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猪草教学设计
打猪草教案
![打猪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05216b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33.png)
打猪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猪草,以及猪草的特点和生长环境;2.掌握打猪草的方法和技巧;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猪草的介绍猪草是一种常见的野草,也是猪的重要饲料之一。
它生长在河边、路旁、田野等地,喜欢湿润的环境,一般在春季和夏季生长最旺盛。
猪草的特点是叶子大、茎粗、质地柔软,营养丰富,是猪的喜爱食物之一。
2. 打猪草的方法和技巧(1)工具准备打猪草需要准备的工具有镰刀、草绳、篮子等。
(2)选择场地选择生长猪草的场地,一般在河边、路旁、田野等地,需要注意安全,避免在高速公路旁边等危险地带采摘。
(3)打草技巧1.用镰刀将猪草割下来,注意不要割伤自己;2.将割下来的猪草捆成一捆,用草绳绑紧;3.把捆好的猪草放进篮子里,注意不要压坏。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每组需要准备好工具和篮子,选择场地,按照打草技巧进行操作。
老师可以在旁边指导和帮助。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解、演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猪草的特点和打草的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本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采用观察和讨论的方式,观察学生的实践操作情况,讨论学生对猪草和打草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践操作情况和理解情况进行评分和评价。
五、教学反思本课程的教学反思主要是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通过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也需要注意学生的反馈和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让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
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打猪草》教学设计
![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打猪草》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f1442fb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cb.png)
《打猪草》授课方案授课目的1、乐于参加与《打猪草》相关的音乐活动,愿意认识与黄梅戏相关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喜爱之情。
2、经过聆听器乐曲《打猪草》,认识胡琴和三弦两种民族乐器,可以听辨其音色特点,感觉两种乐器表现的音乐形象。
3、经过听辨、模唱、模拟、表演、比较、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表现《打猪草》音乐中所塑造的音乐形象。
学情分析器乐曲《打猪草》是依照黄梅戏《打猪草》中的选段《对花调》改编的。
乐曲包括引子、主题1、主题2、结尾。
其中主题2是依照《对花调》的旋律用胡琴和三弦表现了黄梅戏《打猪草》中陶金花和金小毛的形象。
本课的设计,从春晚的《打猪草》到舞台上的黄梅戏《打猪草》,再到器乐曲《打猪草》;经过看艺术家表演《打猪草》到看教师的表演唱,再到学生模拟教师的表演唱;从观看《打猪草》到自己表演《打猪草》;从感觉《打猪草》到表现《打猪草》,让黄梅戏和器乐曲《打猪草》一步步慢慢贴近学生,让学生真切和黄梅戏及器乐曲《打猪草》零距离。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开始步入小学高段的学习阶段,对戏曲知识的学习已经有过一些认识和认识,但关于黄梅戏的认知和了解仍需要老师精心的去发掘,需要老师架起学生和黄梅戏之间的桥梁,拉近学生和黄梅戏之间的距离,经过老师精心的授课方案让黄梅戏从陌生的舞台走到学生的身边。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分辨乐器音色的能力,可是要认识作品中胡琴和三弦的音色是怎么表现《打猪草》里的两个人物形象,还是需要经过老师的引导和自己的研究才能做到的。
另外,五年级的学生会开始在意其他同学对自己的见解和议论,有时候不敢勇于表现自己,因此,老师在课中要尽量和学生打成一片,共同去体验表现音乐。
重点难点授课重点一、感觉表现《打猪草》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二、感觉器乐曲《打猪草》主题2,认识胡琴和三弦两种民族乐器,听辨两种乐器的音色特点,表现两种乐器塑造的音乐形象。
授课难点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打猪草》中的人物形象授课过程授课活动-2-活动1【活动】认识黄梅戏《打猪草》(一)导入:1、出示有名黄梅戏代表人物韩再芬的照片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人吗?她叫韩再芬(板书:韩再芬)。
打猪草音乐教案
![打猪草音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a783464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4e.png)
打猪草音乐教案教案标题:打猪草音乐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打猪草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节奏感。
2.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提高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打猪草音乐的基本节奏和技巧。
2. 打猪草音乐的起源和传统意义。
3. 学习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打猪草音乐曲目。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打猪草音乐的场景和演奏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 向学生介绍打猪草音乐的起源和传统意义,以增加他们对这一音乐形式的了解。
主体:3.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套打猪草乐器。
教导学生基本的打猪草音乐节奏和技巧,并鼓励他们在小组内互相合作,共同演奏出一段简单的打猪草音乐。
4. 教学示范:老师为学生演示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打猪草音乐曲目,让学生感受到打猪草音乐的韵律和美妙之处。
5. 学习曲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打猪草音乐曲目进行学习。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尝试演奏出完整的曲目。
6. 小组表演:各小组轮流进行表演,展示他们所学习的打猪草音乐曲目。
鼓励学生在表演中展示个人特长和团队合作。
总结:7.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打猪草音乐知识和技巧,总结学生的收获和感受。
8. 引导学生思考打猪草音乐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和欣赏传统音乐。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分组练习中的合作情况和演奏技巧,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2. 评估学生在小组表演中的表现,包括音乐的准确性、节奏感和团队协作等方面。
教学资源:1. 打猪草乐器(如打猪草、敲打器等)。
2. 打猪草音乐曲目的录音或视频资源。
3. 图片或视频资料,介绍打猪草音乐的起源和传统意义。
扩展活动:1. 邀请专业打猪草音乐演奏家来校进行讲座或表演,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打猪草音乐的艺术魅力。
2. 组织学生参观打猪草音乐演出或参加相关比赛,提供更多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3.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打猪草音乐曲目,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音乐表达能力。
五年级上册音乐聆听《打猪草》教案
