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教学设计
岭南版 美术 五年级下册《重复与渐变》教案 教学设计
《重复与渐变》教学设计——(分层作业教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分析、总结重复与渐变的排列规律及构成形式,并掌握重复与渐变的设计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活动探究中能快速理解重复与渐变的概念,掌握重复与渐变的设计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图案的重复与渐变的学习兴趣,培养感受重复与渐变的独特装饰美感,启发他们设计思维的创造潜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重复与渐变的构成原理及设计方法。
重点解决方法:运用拼图的方式掌握重复与渐变的构成原理及方法。
2.教学难点:用手绘的方式完成图案的重复与渐变。
难点解决方法:微课示范。
教学准备:1.幻灯课件。
2.资料袋:学生的作业单4张大小相同的纸片、剪刀、铅笔、双面胶。
课前活动预设:爱的约定:当老师击掌的时候,请同学们跟我一起击掌,停止作业。
准备上课。
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
二)新授:PPT.02:“这是一个米奇图形,对吗?”PPT.03:“这是多个米奇图形,同意吗?”“从一个,到多个,它们是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学生说出:“重复”变化。
)出示课题PPT.04:重复。
你们能帮我总结“重复”的概念吗?(板书概念关键字。
)PPT.05:重复是指形状、大小、颜色相同的物象的反复排列。
PPT.06:指着无序的排列:这是米奇图形的反复排列,同意吗?指着有序的排列:这也是米奇的图形的反复排列,你们同意吗?“好,请一个同学帮我们总结一下,这是什么重复?这是又是什么重复?”PPT.08(无序重复、有序重复。
)两种不同的重复,给我们带来不同的视觉感觉,由于时间的缘故,这节课我们暂时只探讨——有序重复。
PPT.09:好,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极限挑战。
•规则:•1.从信封内,拿出常见,从中选择一种图形。
把其他图形放回信封内。
•2.将你选择的图形(1张)用剪刀剪一剪,改变其外形。
•3.时间:10秒。
都完成了吗?看来不错,我宣布大家挑战的成功。
PPT.10:现在第一次作业来了。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秀6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秀6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整首诗的意境和其中包含的情感。
(3)欣赏并感受送别诗的不同风格2、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联想的方法体会古诗意境的方法3、情感态与价值观度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
二、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三、教学难点从“楚山”孤峙,“一片冰心在玉壶“中体会到诗人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
四、课前交流今天看到这么多的同学与我一同学习,感到非常高兴。
你们班一共有多少同学?……差不多是我们班的2倍了,真好,我喜欢大班上课热烈的气氛。
哦,忘了自我介绍,我姓郑,郑成功的郑。
名玉琴,玉是美玉的玉,琴是古琴的琴。
你能介绍一下自己吗?真好,我宣布,从现在开始,我又结识了()位新朋友。
你们愿意与我交朋友吗?好,那就请朋友们与我一同进入这“古韵流香“的课堂吧。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看到“古韵“二字,你能联想到哪些词语?说得没错,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流香溢彩,举世闻名。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古诗的迷人魅力。
(二)读诗题(出示2:课题)我们一起来来读诗题:芙蓉楼送辛渐师: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或者,引发了哪些疑问呢?预设:1、地点2、送别诗3、送辛渐师板书课题疑:1芙蓉楼在哪里2辛渐和王昌龄是什么关系?辛渐要去哪里?(注释)点击相关链接,提供给学生学习资料那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读诗人(三)读诗人(出示3:诗人)教师导语:那么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人先请同学们把自己预习所得交流一下吧学生交流关于王昌龄的资料师:同学出示资料用一句话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关于王昌龄的哪些信息1,一生坎坷2很重感情3广交朋友4才华横溢(四)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西学东渐》教学设计
必修三《西学东渐》复习程雪【课标解读】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单元分析】本专题内容《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阶段中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繁荣,向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
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碰撞过程中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史,救国救民的探索史。
《西学东渐》是本专题的第一课,在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学生了解转型期中国文明的初步走向,本课内容包括“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和“维新思潮”三个部分,三者之间依次递进,不断深入,“西学东渐”贯穿始终。
从历年高考来看,一直以来是高考关注的热点,例如2012年山东高考第28题。
因此复习的时候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掌握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掌握比较学习的方法、解读材料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放眼世界、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一、单元框架建构★“设计小贴士”: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单元的线索,形成清晰的脉络,更好地把握课标考纲的要求,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
二、基础知识梳理:【探究学习】西学东渐的历程教师设问:近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向西方学习的?学生回答:(要求学生整理课本内容,完成下面表格)★“设计小贴士”:利用表格的形式对本课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总结,让学生对西学东渐形成清晰的脉络,对应每个时期的人物、活动和意义,认识到学习西方的过程经历了器物——思想——制度三个层次,体现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小学美术《色彩的渐变》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第六课《色彩的渐变》教学设计一、激趣与引题利用学生熟悉的彩笔,引出平时的排列彩笔方式,出示,如图---观察与老师的排列有何不同?学生一眼就会看出笔盒中的色彩有着“有规律逐渐变化与无规律变化排列”的区别,得出色彩逐渐发生改变即渐变的第一印象,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平时我常见到同学们会想出排列水彩笔的N 种方式,随性的、有目的的、按自己喜好来排列的等等,以此为切入点,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无形中也多了一种思考,原来水彩笔这样渐变排列也很美观,这样,就顺利建立起对渐变色的初步印象,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体验与感知环节一:生活中找渐变色:这个周末,海棠园花开正盛,这美好的春色不禁让人心动让我们一起领略大自然的渐变色彩之美(教师PPT 播放家乡春景,加深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渐变色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后引出问题:课前我们商量在生活中寻找渐变色,分享一下你的发现好吗?学生们对自己找到的渐变现象进行交流,实物、图片、语言描述均可,这时,再进一步通过相关图片 --------- (精美的服饰、家居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建筑的灯光设计等等)使学生认识到渐变色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设计意图:这节课上课时间正值春天花开时节,学生们户外活动比较多,以此为切入点容易唤起学生对色彩的美好印象,而积极的发现与交流为学生后面的创作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环节二:探究渐变色的产生。
