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领会诗歌的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变化入手,欣赏古典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敬重和思念之情。

(3)启发学生关注自然,珍惜友情,培养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

(2)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分析。

(3)诗歌的背景知识和相关文化。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的解析和意境的领会。

(2)诗人情感变化的把握和哲理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孟浩然及其作品《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语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洞庭湖、湖光、秋月等。

(2)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如欣喜、敬重、思念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诗歌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全班交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分析。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 选取一首古典诗歌,按照本节课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下周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洞庭湖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歌描绘的景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等奖公开课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等奖公开课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等奖公开课《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诗人借望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白了自己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

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孟浩然的文学常识;诵读古诗,领悟其意。

2、品味诗歌的语言,结合意境,理解全诗的内容及思想含义。

3、领略洞庭湖的雄伟壮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品味诗歌的语言,结合意境,理解全诗的内容及思想含义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意思是作者把望见洞庭湖的景象写成一首诗赠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题目表明写作的内容和目的(2)请欣赏:多媒体播放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配乐朗诵二、多媒体出示:1.学习目标。

2.作者简介。

三、诵读古诗,积累字词。

(1)字词积累(2)多媒体播放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3)学生活动,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4)自由练习背诗歌。

(5)检查背诵。

活动:小组接力背诵——全班齐背。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生全身心沉浸在美的情感体验中,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

]四、自主学习:(1)学法指导:[多媒体出示] (学生齐读)赏析写景抒情诗歌的基本方法:朗读(初步感知诗情)——收集(诗歌的有关资料)——品味(诗歌的语言)——想象(身临诗中之境)——联想(体会诗人之情)(2)根据方法学生赏析诗歌:第一步、学生进行多种形式地朗读(初步感知诗情):第二步、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诗歌的前言介绍,对照课文的注释疏通诗意,将捕捉的重点信息和不懂的地方分别作好记号。

第三步、小组合作学习,质疑问难,小组进行交流,解决疑问,感受小集体的力量。

[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体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五、检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多媒体出示] (学生默读)1.说一说:你对诗中的哪些句子或词语最为欣赏,为什么?六、作业:1、背诵默写七、小结。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唐代诗人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用法。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

(2)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中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的意境和主题的把握能力。

4. 学生对意象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5. 学生对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师用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注释。

2. 学生用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注释。

3. 多媒体课件:包括诗的全文、作者简介、洞庭湖图片等。

4. 网络资源:关于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诗的意象和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家园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掌握。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注释、图片等。

2. 学生预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提问:你们对洞庭湖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教师讲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

(2)分享自己的感受,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热爱。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精华。

7. 作业布置(1)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写一篇关于洞庭湖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以及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

七、评价与反馈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诗歌朗诵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给予积极的反馈,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有一首诗,前人是这样评价的:此诗,人知其雄大,不知其温厚。

前半何等气势,后半何其卑弱!洞庭天下壮观,骚人墨客题者众矣,终未若此诗颔联一语气象。

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二、文学常识1.关于孟浩然孟浩然(689—740),字浩然,唐代诗人。

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

以写山水田园诗为主,与王维合称为“王孟”。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代表作品有《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

2.写作背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

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干谒”的意思是求取,谋取,希望得以引荐或重用。

二、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1.欣赏情境课文,读准诗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读懂诗歌重点词解释:涵虚:指水映天空。

虚:天空。

云梦泽:古代大湖,在洞庭湖北。

端居:闲居、平常家居。

圣明:太平盛世济:渡。

秋水大涨,几乎与岸平。

水天含混迷茫,水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湖却没有船只,闲居在家,却又因有负太平盛世而感到羞愧。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这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第1篇目标:一、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理解诗句的内容。

二、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教学设想:一、安排一个教时。

(十三分钟)二、这首诗语言比较浅显,在讲解过程中由教师先作示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问题。

三、在诗句分析过程中,主要以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同学间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归纳的方式展开。

四、在学生理解了诗句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朗读全诗。

朗读要求语音准确,语调合适,读出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照片)准确来说,这是一张毕业照。

