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人称代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指示代词 用来区别事物的代词叫指示代词。这类词不但可以用来区别一般 事物,也可用来区别时间和空间。上古汉语的指示代词分工比较细, 分别表近指、远指、旁指、虚指、无指、逐指等,分述如下: (一)近指 表示近指的代词是用以指称在时间或空间上着眼点近的事物的代 词。古汉语中常用的有“此”、“是”、“斯”、“之”、“兹” 等字,除此以外还有“然”和“尔”。 此”字现代汉语书面语中 还常用,“之”字我们在下章专门论述,余者分别举例如下: ①广曰:“是必射雕者。”(《史记· 李将军列传》) ②告诸将曰:“此壮士也。”(《史记· 淮阴侯列传》) ③有美玉于斯。(《论语· 子罕》) ④夏德若兹,今朕必往。(《尚书· 汤誓》) ⑤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 不复,寡人是问。(《齐桓公伐楚》)
(二)第二人称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又叫对称代词,是称呼听话者的代词。 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等六个,其中以“女、 汝、尔、若”四个为常见 ,“汝”、“女”本是同一个 词的不同写法。 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 魏风· 硕鼠》) ②汝何为者也?(《史记· 平原君列传》)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 宣公十五年》) ④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 定公十四 年》) ⑤王曰:“舅氏,余嘉乃勋。”(《左传· 僖公十一 年》) ⑥我胜若,若不我胜。(《庄子· 齐物论》)
⑥河东凶亦然。(《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 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柔使之然也。(《荀子· 劝学》) 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文言文中,这些近指代词大都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补语。 “斯”还可以充当状语,“是”还可以充当谓语。例如: ①匪言不能,胡斯畏忌?(《诗经· 大雅· 桑柔》) ②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孟子· 梁惠王下》)
注意: 1、“彼”可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或己称代词。如: ①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 (《报任安书》) ②混混沌沌,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 (《庄子· 在有》) 2、“他”在上古汉语中不是第三人称代词,只表 “其他”、“别的”之类的意思,是指示代词。 “他”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大概始于晋代。 3、“渠”后来也可作第三人称代词。如: “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三国志赵达 传》
(六)逐指 逐指代词是笼统地逐一指代一定群体中的不同个体的代词。常用 的有“每”、“各”等。例如: ①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 八佾》) ②今也每食不饱。(《诗经· 秦风· 权舆》) ③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 公冶长》) ④万物各异理。(《韩非子· 解老》) (七)兼词 兼词,有人称为“特殊的指示代词”,最常用的有两个:一个是 “焉”字,一个是“诸”字。分述如下: 1、焉 焉 A.《说文》云:“焉,鸟,黄色,出于江淮。象形。”段注: “今未审何鸟也。”
(三)第三人称代词 先秦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很少作主语。现代汉语 中需要用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的地方,古人一般采用两种 表达方法:一是重复前面已经出现的名词,二是省略主语。 “厥”、“彼”的第三人称代词用法: 1、“厥”作第三人称代词,多作定语。例如: ①今时既坠厥命。(《尚书· 召诰》) ②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贾谊《吊屈原赋》) 2、“彼”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作主语、宾语,但指示性 很强。例如: ①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 僖公 二十二年》) ②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 子· 滕文公上》)
“是”在文言文中,除了指示代词的用法之外,还是一个形容词, 例如: ①觉今是而昨非。(陶潜《归去来兮辞》) ②若是则百吏莫不畏法而遵绳矣。(《荀子· 王霸》)
