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__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1]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
他利用这类故事法进行调查,发现儿童的道德 判断可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 3、后习俗水平
26
-
1、前习俗水平
儿童为了避免惩罚或获得个人奖赏而顺从权威人 物规定的准则,表现为两个阶段。 ① 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是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 好坏。他们的道德判断都是根据是否受到惩罚或服 从权力。 ②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四、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一)幼儿社会性教育的途径 1、专门性社会教育活动。是指教师依据
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与内容,有目的、有 计划的以实现幼儿社会性学习为目的的教 育活动。 2、渗透性社会教育活动。是指将社会教 育目标渗透在其他教育活动之中对幼儿进 行社会性教育。
11
-
(二)幼儿社会性教育方法
5
-
四、社会性、社会化、社会性学习的联系
人的社会性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学习是指人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社会性经验并 改变其行为的过程。人在社会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 社会性。幼儿的社会性学习是初级的社会化过程。 幼儿社会性学习是指幼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社 会性经验并改变其行为的过程。幼儿社会性学习的 结果表现为幼儿社会性的获得。如果说幼儿对概念、 技能的学习是幼儿学会知识学会做事的话,那么社 会性学习是幼儿学会做人的过程,即从一个“自然 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29
-
(三)道德情感发展理论
道德情感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首推霍夫曼。霍夫曼以道 德移情主线搜索道德情感发展的基本规律。他认为道德移情 是在情感性唤起和对他人的社会认知提高基础上产生和发展 的,他提出移情式悲伤的四阶段水平,概括了儿童的移情发 展水平。第一阶段,普遍性移情。第二阶段,自我中心移情。 第三阶段,对他人情感的移情。第四阶段,对他人生活状况 的移情。 1、道德移情对道德价值取向的影响 2、道德移情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3、道德移情对道德行为的影响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知识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知识目录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知识 (1)一、社会性概述 (1)(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1.社会性的定义 (1)二、幼儿社会能力与学习 (3)(一)社会能力及其构成1.社会能力的定义 (3)(二)社会能力的价值 (3)(三)社会能力的影响因素 (3)(四)教师在幼儿社会能力学习中的指导 (4)三、幼儿的同伴关系 (4)(一)社会测量法:同伴关系测量的重要手段1.同伴提名法 (4)(二)幼儿同伴关系的五种类型 (5)(三)教师如何指导幼儿改善同伴关系 (5)四、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的理论 (6)(1)同化 (6)(2)异化 (7)(1)定义 (7)(2)情感支持性原则的核心内容 (7)(1)定义 (8)(2)榜样作用原则的重点内容 (8)(1)教师自身态度的一致性。
教师应力求自己前后态度一致。
(8)(1)定义 (9)(2)随机教育原则对教师的要求 (9)五、幼儿社会行为的评定 (9)1.康奈尔(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 (9)一、社会性概述(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1.社会性的定义(1)广义社会性:指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性。
(2)狭义社会性:指由于个体参与社会生活、与人交往,在他固有的生物特性基础上形成的那些独特心理特性。
2.幼儿社会性的定义幼儿社会性是指个体在幼儿阶段,由于社会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在对待自己与对待别人的行为,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产生改变的历程。
3社会性发展的定义社会性发展的历程即社化(Socialization)过程。
()社会性分类1.学者对社会性的分类(1)有学者将儿童的社会性划分为人际关系社会规范和自我发展三个维度(王振宇, 1992)。
(2)陈会昌(1994)通过因素分析,将儿童社会性发展分为七个主要维度,即社会技能、自我概念、意志品质、道德品质、社会认知、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性情绪。
(3)石绍华(1990)在统计有关社会性发展的文献时,通过元分析方法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全部文献分为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自我和社会性的发生机制 5 个领域。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重要)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第一章绪论1.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之父”,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
