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昆虫的外部形态及构造
植物保护实训指导书
一 目的要求
掌握植物病害的病状和病征类型,为识别植物病害打下基
础
二 材料用具
玻盒标本、浸渍标本、新鲜标本
三 内容、方法、步骤
㈠ 病状类型观察
1 变色
①花叶
十字花科植物病毒病(羽衣甘蓝)
②黄化
柑橘黄龙病(大叶黄杨)
2 坏死和腐烂
①斑点
莴苣霜霉病
②穿孔斑 桃细菌性穿孔病
注意其所属类型。 5 蛹的观察:观察异色瓢虫、柑橘大实蝇、二化螟蛹的
形态,注意其所属类型。 6 观察蚜虫、白蚁的多型现象 四实训作业 1 列表比较各供试昆虫变态类型及幼虫、蛹的类型。 2 试述不完全变态昆虫若虫和成虫的主要区别。
实验实训四 鳞翅目、鞘翅目及其亚目、主要科形态 观察
一 目的要求 通过标本观察掌握鞘翅目、鳞翅目及其亚目、主要
实验实训十二 油菜病害症状及害虫形态识别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当地油菜主要病害的症状 2、掌握当地油菜主要害虫的形态特征
二、材料用具 1、当地常见的油菜病虫害,如菜青虫、大、小猿叶虫、小菜蛾、甘蓝夜蛾、 斜纹夜蛾、油菜菌核病、十字花科软腐病、十字花科霜霉病、十字花科病毒 病等玻盒标本、浸渍标本。 2、病原玻片标本 3、有关挂图
喙、口针(4 根) 四.实训作业
用透明胶把咀嚼式口器各部分粘贴在试验报告纸 上,并标明各部分名称。
实验实训二 昆虫触角、足、翅类型识别 一目的要求 1 掌握昆虫触角、足、翅的不同类型 2 了解昆虫外生殖器的构造 二材料用具 1 蝗虫、蝽象浸渍标本 2 蝼蛄、蛾、蝶、金龟子、步行虫、螳螂、家蝇、蜜蜂 针插标本(7 组) 3 触角、足类型玻盒标本 4 蓟马玻片标本 5 仪器用具:体视显微镜、镊子、培养皿等 三内容、方法、步骤 1 触角构造及类型观察 2 足的构造和类型观察 3 翅的构造和类型观察
昆虫外部形态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昆虫的基本外部形态结构,掌握昆虫的分类特征,为后续学习昆虫的生态、生理和进化等方面奠定基础。
二、实验材料1. 昆虫标本:蝗虫、蝴蝶、蜜蜂、蚂蚁等2. 显微镜3. 放大镜4. 昆虫解剖针5. 记录本及笔三、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整体形态(1)观察昆虫的体型、颜色、触角、足、翅等外部特征。
(2)记录观察结果。
2. 解剖昆虫(1)用昆虫解剖针解剖蝗虫、蝴蝶、蜜蜂、蚂蚁等昆虫。
(2)观察昆虫的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的结构。
(3)记录观察结果。
3. 显微镜观察(1)用显微镜观察昆虫的触角、足、翅等部位的细微结构。
(2)记录观察结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昆虫整体形态观察(1)蝗虫:体型扁平,绿色或棕色,触角短,足细长,翅透明。
(2)蝴蝶:体型较大,色彩斑斓,触角细长,足细弱,翅宽大。
(3)蜜蜂:体型较小,黄褐色,触角短,足细长,翅透明。
(4)蚂蚁:体型较小,黑色或棕色,触角长,足粗壮,翅退化。
2. 昆虫解剖观察(1)头部:蝗虫、蝴蝶、蜜蜂、蚂蚁等昆虫的头部都包括触角、口器、单眼和复眼等器官。
(2)胸部:蝗虫、蝴蝶、蜜蜂、蚂蚁等昆虫的胸部都包括翅和足,其中翅分为前翅和后翅,足分为前足、中足和后足。
(3)腹部:蝗虫、蝴蝶、蜜蜂、蚂蚁等昆虫的腹部都包括消化器官、生殖器官和排泄器官等。
3. 显微镜观察(1)触角:蝗虫、蝴蝶、蜜蜂、蚂蚁等昆虫的触角都由许多环节组成,具有触觉和嗅觉功能。
(2)足:蝗虫、蝴蝶、蜜蜂、蚂蚁等昆虫的足都由多个环节组成,具有行走、跳跃等功能。
(3)翅:蝴蝶、蜜蜂等昆虫的翅具有翅脉和翅膜,具有飞行功能。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昆虫的基本外部形态结构,包括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的特征。
昆虫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习性、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是昆虫分类和进化研究的重要依据。
六、实验心得本次实验让我对昆虫的外部形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原因。
昆虫形态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昆虫形态测定的基本方法;2. 熟悉昆虫主要器官的形态特征;3. 提高对昆虫分类的认识。
二、实验材料1. 昆虫标本:蝶、蚊、蜻蜓、蚂蚁等;2. 仪器设备:显微镜、解剖镜、镊子、尺、剪刀、记录本等。
三、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外部形态(1)观察昆虫的整体形态:记录昆虫的体型、颜色、触角、翅膀、足等主要特征;(2)观察昆虫的头部:记录头部的形状、大小、触角类型、复眼、口器等;(3)观察昆虫的胸部:记录胸部的形状、大小、翅的形状、足的形状等;(4)观察昆虫的腹部:记录腹部的形状、大小、生殖器官、呼吸器官等。
2. 解剖昆虫(1)选择一只昆虫标本,用剪刀剪开腹部,观察生殖器官、呼吸器官等内部结构;(2)用解剖镜观察昆虫的内部器官,记录器官的形状、大小、位置等;(3)观察昆虫的骨骼系统,记录骨骼的形状、大小、位置等。
