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现象学导论D
现象学胡塞尔
![现象学胡塞尔](https://img.taocdn.com/s3/m/d5e4d41d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20.png)
布伦坦诺的价值哲学——“一件事情不是因为上帝命令它才是善的,而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善的,上帝才命令它”现象学胡塞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吸收现象学方法创立存在主义哲学——二战后期,流行存在主义——六十年代,解释学他的思想分四阶段:对数学和逻辑的研究创立现象学把现象学发展为先验唯心主义向生活世界的转化哲学负有崇高使命,以人类的永久性目标为己任。
现象学名词背后的要求:哲学应该搁置一切过于仓促的世界,毫无偏见地分析在意识中出现的现象。
胡塞尔的目标:借由现象学的方法建立一个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
经验科学是事实科学,无法达到此程度。
而数学作为一种推理逻辑,绝对严格,绝对无时间性的。
经验自然科学是一种“事实科学”。
原因在于:经验中获得的事实是在时间上被规定的东西。
经验科学不具有绝对的无可置疑性。
只能带来暂时的功利,不能提供造福于子孙万代的、超越其特殊的经验世界的知识。
什么是严格科学?科学是代表一种绝对的、无时间性的价值的称号。
严格科学的条件——必须是绝对正确的知识。
必须是无时间性、超时间的真理。
必须为子孙后代造福。
《逻辑研究》中,胡塞尔与当时流行的心理主义决裂。
心理主义宣称逻辑法则不外是心理性法则的表现,逻辑必须还原到心理基础上。
胡塞尔确证纯粹逻辑的理想性:它的法则独立于实际的思考行动里的具体内容之外。
胡塞尔反对科学主义和心理主义哲学要成为严格科学,必须与经验自然科学的事实科学划清界限,克服将哲学混同或归于事实科学旗下的科学主义。
心理主义将绝对的、无可置疑的逻辑规律,降低为以个人心理活动为转移的经验事实,这就陷入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
建立科学哲学的关键:回到事物本身不要像“科学主义”和“人生观哲学那样”,不关心真正的“客观真理”。
回到事物本身的方法:摆脱一切未经考察的偏见和假设,直接面对“事物”本身。
“事物”并非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而是泛指所有可能存在的对象,物质的或者精神的,存在的或不存在的。
现象学的特点:一旦哲学通过直觉描述到了意识到的现象,那就能描述意识活动的结构以及同这种意识活动相应的意识对象的本质结构。
胡塞尔的现象学
![胡塞尔的现象学](https://img.taocdn.com/s3/m/2537dd6748d7c1c708a14551.png)
胡塞尔:现象学(意向性和内在时间意识)意向性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有一个发展过程,前期和后期的观点有很大的差别。
前期的观点以《逻辑研究》(1900-1901)为代表,后期的观点以《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1913)为代表。
我们先谈他前期的观点,接着谈他后期的观点,最后简述围绕着意向性问题的一些争论。
第一节《逻辑研究》中的意向性学说(一)表达的物质外壳和表达的意义在《逻辑研究》中胡塞尔对意向性问题的探讨是从表达入手的,胡塞尔认为表达是有意义的记号。
表达的物质外壳是字符或语音,表达的内容是意义。
表达的意义是我们通过赋予意义的行为加到表达的物质外壳中去的东西。
当我们说一句话或写下一个句子的时候,我们就把意义加到表达的物质外壳中去。
当我们看一行字或听一句话的时候,我们又把意义在意识中再现出来。
离开了人的意义意向的行为,那么任何记号都不可能成为有意义的语言。
胡塞尔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意向行为与记号的关系。
假如我们走到一个清真寺去,我们不懂阿拉伯文字,我们看到墙上用阿拉伯文字雕刻的可兰经的经文,我们把它们当成装饰性的图案。
胡塞尔问道:“例如让我们设想,某些圆圈和半圆的曲线条最初给我们一种纯粹的美的感觉,后来我们突然想到它们可能是字符或文字的记号。
其差别存在于什么地方呢?”1 他答道差别在于我们的意向行为不同。
开始时我们没有把这些线条与意义联结在一起,所以我们把它们当作引起美感的图案,后来我们想到这些线条表示意义,于是我们就把它们当作文字了。
(二)对象化的活动的三个环节胡塞尔认为,当我们表达一个意义的时候,我们的意识活动包括三个环节:a)意向行为,b)意义(意向内容),c)对象。
“每个表达不仅意味着什么,而且涉及到某种东西;它不仅有意义,而且与某个对象发生关系。
”2“表达通过意义表示(指称)对象。
”3在此对象可以是实在的对象,也可以是观念的对象、想象的对象。
把表达的意义(意向内容)与对象区分开来十分重要,这不仅因为;有时对象相同而意义不同,如“依恩纳的战胜者”和“滑铁卢的战败者”具有不同的意义,但同指一个对象,即那破仑。
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综论
![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综论](https://img.taocdn.com/s3/m/3dabf5f6aaea998fcd220e4e.png)
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综论以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整个发展过程为背景,对其现象学的主要方法:本质还原与先验还原分别进行了详细论述,同时具体阐述了二者的关联和过渡。
本文在对胡塞尔整体思想把握的基础上,试图对其现象学的方法做一个简要的综述。
