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衍射极限地超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发展 (修改)
光学超分辨成像技术研究
光学超分辨成像技术研究【前言】光学超分辨成像技术是指利用纳米结构材料或光学信息处理方法等手段,通过突破传统光学成像的衍射极限,实现对微观结构的高精度成像。
目前,超分辨成像技术已经成为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领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技术原理】传统光学成像的分辨率受到衍射极限的限制,所谓衍射极限就是当光束传过一个缝隙或者通过某个物体时,光通过缝隙或物体边缘的衍射效应所产生的像差。
由于衍射效应的作用,传统光学成像系统所获得的成像图像不仅分辨率较低,而且无法直接显示出微观结构的真实信息。
超分辨成像技术通过采用不同的光学信息处理方法,减轻或避免光学衍射效应的影响,从而实现对微观结构的高精度成像。
目前,超分辨成像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近场光学显微技术近场光学显微技术是指通过利用探针与试样间的非接触作用,实现对微观结构的高分辨观测。
该技术主要应用于生物学、纳米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中的微观结构的观测和研究。
常见的近场光学显微技术包括原子力显微镜、近场光谱学、近场输运显微镜等。
2.超分辨荧光光学显微技术超分辨荧光光学显微技术通过改变荧光标记分子的发射特性,实现对微观结构的高分辨成像。
该技术主要应用于生物学、医学等领域中的细胞和组织的成像和分析。
常见的超分辨荧光光学显微技术包括衍生自荧光簇的单分子定位技术、电子转移率显微镜、双光子荧光显微镜等。
3.计算光学成像技术计算光学成像技术是指通过数学计算和光学模拟技术对成像过程进行预测和仿真,实现对微观结构的高精度成像。
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工业制造、无损检测等领域。
常见的计算光学成像技术包括逆问题算法、数学建模与仿真、统计建模等。
【应用前景】超分辨成像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涉及到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未来,超分辨成像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高分辨材料成像超分辨成像技术可以实现对材料的高分辨成像,为材料科学的研究和工业制造中的无损检测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光学中的超分辨成像技术
光学中的超分辨成像技术超分辨成像技术是目前光学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光学成像是一种通过光学系统来获取目标物体信息的技术,而超分辨成像技术则是要在前者的基础上,提高成像质量,实现更加细节化的成像结果。
本文将结合理论和实践,对光学中的超分辨成像技术进行深入探讨。
一、超分辨成像技术的理论基础超分辨成像技术的核心在于一种叫做衍射极限的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在成像中,一个物体在图像中的最小分辨率受到了光波传播的限制,这个极限被称为衍射极限。
达到这个极限,我们才会得到正真意义上的清晰可见的图像。
而在衍射极限外的物体,则会被模糊掉,无法分辨。
为了突破这个限制,科学家们想到了各种办法。
其中主要的两种方法分别是超分辨率显微镜和衍射限制解析成像技术。
二、超分辨率显微镜超分辨率显微镜的发展是在1950年代初期,由Ernst Abbe首先提出的折射率为1.5-1.6的物质是作为透镜的极限。
这一发现将光学成像的空间分辨率极限确定为半波长大小(0.2μm的蛋白质、20-30nm的细胞分子等)。
在此之前的研究中,传统光学显微镜是无法观察到这样小的物体的。
所以人们想到了一些更微小的物体来作为显微镜,例如透射电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
但是这些显微镜对进行成像的样品要求比较高,而透射电镜还会对样品造成伤害。
因此,人们开始研究超分辨率显微镜。
其中最早的一种是激光荧光显微镜(STED)。
激光荧光显微镜通过对样品进行扫描,然后让样品中的某一部分发光,并快速扫描激光束,从而得到图像。
但是传统荧光信号上的光子数量受到依赖荧光剂分子数目、照射光强度、模糊滤波器和探测器响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受到限制。
为此,科学家通过选择特定波长的激光光束,并在中心光束周围加上一个形状特定的控制激励光束,进一步减小了荧光信号的尺寸。
STED显微镜与传统荧光显微镜相比,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更高的信噪比,这意味着它可以获得更清晰的图像,并且可以获得对光学分辨率的一种比较好的突破。
超分辨成像技术的新发展
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的新发展马利红引言人类获得信息的主要器官是眼睛,然而靠人眼观察客观事物的空间分辨率的极限约为4´米,客观世界中人眼不能分辨的所有细微结构称为微观世界。
显微成像技术将310-微观过程或结构成放大图像,以便于人眼能够直接观察。
研究微观世界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十分广泛,有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精密机械、微电子学、分子及原子物理、核物理等等,微观世界中细分的微量尺度原则上是无穷的,因而显微学是跨多学科的,其发展也是无止境的。
1665年,Robert Hooke用原始显微镜发现了池塘水中单细胞有机体,它的出现为人类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
光学显微镜由此成为历代生物学家的主要研究工具之一。
生物学家把显微镜作为一种主要工具来研究生物器官、组织和细胞,由此奠定了细胞学和组织学的基础,并对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病理学和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但传统光学显微镜有以下两个主要缺点:(1)受衍射极限的限制,其分辨率与照明波长是同一个数量级,具有一个数值孔径(NA=nsin(q))的传统光学显微镜,分辨极限l,称之为瑞利判据;(2)由于使用的是场光源,观测到的是一个宽视野图像,为0.61/NA从而降低了信噪比,影响了图像的清晰度和分辨率。
随着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等的发展对显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希望其具有更高的分辨率,而且能对样品进行无损成像,甚至希望可观察其三维图像。
因此,传统的显微镜已不能满足要求。
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虽然远高于光学显微镜,但它需要在真空条件下工作,因此很难观察活的生物样品,另外电子束的照射也会使生物样品受到辐照损伤。
电子显微镜、的局限以及高分辨显微的需求,迫使人们转向超经典衍射极限的光学超分辨理论和技术研究,利用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法来实现光学高分辨力成像和检测。
第一节基于传统的Rayleigh分辨率意义下的超分辨理论光学系统的空间分辨率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概念,但是关于它的具体定义和描述却有许多不同的见解。
光学衍射极限的突破
光学衍射极限的突破纪岚森,仵云龙,李岷池,贺杰(青岛大学物理科学学院2011级材料物理1班)摘要:由于光学衍射极限的存在,使得在电子科技上边很难达到人们期望的高分辨率,然而光学衍射极限并不是不能克服的。
除了减小光波长与增加孔径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变光路来突破艾里斑衍射极限。
减小艾里斑在很多的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里讲述的是艾里斑对显微镜技术突破的一些介绍。
关键词:艾里斑,显微镜,光学衍射极限1引言:在大量的电子图像应用领域,人们经常期望得到高分辨率(简称HR)图像。
高分辨率意味着图像中的像素密度高,能够提供更多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在许多实际应用中不可或缺。
例如,高分辨率医疗图像对于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是非常有帮助的;使用高分辨率卫星图像就很容易从相似物中区别相似的对象;如果能够提供高分辨的图像,计算机视觉中的模式识别的性能就会大大提高。
同时随着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三维光学显微技术也已经成为研究生命过程的一种极为有效的工具,但是传统的基于荧光共焦技术的成像方案受到光学衍射极限的限制,其横向和纵向的数量级均在百纳米,因而无法满足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利用各种非线性光学荧光激发方案已经打破光学极限的方案已经实现,然而这种光路较为复杂,通过其他的方法构造出来的奇异光线也是能够实现科学家长期最求的三维远场光学的超分辨成像。
根据瑞利衍射极限任意的光学系统成像就会在像方产生一个光斑,而这个光斑是无法通过改变显微镜的结构来实现的,也就是说,无论是共焦显微镜或是宽场显微镜这个光斑都是存在的,而这个光斑就是我们所说的爱里斑(Airy disc) 由于光的波动性,光通过小孔会发生衍射,明暗相间的条纹衍射图样,条纹间距随小孔尺寸的减少而变大。
大约有84%的光能量集中在中央亮斑,其余16%的光能量分布在各级明环上。
衍射图样的中心区域有最大的亮斑,称为爱里斑。
爱里斑的角度与波长(λ)及小孔的直径(d)满足关系:sinθ=1.22λ/d,θ即第一暗环的衍射方向角(即从中央亮斑的中心到第一暗环对透镜光心的张角),因为θ角一般都很小,有sinθ≈θ,故θ≈1.22λ/d。
论如何突破光的衍射极限,提高光学及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
学显微镜的分辨率是 200nm。若要提高分辨率就要选择更小波 衍 射 图样 。
长 的电子显 微镜 ,分辨 率可达 0.5nm。
为什 么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是受限于' Ⅱ丁见光的波长 ,就是
此光 学显 微镜 的分 辨 率是 200nm。若要 提 高分辨 率就要 选择 更 小波 长的 电子显 微镜 ,分辨 率可达 O.5nm。本 文探 讨如何 突破 广德
衍射 极 限 ,从 而提 高光学级 电子 显微镜 的 分辨 率 。
关键 词 :光 的衍射 ;显微镜 分辨 率 ;提 高
中图分类 号 :TH742
离 越小 ,分 辨率 越 大 。
于光波的波长时,光子容易绕射过去继续 向前直线传播或绕射
光 学显 微镜 的分辨 率是 受限 于可 见光 的波 长 ,就 是 说 当被 并 撞击 到障 碍 物边 缘 的 正 面或 背 面形 成 反射 从 而 形 成 偏 离 几
观察 的物体 小于 可见 光波长 1/2时 ,就无法 在被 观察 到 。因此 光 何 光学 中直 线传 播 的光 ,并在 屏幕 上 相叠 加 形成 的明 暗 条纹 的
时 ,光才能 发生 明显 的衍射 现象 。由于 可见光波 长范 围为 4xl0-Tm 小于 可见光 波长 1/2时 ,就无法 在被 观察 到 ?
至 7.7xl0-Tm之 间 ,所 以 日常生活 中很少 见到 明显 的光 的衍射 现 由 以上 实 验可 知 :当 小孔 (窄缝 )或 障 碍 物 的尺 寸 比光波 的
缝 、一 根细 丝时 ,可以清 楚地 看到 光的衍 射 。用单 色 光照射 时效 宽度 。当小 车的 宽度 大于公 路 的宽度 的时候 ,由于 空间 不够 ,车
