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教案)

合集下载

三角函数全章教案

三角函数全章教案

三角函数全章教案第一课时课题锐角三角函数(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正弦、余弦、正切概念;能较正确地用sinA 、cosA 、tanA 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熟记功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并能根据这些值说出对应的锐角度数。

二.能力目标 : 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美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 正弦,余弦,正切概念2.教学难点: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组sinA 、cosA 、tanA 表示正弦,余弦,正切(三)教学程序一.探究活动1.课本引入问题,再结合特殊角30°、45°、60°的直角三角形探究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2.归纳三角函数定义。

sinA= ,cosA= ,tanA=3例1.求如图所示的Rt ⊿ABC 中的sinA,cosA,tanA 的值。

二.探究活动二1.让学生画30°45°60°的直角三角形,分别求sin 30°cos45 tan60°归纳结果2. 求下列各式的值(1)sin 30°+ cos30° (2)2sin 45°—cos30°(3) +ta60°-tan30°三.拓展提高 1. P82例4.(略)2. 如图,在⊿ABC 中,∠A=30°,tanB= AC=23,求 AC200cos3045sia 12A ∠的对边斜边A ∠的邻边斜边A A ∠∠的对边的邻边四.小结五.作业课本p86 2,3,6,7,8,10第二课时课题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一)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二)能力训练点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1.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2.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3.疑点:学生可能不理解在已知的两个元素中,为什么至少有一个是边.三、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1.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2.直角三角形ABC 中,∠C=90°,a 、b 、c 、∠A 、∠B 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1)边角之间关系 sinA=c a cosA=c b tanA ba (2)三边之间关系 a 2 +b 2 =c 2 (勾股定理)(3)锐角之间关系∠A+∠B=90°.以上三点正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通过复习,使学生便于应用.(二)探究活动1.我们已掌握Rt △ABC 的边角关系、三边关系、角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在知道其中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后,就可求出其余的元素.这样的导语既可以使学生大概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同时又陷入思考,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必有一条边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2.教师在学生思考后,继续引导“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至少有一条边?”让全体学生的思维目标一致,在作出准确回答后,教师请学生概括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两个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3.例题评析例 1在△ABC 中,∠C 为直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b= 2 a=6,解这个三角形.例2在△ABC 中,∠C 为直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b= 20 B ∠=350,解这个三角形(精确到0.1).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很多,灵活多样,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但例题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此题在处理时,首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中哪些较好,选一种板演.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小结“已知一边一角,如何解直角三角形?”答:先求另外一角,然后选取恰当的函数关系式求另两边.计算时,利用所求的量如不比原始数据简便的话,最好用题中原始数据计算,这样误差小些,也比较可靠,防止第一步错导致一错到底.例3在Rt △ABC 中,a=104.0,b=20.49,解这个三角形. (三) 巩固练习在△ABC 中,∠C 为直角,AC=6,BAC ∠的平分线AD=43,解此直角三角形。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教案(完美版)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教案(完美版)

23. 1. 3 30o , 45o , 60o角的三角函数值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记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并能根据这些值说岀对应的锐角度数.2.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感受数学说理的必要性、说理过程的严谨性,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重点难点【重点】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难点】与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有关的计算.教学进程一、复习巩固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如图所示:在RtΔABC中,Zc=90° .(Da. b、C三者之间的关系是(2) SinA= ___ , COSA= __ ,tanA= ____ ;SinB= ____ , COSB=__ ,tanB- ____ .⑶若ZA二30°,则二学生回答.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1.引出新知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为了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准备了如下测量工具:(1)含30°和60°两个锐角的三角尺;(2)皮尺.请你设计一个测量方案,测出一棵大树的高度.学生讨论,交流想法.生:我们组设计的方案如下:让一位同学拿着三角尺站在一个适当的位置B处,这位同学拿起三角尺,使她的视线恰好和斜边重合且过树梢C点,30°角的邻边和水平方向平行,用卷尺测出AB的长度、BE的长度,因为DE 二AB,所以只需在Rt∆CDA中求出CD的长度即可.师:在RtΔACD 中,ZCAD=30o , AD=BE) BE 是已知的,设BE=a 米,则AD=a 米, 如何求CD呢?生: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即AC=2CD,根据勾股定理,得(2CD)⅛D⅛解得,CD=a.则树的高度即可求出.师:我们前面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定义,如果一个角的大小确定,那么它的正切、正弦、余弦值也随之确定,如果能求出30°角的正切值,在上图中,tan30o =,则CDptdn30°,岂不简单!你能求出30°角的三个三角函数值吗?2.讲授新课.(1)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师:观察一副三角尺,其中有儿个锐角?它们分别等于多少度?生:一副三角尺中有四个锐角,它们分别是30°、60°、45°、45° .师:sin30o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得到的?与同伴交流.生:sin30o = sin30o表示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与直角三角形的大小无关.我们不妨设30°角所对的边长为&(如图所示),根据“直角三角形中30。

