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学报告
李玫瑾教授的《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报告》
李玫瑾教授的《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报告》他杀人是因为做人太失败最初我对马加爵的犯罪动机也有错误的判断,也把他归到穷人的自卑上,即由自卑的敏感引发的。
但是当我知道他杀害的四个同学当中有三个也是贫困生后,我就觉得用贫困为理由解释不通。
马加爵说,我跟邵瑞杰那么多年住在一起,我把邵当作朋友,想不到他也说我为人不好。
我很绝望,我在云南大学一个朋友也没有,我在学校那么落魄,都是他们这样在同学面前说我。
他们在外面宣传我的生活习惯,那么古怪。
我把他当朋友,他这么说我,我就恨他们。
他与交往最密切的有贫困背景的同学都相处不好,这个问题显然不是因为他的贫困状态导致的。
最后一名受害人龚博过生日没请马加爵,别人用此事教育马加爵:“就是因为你人品不好,所以龚博过生日都没叫你。
”由此,马才杀害龚。
所以我认为,导致他杀人的,不是因贫困而引起的自尊问题,马加爵自己也讲了,是他做人的失败。
媒体所做的归因是错误的很多媒体都报道了马加爵说自己做人失败这段话,他最后还说是因为穷,标题几乎都是马加爵的杀人动机,或马加爵的杀人原因。
这个归因是错误的,实际上他做人失败是指他与人交往的失败,而不是贫困导致的失败,但是媒体更多地关注他的贫困背景。
我们与人交往,偶尔和某人不好,这没有关系,如果和大家交往都不好,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自身的问题?而马加爵从不考虑。
他讲道:“他们把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隐私都说给别人听,我感觉完全暴露在别人眼里。
”可是马加爵这个事发生之后,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没有人说他有什么怪怪的生活方式。
后来警察问他为什么这样说,他说可能是因为我比较穷。
贫穷是一般的社会现象,不能说明个人的行为,马加爵的这个归因也只是他个人认识,并不代表真正客观的结论。
他喜欢学习有难度的科目通缉马加爵期间,一位负责追缉的高级警官曾谈道:这个案件的犯罪动机很值得研究。
根据当时掌握的情况,他既不为财,又很冷静,没有冲动的迹象;从行为方式看,思维逻辑也完全正常。
马加爵案件犯罪心理分析
马加爵案件犯罪心理分析1马加爵案件1.1马加爵案件简介2004年2月23日,云南省昆明市警方接到报警,在云南大学学生宿舍的柜子内发现4具尸体,接警后,办案民警迅速来到现场勘查取证。
经尸检及现场调查后得知,死亡4人为云南大学学生,四人为同学关系,死者分别是:邵瑞杰,唐学李,龚博,杨开红,4人均被钝器击打头部死亡,案发现场发现一个石工锤,经检验后确定,正是此起案件的作案工具。
四人死亡时间不一,唐学李最早死亡,其次是邵瑞杰,然后是杨开红,最后是龚博。
而同宿舍内的另一名学生马加爵却不知去向,是死是活也不清楚。
警方分别调查了死亡4人最后出现的地方,接触的人及目击证人,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该案发宿舍及同寝室的学生马加爵,宿舍地面,墙上,也有明显被清洗过血迹的痕迹。
同时,警方在寻找失踪学生马加爵的踪迹时,有目击证人反映,在案发之后,曾看见他离开学校。
警方调查马加爵于案发前后的行踪发现,在案发前,马加爵曾经在银行取过两次钱,分别是350元和100元,另外警方调查其上网数据时发现,马加爵曾浏览过江西赣州,湖南邵阳,广东广州等地的地理,交通情况,并浏览了假身份证制作等相关信息。
警方怀疑他是预谋杀人,前期已经做好了逃亡的准备。
由于此案的恶劣性质,加上学校人员,媒体的大肆传播及发酵,此案很快便传遍全国,造成全国轰动。
而同时,公安部也发出A级通缉令,悬赏20万通缉马加爵。
在经过多方分析后,警方初步判定马加爵于案发后,很可能是逃往了广东。
警方随即部署力量前往广东,但来晚一步,马加爵嗅到风声,已经逃离,3月15日晚,警方接到线民举报,发现一个蓬头垢面的人,很像是马加爵,办案民警很快来到现场,发现一名流浪汉正坐在路边吃馒头,在民警上前盘问时,马加爵承认了自己的身份,当晚19点30分左右,马加爵在三亚被抓获。
被捕后的马加爵供述了整起事件的起因,在案发之前,马加爵曾同邵瑞杰一起打牌,但是在中途时,邵瑞杰突然说马加爵出老千,马加爵一直都把邵瑞杰当成是最好的朋友,也是在大学内唯一的朋友,他没想到邵瑞杰会这样说自己,于是,两人爆发了激烈的争吵,争吵中,邵瑞杰还讥讽马加爵的人品差,所以龚博(另一名被害人,与马加爵并无过节)生日的时候才没有请他,马加爵一下怒火中烧,原来在他们心中,一直都是这么看待我的,争吵过后,马加爵躺在床上,越想越不是滋味,也是从那时起,马加爵心里就生起了杀意,而当时定下的目标便是邵瑞杰及龚博。
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经典转载)
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经典转载)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思承教育国家心理咨询师杨珊珊)时间:2010-04-12 15:432009年05月22日马加爵,22岁,系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生命的物质技术专业四班级学生。
2004年春节单独在黉舍渡过,开学初始即2月10日其与同窗唐学李、邵瑞杰和杨开红等打牌,因杨开红说他作弊而发2009年05月22日马加爵,22岁,系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生命的物质技术专业四班级学生。
2004年春节单独在黉舍渡过,开学初始即2月10日其与同窗唐学李、邵瑞杰和杨开红等打牌,因杨开红说他作弊而发生争吵于2月13日—15日间,他便采取用铁锤冲击头部致脑损伤灭亡的同一作案手段,先后将唐学李、邵瑞杰、杨开红龚博等四人逐杀害,并将被害人***藏匿于宿舍衣柜内。
于2月15日晚乘坐昆明至广州的火车逃离昆明。
3月15日被海南省三亚市***局机关抓获归案。
4月24日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平易近法院开庭审理作出一审讯断,以存心灭口罪依法判处马加爵死刑,剥夺政治权力终身。
【1】一、犯罪类型我一直以来都像报纸上所说的一样,以为马加爵是因“打牌风波”一时失去理智灭口,属于激情犯罪,直到最近要研究他的犯罪心理,收集并查阅了大量的配景资料和专业犯罪心理资料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激情犯罪是一种在激情状态下非理智性的或少理智性的犯罪。
而所谓激情,是指“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然而是爆发式的情绪状态”,“通常是由一小我私家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所引起的。
对立意图的冲突或过度的抑制也很容易引起激情。
激愤、暴怒、恐惧、狂喜、剧烈的悲痛、绝望等都是激情的例子。
”【2】处在激情状态下的人,其认识活动的范围往往会由大变小,节制本身的能力削弱,往往不能约束本身的行动,不能不错评价本身的行动的意义和后果。
因此激情犯罪往往具有突发性、无预谋性、疯狂性的特点。
从马加爵的整个犯罪恶程来看,在三天时间里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杀害四个同学,甚至还想杀第五个同学,这决不是一时激动的激情犯罪,而是一种仇恨累积型的预谋犯罪,这类犯罪往往在某种犯罪诱因的背后有一个不良情绪积累的过程,人格扭曲在其中起了首要作用;因此这类犯罪往往有一个较长时间的预谋过程,犯罪指向明确,犯罪意志顽固,犯罪手段狠毒。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马加爵杀人案
(二)马加爵性格中的不良因素是其犯罪心理形成的“发 生器”。
马加爵不良性格因素:过分自尊与过分自卑、自小形成的内倾型性格
