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中华文化 麻老师(陈进同学)满分论文
关于传统文化的满分议论文5篇_议论文范文_
![关于传统文化的满分议论文5篇_议论文范文_](https://img.taocdn.com/s3/m/42e7e541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a9.png)
关于传统文化的满分议论文5篇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世界的瑰宝,千万不能让它淹没在时代的潮流之中。
请你就传统文化写一篇议论文吧。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传统文化的满分议论文,供你参阅。
关于传统文化的满分议论文篇一中华民族很早就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
遥遥数千年前。
上至皇亲国戚、三公九卿。
下至黎民百姓、士农工商都深受等级森严的封建礼教制度的束缚。
那么传统文化礼仪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古代三纲五常、三从四得、九礼等等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着社会各个阶层的交流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封建思想有极大的弊端。
繁琐的条条框框呆板的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扼杀着人们相往自由、追求浪漫的灵魂。
当然其中也不乏值得人们称讼的精髓部分。
那就是尊师重教、孝敬父母、检点行为等。
新时期的道德关念大抵也是数千年来约定俗成形成结果。
正确、全面的审视文化的魅力就是在于看功大于过、还是利大于弊。
纵贯中国古代历史就是压迫与被压迫的交替、演变、进化。
较为严格的上下级关系违背着人人生而平等的意念。
甚至能注定世世代代为奴为婢的命运。
他们处于金字塔的底层行使着受压迫被奴役的权利。
显然这种现象从总体上来说不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
却大大抑制了社会的向前发展。
对于这些不利于时代特色的文化只有舍弃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而对于一些精要之处则要吸取并为社会生活服务,譬如孔融让梨、缇萦救父、香九龄温席等一些妇儒皆知、传承至今的历史典故都是值得发扬广大的。
糟粕的文化就该尘封在史料中,毕竟它们在历史舞台上留下过“美”的痕迹。
提供价值依据参考、熟读历史考实录无疑是通晓古今、知道兴衰的最好方式!精华是要继承的而糟粕也不是要彻底遗弃的!遗弃的方式有多种,其一、存而不用,明晓一二。
其二、不存不用,消失净尽。
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窃以为后者做法更好一些。
借用中庸思想来讲万物的兴衰存无都是有规律的.全盘否定与肯定都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糟粕的东西知而不为是最好的办法!难道不正是由于在旧的基础上才推出的新么?不能正面面对自己民族历史的民族算不的上是优等会民族,忘记糟粕有时也等同于凌空而建的空中楼阁。
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 9
![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 9](https://img.taocdn.com/s3/m/869bc715de80d4d8d15a4fe7.png)
期末论文题目己学之“元”学院四川大学经济学院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姓名贺梓文学号2014141011027 年级2014级指导教师麻尧宾己学之“元”绪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儒学中“己学”的提出与发展是对儒学的发展,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造具有重大意义。
“己学”以“一己遍照”为统摄,贯穿“己学”思想中的宇宙面及人生面。
“己学”从易本体论演义,综合宋以来的主理、主心、主物三系的为己精神,建立起物、心、理三元的不离不杂的本体构造。
己学中的本体亦即元是己学中的重要概念,在主体性与道德性的讨论与阐释中,本体即宇宙与人生的本根和本然的存在是对儒学生命科学的境界论、本体论和功夫论的有机统一的关键。
正文:一、“己学”与“元”之我见何谓之己学?“己学”乃“切己之学问”。
己学者,以“一己遍照”为“己学”的全幅的统摄,贯穿“己学”思想中的宇宙面及人生面。
’“己学”着重点在于宇宙面与人生面本体的构造和实现;而本体的构造和实现又在于物、心、理三元的不离不杂。
“一己遍照”中“己”即是自我,宇宙有一个最根本的本根之体,乃是宇宙自我的本根之体,宇宙的一切事物皆有它发展而来,同时具有了不同的殊相,称之为照体。
“遍”者,或谓无时无处,或谓无处不在,亦或谓之宇宙,宇,元一贯穿空间形态,“宙”,元一贯穿时间形态。
“照”一方面在完整地体现自己特点,但同时又存在于整体之中。
“照”,或谓由宇宙面的本体下落至人生面的本体,或谓由人生面的本体挺立至宇宙面的本体,亦落在物、心、理的不离而不杂。
“照”体现出元的具理、具心、具物的三重属性。
何谓之元?元者,始也。
从一从兀。
《“己学”发略: 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中:《易》中谓之“元”者,盖即是宇宙生命的资以为根底焉:“始”“首”“长”“善”诸义。
以“元”为“本”,综合了“始”“首”“长”“善”诸义:“本”者“根”义与“本”者“体”义;以动词云“体”,一谓体觉、体知的“体”,一谓体势、体用的“体”。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高三议论文800字5篇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高三议论文800字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987a5ca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0f.png)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高三议论文800字5篇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后代子孙开启智慧的钥匙。
只有我们中国人更有能力和条件,把自己的文化全面的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高三议论文800字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高三议论文800字1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然而,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濒临消失。
首先是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一种良好方式。
然而在现在,随着西方圣诞节,情人节等一系列节日的广泛传播,传统节日却渐渐被淡化了。
鲜少有人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在中秋节赏月,庆团圆;在腊月初八熬一锅热腾腾的腊八粥祈平安。
在西方节日被人们热火朝天的庆祝之时,谁还会想起这些内涵丰富,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与习俗呢?恐怕,早已将它们抛之脑后了吧?其次是传统的歌舞。
凤阳花鼓,云南花灯,东北秧歌等早已被人们认为是俗不可耐,在公园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时,还有许多的年轻人加以嘲讽,而西方传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却被年轻人大加追捧,成为他们的心头大爱。
而在一些摇滚,Rap等流行歌曲广为传唱的同时,中国的一些民间音乐以及国粹京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抛弃了传统歌舞,转而奔向了流行音乐与舞蹈的怀抱。
不仅如此,曾经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统的绘画书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遗弃。
这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不禁令人堪忧。
传统文化濒临消失,而我们却不加以挽救,而还是为了各种外来的文化,节日,兴奋不已。