标签:本质直观;先验还原;悬搁;纯粹自我;意向性胡塞尔创立了现象学,他提出的现象学思想以及他运用的现象学方法,不仅为欧洲大陆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思潮——现象学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而且作为一种方法,现象学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胡塞尔一生追求“严格科学的哲学”的信念,这样一种笛卡尔式的理想。
他说,“人类文化的最高兴趣要求一种严格科学的哲学的发展;因此,如果我们的时代中的哲学革命要有理由,它就务必是被为严格科学意义上的哲学设置基础这一目的所激发的。
”[1]他要求排除一切预先假设,使哲学成为一门明证性的、没有任何前提和假设的科学的哲学。
正是为了这一信仰,胡塞尔运用现象学的独特方法开辟了现象学领域。
本文主要参照倪梁康先生的《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及其主编的《胡塞尔选集》,拟就“本质直观”和”先验现象学还原”(简称“先验还原”)的方法做一简要的综述,并对现象学方法的这两个不同阶段的关联和过渡进行初步探究。
一、本质还原本质还原(eidetische Reduktion)是现象学用来排除经验事实,从而达到对本质的把握的一种方法。
胡塞尔的一生前、后期思想变化很大,但本质还原的方法(亦称范畴直观、本质直观、或观念直观),却是唯一一种贯穿在胡塞尔整个哲学生涯中的方法,从“描述心理学”的《逻辑研究》,到《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最后到《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验现象学》,本质直观(Wesensschau)的方法始终是胡塞尔哲学研究分析的坚实依据。
但我们还是不难看到,胡塞尔在其学术生涯的各个阶段对本质直观的理解的变化是很大的。
1.在《逻辑研究》阶段,胡塞尔就已经对近代哲学的传统做了突破。
胡塞尔空间现象学构造基本理论
![胡塞尔空间现象学构造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4491d2ff12d2af90242e6dc.png)
胡塞尔空间现象学构造基本理论在对事物感知的现象学分析中,胡塞尔通过现象学还原,把所谓空间直观看作感知的综合,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直观,下面是搜集的一篇关于胡塞尔空间现象学构造探究的,欢迎阅读参考。
视觉领域作为意向活动的诸意向相关项的实显性和潜在性之复合体,是以共现的方式在动感系统这一“环境( 背景) ”中显现的。
而就作为意向相关项的视觉领域而言,每个意向相关项的显现即是一个图像,诸意向相关项的显现流即是诸图像显现流形体的视觉领域。
事物显现被还原到作为意向相关项的视觉领域的图像显现,相应地事物显现中的对象之间的间距和位置等空间形式也被还原到视觉领域的图像显现中,因此作为空间形式的定位、场所、疏离、间距等因素首先获得现象学上的区分。
在事物讲座以及其后,尤其在施泰因整理的 1916 年胡塞尔对空间系统构造的文稿中,胡塞尔给出了现象学空间构造的系统勾勒,其中的关键就是从单眼、双眼以及头部动感系统构造的视觉空间缺乏深度维度,导引出身体的行走动感是构造三维视觉空间的深度维度的关键。
而这也成为理解胡塞尔空间现象学的关键环节①.一、单眼动感系统、双眼动感系统与视觉空间胡塞尔分析视觉空间构造是从视觉领域的最底层阶开始的。
首先不考虑身体其他部分的动感系统,或者说将其他动感系统设定为零,即保持不动。
在这般情况下分析视觉领域的显现与眼睛动感系统的关联,以至于随后即使考虑到其他动感系统的运动,改变的也只是我们从原先单纯眼睛的动感处境过渡到一个动感流形。
但是无论在单纯眼睛运动系统还是包含其他运动的动感流形,作为眼动领域的相关项就是对象的面( Seit) 的显现,胡塞尔称之为“被构造对象之同一的、纯粹眼睛运动的面”,这是进一步构造的基础层阶。
眼睛运动的动感系统作为还可分为单眼的动感系统和双眼的动感系统两个部分。
双眼可以分别闭上,形成两个单眼领域,即左边的领域和右边的领域。
胡塞尔认为:对于视觉领域而言,“动感系统是一个二维流形,我们可以在平面的观念下表象它:零点( 眼睛的静止位置) 、右-左和上-下方向,被质性化为优先的坐标系统。
胡塞尔现象学理论
![胡塞尔现象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c139610227916888486d7d1.png)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理论【摘要】胡塞尔德国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胡塞尔对建立一种作为科学的哲学怀着纯真而真诚的向往。
胡塞尔认为,必须把对于世界的“自然的观点”和“科学的观点”以及历史上出现并遗留下来的对于世界的看法即传统哲学的观点,统统都加以悬置起来。
胡塞尔又借用数学上的术语,把这种“悬置”称为加括号,意思是将对于世界的种种观点放在括号里,存而不论。
他认为科学的哲学虽然不同于经验科学,但它也拥有一个属于它的合理的研究对象,意向性理论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理论。
胡塞尔认为,为解决人生和价值不足必须首先寻求坚实的理性基础。
胡塞尔提出了“现象学的还原”就是“一切原则的原则”。
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的一切客体都是主体给与的,都是我们的拥有物。
胡塞尔现象学认为,认识需要把客体对象化,而主体对客体的选择是自由的,考察范围可大可小。
胡塞尔是对当代大师级哲学家。
有着广泛影响的“书斋里的思想家”。
与苏格拉底、笛卡儿、康德一样,是哲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关键词】生平与著述;现象学思想;后世影响胡塞尔(1859~1938)德国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1859年4月8日出生在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的普罗斯尼兹的一个犹太家庭,今属捷克。
