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徽因小说的中西文化交融技巧

合集下载

论林徽因小说的中西文化交融技巧

论林徽因小说的中西文化交融技巧

论林徽因小说的中西文化交融技巧
周春英
【期刊名称】《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21)003
【摘要】林徽因是在中西方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女性作家,既受传统文化的浸染,又受西方人道主义和现代派理论的影响,具有两种文化身份和广阔的文化视野.她的小说无论从内容和技巧上都具有中西文化的因子.文章着重就林徽因小说中西文化交融技巧作一探析.
【总页数】5页(P29-33)
【作者】周春英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宁波,3152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4
【相关文献】
1.从林译小说看林纾在中西文化交融之际的文化选择 [J], 任艺
2.从林译小说看林纾在中西文化交融之际的文化选择 [J], 任艺
3.个体精神和家国情怀的交融——以《模影零篇》等为例论林徽因的创作个性及意义 [J], 班业新
4.论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的现代叙事技巧 [J], 刘小平
5.晚清报刊小说折射出的中西文化交融 [J], 杨吉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论林徽因诗歌中的通感艺术手法

浅论林徽因诗歌中的通感艺术手法

浅论林徽因诗歌中的通感艺术手法陈雪琪摘要:近年来,林徽因的诗歌又重新走进人们的视线,她的诗歌清丽、空灵、纯净,集浪漫主义、唯美主义、古典主义于一身,处处流露出“美”,为诗歌界留下一些足以传世的经典之作,在诗史上拥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其诗歌创作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她的诗歌创作采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

本篇将从林诗的意境美、建筑美和语言美三个方面来对林徽因诗歌世界中的通感艺术进行分析,来浅探她诗歌中独特的美,以及林诗中通感艺术手法的运用对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林徽因;诗歌;通感Concise analysis in Huiyin's Poetry of Art Gimmick SynaesthesiaChen XueqiAbstract :In recent years,Lin Huiyin's poetry has obtained an increasing popularity among the public.Her poets are regarded as a good combination of romanticism ,aestheticism and classism and charactered by elegance, high spiritualityand pure.Everything pieces of her poets reveal her faith of pursuit of beauty and numerious of them has handed on and spreaded over.Her classic works founded an unshakable and remarkable places for her.Howerver,Lin's poemtic achievement lies chiefly in her application of art Synaesthesia which are the analysis focus of this thesis.It is basicaly analysed from these three aspects,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construction and language.Through these,we will try todig out the unique beauty contained in her work and find its significant effectson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by using the synaesthesia technique.Key words : Lin Huiyin; poetry; synaesthesia导言林徽因作为民初才女,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无法绕过和忽视的女作家,她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还致力于建筑专业,成为我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论林徽因诗歌的理性美

论林徽因诗歌的理性美

论林徽因诗歌的理性美本文从从林徽因的身世背景,时代环境,个性艺术与情感追求来揭示形成林徽因诗歌审美特点的原因,通过分析诗歌表达的内涵意蕴及诗人的精神气质谈诗歌的审美特点,重点讨论林徽因诗歌的理性美。

标签:林徽因诗歌理性美林徽因,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特殊的女子,是建筑家、美术家、诗人、作家。

是文理兼通,学贯中西的“文艺复兴式”人物,曾被胡适誉为“中国第一才女”。

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是不可忽略的。

她曾说:“作品最主要处是诚实……作品需诚实于作者客观所明了,主观所体验的生活。

”她嘲讽“真佩服一些人整天说着瞎话,自己支持着极不相干的自己”。

她反对用华丽的外表吸引读者的眼球,骗取读者的同情,她的文字是一种内心的剖白,引发读者自觉的发现熟知或了解的体验与情感,与读者进行真挚感情的交流,文字所传达的内容并不是浮在视像的表面,而是深入到心坎儿里,自然会有感动人的力量,充满着理性的光辉。

这也是我们探讨她诗歌的真正原因。

一、哲理的光辉林徽因的诗始终充盈着她独到的感悟,涵盖着丰富的哲学意蕴,梁思成曾说:“林徽因具有哲学家的思维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

”哲理小诗在她为数不多的诗中随处可见,有对人生无常的深沉感怀,有对生命深刻哲理的智慧书写。

以不变写变,“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吟》),通过今昔对比触景生情,浓浓的感怀之情中又蕴含着人生的沉思,有如晏殊《浣溪沙》的情中有思,面对去年的春红,无可奈何的落去,相同的季候,昨天和今天已吹成了长长的距离,惜春伤时之中蕴含着强烈的时间生命意识,人生无常,光阴有限。

“人间的季候永远不断在转变”,林徽因不禁发出这样的呐喊“什么时候再能有那一片静”,“什么时候还能那样满掬着希望”,“什么时候,又什么时候,心才真能懂得这时间的距离;山河的年岁”。

但诗人从不会让感伤的阴霾遮住理想的光辉,《莲灯》:“如果你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地捧出辉煌算做一次过客在宇宙里……认识这朦胧的生从容的死,这飘忽的旅程也就是个——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