三角函数教案优秀3篇

三角函数教案优秀3篇

三角函数教案优秀3篇角函数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本章包括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主要是正弦、余弦和正切的概念),以及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等内容。

锐角三角函数为解直角三角形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也为锐角三角函数提供了与实际联系的机会。

研究锐角三角函数的直接基础是相似三角形的一些结论,解直角三角形主要依赖锐角三角函数和勾股定理等内容,因此相似三角形和勾股定理等是学习本章的直接基础。

本章内容与已学#39;相似三角形#39;#39;勾股定理#39;等内容联系紧密,并为高中数学中三角函数等知识的学习作好准备。

学情分析: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既是本章的难点,也是学习本章的关键。

难点在于,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反映了角度与数值之间对应的函数关系,这种角与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sinA、cosA、tanA表示函数等,学生过去没有接触过,因此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

至于关键,因为只有正确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才能真正理解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从而才能利用这些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固定(即正弦值不变)这一事实。

2、能根据正弦概念正确进行计算3、经历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这一事实,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演绎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锐角三角函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函数,体会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1.重点:理解认识正弦(sinA)概念,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这一事实。

2.难点与关键: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并得出: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的事实。

锐角三角函数教案设计

锐角三角函数教案设计

锐角三角函数教案设计锐角三角函数教案设计锐角三角函数教案设计篇1知识目的:1.理解锐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余切函数的意义。

2.会由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求锐角的正、余弦,正、余切函数值。

才能、情感目的:1.经历由情境引出问题,探究掌握数学知识,再运用于理论过程,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与才能。

2.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进步合作交流才能。

重点、难点:1.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函数的意义。

2.由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求锐角三角函数值。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前面我们利用相似和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求一些线段的长度问题。

但有些问题单靠相似与勾股定理是无法解决的。

同学们放过风筝吗?你能测出风筝离地面的高度吗?学生讨论、答复各种方法。

老师加以评论。

总结:前面我们学习了勾股定理,对于以上的问题中,我们求的是BC的长,而的AB的长是可知的,只要知道AC的长就可要求BC了,但实际上要测量AC是很难的。

因此,我们换个角度,假如可测量出风筝的线与地面的夹角,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学了今天这节课的内容,我们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了。

〔由一个学生比拟熟悉的事例入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由此导入新课〕二、新课讲述在Rt△ABC中与Rt△A1B1C1中∠C=90°,C1=90°∠A=∠A1,∠A的对边、斜边分别是BC、AB,∠A1的对边、斜边分别是B1C1、A1B2 〔学生探究,引导学生积极考虑,利用相似发现比值相等〕〔〕假设在Rt△A2B2C2中,∠A2=∠A,那么问题1:从以上的探究问题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结论:这说明在直角三角形中,只要一个锐角的大小不变,那么无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大小如何,该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只要角的大小一定,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就确定了,与这个角所在的三角形的大小无关,我们把这个比值叫做这个角的正弦,即∠A的正弦= ,记作sin A,也就是:sin A=几个注意点:①sin A是整体符号,不能所把看成sinA;②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A正弦值是固定的,与∠A的两边长短无关,当∠A发生变化时,正弦值也发生变化;③sin A 表示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的一个角的正弦,对于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的角的正弦时,不能省略角的符号“∠”;例如表示“∠ABC”的正弦时,应该写成“sin∠ABC”;④ Sin A= 可看成一个等式。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解直角三角形 三角函数的教案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解直角三角形 三角函数的教案

三角函数教案4.1 正弦和余弦(1)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分析教学重点1、理解和掌握锐角正弦的定义。