3. 形态测定(1)使用尺子测量昆虫各个器官的长度、宽度等尺寸;(2)观察昆虫器官的比例,记录器官之间的相对大小;(3)使用显微镜观察昆虫的细胞结构,记录细胞的大小、形状、排列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外部形态观察结果通过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昆虫具有不同的体型、颜色、触角、翅膀、足等特征。
例如,蝶类昆虫的翅膀色彩斑斓,触角细长;蚊类昆虫的翅膀退化,足细长;蜻蜓类昆虫的翅膀透明,足细长;蚂蚁类昆虫的触角短粗,足细长。
2. 解剖观察结果通过解剖昆虫,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昆虫具有不同的内部器官结构。
例如,蝶类昆虫的生殖器官为雌雄异体,呼吸器官为气管;蚊类昆虫的生殖器官为雌雄异体,呼吸器官为气管;蜻蜓类昆虫的生殖器官为雌雄异体,呼吸器官为气管;蚂蚁类昆虫的生殖器官为雌雄同体,呼吸器官为气管。
3. 形态测定结果通过形态测定,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昆虫器官的尺寸和比例存在差异。
例如,蝶类昆虫的翅膀面积较大,足较长;蚊类昆虫的翅膀退化,足较短;蜻蜓类昆虫的翅膀透明,足较长;蚂蚁类昆虫的触角短粗,足较短。
实验一昆虫外部形态特征
实验⼀昆⾍外部形态特征⼀昆⾍解剖镜的构造和使⽤解剖镜、双⽬解剖镜⼜称体视显微镜、⽴体显微镜、实体显微镜等。
其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结构基本⼀致现以22XB—01型解剖镜为例介绍如下。
【⽬的】1.掌握解剖镜的基本构造和使⽤⽅法【材料】解剖镜【⽤具】【内容和⽅法】⼀、解剖镜的构造和功能(⼀)机械部分1.底座是全镜的最下⾯的部分。
在底座的中央有1个可活动的圆盘,即载物盘。
载物盘通常为⼀⾯为⽩⾊,⼀⾯为⿊⾊,也有的为通明的玻璃制成。
在底座的中后部有1对压脚,⽤以压⾍体和其它易动物体之⽤。
⽀柱是⽀持镜体的部件,是焦距的粗调装置,可使镜体上下移动,左右旋转。
2.调焦装置为了避免镜⾝向下滑动和左右偏转,在⽀柱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装了两个螺丝。
上⽅的为锁紧螺丝下⽅的为升降螺丝。
3.倍率盘在镜体中央,有1个两侧转动的圆盘,⽤以改变放⼤倍率之⽤。
双⽬解剖镜构造图(⼆)光学部分1. 物镜在镜体下,安装有⼤物镜(镜体内部还有变倍物镜)。
2.棱镜罩镜⾝上⾯为两个棱镜罩,内部为棱镜,使物象倒转,在⽬镜中可看到物体的正像。
3.⽬镜管和⽬镜在棱镜罩的上⽅,左右各有⼀个⽬镜管,⽤以承放⽬镜4.视觉圈⼀般是位于右边的⽬镜管上端。
视觉圈可调节⽬镜的上下距离,使得观察者左右两眼都可以看到清晰物体。
5.眼罩,为了防⽌外来光线的⼲扰,多在⽬镜上设有眼罩,便于更好地进⾏观察。
6.防尘罩有些型号解剖镜带有防尘罩,使⽤前后均放在⽬镜管上端。
⼆、解剖镜的使⽤⽅法和注意事项1.在取⽤(或者放回解剖镜)时,若需要连镜箱搬动,应将镜箱锁好,以免解剖镜零件倾出⽽损坏。
同时镜箱的钥匙必须拔除,避免不⼩⼼将钥匙碰断在锁孔⾥。
2.取⽤解剖镜时,必须⽤右⼿握持柱,右⼿托住底座,⼩⼼平稳地取出或移动,严禁单⼿取⽤或移动。
3.使⽤前必须检查附件是否有⽆缺少及镜体各部有⽆害损坏,转动升降螺丝有⽆故障,若有问题⽴即报告,否则⾃⼰负责。
4.镜管上若有防尘罩,应取下防尘罩换上⽬镜,再将眼罩放在⽬镜的上端。
观察昆虫结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结构特征。
2. 掌握昆虫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的关系。
3. 学习昆虫解剖技巧,观察昆虫内部器官。
二、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三、实验地点生物实验室四、实验材料1. 实验昆虫:家蝇、蜜蜂、蝗虫等2. 实验工具:解剖刀、解剖剪、解剖针、放大镜、解剖盘、酒精、甲醛等3. 实验试剂:苏木精、伊红等染色剂五、实验方法1. 昆虫外部形态观察:通过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包括头部、胸部、腹部、触角、复眼、翅膀、足等部位的结构特征。
2. 昆虫解剖:使用解剖刀、解剖剪等工具,沿昆虫的背中线进行解剖,观察昆虫内部器官的结构。
3. 染色观察:将昆虫的内部器官进行染色,使用放大镜观察染色后的结构特征。
六、实验步骤1. 昆虫外部形态观察:- 观察家蝇的头部,包括触角、复眼、口器等部位的结构特征。
- 观察蜜蜂的翅膀、足等部位的结构特征。
- 观察蝗虫的触角、足等部位的结构特征。
2. 昆虫解剖:- 将昆虫放在解剖盘上,用解剖刀沿背中线切开。
- 观察昆虫的消化系统,包括口器、食道、胃、肠等部位。
- 观察昆虫的呼吸系统,包括气管、气门等部位。
- 观察昆虫的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节、神经等部位。
- 观察昆虫的生殖系统,包括卵巢、睾丸、生殖管等部位。
3. 染色观察:- 将昆虫的内部器官取出,放入装有染色剂的容器中。
- 使用放大镜观察染色后的结构特征,如细胞、组织、器官等。
七、实验结果1. 家蝇:- 头部:触角呈棒状,复眼大而突出,口器为吸食式。
- 胸部:有3对足,翅发达,能飞行。
- 腹部:消化系统发达,有较长的肠道。
- 内部器官: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结构完整。
2. 蜜蜂:- 头部:触角呈锤状,复眼小而突出,口器为嚼吸式。
- 胸部:有3对足,翅发达,能飞行。
- 腹部:消化系统发达,有较长的肠道。
- 内部器官: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结构完整。
3. 蝗虫:- 头部:触角呈棒状,复眼大而突出,口器为咀嚼式。