![五年级上册音乐聆听《打猪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17c03e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ce.png)
五年级上册音乐聆听《打猪草》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黄梅戏的一些基本知识。
2、知道一些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及其艺术风格和代表作品。
3、学习经典黄梅戏唱段《对花》的演唱。
4、能听辨出器乐曲《打猪草》第2乐段中乐器对答的形式,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音乐情绪的变化。
教材分析:1、黄梅戏唱段《对花》《打猪草》是花腔小戏中常演的一出,剧中的唱段《对花》也广为流传。
这段《对花》是在“彩腔”、“对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唱腔活泼俏皮。
2、器乐曲《打猪草》《打猪草》是黄梅戏的经典之作。
说的是小姑娘陶金花去打猪草,无意间闯进了小伙子金小毛家的竹林,还弄断了几根嫩笋。
小毛以为金花偷笋,两人吵了起来。
经解释后,误会消除,小毛不仅把笋送给金花,还帮她提篮子送她回家。
整个戏载歌载舞,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其中的“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早已成了流行歌曲。
器乐曲《打猪草》是徐景新根据黄梅戏《打猪草》中“对花”的曲调改编的。
乐曲亲切朴实,旋律动听,以演奏黄梅戏的竹筒胡琴与弹拨乐器三弦的对答演奏,勾画出在打猪草时俏皮幽默的对话,惟妙惟肖,是勤劳致富的劳动者对新生活的赞美。
教学重、难点:1、感受黄梅戏曲调清新婉转的特点。
2、经典黄梅戏唱段《对花》的学唱。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观看视频《对花》。
2、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戏码?生答:(黄梅戏)3、对于黄梅戏你们了解多少?生回答二、简介黄梅戏1、黄梅戏的起源。
2、黄梅戏经典唱段。
3、黄梅戏唱腔介绍。
4、花腔介绍。
(微课)5、再听《对花》简介《打猪草》故事:《打猪草》是黄梅戏的经典之作。
说的是小姑娘陶金花去打猪草,无意间闯进了小伙子金小毛家的竹林,还弄断了几根嫩笋。
小毛以为金花偷笋,两人吵了起来。
经解释后,误会消除,小毛不仅把笋送给金花,还帮她提篮子送她回家。
整个戏载歌载舞,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其中的“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早已成了流行歌曲。
三、学唱《对花》1、多媒体出示唱词。
打猪草教学设计
![打猪草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dc88caf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88.png)
打猪草教学设计第1篇:打猪草教学设计8、打猪草教学目标1.积极参与歌曲《丰收的节日》的综合创编表演,进一步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特点;体验新疆人民丰收后载歌载舞的喜悦心情。
2.初步学会合唱歌曲,做到音准到位,声部间音量和谐,能用适合的打击乐器创编伴奏音型为歌曲伴奏,并能用2/4、3/4、4/4拍指挥图示合着音乐划拍。
3.在演唱、演奏、舞蹈、指挥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表现歌曲的情绪特点和风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合唱歌曲。
2、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多种音乐表现手段表演歌曲《丰收的节日》。
教学过程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一、复习歌曲《丰收的节日》第一声部 1、第一遍用“lu”哼唱 2、第二遍全班齐唱二、歌曲处理《丰收的节日》 1、自学后半部分(1)自由结组分声部自学旋律(2)合唱后半部分旋律(3)合唱歌词2、合唱全曲,注意情绪的区别,音色的统一和谐3、难句指导再次演唱全曲4、用各种形式表现歌曲的情绪与风格特点(1)选择适合自己的表演形式,分组创编 a、演唱组b、打击乐伴奏组:小铃、双向筒、木鱼、铃鼓c、舞蹈组d、2/4指挥组(2)分组展示(3)综合表演三、欣赏《打猪草》1、初听《打猪草》,介绍歌曲的背景。
2、在听《打猪草》,说一说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表达的情绪有什么不同?第二乐段中两件不同乐器的交替出现,描绘了什么养的情景?四、小结。
教学反思:本课从复习演唱引入,到学唱后半部分合唱,再到分组创编表现歌曲的情绪与风格特点,从结构而言层层推进,比较流畅。
对于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而言,能在一堂课的教学时间内上完这些内容。
篇2:音乐《对花》教学设计《对花》教学设计教材版本湘艺版四年级上册授课年级四年级上学生分析本首歌曲的授课年级是四年级的学生。
对于四年级甚至是现在的孩子们来说,民歌离他们的生活是那么的遥远,很多同学都不是很喜欢演唱民歌,而《对花》这课的重点是要有感情地唱出歌曲的韵味。
小学音乐:打猪草
![小学音乐:打猪草](https://img.taocdn.com/s3/m/3ebadf1d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0c.png)
《打猪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参加与《打猪草》有关的音乐活动,了解黄梅戏的相关知识。
2.认识胡琴和三弦两种民族乐器,能够听辨其音色特点,感受两种乐器表现的音乐形象。
3.通过听辨、模唱、模仿、表演、对比、体验等方式,表现《打猪草》音乐中所塑造的音乐形象。
教学重点1.感受器乐曲《打猪草》表现的形象。
2.分析器乐曲,认识胡琴三弦。
教学难点1.分辨二胡和三弦的音色,体会乐器代替角色的不同表现力。
2.对器乐曲的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好看又好听的地方戏曲——黄梅戏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几张剧照,你们能说出这是哪一部电视剧的剧照吗?这些电视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改编自一种地方戏曲,你们知道是哪一种地方戏曲吗?——黄梅戏!师:是的,这些电视剧呀,都是改编自黄梅戏的故事,剧情是不是很吸引人呢?今天,就带同学们来欣赏中华文化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走进黄梅戏1.了解黄梅戏的相关知识师:同学们,老师上次布置大家去搜集有关黄梅戏的相关知识,现在,请你们来展示你们的自主学习成果吧!生分组展示。
师:同学们搜集的资料都非常详细!现在,老师来归纳一下。
黄梅戏,中国汉族地方戏曲,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为中国五大剧种。
它的发源地是湖北省黄梅县。
是十八世纪后期(也就是清朝乾隆至嘉庆年间)在皖、鄂、赣三省相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
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发展到现在的黄梅戏用安徽的安庆语言念唱,它的曲调健康、朴实、明快、优美,表演形式活泼欢快;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
其中的故事大多都以教世人为线索展开的。
例如:七仙女,女驸马的故事等等,充分表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百闻不如一见,在音乐中,百说不如一听!来感受一下黄梅戏清新的唱腔吧!(放女驸马) 师:《女驸马》的电视剧很好看,唱出来是不是有一种不一样的美呢?来,我们来继续欣赏另一个唱段《打猪草----对花调》有谁能说一说《打猪草》讲的是什么样的故事呢?三、感受器乐曲《打猪草》1.同学们,听完戏曲,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段根据刚刚看到的《打猪草——对花调》改编的器乐曲,老师提前把音乐的结构划分出来了,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认真聆听。
打猪草教案
![打猪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7769e8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01.png)
打猪草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猪草的特点和种植要点。
2. 学会正确种植猪草。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猪草的特点和种植要点。
2. 种植猪草的步骤。