果好 一 些 ,如果 用复 色光 ,则 看到 的衍射 图案 是彩 色 的。
超分辨成像方法研究现状与进展
超分辨成像方法研究现状与进展王超;张雅琳;姜会林;李英超;江伦;付强;韩龙【摘要】光电成像系统受到衍射极限和像元分辨率的制约,但研究者们从未停止过脚步来突破这一限制.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开展的各种超分辨成像方法和技术,包括应用于荧光显微成像的受激发射损耗技术、结构光照明技术、光激活定位技术与随机光学重构超分辨成像技术;可应用于显微系统、光存储与眼底成像的光瞳滤波技术与径向偏振光超分辨聚焦技术;应用于空间探测的合成孔径技术、光子筛成像技术、超振荡透镜技术、亚像元技术与焦平面编码技术.主要讨论了以上超分辨方法的原理、实现手段与目前发展水平.%Optical imaging system is limited by pixel resolution and diffraction limit,but the researchers try to solve this problem.Various super-resolution imaging methods and techniques in recent years are introduced,including STED technology,SIM technology,PALM technology and STORM technology for the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imaging;pupil filtering technology and radially polarizedsuper-resolution focusing technology for microscope,optical storage and retina imaging;synthetic aperture technology,photon sieve imaging technology,super oscillation lens technology,sub-pixel technology and focal plane coding technology for space detection area.The principle,the implementation means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se super-resolution imaging methods were discussed.【期刊名称】《激光与红外》【年(卷),期】2017(047)007【总页数】8页(P791-798)【关键词】超分辨率;衍射极限;空间光学系统【作者】王超;张雅琳;姜会林;李英超;江伦;付强;韩龙【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空间光电技术研究所,吉林长春 130022;长春理工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吉林长春 130022;长春理工大学空间光电技术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22;长春理工大学空间光电技术研究所,吉林长春 130022;长春理工大学空间光电技术研究所,吉林长春 130022;长春理工大学空间光电技术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22;长春理工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吉林长春 1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305.7自从光学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诞生以来,人们在不断寻求着提高光学分辨率的方法,从而观测到更多物体细节。
超分辨光学成像技术及应用
超分辨光学成像技术及应用超分辨光学成像技术和应用,是当前光学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介绍超分辨光学成像的原理、方法、发展历程以及应用领域。
一、超分辨光学成像技术原理与方法光学成像原理是利用光的波动性进行成像,这是基于物理规律的。
显然,物体的细节是可以通过细小的光束去照亮的,传统光学成像技术的分辨率限制在了光束的物理学衍射极限范围内。
而超分辨光学成像技术则是采用了一系列非常规的手段来对传统的光学成像技术进行了突破,实现了更高的分辨率。
超分辨光学成像技术主要的方法包括:难以实现单个光子探测的模型系统、针对不同颜色波长的双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结构性光学抑制与激发淬灭(STED)显微镜、发射光栅旋转开口照相机(ER-C),以及两光子多荧光显微术等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超分辨光学成像技术是双光子扫描显微镜。
其原理是利用皮秒激光通过非线性荧光效应实现的高分辨扫描和成像,扫描和成像分辨率比常规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高出2-3个量级,最好的表现接近5纳米。
同时,这种技术可以应用于任何生物或非生物样品,而不需要进行特殊的样品制备。
二、超分辨光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历程本节主要介绍超分辨光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历程。
1. 1986年,海尔曼和科瑞芬(Hell和Cremer)首次提出了光学表面反射抑制显微镜(SIM)的概念。
2. 1994年,焦激光微刻技术诞生。
3. 1997年,康奈尔大学的加深和雨果·哈特的团队开发出了遥感显微技术,该技术可以图像透明样品。
4. 2000年,艾森伯格在遥感显微技术的基础之上开发了针对生命科学的双光子显微技术。
5. 2006年,STED显微镜实现了分辨率在20nm以下的成像。
6. 2014年,皮秒脉冲激光技术实现了超分子和器官级别的成像。
三、超分辨光学成像技术的应用领域超分辨光学成像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主要可以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医学领域。
超分辨光学成像技术可以实现对细胞、蛋白、DNA等微观结构和功能的详细观察和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某些疾病的发生机制。
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镜
研究重点在于分子间如何相互作用、组装形成 复合物。
1.通过观察蛋白质之间的组合关系来了解它们 的作用,并能为后续的细胞功能试验打下基础 2.SR成像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分子间的差异 3.SR成像技术还能用于在单分子水平研究蛋白 动态组装过程
图3-1 蛋白质组装示意图
22
应用前景
15
基于点扩散函数调制的超分辨技术
环状光的孔径理论上可以通过增加激光强度无限缩小 获得一个小于衍射极限的荧光激发点
更改了阿贝的衍射极限公式:
d
2nsin 11/ l
可见,随着 I 的增加,STED 技术的分辨 率可以无穷小
16
基于点扩散函数调制的超分辨技术贡献
2000 年,用一束激光激发荧 光分子发光,再用另一束环状 激光消除激发光周边的荧光, 通过二维点扫描实现了超高分 辨率成像,将光学显微镜分辨 率提高了近 10 倍实现了 1994 年提出的想法
在生物领域的应用一直没有发展
后期努力均在远场条件下发展
10
超高分辨率显微成像
几种超高分辨显微成像技术原 理示意及成像结果
超高分辨率显微成像——一般指在远场条件下基
于荧光的、“突破”衍射极限的光学显微成像技
术
荧光——物质吸收光照后发出的一类光
成为
低背景:利用了荧光发射光波长比吸收光波长较 生物
长这一重要原理,通过光路设计,分开激发光和 学研
荧 发射光,大幅降低了成像的背景
究中
光 高灵敏度:结合灵敏的检测器件,在优化条件下, 最常
显 微 镜
荧光显微镜还可以检测单个荧光分子发出的极其 微弱的荧光,成为单分子成像的最佳选择,其发 展也奠定了这次诺贝尔化学奖的半壁江山
突破光学衍射极限,发展纳米光学和光子学材料及器件
学材料及 器件 的发展 正是迎合这种 快速和 高密度信 息技 术 的需求。先进 的纳米光学和纳米 光子 学器件 应该是 快速 、高分辨率和 高集成 的 ,形成各 类光 学和光子 学芯片和盘片。先进 的材料是 突破各 类功能芯 片的关键 。在各类 电子 学以及光 学和光 子学的 纳米芯片和器件制
1 01 年 第7 第5 6 ( 第3 - 期 ) 62 0 卷 -期 总 8 39
5n 0 m的分辨 率 ,不仅需 要紫外 光源 ,数值孔 径 要 > 15 ( 没 式 ) 。短 波 长 激 光 器 和 大 数 值 孔 . 浸 径透镜 都 已经 接近 了 目前 技术 所 能达 到的极 限 或者 成本太 高 ,例 如 ,一 台深 紫外 浸没 式光 刻 机 的价格达0 ~0 亿美 元 ,所 以传 统技术路线 . . 2 3 已经面 临着 巨大 的挑 战 。超 分辨 技术 是指 突破 瑞 利衍 射极 限的技术 ,一直 是光 学领 域 的主要 研 究 课 题 。 2 0 年 美 国光 学 学 会 提 出 ,超 分 辨 09 技术 是2 世纪光 学发 展 的重大 突破 点 ,需要 发 1 展分辨 率达 入 l~ 入/0 /0 2 的新方法 、新 原理和 新 技术 。 目前 已经发 展 出 多种 超 分 辨技 术 ,如远 场
高 , 已接 近 可达 到 实 用 化 纳 米 光 刻 的极 限 。 突破 光 的衍 射 极 限 ,在 光 的 远 场 和 近 场 应 用 超
分辨 率技 术 ,是 当前 重要 的前 沿课题 。发展 用 于光 学超 分辨率的各种 功能材料 以及新 的刻 录介 质 材 料 是 这 一 新 的 重 大创 新技 术 的 关键 。
般 需 要 波 长 短 于 2 0 m的 光 源 , 要 达 到 0n
突破衍射极限的方法
突破衍射极限的方法1.近场成像基本思路是利用高空间频率信号来获得清晰的物象。
由于需要非常接近样本,因而对于实际应用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1) superlensZhang X, Liu Z. Superlenses to overcome the diffraction limit.[J]. Nature Materials, 2008, 7(6):435-441.使用负折射率超材料(完美透镜)增强原子力显微镜/显微镜的分辨率。
将负折射率材料靠近目标物体,近场消逝波将被增强。
完美透镜的分辨率不取决于衍射极限,而是取决于放大率和多少消失模被存储2) hyperlensLu D, Liu Z. Hyperlenses and metalenses for far-field super-resolution imaging[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2, 3(6):1205.3) microsphere assist imagingWang Z, Guo W, Li L, et al. Optical virtual imaging at 50 nm lateral resolution with a white-light nanoscope[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1, 2(1):385-396.4) nearfield scanning optical microscopy2.远场成像可以做到远场高分辨,达到几十纳米的分辨率,通过选择性激活或者灭活荧光团但是这些成像技术仅适用于生物组织样本1)STED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 microscopy受激发射减损显微镜https:///wiki/STED_microscopy2) PALMphoto-activated localization microscopy光激活定位显微镜https:///wiki/Photoactivated_localization_microscopy3) STORM随机光学重构显微技术Stochastic optical reconstruction microscopyhttps:///wiki/Super-resolution_microscopy#Stochastic_optical_reconstruct ion_microscopy_.28STORM.293.SOLsuper-oscillatory lens超震荡透镜Berry M V. Exact nonparaxial transmission of subwavelength detail using superoscillations[J]. Journal of Physics A Mathematical & Theoretical, 2013,46(20):2140-2154.。
