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人称代词

合集下载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又叫“自称”。

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字。

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例:1、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

”《郑人买履》——已经拿到了鞋子,竟然说:“ 我忘记了拿尺码。

”“吾”用于句首,作主语,代替“我”。

2、吾知子所以距我也,吾不言。

《公输》——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来对付我,但我不说。

“我”用于句末,代替说话之人,作宾语。

3、余闻而愈悲。

《捕蛇者说》——我越听越觉得悲伤。

“余”用于句首,代替听话之人,也就是柳宗元,作主语。

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集中在洞庭湖上。

“予”字用于句首,代替“我”,作主语。

5、朕乃天子,说话岂能儿戏?——我乃一国之君,说话岂能反悔?“朕”便是皇帝的自称“我”。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

“孤”字用于句首,代替刘备,作主语。

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7、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尔”字用于句首,用来称代卖油老人,译为“你”,作主语。

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你的思想顽固啊,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汝”字用于句首,用来指代“智叟”译为“你”,作主语。

9、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都明白了吗?”“女”字用于句中,又在动词“诲”之后,作“诲”的宾语。

代替“仲由”,译为“你”。

10、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个被雇佣给别人耕田的的人,怎么会富贵呢?“若”用于句首,用来称代陈涉。

相当于“你”。

1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乃翁。

陆游《示儿》——大王的军队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时不要忘了把这个喜讯禀告给你的父亲。

句中的“乃”就是代词,“你的”。

12、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爹爹回来时,一定会跟你算账的。

文言文人称代词归纳

文言文人称代词归纳

文言文人称代词归纳第一人称代词1.吾1.原文例句: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2.注释:“吾” 在句中作主语,意思是“我”。

“吾日三省吾身” 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3.译文: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2.我1.原文例句:我非生而知之者。

(《论语・述而》)2.注释:“我” 作主语,意为“我”,表示自己。

“我非生而知之者” 意思是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

3.译文: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

3.余1.原文例句:余幼时即嗜学。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2.注释:“余” 作主语,是“我” 的意思。

“余幼时即嗜学”是说我小时候就非常爱好学习。

3.译文:我小时候就特别爱好学习。

4.予1.原文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2.注释:“予” 作主语,为“我” 的意思。

这句话是说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

3.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第二人称代词5.汝1.原文例句:汝亦知射乎?(欧阳修《卖油翁》)2.注释:“汝” 作主语,是“你” 的意思,用于称呼对方。

这句话是说你也懂得射箭吗?3.译文:你也知道射箭吗?6.尔1.原文例句:尔安敢轻吾射!(欧阳修《卖油翁》)2.注释:“尔” 作主语,意思是“你”,带有质问的语气。

这句话是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箭技术!3.译文: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箭本领!7.若1.原文例句: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司马迁《陈涉世家》)2.注释:“若” 作主语,为“你” 的意思。

这句话是说你是被雇佣耕地的,哪来的富贵呢?3.译文:你是给人家当雇工的,哪里会富贵呢?8.乃1.原文例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2.注释:“乃” 作定语,意思是“你的”。

“乃翁” 即你的父亲。

这句话是说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收复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

3.译文:在家里祭祀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

第三人称代词9.之1.原文例句: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2.注释:“之” 作宾语,指代“其子”,是“他(孩子)” 的意思。