在我看来,在这样下去,不用多久,传统文化就会完全消失,不复存在。
为了不使我们中国人遗憾,后悔,我们每个人应该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努力使传统文化重新绽放光彩,恢复生机与活力,为我们将来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议论文800字十篇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议论文800字十篇](https://img.taocdn.com/s3/m/0cd0b629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f8.png)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议论文800字十篇仁爱,爱国,好学,清廉,中华民族竞如此多的优良传统。
古人都能做到,那么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就更应学习弘扬祖国优良的文化。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议论文800字十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议论文800字范文一没有土地的滋养,就没有了参天大树,没有底层坚固的地基,就没有那高楼大厦,没有中华传统文化,就没有现代文化的,繁荣发展。
近年来,有不少学生利用其寒假时间去参加传统文化培训班,他们的这一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俗话说人不能忘本,我们现在所学文化,其根源都来自于传统文化,所以我们应该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世界上的每个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的文化也不例外,传统文化中有优秀的也有其不好的,部分,我们应该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继承并发展下去,作为学生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只有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古文,让我们领略了古人的风采,学习历史,让我们了解了古人的伟大成就,古人们留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是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它能够丰富我们的生活,增强我们的精神力量,促进我们全面发展。
发展传统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五千多年沉淀下来的,有其独特性区域性,21世纪的现在,倡导和平与发展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是促进国与国之间进步的一个途径,所以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得更广阔,更长远,既要借鉴各国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争做中外友好关系的使者,中华文化有其固有的包容性,兼收并蓄,所以我们更加要不断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立足于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也是其中的变化因素所以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传统文化的根,在其基础之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其顺应时代潮流,现在传统文化的气息还随处可见,春节贴春联,守岁等悉数已深深烙在人们的心里,在其基础上,人们也在不断的革新,让新年更加的热闹,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魂,如果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现代社会文化的繁荣,所以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传统文化这个基础,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7
![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7](https://img.taocdn.com/s3/m/c49c9b20376baf1ffc4fad6d.png)
期末论文题目己学之“中”学院四川大学商学院专业电子商务学生姓名王一纯学号2015141086027指导教师麻尧宾己学之“中”关于“中”字,作为象形字的原始本义,古今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谓表示射箭中靶,象矢贯的之形者;有谓立木为表,以测日影之正昃者;有谓表示氏族首领建旗立中,以聚四方之众者;有谓神杆悬鼓,以为聚众的视觉信号者,等等。
一、己学之“中庸”我们的国家何以称为中国?我们的名族何以称为中华民族?鄙意窃谓,这除了我们的先民们自谓我国在地域上“居天下之中”而外,更深一层的意义还在于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在意识形态方面非常重视中庸之道。
“中庸”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儒家学说的核心范畴,系以适中、和谐、适得事理之宜为其基本特征。
按照麻尧宾教授授课所讲,“中庸”观念是“己学”立学之本。
此处的“中庸”并不只是指《小戴礼记》中的文本,而是指一种中国古代哲学观点,案有三义,其一,所谓“中”,是指不偏不倚,所谓“庸”,是指坚持原则不改变,即中不偏,庸不易。
即孔子所说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其二,是指不偏不倚,泰然自若,呈现出淡定、怡然自若的形态,即中正平和,喜怒勿过。
这在《论语》中也有提到过,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第三个意思即中用,中为好,庸为用。
到了朱子,朱子言:“曰‘常阙德,曰‘庸德’,曰‘一德’,常,庸、一,只是一个。
”(《朱子语类·卷第七十九·咸有一德》)。
而与朱子不同的水心龙川则认为“庸”字古称“弗徇之谋勿庸”,“自我五礼有庸哉”,“生生自庸”,“民功日庸”,《左氏》“无辞有庸”,《孟子》“利之而弗庸”,《丧服四制》“此丧之中庸”,《周官》“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
水心学派是和程朱理学(尤其是“二程洛学”)不同的永嘉一派,水心对“庸”的解读更多地是站在一种人伦功利的角度,即水心学派之重典章,讲功利。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五篇)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7d772a7e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23.png)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五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料作文大全、名言名句、心得体会、语录大全、祝福语、演讲稿、古诗词、读后感、申请书、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materials and compositions, famous sayings and sentences, experiences, quotations, blessings, speeches, ancient poems, after-reading feelings, applicatio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五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ed03226883c4bb4cf6ecd10c.png)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高校应该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综合运用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等方式,把弘扬和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教育全过程,使之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一【传统文化在现代的意义】在鸦片战争之后的一百五十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惊人而巨大的变革.