这个环节是学生是否能掌握新知识的重点环节,也是解决难点的关键环节,为此,我设计了两个活动,以便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
活动一:对比中找区别。
通过几幅图片的观察对比,学生了解到它们的用色方法有“有规律”和“无规律”的区别。
活动二:游戏中找规律。
正如同学们所发现的,渐变的产生离不开规律二字,下面我们就通过小游戏来找一找:(出示色相图及两组色卡,)游戏一:先后让学生找出三原色三间色的正确位置,你能为剩下的色卡找到合适的位置吗?(根据刚才对色相图的观察印象,学生们很顺利找到三原色与三间色的位置,而在剩下的色彩排列过程中,学生就要先思考再试着按初步感受到的渐变顺序去排列了)交流后学生们发现:色卡排列产生了渐变现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学设计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等6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读懂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2.积累古诗。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6个生字,重点指导多音字“单”的读音,注意不要读错“芙”的声调,指导“雁、壶”的书写,如“壶”字不要多笔少画。
2.阅读理解以读促悟,悟中想象,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品自悟”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阅读、合理想象、补白情境、充分朗读等方式,感悟诗人表达的意境,体会诗句中蕴含的深意及诗人高尚纯洁的精神品格。
3.表达运用学习作者借物抒怀、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体会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
感受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的决心。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渐入诗境1.激趣导入。
(1)出示课题:《古诗三首》。
(2)师引导: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记得最熟的是哪首古诗?可以背诵给大家听听吗?(3)生交流,师适时点评。
(4)师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是唐诗,是古典文学中的璀璨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诗,看看这些诗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
2.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标注自己的疑问。
【设计意图】新课标将兴趣的培养贯穿始终,古诗的教学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视。
因此,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让学生不畏惧,乐纳新。
《芙蓉楼送辛渐》古诗教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诗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首古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意,表现了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人物品质”,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品质”。
诗的前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诗人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和玉壶自喻,展现了纯洁正直的高尚品格。
全诗即景生情,情蕴景中,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平时的阅读积累,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可以通过自主学习采取多种方法理解古诗大意。
但是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因此需要教师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学习了“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的阅读方法,基于以上学习经验,本节课侧重指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作者的精神品格,教会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壶”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理解诗意,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作者的精神品格。
四、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作者的精神品格。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指导法、情境教学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师上课用)、搜集资料(学生课前做)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知人论诗1.谈话导入。
法国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曾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中华传统古诗词凝聚着古人们那高雅的品质!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古诗词,感受诗人们那高尚的品格!2.引出课题。
交流学过的送别诗,引出课题。
(课件出示)3.理解诗题。
结合这芙蓉楼的图片,明确诗题的意思。
4.了解诗人。
通过学生交流、教师补充的形式了解诗人王昌龄。
小学美术《色彩的渐变》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第六课《色彩的渐变》教学设计一、激趣与引题利用学生熟悉的彩笔,引出平时的排列彩笔方式,出示,如图---观察与老师的排列有何不同?学生一眼就会看出笔盒中的色彩有着“有规律逐渐变化与无规律变化排列”的区别,得出色彩逐渐发生改变即渐变的第一印象,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平时我常见到同学们会想出排列水彩笔的N 种方式,随性的、有目的的、按自己喜好来排列的等等,以此为切入点,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无形中也多了一种思考,原来水彩笔这样渐变排列也很美观,这样,就顺利建立起对渐变色的初步印象,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体验与感知环节一:生活中找渐变色:这个周末,海棠园花开正盛,这美好的春色不禁让人心动让我们一起领略大自然的渐变色彩之美(教师PPT 播放家乡春景,加深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渐变色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后引出问题:课前我们商量在生活中寻找渐变色,分享一下你的发现好吗?学生们对自己找到的渐变现象进行交流,实物、图片、语言描述均可,这时,再进一步通过相关图片 --------- (精美的服饰、家居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建筑的灯光设计等等)使学生认识到渐变色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设计意图:这节课上课时间正值春天花开时节,学生们户外活动比较多,以此为切入点容易唤起学生对色彩的美好印象,而积极的发现与交流为学生后面的创作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环节二:探究渐变色的产生。