古汉语通论(十)人称代词

古汉语通论(十)人称代词

“所 ”字词组可以作定语 , 它的后面 还可以再加名词 ,举出人或事物的名称 , 使意义更加具体 。例如:
孔子下 ,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 , 不得与之言 。(论语 ·微子)
③“之 ”和“其 ”虽然同属第三人 称 ,但有时可以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 或第二人称 。例如:
士季曰:“谏而不入 ,则莫之继 也 。会请先 ,不入 ,则子继之 。”
(左传 ·宣公二年)
天子发政於天下之百姓 , 言曰: “闻善而不善 , 皆以告其上 。…… ” (墨子 ·尚同上)
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论语 ·微子)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孟子 ·梁惠王 上)
有时候 ,“者 ”字用在主谓结构的后面组成 一个名词性的词组 。例如《论语 ·雍也》 :“力不 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画 。”
“者 ”字还可以用在数词后面表示几种人 , 几件事情 ,或者几样东西 。例如:
老而无妻曰鳏 ,老而无夫曰寡 ,老而无子曰 独 ,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 ,天下之穷民而无告 者 。(孟子 ·梁惠王下
④有时候 ,“其 ”字不能解作“他 的 ” 、“她的 ” 、“它的 ”, 只能解 作“那 ”、“那样的 ”。这种“其 ” 字是指示代词 。例如: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楯 ,何 如? ”其人弗能应也 。(韩非子 ·难一)
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 道得之 ,不处也 。(论语 ·里仁)
4. 与人称代词相关的两个注意点 ①在上古汉语里 ,人称代词是单复 数同形的 。例如: 邹之群臣曰:“必若此 ,吾将伏 剑而死 。 ”(战国策 ·鲁仲连义不帝秦)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 。(司马迁: 报任 安书)
东野之役於江南也 ,有若不释然者 。 (韩愈: 送孟东野序)
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用得较少 ,有两个 原因: (1)古代汉语省略主语的地方较多 , 而且第三人称代词不用作主语; (2)谦称和 尊称代替了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就是哪些语文学习分享到:1、第一人称:又叫“自称”。

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与“孤”。

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2、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译为“您、您的、您们、您们的”。

3、第三人称:又叫“她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她、她的、她们、她们的”等。

4、关于己称,即“自称”,常用“自、己”二字,均可以译为“自己”的意思。

5、关于“旁称”,亦称为别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译为”别人”、“人家”。

6、关于“尊称”,即对人的礼貌称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阁下”等,一般译为“您老人家,她老人家”的意思。

7、个人在对话中用“贱称”,也叫“谦称”。

一般用“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译为“我”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余)、卬教材例句补例:1、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乎!小子!”(论语·泰伯)啟:通“晵“,视也。

2、《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

”“吾“一般不用作宾语。

但可作前置宾语。

例如:1、今者吾丧我。

(庄子·齐物论)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庄子·秋水)3、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就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4、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5、我胜若,若不吾胜。

(庄子·齐物论)补充:1、“卬”也就是第一人称代词,例如::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诗经·郑风·匏有苦叶)2、先秦时期一般人也可自称“朕”: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第二人称教材例句补例: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古汉语第一册语法_人称代词

古汉语第一册语法_人称代词

提问:“尔”作何种句法成分?
第二人称代词(三)
若 五侯九伯,若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史 记·齐世家》)(注意:《左传》作“女实征 之”。) 吾翁即若翁。(《史记·项羽本纪》) 吾语若。(《庄子·人间世》) 提问:“若”作何种句法成分?
第二人称代词(四)
而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论 语·微子》)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 乃 朕心朕德,惟乃知。 (《尚书·周书·康诰》) 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籍传》) 问题:“而”、“乃”作何种句法成分?
观点四简介(二)
“吾”与“我”的区别: “我”可以称代说话人所在的邦国,“吾”不能; 春秋战国时期称代复数时,“我”只有排除式功 能;“吾”可以用以排除式,也可以用于包括 式。
古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语音联系
第一人称代词 吾 我 予(余) 朕 卬 台 声母 疑母 疑母 余母 定母 疑母 余母 韵部 鱼部 歌部 鱼部 侵部 阳部 之部
例句来源:朱城《先秦“其”作主语考察》,《语言研究》2003年4期。
第三人称代词(三)
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左传·隐公元年》)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左传·僖公三十二 年》)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问题:“之”作何种句法成分?
第三人称代词(四)
复数表达(一)·单复数同形(二)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论语·子张》)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孟 子·梁惠王上》)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 语·为政》)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 之。(《论语·季氏》)
复数表达(二)·集体名词“侪”、“属”等 附加在代词之后

文言文中常见代词举例

文言文中常见代词举例

文言文中常见代词举例
文言文中常见代词举例
一、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
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二、疑问代词
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

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三、指示代词
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

