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周霄翔)
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分析
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分析摘要鲁迅在他一生的创作生涯中,深切的关注和同情女性的命运,因而在他的笔下才应运而生了华大妈、单四嫂子、祥林嫂、子君、刘和珍君等经典人物。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尖锐的笔法在那个时代塑造了许许多多警醒社会的经典角色,并为那黑暗而腐朽的病态社会以及麻木的国人开出了一剂良方。
这些人物中,他们有的试图尝试抗争和摆脱命运及社会的不公,有的则逆来顺受,但是即使是这样,却最终都没有摆脱悲惨的命运。
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体现了人的独立和思想意识的解放,其中包括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妇女解放。
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妇女解放引言十九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惊醒了沉睡已久的中国,从此这个故步自封唯我独尊的大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西方列强的入侵影响了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也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进一步发展。
由于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农民被迫放弃自己的土地从而卷入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洪流,妇女也逐渐的被充当廉价劳动力介入资本主义生产之中,妇女由家庭走向社会致使原来的家庭矛盾关系及妇女问题转换到了社会之中从而为妇女解放提供了社会先决条件。
而且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女权意识也逐渐深入人心。
许许多多的政治改革家或多或少的都在先进思想的影响下对妇女解放问题进行了探索。
如:康有为梁启超建议废除缠足陋习,兴办女学等等;孙中山、胡适、蔡元培也都在兴办女学促进妇女解放的问题上进行过深入的探索。
这些先辈们在早期的探索为妇女解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民权问题的巩固铺垫了坚固的基石。
自近代以来,女性问题就一直深居人们视线内,成为不可逃避、广泛关注的的社会问题。
封建社会下的劳动妇女自古以来就饱受来自统治阶层、宗法制度、封建礼教的三重迫害。
《明天》中的单四嫂子、《祝福》中的祥林嫂、《伤逝》中的子君、《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等,都是鲁迅先生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
一、封建社会中的劳动妇女形象在漫长封建社会的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远远不及男性。
简论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几位女性形象(2)
简论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几位女性形象(2)封建神权、政权又惩罚了祥林嫂的“不守妇道”。
因为她是再嫁,是“大逆不道”。
从祥林嫂的初嫁亡夫、再嫁守寡到沦为乞丐的悲剧一生。
我们说命运对她是不公平的。
但她从没有怀疑过命运对待自己的不公平,而是一味的顺从,连当初仅有的一点反抗也没有了。
祥林嫂的周围是无形的封建观和有形的迫害者,就是鲁四老爷及镇上的一些人。
他们组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把来自外界的种种压力统统笼罩在没有反抗的祥林嫂身上。
其实,她的第一个家庭的崩溃,就已经为她的幸福画上了句号。
柳妈在祥林嫂遭受了一系列不幸后,对她说了有关“阴司”的话,使她生活在极端的恐惧中。
由此可见,柳妈也是祥林嫂悲剧的促成者。
她虽然也生活于社会最底层,但她的意识就是当时封建意识的代表。
她对祥林嫂的嘲笑与“鉴赏”,正是她敌视祥林嫂的反抗的反映。
尽管柳妈是那种带着封建迷信的“威吓”,但麻木的祥林嫂却深信不疑。
因此,在柳妈的教导下去捐门。
“赎罪后”,祥林嫂更加勤劳,想以此来弥补丧失家庭对她的打击。
当她坦然的去拿祭器时,四婶的一声“祥林嫂,你放着吧。
”,这句话彻底无情的摧毁了祥林嫂最后的希望。
就这样,勤劳善良的祥林嫂被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迫害的精神失常。
最后,这个可怜的乞丐惨死在人们的祝福声中,一如一片鸿毛飘落在雪地上,悄无声息的推出了人生的历史舞台。
封建“四权”毁灭了祥林嫂,我们也感受到了她的反抗意识。
但由于祥林嫂长期本能的以封建文化所规范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标准。
所以,她的反抗是对“从一而终”的恪守,是对封建节烈观的愚忠。
因此,她的挣扎是苍白无力的。
这犹如那黑夜里划过的流星,稍纵即逝。
祥林嫂的毁灭虽然有她自身的弱点,但最终还是被强大的封建势力所扼杀。
《离婚》中的爱姑,是鲁迅小说中最具有反抗性的农村妇女形象。
她貌似泼辣,实则软弱。
丈夫要离弃她,她整整闹了三年。
最后,双方不得不请出和知县老爷关系较“铁”的七大人来调停。
爱姑不仅有娘家人支持,同时受到辛亥革命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
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离婚》中的爱姑和《伤逝》中的子君,她们要比祥林嫂和单四嫂子进步得多,她们懂得抗争,然而她们的思想终究未能彻底摆脱封建观念的束缚,最后依然不自觉的顺从了封建观念。
爱姑也是一个农村妇女,她十五岁嫁到施家,谨守媳妇妻子的本分。看似逆来顺受的小媳妇,当丈夫拼上了小寡妇要遗弃她时,她却进行了大胆的反抗。她和施家整整闹了三年,闹得施家鸡鸣狗跳,施家只好请来了绅士慰老爷从中说和,然而爱姑却不同意,一定要和施家抗争到底。后来慰老爷请来城里的七大人,在七大人面前,爱姑起初据理力争,向七大人申诉自己在施家受到的欺凌。她将希望寄托在七大人身上,认为七大人是知书识礼的人,必定可以帮她打赢这场官司。可她却忘了七大人正是这封建礼教的维护者,是不可能帮助她去打破这传统的礼教的。事实上,爱姑真正想维护的是她合法妻子的身份,她本是明媒正娶的夫人,可丈夫姘上了小寡妇,想要离婚抛弃她,于是她大闹想要维护她正妻的地位。所以说,她的行为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她的思想仍旧受着封建思想的束缚。
可以说,祥林嫂是被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教条活活逼死的。在宗法制度下,她的婆婆凭借族权要将祥林嫂卖了,不允许她守节。可自古以来“从一而终”的封建教条又要求祥林嫂在丈夫死后必须守节,不能改嫁。于是,这二者之间产生了矛盾,所以在祥林嫂再嫁再寡后,那些严守封建礼教的人便认为祥林嫂罪孽深重,要受惩罚。