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

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其实,它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简介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

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短暂坎坷。

有《王子安集》传世。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三、讲析诗歌:(一)教师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学生回答。

明确:五言律诗。

继续问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什么?(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从哪里看出?学生回答。

明确: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第2篇一、《送别》引入一曲长亭外古道边,将古道送别唱得悠扬婉转,催人泪下,那离别之伤已然铭刻在心间。

(此曲有学生会唱,一定强调只可轻声跟唱,重在用心体会送别之情)二、由曲到诗说道唐人的送别诗,我们首先要说的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所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齐读此诗。

2.解读此诗。

诗的第一句:写送别地点诗的第二句:写朋友将要去的蜀州就在那风烟迷茫之中。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了解唐代诗人与丞相之间的交往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角度分析诗歌。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理解诗人以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诗人与丞相之间的交往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课件。

2. 相关背景资料。

3. 课堂讨论话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唐代诗人与丞相之间的交往背景。

(2)阐述本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分析诗人以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感受。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7. 课后作业:(1)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以便在下一节课中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歌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及其代表作,掌握《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歌背景与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引导学生欣赏唐诗的艺术魅力,探究唐代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3.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写诗体验”,促进学生锻炼自己的情感表达与文字组织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艺术评价和诗歌主旨,出能够合理解读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2.掌握读诗的技巧和方法,发掘唐诗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请学生反思一下,你们对诗的看法是什么?你们喜欢诗吗?为什么?2.讲授请同学们听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并请学生先自读再集体朗读。

然后,老师给学生讲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歌背景及主题,重点讲解以下内容:(1)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诗中的洞庭湖,建安城和丞相张说;(3)诗中鲤鱼跳龙门的典故和其所蕴含的文化、历史内涵;(4)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历史典故的运用,表达了什么思想和情感。

3.学生阅读请学生们根据自己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理解,将其分成以下4个部分,分别为“洞庭湖的景色”,“建安城的遗址”,“丞相的史事”和“鲤鱼跳龙门的典故”,并在各自的阅读笔记中进行记录。

4.学生互动请学生们自由组合,两人一组共同探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意境和情感,交换意见和体验,并给出自己的解释和理解。

5.口头表达练习请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以“望洞庭湖”的体验为基础,试着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说出一个自己的小诗歌,或者是一个小故事(150-250字)。

6.课堂讨论请同学们就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交流分享自己的诗歌或故事,以及创作的过程中的感悟和所获得的启示。

四、作业请同学参考教材或其他课外读物,找出另外两首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比较相似或相反的唐诗,并结合古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内容,写一篇比较文章,说明其异同、端倪和特点通过学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了解了古人对自然景色和历史文化的深刻感悟与表达方式。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体会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学会珍惜友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分析。

(3)诗歌背景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解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字词解释、意象分析等。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诗歌内容,了解诗人背景,准备相关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歌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和诗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题目,激发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3)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4. 分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体会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6.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诗歌。

(2)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鉴赏,下周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3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3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尤其是对“委婉地自我推荐”的四句诗句的理解把握。
【教学设想】
1、学生说说他们见过的湖。引出孟浩然对洞庭湖的描写。
2、学生自读三次,参照注释理解每句诗歌的意思。
板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3、找出对“洞庭湖“具体描写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
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镜、湖水平静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
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
波撼岳阳城——湖水汹涌、波涛汹涌
4、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诗句,那么题目中“赠张丞相”表明什么?诗中有没有写到张丞相?
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够认识到“垂钓者”暗指进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张丞相,“舟楫”隐喻仕途引见的途径。
突破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到底是“羡鱼”还是“羡钓鱼”
(3)师:请你们谈一谈什么是“隐者”?
(4)生自由谈对“隐者”的认识。
(5)师: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赏析一位古代隐者的诗歌。
2.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学会收集诗歌的有关资料。
3.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教育。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7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7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7一. 教材分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描绘了洞庭湖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开阔,富有感染力,是五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佳作。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体会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同时对古诗词的韵律、意境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意境、韵律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分析诗文的韵律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学会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了解诗人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热爱自然、珍惜友谊的情感;懂得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难点:分析诗文的韵律特点;学会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了解诗人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帮助学生感受诗文的意境。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提问、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文的韵律美,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内容、诗人简介、图片等。