教学准备:种植猪草所需的土壤、种子、水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引入猪草的话题,询问学生对猪草的了解,并与学生讨论猪草的特点和用途。
Step 2:理论学习给学生介绍猪草的特点和种植要点,包括适宜生长环境、生长周期、生长习性等。
通过图示和文字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Step 3:示范种植准备好种植猪草所需的土壤和种子等材料,一边讲解一边示范种植的步骤。
首先,将适量的土壤放入种植盆中,然后撒上猪草种子,再轻轻覆盖一层土壤。
最后,浇适量的水,保持土壤湿润。
Step 4:实地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地实践,每组一盆猪草,按照示范的步骤进行种植。
并确保每天浇水,观察猪草的生长情况。
Step 5:观察记录要求学生每天观察猪草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
观察内容可以包括猪草的高度、叶子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Step 6:总结分享让学生分享他们观察到的猪草生长情况,并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总结,讨论猪草的生长特点和注意事项。
Step 7:展示成果如果猪草已经长出来,可以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种植的成果,让其他同学观看,并鼓励他们一起学习。
Step 8: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猪草的特点和种植要点,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猪草的生长情况。
Step 9: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猪草的种植经验和观察总结,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思考和创新。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猪草的特点和种植要点,并掌握种植猪草的步骤。
通过实地实践和观察记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但是,对于种植猪草的具体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可能没有详细介绍,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完善。
打猪草(教案)
![打猪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a74611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f0.png)
-句子结构分析,理解句子中的逻辑关系,尤其是因果关系的表达。
-口语交际中的流畅性和准确性,能恰当运用所学词语和句型进行表达。
-对勤劳、节俭、孝顺等传统美德的理解和内化。
举例解释:
-对于生字词的书写,通过反复练习和小组互评,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写法,注意区分形近字和易错字。
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口语交际,表达对勤劳、节俭、孝顺等美德的认同。
5.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团结协作意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打猪草》课文,使学生深入理解勤劳、节俭、孝顺等传统美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2.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口语交际,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
最后,我注意到在总结回顾环节,部分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掌握得不够扎实。为了巩固他们的记忆,我计划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先进行一个小测验,检验他们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然后再进行新课的导入。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理解句意,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和条理性。
4.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让学生在感悟课文故事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
5.增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口语交际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提升团队协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打猪草》的主要情节,体会勤劳、节俭、孝顺等传统美德。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猪、草、篮、勤、劳、孝、顺”等,并学会运用。
-学会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理解句意,如“他每天起早贪黑,辛勤劳动,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好。”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打猪草》教案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打猪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3d3f4b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73.png)
典型例题讲解
七、典型例题讲解
1.例题一:歌曲《打猪草》的节奏特点是什么?
答案:歌曲《打猪草》的节奏特点为简单的敲击式伴奏,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为主,节奏明快,富有活力。
答案:《打猪草》作为一首民间歌曲,反映了我国农民阶级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在民间音乐中,它具有较高的地位,起着传承民间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
补充说明: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打猪草》这首歌曲,了解了歌曲的背景、结构、音乐元素、民间音乐风格以及音乐欣赏等方面。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打猪草》是一首反映农民辛勤劳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民间歌曲,它体现了我国民间音乐的生活性和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民间音乐的理解,提高了音乐表现力和文化理解力。最后,我们还探讨了《打猪草》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将民间音乐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2.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打猪草》,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
3.教学难点:掌握歌曲的节奏和音准,体会民间音乐的风格。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播放《打猪草》歌曲,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美感。
2.新歌教学: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注意讲解歌曲的节奏和音准,让学生充分理解歌曲。
3.分组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歌曲。
4.课后跟进: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学习《打猪草》这首歌曲,让学生能够感受和欣赏音乐的美感,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水平。
小学音乐课教案教学设计《打猪草》
![小学音乐课教案教学设计《打猪草》](https://img.taocdn.com/s3/m/70cbe7dc844769eae009edec.png)