(二)远指 表示远指的代词是用以指称在时间、空间上着眼点远的事物的代 词。古汉语中最常用的是“彼”,此外还有“夫”和“其”等。例 如: ①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 魏风· 伐檀》) ②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庄子· 齐物论》)(谓语、定语) ③夫执舆者为谁?(《论语· 微子》) 文言文中,“彼”可以作定语、主语、宾语,而“夫”一般只能作 定语。 注意:“夫”的指示性比“彼”轻,后来演变成了发语词。 (三)旁指 旁指代词,就是指代其他的人或事物的代词。古汉语常用的有 “他、它、佗、异”等字。例如: ①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 梁惠王下》) ②彼其人苟壹,则其土地且奚去我而适它!(《荀子· 王霸》) ③佗邑唯命。(《左传· 隐公元年》) ④此无异故,其谋臣皆不尽其功也。(《韩非子· 初见秦》)
(四)虚指 虚指代词,是指代不必说出、不愿说出或不能说出的人或事物的 代词。古汉语中,虚指多用“某”、“或”、“有”等字。例如: ①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战国策· 秦策二》) ②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史记· 陈涉世家》) ③其民有智有愚。(《列子· 周穆王》) 注意:“或”除作虚指代词外,还可用作副词、连词。用作副词, 表示不敢或不能肯定,可译为“或许”、“可能”等。如:“予尝 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范仲淹《岳阳楼记》)用作连 词,表示两种以上情况可供选择或动作、行为交替发生,可译为 “或者”、“有时”等。如:“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 法?”(《吕氏春秋· 察今》)
1、从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看,“我”、“余”、“予” 通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吾”通常作主语、定语和前 置宾语,“卬”作主语、宾语,“朕”作主语、定语,但 也有例外情况。 2、从单复数形式看,除“我”、“吾”既可表单数又可 表复数外,其余一般用于单数。 3、吾、我区别何在? ①头一个回答这个问题的是胡适的《吾我》篇。 ②俞敏《汉藏虚字比较研究》。
B.主语是代替表示处所、范围或方面的名词、名词性词组的指示代 词时,句尾的“焉”为语气词。 ①彼有人焉,未可图也。(《三国志· 吴主传》) C.状语是表示处所、范围、对象的词或词组时,句尾的“焉”为语 气词。 ①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 梁惠王上》) ②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屈原列传》) D.表示限制、感叹、祈使、推测、疑问语气的句子,句尾的“焉” 为语气词。 ①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表限止语气) ②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论语· 泰伯》)(表感 叹语气) ③君无尤焉!(《孟子· 梁惠王上》)(表祈使语气) ④孟子曰:“是亦弈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 ⑤君何患焉?(《左传· 隐公元年》)(表疑问语气)
B.兼词“焉” “焉”是由介词“于”和指示代词“是”或“此” 结合而成的,相当于介词结构“于是”、“于彼”、“于之”。例 如: ①制,岩邑也,虢叔死焉。(《左传· 隐公元年》) (于彼) ②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宣公二年》) (于是) ③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孟子· 滕文公》) C.语气词“焉” 由于“焉”字经常用在句末,所以逐渐虚化成 了语气词,表示提示语气,有时也表示反诘语气。例如: ①于是余有叹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寒暑易节,如一反焉。(《列子· 汤问》) ③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 告子上》) D.代词“焉” “焉”字仅相当于“之”,“焉”变为代词。例如 ①草木无知,叩焉何益?(马中锡《中山狼传》) ②容貌甚伟,时人异焉。(《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3、称人以爵位、职衔、身份 这些情况的用语较多,一般因人而定。例如: ①大王来何操?(《史记· 项羽本纪》) ②高帝曰:“相国休矣!”(《史记· 萧相国世家》) 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 “殿下”、“足下”、“执事”等。如: ①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秦始皇本纪》) ②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白居易《与元微之书》》 ③执事服官有年。(方苞《与安徽李方伯书》) ④假令数百人见誉,而阁下未之许,不足喜也。(归有光《上万 侍郎书》) 注意:尊称与谦称一样,也是名词性结构,本身并不是代词,因 此不受代词规律的制约,在否定句中也不必放在动词之前。