他早先攻读数学、物理,1881年获博士学位,1883年起在维也纳追随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布伦塔诺钻研哲学,先后在德国哈雷、哥丁根和弗赖堡大学任教,1938年病逝于弗赖堡。
胡塞尔的大量著作有些发表于生前,有些出版于死后,有些仍在整理编辑中。
一、胡塞尔生平与著述现象学由德国犹太裔哲学家胡塞尔创立,它最重要的贡献是揭示出了一种新的哲学思考方法的可能,或一个看待哲学问题的更原初的视野。
胡塞尔23岁时在维也纳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并从事过短期的数学方面的工作。
1884年至1886年,他在维也纳听到了布伦塔诺的课后,关于“意向性”的讲述使得他的思路大开,从此决定献身于哲学事业。
1891年他发表了《算术哲学》一书,对数学和逻辑的基础从意识心理的角度进行分析。
西方哲学史 第七讲 胡塞尔
![西方哲学史 第七讲 胡塞尔](https://img.taocdn.com/s3/m/995fbe2565ce0508763213bd.png)
(1)什么是意向性
❖ 德语中意向性一词来自拉丁文,意思是“指 向”或“对准”。
❖ 所谓意向性,简言之就是“意识行为有所指 向的特性”。与人相应,意向性行为就是具 有有所指向的特性的意识行为。这有所指向 的特性乃是人类意识的基本特征,指出人的 意识及其对象同时呈现,也是胡塞尔进行哲 学思考的起点。
❖ 胡塞尔自己所言:“意向性表现了意识的基 本性质……全部现象学问题都与之密切相 关”。意向性理论是胡塞尔对哲学的主要贡 献。
?1901年10月胡塞尔到哥廷根大学任副教授在那里虽然渐渐有了一批志同道合者但胡塞尔的学术生涯并不一帆风顺他申请教授曾被拒绝同事的贬低和自我怀疑一度使他对自己几乎失去信心但此时在他的影响下的已经有了哥廷根和慕尼黑两个现象学研究的圈子了
第七讲 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胡塞尔
一、现象学概论
❖ 现象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很大,持续时间很长 的一个流派,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祁克果的生存 哲学、弗洛依德的心理学等一起,极深刻地影响了 西方哲学的发展。它于20世纪初兴起于德国,然后 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哲学运 动。这个运动包括胡塞尔、海德格尔、舍勒、萨特、 利维纳斯、梅洛—庞蒂等许多重要的现代西方哲学 家。这些人的名字几乎就构成了半部现代西方哲学。
❖ 这时候,胡塞尔终于意识到了面临的危机:要 么通过毕业考试继续升学,要么回家跟父亲做 小生意去。胡塞尔醒悟了,开始奋发学习。他 竟然顺利通过了毕业会考,成绩还不错。据说 当校长向学监报告时,说这次成绩还不错的胡 塞尔“是我们学校最差的学生”。
❖ 1876年6月底,胡塞尔进入莱比锡大学。一开 始时,他主修天文学,喜欢数学、物理和哲学。
❖ 现象: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 的形态和联系。(现象的本意是显现出 来的东西)
胡塞尔和他的现象学共24页文档
![胡塞尔和他的现象学共24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f8b3c7a202768e9950e7388a.png)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胡塞尔和他的现象学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第六章现象学(现象学概述、胡塞尔的现象学)
![第六章现象学(现象学概述、胡塞尔的现象学)](https://img.taocdn.com/s3/m/af41c53e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28.png)
第六章现象学(现象学概述、胡塞尔的现象学)第六章现象学(现象学概述、胡塞尔的现象学)[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现象学哲学产生的理论背景和基本观点,把握现象学哲学的基本方法、理论内容、哲学目标及其演变过程;并通过对现象学基本思想观点的评析,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把握现象学哲学的成就和局限,以及它对此后西方哲学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一节现象学概论一、什么是现象学现象学(phenomenology)是20世纪初期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所开创的哲学运动,是20世纪最具影响的哲学思潮之一。
所谓“现象”就是呈现出来的东西。
传统西方哲学是在与“本质”、“本体”的对立中来使用现象一词,所以做了现象与本质的区分,认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才是对事物起决定作用的东西。
康德对现象和物自体的区分是其典型代表。
现象学虽然是把现象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出发点,但它对现象却做出了完全不同的理解。
现象学所说的现象就是事物本身,没有现象之后的问题;现象作为“显现”,不仅是对感官而且是对意识的显现,而且正是在意识中事物本身被认识;同时,意识活动与事物的显现也不再是主客观关系,因为显现是通过意识活动在意识之中的显现、是意识的自我显现。
这里“意识”已经不是传统哲学所说的精神实体或主观的活动,而是一个揭示真理的过程。
“事物本身”也不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精神实体,而是在意识活动或人的存在过程中显现出的内容。