这个环节是学生是否能掌握新知识的重点环节,也是解决难点的关键环节,为此,我设计了两个活动,以便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
活动一:对比中找区别。
通过几幅图片的观察对比,学生了解到它们的用色方法有“有规律”和“无规律”的区别。
活动二:游戏中找规律。
正如同学们所发现的,渐变的产生离不开规律二字,下面我们就通过小游戏来找一找:(出示色相图及两组色卡,)游戏一:先后让学生找出三原色三间色的正确位置,你能为剩下的色卡找到合适的位置吗?(根据刚才对色相图的观察印象,学生们很顺利找到三原色与三间色的位置,而在剩下的色彩排列过程中,学生就要先思考再试着按初步感受到的渐变顺序去排列了)交流后学生们发现:色卡排列产生了渐变现象。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6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6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 认识生字,书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熟读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体内容。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在过去三年里,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积累了不少古诗词,在不断的积累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每一首诗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或深刻的道理。
大家还记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请同学背诵,说说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体会一下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板书课题,请同学朗读。
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1、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用卡片检查生字认读:吴孤洛壶6、检查指导朗读读古诗,边读边想:诗句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三.指导自学过渡: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的了解诗句。
1.请同学们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板书:读(划停顿,熟读)解字词(借助注释、查工具书) 解诗句(串词串句)解全诗(串句连诗)朗读(体会感情,有语气朗读)2.小组学习。
3.学习汇报。
(按学法汇报)“寒雨连江夜入吴,”一场冷雨连着一江秋水的寒意在夜间悄悄地来到吴地。
“平明送客楚山孤”,清晨送别友人,只留下楚山的孤影,我的心也像楚山那样孤寂。
“洛阳亲友如相问,”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问起我的景况,就请转告他们。
“一片冰心在玉壶。
”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晶莹透亮,没有受到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四.深入学习,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渡: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诗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感情,我们还需要了解诗的作者及背景,这是我们这节课增加的学法之一。
1. 介绍作者王昌龄及背景。
2. 了解作者、背景,与诗歌相结合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唐诗五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唐诗五首》是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五首唐诗分别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春望》,杜牧的《赤壁》,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的《静夜思》。
这些诗篇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
通过学习这些诗篇,可以使学生领略到唐诗的韵味和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唐诗,对唐诗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唐诗的深度理解和赏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也有待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唐诗,了解诗文的背景,把握诗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唐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唐诗,理解诗文的主要内容,把握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和情感,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近唐诗意境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唐诗。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五首唐诗的内容,了解诗文的背景,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预习五首唐诗,了解诗文的作者和背景,尝试理解诗文的内容。
《古诗三首》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洛”等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
背诵两首古诗。
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出示第七单元篇章页上罗曼·罗兰的名言,引导:请你读读第七单元篇章页上的这句名言,你从中明白了什么?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法国]罗曼·罗兰预设1:一个人的品格是多么重要!预设2:我们要努力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2.过渡:本单元以“人物品质”为主题,从不同方面展现了人的精神追求和高尚品格。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三首》,去诗歌中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
(板书:古诗三首)设计意图:抓住本课三首古诗均是体现精神品质这一特点,借助篇章页的名言激趣促思,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打好感情基础。
二、夯实基础1.情境诵读播放《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可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1)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课本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注意读准“芙(fú)”“蓉(rón g)”“洛(luò)”“卢(lú)”“纶(lún)”“单(chán)”“遁(dùn)”“冕(miǎn)”“砚(yàn)”“乾(qián)”“坤(kūn)”。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12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12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感悟诗人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教学难点:抓住“冰心”“玉壶”感悟诗人高尚品格。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