从诗歌小说试论林徽因作品的文化内涵

从诗歌小说试论林徽因作品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文学卷) $ ! % 梁从诫 & 林徽因文集 $ ’ % & 天津: 天津百花 出版社( !))): *)& $ * % 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 &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 ’ %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 , % 刘小沁 & 窗子内外忆徽因 $ ’ % &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 社, *--!& ・!"#・
作实践上来, 无疑使作品的题材范围显得狭窄, 因而也 “ 客厅文学 ” 让一些人把她的作品简单看作是 的代表, 其实这是对她的一种误解。 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 她 清醒地认识到个人的局促, 力图突破生活的限制, 进入 时代的洪流。 当耳闻目睹了乡民们的贫困生活, 了解到在自己 优裕生活环境里所无法了解的东西, 她深深地被这些 朴实的劳动者打动, 情不自禁地要去关注这一批不幸 者的命运, 或许她并没有像丁玲、 杨沫等女作家那样追 随时代的轩然大波, 但却以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展示了 “ 窗外 ” 对这个时代以及 生存状态的思考, 在她笔下我 《 九十九度中 》 们可以清晰看到时代的一个侧面。 小说 摄取了华氏 如同一幅上世纪 ,- 年代都市生活素描图, 九十九度高温的一天中北平城内一组各个阶层的日常 生活镜头, 形象地展示了贫富悬殊、 阶级对立的现实: 有钱有势的人为祝寿兴师动众挥金如土, 穷挑夫染病 身亡无钱置棺; 老爷太太安坐在人力车上浮想联翩, 车 夫在滚烫的马路上汗流浃背……寒暑表中的水银一直 过到九十九度的黑线上, 人生的热闹已过了极点, 世态 的不公也到达了极点。 在这里, 林徽因再一次展现了她 中西合璧的完美写作技巧: 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手法、 意 识流的运用、 人物心理的联系, 加之对社会现实的严峻 《九十九度中 》 披露, 最终成为林徽因最负盛名的小说。 “只有这一篇, 作为京派小说的范本, 李健吾评价道: 最 富有现代性; 惟其这里包含着一种独特的看法, 把人生 《 九十九度中 》 看作一根合抱不来的木料, 正是一个人 ” 生的横切面。 “许多作者误会了短篇的限制, 林徽因认为 把它的 ” “ 可能性看得过窄 , 又反对当时文坛盲目 趋向农村或 少数教育分子或劳动者的生活描写, 反倒撇开自己所 《九十九度中 》 熟悉的生活不写 ” 的现象, 因此在 的创作 中, 无论是表现形式的独具一格还是作品内容的以小 见大, 都可作为当时小说写作的一个榜样, 这正符合了 “ 现代性 ” , 即由崇尚理性转为反 理 *- 世纪西方文化的 性, 以个人化的主观想象更为深刻地表现现实世界。 “独特性 ” 《九十九度中 》 所谓的 , 的最大特色, 一是 场景转换的不着痕迹且每次转换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但时间空间始终是围绕酷热天气下北平城的一天, 情 节自卢先生离家始到卢先生归家终, 始终给我们一种 整体感; 二是意识流的运用明显经过改造, 有别于西方 严格意义上的意识流而具有内里的约束, 带有中国文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 学传统中特有的 的叙事方式和感 物伤怀、 情景交融的审美方式。 林徽因更打破了人们对文学作品真实性的狭义理 “ 所谓诚实并不是作者必须实际的经过 解, 在她看来, 在作品中所提到的生活, 而是凡在作品中所提到的生 活, 的确都是作者在理智上所极明了, 在感情上极能体 现出的情感或人性 ” 。 诚然, 林徽因个人的生活背景, 导 “旧派 ” “洋派 ” 致她在小说中对 或 权势者的揭露和批判 还谈不上有革命的含义, 但正因不是出自某种政治追 “诚实 ” 求, 反而使她的爱与憎显得分外 。 令她的观察与 分析表现出另一种特有的深刻性和说服力。 由此可以 “现代性 ” 看出, 林徽因的 是中国式的, 是真正吸收西方 “独 影响却又保留中国传统特色的创造, 这便是她的

漫步在古典与现代之间--简论林徽因的诗作

漫步在古典与现代之间--简论林徽因的诗作

漫步在古典与现代之间--简论林徽因的诗作林徽因(1904年-1955年)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女性。

她以其杰出的建筑师、诗人和作家的身份而闻名,对中国现代文化和建筑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诗歌创作方面,林徽因的作品兼具古典与现代的特点,展现了她独特的审美和文化素养。

她的诗作常常表达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思考和感悟。

以下是对林徽因诗作的简论:
1. 古典与传统:林徽因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她的诗作中常常体现出传统诗歌的形式和意象。

她善于运用古典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诗歌中。

2. 自然与意象:林徽因的诗作中经常描绘自然景物和自然元素,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她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传达出对自然界美丽和变幻的感悟。

3. 情感与内省:林徽因的诗作深情而内敛,她通过诗歌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她常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内心的喜怒哀乐,表达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4. 女性主题:作为一位杰出的女性,林徽因的诗作也经常涉及到女性的话题和体验。

她探索了女性在社会和情感层面的独特经历,传达了女性对自我身份和情感诉求的思考。

林徽因的诗作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贡献,同时也展现了她对文化、建筑和社会的关注。

她的诗歌作品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珍品,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读后感-林徽因传

读后感-林徽因传

读后感-林徽因传引言概述:《林徽因传》是一本关于中国现代女性林徽因的传记,通过对她一生的追述,展现了她作为一位杰出的建筑师、诗人和思想家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林徽因的才华、思想、影响和遗产。

一、林徽因的才华1.1 建筑天才林徽因作为中国现代建筑界的先驱,她的设计理念和风格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她注重融合传统与现代,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西方建筑技术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建筑风格。

1.2 诗人与作家林徽因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师,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和作家。

她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独特感悟,表达了她对美的追求和热爱。

1.3 艺术家的眼光林徽因对艺术的独特眼光使她能够发现和欣赏优秀艺术作品。

她对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热爱和理解,使她在设计中融入了更多的艺术元素,使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

二、林徽因的思想2.1 女性解放与平等作为中国现代女性的代表,林徽因积极倡导女性解放和平等。

她坚信女性应该有自己的事业和独立的思想,不应被束缚在传统的家庭角色中。

2.2 文化自信与传承林徽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也是她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通过融合传统与现代,将中国传统文化注入到自己的设计中,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2.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林徽因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她在设计中注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提倡绿色建筑和生态环保的理念,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三、林徽因的影响3.1 建筑界的先驱林徽因作为中国现代建筑界的先驱,对后来的建筑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设计理念和作品启发了许多年轻建筑师,影响了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向。

3.2 女性解放的标杆林徽因的独立自主和对女性解放的追求,使她成为中国现代女性的标杆。

她的事业和思想为后来的女性提供了勇气和榜样,推动了中国女性地位的提升。

3.3 文化传承的守护者林徽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使她成为文化传承的守护者。

她通过自己的设计和思想,传递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浅谈林徽因作品集书籍装帧设计

浅谈林徽因作品集书籍装帧设计

浅谈林徽因作品集书籍装帧设计【摘要】林徽因作品集书籍装帧设计在出版界具有重要性,其设计风格独特,设计原则严谨,影响因素多样。

本文从历史背景入手,探讨林徽因作品集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轨迹和特点,并深入分析其设计原则和实践经验。

在本文指出林徽因作品集书籍装帧设计的价值,展望其未来发展,并总结出对设计师的启示。

通过对林徽因作品集书籍装帧设计的探讨,可以发现其在中国出版史上的独特地位和深远影响,同时也给予后人启迪和借鉴,促进了专业装帧设计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林徽因、作品集、书籍、装帧设计、重要性、历史背景、风格特点、设计原则、影响因素、实践经验、价值、未来发展、启示1. 引言1.1 林徽因作品集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性林徽因作品集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美感和艺术性,更在于其对作品传达和读者体验的影响。