第二人称代词使用的内部差异: 1、从所充当的句子成分看,“女”、“汝”、“若”主要用 作主语、宾语,很少作定语;“而”常用作定语,很少作主语、宾 语;“乃”多作定语,作主语很少见;“尔”可作主语、宾语、定 语。 2、从使用环境看,“尔”、“女”、“汝”多用于上对下、 长辈对晚辈、平辈或关系密切的人之间的称呼,其它场合下以 “尔”、“女”、“汝”称呼对方则是不敬的表现;“若”是一般 的称呼;“而”、“乃”只表示单数。 3、“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可活用作第三人称代词。 ①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国语· 邵 公弭谤》) ②太中大夫宋汉,清修雪白,正直无邪。予录乃勋,引登九列。 (《后汉书· 宋弘传》)
(五)无指 无指是表示否定的指示代词。古汉语中,常用的有“莫”、 “无”、“靡”、“末”等。例如: ①子曰:莫我知也夫!(《论语· 宪问》) ②楚战士无不以一当什。(《史记· 项羽本纪》) ③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大雅· 荡》) ④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论 语· 阳货》) 注意:文言文中,“莫”还可以作否定副词,有时相当于“不”, 表示不施行某种动作行为;有时相当于“别”、“不要”,表示劝 阻或禁止。例如: ①小子何莫夫学《诗》?(《论语· 阳货》) ②秦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史记百度文库 商君 列传》)
尊敬表示法: 古人为了表示对别人的尊敬,在对话及书信往来中,多用尊称的 方法,而很少使用第二人称代词。 表示尊称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四种: 1、称人之字 ①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 李广苏建传》) ②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2、称人以美德之辞 美称词语,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等。 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孟子· 滕文公下》)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史记· 留侯世家》) ④(先生)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我微命乎?(马中锡《中山狼 传》)
谦称表示法: 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 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自称其名 2、自称低贱的身份 3、自称不德卑贱之词。 注意: 谦称词都是名词或名词性 结构,虽相当于相应的第一人称代词,但在语法功能上又 有不同,譬如,它不受代词宾语前置这一规律的制约。
代词用来代替名词或名词词组,
在句中用以避免名词的重复。 因此,代词的使用必须和它所代 替的名词在人称、数、性、格上取得 一致。
一. 人称代词
二. 指示代词
三. 疑问代词
第一节 代 词(4课时)
代词是具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古代汉语的人称代 词也可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类。 一、人称代词 是表示人们自我称呼和相互称呼的词,它具有三个特点 1.没有性的区别,男女通用; 2.没有尊卑上下的区别; 3.没有数的区别,单复数同形。 (一)第一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又叫自称代词,是指说话人称呼自己 的代词。由于出现时代、方言以及使用习惯的差别,第一 人称代词在使用上有同有异。
注意: 1、“焉”字的代词、兼词用法之别: 《马氏文通》云:“焉”代“于是”者,指事也;代“于此”者, 指地也;代“于是”者,指人也。“焉”代“之”字者,惟用于宾 次(名词、代词作宾语时所居的位次)耳。然皆用以煞尾。 2、“焉”的兼词与语气词之别: A.主语是表示处所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时,句尾的“焉”为语气词 ①南方有鸟焉。(《荀子· 劝学》) ②殽有二陵焉(《左传· 僖公三十二年》)
E.疑问代词“焉” “焉”还是个疑问代词,“焉”从指代内容来看, 都主要用来指代处所,也可用来指代事物。从充当的句子成分来看, 可作状语、宾语。例如: ①姜氏欲之,焉辟害?(《左传· 隐公元年》) 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僖公十四年》) F.助词“焉” 例如: ①有窾坎镗鞳(kuǎn kǎn tāng tà)之声,与向之噌吰(chēng hóng) 者相应,如乐作焉。(《石钟山记》) ②昔者有馈生鱼于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 “始舍之,圉圉(yǔ、形容鱼半死不活)焉,少则洋洋焉,悠然而 逝。”(《孟子· 万章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