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2次电池

合集下载

【干货】锂离子电池的的原理、配方和工艺流程,正极材料介绍

【干货】锂离子电池的的原理、配方和工艺流程,正极材料介绍

锂离子电池的的原理、配方和工艺流程,正极材料介绍锂离子电池的的原理、配方和工艺流程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二次电池(充电电池),它主要依靠Li+ 在两个电极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嵌来工作。

随着新能源汽车等下游产业不断发展,锂离子电池的生产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本文以钴酸锂为例,全面讲解锂离子电池的的原理、配方和工艺流程,锂电池的性能与测试、生产注意事项和设计原则。

一,锂离子电池的原理、配方和工艺流程;一、工作原理1、正极构造LiCoO2 + 导电剂 + 粘合剂 (PVDF) + 集流体(铝箔)2、负极构造石墨 + 导电剂 + 增稠剂 (CMC) + 粘结剂 (SBR) + 集流体(铜箔)3、工作原理3.1 充电过程一个电源给电池充电,此时正极上的电子e从通过外部电路跑到负极上,正锂离子Li+从正极“跳进”电解液里,“爬过”隔膜上弯弯曲曲的小洞,“游泳”到达负极,与早就跑过来的电子结合在一起。

正极上发生的反应为:负极上发生的反应为:3.2 电池放电过程放电有恒流放电和恒阻放电,恒流放电其实是在外电路加一个可以随电压变化而变化的可变电阻,恒阻放电的实质都是在电池正负极加一个电阻让电子通过。

由此可知,只要负极上的电子不能从负极跑到正极,电池就不会放电。

电子和Li+都是同时行动的,方向相同但路不同,放电时,电子从负极经过电子导体跑到正极,锂离子Li+从负极“跳进”电解液里,“爬过”隔膜上弯弯曲曲的小洞,“游泳”到达正极,与早就跑过来的电子结合在一起。

3.3 充放电特性电芯正极采用LiCoO2 、LiNiO2、LiMn2O2,其中LiCoO2本是一种层结构很稳定的晶型,但当从LiCoO2拿走x个Li离子后,其结构可能发生变化,但是否发生变化取决于x的大小。

通过研究发现当x >0.5时,Li1-xCoO2的结构表现为极其不稳定,会发生晶型瘫塌,其外部表现为电芯的压倒终结。

所以电芯在使用过程中应通过限制充电电压来控制Li1-xCoO2中的x值,一般充电电压不大于4.2V那么x小于0.5 ,这时Li1-xCoO2的晶型仍是稳定的。

锂离子电池介绍

锂离子电池介绍

钴酸锂钴酸锂(LiCoO2)是二次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之一。

二次锂离子电池因其具有工作电压高、重量轻、比能量大、自放电低、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效应等优点而作为电源有广泛应用。

该项目以纳米四氧化三钴和碳酸锂为原料,经过混料、焙烧、研磨、二段焙烧、粉碎分级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

工艺路线短,产品质量稳定,无环境污染。

制备的材料外形为片状颗粒,分散良好,具有良好的可供锂离子脱嵌的层状结构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主要取决于正负极材料。

磷酸铁锂作为锂电池材料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事,国内开发出大容量磷酸铁锂电池是2005年7月。

其安全性能与循环寿命是其它材料所无法相比的,这些也正是动力电池最重要的技术指标。

1C充放循环寿命达2000次。

单节电池过充电压30V不燃烧,穿刺不爆炸。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做出大容量锂离子电池更易串联使用。

以满足电动车频繁充放电的需要。

具有无毒、无污染、安全性能好、原材料来源广泛、价格便宜,寿命长等优点,是新一代锂离子电池的理想正极材料,国内市场年需求12000吨以上。

锂离子电池简介锂离子电池(Li-ion Batteries)是锂电池发展而来。

所以在介绍Li-ion之前,先介绍锂电池。

举例来讲,以前照相机里用的扣式电池就属于锂电池。

锂电池的正极材料是二氧化锰或亚硫酰氯,负极是锂。

电池组装完成后电池即有电压,不需充电.这种电池也可能充电,但循环性能不好,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容易形成锂枝晶,造成电池内部短路,所以一般情况下这种电池是禁止充电的。