2、根据定义求锐角的正弦值。

教学难点探索“在直角三角形中,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的过程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补充材料课件、计算器、量角器、刻度尺教学流程第1 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执教者个性化调整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活动1]1、上图是学校举行升国旗仪式的情景,你能想办法求出旗杆的高度吗?(课件演示)2、学习了本章内容你就能简捷地解决这类问题,本章将介绍的锐角三角形函数,它们的本事可大了,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节“正弦和余弦”(第一课时)学生可能会采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也可能无法解决,从而带着问题学习。

对章前图的说明和本章内容的简单介绍,明确本章研究的内容,让学生有个基本的了解。

通过实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也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活动2]如图2一艘轮船从西向东航行到B学生观察,思考,建立几何模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激发探索欲望。

65°BAC⌒北东由于各人画的直角三角形大小不一样,所以量得的长度也不一样,但比值为什么相等呢?学生议论纷纷,激起疑问。

发现:在有一个锐角为65°的直角三角形中,65°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常数,它约等于0.9。

的观点,激起疑问。

算结果大体一致,便于对后面知识的探究,故对教科书上要求的精确度进行了修改。

(3)为什么演扳的两位同学画的直角三角形大小不一样,但65°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与相等呢?你能证明这个结论吗?∵∠D =∠D ′ ∠E =∠E ′ ∴△DEF ∽△D ′E ′F ′∴即: 因此:在有一个锐角等于65°的所有直角三角形中,65°角的对边与同桌之间将各自所画图形放在一起,合作探究。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教案(完美版)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教案(完美版)

:麦群超度数.2.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感受数学说理的必要性、说理过程的严谨性,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难点】 与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有关的计算. 教学进程 一、复习巩固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如图所示:在Rt △ABC 中,∠C=90°.(1)a 、b 、c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 (2)sinA= ,cosA= , tanA= ;sinB= ,cosB= , tanB= .(3)若∠A=30°,则= . 学生回答.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学生讨论,交流想法.生:我们组设计的方案如下:让一位同学拿着三角尺站在一个适当的位置B处,这位同学拿起三角尺,使她的视线恰好和斜边重合且过树梢C点,30°角的邻边和水平方向平行,用卷尺测出AB的长度、BE的长度,因为DE=AB,所以只需在Rt△CDA中求出CD的长度即可.师:在Rt△ACD中,∠CAD=30°,AD=BE,BE是已知的,设BE=a米,则AD=a米,如何求CD呢?生: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即AC=2CD,根据勾股定理,得(2CD)2=CD2+a2.解得,CD=a.则树的高度即可求出.师:我们前面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定义,如果一个角的大小确定,那么它的正切、正弦、余弦值也随之确定,如果能求出30°角的正切值,在上图中,tan30°==,则CD=atan30°,岂不简单!你能求出30°角的三个三角函数值吗?2.讲授新课.(1)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师:观察一副三角尺,其中有几个锐角?它们分别等于多少度?生:一副三角尺中有四个锐角,它们分别是30°、60°、45°、45°.师:sin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得到的?与同伴交流.生:sin30°=.sin30°表示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与直角三角形的大小无关.我们不妨设30°角所对的边长为a(如图所示),根据“直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By :麦群超生:cos30°=2323=a a .tan30°=33313==a a . 师:我们求出了30°角的三个三角函数值,还有两个特殊角——45°、60°,它们的三角函数值分别是多少?你是如何得到的?生:求60°角的三角函数值可以利用求3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三角形.因为30°角的对边和邻边分别是60°角的邻边和对边.利用上图,很容易求得sin60°=2323=a a ,cos60°=212=a a ,tan60°=33=a a .师生共同分析:我们一起来求45°角的三角函数值.含45°角的直角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设其中一条直角边为a,则另一条直角边也为a,斜边为a.由此可求得sin45°=22212==a a, cos45°=22212==aa, tan45°=aa=1. 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三角函数 角度α sin αcos αtan α30° 21 23 33 45°22221By :麦群超要能够根据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说出相应的锐角的大小.为了帮助大家记忆,我们观察表格中函数值的特点.先看第一列30°、45°、60°角的正弦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呢?生:30°、45°、60°角的正弦值分母都为2,分子从小到大分别为、、,随着角度的增大,正弦值在逐渐增大.师:再来看第二列的函数值,有何特点呢?生:第二列是30°、45°、60角的余弦值,它们的分母也都是2,而分子从小到大分别为、、,余弦值随角度的增大而减小.师:第三列呢?生:第三列是30°、45°、60°角的正切值,首先45°角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锐角,所以tan45°=1比较特殊.师:很好!掌握了上述规律,记忆就方便多了.下面同桌之间可互相检查一下对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记忆情况.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做得很棒!(2)进一步探究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如图,在Rt △ABC 中,∠C=90°.∵sinA=c a ,cosA=c b,sinB=c b ,cosB=ca ,∴sinA=cosB,cosA=sinB. ∵∠A+∠B=90°, ∴∠B=90-∠A,即 sinA=cosB=cos(90°-∠A), cosA=sinB=sin(90°-∠A).任意一个锐角的正(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正)弦值. 三、例题讲解,巩固新知【例1】 计算: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让每个人平等By (sin60°)2,cos 260°表示(cos60°)2;教师找两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做,然后集体订正得到:解:(1)sin30°+cos45°=21+22=221 ;(2)sin 260°+cos 260°-tan45° =(23)2+(21)2-1 =43+41-1 =0.【例2】 一个小孩荡秋千,秋千链子的长度为2.5 m,当秋千向两边摆动时,摆角恰好为60°,且两边的摆动角度相同,求它摆至最高位置时与其摆至最低位置时的高度之差.(结果精确到0.01 m) 分析:引导学生自己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解:根据题意(如图)可知, ∠BOD=60°,OB=OA=OD=2.5 m,∠AOD=21×60°=30°,∴OC=OD ·cos30° =2.5×23≈2.165(m). ∴AC=2.5-2.165≈0.34(m).所以,最高位置与最低位置的高度差约为0.34 m. 四、随堂练习【答案】B2.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A.sin20°+sin55°=sin75°B.tan80°-tan50°=tan30°C.2cos60°=1D.cos60°-cos30°=cos30°【答案】C 3.计算:(1)sin60°-tan45°; (2)cos60°+tan60°;(3)sin45°+sin60°-2cos45°.【答案】(1)原式=23-1=223-; (2)原式=21+3=223+;(3)原式=22+23-2×22=223-. 7.某商场有一自动扶梯,其倾斜角为30°,高为7 m.扶梯的长度是多少?【答案】扶梯的长度为=︒30sin 7=14(m),所以扶梯的长度为14 m.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总结如下:1.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sin30°=21,sin45°=22,sin60°=23;cos30°=23,cos45°=22,cos60°=21;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中,课堂环节设置齐全,能很好地贯彻执行理解教育,对理解教育的教育模式把控较好;课堂中学生分组很好,能给学生构建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课件制作很好,能很好的配合指导自学书的使用,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习题的设置有梯度,题目能面向全体学生.。

