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151-1999-讲义-管壳式换热器

合集下载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宣贯资料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宣贯资料
15
三.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
3总则(参见GB150)

与GB150相同的内容略去,只介绍换热 器因有管、壳程而造成的特殊要求。
16
三.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
注意 GB151《管壳式换热器》分类与GB150一样,是遵循“容 规”的规定,但因其是二腔容器(管程和壳程),故分类、 设计与制造应遵守下列规定: a) 二腔应分别按各腔的设计参数进行划类,并分别提相应 的设计、制造、检验与验收的要求; b) 换热器总类别,应以两腔中高的类别确定; c) 换热器的机械设计 按照管、壳程不同的类别分别进行设 计时,对同时受管、壳程介质作用的受压元件及用同一螺柱 连接的管、壳程法兰,应给予特别的考虑。
14
三.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
超出适用参数范围的处理办法

超出GB151适用参数范围除可以按照 力分析法进行设计外,GB151还规定了可以 按照GB150用“验证性液压试验”和“用可 比的已投入使用的结构进行对比经验设计” 方法来进行设计,但这必须要由全国锅炉压 力容器标委会审定认可。
7
二.国内换热器及相关标准概况


换热器用管材标准
1)GB/T1527《銅及铜合金拉制管》 2)GB/T3625《热交换器及冷凝器用钛及钛合金管》 3)GB/T3639-2009《冷拔或冷轧精密无缝钢管》(代替2000年版,10、20、16Mn可作换 热管,其外径允差可达到国外标准同类水平) 4)GB5310《高压锅炉用无缝钢管》[2008版冷拔(轧)无髙精度管,但其普通级外径精度 已达95版高级的要求] 5)GB6479《化肥设备用高压无缝钢管》 6)GB/T6893《铝及铝合金拉(轧)制无缝管》 7)GB/T8163《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 8)GB/T8890《热交换器用铜合金无缝管》(无纯銅) 9)GB/T9948《石油裂化用无缝钢管》 10)GB13296《锅炉、热交换器用不锈钢无缝钢管》 11)GB/T14976《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 12)GB/T××××《锅炉、热交换器用焊接奥氏体钢管》-报批中 13)GB/T××××《髙效换热器用特型管》(含:T型槽管、波纹管、内波外螺纹管、内 槽管)-报批中 14)JB/T××××《锅炉、热交换器用管订货技术条件》正在制订中

管壳式换热器.doc

管壳式换热器.doc

管壳式换热器(GB151-1999)1.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组成:a 受压元件:壳体、膨胀节、设备法兰、换热管、管箱、管板、接管及法兰(DN250)设备主螺柱(M36)b 非受压元件:支座、折流板、拉杆c 管程:与换热管相连通的空间d 壳程:换热管外部、壳体内部的连通空间 2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 a 工艺设计:A 、Δp换热器直径、换热管规格、材料、数量、长度、排列方式、程数、折流板结构和数量; b 机械设计:换热管束级别确定,结构设计,强度、刚度、 稳定性计算第一部分 传热和换热器基本知识 列管式换热器的工艺设计步骤:1、计算传热量、平均温差,估计总传热系数K ,估算传热面积; (1)传热量的计算:两流体无相变热量衡算式: 可知:要想计算传热量,需要知道4个温度和2个流量。

(2)传热温差的计算: (3)传热面积的估算:2、设定换热管规格和管内流体流速,计算换热管数和长度,确定管程数;管束分程: 在满足流量和压降的前提下,采用多管程可提高流速,达到强化传热的目的,管程数一般有1、2、4、6、8、10、12等7种,布管原则为:① 应尽可能使各管程的换热管数大致相等; ②分程隔板槽形状简单,密封面长度较短。

3、根据换热管数量和排列形式,确定换热器壳体直径;(1)换热管的排列形式:三角形、正方形排列(2)换热管中心距:宜不小于1.25d0,常用管间距详见GB151表12筒体直径估算值:(3)布管限定范围: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或U 形管换热器管束最外层换热管外表面至壳体内壁的最短距()()2112e c pc c c h phh h Q W c T T W c T T ζ=⋅-=⋅⋅-∆-∆∆=∆∆1212,ln()m t t t t t 122m t t t ∆+∆∆=或e mQ A K t =⋅∆2,0.785i Vn d u=A l dnπ=1.05n D tη=离为0.25d0,一般不小于8mm 。

《管壳式换热器》GB151-1999

《管壳式换热器》GB151-1999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概况作者资料(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1530次) 时间:2004/09/12 01:33pm来源:tigerliu521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概况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朱巨贤管壳式换热器以其对温度、压力、介质的适应性,耐用性及经济性,在换热设备中始终占有约70%的主导地位。

因此管壳式换热器的标准化工作为世界各工业发达国家所重视,也为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所重视。

因此出现了TEMA、API660、JISB8249等一批管壳式换热器标准,ISO目前也正在与API联手并会同有关国家编ISO管壳式换热器标准。

我国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相继编制了JB1147《管壳式换热器制造技术条件》、《钢制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规定》及GB151-89《钢制管壳式换热器》,并在历经十年后出现了修改较大、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更好的、但同时由于出版等原因未能按时出版的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及其英文版,现就GB151-1999版修订概况介绍如下:一、取消了“钢制”增加了铝、铜、钛有色金属取消“钢制”这在我国压力容器标准体系中是个较大的变化,也是向国际先进标准靠拢迈出的重要一步。

有色金属制管壳式换热器国内过去有着众多的使用业绩,而随着工业向深度发展,石油化工向深加工要效益,有色金属制管壳式换热器今后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过去一直没有有色金属制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制造、检验与验收的综合性标准,GB151-1999版解决了这一问题。

下面简要地介绍一下铝、铜、钛的情况: 1.铝及铝合金a.在空气和许多化工介质中有着良好的耐蚀性;b.在低温下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c.有良好的成型及焊接性能; d.设计参数:P≤8MPa,-269oC≤t≤200oC。