《明天》中的单四嫂子也是这类女性中的一个,残酷的现实使她变得麻木、顺从。她原本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丈夫死后,她遵循着从一而终的传统礼教不愿改嫁,她将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三岁的儿子宝儿身上,靠着纺纱来养活自己和儿子。然而,宝儿不幸生病了,她为宝儿求签、许愿、吃单方,宝儿的病却依然不见好。不得已,她只好将希望压在庸医小仙身上。可最后宝儿还是死了,就这样她连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单四嫂子,面对冷漠不公的现实,她选择了逆来顺受的接受它。现实的残酷使这个可怜的寡妇将希望寄托在梦幻般的“明天”,幻想明天会更好的,然而明天却依然是一片虚无。
论《鲁迅小说集》中的妇女形象塑造
邯郸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论《鲁迅小说集》中的妇女形象塑造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年级级专升本专业汉语言文学2013年 9 月 30 日论《鲁迅小说集》中的妇女形象塑造———摘要: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他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着不同的类型和特征,大致可分为:命运悲惨的女性、自发反抗的女性、新旧夹缝中的女性三种类型。
本文从其作品中撷取了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这几位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的女性一一分析。
人的悲剧命运的产生往往不仅仅是来自外界的摧残,还有来自内心的自我毁灭。
祥林嫂最后沦为乞丐、走向死亡,并不是因为她生存能力的丧失,而主要是因为她的精神走向了死灭。
怎样才能使妇女脱离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获得真正的争得做人的权利,这也是鲁迅深切关注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探索中, 他把妇女的命运和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紧紧联系在一起,把解放妇女,反对封建礼教和反对整个封建制度联系在一起。
鲁迅对封建社会及其制度历来主张进行坚韧地战斗。
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封建悲剧反抗妇女解放前言: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祖。
他以强烈的启蒙主义思想、彻底的反封建精神、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新颖特别的艺术技巧,刻画了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极大的丰富了是中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学习榜样和丰富经验。
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 对妇女问题始终给予极大地关注。
他在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的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妇女形象如单四嫂、祥林嫂、爱姑、子君。
作者选取的这四个典型的艺术形象, 她们的社会地位虽然不同, 但她们的命运都是令人同情的, 她们都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 鲁迅先生通过描写她们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作者在同情她们的命运,关注她们的生活的同时,也为她们的解放道路作了深层次地探索。
一、栩栩如生的妇女形象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 , 对妇女问题始终给以很大的关注。
鲁迅的笔下的女性想象
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鲁迅的笔下出现过各色各样的女性想象,她们有的知识贫乏、迷信守旧;有的目光短浅,贪小便宜;有的思想封闭、麻木愚昧……这些畸形人格并非是与生俱来的生理遗传,而是多年的中国传统封建文化潜移默化,积淀蔓延的结果。
但是不同形象的骨子里却有着相同点。
一.封建伦理道德的牺牲品《礼记》曰:“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
”以至后来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都是用来禁锢和残害妇女的精神枷锁。
单四嫂和祥林嫂便是最深受其害,而无力反抗,只能缄默忍受的最好的例子。
淳朴的“粗笨女人”单四嫂,死了丈夫之后,恪守封建道德规范,是个贞女节妇。
不辞劳累,靠日夜织布维持自己和儿子的生计。
无奈孩子生了病,不但没有人出手相助,反而受流氓的欺负和庸医的诈骗。
单四嫂是个逆来顺受的人,宝儿死了,唯一的希望之烛也熄灭了,这就是她守节守来的结局。
相比之下,祥林嫂的悲剧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她辗转多次嫁人,却一个最终的归宿都没有。
能够做一个安稳的奴隶都成了她未能实现的奢望。
后来在鲁四老爷家,她只是个人下人,因为改嫁过的原因,背着“不干净”的罪名,祭祀的器具都不让靠近,纵使祥林嫂花大钱捐了门槛来“赎罪”,也无法根本改变鲁四老爷与鲁四太太对她的道德歧视。
这个鲁镇的人都漠视她的改嫁的被迫性,丧夫之痛,丧子之痛,甚至对沦为乞丐的祥林嫂最后惨死在雪地里的悲惨境地没有丝毫的愧疚和怜悯,反而责怪祥林嫂死的不是时候,有些扫鲁镇人祝福的兴致。
最后鲁镇上人人都在放烟花爆竹,她却在疑问和恐惧中,在别人的祝福声中死去。
二.女性之间缺乏团结精神其实鲁迅笔下的每一位妇女都是一个悲剧,因为她们受礼教的毒害太深太深,麻木不仁,是名副其实的看客。
《明天》中的王九妈至始至终都不曾有过半点同情单四嫂。
当蓝皮阿五自告奋勇得帮忙单四嫂儿子买棺材时,却被王九妈当场阻止了;当单四嫂不忍心看棺材盖上时,王九妈却“等得不耐烦,气愤愤的跑上前,一把拖开她,才七手八脚的盖上了”,其间没有只言半语的安慰。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号:学号:11510018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系 别 文学与传媒学院专 业 对外汉语班 级 1101姓 名 张霞指 导 教 师 董文会2015年3月28日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摘要鲁迅先生一直都很重视对女性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并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表现反封建的思想主题,呼唤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解放。
对于鲁迅先生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国内外的专家都已有过研究讨论。
论文在大量阅读原著作品和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鲁迅先生的各种杂文、散文等,以鲁迅先生的男性视角为切入点,通过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来细致的分析女性思想的演变以及对其他作家、读者的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新时期中国女性思想的转变。