人稱代詞有“吾”“我”“予”(余),“女”(汝)“爾”“若”“而”“乃”,“其”“之”等。

(1)“吾”“我”“予”(余)都屬於第一人稱。

例如:吾日三省吾身。

(論語·學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孟子·梁惠王上)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論語·述而)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

(孟子·梁惠王上)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

(孟子·梁惠王上)啟予足,啟予手。

(論語·泰伯)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

(孟子·公孫丑下)余收爾骨焉!(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

(左傳成公二年)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楚辭·離騷)在上古漢語裏,“我”和“予”(余)可以用作主語、賓語、定語;“吾”可以用作主語、定語,但一般不用作賓語。

《莊子·齊物論》:“今者吾喪我”,這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不能換成“今者我喪吾”或“今者吾喪吾”。

但是這只是位置的關係;如果在否定句裏,賓語放在動詞的前面,卻又可以用“吾”字了。

例如:居則曰:“不吾知也。

”(論語·先進)我勝若,若不吾勝。

(莊子·齊物論)(我勝你,你勝不了我。

)(2)“女”(汝)“爾”“若”“而”“乃”都屬於第二人稱。

例如: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論語·雍也)往之女家。

(孟子·滕文公下)(去到你的家。

指出嫁。

)誨女知之乎?(論語·為政)爾何曾比予於管仲!(孟子·公孫丑上)盍各言爾志?(論語·公冶長)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論語·先進)五侯九伯,若實征之,以夾輔周室。

(史記·齊世家)(左傳作“女實征之”。

)吾翁即若翁。

(史記·項羽本紀)吾語若。

(莊子·人間世)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論語·微子)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古汉语人称代词研究

古汉语人称代词研究

古汉语人称代词研究一、一人称代词:在古汉语中,一人称代词主要有“余”、“吾”、“吾辈”等。

1.“余”:在古代汉语中,一人称代词“余”用于表示说话人的自称,常用在古代文献和诗词中,表示一种自谦、谦虚的语气。

示例:余人也,无品财宠,特甘愿待我科。

王夫之《世德歌》2.“吾”:又称“卬吾”,也是一人称代词,用于表示说话人,比较常见于古代文献和历史书籍中,也常用于古代电视剧和影视作品的对白中。

示例:吾儿正好年纪,宜当正名。

《汉书·文帝纪》3.“吾辈”:古汉语中常用的复数一人称代词,表示说话人和他人的集体,用于表示自己和同伴、同辈的身份。

示例:吾辈学生,岂能曲从寡头乎?陈寅恪《建设和非建设问题·从实事求是看》二、二人称代词:在古汉语中,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尔”、“汝”、“卿”、“君”等。

1.“尔”:二人称代词,常用于歌颂、恭维、劝勉等语境中,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礼貌。

示例:尔祖,惟德,孙后之君。

《孝经》2.“汝”: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二人称代词,表示对方,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你”。

示例:汝乃夫差之臣耶?,《楚辞·天问》3.“卿”:古代用于对朝廷官员的尊称代词,用于表示对方的尊贵地位。

示例:卿来何迟?《史记》4.“君”:常常用于注重礼仪和尊敬的场合,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敬意。

示例:君君,何为者?《诗经·周南·关雎》三、三人称代词:在古汉语中,三人称代词主要有“彼”、“是”、“之”等。

1.“彼”:表示与说话人和对方都不相关的第三人称,用于表示离说话人和对方较远的人或事物。

示例:彼地,与此相去甚远。

庄子《逍遥游》2.“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三人称代词,用于表示离说话人和对方较近的人或事物。

示例:是何人也?《论语》3.“之”:古代汉语中常用的第三人称代词,表示与说话人和对方都不相关的事物。

示例:是二者者,之菑露也。

《庄子·列德》以上是古汉语人称代词的一些研究内容,古汉语人称代词的使用与现代汉语有一些差异,但在古代文献中仍然有广泛的应用。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语法介绍_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语法介绍_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语法介绍_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特点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同,其中代语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不同,下面,把古现代的代词不同的地方简单介绍一下。