2.铜及铜合金a. 有优良的耐蚀性(如海军铜具有良好的耐海水腐蚀性);b.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c.有良好的低温性能;d.有良好的成型性能,但焊接性能稍差;e.设计参数:纯铜t≤150oC;铜合金t≤200oC;f.有GB8890《热交换器用铜合金管》标准。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第2章 管壳式热交换器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第2章 管壳式热交换器
浮头式热交换器中,由于安装浮头法兰需要,圆筒内有一 圈较大没有排列管子的间隙,使部分流体由此间隙短路,使 主流速度及换热系数下降。而旁路流体未经换热就达出口, 与主流混合必使流体出口温度达不到预期数值。挡管和旁路 挡板就是为了防止流体短路而设立的构件。
☆挡管是两端堵死的管子,安置在相应于分程隔板槽后面的 位置上,每根挡管占据一根换热管的位置,但不穿过管板, 用点焊的方法固定于折流板上。通常每隔3~4排管子安排一 根挡管,但不应设置在折流板缺口处,也可用带定距管的拉 杆来代替挡管。
优点: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规格范围广,工程中应用广泛。 缺点:壳侧不便清洗,只能采用化学方法清洗,检修困难,对较脏
或有腐蚀性介质不能走壳程。当壳体与换热管温差很大时, 可设置单波或多波膨胀节减小温差应力。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名称
单程管壳式换热器
1 —外壳,2—管束,3、4—接管,5—封头 6—管板,7—折流板
图2.25 折流板的几何关系
2.2.4 进出口连接管直径的计算
进出口连接管直径的计算仍用连续性方程, 经简化后计算公式为:
D 4M1.13M
πρw
ρw
2.3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传热计算
1) 选用经验数据:根据经验或参考资料选用工艺条 件相仿、设备类型类似的传热系数作为设计依据。 如附录 A。 2) 实验测定:实验测定传热系数比较可靠,不但可 为设计提供依据,而且可以了解设备的性能。但实 验数值一般只能在与使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应用。
焊在换热管上)。
图2.23 防冲板的形式
a) 内导流筒 图2.24 导流筒的结构
b) 外导流筒
★导流筒
❖ 在立式换热器壳程中,为使气、液介质更均匀地流入管间, 防止流体对进口处管束段的冲刷,而采用导流筒结构。

第十章管壳式换热器

第十章管壳式换热器

第⼗章管壳式换热器第⼗章管壳式换热器第⼀节管壳式换热器基本知识【学习⽬标】学习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了解该标准适⽤范围及相关定义、规定。

了解管壳式换热器型号表⽰⽅法。

⼀、GB151《管壳式换热器》标准适⽤范围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标准规定了⾮直接受⽕管壳式换热器(已下简称“换热器”)的设计、制造、检验和验收的要求。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1 “范围”⼆、换热器型号表⽰⽅法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标准第3章“总则”中,规定了换热器型号的表⽰⽅法。

1、换热器的主要组合部件(GB151图1)图10-1 AES、BES浮头式换热器1-平盖;2-平盖管箱(部件);3-接管法兰;4-管箱法兰;5-固定管板;6-壳体法兰;7-防冲板8-仪表接⼝;9-补强圈;10-壳体(部件);11-折流板;12-旁路挡板;13-拉杆;14-定距管;15-⽀持板;16-双头螺柱或螺栓;17-螺母;18-外头盖垫⽚;19-外头盖侧法兰;20-外头盖法兰;2、换热器型号的表⽰⽅法采⽤碳素钢、低合⾦钢冷拔钢管做换热管时,其管束分为Ⅰ、Ⅱ两级:Ⅰ级管束——采⽤较⾼级、⾼级冷拔钢管;Ⅱ级管束——采⽤普通级冷拔钢管。

⽰例:a )浮头式换热器平盖管箱,公称直径500mm ,管程和壳程设计压⼒均为1.6MPa ,公称换热⾯积54m 2,碳素钢较⾼级冷拨换热管外径25mm ,管长6m ,4管程,单壳程的浮头式换热器,其型号为:4256546.1500----AES Ⅰ b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封头管箱,公称直径700mm ,管程设计压⼒2.5MPa ,壳程设计压⼒1.6MPa ,公称换热⾯积200m 2,碳素钢较⾼级冷拨换热管外径25mm ,管长9m ,4管程,单壳程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其型号为:42592006.15.2700----BEM Ⅰ c )U 形管式换热器封头管箱,公称直径500mm ,管程设计压⼒4.0MPa ,壳程设计压⼒1.6MPa ,公称换热⾯积75m 2,不锈钢冷拨换热管外径19mm ,管长6m ,2管程,单壳程的U 形管式换热器,其型号为:2196756.10.4500----BIU f )填料函式换热器平盖管箱,公称直径600mm ,管程和壳程设计压⼒均为1.0MPa ,公称换热⾯积90m 2,16Mn 较⾼级冷拨换热管外径25mm ,管长6m ,2管程,2壳程的填料函浮头式换热器,其型号为:22256900.1600----AFP Ⅰ三、换热器部分定义及规定GB 151标准许多定义和规定是与GB 150⼀致的,以下内容摘录了⼀部分不同于GB 150的规定。

管壳式换热器 GB151讲义

管壳式换热器 GB151讲义

管壳式换热器 GB151-1999一.适用范围 1.型式固定——P t 、P S 大,△t 小浮头、U 形——P t 大,△t 大*一般不用于MPa P D 5.2>,易燃爆,有毒,易挥发和贵重介质。

结构型式:外填料函式、滑动管板填料函、双填料函式(径向双道) 2.参数41075.1,35,2600X PN DN MPa P mm D N N ≤⨯≤≤。

参数超出时参照执行。

D N :板卷按内径,管制按外径。

3.管束精度等级——仅对CS ,LAS 冷拔换热管Ⅰ级——采用较高级,高级精度(通常用于无相变和易产生振动的场合) Ⅱ级——采用普通级精度 (通常用于再沸,冷凝和无振动场合) 不同精度等级管束在换热器设计中涉及管板管孔,折流板管孔的加工公差。

GB13296不锈钢换热管,一种精度,相当Ⅰ级;有色金属按相应标准。

4.不适用范围受直接火焰加热、受核辐射、要求疲劳分析、已有其它行业标准(制冷、造纸等)P D <0.1MPa 或真空度<0.02MPa+二.引用标准1.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监察范围,类别划分*等*按管、壳程的各自条件划类,以其中类别高的为准,制造技术可分别要求。

*壳程容积不扣除换热管占据容积计,管程容积=管箱容积+换热管内部容积。

壳程容积=内径截面积X管板内侧间长度。

2.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设计界限、载荷、材料及许用应力、各受压元件的结构和强度计算。