不可避免的,中国文化也遭受了剧烈的撞击与动荡.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共产主义运动的冲击与洗礼,可以说,自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中后期,中国一直是多种文化厮杀的主战场.然而,在经历了质疑,批羊,反思之后,中国文化似乎仍然处于比较尴尬的状态.现代年轻人普遍没有文化归属感,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各种冲击,我们站在路口却不知去向.我们生活在所谓的后现代世界里,我们吃肯德基,我们过圣诞节,我们立场做有文化的人,但我们很少思考什么是我们自己的,此时的拥有的,真正的文化.面对这样的文化残局,选择逃避是于事无补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努力找到答案.要想找到答案,就必须要先搞清楚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现代意义.提倡对人的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华.这一点,与我们当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中国礼仪文化中有很多道德的因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香水偿息奋斗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在自己的五千年文明史上,之所以能历经磨难,长兴不衰,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坚忍不拔的民族伟力,就是因为我们民族有着一种崇高道德精神.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十分重视人伦关系的道德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应有的道德义务.从《尚书》中提出的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到孟子提出的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再到《礼记礼运》中所讲的十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贞、长惠、幼顺、君仁、臣忠,都从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规定了每个人为维护良好的人伦关系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传统人伦关系中的维护封建等级关系的糟粕无疑应当批判和剔除,但其中包含的有益因素,如能赋予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涵义,对于改善家庭与社会的人伦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提倡人伦价值,强调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美德.另外,传统文化中还对我们提出诚信,仁爱,互助等等道德上的要求和希望这种注重对人的道德教化,和以德治国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今天构建精神文明所继承和发扬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追求和谐.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关系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和谐放在了首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道家提出天人和一的思想.即把自然与人看作一个统一、平衡、和谐的整体.主张道法自然,即人们要顺从自然,回归自然,把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惩罚减少到最低限度,寻求人类理想的生存空间.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和谐有序,追求实现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是人类世界的共同精神财富,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恒久价值,我们要理解它,然后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真正为构建和谐文化出力.文化是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如果丢弃了传统文化,我们将推动的是我们自己的根和灵魂.当然,另一方面说,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积淀,也存在一些腐朽的毒素,不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必须要剔除的,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清醒地来了解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取精华,去糟粕,继承一些老祖宗的东西,同时吸收外来的好的文化,以此来更新我们的文化,创造一种真正适合中国的文化.因此,我觉得,要想真正找到一条传统与现代兼并的属于中国的文化之路,我们首先要重视传统论,走进它,了解它.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摘要】我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年的积淀,其精华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出发,主要论述了传统文化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取向、重教师权威、师道尊严两个方面,分析了传统文化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积,旨在为更好的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做出贡献。
传承中华文化议论文800字(精选范文8篇)
![传承中华文化议论文800字(精选范文8篇)](https://img.taocdn.com/s3/m/7e10be02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5a.png)
传承中华文化议论文800字(精选范文8篇)传承中华文化议论文(精选范文):1今天是星期六,是祖亲xx岁的生日。
我们一家三口来到了中山陵,我们先来到一片竹林前,看到一棵大树的叶子都掉光了,一片片的叶子掉了下来,就像一只只小蚂蚁在那里爬来爬去,我想:大树是不是要被人们砍倒呢?我们一定要好好的保护它,让它不要受到伤害。
我们继续前进,又来到了一个大池塘里面,池塘里面的水清澈见底,池塘里面有很多小鱼,有黑的、白的、黑白相间的,还有许多颜色的鱼呢!我想:这些小鱼的妈妈一定很伤心。
我们还来到了一片草地上,我看到一只小蚂蚁正在那边休息,看到他的妈妈就想起了我们的妈妈对我们的好。
我想了一个办法,对爸爸说:“爸爸,我来帮你吧。
”爸爸同意了,我拿了一些面包片,放在了地上。
我看看爸爸和妈妈,他们还在那里休息。
我就把手伸到了爸爸的手里面,爸爸把面包片放到了地下就走了,我把手伸进爸爸的手心里,爸爸就把面包片放到了我的手上面了,我一下子跑到了我家旁边的树林里面,把手伸进爸爸的手心里面,我看见爸爸的手有些红,我就把面包片放到了爸爸的口里面了,爸爸一下子就跑到了树林里面去了。
然后,我和爸爸就去休息了一会了。
今天我真的非常的开心,因为我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也懂得了要保护大自然。
今天我真的很开心。
传承中华文化议论文(精选范文):2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明古国。
我国古代文学家们在古时候就有“诗仙”的称号。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壮。