现象学正是要通过意识的自我显现来揭示事物本身。
这种关于现象的概念,企图消除传统哲学中内在与外在、本质与现象、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心灵与身体、人与物的对立,强调显现于我之物即事物本身。
二、现象学方法现象学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派,而是一个由不同理论和学派组成的哲学思想运动。
各种理论和学派的一致性在于他们都采用了现象学方法。
斯皮格尔伯格(H. Spiegelberg)在《现象学运动》一书中总结了现象学方法的七个要点。
胡塞尔空间现象学构造基本理论
![胡塞尔空间现象学构造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4491d2ff12d2af90242e6dc.png)
胡塞尔空间现象学构造基本理论在对事物感知的现象学分析中,胡塞尔通过现象学还原,把所谓空间直观看作感知的综合,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直观,下面是搜集的一篇关于胡塞尔空间现象学构造探究的,欢迎阅读参考。
视觉领域作为意向活动的诸意向相关项的实显性和潜在性之复合体,是以共现的方式在动感系统这一“环境( 背景) ”中显现的。
而就作为意向相关项的视觉领域而言,每个意向相关项的显现即是一个图像,诸意向相关项的显现流即是诸图像显现流形体的视觉领域。
事物显现被还原到作为意向相关项的视觉领域的图像显现,相应地事物显现中的对象之间的间距和位置等空间形式也被还原到视觉领域的图像显现中,因此作为空间形式的定位、场所、疏离、间距等因素首先获得现象学上的区分。
在事物讲座以及其后,尤其在施泰因整理的 1916 年胡塞尔对空间系统构造的文稿中,胡塞尔给出了现象学空间构造的系统勾勒,其中的关键就是从单眼、双眼以及头部动感系统构造的视觉空间缺乏深度维度,导引出身体的行走动感是构造三维视觉空间的深度维度的关键。
而这也成为理解胡塞尔空间现象学的关键环节①.一、单眼动感系统、双眼动感系统与视觉空间胡塞尔分析视觉空间构造是从视觉领域的最底层阶开始的。
首先不考虑身体其他部分的动感系统,或者说将其他动感系统设定为零,即保持不动。
在这般情况下分析视觉领域的显现与眼睛动感系统的关联,以至于随后即使考虑到其他动感系统的运动,改变的也只是我们从原先单纯眼睛的动感处境过渡到一个动感流形。
但是无论在单纯眼睛运动系统还是包含其他运动的动感流形,作为眼动领域的相关项就是对象的面( Seit) 的显现,胡塞尔称之为“被构造对象之同一的、纯粹眼睛运动的面”,这是进一步构造的基础层阶。
眼睛运动的动感系统作为还可分为单眼的动感系统和双眼的动感系统两个部分。
双眼可以分别闭上,形成两个单眼领域,即左边的领域和右边的领域。
胡塞尔认为:对于视觉领域而言,“动感系统是一个二维流形,我们可以在平面的观念下表象它:零点( 眼睛的静止位置) 、右-左和上-下方向,被质性化为优先的坐标系统。
【01胡塞尔人本主义现象学探析】胡塞尔现象学基本观点
![【01胡塞尔人本主义现象学探析】胡塞尔现象学基本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04953a8cbe23482fb5da4c21.png)
【01胡塞尔人本主义现象学探析】胡塞尔现象学基本观点现代西方哲学有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前者以逻辑实证主义、分析哲学和结构主义为主要代表,后者以现象学、存在主义为主要代表。
现象学是人本主义思潮中比较早的学派,其创始人是德国著名哲学家胡塞尔(1859—1938)。
风行一时的存在主义就是从胡塞尔现象学那里得到其理论基础的。
目前我们理论界研究胡塞尔的现象学,大多集中于其现象学方法和意向性理论,很少有专文从总体上联系胡塞尔的人本主义来加以研究,因此,本文试图对此作一初步的尝试,以推进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深入研究。
一、‚欧洲危机‛的克服胡塞尔认为,真正的哲学应该是有人的意义的科学,而现象学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种于人有意义的哲学,因为唯有当人具有绝对真理时,人才有意义。
哲学家应该是‚人类的公仆‛,他所肩负的人类历史责任就是寻找一种超时空的绝对真理,为各门科学提供依据,为重建人性准备基础。
因此,哲学应当是在自己的范围中独立地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不应依靠其他科学。
然而近现代以来,欧洲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却造成了欧洲人性的危机,欧洲科学的危机和欧洲哲学的危机带来了欧洲的危机。
由于欧洲危机,西方文明越来越不关心人,把人当物看,脱离‚人的生活‛这一理性唯一正确的方向,从而导致对人生意义和人的价值的遗忘。
‚‘人的生活’在这里不是就生理物理的意义上而言,而是指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活动,一种在历史过程中的文化创造活动。
人总是不断地为自己提出任务和寻求完成任务的方法和途径。
人通过这种有目的的创造活动,不仅改造了周围世界,而且还改造了人本身。
由于人对他们在理论和活动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问题的不理解或所犯的错误而发生的危机,也将通过人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本身来解决。
人的有目的的生活是一个基础,危机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也将在这个基础上被人认识和克服。
‛[(1)]而现象学就是克服欧洲危机的唯一正确的途径,因为,它使哲学和科学彻底回到主体性上来了,而纯粹的主体性乃是一切意义和价值的真正赋予者。
胡塞尔现象学导论Dppt课件