通过精心设计的装帧,可以将作品呈现得更为完整和深刻,为读者带来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林徽因作品集书籍装帧设计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对于作品的传播和价值提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正文2.1 林徽因作品集书籍装帧设计的历史背景林徽因作品集书籍装帧设计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当时,中国正处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的时期,古典与现代的表达方式都在文学艺术领域展现出了独特魅力。

而林徽因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化界的重要人物,她的作品集书籍装帧设计也受到了这种文化交融的影响。

在那个时代,书籍装帧设计并非仅仅是简单的装饰,更是一种文化和审美的表达。

林徽因擅长结合中国传统美学和现代派的设计元素,通过书籍装帧设计来传递她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她的设计注重细节、讲究比例,力求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林徽因的作品集书籍装帧设计受到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也反映了她对艺术和文化的独特见解。

她在设计中融入了个人的情感和思想,使书籍更具艺术感和品位。

林徽因作品集书籍装帧设计的历史背景是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林徽因创作和中国的传统文化

林徽因创作和中国的传统文化

摘要林徽因学贯中西,在文学、艺术、建筑方面都有很深的修养,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建筑史上抒写了灿烂篇章。

虽深受西方文化熏陶,但林徽因依然保持着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传统艺术、传统诗学绵绵不绝的热衷之情。

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对林徽因文学创作的影响角度切入,分析林徽因是如何通过不同文体(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的创作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转化与整合,以及作者如何在中西艺术的结合点上实现民族性建构的。

论文主体部分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梳理林徽因文学创作中所体现的对儒释道三家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和整合,力求真实地还原林徽因身上所蕴涵的传统文化元素,从而对林徽因的精神价值取向有一个明晰的审视。

林徽因作品中儒家忧患意识的体现,说明了她没有真的超然于社会现实之外,她仍深情地注视着民族的危亡和平民的悲欢。

其作品中流露的风景自然、人性自然以及对“真”的理论和创作追求,就是对道家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的继承和整合。

林徽因以参禅的方式,参透了人生并超越其上,表现出作者创作的哲学意识的重要内蕴,即对个人乃至全人类生存状况的关照。

第二章,论述林徽因从传统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中汲取营养,将文学与建筑、绘画艺术进行互通的文学实验的表现及其创作价值。

第一节论述了林徽因的诗歌、小说创作借鉴中国古建筑形体造型和美学特征,并引中国古建筑符号入文,促使了新的文学形式不断涌现。

第二节论述了林徽因不同文体中对传统绘画技法白描的运用,以及对画面美和意境美的营造,体现了对中国传统审美的现代回归。

第三章,通过林徽因以中国传统为平台融合西方技巧为基点,从传统诗学与西方象征主义的沟通、意识流手法的本土化、电影蒙太奇与传统连缀体的结合三方面,论述林徽因在中西文学艺术的承传和择取中,融合并重构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现代文学互通之处,着力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作品。

最后结语部分指出,探究林徽因及其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林徽因传统文化儒释道文化传统建筑传统绘画返顾传统AbstractLin Huiyin learn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she has a deep cultivation in literature, art, architecture, so she has written a brilliant chapter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and architectural history. Although deeply influenced by Western culture, but Lin Huiyin still maintained traditional Chinese thought and culture, traditional arts, traditional poetics endless enthusiastic feeling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from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the point of Lin Huiyin cut into the impact of literature, analysis of Lin Huiyin how through different stylistic (poetry, novels, prose, drama) to realize the creation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rts inheritance, transformation and integration, as well as by how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rtistic point constructed to achieve nationhood.The main part of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Chapter one, combing Lin Huiyin literature as embodied in the traditions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Taoism thre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tegration, and strive to faithfully restore Lin Huiyin implied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thereby Lin Huiyin spiritual values have a clear look at. Lin Huiyin creates of the Confucian sense of expression, indicating she did not really detached from social reality, she is still affectionately watching the nation's peril and the joys and sorrows of civilians. His creates reveal the natural landscape, human nature and the "true" theory and creative pursuit, that is the aesthetic nature of the Taoist ideal of respect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integration. Lin Huiyin to practice Zen way of life are penetrated and beyond on it, showing by the philosophy of creating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t intrinsic, namely,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individuals and mankind in its scope.Chapter two discusses the Lin Huiyin from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the art of painting to absorb nutrients, the literature and architecture, painting and sharing the art of literature and the creative value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xperiment. The fist section of chapter two discusses the Lin Huiyin's poetry, novels draw on China's ancient architecture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 modeling and introduce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al symbols into the text, prompting a new form of literature continue to emerge. The second section of chapter two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literary Huiyin against the use of traditional painting techniques of line drawing, as well as images to create beauty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of beauty reflects the modern traditional Chinese aesthetic return.Chapter three, by Lin Huiyin as a platform for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echniques anchored the West, from the traditional poetics of communication with Western symbolism,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localization, film montage put together body with the traditional combination of three aspects are discussed in Western literature, Lin Huiyin artistic heritage and choose to take in, integ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modern Western literature and interoperability of the Department, the efforts to creat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temporary works.The conclusion of this thesis Point out that,explore Lin Huiyin and its cre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ll about.Key Words: Lin Huiyin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Confucianism, Buddhism, Taoism Cultur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traditional painting back to traditional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林徽因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

浅析林徽因的精神世界及艺术世界

浅析林徽因的精神世界及艺术世界

一身诗意四月天——浅析林徽因的精神世界及艺术世界内容摘要:林徽因是上个世纪的传奇,最令人怀念的才女,她的名字和她的人一样,传至今天,仍为后人所称道。

评价徽因,仅说她的才艺、品学、美貌、佳话,都并非她的全部价值,她的特殊价值在于开风气之先,在于她在历史局限中尽一个女子所做的努力和探索。

她,在较之男人所处的特殊历史时代的夹缝中坦然地做着自己,竭尽所能地去努力争取,终于为自己争得一片天空。

关键词:徽因才女康桥建筑诗歌她,标志着一个时代的颜色,遗世独立、一缕诗魂,纯然为了美与爱而生。

她,犹如一颗珍贵的珠玉,暗自发出无人能及的光彩,就像一枝出水的白莲,带着浓浓的暖意迎风摇曳。

走进她,仿佛看到一袭白衣的女子,立在柳下花前,看世景流转。

我们把她看成清风,看成我们理想中所能想象到的美丽女子,唯独,我们遗忘了她的真实。

听她的故事,读她的诗,去邂逅一个真实的林徽因。

一、一身诗意千寻瀑---林徽因其人时间女子,纷丽多姿。

唯独有她,哀艳如诗。

她是一个女人,一个母亲,一个作家,一个建筑学者,一个传奇。

她是林徽因,最令人怀念的民国女子。

少女时代的徽因因受书香门第家庭的熏陶,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父亲林长民思想开明,把自己的掌上明珠送进教会学校读书,使她接触西方文化,学会一口相当流利的英语。