首先代词可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类。

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有:第一人称代词:余、予、吾、我(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我们);第二人称代词:尔、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你们);第三人称代词:之、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和他的、她的、它的 )等。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是a.有些人称代词既可以表示单数,又可以表示复数。

b.有些人称代词既可以表示人称,又可以表示领属。

例如尔既可以表示你、你们,又可以表示你的、你们的。

第三人称代词略有不同。

之只表示他(她、它和他(她、它)们 . 不表示他(她、它)的。

例如读他的诗不能说成读之诗,而且,只能作宾语,不能作主语。

例如,能说吾能胜之 ,但不能说之能胜吾。

表示他(她、它)的和他(她、它)们的是其。

如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在先秦两汉,其不能表示他或他们。

到晋以后,才出出现饮其麻沸散(给他喝麻沸散)这样的用法。

但总的来说,这种用法仍是不多见的。

还有一点应当注意之和其虽然是第三人称代词,但有时可以灵活运用,用来指我、我的或你、你的,如:柳宗元《捕蛇者说》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蒋氏很悲伤.眼泪汪汪的说:你要可怜我,救活我吗?)曹操{ 让县自明本志令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猴之墓,此其志也(希望能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死后在墓碑上题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几个字:这就是我的志向。

)在这里附带说一下之字的一种特殊的用法:有时之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这种之字旺旺翻译不出来,例如:《论语.微子》道之不行.己知之矣《战国策.燕策二》:故愿王之熟计之也《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屁皮不存在了.毛将附着在哪里呢?)那么,它在句中起什么作用呢?让我们先看两个现代汉语的句子。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解读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解读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解‎读‎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余)、‎卬教材例句‎补例:‎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

《诗》云‎:诗》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

”“吾“‎一般不用作‎宾语。

但可‎作前置宾语‎。

例如:‎今者‎吾丧我。

(‎庄子·齐物‎论)‎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庄‎子·秋水)‎3、‎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4、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5‎、我胜若,‎若不吾胜。

‎(庄子·齐‎物论)补充‎:‎“卬”也是‎第一人称代‎词,例如:‎:‎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诗经·郑风‎·匏有苦叶‎)2‎、先秦时期‎一般人也可‎自称“朕”‎:‎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第二人称‎教材例句补‎例:离骚》‎)第二人称‎教材例句‎补例》:‎“俎‎亦机之类,‎故夏侯湛《‎新论》为…‎机‟,机犹‎俎也。

比太‎公於牲肉,‎故置之俎上‎。

”注意:‎新论》为…‎机‟,机犹‎俎也。

比太‎公於牲肉,‎故置之俎上‎。

”注意》‎注:‎“受尔汝‎之实指受人‎轻贱的言行‎。

”译文:‎“‎人能够把不‎受轻贱的实‎际言行扩而‎充之,那无‎论到哪里都‎合于义了。

‎”2‎、其俗无尊‎卑皆汝之。

‎(晋书·姚‎弋仲载记)‎3、‎游雅常众辱‎奇,或尔汝‎之。

(北史‎·陈奇传)‎4、‎祢衡少与孔‎融作尔汝之‎交。

(世说‎新语·言语‎)5‎、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杜甫《醉酒‎歌》)第三‎人称重要结‎论:‎“其”字‎只能作定语‎,“之”字‎只能作宾语‎。

也就是说‎,上古时期‎还没有充当‎主语的第三‎人称代词!‎“其”=名‎词+之关于‎人称代词的‎几点说明:‎‎ (一)‎之、其均‎可活用而指‎第一、第二‎人称。

文言文中代词的用法汇总

文言文中代词的用法汇总

常见文言文代词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我,余,予,吾,仆,妾,愚,臣,寡人,孤,己,自。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吾欲之南海,何如?3、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4、同予者何人?5、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6、臣不胜受恩感激。

7、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8、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9、君与仆有何亲?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人称:汝,尔,乃,若,而,子,君,卿,公,足下。

1、甚矣,汝之不惠。

2、尔安敢轻吾射?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5、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6、君与家君期日中。