高中数学教案: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

高中数学教案: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

高中数学教案: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一、引言三角函数是数学中的重要分支,解三角形是数学中的常见问题。

理解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对于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

本教案将以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为主题,设计一节高中数学课,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1. 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2. 掌握常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3. 学会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4. 理解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5. 掌握解三角形的常用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1. 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2. 解三角形的常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导入,如测量高楼的高度、计算两岸垂直相距较远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等。

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三角函数和解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1. 讲解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定义,即直角三角形中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2. 介绍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如周期性、奇偶性等;3. 引导学生计算角度的度数和弧度的换算,并讲解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像特点。

(三)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 讲解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如角、边、高、中线等;2. 介绍解三角形的原理,即利用已知条件和三角函数的性质来确定未知边和角的关系。

(四)解三角形的常用方法1. 讲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原理和推导过程;2.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学会应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三角形的问题;3. 介绍解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方法,如利用三角函数和勾股定理求解。

(五)练习与巩固布置相关练习题,包括计算正弦、余弦的值,解决三角形问题等。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于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辅助手段1. 教学PPT:展示三角函数和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公式和解题步骤;2. 白板和马克笔:用于引导学生演算题目和解题思路。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本节课教学以生活实际问题为切入点,通过讲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以及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掌握三角函数的计算和解决三角形问题的方法。

人教版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全部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全部教案

第四章三角函数教材:角的概念的推广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用“旋转”定义角的概念,并进而理解“正角”“负角”“象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含义。

过程:一、提出课题:“三角函数”回忆初中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它是利用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值来定义的。