她十六岁花一般妙龄的时候,随父亲旅居英伦,游历欧陆,开拓了自由的视野。

徽因进入社会时,正是中国文坛才俊辈出的时代,若干文学家的洋溢热情和独立不羁的性格呵护她,嘘拂她,铸炼了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由的性格。

她自由地动用各种文体来表达自己,也能自由地运用两种文字来思考和写作,她承认自己是受双文化教育长大的,英语对于她是一种内在思维和表达方式、一种美感、一个完整的文化世界。

中西文化的撞击融合,造就了一个“文化林徽因”。

她是诗人,是建筑学家,但又不完全是诗人,不完全是建筑学家,因为她是多方位多侧面的“文化林徽因”。

她以完美的情感和人格,丰富的知识和阅历,在文化领域中发挥她的创作才能。

论林徽因小说中的女性观

论林徽因小说中的女性观

论林徽因小说中的女性观摘要:林徽因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很特殊价值的一位女作家,她传世的小说作品虽然不多,却能体现出很多她独特的思想,其中之一就是她的女性观。

她以敏感的笔触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活和命运,并在作品中体现出她理智的思考,以及对女性的新的审视。

关键词:林徽因小说、女性观一、林徽因小说及其创作概况林徽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才情的女性之一,她虽然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建筑学研究上,却仍然创作了很多精彩的文学作品,可惜她的文学作品一般都赠与友人或自己珍藏,发表的很少,因此流传到现在的已经不多了,尤其是她创作的小说,传世的只有六篇,分别是《窘》、《九十九度中》和《模影零篇》(包括《钟绿》、《吉公》、《文珍》和《绣绣》)。

在这六篇小说中,最能引起读者关注,收到读者赞誉的当属《九十九度中》,与林徽因处于同一个时代的文学评论家们也对这篇文章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李健吾就曾称赞这篇文章,是对人生中一个片段的摄取,难得的是虽然文章篇幅短小,却拥有明快的镜头(理智)。

林徽因的小说在当代的文学研究中逐渐受到重视,研究成果也渐趋丰富。

其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向是把林徽因的小说与京派小说相联系,进而进行对比研究。

陈学勇是这一研究方向的主要学者,他认为林徽因的小说思想纯正、品味高雅,特别是《模影零篇》中的几篇小说更是与京派小说如出一辙,在内容上都是站在现实中的角度,叙述过去的故事;在文笔上都朴实淡雅,带着回忆的味道。

林徽因小说的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其现代性,谢昭新学者对这种现代性的阐释,主要是通过研究小说中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作者具有现代性的审美眼光来实现的。

他在一篇论文中指出,林徽因小说的现代性主要有三点体现:其一,她的小说叙述有一种影像化的特征,即她在处理细节描写和故事描写时很善于使用精妙的穿插,使小说点、线、面搭配恰当,节奏掌控合适,从而创造出美的审美意境。

其二,在写作手法上,她敢于尝试新方法,例如意识流、象征等。

试谈西方之眼 东方之魂——论中西精神资源对林徽因文学创作的影响(一)

试谈西方之眼 东方之魂——论中西精神资源对林徽因文学创作的影响(一)

试谈西方之眼东方之魂——论中西精神资源对林徽因文学创作的影响(一)论文关键词:林徽因中西精神资源影响论文摘要:林徽因学贯中西,她深受西方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人文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教婚姻观、儒家的生命本体观、诗画意境创作手法也渗入到林徽因的灵魂中。

中西两方面的精神资源在林徽因的文学创作中相互碰撞并融合。

本文旨在通过唯美的浪漫与超脱的性灵、含蓄的象征与诗画的意境、先锋的现代技巧与传统的叙事技巧、西方的现代思潮与东方的文人情怀这四个方面的对比阐述.对林徽因的文学创作中受到的中西精神资源进行梳理和分析。

“在现代中国的文化界里。

母亲也许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多少带一些‘文艺复兴色彩’的人,即把多方面的知识与才能——文艺和科学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的、东方和西方的、古代和现代的——汇集于一身,并且不限于通常人们所说的‘修养’,而是在许多领域都能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

”——梁从诫林徽因是20世纪上半叶深受新月诗派影响的著名诗人,京派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同时也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先驱。

林徽因出生在有一定民主气氛的家庭,追求宪政的父亲对她影响甚深.12岁便进入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开始接触西方文化。

1920年父亲林长民携林徽因游历欧洲。

这年9月林徽因以优异成绩考入伦敦St.Mary’sCo llege学习。

在伦敦,林徽因结识了徐志摩,在理想、信念、文学、气质等方面深受其影响。

而作为建筑家的林徽因.则是在游历欧洲期间受房东女建筑师影响而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文学的视域之外开拓了其他门类艺术上的造诣。

一、唯美的浪漫与超脱的性灵文学创作伊始,林徽因与“新月派”诗人保持着联系,因而她的诗歌创作明显带有“新月派”的印记,受到西方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感召。

在她的笔下,平常的花草树木、天光云影,无不具有美的形态和情韵。

诗人笔下的自然是一个纤弱、灵巧、幽微的静谧世界,到处流露出宁静和谐的气氛。

“传统”与“现代”并存的艺术特色——以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

“传统”与“现代”并存的艺术特色——以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
文化 背景 , 对 人生 的 思 考 和感 悟 都 深 受 传统 文 化 的 影 响, 这些 特 点在她 的创 作 中都有 所投 射 。不过 , 在
创作 技巧 上林 徽 因还一 直力 求 突破传 统创 作手法 上
直勇 于尝 试 , 力 求 突破 , 也正 是这 种特 殊 的文化 身
份使 林徽 因在小 说创 作 中 , 不 仅 收 获 了更 为 广 阔 的
传 统 和 现 代 对 林 徽 因创 作 的 影 响 。 同 时分 析 作 家 是 如 何 通 过 “ 现 代 性” 的 创 作 来 实 现 对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和 艺 术 的整合与创新 , 这 不仅 有助 于 了解 作 家 对 现 代 性 的 独特 认 识 , 还 有 助 于 理 解 作 家 的 人 文 情 怀及 她 对 人 生 问 题 的 一 些 思 考 。 对 文 章 中所 使 用 的“ 现代性” 作进 一步的界定 , 并结合 作 品, 可 以探 讨 双 重 文化 对 林 徽 因创 作 的 影 响 和 蕴 藏 在 作 品 中 的独 特 意义 。 关键词 : 林徽 因; 《 九 十 九度 中》 ; 波德 莱 尔 的“ 现 代 性” ; 现 代 与 传 统 并 存 中 图分 类 号 : I 2 4 6 .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4 6 9 X ( 2 O 1 6 ) 0 5 —0 0 3 7 一O 7