2.幼儿教育心理学:揭示幼儿是如何学习的, 即幼儿学习的特征、水平与规律;研究如何更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 即如何开展适宜的教学, 特别是要关注在教学环境和幼儿学习特征的交互作用下, 幼儿是如何学习与发展的, 以及研究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
3.幼儿教育心理学涉及的三大变量: 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4.卢梭: 自然主义倡导者。
代表作《爱弥儿》被誉为“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5.福禄贝尔: 最早研究幼儿游戏心理的先驱者之一, 是“幼儿园之父”。
设计了恩物, 确立“游戏是儿园教育活动的节本形式”。
6.蒙台梭利:1907年创办了“儿童之家”, 重视幼儿(3-7岁)的感官教育。
7.认知主义教育方案认为学前阶段儿童习得的基本概念, 必须通过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两个过程。
8.凯米和德芙里斯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延伸出三条主要原则:能动性、充实性、结构化原则。
9.对早期教育价值的新认知: 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存在着关键期;个体发展的关键期又与脑发展的关键期有着密切联系, 在幼儿期, 脑的发展也最为快速而有效。
10.对幼儿学习特点的新发现:什么样的学习者,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学习的方式, 游戏是幼儿学习及发展情绪、认知与社会能力的重要方式;学习的条件, 幼儿处于安全的环境和受重视的群体中, 才能获得最佳的发展与学习;学习的环境, 幼儿在日常生活情境中, 通过体验与主动参与, 学习效果最佳;学习的个体差异, 幼儿的学习存在个体差异, 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认知与学习方式。
第二章学习理论1. 华生: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1913年作了题为《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 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2.斯金纳提出的两种类型的学习: 应答性反应与操作性反应3.强化: 凡是能够引起行为反应概率增加的活动就是强化。
第六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应用要点:
(一)善于抓生活中的细节,从细节中发现教育主题和教育 契机
如:吃饭中蕴藏的教育 (二)长期一贯的坚持
8、情感支持性原则
内涵:情感支持原则是指通过爱与关心来建立教师 与学前儿童间的双向接纳关系,为学前儿童的社会 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 性发展。
主题方案架构的几种思路
1、根据社会教育的基本要素进行架构 就是依据引发认知——情感体验——实践尝试——
经验积累——情境迁移的几个基本要素为线索来展 开主题。
这是一种基本的方法,它的优点就是能针对儿童社 会性发展的内部机制,较为系统和科学地选择和组 织相关的内容,突出反映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应用要点:
1.教育者自身要做到言行一致,始终一贯。
2.协调统一幼儿园内部的力量。
3.协调统一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之间的力量。
11、强化原则 心理学和教育学依据:行为理论的合理性 (一)采取明确、适宜的强化方式
适宜:不要过多的采用比较、而且要适合儿童自身 的特点。(案例)
过程---活动延伸---活动评价
过程设计:
(1)开始部分
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并激发幼儿活动主 动性的重要步骤,具体方法有讲述故事、出 示教具、猜谜、做小游戏、看表演等。
(2)展开部分。
这是教育的主要环节,要掌握的知识、需体验的情 境、应该练习的行为都应该在这个部分呈现。要达 成知识维度的目标可以运用讲授、谈话、演示等方 法进行。要达成能力维度的目标可以运用示范—— 模仿、练习——反馈的方法进行。要达成情感维度 的目标可以运用体验、扮演、鼓励、强化等手段进 行。
第六章 幼儿创造性学习与教育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知识点2
影响创造性的主要因素
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顿悟、感想,对别人来说没有什么意义,但对儿 童自己来说意义很大。儿童可能不会在科学、文学上有石破天惊的发现, 但应用非正式知识就会以完善的方式去解决每一天发现的问题。
三、思维方式在创造性中的作用
思维方式,不是智慧也不是能力,是运用已有智慧的方法 1.思维的功能形式 (1)立法形式 做一件事,喜欢计划做什么、怎么去做; 喜欢以自己的方式去做; 做事情没有固定框框,这是一种有效的、有创意的思维方式。 (2)司法形式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知识点2
影响创造性的主要因素
有创意的人应该比较注意整体,但有时也应注意细节。 4.教学中的应用 (1)高、低年级的教师。低年级的教师多立法形态,少行政形态原因是 : 低年级、年幼的孩子比较吸引立法形态的教师。 高年级由于课程死板又有各种考试,所以教学工作很少自由,因此高年 级教师多行政形态。总之,低年级教师较有冒险性,喜欢探素,也鼓励 儿童做有创意的探素。 (2)不同年纪的教师。年纪大的教师一般属于行政型、局部型和保守型。 这三种形态混合在一起就是所谓“权威性三角”( Authoritarian triangle ),即一个僵化的、不能变通的、没有创意的生活态度。可以说, 年轻教师更有创意,原因是:
因为自然科学的东西大都由事实构成不太有随意性而且要记住细节知识而人文科学在不断接受不同的哲学理念其反映的现实社会的生活方式也是比较自由的理念其反映的现实社会的生活方式也是比较自由的
第六章
1 2
幼儿创造性学习与教育
创造性的概述
影响创造性的主要因素 幼儿创造性测验及教育指导
第六章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5月
第一节
社会性概述
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人的两大属性:自然性和社会性
二、社会性分类
石绍华:将儿童社会性发展分为5方面: 社会认知 社会情感 社会行为 自我概念 社会适应能力
人与动物的区别
社会能力与同伴交往在幼 儿社会性学习中的作用重 大!