宋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有诗有歌,诗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宋代著名作家张衡的诗,也有“诗圣”的称号。
古代,许许多多的文学家,都是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成就,他们的成功与成功,不就是中华民族传承的优秀文化吗?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也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我们现在的学生,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分子,应该从小树立起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形象,并努力学习,掌握先进的文化知识,长大后为我们祖国的繁荣富强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 麻老师(陈进同学)满分论文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 麻老师(陈进同学)满分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06457c45022aaea998f0fe9.png)
期末论文题目探问“己学”——读《“己学”发略: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学院法学院专业法学学生姓名陈进学号2015141061009年级2015级指导教师麻尧宾探问“己学”——读《“己学”发略: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法学院陈进 2015141061009【摘要】:“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1始发出“己学”一词。
“为己之学”乃儒学之实践性格,阐发其词义,便是以关注自我涵养提升自我修行为着落点。
“己”便是“自我”,自我即一个本体。
己斋先生所传之己学乃承续儒家传统的本体论说,统摄南宋以来主物、主心、主理的各派为己之精神,创立以“己”为本体,“理”“物”“心”不即不离,浑然一体,上达宇宙本体,下致人伦日用的一门即本体即功夫即警戒的超融意义的新儒学学派。
2以“一己遍照”为统摄搭建出“一本万殊”。
【关键词】:己学;本体;中西己哲学;一己遍照;一本万殊一自混沌天地被劈裂开始,人类便不断发出追问,追问宇宙力量之源,追问人之所来。
如先生介绍,西方之答,在自我意志的一面先后经历了自然本体论、神明本体论、人文本体论三个阶段。
余曾对近代大学制度之起源做过整理,在此过程中发现,作为中世纪大学代表、欧洲大学之母——巴黎大学,从其依靠教会教皇凭借教会附属学校的身份兴起到其最终屈从于世俗皇权的过程正是西方自我意识发展的映射。
此外,以物为源和以理为源的学说亦围绕“自我”这个本体对追问发出回应。
然而在其做出回应的过程中,注重“观解”和“殊相”,始终围绕宇宙之大宗,希望身外之物得到回应,如先生之言为“知识义的‘求’”。
中国哲学则不然,其以“反求诸己”为核心义,贯彻于中国传统文化脉络,1出自《论语•宪问》2引自百度词条之“己学”譬如追问时间之短长,古诗中便有“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3之答,诗人以反求诸“我”之志来回应时间长短,此为殊相面的解;有“志士”及“愁人”之分,亦构建起两个共相,反求诸“愁人”(我们)之消极虚度联系志士之积极惜时来回应为何时日有长短之分。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16篇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16篇](https://img.taocdn.com/s3/m/b3f8d627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86.png)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16篇“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精选篇1)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有课本上学过的唐诗,有没学过的宋词和元曲;我们经常提到的秦(古筝)象棋(围棋)书法(书法)绘画(国画);和民俗节日(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是我们的传统文化。
但我还是最喜欢中国的成语。
就像我见过的陈汉东叔叔,他用成语接龙的方法,把20XX年的成语围成五个圆环,象征着20XX年北京奥运会的五个圆环。
第一环为:天下第一,同线,承前启后,承继人——志未成,忠于国,国利民福,长寿天空。
第二环是:天下公平、公平诚实、头脑清醒、凶猛凶猛——意为先写、先入为主、见事思人、人攻天。
第三环是:天下为一户,家遇户,短话长,长命百岁——食不甜,愿拜风,风向阳,而天空很美。
第四环是:天下大和,一心一意,发财散财强正——代代相传,代代相传,主宰加福。
五环为:永远、有威望、名副其实、实事求是——来去自如,由浅入深,领悟大义,义为薄。
陈汉东叔叔创造的中国成语龙,从天开始,到天结束,形成五个大圆圈。
它不仅有意义,而且令人难忘和有趣。
我想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精选篇2)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然而,进入21世纪后,工商业全球化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消化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正处于消亡的边缘。
首先是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好方式。
然而,此时此刻,随着圣诞节、情人节等一系列节日在西方的广泛传播,传统节日逐渐被弱化。
很少有人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在重阳节登高,插山茱萸,在中秋节赏月,庆祝团圆,在农历十二月初八煮一壶热腊八粥祈求和平。
当西方节日如火如荼地庆祝时,谁会想到这些丰富而有意义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呢?恐怕它们早已被人们遗忘,随之而来的是传统的歌舞。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6d236a7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33.png)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
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下面是可爱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的中国传统文化论文(较新3篇),仅供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一1、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一切东西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好的一面应当吸收,而坏的一面则应抛弃。
但是由于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都有这种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差不多既是好的,又是坏的。
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精华与糟粕两重性的特点,我们需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
(2)中国传统文化既然是一种传统,它就须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实现现代化,否则,它就不能得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根据传统文化本身固有的精神,使那些可以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部分,能够更好地发展,并尽量吸取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来弥补传统文化中不足的一部分,使其发展得更加完善。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存在两重性,致使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既有丰富发展,又有消解异化。