只 有 这样 一 篇 , 最富有现代性。 ” [ 2 ] ( ’ 就 如 李 健 吾
所说 , 林 徽 因小说 创 作 中的艺 术 特 点 就 是 她 能很 好
地将 传统 和 现代 两种 完 全 不 同的 风格 , 很完 美 地 融 为一 体 。因 为林徽 因本 身有 着非 常浓郁 的中 国传 统

在中西文化之间:新女性林徽因的跨文化人生

在中西文化之间:新女性林徽因的跨文化人生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人文教育在中西文化之间:新女性林徽因的跨文化人一、研究背景和目的林徽因,更多人知道她,是源于她与徐志摩的情感纠葛,然而感情只是她的一个棱角,深入了解之后,是对她各方面的才气的钦佩和臣服。

她一生多才多艺,不论是在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

拥有双重文化知识结构和丰富生活情感体验的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建筑史上抒写了灿烂的篇章。

她的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又有别于“古德幽光的东方女性”;她饱受西方现代文明熏陶,又不完全是“文明开通的洋化女性”;她是建筑师、诗人、艺术家、教授,但其中任何一个称谓又不足以确切地将她涵盖。

从而形成了林徽因亦中、亦西,古典和现代融于一身的独特气质。

在林徽因的思想图谱里,多元文化、灵感思维、自由主义气质与永恒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结交织着,林徽因代表了五四之后一代新女性的精神特质,也代表了中国妇女解放所能达到的高度。

林徽因的精神基底在于她与时代和民族命运紧密牵系的执著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结。

林徽因的文化基底在于其多元文化的识度,不仅具备宽厚的中西文化背景,而且兼擅多个专业( 如建筑、文学、艺术等) 。

自幼优良的中西文化熏陶,跨文化的教育,更是形成了她的双语优势,进而形成双语思维的独特文思与写作风格。

而林徽因与费正清夫妇的交往,使其一直生活在中西两种文化之中。

中西文化的双重性还体现在林徽因的家庭和爱情生活方面。

在中西文化之间的存在就是新女性林徽因的基本生存状态和特点所在。

新时期以来,在林徽因生平史料的发掘、考证的基础之上,出版了大量有关林徽因的传记作品。

《一代才女林徽因》是关于林徽因的第一部传记,它将一些零星的不易搜集到的林徽因的生平资料编撰而成整部传记作品,填写了林徽因传记书写的空白,也为后来的林徽因传记写作奠定了基础。

随后,又涌现出一批有关林徽因的传记作品。

中国大陆目前出版的林徽因传记主要有:林彬著的《一代才女林徽因》(作家出版社1933年版)、《林徽因传》(九州出版社1999年版);费慰梅著的《梁思成与林徽因》(中国文联出版社1977年版) ;黄杨著的《梁思成与林徽因》(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刘炎生著的《绝代才女林徽因》( 广州影音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第一才女林徽因》(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张清平著的《林徽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陈新华著的《林徽因林长民林孝恂》(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林洙著的《梁思成、林徽因与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田时雨编的《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林徽因》(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吴家凡编著的《民国三才女》(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版) ;张红萍著的《民国四女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 0 0 4年版);龙婧著的《林徽因画传》(哈尔滨出版社2 0 0 5年版) 等等。

艺术、建筑学、文学交叠下的林徽因

艺术、建筑学、文学交叠下的林徽因

艺术、建筑学、文学交叠下的林徽因作者:周蓉来源:《中国美术》2022年第02期[摘要] 林徽因在艺术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她的美学思想以及做过的一些设计作品。

与许多其他学者比起来,林徽因不能算著作等身,這其中有复杂的历史缘由。

不过,我们评判一位学者贡献大小的时候并不能以文字的多寡作为标准。

林氏的艺术思想以及其独立的个性、非凡的预见性、思想的深刻性值得每一位后继者思考、研究与继承。

林徽因的美术主张与观点分布在她不同时期的文章里,贯穿于她的实践之中。

她在建筑美学、中西美术交流、设计领域等方面的创造就像其思想河流中散落的珍珠,需要梳理、总结与提炼。

只有通过这一过程,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林徽因。

[关键词] 林徽因美学思想古建筑设计出身于书香世家的林徽因曾就读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获得美术学学士学位,同时选修了建筑学课程。

后来,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时候,林徽因就读的是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

因此,美术是林徽因的本行。

她接受了完整、正规的中西艺术教育,对艺术有着深刻的领悟。

研究林徽因美术方面的成就,首先要关注其在建筑学领域的探索。

建筑艺术的历史是艺术史的一部分。

林徽因关于建筑的主张中蕴含着她对建筑与时代、建筑美学的判断与思考。

在“画意”与“诗意”以外,林徽因还提出了“建筑意”一词,特指历经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的古建筑所特有的神韵。

1932年,林徽因在《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中写道:“建筑艺术是个在极酷刻的物理限制之下,老实的创作。

人类由使两根直柱架一根横楣,而能稳立在地平上起,至建成重楼层塔一类作品,其间辛苦艰难的展进,一部分是工程科学的进境,一部分是美术思想的活动和增富。

”[1]梁思成、林徽因在研究古建筑的同时已经注意到建筑中独特的美学内涵。

从美学价值层面来看,中国古建筑总体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具有民族性,二是具有装饰性,具体体现为建筑中的壁画、雕塑、雕刻等。

(一)古建筑的整体之美林徽因认为古建筑的美学价值主要在于整体而非细节,强调建筑的整体美在于其所呈现的一种“简单纯朴的气象”[2]。

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林徽因作品的影响

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林徽因作品的影响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林徽因作品的影响高子涵 大连枫叶国际学校高中女校摘 要:林徽因的小说与诗歌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渗透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以象征为基础而勾勒的文学乐园,字里行间都以现代主义的色彩为著。

