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麦克白夫人形象的再分析

合集下载

麦克白人物形象分析(2)

麦克白人物形象分析(2)

麦克白人物形象分析(2)麦克白人物形象分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意志坚强、心狠手辣的“坏女人”却在邓肯被谋杀后很快就崩溃了。

她每晚在“梦游”中机械的不断擦洗双手,并叹息着“仍然有血腥气味,阿拉伯的全部香料也不能使这只小手变为芳香啊!啊!啊!”,可见她对于洗去手上血迹的愿望的执着与虔诚。

这就暴露出她心里隐藏着多么难以忍受的痛苦:“谁曾想到这位老人竟会有这样多的血呀!”———她害怕这血腥,但却不能对旁人诉说。

她只能在潜意识深处痛苦的忏悔:“我不愿为找身体上的尊荣,而让我的胸膛里装着这样一颗心。

”在极度的煎熬中,她彻底崩溃了,只有死才能使她得到最终的解脱。

为什么凶狠的毫无人性的麦克白夫人会因受到内心的煎熬,前后表现出强烈的反差呢?在仔细研读剧作后,就能对这一切找到合理的解释:麦克白夫人只是单纯的被其夫利用了,背上了“恶妇”的骂名。

她只是一个愿为爱情和所爱的人牺牲自己的愚蠢的传统女性。

麦克白战功显赫,深得民心,受到众人的尊敬,但这并不能满足他的欲望———对权力、地位的追求。

在女巫的第一个预言实现后,他心中早就存在的欲念决堤了,但他同时又想保有“圣洁”的名声。

这时,他想到了自己的亲密伴侣麦克白夫人,因为她是最了解他、最爱他、最可靠的。

他在信中间接的向麦克白夫人道出了心中的秘密:他想登上王位,希望得到她的帮助。

而麦克白夫人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她怎会不了解他,不懂他的意思呢?她为了爱丈夫,保全他的荣誉、名望,而背叛了自己的灵魂与精神,把自己逼上罪恶的主导地位,让人们把所有的过错全归在她的身上,而去原谅麦克白的“被引诱”。

甚至,她在受良知煎熬、需要人安慰时,她首先想到的还是麦克白的“煎熬”:“啊,我的主!你为什么一个人孤零零的,让悲哀的幻想做你的伴侣,把你的思想念念不忘的集中在一个已死者的身上?无法挽回的事,只好听其自然;事情干了就算了”。

然而,人的良知与信仰使她遭受着道德谴责,精神不堪重负,先于麦克白走向了死亡。

而这一切就撕下了她“女魔头”的伪装,从本质上说明了她的脆弱。

麦克白夫人的人物分析

麦克白夫人的人物分析

麦克白夫人的人物分析作者:杨洋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32期摘要麦克白夫人是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中一位重要的悲剧人物。

她性格刚强,行动果敢,却又被深深的负罪感折磨着,最终由于她的精神负担已超过了心理承受的极限,默默死去。

本文对麦克白夫人进行了人物分析,以此来了解她的性格、心理和处境。

中图分类号:I561.06文献标识码:A有史以来,屹立在高峰之上,多少文学巨匠教给人认识自己,引导人懂得“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

莎士比亚就是一位使人类永久又惊又喜的巨人。

他的四大悲剧以深刻的思想深度和卓越的人物描写成为文学的经典。

其中的《麦克白》展示了一个不道德的人在一个道德社会里的所作所为。

可以说,在莎士比亚的所有角色中,麦克白最卓越的展示了人物的心理发展过程。

而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不平凡”的女人。

本文将通过对麦克白夫人的人物分析,来展现“人”的力量和处境。

悲剧《麦克白》可以说有两条情节线,一条是主线:“一个男人的被毁灭”;另一条是副线:“一个女人的被毁灭”。

麦克白夫妇为了捞取头上的王冠和后冠,不惜出卖自己的良知。

最后他们得到的是什么呢?那两颗心,当初欲火如织,最后只落得这一颗僵冷了,像顽石;那一颗破碎了,只剩一堆废墟般的碎片。

麦克白孤注一掷,众叛亲离;麦克白夫人在绝望中用手剪断了自己的生命线。

麦克白夫人最初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坚决果敢、阴狠毒辣的女人。

她直截了当,凡事都一语道破。

她最善于将麦克白说不出口的东西说穿说透,说得令人毛骨悚然。

当登上苏格兰的王位在麦克白心中还只是一个不明确的预感时,她那前瞻的眼光就看到了今后的发展,她的嗜血的心无比亢奋,“凭此一举,我们今后就可以日日夜夜永远掌握君临万民的无上权威。

”(第一幕,第五场)读了丈夫的来信后,麦克白夫人内心的欲望膨胀,她要尽其所能,鼓动丈夫去到达权力的顶峰,即使泯灭人性也在所不惜。

“来,注视着人类恶念的魔鬼们!解除我的女性的柔弱,用最凶恶的残忍自顶至踵贯注在我的全身;凝结我的血液,不要让怜悯钻进我的心头,不要让天性中的恻隐摇动我的狠毒的决意!来,你们这些杀人的助手,你们无形的躯体散满在空间,到处找寻为非作恶的机会,进入我的妇人的胸中,把我的乳水当作胆汁吧!来,阴沉的黑夜,用最昏暗的地狱中的浓烟罩住你自己,让我的锐利的刀瞧不见它自己切开的伤口,让青天不能从黑暗的重衾里探出头来,高喊‘住手,住手!’” (第一幕,第五场)在决定是否谋杀邓肯之前,麦克白夫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麦克白夫人形象的再分析

对麦克白夫人形象的再分析

对麦克白夫人形象的再分析“麦克白”作为莎士比亚传世经典之一,一直以来都备受瞩目。

而其中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莫过于“麦克白夫人”的形象。

她既是一位富有魅力的女人,也是一位极具野心和复仇心的人物。

但对她的定义是否就真的如此简单呢?本文将对麦克白夫人的形象进行再分析。

第一章麦克白夫人的魅力麦克白夫人开始出现在剧本中时已经是麦克白的妻子,而且非常的专注和忠实。

当她发现她的丈夫成为国王后,她也表示出无尽的热情来支持他。

她的身材和举止都非常的优雅,她能吸引周围人的目光。

她的美丽不仅仅是令人瞩目的外表,这个角色还展现出了她充满活力、热情、专注和忠诚的个性。

她的爱和对麦克白的忠诚可以被视为她的美丽品质之一,这些品质使她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章麦克白夫人的野心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麦克白夫人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专注和忠实的妻子。

