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工作原理教学探究

原电池工作原理教学探究
原电池工作原理教学探究

《原电池工作原理》教学探究

原电池是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一种装置,利用它的原理制成干电池和各种化学电池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研究原电池原理的另一作用就是从本质上弄清化学腐蚀特别是电化学腐蚀的原因,找到金属防护的方法。因此,原电池的教学是电化学中的重要内容,又因其涉及到物理、化学等多方面的知识,知识点多,难度大,微观内容比较抽象,也是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所以,本节教学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迁移。

一、扎实开展活动探究

首先根据本课题的学习目标,设定活动探究方案。

方案一:(1)铜片、锌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2)铜片、锌片同时平行插入稀硫酸中(3)铜片、锌片同时插入稀硫酸中,并用导线连接(4)铜片、锌片同时插入稀硫酸中,并用导线连接,导线中间接上一只电流计。观察实验现象。

方案二:向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30mL1.0mol·L-1CuSO4溶液和

30mL1.0mol·L-1 ZuSO4溶液,将连接导线和电流计的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ZuSO4溶液和CuSO4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将盐桥插入两只烧杯内的电解质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

方案三:提供一些不同类型的装置,判断能否形成原电池。

其次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按照现行座位表按方便原则,前后或左右分为四人一小组。这样分组不会出现特别弱势组别。组内两人负责记录现象,两人相互协作完成实验。同时明确活动探究的目标:方案一、方案二装置中产生有关现象的原因,通过方案三弄清如何才能形成原电池。

在“活动探究”不能搞形式主义:为了迎合新课程,大多数老师会利用分组实验探究有关问题,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有些学生东张西望,不动手更不动脑,甚至同组同学在做实验也跟他无关,只有少数学生在积极的活动探究。这样的活动探究从实质上等同于形式主义。

不能分工不明确:老师的设想不错,但最后的结果相当于形式主义的根本原因,并不是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有什么问题,而是许多同组学生无事可做造成的,有其他同学代替造成的。所以活动探究时应让学生明确目标和分工,并

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指导,关心小组中成员的分工落实情况,尽量让同小组同学都有事可做,这样才不会使活动探究流于形式。

二、合理用好交流讨论

学生根据方案一、二进行活动探究后,围绕下列设置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学生还可根据自己活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⑴上述原电池中的电流是怎么产生的?

⑵电子的流动方向如何?电流的方向?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如何?

⑶盐桥的作用是什么?

⑷原电池装置的基本组成?特点?(讨论外电路、内电路、半电池等)

学生根据方案三进行活动探究后寻求原电池形成的基本条件。

讨论后,由各小组代表交流上述问题,形成对原电池基本工作原理的认识,明确原电池的基本构成及形成原电池必需具备的基本条件。

在“交流讨论”中不能扼杀学生的个性,在此环节中,既要交流共同观点,也要交流来自不同学生的心声。这样才能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体会到与他人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克服“一听就懂,一丢就忘,再练不会”的困惑,才能让学生在反复的肯定—否定—再肯定的分析、比较、综合、推理、判断的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能力。不能忽视弱势学生的存在:那些相对弱势的学生课堂上总是默默无闻,甚至有点畏头畏脑,不敢积极的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不敢在课堂上发言,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想法,即使他的观点其实很有道理。相反一些相对优秀的学生,一些表达欲望强烈的学生在课堂上永远唱着主角,而从内心来说大多数老师肯定是对这样的学生多了一分喜爱,眼里可能会看不到那些弱势学生的存在,久而久之,那些弱势学生会越来越弱,这是我们老师不想看到的。所以要关爱弱势学生的成长。讨论时要掌握四度:梯度(如设置知识的台阶、设置的讨论问题的层次性等)、跨度(同学科知识块之间、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等)、深度(如要求的难易、与考纲的联系等)、密度(如容量的多寡、内容与高考的联系等)。讨论时不应扯得太远,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切忌漫无目的地讨论,远离高考,毕竟学生心中还是高考是第一位的。

三、重视知识的整理归纳

在《原电池工作原理》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通过上述“交流讨论”后学生在装置图上整理总结原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深刻理解原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归纳”原电池的基本组成、正负电极及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内外电路及与电子电流离子移动方向关系、电池与半电池关系、盐桥电池形成原理及作用、电池电极反应方程式及书写、形成原电池必须满足的四大条件(要有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要有两个电极、要有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要构成闭合回路)。

四、精心设计问题解决

在学生完成上述活动后,围绕下列“问题解决”,巩固基础知识,并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和应用。

问题解决1:判断方案三中能形成原电池装置的正负极及电极方程式和电池方程式。

问题解决2:以锌铜稀硫酸原电池为原型,通过改变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进一步理解原电池形成的基本条件,进一步熟练正负极的判断和有关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在设置“问题解决”时,也应注意以下问题:(1)要有明确的目的:所选解决的内容要能巩固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要有一定的层次性:所选解决的内容要能照顾全体学生,复杂题目多次设问要有梯度。