3.有关材料标准。

管材、板材、锻件等4.有关零部件标准。

封头、法兰(容器法兰、管法兰)紧固件、垫片、膨胀节、支座等三.设计参数1.有关定义同GB1502.设计压力Mpa分别按管、壳程设计压力,并取最苛刻的压力组合(一侧为零或真空)。

管板压差设计仅适用确能保证管、壳程同时升降压,如1)自换热 2)Pt P s均较高,操作又能绝对保证同时升降压。

3.设计温度℃0℃以上,设计温度≥最高金属温度。

0℃以下,设计温度≤最低金属温度。

管壳式换热器讲义

管壳式换热器讲义

GB151-1999 管壳式换热器GBl51―1999《管壳式换热器》规定了管壳式换热器在设计、制造、检验要求。

1 GBl51适用范围1.1 适用参数GBl51规定了标准的适用参数范围见表1.1。

表中同时列出了国外常用管壳式换热器的标准。

表1.1 适用参数范围标准DN (mm) PN (MPa) DN·PN 注GB 151 ≤2600 ≤35 ≤17500 (1)TEMA ≤2540(100”)≤20.684(3000psi)≤17500(100000)(2)ASMEⅧⅠ没有具体参数规定,主要提供了U型和固定管板的设计计算规则。

UHX篇API660ISO 16812 没有具体参数规定,体现用户对换热器的要求。

(1)GB 151中1.2:超出上述参数范围的换热器也可参照本标准进行设计与制造。

(2)TEMARCB-1.11 规定这些参数的意图是限定壳壁最厚约为3(76mm)、双头螺栓的最大直径为4″(102mm)。

是对换热器制造商的要求。

(3)上述各标准,均适用于固定、U形、浮头、填函式换热器。

(4)TEMA将换热器按使用场所分为三级,“R”---用于石油及一般工艺过程的严格要求场合;“C”---用于工业及一般工艺过程的中等要求场合;“B”---用于化工过程场合标准限定最大设计参数范围是为了避免过于笨重的、结构上的不合理设计。

对于超出上述参数范围的换热器,特别是工程中可能遇到的中、低压大直径(超过DN2600mm)换热器,作为设备整体在结构尺寸合理设计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应用标准给出的设计原则。

对于管壳式换热器的关键零部件管板的设计计算,GB 151对管板进行了尽可能详尽的力学分析,从本质上讲可以认为就是一种分析设计方法,只是为了能够利用图表公式进行计算在公式推导过程中作了某些简化和结构参数的限定,完全可以用于更大设计参数的管板设计。

仅对管板等个别零部件进行应力分析计算并不等于对换热器进行“应力分析设计”。

管壳式换热器培训讲义

管壳式换热器培训讲义

管壳式换热器Tubular Hat Echangers一.基本知识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U 形管式换热器;釜式重沸器;填料函式换热器。

3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固定管板换热器的具体结构,见GB151中P5上的图2。

1)固定管板换热器的主要特点:结构简单、紧凑、没有壳程密封的问题,而且往往是管板兼作法兰。

其适用于:管、壳程温差较大,但压力不高的场合(因为温差大,要加膨胀节,而膨胀节耐压能力差;管、壳程温差不大,而压力较高的场合;壳程无法机械清洗,故要求壳程介质干净;或虽会结垢,但通过化学清而能去除的场合;布管多,锻件少,一次性投资低;但不可更换管束,整台设备往往由换热管损坏而更换,故设备运行周期短。

2)用压力和温度的限制:由于换热管、管板和壳体焊在一起,故换热管与壳体间的金属壁温差引起的温差应力是其致命的弱点,因为在固定管板换热器的管板温差应力计算中,要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校核:(1)按有温差的各种工况算出的壳体轴向应力σc;(2)换热管轴向应力σt;(3)换热管与管板之间连接拉脱力q。

上述三项中有一项不能满足强度条件时,就需设置膨胀节。

根据工程经验,当壳体与换热管金属温差(注意不是介质温差)高于50℃时一般应设置膨胀节,而GB16749《压力容器用波形膨胀节》规定最高使用压力为6.4MPa,再高要用带加强装置的Ω型膨胀节。

故带膨胀节的固定管板换热器使用压力不高,而且结构设计和制造也趋于复杂。

在壁温差很小无需考虑温差应力时,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也有使用在很高压力的场合,此时往往管板与管箱或管板与壳体做成整体型式,或者管板、管箱(头盖)和壳体三者成为一个整体,如大化肥中的高压甲铵冷凝器的管程压力为15.8MPa ,但一般高压用得比较少,而低压力、大直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用得很广泛。

4 浮头式换热器浮头换热器的具体结构,见GB151中P5上的图1。

1)浮头换热器的主要特点:可抽式管束,当换热管为正方形或转角正方形排列时,管束可抽出进行管间机械清洗,适用于壳程易结焦及堵塞的工况;一端管板夹持,一端内浮头型式可自由浮动,故无需考虑温差应力,可用于大温差的场合;浮头结构复杂,影响排管数,加之处于壳程介质内的浮头密封面操作中发生泄漏时很难采取措施;压力试验时的试压胎具复杂。

GB151-1999换热器培训教材

GB151-1999换热器培训教材
经圆整后的计算换热面积。
7.换热器型号表示法 [3.10]
DN pt A LN Nt
ps
d Ns
Ⅰ或Ⅱ
采用碳素钢、低合金钢冷拔钢管做换热管时, 其管束分为Ⅰ、Ⅱ两级; Ⅰ级管束——采用较高级、高级冷拔钢管; Ⅱ级管束——采用普通级冷拔钢管
管/壳程数,单壳程时只写 Nt LN-换热管公称长度(m),d-换热管外径(mm),当采用Al、 Cu、Ti换热管时,应在 LN/d 后面加材料符号,如 LN/dCu
压力。
(1)同时受管、壳程压力作用的元件(主要 是管板)
a)真空换热器非真空侧应为两侧计算压力 之和。
b)非真空换热器应为管壳程计算压力中较 大值。
c)非真空换热器当管、壳程的压力较大 时,为减薄受压元件的厚度,可按压差 设计。按压差设计的换热器在工艺操作 系统中必须具有保证管、壳程同时升、 降压的切实措施,设计压差取值应不小 于实际操作时规定的升、降压过程中管、 壳程的最大压差及液压试验过程中管、 壳程的最大压差,同时应提出压力试验 时升、降压的具体要求(步进程序)。
4.不适用范围 [1.4]
(1)直接火焰加热的换热器及废热锅炉; (2)受核辐射的换热器; (3)要求作疲劳分析的换热器; (4)已有其他行业标准管辖的换热器。
5.公称长度 [3.8]
(1)换热管为直管时,取直管长度; (2)换热管为U形管时,取U形管的直管段 长度。
6.换热面积 [3.7]
1.6
25
此型号表示:两端均为封头管箱、4管 程、单壳程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公称直径 为800mm,管程设计压力为2.5MPa,壳程 设 计 压 力 为 1.6MPa , 公 称 换 热 面 积 为 200mm2,碳素钢较高级冷拔换热管外径为 25mm,管长为9m。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第1号修改单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第1号修改单