在某种程度上,她的外表隐藏了她的野心。

麦克白夫人结识三个女巫之后,她渐渐沉迷于这个隐秘的部分。

她的野心似乎被激发了,她开启了一段不可逆转的道路。

她强烈地欲望获得更多的权力和影响力,她试图掌控一切事务,并且不择手段。

因此,她变得冷酷无情,把所有可能妨碍她计划的人物一个一个清除。

第三章麦克白夫人的复仇在麦克白夫人的野心之外,她还展现了另一面的个性,即复仇心。

她的家族被麦克白杀害,她当然会对他怀有愤怒和仇恨。

她试图向她的丈夫和那些她认为对她家庭不幸负有责任的人进行复仇,尤其是麦克白,她最终的目的就是推动麦克白走向灭亡之路。

在她野心和愤怒的驱使下,她变得越来越不可预测,甚至最终被逼疯。

第四章麦克白夫人的悲剧关于麦克白夫人的形象,难免会有争议,因为她的形象复杂而且不太容易分类。

我们可以从她的美丽和野心、从她的复仇心和疯狂来看待她。

但是,无论如何,她的悲剧是显而易见的。

她的野心和复仇心毁于一旦,她的家庭破碎,她的人生没有盼望,最后逼疯了。

她所追求的一切最终都被摧毁了,甚至她自己的身体和心里都没能幸免。

麦克白夫人--他者形象的再现

麦克白夫人--他者形象的再现
无 情地 杀 害麦克 德夫 夫人 及其 孩子 的麦 克 白能否 被
补充” [ 5 ] ( H 。通过 仔 细 分 析 , 若 将 麦 克 白夫 人 视 为 麦 克 白的另一 自我 , 而不 是完 全独 立 的存 在 , 笔 者认
为 会更 合 适 与 合 理 。麦 克 白夫 人 不 仅 作 为 他 者 存 在, 同时也 承担 起他 者应 当承 担 的角色 , 丰 富和 完善
人 物形象 是 多元化 的。作为 他者 的存 在 , 麦克 白夫 人则 依 附于麦 克 白, 并 与 之有 着 很 大 的相 似 性 。
而莎 士 比亚 正是运 用麦 克 白夫人 作为 他者 不 断外 化麦 克 白 内心 的 斗 争 , 极 大 地 丰 富 了麦 克 白的 悲
剧 人物形 象 。
作者简 介 : 万海艳 ( 1 9 8 6 ~) , 女, 广东广州人 , 助教 , 硕士, 主 要 从 事 英 美 文 学研 究 。 ① 本 文 采 用 的剧 本 译 文 均来 自朱 生 豪 先 生 所 译 版 本 , 其 中包 括 剧 中人 物 的译 名 。
该 是《 麦克 白和 麦克 白夫 人 》 。现代 批评 家们 则倾 向
于将 麦克 白夫人 看 作是 对 麦 克 白“ 形 象 和 思 想 上 的
创 造 了麦 克 白这 位 引起 我 们 同 情 与 敬 畏 的 悲 剧 英 雄 。论 及“ 悲剧 英雄 ” , 人 们不 禁怀 疑 , 这 位 弑君并 且
来 认识 她 的 , 称其 为 “ 麦 克 白夫 人 ” 。剧 中其 他 人物 也 是 通过其 丈 夫 的身份 来称 谓她 “ 妻子, 王 后 或女 主 人” 。 同时 , 我 们在 她身 上也 无法 找 到女性 特 有 的特 征, 如 温柔 、 怜 悯 或 母爱 。相 反 , 她 向我 们 展 示 的是 巨大 的勇 气与 坚 强 的意 志 力 , 就 连 麦 克 白都 不 禁感

从人格结构理论看《麦克白》中的人物形象-精选文档

从人格结构理论看《麦克白》中的人物形象-精选文档

从人格结构理论看《麦克白》中的人物形象在悲剧《麦克白》中,主人公麦克白的人性经历了复杂的昼夜交替。

本文认为,剧中主要人物的斗争实际也是麦克白内心人格斗争的一种外化,遂选择人格结构理论对这种内斗与外斗加以对应,以使读者能够对本作品的人物与主题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自身是一个动态的能量系统,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

” [1] “本我处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由遗传的本能和欲望组成,履行享乐原则。

自我则处于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并对本我要求和现实社会要求之间的不平衡进行调节。

而超我高高在上,以良心和自我理解为核心,遵循道德原则。

” [2]、本我的代表――麦克白夫人麦克白夫人野心勃勃,是其夫走上弑君篡位道路的最大助推力。

之所以说她是本我的化身,是因为她对于权力的欲望在剧中总是表现得毫无掩饰:“您可以把今晚的大事交给我去办;凭此一举,我们今后就可以日日夜夜永远掌握君临万民的无上权威。

” [3] 权力欲是一个人对于身份这一意识形态范畴的本能追求。

麦克白夫人所处的社会,女性群体遭受着王权与男权的双重压迫,因而她们对于获取权利本能欲望更加强烈。

其所导致的结果往往是使自身的权力欲望完全赤裸地表现出来。

从另一方面讲,她是麦克白本我的外化。

麦克白自身也有夺取王位的野心,但是正如麦克白夫人所言,他缺乏足够的勇气去把这种野心付诸实践。

因而,麦克白夫人之后对他的一番劝说,实际上也正契合了他内心的声音。

莎士比亚在此剧中之所以要煞费苦心地塑造出麦克白夫人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其实也意在通过她在舞台上用嘴向观众传递麦克白本人的真实想法。

此外,当麦克白夫人疯癫而死以后,麦克白对其所表现出的冷漠恰恰也反映了他最终对于本我的逐渐脱离。

二、自我的代表一一麦克白麦克白作为主人公,实际上始终都是一个十分矛盾的角色。

我们将他视为自我的代表,正是基于他的这种对欲望的压制以及本能欲望进行反压制的矛盾状态。

即如果说麦克白夫人在剧中是以本我的代表出现的话,那么麦克白则正处于自己的妻子和现实社会要求的位置之间。

《麦克白夫人》——麦克白读后感

《麦克白夫人》——麦克白读后感

《麦克白夫人》在高中时,有一部热播的剧叫《欢乐颂》,在剧中安迪、奇点、赵启平、曲筱绡四人打扑克,但是没想到安迪的一句“亲爱的麦克白夫人,你的双手也不干净”引起了一系列误会,曲筱绡认为安迪在说奇点是“夫人”,认为奇点在两人的亲密关系中是个“小受”,却并不知道“麦克白夫人”是帮凶的意思。