林徽因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出众且自成一派的文锋,更多的便是来源于她在西方国家学习的经历,那里的文学深深地影响着林徽因日后的写作风格。

关键词:林徽因;西方文学;小说;诗歌[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18-03林徽因的小说篇章短小而数量较少,然而其艺术及思想价值却无法忽视。

在她所有的小说作品中,最有名气的当属《九十九度中》。

在这篇短小的故事中,蕴含了许多市井小人物的浮浮沉沉,在这个作品中,她巧妙地利用了时间与空间的共性与差异。

与此同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射也将林徽因的创作风格从人生的理想主义带领到了现代主义阶段[1]。

一、现代主义小说结构的空间化追求《九十九度中》几十种不同的命运映入眼帘。

在这里有大摆寿宴的富贵张家,也有着作为丫鬟的卑微;有高级医生寻欢作乐,与友人喝酒打牌,便有挑夫因中暑而得不到救治暴病而死……在华氏度九十九度的一天中,无数个生命的剪影被攫取,形形色色,构成了一个悲惨而炎凉的社会[2]。

此文结构异常紧凑,丝毫没有任何多余的赘述。

每个人生命的一段结束之后立即便转到了下一个角色,没有让读者喘息的空间。

这种写作手法在当时的中国是不多见的,人们都热衷于阅读一个特定人物一辈子的沉浮,却没有过几十个人物同时存在的剪影。

但正是这种精悍而直接的冲击,才有着一份强烈的感官刺激,进而形成更加鲜明的对比,引人深省。

这种现实题材的作品在西方社会是颇为流行且广为传唱的,比如林徽因早期时翻译过一篇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3]。

这部作品与《九十九度中》的时代背景与写作手法大相径庭,却在核心思想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浅谈林徽因作品集书籍装帧设计

浅谈林徽因作品集书籍装帧设计

浅谈林徽因作品集书籍装帧设计林徽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人之一,她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还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师和艺术家。

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对中国文化和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她的作品集书籍装帧设计,需要仔细考虑如何体现她多才多艺的艺术特点和思想精髓。

针对林徽因的作品集书籍装帧设计,需要从整体的审美角度出发,体现出她作品的艺术特点。

林徽因擅长以线条和色彩表现情感,她的作品中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同时也融入了现代艺术的理念。

在书籍的封面设计上,可以使用简洁而具有中国风格的线条和图案,配以艺术性的色彩,突出林徽因作品的独特美感。

可以结合她的建筑作品和艺术作品,进行创意设计,使书籍的封面呈现出多元的艺术元素,给读者以视觉和心灵上的双重享受。

书籍的装帧设计要体现出林徽因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深度。

林徽因的作品多是表达对生活、对爱情、对人性的思考和感悟,她倡导自由、平等、民主,同时也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

在书籍的内页和版面设计上,可以进行多角度的排版和结构设计,使得文字和图片的布局巧妙、美观,能够凸显出作品的内在品质和艺术魅力。

在文字和图片的选择上,可以结合林徽因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进行策划,凸显个性化的创意设计,使得书籍的版式和装帧设计更加丰富和有深度。

对于林徽因作品集书籍装帧设计的考量中,还需要考虑读者的观感和体验。

林徽因的作品多为她对生活和情感的表达,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和艺术性,因此在装帧设计上需要体现出这种人文情怀和艺术性。

可以通过纸张的选择、印刷工艺的运用、装帧的设计等多种手段,营造出一种舒适、高雅、富有艺术感的读书体验,使得读者在阅读林徽因的作品时,能够更加投入感受到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思想内涵。

在总体的设计策划上,可以从林徽因的生平和作品入手,通过对她的艺术风格和文学思想的深入了解,结合现代装帧设计的理念和技术,进行创意和个性化的设计,使得书籍的装帧设计既能凸显出林徽因的艺术特点和人文情怀,又能符合现代读者的审美观和品味需求。

《林徽因传》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林徽因传》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林徽因传》名著读书心得体会林徽因,一个“半个西方女人、半个中国女人”的文学巨匠、设计大师、诗人和画家。

她的名字铭刻在中华文化史册上,走过了一个悠长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本《林徽因传》是对于这位伟大女性的生平及其精湛的艺术成就的详细记录。

读这本名著,我深深地被林徽因的人生经历所折服,由衷地佩服她的独立、勇气与才华。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以下几方面的感悟:一、独立自主,与众不同林徽因从少女时代起就展现了她的独立、勇敢、自主的性格。

她勇于追求自我,不随波逐流的品性,更具有敏锐的美学眼光和对美好事物的无尽渴求。

她对于东西方文化的汲取及融合是她的一个鲜明特点。

过着冒险家生涯的她,开始了自己的探险之旅,经历了许多危险,曾经沧桑的人生经历赋予了她强大的独立意识和明确的生活目标。

在林徽因的人生历程中,她又有着不同寻常的品行。

作为一个女性,林徽因着重强调自己的人格强大,那种为自己存在而存在的精神是她坚守的信条。

她独立自主、坚强勇敢,敢于追求自身的想象力和理想。

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是所有男女都应向她学习的。

二、才华横溢,艺术至上无论是在文学、美术还是建筑设计领域,林徽因都有着让人震惊的才华和见解。

她对于美学和艺术是有无尽的热爱和追求的。

能够做到多种艺术领域的涉猎和实践,这就要依靠深厚的知识储备和积累。

在她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极富魅力的东方美学与西方理念的交融,极富创新领域的造诣给人以不一样的感受。

三、码才高妙想,生活得曼妙林徽因对于生活的态度是一种“悠然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境界,看似无所畏惧,实则她对于自己的生活把控得都非常舒适自如。

她不论是在设计领域、写作戏剧或拍摄纪录片都是用心去呈现她心中的美好和真善美。

同样,在林徽因的思维中,她也常常关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她在二战期间,曾内心深受苦难且面临生死抉择,这段经历让她在文学创作中产生了更深层的思考。

林徽因在她的作品中传达给读者的是新的思考理念,让人感受到自由与美好的含义。

林徽因传的读书心得

林徽因传的读书心得

林徽因传的读书心得林徽因,20世纪中国著名建筑师、设计师和作家,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设计的女神。

她的传记作品《林徽因传》由林徽因的丈夫、知名作家和评论家梁思成撰写,以记录林徽因的生平和艺术成就。

通过阅读这本传记,我深深被林徽因的坚韧、才华和独立精神所吸引。

下面我将分享我对这本传记的读书心得。

林徽因传中展现了林徽因独特的人生轨迹和她在中国建筑界及现代女性解放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林徽因出生于一个受到传统观念束缚的家庭,但她并没有被这种束缚所打败。