(三)被朊友抙弃,丧失精神依托,是马加爵犯罪心理恶化的“导 火绳”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尊重的需要属亍高层次的需要,而归属与爱的需要属亍较低层次的需 要,需要层次越低,满足需要的动机越强烈。
尊重(可以忍) 马加爵在自尊呾被他人尊重的需要得不满足时,他会
产生怨恨,并试图去改变这种状况。(练肌肉、喜欢动武、打篮球)但现实 并没有让他的需要得到满足,选择把自己 封闭 起来。
归属 (不可以忍) 在大学生活中,他仍有精神依托,那就是如他一样贫困
而又不怎么出色的同学如邵瑞杰等,他认为这些与他同处不受重视地位的同 学才是他真正的朊友,才是他可以依托的精神支柱。但案发前玩牌口角中被 刺激(“没想到你连玩牌都玩假,你为人太差了,难怩龚博过生日都不请 你……。”)内心极自尊又极自卑的马加爵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感到自 己的无助、失落,被遗弃感产生。积怨难忍,产生犯罪动机。
人类社会发展所经历的各阶段都存在利益倾向的差异,都存在获利阶层呾失利群体,都 存在大量的消极因素,而这些消极因素的存在,对个体来讲,它只是外在的东西,并 不会强加亍个人的心理之中,形成犯罪心理。犯罪心理学关亍犯罪心理形成的内化机 制也充分说明了,主体存在的不良心理因素(主要指性格中的不良因素)对外界消极 因素的选择性反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
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简介本文对马加爵的犯罪行为进行心理分析,探讨其犯罪动机和心理状态,希望能够揭示出他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并为相关研究和预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马加爵的背景马加爵,男,某市某区人,自幼喜欢虐杀动物,并在成年后将犯罪行为升级到对人的伤害,包括杀人、强奸等。
他在犯罪中展现出极大的暴力倾向和对受害者的冷酷无情。
犯罪动机分析动机1:虐待成长经历马加爵的虐待成长经历是其犯罪动机之一。
在其童年时期,他可能经历了家庭暴力、虐待或其他不良成长环境,导致他对他人的恶意行为产生了扭曲的认知。
他可能通过虐待和杀戮行为来发泄自己内心的愤怒和痛苦,以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
动机2:权力欲望和控制欲犯罪心理学中,一些罪犯表现出对权力和控制的极度渴望。
马加爵可能通过对受害者实施暴力和控制来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并通过这种行为来塑造自己的自尊心。
犯罪的心理特征特征1:冷酷无情马加爵在犯罪行为中展现出冷酷无情的特征,他对受害者毫不留情,展现出对人类生命的漠视和不尊重。
特征2:精密策划马加爵的犯罪行为往往经过精心策划,他可能运用各种技巧来追踪和选择受害者,并在犯罪行为中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
特征3:无法体验他人情感马加爵可能具有缺乏同理心和无法体验他人情感的特征。
他不关心他人的感受,只追求自己的满足感和快感,这种情感缺失可能是他犯罪的动力之一。
心理分析与预防措施心理分析通过对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犯罪动机和心理特征。
这些信息可以为相关研究和预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预防措施针对这样的犯罪行为,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预防工作:1.家庭环境改善: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家庭环境,重视儿童的成长和心理健康,避免虐待和暴力行为对儿童的伤害。
2.社区关怀:建立社区心理咨询机构,提供心理咨询和援助服务,帮助潜在的罪犯寻找其他途径来释放压力和消除犯罪冲动。
3.教育宣传:加强犯罪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对犯罪心理的认识和了解,增强防范意识。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篇一: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下面是我通过犯罪心理学的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我认为对于犯罪者应该分类讨论:至少应该分为3类:1:生活所泊型:对于这一类人是由于自己最基本的生活没有办法保障。
他们本来没有多么大的目标,只要能够满足自己的生活。
这就是他们犯罪的基本动机。
基本心理,这些人对于没有多么大的危害性。
对于这类犯罪者应该在物质上给予一定的帮助。
使他们的生活稳定下来。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类犯罪。
2.心理变态型:这种犯罪类型的人是由于自己的心理在成长中受到了打击。
其具体原因是多种形式的。
比如:由于自己的生理缺陷引起、少年成长时受到了别人的歧视、少年时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少年时受到了迫害从而在心理上造成难以忘记的了阴影等等。
这类人由于受到种种不同寻常的遭遇。
从引起了心理的变态。
如果调整不好,就会造成他们在心理上对社会、对他人的仇视或不满:当这种情心态发展到一定的程度。
就会造成他们把对社会、对他人的这种心态演变成现实中的行动,以此来满足他们的变态心理。
这样就会造成犯罪。
对于这类犯罪者,应该从心理学上给予一定的治疗。
使他们能够重新调整心态。
对社会、对他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类犯罪。
3、人格分裂型:这种类型的犯罪者。
与第二类有一定的相同点:都是由于遇到了重大的打击而造成的。
但不同的是他们本人对待的方法不同与第二类犯罪者:他们在思想上采取了逃避直接面对的办法。
他们想让自己的这些痛苦的记忆中删除。
于是经常去从不同与自己本人的性格或思想的方向去考虑问题,久而久之。
造成了另外的一种完全不同的人格出现了。
他于原来的性格可以完全的不同。
甚至是完全对立的两种性格。
并且当一种性格存在的时候根本感觉不到另外一种性格的存在。
并且也完全不记得自己在另外的一种性格。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摘要: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一案在全国上下引起轰动。
一场对马加爵杀人心理以及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也随之产生。
犯罪心理学 大学校园故意杀人罪的分析——以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为例
大学校园故意杀人罪的分析——以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为例马加爵(1981年5月4日—2004年6月17日),男,汉族,广西宾阳人,身高171.5厘米,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户籍地为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一队。
2000年至2004年就读于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4年2月13日晚杀唐学李一人,2月14日晚杀邵瑞杰一人,2月15日再杀杨开红、龚博两人后从昆明火车站出逃。
2004年3月1日被公安部列A级通缉犯;2004年3月15日晚于海南三亚市被捕,2004年6月17日被执行死刑。
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先后用锤子杀死4名同学藏尸宿舍案件一经爆出,全国上下沸沸扬扬,引起了全国上下的讨论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也引来诸多研究者探讨马加爵的不归之路。
