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取实验

合集下载

化学实验报告_萃取

化学实验报告_萃取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萃取原理及其在化学分离中的应用;2. 掌握萃取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3. 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萃取是一种利用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将混合物中的某一组分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的方法。

萃取实验的原理是:在一定条件下,混合物中的组分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具有不同的溶解度,使得某一组分可以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从而实现分离。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分液漏斗、烧杯、玻璃棒、滴定管、移液管、滤纸、铁架台等;2. 试剂:氯仿、苯、四氯化碳、乙醇、乙酸乙酯、正己烷、碘、溴、溴化铁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试剂和仪器,确保实验环境的清洁和安全;2. 将氯仿、苯、四氯化碳、乙醇、乙酸乙酯、正己烷等试剂分别加入分液漏斗中,每个分液漏斗中加入5mL;3. 将碘和溴化铁溶液分别加入两个烧杯中,待溶液混合均匀;4. 将碘和溴化铁溶液分别加入两个分液漏斗中,每个分液漏斗中加入10mL;5. 将分液漏斗充分振荡,使两种溶剂充分混合;6. 静置分层,待两种溶剂分离;7. 将下层有机溶剂取出,放入烧杯中;8. 将烧杯中的有机溶剂加入滴定管中,用移液管取出一定量的有机溶剂,放入另一个烧杯中;9. 在另一个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充分振荡,使有机溶剂中的碘和溴化铁充分溶解;10. 将溶液过滤,得到纯净的碘和溴化铁溶液;11. 对比实验前后碘和溴化铁溶液的颜色变化,分析萃取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碘和溴化铁溶液在氯仿、苯、四氯化碳、乙醇、乙酸乙酯、正己烷等溶剂中均发生了萃取现象,说明萃取实验成功;2. 通过对比实验前后碘和溴化铁溶液的颜色变化,发现氯仿、苯、四氯化碳等溶剂对碘和溴化铁的萃取效果较好;3. 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乙醇和乙酸乙酯对碘和溴化铁的萃取效果较差,可能是由于这两种溶剂与水互溶,导致萃取效果不佳。

六、实验结论1. 萃取实验成功,证明了萃取原理在化学分离中的应用;2. 氯仿、苯、四氯化碳等溶剂对碘和溴化铁的萃取效果较好,乙醇和乙酸乙酯的萃取效果较差;3.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需要分离的组分选择合适的萃取剂和溶剂。

萃取的测定实验报告

萃取的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萃取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使用分液漏斗进行液液萃取的技能。

3. 通过实验验证萃取效果,并分析萃取效率的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萃取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将所需组分从原溶剂中分离出来的过程。

本实验采用液液萃取法,即利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如水和有机溶剂)进行萃取。

通过加入萃取剂,目标物质从原溶剂转移到萃取剂中,从而实现分离。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分液漏斗、烧杯、铁架台、量筒、滴定管、锥形瓶等。

2. 试剂:碘水、四氯化碳(CCl4)、无水乙醇、NaOH标准溶液、酚酞指示剂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将碘水溶液倒入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四氯化碳(CCl4)作为萃取剂。

2. 振荡:关闭分液漏斗活塞,振荡混合,使碘从水相转移到四氯化碳相中。

3. 静置:打开活塞,使气体逸出,然后静置分层,四氯化碳相(下层)和碘水相(上层)分层。

4. 分液:打开分液漏斗下端活塞,慢慢放出下层四氯化碳相,收集于烧杯中。

5. 测定:用滴定法测定四氯化碳相中碘的浓度,计算萃取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 组别 | 碘水体积 (mL) | 四氯化碳体积 (mL) | 四氯化碳相中碘浓度(mg/mL) | 萃取率 (%) || ---- | -------------- | ------------------ | -------------------------- | ---------- || 1 | 10 | 5 | 1.2 | 90 || 2 | 10 | 5 | 1.5 | 95 || 3 | 10 | 5 | 1.8 | 98 |2. 分析:(1)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四氯化碳体积的增加,萃取率逐渐提高。

这是由于四氯化碳与水不互溶,且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因此增加四氯化碳体积有利于提高萃取率。

(2)实验结果还表明,萃取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萃取剂的选择、萃取剂的用量、振荡时间、静置时间等。

实验报告萃取

实验报告萃取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萃取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2. 掌握萃取在不同体系中的应用;3. 熟悉萃取实验的操作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萃取是一种利用两种不相溶的液体(通常是水和有机溶剂)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将混合物中的某一组分从一种液体转移到另一种液体的过程。

萃取剂的选择、萃取剂与混合物的接触时间、萃取温度等因素都会影响萃取效率。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分液漏斗、烧杯、锥形瓶、量筒、滴定管、酒精灯、磁力搅拌器、电子天平;2. 试剂:氯仿、苯、乙醇、正己烷、碘化钾溶液、硫酸溶液、盐酸溶液、硫酸铜溶液、无水硫酸钠。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试剂:取一定量的碘化钾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均匀;2. 加入萃取剂:向混合溶液中加入氯仿,充分振荡,静置;3. 分液:将混合溶液倒入分液漏斗中,静置分层;4. 收集有机层:打开分液漏斗下端的活塞,将有机层收集于烧杯中;5. 脱水:向有机层中加入无水硫酸钠,充分振荡,静置;6. 收集有机层:将脱水后的有机层收集于锥形瓶中;7. 测定有机层中碘化钾的质量:用滴定管滴加硫酸溶液,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滴定至蓝色消失,记录消耗的硫酸溶液体积;8. 计算萃取效率:根据消耗的硫酸溶液体积,计算有机层中碘化钾的质量,并与原始溶液中的碘化钾质量比较,计算萃取效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根据滴定结果,有机层中碘化钾的质量为1.5g,原始溶液中碘化钾的质量为2.0g;2. 萃取效率:萃取效率为75%。

六、实验讨论1. 萃取剂的选择:在本实验中,氯仿作为萃取剂,具有良好的萃取性能。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被萃取物质的性质和溶剂的极性选择合适的萃取剂;2. 萃取时间的控制:萃取时间的长短会影响萃取效率。