昆虫的各种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昆虫作为地球上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的一类生物,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深入了解昆虫的形态、生理、生态和分类等特征,本实验报告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昆虫进行实验研究。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结构;2. 掌握昆虫分类的方法与原则;3. 加深对昆虫与植物病虫害关系的认识;4. 掌握野外采集昆虫的方法;5.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三、实验内容1. 昆虫形态特征观察实验(1)实验目的: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了解其外部结构。
(2)实验材料:昆虫标本、显微镜、解剖镜等。
(3)实验步骤:①观察昆虫的整体结构,如头部、胸部、腹部等;②观察昆虫的足、触角、翅等器官;③使用显微镜观察昆虫的内部结构,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
2. 昆虫分类实验(1)实验目的:学习昆虫分类的方法与原则,掌握昆虫分类的基本技能。
(2)实验材料:昆虫标本、分类鉴定手册、显微镜等。
(3)实验步骤:①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将昆虫标本进行初步分类;②查阅分类鉴定手册,对昆虫进行详细鉴定;③对比不同昆虫的分类特征,加深对昆虫分类的理解。
3. 昆虫与植物病虫害关系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昆虫与植物病虫害的关系,掌握病虫害防治方法。
(2)实验材料:植物、昆虫标本、农药等。
(3)实验步骤:①观察昆虫对植物的危害程度;②分析昆虫与植物病虫害的关系;③学习病虫害防治方法,如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
4. 野外采集昆虫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野外采集昆虫的方法,了解昆虫的生存环境。
(2)实验材料:捕虫网、毒瓶、采集管、手套等。
(3)实验步骤:①选择合适的采集地点,如树林、草地、农田等;②使用捕虫网、毒瓶等工具采集昆虫;③将采集到的昆虫进行整理、保存。
5. 昆虫生理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昆虫的生理特征,掌握昆虫生理实验方法。
(2)实验材料:昆虫、生理仪器、实验试剂等。
(3)实验步骤:①观察昆虫的运动、摄食、繁殖等生理现象;②使用生理仪器测定昆虫的生命体征,如心率、呼吸频率等;③分析昆虫的生理特征与生活习性之间的关系。
昆虫的形态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昆虫的基本形态结构,掌握昆虫的识别方法,加深对昆虫分类学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昆虫是节肢动物门中最大的一类,具有分节的身体、外骨骼、触角、眼、口器、胸足和翅等特征。
昆虫的形态结构是昆虫分类学的基础,通过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可以初步识别昆虫的种类。
三、实验材料1. 实验昆虫:蝗虫、蜜蜂、蝉、蝼蛄、家蝇、蝶类、蛾类、螳螂、椿象、龙虱、草蛉、金龟甲、步行虫、蚜虫、蓟马等。
2. 实验工具:放大镜、显微镜、解剖刀、挑针、镊子、浆糊(或胶水)、昆虫外部形态挂图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整体形态(1)观察昆虫的体躯: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体躯,注意体外包被的外骨骼,体躯的分节、头、胸、腹三个体段的划分,触角、眼、口器、胸足和翅等部位。
(2)观察昆虫的头部: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头部,注意触角、眼、口器的形态和位置。
(3)观察昆虫的胸部: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胸部,注意胸足的形态和位置。
(4)观察昆虫的腹部: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腹部,注意翅的形态和位置。
2. 分析昆虫形态结构(1)触角:观察昆虫触角的形态、长度、节数和感觉器官的分布。
(2)眼:观察昆虫眼的形态、数量和分布。
(3)口器:观察昆虫口器的类型、构造和功能。
(4)胸足:观察昆虫胸足的形态、节数、爪和功能。
(5)翅:观察昆虫翅的形态、质地、脉序和功能。
3. 制作昆虫标本(1)挑选昆虫:选择形态完整、无损伤的昆虫。
(2)制作标本:用解剖刀将昆虫的体躯、头部、胸部和腹部分别切下,用挑针将各部位固定在标本板上,用浆糊(或胶水)粘合。
(3)标注:在标本板上标注昆虫的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时间等信息。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结果通过观察,发现昆虫具有以下特征:(1)体躯分节:昆虫的体躯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各体段之间有明显的分界。