当时看剧我也像曲筱绡一样并不懂得“麦克白夫人”的含义,在完整的阅读了《麦克白》之后才理解了“麦克白夫人”为什么是“帮凶”,以及对“麦克白夫人”的形象有了自己的思考。

在莎士比亚的笔下的坏女人中,相比于《哈姆雷特》中乔特鲁德王后追求一个安定生活、一个王后的地位,不顾及儿子、臣民的感受,“使婚姻的盟誓像赌徒的罚咒一样的虚伪”。

麦克白夫人对于权力的渴望和追求显得更加肆无忌惮。

其阴谋的高明和残忍程度都令人战栗。

首先,我赞同歌德对麦克白夫人的看法,是“超级女巫”,是阴谋者中的“佼佼者”。

在知道了女巫的预言后,她疯狂地欲望立即被激发起来。

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她使了浑身解数。

她深知麦克白的天性,于是她用爱情为工具刺激麦克白,崽儿用男性的尊严激将麦克白:“你宁愿像一头畏首畏尾的猫儿,顾全你所认为生命的装饰品的名誉,不惜让你在自己眼中成为一个懦夫,让‘我不敢’永远跟在‘我想要’后面吗?”,在麦克白收到激将之后她感觉到麦克白信念有所动摇,又用必胜的信念去鼓励麦克白“只要你集中你的全服勇气,我们决不会失败。

”除了权欲熏心之外,不得不承认麦克白夫人是个优秀的心理学家,对于麦克白的心理摸得一清二楚,软硬兼施。

麦克白都感叹“愿你生育的全是男孩子,你无谓的精神,只应该铸造一些刚强的男性”,麦克白夫人所展现出的冷静、果断都要远超麦克白。

她对于麦克白的控制展现出她“超级女巫”的特性。

她是阴谋论中的“佼佼者”,在说服麦克白之后,她便想出了杀害国王嫁祸护卫的计划。

她有一双洗不净鲜血的手,她甚至在行凶之后能够泰然的说出“我的双手跟你同样颜色了,可是我的心却羞于像你这样的惨白。

麦克白人物分析

麦克白人物分析

莎士比亚剧作《麦克白》-------一部刨析人物人物心理的伟大篇章莎士比亚在剧作《麦克白》中,通过对原编年纪事史的改编,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新的社会罪恶,深入细致地刻画了麦克白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展示了人物内心善与恶的交战、正义与邪恶的激烈冲突,揭示了他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和悲剧实质。

其实仔细想想莎士比亚的剧中人物,是真实的、是活着的,是具有强烈生命力的,因此,他总能震撼我们,让我们去思考。

麦克白一生由兴衰交织而成。

欲望带来的兴,因此令人满足,却也容易地导致了他迷失方向而走向衰败。

如何处理好自己的人生起伏,更是我们一个重要的课题。

总而言之,莎士比亚的剧作带给我们的启发,不只是我们的行事方针,也会是我们生活的智慧。

其文学作品的哲学内容,也指导着我们去思考,去探索我们该用何种态度去面对我们的生活。

在这里本人觉得《麦克白》非常值得品读。

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在现代莎评专家无意识和心理分析的影响下逐渐显现出现代主义的光泽。

上个世纪初,英国著名莎学专家A.C.布拉德雷将莎士比亚悲剧的气氛的烘托归纳为三类:反常的精神状态、超自然的因素和偶然事件等。

而在世纪末,它又在解构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的关照下展示着一种“另类”的文本。

曾艳兵在运用拉康的无意识语言论分析它,产生了语言的悲剧的概念。

悲剧性的气氛和超自然的因素及异常心态如幻觉、幻视和幻听等,都是人物内心无意识或“本我”的外化。

黑暗的色彩和流血的主题使得剧作的悲剧性越发凸现,悲剧心理特征愈加明显。

主要人物在弑君犯罪前后所表现的人性和人格上的精神分裂在人物行动中都无不体现了变态心理的特征,正揭示了他们进入漫漫长夜受煎熬的心路历程。

本文拟从超自然因素、色彩和人物变态心理等方面剖析《麦克白》中的悲剧心理特征。

悲哀的将来——《麦克白》的悲剧性浅析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是一出享誉世间的伟大的悲剧。

该剧所讲述的是苏格兰一位骁勇善战的大将麦克白企图篡位却最终失败的故事。

该剧取材于霍林谢德的《编年史》,是苏格兰历史上的真实事件。

如何理解麦克白夫人

如何理解麦克白夫人
从双性化角度谈麦克白夫人
人们心中的麦克白夫人
剧中至关重要的人物 怂恿教唆其丈夫走上不归路的恶妇 阴谋者中的“佼佼者” 毒妇 “第四位女巫” “超级女巫 Nhomakorabea——歌德
“雌雄同体”
“双性同体”开始应用于文学批评 ——伍尔芙 “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 一个 男性的力量, 一个女性的力量。……最正常、最适 意的境况就是在这两个力量一起和谐地生活、精诚合 作的时候。”——伍尔芙《一间自己的屋子》 麦克白夫人也是具有“雌雄同体”的特点。
隐藏内心脆弱的女性
麦克白夫人时刻都在同女性本能上的脆弱 作斗争。随着时间的推移,罪孽在她良心 上的负荷越来越重。 她的疯狂是女人脆弱的集中表现。
麦克白出征后, 她失去了精神支柱而崩溃 ,在疯狂中死去。
她没有能像当初她祈祷的那样:让魔鬼们解 除她的女性的柔弱, 相反地,因为她是一 个女人, 她也被理解在一般的女性名称“ 脆弱”的涵义里。
麦克白夫人比丈夫更加凶狠和恶毒, 她是自觉而主动地走上犯 罪道路的, 不象麦克白那样犹豫。开始她就担心丈夫的慈悲 心肠太多, 以致在关键时刻下不了决心。
二、女性化的一面
1. 好妻子,贤内助——丈夫至上
麦克白夫人实际上是有很强的父权意识的。麦克白夫人 的父权意识主要体现在他对丈夫的极端重视。 尽管麦克白夫人是一个恶人,但她首先是一个女人。
参考 《麦克白夫人的女性主义批评解读》张敏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2月
“愿你所生育的全是男孩子 ,因为你的无畏精神只应该铸 造一些刚强的男性。”(第一 幕第七场) “ 是 一 匹 极 其 凶 猛 的 野 兽 ”——海涅
3. 强烈的权力欲望与政治野心 有比麦克白更强烈、胃口更大的 野心 野心的冲动到了无法抑制的程 度。 善于激发麦克白内心深处的欲望