在本实验中,经过一定时间的振荡和静置,即可达到较好的萃取效果;3. 萃取温度的影响:温度对萃取效率有一定影响。

在本实验中,室温条件下即可达到较好的萃取效果,无需加热。

七、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实现了碘化钾在氯仿中的萃取;2. 通过调整萃取剂、萃取时间和温度等条件,可以优化萃取效果;3. 萃取实验在化学、化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萃取的实验报告数据

萃取的实验报告数据

1. 了解萃取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萃取实验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技巧;3. 通过实验验证萃取实验的可行性。

二、实验原理萃取是一种利用不同物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通过液-液接触,使其中一种物质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的方法。

本实验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水溶液中的有机物。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分液漏斗、烧杯、移液管、锥形瓶、电子天平、恒温水浴锅等。

2. 试剂:有机溶剂(如乙酸乙酯)、水溶液(如含有机物的水溶液)、硝酸、盐酸、氢氧化钠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确保实验环境安全。

2. 称取一定量的有机溶剂和含有机物的水溶液,分别置于锥形瓶中。

3. 将锥形瓶放入恒温水浴锅中,加热至一定温度(如60℃)。

4. 打开分液漏斗,将有机溶剂缓慢加入锥形瓶中,同时不断摇动锥形瓶,使有机溶剂与水溶液充分混合。

5. 混合一段时间后,静置锥形瓶,待有机溶剂和水溶液分层。

6. 打开分液漏斗下端阀门,将下层水溶液放出,收集上层有机溶剂。

7. 将收集到的有机溶剂转移至另一锥形瓶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使有机溶剂中的有机物转化为硝酸盐。

8. 将锥形瓶放入恒温水浴锅中,加热至一定温度(如60℃)。

9. 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使硝酸盐转化为相应的有机物。

10. 观察有机物是否从有机溶剂中析出,如析出,则萃取实验成功。

1. 有机溶剂:乙酸乙酯,25.0mL;2. 含有机物的水溶液:50.0mL;3. 加热温度:60℃;4. 混合时间:30min;5. 分层时间:15min;6. 水溶液放出量:25.0mL;7. 有机溶剂放出量:25.0mL;8. 硝酸加入量:5.0mL;9. 氢氧化钠加入量:5.0mL;10. 有机物析出量:0.5g。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萃取实验成功地将有机物从水溶液中分离出来。

2. 通过加热、摇动、静置等操作,使有机溶剂与水溶液充分混合,有利于有机物的萃取。

3. 实验过程中,有机溶剂和水溶液分层明显,有利于有机物的分离。

萃取的的实验报告

萃取的的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萃取实验实验目的:1. 学习萃取原理和方法。

2. 掌握萃取实验的基本操作。

3. 了解萃取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实验原理:萃取是一种利用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将混合物中的某一组分分离出来的方法。

萃取剂的选择应符合以下条件:1. 萃取剂与原溶剂不互溶。

2. 被萃取物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

3. 萃取剂与被萃取物质不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分液漏斗、烧杯、玻璃棒、锥形瓶、铁架台、滴定管等。

2. 试剂:氯仿、苯、碘、硫酸、盐酸、氢氧化钠等。

实验步骤:1. 准备氯仿和苯作为萃取剂,分别置于分液漏斗中。

2. 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碘溶液,并加入少量硫酸,充分振荡使碘溶解。

3. 将碘溶液倒入分液漏斗中,加入氯仿和苯,充分振荡,使碘在氯仿和苯中萃取。

4. 静置分层,观察有机层和水层的颜色变化。

5. 将有机层通过滴定管转移到锥形瓶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振荡,使碘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碘化钠。

6. 将反应后的溶液再次静置分层,观察有机层和水层的颜色变化。

7. 将有机层通过滴定管转移到另一个锥形瓶中,加入少量盐酸,充分振荡,使碘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碘。

8. 将反应后的溶液再次静置分层,观察有机层和水层的颜色变化。

9. 记录实验数据,计算萃取率。

实验结果:1. 在氯仿和苯中,碘的萃取率为85%。

2. 在氢氧化钠和盐酸中,碘的萃取率为95%。

实验分析:1. 通过实验可知,萃取是一种有效的分离方法,可以将混合物中的某一组分分离出来。

2. 萃取剂的选择对萃取效果有重要影响,应选择合适的萃取剂。

3.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实验条件,如振荡时间、静置时间等,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结论:1. 萃取是一种有效的分离方法,可用于化学分析中。

2. 在萃取实验中,选择合适的萃取剂和实验条件对萃取效果有重要影响。

3.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萃取实验的基本操作,了解了萃取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液_液萃取实验报告(3篇)

液_液萃取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液液萃取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分液漏斗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

3. 通过实验验证萃取分离的效率。

4. 学习如何通过萃取分离混合物中的特定成分。

二、实验原理液液萃取是利用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通过混合、振荡、静置分层和分液等步骤,将混合物中的某一组分从另一组分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具有不同的溶解度,溶质会从溶解度小的溶剂转移到溶解度大的溶剂中,从而实现分离。

三、实验仪器和药品仪器:- 分液漏斗(梨形)- 铁架台(带铁圈)- 烧杯- 振荡器- 秒表药品:- 混合溶液(含有待萃取的溶质)- 萃取剂(与混合溶液不互溶的溶剂)- 水或无水乙醇(用于洗涤)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 检查分液漏斗是否漏水,确保密封性良好。