(2)外骨骼:昆虫具有外骨骼,保护和支持内部器官,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3)触角:昆虫的触角具有感觉器官,用于嗅觉、触觉和味觉等。
蝗虫形态结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了解其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2. 分析蝗虫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习性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进行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蝗虫、放大镜、解剖针、解剖盘、显微镜、解剖剪、解剖刀、生理盐水、滤纸等。
2. 实验仪器:解剖镜、显微镜、放大镜、天平、计时器等。
三、实验步骤1. 观察蝗虫的整体形态(1)将蝗虫放在解剖盘上,用放大镜观察其整体形态,注意观察其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和形状。
(2)记录蝗虫的整体形态特点,如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等。
2. 解剖观察蝗虫头部(1)用解剖剪将蝗虫头部剪下,放在解剖盘上。
(2)用解剖针轻轻挑开头部皮肤,观察头部内部结构。
(3)记录头部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如一对复眼、三对单眼、一对触角、口器等。
3. 解剖观察蝗虫胸部(1)用解剖剪将蝗虫胸部剪下,放在解剖盘上。
(2)用解剖针轻轻挑开胸部皮肤,观察胸部内部结构。
(3)记录胸部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如三对足、两对翅、一对触角等。
4. 解剖观察蝗虫腹部(1)用解剖剪将蝗虫腹部剪下,放在解剖盘上。
(2)用解剖针轻轻挑开腹部皮肤,观察腹部内部结构。
(3)记录腹部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如一对触角、一对尾须、一对生殖器官等。
5. 观察蝗虫的呼吸器官(1)用放大镜观察蝗虫的气门,了解其位置和数量。
(2)用解剖针挑开蝗虫的气门,观察气管的分支和分布。
(3)记录蝗虫呼吸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6. 观察蝗虫的生殖器官(1)用放大镜观察蝗虫的生殖器官,了解其位置和形态。
(2)用解剖剪将蝗虫生殖器官剪下,放在解剖盘上。
(3)用解剖针轻轻挑开生殖器官,观察其内部结构。
(4)记录蝗虫生殖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蝗虫的整体形态特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头部有一对复眼、三对单眼、一对触角、口器等,腹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尾须、一对生殖器官等。
实验一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
实验一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生物学与昆虫分类第一部分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和生物学一、目的了解:昆虫体躯的构造;昆虫头壳的分区;昆虫头部的形式;触角的构造和类型。
二、材料蝗虫、中华曲胫步甲、黄斑蝽、蝉、小地老虎、菜粉蝶等成虫盒装或浸渍标本及数种昆虫触角的玻片标本。
蝗虫、黄斑蝽、蛾蝶类成虫浸渍标本;家蚕或天蛾幼虫口器浸渍标本;黄斑蝽和蛾蝶口器横切、菜青虫和蝇类幼虫头部整封玻片标本。
三、内容(一)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以蝗虫为例,观察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
体躯表面为坚硬的体壁称为外骨骼,体分头、胸、腹3个体段,每段由若干环节组成,头部环节已愈合不清,胸部3节,腹部10节。
头部:上方是一对触角、一对复眼和3个单眼,下方着生口器。
胸部:共3节,分别称为前胸、中胸和后胸,每胸节有背板、腹板和2块侧板组成,侧板与腹板之间各生有一对足,分别成为前足、中足和后足。
中胸和后胸的背板侧板之间各生有一对翅,分别成为前翅和后翅。
腹部:位于胸部后面,10节。
每个腹节由背板和腹板组成,两板之间由侧膜相连,节与节之间由节间膜相连,第8~9节生有外生殖器,最后一节生有一对小型的尾。
注意蝗虫的中胸和后胸两侧各有1对气门,腹部1~节,每节两侧各有一对气门。
第一腹节两侧各有一听器。
(二)头部1、昆虫触角的基本构造和类型基本构造:柄节、梗节和鞭节3部分。
昆虫由于种类不同,雌雄性不同,触角在形态上变化很大,下面是较常见的昆虫触角类型。
按指定标本认真观察。
(1)丝状:蝗虫和蝽的触角。
写出实际准备的标本,以便学生查找。
(2)刚毛状:蝉的浸渍标本。
(3)曲肱状(肘状):蜂、蚁触角浸渍标本或玻片标本。
(4)球杆状(棍棒状):菜粉蝶盒装标本。
(5)锯齿状:绿豆象(雌)触角玻片标本。
(6)栉齿状:绿豆象(雄)触角玻片标本。
(7)双栉齿状(羽毛状):柞蚕蛾及小地老虎(雄蛾)盒装标本。
(8)鳃叶状:金龟甲玻片标本。
(9)锤状:瓢甲玻片标本。