《打猪草》教案一、教学理念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已经持续了好多年,在课改这十年里,教师们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深入发展,了解学生的需求,探索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
那么该如何进行教育教学的创新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其发展呢?本节欣赏课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之下,通过让学生以五官领悟歌曲,以动作感悟音乐,多层次多方位的了解音乐这个过程来实现我们的目标,让学生们真正从内心的感受黄梅戏,丰富乐器知识,了解中国戏曲。
其实在小学的教学内容当中,介绍中国戏曲的课程比较少。
而且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对戏曲的兴趣几乎是没有的。
为了吸引学生们的兴趣,让他们能了解中国戏曲文化知识,在教学过程当中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情景带入——歌曲欣赏——歌曲领悟——动作表演——深入拓展,知识教学穿插其中,教学当中不仅给学生进行了黄梅戏的普及,了解乐器知识,同时也给他们介绍中国的其他戏曲种类,拓展他们的知识层面,另外还要求学生进行歌曲动作表演,体悟歌曲精髓,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让学生聆听《打猪草》,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们能感悟歌曲的情感,体会黄梅戏的魅力,领悟歌曲的不同情绪表达,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们聆听《打猪草》,表演戏剧,领悟戏剧的情感表达,另外还让他们观看了歌曲视频,通过眼睛、嘴巴、耳朵一起来感受歌曲。
3、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们了解黄梅戏的基本知识和概念,辨别不同阶段歌曲情感,了解乐曲作用,此外还让其了解中国其他的戏剧文化,拓宽知识面,弘扬中国戏剧文化。
三、教学分析《打猪草》是安庆黄梅戏的小戏,黄梅戏中非常经典的作品。
歌曲主要内容讲述了一个农村男孩和一个农村女孩因为打猪草损害了村里的农作物,二者通过唱歌缓解了矛盾的故事。
整个戏曲毫无造作之感,很清新自然朴实,剧中所表现出来的青春洋溢、风趣的语言和优美的曲调,让人感觉很亲切感人。
《打猪草》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打猪草》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b96735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4c.png)
标题:《打猪草》教案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并学习关于“打猪草”的知识和技巧。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将掌握如何种植和管理猪草,了解猪草的生长特点以及猪草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目标1.了解猪草的基本知识:种植要求、生长特点等。
2.掌握猪草的种植方法:土壤准备、播种技巧、管理要点等。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提高动手操作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猪草的种植方法和要点。
2.如何进行猪草的管理和养护。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入课题:“你们了解过猪草吗?猪草有什么特点?”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2.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猪草,包括猪草的分类、生长环境等相关知识。
通过图片或幻灯片展示猪草的外观和其他相关信息。
3.实践活动1:猪草的种植方法(30分钟)步骤:a.学生分组,每组三人。
b.教师向学生介绍猪草的种植方法和要点,包括:- 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条件。
- 土壤准备:选取富含有机质的土壤,确保排水良好。
- 播种技巧:适时播种,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
- 养护管理:适时浇水、松土、施肥等。
c.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自己动手进行猪草的种植。
教师在一旁引导学生并解答问题。
4.实践活动2:猪草的管理和养护(30分钟)步骤:a.学生保持原来的组队形式。
b.教师介绍猪草的管理和养护技巧,包括:- 定期浇水,保持适当湿度。
- 松土和除草,防止杂草生长影响猪草的生长。
- 适时施肥,增加猪草的养分供给。
- 注意防虫害和病害的发生。
c.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对已种植的猪草进行管理和养护。
5.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猪草种植和管理的感受。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实践,学生对猪草的种植和管理方法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并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观察力。
打猪草 音乐教案
![打猪草 音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a916ab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21.png)
打猪草音乐教案教案标题:打猪草音乐教案教案概述:本音乐教案旨在通过“打猪草”这首民间歌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节奏感和合作精神。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并能够积极参与音乐表演和合作。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欣赏和理解民间歌曲《打猪草》的音乐特点和文化内涵。
2. 学生能够通过模仿和表演,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曲调。
3. 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音乐表演和创作。
教学准备:1. 《打猪草》的音频或视频资源。
2. 打击乐器如鼓、木鱼等。
3. 小组合作的材料如舞蹈动作、歌词创作等。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音频或视频资源播放《打猪草》的歌曲,并简要介绍这首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向学生提问,引导他们观察和思考歌曲中的节奏、曲调和歌词等元素。
主体:1. 节奏感训练:a. 教师示范并引导学生模仿歌曲中的节奏,利用打击乐器进行打击演奏。
b. 学生分组,每个小组利用打击乐器进行模仿演奏,并尝试自己创作一段节奏。
c. 各小组轮流展示演奏成果,其他小组进行欣赏和评价。
2. 曲调学习:a. 教师指导学生跟随歌曲的旋律进行口头模仿。
b. 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旋律进行模仿演唱,并尝试自己创作一段旋律。
c. 各小组轮流展示演唱成果,其他小组进行欣赏和评价。
3. 合作创作:a. 学生分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创意,编排一段舞蹈动作来配合歌曲。
b. 小组成员共同创作歌词,表达对《打猪草》的理解和感受。
c. 各小组轮流进行舞蹈表演和歌唱,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总结:1. 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所学的节奏、曲调和合作经验。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对于音乐欣赏和合作创作的重要性进行讨论。
3.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欣赏音乐,培养他们的音乐兴趣和才能。
扩展活动:1. 学生可以自行寻找其他民间歌曲进行欣赏和学习。
2. 学生可以利用手机或录音设备,录制自己对《打猪草》的演唱或演奏,并与同学分享。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打猪草|人音版(简谱)(2023秋)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打猪草|人音版(简谱)(2023秋)](https://img.taocdn.com/s3/m/274b148d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e2.png)