2.工具书:准备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方便学生查找资料。

3.音频:准备诗文的朗读音频,帮助学生正确朗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洞庭湖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领会诗的意境。

(3)了解诗人背景,把握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文化遗产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意象分析。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释义。

2. 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生僻字词释义、意象分析等内容。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诗人简介、时代背景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2)提问学生对洞庭湖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句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生僻字词的释义问题。

3. 诗歌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教师分析诗歌的意象,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意境。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诗歌,体会韵律和节奏。

(2)学生背诵诗歌,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 课后作业:(1)学生准确地背诵诗歌。

(2)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意境,写下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与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如《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等,分析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意境。

2. 创作练习: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学会运用诗歌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七、评价建议: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诗歌理解: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八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教学设计
2.诗句解析:选取诗中的重点句子,让学生进行解析,巩固所学知识。
3.仿写练习:鼓励学生仿写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古诗,要求运用所学的韵律、修辞手法。
(五)总结归纳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通过诗句解析、意境分析、小组讨论等环节,深入了解了诗人的情感、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洞庭湖的美景。
1.学生掌握了诗中的生僻字词、韵律、修辞手法等基本知识。
2.诗歌意境与情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诗人在这首诗中,以洞庭湖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和祝福。”
3.古诗韵律与修辞:讲解古诗的韵律、平仄、对仗等基本知识,并分析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这首诗采用了平水韵,韵脚为‘ing’,平仄对仗工整。此外,诗中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教学设想: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诗句的感悟和评价,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点评,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审美标准,并能够用专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鉴赏观点。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讲述诗人与洞庭湖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2.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如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尝试仿写或创作,而基础较弱的学生则重点放在对诗句的理解上。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深化理解;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朗读、背诵、表演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方法目标:指导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学会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互帮互助,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意和写作技巧。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唐代文学的了解。

教学重点:1. 诗句的意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2. 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诗句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详细解读和注释。

2. 与本诗相关的背景资料,如作者生平、唐代政治环境等。

3. 教学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诗句和相关的图片或图表。

学生准备:1. 预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 了解唐代文学的基本情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洞庭湖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简要介绍唐代文学的特点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作者背景。

2.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解释生僻字词的意义,阐述诗句的意境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3. 诗歌鉴赏分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培养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4.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句的意义和创作技巧。

提供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或背景资料,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四、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书写《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2. 选择一首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主题相关的其他唐诗,进行鉴赏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身的教学经验,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或其他自己喜欢的唐诗进行朗诵,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热爱。

2. 开展一次唐诗主题的写作活动,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唐诗,鼓励学生运用学到的诗歌技巧和意境。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情感及写作手法。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诗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诗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意象理解。

2.诗中“欲济无舟楫,端居耐清贫”的寓意。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诗人孟浩然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提问:这首诗是写给谁的?为什么写这首诗?二、朗读感知1.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节奏、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朗读。

3.学生交流朗读感受,分享自己认为的好句。

三、分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洞庭湖”、“云梦泽”、“岳阳城”等,让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这些意象的画面。

3.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情感,如“欲济无舟楫,端居耐清贫”,让学生谈谈对这些诗句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感受到了洞庭湖的壮美景色和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

2.请同学们课后熟读并背诵这首诗,深入理解其内涵。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谁能分享一下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二、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写作手法,如对比、夸张等,让学生举例说明。

2.教师提问:诗中哪句诗句最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三、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景,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深入分析了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领略了诗中的美景和情感。

2.请同学们课后继续学习这首诗,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第三课时一、复习回顾1.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谁能分享一下这首诗的主题?二、诗歌写作背景1.教师介绍孟浩然与张丞相的交往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写作此诗的动机。