后来,日本索尼公司发明了以炭材料为负极,以含锂的化合物作正极,在充放电过程中,没有金属锂存在,只有锂离子,这就是锂离子电池。

当对电池进行充电时,电池的正极上有锂离子生成,生成的锂离子经过电解液运动到负极。

而作为负极的碳呈层状结构,它有很多微孔,达到负极的锂离子就嵌入到碳层的微孔中,嵌入的锂离子越多,充电容量越高。

同样,当对电池进行放电时(即我们使用电池的过程),嵌在负极碳层中的锂离子脱出,又运动回正极。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可重复充放电的二次电池,其结构和工作原理如下:
一、结构:
1.正极:主要成分为锂化合物,如钴酸锂、镍钴锰酸锂等,同时还有导电剂和粘结剂。

这些材料共同作用,使正极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和机械强度。

2.负极:主要成分为石墨或近似石墨结构的碳材料,同时还有导电剂和粘结剂。

3.隔膜:一种经特殊成型的高分子薄膜,薄膜有微孔结构,允许锂离子自由通过,而电子不能通过。

4.电解液:溶解有六氟磷酸锂的碳酸酯类溶剂,聚合物的则使用凝胶状电解液。

5.电池外壳:分为钢壳(方型很少使用)、铝壳、镀镍铁壳(圆柱电池使用)、铝塑膜(软包装)等,还有电池的盖帽,也是电池的正负极引出端。

二、工作原理:
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从正极通过电解液和隔膜向负极迁移;而在放电过程中,锂离子从负极通过电解液和隔膜向正极迁移。

这个过程会伴随着电子的流动以维持电荷平衡。

充电时,正极上的电子经外部电路、负极、隔膜和电解液流回到正极,维持电荷平衡。

放电时,电子则从负极经外部电路、正极和隔膜回到负极,维持电荷平衡。

在锂离子电池中,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迁移实现了电能与化学能的相互转换。

当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迁移时,它会与电解液中的其他离子相互作用,使得整个电池系统达到动态平衡状态。

二次电池阳极

二次电池阳极

二次电池的阳极是指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作为正极电极的一部分参与电池反应的材料。

二次电池通常包括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铅酸电池等,它们的阳极材料不同,具体取决于电池类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二次电池阳极材料:
1. 锂离子电池:
- 锂离子电池的阳极通常使用碳材料,如石墨、硅等,用于嵌入或释放锂离子。

一些新型锂离子电池也在阳极中使用硅合金等高容量材料,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2. 镍氢电池:
- 镍氢电池的阳极通常使用金属氢化物合金,如镍氢合金。

这些合金能够吸收和释放氢气,从而实现电池的充电和放电过程。

3. 铅酸电池:
- 铅酸电池的阳极通常是铅氧化物(PbO2)电极,与负极的铅(Pb)电极一起构成电池的正负极反应。

这些阳极材料在电池充电时会发生不同的电化学反应,以存储能量,然后在放电时释放能量。

电池的性能、能量密度和寿命通常受到阳极材料的选择和性质的影响。

请注意,不同类型的二次电池具有不同的电化学特性和适用场景,因此在选择电池时需要根据应用需求选择适当类型的电池。

同时,电池的设计和制造也需要考虑阳极材料的特性,以确保电池性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4-IEC62660-1(中文)电动道路车辆用二次锂离子蓄电池:锂离子电池性能试验