所以,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既肯定又否定,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它;另一方面,马克思理论也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
只有在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才能促进自身的完善,实现马克思的创新与发展,成为适合中国的马克思。
2、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崛起。
这种崛起,也必然要求让我们中国特色的文化给多样化的世界文明注入活力。
文化的崛起,不仅仅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推进马克思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并吸收和借鉴其他一切文化的优秀成果,以构建出中国特色社会文化。
传统文化的800字议论文5篇作文
![传统文化的800字议论文5篇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2e7290b3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49.png)
传统文化的800字议论文5篇作文传统文化的800字议论文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符号和独特标志,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观。
它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智慧、道德规范和审美标准,对于塑造人们的思想品德、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既是我们时代的责任,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体现。
二、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传统文化是国家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在各个方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从文学艺术到科学技术,从道德规范到法律制度,传统文化都在默默地指引和塑造着我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三、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并深受人们喜爱,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魅力。
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沉淀和人民智慧,它充满诗意、美感和哲学思考。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例,其中的经典著作《论语》、《道德经》等都是充满智慧和哲理的,给人以启迪和指导。
四、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传统文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它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文化可以提供经验和方法,帮助我们解决现实问题。
比如,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仁者爱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可以引导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减少社会矛盾。
五、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保护传统文化并不是停留在过去,而是在传承中进行创新。
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让人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和提升。
与此同时,也要注重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产业中的创新应用,让它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结语:传统文化是我们根基的一部分,它的价值和魅力应该被更多人认识和珍惜。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和付诸行动。
保护好传统文化,传承好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成为我们国家独特的名片,为构建更美好的社会做出贡献。
(以上为800字议论文)第二篇:传统文化的身份认同感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身份的象征。
大学教育与文学创新——以青年作家、学者陈进为例
![大学教育与文学创新——以青年作家、学者陈进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8ef8335b77232f60ddcca199.png)
的唯一推选人。 中国教育报)0 5 2 3日发表评 《 )0 年 月 2 论文章, 评价其是超越韩寒、 郭敬明的青年作家 。 在文学创作成果丰硕的同时 , 他在学术研究上也
很明显地考察 出通识教育的作用 。
陈进 的长篇小说《 固都 》 素来 以睿智 幽默和旁征 博引著称 , 知识涵盖十分广博 , 很多评论者认为其有 钱锺书《 围城》 之风 , 但是很少有评论者对其 中的知识 结构进行分析。在《 固都》 的征引中, 除了古今中外的
种学院派风格的小说在今天的文学界是非 常罕见的,
月, 当他的处女作长篇小说《 固都》 确定可以由广东出 版集团花城出版社公费出版时 , 他毅然作 出了一个令 所有人感到吃惊的决定——从安徽工程大学应用数
理系退学 , 重新参加高考 , 由理转文 , 报考 中文系。从 理性的角度来说 , 的这一行 为会浪费金钱 , 他 推迟毕
作用 。从陈进案例可以看 出, 通识教育理念、 园文化环境、 校 地域文化资源都是大学教育 中值得重视的因素。 关键词 : 大学教育; 文学创新; 通识教育; 校园文化; 地域文化
中 图分 类 号 : 62 G4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64 3 1(0 0 0 - 12 0 17 —2 0 2 1)6 0 1—4
绩; 没有北平的学院文化氛围 , 京派文学也难有立 身 之处 ; 没有西南联大的存在 , 九叶诗派便无从谈起。这
一
切, 都喻示着大学教育对文学创新的促进作用 。在
创新精神不断被时代召唤, 人文素养不断被加以重视 的今天,我们不妨从大学教育与文学创新的角度切 入 ,从而洞悉高等教育在时代创新中应有何作为 , 辅
作者简 介: 杨永久 (98 ) , 17一 , 安徽舒城人 , 女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 , 主要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6
![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6](https://img.taocdn.com/s3/m/74159246804d2b160b4ec053.png)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5级本科生课程作业题目为己者,务求因心以会道学生姓名姚家伟课程中华文化哲学篇学号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二〇一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为己者,因心以会道——读《“己学”发略: 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学号:2015141094152 学生:姚家伟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摘要:“己学”是麻尧宾先生所创立的以“己”为本体,“理”、“物”、“心”不即不离,浑然一体,上达宇宙本体,下致人伦日用的一门即本体即工夫即境界的超融意义的现代新儒学学派。
“己学”根底来自于两系统:一、来自于传统的儒家哲学系统。
特别是儒家所强调之“为己之学”。
二、来自于西方哲学的系统。