第二节
一、社会能力
幼儿社会能力和学习
问题1:小一班的孩子们都不太喜欢和洋洋在 一起玩,请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
问题2
中班的孩子甜甜在班里头总被大家遗忘,大 家不管是玩游戏、分享东西都不太我想得 起她,而甜甜平时也总是习惯一个人缩在 角落里自顾玩玩具 问题:作为老师,你如何帮助她改变这种状 况?
作业
1、幼儿的社会能力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哪些 因素影响幼儿社会能力的形成? 2、教师该如何帮助被忽视的幼儿改善同伴关 系?
(一)幼儿自身因素
1、幼儿的个性特征 2、观点采择能力 3、社会信息加工能力
(二)同伴对幼儿社会能力的影响
?
(三)教师对幼儿社会能力的影响
1、改善与提高幼儿在家庭中未能很好形成的 能力 2、有针对性地为其创设交往的机会 3、直接参与幼儿的交往活动
(四)不同文化对幼儿的社会能力 有不同的理解
,
很伤心的"……这时,再让幼儿想想,笑话许洋对不对?他
们都说不对。
19
明确
角色游戏理解角色 分享拉近关系 关心、帮助赢得好感
第三节 同伴关系
问题
一个幼儿的同伴关系到底好不好,怎么判断?
一、同伴关系的3种测ຫໍສະໝຸດ 方法(一)同伴提名法——积极提名法 你最喜欢和谁在一起玩?原因?
接上
(二)同伴等级评定法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全套整理课件
社会实践活动意义及类型
社会调查类
如环保调查、社区服务等
动手制作类
如手工制作、科技创新等
组织策划及实施过程管理
组织策划 确定活动主题和目标
选择合适的活动类型
组织策划及实施过程管理
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 实施过程管理 活动前的准备:包括场地布置、物资准备等
组织策划及实施过程管理
活动中的组织
确保活动按照计划进行,注意安 全和秩序
儿童社会性发展阶段
婴儿期(0-2岁)
建立基本信任感,形成依恋关系,开始模仿 和学习简单社会行为。
学龄初期(6-12岁)
认知能力提高,同伴关系日益重要,逐渐形 成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幼儿期(2-6岁)
自我意识萌芽,学会初步控制情绪和行为, 开始理解并遵守社会规则。
青少年期(12-18岁)
追求独立和自主,形成较为稳定的个性和价 值观,社会责任感增强。
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儿童,理解 其情感和行为背后的原因。
积极关注与倾听原则
对儿童表达积极关注,认真倾听其诉 说,给予情感支持。
个性化原则
根据儿童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制 定个性化的辅导方案。
针对不同年龄段心理辅导策略
学龄前儿童
通过游戏、绘画等儿童易于接受 的方式,帮助其表达情感,培养
基本的社会技能。
。
02
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重要性
塑造儿童性格
家庭教育是儿童性格形成的主要 影响因素,健康的家庭教育有助 于培养儿童积极向上的性格特质
。
培养社会技能
家庭教育为儿童提供了学习社会交 往技能的机会,如沟通、合作、分 享等,有助于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 生活。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 三、同伴关系的测量 • (一)观察法 • (二)社会测量法 • 1.同伴提名法 • 2.同伴行为描述法 • 3.同伴等级评定法
• 四、同伴关系的类型 • 1.受欢迎型的幼儿 • 2.被拒斥的幼儿 • 3.矛盾的幼儿 • 4.被忽视的幼儿 • 5.一般的幼儿
• 五、改善幼儿同伴关系的指导 • (一)Biblioteka 忽视的幼儿 • (二)被拒绝的幼儿
第 二 节 幼儿社会能力的学习
一、社会能力及其构成 二、社会能力的价值 (一)良好的社会能力有助于幼儿建立良好的同 伴关系 (二)良好的社会能力有助于幼儿情绪和人格的 积极发展以及心理健康 (三)良好的社会能力有助于幼儿认知的发展
• 三、社会能力的影响因素 • (一)幼儿自身因素对幼儿社会能力的影响 • (二)同伴对幼儿社会能力的影响 • (三)教师对幼儿社会能力的影响 • (四)文化差异对幼儿社会能力的影响
第 四 节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二、社会学习理论
• (一)关于儿童行为的起源 • 1.直接学习 • 2.模仿 • 3.强化 • (二)自我与社会学习
• 三、认知发展理论 •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影响 • (二)皮亚杰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
第 三 节 幼儿的同伴关系
• 一、同伴关系的含义与功能 • (一)同伴关系的含义 • (二)同伴关系的功能
• 1.有助于幼儿社交技巧的获得 • 2.有助于幼儿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形成 • 3.有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 二、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 (一)0~3岁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 (二)3~6岁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幼儿园经营与管理
幼儿的社会性学习也称作是幼儿社会化, 它是每个幼儿成为负责任的、有独立行为 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必经之路。幼儿的社会 性学习与教育研究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现象、 规律及其教育和训练,是以发展幼儿的社 会性为主要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 激发社会情感、引导社会行为技能为主要 内容的教育,在幼儿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教育的社会性学习与发展
社会性学习的目标与原则
目标
培养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 能,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生活,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 系,并具备基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原则