有人指责马是杀人狂魔、校园屠夫、冷酷杀手、变态狂,也有人说是社会的悲哀,教育的失败,也有人说马加爵即可恨又值得同情。
指责声和同情声中,也引发了我们对校园犯罪的思考。
看似马加爵一案已经尘埃落定,其实则不然,大学校园犯罪频频发生。
2004年5月16日,发生在江西医学院2000级临床专业在校大学生薛某在1小时内持刀砍杀7人,造成2人死亡5人重伤的惨案。
2010年,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发现伤者在记录自己的车牌号码,拿出刀子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
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
郭力维(1986年-),男,吉林农业大学学生,其在2009年11月杀害同寝室友而被判死缓。
黄洋,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耳鼻喉科专业。
2013年考取博士。
黄洋同学因喝饮水机里的被林森浩投放有毒物质N-二甲基亚硝胺的水,经抢救无效去世。
2014年2月18日,一审宣判死刑。
2007年4月16日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发生的两次枪击事件,连同凶手在内,共有33人死亡,并至少造成23人受伤。
校园犯罪是指,发生在学校或学校周边,对学生、老师和学校等造成生命或财产侵害的违法行为。
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报告
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报告1. 引言马加爵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声名狼藉的犯罪分子,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马加爵的犯罪心理进行分析,探讨他犯罪的原因和心理动机。
2. 个人背景马加爵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从小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
他在学校表现平庸,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
在十几岁的时候,他开始接触到犯罪活动,并逐渐陷入了犯罪的泥沼。
3. 行为模式分析根据对马加爵犯罪活动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总结出他的行为模式。
首先,他选择了靠近高风险地区进行犯罪,这样可以更容易逃避警方的追捕。
其次,他喜欢选择单独作案的目标,这样可以减少被发现的概率。
最后,他善于利用技术手段,比如窃听、跟踪等,来获取犯罪所需的信息。
4. 动机分析对于马加爵的犯罪动机,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缺乏物质和精神的满足,这可能导致了他对财富和权力的渴望。
其次,他在学校中的失败和社会的歧视,可能使他产生了对社会的仇恨和报复心理。
最后,他的家庭环境和社会价值观的缺失,可能导致了他对道德规范的忽视,从而采取了犯罪行为。
5. 心理特征分析通过对马加爵的心理特征的研究,可以发现他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他具有高度的自我中心主义,只顾自己利益,无视他人感受。
其次,他缺乏对他人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对于自己的犯罪行为没有任何悔意。
最后,他具有一定的智商和技术能力,这使得他能够更加巧妙地进行犯罪活动。
6. 心理诊断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对马加爵做出心理诊断。
他可能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表现出自私、无责任感和缺乏情感的特点。
此外,他还可能存在心理上的创伤和心理压力,这可能是他产生犯罪行为的原因之一。
7. 预防和治疗建议针对马加爵的犯罪心理,有以下几点预防和治疗建议。
首先,应加强对贫困家庭和边缘青少年的关注和教育,提供他们更多的机会和帮助,防止他们陷入犯罪的困境。
其次,应加强社会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法治观念。
最后,对于已经犯罪的个体,应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摆脱犯罪的阴影。
马加爵案
“马加爵案”心理分析一、案情概述2004年2月23日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接报后,在云南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柜子内发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尸体。
2月25日云南省公安厅发出A级通缉令,悬赏15万元人民币捉拿云南大学凶杀案犯罪嫌疑人马加爵。
4受害学生均为马加爵同窗非好友。
2月26日广西自治区发出通缉令,并悬赏5万元捉拿马加爵。
此前,警方查明,马加爵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宾州镇人。
3月1日公安部发布A级通缉令,通缉在逃杀人犯罪嫌疑人马加爵。
公安机关悬赏20万元人民币在全国范围内公开通缉。
3月初公安部统一指挥针对马加爵的全国大排查,全国出现数十名“疑似者”。
警方查明,2月15日,马加爵曾在云南省工商银行汇通支行学府路储蓄所分两次提取了350元和100元人民币现金;2月8日至13日以及2月15日马加爵上过互联网,查询江西省赣州市、湖南邵东县和广州市等地的地理、交通、就业等情况,并浏览了有关身份证的制作、核查等有关规定,访问过互联网上“公安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厅”等网站。
上网时间集中在晚上11时至次日7时。
3月12日广东省公安厅转发公安部查缉马加爵线索的通告:警方调查发现了一些东西,马加爵极可能于2004年2月17日下午乘火车离开昆明前往广东,所涉车次及时间包括:2060次昆明—湛江,时间为20:41;1166次昆明—广州,时间为23:23。
3月15日晚7时30分左右马加爵在海南省三亚市河西区落网。
二、心理分析(一)、马加爵的心理特点分析1、马加爵的认识特点从马加爵的犯罪具有针对性、有预谋、事后清理现场及畏罪潜逃可知,其并没有精神病,且在作案过程中是清醒冷静的情况看,他的人格已在长久的压抑和自我中完全扭曲,已发展为分裂性和偏执型人格障碍,其性格内向,基本不与他人主动交往,缺少知心朋友;情感冷淡,甚至不通人情;缺乏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在遵循社会规范方面存在困难,导致行为怪异;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
青年学生犯罪心理案例分析马
二、犯罪原因的分析
人际关系历来不良—— 信中自述:“姐,我换位置了,但我仍
二、犯罪原因的分析
暴力犯罪行为的情境前因 —— 打牌时因同学说他作弊而发生口角,当时众
人把他的种种“劣迹〞数落了一番,特别 是有人言“吃饭时,连你广西老乡都不愿 叫你了〞,刺激了他的自尊心,他说当时 只是想杀死那一人而已。
犯罪心理学家认为,被害人是在冲突过程中 首先采用语言伤害的人。暴力行为可能是 一种试图挽回面子的报复行为。
心理健康的一个支点
正确认识与评价自我是认识世界和他人的支点。 自傲者目中无人,人际紧张;自卑者封闭自我, 敏感多疑,缺乏人际支持,易产生反社会行为。
古训:“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 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吾日三省吾身〞。
指导:悦纳自我,肯定自我价值和独特性;学 会欣赏和赞扬他人,成认和宽容差异。
三、反思