- 准备好混合溶液和萃取剂。

2. 加入溶液:- 将混合溶液倒入分液漏斗中,注意不要超过漏斗容积的2/3。

- 向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的萃取剂。

3. 振荡混合:- 盖好分液漏斗的玻璃塞,轻轻振荡,使混合溶液和萃取剂充分混合。

- 振荡过程中,注意观察两相液体的混合情况,确保充分接触。

4. 静置分层:- 将分液漏斗放置在铁架台上,静置一段时间,等待两相液体分层。

- 观察分层情况,确认两相液体已完全分层。

5. 分液:- 打开分液漏斗下端的活塞,使下层液体(通常为萃取剂层)缓慢流出至烧杯中。

- 待下层液体流尽后,关闭活塞,打开上端玻璃塞,将上层液体(通常为混合溶液层)倒入另一个烧杯中。

6. 洗涤:- 向分液漏斗中加入少量水或无水乙醇,重复振荡、静置分层和分液的步骤,以去除萃取剂层中的残留溶质。

7. 回收萃取剂:- 将萃取剂层倒入烧杯中,加热蒸发,回收萃取剂。

五、实验现象1. 振荡混合过程中,混合溶液和萃取剂充分接触,形成乳白色混合物。

2. 静置分层后,上层液体(混合溶液层)通常颜色较浅,下层液体(萃取剂层)通常颜色较深。

3. 分液过程中,下层液体(萃取剂层)和上层液体(混合溶液层)分离清晰。

萃取实验报告总结

萃取实验报告总结

引言:萃取实验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一种分离技术,通过溶剂的选择性溶解性来分离和纯化混合物中的化合物。

本文旨在总结萃取实验的相关内容及实验数据,以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概述:萃取实验是通过溶剂的选择性溶解性来分离和纯化混合物中的化合物。

其原理是利用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将目标化合物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正文内容:一、实验目的1.确定目标化合物的溶解度2.优化萃取条件,提高目标化合物的纯度和回收率3.探究其他因素对萃取效果的影响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实验材料:目标化合物、溶剂、分离漏斗、滴定管等。

2.实验方法:萃取的一般步骤包括溶解混合物、加入溶剂、摇匀混合、分离并收集两相液。

三、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1.实验结果:记录萃取实验中目标化合物的纯度和回收率。

2.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目标化合物的回收率和纯度,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评价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四、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1.溶剂选择:根据化合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萃取溶剂,确保目标化合物能够高效地被提取。

2.操作技巧:注意操作过程中的细节,如摇动力度、分离漏斗使用方法等,以避免实验结果的误差。

五、实验的改进和展望1.改进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溶剂和不同条件下的萃取效果,优化实验方案,提高目标化合物的回收率和纯度。

2.展望:进一步探索萃取实验在不同化合物分离中的应用,追求更高效、更环保的分离技术。

文末总结:通过萃取实验我们可以有效地分离混合物中的目标化合物,提高其纯度和回收率。

在实验中,合理选择溶剂、掌握好操作技巧是保证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不断优化实验方案和探索新的分离技术来提高实验效果。

希望通过本文的总结,能够对萃取实验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

引言概述:萃取实验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分离纯化技术,通过溶剂的选用和适当的操作条件,将化合物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本文将对萃取实验进行总结和分析。

我们将介绍萃取实验的原理和目的,然后详细描述实验过程,包括实验条件的选择、溶剂体系的构建、操作步骤等。

萃取实验_精品文档

萃取实验_精品文档

萃取实验一、实验目的研究萃取方法在化学分离中的应用,并学习掌握萃取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

二、实验原理在化学分离中,萃取是一种常用的分离技术。

它利用两种或多种不同溶剂之间的互溶性差异,将目标物质从混合物或溶液中分离出来。

萃取涉及物质在两个不同相(通常是水相和有机相)之间的分配,通过调整pH值、温度和溶剂的选择,可以实现对目标物质的选择性提取。

萃取的过程包括萃取、分配和从相中分离目标物质等步骤。

三、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

2.安全注意事项:戴上实验手套和护目镜,实验操作需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

3.准备混合物或待萃取的溶液。

4.准备两种不同相的溶剂,并确保它们与待萃取物质有良好的互溶性。

5.将待萃取溶液与溶剂混合,充分摇匀。

6.静置待溶液分层,使两相分层分明。

7.将下层(有机相)或上层(水相)分取出来。

8.重复萃取步骤,直到需萃取物质被充分提取。

9.将萃取物质的有机相转移至干燥皿中,用旋转蒸发仪去除有机溶剂。

10.得到纯净的目标物质。

四、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个人安全,佩戴实验手套和护目镜。

2.实验操作需遵守实验室规定和操作规程。

3.选择合适的溶剂,确保其与待萃取物质有互溶性。

4.注意摇匀待萃取溶液,确保充分的混合。

5.静置待萃取物质使其分层方便分离。

6.重复萃取步骤可以提高目标物质的提取率。

7.注意旋转蒸发仪的使用,确保有机溶剂的安全去除。

8.实验完成后,及时清理实验台和设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实验结果会有所不同。

萃取实验可以成功地将待萃取的溶液中的目标物质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通过分析纯净的目标物质,可以得到定量或定性的实验结果。

对于定量实验,可以通过比色法、滴定法等对目标物质进行定量分析。

对于定性实验,则可以通过比较目标物质的性质与参考物质的性质进行鉴定。

六、实验总结萃取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分离技术,在化学分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本实验的操作,我学习到了萃取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

萃取实验感悟心得体会(3篇)

萃取实验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引言萃取实验是化学实验中的一种基本操作,它通过选择合适的萃取剂,将混合物中的目标物质从一种相转移到另一种相中,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在大学化学实验课程中,萃取实验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操作,通过这一实验,我对化学实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对萃取实验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体会。

二、实验目的与原理1. 实验目的通过萃取实验,学习并掌握萃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对物质分离纯化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2. 实验原理萃取是一种利用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差异,将混合物中的目标物质从一种相转移到另一种相中的方法。

通常,萃取剂的选择要满足以下条件:萃取剂与原溶剂不互溶,萃取剂与目标物质有较大的溶解度差异,萃取剂与原溶剂及目标物质不发生化学反应。

三、实验过程与操作1. 实验步骤(1)准备萃取剂: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萃取剂。

(2)混合溶液:将待分离的混合物与萃取剂按一定比例混合。

(3)震荡:将混合溶液放入分液漏斗中,震荡使其充分接触,直至两相分层。

(4)分液: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让下层溶液流出,收集上层溶液。

(5)重复萃取:将收集到的上层溶液再次与萃取剂混合,重复上述操作,提高目标物质的提取率。

2. 操作要点(1)分液漏斗的使用:在使用分液漏斗时,注意调节活塞,确保液体顺利流出。

(2)震荡:震荡时,应确保混合溶液充分接触,但避免震荡过度,造成乳化现象。

(3)分液:分液时,应先让下层溶液流出,再收集上层溶液,以避免两相混合。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萃取实验,成功分离出目标物质,提高了目标物质的纯度。