突破衍射极限的超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发展 (修改)
结课论文题目突破衍射极限得超高分辨率成像得技术进展学生姓名学号学院专业班级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一引言1.1选题意义光学显微成像具有极为悠久得历史,但一直以来,光学成像一直受到衍射极限得限制而分辨率无法突破200nm.后来虽然有了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显像、x光衍射仪等微观观测或者显像设备,但就是使用光学显微镜可以在活体状态下观察生命体使得其在生物、医学观察方面仍有巨大优势。
值得庆贺得就是近年来,超高分辨率显微技术得发展使得光学显微成像分辨率达到了20nm以下。
其中德国科学家Stefan Hell、美国科学家EricBetzig与William Mo erner因其在超高分辨率显微技术方面得突出贡献获得了2014年得诺贝尔化学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就简要介绍一下超高分辨率显微技术得发展与应用,并对诸位大师致以敬意.1.2 技术指标显微技术成像优劣一般通过X-Y 平面分辨率与Z轴分辨率大小来判定,分辨率越高数值越小.下表就是各种显微成像技术得分辨率指标。
二 衍射极限2、1 衍射极限我们能瞧到什么?瞧到多小得范围?瞧得有多清楚?几百年来,依靠不断进步得科学手段,微观世界正一层层揭开面纱,让人们可以瞧得越来越“小”,进而可以进行研究。
人得肉眼能分辨0、1毫米尺度得物体,再小,就要借助工具。
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制造了第一台用于科学研究得光学显微镜,用它观察薄薄得软木塞切片。
虎克瞧到了残存得植物细胞壁,它们一个个像小房间一样紧挨在一起,这就就是“细胞”一词得由来。
此后,显微镜制造与显微观察技术得迅速发展,帮助科学家第一次发现了细菌与微生物。
那么,光学显微镜就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放大"下去,让我们想瞧到多小就能瞧到多小?科学家为成像技术 X-Y平面分辨率(nm) Z 轴分辨率(n m) 普通光学显微镜 200-300 500—7004Pi 显微镜 100-150STED 显微技术 50—70 ST ED +4技术 50 50 PAL M技术 20 30 3D ST ORM 技术 20—30 50—60 dSTORM 技术 30 50 2D SSI M技术 50 3D SSI M技术 100 200 电子显微镜 0、05 X 光衍射仪 0、03—10此做了很多尝试,最终发现,存在一道法逾越得“墙"—衍射极限.ﻫ 1873年,德国科学家阿贝提出了衍射极限理论:光就是一种电磁波,由于存在衍射,一个被观测得点经过光学系统成像后,不可能得到理想得点,而就是一个衍射像,每个物点就像一个弥散得斑,如果这两个点靠得很近,弥散斑就叠加在一起,我们瞧到得就就是一团模糊得图像。
突破衍射极限的成像方法综述
突破衍射极限的成像方法综述作者:乌拉郑玉祥来源:《光学仪器》2017年第01期摘要:“衍射极限”实际上不是一个真正的障碍,除非处理远场和定位精度。
这种衍射障碍并不是坚不可摧的,可以利用一些智能技术来突破光学衍射极限。
讨论了四种技术,近场扫描光学显微镜(NSOM)法,受激发射损耗(STED)显微镜法,光激活定位显微镜(PALM)法或随机光学重建显微镜(STORM)法和结构照明显微镜(SIM)法,并且介绍了各自的基本原则与优劣。
NSOM利用纳米级探测器检测通过光纤的极小汇聚光斑,从而获得单个像素的分辨率;PALM和STORM利用荧光探针,实现暗场和荧光的转换,从而观察到极小的荧光团;SIM则是利用栅格图案与样品叠加成像来实现。
其中,STORM具有相对较高的潜力,能够更为有效地突破衍射极限。
关键词:衍射极限;近场显微镜;三维显微中图分类号: O 43文献标志码: Adoi: 10.3969/j.issn.10055630.2017.01.014A review on imaging methods to break the diffraction limitRamzan Ullah1,2, ZHENG Yuxiang1(1.Shanghai UltraPrecision Optical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Center, Department of Opt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2.Department of Physics, COMSATS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lamabad 45550, Pakistan)Abstract:Notorious term 'diffraction limit' is not actually a true barrier unless we are dealing with far field and localization precision.This diffraction barrier is not impenetrable and can be broken with some intelligent techniques.We discuss here four powerful techniques,nearfield scanning optical microscopy(NSOM),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STED) microscopy,photoactivated localization microscopy(PALM) & stochastic optical reconstruction microscopy(STORM) and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y(SIM),along with their underlying principles together with pros and cons.NSOM uses a nanometer scale detector or source which compels the light to passthrough the tiny tip of a fiber while keep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ip and sample less than λ.At any given moment in a STED microscope,laser light is focused into a small spot by the objective and as a result,all fluorophores within this focused spot radiate fluorescence,which is then gathered by the objective and headed to the detector where it forms a single pixel.Fluorescent probes are employed by STORM/PALM,which are able to toggle between dark states and fluorescent so that with every snapshot taken,only a tiny,optically resolvable portion of the fluorophores is observed.Structured illumination is a wide field technique in which a grid pattern is produced by the interference of diffraction orders which are superimposed on the sample while taking images.STORM has the relatively high potential to effectively break the conventional diffraction barrier with fewer hurdles.Keywords:diffraction limit; nearfield microscopy; threedimensional microscopyIntroductionA microscope is a device used to see objects in intricate detail usually up to the order ofnanoscale.The main factor in determining the quality of a microscope is its resolution which is fundamentally bounded by diffraction limit.Normally,determining the diffraction limit of an imaging system is based on Abbe and Rayleigh criterions[1] which in turn depend on numerical aperture of the lens and wavelength of light being used.With the advent of new technologies different types of microscopes working beyond the limit of diffraction,have been developed which include electron microscopes[23] using electrons as well as optical microscopes using smart optical techniques.Each type has its own pros and cons.We present a short review of some of these optical microscopes.1Nearfield scanning optical microscopy(NSOM)NSOM sometimes abbreviated as SNOM for "Scanning Nearfield Scanning Optical Microscopy" was firstly suggested in 1928[4].NSOM uses a very innovative concept to penetrate the diffraction barrier which is to use a detector or source whose size is in nanometer scale.NSOM compels the light to pass through the tiny tip(whose aperture size is on the order of tens of nanometers) of afiber.Now if this tip is brought very close to the object,the resolution is no more limited by the diffraction,but by the size of the tip aperture as elucidated in Fig 1.So it means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ip and object must be much smaller than λ.So it breaks the far field resolution limit.Probe resolution is mainly quantified by the diameter of the aperture[5].With the passage of time,more and more advanced techniques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some are even specific to the type ofsample[6].This technique has revolutionized the field of material characterization especially for nano materials[7].So basically NSOM/SNOM utilizes the near field component of the electromagnetic wave whose propagation is limited to very short distance as opposed to far field light which smears out infinitely until absorbed,refracted or scattered whatever is the case.The propagation distance of a near field photon is proportional to the physical dimensions of its source;hence in order to be observable by the nearfield,the objects have to be in very close proximity of the field.