坚持德智体心的全 面开展。德智体心 各要素之间是相互 作用和制约的。只 有全面开展才能做 一个有益于社会的 人,是大学生走向 社会,成家立业的 基石。
品格
人格
体格
儒家教育古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 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二、犯罪原因的分析
上网游戏与武侠小说的影响 —— 有专家认为,马加爵的体格属于健壮有力
型,容易产生男孩子常有的暴力情结, 这种情结说得好听是“英雄情结〞,实 质上是个人应该受到控制的东西。上网 玩游戏很容易把他这些内心的东西唤醒。 马加爵高中时曾沉迷于武侠小说的世界里, 还时常买啤酒到宿舍里解闷。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篇一: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马加爵案件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马加爵案件一、案例简介马加爵,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一队,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19级学生。
1996年至1997年在宾州初中读初三,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省重点宾阳中学;1997年至2019年就读于宾阳中学;1999年至2019年读高三,成绩优异,被预评为“省三好学生”;2019年至2019年就读于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亲戚、朋友以及老师都寄予厚望的好学生,却一手捏造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杀人惨案。
“马加爵事件”始末:因为马家境贫寒,过度自卑自闭,性格孤僻又暴躁,与其同学时常发生矛盾,常常因为一件小事深深记仇。
随着事态的发展,积怨过久,由量变到质变,马加爵的人格逐渐发生扭曲。
最后因为一次打牌吵架,马加爵下定决心设计加害于同宿舍的四位同学并于事后畏罪潜逃。
二、从犯罪心理学上分析(1)马加爵犯罪心理的产生原因马加爵从小就生活在农村,家里经济条件不好。
因为家境贫寒,长期过着低人一等的艰苦生活,使他有意识地认为别人在歧视他,看不起他,于是这他便形成了他自卑自闭内向的心理缺陷。
加上他性格孤僻并且暴躁易怒,所以形成与人交往不利,常与人结怨的情况。
造成了他容易冲动,禁不住一些小刺激的性格。
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个贫困的弱势群体只意味着他们要面临更多的挫折,有很多愿望不能轻易实现,贫困群体遇到的挫折感,肯定会大于富裕群体,然而这却让马加爵产生了仇视的心理。
马加爵曾经说“我跟邵瑞杰很好,邵还说我为人不好,我把邵当作朋友,真心的朋友也不多。
想不到他们这样说我的为人。
我很绝望,我在云南大学一个朋友也没有,我在学校那么落魄,都是他们这样在同学面前说我。
我在云大这么失败,都是他们造成的。
我把他当朋友,他这么说我,我就恨他们。
”在云南大学,有那么多的贫困生,而从马加爵的供述看,他与交往最密切的有贫困背景的同学都相处不好,因此可以看出杀人问题显然不是因为他的贫困状态导致的,而是他的心理问题造成的。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马加爵杀人案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马加爵杀人案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马加爵杀人案1.案件概述马加爵杀人案,是指发生在某地的一起连环杀人案,共涉及10名受害者,时间跨度为2010年至2012年。
马加爵是案件中的主要嫌疑人,通过对其犯罪行为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其犯罪心理和动机。
2.背景调查2.1 嫌疑人个人背景马加爵,男性,现年45岁,曾在某市工作。
嫌疑人具有较高的教育背景,但社交能力较差,在工作和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的挫折感。
2.2 受害者背景受害者均为年轻的女性,年龄在20岁至30岁之间。
他们大多数是单身,有些是大学生或在校学生,存在各类社交关系,但无法找到类似之处。
3.犯罪心理分析3.1 嫌疑人的个性特征嫌疑人具有恒定的沉稳个性,容易压抑自己的情绪,但是内心的压力会逐渐积累,导致情绪爆发。
3.2 犯罪动机分析马加爵在与他人交往时,感到自己受到了忽视和排斥,内心愤怒和不满导致他对年轻女性产生了深深的憎恶情绪。
他通过杀害女性来获得一定的满足感和权力感。
4.犯罪心理学分析4.1 犯罪手段嫌疑人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杀人手段,并且在每次作案后会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布局,能够展示他对犯罪过程的掌控能力。
4.2 作案动机通过对受害者的调查,发现马加爵在作案前会进行一定的物色和观察,选择那些与自己产生冲突或无法控制的女性作为目标。
5.心理分析与研究5.1 犯罪心理学的应用通过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马加爵对受害者的憎恨心理以及他对犯罪过程的满足感。
5.2 心理帮助与预防针对类似的犯罪行为,应加强对潜在犯罪者的心理干预,提供相关的心理帮助和预防措施,以减少或阻止潜在犯罪的发生。
6.附件附件1:马加爵案件相关文件附件2:受害者调查报告【法律名词及注释】1.陪审团:指由法院选任的一组由普通公民组成的特殊团体,负责在部分案件中拿出裁决。
2.刑事犯罪:指违犯刑法规定,以罪事人身、财产权益为对象的违法犯罪行为。
3.犯罪心理学:专门研究犯罪心理的一门学科,通过对犯罪分子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进行分析,揭示他们犯罪的动机和心理机制。
犯罪心理学 大学校园故意杀人罪的分析——以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为例
大学校园故意杀人罪的分析——以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为例马加爵(1981年5月4日—2004年6月17日),男,汉族,广西宾阳人,身高171.5厘米,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户籍地为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一队。
2000年至2004年就读于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4年2月13日晚杀唐学李一人,2月14日晚杀邵瑞杰一人,2月15日再杀杨开红、龚博两人后从昆明火车站出逃。
2004年3月1日被公安部列A级通缉犯;2004年3月15日晚于海南三亚市被捕,2004年6月17日被执行死刑。
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先后用锤子杀死4名同学藏尸宿舍案件一经爆出,全国上下沸沸扬扬,引起了全国上下的讨论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也引来诸多研究者探讨马加爵的不归之路。
有人指责马是杀人狂魔、校园屠夫、冷酷杀手、变态狂,也有人说是社会的悲哀,教育的失败,也有人说马加爵即可恨又值得同情。
指责声和同情声中,也引发了我们对校园犯罪的思考。
看似马加爵一案已经尘埃落定,其实则不然,大学校园犯罪频频发生。
2004年5月16日,发生在江西医学院2000级临床专业在校大学生薛某在1小时内持刀砍杀7人,造成2人死亡5人重伤的惨案。
2010年,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发现伤者在记录自己的车牌号码,拿出刀子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