2. 结果分析(1)萃取剂的选择:选择合适的萃取剂是萃取实验成功的关键。

本实验中,根据目标物质的性质,选择了一种溶解度差异较大的萃取剂,从而提高了目标物质的提取率。

(2)操作技巧: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注意细节,如分液漏斗的使用、震荡等,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五、感悟与心得体会1. 实验技能的提升通过萃取实验,我对萃取原理和操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技能。

萃取实验原理和步骤

萃取实验原理和步骤

萃取实验原理和步骤1. 引言萃取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纯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化学、制药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萃取实验的原理和步骤,以帮助读者了解并掌握这一实验技术。

2. 萃取原理萃取是利用两种或多种不相溶的溶液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将所需物质从一个溶液中转移到另一个溶液中的过程。

在萃取中,通常使用有机溶剂作为提取剂,因为有机溶剂在水中不溶,可以形成两相体系。

3. 萃取实验步骤萃取实验通常包括以下步骤:3.1 样品制备首先需要准备待提取物质的样品。

样品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对于固体样品,通常需要将其粉碎或研磨成细粉末,以增加与提取剂的接触面积。

3.2 选择提取剂根据待提取物质的性质和溶解度规律,选择合适的提取剂。

提取剂应具有与待提取物质相溶的性质,并且在水中不溶。

常用的有机溶剂包括乙醚、丙酮、二甲基苯等。

3.3 萃取操作将待提取物质与提取剂混合,并进行充分搅拌。

搅拌的目的是增加两相界面的接触面积,促进待提取物质的转移。

搅拌时间和速度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4 相分离待提取物质在两相体系中的分配系数决定了其在两相中的分布情况。

经过搅拌后,待提取物质将分布在两相中的某一相中。

通过静置或离心等方法,使两相分离。

3.5 萃取重复如果待提取物质没有完全转移,可以进行多次萃取操作,以提高提取效率。

每次萃取操作后,需要将两相分离,并收集含有待提取物质的相。

3.6 溶剂回收在萃取过程中,有机溶剂通常会被带入水相中。

为了回收有机溶剂,可以使用蒸馏等方法将其从水相中分离出来。

回收的有机溶剂可以继续使用。

3.7 浓缩和纯化通过蒸发溶剂或其他方法,将提取得到的溶液浓缩。

如果需要进一步纯化,可以使用结晶、色谱等技术进行。

4. 萃取实验注意事项在进行萃取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4.1 安全操作有机溶剂具有易燃、有毒等性质,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操作。

避免接触皮肤、吸入有机溶剂蒸汽,并确保实验室通风良好。

4.2 选择合适的pH待提取物质的溶解度通常与溶液的pH有关。

分液萃取实验报告(3篇)

分液萃取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分液萃取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掌握分液漏斗的使用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 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溶剂对同一溶质的萃取效果。

二、实验原理分液萃取是一种利用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将溶质从混合物中提取出来的方法。

实验中,选取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将待萃取的混合物加入其中,通过振荡、静置分层等步骤,使溶质在两溶剂中分配,然后分离出含有溶质的有机相。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 仪器:分液漏斗、烧杯、铁架台、振荡器、量筒、滴定管、滴定瓶、锥形瓶、移液管等。

2. 药品:碘水、苯、四氯化碳、乙醇、无水乙醇、氢氧化钠、盐酸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分液漏斗:将分液漏斗洗净、干燥,检查是否漏水。

2. 配制混合溶液:将一定量的碘水加入烧杯中,用移液管量取一定量的苯,加入烧杯中,充分振荡混合。

3. 装液:将混合溶液倒入分液漏斗中,确保溶液不超过漏斗容积的2/3。

4. 振荡:用右手握住分液漏斗,左手握住活塞部分,将漏斗倒转,使溶液充分振荡混合,重复此步骤3-5次。

5. 静置分层:将分液漏斗放置于铁架台上,静置,待溶液分层。

6. 分液:打开分液漏斗下端活塞,缓慢放出下层苯溶液至锥形瓶中,关闭活塞。

7. 再次振荡:将分液漏斗中的上层水相倒入烧杯中,用移液管量取一定量的四氯化碳,加入烧杯中,充分振荡混合。

8. 再次分液:重复步骤6,将下层四氯化碳溶液收集于锥形瓶中。

9. 洗涤:将分液漏斗中的上层水相倒入烧杯中,用移液管量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烧杯中,充分振荡混合。

10. 再次分液:重复步骤6,将下层氢氧化钠溶液收集于锥形瓶中。

11. 中和:将锥形瓶中的四氯化碳溶液加入一定量的盐酸,充分振荡混合,静置分层。

12. 再次分液:重复步骤6,将下层四氯化碳溶液收集于锥形瓶中。

13. 测定:将锥形瓶中的四氯化碳溶液加入一定量的无水乙醇,充分振荡混合,静置分层。

14. 再次分液:重复步骤6,将下层无水乙醇溶液收集于锥形瓶中。

萃取的实验报告实验结论

萃取的实验报告实验结论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萃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萃取实验的操作步骤;3. 通过实验,验证萃取法的有效性。

二、实验原理萃取是一种基于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差异而分离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理方法。

在萃取过程中,待分离的混合物中的某一组分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不同,通过溶剂的接触,使得该组分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从而实现分离。

三、实验材料1. 待分离的混合物:A、B两种有机物;2. 溶剂:有机溶剂A、无机溶剂B;3. 实验器具:分液漏斗、烧杯、滴管、试管等。

四、实验步骤1. 将待分离的混合物A、B分别置于两个烧杯中;2. 向分液漏斗中加入有机溶剂A,然后加入无机溶剂B;3. 将分液漏斗充分振荡,使混合物A、B充分接触;4. 静置一段时间,待混合物分层;5. 打开分液漏斗下端的旋塞,将下层液体(含有机物A)收集于试管中;6. 将上层液体(含无机物B)倒出;7. 对收集到的有机物A进行进一步处理,如蒸发、结晶等,得到纯净的有机物A。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混合物A、B在有机溶剂A、无机溶剂B中分层明显,说明萃取法对这两种物质具有良好的分离效果;2. 有机物A在有机溶剂A中的溶解度大于无机溶剂B,因此有机物A主要存在于有机溶剂A层;3. 无机物B在无机溶剂B中的溶解度大于有机溶剂A,因此无机物B主要存在于无机溶剂B层;4. 通过实验验证了萃取法的有效性,实现了混合物A、B的分离。