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ip and object must be less than the dimensions of the aperture of the tip.The amplitude ofthe nearfield light decays exponentially as the negative of the 1st or higher power of the distance from its source.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NSOM can be found here[8].Similarly another technique called apertureless near field microscopy reaches beyond the range of simple NSOM[9].1.1Advantages(1) NSOM offers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surfacenano features and optical or electronic characteristics along with concurrent mensuration of the topography as well as optical properties (fluorescence).Fig.1Schematic diagram of a NSOM(2) NSOM is substantially effective in characterizing the inhomogeneous materials or surfaces,like nano particles,polymer blends,porous silicon,and biological systems[10].1.2Disadvantages(1) The chief drawback to NSOM is the restricted number of photons coming out of the tiny tip and the miniscule collection efficiency.(2) Long scan time for high resolution images or large areas to be scanned.(3) Only surface features can be studied.2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STED) microscopyA STED microscope is built on the basis of a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A layout of a CLSM is shown in Fig.2.At any given moment,laser light is focused into a small spot by the objective and as a result,all fluorophores within this focused spot radiate fluorescence,which is then gathered by the objective and headed to the detector.The detected signal forms a singlepixel.Then the scanning mirror moves in XY plane to take the next pixels and this goes on until the whole sample is scanned and as a result whole image of the sample is formed.Sometimes,the sample stage is moveable so sample is moved in the XY plane and whole image is formed.A single pixel is obtained for each location.So in order to get a high resolution image,it would take considerable time.Fig.2A schematic diagram of a CLSMThe intensity of the light at the focused spot spreads ou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oint spread function(PSF).For a circular aperture,the PSF exhibits a pattern called “Airy disk”,whose size is proportional to λ/NA where λ is the wavelength of light & NA is numerical aperture.The resolution of CLSM is decided by the size of the PSF:If the focal spot is smaller,so does the each pixel acquired and the resultant image will be crisp and sharp.But if not,resultant image willbe blurred.So the main challenge is to achieve smaller and smaller PSF to get better and better resolution.However,there is a natural diffraction limit in doing this like in any other system and this situation was first described in 1870’s by a German physicist Ernst Abbe(1840—1905) who indicated that the PSF size has a lower limit which is proportional to λ/NA(circular aperture) due to diffraction.This is called the Abbe’s diffraction limit.The basic idea behind STED microscopy is the utilization of nonlinear optics to design a smaller PSF below Abbe’s diffraction limi t.It was Albert Einstein,who in 1917 theoretically anticipated the occurrence of stimulated emission.Stimulated emission is the basic building block of lasers and it also functions as the foundation of STED that cracks the diffraction limit.The STEDmicroscope is largely dependent on two laser pulses which are synchronized.These two synchronized laser pulses are named as 'STED laser' and 'excitation laser' in Fig.3.As can be seen,excitation is carried out by a subpicosecond laser pulse which is tuned to the absorption spectrum of the dye.The excitation pulse is irradiated and focused onto the sample,generating a typical diffraction limited spot of excited molecules.The excitation pulse is instantly chased by a depletion pulse named as STED pulse.The STED pulse is redshifted(increased in wavelength) in frequency to the emission spectrum of the dye,in such a way that its lower energy photons operate only on the excited molecules of the dye under ideal condition,hence,extinguish them to the ground state by stimulated emission.The overall result of the STED pulse is that the influenced excited molecules cannot radiate in the fluorescence regime because their energy is disposed of in the STED pulse.By arranging the STED pulse in doughnut mode spatially,only the molecules in the proximity of the spot are quenched under ideal condition.Fluorescence ideally remains intact at the center of the doughnut,where the STED pulse is evanescing.Fig.3Simplified STED schemeBy increasing the intensity of the STED pulse,the depletion becomes increasingly more functional towards the middle and sufficiently complete at the proximity of the spot.However,the fluorescence is ideally not affected at