原电池原理导学案

专题一第二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主编人:陈玉莲审稿人:卢世彬定稿日:2013.09.08 第一课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一、学习目标: 1、以铜锌原电池为例,熟练掌握原电池工作原理。 2、能够熟练写出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 3、能够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二、重点难点: 1、原电池工作原理。 2、能够熟练写出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 三、[知识点回顾] ①、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 2、 3、 4、 ②求焓变常见的计算公式 1、 2、 四、学习过程 1、电极反应及总反应 负极:,__电子,发生_____反应, 现象:电极不断

正极:,__电子,_____反应, 现象:电极表面有析出 总反应:________ ___________ 2、原电池电路的形成(在此锌铜原电池中) 外电路:电子由流向; 内电路:通过形成内电路; 盐桥内K+向Cu电极定向移动;Cl-向Zn电极定向移动。 ☆盐桥的组成:含有琼胶的KCl饱和溶液 ☆盐桥的作用:使连接的两溶液保持电中性,氧化还原反应得以继续进行。 【迁移应用】 分析图示的原电池 现象为: 正极反应: 负极反应: 总反应为: 【归纳总结】:原电池正负极判定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材料:负极一般为金属,正极一般为活泼性 的金属或,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电流(内电路)由极流向极;电子则由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极。 ③根据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迁移方向:阳离子移向原电池极,阴离子移向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反应类型:正极:____电子,发生_____反应,现象是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负极:____电子,发生_____反应,现象则是电极本身的消耗,质量减小。 〈学生活动〉:原电池的应用 (一)根据原电池原理判断金属活动性 1:X、Y、W都是金属,把X浸入W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W析出,X与Y组成原电池时,Y作负极。X、Y、W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A.X>Y>W B.X>W>Y C.Y>X>W D.Y>W>X 2:把a、b、c、d四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组成原电池。若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电流由d到c;a、c相连时,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b、d相连时,b上有大量气泡产生,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的为: A.a>b>c>d B.a>c>d>b C.c>a>b>d D.b>d>c>a (二)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设计原电池 1、一个电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Zn + Cu2+ = Zn2+ + Cu,该反应的的原电池正确组合是() 【对点练习】 1、下列关于原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构成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必须是两种不同的金属 B.原电池是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C.在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负极,该电极被还原 D.原电池放电时,电流的方向是从负极到正极 2.下列装置能够组成原电池,产生电流的是()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姓名 班级 一、选择题 1.有关原电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外电路中电子由正极流向负极 B .在原电池中,只有金属锌作负极 C .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正极方向移动 D .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负极方向移动 2.理论上不能设计为原电池的化学反应是( ) A .CH 4(g)+2O 2(g)=====点燃 CO 2(g)+2H 2O(l) ΔH <0 B .HNO 3(aq)+NaOH(aq)===NaNO 3(aq)+H 2O(l) ΔH <0 C .CO 2(g)+C(s)===2CO(g) ΔH >0 D .2FeCl 3(aq)+Fe(s)===3FeCl 2(aq) ΔH <0 3.100 mL 2 mol·L -1的盐酸跟过量的锌片反应,为加快反应速率,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采用的方法是( ) A .加入适量的6 mol·L -1的盐酸 B .加入数滴氯化铜溶液 C .加入适量蒸馏水 D .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 4.用铜片、银片、Cu(NO 3)2溶液、AgNO 3溶液、导线和盐桥(装有琼脂-KNO 3的U 形管)构成一个原电池。以下有关该原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在外电路中,电流由铜电极流向银电极 ②正极反应为:Ag ++e - ===Ag ③实验过程中取出盐桥,原电池仍继续工作 ④将铜片浸入AgNO 3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与该原电池反应相同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5.将等质量的A 、B 两份锌粉装入试管中,分别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同时向装A 的试管中加入少量CuSO 4溶液,如下图表示产生H 2的体积V (L)与时间t(min)的关系,其中正确的是 6.某原电池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 3++Fe===3Fe 2+ ,能实现该反应的原电池是( )

高中化学 原电池原理

原电池原理 一.原电池 1.能量转化:原电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装置。 2.原电池构成条件:(1)金属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电极、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3.结构:内电路——电解质溶液、电极 导电微粒:自由移动离子(阳离子往正极移动,阴离子往负极移动) 外电路——电极(与导线) 导电微粒:自由移动电子(电子由负极经过导线流向正极,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极:根据活泼性的不同,分为负极(金属活泼性强) 正极(金属活泼性弱)。 正极:通常是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非金属导体,电子流____(填“出”或“入”)的一极,电极上发生_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负极:通常是活泼性较强的金属,电子流_____(填“出”或“入”)的一极,电极被_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电极发生_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4.反应特点: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5.工作原理:负极失电子经导线流向正极形成电流,内电路自由移动的离子定向运动传递电荷 【例题】下列关于原电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原电池能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B.原电池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是还原反应 C.原电池在工作时其正极不断产生电子并经外电路流向负极 D.原电池的电极只能由两种不同的金属构成 【练习题1】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a的金属性比氢要强, b为碳棒,关于此装置的各种叙述不正确的是() A.碳棒上有气体放出,溶液pH变大 B.a是正极,b是负极 C.导线中有电子流动,电子流从a极到b极 D.a极上发生了氧化反应 【练习题2】人造地球卫星用到的一种高能电池——银锌蓄电池,它在放电时的电极反 应为:Zn + 2OH––2e–=ZnO + H2O Ag2O + H2O + 2e–=2Ag + 2OH– 据此判断氧化银是() A.负极,并被氧化B.正极,并被还原