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
郭力维(1986年-),男,吉林农业大学学生,其在2009年11月杀害同寝室友而被判死缓。
黄洋,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耳鼻喉科专业。
2013年考取博士。
黄洋同学因喝饮水机里的被林森浩投放有毒物质N-二甲基亚硝胺的水,经抢救无效去世。
2014年2月18日,一审宣判死刑。
2007年4月16日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发生的两次枪击事件,连同凶手在内,共有33人死亡,并至少造成23人受伤。
校园犯罪是指,发生在学校或学校周边,对学生、老师和学校等造成生命或财产侵害的违法行为。
马加爵犯罪原因分析
马加爵犯罪原因分析马加爵犯罪原因分析马加爵,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
从一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到一名因贫困而自卑的同学,再到一个手拿锤子的凶手,马加爵的人生经历了巨大的转变。
对于这一转变,人们可以透过他个人的经历和心理变化得到一些解释。
首先,贫困的生活环境可能对他的性格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父母都是忠厚老实的农民,家庭条件使他从小就缺乏自信。
这种贫困环境可能使得他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显得自卑和敏感。
邵瑞杰对他的批评可能进一步加剧了他的这种感觉。
他可能认为,不仅自己经济条件差,而且社交能力也明显不足,这使他更加自惭形秽。
其次,他可能感到社会对他的歧视和不公。
进入大学后,他发现身边的同学不仅家境优越,而且多才多艺,这可能使得他越发觉得自己与这个社会的格格不入。
尤其是当他发现一些同学对家境贫困的同学有偏见和歧视时,他的心理可能更是雪上加霜。
再者,他的内心可能充满了对改变现状的渴望。
他可能认为,如果自己不能在学业上出类拔萃,那么就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因此,他对自己的学业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然而,当他在学业上遭遇挫折时,他的心理平衡可能被打破,从而引发了犯罪行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马加爵可能是一个典型的心灵失控者。
他的自卑感和社交障碍可能使他在面对挫折时无法有效地寻求帮助和支持,而是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这种极端的反应可能与他对于贫穷和社交能力的自卑有关。
另外,他也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
他对邵瑞杰的批评过于敏感,认为这不仅是对他贫穷的指责,更是对他个人能力的否定。
这种认知偏差可能使他产生了过度的自我否定和羞耻感。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马加爵的犯罪行为令人震惊,但这并不代表他的犯罪行为是不可理解的。
他的犯罪行为可能与他的生活经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有关。
对于这样的个案,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复杂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某个单一的因素。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贫困和社交能力对一个人的影响。
马加爵事件的心理学分析
马加爵事件的心理学分析2004 年,马加爵事件震惊全国。
马加爵在云南大学宿舍连杀四人,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
这一事件不仅仅是一起刑事案件,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更能揭示出背后复杂的心理因素和社会问题。
马加爵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成长环境相对艰苦。
贫困可能导致他在物质和精神上都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在成长过程中,他或许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而产生了自卑心理。
这种自卑可能在他进入大学后,面对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时,被进一步放大。
在大学这样一个相对多元化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人际关系的处理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重要的课题。
马加爵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使得他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
当遇到人际矛盾时,他可能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选择将负面情绪积压在内心。
从心理防御机制的角度来看,马加爵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没有能够建立起健康、积极的防御方式。
他可能过度使用了逃避、压抑等消极的防御机制,导致负面情绪不断积累,最终以极端的暴力行为爆发出来。
社会比较心理也在这一事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大学中,学生们往往会不自觉地进行各种比较,如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社交能力等。
马加爵可能在这些比较中感到自己处于劣势,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心理不平衡。
此外,马加爵的心理问题可能也与他长期缺乏社会支持系统有关。
家庭、朋友和学校如果能够及时发现他的心理困扰,并给予关心和帮助,或许能够避免这场悲剧的发生。
但在现实中,他可能感到孤独和无助,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内心的痛苦。
从人格特质的角度分析,马加爵可能存在一些偏执、冲动的特质。
这些特质在特定的情境下被激发,导致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做出了极端的选择。
这一事件也反映出教育的重要性。
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学校和家庭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马加爵杀人案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马加爵杀人案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马加爵杀人案
1:简介
1.1 背景介绍
1.2 犯罪案件概述
2:犯罪行为分析
2.1 杀人动机分析
2.2 作案手段与准备
2.3 犯罪心理分析
2.4 犯罪心理学术理论探讨
3:个人背景调查
3.1 马加爵的家庭背景
3.2 教育经历与职业情况
3.3 人际关系与社交活动
4:犯罪心理剖析
4.1 马加爵的心理特征
4.2 早期偏好与行为倾向
4.3 马加爵的受害者选择模式
4.4 犯罪手法的变化与适应能力
5:社会心理影响因素分析
5.1 社会环境的影响
5.2 生活压力与心理反应
5.3 自我认同与归属感
5.4 地理、文化与社会因素对行为的影响6:法律心理学分析