7
H112
>12.5~25.0 60
25 15 15 14 14 13 11 10 8
6
>25.0~80.0 55
15 10 10 10 10 9 8 7 6
5
O
60
20 13 13 13 13 12 11 10 8
6
10.0(80.0)
>4.5~6.5 85
45 21 21 20 20 18 16 13 12
钛管在下列设计温度( )下的许用应力 MPa
-269 ~
b
r0.2
40 75 100 125 150 175 200 225 250 275 300 20
280 170 93 93 81 75 69 62 55 48 43 38 35 31
370 250 123 123 113 105 97 89 83 77 70 62 55 51
表 D2
标准
牌号
厚度 mm
TA0 10
TA1, TA9
GB/T3621 TA2
25
TA3
10 TA10
注:
常温强度指标 MPa
钛板在下列设计温度( )下的许用应力 MPa
-269 ~
b
r0.2
40 75 100 125 150 175 200 225 250 275 300 20
280 170 93 93 81 75 69 62 55 48 43 38 35 31
370 250 123 123 113 105 97 89 83 77 70 62 55 51
440 320 147 147 132 121 111 100 92 83 76 69 65 60
540 410 180 180 161 148 135 122 112 102 94 85 80 74

管壳式换热器 GB151讲义

管壳式换热器 GB151讲义

管壳式换热器 GB151-1999一.适用范围1.型式固定——P t 、P S 大,△t 小 浮头、U 形——P t 大,△t 大一般不用于MPa P D 5.2>,易燃爆,有毒,易挥发和贵重介质。

结构型式:外填料函式、滑动管板填料函、双填料函式(径向双道)2.参数41075.1,35,2600X PN DN MPa P mm D N N ≤⨯≤≤。

参数超出时参照执行。

D N :板卷按内径,管制按外径。

3.管束精度等级——仅对CS ,LAS 冷拔换热管Ⅰ级——采用较高级,高级精度(通常用于无相变和易产生振动的场合)Ⅱ级——采用普通级精度 (通常用于再沸,冷凝和无振动场合)不同精度等级管束在换热器设计中涉及管板管孔,折流板管孔的加工公差。

GB13296不锈钢换热管,一种精度,相当Ⅰ级;有色金属按相应标准。

4.不适用范围受直接火焰加热、受核辐射、要求疲劳分析、已有其它行业标准(制冷、造纸等)P D<0.1MPa或真空度<0.02MPa+二.引用标准1.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监察范围,类别划分*等按管、壳程的各自条件划类,以其中类别高的为准,制造技术可分别要求。

壳程容积不扣除换热管占据容积计,管程容积=管箱容积+换热管内部容积。

壳程容积=内径截面积X管板内侧间长度。

2.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设计界限、载荷、材料及许用应力、各受压元件的结构和强度计算。

3.有关材料标准。

管材、板材、锻件等4.有关零部件标准。

封头、法兰(容器法兰、管法兰)紧固件、垫片、膨胀节、支座等三.设计参数1.有关定义同GB1502.设计压力Mpa分别按管、壳程设计压力,并取最苛刻的压力组合(一侧为零或真空)。

管板压差设计仅适用确能保证管、壳程同时升降压,如1)自换热 2)Pt P s均较高,操作又能绝对保证同时升降压。

3.设计温度℃0℃以上,设计温度≥最高金属温度。

0℃以下,设计温度≤最低金属温度。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 勘误表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 勘误表

66
倒9左
A1 = A − nπDi2 / 4
A1 = A − nπd 2 / 4
68
图 33
b≤25
b≥25
δ ≤25
δ >25
表 44
≥2300~<2600
≥2300~≤2600
图 41、42 d
do
75 图 41(a)
76
表 45
d
78
图 46
图 46
8
b、b1、b2、bn
80 图 50
do (a)
94
图 65(b) (浮头法兰)
l2
100
18
壳体开孔补强应采用……
114
式(E11) 等号右 侧矩阵右下角
α n−1
αn−2
α2
α1
142
G1.1
图 H1 为……
143 图 G2(b) p≤4MPa
表 H1 压力栏 1.5
1.……;
145
2.……;
表 H1 的注
3.……; 4.……。
147
倒3
接管外径
5.2.2 a) …应不小于按管内直径的 1/3;
…应不小于接管内直径的 1/3;
26
5.6.6.2 b)
分程隔板槽的宽度为:碳钢 12mm, 不锈钢 11mm;
分程隔板槽的宽度按图 9 确定;
右倒 4
K~f = πKf′ / 4Kt
63
右倒 5 前增加
K~f = πKf / 4K t Kf = Kf′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勘误表



8
图 7 右 N 与 C 相似的固定管板结构
10

管壳式换热器标准的一些常见问题

管壳式换热器标准的一些常见问题

管壳式换热器标准的一些常见问题换热器-1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的适用范围是什么?答:1.适用于固定管板式、浮头式、U形管式和填料函式换热器。

2.适用的参数为:公称直径DN ≤2600mm;公称压力PN ≤35MPa;且公称直径(mm)和公称压力(MPa)的乘积不大于1.75×104。

换热器-2 对于管、壳程设计压力均为内压的管壳式换热器,其受压元件在什么情况下可按压差设计?还应考虑什么问题?答:对于同时受管、壳程内压作用的元件,仅在能保证管、壳程同时升、降压时,才可以按压差设计。