语文版八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6篇

语文版八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6篇

语文版八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6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篇1教学目的1、掌握常用文言词“徒”,理解诗歌大意,并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洞庭湖景象”。

2、反复诵读,感受律诗整齐的节奏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3、了解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大意,尤其是对“委婉地自我推荐”的四句诗句的理解把握。

教学设想1、学生说说他们见过的湖。

引出孟浩然对洞庭湖的描写。

2、学生自读三次,参照注释理解每句诗歌的意思。

板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3、找出对“洞庭湖“具体描写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镜、湖水平静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波撼岳阳城——湖水汹涌、波涛汹涌4、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诗句,那么题目中“赠张丞相”表明什么?诗中有没有写到张丞相?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够认识到“垂钓者”暗指进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张丞相,“舟楫”隐喻仕途引见的途径。

突破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到底是“羡鱼”还是“羡钓鱼”(1)有两种意见,分别给自己的观点找出支持的理由。

(2)一般情况下两派意见争持不下,理由都不充分。

(2)此时教师给出“孟浩然”的作者简介,提示学生思考方向。

解题《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

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生活在大唐盛世。

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于吴越。

张九龄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

(完整word版)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完整word版)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教材分析】这是一首“干谒”诗,所谓“干谒”诗,即向达官贵人呈献的以求引荐录用的诗歌。

诗人借望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白了自己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笔力千钧,千古传诵,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诵读古诗,体会诗歌的语言和节律美。

(重点)3.品味诗歌的语言,结合意境,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主题.(难点)【教学设想】1、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2、多媒体3、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前一首诗《过故人庄》导入一、知识铺垫:1。

作者(多媒体展示)孟浩然(689--—740)字浩然,号孟山人,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王孟”,代表作《过故人庄》。

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

诗人一生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青年时隐居鹿门山,闭门读书30年,四十岁时,来到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

先后两次入京求仕,一次应试不第,一次因朋友宴聚,荐举不果,后入张九龄荆州幕。

与李白、王维、王昌龄均有交往.一生以漫游隐逸为主.他是唐代少有的一位以布衣终老的诗人,但他不甘隐没,常为得不到进仕的机会而苦恼.他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恬淡孤清,有《孟浩然集》2.背景介绍: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前后,诗人赴长安应试时,张九龄官秘书少监、副知院事,二人为“忘形之交”.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的五月至二十四年的十一月张九龄出任宰相,当时诗人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他的引荐,出仕做官,就写下这首诗寄给他(这一期间,诗人未到过长安)。

3.解题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意思是作者把望见洞庭湖的景象写成一首诗赠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题目表明写作的内容和目的。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

2. 分析并欣赏诗人对洞庭湖的描写和赞美之情。

3. 理解诗中的象征意义和哲学思想。

4. 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 诗中的象征意义和哲学思想的分析。

3. 诗歌创作练习。

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意义的理解。

2. 诗歌创作的技巧和表达。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诗歌原文及其注释。

3. 相关背景资料或图片。

4. 写作纸张和文具。

教学时间: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唐诗,引发对唐诗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b. 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对洞庭湖有一定的了解和印象。

2. 新课导入(10分钟)a. 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b. 展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并带领学生朗读。

c. 解释诗中的生僻字词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

3. 诗句解析(15分钟)a. 逐句解析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b. 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和哲学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4. 欣赏与思考(10分钟)a. 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描写和表达,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b. 学生分享对诗句的感悟和思考,进行小组讨论。

5. 创作练习(15分钟)a. 引导学生根据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b.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进行指导和反馈。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收获,强调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b.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进行互评和反思。

三、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中的象征意义和哲学思想的分析和思考。

3. 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 写一篇关于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短文。

3. 准备下一节课的相关资料或创作作品。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1.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达手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2.1 诗歌的字词理解:掌握诗句中的关键词汇,如“洞庭湖”、“碧水”、“青天”等。

2.2 诗歌的主题分析:理解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和对张丞相的敬仰之情。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的意境描绘:引导学生想象和感受洞庭湖的美景,理解诗中的意境。