六、实验结论1. 萃取法是一种有效的物质分离方法,适用于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分离;2. 萃取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3. 在实验过程中,应根据待分离物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溶剂,以提高萃取效果;4. 本实验验证了萃取法在混合物A、B分离中的应用,为实际生产中的物质分离提供了参考。

七、实验改进建议1. 在实验过程中,可适当增加混合物A、B的量,以观察萃取效果;2. 尝试使用其他溶剂,比较萃取效果,为选择合适的溶剂提供依据;3. 对实验结果进行定量分析,以更直观地展示萃取效果;4. 探讨萃取法在复杂混合物分离中的应用,提高实验的实用价值。

关于萃取的实验报告7篇

关于萃取的实验报告7篇

关于萃取的实验报告7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关于萃取的实验报告的资料7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一篇Ce4+的萃取实验一、实验目的以磷酸三丁酯(TBP)-煤油为萃取剂进行铀钚萃取分离是乏燃料湿法后处理最重要的核素分离方法。

本实验以非放射性铈元素模拟铀钚元素进行磷酸三丁酯(TBP)-煤油萃取剂萃取铈离子的萃取率及铈离子在实验设计的萃取体系下的分配系数的测量。

通过本实验了解多级萃取与单级萃取对萃取率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Mn+ + 2TBP = M(TBP)2n+2Ce4+ + H2C2O4 = 2Ce3+ + 2CO2↑ + 2H+2Ce3+ + 3C2O42- + 9H2O = Ce2(C2O4)39H2O↓三、实验步骤A 一级萃取实验1.用电子天平称取2.74g硝酸铈铵,将其完全溶解于25ml 水中,配置0.2mol/l硝酸铈铵溶液。

2.分别用移液管量取2.7ml磷酸三丁酯以及6.3ml煤油,配制30%TBP萃取剂。

3.将配制好的硝酸铈铵溶液以及萃取剂倒入分液漏斗中,采用自动混合仪器使其完全混合,混合1分钟后开盖放气,再混合4分钟。

4.混合后,将分液漏斗静置,可观察到液体分为二层,上面一层为TBP-煤油萃取相,下面一层为硝酸铈铵水溶液萃余相。

5.收集萃余相硝酸铈铵水溶液,待分析萃余相中铈离子的含量。

6.用电子天平称取1.89g草酸,将其完全溶解于30ml水中,配制0.7mol/l草酸溶液。

7.将配制好的草酸溶液在磁力搅拌下缓慢加入第5步骤所收集的萃余相溶液中,此时出现草酸铈沉淀,搅拌5分钟后静置,待下一步分离沉淀物。

8.用电子天平称取经烘箱烘干后的双层滤纸质量。

9.将步骤7的沉淀物混合溶液用锥形漏斗以及双层滤纸过滤混合液,沉淀物残留在滤纸上。

10.将滤纸摊开置于表面皿上放入烘箱中在80度下烘干沉淀,约4小时。

11.取出滤纸,用电子天平称量沉淀质量。

12.计算Ce4+的萃取率及分配系数。

实验室萃取实验报告总结(3篇)

实验室萃取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萃取实验,掌握萃取原理和方法,学习如何利用萃取法分离混合物中的组分,并了解萃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萃取法是一种利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之间的溶解度差异,将混合物中的某一组分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的分离方法。

在萃取过程中,被萃取的物质在两种溶剂中的分配系数决定了其在两种溶剂中的浓度比例。

当达到平衡时,根据分配系数的不同,被萃取物质可以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分液漏斗、烧杯、锥形瓶、移液管、滤纸、铁架台、玻璃棒等。

2. 试剂:氯仿、苯、水、碘化钾溶液、硫酸铜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氯仿、苯、碘化钾溶液、硫酸铜溶液分别倒入锥形瓶中,分别标记。

2. 萃取:将锥形瓶中的碘化钾溶液加入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的氯仿,振荡混合,静置分层。

3. 分离:待分层后,将下层的氯仿溶液从分液漏斗中放出,加入适量的苯,再次振荡混合,静置分层。

4. 检验:将上层的苯溶液加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颜色变化。

5. 结果记录:记录氯仿、苯溶液的颜色变化,计算分配系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在氯仿溶液中加入碘化钾溶液后,溶液呈紫色;在苯溶液中加入碘化钾溶液后,溶液呈蓝色。

根据实验结果,氯仿溶液中的碘化钾浓度高于苯溶液中的碘化钾浓度。

2. 分析:根据分配系数的定义,氯仿溶液中的碘化钾浓度与苯溶液中的碘化钾浓度的比值即为分配系数。

本实验中,氯仿溶液的分配系数大于苯溶液的分配系数,说明碘化钾在氯仿中的溶解度大于在苯中的溶解度。

六、实验讨论1. 影响萃取效果的因素:萃取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萃取剂的选择、温度、pH值等。

本实验中,选择氯仿作为萃取剂,因为氯仿与水互不相溶,且碘化钾在氯仿中的溶解度大于在苯中的溶解度。

2. 实验误差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误差:①分液漏斗中氯仿和苯的加入量不准确;②振荡混合不充分,导致分层不彻底;③分离过程中,上下层溶液混合,导致实验结果偏差。

萃取的实验原理

萃取的实验原理

萃取的实验原理萃取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分离技术,它利用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差异,通过分配系数的差异实现物质的分离。

在化学实验中,萃取常常被用来分离混合物中的有机物或无机物,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分离方法。

本文将介绍萃取的实验原理,包括基本原理、实验步骤和影响因素等内容。

1. 基本原理。

萃取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两种不相溶的溶剂,将待分离物质从一个溶剂中迁移到另一个溶剂中。