6.1 证据的分析与评估
6.2 罪责与负刑能力判断
6.3 犯罪心理学在法律定罪中的应用
7:犯罪预防策略
7.1 早期犯罪预防
7.2 心理健康辅导与治疗
7.3 社会支持与正面影响力
7.4 犯罪侦查与安全防范
附件:
附件一、马加爵的个人犯罪记录
附件二、相关调查报告与证据材料
法律名词及注释:
1:正当防卫:指的是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为了保护合法权
益而实施的防御行为。
2:行为动机:指犯罪者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动机或目的。
3:罪责刑事责任能力: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对自己的犯罪
行为负有的刑事法律责任。
4: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与刑事司法系统有关的心理学科。
马加爵犯罪心理学报告
马加爵犯罪心理学报告:不是因为穷而杀人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发生之后,一些媒体,包括马加爵本人,都在把犯罪动机归结到他的贫困背景上。
前不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奔赴云南,对此案进行全面调查,她研究了此案所有相关材料,访问了办案人员,还专门为马加爵设计了心理问卷,做了心理测试,发现了很多真实的东西,之后做出上万字的《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报告》。
李玫瑾教授认为,将“贫穷”归结为马加爵犯罪动机起点的归因并不全面,也并非真实的问题起点。
如果以这种归因解释马加爵的犯罪动机,很容易以“一般的社会理由”遮掩“个性中的问题”,进而误导人们对于马加爵犯罪心理原因中重要因素的判断。
她指出,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
同时,他的犯罪心理、犯罪方式与手段,又与他的智力水平密切相关。
近日,记者对李玫瑾教授(以下简称李)进行了采访。
“我认为,导致他杀人的,不是因贫困而引起的自尊问题”记者:马加爵案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你为什么最近才去云南进行调查?李:上次一家媒体采访时我还在抱怨,这样的案子我们学者接触不上,因为我也只能看到媒体的有关报道。
心理分析研究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不接触完整的东西,就不可能做到客观真实。
公安部有关业务局领导给我提供了这样一次机会。
最初我对马加爵的犯罪动机也有错误的判断,也把他归到穷人的自卑上,即由自卑的敏感引发的。
但是当我知道他杀害的四个同学当中有三个是和他一样的贫困生后,我就觉得用贫困为理由解释不通。
如果他杀害的不是贫困生,可能他平时就有对富人的这样一个情结,但是他显然没有。
记者:你在云南见到马加爵了吗?李:我遗憾的是没有见到他,问卷是别的同志帮我问的。
马加爵现在情绪反应非常强烈,带马加爵到学校指认现场,他浑身颤抖,不敢看。
指认现场回来不吃不喝,他现在是但求速死来解脱。
记者: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生命?李:我认为他现在已经知道自己错了,开始有情感反应,知道恐惧了。
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报告
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报告摘要:本文旨在分析马加爵的犯罪心理,通过对马加爵的个人经历、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探讨,探究他犯罪的原因和心理动机。
通过对马加爵犯罪心理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行为并帮助未来类似案件的预防和治疗。
关键词:犯罪心理分析,马加爵正文:马加爵,男,27岁,高中肄业,无业,因抢劫罪被判处无期徒刑。
马加爵犯罪的背后存在一定的心理因素,在探究这些因素时,我们需要从他的个人经历、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个人经历马加爵的个人经历与他的犯罪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了解,马加爵从小就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进入社会后也一直没有找到稳定的工作,生活困顿。
这使得他对社会存在着一定的不满和不信任,通过犯罪来获取经济利益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得以滋生。
此外,马加爵还存在很强的攀比心理和优越感,他希望通过犯罪来展示他自己的能力和实力。
二、家庭环境马加爵的家庭环境也是导致他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关系一直不太和谐,父母经常吵架甚至打架,母亲还曾经因为家庭暴力离开家。
这种父母关系的不和谐和亲人离别的经历使得马加爵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因此他对外界表现出了一定的胆怯和抵触情绪,但同时他也很渴望得到关注和认可。
三、社会环境当下社会的诸多问题也是马加爵犯罪的外在原因之一。
在目前的社会中,很多年轻人都面临着就业难题和经济压力,这让他们面临着犯罪的风险。
特别是在城市内部分地区,一些陋习的存在使得犯罪人员更容易藏匿和作案,这也为马加爵的犯罪行为提供了便利。
结论: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马加爵的犯罪心理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个人经历使得他对社会的不满和不信任加深。
其次,家庭的不和谐和亲人的离别让他缺乏安全感。
最后,社会环境的问题为他提供了作案的便利。
因此,在未来的预防和治疗工作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积极开展社会矫正工作,帮助类似犯罪潜在人群解决心理问题和经济困境,切实预防类似案件的发生。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2004年马加爵案:马加爵无视国家法律,因琐事与同学积怨,即产生报复杀人的恶念,并经周密策划和准备,先后将4名同学残忍杀害。
在整个犯罪过程中,马加爵杀人犯意坚决,作案手段残忍;杀人后藏匿被害人尸体并畏罪潜逃,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极大,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
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马加爵死刑。
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导致马加爵杀人的,不是因贫困而引起的自尊问题,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
以下犯罪心理分析基于马加爵的犯罪过程,犯罪手法及其认罪书。
一、典型的情绪型犯罪情绪型罚犯罪有两种,一种是激情型的,另一种是仇恨累积型的。
而马加爵就是典型的仇恨累积型。
马加爵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但是家境贫穷、交际能力差、长相丑陋,且现实不如人意,所以容易有自卑自怜的心理特点;进入大学后城乡巨大落差又导致了心理上的不平衡,这就造成了他敏感、多疑、狭窄的性格特点,而这样一种性格和同学相处的时候就难免出现一些怪异的行为。
因为他性格内向,不肯轻易反映出内心的东西,而周围的人如果对他不在意一些,或者忽视一些,他的行为就会更为怪异。
慢慢地某些小的芥蒂也会形成一种仇恨,仇恨的累积导致了最后犯罪行为的发。
最后的大牌引起的矛盾只是导火索,背后既是这种仇恨的积累过程。