一、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打猪草|人音版(简谱)(2023秋):
1.教材章节:第三章《民族歌曲鉴赏与学唱》
-歌曲《打猪草》简谱学习
-歌曲背景及民族音乐特色介绍
2.教学内容:
a.学唱《打猪草》,掌握歌曲旋律及节奏
b.了解《打猪草》的创作背景,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1.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一步调整教学方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
2.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4.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期让学生们在音乐课堂上收获更多。
-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
-表现歌曲的情感与风格
3.增强文化理解:了解《打猪草》的创作背景,深入认识民族音乐特色,提高学生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尊重与理解。
-认识民族音乐的基本元素
-了解民族文化背景,增进文化认同感
4.培养创新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尝试对歌曲进行改编,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民族音乐元素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特殊节奏型和民族音乐元素的理解,我会通过示范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打猪草》相关的音乐问题,如歌曲的情感表达、节奏变化等。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打猪草》这一首民族歌曲。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听过或参与过民族音乐的演唱?”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打猪草》这首歌曲的奥秘。
打猪草教案
![打猪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abf1d4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98.png)
打猪草教案教案:打猪草教学目标:1.了解猪草的特点和种植方法;2.能够正确使用农具,掌握打猪草的基本技巧;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猪草的特点和种植方法;2.掌握打猪草的基本技巧。
教学准备:1.猪草种子;2.锄头、镰刀等农具;3.打猪草的练习场地。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教师向学生们介绍猪草的特点和作用。
解释猪草对于养殖业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要学习打猪草的技巧。
Step 2:讲授猪草的种植方法教师向学生们介绍猪草的种植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制定种植计划、播种和管理等。
Step 3:展示打猪草的基本技巧教师向学生们展示如何使用锄头和镰刀等农具打猪草。
重点讲解姿势、节奏和力度的掌握,以及注意事项(如保护自己和周围人的安全)。
Step 4:练习打猪草学生们分组进行打猪草的练习。
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们正确掌握技巧。
Step 5:总结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练习情况,总结打猪草的要点和技巧。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答他们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解答和建议。
Step 6:拓展活动学生们可以将所学的打猪草技巧应用到实际场景中,如志愿者活动或者农田劳动,提高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Step 7:作业学生们撰写一份关于种植和打猪草的经验总结,包括种植方法、打猪草技巧以及注意事项。
Step 8:课堂展示学生们将自己的经验总结进行课堂展示,与同学们分享并互相学习。
Step 9:评价教师根据学生们的练习情况、总结和展示来评价他们的学习成果,提供反馈和建议。
教学延伸:学生们可以进一步了解猪草的其他用途,如制作饲料、堆肥等,并进行相关研究和实践。
可以在课堂上邀请养殖业者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经验和心得。
此外,还可以组织观察团,参观真实的猪场,了解养殖业的整个过程。
打猪草 教案
![打猪草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77200c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a5.png)
打猪草教案教案标题:打猪草教案目标:1. 了解什么是猪草,以及为什么需要打猪草。
2. 学习打猪草的正确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责任意识。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猪草的外观和特征。
2. 打猪草工具(例如锄头、镰刀等)。
3. 适当的场地,用于示范和实践。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猪草的外观和特征,引发他们对猪草的好奇心。
2. 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猪草。
知识讲解:1. 解释猪草的定义和特点,以及为什么需要打猪草,如防止猪草对农作物的侵害等。
2. 介绍打猪草的正确方法和技巧,包括选择适当的工具、姿势和力度等。
示范操作:1. 在适当的场地上进行示范,展示如何使用工具打猪草。
2. 强调正确的姿势和操作技巧,确保安全和高效。
实践练习: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区域进行实践练习。
2. 指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共同打猪草。
3. 观察和指导学生的操作,纠正他们可能存在的错误。
总结与反思:1.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和体验,总结打猪草的重要性和技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例如如何保持自己的环境整洁等。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了解其他有害植物,如何防范和处理。
2.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环保活动,如清理公共场所的杂草等。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实践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姿势、技巧和团队合作等。
2. 提问学生关于猪草和打猪草的问题,检查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教案扩展:根据不同年级和教育阶段的要求,可以适当调整教案的难度和教学内容。
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简化知识讲解和操作要求,重点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增加对猪草的生态影响和环境保护的讨论,引导他们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器乐曲《打猪草》教学设计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器乐曲《打猪草》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0a9fc4e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42.png)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器乐曲《打猪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打猪草》是一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器乐曲,选自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
乐曲以欢快的节奏和生动的形象描绘了农村孩子们打猪草的欢乐场景,体现了劳动的喜悦和童年的美好。