all at the doughnut hole.Therefore,by increasing the intensity of the doughnutshaped STEDpulse,the fluorescent spot can be gradually shrunk down,theoretically,even up to the size of a single molecule.This intriguing concept is manifesting the fundamental smashing of the diffraction barrier.The crucial element is the saturated diminishing of the fluorescence at any coordinate except the focal point.This microscopy technique is unique in a way that presently the well known super resolution methods like multiphoton fluorescence,the confocal or related microscopes,which can never transcend Abbe’s barrier by more than a factor of 2.In a way,confocal fluorescence and twophoton microscopes just cross the border of the diffraction limitation,without breaking it[11].The resolution of these systems is still restricted by diffraction,as opposed to the STEDmicroscope[12].The actual physical reason behind the breakage of the diffraction barrier is not that fluorescence is hindered,but the saturation of the fluorescence diminishing.Fluorescence diminishing alone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breakage of the diffraction barrier since the focused STEDpulse is also limited by diffraction.However,in this context,saturation means that when the fluorescence at the middle of the doughnut is intact,it is completely stopped at the closest proximity of the doughnut.Thus the fluorescent region is gradually shrunk down without any limit[13].3Photoactivated localization microscopy(PALM) & stochastic optical reconstruction microscopy(STORM)Superresolution optical microscopy technique which is founded on stochastic switching of single molecule fluorescence signal is named as PALM or sometimes also called STORM[14].As in the case of conventional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where all fluorophores in the sample are fluorescent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images,being diffraction limited,overlap and thus form a smooth but somewhat obscure image.Fluorescent probes are employed by STORM/PALM,which are able to toggle between dark states and fluorescent so that with every snapshot taken,only a tiny,optically resolvable portion of the fluorophores is observed[15].In this way,deduction of their locations with ultra high accuracy from the central locations of the fluorescent spots is possible.With many snapshots of the sample,a final superresolution image can be reenacted from the assembled positions,each catching a random subset of the fluorophores[16].Since its inception in 2006,STORM has gathered many more functionalities[17].With either different emission wavelengths or different activation wavelengths,multicolor imaging can be attained with photoswitchable fluorophores.3D imaging has been actualized with the help of several 3D singleparticle localization methods,inclusive of PSF engineering,biplane imaging,astigmatic imaging and interference.A typical STORM /PALM setup is shown in Fig.4 in which multi color lasers were used.The detail can be found[18].Similarly,Nikon made a new STORM microscope which they name NSTORM with superresolution capable to reconstruct 2D and 3D high resolution images with crystal clear clarity.The detail and specifications can be found here[19].4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y(SIM)Structured illumination is awide field technique in which a grid pattern is produced by the interference of diffraction orders which are superimposed on the sample while taking images.The grid pattern is relocated or revolved in steps between recordings of each snapshot set.The snapshot set consists of individual subsets,where each subset is recorded after rotating the grid.Succeeded by the processing with a specially designed algorithm[20],highfrequency information can be extricated from the raw data to develop a reconstructed image with a lateral resolution roughly twice to that of diffractionlimited microscopes[21] and an axial resolution between 150 and 300 nm.Fig.4A PALM and STORM layout in which multi color lasers were used taken from referenceStructuredillumination(SI) leans on both exclusive microscopy procedures and extensive software analysis after exposure.But,because SI is a widefield technique,it is normally capable to capture images at a higher rate than confocalbased schemes like STED[22].The leading concept of SI is to illuminate a sample with patterned light and increase the resolution by measuring the fringes in the Moiré pattern[23] and sample information(which is otherwise unobservable) is extracted from these fringes and computationally reinstated[24].There are some limitations associated with SI.Firstly,the saturating excitation powers induce more photo damage and decline fluorophore photo stability.Secondly,sample drift must be retained well below the resolving distance which is also very challenging.The first limitation can be resolved by combining with other microscopy techniques which use some other nonlinearity like reversible photo activation and 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The second limitation delimits livecell imaging and may necessitate faster frame rates.In spite of that,SI is undoubtedly,a strong rival in the competition of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 of superresolution microscopy[25].A comparison table of pros and cons of all of these microscopy techniques given above together with many others can be found at reference[26].5ConclusionAfter discussing these four very powerful techniques,nearfield scanning optical microscopy (NSOM),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STED) microscopy,photoactivated localization microscopy(PALM) & stochastic optical reconstruction microscopy(STORM) and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y(SIM),of breaking the diffraction limit,we conclude STORM has the high potential to effectively break the conventional diffraction barrier with less hurdles.However,this conclusion is relative as it depends upon the application for which a microscope is required.