14-IEC62660-1(中文)电动道路车辆用二次锂离子蓄电池:锂离子电池性能试验

IEC 62660-1电动道路车辆用二次锂离子电池——第1 部分:锂离子电池性能试验目录前言 (1)简介 (3)1 范围 (4)2 规范性引用文件 (4)3 术语和定义 (5)4 测试条件 (6)4.1 概述 (6)4.2 测量设备 (6)4.2.1 测量仪器量程 (6)4.2.2 电压测量 (6)4.2.3 电流测量 (6)4.2.4温度测量 (6)4.2.5 其他测量 (7)4.3 误差 (7)4.4 温度测试 (7)5 尺寸测量 (8)6 重量测量 (9)7 电测试 (9)7.1 一般充电条件 (9)7.2 容量 (10)7.3 SOC调整 (10)7.4 功率 (11)7.4.1 测试方法 (11)7.4.2 功率密度的计算 (13)7.4.3 计算电池的再生功率密度 (14)7.5 能量 (15)7.5.1 测试方法 (15)7.5.2 能量密度的计算 (16)7.6 存储测试 (17)7.6.1 荷电保持测试 (17)7.6.2 储存寿命测试 (17)7.7 循环寿命测试 (18)7.7.1 BEV循环测试 (18)7.7.2 HEV用蓄电池循环测试 (23)7.8 能效测试 (27)7.8.1 常规测试 (27)7.8.2 BEV用电池的测试 (29)7.8.3 HEV用电池的能效计算 (30)前言1)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是由各国的电工委员会组成的,专门国际标准化机构。

IEC的宗旨是改善国际上关于电工、电子方面有关标准化问题的合作。

为此,IEC出版发行国际标准、技术规范、技术报告、公共可用规范(PAS)以及指导书等。

标准的编制委托给技术委员会,任何对此感兴趣的国家委员会都可以参与进来。

与IEC有合作的国际、政府和非政府的组织也参与了其中标准的编制工作。

依据IEC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达成的协议,两个组织之间保持密切合作。

2)IEC有关技术问题的正式决定或意见,都代表着各国国家委员会一致的观点。

实验八锂离子电池制备及性能测试实验指导书

实验八锂离子电池制备及性能测试实验指导书

实验⼋锂离⼦电池制备及性能测试实验指导书实验⼀:锂离⼦电池制备及性能测试实验学时:6实验类型:综合实验要求:必修⼀、实验⽬的(1)了解锂离⼦⼆次电池的⼯作原理;(2)了解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和锂离⼦电池电极材料的合成⽅法;(3)掌握扣式锂离⼦电池电极的制备⼯艺及电池的装配过程;(4)掌握锂离⼦电池电性能测试⽅法。

⼆、实验内容扣式锂离⼦电池电极的制备⼯艺及电池的装配过程和扣式锂离⼦电池电化学性能测试。

三、实验原理、⽅法和⼿段液态锂离⼦⼆次电池通常采⽤层状复合氧化物为正极,⼈造⽯墨或者天然⽯墨为负极,充放电过程中通过锂离⼦的移动实现。

以商品化的液态电解质锂离⼦电池为例,如下图1- 1,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分别为LiFePO4和⽯墨,以LiPF6- EC-DEC为电解液,其电池⼯作原理如下:锂离⼦电池实质上是⼀种锂离⼦浓差电池,正负电极由两种不同的锂离⼦嵌⼊化合物组成。

正极材料是⼀种嵌锂式化合物,在外界电场作⽤下化合物中的Li 从晶体中脱出和嵌⼊。

当电池充电时,Li+离⼦从正极嵌锂化合物中脱出,经过电解质溶液嵌⼊负极化合物晶格中,正极活性物处于贫锂状态;电池放电时,Li+则从负极化合物中脱出,经过电解质溶液再嵌⼊正极化合物中,正极活性物为富锂状态。

为保持电荷平衡,充放电过程中应有相同数量的电⼦经外电路传递,与Li+⼀起在正、负极之间来回迁移,使正、负极发⽣相应的氧化还原反应,保持⼀定的电位。

⼯作电位与构成正、负极的可嵌锂化合物的化学性质、Li+离⼦浓度等有关。

在正常充放电过程中,负极材料的化学结构不变。

因此,从充放电反应的可逆性看,锂离⼦电池反应是⼀种理想的可逆反应。

锂离⼦电池在⼯作电位与构成电极的插⼊化合物的化学性质、Li+的浓度有关。

充电:LiFePO4 - xLi+ - xe- →xFePO4 + (1-x)LiFePO4放电:FePO4 + xLi+ + xe- →xLiFePO4 + (1-x)FePO4图1- 1. 锂离⼦电池⼯作原理,LiFePO4为正极,⽯墨为负极.研究表明,Li+的脱嵌过程是⼀个两相反应,存在着LiFePO4和FePO4两相的转化,充电时,铁离⼦从FeO6层⾯间迁移出来,经过电解液进⼊负极,发⽣Fe2+→Fe3+的氧化反应,为保持电荷平衡,电⼦从外电路到达负极。