通常情况下,有机物更容易溶解在有机溶剂中,而无机物更容易溶解在水溶液中。

通过多次萃取,可以将目标物质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这一过程是根据分配系数的原理进行的,分配系数是指物质在两种不同相的溶剂中的溶解度比值。

2. 实验步骤。

进行萃取实验时,首先需要准备两种不相溶的溶剂,通常是有机溶剂和水。

然后将混合物与其中一种溶剂接触,使得目标物质在两种溶剂中分配。

接下来,分离两种溶剂并收集目标物质所在的溶剂。

重复这一过程,直到目标物质得到充分分离。

3. 影响因素。

在萃取实验中,有几个因素会影响分离效果。

首先是溶剂的选择,不同的溶剂对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溶解度,因此选择合适的溶剂对于萃取的效果至关重要。

其次是萃取次数,多次萃取可以提高分离效果,但也会增加实验的耗时和成本。

最后是搅拌的速度和时间,适当的搅拌可以促进目标物质在两种溶剂中的分配,从而提高分离效率。

总结。

萃取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分离技术,它利用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差异,通过分配系数的差异实现物质的分离。

在实验中,选择合适的溶剂、控制萃取次数和搅拌条件等因素,可以提高萃取的效果。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读者对萃取的实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萃取实验报告现象

萃取实验报告现象
5. 观察分液漏斗中液体的颜色变化,记录上层和下层液体的颜色;
6. 打开分液漏斗的玻璃塞,将下层液体倒入烧杯中,观察上层液体的颜色;
7. 重复步骤5和6,记录每次实验结果。
六、实验现象
1. 在振荡过程中,分液漏斗中液体的颜色由棕黄色变为紫红色,表明碘已经从水相转移到有机相中;
2. 静置分层后,分液漏斗中液体分为两层,上层为水相,颜色较浅,下层为有机相,颜色较深;
4. 实验结束后,应将分液漏斗清洗干净,以备下次实验使用。
九、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萃取实验,我们了解了萃取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观察到了液体分层、颜色变化等现象,掌握了分液漏斗的使用技巧。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实验操作规范,提高实验技能,为今后的化学实验打下坚实基础。
2. 观察萃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分析萃取效果;
3. 掌握分液漏斗的使用技巧,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三实验原理
萃取实验的原理是利用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通过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将混合物中的某一组分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在本实验中,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因此,通过加入四氯化碳,可以将碘从碘水中萃取出来。
四、实验器材和药品
1. 实验器材:量筒、烧杯、分液漏斗、铁架台(带铁圈)、滴管、滤纸;
2. 药品:碘的饱和溶液、四氯化碳。
五、实验步骤
1. 将5 mL碘的饱和水溶液倒入分液漏斗中;
2. 向分液漏斗中加入2 mL四氯化碳;
3. 盖紧分液漏斗的玻璃塞,轻轻振荡,使两种溶剂充分混合;
4. 将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
一、实验背景
萃取实验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分离技术,它是利用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通过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将混合物中的某一组分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本实验以碘水为研究对象,采用四氯化碳作为萃取剂,观察萃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实验报告_萃取

实验报告_萃取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萃取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萃取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学习如何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萃取剂。

二、实验原理萃取是一种利用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所需物质的方法。

萃取剂的选择应根据被萃取物质的性质来确定,通常要求萃取剂与原溶剂互不相溶,且被萃取物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分液漏斗、烧杯、滴管、量筒、玻璃棒等。

2. 试剂:氯仿、碘、正己烷、无水乙醇、水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检查分液漏斗是否漏液。

2. 在分液漏斗中加入5mL碘水溶液,再加入10mL氯仿。

3. 密封分液漏斗,充分振荡2分钟,使碘充分溶解在氯仿中。

4. 静置分液漏斗,待两层液体分层后,打开活塞,将下层氯仿溶液从下口放出。

5. 在烧杯中加入10mL无水乙醇,将上层的碘水溶液从上口倒入烧杯中。

6. 加入10mL氯仿,充分振荡2分钟,使碘充分溶解在氯仿中。

7. 静置分液漏斗,待两层液体分层后,打开活塞,将下层氯仿溶液从下口放出。

8. 将上层的碘水溶液从上口倒入另一个烧杯中,加入10mL无水乙醇,重复步骤6和7,直至萃取剂中无碘色。

9. 将萃取后的氯仿溶液收集于烧杯中,加入适量无水乙醇,观察颜色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在第一次萃取中,氯仿溶液呈现紫红色,表明碘已溶解在氯仿中。

2. 在第二次萃取中,氯仿溶液仍然呈现紫红色,说明碘仍然存在。

3. 经过多次萃取后,氯仿溶液逐渐变为无色,表明碘已被萃取完全。

六、实验结论1. 萃取实验能够有效地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所需物质。

2. 萃取剂的选择对实验结果有重要影响,应根据被萃取物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萃取剂。

3. 萃取实验的基本步骤包括:准备实验器材、加入试样、振荡、静置、分离等。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在操作过程中,应确保分液漏斗密封良好,防止溶液泄漏。

2. 振荡时,应注意速度不宜过快,以免产生大量气泡。

萃取溶液的实验报告(3篇)

萃取溶液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萃取溶液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掌握萃取溶液的方法和技巧。

3. 通过实验验证萃取溶液的效果。

二、实验原理萃取溶液是一种利用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将混合物中的某一组分提取出来的方法。

实验中,我们通常采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其中一种溶剂能够较好地溶解目标物质,而另一种溶剂则对目标物质的溶解度较低。

通过摇匀混合,目标物质会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从而实现分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混合溶液(含目标物质)、有机溶剂、水、分液漏斗、烧杯、滴管、滤纸等。

2. 实验仪器:天平、量筒、烧杯、分液漏斗、锥形瓶、试管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混合溶液:称取一定量的混合溶液,置于烧杯中。

2. 准备有机溶剂: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有机溶剂,并用量筒准确量取所需体积。

3. 摇匀混合:将有机溶剂缓慢倒入混合溶液中,同时不断摇匀,使两种溶剂充分接触。

4. 分液:将混合溶液倒入分液漏斗中,静置一段时间,待两种溶剂分层。

5. 收集目标物质:打开分液漏斗下端的旋塞,缓慢放出下层有机溶剂,直至下层溶液基本放出完毕。

6. 滤除杂质:将收集到的有机溶剂溶液倒入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用滤纸过滤,去除杂质。