压差的取值还应考虑在压力试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最大压差值,同时设计者应提出压力试验的步进程序。

换热器-3 试述管壳式换热器中管、壳程设计温度与管壁、壳壁温度的差异及作用。

答:管、壳程设计温度分别为管程管箱和壳程壳体的设计温度,是对应于管、壳程设计压力分别设定的管、壳程受压元件金属温度(沿元件金属横截面的温度平均值)的最高值或最低值。

用于确定元件材料的许用应力。

管壁、壳壁温度分别为沿长度平均的换热管、壳程圆筒金属温度,分别是传热过程中形成的换热管、壳程圆筒金属温度沿长度方向的平均值。

用于计算壳程圆筒与换热管的热膨胀差在管板、换热管和壳程圆筒中引起的应力。

这两组温度不仅定义、性质和作用不同,而且数值上也会有较大差异,因此,在计算时一定要注意,不可混用。

换热器-4 管壳式换热器中同时受管、壳程温度作用的元件的设计温度如何确定?答:管壳式换热器中同时受管、壳程温度作用的元件的设计温度可按金属温度确定,也可取较高侧的设计温度。

换热器-5 管壳式换热器主要元件腐蚀裕量的考虑原则是什么?答:管壳式换热器主要元件腐蚀裕量的考虑原则:a)管板、浮头法兰、球冠形封头和钩圈两面均应考虑腐蚀裕量;b)平盖、凸形封头、管箱和圆筒的内表面应考虑腐蚀裕量;c)管板和平盖上开槽时,可把高出隔板槽底面的金属作为腐蚀裕量,但当腐蚀裕量大于槽深时,还应加上两者的差值;d)压力容器法兰和管法兰的内直径面上应考虑腐蚀裕量;e)换热管不考虑腐蚀裕量;f)拉杆、定距管、折流板和支持板等非受压元件,一般不考虑腐蚀裕量。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宣贯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宣贯
15
三.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
3总则(参见GB150)

与GB150相同的内容略去,只介绍换热 器因有管、壳程而造成的特殊要求。
16
三.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
注意 GB151《管壳式换热器》分类与GB150一样,是遵循“容 规”的规定,但因其是二腔容器(管程和壳程),故分类、 设计与制造应遵守下列规定: a) 二腔应分别按各腔的设计参数进行划类,并分别提相应 的设计、制造、检验与验收的要求; b) 换热器总类别,应以两腔中高的类别确定; c) 换热器的机械设计 按照管、壳程不同的类别分别进行设 计时,对同时受管、壳程介质作用的受压元件及用同一螺柱 连接的管、壳程法兰,应给予特别的考虑。

6
二.国内换热器及相关标准概况


产品标准
1)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 2)JB/T4751《螺旋扳式换热器》 3)NB/T 47004-2009 (JB/T4752)《板式换热器》 4)NB/T 47005-2009 (JB/T4753)《板式蒸发装置》 5)NB/T 47006-2009 (JB/T4757)《铝制板翅式换热器》 6)JB/T4758《空冷式换热器》(即将出版,改行标) 7)HG/T2650《钢制管式换热器》(单套管换热器) 8)SH/T3119《石油化工钢制套管式换热器设计规范》(单、 多套管)

TEMA标准在其适用参数后面有如下说明: “规定这 些参数的目的是限定壳壁最厚约为3英尺寸(76mm)和双 头螺栓的直径最大为4英寸(102mm)”。 无论是TEMA还是GB151限制这些参数的目的是避免 因采用常规设计趋于保守,而造成过大的浪费;这就是说超 出这些参数范围,可采用更为精确更省材料的应力分析设计 方法来进行设计,但分析设计及其对材料、制造、检验的高 要求,使得如何确定使用常规与分析设计的界限成为很大的 难题,一般可用经济性杠杆作评判标准。

gb151-1999讲义管壳式换热器

gb151-1999讲义管壳式换热器

管壳式换热器GB151-1999一.适用范围1.型式固定——P t、P S大,△t小浮头、U形——P t大,△t大P D5.2,易燃爆,有毒,易挥发和贵重介质。

一般不用于MPa结构型式:外填料函式、滑动管板填料函、双填料函式(径向双道)2.参数4MPaDNPD。

参数超出时参照执行。

mmPN752600X.110,35,NND N:板卷按内径,管制按外径。

3.管束精度等级——仅对CS,LAS冷拔换热管Ⅰ级——采用较高级,高级精度(通常用于无相变和易产生振动的场合)Ⅱ级——采用普通级精度(通常用于再沸,冷凝和无振动场合)不同精度等级管束在换热器设计中涉及管板管孔,折流板管孔的加工公差。

GB13296不锈钢换热管,一种精度,相当Ⅰ级;有色金属按相应标准。

4.不适用范围受直接火焰加热、受核辐射、要求疲劳分析、已有其它行业标准(制冷、造纸等)P D<0.1MPa或真空度<0.02MPa+二.引用标准1.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监察范围,类别划分等按管、壳程的各自条件划类,以其中类别高的为准,制造技术可分别要求。

壳程容积不扣除换热管占据容积计,管程容积=管箱容积+换热管内部容积。

壳程容积=内径截面积X管板内侧间长度。

2.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设计界限、载荷、材料及许用应力、各受压元件的结构和强度计算。

3.有关材料标准。

管材、板材、锻件等4.有关零部件标准。

封头、法兰(容器法兰、管法兰)紧固件、垫片、膨胀节、支座等三.设计参数1.有关定义同GB1502.设计压力Mpa分别按管、壳程设计压力,并取最苛刻的压力组合(一侧为零或真空)。

管板压差设计仅适用确能保证管、壳程同时升降压,如1)自换热 2)P t P s 均较高,操作又能绝对保证同时升降压。

3.设计温度℃0℃以上,设计温度最高金属温度。

0℃以下,设计温度最低金属温度。

(一般可参照HG20580《设计基础》)材料允许使用温度)≧(元件表面温度算用最高部位温度,强度计壳程元件平均温度壳程元件厚度截面金属管程元件平均温度管程元件厚度截面金属t t ][][固定管板式温差可不计环境温度壳材线胀系数温壳程筒体沿全长平均壁按附录F确定管材线胀系数换热管沿全长平均壁温S t 应力计算用*对气-气或液-液可近似取管、壳程介质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管壳式换热器标准的一些常见问题