1、对诗游戏。
(送别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导入课题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着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来欣赏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3、理解诗题。
4、背景介绍。
二、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1、初读古诗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读正音。
(2)指导读出节奏美;指读、男女生共读。
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能不能读出节奏来。
指名读一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时是怎么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2、师范读,读出韵脚音调。
3、生试读,指读。
4、齐读古诗。
三、感悟诗歌内容。
1、自读自悟。
学生结合注释仔细地读一读,和同桌交流哪些字眼让你看到了送别时的情景。
2、同桌交流。
3、课堂交流。
(1)“寒雨”看出送别时的天气下着雨。
(2)“夜”“平明”可以看出送别的时间。
(3)“楚山孤”可以看出诗人送别好友时的孤寂心情。
四、走进诗人感悟品格。
1、教学三、四两句,感受诗人高洁的情怀。
(1)师:芙蓉楼一别之后,辛渐即将回到洛阳,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回来?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贬谪?)师: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只让辛渐告诉家人“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究竟是为什么?(2)播放动画通过了解了诗人的经历,请再读读这一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字词体会到的?(板书冰心、玉壶)“冰心”是什么意思?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由此可见,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就是要表明自己的信念。
鲁人版(五四)道德与法治七上6.3《点滴做起 防微杜渐》教学设计
鲁人版(五四)道德与法治七上6.3《点滴做起防微杜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课《点滴做起防微杜渐》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自觉遵纪守法,预防违法犯罪。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
他们在生活中可能遇到各种不良行为,但缺乏识别和抵制这些行为的能力。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认识到不良行为的危害,提高他们的自我防范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危害,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2.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康成长。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认识到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2.培养学生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危害。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相关法律法规资料,供学生参考。
3.准备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案例,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行为的存在。
2.呈现(10分钟)详细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不良行为的危害。
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分享自己遇到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以及自己是如何应对的。
高二历史《早期的西学东渐》教案、教学设计
2.选做作业:
(1)搜集有关早期西学东渐的史料,如图片、书籍等,进行整理和分析,以PPT形式展示你的研究成果;
(2)采访一位对早期西学东渐有深入了解的专家或学者,整理采访内容,撰写一篇访谈录。
3.拓展作业:
(1)阅读一本关于早期西学东渐的专著或论文,总结其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述;
(2)观看一部与早期西学东渐相关的纪录片,分析其对早期西学东渐的呈现和评价,撰写一篇观后感。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注重史料的搜集和运用,体现自己的思考和分析;
2.作业格式规范,字数符合要求,语言表达清晰,逻辑性强;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讨论、合作等,给予及时反馈;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3)综合素质评价: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团队合作能力等。
4.教学策略: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阐述这些代表人物的成就和贡献,以及他们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4.分析早期西学东渐对中国传统科技、宗教、哲学等方面的影响;
5.讲解早期西学东渐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早期西学东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组织课堂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碰撞思维火花,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提高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感悟;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西学东渐》教案、教学设计
6.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出一套关于西学东渐的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与同学们互相交换做题,检验对方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互相交流的能力。
3.对比分析法:比较东西方在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差异,使学生认识到西学东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开放包容、学习借鉴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国际视野。
2.崇尚科学精神,尊重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我国在近代化进程中的艰辛探索,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1.教学活动设计:以图片展示法导入新课,呈现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历史事件图片,引发学生思考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出问题:“这些历史事件有什么共同点?它们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影响?”通过学生回答,引出本课主题——西学东渐。