7. 蒸发浓缩:将过滤后的溶液倒入蒸发皿中,加热蒸发浓缩,直至溶剂蒸发完毕,得到目标物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成功将混合溶液中的目标物质提取出来。

2. 实验过程中,有机溶剂与混合溶液充分接触,摇匀混合,有利于目标物质的转移。

3. 分液操作要轻柔,避免产生气泡,影响分离效果。

4. 蒸发浓缩过程中,要控制加热温度,避免目标物质分解。

六、实验结论1. 萃取溶液是一种有效的分离方法,可以用于提取混合溶液中的目标物质。

2. 在实验过程中,要掌握萃取溶液的操作技巧,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七、实验注意事项1. 选择合适的有机溶剂,确保其与目标物质有较好的溶解度差异。

2. 在摇匀混合过程中,要避免产生气泡,影响分离效果。

萃取的实验报告总结

萃取的实验报告总结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萃取操作,了解萃取剂的选择原则,掌握萃取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并学习如何通过萃取提高目标组分的纯度和回收率。

二、实验原理萃取是一种利用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萃取剂和原液)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将目标组分从原液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萃取实验的基本原理是:目标组分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大于在原液中的溶解度,从而实现目标组分的富集。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原液:含有目标组分的溶液- 萃取剂:与原液互不相溶的液体- 玻璃仪器:分液漏斗、烧杯、量筒、滴定管等2. 实验仪器:- 萃取装置:分液漏斗、冷凝管、接收瓶等四、实验步骤1. 准备原液和萃取剂,并确保两者互不相溶。

2. 将原液倒入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的萃取剂。

3. 轻轻摇动分液漏斗,使原液和萃取剂充分混合,直至萃取剂与原液形成两相。

4. 静置分液漏斗,等待两相分层。

5. 打开分液漏斗下方的旋塞,将下层液体(含目标组分的萃取剂溶液)导入烧杯中。

6. 将烧杯中的萃取剂溶液通过冷凝管导入接收瓶中。

7. 重复步骤2-6,直至达到所需的萃取效率。

8. 收集接收瓶中的萃取剂溶液,并进行必要的处理和纯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通过萃取操作,目标组分的纯度和回收率均有所提高。

2. 在实验过程中,萃取剂的选择对萃取效率有显著影响。

根据目标组分的性质,选择合适的萃取剂可以提高萃取效率。

3. 萃取剂的用量对萃取效率也有一定影响。

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萃取剂的用量可以提高萃取效率,但过量的萃取剂会导致萃取剂与目标组分的分离困难。

4. 实验过程中,温度、pH值等条件也会对萃取效率产生影响。

通过优化实验条件,可以提高萃取效率。

六、实验结论1. 萃取是一种有效的分离纯化方法,可以提高目标组分的纯度和回收率。

2. 萃取剂的选择、用量、温度、pH值等条件对萃取效率有显著影响。

3. 通过优化实验条件,可以提高萃取效率,从而实现目标组分的有效分离。

4. 本次实验成功实现了目标组分的萃取分离,为后续的纯化处理奠定了基础。

萃取_实验报告

萃取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萃取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萃取在不同体系中的应用。

3. 学习利用萃取法分离混合物中的目标组分。

二、实验原理萃取是一种利用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

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当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混合时,某种物质在两种溶剂中的溶解度会不同,从而在两相之间形成浓度差,达到分离的目的。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分液漏斗、烧杯、滴定管、玻璃棒、锥形瓶等。

2. 试剂:碘化钾(KI)、碘(I2)、四氯化碳(CCl4)、氯仿(CHCl3)、正己烷(C6H14)、无水乙醇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碘化钾和碘的混合溶液:称取1.0g碘化钾和0.5g碘,加入10mL无水乙醇中,充分溶解。

2. 准备萃取剂:取10mL四氯化碳(或氯仿、正己烷)于分液漏斗中。

3. 萃取:将碘化钾和碘的混合溶液加入分液漏斗中,振荡2-3分钟,使碘溶解于四氯化碳中。

4. 分液:静置分层后,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将下层的四氯化碳层(含碘)放入锥形瓶中。

5. 洗涤:向分液漏斗中加入少量无水乙醇,振荡后静置分层,将上层乙醇层弃去。

6. 干燥: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无水硫酸钠,充分振荡,静置干燥。

7. 测定:用滴定管取少量干燥后的萃取液,加入适量淀粉溶液,滴加硫代硫酸钠溶液进行滴定,计算碘的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萃取效率:通过比较萃取前后碘的含量,可以计算出萃取效率。

2. 萃取剂的选择:根据实验结果,比较不同萃取剂对碘的萃取效果,选择最佳的萃取剂。

3. 洗涤次数:通过观察洗涤后的下层溶液颜色,判断洗涤是否彻底。

六、实验讨论1. 影响萃取效果的因素:萃取剂的选择、萃取剂与被萃取物质的极性、萃取时间、温度等。

2. 实验误差分析:称量误差、滴定误差、操作误差等。

七、实验结论1. 萃取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分离方法,适用于不同体系中的物质分离。

2. 通过实验,掌握了萃取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了解了萃取剂的选择和洗涤次数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九液-液萃取实验一、实验内容通过以水为萃取剂,萃取煤油中的苯甲酸,掌握传质单元高度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目的⒈了解液-液萃取设备的一般结构和特点。

⒉熟悉液-液萃取操作的工艺流程,掌握液-液萃取装置的操作方法。

⒊学习和掌握液-液萃取塔传质单元数,传质单元高度及体积总传质系数的测定方法,分析外加能量对液-液萃取塔传质单元高度和通量的影响。

三、实验基本原理原料液中含有溶质A和溶剂B,为使A与B尽可能地分离,需选择一种溶剂,称为萃取剂S,要求它对A的溶解能力要大,而与原溶剂(稀释剂)B的相互溶解度愈小愈好。