![胡塞尔现象学导论D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9037575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c8.png)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第一部分 现象学运动的概况
现象学共同的特征 1. 承认“直观”是一切知识的来源的 最后检验标准。(承认”直接性“) 2. 回到对本质结构的洞察。
自然认识的缺点和障碍 对象→认识活动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词源: noein(v.)=to think; nous(n.)=mind noesis=thinking; noema=a thought (what it though)
2. 根本目标:绝对奠基的、普遍的(无所不包的)科学。—— 《笛卡尔式的沉思》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二 对心理主义的批判
1. 19世纪末的心理主义的基本观点 逻辑是思维的艺术,逻辑规律是心理活动的规律,真
•内视域和外视域的转换
a花的不同侧面 b从花延伸到树,乃至更远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内时间
每一个体验都有三重视域:①原印象、②滞留、③前摄。 如听一首乐曲:每一个音符都在“原印象”的意义上被我感 知到;但是,我听到的不是各个间断的、跳跃的音响感知,而是 连续不断的优美的乐曲。因为:不仅包含着一个当下的“原印 象”,而且还包含着在时间上向前和向后伸展着的“视域”,在 时间上向前的伸展称之为“前摄”或“即将的视域”;而将在时 间向后的伸展称之为“滞留”或“而后的视域”。当一个体验消 失,另一个体验出现时,旧的体验并不是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是 作为“保留”留存在新体验的视域之中。同样,一个更新的体验 也不是突然落到新体验中,而是先作为“前展”出现在新体验的 视域之中。对一首乐曲的体验流因而是一个从“前展”到“原印 象”,再到“保留”的连续过渡过程。
胡塞尔
![胡塞尔](https://img.taocdn.com/s3/m/ca177476a26925c52cc5bfb1.png)
胡塞尔胡塞尔,E.Edmund Husserl (1859~1938) ,德国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1859年4月8日出生在奥匈帝国摩拉维亚(Moravia)的普罗斯尼兹(Prossnitz)的一个犹太家庭(今属捷克)。
因肺炎逝于德国弗赖堡。
他早先攻读数学、物理,1881年获博士学位,1883年起在维也纳追随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F.布伦塔诺(1838~1917) 钻研哲学,先后在德国哈雷、哥丁根和弗赖堡大学任教,1938年病逝于弗赖堡。
胡塞尔的大量著作有些发表于生前,有些出版于死后,有些仍在整理编辑中。
目录1生平2年表3思想1. 3.1 第一阶段2. 3.2 第二阶段3. 3.3 第三阶段4. 3.4 第四阶段4影响5著作6荣誉1生平1859年,埃德蒙德·胡塞尔出生于普罗斯尼兹的莫拉维亚省,他的父母都是犹太人。
在本省受过早期教育后,胡塞尔进入莱比锡大学,在那里,他从1876年至1878年学习了物理学、天文学和数学,并抽时间去听哲学家威廉·冯特的课。
胡塞尔在柏林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继续深造。
1881年,他进入维也纳大学,并于1883年在那里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讨论的是“微积分的变分理论”。
1884年至1886年,他听了弗兰兹·布伦塔诺(1838~1917)的课,这些课尤其是其中关于休谟、密尔的课和对伦理学、心理学及逻辑学中的问题的研究对胡塞尔哲学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之后,胡塞尔听从布伦塔诺的建议,来到哈勒大学。
1886年,他在那里成了卡尔·斯通普夫(1848~1936)的助手,后者是哥廷根圈子[1]一位心理学家,在他的指导下,胡塞尔撰写了自己的第一部著作《算术哲学》(Philosophy of Arithmetic,1891)。
他的《逻辑研究》(Logical Inverseigations)发表于1900年。
同年,他应邀到哥廷根大学任教,在那里的16年里他创获颇丰,写了一些列的著作,发展了他的现象学概念。
胡塞尔现象学导论D分解
![胡塞尔现象学导论D分解](https://img.taocdn.com/s3/m/2f8c756733687e21af45a9e1.png)
意向性/intentionality
意向性的基本规定:意识总是对某物的意识 A consciousness is always a 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 或:意识总是包含着意识的对象/或指向某个 对象。 一个知觉总是对某物的知觉;一个评价总是对某个事态 的评价;一个愿望总是对某物的愿望…… 一个意识活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粗略的划分) : ①意识活动一侧;②意识活动的对象或内容一侧。例:
先验还原
1.笛卡尔式的还原(普遍怀疑)
①目的:绝对奠基 ②世界的可疑性;预先给予的科学、逻辑学等等不能未经批判地接受下来 ③第一个命题(公理)ego cogito, ego sum. I think, therefore I am. 2.笛卡尔式的证明世界的荒谬 通过ego证明世界的存在,但ego已经预先被设定为在世界之中的心灵, 而这个心灵已经是世界的一部分。笛卡尔以后的洛克乃至一切自然主义的 方式也犯了类似的错误,因为它们都把自然的人、自然的科学已经预先当 做有效的前提,然后又基于这个前提再去询问这些世界、科学的有效性问 题。 3.悬置的含义:不做判断(①对存在的判断;2预先给予的科学判断) ①彻底化:怀疑是存在判断模态的一种。猜测的、否定的 4.还原:从悬置引回到意识§8。cp29