(10)具芒状:家蝇触角玻片标本。
昆虫设计观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生理、生态等方面的知识。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3.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对昆虫研究的兴趣。
二、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昆虫标本、活昆虫、观察显微镜、培养皿、镊子、解剖针、放大镜等。
2. 实验工具:记录本、笔、相机、实验报告模板等。
三、实验内容1.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观察(1)观察昆虫的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的形态结构,记录观察结果。
(2)观察昆虫的触角、复眼、口器等器官的形态与功能。
(3)观察昆虫的翅膀、足等运动器官的形态与功能。
2. 昆虫内部器官观察(1)观察昆虫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等器官的形态与功能。
(2)观察昆虫的生殖系统,了解昆虫的繁殖方式。
3. 昆虫行为观察(1)观察昆虫的觅食、交配、产卵等行为。
(2)观察昆虫的防御、攻击等行为。
4. 昆虫生态观察(1)观察昆虫的生存环境,了解其生活习性。
(2)观察昆虫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如捕食、共生等。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了解实验目的、材料与工具,熟悉实验操作方法。
2. 观察昆虫外部形态特征:通过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观察昆虫的形态结构,记录观察结果。
3. 观察昆虫内部器官:通过解剖昆虫,观察其内部器官的形态与功能,记录观察结果。
4. 观察昆虫行为:在自然环境中观察昆虫的行为,记录观察结果。
5. 观察昆虫生态:在昆虫的生存环境中观察其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记录观察结果。
6. 数据整理与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通过观察,发现昆虫的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具有明显的形态结构差异,如触角、复眼、口器等器官的形态与功能各异。
2. 昆虫内部器官:通过解剖观察,发现昆虫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等器官的形态与功能与人体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3. 昆虫行为:通过观察,发现昆虫的觅食、交配、产卵等行为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如雄虫追逐雌虫、雌虫选择产卵地点等。
观察昆虫专题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及其生活习性,了解昆虫的基本分类和生物学特征,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实验原理昆虫是节肢动物门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具有明显的身体分节和头、胸、腹三个主要部分。
昆虫的内部结构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等。
昆虫的生活习性包括食性、繁殖、栖息地等。
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蝗虫、蚂蚁、蜜蜂、蝴蝶等昆虫标本或活体。
2. 实验工具:解剖刀、放大镜、镊子、解剖盘、显微镜、记录本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外部形态(1)观察昆虫的整体结构,包括头、胸、腹三个部分,注意各部分的形状、大小和比例。
(2)观察昆虫的触角、复眼、口器等器官,了解其功能。
(3)观察昆虫的足、翅等运动器官,了解其运动方式。
2. 解剖昆虫内部结构(1)用解剖刀将昆虫解剖,观察其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等。
(2)使用放大镜观察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3. 观察昆虫生活习性(1)观察昆虫的食性,记录其食物种类。
(2)观察昆虫的繁殖方式,记录其繁殖过程。
(3)观察昆虫的栖息地,了解其生活习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外部形态观察结果(1)蝗虫:头部较小,触角较长,复眼较大,口器为咀嚼式,足为跳跃式,有翅。
(2)蚂蚁:头部较大,触角较短,复眼较小,口器为咀嚼式,足为爬行式,无翅。
(3)蜜蜂:头部较小,触角较长,复眼较大,口器为嚼吸式,足为爬行式,有翅。
(4)蝴蝶:头部较大,触角较长,复眼较大,口器为吸管式,足为爬行式,有翅。
2. 内部结构观察结果(1)蝗虫:消化系统为直管式,呼吸系统为气管式,循环系统为开放式,排泄系统为马氏管,生殖系统为雌雄异体。
(2)蚂蚁:消化系统为直管式,呼吸系统为气管式,循环系统为开放式,排泄系统为马氏管,生殖系统为雌雄异体。