锂电池的国家标准

锂电池的国家标准

锂电池的国家标准1、锂离子电池标称电压3.7V(3.6V),充电截止电压4.2V(4.1V,根据电芯的厂牌有不同的设计)。

(锂离子电芯规范的说法是:锂离子二次电池)2、对锂离子电池充电要求(GB/T18287 2000规范):首先恒流充电,即电流一定,而电池电压随着充电过程逐步升高,当电池端电压达到4.2V(4.1V),改恒流充电为恒压充电,即电压一定,电流根据电芯的饱和程度,随着充电过程的继续逐步减小,当减小到0.01C时,认为充电终止。

(C是以电池标称容量对照电流的一种表示方法,如电池是1000mAh的容量,1C就是充电电流1000mA,注意是mA而不是mAh,0.01C就是10mA。

)当然,规范的表示方式是0.01C5A,我这里简化了。

3、为什么认为0.01C为充电结束:这是国家标准GB/T18287-2000所规定的,也是讨论得出的。

以前大家普遍以20mA为结束,邮电部行业标准YD/T998-1999也是这样规定的,即不管电池容量多大,停止电流都是20mA。

国标规定的0.01C有助于充电更饱满,对厂家一方通过鉴定有利。

另外,国标规定了充电时间不超过8小时,就是说即使还没有达到0.01C,8小时到了,也认为充电结束。

(质量没问题的电池,都应在8小时内达到0.01C,质量不好的电池,等下去也无意义)4、怎样区别电池是4.1V还是4.2V:消费者是无法区分的,这要看电芯生产厂家的产品规格书。

有些牌子的电芯是4.1V和4.2V通用的,比如A&TB(东芝),国内厂家基本是4.2V,但也有例外,比如天津力神是4.1V(但目前也是按4.2V了)。

5、把4.1V的电芯充电到4.2V会怎么样:会使电池容量提高,感觉很好用,待机时间增加,但会减短电池的使用寿命。

比如原来500次,减少到300次。

同样道理,把4.2V的电芯过充,也会减短寿命。

锂离子电芯是很娇嫩的。

6、既然电池内有保护板,我们是否就可以放心了呢:不是,因为保护板的截止参数是4.35V(这还是好的,差的要4.4到4.5V),保护板是应付万一的,假如每次都过充,电池也会很快衰减的。

二次电池电极反应

二次电池电极反应

二次电池电极反应
二次电池的电极反应是指在充放电过程中,电池的正负极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

具体的电极反应取决于所使用的电池类型。

常见的二次电池类型包括铅酸电池、镍镉电池、锂离子电池等。

以下是它们的电极反应示例:
1. 铅酸电池:
正极反应:PbO2 + 4H+ + SO42- + 2e- → PbSO4 + 2H2O
负极反应:Pb + SO42- → PbSO4 + 2e-
整体反应:PbO2 + Pb + 4H+ + 2SO42- → 2PbSO4 + 2H2O
2. 镍镉电池:
正极反应:Cd(OH)2 + 2Ni(OH)3 → Cd(NiOH)4 + 4OH-
负极反应:Cd + 2OH- → Cd(OH)2 + 2e-
整体反应:2Ni(OH)3 + Cd + 2OH- → Cd(NiOH)4
3. 锂离子电池:
正极反应:LiCoO2 → Li1-xCoO2 + xLi+ + xe-
负极反应:xLi+ + xe- + 6C → LixC6
整体反应:LiCoO2 + xLi+ + xe- + 6C → Li1-xCoO2 + LixC6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常见二次电池中的部分电极反应示例,不同类型的电池会有不同的电极反应。