《原电池》教学案例与反思.doc

四、教学准备 实验准备: 铜片、铁片、锌片、碳棒、干电池、稀硫酸、硫酸铜溶液、无水 电流计, 乙醇、蒸傕水、导线、烧杯、型料棒、葡萄(或小西红柿等水果)。 投影仪、幻灯片、制作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模拟动画(多媒体放映设备) 教具准备: 实验室的布置:将桌椅妥善安排,以便各个小组的四位成员开展小组讨论和合作实验。 《原电池》教学案例与反思 案例部分: 一、 教材分析 《原电池》这节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实验(金属与酸反应)为基础,从能量转化角度来 引出这种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装置。根据此原电池原理制成的各种电 池在现代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廿常生活中存在广泛的应用,进一步挖掘原电池原理和 组成条件,来解决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重要意义。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 习化学兴趣,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运用己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掌握构成原电池条件,能正确判断电池 的正负极以及书写半电极反应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 生创造性思维与探究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 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 三、 设计思路 实验引入:两种金属靠在一起放到酸中的异常现象,引导学生开展第一个探究性实验: 铜线上气泡是如何形成的?设计实验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得到 启发,设计、动手实验探讨原电池原理。然后开展第二个探究性实验:通过提供材料,让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得出最佳方案,实验探讨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最后开展第 三个探究性实验:利用所学知识,根据现有材料,制作水果电池,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乐 趣。 具体流程如下: 教师 学生

选修4原电池 导学案

原电池教学案 【教学目标】 重点: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难点:由两个半电池组成的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自学过程】 §4.1 原电池 1、原电池实验探究 【问题探究】 (1)3中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和总的方程式怎样书写? Zn: ;Cu: 总反应: (2)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一、原电池的概念:将转变为的装置 1、正极负极的判断: 负极:的一极正极:的一极 【判断】 上述装置中能形成原电池的是,该原电池工作时,负极发生,电极反应式为;正极发生,电极反应式为;电池总反应式为。 2、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2)、 3)、 4)、 3、原电池的原理: 负极电子,发生反应。正极电子,发生反应。 外电路移动形成电流,从极流向极。 内电路移动形成电流,流向,流向。 思考:如何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来设计原电池呢? 例:请将氧化还原反应 2Fe3++ Cu = Cu2+ + 2Fe 2+设计成电池,画出装置图。(标出电子移动方向,正负极,写出电极方程式和总方程式) 4、原电池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正极反应:得到电子(反应) 负极反应:失去电子(反应) 【技巧】较繁电极反应式 = 总反应式 - 简单电极反应式练习 练习1、写出下列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原电池总反应式。 练习2、有A、B、C、D四种金属,将A与B用导线联结起来浸入稀H2SO4中,B极产生气泡,将A、D分别浸入等浓度盐酸中,D比A反应剧烈,将Cu浸入B的盐溶液中,无明显变化,如果把铜浸入C的盐溶液中,有金属C析出,据此判断它们的活泼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D、C、A、B(B)D、A、B、C (C)D、B、A、C(D)B、A、D、C 练习3、如下图所示的装置,在盛有水的烧杯中,铁圈和银圈的连接处吊着一根绝缘的细丝,使之平衡.小心地从烧杯中心滴入CuSO4溶液. 片刻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刘成稳 湖北省汉川高中431600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有:原电池的原理、原电池正负极的确定、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原电池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教学素材,富有深刻的探究教学思想内涵。首先,新课引入的两个演示实验为探究教学创设了问题情景,当学生观察到“铜片上产生气泡”这一反常的实验现象,就会情不自禁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紧接着,通过(4-15)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实证性”材料,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相关结论;当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后,教材又设置了一个讨论题,让学生自己归纳“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同时,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习题中的“用铜、银和硝酸银溶液设计一个原电池”都是本课时探究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为了更好地实施探究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还需对本节教材内容作必要的处理和补充。 ⑴变教材中的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动手实验。这样不仅使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还能使学生直接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获得直接的体验。 ⑵对于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教材是以叙述的形式提出的,这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可以利用一节干电池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得出结论。这比直接提出正负极的判断方法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⑶教材中“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一个讨论题,问题过于空泛,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单纯的讨论可能会无从谈起,因此教学中设计了一组学生实验习题(以教材后面的一个习题为蓝本),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直接经验,再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出规律,最终得出组成原电池的四个必要条件。 ⑷将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移到探讨“组成原电池的条件”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帮助同学理解组成原电池的其中一个必要条件——电解质溶液,而且能达到学以致用,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⑸在完成上述内容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将刚学的内容进行应用和巩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这样处理教材内容后,教学就可能按照“设置问题情景——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和推理——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相关结论——引发新的问题情景——提出新问题——实验提供直接经验——对比分析,总结规律——应用原理、规律”的程序进行。 三、教学设计思想 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并给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学生初次接触电化学知识,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有神秘感和探索欲望。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层层实验和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