参考文献:[1]PAWLE Y J.Handbook of biological confocal microscopy[M].New York:Plenum Press,1990.[2]CLARKED R.Review:trans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J].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1973,8(2):279285.[3]VERNONPARRY K D.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an introduction[J].IIIVs Review,2000,13(4):4044.[4]NOVOTNY L.From nearfield optics to optical antennas[J].Physics Today,2011(7):4752.[5]LEWENG D,NAHATA A,LEZEC H J,et al.Surface Plasmonenhanced transmission for high throughput NSOM probes[J/OL].[20150810].http:∥/Conference/MNT9/Papers/Lewen/index.html.[6]MICHAELIS J,HETTICH C,MLYNEK J,et al.Optical microscopy using a singlemolecule light source[J].Nature,2000,405:325328.[7]TISLER J,OECKINGHAUS T,STHR R J,et al.Single defect center scanning nearfield optical microscopy on graphene[J].Nano Letters,2013,13(7):31523156.[8]DUNN R C.Nearfield scanning optical microscopy[J].Chemical Reviews,1999,99(10):28912928.[9]YANG T J,LESSARD G A,QUAKE S R.An apertureless nearfield microscope for fluorescence imaging[J].Applied Physics Letters,2000,76(3):378380.[10]HERMAN M A.Scanning nearfield optical microscopy[J].OptoElectronics Review,1997,5(4):295298.[11]HUANG B,BATES M,ZHUANG X W.Super resolution fluorescencemicroscopy[J].Annual Review of Biochemistry,2009,78:9931016.[12]HELL S W,WICHMANN J.Breaking the diffraction resolution limit by stimulated emission:stimulatedemissiondepletion fluorescence microscopy[J].Optics Letters,1994,19(11):780782.[13]HELL S W.Increasing the resolution of farfield fluorescence light microscopy by pointspreadfunction engineering[M]∥LAKOWICZ J.Topics in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volume 5:nonlinear and twophotoninduced fluorescence.New York:Plenum Press,1997:361426.[14]HUANG B,BABCOCK H,ZHUANG X W.Breaking the diffraction barrier:superresolution imaging of cells[J].Cell,2010,143(7):10471058.[15]HELL S W.Microscopy and its focal switch[J].Nature Methods,2009,6(1):2432.[16]HELL S W.Farfield optical nanoscopy[J].Science,2007,316(5828):11531158.[17]KAMIYAMA D,HUANG B.Development in the STORM[J].Developmental Cell,2012,23(6):11031110.[18]CHEMIE P.Establish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superresolution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for multicolour studies of biological systems[D].München,2010.[19]Nikon instrumants Inc.SupperResolution microscope system offering ten times the resolution of convention optical microscopes[EB/OL].[20160402].http:∥/Products/Superresolution/NSTORMSuperResolution.[20]BARLOW A L,GUERIN C J.Quantization of widefield fluorescence images using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and image analysis software[J].Microscopy Research and Technique,2007,70(1):7684.[21]NEIL M A A,WILSON T,JUKAITIS R.A light efficient optically sectioning microscope[J].Journal of Microscopy,1998,189(2):114117.[22]WILSON T,JUKAITIS R,NEIL M A A,et al.Confocal microscopy by aperture correlation[J].Optics Letters,1996,21(23):18791881.[23]CHASLES F,DUBERTRET B,BOCCARA A C.Optimiz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e[J].Optics Express,2007,15(24):1613016140.[24]JUKAITIS R,WILSON T,NEIL M A A,et al.Efficient realtime confocal microscopy with white light sources[J].Nature,1996,383(6603):804806.[25]KARADAGLI D,WILSON T.Image formation in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widefield fluorescence microscopy[J].Micron,2008,39(7):808818.[26]WILSON S M,BACIC A.Preparation of plant cells for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o optimize immunogold labeling of carbohydrate and protein epitopes[J].Nature Protocols,2012,7(9):17161727.(编辑:张磊)龙源期刊网 。
光学工程中超分辨成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光学工程中超分辨成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光学成像技术更是朝着高清晰度、高精确度、高速度的方向不断发展,而超分辨成像技术作为光学成像技术的高端产品,一直备受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重视和研究。
本文将从基本原理到应用实践,全面介绍超分辨成像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一、超分辨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超分辨成像技术是指利用一些特殊的成像原理或者技术手段,将物体的微小细节信息呈现出来,从而达到超越传统光学分辨极限的图像清晰度和精确度。
在光学领域,超分辨成像技术最核心的原理就是“突破衍射极限”。
1. 衍射极限的基本概念在光学领域,衍射极限是指在理想条件下,可分辨两个形态不同但空间位置非常近的物体时,两者之间的最小距离,也叫做“最小可分辨距离”。
在底片放大成像时,这个距离通常被表示为空间频率(即一个典型的线数/mm)。
根据基本物理原理,可分辨距离的最小值约等于半个光波长。
2. 突破衍射极限的方法为了实现超越传统光学分辨极限的图像清晰度和精确度,科学家和工程师们通过各种手段来突破衍射极限,如:(1)双光子激发显微术(TPM):这种技术是基于二次激光的原理,通过激发样本的荧光信号,在三维空间内重建出样本的一个高分辨率的图像。
(2)双片方法:双片方法利用一种迭代算法来分析和优化成像系统中的点扩散函数,从而超越传统光学分辨极限。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校准成像系统的点扩散函数,因此对计算机和软件的要求比较高。
(3)固体光学自旋陀螺磁共振成像(SOLID):这种技术结合了光学和磁共振成像的优点,可以在超过传统光学分辨极限的情况下对样品进行高精度成像。
(4)单分子荧光成像: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单个分子的成像,可以用来研究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位置关系。
二、超分辨成像技术的应用实践超分辨成像技术在生物学、材料科学、化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更加全面、高清晰的实验数据和结果。
下面将介绍超分辨成像技术在这些领域的应用实践。
高分辨率光学成像技术
高分辨率光学成像技术光学成像技术是一项在现代科技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分辨率光学成像技术成为了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将介绍高分辨率光学成像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高分辨率光学成像技术的原理。
光学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光的折射和反射特性,通过透镜或反射镜将物体的信息投射到感光材料上形成影像。
传统的光学成像技术在分辨率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无法获得细微的细节。