2.教学目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历史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西学东渐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西学东渐时期的社会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总结西学东渐的背景、过程、主要内容及其在我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第22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九年义务教育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
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
对友人的无限厚意,和内在的凛然风骨、无限情思,都表现得曲折尽情,情景交融,是我国古典送别诗中的佳品。
二、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结合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意思。
3. 想象画面,通过对重点词的推敲、体会,感悟诗句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读懂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结合诗意,通过想象和联想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
四、教学准备课件、挂图、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课件出示插图:江畔夜景芙蓉楼饯别)问学生: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感受?如果让你用一首古诗来描述这幅画你会想到我们学过的哪一首古诗?(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作者简介(课件出示)王昌龄(698—757年),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名,有“不破楼兰终不还”之句。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开元末年,王昌龄返回长安,改任江宁县丞。
至德年间因被谤而谪往岭南。
安史之乱时被刺史闾丘晓杀害。
《全唐诗》对他有二百余首诗作和评论的记载。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
为后人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永远光耀文学史册的光辉诗篇。
(三)初读课文(自由读)1. 自由读这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 (课件出示生字)认读生字:芙、蓉、洛、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四下语文《21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优秀教学设计精选合集-微课教案合集渐
21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四年级孩子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而且古诗积累量大,热情高,对于生字词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对于古诗背后的故事、文化底蕴以及本诗体现的诗人的品格,学生理解起来显然是比较困难的。
二、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抓住“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体会诗人冰清玉洁、清正廉洁的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抓住“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体会诗人冰清玉洁、清正廉洁的品质。
四、教法
情境教学、讲授法,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古人说:“诗言志”,诗是用来表达诗人的品格、抱负、或者志向的。
那么王昌龄写这首诗是用来表达自己怎样的品格呢?
二、有感情朗读古诗。
师生一起有感情朗读诗歌,感悟离别情。
三、情景再现,理解诗歌意思。
1、出示离别图和诗人王昌龄与友人辛渐的对话。
2、解释后两句诗的意思。
四、抓“诗眼”,悟情感
1、抓住“一片冰心在玉壶”中两个诗眼“冰心”和“玉壶”,理解这两个意象的深层含义。
2、思考“一片冰心在玉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体会作者引用“冰心”和“玉壶”,表达了什么品质?
五、再次朗读古诗,体会品质
师生再次一起有感情朗读诗歌,感悟诗人高尚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材内容分析
语文教学要借助文本传达的思想与情感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启迪,引导学生体味生活,感悟人生,进而形成对生命的独特解读,并借此指导学生的日常行动。
《渐》作为选修教材《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中的一篇,作者丰子恺从日常现象着手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思索。
基于新课程标准与教材特点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学生特征分析
“渐”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借鉴作者行文的思路,教师从日常生活的现象入手启发,并试着让学生主动诠释“渐”,进而思考在我们认识到“渐”存在的前提下该如何去对待生活与人生。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普通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
②分析“渐”对人的蒙蔽作用,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
③体味作品在琐屑轻微事物的叙述之中独特的风韵。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普通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生活经验诠释“渐”,进而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引导学生谦让、平和地与人相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认识。
②渗透“大人格”、“大人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理解普通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
2运用已有生活经验诠释“渐”。
难点:3分析“渐”对人的蒙蔽作用,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
4体味作品在琐屑轻微事物的叙述之中独特的风韵。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设计拟采用教师趣味导入,引发学生思考,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主动诠释“渐”,理解普通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
结合写作训练,动笔让学生描摹“渐”及对“渐”的思考。
引导学生发现“渐”对人的蒙蔽作用,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①搜集作者相关资料,了解丰子恺的漫画和随笔创作情况。
②阅读课后相关链接走近作者,从而更好把握作品内涵与风格。
③多媒体激发阅读趣味,营造体悟情境。
④学生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展示。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激趣导入
展示学生和老师小时侯的照片,让学生猜主人。
(多媒体配乐)
走进文本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照片。
曾经的你我也拥有这样一张可爱的笑脸,一副稚气的表情,其实照片的主人就在我们中间,请同学们猜猜看。
通过对比我们感受到了青春的“渐变”。
“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在。
著名漫画家、散文学家丰子恺在“渐”中思索着人生的意义,他认为,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
究竟为什么呢?这节课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去体验、探究一番吧!