关键词:鲁迅作品,女性形象,思想影响一、前言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中国传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被打破。
中国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为妇纲”的权力和性别秩序也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分裂,中华民族濒临危机,中国女性的命运也随着中国历史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中国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新的经济关系开始形成,西方的自由、平等思想开始涌入国门,促使潜伏在中国家庭内部的女性问题社会化,也促进了女性的解放。
在中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在“五四”的疾风中,中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家开始探索中国的出路,也开始关注中国最底层、最卑微的弱势群体——女性。
新时期的学者、知识分子们也曾探索过许多女性问题,如康有为、梁启超曾以禁缠小脚与兴建女学来倡导女性解放,秋瑾则提出女性解放必须结合全部女性力量去打碎旧制度的思想,还有胡适、郭沫若、李达等等,都在痛斥封建教条对女性的伤害。
在这场女性运动中,女性处于被动状态,她们在封建专制下被创造、被重写,这些探索、这些呼唤虽没有在根本上解决中国女性问题,却对中国女性思想的转变,为部分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文章拟从鲁迅先生笔下的女性形象、思想以及造成的影响几个方面论述。
妇女解放要从自身做起—试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一)
妇女解放要从自身做起—试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一)《祝福》、《离婚》、《伤逝》是鲁迅二一}一年代中期创作的三部反映中国妇女命运的小说。
三部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三个不同的女性形象,无论是善良勤劳的样林嫂,还是大胆泼辣的爱姑,或是果敢又脆弱的子君,都给人留下了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作者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中国妇女,如何才能从封建势力的重压下得到真正、彻底的解放?(一)《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淳朴、善良、本分的农村妇女,丈夫死后不愿再嫁,便逃到鲁镇帮佣,只希望以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取最起码的生活权利。
因此,当她暂时做稳了奴隶,“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地劳作时,口角边竟“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但不久便被婆家劫回,牲口一样卖到了深山里。
她曾头撞桌角,以死来反抗这被逼再嫁的命运。
和同类的农村劳动妇女相比,祥林嫂在这点上可说是一个抗争命运的勇敢者。
但她的这种抗争,分明是信守着传统的“从一而终”、“好女不嫁二夫”的封建观念。
她认定了生是夫家人,死也要做夫家鬼,她“反抗”时额角上留下的那块疤痕,实则正是传统女性所谓“贞节”观念的标记。
因此她才将其一生辛劳所得用来捐一条门槛,以洗测因再嫁而带来的“罪孽”。
但这最终未能改变她的悲剧命运。
来自社会和自身的传统封建意识,将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生活的绝境,终使她怀着对另一世界的恐惧走向了死亡。
《离婚》中的爱姑,具有和祥林嫂不同的性格特征。
她大胆泼辣,丈夫要离弃她,她就整整闹了三年。
同是农村妇女,爱姑身上要比祥林嫂多些野性,多些反抗精神。
但思想认识上的局限,使爱姑同样意识不到她的真正对头是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而以为欺压她的只是丈夫“小畜牲”和公公“老畜牲”。
她的反抗也只是因为自己本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丈夫却要弃她另寻新欢,所以她必须拚命争得合法夫人的地位。
可见,在爱姑貌似解放的野蛮性格背后,遵从倍守的仍是“从一而终”的封建信条,她的反抗只是一种不自觉的反抗。
浅析鲁迅笔下的新时代女性形象
浅析鲁迅笔下的新时代女性形象摘要: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刻画了众多女性的形象,而在这些形象中,笔者认为尤为耀眼的是那些为追求个性自由、为中国解放事业而不懈努力的女性们,本文就此对这些女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鲁迅;作品;新时代;女性鲁迅作品中铁屋子里的女性形象中,有一种女性是那么的勇敢、那样的与众不同,他们就是新时代的女性形象,他们就是五四运动的产儿,已经觉醒的女性。
一、追求个性自由而奋起反抗的女性《伤逝》中的子君就是这一类女性形象,子君是一个小知识分子,为了和自己心爱的人涓生在一起,她不顾社会、家庭的阻挠,毅然离家出走,自主自由地与涓生结合了,为追求幸福,她敢于向一切传统势力挑战,在家庭社会的阻挠下,她勇敢地反抗着“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多么勇敢,多少坚决的宣言啊!为了维持和涓生的同居生活,眼看涓生已经用去了筹来的款子的大半,她觉得有义务分担这个责任,立刻把全部首饰卖去,又逐日活泼起来,通过这些细节,作者塑造了一个坚定、大胆、勇敢的中国女性形象,热情地歌颂了她毫不动摇毫不妥协的反对封建的觉醒精神。
子君是有工作能力的,不过在她所处的那个社会里,不管资产阶级叫得怎样响亮,职业仍然没有向女子开门,于是子君开始学习做家务,做起了真正的家庭妇女,和涓生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了。
涓生说:“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子君也领会地点点头,然而却倾注着全力管好家务。
雪上加霜的是在这个时候,涓生失业了!为了生活,只得四处贴广告,托人,译书等,在一个狭小的住所里,子君汗流满面地做饭,涓生手忙脚乱地译书,这样的生活,不能不让人乏味而厌恶起来。
生活的逼迫,使得他们已焦头烂额了,无暇谈天来相互沟通了。
终于涓生说出了“我已经不爱你了!”对于追求个性的子君来说,这无疑是致命地打击,子君在绝望中又回到了父亲的封建家门,在无爱的人间郁郁而死。
鲁迅在一九二三年底作了一次有名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娜拉看透了自私的丈夫的嘴脸,要摆脱自己的傀儡命运,毅然离家出走,剧作到此戛然而止,娜拉从丈夫的家庭出走,娜拉的背叛行动即震惊了男权社会,震醒了昏睡中的女性,她说“我首先是一个人!”这跟子君的“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一样是多么响亮的宣言啊!这在女性受压迫,受压抑的环境下是多么富有挑战性啊!但是娜拉即使从家庭出走,等待她的也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龙源期刊网 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作者:胡蓝月来源:《速读·下旬》2019年第10期鲁迅始终把女性问题作为关注的一个焦点。