管壳式换热器标准的一些常见问题

管壳式换热器标准的一些常见问题换热器-1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的适用范围是什么?答:1.适用于固定管板式、浮头式、U形管式和填料函式换热器。

2.适用的参数为:公称直径DN ≤2600mm;公称压力PN ≤35MPa;且公称直径(mm)和公称压力(MPa)的乘积不大于1.75×104。

换热器-2 对于管、壳程设计压力均为内压的管壳式换热器,其受压元件在什么情况下可按压差设计?还应考虑什么问题?答:对于同时受管、壳程内压作用的元件,仅在能保证管、壳程同时升、降压时,才可以按压差设计。

压差的取值还应考虑在压力试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最大压差值,同时设计者应提出压力试验的步进程序。

换热器-3 试述管壳式换热器中管、壳程设计温度与管壁、壳壁温度的差异及作用。

答:管、壳程设计温度分别为管程管箱和壳程壳体的设计温度,是对应于管、壳程设计压力分别设定的管、壳程受压元件金属温度(沿元件金属横截面的温度平均值)的最高值或最低值。

用于确定元件材料的许用应力。

管壁、壳壁温度分别为沿长度平均的换热管、壳程圆筒金属温度,分别是传热过程中形成的换热管、壳程圆筒金属温度沿长度方向的平均值。

用于计算壳程圆筒与换热管的热膨胀差在管板、换热管和壳程圆筒中引起的应力。

这两组温度不仅定义、性质和作用不同,而且数值上也会有较大差异,因此,在计算时一定要注意,不可混用。

换热器-4 管壳式换热器中同时受管、壳程温度作用的元件的设计温度如何确定?答:管壳式换热器中同时受管、壳程温度作用的元件的设计温度可按金属温度确定,也可取较高侧的设计温度。

换热器-5 管壳式换热器主要元件腐蚀裕量的考虑原则是什么?答:管壳式换热器主要元件腐蚀裕量的考虑原则:a)管板、浮头法兰、球冠形封头和钩圈两面均应考虑腐蚀裕量;b)平盖、凸形封头、管箱和圆筒的内表面应考虑腐蚀裕量;c)管板和平盖上开槽时,可把高出隔板槽底面的金属作为腐蚀裕量,但当腐蚀裕量大于槽深时,还应加上两者的差值;d)压力容器法兰和管法兰的内直径面上应考虑腐蚀裕量;e)换热管不考虑腐蚀裕量;f)拉杆、定距管、折流板和支持板等非受压元件,一般不考虑腐蚀裕量。

GB151-1999换热器培训教材

GB151-1999换热器培训教材
级管束采用普通级冷拔钢管ln换热管公称长度md换热管外径mm当采用alcuti换热管时应在lnd后面加材料符号如lndcu公称换热面积m公称直径mm对于釜式重沸器用分数表示分子为管箱内直径分母为圆筒内直径管壳程设计压力mpa压力相等时只写第一个字母代表前端管箱型式第二个字母代表壳体型式第三个字母代表后端结构形式换热器主要部件的分类与代号例如
控制的目的是避免在常规篇设计中引 起的过厚的壳体壁厚和过大的螺栓直径 而 造 成 的 保 守 。 TEMA 标 准 中 限 制 壁 厚 ≤ 3″ ( 75mm ) , 螺 栓 直 径 ≤ 4″ (102mm)。
4.不适用范围 [1.4]
(1)直接火焰加热的换热器及废热锅炉; (2)受核辐射的换热器; (3)要求作疲劳分析的换热器; (4)已有其他行业标准管辖的换热器。
7.换热器型号表示法 [3.10]
pt LN Nt DN A Ⅰ 或Ⅱ ps d Ns
采用碳素钢、低合金钢冷拔钢管做换热管时, 其管束分为Ⅰ、Ⅱ两级; Ⅰ级管束——采用较高级、高级冷拔钢管; Ⅱ级管束——采用普通级冷拔钢管
管/壳程数,单壳程时只写 Nt LN-换热管公称长度(m),d-换热管外径(mm),当采用Al、 Cu、Ti换热管时,应在 LN/d 后面加材料符号,如 LN/dCu 公称换热面积(m2) 管/壳程设计压力(MPa),压力相等时只写
6 2.AEM 800 1.6 150 Cu 4 22
此型号表示:前端均为平盖管箱、后 端为封头管箱、4管程、单壳程固定管板 式换热器,公称直径为800mm,管壳程设 计 压 力 均 为 1.6MPa , 公 称 换 热 面 积 为 150mm2,铜换热管外径为 22m ,管长为 6m 。
3.适用范围

GB151-1999换热器培训教材

GB151-1999换热器培训教材

pt
公称直径(mm),对于釜式重沸器用分数表示,分子为管箱内直径,分母为圆筒内直径 第一个字母代表前端管箱型式 第二个字母代表壳体型式 第三个字母代表后端结构形式
换热器主要部件的分类与代号
2.5 9 200 4I 例如:1. BEM 800 1.6 25
此型号表示:两端均为封头管箱、 4 管 程、单壳程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公称直径 为 800mm ,管程设计压力为 2.5MPa ,壳程 设 计 压 力 为 1.6MPa , 公 称 换 热 面 积 为 200mm2,碳素钢较高级冷拔换热管外径为 25mm,管长为9m。
2.最小厚度
应考虑最小厚度的元件有: (1)管程圆筒——按公称直径、材料和换 热器型式确定。[5.3.2] (2)壳程圆筒——按公称直径、材料和换 热器型式确定。[5.3.2] (3)分程隔板——按公称直径和材料确定。 [5.2.3.1]
(4)管板——按管板与换热管连接方式、 介质、换热管直径确定:[5.6.2] a)与换热管焊接时,应满足结构设计和 制造的要求,且不小于12mm; b)与换热管胀接时,按如下规定: 1)用于易燃、易爆以及有毒介质等场合, 不应小于换热管的外径(do); 2)用于一般场合时,应符合如下要求: do≤25mm时, δ min≥0.75 do ; 25<do<50mm时, δ min≥0.70 do ; do≥50mm时, δ min≥0.60 do 。
7.换热器型号表示法 [3.10]
pt LN Nt DN A Ⅰ 或Ⅱ ps d Ns
采用碳素钢、低合金钢冷拔钢管做换热管时, 其管束分为Ⅰ、Ⅱ两级; Ⅰ级管束——采用较高级、高级冷拔钢管; Ⅱ级管束——采用普通级冷拔钢管
管/壳程数,单壳程时只写 Nt LN-换热管公称长度(m),d-换热管外径(mm),当采用Al、 Cu、Ti换热管时,应在 LN/d 后面加材料符号,如 LN/dCu 公称换热面积(m2) 管/壳程设计压力(MPa),压力相等时只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壳式换热器 GB151-1999一.适用范围 1.型式固定——P t 、P S 大,△t 小浮头、U 形——P t 大,△t 大*一般不用于MPa P D 5.2>,易燃爆,有毒,易挥发和贵重介质。