【推荐】试论对麦克白夫人形象的再分析-word范文模板 (6页)

【推荐】试论对麦克白夫人形象的再分析-word范文模板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试论对麦克白夫人形象的再分析论文摘要:麦克白》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剧中人物麦克白夫人历来是众说纷纭。

“双性同体”并不等于“不男不女”,事实上,每个人身上都是两种力量的结合。

本文拟从“双性同体”的角度来分析评价麦克白夫人,旨在说明麦克白夫人并不是大多数人所认为的是一个残忍、恶毒的女人,在她身上体现着两种特质:一种是女性的特质,感性与脆弱;一种是男性的特质,冷静与果断。

或者说,麦克白夫人就是一个“双性同体”的人。

同时笔者还认为,在一个人身上,女性特质或男性特质各自所占比例的多少将决定这个人的内在性别,麦克白夫人就是一个内在性别上男性特质占主导地位的人。

论文关键词:双性同体,麦克白夫人,女性特质,男性特质杨大亮,河南洛阳人,上海电力学院直属外语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评论与翻译一《麦克白》是莎士比亚作品中最感人至深的一部悲剧。

它大致是根据苏格兰哲学家HectorBoece的《苏格兰国王麦克白》而写成的。

剧本大意是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和班柯平定叛乱后班师回国,路上遇见三个女巫,女巫预言麦克白将成为考特爵士和未来的君王,又预言班柯的子孙也要做国君,而且比麦克白更有地位、更富有。

回国后,国王果然将考特爵士的头衔赐给了麦克白,证实了女巫的第一个预言。

不久麦克白趁国王邓肯来他们城堡做客时杀害了国王,随后国王的两个儿子逃离了苏格兰,麦克白夫妇登上了国王和王后的宝座。

然而登上王位的麦克白想起女巫的第二个预言时仍心中惶恐,就又杀害了班柯以保心中太平。

最后麦克白夫人发疯自杀,受迫害的贵族麦克德夫和邓肯的儿子从英格兰进军,消灭了麦克白。

“双性同体”这一源于母系社会时期的思想,体现了远古人类朴素的性别平等意识。

但由于父权制度的确立,“双性同体”思想逐渐从主流文化中隐退。

麦克白夫人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分析

麦克白夫人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分析

麦克白夫人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麦克白夫人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分析【导语】:麦克白夫人是《麦克白》中的重要人物,关于麦克白夫人是个怎样的人一直受到关注,本店铺来介绍麦克白夫人的人物形象。

女性主义视角下麦克白夫人形象重读

女性主义视角下麦克白夫人形象重读

女性主义视角下麦克白夫人形象重读作者:莫双媛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04期内容摘要:自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麦克白》问世以来,麦克白夫人就一直被大家评价成一个恶毒、心狠手辣的女人,但笔者通过仔细阅读《麦克白》全剧后发现,实际上她恶毒行为是出自她内心深处的尊卑意识,她邪恶形象的背后也有普通女子一样脆弱的一面。

在那个男权当道的社会之中,她只不过充当了男性权欲背后的替罪羊。

关键词:麦克白夫人女性主义男权替罪羊近年来,关于作品《麦克白》的研究颇多,麦克白夫人作为此剧的女主角,一直受到批驳:她被认为是一个恶毒的女人,甚至有学者认为其是西方文学史上最恶毒的女性。

虽然也有人为其发出辩驳之声,但毕竟只是少数。

相反,此剧的男主角麦克白却因其只是受到夫人唆使的“被动弑君者”,不仅未被读者大加批判,反而得到大众同情。

但事实并非如此,笔者试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深入剖析麦克白夫人的形象,试图发现其恶毒形象背后的另一面。

一.男尊女卑的身份意识作为一名女性,究竟要下怎样的狠心,才能够唆使自己的丈夫弑君篡位?多数人认为是麦克白夫人自身的野心,使她痛下杀心,但实际上导致其“恶魔化”的因素非常复杂,倘若将所有过错归于她的野心则有失偏颇。

在笔者看来,她的恶毒大部分是出于内心深处的男尊女卑的身份意识以及对丈夫深深的爱。

伊丽莎白一世的时代,依旧是传统社会。

由于性别的差异,女子处于“第二性”的地位,是作为男子的附属品而存在的。

在此时代背景之下,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夫人也必然是一位传统的妇女,作为将军的妻子,她必定清楚自己的身份要求自己怎么做。

她之所以会行如此大逆不道之事,都是为了帮助丈夫实现其雄心壮志。

作为妻子,她深谙麦克白心中所想,但同时她也知道丈夫缺少的是“和那种野心相联属的奸恶”。

就是这样的了解加之对内心从属于丈夫的尊卑之感,使得一个原本依附于自己丈夫的女子,为帮助丈夫实现理想,拥有了巨大的勇气与坚强的意志。

她甚至不惜借助魔鬼的力量,让“注视着人类恶念的魔鬼们”能够解除她“女性的柔弱”这些都足以表现,麦克白夫人实际并没有她表现出来的那般狠毒,作为一个女人,她自身也没有足够的勇气逆天而行,而需要借助魔鬼的力量来压抑她作为女性的柔弱和胆怯。