他笔下的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背景、不同个性的女性,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在封建思想的浸染下,都走上了绝望的道路。
因此在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可悲的,一种是可憎而又可悲的。
第一种女性有很多,其中的代表人物是祥林嫂,子君等等。
祥林嫂是《祝福》中的主人公。
她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她的命运是起起伏伏,十分悲惨的。
她的丈夫不幸去世,为了逃避被婆婆卖掉的命运,祥林嫂孤身一人来到鲁镇,在卫老婆子的介绍下,在鲁四老爷的家中作女工。
好景不长,很快她就被为了给小叔子筹办结婚的彩礼的婆婆强行嫁到了山里,嫁给了第二个丈夫贺老六。
命运继续跟她开着玩笑。
不久,她就失去了第二个丈夫,接着又失去了唯一的儿子。
当她走投无路,再次回到鲁镇时,没有人真正地同情她,反而因为“一女不嫁二夫”的封建思想而嫌弃她,将她视为不祥之人,最终导致她绝望地走向死亡的道路。
导致祥林嫂死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是我们研究的焦点。
祥林嫂勤劳、善良、质朴、顽强,明明是一个充满光辉的人物,理因受到大家的尊重,可是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不得不说,封建礼教以及所有支持着封建礼教的人,都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祥林嫂一直想找到“赎罪”的方法,让自己逃离深渊,可是她怎么也不会想到,帮助她逃离深渊的唯一办法,是推翻封建制度!子君是鲁迅唯一的爱情小说《伤逝》中的女主人公。
她跟祥林嫂不一样,她具有同旧势力较量的反抗精神,可是她依然无法逃脱可悲的结局。
子君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多么有力的战斗宣言!子君勇敢地反抗着封建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
但是,在与涓生同居以后,她逐渐失去了当初的斗志,成为了一个把精力顷注到家务里及恭顺地侍奉丈夫的,表现出旧式妇女贤妻良母式的家庭奴隶。
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浅析
梳理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会发现女性形象占据一定的地位。
鲁迅共创作小说33篇,其中近半数有女性参与情节,构成冲突,有的篇目甚至以女性为主人公。
看鲁迅笔下她们走过的历程,从女人到女鬼,是一部部女性的血泪史。
我们从历史文化和伦理道德的透视中,可知中国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千百年来早已把贵贱、大小、上下的秩序布置妥帖了,容不得人们动弹。
所谓“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最下贱的一等叫做“台”。
然而“台”还有比他更卑的妻。
女性就在这种漫长的封建专制的社会中,属于下中之下、小中之小、贱中之贱的一类。
毫无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她们,必然处于受害者的被动处境。
一方面她们受着封建势力、封建礼教的压迫,过着悲惨的生活;另一方面封建思想己不知不觉地渗入她们的脑髓,使她们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自觉地成为封建思想驯服的奴隶和自觉的传道者、执行者,鲁迅先生正是从这些生活在最底层的女性身上看到了封建社会的残酷,也看到了女性自身的弱点,通过对她们不幸命运的描写,“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一《祝福》中的祥林嫂和《明天》中的单四嫂子是两位母亲的形象,她们以安分、驯顺为主要性格特征,恪守了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贞女节夫的“贞节观”。
《祝福》中的祥林嫂丈夫死后不愿再嫁,便逃到鲁镇帮佣,只希望以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取最起码的生活权利。
因此,当她暂时做稳了奴隶,“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地劳作时,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浅析沈琳琳 郑州煤炭高级技工学校基础教研室 451150脸上也白胖了”。
但不久便被婆家劫回,牲口一样卖到了深山里。
她曾头撞桌角,以死来反抗这被逼再嫁的命运。
但她的这种抗争,分明是信守着传统的“从一而终”、“好女不嫁二夫”的封建观念。
她认定了生是夫家人,死也要做夫家鬼,她“反抗”时额角上留下的那块疤痕,实则正是传统女性所谓“贞节”观念的标记。
当寡而又嫁,嫁后复寡的祥林嫂再次来到鲁镇的时候,鲁四老爷视她为不干净的浊物。
面对鲁四老爷态度的变化,祥林嫂如临迷雾直到柳妈的一番话才使她茅塞顿开。
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如下是关于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鲁迅先生是塑造女性形象的能手,他的笔下,祥林嫂、子君、爱姑等都栩栩如生,各具风采。
纵使近百年过去,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却依然生机勃发,哀宛动人。
一、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征(一)女性形象各具特色,从各种角度和层次揭示出了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鲁迅笔下不多的女性形象,却有不同的特色:有少女、有少妇、有寡妇;有农村妇女,有知识分子;有遵守妇道的旧式女子,也有具有民主思想的新女性;有为人民解放而献身的女英雄,也有含冤而死的女鬼魂……各种类型的女性形象,从各个角度组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女性世界,也是二十世纪初期旧中国的一个缩影。
这些女性在专制制度下哭泣、流血、呻吟;她们任人出卖、宰割,被吞噬;她们挣扎、斗争、失败、死亡。
鲁迅以悲愤的笔触,从各种角度和层次揭示出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为之发出震聋发聩的呐喊,希望彻底推翻吃人的礼教,让女性不再悲叹和呻吟。
(二)多是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和农村女性鲁迅更多注意到的是代表着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和没有丝毫社会地位的农村女性,比如《明天》中的单四嫂子,《离婚》中的爱姑,《祝福》中的祥林嫂,《故乡》中的杨二嫂,还有《风波》中七斤的女儿六斤,《药》中夏瑜的母亲和华小栓的母亲;当然还有个别的受过教育的所谓的知识女性,比如《伤逝》中的子君,但这是极少数。
鲁迅从不幸的人群中提取素材,对社会底层生活和农村劳动父女表示深切关心。
这些女性是丝毫没有接受过新文化,丝毫没有受到过现代教育影响的无知愚昧的女性。
她们把一切生的意义全部寄托到丈夫、家庭和孩子的身上,严守封建伦理纲常,由于深受封建文化传统的负面影响而不知反抗,纵然反抗了,也是盲目的毫无意义的,因为传统力量是根深蒂固的。
她们不得不从封建家庭中寻找一点点幸福。