结构型式:外填料函式、滑动管板填料函、双填料函式(径向双道) 2.参数41075.1,35,2600X PN DN MPa P mm D N N ≤⨯≤≤。

参数超出时参照执行。

D N :板卷按内径,管制按外径。

3.管束精度等级——仅对CS ,LAS 冷拔换热管Ⅰ级——采用较高级,高级精度(通常用于无相变和易产生振动的场合) Ⅱ级——采用普通级精度 (通常用于再沸,冷凝和无振动场合) 不同精度等级管束在换热器设计中涉及管板管孔,折流板管孔的加工公差。

GB13296不锈钢换热管,一种精度,相当Ⅰ级;有色金属按相应标准。

4.不适用范围受直接火焰加热、受核辐射、要求疲劳分析、已有其它行业标准(制冷、造纸等)P D <0.1MPa 或真空度<0.02MPa+二.引用标准1.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监察范围,类别划分*等*按管、壳程的各自条件划类,以其中类别高的为准,制造技术可分别要求。

*壳程容积不扣除换热管占据容积计,管程容积=管箱容积+换热管内部容积。

壳程容积=内径截面积X管板内侧间长度。

2.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设计界限、载荷、材料及许用应力、各受压元件的结构和强度计算。

3.有关材料标准。

管材、板材、锻件等4.有关零部件标准。

封头、法兰(容器法兰、管法兰)紧固件、垫片、膨胀节、支座等三.设计参数1.有关定义同GB1502.设计压力Mpa分别按管、壳程设计压力,并取最苛刻的压力组合(一侧为零或真空)。

管板压差设计仅适用确能保证管、壳程同时升降压,如1)自换热 2)Pt P s均较高,操作又能绝对保证同时升降压。

3.设计温度℃0℃以上,设计温度≥最高金属温度。

0℃以下,设计温度≤最低金属温度。

(一般可参照HG20580《设计基础》)材料允许使用温度)≯(元件表面温度算用最高部位温度,强度计壳程元件平均温度壳程元件厚度截面金属管程元件平均温度管程元件厚度截面金属⎭⎬⎫--t t ][][σσ()()固定管板式温差可不计环境温度壳材线胀系数温壳程筒体沿全长平均壁按附录F确定管材线胀系数换热管沿全长平均壁温⎪⎭⎪⎬⎫**-*-St αα 应力计算用* 对气-气或液-液可近似取管、壳程介质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其它按ch cm h m t t T t αααα++=估算。

** 可近似取壳程介质平均温度。

外有保温或流体温度近似等于环境温度 4.腐蚀裕量C 2(仅对管,壳程均匀腐蚀)2压缩空气、水蒸汽、水对CS 、LAS ≮1mm,双面考虑的元件——管板、浮头法兰、浮头盖、钩圈,管板、平盖的槽深作C 2或加差值。

(槽深与C 2取大值)不另考虑C 2的元件——换热管*、拉杆、定距管、折流板、支持板等。

*流动性较好腐蚀相对轻,换热元件要求给热系数α小,管头胀接不宜过厚。

5.许用应力CS 、LAS 、SS 按GB150, 有色金属按GB151附录D 。

铝、铜及其合金 n b =4、n s =1.5 钛及其合金 n b =3、n s =1.5复合板结合率≥B2级,可计入复层 ][]][[212211··δδδσδσσ++=t t t6.焊接接头系数CS 、LAS 、SS 按GB150, 有色金属按GB151附录D ,管板——圆筒环向接头,用氩弧焊打底或有垫板焊接Φ=0.6。

7.换热面积 m 2管束外表面积 d •πn Le O ••,L e ——管板内侧有效长度。

U 形管一般不包括弯管段面积。

8.换热器公称长度 m⎩⎨⎧.,形管的直管段长度直管的全长度换热管长度U 9.压力试验、气密试验气密试验常用于易燃、极度、高度毒性介质或管、壳介质互漏时会有严重危害(例如加重腐蚀、引起爆炸、影响产品质量、催化剂中毒、吸附剂粉化等)。

试验压力值同GB150管板按压差设计时,须规定管、壳程升、降压的具体压差值,⎪⎩⎪⎨⎧Φ≤->氨渗漏试验壳程自身水压试验后增(便于查管头连接),壁厚不扣除壳程校核壳程适用压差不大条件,且提高壳程试验压力时试29.0C p p s s t σσ A 法: 100%NH 3,2~3KPaB 法: 10~30%,NH 3,0.15~1.0MpaC 法: 1% NH 3,1~1.05PD 四.材料1. CS 、LAS 、SS 按GB1502.有色金属按GB151附录D1) 铝和铝合金≤8Mpa ,-269~200℃,对>65℃不宜用含Mg>3%的Al-Mg 合金*, 2) 铜和铜合金 纯铜≤150℃,铜合金≤200℃ 3) 钛和钛合金 纯钛≤300℃,钛合金≤350℃*Mg 在Al 中的室温溶解度0.34%,极限溶解度14.9%,Mg 含量较高,会在晶间析出β相(Mg 2Al 3, Mg 8Al 5),在某些介质中会产生应力腐蚀敏感性,只有在65℃以下不会产生。

析出相过多也会降低冲击韧性。

3.锻件1) 带凸肩与圆筒或管箱对接焊的管板, 2) 厚度>60mm 的管板, 3) 形状复杂的管板 4) 锻件级别≥Ⅱ级。

4.复合材料1) 筒体、封头复合板(轧制、爆炸复合)2) 管板、平盖复合或堆焊,堆焊分2层,第1层打底后热处理.3) 轧制复合不锈钢管板Ⅰ级,平盖Ⅲ级, 爆炸复合管板≥B1级,平盖B3级。