乐曲采用了我国民间音乐常用的调式和音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
通过学习这首乐曲,学生可以了解和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民族音乐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鲜事物,善于模仿和表现。
但同时,学生对乐曲的深入理解和情感体验尚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深入感受乐曲的美。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打猪草》乐曲的背景、结构及民族特色。
2.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和热爱。
3.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乐曲的结构和节奏。
2.感受和表现乐曲的民族特色。
3.运用正确的演奏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2.示范法:教师亲自示范,引导学生正确演奏。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合作,共同提高。
4.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自主探究、主动学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音响设备,播放《打猪草》乐曲。
2.准备乐谱,分发给学生。
3.准备相应的乐器,如二胡、笛子等。
4.准备教学课件和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农村孩子们打猪草的场景,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这一场景的认识和感受。
播放《打猪草》乐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介绍乐曲的背景、结构和演奏乐器。
分析乐曲中的民族特色,如调式、音阶等。
引导学生关注乐曲中的节奏变化,讨论其表现意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乐器,按照乐曲节奏进行演奏。
打猪草教学设计
![打猪草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4d790535ef7ba0d4b733b05.png)
打猪草教学设计第1篇:打猪草教学设计8、打猪草教学目标 1.积极参与歌曲《丰收的节日》的综合创编表演,进一步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特点;体验x人民丰收后载歌载舞的喜悦心情。
2.初步学会合唱歌曲,做到音准到位,声部间音量和谐,能用适合的打击乐器创编伴奏音型为歌曲伴奏,并能用2/4、3/4、4/4拍指挥图示合着音乐划拍。
3.在演唱、演奏、舞蹈、指挥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表现歌曲的情绪特点和风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合唱歌曲。
2、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多种音乐表现手段表演歌曲《丰收的节日》。
教学过程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一、复习歌曲《丰收的节日》第一声部 1、第一遍用“lu”哼唱 2、第二遍全班齐唱二、歌曲处理《丰收的节日》 1、自学后半部分(1)自由结组分声部自学旋律(2)合唱后半部分旋律(3)合唱歌词2、合唱全曲,注意情绪的区别,音色的统一和谐3、难句指导再次演唱全曲4、用各种形式表现歌曲的情绪与风格特点(1)选择适合自己的表演形式,分组创编 a、演唱组b、打击乐伴奏组:小铃、双向筒、木鱼、铃鼓c、舞蹈组d、2/4指挥组(2)分组展示(3)综合表演三、欣赏《打猪草》 1、初听《打猪草》,介绍歌曲的背景。
2、在听《打猪草》,说一说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表达的情绪有什么不同?第二乐段中两件不同乐器的交替出现,描绘了什么养的情景?四、小结。
教学反思:本课从复习演唱引入,到学唱后半部分合唱,再到分组创编表现歌曲的情绪与风格特点,从结构而言层层推进,比较流畅。
对于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而言,能在一堂课的教学时间内上完这些内容。
篇2:音乐《对花》教学设计《对花》教学设计教材版本湘艺版四年级上册授课年级四年级上学生分析本首歌曲的授课年级是四年级的学生。
对于四年级甚至是现在的孩子们来说,民歌离他们的生活是那么的遥远,很多同学都不是很喜欢演唱民歌,而《对花》这课的重点是要有感情地唱出歌曲的韵味。
《打猪草》(教案)-2022-2023学年音乐五年级上册 人音版
![《打猪草》(教案)-2022-2023学年音乐五年级上册 人音版](https://img.taocdn.com/s3/m/89d00773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ee.png)
打猪草教学目标:1、了解歌曲《打猪草》的歌词及曲调,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本地民间音乐的认知。
2、引导学生用自己熟悉的乐器伴奏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3、掌握较为规范的节奏,并能够配合歌曲演唱。
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小组合作,演奏乐器和合唱的任务。
2、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准备:1、音乐教材《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方民间文化》。
2、中小学音乐教师网络资源分享平台中,关于该曲的媒体资料。
3、教师为学生提供几种民间乐器(如板鼓、竹笛、竹编音叉等),以及音乐伴奏所需的设备(如音响、麦克风等)。
4、准备教室,或可以进行音乐活动的宽敞场地。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步骤:1)音乐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歌曲《打猪草》;2)询问学生是否听过这首歌曲,提出他们知道的关于这首歌曲的任何信息或故事;3)观看ppt,了解更多关于《打猪草》的信息和曲调。
注:本曲是滇西北的民歌,也是寨乡中耳熟能详的歌曲,展现了乡村的爱情、美景和生活。
2、学习主要内容步骤:1)学习歌词,让学生小组合作,练习歌曲的歌词和曲调;2)音乐教师用吉他或钢琴伴奏演奏歌曲,供学生跟唱;3)五年级的学生可以使用简单的乐器进行演奏,无乐器的同学可以参与合唱。
### 3、巩固训练步骤:1)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自己熟悉的乐器,进行伴奏;2)学生开始小组合作,课堂时间内练习音乐;3)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教育孩子互相学习,启迪他们音乐天赋和音乐表达能力。
4、总结和评价步骤:1)让学生在课堂时间内详细阐述对歌曲《打猪草》的理解和感悟;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和成果进行评价,并给予鼓励和肯定。
课后延伸步骤:1)老师提供相关音乐网站和教育资源,让学生深度挖掘该曲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学生可以继续练习演奏和合唱这首歌曲,凝聚课堂经验,提高音乐能力;3)学生自主表演,展示他们的音乐才华,在班级、学校乃至获奖赛事等场所,演奏和演唱这首歌曲,传承和宣传民间音乐文化。
打猪草音乐教案
![打猪草音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0eb128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ca.png)
打猪草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打猪草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掌握打猪草音乐的基本节奏和演奏技巧;3.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合作精神;4.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打猪草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打猪草音乐是一种传统的民间音乐形式,起源于中国南方的广西、广东等地。
它最早是由农民在田间地头用猪草制作的乐器演奏而成,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
打猪草音乐的演奏形式多样,有独奏、重奏、合奏等多种形式。
它的节奏明快、欢快,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中国南方农村地区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