(三)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鲁迅笔下的女性多从事家庭料理性质的长短工,不具有公共性,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她们基本不参与公共事务,生产劳作很难得到社会认可。
从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看他的妇女解放思想
但 通过 全 面 考 察鲁 迅 笔 下 众 多 的 妇女 形 象 的 塑 造 和 了解 他 的 个 人生 活经 历 , 们 又 总 是 感 到 他 对 探 求 妇女 解放 出路 我
问题 的 悲 观 态 度及 对 妇 女 解 放 问题 深 深 的 矛盾 和 困惑 。
一
、
鲁 迅 一 直 非 常关 注 中国 的 妇 女解 放 问题 , 同情 她 们 的 悲惨 命 运 , 入 剖 析 造成 她 们 悲 剧 命 运 的社 会 原 因 深
一
而终” 。她 因嫁 过 两 个 男 人 而遭 人 歧 视 , 去 反 对歧 视 的荒 谬 , 而去 捐 门 槛 而表 示 认 同 。这 里 , 化女 性 的 伦 理教 不 反 奴
条 已成 为 女性 衡 量 自己 行 为 的准 则 , 而 取 代 了女 性 自身 的 独 立思 考 , 而使 女 性 成 为礼 教 的 自觉 维 护 者 和执 行 者 。 进 从 2 子 君 是 高举 个性 解放 旗 帜 的 新女 性 , 她 的 骨 子 里 也 没 有摆 脱 封 建 思 想 的 束 缚 。 她 婚 后 要 求 涓 生 不 断 地 温 习 但
宋 傲 雪
( 津市 红桥 区职工 大学 , 津市 天 天
摘
303 ) 0 1 1
要 : 鲁迅 一 直 非 常 关 注 中 国的 妇女 解 放 问题 , 同情 她 们 的 悲 惨 命 运 , 深入 剖 析 造 成 她 们 悲 剧 命 运 的 社 会 原
因。但 通 过 全 面 考察 鲁 迅 笔 下 众 多 的妇 女 形 象 的 塑造 和 了解他 的 个人 生 活 经 历 , 总是 感 到他 对探 求 妇 女 解放 出路 又
妇女 解 放 思 想是 鲁 迅 思 想 的一 个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同代 作 家 相 比 , 迅 常 常 勇敢 地 站 在 女 性 的立 场 上 , 男 权社 与 鲁 对 会 加诸 于 女 性 身上 各 种 有 形 与 无形 的束 缚 进 行 有 力 的抨 击 , 为现 代 妇 女 解 放 最 热 心 的 倡 导 者 与最 坚 定 的 支 持 者 。 成
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第一篇: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摘要:在鲁迅的二十五篇现实小说中,以反映女性悲苦生活和妇女解放斗争为主题或重要内容的达三分之一多。
鲁迅对这些妇女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表现了对妇女问题的深切关心和对中国社会问题的独特见解。
在鲁迅的《明天》《祝福》《离婚》和《伤逝》等一系列小说中,他成功的塑造了单四嫂子、祥林嫂、子君、爱姑等众多生动、深刻而富有典型意义的的旧中国妇女形象。
鲁迅这些描写旧中国社会妇女悲苦生活的作品,将中国文学史上描写妇女悲剧命运的主题,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本文将从鲁迅作品中的悲剧女性形象入手,着重分析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几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女性,从中探讨她们悲剧命运的必然成因和作者对解决女性解放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 鲁迅小说女性形象悲剧命运反抗解放道路Lu xun's novel of the image of the tragic women Abstract: Lu xun is a China's great realism writer, for the old days of women to give a lot of attention.In his 25 article in the novel reality, and a third on the women's life and bitterness women reflects women's liberation struggle for the theme or important content.Lu xun caused these women to the tragic fate of ideology root social origins and made extensive and in-depth exploration, the performance of our deepest concern and women of Chinese social problems unique insight.In lu xun's “tomorrow” “blessing” “divorce” and “death” and so on a series of novel, the success of his shape single four sister-in-law, XiangLinSao, zijun, love the gu and many other vivid, deep and rich typ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ese women's image.Lu xunthese description of the works of many women image of China, the Chinese history of literature describing the tragic fate women theme, push it to a whole new level, in the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and even the world literature has ushered in a new era.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a few lu xun's representative female tragedy and their image struggle, to get everybody to thinking about the problems of the old society, women's liberationKeywords: Lu Xun's novelsfemale imagetragedyoppressionresistance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专制,提倡民主”成为这个时期最响亮的口号。
鲁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鲁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解读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先驱,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并以犀利的笔触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在他的作品中,女性形象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她们或坚强或脆弱,或勇敢或无助,呈现出了鲁迅笔下的鲜明个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鲁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