先主曰:“君与俱来。

”7、吾知所以距子矣。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公等遇雨,皆以失期。

10、然足下卜之鬼乎?第三人称:之(他,他们);其(他的,它们的);彼,伊,焉。

1、愿陛下亲之信之。

2、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3、彼竭我盈,故克之。

4、为伊消得人憔悴。

5、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6、岂其学不如彼邪?人称复数:古文中用“辈,等、属,侪(chái)、族、徒、曹”等放在人称代词后表示多数,可译成“们”,或在人称代词后加“一类”、“一班”、“这些”等词对译。

1、公等遇雨,皆以失期。

失期,法皆斩。

2、徒属皆曰:“敬受命。

”3、尔曹身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二、指示代词:(代人,代物,代事,……)近指代词:是,此,斯,之,然,兹,焉……(这个,这里,这样……)1、余之游于是乎始。

2、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

4、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6、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7、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8、郁郁适兹土,挥手自兹去。

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远指代词:其、夫、彼。

(那,那个,那里,那样……)1、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古代汉语代词

古代汉语代词
或劳心,或劳力。 (孟子?许行)
有时“或”前有先行词,则“或”指代其中一个或一些人。例如: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左传?襄公15年)
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吕氏春秋?察今)
有时句中连用几个“或”,构成排比,则既可指人又可指事物。例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荀子?劝学)
由于焉字经常放在句尾,逐渐具有了语气词的性质了。在有的句子里,甚至就是纯粹的语气词。例如:
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 (国语?晋语)
分析:这是平行的句法,上句用“矣”,下句用“焉”,显然“焉”不再具有指代的性质。但要注意,不要轻易把“焉”字看成单纯的语气词。
2、特指和泛指:“之”可以表示泛指,用作定语和宾语;“其”可以表示特指,总是作定语。例如: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诗经?邶风?燕燕)
姜氏欲之,焉辟害?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 (左传?襄公25年)
就指示代词而言,教材还作了一些讨论。
1、指示代词还有“若”“然”“尔”略等于现代汉语的“这样”或“那样”。例如:
大者王,小者侯。 (汉书?高帝记)
王莽征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 (后汉书?光武纪)
“者”的另外一种用法是放在数词或时间词之后表示一定的范围或种类。例如: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论语?颜渊)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食足食也。 (韩非子?五蠹)
注意:1“者”字只是起辅助作用的代词。
“者”字结构不论多长,在句中只充当一个成分,可以作主语、定语、宾语和谓语。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作者:不详时间:2012-4-7 23:36:43 来源:会员原创人气: 443第一人称代词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

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吾:吾与汝毕力平险余:余闻而愈悲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予:予观夫巴陵胜状谦称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

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自称其名。

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自称低贱的身份。

如: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是谦称。

②愚以为宫中之事。

此外:“臣、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注意“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如:孤不度德量力,安陵君其许寡人“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

如: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卬(áng)”,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

“臣”是春秋战国时的人自称。

后来则变成臣子的自称了。

第二人称代词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等六个。

其中以“女、汝、尔、若”四个为常见。

“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

例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硕鼠》)汝:汝是大家子尔:尔等若:若属皆且为所虏尊称“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对君王)”作第二人称时,是尊称,相当于先生,“您”。

1、称人之字。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李广苏建传》)2、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等。

例如: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

(《孟子•滕文公下》)3、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

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文言文中人称代词

文言文中人称代词

文言文中人称代词文言文中人称代词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中人称代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人称代词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

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

吾:吾与汝毕力平险余:余闻而愈悲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予:予观夫巴陵胜状谦称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

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自称其名。

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自称低贱的身份。

如: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是谦称。

②愚以为宫中之事。

此外:“臣、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注意“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如:孤不度德量力,安陵君其许寡人“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

如: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卬(áng)”,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

“臣”是春秋战国时的人自称。

后来则变成臣子的自称了。

第二人称代词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等六个。

其中以“女、汝、尔、若”四个为常见。

“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

例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硕鼠》)汝:汝是大家子尔:尔等若:若属皆且为所虏尊称“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对君王)”作第二人称时,是尊称,相当于先生,“您”。

1、称人之字。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李广苏建传》)2、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等。