令人叹惋的女性——浅析《麦克白》夫人形象

令人叹惋的女性——浅析《麦克白》夫人形象
令 人 叹惋 的 女性

浅析《 麦克 白》 夫人形 象
杜 蓉 马 驰
706 ) 10 5
文章编号: 6 2 7 9 (0 9)6 2 9 0 17 — 842 0 2 - 3- 1
西安 ( 西安 文理 学院外语 系 陕西 ・
中图分类号 : 0 16 1 文献标识码 : A
为了爱人献祭 自己。
充满 了太多的人情的乳臭 , 是你不敢采 取最近的捷径 ; 你希望做一 个伟大的人物 , 不是没有野心 , 你 可是你却缺少和那种野心相联属 的奸恶 ; 的欲望很大 , 又希望 只用正 当的手段 , 你 但 一方面不愿玩 弄机诈 , 方面却又要作非 分的攫夺 ; 大的 爵士 , 一 伟 你想要 的那东 西正在喊:你要到手 , ‘ 就得这样子 !’ 你也不是不肯这样干 , 而是怕 干” 麦克 白夫人立刻决定抓住这上天赐予的良机 , , 竭尽权利助夫君 臂之力 ,让我把我的精神力量倾注在你的耳 中; “ 命运和玄奇的力
法 摆脱 。I " 1
全剧 以女巫前后两次预 言为贯穿情节发展的线索 。当麦 克自 从女巫处得到预言, 并实现了其一 , 成为考特爵士开始 , 麦克 白心中
的权欲便蠢蠢 欲动 , 且逐渐膨胀。 在他给夫人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到:
“ 我想我应该把这样的消息告诉你 , 的最亲爱的有福 同享的伴侣, 我 好让你不至于对于你所将要得 到的富贵一无所知 , 而失去你所应该 享有的欢欣。把它放在你的心头。 再会 。” 这就引出了麦克 自夫人的出场,可是我却 为你 的天性忧虑 : “ 它
尽管整部《 麦克白》 笼罩在强大的政治野心悲剧之下 , 白夫 麦克 人 的悲剧则可看作是女性 的悲剧 , 爱的悲剧 。睡梦中她还天真地安 慰 丈夫 :睡去 , “ 睡去, 有人在大门。来 , , , 来 来 让我搀着你 。事情已 经干了就算 了……” 夫人最后 的崩溃也许就有替 丈夫赎罪的意味 ,

《麦克白》麦克白夫人形象分析

《麦克白》麦克白夫人形象分析

《麦克白》麦克白夫人形象分析摘要关于麦克白夫人,许多评论者从其恶劣的话语和对邪恶的坚守中认为她是一个对权力有着无尽欲望的女人。

以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本文探讨了麦克白夫人邪恶语言背后的心理状态并进而阐释了麦克白夫人并不是一个具有强烈意志的富有野心的女人,实际上她一直以丈夫为中心,其所言所行都源于对丈夫炽烈的爱。

通过对麦克白夫人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女人应该为了自身的独立自主而奋斗。

即使在当代,其悲剧对于女性同胞来说也有普遍启示价值。

29240毕业论文关键词:麦克白夫人;原型;人格面具;阴影Abstract As regards Lady Macbeth, many critics see her in her appalling words and commitment to evil as one with an insatiable desire for power.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Jungian analytical psychology, the thesis explores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Lady Macbeth behind her horrible speeches thus demonstrates that instead of being an aggressive woman of strong will, Lady Macbeth is in fact husband-oriented. The motivation for her sayings and doings is the burning love towards her husband. From the analysis of LadyMacbeth, we can draw to the conclusion that women should strive to be independent. Even in modern times, the tragedy of Lady Macbeth has a general implication to women as a whole.Key words: Lady Macbeth; archetype; persona; shadowAn Analysis of Lady MacbethContents摘要 iAbstract iiⅠ. Introduction 1Ⅱ. A Comparison Between Medea and Lady Macbeth 42.1 The Blindness of Love 42.2 Sacrifice Everything for Love 6Ⅲ. The Conflicts Between Persona and Shadow 83.1 The Persona in Lady Macbeth 83.2 The Shadow in Lady Macbeth 103.3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Persona and the Shadow 12Ⅳ. The Implication of Lady Macbeth’s Tragedy 13 Ⅴ. Conclusion 14Bibliography 17Acknowledgements 18Ⅰ. IntroductionWilliam Shakespeare, a master hand for play-writing, shows great talent in characterization, as Goethe says of Shakespeare: “His characters are like watches inward mechanism also is all visible.” (Yang 135) During his literary career that spanned more than two decades, Shakespeare has brought to the world 37 plays, 2 narrative poems and 154 sonnets. Shakespeare is skilled in displaying the psychological movements of the characters and his characters usually bear manifold qualities. The truth is that there is such a miraculous power in his work that the readers are prone to empathize with the person in literature: think as the figures would think and make judgments in their places. Undoubtedly, the readers can take a lesson from the plot, and better yet, through the exposure to the greatest thoughts and ideas, one can get baptized spiritually. His inspiration comes from many channels like chronicles, legends or romances by his contemporaries, but no matter what settings may be, Shakespeare write about his own people and for his owntime.Macbeth, written in 1605, tells the story of Macbeth, a Scottish general, brave and loyalt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play, yet consumed by ambition, degenerate eventually into a monster of depravity.Macbeth is the shortest of the Four Tragedies and is considered as the darkest one. For centuries, Macbeth with its vehement plot and vivid description of psychological evolution has made it a favor on stages, adapted and performed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has also attracted critics to interpret it from various angels.Lady Macbeth, perhaps one of the most noticeable female characters of Shakespeare’s plays, has long been regarded as a cruel and cold-blooded woman who incites her husband to commit the regicide. She is a “fiend queen” for Malcolm and a super witch in the eyes of Goethe. Critics who hold the similar view see her as a wicked woman of strong will who is at the very start intrepid, proud and forward-“ a Machiavellian adventurer who is in possession of enormous subversive power” (Yang, Sun 126). :But since the middle of 20th century, with the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and psychoanalysis criticism being applied into the analysis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the evil image of Lady Macbeth is challenged and the comments on Lady Macbeth becomes more objective and persified. Researchers have tried to redefine the image of Lady Macbeth from multitude views and reevaluate the role of Macbeth plays.Under the viewpoint of feminist criticism, Lady Macbeth is a common woman indulged in patriarchal ideology, doing everything for her husband but loses everything in the end.As a tragic protagonist, Lady Macbeth is in fact the victim of patriarchy and a scapegoat of Macbeth’s political ambition. The tragedy of Lady Macbeth results from her gender role-being a wife-who spares no efforts to help her husband (Yang, Wu).Lady Macbeth is a brave woman who is courageous enough to compete with the oppressing views about woman and successfully wins equal power of discourse to that of men. Though she loses her discourse power eventually and pursues that power in a wrong way, she is stillpraiseworthy in trying to be independent (Wang).From the review of some critics’ comments, it is clear that more objective approaches have been adopted in interpreting the image of Lady Macbeth, taking into account of such social factors as context, women’ s status, ideology, but little focus is put on the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his character.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study Lady Macbe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rl G. Jung’s analytical psychology.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sychologists of the age, is the founder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His theory has not only gained much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psychology, but also influenced some related humanistic disciplines such as biology, literature, linguistics and etc.While Freud maintains that “the unconscious mind is entirely personal and peculiar to the inpidual”(Stevens 22), Jung insists that beneath the personal unconscious, there is a deeper and more essential level which he calle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浅谈麦克白夫人的形象