1. 女性形象的独立意识在鲁迅的作品中,女性形象常常展现出独立的意识和追求。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孔乙己的妻子虽然身世低微,却有着坚忍不拔的人生态度,她独立地支撑起整个家庭,并努力让儿子接受良好的教育。
从这个角度而言,女性形象在鲁迅的作品中并非只是家庭中的依附者,而是有自己思想和意愿的独立人。
2. 女性形象的弱势地位然而,鲁迅的作品中也有很多女性形象处于弱势地位。
例如,《阿Q正传》中的王妈妈是一个出卖阿Q的小贩,她身世贫寒,不得不依靠出售自己的身体谋生。
在这个角色中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弱势地位的揭示,女性在物质和社会权力方面的双重压迫。
3. 女性形象的反抗精神鲁迅的作品中也充满了女性形象的反抗精神。
例如,在《药》中,一位出卖自己的女子在情感背叛后,通过毒药的形式对背叛自己的丈夫进行报复。
这种自杀形式的反抗展示了女性在绝望时尽管身处弱势,但依然有勇于反抗的精神。
4. 女性形象的牺牲精神许多鲁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体现了牺牲精神。
她们为了家庭、为了理想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例如,在《伤逝》中,女主人公兰心为了照顾孩子和病重的丈夫,整日忍受着痛苦和艰辛。
这些牺牲精神的女性形象使我们思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以及她们为了家庭和理想所作出的付出。
5. 女性形象的悲情命运鲁迅的作品中也贯穿着女性形象的悲情命运。
她们往往身世凄苦,受尽欺凌和迫害。
例如,《红楼梦问》中的女性形象苦难缠绵,孤苦无依。
通过这些悲情命运的女性形象,鲁迅呼吁社会应当关注女性的权益,尊重她们的人格和价值。
总结起来,鲁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她们有独立的意识和追求,同时也承受着弱势地位、牺牲精神和悲情命运。
简论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几位女性形象
简论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几位女性形象的二十五篇现实中,有三分之一多是以反映妇女悲苦生活和妇女解放斗争为主题或内容的。
塑造了诸如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等一系列活生生的妇女形象。
本文通过对小说中几位女性形象共性和个性的分,从中领略那个时代女性不断挣脱身外的枷锁和内心桎的悲壮历程,去感受鲁迅对封建宗法制度种种罪恶的强烈控诉,和对女性的同情。
探索悲剧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对中国现代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这一时期,处于时代前沿阵地上的知识分子对封建营垒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鲁迅是这一时期文化战线上的主将,作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小说家,其笔触最为深刻。
从《狂人日记》开始,陆续发表大量作品,塑造出众多的典型人物。
但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可能不如男性形象更丰富。
因为一提起鲁迅,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阿Q、狂人、藤野先生、孔乙己、闰土等。
但仔细梳理,我们依然能够深刻的感觉到,鲁迅小说中众多女性的“国民性”特征。
他深刻的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显示了一个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高远瞩。
一. 小说中女性的共性和个性分鲁迅在农村生活过,对农村生活是熟悉的。
农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残存时间最长,封建意识影响最强烈的地带。
农村妇女更是封建社会的最底层。
她们的悲惨命运引起了鲁迅的深切关注。
比如《故乡》中的豆腐西施杨二嫂,《离婚》中的爱姑。
但是,更集中更深刻地揭露封建势力对农村妇女欺压和迫害的是《祝福》中的祥林嫂。
作者把祥林嫂放在更复杂的社会关系里,为典型的农村妇女悲剧命运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她的遭遇充满了辛酸和血泪。
她生活在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包围之中。
即使同样受到封建思想麻痹毒害的笃信鬼神的柳妈,也来吓唬她。
从他的丧夫、失子到惨死,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四条绳索;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对劳动妇女的束缚和迫害。
五四新文化运动带动了中国知识女性“走出传统的家庭,走进新兴的社会。
”①去迎接新思潮。
初步确立起“自我观念”,开始勇敢追求人格及婚恋自由.子君正是其中的代表。
鲁迅小说中悲剧女性的形象
鲁迅小说中悲剧女性的形象鲁迅小说中悲剧女性的形象导语:鲁迅笔下这两个主要女性的悲剧人生,固有其个人性格的原因,作者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但作品挖掘的最终造成她们的悲剧的根源是压迫人、毒害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
以下是文学网小编整理的鲁迅小说中悲剧女性的形象,欢迎大家阅读浏览!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大致有三种类型: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
其中,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必须恪守封建礼教及其道德标准,因而所受的苦难最深重。
在小说《明天》、《祝福》中,鲁迅先生成功塑造了单四嫂子、祥林嫂两个典型的女性形象,并通过她们的不幸遭遇,深刻地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和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揭露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一天生苦命,饱受摧残1.单四嫂子的形象。
单四嫂子生前守了寡,为了生存,只能靠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自己和他三岁的儿子,在深更半夜就开始张罗明天的生活。
艰难与困苦并未让在饿死边缘挣扎的单四嫂子对生活失去信心,皆因自己三岁的儿子——宝儿。
丈夫死后,所有的寄托和希望,都押在了宝儿身上。
然而,厄运却向她袭来。
宝儿生病,求签、许愿、吃单方,但宝儿最终还是死了。
单四嫂子失去了希望,她没有了明天,面对的是无尽的空虚与压抑。
她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梦里,希望在梦里与宝儿见面,她只能呆呆地“等候明天” ,但明天又会怎样?“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却通过种种迹象,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