3.2 诗歌的表达手法:分析诗人运用意象、比喻等手法表达情感的方式。

四、教学准备:4.1 教学材料:准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文本和相关的注释资料。

4.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诗句和相关的图片或图表。

5.1 导入:以一个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你们听说过洞庭湖吗?它有什么特点?”5.2 朗读和背诵: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

5.3 诗句解析: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5.4 主题分析:讨论诗歌的主题,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和对张丞相的敬仰之情。

5.5 意境描绘: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或图表,引导学生想象和感受洞庭湖的美景,理解诗中的意境。

5.6 表达手法分析:分析诗人运用意象、比喻等手法表达情感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5.7 应用练习:让学生写一篇小短文,描述他们对洞庭湖美景的感受,并尝试运用一些诗歌的表达手法。

5.8 总结与评价:总结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成果,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6.1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以洞庭湖或其他自然景观为题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6.2 比较学习:引导学生比较《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与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如《登鹳雀楼》、《钱塘湖春行》等,探讨不同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表达方式。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o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o培养学生通过诗歌分析诗人情感、政治抱负及时代背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o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o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o运用历史背景和诗人生平知识,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政治的渴望,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o引导学生理解并珍惜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出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o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o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分析。

•教学难点o深入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政治抱负和时代背景。

o引导学生将诗歌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洞庭湖风光图片、配乐朗诵音频等。

•诗歌原文、注释及背景资料。

•学生预习材料,包括诗歌原文、注释及初步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情境导入o展示洞庭湖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洞庭湖的壮丽景色。

o提问:你们是否知道洞庭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有哪些诗句描绘了洞庭湖?2.揭示课题o引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歌,介绍其作者孟浩然及创作背景。

o提问:孟浩然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赠给张丞相?二、初读诗歌,感知内容1.学生自由朗读o请学生自由朗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o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节奏问题。

2.教师范读o教师配乐范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为学生树立朗读榜样。

o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学生齐读o学生齐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感受诗歌的整体氛围。

三、深入解读,分析手法1.解读诗歌内容o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如“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等。

o提问:诗歌中的哪些词语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这些词语有何作用?o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等句子所表达的豪迈气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陶渊明的《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

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

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

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

同学们,同意吗?
(解说:这个导语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交代了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同时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

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

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

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

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

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将三首唐诗和一首宋词的录音听一遍,之后再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的录音各听一遍。

然后给6分钟时间让学生读背这两首诗词,看谁背得既快又准确。

(解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快速读背的兴趣,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学生一般能较快背出。


(2)教师范背这两首诗词(学生注意教师是否有背错的地方),然后与学生共背一遍。

(解说:教师作出读背的表率,既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又营造一种读背诗词的氛围,师生共学,融为一体。

让学生注意教师是否背错,是为了使学生听得更认真。

)(3)补充注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

济:渡过。

端居:闲居不仕。

耻:有愧于。

坐观:旁观。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4)让学生再结合这两首词的有关注释进行诵读、理解,形成自己的认识。

(5)打出课件D、E,让学生的理解与认识跟课件展示的画面相对照,看看在理解上有何不同,有什么新的认识。

2.课文研讨
(1)孟诗的三、四两句是写什么?
明确: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

“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

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

(2)如何理解最后四句的诗意?
明确:最后四句由前面的写景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是作者面对广袤的湖水而触发之想。

其实这是对自己现状的一个比喻:我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被录用进入士大夫之列却没人接引,这正如要渡过湖去却无舟船一样。

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说自己闲居不仕是有愧于当今的圣明天子的。

最后两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鱼的心情。

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个垂钓者,希望张九龄能给我解决渔具,以实现获鱼的心愿。

最后两句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

(3)如何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干谒诗是不大容易写好的,它往往会写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气相。

这首干谒诗却写得得体,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又表达充分。

在写洞庭湖的广阔浩大之后,巧妙化用《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一古语,翻出新意,实属难得。

【板书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