相反,她展现出了坚定的个人信念和实现梦想的决心。

她远赴美国留学,在西方建筑艺术的熏陶下,她敢于突破传统,将现代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她的设计作品兼具东方神秘主义和现代风格,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读完林徽因传后,我对林徽因的才华和勇气深感震撼。

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师,还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和评论家。

她的文字细腻而生动,充满诗意。

她对艺术和文化的热爱促使她不断专研并与同行切磋,不断突破自我,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她在作品中展现出的独特美感和思想深度令人难忘。

林徽因的独立精神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她坚信女性可以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发光发热,不仅要追求事业上的成就,还要在家庭中扮演独立、自主的角色。

这种独立性和自主性正是我所追求的品质,也鼓舞着我在面对挑战时勇往直前。

林徽因的精神鼓励我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受外界的限制和质疑。

此外,林徽因传中也反映了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之间的深厚感情和默契。

他们共同创造了许多伟大的建筑作品,也一起经历了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他们通过相互扶持和理解,共同实现了自己的艺术追求。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爱情中的合作和默契是成功的关键,只有相互支持和理解,才能在事业和生活中取得真正的成就。

总结而言,阅读《林徽因传》让我深受触动。

林徽因的坚韧、才华和独立精神为我树立了榜样。

她敢于突破传统、追求艺术,对待家庭和事业充满热情和责任感。

她与梁思成之间的默契和合作也让我深思合作和理解在成功中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卷 第3期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Vol.21 No.3论林徽因小说的中西文化交融技巧周春英(宁波大学,宁波 315211)摘要:林徽因是在中西方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女性作家,既受传统文化的浸染,又受西方人道主义和现代派理论的影响,具有两种文化身份和广阔的文化视野。

她的小说无论从内容和技巧上都具有中西文化的因子。

文章着重就林徽因小说中西文化交融技巧作一探析。

关键词:小说;中西文化;交融技巧中图分类号:I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250(2008)03-0029-05 基金项目:2004年度浙江省教育厅课题“20世纪浙籍女作家研究”(编号:J05-C04)收稿日期:2008-03-03作者简介:周春英,宁波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

“兼诗人与建筑学家于一身”的林徽因,出身于书香门第,五岁就开始学习古诗文,打下了良好的古典文学功底。

12岁在北京进入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开始接触西方文化。

少女时期去西欧游历并在英国读过一年高中,在那里,林徽因认识了诗人徐志摩和威尔斯、福斯特、曼斯菲尔德等英国著名作家。

1924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到美国,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美术、建筑,在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经受了严格的西方建筑和美术技巧的训练。

毕业回国前夕又与梁思成一起对欧州古建筑作长达半年的实地考察。

如此独特的经历,使她具备了中西文化的双重修养:“西方人文主义、自由主义的浸润、教养,陶冶了她特立独行,超脱潇洒的学者气质。

”①而传统文化又孕育出她平和、易亲近、温柔、高雅的气质。

她自己也说:“我是受东西文化影响长大的人。

”②她的美国朋友费慰梅更证实了这一点:“他们既有礼貌而又反应敏捷,偶尔还表现出一种古怪的才智,两人都会两国语言,通晓东西方文化。

”③“由于她对中国和西方传统文化、艺术的广博知识和深厚的修养,她总是孜孜不倦地探求怎样吸取其中最优秀的成分以表现现代的、民族的题材和风格。

她的作品无论是文学方面的,还是建筑或造型艺术方面的,都明显的表现出她在这种探索中所做出的努力。

”④这种修养和努力直接影响了她的世界观、美学观和文学观。

近几年学界对于林徽因研究逐渐深入,但主要局限于她的诗歌研究,她的小说因为数量少,研究成果不是很多,至今研究论文不到20篇,而且这些论文基本上拘泥于对《九十九度中》和《钟绿》等单篇小说的论述,个别论文虽然关涉到了她的全部小说,而且也分析了小说的中西文化内涵,但也大多只停留于艺术手法的探析,对其内容上的中西文化因子涉笔较少。

林徽因的小说在内容上选择小人物作为表现对象,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命运,体现出西方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平民意识。

在形式上又巧妙地把意识流、打散重构等西方现代小说技巧与中国传统小说的结构技巧、古典诗词的意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本文试图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探讨林徽因小说的中西文化交融技巧。

一在内容上,用西方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平民意识去选材和观照人物。

人道主义,“源出于拉丁文humanus,有译作‘人文主义’。

十四到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先进思想家,为了摆脱经院哲学和教会思想,提出了人道主义,作为反对封建、宗教统治30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年5月的武器,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曾把人道主义的原则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

人道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它在资产阶级初兴和上升时期,广泛地反映在哲学、政治和文学艺术等方面,在反对封建思想的意义上,起过积极的作用。

它揭露贵族阶级的必然没落和资本主义的某些不合理现象,同时又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思想。

”⑤平民意识是由明朝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王艮等人提出来,但它与儒家的民本思想在精神上是相通的,是儒家民本思想的现代转换。

王艮承继了王阳明的“与愚夫愚妇同的,便是同德;与愚夫愚妇异的,便是异端”(《传习录下》)的观点,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题。

该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李贽不仅要求道德平等而且要求政治平等,比王艮更为彻底、更为自觉。

民本思想发端于孔子,孟子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思想。

但孔子和孟子都是为维护国家等级制度提出来的,比较保守。

而泰州学派的平民意识完全从老百姓的角度提出来的,比孔孟的观点要进步得多。

应该说从二千多年前的民本思想到明代的平民意识一直到现代的以人为本思想,是贯穿中国几千年思想文化发展的一条主线,只要稍有一点传统文化修养的知识分子都会受其影响。

林徽因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她的祖父和父亲都曾留学日本又在国内担任官职。

祖父和父亲的双重文化修养和丰富的人生经历对林徽因影响很大。

童年时期古典诗文的学习过程中,已初步接触民本思想、平民意识等传统文化精华。

少年时期接受的西式教育,以及后来的留学生活,又有机会大量阅读西方作家的作品和理论著作,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西方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先进文化。

学成回国之后尽管过的是知识阶层的生活,与老百姓的生活隔着“一扇窗”,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女性,她时时关注“窗子”外面的世界。