浅谈麦克白夫人的形象

浅谈麦克白夫人的形象作为莎翁的四大悲剧之一的《麦克白》,自问世以来吸引了众多论者的评说,焦点大多集中在悲剧的主人公麦克白的身上,对剧中的另一主要人物――麦克白夫人着意不多。

而且在评析麦克白夫人时大部分论者都将其形象定性为一个残忍、恶毒的女人,表现了人性的罪恶的一面,是导致麦克白悲剧的直接因素和罪魁祸首。

但是通过对文本的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麦克白夫人也许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至少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人。

麦克白夫人身上同样有着女性的善良、脆弱,她的残忍、无情也是有本而来,并非其天性。

在悲剧的开始,麦克白夫人的表现构成了她丈夫野心的背后驱动力。

在行动之前麦克白既想弑君篡位,又担心随之而来的后果。

他明白“在这种事情上,我们往往逃不过现世的裁判;我们树立下血的榜样,教会别人杀人,结果反而自己被人所杀;把毒药投入酒杯里的人,结果也会自己饮鸩而死,这就是一丝不爽的报应。

”(第一幕第七场)但是“可是我的跃跃欲试的野心,却不顾一切地驱着我去冒颠踬的危险”。

此时,在麦克白心中交战的并不是善与恶,而是跃跃欲试的野心与可以预计的后果,行动与否取决于野心与决心的大小。

在他准备畏缩不前的当口,麦克白夫人推了他一把,首先责问他:“你不敢让你在行为和勇气上跟你的欲望一致吗?你宁愿像一头畏首畏尾的猫儿,顾全你所认为生命的装饰品的名誉,不惜让你在自己眼中成为一个懦夫,让‘我不敢’永远跟随在‘我想要’的后面吗?”“是男子汉就应当敢作敢为;要是你敢做一个比你更伟大的人物,那才更是一个男子汉。

”激励麦克白的勇气。

当麦克白又瞻前顾后地考虑到失败的后果时,麦克白夫人用一往无前的自信打消了其夫的所有顾虑。

最后麦克白终于为自己的野心下定了决心,他也不得不赞叹道:“愿你所生育的全是男孩子,因为你的无畏的精神,只应该铸造一些刚强的男性。

”确实,此时麦克白夫人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勇气,成事的决心,虑事的细心与麦克白的畏首畏尾、瞻前顾后相比,差距颇大。

对麦克白夫人形象的再分析

对麦克白夫人形象的再分析

对麦克白夫人形象的再分析《麦克白》上演四百余年以来,麦克白夫人的形象一直被视为这部戏的重要部分,也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角色。

她是一个即美艳又冷酷的人物,是一个具有魔力和她丈夫一起掌控所有财富和权力的妻子。

然而,麦克白夫人也被视为许多人心中的恶毒女人,他们把她当做一个虚伪、自私、不道德的人。

本文将重新分析麦克白夫人的形象,探索她的个性和行为,以说明她是一个更加完整和深刻的人物。

首先,麦克白夫人的聪明才智是不可否认的。

她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和一个精明的判断者。

当麦克白在犹豫时,夫人指导他们的行动,以实现他们的野望。

此外,她是一个勇敢、忠诚且富有母爱的女人。

当她发现自己的丈夫心烦意乱和情绪失控时,她试图安慰他,并承担了许多管理家务和政治事务的重任。

此外,在玛卡贝斯之谋中,她还自己为儿子求情,为追求自己的利益,可以放弃私欲。

另一方面,一些观众认为她是一个虚伪自私的人物。

夫人自认为成为女王,却变成了精神错乱; 在众人面前,麦克白夫人表现出悲痛的忏悔情感,但背后邪恶的却猖獗不断。

因此,她的角色有争议。

有人认为夫人的心机毒辣,这是因为她不想醒悟洛瑞戈切开始挑战麦克白和自己的地位,而是本着被动的参与,实现自己心中一直梦想的野心和虚荣心。

麦克白夫人是一个复杂而立体的人物,无法简单地被归为“恶毒女人”。

她具有超凡的智慧和领导才能,同时证明了她的勇气、忠诚和母性。

她的动机并不是简单的自私,而是追求自己理想的结果,她不惜为了达成目标付出一切代价,但这代价是值得的。

作为一个文学圣经,根据作者所选择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有时候角色扮演是要服务于某些主题的,而不是为某个角色的价值服务,也只有回归到作者初衷,才会有更始深一层的的呈现。

麦克白夫人在《麦克白》

麦克白夫人在《麦克白》

麦克白夫人在《麦克白》•相关推荐麦克白夫人在《麦克白》麦克白夫人在《麦克白》悲剧之所以深受读者所喜爱,是因为人民通过悲剧中的跌宕起伏的表现方式及其惊心动魄的人物形象表现等形式,获得无限的遐想于深深的感受。

这种感受或者遐想,既表达着观众对原著的朴素评价,更加映射着原作中的文学感染力,悲剧心理理论告诉我们,悲剧给我们的是他的独特性,别的类型剧不可能产生的一种情感。

而且每一种情感都具有他的独特性。

如何在《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人人物性格表现上发掘其中的悲剧审美脉络,对于获取《麦克白》悲剧快感具有重要意义。

显而易见,分析研究在《麦克白》中的悲剧审美脉络,则是审视该悲剧的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悲剧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从悲剧中获得快感,就是幸灾乐祸。

显然,幸灾乐祸就是心怀恶意,残忍的,狠毒的表现。

作为悲剧快感理论的出发点之一,就是如何表现恶意,刻画恶意,升华恶意,使恶意在文艺作品中自然流露,自然表现,使观众一目了然,自然体会。

从而构成“巨大灾难降临到别人头上”而给我们自己以极大的幸免于难的快慰和快感。

在《麦克白》中,这种恶意随处可见,一览无遗。

我们之所以说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是四大悲剧之一,并且是写的最好的,最悲的一部,就是因为我们在观看《麦克白》时,往往会发现麦克白夫人比麦克白更让人难以忘怀,所以说麦克白的变化我们发现可以接受,因为他是男人,男人的社会形象往往与强悍,果断联系在一起,自然,男人的狠毒,残忍,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是符合逻辑的。

