培训。
3.临床药理学研究内容和任务:1.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
2.市场药物的再评价。
3.临床药动学研究。
4.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药物警戒。
5.药物的相互作用研究。
6.教学与培训。
7.咨询服务。
(前5条为内容,七条为任务)第三章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1.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是以药动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为理论基础,研究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过程的一门学科。
用数学语言定量、概括、简明地描述体内药物极其代谢产物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一级速率过程:在单位时间内药物的吸收或消除是按比例进行的药物转运过程,又称线性动力学过程,其特点是药物的消除半衰期不随剂量不同而改变,auc与计量成正比,平均稳态浓度与计量成正比。
3.零级速率过程:单位时间内机体消除的药物量是定值,与药物浓度无关。
5.曲线下面积(AUC):以血药浓度为纵坐标,相应时间为横坐标,绘出的曲线为药时曲线,坐标轴与药时曲线围成的面积称为血药浓度——时间下面积,简称药时曲线。
AUC=Co / k6.表观分布容积(Vd):体内药物分布达到稳态时,按药物浓度来推算体内药物总量在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容积。
意义是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广泛程度或药物与组织成分的结合程度。
Vd=Do/Co=Dt/Ct可推出Dt=Vd*Ct。
7.消除速率常数K:表示单位时间内机体清除药物的百分速率。
K=0.693/t1/2。
Vd范围:5,血管内;10--20,细胞外液;20--30,细胞内液;30--40,全身分布;>40,与组织结合。
临床药代动力学基本概念

一房室模型示意图
Ka D
DD kel
D
一房室模型药时曲线(静脉给药)
C
logC
T
T
一房室模型的药时曲线(血管外给药 )
logC
T
2、二室模型
三、房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 一级药动学部分参数间的关系式 微分方程:dC/dt=-KCn 1.
静注时药-时半对数曲线由二段不同的直线构成的。 药代动力学的计算,一般是指血浆半衰期
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
封闭系统:
药物进入机体后,仅在各个室间运转,不再从 机体排出和代谢转化者,称为“封闭系统”。
开放系统:
药物以不同速度,不同途径不可逆的从机体排 泄或转化着,称为开放系统。
1、一室模型
最简单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 假设静脉给药后,药物立即均匀地分布在可到达的体液 与组织中 机体组织内药量与血浆内药物分子瞬时取得平衡 实际上这种情况比较少
4. AUC0-t :不加上Cn/Ke ∞
c3 c4
C c2
c5
c1
c6
cn
T t1 t2 t3 t4 t5 来自6 tn计算AUC的其它方法:
积分法 求积仪 称量法
程序法
AUC=A/α+B/ β
三、房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
模拟分析药物在体内转运的动态规律的较常用模型
将身体视为一个系统,系统内部按动力学特点分为若干室 (compartment)
t1/20/K
可见 :按零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血浆半衰期随C0 降低 而缩短,不是固定值。
零级动力学药-时曲线
• 药-时曲线
• 药-时半对数曲线
C log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离型药物
有药理活性
可逆平衡
结合型药物
无药理活性
结合型药物的特点: 1、无药理活性; 2、不能通过血脑屏障; 3、不能被肝代谢; 4、不能被肾排泄; 5、药物之间可竞争血浆蛋白结合位点,结合力 强的药物可置换出结合力弱的药物。
结合率大于0.9,表示高度结合; 结合率低于0.2,则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低。
脂溶性药物
血
脑
小分子药物
屏
障
非解离型药物
药物转运一般以被动扩散为主 通透性主要取决于药物脂溶性和解离度
下列情况血脑屏障通透性可以增加:
急性高血压、静脉注射高渗溶液、炎症
颅内感染应选择脂溶性高的药物: 三代
头孢、磺胺嘧啶
胎盘屏障 ?胎儿与母体循环系统之间的屏障称为胎盘
屏障(Placental barriers )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用药 部位
吸收
血液循环
分布
结合型 游离型
组织
代谢
排泄
肝脏等
肾脏等
一、吸 收
概念: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 药物的理化性质 ? 给药途径 ? 剂型 ? 吸收部位的血流量
(一)药物的理化性质
除血管内给药外,大多数药物经被动 转运跨膜吸收。 影响跨膜转运的因素: 1、脂溶性 脂溶性药物易吸收。 2、解离度 非解离药物易吸收。 (酸性药物中毒时,用碳酸氢钠洗胃,苯巴 比妥) 3、分子量 分子量小的易吸收。
对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分布容积小、消除 慢或治疗指数低的药物,在临床应注意进行调 整剂量