尤其是与梁思成在山西进行古建筑考察时,真真切切地看到了老百姓的生活状况,于是内心潜藏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平民意识很自然地喷发出来,体现在小说中就是选取一些普通人和他们的日常生活为描写对象。

1.中西文化交融的典型文本。

《钟绿》写的是一个有着希腊和中国血统的留美女学生的悲惨故事。

钟绿出生在希腊,为追求自由和真挚的爱情,毅然与专制的母亲决裂,来到美国,进行“艰苦的半工半读。

”打工期间,她“多处流落”,历经坎坷,却从不抱怨。

这样一位外貌美艳绝伦、内心又善良城实的女性,按照中国人的观念应该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可她最终却应了“红颜薄命”的谶语,至爱的未婚夫在婚前一周突然死亡,自己也在两年后死在一条漂流的船上,钟绿的这种结局已经滲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

而钟绿出生和生活的国家都是经济非常发达的所谓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国家,可好运同样不垂顾于她,可见欧美国家也并非人们想象的乐土,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照样受命运的摆布。

最后,小说以女主人的死去结尾,又应合了西方“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理论。

可见作者在创作这篇小说的时候,非常有意识地把中西方文化加以融合,女主人公身上既有东方的含蓄,又有西方的浪漫,在西方式的立体图画文字后面叙写的是一个中国式的爱情悲剧。

2.体现人道主义关怀的小人物图谱。

《吉公》和《文珍》中的吉公和文珍,是林徽因从童年视角出发,去回溯“吸引我回想的”人物。

吉公是外曾祖母抱来的儿子,从小就不爱读书,十分顽皮,因为不是亲生的,与这个家庭很不融洽,常常孤独地躲在小楼里玩耍。

成年后的吉公,仍然不喜欢成为一个“做对子读经书的落魄者”。

但他有“科学的兴趣”,喜欢摆弄照相机、给人拍照,喜欢修理老式钟表,甚至萌生去上海“看一次火轮船”的愿望。

最后走出这个家庭,大胆地与一个爱他的外省女子结了婚,并按照自己的爱好成为一个机器师,甚至办起了一家小型的丝织厂。

《文珍》中的文珍是作者“我”的姊家的丫环,约莫17岁,她聪明、伶俐、勤快,待人接物十分热情。

但是她在姊家的地位很低,谁都可以差遣她,少爷对她进行性骚扰,姊家在没有征得她同意的情况下,要把她嫁给一个管账的小商人。

文珍的命运完全操控在别人手里,没有自由和平等。

但是文珍曾经受过一定的教育,有自己的思想,她既没有步另一个丫头文环因不堪少爷的凌辱而跳井自杀的后尘,也没有嫁给主人安排的男人,而是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在快要出嫁之前同那住在后院的“革命党”逃跑了。

吉公和文珍都有一种不愿屈从命运安排的抗争精神,他们走出家庭,勇敢的去寻求自己的幸福。

尽管第3期 周春英:论林徽因小说的中西文化交融技巧 31两个人结局各异,但他们的精神是可嘉的。

这种结局的安排,体现了作者内心关怀人、尊重人的人道主义思想和贵贱平等的平民意识。

与前面两个小人物相比,《绣绣》中的绣绣属于另一种类型。

她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小姐,但父母感情不和,父亲另有家眷住在别处,绣绣同有病的母亲则寄住在亲戚楼下的两间小屋子里。

母亲因生了六个子女身体虚弱多病,被父亲抛弃后脾气十分暴躁,经常为一点小事而埋怨责备绣绣,且常常指使绣绣做这做那。

她的父亲偶尔过来,也偶尔抱抱绣绣,但这种机会少之又少。

绣绣经常面临的是母亲的喋喋不休与父亲的冷若冰霜或暴跳如雷。

绣绣渴望父爱,希望父母和睦,为此也想劝解母亲,结果招来母亲更为激烈的责备。

绣绣幼小的心灵备受折磨,只能“抱着破碎的想望”而“无限的伤心”。

但即使这样,绣绣内心深处对父母的爱还是很深厚的!她苦苦的挣扎在委屈、不平和羞愤中,终于在那年冬天一个初雪的清晨里飘向天国。

如果说前面几位小人物基本上是外力作用的结果,那么绣绣则是最亲近的父母合伙折磨的产物。

小说不长,但蕴含的意义很深,既有对绣绣这个弱小生命被无辜摧残的人道主义同情,也有对现代人性缺失的忧虑和对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真诚与友爱的深切呼唤。

3.平民意识的精彩表现。

如果说《钟绿》、《吉公》、《文珍》和《绣绣》等小说表现作者记忆中几个人物的不同命运,那么《九十九度中》则表现了社会阶层中普通民众的命运。

《九十九度中》讲述的是酷暑季节里北平城某一天涉及40多个人物的生活故事。

这40多个人物成分复杂,有下层市民:挑夫、卖酸梅汤的老头、车夫、厨师、管家、奶妈、丫环、挑夫的妻子以及邻居;有富人:张家七十八岁的老太太、众多的家眷、局长夫人刘太太、阿淑一家;有白领:丁医生、卢二爷、逸九、老孟、报社编辑等,这些人物在一天里演绎着各自的人生。

底层人物李挑夫等挑着“美丰楼”字号的大圆篓去张家送菜,拿了工钱之后在路边吃冰镇酸梅汤,李挑子由此得了伤寒病,回家后疾病发作死亡。

而有闲阶级卢二爷因厌烦家里的饭菜和妻子的唠叨外出消磨时光。

愚昧者车夫杨三和王康为了几吊钱在街头大打出手导致道路淤堵,最后被警察扭住关到拘留所里去。

富贵者张宅老太太正被小辈们团团围住庆贺七十八岁的大寿。

可悲者阿淑正一鞠躬一鞠躬地远离自己心中的理想婚姻,走进一个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安排的不幸婚姻。

作者对这些人物既满怀同情,又怒其不争,更带有深刻的批判色彩,从而使整篇小说贯穿着一种具有启蒙主义色彩的平民意识。

二在形式上,把西方现代小说技巧和中国传统小说技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1.横断面小说中的传统文化成分回顾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发展史,可以发现古代白话小说多是线性叙述,基本上按自然物理时间的流动和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来结构小说或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最多穿插一些平叙或倒叙的手法。

“五四”新文学与古典文学斩断了联系,转而向西方小说学习结构布局的技巧以及语言艺术。

林徽因没有拘泥于传统小说的线性结构,六篇小说全部采取具有现代性和开放性的“横切面”写法,同时又结合了一些传统小说的结构技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