(3)蜜蜂:消化系统为直管式,呼吸系统为气管式,循环系统为开放式,排泄系统为马氏管,生殖系统为雌雄异体。
实验一昆虫外部形态特征
一昆虫解剖镜的构造和使用解剖镜、双目解剖镜又称体视显微镜、立体显微镜、实体显微镜等。
其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结构基本一致现以22XB—01型解剖镜为例介绍如下。
【目的】1.掌握解剖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材料】解剖镜【用具】【内容和方法】一、解剖镜的构造和功能(一)机械部分1.底座是全镜的最下面的部分。
在底座的中央有1个可活动的圆盘,即载物盘。
载物盘通常为一面为白色,一面为黑色,也有的为通明的玻璃制成。
在底座的中后部有1对压脚,用以压虫体和其它易动物体之用。
支柱是支持镜体的部件,是焦距的粗调装置,可使镜体上下移动,左右旋转。
2.调焦装置为了避免镜身向下滑动和左右偏转,在支柱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装了两个螺丝。
上方的为锁紧螺丝下方的为升降螺丝。
3.倍率盘在镜体中央,有1个两侧转动的圆盘,用以改变放大倍率之用。
双目解剖镜构造图(二)光学部分1. 物镜在镜体下,安装有大物镜(镜体内部还有变倍物镜)。
2.棱镜罩镜身上面为两个棱镜罩,内部为棱镜,使物象倒转,在目镜中可看到物体的正像。
3.目镜管和目镜在棱镜罩的上方,左右各有一个目镜管,用以承放目镜4.视觉圈一般是位于右边的目镜管上端。
视觉圈可调节目镜的上下距离,使得观察者左右两眼都可以看到清晰物体。
5.眼罩,为了防止外来光线的干扰,多在目镜上设有眼罩,便于更好地进行观察。
6.防尘罩有些型号解剖镜带有防尘罩,使用前后均放在目镜管上端。
二、解剖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1.在取用(或者放回解剖镜)时,若需要连镜箱搬动,应将镜箱锁好,以免解剖镜零件倾出而损坏。
同时镜箱的钥匙必须拔除,避免不小心将钥匙碰断在锁孔里。
2.取用解剖镜时,必须用右手握持柱,右手托住底座,小心平稳地取出或移动,严禁单手取用或移动。
3.使用前必须检查附件是否有无缺少及镜体各部有无害损坏,转动升降螺丝有无故障,若有问题立即报告,否则自己负责。
4.镜管上若有防尘罩,应取下防尘罩换上目镜,再将眼罩放在目镜的上端。
实验一二昆虫外部形态及头胸腹部特征
作业
1、绘蝗虫外部形态侧面图,示复眼、触角、 口器、胸足、翅、尾须、外生殖器等,并 分别标出头、胸、腹三段。 2、绘蝗虫头部正面图,注明沟与区的名称。
实验二 昆虫胸部及附器构造观察
目的要求: 1、了解昆虫胸部的构造特点; 2、了解昆虫胸足的基本构造及类型。 3、了解昆虫翅的基本构造和类型 材料及用具: 蝗虫、蜜蜂、角蝉、螳螂、蝼蛄、蝴蝶、天牛、 苍蝇、麻皮蝽等液浸标本和相关玻片标本及图片;。 解剖镜、解剖针、扩大镜、镊子、:是由4或6个体节愈合而成的,头壳上已 找不到分节的界限、头部着生有取食用的口器 和感觉器官—眼和触角,所以头部是取食和感 觉的中心。 胸部:由三个体节组成,分别称前胸、中胸、 和后胸。中、后胸着生前翅和后翅,各节侧腹 面着生前足、中足和后足。 腹部:由8~11节组成,分节明显,节与节之间, 以节间膜连接;用镊子轻轻拉其腹末,可以伸 缩,在腹部末端着生有附肢演化来的尾须和外 生殖器。在1-8腹节的两侧各着生有一对气门。 腹部是消化、呼吸及新陈代谢和生殖的中心。
腹部是昆虫的第三个体段,与胸部的运动机械相配合; 成虫腹部没有用于行政的附肢,与生殖有关的附肢特化成 外生殖器——雄性的抱握器和雌性的产卵器;腹部包藏主 要的内脏器官,所以腹部是昆虫活动和生殖的中心。
( 1 ) 直 翅 目 昆 虫 的 产 卵 器 ( 油 葫 芦 )
( ) 同 翅 目 昆 虫 的 产 卵 器 ( 十 七 年 蝉 )
2
昆虫腹部的构造及外生殖器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昆虫腹部的构造及变化; 2、了解昆虫腹部的附肢和外生殖器 ──产卵 器、交配器的一般构造。 二、材料及用具: 蜉蝣、蜻蜓、飞蝗、蟋蟀、螽斯、蝉、姬蜂、 雄蛾等液浸标本;粘虫幼虫及小麦叶蜂幼虫 液浸标本。解剖镜、扩大镜、镊子、蜡盘、 解剖针、大头针等。
农业昆虫学实验参考材料
农业昆⾍学实验参考材料实验⼀昆⾍外部形态观察⼀、⽬的要求了解昆⾍的外⾻骼、分节、分段情况及其各体段的基本构造和附器。
认识昆⾍外部形态的基本构造和特征及其与节肢动物门其他纲区别,为昆⾍分类奠定基础。
⼆、材料及⽤具蝗⾍、蝼蛄、蝉、⾦龟⼦、蝴蝶、蛾类、蜜蜂、蝽象、蝇类、步⾏⾍、龙虱、蜘蛛、虾、蜈蚣和马陆等的浸渍或⼲制标本及多媒体课件。
解剖镜、放⼤镜、培养⽫、镊⼦、解剖针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三、内容与⽅法步骤(⼀)昆⾍纲与其他纲区别观察观察节肢动物门蛛形纲、甲壳纲、多⾜纲的基本特征及其与昆⾍纲的区别。
(⼆)昆⾍体躯外⾻骼及分节、分段情况观察以蝗⾍为例在双筒解剖镜下观察蝗⾍的体躯分节、分段现象及各体节间的连接情况。
(三)昆⾍头部主要器官观察1.昆⾍复眼和单眼观察观察复眼和单眼的位置形态,数⽬各是多少?2.昆⾍触⾓的基本构造及类型观察⽤放⼤镜观察蜜蜂等昆⾍的柄节、梗节和鞭节的基本构造,对⽐观察其他昆⾍触⾓的构造和类型。
3.昆⾍⼝器观察(1)咀嚼式⼝器:以蝗⾍为例,⽤解剖针拨动上唇,观察其活动⽅向,⽤镊⼦将上唇取下;⽤镊⼦将上颚取下,观察上颚前端具齿的切齿和后端具粗糙⾯的磨齿;观察下颚,连接于头壳下⽅略呈三⾓形的是轴节,其下是⼤⽽呈长⽅形的茎节,茎节下是两个能活动的叶瓣,内侧的坚硬,末端具齿的称内颚叶,外侧较钝的称外颚叶,基节外缘着⽣⼀个分为五节的下颚须;去掉下颚,后⾯是⼀⽚左右可分开的下唇,两侧着⽣⼀对分为三节的下属须;取下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后,中央留下的⼀囊状物即⾆。