华法林、甲苯磺丁脲、阿司匹林、吲哚美辛、 甲氨蝶呤、保泰松、硫喷妥钠等
2.细胞膜屏障
血脑屏障:血管壁与神 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 与脑细胞外液间的屏障 和由脉络丛形成的血浆 与脑脊液间的屏障。
水溶性药物 大分子药物 解离型药物
Ⅱ相反应:为结合反应,药物分子中暴露的极性基团与体内 的葡萄糖醛酸、乙酰基、甘氨酸、硫酸等结合,生成易溶于 水的代谢物,以利迅速排除体外。
( 二)代谢的部位及其催化酶
代谢的部位:
生物转化的主要部位在肝脏; 肝外组织如胃肠道、肾、肺、皮肤、脑、肾上 腺、卵巢等也能代谢某些药物;
第二章 临床药代动力学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第一节 概 述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 是以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研究人体内药物量 (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即研究某一时间人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浓度)。
临床应用: 根据测定出的药动学参数设计与调整给药方案(给药 剂量、给药速度、间隔时间); 生物等效性与生物利用度; 疾病及特殊人群对药物体内的过程的影响; 药物相互作用;
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
2 、剂型
吸收速度:颗粒剂 >胶囊剂>片剂
3 、药物相互作用
口服氢氧化铝凝胶,使地美环素的吸收减少。
2)机体方面:
1.胃肠道pH 值 (影响解离度)
弱酸性药物在胃易吸收,弱碱性药物在小肠易吸收
2.胃排空速率 和肠蠕动
胃排空或肠蠕动快时药物吸收减少
3. 胃内容物
一般情况,胃肠中的食物可减少药物的吸收
管、直肠下静脉吸收进入直肠下静脉) ?但药物如进入直肠上静脉则进入门静脉而
不能避开首关效应。(直肠栓剂正确的给 药应塞入肛门2 厘米左右)
缺点:吸收面积小、肠腔液体少 、PH8.0 左右;
二、分 布
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到达各脏器和组织的转 运的过程称为分布。
药物分布不仅与药物效应有关,而且与药物毒疗中枢神经 系统感染;氨基糖苷类浓集于肾小管,是造成肾毒性 的原因之一。
孕妇服药应非常慎重
3、器官血流量与膜的通透性
肝、脑、肾、肺等高血流量器官,药物分布快而 且含量较多
皮肤、肌肉、关节腔、前列腺等低血流量器官, 药物分布慢且含量较少
细胞膜对药物的通透性也影响药物的分布,一般 认为分子量200 ~800 之间的药物容易透过血管微孔。
三、代谢
定义:药物进入体内后,发生化学结构上的变化。也可 称为生物转化。
(二)给药途径
? 静脉内给药无吸收过程 ? 其它给药途径按吸收速度排序:
气雾→腹腔注射→吸入→舌下→ 肌注→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
消化道内吸收
吸 收 途 径
非消化道内吸收
口服给药 舌下给药 直肠给药
皮肤黏膜 肌注或皮下 鼻黏膜、支气管、肺泡
1、口服给药
吸收部位在胃肠道,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1 )药物方面: 1 、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物被代谢后: ①多数可能转化为无活性物质; ②也可能从原来无药理活性的物质转变为有活性 的代谢物(环磷酰胺); ③有时生成不同活性的代谢物; ④甚至有时可能生成有毒物质; 代谢过程并不等于解毒过程
(一)药物代谢的方式
分2 个时相进行: Ⅰ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或水解,主要由肝微粒体混合功 能氧化酶(细胞色素P450) 以及存在于细胞浆、线粒体、血 浆、肠道菌丛中的非微粒体酶催化。
4. 首关效应:
口服时药物通过胃肠吸收进入门静脉,入肝后某些药 物大部分被肝脏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如硝酸甘油,首过灭活约95% 。
2 、舌下给药
优点: ? 舌下血流丰富、吸收快; ? 可经舌下静脉直接进入体循环,避免首关效应。
缺点:吸收面积小,给药量有限;
硝酸酯类药物
3 、直肠给药
优点: ?防止药物对上消化道的刺激性; ?部分药物可避开肝脏的首关效应(通过肛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1 、血浆蛋白结合率 2 、细胞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3 、器官血流量与膜的通透性 4、体液的PH 和药物解离度
1.血浆蛋白结合率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程度常以结合药物的浓度 与总浓度比值表示,称为血浆蛋白结合率。
①酸性药物主要与白蛋白结合; ②碱性药物主要与α1 酸性糖蛋白或脂蛋白结合; ③许多内源性物质及维生素等主要与球蛋白结合
注意:
对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在药物结合达饱和时, 再增加给药量,血药浓度骤增 两种药物竞争血浆蛋白的同一结合部位可使蛋白结合 率低的药物在血浆中的游离浓度显著增加,产生毒性 反应。(华法林99%+ 保泰松98% ,导致出血) 当血浆蛋白过少(如慢性肾炎、肝硬化、尿毒症)时, 可与药物结合的血浆蛋白下降,容易发生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