原电池导学案

硫酸铜 原电池 班级姓名小组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本P39-41内容,正确说出原电池中能量转化形式及燃煤发电中一系列能量转化过程 2.结合实验2-4,依据氧化还原原理,分析原电池中电子、离子、电流移动方向,以及正负极发生反应的类型。 3.通过小组讨论,归纳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以及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4.结合原电池的正负极材料要求,正确利用正负极现象判断金属的活泼性。 【重点难点】 重点:原电池定义、构造原理、工作原理。原电池正负极判断方法。 难点:原电池正负极判断方法。 【导学流程】 一.基础感知 1、化学能与电能:结合课本P39-40。 (1)默写火力发电中一系列能量转化过程:。 (2)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关键。 (3)原电池是能转化为能的装置。化学电池的反应本质是。 2、原电池:结合课本实验2-4、视频,完成下列内容。 (1)①Zn ②Cu ③用导电连接Zn和Cu,分别插入稀硫酸,①②③ 现象分别是什么? (2)以右图Zn—Cu原电池为例,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电极 电极 材料 电极反应式 反应类型(填 氧化或还原) 导线中电 子流向 溶液中Cu2+、SO42- 的移动方向负极 正极 (3)若正极析出固体的质量为6.4g,则导线中转移的电子数目为多少? (5)内电路(溶液)、与外电路(导线)是如何构成闭合回路的? 3、原电池的构成有4个条件:①前提:能自发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②两个活动性不同的电极;③电解质溶液;④形成闭合回路。 判断下述6套装置中能够形成原电池的有哪些? ①②③④⑤⑥ Cu ZnSO4溶液稀硫酸 4、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1)归纳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有哪些? (2)分析右图为下列物质构成的原电池的正负极 ①A:Mg B:Al C:稀硫酸②A:Mg B:Al C:NaOH ③A:Cu B:Fe C:稀硝酸④A:Cu B:Fe C:浓硝酸

(word完整版)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原电池》课堂教学设计 高三化学孙永平 1、分析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为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选修4的第四章电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内容学生在必修2已有一定的了解,本节是该内容的加深,主要是增加了一个盐桥内容。掌握本节知识,对指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电池使用原理、金属腐蚀和防护,研究探索发明新电池有重要意义。 2、了解学情底码 已有基础:对原电池原理有初步认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局限认识:氧化剂和还原剂只有接触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发展方向:通过实验活动对原电池原理形成完整认识,提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深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有更完整的认识。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能根据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电池的设计活动,感悟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体会过程与方法:通过Pb-CuSO 4 控制变量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设计原电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原电池原理应用于化学电源开发的关键作用。 4、研究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完全分开在两极(两池)发生及盐桥的作用。 5、确定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自主分析设计”的学习方式学习。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不断深入认识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上的跨越。 6、教学设计过程和意图 (1)情境导课:让学生举一些手机、电子表等新型电池例子。联系生活,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2)回顾原电池:复习基本概念,温故而知新。 学生回忆原电池的有关内容,调动学生思考,回忆概念为后期探究作准备。

第一节原电池学案

第一节原电池 知识点原电池 [学生预习区] 1.构成条件 (1)具有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2)合适的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回路(外电路用导线相连或互相接触并将两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或使用盐桥)。 (4)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原电池工作原理(以锌铜原电池为例) 盐桥内盛放的是什么物质?其作用是什么? 提示:盐桥内通常装有含有琼胶的KCl饱和溶液。离子在盐桥中能定向移动,形成闭合回路,并维持两个半池区的电荷守恒,可使电流持续传导。另外使用盐桥将两个半电池完全隔开,使副反应减至最小程度,可以获得单纯的电极反应,便于分析放电过程,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教师点拨区] 1.原电池的设计 从理论上讲,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均可以设计成原电池,实际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外电路 e- 正极(氧化性较强的物质)负极(还原性较强的物质)――→ 导线 (2)内电路 将两电极浸入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作定向移动。 (3)闭合回路 特别提示:电子只在外电路移动,不在电解质溶液中移动。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3.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应用

(1)比较金属的活泼性强弱 有两种金属a和b,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观察到a极溶解,b极上有气泡产生。根据电极反应现象判断出a是负极,b 是正极,因此,金属活动性a>b。 (2)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例证:实验室利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通常向稀硫酸中滴入几滴硫酸铜溶液。 原理:锌与置换出的铜及稀硫酸构成原电池,使产生氢气的速率加快。 (3)设计原电池 以Cu+2AgNO3===Cu(NO3)2+2Ag为依据,设计一个原电池。 ①将氧化还原反应拆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两个半反应,分别作原电池的负极和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本例的电极反应式为负极:Cu-2e-===Cu2+,正极:2Ag++2e-===2Ag。 ②确定电极材料。 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为金属单质,可用该金属直接作负极;如为气体(如H2)或溶液中的还原性离子,可用惰性电极(如Pt、碳棒)作负极。 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材料一般不如负极材料活泼。 本例中可用铜棒作负极,用银棒作正极。 ③确定电解质溶液。 电解质是使负极放电的物质,因此电解质溶液一般要能够与负极发生反应。或者电解质溶液中溶解的其他物质能与负极发生反应(如空气中的氧气)。但如果两个半反应分别在两个容器中进行(中间连接盐桥),则左右两个容器中的电解质溶液选择与电极材料相同的阳离子。 如本例中可用AgNO3溶液作电解液。 ④构成闭合回路:将电极用导线连接,使之构成闭合回路。