相对于现在,我们研究的三角函数是“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它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各门学科技术中都有广泛应用。

二、角的概念的推广1.回忆:初中是任何定义角的?(从一个点出发引出的两条射线构成的几何图形)这种概念的优点是形象、直观、容易理解,但它的弊端在于“狭隘”2.讲解:“旋转”形成角(P4)突出“旋转”注意:“顶点”“始边”“终边”“始边”往往合于x轴正半轴3.“正角”与“负角”——这是由旋转的方向所决定的。

记法:角α或α∠可以简记成α4.由于用“旋转”定义角之后,角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

1︒角有正负之分如:α=210︒β=-150︒γ=-660︒2︒角可以任意大实例:体操动作:旋转2周(360︒×2=720︒)3周(360︒×3=1080︒)3︒还有零角一条射线,没有旋转三、关于“象限角”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往往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来讨论角角的顶点合于坐标原点,角的始边合于x轴的正半轴,这样一来,角的终边落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的角(角的终边落在坐标轴上,则此角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例如:30︒390︒-330︒是第Ⅰ象限角300︒-60︒是第Ⅳ象限角585︒1180︒是第Ⅲ象限角-2000︒是第Ⅱ象限角等四、关于终边相同的角1.观察:390︒,-330︒角,它们的终边都与30︒角的终边相同2.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一个0︒到360︒的角与)(Z k k ∈个周角的和 390︒=30︒+360︒ )1(=k-330︒=30︒-360︒ )1(-=k 30︒=30︒+0×360︒)0(=k1470︒=30︒+4×360︒ )4(=k-1770︒=30︒-5×360︒ )5(-=k3.所有与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α在内可以构成一个集合 {}Z k k S ∈⋅+==,360| αββ即:任何一个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α与整数个周角的和 4.例一 (P5 略) 五、小结: 1︒ 角的概念的推广用“旋转”定义角 角的范围的扩大 2︒“象限角”与“终边相同的角” 六、作业: P7 练习1、2、3、4习题1.4 1教材:弧度制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弧度制的定义,学会弧度制与角度制互化,并进而建立角的集合与实数集R 一一对应关系的概念。

30度,45度,60度角的三角函数值(公开课教案)

30度,45度,60度角的三角函数值(公开课教案)
c B
a
A b ┌ C
回顾与思考 2
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 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 c,那 b 长分别为 a、,斜边为 么 a 2 b2 c2 。 推理: o 30 在直角三角形中, 所对的 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A B c
a
b ┌ C
操作P109
4
知识在于积累
(5)sin450,sin600等于多少?
(6)cos450,cos600等于多少?
(7)tan450,tan600等 于多少? (8)cot450,cot600等 于多少?
300
2
450
450
2 1
600
3


1
1
你能对伴随九个学年的这副三角尺所具有的功能 来个重新认识和评价.
3
本领大不大 悟心来当家
如图,观察一副三角板: 它们其中有几个锐角?分别是多少度? 3 0 (1)sin30 等于多少? 2 30
0
(2)cos300等于多少? (3)tan300等于多少?
2 1 2 450
3 3
450
2
1
600
3
1

1

请与同伴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操作P109
2
45o cos2 45o
o o
1
o
2 sin 30 2 cos 60 4 tan 45 (2)
cos (3)
2
30 o sin 2 45o tan 60 o tan 30 o
3 1 2
6
2 sin 30 o (4) 2 cos 30 o 1

《三角函数》教案设计

《三角函数》教案设计

《三角函数》教案设计教案标题:探索三角函数的奥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正弦、余弦、正切的基本概念及其在三角形中的应用。

学会利用三角函数解决与角度和边长相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形和实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推理的能力。

鼓励学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和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探索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内容:三角函数的定义:正弦、余弦、正切。

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周期性、奇偶性、值域等。

三角函数在解三角形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三角函数的性质和规律。

图形辅助教学:利用三角函数图像,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函数变化。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波动、周期现象等)引出三角函数的概念。

二、新课讲解三角函数定义:结合单位圆和直角三角形,讲解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三角函数性质:通过图像和数学推导,探讨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奇偶性等性质。

应用举例:展示三角函数在解三角形、物理波动等领域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答疑问。