想念母亲——①想念 ② “母亲”; 回忆童年的一个故事——①回忆 ② “童年的一个故事”; 计算2+2=4——①计算②2+2=4; 怀疑意向性结构是否为真——①怀疑②意向性结构是否为真
某个意识是一种活动(行为),这个意识总是对某个 对象(内容)的意识。
意向性(intentionality)
1.意向性的例子 §16 cp51 闭目 Subject Object ①回忆: ②想象: ③知觉/感知: ④欲求: 对象的范围:1实在的;2非实在的;3荒谬的 2.结论: 意向性结构的表述 1: A consciousness is always consciousness of sth. 2: 两侧的互属结构:noesis-noema
邓晓芒:胡塞尔现象学导引
![邓晓芒:胡塞尔现象学导引](https://img.taocdn.com/s3/m/34e97b2d6c85ec3a87c2c5fc.png)
近年来,胡塞尔现象学在我国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但尽管已翻译了不少胡塞尔的著作,也有相当一批介绍和研究文章,但人们仍感到胡塞尔的思想难以把握。
本文试图以简明扼要和清晰易懂的方式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内在线索从总体上作一个引导性的勾画,略去了其思想发展阶段等细节问题[1]。
一、胡塞尔现象学的性质1.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康复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哲人们便力求探讨认识论上的真理、绝对真理,尽量排除“意见”(doxa)。
这种精神铸造了欧氏几何等一大批学术理论成果,开创了西方理性主义的传统。
我们只要把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和中国古代同样的“勾股定理”比较一下,就可见出理性原理和实用(测量)规则的区别。
正如罗斑所言:“东方的科学在它存在过的这许多世纪之中,甚而至于和希腊科学接触之后,都从来没有超出实用的目标,或对细微末节的好奇心,以提高到纯粹的思辨和决定原理的阶段”,而希腊人则“并不是直接着眼于行动,而是寻求基于理性的解释;是在这种解释,和在思辨之中,他们才间接地发现了行动的秘密”[2]。
超越事实和自然物,自由地思考,认识自己并为自己作论证,这被古代希腊人视为最崇高的事业,最理想的精神生活。
然而,近代科学理性的兴起,逻辑和实验方法的完善化,使西方理性精神朝可操作的事实世界片面发展了。
知识的异化掉转头来和自然物、人造物一起反对人自身,理性、科学从理想的生活方式跌落为技术,甚至沦为杀人的手段(如两次世界大战所表明的);真正合乎人性的生活则失去了纯正理性的指导,陷入了非理性和疯狂。
西方的理性病了,而这也意味着西方的人性病了。
要治疗这种世纪病,单靠“让人间充满爱”这类软弱无力的呼吁是远远不够的。
西方人有理性主义的传统,相信事物本身的规律和有说服力的逻辑,只有对理性本身进行治疗,才能给西方文化提供真正有效的免疫力,在可靠的人性基础上重建西方人的精神世界。
但另一方面,对理性的治疗也不是要抛弃一切现代科技理性的成就,而是要对之进行“反思”和回溯,看看它是从哪里走到现在的片面化境地来的,并找出它最初之所以可能的根据。
纯粹现象学通论--胡塞尔
![纯粹现象学通论--胡塞尔](https://img.taocdn.com/s3/m/16519b79ccbff121dc368351.png)
纯粹现象学通论--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中译者序距令一百年前,胡塞尔通过研习逻辑学和心理学走上了哲学基础探索之路,嗣后他所创立的现象学成为本世纪西方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之一。
整整五十年前,当这位本世纪西方最坚定的理想主义哲学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离世时,他自信已在乱世之中为一个关系到人类永恒福扯的崇高目标指明了方向,并坚信理性最终应当战胜非理性。
五十年后的今天,胡塞尔的先验观念论和逻辑基础主义,在当前各种相对主义盛行的西方思想世界中显然越来越不合时宜,然而其人及其学说反倒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毕竟这个人为世人留下了大量值得考察的思想遗产,留下了一幅幅不容轻忽的“心路勘测图”。
于是,西方学者在一个注重外部观察的自然实证主义时代深感胡塞尔所创的心理“实证主义”(按胡塞尔本人对此词的解释)也自有其独特的价值。
早先由于反对以冯特为代表的实验心理学方向而被同事目为“心理学之敌”的胡塞尔,毕生却与心理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致他常常把现象学称作“描述心理学”、“本质心理学”或“理性心理学”。
年当他开设“现象学心理学”讲座时曾回顾和阐述了现象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内在关联。
我们不妨说,胡塞尔的思想方式是传统内省心理学在新时代的继续和发展,胡塞尔一生丰富的著述足以显示这一思想方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胡塞尔的现象学并非仅只是一种“逻辑心理认识论”。
正象两百年来其他德国哲学家一样,他也梦想过建立一座哲学大厦,可是他后来认识到自己有生之年仅足以为这座大厦量测地基。
不过他认为,对于这样一个永久性目标而言,最重要者莫过于确定工作方向本身。
于是按照自己选择的方向,他既不与自然实证论同道,也不赞成反自然实证论的新康德主义和生命哲学观点。
他确信,为解决人生与价值问题必须首先寻求坚实的理性基础,而后两种思潮并不关心基础问题的探讨。
但是另一方面,在一般追求方向和研究风格上,胡塞尔哲学与康德哲学却又颇多一致之处。
胡塞尔一生尊奉康德的理性批判精神,并以康德当世传人自居。
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词条