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注重 实践性和体验性,让幼儿在真实的社交环境中学习 和成长;强调家园共育,家庭与幼儿园共同为幼儿 的社会性学习提供支持。
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促进家园共育。
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掌 握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方法。
05
社会性学习在幼儿成长中的影 响
Chapter
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
社会性学习促进幼儿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
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幼儿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特点,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差 异和相似之处。
鼓励幼儿参加各种表演和展示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力。
鼓励幼儿参与社会实践
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 ,接触社会,了解社 会规则和道德规范。
鼓励幼儿与不同年龄 段的人交往,提高他 们的社交能力和沟通 技巧。
组织幼儿参加社区志 愿服务活动,培养他 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 民意识。
加强家园合作与沟通
定期与家长交流幼儿的学习和发 展情况,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
加强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 ,提高其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实践能 力。
定期开展教师经验交流活动,促进教 师之间的合作与分享,提升整体教育 水平。
鼓励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教育论坛 等活动,拓宽视野,更新教育观念。
加强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定期举办家长会、家长讲座等活 动,增强家长对幼儿社会性学习
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陈帼眉
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一门学科。
2.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三大变量P6①幼儿学习者(幼儿)②幼儿教育者(教师)③环境与教学(环境)3.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P4揭示幼儿是如何学习的,即幼儿学习的特征、水平与规律;研究如何更科学、合理、有限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即如何开展适宜的教学,特别是要关注在教学环境和幼儿学习特征的交互作用下,幼儿是如何学习与发展的,以及研究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
4.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P7①揭示幼儿学习特点与有效教学的规律【科学地研究与阐释幼儿学习与教学的特征与规律】(揭示规律)②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理论【预期幼儿学习发展的规律和变化,预测教育教学的效果】(形成理论)③科学指导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实践【作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手段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并有效控制与干预幼儿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指导实践)5.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人,代表作,主要教育思想第二章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P23①观察是学习的一个主要来源②观察榜样行为的结果可能产生不同的学习效应③观察学习是规则和创造性行为的主要来源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P28(一)主要思想:关注幼儿的学习潜能及情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P28(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①生理需要:指维持生存的需求,如饥饿、口渴、求食、睡眠等;②安全需要:指获得安全感,避免威胁的需求;③爱与从属需要:寻求温暖和友好的关系,包括被他人接纳、爱护、关注、欣赏等;④尊重需要:包括受人尊重与自我尊重两方面,如信心、名誉和声望;⑤自我实现需要:指精神层面提高人生境界的需求马斯洛指出,只有当个体的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时,才可能寻求更高一级的需要。
(三)罗杰斯的个人中心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①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教师要尊重儿童,激活其学习潜能,倡导主动活动。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08章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课件
观察学习法
01