2. 打猪草音乐的基本节奏和演奏技巧打猪草音乐的基本节奏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即每个小节有16个拍子。
演奏时需要注意节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同时还要注意音乐的表现力和情感的传达。
打猪草音乐的演奏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手法:演奏时需要用手指弹奏猪草,手法要轻柔、灵活,力度要适中,不要过于用力;2.声音:演奏时需要注意音量的控制,不要过于大声或过于轻柔,要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情感来控制音量;3.节奏:演奏时需要注意节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要与其他演奏者协调配合,形成整体的音乐效果;4.表现力:演奏时需要注意音乐的表现力和情感的传达,要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情感来表现音乐的内涵和意义。
3. 打猪草音乐的演奏形式打猪草音乐的演奏形式多样,有独奏、重奏、合奏等多种形式。
其中,合奏是最常见的演奏形式,通常由多个演奏者组成,每个演奏者演奏不同的乐器或不同的声部,共同演奏出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
打猪草音乐的合奏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分组合奏,即将演奏者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演奏不同的声部,共同演奏出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另一种是全体合奏,即所有演奏者一起演奏同一首音乐作品,形成整体的音乐效果。
4. 打猪草音乐的欣赏和评价打猪草音乐是一种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文化内涵的音乐形式,它能够反映出中国南方农村地区的生活和文化。
《打猪草》教案
![《打猪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ebb97c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dd.png)
《打猪草》教案《打猪草》名师教案——五年级上册音乐第三单元《农家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黄梅戏选段,能够用简单的、经过提炼的动作进行戏曲唱段表演并能尝试有个性的创造性活动。
2.过程与方法:在演唱、演奏、舞蹈、指挥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表现歌曲的情绪特点和风格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黄梅戏这一地方剧种产生兴趣,能专注地听赏黄梅戏选段。
对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和流传地域等知识产生探求的欲望,感悟到江淮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增强。
二、教学重点:感受黄梅戏鲜明丰富的地方色彩。
三、教学难点:较逼真地模仿《对花》的唱腔特点,以及附点节奏和一字多音处的准确表现。
四、教学准备:1.黄梅戏《打猪草》中《对花》选段的原唱及伴奏音乐。
2.黄梅戏《打猪草》的表演视频。
3.黄梅戏经典唱段《打豆腐》、《女附马》。
五、教学过程:【走进黄梅激趣导入】1.谈话激发兴趣:古老的戏曲艺术在世界上大放异彩,正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咱们安徽,有一朵美丽的黄梅花,它就是黄梅戏.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黄梅.感受黄梅戏的韵味。
(微课介绍“黄梅戏”)2.巩固新知。
提示:现在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黄梅戏吗?黄梅戏起源于湖北省的黄梅县, 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由此得名。
后来在安徽安庆地区发展壮大并用安庆地区的方言演唱,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就形成了今天的黄梅戏。
教师提示:起源?原名?方言?阶段?(分组抢答得分)【初识黄梅自主探究】1. 欣赏黄梅戏《打猪草》选段《对花》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老一辈的黄梅戏演唱家的视频《打猪草》选段《对花》.让我们看到共同见证那最珍贵的历史足迹。
(提示学生观看视频时当一个小票友,给视频中的唱段喝彩。
)设问一:乐曲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劳动生活情境?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2.教师结合曲名及教材插图说一说剧情介绍:《打猪草》生动地反映和歌颂了劳动人民善良淳朴的美好心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打猪草教学目标1.积极参与歌曲《丰收的节日》的综合创编表演,进一步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特点;体验新疆人民丰收后载歌载舞的喜悦心情。
2.初步学会合唱歌曲,做到音准到位,声部间音量和谐,能用适合的打击乐器创编伴奏音型为歌曲伴奏,并能用2/4、3/4、4/4拍指挥图示合着音乐划拍。
3.在演唱、演奏、舞蹈、指挥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表现歌曲的情绪特点和风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合唱歌曲。
2、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多种音乐表现手段表演歌曲《丰收的节日》。
教学过程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一、复习歌曲《丰收的节日》第一声部1、第一遍用“lu”哼唱2、第二遍全班齐唱二、歌曲处理《丰收的节日》1、自学后半部分(1)自由结组分声部自学旋律(2)合唱后半部分旋律(3)合唱歌词2、合唱全曲,注意情绪的区别,音色的统一和谐3、难句指导再次演唱全曲4、用各种形式表现歌曲的情绪与风格特点(1)选择适合自己的表演形式,分组创编a、演唱组b、打击乐伴奏组:小铃、双向筒、木鱼、铃鼓c、舞蹈组d、2/4指挥组(2)分组展示(3)综合表演三、欣赏《打猪草》1、初听《打猪草》,介绍歌曲的背景。
2、在听《打猪草》,说一说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表达的情绪有什么不同?第二乐段中两件不同乐器的交替出现,描绘了什么养的情景?四、小结。
教学反思:本课从复习演唱引入,到学唱后半部分合唱,再到分组创编表现歌曲的情绪与风格特点,从结构而言层层推进,比较流畅。
对于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而言,能在一堂课的教学时间内上完这些内容。
篇二:音乐《对花》教学设计《对花》教学设计教材版本湘艺版四年级上册授课年级四年级上学生分析本首歌曲的授课年级是四年级的学生。
对于四年级甚至是现在的孩子们来说,民歌离他们的生活是那么的遥远,很多同学都不是很喜欢演唱民歌,而《对花》这课的重点是要有感情地唱出歌曲的韵味。
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上这首歌并唱出韵味来哪?在教学中要用各种手段,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学生的基本情况如下:1、声乐方面:能用缓呼缓吸的呼吸方法,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2、欣赏方面:能根据音乐的基本要素,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感受音乐所描绘的意境。
3、表演方面:能比较正确的表达歌曲内容。
4、存在问题:音准不够,视唱能力有限。
《对花》是我国北方民间广泛流传的一首传统小调,歌曲中有很多鲜明的特点,教材分析:如带有“上滑音”的旋律;加上“衬词”的歌词;前两句一问一答,后面都是大段的衬词等。
是一首说唱风格的歌曲。
歌曲为2/4拍,一段体。
旋律欢快、流畅,两人一组,边拍手边按季节唱着花的名字。
这种演唱形式成为了孩子们喜欢的唱歌游戏。
教学目标:1、了解河北民间音乐的特点,体会河北民歌的地方特色与情绪。
2、学会演唱《对花》这首歌,并即兴创编歌词进行演唱。
3、能掌握对唱、表演唱这两种演唱形式,体验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4、了解、体验其它地区《对花》的特点。
教学重点用富有河北地方特色的音调演唱歌曲《对花》教学难点创编歌词活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教学过程一、导入(看河北秧歌片段,初步了解河北民间音乐文化的特点)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河北的民间音乐,去体验感受他们的艺术魅力。