而麦克白夫人的名字却让人感觉到毛骨悚然。

如果说“女人的名词是软弱,那么麦克白夫人的名词就是残忍了”作为一个女人,麦克白夫人表现过于大胆,残忍,不顾一切。

当她下决定帮助她的丈夫谋杀邓肯的时候,她是这样激励自己的:噩兆来临,衡门之下;祸逢邓锵,来哉公神;速起凶心!化我为男;使我刚劲,全是上下;充满残忍,速浓我血;速闭此门,内疚之念;无由得进,毋生怜悯;摇动我心,意行之间;不可稍停!杀人魔鬼;入我胸襟,化她为胆;混入毒性,无形无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麦克白夫人形象的再分析论文摘要:麦克白》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剧中人物麦克白夫人历来是众说纷纭。

“双性同体”并不等于“不男不女”,事实上,每个人身上都是两种力量的结合。

本文拟从“双性同体”的角度来分析评价麦克白夫人,旨在说明麦克白夫人并不是大多数人所认为的是一个残忍、恶毒的女人,在她身上体现着两种特质:一种是女性的特质,感性与脆弱;一种是男性的特质,冷静与果断。

或者说,麦克白夫人就是一个“双性同体”的人。

同时笔者还认为,在一个人身上,女性特质或男性特质各自所占比例的多少将决定这个人的内在性别,麦克白夫人就是一个内在性别上男性特质占主导地位的人。

论文关键词:双性同体,麦克白夫人,女性特质,男性特质杨大亮,河南洛阳人,上海电力学院直属外语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评论与翻译一《麦克白》是莎士比亚作品中最感人至深的一部悲剧。

它大致是根据苏格兰哲学家HectorBoece的《苏格兰国王麦克白》而写成的。

剧本大意是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和班柯平定叛乱后班师回国,路上遇见三个女巫,女巫预言麦克白将成为考特爵士和未来的君王,又预言班柯的子孙也要做国君,而且比麦克白更有地位、更富有。

回国后,国王果然将考特爵士的头衔赐给了麦克白,证实了女巫的第一个预言。

不久麦克白趁国王邓肯来他们城堡做客时杀害了国王,随后国王的两个儿子逃离了苏格兰,麦克白夫妇登上了国王和王后的宝座。

然而登上王位的麦克白想起女巫的第二个预言时仍心中惶恐,就又杀害了班柯以保心中太平。

最后麦克白夫人发疯自杀,受迫害的贵族麦克德夫和邓肯的儿子从英格兰进军,消灭了麦克白。

“双性同体”这一源于母系社会时期的思想,体现了远古人类朴素的性别平等意识。

但由于父权制度的确立,“双性同体”思想逐渐从主流文化中隐退。

双性同体又译作两性同体或雌雄同体。

“双性同体”这一思想应用于文学批评是源自英国女权主义文艺批评先驱弗吉尼亚·伍尔芙,她认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

……最正常,最适意的境况就是在这两个力量一起和谐地生活、精诚合作的时候。

”伍尔芙认为伟大的作家都是雌雄同体的,“莎士比亚是半雌半雄的;济慈、斯科恩、考伯、兰姆、柯勒律治都是。

”麦克白夫人是《麦克白》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角色,一个众说纷纭的焦点。

几百年来,麦克白夫人大多被人们认为是一个残忍、恶毒的女人,是导致麦克白悲剧的直接原因和罪魁祸首。

但是读完《麦克白》,我们不难发现麦克白夫人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她的残忍和无情也并非其本性。

本文拟从“双性同体”的角度来分析评价麦克白夫人,旨在说明麦克白夫人并不是大多数人所认为的是一个残忍、恶毒的女人,在她身上体现着两种特质:一种是女性的特质,感性与脆弱;一种是男性的特质,冷静与果断。

或者说,麦克白夫人就是一个“双性同体”的人。

同时笔者还认为,在一个人身上,女性特质或男性特质各自所占比例的多少将决定这个人的内在性别,麦克白夫人就是一个内在性别上男性特质占主导地位的人。

二在评价麦克白夫人之前,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麦克白夫人没有自己的姓名,因为她只是被人们称作麦克白夫人。

既然如此,一个无名无姓的女人又有何种力量能成为丈夫谋反篡位的罪魁祸首呢?况且,当时的社会也不允许一个女人成为剧作的主驱动力,换句话说,莎士比亚是站在男权的角度上来写这部作品的。

政治是男性的舞台。

在16世纪下半叶,虽然英国的君主是女性,但是起源于《圣经》的男权观念在国民的心中依然根深蒂固。

在《麦克白》中,男性从始至终位于权利的中心,他们才是权利斗争的实践者。

女性无法参与权利斗争的行动本身,况且麦克白夫人也没有亲自动手杀人。

因此,麦克白夫人并不能看做是麦克白阴谋篡位的主使力量,这一主驱动力正是麦克白本人。

或者说,麦克白夫人在丈夫的整个行动中只是起了个催化剂的作用。

再退一步讲,即使是最坚强、最无畏的女人在男权社会里也无法左右一个重大事件,更是不可能成为一个政治阴谋的主使力量的。

(一)感性大多数人认为麦克白夫人是一个残忍、恶毒的女人,那是因为他们并不理解麦克白夫人,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麦克白夫人只是一个女人,一个妻子,看似残忍的背后其实体现的正是麦克白夫人作为女人的感性特质。

正因为她感性,她才会想丈夫之所想,梦丈夫之所梦,以丈夫的愿望为自己的愿望,甚至,以丈夫的野心为自己的野心,竭尽所能为实现丈夫的愿望和抱负而出谋划策乃至成为他的帮凶。

正因为她感性,她自始至终都在演绎着自己妻子身份的角色。

爱情是麦克白夫人一切恶行的出发点。

关于父权制下妻子的标准,托马斯·阿奎那的观点应该具有代表性:“女人应该生为男人的助手。

”麦克白夫人也正是丈夫的得力助手。

当麦克白听到三个女巫预言自己以后的命运时,其心情无疑是激动的,同时内心的欲望也在迅速地膨胀。

麦克白夫人一眼便看穿了丈夫的心思,说道:“可是我却为你的天性忧虑:它充满了太多的人情的乳臭,使你不敢采取最近的捷径;你希望做一个伟大的人物,你不是没有野心,可是你却缺少和那种野心相联属的奸恶;你的欲望很大,但又希望只用正当的手段;一方面不愿玩弄机诈,一方面却又要作非分的攫夺;伟大的爵士,你想要的那东西正在喊:‘你要到手,就得这样干!’你也不是不肯这样干,而是怕干。