”2.苦命的祥林嫂。
在丽春之日,祥林嫂的丈夫夭折。
严厉的婆婆决定把她象商品一样卖掉。
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誉”,祥林嫂逃到鲁家做工。
然而不久,她的婆婆把她劫回,强嫁给山里人贺老六,并有了儿子。
可贺老六不久“断送在伤寒上”、孩子也“给狼衔去了”。
儿子死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
她再次来到鲁家,四婶四叔柳妈对她的态度完全变了。
沦为乞丐后,她的遭遇更是凄惨,常常连饭也要不到。
从呐喊看鲁迅笔下的女性角色
01
总之,从《呐喊》看鲁迅笔下的女性角色,可以深入理解当时社会中 女性的地位和命运,也可以领略到鲁迅先生的写作技巧和思想深度
02
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关注当前社会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为女 性的平等和自由奋斗
03
让我们继承鲁迅先生的思想遗产,为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平等的社会 而努力
汇报完毕 感谢聆听
此外,《呐喊》中还有一些女性 角色被描绘为具有反抗意识、勇 敢追求自由的存在。例如,《药》 中的夏瑜母亲,她不仅勇敢地承 受丧子的痛苦,而且积极地为儿 子的正义事业奔走呼告,成为了 小说中的一股清流。这种描写展 现了女性在困境中也能够坚韧不 拔、追求自由的一面,具有一定 的启示意义
从《呐喊》看鲁迅笔下的女性角色
从《呐喊》看 鲁迅笔下的女 性角色
XXXXX
从《呐喊》看鲁迅笔下的女性角色
目录
从《呐喊》看鲁迅笔下的女性角色
《呐喊》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 短篇小说集,其中刻画了许多生 动的人物形象,其中包括一些女 性角色。这些女性角色在小说中 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反映了鲁迅 先生对于当时社会中女性地位和 命运的关注
在《呐喊》中,一些女性角色被 描绘为被封建礼教束缚、缺乏自 我意识的存在。例如,《狂人日 记》中的妹妹,她的言行举止完 全符合封建礼教的规范,是典型 的贤妻良母形象。但是,她也因 此失去了自我,成为了封建礼教 的奴隶。这种描写揭示了封建礼 教对于女性的压迫和束缚,也反 映了鲁迅先生对于女性命运的关 注
总之,从《呐喊》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于女性角色的关注和思考。他通过描绘不同类型的女性角 色,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于女性的压迫和束缚,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女性命运的同情和关注。这种 关注不仅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性问题仍然存在,我们应该继续思考和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为女性的平等和自由奋斗
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邹伟宏
【期刊名称】《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年(卷),期】2016(000)006
【摘要】故乡(节选)“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艾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
【总页数】3页(P35-37)
【作者】邹伟宏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第一五六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妇女观探究
2.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3.道阻且长——从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看中国女性解放
4.旧社会女性形象、地位及个性解放的探讨——基于鲁迅笔下女性形象的分析
5.论鲁迅笔下另类女性形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陋谈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几个有违正统的观点周霄翔谁都没有规定过对于鲁迅先生的研究与解读就一定要站在赞许的角度,只要是立足于对于他作品浓烈的热爱与对他本人的尊崇这一基础,怎样的观点都是一种解读方式。
对于鲁迅“多疑”“虚骂”“对于党国的忠诚度”等等的不同于正统声的看法及早遍存在着,而我只想在这里通过对于鲁迅几部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解析来表明少些个我所不赞同的女性观,也是为了提惑求解。
【前言】纵观一下历史,女性自从经历过母系氏族公社的主权光辉之后就一直处于弱势状态。
这个态度是世界性的,而不光光是中国的单一现象,国外的女权主义运动从新时期觉醒之后就几乎没有停止过,这便表明“革命尚未成功”于是才需要斗争不止。
于是在男权主义大规模的统治下,女性沦落到了附属品的地位,弱势到连宗教都不给于她们被拯救的机会。
宗教是以一个救世者或者救赎人类灵魂的高尚形象出现的,它最常做的事便是给不幸中的人们架构来世的美好以让生者得到安慰,但它却重视而歧视女性。
多数的宗教文学中总有荡尼的形象出现,众多有缘者成佛得到总得有鬼魅妖女的诱惑而成为重要关卡。
这就是连最后一片精神的栖息之地都将女性抛弃了,一滴滴渗入文化的骨血之中。
那么既然深入骨血,有些元素便在教育中渐渐地灌输给了学生们,鲁迅先生在求学的过程中也会在潜意识中有多多少少的吸收,即使后来他到了日本求学,接受了较为开放的西方新思潮,但是显然日本的女性人格独立程度绝对属于东方的末尾。
无论是后来鲁迅对于欧洲文学有多少精通,对女性的歧视现象却是一门世界性的课题。
而对于鲁迅的自身来说,先是母亲的守旧让他经历了婚姻的噩梦,再是羽太信子与羽太芳子对于兄弟之间的挑拨,多以女人,女人,还是女人,由于性格与认识上的局限促使了鲁迅先生自身种种悲剧的发生。
所以在他潜意识里将他的不幸或多或少倾注于笔端,或者是观念里给女性下了不解放的定义,也无可厚非。
既然允许百家争鸣的自由,那么我就粗鄙地对鲁迅的几篇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鲁迅所有作品中惟一一篇写爱情的《伤势》。
所有的人都一致公认的涓生与子君的结合最后只是一个悲剧,虽说鲁迅先生在他的行文中饱含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深度与高度,字字珠玑,但是我觉得这样的行文结构也逃不开陈旧的古代悲剧结尾的小说的套路与逻辑发展。
总之,为什么所有悲剧结果的死亡总要让女性来承担呢,是不是作家本身就将女性定义为一个悲剧美的化身。
虽然在文中鲁迅描写的是一个受新兴思想影响的女性,这是他的作品中难得的一位不受封建腐朽蒙蔽的进步形象,但是他仍旧赋予了她太多的局限。
他认为她只知道“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一新思想,却读不懂内涵,觉醒地不够彻底。
在这个悲剧中虽然鲁迅也直接地批判了涓生的自私,由于他自己为是地抛弃才导致了整个悲剧的发生,但即使是为了让死亡的振聋发聩来升华整篇文章,但为何不去让涓生去承担或者相伴赴死。
鲁迅先生认为子君是局限的,她其实从未成为过自己,她只是在父亲和丈夫的羽翼下徘徊,她只能依附,没有自己。
我觉得鲁迅先生将生活看简单了,也将女性的觉醒看的简单了。
若说一个团队要和谐共进那么一定要团结合作,合作的前提是需要有分工。