其重分辨、重分析、重理性。
学生能力有限,在通读《“己学”发略: 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后仅对“为己之学”有些许浅薄的理解,借此机会呈于先生,恭请先生加以斧正。
关键词:己学新儒学学派为己之学生命哲学近来恰好在读余秋雨先生的《君子之道》一书,有颇多感触而又不知其源头,亦不懂如何申发,借麻尧宾先生课业论文之际,有幸拜读先生所创立之己学,对为己之学与君子之道有了些许理解,实在不吐不快。
“为人之学”与“为己之学”语出《论语》,查《论语·宪问》,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朱熹在《四书集注》并没有自己解释这句话,而是引用程子的解释:“为己,欲得于己也。
为人,欲见知于人也。
”意思是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今人学习是为了炫耀于人,取悦于人。
程子并进而言之:“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
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
”宋儒的理学强调的是个人的人生修养,所以程朱肯定“为己之学”,否定“为人之学”,认为求学的目的首在提高自己的人生修养,而不是为了取用于人,夸饰于人。
其实早在荀子那里,这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的问题已被说成了“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的问题,其评判高下若此!学生则认为,所谓“古之学者”与“今之学者”不仅可以理解为我中华民族上古贤者与“礼崩乐坏”之后追名逐利的学者,亦可以解做神农遂人氏、亚里士多德之类因心会道,心怀天下探求大道的学者与当今追名逐利之辈,甚至于政治之外用之道。
我国传统文化论文【5篇】
![我国传统文化论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4e59839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77.png)
我国传统文化论文【5篇】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一【摘要】随着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提出,在教育教学中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到传统文化,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中国所独有的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小学生语文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还让学生学习相应的民族文化知识。
小学阶段是学生在智力以及生理方面比较关键的时期,在这阶段传授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渗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识字过程中学习传统文化让学生学习相应的汉字,在识字过程中进行文化渗透,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学生要学习比较多的生字,在课文量上也比较多,关于传统文化知识的阅读内容有很多,例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在教学中可以将这些内容以视频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
教师是知识的承载者,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模仿者,为此,教师一定要提升自身素质,在教学中要注重文字的书写,只要教师能够书写比较好的文字,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够认识到文字的美感。
由于很多学生的文字书写方式和教师的差不多,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书写的美观、大方,让学生感受到书写的魅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书写中,不仅能够学习到相应的书写知识,还能够在书写中感受传统文化,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习诗文时感受传统文化古诗词的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传统文化,对学生在写作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在讲解诗文时可以将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以不同的视角来给学生讲解相应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诵读也是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积累很多的相关知识。
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20161212
![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20161212](https://img.taocdn.com/s3/m/7ea0af1bde80d4d8d05a4f0c.png)
“求”,在西方哲学中,主要是对宇宙的求解。这种求解与重观解的形上学相统一,是知识义,是外在的、超越的。而在中国哲学中,这种“求”转向了人生的问题,是功夫义,是内在的、撼动内心的。麻老师在解释此处是引用“当恻隐处自恻隐,当羞恶,当辞逊,是非在前,自能辨之”(《语录上》之“近来论学者”条),可解释为“恻隐,仁之端也,羞恶,义之端也,辞让,礼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此即是本心。即所谓本心,亦即仁义礼智四端。”可见中国哲学是从本心出发,探求内心的。在课上曾看过电影《孔子》,观后心中感慨万千。这是一个人与一个时代的对立,是一种彼此不能融合和接受的悲剧。电影中孔子对本心的求索,对道义的追寻,对自我的探讨,都是儒家思想及中国哲学功夫义的体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一言论从孟子始都被认为是孔子对世间万物最根本的个人体验的显示。王阳明的心学,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自不必说。因此,中国哲学所“求”与西方哲学有本质上的不同。正是这种“求”之对象的不同造成了后文要讨论的“本体”的不同。
西方哲学所讲之本体,是宇宙本体。古希腊时代的智者苏格拉底最先开始相关的理性思考。成先生称其为“logos”,即一种寻求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并且让人信服这是必然的而非偶然关系的思维活动。苏格拉底的这种论理的思维,引起了后来的诸多哲学家对真理和智慧的不同回答。后来他们形成了“上帝”的概念,这源自于原始的根源意识,“一种对宇宙无限变化的崇敬和畏惧所产生的意识”也就是说,西方哲学本体的思考是建立在对宇宙的思考之上的。
2.中西哲学之差异
1)形上学的两种形式
西方哲学以理智为根本,重观解,中国哲学以直觉为奠基,重觉解。重观解与重觉解都是形上学的表现。此二词直接概括了中西哲学在形上学这个概念上的差异。西方哲学重点在于“观”,海德格尔提出“这些实体在其中显示了自身。在最可靠的意义上,它们被理解为实体,这样就参照现状作了解释,这样,它们就被看做是呈现。”这些实体正是通过“观”来呈现的。这就要求其“观”超越主观性,不受外界影响,处于一种中立的地位,注重对知识和逻辑的建构。而重觉解的形上学,按照成中英先生的说法是“非形上学的形上学”,就是说“中国不是没有形上学,而是没有那种外在化的、超越化的、静止不动的、脱离现实的形上学。中国的形上学有它自己的关于上下左右、四方八面、整体和部分、内在跟外在、中心跟边缘的概念机制,它反映了中国人的本体经验。”这就是一种重觉解的形上学,它的着重点是生命与德性。这种重觉解,通俗说法可以感性代之。纵观中国历史,从《诗经》到《楚辞》再到《乐府》,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从雕塑绘画到书法小说,从园林艺术到戏曲文化,无不体现着中华文化之感性。这种感性,是中华民族自身“观”后,体验后的结果,是中国哲学所独有的本体经验。也正是这种独有的本体经验,创造了独特的中华文化。
传承中国文化议论文800字5篇
![传承中国文化议论文800字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83a4f4e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e8.png)