例如: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

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

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
古文的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
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代词 (1我、吾、余、予 (2)其、之(3) “臣、愚、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 称时是谦称。
“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2、第二人称代词 (1)女、汝、尔、而、乃、若、
(2)“子、足下、君、公、先生、卿”作第 二人称时是尊称,相当于 “您”
3、第三人称代词 之、其、彼
古汉语的第一、第二人称代词,也可在 它们的后面加上“侪”“辈”“属” “曹”“等” “族” “徒”字表示多数。 “吾辈、尔等、吾属、士大夫之族” 。
指示代词
1、表示近指
“是、斯、之、然、若”等。这些代词相当 于现代汉语的“此”、“这”、“这个”、 “这样”。
2、表示远指 “彼、夫、其”等。这些代词与现代汉语
的“那”、“那个”、“那些”、“那样” 相当。
3、表示虚指 “虚指”,即指代对象不明确。 文言中的虚指代词主要用“或”字表示,相 当于“有的”、‘有人”。
4、表示无指
“无指”,即排除一切对象。 文言的“无指代词”主要是“莫”和 “无”,相当于“没有谁”、“没有什么”

古文的人称代词课件

古文的人称代词课件
“它”。
之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 定语等,使用灵活。
例如:“之为人也,敏于事而慎 于言。”(《论语·学而》)这 句话中的“之”指代人,作主语


其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在古文 中常用来指代人、事、物,相 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 她”、“它”。
其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 、定语等,使用也比较灵活。
例如:“齐景公有疾,孟尝君 让其疾。”(《战国策·齐策》 )这句话中的“其”指代齐景 公,作主语。