这些反应过程是通过离子在电解质中的迁移和电子在电极间的传递来实现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从而实现能量的转化和储存。

二次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

二次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

二次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
二次锂离子电池的正极通常使用锂化合物作为活性材料,常见的有锂钴酸锂(LiCoO2)、锂镍酸锂(LiNiO2)、锂锰酸锂(LiMn2O4)等。

这些材料具有高能量密度和较高的电压平台,适合作为电池的正极。

而二次锂离子电池的负极则通常采用石墨材料。

石墨是一种碳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导性和储锂性能。

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会从正极向负极迁移和嵌入石墨层中,实现电荷的储存和释放。

当电池充电时,锂离子会从正极材料中脱嵌出来,并通过电解液中的离子传导到负极的石墨层中嵌入。

而在放电时,锂离子则从负极的石墨层中脱嵌出来,通过电解液中的离子传导回到正极材料中。

正极和负极的结构和材料选择是二次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不同的材料组合和结构设计可以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

因此,在二次锂离子电池研发和制造中,正负极的设计和优化是非常重要的领域。

锂离子可充电电池二次保护IC(HTL6215系列)说明书

锂离子可充电电池二次保护IC(HTL6215系列)说明书

3-5节锂电池二次保护IC概述HTL6215系列内置高精度电压检测电路和延迟电路,是用于锂离子可充电电池的二次保护IC。

通过将各节电池间短路,可适用于3节 ~5节电池的串联连接。

特点⏹针对各节电池的高精度电压检测电路过充电检测电压n(n=1~5):3.60 V ~ 4.80 V (50 mV进阶)精度±25 mV (Ta = +25℃)精度±30 mV (Ta = -5︒C ~ +55︒C) 过充电滞后电压n(n=1~5):0.1V ~ 0.4V (0.1V进阶)精度:±50mV⏹仅通过内置电路即可获得检测时的延迟时间 (不需要外接电容)⏹可选择过压检测延时时间:1s,2s,4s,6s⏹可选择输出方式:CMOS输出、NMOS漏极输出、PMOS漏极输出⏹可选择输出逻辑:动态 "H"、动态 "L"⏹可选断线保护功能⏹高耐压:绝对最大额定值30V⏹工作电压范围广: 3.6V ~ 26V⏹工作温度范围广: Ta = -40︒C ~ +85︒C⏹消耗电流低各节电池V CUn -1.0 V时:5.0μA(最大值)(Tα = +25︒C)⏹无铅(Sn 100%)、无卤素应用锂离子可充电电池(二次保护用)3-5节锂电池二次保护IC 典型应用电路1、5节串联VCCVC5VC4VC3 VC2 VC1 VSSCHC HTL6215系列R VCC R5 R4 R3 R2 R1C VCCC5C4C3C2C1BAT5 BAT4 BAT3 BAT2 BAT1SC PROTECTORFETEB+EB-R H2R H1图1 5节串联外接元器件参数No. 元器件最小值典型值最大值单位1 R1 ~ R5 0.5 1 10 kΩ2 C1 ~ C5 0.01 0.1 1 μF3 C VCC0.1 1 10 μF4 R VCC0.05 0.5 1 kΩ5 R H1,R H2 1 5 10 MΩ注意:1.上述参数有可能未经预告而改变。

锂离子电池概述

锂离子电池概述

锂离子电池概述1.介绍锂离子电池作为最新一代的“21世纪绿色二次电池”,与常用的铅酸蓄电池,镉镍电池,氢镍电池等二次电池相比,具有开路电压高,能量密度大,使用寿命长,无记忆效应,无污染及自放电小等优点。

自1990年诞生以来,短短几年内就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全球锂离子电池销售总额已超过了镉镍电池、氢镍电池的总和。

目前,锂离子电池已广泛应用于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摄相机,家用电器等。

锂离子电池是指分别用二个能可逆地嵌入与脱嵌锂离子的化合物作为正负极构成的二次电池。

这种靠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转移来完成电池充放电工作的电池被称为“摇椅式(Rocking Chair)电池”。