二、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马加爵在其于狱中所写文章中多次描述其家庭条件差,生活拮据,对此其有强烈的自卑感,在其潜意识中无法接受生活贫困这一事实。
认为由于自身生活贫困、交际能力差、外貌丑陋才遭到周围人的歧视,甚至被恶意对待。
也正因为其自卑,才不断压抑自我情绪,希望通过隐忍,自我封闭来保护自己。
另一方面,马加爵是个聪明的孩子,有远大的抱负,希望通过大学中的学习来摆脱贫困,但其所处的大学环境又与其想象的相去甚远。
这种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也使其极为郁郁不得志,这些都不断地积累着他的仇恨。
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在马加爵的遗书中,大多数句子以“我”开头,且多次出现“我的天生智商还可以”这一类自我肯定的语句,表明其自我中心的这一性格缺陷。
犯罪心理学大学校园故意杀人罪的分析——以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为例
大学校园故意杀人罪的分析——以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为例马加爵(1981年5月4日—2004年6月17日),男,汉族,广西宾阳人,身高厘米,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户籍地为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一队。
2000年至2004年就读于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4年2月13日晚杀唐学李一人,2月14日晚杀邵瑞杰一人,2月15日再杀杨开红、龚博两人后从昆明火车站出逃。
2004年3月1日被公安部列A级通缉犯;2004年3月15日晚于海南三亚市被捕,2004年6月17日被执行死刑。
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先后用锤子杀死4名同学藏尸宿舍案件一经爆出,全国上下沸沸扬扬,引起了全国上下的讨论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也引来诸多研究者探讨马加爵的不归之路。
有人指责马是杀人狂魔、校园屠夫、冷酷杀手、变态狂,也有人说是社会的悲哀,教育的失败,也有人说马加爵即可恨又值得同情。
指责声和同情声中,也引发了我们对校园犯罪的思考。
看似马加爵一案已经尘埃落定,其实则不然,大学校园犯罪频频发生。
2004年5月16日,发生在江西医学院2000级临床专业在校大学生薛某在1小时内持刀砍杀7人,造成2人死亡5人重伤的惨案。
2010年,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发现伤者在记录自己的车牌号码,拿出刀子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
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
郭力维(1986年-),男,吉林农业大学学生,其在2009年11月杀害同寝室友而被判死缓。
黄洋,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耳鼻喉科专业。
2013年考取博士。
黄洋同学因喝饮水机里的被林森浩投放有毒物质N-二甲基亚硝胺的水,经抢救无效去世。
2014年2月18日,一审宣判死刑。
2007年4月16日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发生的两次枪击事件,连同凶手在内,共有33人死亡,并至少造成23人受伤。
校园犯罪是指,发生在学校或学校周边,对学生、老师和学校等造成生命或财产侵害的违法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学报告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学报告:他不是因为穷而杀人相关专题:公安部A级通缉犯马加爵落网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发生之后,一些媒体,包括马加爵本人,都在把犯罪动机归结到他的贫困背景上。
前不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奔赴云南,对此案进行全面调查,她研究了此案所有相关材料,访问了办案人员,还专门为马加爵设计了心理问卷,做了心理测试,发现了很多真实的东西,之后做出上万字的《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报告》。
李玫瑾教授认为,将“贫穷”归结为马加爵犯罪动机起点的归因并不全面,也并非真实的问题起点。
如果以这种归因解释马加爵的犯罪动机,很容易以“一般的社会理由”遮掩“个性中的问题”,进而误导人们对于马加爵犯罪心理原因中重要因素的判断。
她指出,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
同时,他的犯罪心理、犯罪方式与手段,又与他的智力水平密切相关。
近日,记者对李玫瑾教授(以下简称李)进行了采访。
“我认为,导致他杀人的,不是因贫困而引起的自尊问题” 记者:马加爵案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你为什么最近才去云南进行调查?李:上次一家媒体采访时我还在抱怨,这样的案子我们学者接触不上,因为我也只能看到媒体的有关报道。
心理分析研究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不接触完整的东西,就不可能做到客观真实。
公安部有关业务局领导给我提供了这样一次机会。
最初我对马加爵的犯罪动机也有错误的判断,也把他归到穷人的自卑上,即由自卑的敏感引发的。
但是当我知道他杀害的四个同学当中有三个是和他一样的贫困生后,我就觉得用贫困为理由解释不通。
如果他杀害的不是贫困生,可能他平时就有对富人的这样一个情结,但是他显然没有。
记者:你在云南见到马加爵了吗?李:我遗憾的是没有见到他,问卷是别的同志帮我问的。
马加爵现在情绪反应非常强烈,带马加爵到学校指认现场,他浑身颤抖,不敢看。
指认现场回来不吃不喝,他现在是但求速死来解脱。
记者: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生命?李:我认为他现在已经知道自己错了,开始有情感反应,知道恐惧了。
但是杀人的时候他却连杀三天,第三天还杀了两个人,而且一直睡在那个房间。
那个时候他对生命没有一点感觉。
我在问卷中问他,你对你的杀人行为后悔吗?他说,被抓之后尽量不去想后悔,尽量不去想作案的事。
他在逃避。
我问,逃亡一生和杀害四个人,二者你认为选择哪个更值得?他回答,我以前没有想过,逃亡的时候想过,觉得自己傻,可以选择吵架就算了,没有必要杀人。
从这点看,他在逃亡期间已经觉得自己错了。
只不过他这个认识来得太晚,他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记者:你认为马加爵能否代表一个弱势群体?李:应该说马加爵是有贫困背景的。
马加爵能够代表那些家里没背景,完全靠自己和只能靠自己的那批人。
但是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个群体只意味着他们要面临更多的挫折,因为他们有很多愿望不能轻易实现,贫困群体遇到的挫折感,肯定会大于富裕群体。
记者:他的贫困背景,和他杀人有多少必然联系?如果马加爵不是那么贫困,他会那么敏感吗?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吗?李:我认为没有任何必然联系。
贫困会导致他们面临更多挫折,并不能导致他们必然犯罪。
不管是有钱的还是没钱的,都有犯罪的,犯罪的类型各种各样,杀人的类型多种多样,和贫困没有必然联系。
马加爵杀了四个人,其中三个同学都跟他一样,是贫困生,如果因为贫困而杀,他就不应该杀贫困生。
马加爵说,我跟邵瑞杰很好,邵还说我为人不好。
我们那么多年住在一起,我把邵当作朋友,真心的朋友也不多。
想不到他们这样说我的为人。