观察学习法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反应来学习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培养幼儿的观
察力和模仿能力。
02 03
观察学习法的实施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实物展示、示范演示等方式展示正确的行为,引 导幼儿观察并模仿。同时也可以鼓励幼儿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现象, 提高他们的社会认知能力。
观察学习法的注意事项
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
社会性学习过程中,幼儿能够逐渐了 解社会的规则和价值观,从而培养良 好的道德品质。
有助于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
通过社会性学习,幼儿能够更好地适 应社会生活,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02
幼儿社会性学习的内容
自我意识的发展
01
02
03
自我认知
幼儿通过观察和反思,逐 渐形成对自己的认识,包 括自己的外貌、性格、兴 趣和喜好等。
VS
详细描述
自我报告法是让幼儿自我报告其社会性学 习的体验和感受,如分享自己的快乐、痛 苦等。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 社会认知和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指导幼 儿的社会性学习。同时,自我报告法还可 以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和表达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解决冲突
幼儿逐渐学会处理与同伴 之间的冲突,通过沟通、 协商或第三方调解来解决 问题。
社会规范的学习
道德观念
社会习俗
幼儿逐渐形成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标 准,能够理解和遵守基本的社会道 社会习俗,如礼貌用语、餐桌礼仪等。
法律意识
幼儿开始了解一些基本法律知识,知 道哪些行为是违法的,并能够遵守交 通规则等。
社会实践阶段
总结词
社会实践是幼儿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幼儿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 活。
学前教育学(第3版)-第六章--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精选全文完整版
丰富幼儿游戏活动的经验
要发挥园内教 育资源的作用
要利用园外教 育资源的优势
调动家长参与 教育的积极性
第四节 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观察
一、 观察幼儿游戏活动的价值
观察幼儿游戏活动的价值
要发挥园内教育资源的作用 要利用园外教育资源的优势 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
第四节 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观察
二、 观察幼儿游戏活动的策略
五、 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有助于克服幼儿的自我中心 培养了幼儿的合群行为 提高了幼儿的交往技能 发展了幼儿遵守规则的能力 锻炼了幼儿顽强的意志
第二节 幼儿园游戏活动的价值
六、 促进幼儿美感的发展
促进幼儿美感的发展
设施有利于幼儿领略美 内容有益于幼儿欣赏美 过程有利于幼儿大胆创造美
第三节 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准备
一、 设定幼儿游戏活动的时间
设定幼儿游戏活动的时间
巧妙利用各种时间进行游戏 力争每次有较长的时间进行游戏 使室内游戏时间与室外游戏时间基本均等 合理安排集体游戏、小组游戏和个人游戏的时间
第三节 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准备
二、 布置幼儿游戏活动的空间
布置幼儿游戏活动的空间
第五节 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指导
尊重幼儿的游戏活动 支持幼儿的游戏活动 参与幼儿的游戏活动 引导幼儿的游戏活动 干预幼儿的游戏活动
第六节 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评价
一、 幼儿游戏活动环境的评价 二、 幼儿游戏活动全程的评价
第六节 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评价
三、 幼儿游戏活动水平的评价
幼儿游戏活动水平的评价
1. 教师评价幼儿的游戏发展水平
观察幼儿游戏活动的策略
要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 要在幼儿彼此熟悉以后进行观察 要对全班幼儿进行观察 要对个别幼儿进行观察 要对幼儿反复进行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社会性概述
二、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一)从个体角度理解 (二)从社会角度理解 首先,社会化保证了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其次,通过社会化,儿童接受了某个社会的共同 社会文化和社会目标,其一致性是确保社会的稳 定和正常秩序的重要因素; 再次,社会化是传递人类知识,延续社会文化的 重要途径; 最后,社会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让我们想象一下不具备心理理解的人 是什么样的、这样的人具有记忆,能学习, 但是他不能理解人们的行动,不能理解行 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属于自己和他人的世 界是一个非常贫瘠的地方、没有人会被看 作为拥有个体角色的人,人们的行为没有 深层的意义,因为不具有心理理解能力就 无法意识到他人心理。同样,谎言,信念, 错误,猜测,欺骗等也都将是不能觉察到 的。”