1980年,M. Armand等人首先提出用嵌锂化合物来代替二次锂电池中的金属锂负极,并提出“摇椅式电池”(rocking chair battery)的概念。

嵌锂化合物代替二次锂电池中的金属锂负极,电池的安全性大为改善,并且具有良好的循环寿命,同时电池的充放电效率也得到提高。

1990年日本Sony公司研制出以石油焦为负极、LiCoO2为正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锂电池分为液态锂离子电池(LIB)和聚合物锂离子电池(PLB)2类。

其中,液态锂离子电池是指Li+嵌入化合物为正、负极的二次电池。

电池正极采用锂化合物LiCoO2或LiMn2O4,负极采用锂-碳层间化合物。

锂电池是迄今所有商业化使用的二次化学电源中性能最为优秀的电池,相比与其它电池,锂电池具有很多优点。

(1)比能量高,无论是体积比能量,还是重量比能量,锂电池均比铅酸蓄电池高出三倍以上。

由此决定了锂电池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其市场消费感觉很好。

(2) 循环寿命长,锂电池用于电动助力车的循环寿命一般在800次以上,采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锂电池可以达到2000次左右,超出铅酸蓄电池1.5倍至5倍以上。

这大大降低了锂电池的使用成本,提高了消费者的使用便利程度。

(3) 具有较宽的充电功率范围,这是锂电池具有的独特优势。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回收与利用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回收与利用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回收与利用李法强;贾国凤;王青磊;上官雪慧【摘要】目前,废旧锂离子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目前商品化和主要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回收方法和利用情况.同时还总结了几种普适性的锂电池正极材料金属元素的提取方法和采用精馏工艺对锂电池回收液回收NMP的方法.【期刊名称】《世界有色金属》【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3页(P12-14)【关键词】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正极材料;NMP【作者】李法强;贾国凤;王青磊;上官雪慧【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西宁810008;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西宁810008;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长沙410083;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西宁810008;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西宁810008;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911.181 引言二十世纪以来,石油、煤等传统石化能源的短缺问题日益突出,能源危机已成为世界性的普遍问题,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愈发严峻[1]。

近年来,锂离子二次电池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致使废旧锂电池的数量逐年增加。

对这些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不但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能提高对稀有金属等资源的循环利用,带来客观的经济效益[2]。

众所周知,锂离子二次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电解质和隔膜四部分组成。

其中,正极材料占全部成本的三分之一左右,负极材料占十分之一,电解液和隔膜则占12%和30%左右[3]。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回收,关键在于金属资源的回收,即对正极材料的回收。

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的种类较多,主要有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和锰酸锂材料。

由于多元正极材料的发展,正极材料的回收方法也变得多种多样,以适应不同正极材料的特点。

本文从常见的正极材料出发,总结了目前使用的几种正极材料的回收方法,为今后大力发展锂电池回收、利用提供了部分参考。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选择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选择