传承中国文化议论文800字5篇传承中国文化议论文800字【篇1】“等等,很快了。
”我近乎呢喃地回应着身后等得不耐烦的同伴。
我端着相机,几乎神经质一样一遍又一遍地调试着光圈和曝光度。
紧贴地面的衣服已经快被雨后的`土地浸湿,我却仍不管不顾地趴在那,等待着即将到来的阳光。
光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点变化,我屏气凝神,却心思飘忽,父亲的身影便忽地闯入我的脑海。
“等等,很快了。
”父亲常这样安抚要原路返回,或是起身离开的年幼的我。
此时的他,定然握着他心爱的相机,那甚至不是精致的单反,只是小巧的卡片机罢了。
他爱追寻美景。
从小到大,他曾拉着我走进寂寥无人的深山,趟过清澈冰凉的小溪,闯入静谧的已然入睡的小镇。
他曾追逐过无数活泼的松鼠和灵动的小鸟,手臂晃过,手指的一紧一松间,便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
他爱等待美景。
每次遇上美好的景致,他总是带着我在一旁等待,端着相机,一动不动。
我问他,这是在干吗?他答,这是在等待精灵现世。
在我第一次触摸相机之前,我从不相信这句话。
当我们终于有了一部单反,他便开始教我摄影。
他的大手覆在我的小手上,带我转动镜头,按下最后那个神奇的快门。
我懂得了光圈的大与小,景物的迷糊与清明间微妙的差异;懂得了焦点的位置给人的不同感受;懂得了快门速度的毫厘之差所控制的明暗变化。
同时,我也终于明白,在无尽寻觅中的快乐与满足,以及等待美的精灵降临时的那份激动与肃穆。
“咔嚓”,按下快门,轻微的声响在我耳边响起。
看着手中的相机,那一瞬间的光影被定格在胶卷上:微带湿意的苔藓,阳光穿行的印记,跃动在草木上的金光,重新被赋予生机的枯木,以及远处幽深而模糊的树影。
这是一个精灵的世界。
追寻美,追寻生命跳动的痕迹;等待美,等待一闪而过的灵光。
父亲如此,我亦如此,我想,也许对于美的爱与渴望,已经在我们之间传承,早已融入我们的骨血。
传承中国文化议论文800字【篇2】上学期,学校出版了《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与文化读物》一书。
本书以西安地域文化为主线,以传统历史文化演进和现当代文化发展为主要内容。
论作为文化的语境和语境中的文化
![论作为文化的语境和语境中的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6f87d755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9a.png)
论作为文化的语境和语境中的文化
陈进
【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卷),期】2002(015)001
【摘要】通过对语言学上文化和语境内涵的论述,进一步对作为文化的语境和语境中的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语境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作为文化的语境是社会文化的载体之一,对人们的语言活动或语言行为有着文化的制约功能,并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同时语境中的文化又有其特定的"知识"内容,它是语境的构成基础,受集团或语用主体所具有的文化信息制约,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相对的封闭性.【总页数】5页(P55-59)
【作者】陈进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英语教学部,上海,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相关文献】
1.解析沉默在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中的不同用途 [J], 张奕雯
2.高低文化语境下典籍英译的语境重构与文化误读——以《孙子兵法·九地篇》Mair英译本的语境重构方式为例 [J], 黄海翔
3.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中的交际差异比较 [J], 赵胤伶;曾绪
4.解析沉默在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中的不同用途 [J], 张奕雯
5.解析沉默在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中的不同用途 [J], 张奕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华传统美德当代叙事的四重维度
![中华传统美德当代叙事的四重维度](https://img.taocdn.com/s3/m/2202b12f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43.png)
中华传统美德当代叙事的四重维度
陈进
【期刊名称】《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44)4
【摘要】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做好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叙事不仅有助于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而且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也有积极的意义。
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叙事涉及叙事语境、叙事方式、叙事内容和叙事载体四个方面。
在叙事语境方面,要坚持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发挥中华传统美德的引领作用;在叙事方式方面,要坚持情感性叙事与说理性叙事的统一,补足说理性叙事的“短板”;在叙事内容方面,要坚持真实性与虚构性的统一,强化道德叙事的“真实感”;在叙事载体方面,要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确保叙事载体的与时俱进。
【总页数】9页(P51-59)
【作者】陈进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管理委员会综合事务办公室【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2-0
【相关文献】
1.中华传统美德的三个维度r——兼论与传统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2.新时代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的三重维度
3.论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地位与作用
——兼论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4.衡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四重维度5.历史虚无主义图像化叙事批判的四重维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论文题目探问“己学”——读《“己学”发略: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学院法学院专业法学学生姓名陈进学号2015141061009年级2015级指导教师麻尧宾探问“己学”——读《“己学”发略: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法学院陈进 2015141061009【摘要】:“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1始发出“己学”一词。
“为己之学”乃儒学之实践性格,阐发其词义,便是以关注自我涵养提升自我修行为着落点。
“己”便是“自我”,自我即一个本体。
己斋先生所传之己学乃承续儒家传统的本体论说,统摄南宋以来主物、主心、主理的各派为己之精神,创立以“己”为本体,“理”“物”“心”不即不离,浑然一体,上达宇宙本体,下致人伦日用的一门即本体即功夫即警戒的超融意义的新儒学学派。
2以“一己遍照”为统摄搭建出“一本万殊”。
【关键词】:己学;本体;中西己哲学;一己遍照;一本万殊一自混沌天地被劈裂开始,人类便不断发出追问,追问宇宙力量之源,追问人之所来。
如先生介绍,西方之答,在自我意志的一面先后经历了自然本体论、神明本体论、人文本体论三个阶段。
余曾对近代大学制度之起源做过整理,在此过程中发现,作为中世纪大学代表、欧洲大学之母——巴黎大学,从其依靠教会教皇凭借教会附属学校的身份兴起到其最终屈从于世俗皇权的过程正是西方自我意识发展的映射。