儿童获得心理理论可以操作和控制日常的社 会生活环境,有助于儿童与他人合作、竞争、开 展良好的人际交往以及比较确切地预测他人的认 知和情感状态,从而在个体的社会认知、社会行 为、个体之间的理解与社会交往方面起着重要的 作用。 因此,心理理论的发展对儿童的道德发展、 社交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理解儿童心理理论的 发展规律和特点并探究相应的教育策略已经成为 当今儿童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第一节 社会性概述
三、社会化的特点 (一)遗传素质是儿童社会化的基础
(二)儿童社会化是通过儿童与其他个体和 群体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三)儿童社会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四)社会化是终身的过程
第一节 社会性概述
四、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文化的影响 文化是凝聚在一个民族的世世代代和全 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的总和。它包括衣食住行 等物的制作方式,待人接物、举止言谈等交际 方式和风度,以及哲学、宗教、道德、法律、 文学艺术、风俗传统、科学中的思想方法等。
第三节 幼儿的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者相近的儿童之 间共同活动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 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 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同伴关系的功能在于:是发展社会能力的 重要背景;是儿童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 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同伴交往经验影响自 我给年和人格的发展。
第二节 幼儿社会能力与学习
四、教师在幼儿社会能力学习中的指导 (一)通过提高幼儿理解能力指导社会能力学习 1.引导幼儿关注他人情感 2.指导幼儿理解他人的行为 (二)通过提高幼儿交往能力指导社会能力学习 1.指导幼儿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2.让幼儿轮流活动 3.对幼儿角色扮演予以指导 4.对幼儿予以分组配对指导
(二)家庭的影响 1.家庭结构; 2.教养方式; 3.亲子依恋。
(三)幼儿园的影响 1.教师威信 2.教师期待 (四)同辈群体的影响
第二节 幼儿社会能力与学习
一、社会能力及其构成 社会能力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行 为能力和品质。其构成有三个维度:社会交往能 力(交往主动性、交往策略等):发起、维持和 调整社会交往和关系的基本能力;亲社会性能力 (助人、合作、分享、责任心等):在社会交往 中基于对他人或群体利益的考虑而采取利他态度 和行为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幼儿对社会生活 的适应能力。
第三节 幼儿的同伴关系
一、同伴关系测量的手段:社会测量法 • 观察法 • 同伴提名法 • 同伴行为描述法 • 同伴等级评定法
第三节 幼儿的同伴关系
二、同伴关系的五种类型(庞丽娟1991现 场提名法测定的4-6岁同伴交往类型)
第三节 幼儿的同伴关系
三、如何指导幼儿改善同伴关系 (一)被忽视者:不像被拒绝者那样孤单, 当他们进入新的班级或者新的游戏小组并 最终获得一个合适的社会角色时,他们比 被拒绝的儿童受到更多的欢迎。
意外地点任务(手持道具演示)这是丽丽(女),她 有一个小球,一天丽丽在家玩小球,玩累了,她把 小球放在红色的盒子里,睡觉去了(这时主试把玩 具娃娃从被试眼前拿开)。这是强强(男),他进 来了,发现了小球,就把小球放到了绿色的盒子里, 盖好盖,离开了。这时问儿童: • 认为问题:丽丽认为小球现在在哪里?(红盒子里) • 记忆问题:丽丽离开之前把小球放在哪里了?(红 盒子里) • 现实控制问题:“小球现在在哪里?”(绿盒子里) • 错误信念问题:一会丽丽醒了,丽丽想玩小球,问: “丽丽以为小球在哪里?” /“红盒子还是绿盒子?” (红盒子里) • 行为预测问题:“丽丽回来了,她会到哪里找小 球?”(红盒子)
第二节 幼儿社会能力与学习
二、社会能力的价值 (一)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二)有助于幼儿情绪和人格的积极发展以 及心理健康 (三)有助于幼儿认知发展
第二节 幼儿社会能力与学习
三、社会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幼儿自身因素 首先,幼儿的人格和个性特征是影响其社会交往 互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观点采择能力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能力; 最后,社会信息加工技能影响幼儿社会能力。 (二)同伴 (三)教师 (四)文化差异
第四节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的理论
一、埃里克森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 (略) 二、柯尔伯格道德发展论(略)
第四节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的理论
三、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原则 (一)情感支持性原则(双向接纳与爱) 1.建立接纳与关心的情感联系 2.积极情感投入和激发
第四节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的理论
(二)行为实践原则 1.为幼儿提供行为实践的机会 2.把问题留给幼儿让他们有机会自己商讨和 解决 3.将特定教育情景中的认知和行为迁移到社 会生活中
意外内容任务: 给被试看一个中华牙膏盒,问:“×××, 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在儿童回答后,打开盒子给儿童看 里面的内容(铅笔)。然后,主试把铅笔放回盒子,并盖 上盒盖。我问你几个问题,你要认真思考回答: • 自我反应问题:在没有打开盒子时,我问你盒子里装的 是什么,你记得刚才说是什么? • 现实控制问题:实际上里面装的是什么?(铅笔) • 表征变化问题:第一次看到没打开的盒子时,你认为里面 装的是什么? • 错误信念问题:你认识你们班上的×××(其熟悉的某个 儿童姓名)吗?她从来没有打开过盒子,她会以为里面装 的是什么?