高中化学原电池教学设计案例(武汉韩金山)

《原电池》教学设计案例 武汉市第十二中学韩金山 一、设计思想 “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引导—探究—发现”教学模式的实施,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人才。 “发现法”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教学目标,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这种意义下的“发现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科学探究为主要特征,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其元认知、动机、行为都能得到积极有效的参与。本堂课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发现式”课堂教学模式。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的主要任务是带领学生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而本节内容则以必修II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所涉及的原电池常识为基础,通过进一步分析原电池的组成和探究其中的原理,引出半电池、盐桥、内电路、外电路等概念,恰能很好地全面体现本册教材的目标特点。同时教师还须把握好教学深度,只要求学生能写出相关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式,对化学的研究和应用只需有一个概貌性的认识即可。 三、学情分析 这一节内容是以必修II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为基础,是对必修II基础的加深和提高,在化学必修II中,学生对于原电池已经学习了相关的知识,只是很浅显,只是要求能够举例说明原电池中化学能和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而在选修IV中则应使学生从微观层面对原电池和原电池的原理有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四、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原电池,理解原电池原理,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2.会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认识到电及电池对现代人类生活的不可替代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盐桥的作用,进而深入理解原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增长实验操作的技能。 3.通过讨论、探究与归纳,掌握原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知道半电池、内电路、外电路等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质疑、提问、假设、验证等系列的探究活动,体验其中的困惑与快乐,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和方法,培养科学

必修二 原电池导学案和练习

原电池 [实验设计]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在实验中,当把铜片和锌片同时浸入稀硫酸时,由于金属锌比金属铜 ,锌原子容易失去电子被氧化成Zn 2+进入溶液中,锌片上的 通过 流向 ,溶液中的H +从铜片获得电子而被还原成氢原子,氢原子再结合成氢分子从铜片上逸出。可见,原电池是利用 反应将 能转化成 的装置。 【基础知识点】 一、原电池 1、原电池定义:将 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电极名称: (1)负极: 一极(如上述原电池中的 片) (2)正极: 一极(如上述原电池中的 片) (1)锌片: ( 反应) (2)铜片: ( 反应) (3)总反应式: Zn +2H +=Zn 2+ +H 2↑ 4、微粒移动方向: (1)电子:电子由 极流向 极。 (2)电流:电流由 极流向 极。 (3)离子:阴离子移向 极,阳离子移向 极。 5、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极一液一回路。 (1)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 作电极。 (2)电极材料都插入 溶液中。 (3)两极相连形成 电路。 (4)有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二、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1、设计原电池 2、判断金属的活泼性 3、加快某些反应速率 4、金属的防腐蚀 【练习】 1、下列关于原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 .原电池负极发生的反应是还原反应 C .原电池在工作时其正极不断产生电子并经过外电路流向负极 D .原电池的电极只能由两种不同的金属构成 2、下列各图所示装置属于原电池的是( )

3、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按图示方式插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中一段时间,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两烧杯中铜片表面均无气泡产生 B.甲中铜片是正极,乙中铜片是负极 C.两烧杯中溶液的pH均增大 D.产生气泡的速度甲比乙慢 4、在理论上不能用于设计原电池的化学反应是() A.HCl ( aq ) + NaOH ( aq ) = NaCl ( aq ) + H2O ( l ) B.2CH3OH ( l ) +3O2 ( g ) = 2CO2 ( g ) + 4H2O ( l ) C.4Fe (OH)2 ( s ) + 2H2O ( l ) + O2 ( g ) = 4Fe (OH)3( s ) D.2H2 ( g ) + O2 ( g ) = 2H2O ( l ) 5、某原电池的电池反应为:Fe+2Fe3+===3Fe2+,与此电池反应不符的原电池是() A.铜片、铁片、FeCl3溶液组成的原电B.石墨、铁片、Fe(NO3)3溶液组成的原电池 C.铁片、锌片、Fe2(SO4)3溶液组成的原电池D.银片、铁片、Fe(NO3)2溶液组成的原电池 6、X、Y、Z都是金属,把X浸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X与Y组成的原电池时,Y为电池的负极,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顺序为() A. X > Y > Z B. X > Z > Y C. Y > X > Z D. Y > Z > X 7、下列叙述中,可以说明金属甲的活动性比金属乙的活动性强的是 A.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甲原子失去的电子比乙原子失去的电子多B.同价态的阳离子,甲比乙的氧化性强C.甲能跟稀盐酸反应放出氢气而乙不能D.将甲、乙作电极组成原电池时,甲是负极 8、将铜棒和铝棒用导线连接后插入浓硝酸溶液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装置能形成原电池,其中铝是负极B.该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 C.该装置能形成原电池,其中铜是负极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9、电子表和电子计算器的电源常用微型银─锌原电池,其电极分别为Ag2O和Zn,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电极反应分别为:Zn+2OH--2e =ZnO+H2O,Ag2O+H2O+2e =2Ag+2OH—,总反应式:Ag2O+Zn=2Ag+ZnO根据上述变化,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Zn为正极,Ag2O为负极 B. 工作时电池负极区溶液的pH值减少 C. 工作时电子由Ag2O极经外电路流向Zn极 D. Zn为负极,Ag2O为正极 10、写出下列甲、乙、丙原电池的正、负极反应式。 甲电池: 负极: 正极: 乙电池: 负极:正极: 丙电池: 负极:正极:

原电池及其工作原理

原电池及其工作原理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原电池及其工作原理 原电池的概念: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原电池。 1、原理: 以锌铜原电池为例 2、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1)两极金属活泼性要有差异; 2)有电解质溶液, 3)并能与负极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4)形成闭合回路。 3、特点: ⑴正极:电子流入,发生还原反应;负极:电子流出,发生氧化反应。 ⑵正极:不活泼金属,导电、不参加反应(亦可为可以导电的非金属或氧化物); 负极:活泼金属,本身参加反应并溶解。 ⑶正负极若都为金属,一般.. 金属的活泼性:负极>正极。 正极(Cu ) 负极(Zn ) 正负极的定义 电子流入的一极 电子流出的一极 电极反应式 Cu 2++2e -== Cu Zn - 2e -== Zn 2+ 电极反应类型 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 正负极所用材料和特点 不活泼金属,导电、不参加反应(亦可为可以导电 的非金属或氧化物) 活泼金属,本身参 加反应并溶解 电池总反应 Zn + Cu 2+== Zn 2+ + Cu

⑷原电池在放电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且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⑸记住几个方向: 电子:从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溶液中没有电子流); 电流:外电路从正极流向负极,电池内部溶液从负极流向正极; 电池内部溶液中阴阳离子: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 4、规律 1)正+负— 2)带正电荷的离子向着正极移动,带负电荷的离子向着负极移动, 3)电子不下水,离子不上岸 4)升失氧负 电池可用于驱动无人驾驶的潜航器。该电池以海水为电解质溶液,示意图如右。该电池工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g电极是该电池的正极 B.H2O2在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C.石墨电极附近溶液的pH增大 D.溶液中Cl-向正极移动 2.一种基于酸性燃料电池原理设计的酒精检测仪,负极上的反应为: CH3CH2OH-4e-+H2O=CH3COOH+4H+.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检测时, A.电解质溶液中的H+向负极移动 B.若有电子转移,则在标准状况下消耗氧气 C.电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H2OH+O2=CH3COOH+H2O D.正极上发生的反应为:O2+4e-+2H2O=4OH-

高二化学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案

Cu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二化学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案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其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进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探究活动,体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关系的学习,使学生从能量的角度比较深刻地了解化学科学对人类的贡献,体会能量守恒的意义。学会利用能源与创造新能源的思路和方法,提高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我们这节课来一起复习一下有关原电池的相关内容。 【板书】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一、原电池实验探究 讲:铜片、锌片、硫酸都是同学们很熟悉的物质,利用这三种物质我们再现了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留给我们的历史闪光点! 【实验探究】(铜锌原电池) 【问题探究】 1. 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 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 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 (H+)如何变化? 4. 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 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讲:我们发现检流计指针偏转,说明产生了电流,这样的装置架起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桥梁,这就是生活中提供电能的所有电池的开山鼻祖——原电池。 【板书】 (1)原电池概念: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问:在原电池装置中只能发生怎样的化学变化? 学生:Zn+2H+=Zn2++H2↑

高一化学——原电池导学案

【引言】我们已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断裂、新化学键生成;当生成新化学键所释放的能量大于破坏旧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时,化学反应会释放能量。化学反应能为人类提供哪些形式的能量呢? 【阅读】教材50页“交流·研讨” 【分析】即热饭盒的原理: 即热饭盒能加热食物,铝热剂能焊接钢轨,都是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被人们所利用。 二、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源 1、化学能与热能间的转化 【讨论】在你的周围有哪些化学能转化成热能的实例? 【过渡】在现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电池被广泛应用,电池是怎样生产的呢?化学能能否转变为电能呢? 【活动探究】按要求完成以下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初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将铜片、锌片插入稀硫酸中,然后用导线将铜片、锌片连接起来,并接入一支电流表,观察发生的现象。 【观察、思考】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2、化学能与电能间的转化 ⑴电池定义: 【实验探究】用电流表测干电池,观察指针指向那个极?锌铜原电池中指针偏向铜片还是锌片?

【观察分析】原电池分正负两极,活泼的金属为负极,不活泼的金属为正极 【讨论1:】铜与稀硫酸不反应,但与锌片相连后,铜片上有气泡产生,是如何生成的? 锌片失去的电子沿导线传递到铜片上,H+离子在铜片上获得电子,生成氢气。 【讨论2:】H+为何不直接在锌片上得电子而在铜片上得电子? 【过渡】请同学们阅读课本51页“追根寻源” 【学生回答】金属活泼性不同,产生电势差 【过渡】原电池是如何工作的呢?请同学们结合动画总结 锌片: ( 反应 ) 铜片: ( 反应 ) 【讲述】如果将稀硫酸换成硫酸铜溶液呢?会产生电流吗?