彼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在古文中常用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 ”、“她”、“它”。
彼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等,使用也比较灵活。
例如:“彼君子兮,不素飧兮。”(《诗经·魏风·伐檀》)这句话中的“彼”指代君 子,作主语。
复数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境
在描述多个人的行为或事物时,使用复数人称代词可以使描述更加生 动、形象,同时也能强调多个个体或事物的共同特征。
复数人称代词与单数人称代词的对比
单数人称代词用于指代单个个体或事物,而复数人称代词则用于指代 多个个体或事物,二者在使用上有明显的区别。
06
古文人称代词与现代汉语的对 比
敬称是用于尊称对方,而谦称则是用于自 谦,二者在用法和含义上都有所不同。
表谦称的用法
谦称概述
与敬称相对,谦称是用于自 谦的人称代词,通过谦称来 表达自己的谦虚和对他人的 尊重。
常见的谦称代词
如“臣”、“仆”、“愚” 、“贱内”等,这些代词在 古文中常用于表示自谦和尊 敬。
谦称的使用情境
在与上级、长辈或尊贵的人 交谈时,使用谦称可以体现 出个人的谦虚和修养,同时 也能赢得对方的好感。
古文的人称代词课件
目 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敬表示法: 古人为了表示对别人的尊敬,在对话及书信往来中,多用尊称的 方法,而很少使用第二人称代词。 表示尊称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四种: 1、称人之字 ①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 李广苏建传》) ②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2、称人以美德之辞 美称词语,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等。 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孟子· 滕文公下》)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史记· 留侯世家》) ④(先生)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我微命乎?(马中锡《中山狼 传》)
谦称表示法: 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 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自称其名 2、自称低贱的身份 3、自称不德卑贱之词。 注意: 谦称词都是名词或名词性 结构,虽相当于相应的第一人称代词,但在语法功能上又 有不同,譬如,它不受代词宾语前置这一规律的制约。
3、称人以爵位、职衔、身份 这些情况的用语较多,一般因人而定。例如: ①大王来何操?(《史记· 项羽本纪》) ②高帝曰:“相国休矣!”(《史记· 萧相国世家》) 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 “殿下”、“足下”、“执事”等。如: ①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秦始皇本纪》) ②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白居易《与元微之书》》 ③执事服官有年。(方苞《与安徽李方伯书》) ④假令数百人见誉,而阁下未之许,不足喜也。(归有光《上万 侍郎书》) 注意:尊称与谦称一样,也是名词性结构,本身并不是代词,因 此不受代词规律的制约,在否定句中也不必放在动词之前。
E.疑问代词“焉” “焉”还是个疑问代词,“焉”从指代内容来看, 都主要用来指代处所,也可用来指代事物。从充当的句子成分来看, 可作状语、宾语。例如: ①姜氏欲之,焉辟害?(《左传· 隐公元年》) 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僖公十四年》) F.助词“焉” 例如: ①有窾坎镗鞳(kuǎn kǎn tāng tà)之声,与向之噌吰(chēng hóng) 者相应,如乐作焉。(《石钟山记》) ②昔者有馈生鱼于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 “始舍之,圉圉(yǔ、形容鱼半死不活)焉,少则洋洋焉,悠然而 逝。”(《孟子· 万章上》)
1、从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看,“我”、“余”、“予” 通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吾”通常作主语、定语和前 置宾语,“卬”作主语、宾语,“朕”作主语、定语,但 也有例外情况。 2、从单复数形式看,除“我”、“吾”既可表单数又可 表复数外,其余一般用于单数。 3、吾、我区别何在? ①头一个回答这个问题的是胡适的《吾我》篇。 ②俞敏《汉藏虚字比较研究》。
B.兼词“焉” “焉”是由介词“于”和指示代词“是”或“此” 结合而成的,相当于介词结构“于是”、“于彼”、“于之”。例 如: ①制,岩邑也,虢叔死焉。(《左传· 隐公元年》) (于彼) ②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宣公二年》) (于是) ③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孟子· 滕文公》) C.语气词“焉” 由于“焉”字经常用在句末,所以逐渐虚化成 了语气词,表示提示语气,有时也表示反诘语气。例如: ①于是余有叹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寒暑易节,如一反焉。(《列子· 汤问》) ③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 告子上》) D.代词“焉” “焉”字仅相当于“之”,“焉”变为代词。例如 ①草木无知,叩焉何益?(马中锡《中山狼传》) ②容貌甚伟,时人异焉。(《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三)第三人称代词 先秦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很少作主语。现代汉语 中需要用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的地方,古人一般采用两种 表达方法:一是重复前面已经出现的名词,二是省略主语。 “厥”、“彼”的第三人称代词用法: 1、“厥”作第三人称代词,多作定语。例如: ①今时既坠厥命。(《尚书· 召诰》) ②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贾谊《吊屈原赋》) 2、“彼”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作主语、宾语,但指示性 很强。例如: ①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 僖公 二十二年》) ②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 子· 滕文公上》)