.板书课题:《渐》
2明确学习板块
(1)“巍巍擎天的丰碑”(走进丰子恺)
(2)“采菊东篱下”(走进《渐》)
(3)“横看成岭侧成峰”(个性解读“渐”)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深度解读“渐”)
(每个学习板块欣赏与要求并存,同学们既可以欣赏到生动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或者精彩的表演,同时要思考、回答一些问题。
)
(二)体验、探究
1“巍巍擎天的丰碑”(走进丰子恺)
特邀学生配乐解说:丰子恺的漫画
丰子恺的介绍
要求:在欣赏的同时识记有关丰子恺的文学常识。
2“采菊东篱下”(走进《渐》)
要求:“渐”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作者却举了一些生动、具体的例子来阐释它,请找出并概括这些事例。
明确:a人的青春“渐变”b人的境遇的“渐变”
c自然界的“渐变”d故事中的“渐变”
因为有了“渐”,人生圆滑地进行着,但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感受不到“渐”。
“渐”的蒙蔽性源自“渐”的作用,“渐”的作用是什么呢?
明确:“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
欣赏:在把握作者对“渐”的现象与作用的阐释后,我们来欣赏两组图片,再深入感受一下生活中的“渐”(图片配乐)
板书:青春、境遇、自然、故事
3“横看成岭侧成峰”(个性解读“渐”)
欣赏:学生表演诠释“渐”。
要求:依据你对“渐”的理解,写一组排比句阐释生活中“渐”的现象以及你从“渐”的现象里所获得的启示。
例如:渐渐,花开花谢、春秋代序,让我们珍惜每一瞬的美丽;
渐渐,容颜老去、生死交替,让我们珍惜每一寸的光阴;
渐渐,沧海桑田、聚散分离,让我们珍惜每一次的相守。
板书:珍惜
4小结:普遍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启示我们在认识到“渐”存在的前提下要懂得“珍惜”。
其实作者丰子恺在《渐》这篇散文中还为我们更深层次地解读了“渐”,那么同学们就随老师进入第四板块的学习!
(三)拓展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深度解读“渐”)
1创设情境
a公共汽车会不会让座?
火车上会不会让座?(时间的长短)
b班级评优只有一个名额你会不会放弃?
有一个国家级的荣誉得到它可以保送上大学你会不会放弃?(荣誉的大小)
c你捡到一元钱会不会放弃交公?
你捡到一万元钱会不会放弃交公?(利益的多少)
提问:为什么我们对同类的事件态度会有所不同呢?
2小结
“渐”的本质是“时间”,时间越长,人们越是容易被“渐”蒙蔽,看不清人生的真相。
短时间、小荣誉、小利益我们懂得谦让与舍弃,反之,在百年的人生中面对关系重大的名利我们就难以割舍,争抢不已了。
其实无论时间多长,在“渐”中也会慢慢逝去,无论荣誉、利益多大也会在“渐”中慢慢远离,我们又有什么割舍不下呢?
板书:舍弃
这节课我们理解了“渐”的现象与作用,更重要的是思考“渐”给予我们的启示。
“渐”给予我们的两方面启示就如同钟表的分针与时针,我们容易理解和做到“珍惜”,却往往忽略“舍弃”,在渐变的人生中做不到谦让。
最后想送给大家英国诗人布莱克的一句诗:“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
”
(四)布置作业
阅读朱自清的《匆匆》比较同以时间为话题的文章,《渐》与《匆匆》在写作角度、风格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明确:《匆匆》深挚抒情,以情动人;《渐》讲道理,以智慧启发人。
《匆匆》语调惶恐、求索、哀愁,《渐》洒脱、循循善诱。
七、板书设计
渐
丰子恺
青春
境遇故事
自然
七、教学反思
一、将课堂还给学生
作为选修课,教师设计时要考虑到与必修教学的不同。
因此我在课堂中设计了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学习模块学习的环节,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习兴趣,以此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依据学情要关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进程,这个环节的设计也考虑到,在进行一个模块的学习时让其他学生也同时学到知识,获得体悟。
二、阅读兴趣的激发
选择学生熟悉的同学和老师的照片导入,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引导他们走进文本探究“渐”的本质,这一方式效果很好。
要灵活运用学生熟悉的材料作为教学资源。
三、情境创设深度解读文本
如果让学生把握珍惜时间这一文章主旨,可以说已经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深度解读文本,让学生现“渐”对人的蒙蔽作用,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渗透“大人格”、“大人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这是对文本的一次提升。
创设情境,心理剖析的方式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起到了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