有领导,有文书,有智囊,但也要有工友,有内勤。
鲜花需要叶的衬托不可能满枝的缤纷却无一点叶鄂,便不知美在何处。
并且一山难容二虎,家庭是最小的团体,若要想和谐下去必然有一个人要处于辅助地位,两者都争强好胜并独当一面,那还哪有“家”可言。
不是女性想要觉醒便可,男人的社会主权压迫与歧视之下,一方之力何以出头,若是真想让她们独立,就借助一下当下最新的科学发明,让男人生儿育女,先使女人摆脱“传宗接代”的这一头衔才是能够独立崛起的根本之道。
生活无论在精神上有多少进步性的成果,终究要归宿到柴米油盐,柏拉图是不能用来充饥的,男性若是不断将家居的担子压在女性身上并束缚她们,那么怎么能让她们不“依附”。
所以在我看来,子君的形象其实不如众人眼里的那般不够进步,也不同于涓生口中的“她那么容易被打倒”被生活打倒,不再如开始那般积极向上,并充满希望,实则不然,相对于涓生好似在前线挣钱谋生计所斗争一样,子君需要与生活斗争。
有失意,有欣喜,如潮涨日落一样自然。
而悲剧的发生只是因为他们并不彼此真正了解而走到一起,这才是在各种矛盾之中两人无法共进的根源,而不是其他的误读。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鲁迅笔下典型的一位受封建礼教迫害终究在寒冷与落魄中凄凉地死去。
在这里关于祥林嫂最终的结局,的确没有太多的争议,在“吃人”的礼教之下,一个女性怕是难以孤身一个人存活多久。
但是在期间的一个小片段中我也有一两点疑问,已经记不得是哪一位作家,他总是在写完一部作品之后叹息结局,他说他从未在写的过程中预先知道这个结局,“我总是被人物牵着走”,他说。
很明显,他认为小说的人物应该有他自己独立的性格,即每一个情节与逻辑都需要符合他们自身的本性。
而在《祝福》中有这样一段借卫老婆子之口而描述的事“闹是谁也总要闹一闹的;只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关上房门,就完事了。
可是祥林嫂真出格,听说那实在闹得厉害”“祥林嫂可是异乎寻常,他们说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墺,喉咙已经全哑了。
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
他们一个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
直到七手八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从这里的描述看,我觉得祥林嫂这样闹腾完后来居然仍旧无事地成了贺家的媳妇儿,生了娃儿,这个似乎迈出了她本身的思维轨道。
我们可以试着独立分析一下祥林嫂的思维与个性,抛开情境而不说。
首先,她的形象是一个手脚都状大的女人,安分耐劳,一个人能够扛下各种杂活以至于不用再找短工,说明她的整个劳作能力可以与男人抗衡。
并且在被押着去贺家墺的时候,3个男人按着她都没有办法拜堂成功,表明了她力气之大。
其次,她来到鲁家就是从婆婆身边逃出来的,说明她断然不是一个坐以待毙的人,从行为学角度上来说,一个人的大脑意识里出现过的行为痕迹很可能会再一次发出指令以指导人们的行动。
在侦查中,刑侦人员较常将前科作为动机怀疑可能的支撑,有理由怀疑犯罪嫌疑人在本次事件中再次作案。
类似于人们常说的:“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再其次,她不会乖乖就范,也不顺从礼教的秩序。
若是真只是找到她,婆婆来一趟鲁家就可以无端将她带走那也就说她确实是个在强势力前安分顺从的角儿,但是事实却远远不同。
婆婆来结了工钱,可是不是名正言顺地命其跟她走,甚至将人带走,她用了最为强硬的手段,用船将人劫走了。
这里可以看出,若是正当途径祥林嫂是万般不会跟着她走的,非要走“劫”这一步不可。
最后,问题出在卫老婆子身上,从她应对知道祥林嫂被劫走后十分生气的鲁四老爷时的无比圆滑与机灵的样子,就可以得出她的话里真假参半。
她也许才是礼教观念真正根深蒂固的人,所以在她看来的祥林嫂应该怎么样,从她嘴里阐述的看法总是有待剥除的,也许给人们带来的那些关于祥林嫂的妥协的看法不过是通过卫老婆子自己观念添加上去的。
所以综上所述,我觉得祥林嫂的改嫁不该是就那么平平淡淡的一出,为什么不是跟随心想再次逃跑,而是结果就那么安定地过起了日子,且人物也不该如后文中那般唯唯诺诺。
也就是说,从这样看来人物的本性是不是在前期的伏笔之中有多少过了?以至于后来的种种改变需要完全归结与礼教的束缚与迫害。
无论是从心理学还是行为学角度来看,虽然环境对于人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本性难移这一点还是非常科学的,所以,鲁迅先生是不是又有点将构思理想化的倾向从而将女性想简单了呢?还有讲述寡妇丧子故事的《明天》。
《明天》的题意是什么?如果从显在意义看,应该单纯指示时间,也就是单四嫂子等待的一个又一个的明天。
但是恰恰就是这样一个个她所期待的明天,带给她的却是幻想式的希望的破灭,从希望到失望,从失望到绝望。
这里的主要女主人公单四嫂子被鲁迅先生定义为社会和自然压迫与摧残的旧社会妇女,在这些不幸与痛苦的反复剿杀之中,不仅失去了任何反抗的力量和要求,甚至连怨恨的情绪和怀疑的想法都没有。
所有的只是幻想,表现出的只是顺从与麻木。
在这里主要想讨论一下两点,关于两个女人。
往往众人在分析单四嫂子的形象的时候会提到她的无知、愚昧和落后,这里我觉得需要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
首先鲁迅先生在文中先是反复地申明着“单四嫂子是一个粗笨女人”这样给人的误解就似乎她一定是个顺从又愚笨的形象。
或许这与一个小镇上仅靠纺棉纱来维持生计的淳朴妇女的肖像有所出入,这里说的“粗笨”应该只是反复说明她是个单纯的女人。
作为一个只懂女红度日的妇女做不了抄写等等文化性的工作,就表明本性淳朴并且文化水平不高,那么宝儿生病,那时并没有正规的医院,多是赤脚医生或者年长大夫,或者便是大伙儿公认的医者为多。
那么,她带着宝儿清早地去看公认的“何小仙”去“济世老店”又有什么问题呢?就算是在当下社会,若是得病了,众人都推荐的医院总是你的首选,没有亲身去就诊过,就无法明确知晓这个医院到底是济世救人的还是仅仅为了骗取钱财。
假如就这样受骗了,财务或者健康受到损失,那么就是愚昧无知么?更加不要说设定一个环境,没有正规医院,自身又没有医疗救治的相关知识,那么总是要四处打听“名医”的所在了,否则在家中坐以待毙,让病苦尽情折磨自己,如此便对么?并且,决不能简单地怪她无知亦或是懦弱,而是自然而然的。
几千年的封建礼教的无形铁枷锁,把她幽闭在一种伸手不见五指的混沌钟,常人都会认为在这个反人性的模子里生活是天经地理的。
用政治阴谋论的说法,即使是活在当下,你也别太指望你可以有多清醒,谁都不知道谁是谁的棋子,我们的生活又有多少的由阴谋错乱参杂而潜意识中暗暗灌输的东西。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一点也没错,难道你会觉得自己活在阴谋之中么?至于她,在这样“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的磨盘下辗碾着,所经受的无异于一种慢性谋杀和精神凌迟。
所以,由于社会环境或者是教育背景,不知者无罪,不知与无知有太大的区别,更不要说愚昧,所以学者们这样的界定对于当时社会背景下地普通女性似乎显得有些不公。
另外一位便是这个“杀人团”中的王九妈。
鲁迅先生将王九妈也归类于杀人团中的一位,将她描述成加引号的“好心”并且老于世故的另类无意识杀人者。
有人说她是一个看似无懈可击但实则缺少了许多东西的人,缺了对于处于苦难之中的人的基本真挚与同情。
有些评论似乎暗示:鲁迅先生很含蓄地告诉我们,这种人已视一切现存的秩序为天经地义,她不是亲手扶持着单四嫂子去诀别“希望”和“明天”,而是以一个街坊的身份来帮忙处理一具尸体。
凡是都是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我一项不差地替你收拾利落喽。
这几个天经地义般的“该”与“替”就在王大妈的似乎热情照料下透露出一些冷漠与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