为了克服这一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高分辨率光学成像技术。
其中,超分辨率成像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
传统的成像系统在具有衍射极限的限制下,无法获得超出衍射极限的细节信息。
然而,通过利用图像处理算法,研究人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图像的分辨率。
例如,可以利用多幅图像的信息进行叠加处理,以提高图像的清晰度。
此外,还可以利用非线性光学效应、自适应光学元件等技术手段来增强图像的分辨能力。
高分辨率光学成像技术有许多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高分辨率光学成像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观察和分析细胞、组织等微观结构,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在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领域,高分辨率光学成像技术可以用于研究材料的表面形貌、粒子分布等信息,有助于了解材料的结构和性质。
此外,高分辨率光学成像技术还具有在无人机、航天等领域进行远距离成像的潜力,对于地质勘探和遥感等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尽管高分辨率光学成像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和机遇。
首先,如何进一步提高成像系统的分辨率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虽然超分辨率成像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分辨率,但其限制和局限性仍然存在。
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新的成像技术和方法来突破衍射极限,实现更高的分辨率。
其次,如何将高分辨率光学成像技术与其他相关技术相结合,实现更多领域的应用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例如,通过结合光学成像和光谱分析技术,可以实现对样品的成像和物质组成的同时分析。
突破光学衍射极限:实现远场纳米级分辨的光学显微镜
突破光学衍射极限:实现远场纳米级分辨的光学显微镜作者:倪洁蕾程亚来源:《科学》2015年第01期由于光学衍射极限,远场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仅能达到光波长的一半左右。
在可见光波段,这一极限大约为200纳米。
而对于生命科学研究,往往需要数十纳米甚至更高的分辨率,以获取组织或活细胞内部精细结构的信息。
2014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解决了这一世纪难题。
2014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在超分辨光学显微镜领域做出开创性贡献的三位科学家:贝齐格(E.Betzig)、黑尔(S.W.Hell)和莫纳(W.E.Moerner)。
对于很多同行而言,这件事既在意料之中,却也颇显意外。
西方人有一句谚语:“Seeing is believing(眼见为实)。
”因此,成像与观测领域的重大突破一直为诺贝尔奖所青睐。
300余年前,当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利用自己搭建的显微镜观察水珠时,他意外地发现了悬浮在水滴中的细小浮游微生物,从此向世人打开了进入微观世界的大门。
从几何光学角度看,通过合理设计光学成像系统,光学显微镜具备实现任意放大倍率的能力。
然而,人们身处的世界在本质上是量子世界,最终一切物质都必须用“波”的概念来描述,对光自然也不例外。
因此,当人们利用光波来进行显微观测时,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为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设置了一道屏障,即光学衍射极限。
自从1873年德国科学家阿贝(E.Abbe)首次提出光学衍射极限的概念开始,直到20世纪末,人们一直认为光学显微镜所能够看清的物体的最小尺寸大约为光波长的一半左右(对于可见光而言,这一极限尺寸大约在200纳米)。
这意味着科学家们可以辨别完整细胞,以及其中一些被称为细胞器的组成部分。
然而,他们却无法分辨一个正常大小的病毒或者单个蛋白质。
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便对于很多一流的光学科学家,他们也已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认为突破光学衍射极限在理论上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光学超分辨荧光显微成像--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解析
光学超分辨荧光显微成像--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解析纪伟;徐涛;刘贝【摘要】Super-resolution fluorescent microscopy becomes a powerful tool for biomedical research, and extent the application of fluorescent microscopy to a brand new level.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decided to award Erik Betzig, Stefan W. Hell and W. E. Moerner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4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per-resolution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Their award proved the importance of this multidisciplinary field consist of chemistry, biology and physics. In this article, we briefly introduced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super-resolution imaging, and dissect the born and development of each techniques. Finally,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the challenges for future research were presented.%超分辨成像显微镜的出现为现代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强有力的工具,将荧光显微镜的应用推到了新的高度。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Eric Betzig、Stefan Hell以及William Moerner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发展超高分辨荧光显微镜”上的贡献。
光学显微镜技术的新发展
光学显微镜技术的新发展在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创新下,光学显微镜技术也在逐渐得到发展。
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知的不断推进,对于光学显微镜在生物学、物理学、化学以及材料学等领域的应用需求日益增长。
本文将介绍光学显微镜技术的新发展。
1. 超分辨显微镜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显微镜技术的空间分辨率。
传统的光学显微镜受到衍射极限的限制,无法高清的显示微观物质结构。
长期以来一直被科学家们所关注的问题是如何突破这种限制,实现超分辨率成像。
在这方面,超分辨显微镜技术的出现,给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超分辨显微镜技术的实现主要是依托于控制和利用荧光标记物的性质。
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像STED(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显微镜、SIM(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y)显微镜、PALM( Photo-Activated Localization Microscopy)等。
这些技术都利用了成像探针的荧光特性和物质的非线性光学等性质,能够实现超出衍射极限范围的成像分辨率。
例如,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的直接受激发荧光推动的显微镜技术(Direct Stochastic Optical Reconstruction Microscopy, dSTORM),在弥补传统荧光显微镜分辨率短板的同时,还具有显著的标记荧光标记物无毒与高灵敏度的优点。
2. 多光子显微技术除了超分辨显微镜技术外,多光子显微镜技术也成为了目前发展的热点。
这种技术利用激光的非线性效应,对样品进行成像。
在传统的激光荧光显微镜中,样本的激活是通过吸收单一光子而发生的,而多光子显微镜则是通过同时吸收两个光子的能量而激活样品。
多光子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使得样品可以通过更高的分辨率进行成像,而且可以实现样品的三维成像。
相较于其他显微镜技术,多光子显微技术有其独特的优点。
它可以在更深的深度范围内进行成像,这使得许多生物实验可以直接在活体中进行。
光学成像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光学成像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光学成像技术也在不断地得到改进和完善。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数码相机、手机摄像头,甚至是医学影像设备、天文望远镜等等,都是应用了光学成像技术。
那么,光学成像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方向又是什么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光学成像技术的发展方向。
一、高分辨率成像在光学成像技术中,高分辨率成像是关键问题之一。
想要获得高清晰度的图像,必须使成像系统的分辨率尽可能高。
高分辨率成像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两种:1、超分辨率成像:在光学成像技术中,分辨率受到光学衍射极限的限制,即不可能获得低于光学衍射极限的分辨率。
但通过信号处理和算法可以超越这一限制,从而实现超分辨率成像。
超分辨率成像的实现对医学、生物科学、安防等领域都有重要的意义。
2、全息成像:全息成像技术是把物体的各个角度的信息都记录下来,然后用显示器显示出来,观察者就像是看到了实物一样,可以看到物体的三维信息。
全息成像在科学研究、机器人视觉等领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二、远距离成像在地球上,我们能够看到的距离是有限的,高山、海洋和大草原等景物都有一定的可视距离。
如果能够通过成像技术实现远距离成像,那么将会为科研、军事等领域带来很大的帮助。