苏教版化学选修4原电池的工作原理word教案

专题1 第2单元第1课时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有关原电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外电路中电子由正极流向负极 B.在原电池中,只有金属锌作负极 C.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正极方向移动 D.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负极方向移动 【解析】在原电池中,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阳离子向正极方向移动,阴离子向负极方向移动。当有比Zn活泼的金属与Zn组成原电池时,一般Zn作正极。 【答案】 C 2.将铁片和银片用导线连接置于同一稀盐酸中,并经过一段时间后,下列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负极有Cl2逸出,正极有H2逸出 B.负极附近Cl-的浓度减小 C.正极附近Cl-的浓度逐渐增大 D.溶液中Cl-的浓度基本不变 【解析】Fe为负极:Fe-2e-===Fe2+;Ag为正极;2H++2e-===H2↑,Cl-的浓度基本不变。 【答案】 D 3.某原电池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Fe===3Fe2+,能实现该反应的原电池是() A.正极为铜,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FeCl3溶液 B.正极为铜,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Fe(NO3)2溶液 C.正极为铁,负极为锌,电解质溶液为Fe2(SO4)3溶液 D.正极为银,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CuSO4溶液 【解析】由原电池总反应式:2Fe3++Fe===3Fe2+,可知负极反应为Fe-2e-===Fe2+,正极反应为2Fe3++2e-===2Fe2+,所以只有A项符合要求。 【答案】 A 4.某原电池,将两金属X、Y用导线连接,同时插入相应的电解质溶液中,发现Y电

极质量增加,则可能是下列情况中的( ) A .X 是负极,电解质溶液为CuSO 4溶液 B .X 是负极,电解质溶液为稀H 2SO 4溶液 C .X 是正极,电解质溶液为CuSO 4溶液 D .X 是正极,电解质溶液为稀H 2SO 4溶液 【解析】 将金属X 、Y 用导线连接,同时,插入相应的电解质溶液中,构成原电池。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失去电子,电子经外电路流向正极,溶液中的阳离子在正极得电子而被还原,若使Y 极质量增加,四个选项中,只有A 正确;X 是负极;Y 是正极,电解质是CuSO 4溶液。 【答案】 A 5.理论上不能设计为原电池的化学反应是(多选)( ) A .CH 4(g)+2O 2(g)=====点燃CO 2(g)+2H 2O(l) ΔH <0 B .HNO 3(aq)+NaOH(aq)===NaNO 3(aq)+H 2O(l) ΔH <0 C .CO 2(g)+C(s)===2CO(g) ΔH >0 D .2FeCl 3(aq)+Fe(s)===3FeCl 2(aq) ΔH <0 【解析】 只有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才能设计成原电池,故A 、D 项可以;B 项中是复分解反应不可以;C 项中ΔH >0为非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 BC 6.判断下列装置,哪些能形成原电池且电流计发生偏转( ) 【解析】 原电池形成条件是①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作电极。②电解质溶液。③外电路形成闭合回路,只要符合上述条件均可形成原电池。 要使电流计发生偏转,电子必须由导线流过形成电流。

原电池教学案例

《原电池》教学案例与反思 高二化学组邹欢如 一、教材分析 《原电池》这节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实验(金属与酸反应)为基础,从能量转化角度来引出这种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装置。根据此原电池原理制成的各种电池在现代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日常生活中存在广泛的应用,进一步挖掘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来解决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重要意义。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运用已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掌握构成原电池条件,能正 确判断电池的正负极以及书写半电极反应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科学的学习方 法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探究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 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 三、设计思路 实验引入:两种金属靠在一起放到酸中的异常现象,引导学生开展第一个探究性实验:铜线上气泡是如何形成的?设计实验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得到启发,设计、动手实验探讨原电池原理。然后开展第二个探究性实验: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得出最佳方案,实验探讨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最后开展第三个探究性实验:利用所学知识,根据现有材料,制作水果电池,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乐趣。 具体流程如下: 教师

学生 四、教学准备 实验准备:电流计,铜片、铁片、锌片、碳棒、干电池、稀硫酸、硫酸铜溶 液、无水乙醇、蒸馏水、导线、烧杯、塑料棒、葡萄(或小西 红柿等水果)。 教具准备:投影仪、幻灯片、制作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模拟动画(多媒体放映设备) 五、教学过程

原电池导学案新

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 原电池(两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够说出原电池的四个构成条件 2. 能够在原电池的简图上画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3. 能够说出盐桥原电池中盐桥的两个作用,并设计一个盐桥原电池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普通原电池与盐桥原电池的对比,组内合作交流,熟悉盐桥的两个作用。 2. 通过分析盐桥原电池中电极材料与电解质溶液的作用,理解盐桥原电池的构成。 3. 通过自己绘制盐桥原电池工作简图,设计盐桥原电池,书写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强化 对原电池工作原 理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普通原电池改进为盐桥原电池, 并设计盐桥原电池的奥秘,提高化学学习的兴趣 与热情,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喜悦和永无止境,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预学案^ 【温故】 1、 请写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1).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看图回答问题: (1)写出Zn 片和Cu 片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和电池总反应 ⑵ 图上注明外电路中的电子流向、电流方向 【自主学习】 学科组长完成上图原电池装置。组员观察记录锌片表面由 —色变为—色,思考:该物质可 能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该物质?该物质的产生, 使锌片失去的电子全部通过了导线吗?对原 电池的供电效率有何影响,如何解决?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P71页第1 — 4段,在下面空白处写 出你的想法。 【我的疑惑】 .极电极反应式: —反应(填氧化” 总反应式: 还原” CuSO 4溶液 阳离子向 ________ 极移动,阴离子向 极移动 还原” _极电极反应式: —反应(填氧化” 内电路:

201X-201x年高中化学 第04章 电化学基础 专题4.1 原电池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4

4-1 原电池 【学习目标】 1.以铜锌原电池为例,熟悉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会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 3.学会原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方法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学习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自主预习】 一.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 2.原电池是将转化为的装置。其本质是原理的应用。二.原电池工作原理: 1.知识回顾—以Cu-Zn-硫酸铜原电池为例,如右图 锌片:极,_________ 电子,发生________ 反应。 铜片:极,_________ 电子,发生________ 反应。 外电路:电子从极流入极 内电路:________向负极移动,______ 向正极移动 思考:如果用以上装置作电源,能持续稳定地产生电流吗?怎样进行改进? 2.探究活动—有盐桥的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阅读课本P71页有关【实验4-1】的论述,结合 图4-1,和上述“题1”的Cu-Zn原电池装置对照,实验装置有何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实验,填写下表: 电极Zn电极Cu电极 现象 得失电子 电极名称 电子流向 反应类型 电极反应式

总反应式 【思考】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教材P72) 【结论】把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在不同的区域进行,再以适当的方式连接起来,就可以获得电流 三.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1)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相对活泼的金属作,较不活泼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作;(2)有溶液; (3)形成回路; (4)能自发地发生反应。 四.原电池的设计方法—构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是进行原电池设计的基本依据。 1、根据电池反应写出电极反应式,以2Ag+(aq) + Cu(s) == Cu2+(aq) + 2Ag(s)为例。把以上反 应分解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两个半反应,从而确定电极反应。 氧化反应(负极):; 还原反应(正极):。 2.电极材料的选择:电池的电极必须导电。一般电池的负极必须能够与电解质溶液反应,容易失去电子,往往以负极反应为依据确定电极材料,这里选用为负极。正极与负极之间只有产生电势差,电子才能定向移动,所以正极和负极一般不用同一种材料,且正极材料的活动性比Ag弱,多采用惰性电极C。本例也可用等金属3.电解质溶液的选择。电解质溶液一般要能够与负极发生反应。本例电解质溶液要含有,可以为溶液。 但若是两个半反应分别在两个烧杯中进行,则左右两个烧杯中的电解质溶液应与电极材料具有相同的,如下图,图中的X是,Y是

双液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盐桥(选修4预习)

原理与装置关系回顾简析 联系上述原电池的形成原理与装置,我们能否分析总结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与形成条件是什么? 形成条件 1.氧化还原反应(如活性不同的电极,形成电势差) 2.电解质(如溶液中,离子导电) 3.闭合回路(持续稳定的电流) 双液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盐桥

锌铜原电池的缺陷 电池的极化作用 原因主要是由于在铜极上很快就聚集了许多氢气泡,把铜极跟稀硫酸逐渐隔开,这样就增加了电池的阻,使电流不能畅通。这种作用称为极化作用。 由于是单液电池,因而不可能彻底将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分开。氢离子依然可以在锌片上得到电子 从盐桥使用重新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 盐桥的使用突破了氧化剂、还原剂只有直接接触、相互作用才能发生电子转移的思维定式 能使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在不同的区域之间进行得以实现。为原电池持续、稳定地产生电流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也为原电池原理的实用性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可逆原电池的电动势 1.电极与电解质溶液界面间电势差的产生 2.接触电势差 电子逸出功(φe)不同,逸出电子的数量不同 当两金属相间不再出现电子的净转移时,其间 建立了双电层,该双电层的电势差就是接触电势差,用φ接触表示。φ接触∝φe,1-φe,2

3.液体接界电势差 两液相间形成的电势差即为液体接界电势差,以φ扩表示。 普通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反应的联系与区别

理论上不能设计为原电池的化学反应是( ) A.CH4(g)+2O2(g)==CO2(g)+2H2O(l) △H<0 B.HNO3(aq)+NaOH(aq)==NaNO3(aq)+H2O(l) △H<0 C.2H2(g)+O2(g)==2H2O(l) △H<0 D.2FeCl3(aq)+Fe(s)==3FeCl3(aq) △H<0 【例2】 下列哪几个装置能形成原电池 【例3】 原电池的电极名称不仅与电极的性质有关,也与电解质溶液有关,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有Al、Cu、稀H2SO4组成原电池,其负极反应式为:Al-3e-=Al3+ B.Mg、Al、NaOH溶液组成原电池,其负极反应式为:Al-3e-=Al3+ C.由Fe、Cu、FeCl3溶液组成原电池,其负极反应式为:Cu-2e-=Cu2+ D.由Al、Cu、浓硝酸组成原电池,其负极反应式为:Cu-2e-=Cu2+ 【例4】 一个电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Zn+Cu2+=Zn2++Cu,该反应的的原电池正确组合是( ) 【例5】 根据下图,可判断出下列离子方程式中错误的是 A.2Ag(s)+Cd2+(aq)=2Ag+(aq) +Cd(s) B.Co2+(aq)+Cd(s)=Co(s)+Cd2+(aq) C.2Ag+(aq)+Cd(s)=2Ag(s)+Cd2+(aq) D.2Ag+(aq)+Co(s)=2Ag(s)+Co2+(aq)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