主题活动《有趣的标志》中小朋友设计的“节约用水”的环保标志。
幼儿园老师精心设计和准备的热闹轻松的开学系列活动,让小班幼儿更 快熟悉幼儿园环境、更乐意参加幼儿园里的各项活动使、适应幼儿园的 集体生活、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无微不至、愿意与同伴交往、体验集体 生活的快乐。
游戏
教师和家长达成共识,利用双休日由家长带领孩子走进肯德基、超市和医 院等地方进行观察,以此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的成 功体验,感受到更多的游戏乐趣。
第四节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的理论
(三)榜样作用原则 (四)一致性原则 1.教师自身言行一致 2.教师之间的教育一致 3.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第四节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的理善于发现教育时机 3.有随机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讨论:如何开展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活动
主题活动 幼儿的发展是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实现 的,受到一定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影响。这个大环境 以多元化的方式,无时无刻不在对幼儿发展起着重 要的影响作用。这要求幼儿园教育相应也要以多元 化的方式去促进幼儿的发展。 为了给孩子们提供多元化的教育环境,每个 月都安排一项主题不同的社会活动,提供多元化的 信息、创设多元化的环境,使幼儿有机会在具有开 放性和包容性的文化环境中发展自己的潜能。
第六章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第一节 社会性概述 第二节 幼儿社会能力与学习 第三节 幼儿的同伴关系 第四节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的理论 热点关注:儿童心理理论
第一节 社会性概述
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指在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儿童向着 社会要求的方向不断发展并逐渐达到这种 要求的过程。它是每个儿童成为负责任的、 有独立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必经途径。 它既离不开与社会群体、集体、个人的相 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也离不开个体主动积 极地掌握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的活动。
生活活动
在幼儿园过生日,可以培养幼儿的一种集体意识,而 且在分发礼物时也对孩子进行了礼貌教育。发展孩子学会交 往、交流和共享快乐、关心他人,发展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品德。
热点关注:儿童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并非指一般科学意义上的 理论,而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 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他人 的行为做出因果性预测和解释的能力。心 理理论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中起着重 要的作用,是个体生存于社会应具备的最 基本的内容。“心理理论”是个体生存与 社会所具备的重要能力。
第三节 幼儿的同伴关系
(二)被拒绝者:面临反常和反社会行为的风险,在以 后的生活中还会出现其他的严重的社会适应问题。 1.攻击性:有不恰当的强烈攻击性。错误地把其他 儿童的行为曲解为敌意的,甚至有时表现出强烈的行 为异常,将面临很大的风险,长期这样会形成敌意的、 反社会的、暴力的犯罪行为。在青少年期和成年期会 表现出其他情绪紊乱。 2.非攻击性:焦虑的,表现出较差的社会交往技能, 而且主动地避免与同伴的交往。有明显的交际笨拙特 点、表现出行为异常,对同伴需要不敏感,缺乏幽默 感。逐渐远离同伴并感到孤单,临床上面临压抑和其 他情绪紊乱的风险。研究表明,这样的儿童被同伴看 作是容易控制的,会成为受欺负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