此外,以物为源和以理为源的学说亦围绕“自我”这个本体对追问发出回应。
然而在其做出回应的过程中,注重“观解”和“殊相”,始终围绕宇宙之大宗,希望身外之物得到回应,如先生之言为“知识义的‘求’”。
中国哲学则不然,其以“反求诸己”为核心义,贯彻于中国传统文化脉络,1出自《论语•宪问》2引自百度词条之“己学”譬如追问时间之短长,古诗中便有“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3之答,诗人以反求诸“我”之志来回应时间长短,此为殊相面的解;有“志士”及“愁人”之分,亦构建起两个共相,反求诸“愁人”(我们)之消极虚度联系志士之积极惜时来回应为何时日有长短之分。
由此我们可知,中国哲学更注重“觉解”和共相,将殊相之个体统摄至共相内,对追问的回答由内而外。
因此先生有“此本体若存,则道理自明”之解。
4由此之较,可以明了,若直接移植西方哲学之本体来回应我国社会中的种种现象,则其在以中国传统哲学为根基搭建起来的体系中是难以存活的。
中国传统己哲学力求将宇宙的本体向人伦日用的人生面无限之贴近,作“人生化”扭转,5以达自力之律。
然从先生之文章中所证,我们亦可明了这一趋向面对宋明理学主张的他力之律时陷入困境。
由此我们发出新的追问,何以突破这个壁垒呢?在尝试回答这个追问以前,我们在此总结前文之述,即己学所言之本体必非绝对化之对象,亦不止于人生面的本体,其以一己承纳天之性,本体褪尽杂冗,既有天理的沉潜又自在独立,感物而发生。
二传统己哲学中向有“物本论”、“心本论”、“理本论”之争:物者,材料、气质也,以龙川、水心先生为代表,统摄于“以礼(法)节欲”;心者,功能、活动也,以象山、阳明为代表,统摄于以“逆觉体征”为纵贯的系统;理者,秩序、条理也,由伊川、朱子挚起,统摄于以“顺取之路”为横摄的系统。
此三家各执其物本、心本、理本之论阐述自我修行。
在课堂学习中,己斋先生曾辨析各派学说之短长:主心本论之学说代表阳明心学,将本心充分放大,以“致良知”为核心强调豁然明朗的顿教法门,然又过于注重自我本体内在心性的自由,过分夸内在心性的道义而易忽视客观事物之存在;主理一派学说代表朱子理学,以渐教法门的实在性见长,其“理一分殊”之观念赋万物各有其理。
然其理论之完备使人之欲望紧紧被压制,这一点我们以往所学中都有了解不再赘述。
再者,我们亦可尝试将其学说贯彻到具体的人身上,则人之所思所想即为“心”3出自《杂诗》,晋代诗人傅玄著4麻尧宾. “己学”发略: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2):6.5麻尧宾. “己学”发略: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2):7.之显,人的血肉之躯即为“物”之显,人所循之秩序条理即为“理”之显。
据此我们可清楚的感受到三者都是人的一面,且都不能完整的表述作为本体的一个人。
由上所知,三家之说无法单独完整本体的阐述。
三为了突破前述学说的局限,己学尝试重新构造本体之貌继而搭建出“一本万殊”。
就此我们先尝试做“本”字解。
前文中我们不断的使用“本体”这个概念,那本体究竟是何物呢?这就要回溯至宇宙的源起,“宇宙之谓宇宙者:时间性的纵观轴与空间性的横贯轴中的落定”,6宇宙之延展即成之。
再次我们不禁又发出追问,宇宙何能延展呢?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求解,牛顿时代其就存在着“第一推动力”的困惑。
由于奇点(空间时间的边缘)的条件需要设定,宇宙的命运就始终操纵在造物主手中。
于是我们将视野回落到己学上,7先生文中,先引《易•彖传》、《易•文言》中的解答,论证出“《易》中谓之‘元’者,盖即是宇宙的资以为根柢焉”,并做了“始”“首”“长”“善”诸义之详述。
据此,我们综合“始”“首”“长”“善”诸义涵括于一“本”字内。
“本”者作“本体”解,有两方面意思,一作本根之体,即宇宙发生发展的根据。
上文之述中可见中西方皆有思考和回应,本根之体盖然相通也。
另有一义,解作本然之体。
本然即本来的样子,在儒家中被概述为“廓然大公”的状态,如此就又回复至前文所述之传统儒家自我涵养的功夫上去。
己斋先生综合己哲学之自我认知论与涵养论,将生生不已的伸展的力量落定于自我上,在此意义上将本体同自我联系起来,认为本体即自我,自我即本体。
“己”非但拟作个人为本体之解,而是容纳这宇宙间所有事物,其皆为各自的本体。
一本体即一自我,宇宙为一大的“自我”,其下贯至人伦世界,这世间便有了千千万万个独立而活泼的自我,亦分别为本体也。
这些本体,各有自己的材料气质,即物的一面;各有自己的活动思考,即心的一面;各有自己的条理秩序,即理的一面,此三面统摄在一自我中浑然一体,各得其所而不可割裂,即成先生所述,乃“物一分殊”、“心一分殊”、“理一分殊”而不离不杂也,即成“一6麻尧宾. “己学”发略: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2):8.7在此需注意,先生所给的材料文章伊生即有注解:己学起底于易本体本万殊”之言。
较之前文所介绍的分别主“物”、“心”、“理”各系的学说,己学之构的“一体三面”便清晰的显现出来,此三者融合于本体之中,和而不同。
先生在课堂中以“中道的状态”对其定义,相较各主一系的言论,这样的构造更为完整全面。
本体成宇宙之源泉,成为宇宙生生不已之动力——“本体赋予宇宙的生命竟然的秩序与条理,也赋予这宇宙的生命活泼的功能与活动,亦复赋予这宇宙生命充实的材料与气质”。
8“故志诚无息。
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9这至大的宇宙本体便在这无息中生生不已的展开,其下贯的各个本体亦不断的展开,本体间各物、心、理亦发于无息而绵延不绝,于是天地间本体恒久运行,万物生长,一片广博活泼之景象。
四在课程学习中先生曾多次提示我们,要抓住“一己遍照”四个字来解读己学。
《永嘉证道歌》有言:“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引申出“月映万川”之义。
初闻道,余之眼前便展开一幅千江之水静自涌流,朗月自高悬于长空,皓月千里,于是乎千江之水汇千江之月却都为一月之影的辽阔景象。
己斋先生以此为喻引发出己学。
此“一”之者,乃发于宇宙本源之大己发出的“一”,下贯至人伦世界,便是万事万物之自我也,先生将其定义为过程中的一,作“一贯”解;状态中的一,作“一统”解,承上文“一体三面”之论,这构造上的三元最终摄于“一元”矣。
“一”字和“己”应综合起来看以对应“遍”字,此“一己”再以其殊相面展开,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和周遭的各本体相关联,并在这样一个不断显现和关联的过程中建立。
与此同时显现出“一己”于“他己”之效用,余尝试描述为“即体即用”。
“一己”从本源的发出到关键境中鉴定,在成就其显现之境的同时也成就了关联之境。
仔细想来,这万事万物之发生和关联无可不用此解释,高深的哲学在这平淡的生活中便有迹可循了。
在文中先生有“本体亦照体”之说法,余曾有幸请教先生“照体”之精义。
先生耐心解答:“生生不已展开的本体即称照体。
”余私下再思,有一点感悟,此照体乃在发生和接收中以积极的本体和被动反馈的本体为区分,构建出一个能8麻尧宾. “己学”发略: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2):10.9出自《中庸》动的过程。
积极发生的本体,先生以“灯体”定义;反馈的本体,先生以“镜体”解读。
而落实到每个本体上,在其展开的过程中也不断构建起灯体与镜体的关系。
先生课上之解答使余受益良多,然课已结缘,学生恐怕日后难寻致谢之机会,特在此向先生表示感谢。
五己学之道,道在人间。
先生曾在课堂上带领我们探寻如何以己学来解读现代社会中种种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继而重新寻回做人之道。
由此可见,学问之得,终以立足于天地之思得返至人伦日常之用。
诚如先生所言,我们不能做时代的思想家但要做时代的思考者。
以己学之理论为根基,我们就可以时时以宇宙本体之至善的贯通警醒自己,以反求诸己的方式不断修行;我们亦可从这样一个本体之共相上建立起相互的理解的基础而在日常与周遭人、物相处的过程中相互包容,从而建立起最终的和谐之境。
余之甚幸得承先生之教,而己学之精义是这寥寥几笔无法全面展开的,拜读师兄师姐之作,他们都各自从多个方面对己学进行了精到的解析,余才疏学浅难以望其项背矣。
此篇习作也只是尝试模仿先生课中不断追问的方式,以这一个学期课堂上所获抒发研习先生之作而得的一点感悟。
余资质愚钝,不敢妄言得先生之真意,文中如有偏颇之处还望先生指正。
【参考文献】:[1]麻尧宾. “己学”发略: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2).[2]麻尧宾. “己学”刍论——工夫传统与儒家的为己精神[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6):29-42.[3]麻尧宾. 己斋答问:《中庸》学问法与“己学”构造法[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2.[4]麻尧宾. 中国哲学讲话发略[M].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2.[5]麻尧宾. 中华文化己学2016年秋季学期课堂讲话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