”(第一幕第五场,P10)此时此刻,麦克白要想实现自己的欲望,是需要妻子的一点点助推之力的。

“让我把我的精神力量倾注在你的耳中;”“让我用舌尖的勇气,把那阻止你得到那顶王冠的一切障碍驱扫一空吧。

”(第一幕第五场,P10)由此可见,麦克白之所以杀害邓肯,那是因为他自身具有强烈的、不可遏止的权利欲望和成为国王的明确动机。

麦克白夫人的鼓励是在了解丈夫内心的情况后做出的。

她鼓励丈夫成就他的野心并不是因为她想当皇后,而是因为她的丈夫想做国王。

从这一点上看,她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为了她自己,而是为了她的丈夫。

因此,“有些评论家指出,不管她起的作用如何坏,还不能简单地把麦克白夫人说成是‘第四个’女巫。

她有活生生的感情,她热爱她的丈夫,有着无论如何要使丈夫当国王的强烈愿望……”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麦克白夫人就是造就了成功男人麦克白的伟大女人。

(二)脆弱不可否认即使是最坚强的女人也有其脆弱的一面。

面对谋杀惨案,麦克白夫人为了鼓起自己的勇气,曾祈求魔鬼给予自己帮助,“解除我的女性的柔弱,用最凶恶的残忍自顶至踵贯注在我的全身;凝结我的血液,不要让怜悯钻进我的心头,不要让天性中的恻隐摇动我的狠毒的决意!来,你们这些杀人的助手,你们无形的躯体散满在空间,到处找寻为非作恶的机会,进入我的妇人的胸中,把我的乳水当作胆汁吧!”(第一幕第五场,P11)这段独白表明麦克白夫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她并非没有怜悯之心,但是为了帮助丈夫成功登上王位,她不得不泯灭了自己的道德,鼓起恶魔般的勇气,做一些违背自己本性的事情。

在准备谋杀国王邓肯的时候,麦克白夫人的心中就充满了矛盾,她对丈夫说:“倘不是我看他睡着的样子活像我的父亲,我早就自己动手了。

”(第二幕第二场,P17)仅因为“他睡着的样子活像我的父亲”便下不了手,由此可见,麦克白夫人对自己的女性性别是认同的。

但当她的女性性别成为她现实野心的屏障时,我们看到了她矛盾的内心。

当邓肯之子和贵族们追问谋害国王的凶手时,麦克白夫人当众晕倒,这说明她虽然外表看似坚强,但却有着最脆弱的神经。

实际上从暗杀邓肯之后,就只剩下麦克白一人凭着盲目的勇气把谋杀进行到底了。

麦克白夫人的心理变化是真实的,因为她是人,尤其是一个女人。

随着邓肯的死,当她独自一人时,她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感到自己的精神已经崩溃了:“费尽了一切,结果还是一无所得,我们的目的虽然达到,却一点不感觉满足。

要是用毁灭他人的手段,使自己置身在充满着疑虑的欢娱里,那么还不如那被我们所害的人,倒落得无忧无虑。

”(第三幕第二场,P29)虽然麦克白夫人是一个有着坚强意志的人,但她还是比麦克白更容易受到良心上的谴责,更容易感到负罪感带来的精神压力。

不久,她的内心便出现了紊乱,在“梦游”中诉说着自己的罪行,发出连侍女都能感到“这一声叹息多么沉痛!她的心里蕴蓄着无限的凄苦”的叹息:“这儿还是有一股血腥气;所有阿拉伯的香料都不能叫这只小手变得香一点。

啊!啊!啊!”(第五幕第一场,P52)由此可见,强悍、残忍并非是麦克白夫人的本性,毕竟女人脆弱的神经是经不起血腥的刺激的。

三在协助丈夫谋杀邓肯这件事上,麦克白夫人所表现出的冷静和非凡的勇气令人印象深刻。

当麦克白畏缩不前的时候,麦克白夫人为激励他的勇气,便质问他:“你不敢让你在行动和勇气上跟你的欲望一致吗?”(第一幕第七场,P13)“是男子汉就应当敢作敢为;要是你敢做一个比你更伟大的人物,那才更是一个男子汉。

”(第一幕第七场,P14)最后麦克白终于为自己的野心下定了决心,不得不赞叹道:“愿你所生育的全是男孩子,因为你的无畏的精神,只应该铸造一些刚强的男性。

”(第一幕第七场,P14)麦克白杀死邓肯之后,慌忙之中仍将匕首拿在手中,麦克白夫人看到后马上提醒麦克白应将匕首留在邓肯的房间里,并将血涂在侍卫的脸上以蒙蔽世人的眼睛,造成一个侍卫杀死国王的假象。

在麦克白表示没有胆量再回现场时,是夫人将匕首送回并布置虚假现场。

由此可见,麦克白夫人具有沉着冷静的男性气质,是帮助丈夫实现野心的坚定的精神支柱。

进一步分析的话,成功地帮助丈夫谋杀国王这件事也说明麦克白夫人身上的男性特质所占的比例是超过其女性特质所占的比例的,也就是说,麦克白夫人是一个内在性别上男性特质占主导地位的人。

当麦克白对即将发生的杀戮行为感到恐惧时,麦克白夫人曾为了鼓励丈夫迅速行动,说出了下面一段令人惊心动魄的话:“我曾经哺乳过婴孩,知道一个母亲是怎样怜爱那吮吸她乳汁的子女;可是我会在它看着我的脸微笑的时候,从它的柔软的嫰嘴里摘下我的乳头,把它的脑袋砸碎,要是我也像你一样,曾经发誓下这样毒手的话。

”(第一幕第七场,P14)这段独白历来被作为证明麦克白夫人残忍的证据,也正因为此,众多评论者认为麦克白夫人的狠毒比其丈夫有过之而无不及。

然而,这不也恰恰证明了麦克白夫人成事的决心和虑事的果断吗?她这么说难道不是为了让举棋不定的丈夫下定决心、采取行动、成就野心吗?由此看来,麦克白夫人具有果断的男性品格,其果断的言辞不正说明了麦克白夫人身上的男性特质所占的比例超过其女性特质所占的比例的吗?是不是可以说麦克白夫人是一个内在性别上男性特质占主导地位的人呢?四本文针对大多数人认为麦克白夫人是一个残忍、恶毒的女人的说法,从“双性同体”的角度来分析评价麦克白夫人,指出在麦克白夫人身上体现着两种特质:一种是女性的特质,感性与脆弱;一种是男性的特质,冷静与果断。

或者说,麦克白夫人就是一个“双性同体”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