(贴合率与剪切强度指标不同) 5.换热管通常用无缝管,附录C 的SS 有缝管用于PD ≤6.4Mpa ,非极度危害介质,并考虑接头系数0.85。

五.设计 1.管箱1) 管箱深度a) 轴向开孔 开孔中心处最小深度≥31d ib) 侧向开孔 满足元件焊接距离要求 c) 对多管程管箱、相邻两程之间最小流通面积≥每程换热管流通面积的1.3倍2) 平盖厚度(用于平盖管箱)a) 无分程隔板(强度条件) 操作时 Φ=tC GKP D ][1σδ 37.13.0GC D P WLGK += 预紧时 Φ'=t C G P K D ][2σδ 37.1GC D P WLGK =' b) 有分程隔板(含刚度条件)3/133)]][5.00435.0([G G b t b C G G D L A P EY D D σδ+= 中心扰度Y : DN ≤600 Y=0.75DN>600 Y=800DN(mm )最终取1δ、2δ、3δ中之大值3) 分程隔板a) 分程原则 ——每程换热管数大致相等,——隔板槽形状简单,容易加工,——密封面长度较短(计算隔板槽面积时,包括未被换热管支承的面积——槽两测) b) 常用分程形式c) 最小厚度DNδmin mm CS 、LAS SS≤60086>600~≤1200108>1200~≤20001410>2000~≤26001410压差大时按(式12)进行计算 []tPB b σδ5.1∆= B :尺寸系数—与隔板结构尺寸有关叠式局部应力;以及P T>P s时,壳侧试压值要提高δmin (CS、LAS) mmDN400~≤700>700~≤1000>1000~≤1500>1500~≤2000>2000~≤2600浮头、U形810121416固定68101214* 表中含1mm C2值,当设计C2>1mm 时,增加差值。

δmin (SS) mmDNδmin3)制造要求 e≤0.5%DN,且DN≤1200 e≯5,DN>1200 e≯7;周长10-+ 内表面焊缝磨平。

直线度L/1000且L ≤6000 ≯4.5,L>6000 ≯83.接管1) 与圆筒内表面齐平 2) 径向或轴向设置3) T D ≥300℃,用带颈对焊法兰,4) 高点排气,低点排液,DN ≥20(或螺塞)4.换热管(GB/T8163流体输送,GB9948石油裂解,GB13296锅炉、换热器S.S.无缝管)1) 公称长度(m )1.0,1.5,2.0,2.5,3.0,4.5,6.0,7.5,9.0,12.0(有利于提高管材利用率)2) 规格 按各自材料标准(见表10),其中CS ,LAS ,SS 常用规格: (d 0)14,19,25,32,38,45,573) 偏差分Ⅰ、Ⅱ级精度,SS 均相当Ⅰ级精度 4) U 形管a) 弯曲半径 R ≮2d 0(R ——管中心半径) 10121416192022253032353845505557Rmin 202430324040455060657076901001101150db) 弯前最小δmin )41(min 01Rd +≥δδ 1δ——直管计δ R ——弯曲半径(指到管中心)0d ——管外径 c) 弯后圆度偏差≯10% 0d ,R<2.5 0d 的可15% 0dd) 热处理 对有应力腐蚀且冷弯,则弯管段+150mm 直段:CS 、 LAS ——消应处理;SS 商定方法;有色金属一般不做5) 长度拼接a) 不允许拼接的图样要注明, b) 允许拼接的相关要求: ——焊接工艺评定——接头数,直管1条,U 形管2条,最短300mm ,弯管段+50mm 直段内无接头——坡口机械加工,错边量e<0.15δ,且≤0.5mm ,直线度不影响穿管 ——接头数10%作XT ——逐根液压试验 P T =2P D ——通球检查球径(mm )5.管板1)有效厚度a)整板 ⎩⎨⎧-⎩⎨⎧-=槽壳壳槽管管t C t C n e 22max max δδa) 整板 复合板 复合质量符合要求时,计入212][][δσσδδ⨯=tt e 的当量复 2) 最小厚度(不含C2),与计算厚度比较取大值 a)胀接 ——易燃易爆,有毒介质 0m in d ≮δ——一般场合 250≤d 075.0min d ≥δ 50250<<d 070.0min d ≥δ 500>d 060.0min d ≥δ b) 焊接 满足结构设计和制造要求,但≮12mm c)复合板 复δ≮3mm ,且表层2mm 理化性能达标——焊接连接换热管复δ≮10mm ,且表层8mm 理化性能达标——胀接连接换热管 3) 拼接a) 全焊透接头b) 100%XT-Ⅱ或UT-Ⅰ c) PWHT (SS 除外) 4) 堆焊a) 基层表面检测Ⅱ级b) 不允许管桥间补焊堆焊法c) 分层堆焊,保证最小有效层厚度——带级堆焊,2层,每层4mm , ——手工堆焊,分区、对称、同时——表面机加工 5) 布管a) 排列形式(流向垂直于折流板缺口边) b) 中心距 ≮1.25d 0 10121416192022253032353845505557S 13~14161922252628323840444857647072Sn 283032353840424450525660687678800d Sn —分程隔板两侧相邻管中距离 c) 布管限定圆——固定管板、U 形管板 最外层换热管外壁至圆筒内壁距b 3=0.25d 0,且≮8mm——浮头管板 Di-2(b1+b2+b)b1—浮头管板与圆筒间隙 b2—密封垫片台阶宽b —台阶与换热管外壁距离6) 管孔d0 16 14 19 25 32 38 45 57管孔d(Ⅰ) 16.25 14.25 19.25 25.25 32.35 38.4 45.4 57.55 CS ,LAS ,SS 15.00+ 20.00+ 25.00+ 管孔d(Ⅱ) 14.40 16.40 19.40 25.40 32.50 38.5 45.5 57.70 CS ,LAS 15.00+ 20.00+ 30.00+ 40.00+ b) 有色金属管不分级(详见GB151表18~表21)≈I 级范围 7) 孔桥宽度出钻一侧管板表面,相邻两管孔之间的实际桥宽,由钻头偏移量引起,偏移量随管板厚度增大而增大,孔桥宽相应减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