缺点
价格昂贵; 抗过充电性能差; 循环寿命较低; 有污染性。 充放电过程中结构会逐渐改变,导 致容量衰减,寿命降低; 较高工作温度下会溶解。
三元材料 磷酸铁锂
电化学性能稳定;
价格随钴的价格上下浮动大;
放电电压范围宽;
有污染性;
比能量高; 循环性能好。
制作用金属材料钴稀缺。
最环保,铁资源丰富;
本征电导率低,低温性能差;
(2)动力电源 随着世界能源紧张、传统能源(油、煤)使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加重,而急需“环保型能源”代替;于是,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的 开发相继问世,这些清洁能源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为其动力来源在时 间上不连续,因而必须在其高峰期将所产生的电能储存下来,以便低 峰时使用。因此大容量的二次电池便成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件;大容 量的二次电池也成为电动汽车的理想动力源,并且在航空、航天、航 海中有广泛的用处。
与钴酸锂正极材料比较,具有价格优势,同时在循环稳定性、热 稳定性和安全性能上有所改善,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该种材料的 原料之一——钴的价格波动大,对钴酸锂的价格影响较大。钴处于价 格高位时,三元材料价格较钴酸锂低,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钴 处于价格低位时,三元材料相较于钴酸锂的优势就大大减小。随着性 能更加优异的磷酸铁锂的技术开发,三元材料也被认为是磷酸铁锂大 规模生产前的过渡材料。 3、尖晶石锰酸锂LiMn2O4
图1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为了满足便携电子设备小型化、轻量化发展需求,锂离子电池自 大规模商用化以来,凭借其放电电压高、能量密度高和循环寿命长等 优势,近年来逐渐取代了铅酸、镍镉、镍氢等传统二次电池,担负着 电子设备用小型二次电池的主要角色。随着市场的多元化,使其市场 容纳量越来越扩大,而且期待其大规模应用于电动汽车、储能电站等 用途方面,其应用领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稳定性
处于充电状态的LixCoO2 (X<1)一般处于介稳状态,当温度高 于200℃时,会发生下式的释氧反应:
1 1 Li 0.5CoO 2 0.5LiCoO 2 + Co3O 4 + O 2 6 6
结构稳定性
Li1-xCoO2在x=0.5附近发生可逆相变,从三方对称性转变为单斜对称 性。 当x>0.5时,Li1-xCoO2在有机溶剂中不稳定,会发生失去氧的反应。 同时CoO2不稳定,容量发生衰减,并伴随钴的损失。
4.2 展望
采用资源丰富的锰、钒等作为正极材料;
全固态电解质,金属锂负极使用化。
谢谢大家
传统方法:固相反应 ——反应温度高、时间长,产物结构不均一。 溶胶-凝胶法、喷雾分解法、沉降法、超临界干燥 法和喷雾干燥法等。 ——Li+、Co3+充分接触,实现原子级水平的反应。 溶胶-凝胶法的比较优越性: ——合成温度低、粒子小(在纳米级范围)、粒径分 布窄、均一性好、比表面积大。
2.3 氧化钴锂的稳定性
e
Electrolyte
LixC6
Current Anode Collector
Current Cathode Collector
Li1-xCoO2
分锂 别二 代次以 表电氧 石池化 墨充钴 炭放锂 原电为 子示正 、意极 氧图材 原 料 子 , 及 石 钴 墨 原 为 子 负 极 材 料 的
2 氧化钴锂正极材料
Solid State Ionics 156 (2003) 15-26
氧化钴锂的包覆
通过包覆一层无定形的Al2O3, 阻止Co自LiCoO2中溶解出来, 明显地改善循环性能,维持 190mA•h/g容量基本不变。
Constant current discharge and charge curves of bare LiCoO2(A), AL300 (B) and AL600 (C) in 1 M LiPF6/EC-DEC (1:1 in v/v) at a rate of 0.2 mA/cm2 between 3.0 and 4.5 V.
2.4 氧化钴锂的改性
原因:
层状LiCoO2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 严重的应变和缺陷密度增加,发生容量衰减 。 从层状结构转变为立方尖晶石结构。
方法:
掺杂:B、Al、Mg、Ni、Cr、Mn、Cu、Sn、Zn等。 包覆: MgO、 LiMn2O4、 SnO、Al2O3、TiO2、ZrO2等。

氧化钴锂的结构 氧化钴锂的制备 氧化钴锂稳定性 氧化钴锂的改性
2.1 氧化钴锂的结构
尖晶石结构:循环性能差,不稳定。弃用!
层状结构:稳定!经典正极材料。
a=0.2816nm c=1.4056nm
c/a=4.899
DLi+=10-9~10-7cm2/s
层状LiCoO2结构式意图
2.2 氧化钴锂的制备
金属涂层降低电荷传递阻抗、 交换电流密度、表面膜阻抗, 提高锂离子扩散系数,大电流 充放电能力明显提高。
生成纳米级微孔或孔道, 增加通道和锂的储存位置。 形成致密钝化膜,减少溶 剂分子的共插入,抑制电解 液的分解。
氧化处理
4.1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应用
锂离子电池目前已经成为手机、笔记本电脑标配电源 。 从2002年起,联合国在世界范围内强制规定,要求新出 厂的汽车将原来12V的铅酸蓄电池改为36V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作为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混合电动汽车的 动力电源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航空航天领域、军事应用、微型机电系统、动力负荷 调节系统等方面,锂离子电池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4 石墨材料的改性
• • •
引入非金属元素: H、B、N、Si 、P、S 等 引入金属元素:K、Mg、Al、Ga、V、Ni、Co、Cu、Fe 等 表面处理