(2)刺吸式⼝器:以蝽象为材料,在解剖镜下⽤解剖针⼩⼼地把⼝针挑出。
紧贴在⼝针基部的⼀块三⾓形⼩⾻⽚即上唇,在头的下⽅有⼀个分四节的管状下唇,其背部有⼀条纵沟(槽),内包有四⽀针状的⼝针,在⼝针端部轻压,即可分成三条,其中两条较扁的为上颚⼝针,较圆的两条为下颚⼝针,由于钳合较紧,故不易分开,下颚⼝针的愈合管中有⾷物道和唾液道。
(3)虹吸式⼝器:观察蛾、蝶类⽰范标本。
实验一、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观察
鳃叶状:鞭节端
部数节<3-7>延 展成薄片状迭合 在一起,状如鱼 鳃。如:金龟子。
锯齿状:鞭节各亚节向 一侧突出成三角形,整 个触角形似锯条。如: 叩头虫雄虫 。
肘状:柄节特别长,梗节
短小,鞭节由若干大小相 似的亚节组成,基部柄节 与鞭节之间呈膝状或肘状 弯曲。 如:胡蜂、象甲
刚毛状: :触角
短小,基部1-2节 稍粗,鞭节纤细, 类似刚毛。如:蝉、 蜻蜓
具芒状:触角短,一般三 节,端部一节膨大,其上 有一刚毛状构造,称为触 角芒,芒上有时有许多细 毛。如:蝇类
鞭状:触角各节 大致相同并呈圆 筒状,向端部逐 渐变细,如天牛。
丝状:触角各节大小相似,鞭 节各亚节大致相同,向端部逐渐 变细。如:蝗虫、椿象等。
四、完成实验报告 1、绘白蚁、天牛、蜜蜂的触角图 2、绘蝴蝶、蝽象、步甲(或金龟子)的前翅图。 3、绘蝼蛄前足、螳螂前足、蜜蜂后足的图。 4、观察所给昆虫,指出其足、触角和翅的类型。
二昆虫头部形态特征及附器观察1头部分区和昆虫口式的观察1以蝗虫为例找出额区唇基头顶颊区和后头2观察蝗虫步甲蝉的口式3昆虫口器的观察1咀嚼式口器以蝗虫为例观察其构造及各部分功能2刺吸式口器以蝉为例观察其构造特点以及与咀嚼式口器的区别3观察蝴蝶家蝇蜜蜂的口器并指出其类型
实验一、昆虫的外部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观察并掌握昆虫纲特征。 2、通过观察了解昆虫头部分区情况。 3、通过观察了解昆虫的口式 触角 口器 口式、触角 口器的构造和类型。 口式 触角、口器 4、通过观察了解昆虫单复眼的形态及着生位置。 5、通过观察了解昆虫胸腹部 胸腹部形态特征。 胸腹部 6、通过观察掌握昆虫胸足 胸足的构造及类型。 胸足 7、通过观察掌握昆虫翅的构造及类型。 翅 二、试验材料 蝗虫、蝼蛄、金龟子、蜜蜂、龙虱、蝴蝶、螳螂、步甲、 蝽象、蜻蜓、苍蝇、蝉、天牛、大蚕蛾、家蝇、白蚁、 叩头虫、瓢虫等
初中昆虫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
2. 掌握昆虫的形态结构。
3. 学习昆虫的分类方法。
4. 培养观察、实验和记录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昆虫是节肢动物门中的一个纲,具有明显的三段式身体结构、六条腿、一对触角和一对复眼等特征。
昆虫的发育过程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称为完全变态发育。
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蚂蚁、蝴蝶、蚊子、蜻蜓等昆虫标本。
2. 实验工具:放大镜、镊子、解剖刀、解剖盘、显微镜、记录本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结构(1)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头部、胸部和腹部,记录下各部分的特征。
(2)观察昆虫的触角、复眼、口器、足等器官,记录下各器官的形态和功能。
2. 解剖昆虫(1)用解剖刀将昆虫的头部、胸部和腹部依次切开,观察昆虫的内脏器官。
(2)观察昆虫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记录下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 分类昆虫(1)根据昆虫的形态结构,将昆虫分为头足亚门、有翅亚门和无翅亚门。
(2)观察昆虫的翅、足、触角等器官,进一步将昆虫分为不同的目、科、属和种。
4. 实验记录(1)记录昆虫的名称、分类、形态结构、内脏器官等特征。
(2)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详细描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观察到的昆虫形态结构特征:头部、胸部和腹部明显,触角、复眼、口器、足等器官清晰可见;内脏器官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
(2)昆虫分类结果:根据形态结构,将昆虫分为头足亚门、有翅亚门和无翅亚门;进一步分类得到不同的目、科、属和种。
2. 实验分析(1)昆虫具有明显的三段式身体结构,这是昆虫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之一。
(2)昆虫的足和触角具有感觉、运动和取食等功能,有利于昆虫的生存和繁衍。
(3)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使其在幼虫和成虫阶段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生活方式,有利于昆虫适应不同的环境。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观察了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形态结构。
昆虫外部形态观察(全面版)资料