![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词条](https://img.taocdn.com/s3/m/66d48095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85.png)
Staat Formung
Konstitut ion Gesetzgrund
Grandgesetz Dahingestellhaben
Sinn lic hke it -sinnliche Phanasma Sinnesqualitat Wahrnehmung Wahrnehmungsvorstellung Wahrnehmungsglaube Wahrnehmungstendenz Gefuhl empfindung empfindnis Begriff Bedeutungs 猜想
Anmutung
C 揣测
Vermutung
2
C 朝向
Zuwendung
C 滞留
Retetion
C 超越的(超越)
Transzendent
C 超感性的
Ubers inn lic h
C 触发
Affektion
(质性方面)单形的行为和(质性方面) (qualitativ)einformiger
Reprasentation Weltneg ation/Weltv ernic htung Gegenstand
Vergegenstandlichung Genstandpol Gegenstandlichkeit -gegenstandliche und Auffassung
verstehende
6
J 基本考察 J 基地 J 基质 J 接受性 J 解释 J 精神 J 精确的(精确性) J 静态现象学 J 激活 K 考古学 K 快片(断片) K 空泛意向 K 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他自我的建构步骤
1. 发现了移情的精神活动。我通过这种活动理解其它自我 的存在。 2. 移情活动:理解到其它自我不像一个对象,而是跟我一 样,是建构的中心、意向性的起源。 3. 移情活动给我提供了对另一个自我的体验,这另一个自 我是内在地包含着的,并且在其身体中活动。 4. 我同样把其他身体看作是某种心理-物理的身体。 5. 两种有意识的自我的不同的原初时间的交叠。 6. 我的意识受着自我外化的影响,它是我的原初意识域向 他人的活动着的身体的投射,或者把自身当做他者。即把 原初的自我及其原初领域外化为他人的东西。反之依然。 7. 相互的自我外化/异化导致不同的原初意识或主体性的 增加。结果是,我被其他人体验为他人。我对其他人体验 为其它自我,这造成了一种相互为为其它自我的共同体。
第一部分 现象学运动的概况
第一部分 现象学运动的概况
为什么说“现象学”是“运动”? 1. 现象学不是静止的哲学,而是动态的哲 学。它的发展取决于其内部的结构;也取 决于它所遇到的研究对象。(vs康德哲学) 2. 现象学像一条河流,有很多支流 3. 现象学有共同的出发点,但没有预先可 以指出的共同目标。
自然认识的缺点和障碍 对象→认识活动
词源: noein(v.)=to think; nous(n.)=mind noesis=thinking; noema=a thought (what it though)
——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ancient Greek philosophy
五
主体间性/单子的宇宙
唯我论问题 唯我论问题源于拉丁文solus ipse:只有我存在。“我思 故我在”,因此无法超出意识的内在性(因为这种内在性 包含着对超越意识之物的拒绝)。现象学家似乎只是在用 他自己的自我生活着,是没有其它自我的孤独的生命。 解决办法:在“对直接给予之物的直观”之外,还有一种 起源于它的原理“移情/Einfuhlung”或对他人的体验。其 它自我通过其活动的身体而把自我向我呈现,因而其他自 我是作为另一个主体性向我呈现的,而不是作为纯粹的现 象、一种我的意识的意识极而呈现的。
本质直观
1.何谓本质 Plato vs Husserl 可感物 vs 不可感物(essences, etc) 2.相关项:意向活动-意向对象 (noesis-noema) 3.感性直观与本质直观 4.如何“看到”本质 ①从个别“看”开始 ②目光的转换: ③个别的树→普遍的“树” 5.感性直观与本质直观的相互关系 6.世界的图景(形式本体论&区域本体论)
先验还原
1.笛卡尔式的还原(普遍怀疑)
①目的:绝对奠基 ②世界的可疑性;预先给予的科学、逻辑学等等不能未经批判地接受下来 ③第一个命题(公理)ego cogito, ego sum. I think, therefore I am. 2.笛卡尔式的证明世界的荒谬 通过ego证明世界的存在,但ego已经预先被设定为在世界之中的心灵, 而这个心灵已经是世界的一部分。笛卡尔以后的洛克乃至一切自然主义的 方式也犯了类似的错误,因为它们都把自然的人、自然的科学已经预先当 做有效的前提,然后又基于这个前提再去询问这些世界、科学的有效性问 题。 3.悬置的含义:不做判断(①对存在的判断;2预先给予的科学判断) ①彻底化:怀疑是存在判断模态的一种。猜测的、否定的 4.还原:从悬置引回到意识§8。cp29
六 生活世界
世界被呈现在它的预先被给予之中——所有人类活动都发 源于此惟一基础。这个世界是任何客观性的基础。一切科 学,都假定了世界的预先给予,作为其出发点。——生活 世界。 意识生命以持续的确定性生活/体验这个世界。但a事物是 在世界范围内被给予的,而世界就是这些事物的总体;b 我以对他物的参照而意识到此物,反之亦然。 人们不必径直返回到那种预设的直观给予的材料中,相反, 正是关于生活世界的整体观点(世界没有复数—整体研究 的方法)是现象学分析必须由之作为开端的惟一材料。 现象学的任务就是要返回到任何意义之构成的意向起源中。 这是理解生活世界的主体间构成的一种尝试。 自我取向的现象学——主体间性的现象学——整体观点 (作为现象学的出发点的惟一材料是生活世界)
——斯皮尔伯格:《现象学运动》
第一部分 现象学运动的概况
现象学共同的特征
1. 承认“直观”是一切知识的来源的 最后检验标准。(承认”直接性“) 2. 回到对本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构的洞察。