(师播放多媒体课件1,生欣赏)师: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生:很热闹、很幽默、动作很随意……师:河北的民间舞蹈非常生活化,主要形式就是秧歌。
他的特点是场面热闹,表演很随意,诙谐幽默,表现了河北人憨直爽朗的一面。
二、声乐演唱形式:表演唱师:接下来我们来欣赏黄梅戏《打猪草》片段(师播放多媒体课件2,生欣赏)师:他们的表演有什么特点?生:他们表演的很美,他们在一边唱,一边做动作......师:你们说的很好,那么,你们能给这种边做动作边演唱的形式下个结论吗?生:表演唱.师:很好(多媒体出示课件3,生齐读)三、学唱歌曲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一问一答的特点。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河北的民间舞蹈秧歌,还学习了声乐演唱形式表演唱,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首河北民歌《对花》(师播放《对花》课件,生初听)师:他们的演唱有什么特点?生:有人问,有人答......师:总结“一问一答式”。
2、复听歌曲,学习声乐演唱形式“对唱”。
师:歌曲中问的是什么?答的是什么?生:.......师生按节奏问答式读歌词师:同学们,歌曲中这么一问一答很有意思,你们能给这种演唱形式下一种结论吗?生:对歌,对唱......师:总结:对唱(课件3)3、再听音乐学习音乐知识“对花”师:为什么歌曲的名字叫对花?生:.......师:总结"对花"的概念(课件4)4、学唱歌曲①师弹琴问,生回答;生生问答②音乐知识“上滑音”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首乐曲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记号?生:是“↗”师示范唱有无上滑音的第一乐句,生对比,上滑音在乐句中的作用。
(师出示课件4)5、完整的演唱歌曲,师提示上滑音的唱法。
四、创编歌词师:同学们,一年四季花常开,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绚丽多姿,你们知道一年四季还有其他的什么花开吗?你还想把它戴给谁那?生:戴给白衣天使;人民教师;警察叔叔.......师板书学生的回答结果,师弹琴,生演唱(生生问答唱)完成歌词创编活动.五、拓展欣赏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们的民间音乐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
除了我们刚才学习的河北民歌《对花》,其他的地区也有特别好听的《对花》,下面我们来欣赏(师播放课件5)生:欣赏东北二人台、山西、山东、黄梅戏《对花》师:你们觉得这些《对花》都有什么特点?生:......师:简单总结六、总结下课回顾本节课内容:表演唱、对唱、对花、上滑音(播放课件)篇三:第一册第9课《对花》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篇四:对鲜花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唱:对鲜花听:对花吉祥三宝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和歌曲学习,了解对唱这一演唱形式,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情趣。
2、欣赏黄梅戏《打猪草》选段《对花》,初步了解中国的戏曲。
3、通过欣赏和歌曲学习,了解对唱这一演唱形式,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情趣。
4、合作讨论创编歌词,学会从对自然的观察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培养发展想象力和表现力,明白民歌来自于生活。
教学重点:1、熟悉对唱的演唱形式。
2、感受表现出歌曲活泼诙谐的情趣。
教学难点:指导唱准歌曲中的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
课前准备:课前要求学生查阅各种花草的资料,挂图,或相关cd 教学过程:课前音乐《吉祥三宝》一、游戏导入:同桌一起玩《拍手歌》师提问:为什么读起来特别朗朗上口?师由《拍手歌》导入《对鲜花》二、学习儿歌1、念儿歌《对鲜花》,看看和《拍手歌》有什么不同?2、学生有节奏地读儿歌教师按歌曲节奏读儿歌3、请学生比较有什么不同?4、找出有附点四分音符的节奏,读准这个节奏。
5、教师为儿歌配音乐读歌词,衬词部分用打击乐器打节奏。
学生可以随着音乐拍手。
三、学习歌曲1、学习衬词(1)师:刚才老师用打击乐器打出的节奏是歌曲的衬词部分,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衬词在歌曲中表示情绪。
(2)和老师一起唱衬词(3)教师范唱歌曲,唱到衬词时学生一起跟唱,附点四分音符时摇摇手。
(4)听范唱,学唱歌曲,每段分不同的角色演唱。
四、拓展欣赏1、播放黄梅戏选段《对花》2、简介黄梅戏这一戏曲形式,流传于安徽,《打猪草》、《女驸马》、《天仙配》是它的代表曲目,严凤英、王少舫、马兰、吴琼是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师可以范唱《天仙配》选段。
3、说说今天听到的歌曲和刚才的《对鲜花》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也是问答形式,一段问一段答)4、我们知道歌曲的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等,对唱也是一种演唱形式,在民歌戏曲中常用。
(对唱可以一句问一句答、一段一段答、男问女答、自问自答、一问众答等形式)五、实践创作为歌曲《对鲜花》第一二段分配对唱的角色,小组上台表演。
六、布置作业:用自己了解的花卉知识即兴编第五、六段歌词。
(小组合作编创)七、欣赏对唱歌曲《吉祥三宝》,巩固所学知识。
八、小结教后反思:苏教版第六册《对鲜花》是一首北京民歌。
我整堂课演唱了《对鲜花》,欣赏了黄梅戏《对花》以及现在流行的歌曲《吉祥三宝》,让学生了解对唱的演唱形式,了解喜爱中国的民间音乐瑰宝。
特别是《吉祥三宝》,虽然它不是教材内容,但是它优美的旋律,富有情趣的演唱,带给学生和听课老师美的享受,也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对演唱形式对唱的认识。
很遗憾歌曲下载的是蒙语版,虽然预先印了歌词,还是影响了一点欣赏的效果。
由于学生平时基础较好,虽然在课堂中间出了一些失误,学生最后学习的效果还是可以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让学生完整的欣赏歌曲,学生没有留下深刻的首次印象,在接下来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难。
学生课堂的投入程度也不够。
今后我要更加注重学生的聆听和对音乐作品的内心体验,让学生享受音乐,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篇五:新版第九册音乐教学计划小学音乐第九册教学计划陈燕丽一、学生情况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上课时纪律比较好,个个都很认真,总体的音乐基础还可以,接受能力不错,各班的学生情况大同小异,有一小部分学生乐理知识掌握的不错,唱歌的状态,音色也很优美。
大约占整体学生的30%—35%左右,中等生的人数占多数,大约是50%—55%,这批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很浓,但又由于自身的条件原因或其他原因,所以歌唱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底子薄,对于音乐有缺乏兴趣,所以情况不乐观。
这些学生在班级中的人数不多,但他们对全班同学的影响很大,给班级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这些学生上课时乱叫,音不准,作小动作等。
但我相信,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后,他们一定会有所改善。
二、教材分析:1、本学期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分析和技能训练要求。
本册教材内容有:歌曲八首,选用歌曲二首,每课还包括“唱”、“认”、“做”、“听”等等内容,这些内容均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本学期教学内容包括唱歌、欣赏、器乐、视谱等,其要求如下:唱:学习缓吸缓呼的呼吸方法,学习用轻柔或有力的声音完整的演唱歌曲。
认:认识全音符,断音记号。
做:按照老师的要求做题目,比如:听音选择,合唱练习,用直线乐句合唱练习,选择结束音。
听:欣赏歌曲,简单介绍人声分类常识几常见的声乐演唱形式。
器乐:学习表达不同音乐风格,不同音乐情感的乐曲,提高演奏能力。
2、本学期教材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演唱歌曲,歌曲表演,做题目,欣赏。
教学难点:感受各种拍子的特点,欣赏能力,审美情操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基本上能掌握教材所规定的乐理知识,视谱,视唱能力有较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