氧化处理 采用碳包覆 包覆金属及其氧化物 聚合物包覆
金属包覆
金属层将石墨的活性端面与 电解质隔离开来,减少溶剂分 子的共插入和还原分解。
Li+sol

溶剂化锂离子Li+ (副反应)
主要成分是碳酸锂、氧化 锂和烷基碳酸锂。
Li+
体 - 电
溶剂化锂离子Li+sol (插入反应)
可溶产物 溶剂 沉淀 LiF,LiCl,Li2O 盐的阴离子 溶剂 聚合 溶液
e-
解 质 界 面
不溶产物如Li2CO3
ee-
有效SEI要求为锂离 子导体、非电子导体的 保护膜,防止负极材料 与电解液进一步反应。
Solid State Ionics 156 (2003) 15-26
氧化钴锂的掺杂 结果
晶格参数a随铝含量的增加而减小; 晶格参数c随铝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Al取代Ni时导致a值的减小和c值的增 加幅度较Al取代Co时引起的变化要大。
原因
rAl3+(0.535Å)<rCo3+( 0.545Å)< rNi3+(0.69Å) ; Al 离子的较强的极化效应使得MO2 层发生结构扭曲,从而沿C轴方向增加 层间距。 Variation of lattice constants as a function of aluminum content in (a) LiCo1-y AlyO2 and (b) LiNi0.5-yAlyCo0.5O2
3.2 石墨嵌入化合物LiC6的结构
锂层
石墨层
0.43nm
(a)
(a) 石墨以AA层堆积、锂以aa层间有序插入的结构示意图
(b)
(b) LiC6的层间有序结构
3.3石墨的电化学行为特点
锂的可逆插入容量在合适的电解质中可达理论 水平,即372mA•h/g。 低温时(例如-20 ℃),因锂离子在石墨中的 扩散慢,电化学行为不理想。 因石墨分子中不存在交联sp3碳结构,墨片分 子易于发生平移,从而导致石墨负极材料的循 环性能不理想。
氧化钴锂的掺杂
通过掺杂,Al取代 Co或Ni后都导致颗 粒粒径的减小。
粒径的减小有利于锂 离子的在颗粒中的扩 散,对锂离子的电化学 活性产生显著影响。 SEM micrograph of (a)LiCoO2,(b)LiCo0.3Al0.7O2, (c)LiNi0.5Co0.5O2 (d)LiNi0.2Al0.3Co0.5O2 powders calcined at 800℃
Solid State Ionics 152-153 (2003) 341-346
3 石墨负极材料

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
石墨嵌入化合物LiC6的结构 石墨的电化学行为特点 石墨材料的改性
3.1 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
溶剂分解反应产生气体 第1次循环时,在1.7~0.5V Li+ 溶剂化锂离子Li+的吸附 电位区间,形成SEI界面膜。
第二部分
锂离子二次电池材料
内容提要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充放电机理 氧化钴锂正极材料 石墨负极材料 应用及展望
锂离子二次电池充放电机理
正极:
放电/脱嵌 Li1-x CoO2 +xLi + +xe _ LiCoO2 充电/嵌入
负极:
放电/插入 Li x C6 6C+xLi +xe 充电/脱插 + _
总的反应:
放电 Li1-x CoO2 +Li x C6 6C+LiCoO2 充电
Discharge
Charge
e
_
load
e
+
e e
Charge
Li + Li + Li
+
Li +
e
e e e
Discharge
Li + Li + Li + Li
+
e
Li + Li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