——胡塞尔/“现象学宣言”/《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
第一部分 现象学运动的发展过程
现象学运动的发展过程
1. 胡塞尔现象学。 先验现象学——主要涉及认识论问题。《逻 辑研究》(1900~1901)、 《纯粹现象学通论》(1913)、《笛 卡尔式的沉思》(1931)、《形式与先验的逻辑》《欧洲科学的 危机与先验现象学》 2. 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其研究对象是“存在”问题。把现象 学转变为“基础存在论”。代表作《存在与时间》(1927) 3. 二战以后流行的存在主义。如萨特、梅洛· 庞帝、雅斯贝尔斯 等。把人的存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人和社会诸方面进行了深 入研究。是海德格尔把现象从先验自我领域转移到“人的存在” 的领域(现象学的人类学)的必然结果。《存在与虚无》 (1943)、《知觉现象学》(1945) 4. 6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解释学。代表人物是伽达默尔、利科等。 《真理与方法》(1960)
2. 根本目标:绝对奠基的、普遍的(无所不包的)科学。—— 《笛卡尔式的沉思》
二
对心理主义的批判
1. 19世纪末的心理主义的基本观点 逻辑是思维的艺术,逻辑规律是心理活动的规律,真 理是相对于这些规律而言的,因而只有相对的真理,而没 有绝对的真理。 2. 对心理主义的批判 心理主义的错误在于:把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所 涉及的内容混淆了。如:计算“2+2=4”。一个人去计算是 一种心理活动,其心理活动的内容是2+2=4。这种心理活 动可能会犯错,如2+2=3;但“2+2=4”本身却是必然的, 不会因人的心理活动而改变。或者说,心理主义错在把逻 辑规律/数学规律混淆于心理活动的规律。 在此,理解胡塞尔的关键点是: 区分①心理活动;②心理活动的内容
对传统主客问题的解决:思维与所思维之 物的直接统一。认识与认识对象在意识活 动中的完整统一。意识活动内在地包含着 意识对象。
•意向充实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 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 外。“ 在此假定:”心“=”意识“ a 未有人提及这朵花:意识活动不会指向这朵花,这朵 花在意识中不会出现——同归于寂。没有意向活动,也没 有意向活动的对象。 b当朋友提及的时候,意识活动以想象的方式对”那朵 花“进行想象。”花“在意识中以想象的方式呈现出来。 有意向活动,但对象未能得到直观上的充实。 c当直观(当下)到这朵花的时候,”花“便对意识呈 现出来。意向活动得到直观的充实。即:所指得到当下的 直观充实。——胡塞尔的truth。 ”花“不在”心“外。 (偷换概念:花——“花”)乃 是说,意识活动中的”花“,不在意识活动之外。意识活 动自身包含着意识活动的对象——”花“
意向性/intentionality
意向性的基本规定:意识总是对某物的意识 A consciousness is always a 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 或:意识总是包含着意识的对象/或指向某个 对象。 一个知觉总是对某物的知觉;一个评价总是对某个事态 的评价;一个愿望总是对某物的愿望…… 一个意识活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粗略的划分) : ①意识活动一侧;②意识活动的对象或内容一侧。例:
想念母亲——①想念 ② “母亲”; 回忆童年的一个故事——①回忆 ② “童年的一个故事”; 计算2+2=4——①计算②2+2=4; 怀疑意向性结构是否为真——①怀疑②意向性结构是否为真
某个意识是一种活动(行为),这个意识总是对某个 对象(内容)的意识。
意向性(intentionality)
1.意向性的例子 §16 cp51 闭目 Subject Object ①回忆: ②想象: ③知觉/感知: ④欲求: 对象的范围:1实在的;2非实在的;3荒谬的 2.结论: 意向性结构的表述 1: A consciousness is always consciousness of sth. 2: 两侧的互属结构:noesis-noema
二
对心理主义的批判
3. 心理主义会导致怀疑论和相对主义 如果逻辑是思维(作为心理活动)的艺术, 而每个人的心理活动都会有差异,思维结果因此 就有可能不同,也没有统一不变的标准。——”人 是万物的尺度“。真理不能是”对于某某人/情形” 的,而是在任何时空中都是真的。 4. 胡塞尔对逻辑规律的理解 《逻辑研究》:逻辑规律是“客观的”“自在 的”规律——类被误解为柏拉图的实在论的立场。
每个意识都有一个视域(horizon) §19 cp60
1. 内视域:被预先规定的可能性。《笛卡尔式的沉思》 2.外视域
•内视域和外视域的转换
a花的不同侧面 b从花延伸到树,乃至更远
内时间
每一个体验都有三重视域:①原印象、②滞留、③前摄。 如听一首乐曲:每一个音符都在“原印象”的意义上被我感 知到;但是,我听到的不是各个间断的、跳跃的音响感知,而是 连续不断的优美的乐曲。因为:不仅包含着一个当下的“原印 象”,而且还包含着在时间上向前和向后伸展着的“视域”,在 时间上向前的伸展称之为“前摄”或“即将的视域”;而将在时 间向后的伸展称之为“滞留”或“而后的视域”。当一个体验消 失,另一个体验出现时,旧的体验并不是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是 作为“保留”留存在新体验的视域之中。同样,一个更新的体验 也不是突然落到新体验中,而是先作为“前展”出现在新体验的 视域之中。对一首乐曲的体验流因而是一个从“前展”到“原印 象”,再到“保留”的连续过渡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