(六)逐指 逐指代词是笼统地逐一指代一定群体中的不同个体的代词。常用 的有“每”、“各”等。例如: ①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 八佾》) ②今也每食不饱。(《诗经· 秦风· 权舆》) ③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 公冶长》) ④万物各异理。(《韩非子· 解老》) (七)兼词 兼词,有人称为“特殊的指示代词”,最常用的有两个:一个是 “焉”字,一个是“诸”字。分述如下: 1、焉 焉 A.《说文》云:“焉,鸟,黄色,出于江淮。象形。”段注: “今未审何鸟也。”
注意: 1、“焉”字的代词、兼词用法之别: 《马氏文通》云:“焉”代“于是”者,指事也;代“于此”者, 指地也;代“于是”者,指人也。“焉”代“之”字者,惟用于宾 次(名词、代词作宾语时所居的位次)耳。然皆用以煞尾。 2、“焉”的兼词与语气词之别: A.主语是表示处所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时,句尾的“焉”为语气词 ①南方有鸟焉。(《荀子· 劝学》) ②殽有二陵焉(《左传· 僖公三十二年》)
二、指示代词 用来区别事物的代词叫指示代词。这类词不但可以用来区别一般 事物,也可用来区别时间和空间。上古汉语的指示代词分工比较细, 分别表近指、远指、旁指、虚指、无指、逐指等,分述如下: (一)近指 表示近指的代词是用以指称在时间或空间上着眼点近的事物的代 词。古汉语中常用的有“此”、“是”、“斯”、“之”、“兹” 等字,除此以外还有“然”和“尔”。 此”字现代汉语书面语中 还常用,“之”字我们在下章专门论述,余者分别举例如下: ①广曰:“是必射雕者。”(《史记· 李将军列传》) ②告诸将曰:“此壮士也。”(《史记· 淮阴侯列传》) ③有美玉于斯。(《论语· 子罕》) ④夏德若兹,今朕必往。(《尚书· 汤誓》) ⑤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 不复,寡人是问。(《齐桓公伐楚》)
B.主语是代替表示处所、范围或方面的名词、名词性词组的指示代 词时,句尾的“焉”为语气词。 ①彼有人焉,未可图也。(《三国志· 吴主传》) C.状语是表示处所、范围、对象的词或词组时,句尾的“焉”为语 气词。 ①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 梁惠王上》) ②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屈原列传》) D.表示限制、感叹、祈使、推测、疑问语气的句子,句尾的“焉” 为语气词。 ①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表限止语气) ②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论语· 泰伯》)(表感 叹语气) ③君无尤焉!(《孟子· 梁惠王上》)(表祈使语气) ④孟子曰:“是亦弈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 ⑤君何患焉?(《左传· 隐公元年》)(表疑问语气)
“是”在文言文中,除了指示代词的用法之外,还是一个形容词, 例如: ①觉今是而昨非。(陶潜《归去来兮辞》) ②若是则百吏莫不畏法而遵绳矣。(《荀子· 王霸》)
(二)远指 表示远指的代词是用以指称在时间、空间上着眼点远的事物的代 词。古汉语中最常用的是“彼”,此外还有“夫”和“其”等。例 如: ①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 魏风· 伐檀》) ②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庄子· 齐物论》)(谓语、定语) ③夫执舆者为谁?(《论语· 微子》) 文言文中,“彼”可以作定语、主语、宾语,而“夫”一般只能作 定语。 注意:“夫”的指示性比“彼”轻,后来演变成了发语词。 (三)旁指 旁指代词,就是指代其他的人或事物的代词。古汉语常用的有 “他、它、佗、异”等字。例如: ①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 梁惠王下》) ②彼其人苟壹,则其土地且奚去我而适它!(《荀子· 王霸》) ③佗邑唯命。(《左传· 隐公元年》) ④此无异故,其谋臣皆不尽其功也。(《韩非子· 初见秦》)
第二人称代词使用的内部差异: 1、从所充当的句子成分看,“女”、“汝”、“若”主要用 作主语、宾语,很少作定语;“而”常用作定语,很少作主语、宾 语;“乃”多作定语,作主语很少见;“尔”可作主语、宾语、定 语。 2、从使用环境看,“尔”、“女”、“汝”多用于上对下、 长辈对晚辈、平辈或关系密切的人之间的称呼,其它场合下以 “尔”、“女”、“汝”称呼对方则是不敬的表现;“若”是一般 的称呼;“而”、“乃”只表示单数。 3、“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可活用作第三人称代词。 ①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国语· 邵 公弭谤》) ②太中大夫宋汉,清修雪白,正直无邪。予录乃勋,引登九列。 (《后汉书· 宋弘传》)
⑥河东凶亦然。(《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 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柔使之然也。(《荀子· 劝学》) 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文言文中,这些近指代词大都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补语。 “斯”还可以充当状语,“是”还可以充当谓语。例如: ①匪言不能,胡斯畏忌?(《诗经· 大雅· 桑柔》) ②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孟子· 梁惠王下》)
(二)第二人称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又叫对称代词,是称呼听话者的代词。 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等六个,其中以“女、 汝、尔、若”四个为常见 ,“汝”、“女”本是同一个 词的不同写法。 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 魏风· 硕鼠》) ②汝何为者也?(《史记· 平原君列传》)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 宣公十五年》) ④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 定公十四 年》) ⑤王曰:“舅氏,余嘉乃勋。”(《左传· 僖公十一 年》) ⑥我胜若,若不我胜。(《庄子· 齐物论》)
注意: 1、“彼”可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或己称代词。如: ①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 (《报任安书》) ②混混沌沌,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 (《庄子· 在有》) 2、“他”在上古汉语中不是第三人称代词,只表 “其他”、“别的”之类的意思,是指示代词。 “他”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大概始于晋代。 3、“渠”后来也可作第三人称代词。如: “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三国志赵达 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