四、小结与作业小结本节课重点内容,布置相关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

教学工具和材料:多媒体课件:包含三角函数图像、定义和性质等内容。

三角板、量角器等绘图工具:帮助学生绘制三角形,直观理解三角函数。

计算器:用于计算三角函数的值。

评估与反馈: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三角函数的掌握情况。

收集学生的疑问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探索三角函数在其他领域(如信号处理、图形学等)的应用。

介绍三角函数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激发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兴趣。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三角函数教案5篇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三角函数教案5篇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三角函数教案5篇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三角函数教案1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本章所要解决的新问题是: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边和另一个元素(一边或一锐角),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元素。

2,使学生了解“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取固定值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一个固定值。

重点、难点、关键1,重点:正弦的概念。

2,难点:正弦的概念。

3,关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直角三角形2,如果直角三角形ABC中∠C为直角,它的直角边是什么斜边是什么这个直角三角形可用什么记号来表示二、新授1,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一页上的插图和引例,然后回答问题:(1)这个有关测量的实际问题有什么特点(有一个重要的测量点不可能到达)(2)把这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后,其图形是什么图形(直角三角形)(3)显然本例不能用勾股定理求解,那么能不能根据已知条件,在地面上或纸上画出另一个与它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并在这个全等图形上进行测量(不一定能,因为斜边即水管的长度是一个较大的数值,这样做就需要较大面积的平地或纸张,再说画图也不方便。

)(4)这个实际问题可归结为怎样的数学问题(在Rt△ABC中,已知锐角A和斜边求∠A的对边BC。

)但由于∠A不一定是特殊角,难以运用学过的定理来证明BC的长度,因此考虑能否通过式子变形和计算来求得BC的值。

2,在RT△ABC中,∠C=900,∠A=300,不管三角尺大小如何,∠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等于1/2,根据这个比值,已知斜边AB的长,就能算出∠A的对边BC的长。

类似地,在所有等腰的那块三角尺中,由勾股定理可得∠A的对边/斜边=BC/AB=BC/=1/=/2 这就是说,当∠A=450时,∠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等于/2,根据这个比值,已知斜边AB的长,就能算出∠A的对边BC的长。

那么,当锐角A取其他固定值时,∠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能否也是一个固定值呢(引导学生回答;在这些直角三角形中,∠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仍是一个固定值。

专题复习:三角函数教案

专题复习:三角函数教案

专题复习:专题:三角函数一、深入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明确定义:设角α 是任意角,在角α的终边(除原点外)任取一点P (x ,y ),点P到原点O的距离||r OP ==,则sin y r α= ,cos x r α= ,tan yxα= (0x ≠ )例1 已知角θ 的顶点与原点重合,始边与x 轴的正半轴重合,终边在直线2y x = 上,则cos2θ 的值为( )(A ) 45- (B )35- (C )35 (D )45二、三角函数的求值:三角函数的化简与求值是以三角函数的基本公式为基础,通过恒等变形及数值运算等方法使得三角函数式得以化简或求出具体的数值。

思路:观察分析已知角和未知角,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灵活选择公式。

理解:诱导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倍角公式。

1、诱导公式(公式记忆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sin cos()2παα=-+、cos sin()2παα=+ sin cos()2παα=-、cos sin()2παα=-2、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22sin cos 1αα+= ,sin tan cos ααα=注意公式的变形形式,用于实现同一个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转化。

3、倍角公式:sin 22sin cos ααα=2222cos 2cos sin 12sin 2cos 1ααααα=-=-=-变形:2221cos 2cos 212sin 2sin 1cos 2sin 2αααααα-=-⇒=-⇒=2221cos 2cos 22cos 12cos 1cos 2cos 2αααααα+=-⇒=+⇒=4、技巧:2()()ααβαβ=++-、()44ππαα=+-、22αα=⋅等。