昆虫外部形态观察(全面版)资料实训一昆虫外部形态观察一、实训目标了解昆虫的外骨骼、体躯分段、分节情况及各体段的基本构造和附器,掌握昆虫各附器特征和类型,为昆虫分类奠定基础。
二、实训材料用具1.实训材料:蝗虫、蝶类、蛾类、蜂类、草蛉、蝽类、金龟甲类、蝇类等常见的昆虫针插标本或活体标本。
2.实训用具:体视显微镜、解剖镜、放大镜、培养皿、镊子、解剖针、台灯等。
三、实训工单实训实习前按表1和表2中内容进行预习,实训观察过程中,依据观察结果填写表中内容。
表1 蝗虫体躯基本构造观察记录表四、实训步骤与要求1.昆虫体躯基本构造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蝗虫的体躯。
观察体外包被的外骨骼、三个体段(头、胸、腹)的划分及胸部和腹部的分节情况;触角、复眼、单眼、口器、足、翅以及气门、尾须、雌雄外生殖器的着生位置、形态和数目。
2.昆虫口器、触角、翅、足的基本构造观察:观察供试标本的口器、触角、翅、足的基本构造,识别口器、触角、翅、足的类型。
五、实训考核标准六、实训通过标准1.不及格:60分以下;2.合格:60~79分;3.良好:80~89分;4.优秀:90~100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UDC622.33:煤中各种形态硫的测定方法GB215—82代替GB215—63 Determination of forms of sulphur in coal标准总局1982-05-10发布1982-12-01实施本标准适用于褐煤、烟煤和无烟煤中硫酸盐硫、硫化铁硫和有机硫含量的测定。
硫酸盐硫和硫化铁硫通过实验直接测定,有机硫通过差减法由全硫(按GB 214—77《煤中全硫的测定方法》测定)、硫酸盐硫和硫化铁硫计算。
1 硫酸盐硫的测定1.1 方法原理用稀盐酸煮沸煤样,浸出煤中所含硫酸盐,使成硫酸钡沉淀,根据硫酸钡的重量,计算煤中硫酸盐硫含量。
1.2 仪器分析天平:准确到0.0002g。
箱形电炉:带有热电偶高温计(1200℃),能升温到900℃,并可调节温度,通风良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刺吸式口器:用镊子取下斑衣蜡蝉的头部置于载玻片上,先观察针 状的口器、再用拔针或昆虫针压、拔,分离口器,观察认识喙管、 上唇、下唇及埋藏在管内的两对口针、上颚针、下颚针。 • 上唇:多退化成小型片状物。 • 上、下颚:形成两对细长的口针,
包于喙管内。
• 下唇:延长成1条喙管,里面包藏 2对口针。 • 下颚须:下唇须多退化或消失。
4.翅的观察: 取蝶或蛾的前翅,观察翅的基本构造及分区,找出翅的前缘、 外缘、后缘、基角(肩角)、顶角、臀角、臀前区(翅主区)、臀 区、轭区等。对比其它昆虫翅的变异类型,如蝗虫前翅、后翅,蝽 蟓的前翅,蝇的后翅等。
5.昆虫口器的观察:
咀嚼式口器:用镊子取下蝗虫头部,再将口器的各个部分分别 取下置于载玻片上,结合教材中咀嚼式口器构造,认识上唇、上颚、
实验一 昆虫的外部形态及构造
一、目的要求:
1. 认识和掌握昆虫体躯的基本构造和特征。 2.了解昆虫各体段附肢的基本构造、着生位置、变化类型及其能。
二、材料和用具:
浸渍标本:蝗虫或蟋蟀(雌、雄)、斑衣蜡蝉。 针插标本:菜粉蝶、粘虫、象甲、蝽蟓、蜜蜂、蝉、蝇。
盒装标本:触角类型、翅的类型、足的类型。
挂 用 图:蝗虫、口器、翅、触角、足的类型。 具:实体显微镜、拔针、昆虫针、载玻片、镜头纸、 镊子。
特征与害虫防治方法上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业:
1. 绘制蝗虫外部形态图、表示昆虫外部形态基本构造。
2. 昆虫的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的构造是什么?有何主要区别?
2.触角观察: 取象甲或蜜蜂观察并区别触角的柄节、梗节、鞭节的构造,数
一下节数。对比蝗虫、蝉等其它针插标本和盒装标本认识触角的类
型及其变化。
3.足的观察: 观察蝗虫足的基节、转节、腿节、胫节、爪及爪垫的构造;观察各 种昆虫足的变异类型,如蝗虫的前足(步行足)、蝗虫的后足(跳跃 足)、蜜蜂的后足(携粉足)等的特征。
虹吸式口器:取菜粉蝶或粘虫成虫针插标本,从头部的侧片观 察由下颚变成的螺旋状卷曲的喙管,内部形成一个细长的食物 管道、靠虹吸作用吸食液体食料,上颚退化,有下唇须。
只有下颚的外颚叶极度延长形成1条
中空的管子,平时卷曲在头的下方,
取食时伸到花心吸取花蜜。 其余如上唇、下唇、上颚等部位退
化或消失。
另外还可观察蜂类的咀吸式、蝇类的舐吸式、蓟马的锉吸式、蝇 类幼虫的口钩等多种口器类型。了解昆虫口器类型构造,在识别害状
三、内容及方法步聚:
1.昆虫体躯的划分:
2.触角观察:
3.足的观察: 4.翅的观察: 5.昆虫口器的观察:
•咀嚼式口器:
•刺吸式口器:
•虹吸式口器: •其它类型的口器:
四、作业:
三、内容及方法步聚:
1.昆虫体躯的划分: 取蝗虫或蟋蟀浸渍标本,观察其体躯,注意体外包被的外骨骼, 体躯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每体段分节的情况。观察头部触角、 复眼、单眼、口器、头部分区;观察胸部足、翅;观察腹部听器、尾 须、雌雄生殖器、气门等形态及其着生位置。对比其它针插标本各体 段附肢的特征。
下颚、下唇和舌的基本构造及取食功用。
上唇:盖在口器上方的1个薄片,能辨别 食物的味道。 上颚:1对坚硬带齿的块状物,具切区和 磨区,能切断磨碎食物。 下颚:分轴节、茎节、内颚叶及下颚须五 个部分,具有嗅觉和味觉作用,下 颚能帮助上颚取食。 下唇:由后唇,侧唇叶,中唇叶和下唇须 组成,下唇须和下颚须相似(功 用)。 舌: 在口器中央,1个囊状突出物,能帮 助吞咽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