我很绝望,我在云南大学一个朋友也没有,我在学校那么落魄,都是他们这样在同学面前说我。
我在云大这么失败,都是他们造成的。
他们在外面宣传我的生活习惯,那么古怪。
我把他当朋友,他这么说我,我就恨他们。
在云南大学,有那么多的贫困生,而从马加爵的供述看,他与交往最密切的有贫困背景的同学都相处不好,这个问题显然不是因为他的贫困状态导致的。
现在,因“言语不慎”而招来杀身之祸的四名被害者,已无法申辩他们的理由,更何况有两人并不在言语不慎的范围内,第一个被杀的唐学李,根本没有去打牌,更谈不上言语不慎,只因为他暂时借住在马加爵宿舍里,妨碍了马加爵的杀人计划,因而被杀。
最后一名受害人龚博更是无辜,他只因为过生日没请马加爵,而别人又用此事教育马加爵:“就是因为你人品不好,所以龚博过生日都没叫你”因而被杀。
所以我认为,导致他杀人的,不是因贫困而引起的自尊问题,马加爵自己也讲了,是他做人的失败。
记者:很多媒体都报道了马加爵说自己做人失败这段话,他最后还说是因为穷,标题几乎都是马加爵的杀人动机,或马加爵的杀人原因。
李:这个归因是错误的,这是马加爵自己的认识,自己的认识不等于是全面的客观的认识,实际上他做人失败是指他与人交往的失败,而不是贫困导致的失败,但是媒体更多的关注他的贫困背景。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归因理论,人在每时每刻都会为自己的行为找一种理由,凡是成功的事情,都容易归到自己的努力上;凡是失败的事情,往往归到客观的理由上,比如我今天考试失败了,可能会说是卷子太难,身体不好,或者老师没把题讲明白。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
同时我们与人交往,偶尔和某人不好,这没有关系,如果和大家交往都不好,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自身的问题?而马加爵从不考虑。
他讲道:“他们都觉得我很怪,把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隐私都说给别人听,我感觉完全暴露在别人眼里。
”可是马加爵这个事发生之后,记者去找学生,有几个同学知道他的生活方式?有几个同学知道他的生活习惯?事实上,他自己感觉到的东西不一定是真实的。
在调查中,发现没有人说他有什么怪怪的生活方式,只是说他比较内向不太和人交往,有时候比较急。
后来警察问他为什么这样说,他说可能是因为我比较穷。
贫穷是一般的社会现象,不能说明个人的行为,马加爵的归因也只是他个人的认识,并不代表真正客观的结论。
记者:现在很多媒体特别报道了马加爵没有鞋穿,只能在领了助学贷款之后,才能买双拖鞋,他有时一天只吃两个馒头等等。
李:很多贫困生都是这样的,他们过得很不容易。
我们社会当中的贫困人群占了很大一部分,都过得很不容易,但是这部分人当中绝大多数人都在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很多人不了解马加爵真正的心理动机,他们只是看到表面上的东西。
通缉马加爵期间,一位负责追缉的高级警官曾谈道:这个案件的犯罪动机很值得研究。
根据当时掌握的情况,他既不为财,又很冷静,没有冲动的迹象;从行为方式看,思维逻辑也完全正常。
马加爵的作案心理令人想到仅有三月之隔的河南平舆县落网的案犯黄勇。
他自己设计了一个专门用于杀人的木马床,连续杀害了十几名无辜的青少年。
这两个人有一个完全相似的心理背景:即他们在案情暴露之前都没有任何明显不良的行为迹象;他们都不属于从小就显露行为障碍的问题少年;他们的家庭背景都基本正常,不属于那种存在明显问题,容易造就“问题少年”的家庭。
所以,他们的犯罪动机及相关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令人质疑。
于是人们又想到了环境,马家爵的贫困现状显而易见,由贫穷导致自卑,由自卑导致自尊,当脆弱的自尊受到伤害时,人当然会疯狂的报复,这是一条很明显的思路。
随着马加爵的落网,随着他自己的供述,人们更加认为,他的动机源于与同学打牌时发生的一点“小摩擦”。
但是,有关马加爵的材料不断公布,他的犯罪心理中最重要的决定性内容,也在逐渐浮出水面。
“他在精神上一直是孤独的。
因为他总不愿与人交流,不愿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记者:通过调查和心理研究,你认为马加爵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李:首先,马加爵智商很高,偏重于理科,他喜欢学习有难度的科目。
这意味着,他和某些学理科的大学生一样,对于人生的复杂性,社会的复杂性认识不足,他们往往把人世间复杂的关系当作一种简单的、无情感反应的关系处理。
比如,他杀人后居然打开电脑上网,然后睡觉,直到第二天上午,没有害怕与恐惧,没有罪恶感与内疚,之后还做了第二起、第三起,直至第四起。
其次,马加爵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人。
我在问卷中问,你的脾气?他回答,多愁善感。
我问,你对别人对你的态度是否比较敏感?这个题我设定了5个级别的答案。
他选择的是比较敏感。
我还问,在上学的时候,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是否很紧张?他回答,很同意,非常紧张。
从他的日记,从他在逃亡期间的录音带内容到他被抓捕后写给家人的信中都可看出,他是一个内心情感体验细腻,情绪反应相当强烈的人;但是他在外表上又是一个相当压抑的人,不擅长通过言语表达情感。
我曾问他,你心里有事是否愿意找知心朋友说?他回答,说不清楚。
实际上,他是不知道该说还是不该说。
这种心理活动内外的不协调,是造成他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
他在中学的日记中记载着一件事,他曾因与奶奶看电视时发生冲突,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好痛恨奶奶,恨死了、恨死了!”之后,满页上写着“恨老人”,而且写了两天。
还有一次,他的父亲与母亲在凌晨吵架,15岁的他在日记中记录了这一事件:“… …我真是太气愤了,真想一刀杀了他,他平时都是十分气人的,何况现在呢。
我千真万确想一刀了事。
但我会坐牢的,我不想坐牢,如果是十年牢,我将是25岁,真不好!要知道,我的前途该是光明无比的,我不能轻生,不能这样做,我惟一的希望就是希望爸爸死掉!这又不可能,我想用药毒害,但受害的也是我们,我无奈,……“我真恨,恨,但我很理智,我控制住杀人的念头,我想无论如何我都很想考上宾中地区班,考上重点大学,迎来新生活,现在毕竟是家事,与我无关。
“对付恶人,要用狠的手段,要彻底处理掉……” 只因为听见爸爸妈妈吵架,他内心偏向妈妈而对爸爸不满,就写下了这篇充满仇恨与杀气的日记。
从他对父亲的态度中,不难发现导致他现在杀害同学的心理背景。
他对吵架极为敏感与愤怒,很容易引起他的杀人冲动。
再有,春节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与家人、与亲人团聚的日子。
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与表达的过程。
对于有机会回家而不回家的人来说,这无疑是有原因的。
马加爵对此的解释是:“因为回家没有人跟我玩,也没有其他的事可做,在昆明还有一台电脑玩玩,春节是一个人过的,寒假期间也没有出去打工和找工作,直到邵瑞杰他们回来才有人与我交流。
” 显然,他不回家并不仅仅是贫困的问题。
是因为他认为:即使回家也孤独,不如在学校玩电脑。
在他中学的日记扉页上摘抄了一句巴尔扎克的话:“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
想必这是他最有同感的一句话!事实上,他在精神上一直是孤独的。
因为他总不愿与人交流,不愿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从他许多文字或独白留言来看,他即使表述,仍是遮掩的、矛盾的。
马加爵的这种言不由衷还表现在最近他写给父亲等亲人的一封信中,一方面他拒绝家属请律师,另一方面他又提到,有辩护,他的情况会判无期或减刑的。
在三亚被抓捕后,他给他的十四叔、十四婶写了封信,信中历数十四叔对他家的帮助,他的这种情感体验特点就是,既记住许多细小事情引发的情感体验,也必然反映在负面的情绪体验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