例1、已知7cos 2,252πθθπ=<<,求:(1)tan θ的值;(2)22cos sin 2)4θθπθ-+的值。

分析:利用倍角公式是解本题的关键。

需要注意的是余弦的二倍角公式有不同的变形形式,在实际解题中要合理地进行选择。

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 教案-2022届高三数学复习

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 教案-2022届高三数学复习

课题:《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合理选用正、余弦定理解决三角形问题2、利用正余弦定理探究三角形中最值和范围问题3、引领学生探索数学规律,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激发探索精神学情分析作为历史方向的平行班,学生基础一般,思维能力还有待加强,对于解决三角形的综合问题,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进一步复习和掌握教学重点正余弦定理的运用,三角形中三角函数的综合运用问题教学难点利用正、余弦定理求解三角形中最值和范围问题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讲练结合教学过程步骤设计说明一、高考定位,明确方向年份卷别题号考查角度2020 Ⅰ18(文)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综合问题Ⅱ17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综合问题Ⅲ7(理)11(文)三角形中三角函数求值2019 Ⅰ17(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综合问题Ⅱ17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综合问题Ⅲ18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综合问题2018 Ⅰ17(理)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综合问题Ⅱ6,7 解三角形Ⅲ9,11 三角形面积公式及余弦定理的应用从题量上看,整体三角的考查是“一小题”或“一大题”的形式,从题序上看:解三角形题目难度一般,小题一般出现在中间左右的位置,主要考三角函数求值和正余弦定理的应用。

解答题主要考查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的综合问题,一般出现在17.18题左右的位置上。

今年又出现结构缺陷型题型,但是本题难度一般,所以在高考中,我们一定不能丢分,而这次考试,我们绝大部分同学都没有拿到满分,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同学们的知识漏点在哪里?该如何补上这个知识漏洞二、教学引入:学生考试答题情况了解高考考点,学习做到有的放矢图片展示学生考试中本题的得分情况,引出本节课教学目的。

三、典例分析:例:现给出两个条件:①B a b c cos 232=-, ②()C a A c b cos 3cos 32=•-,从中选出一个条件补充在下面的问题中,并以此为依据求解问题:在ABC ∆中,c b a ,,分别为内角A ,B ,C 所对的边, (1)求角A (2)若,13-=a 求ABC ∆面积的最大值变式:若ABC ∆为锐角三角形,求ABC ∆面积的范围在求面积的最大值过程中,得出两种方法(1)把求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转化为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问题,(2)把问题转化为求函数最值问题。

说课稿:《三角函数》

说课稿:《三角函数》

说课稿:《三角函数》引言概述:《三角函数》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知识点,涉及到三角比例的概念和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设计一份详细的说课稿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如何撰写《三角函数》的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等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三角函数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2.1 正弦、余弦、正切等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2 三角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3 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三、教学难点:3.1 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的抽象性较强,学生易混淆。

3.2 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需要通过具体的例题进行解释和说明。

3.3 三角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建模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4.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或生活中的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4.2 讲解:结合具体例题,逐步介绍三角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4.3 演练: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馈:5.1 练习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评价学生对三角函数的掌握情况。

5.2 学生表现: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和指导。

5.3 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以上的说课稿设计,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函数》这一重要知识点,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

希望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2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教案)

1.2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教案)
其次,将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应用于实际问题,学生们表现得有些吃力。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我发现他们在提取关键信息、建立数学模型方面存在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引入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们反复练习,以便他们能够熟练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感兴趣或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深入。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打算在下次课堂上尝试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们置身于实际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使用三角板和尺子来模拟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特殊角对应的边长。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特殊角三角函数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特殊角三角函数值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计算物体高度或距离的情况?”(如:测量树的高度)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特殊角三角函数值的奥秘。

高中数学教案: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高中数学教案: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高中数学教案: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一、引言三角函数是高中数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是研究角度和边长之间关系的数学工具。

通过学习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我们可以了解角度与正弦、余弦、正切等函数之间的联系,为解决各种和角度相关的问题提供便利。

本教案将详细介绍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并围绕理论知识设计了一些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三角函数关系的理解。

二、三角函数的定义与性质1. 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正弦函数(sin)、余弦函数(cos)和正切函数(tan)是三角函数的基本函数,它们都与角度和一条边相关。

通过定义和示意图,我们引出了这三个函数的具体形式和性质。

2. 基本关系的推导借助于几何图形和三角恒等式,我们可以推导出正弦、余弦和正切之间的基本关系。

其中,正弦和余弦的平方和等于1、正弦与余弦的比值等于正切等是学生需要注意的重点。

三、基本关系的应用1. 三角函数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利用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我们可以在直角三角形问题中解决角度、边长和面积等各种问题。

通过具体的实例演示,学生可以掌握如何运用正弦、余弦、正切来解决各类直角三角形问题。

2. 三角函数在非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非直角三角形中,我们也可以利用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解决问题。