远距离成像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两种:1、超远距离成像:超远距离成像是指在超长距离范围内对物体进行成像,例如宇宙远距离拍摄、跨洲际传输影像等。
2、遮挡物透视成像:遮挡物透视成像是指通过遮挡物透视成像技术,能够实现对地面障碍物、墙壁、山体等遮挡物的透视成像。
这一技术在军事和消防领域有重要的应用。
三、新材料应用随着光学材料的研究和发展,人们发现新材料可以在光学成像技术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材料应用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纳米材料应用:纳米材料具有极小的尺寸和尺度效应,可以通过改变所用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来实现成像过程中光学性能的优化。
2、光学生物材料应用:因为生物体的特殊结构,有很多特殊的光学性能,例如医学显微镜中使用的水浸式镜片,以及一些生物体内部的透明材料等,都具有光学几何相位、消色散、非线性等独具特色的光学性能,在成像技术、医疗、药物研发等领域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课论文题目突破衍射极限的超高分辨率成像的技术进展学生学号学院专业班级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一引言1.1选题意义光学显微成像具有极为悠久的历史,但一直以来,光学成像一直受到衍射极限的限制而分辨率无法突破200 nm。
后来虽然有了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显像、x光衍射仪等微观观测或者显像设备,但是使用光学显微镜可以在活体状态下观察生命体使得其在生物、医学观察方面仍有巨大优势。
值得庆贺的是近年来,超高分辨率显微技术的发展使得光学显微成像分辨率达到了20 nm以下。
其中德国科学家Stefan Hell、美国科学家Eric Betzig和William Moerner因其在超高分辨率显微技术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了201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就简要介绍一下超高分辨率显微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对诸位大师致以敬意。
1.2技术指标显微技术成像优劣一般通过X-Y平面分辨率与Z轴分辨率大小来判定,分辨率越高数值越小。
下表是各种显微成像技术的分辨率指标。
普通光学显微镜200-300 500-700 4Pi显微镜100-150 STED显微技术50-70STED+4技术50 50 PALM技术20 303D STORM技术20-30 50-60 dSTORM技术30 502D SSIM技术503D SSIM技术100 200 电子显微镜0.05X光衍射仪0.03-10二衍射极限2.1 衍射极限我们能看到什么?看到多小的围?看得有多清楚?几百年来,依靠不断进步的科学手段,微观世界正一层层揭开面纱,让人们可以看得越来越“小”,进而可以进行研究。
人的肉眼能分辨0.1毫米尺度的物体,再小,就要借助工具。
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制造了第一台用于科学研究的光学显微镜,用它观察薄薄的软木塞切片。
虎克看到了残存的植物细胞壁,它们一个个像小房间一样紧挨在一起,这就是“细胞”一词的由来。
此后,显微镜制造和显微观察技术的迅速发展,帮助科学家第一次发现了细菌和微生物。
那么,光学显微镜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放大”下去,让我们想看到多小就能看到多小?科学家为此做了很多尝试,最终发现,存在一道法逾越的“墙”—衍射极限。
1873年,德国科学家阿贝提出了衍射极限理论:光是一种电磁波,由于存在衍射,一个被观测的点经过光学系统成像后,不可能得到理想的点,而是一个衍射像,每个物点就像一个弥散的斑,如果这两个点靠得很近,弥散斑就叠加在一起,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团模糊的图像。
阿贝提出,分辨率的极限近似于入射光波长的二分之一(d=λ/2)。
可见光的波长通常在380~780纳米之间,根据衍射极限公式,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极限就在200纳米(0.2微米)左右。
如果物体小于0.2微米,你仍旧看到的是一个模糊的光斑。
这就是很长一段时间,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极限——衍射极限。
2.2 突破衍射极限为了更深入的观察世界,后来有了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显像、x光衍射仪等微观观测或者显像设备,人们借助它们可以看得更“细”。
但是这些设备依然没有突破衍射极限,他们依然遵循着阿贝衍射极限。
这些设备使用的是电子束等波长非常短的入射光,自然,它们的分辨率就高。
比如电子显微镜,分辨率可以达到0.5埃(一埃等于十分之一纳米),这样就可以看到一粒一粒的原子。
由于生物学、医学方面的研究,更希望在生命体存活的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在这方面,光学显微镜有它不可比拟的优势。
因此,光学显微镜的研发还是世界科学家的研究热点。
突破性的进展发生在本世纪初,近年来,随着新的荧光探针和成像理论的出现,研究者开发了多种实现超出普通共聚焦显微镜分辨率的三维超分辨率成像方法。
较成熟的有基于单分子成像的超分辨率显微成像方法,包括光激活定位显微技术 (photoactivated localization microscopy, PALM) 和随机光学重构显微技术 (stochastic optical reconstruction microscopy, STORM)。
以及两大类通过改造光源的点扩散函数来提高成像分辨率的方法,分别是受激发射损耗显微技术(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 STED)和饱和结构照明显微技术。
(参考文献:吕志坚,陆敬泽.几种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的原理和近期进展)以上这些进展,都让光学显微镜突破了衍射极限,我们称之为“超分辨成像技术”。
美国光学学会把它列为21世纪光学五大研究计划之首。
三超高分辨率显微技术3.1光激活定位显微技术PALM当显微镜需要分辨两个或者更多点光源的时候,很难突破光学分辨率的极限来进行精确定位.而当显微镜的物镜视野下仅有单个荧光分子的时候,通过特定的算法拟合,此荧光分子位置的精度可以很容易超过光学分辨率的极限,达到纳米级.如上所述,尽管单分子的定位精度可以达到纳米级,但它并不能提高光学显微镜在分辨两个或者多个点光源时的分辨率.2002年,Patterson和Lippincott-Schwartz首次利用一种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变种(PA-GFP)来观察特定蛋白质在细胞的运动轨迹.这种荧光蛋白PA-GFP在未激活之前不发光,用405 nm的激光激活一段时间后才可以观察到488 nm激光激发出来的绿色荧光.德国科学家Eric Betzig敏锐地认识到,应用单分子荧光成像的定位精度,结合这种荧光蛋白的发光特性,可以来突破光学分辨率的极限.2006年9月,Betzig和Lippincott-Schwartz等首次在Science上提出了光激活定位显微技术( photoactivated localization microscopy, PALM) 的概念.其基本原理是用PA-GFP来标记蛋白质,通过调节405 nm 激光器的能量,低能量照射细胞表面,一次仅激活出视野下稀疏分布的几个荧光分子,然后用488 nm激光照射,通过高斯拟合来精确定位这些荧光单分子.在确定这些分子的位置后,再长时间使用488 nm激光照射来漂白这些已经定位正确的荧光分子,使它们不能够被下一轮的激光再激活出来.之后,分别用405 nm和488 nm激光来激活和漂白其他的荧光分子,进入下一次循环.这个循环持续上百次后,我们将得到细胞所有荧光分子的精确定位.将这些分子的图像合成到一图上,最后得到了一种比传统光学显微镜至少高10 倍以上分辨率的显微技术,如图 1 所示。
PALM 显微镜的分辨率仅仅受限于单分子成像的定位精度,理论上来说可以达到 1 nm 的数量级。
2007 年,Betzig 的研究小组更进一步将PALM技术应用在记录两种蛋白质的相对位置,并于次年开发出可应用于活细胞上的PALM成像技术来记录细胞黏附蛋白的动力学过程。
(参考文献:Patterson G H, Lippincott-Schwartz J. A photoactivatable GFP for selective photolabeling of proteins and cells;Betzig E, Patterson G H, Sougrat R, et al. Imaging intracellular fluorescent proteins at nanometer resolution;Shroff H, Galbraith C G, Galbraith J A, et al. Dual-color superresolution imaging of genetically expressed probes within individual adhesion complexes)图1:应用PALM技术定位单个荧光分子最后实现超分辨率成像的示意图A, B, C, D, E, F 展示了实际实验过程及得到的原始数据;A′,B′,C′,D′,E′,F′ 展示了用高斯拟合确定荧光分子的中心,叠加产生了超分辨率图像;(A, A′) 未激活任何荧光分子时;(B, B′) 用405 nm 的激光激活了 4 个荧光分子;(C, C′) 用 488nm 的激光观察一段时间后漂白了第一轮激活的 4 个荧光分子;(D, D′)第二轮重新激活的另外的几个荧光分子;(E, E′) 两轮激活的荧光分子总和组成的图像;(F, F′)E 图的局部放大3.2多色随机光学重构显微法PALM 的成像方法只能用来观察外源表达的蛋白质,而对于分辨细胞源蛋白质的定位无能为力。
但是利用化学小分子Cy3和Cy5、Cy7等荧光分子对的光转换效应同样可以达到突破光学极限的效果。
这项技术被称为“随机光学重建显微术” (stochastic optical reconstruction microscopy, STORM)。
其发明人是哈佛大学的庄小威教授。
这项技术是用很弱的光激发荧光分子,使细胞的一小部分荧光分子发光,而不是全部。
这样由于发光的点分布比较分散,重叠比较少,因此每个光晕可以近似为一个荧光分子。
在一次激发中,可以确定一部分光晕的中心,在下一次激发中,可以确定另外一部分光晕的中心,把这许多次激发的结果叠加,就是完整而清晰的图像(图2)。
因此,STORM需要利用荧光发色团标记抗体对靶蛋白进行识别,可以检测到源性蛋白,避免由于外源性表达偶联荧光蛋白的靶蛋白对其定位产生的可能的影响,但是在活细胞应用中受到限制,并且也有可能受到免疫荧光染色过程的影响。
随后,他们又利用光学像散性实现了3D STORM,达到了平面20~30 nm,纵向50~60 nm的成像精度。
(参考文献:夏鹏,窦震.超高分辨率显微技术研究进展;Huang B, Wang W, Bates M, et al. Three-dimensional superresolution imaging by stochastic optical reconstruction microscopy)利用某些荧光小分子自身可被反复激发淬灭的性质,通过与STORM相似的操作方法,可以实现单一荧光分子的超高分辨率成像,这一方法大大简化了原始STORM的样品制备过程,被称为dSTORM(direct STORM)。
值得一提的是,庄小威研究组将SNAP标签与靶蛋白融合表达,同时将荧光分子偶联到可以结合SNAP标签的小分子化合物上,进而标记靶蛋白,再通过降低溶解氧消耗系统以及脂肪族巯醇的添加量,成功地在三维超高分辨率的成像中实现了空间分辨率平面30 nm,轴向50 nm,时间分辨率1~2 s的优异效果。
有意思的是几种细胞膜标记物也被鉴定出具有光转换性质,并被用于超高分辨率显微成像,在活细胞中得到了30~60 nm的空间分辨率和1~2 s的时间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