根据三角函数的特点,学生可以通过已知一个角和一边,求解其他未知边和角的值。

举例说明,激发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兴趣和应用。

四、教学活动设计1. 实际建模活动:测量角度与边长的关系通过实际测量,学生可以探索角度和边长的关系。

老师可以让学生用直角器测量各种角度,并记录相应的边长,然后通过计算和分析,让学生发现角度与边长之间的关系,引发他们对三角函数的思考。

2. 探究活动:推导三角函数基本关系老师可以设计一份探究性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几何图形推导出三角函数基本关系。

可以利用等腰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等形状进行演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正弦、余弦和正切之间的基本关系。

3. 实际问题解决活动:三角函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
主讲人:江晓珍 2019年10月26日
一、知识巩固
1
2三角形ABC 的内角C B A ,,的对边分别是c b a ,,,
(1)π=++C B A (即互余与互补,与2
2)(C
B A
C B A ++);
(2)若A 为最小角,则A 的范围是______,若A 为最大角,则A 的范围是______; (3)大边对大角,等边对等角,反之亦然。

(4)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1))(2
1
边上高表示a h h a S a a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 4.解三角形的几种类型: (1)已知两角和一边;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 (3)已知两边及其夹角; (4)已知三边;
二、基础自测
1.解下列三角形: (1)ο60,3,1===B b c ; (2)ο45,6,2===A c a ; (3) ο30,32,2===B c a 。

2.在ABC ∆中,下列三角函数式:
○1C B A sin )sin(++;○2A C B cos )cos(++;○32
tan 2tan C
B A ⋅+; ○
42
sin 2cos A
C B -+,其中恒为定值的序号是_______________ 3.在ABC ∆中,c b a ,,分别是角C B A ,,所对的边,若ac B b c a 3tan )(222=-+,则角B 的值为________________
4.在ABC ∆中,设命题A c
C b B a p sin sin sin :=
=,命题ABC q ∆:是等边三角形。

那么命题p 是命题q 的________________条件。

三、例题评析
题型一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例1. 在ABC ∆中,已知B a c cos 2=,判断ABC ∆的形状。

举一反三:在ABC ∆中,已知
22
tan tan b
a B A =,判断ABC ∆的形状。

反思归纳:确定三角形的形状主要有两条途径:(1)化边为角。

(2)化角为边。

题型二 正、余弦定理及三角形面积公式在解三角形中的运用 例2. 在ABC ∆中,c b a ,,分别是角C B A ,,所对的边,且3
,2π
==C c
(1)若ABC ∆的面积为3,求b a ,的值; (2)若A B sin 2sin =,求ABC ∆的面积。

练习:若ABC ∆的周长为20,面积为ο60,310=A ,求边a 的长。

题型三 将函数转化为k x A y ++=)sin(ϕω的形式 例3.在ABC ∆中,已知32,3
==
BC A π
,设x B =,ABC ∆的周长为y 。

(1)求函数)(x f y =的解析式及定义域; (2)求y 的最大值。

变题:求ABC ∆的面积)(x g S =的最大值。

四、归纳总结
五、反馈作业
1.已知ABC ∆中,下列条件解三角形,其中有唯一解的序号为_________

11,3,60===b a A ο; ○22,1,30===b a A ο; ○
310,6,30===b a A ο; ○410,10,30===b a A ο。

2.方程02
cos cos cos 2
2=--C
B A x x 有一个根为1,AB
C ∆的形状是______ 3.
D 是直角三角形ABC 斜边BC 上一点,AD AB =,记,α=∠CAD β=∠ABC 。

(1)求证:02cos sin =+βα; (2)若DC AC 3=,求β的值。

4.设ABC ∆的内角C B A ,,的对边分别是c b a ,,。

已知bc a c b 3222+=+, 求:(1) A 的大小; (2))sin(cos sin 2C B C B --的值。

5.设锐角三角形ABC 的内角C B A ,,的对边分别是c b a ,,,且A b a sin 2=。

求(1)B 的大小; (2)C A sin cos +的取值范围。

6.在ABC ∆中,c b a ,,分别是角C B A ,,所对的边,且
c
a b
C B +-=2cos cos 。

B
A
D
C
求:(1) 角B的大小;(2)若4
a
b,求ABC
=c
+
13=
,
∆的面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