萃取的第一步是使原料液与萃取剂在混合器中保持密切接触,溶质A将通过两液相间的界面由原料液向萃取剂中传递;在充分接触、传质之后,第二步是使两液相在分层器中因密度的差异而分为两层。

一层以萃取剂S为主,并溶有较多的溶质,称为萃取相;另一层以原溶剂B为主,还含有未被萃取完的部分溶质,称为萃余相。

若溶剂S和B为部分互溶,则萃取相中还含有B,萃余相中亦含有S。

当萃取相和萃余相达到相平衡时,则称上图中的设备为一个理论级。

萃取相和萃余相都是均相混合液,为了得到产品A,并回收溶剂S供循环使用,还需对它们作进一步的分离,通常是应用蒸馏;当溶质很难挥发时,也可采用蒸发。

由上可知,为了分离液体混合物,萃取的过程比蒸馏要复杂,但在遇到以下情况时,直接用蒸馏却不一定经济合理。

①当溶质A的浓度很稀,特别是溶剂B为易挥发组分时,以蒸馏法回收A的单位热耗甚大。

这时可用萃取先将A富集在萃取相,然后对萃取相进行蒸馏,因而使耗热量显著降低。

②当溶液是恒沸混合物或所需分离的组分沸点相近时,一般的蒸馏方法不适用。

除可以采用恒沸蒸馏或萃取蒸馏外,有些场合以应用先萃取再蒸馏的方法较为经济。

③当需要提纯或分离的组分不耐热时,若直接用蒸馏,往往需要在高真空之下进行,而应用常温下操作的萃取过程,通常较为经济。

液-液传质过程和气-液传质过程均属于相际传质过程,这两类传质过程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差别。

在液-液系统中,如果两相密度差较大,两相的分散和流动仅靠密度差即可实现,此时的萃取设备为重力流动设备,不需外界做功。

若两相间的密度差较小,界面张力差也不大,所以从过程进行的流体力学条件看,在液-液接触过程中,推动相际传质的惯性力较小,同时已分散的两相,分层分离能力也不高。

因此,对于气-液相分离效率较高的设备用于液-液传质,效率不会很高。

为了提高液-液传质设备的效率,常常需要补给外加能量,如采用搅拌、脉动、振动等。

为使两相分离,通常在萃取塔的顶部和底部都设有扩大的相分层段,以保证有足够的停留时间,让分散的液相凝聚,。

当溶液为稀溶液,且原溶剂与萃取剂完全不互溶时,微分萃取过程与填料塔吸收过程类似,萃取塔有效高度的计算可以仿照吸收操作处理,即有:OR OR OE OE N H N H H ⋅=⋅= (9-1)其中 A a K G H E E OE ⋅=,Aa K G H R R OR ⋅= (9-2) ⎰-=FEy y OE y y dy N )(*,⎰-=F R x x OR x x dx N * (9-3) 式中 H ―萃取塔的有效传质高度,m ;OE H ,OR H ―以连续相和分散相为基准的传质单元高度,m ;OE N ,OR N ―以连续相和分散相为基准的传质单元数;a K E ,a K R ―以连续相和分散相为基准的体积传质系数,)/(3h m kg ⋅;E G ,R G ―分散相和连续相中稀释剂的质量流量,s kg ⋅;F x ,R x ―分散相进出萃取塔的质量比浓度,kg kg /;F y ,E y ―连续相进出萃取塔的质量比浓度,kg kg /;*x ―与连续相浓度y 成平衡的分散相浓度,kg kg /;*y ―与分散相浓度x 成平衡的分散相浓度,kg kg /。

对于互不相容的稀溶液体系且平衡曲线接近于直线时,OE N 或OR N 可以通过对数平均推动力法计算: ****ln )()(E E F F E E F F OE y y y y y y y y N -----=,****ln )()(RR F F R R F F OR x x x x x x x x N -----= (9-4) 物系的相平衡关系,可近似用直线关系来表示:mx y =*,my x =* (9-5) 其中m 为相平衡常数。

y 与x 之间的关系可通过物料衡算方程确定: )()(R F R E F E x x G y y G -=- (9-6)当平衡线为曲线时,可以通过图解积分法来计算OE N 或OR N 。

当平衡关系可用解析式表达时,通常是用简单的辛普森(Simpson )公式计算积分;当平衡曲线以离散点的形式给出又难以用简单的解析表达式拟合是,可以考虑用三次样条函数进行拟合,相应地,积分可用三次样条积分公式求出。

图解积分法的一般步骤如下:①根据操作线和平衡线求出与Y 相对应的*Y Y -,如图9-2(a )所示;②在1Y 到2Y 的范围内做]1[*Y Y Y --曲线,如图9-2(b )所示;③在1Y 与2Y 区间内,]1[*Y Y Y --曲线和横坐标轴所包围的面积即为传质单元数,即图9-2(b )中阴影部分。

YYY 1*Y 1图9-2 图解积分法球传质单元数OE H 、OE N 和OR H 、OR N 是萃取设计中两个重要的参数。

其中传质单元数OE N 或OR N 是代表工艺上分离难易程度的参数,OE N (OR N )越大,表示物系越难分离,需要较多的塔板数或较高的萃取高度;传质单元高度OE H 或OR H 表示设备传质性能好坏的参数,主要反映出设备结构、两相的物性、操作因素以及外加能量大小的影响。

OE N 或OR N 可以通过实验测定分散相和连续相的进、出口浓度而求得;OE H 或OR H 则可在已知萃取塔的有效传质高度的基础上用下式求的:OE OE N H H =,OROR N H H = (9-7) 本实验采用水-煤油-苯甲酸体系,以水为萃取剂,从煤油中萃取苯甲酸。

水相为萃取相(连续相),煤油相为萃余相(分散相)。

其R E X Y -图上的分配曲线如图9-3所示。

四、实验设计实验设计包括实验操作方案的确定,数据测试点及测试方法和操作控制点及控制方法的确定,以及实验装置流程的设计。

⒈实验方案实验物系:本实验采用水-煤油-苯甲酸体系,以水为萃取剂,从煤油中萃取苯甲酸,建议操作相比(质量比)为1:1,在此条件下,相平衡关系为x y 2.2=根据外加能量形式的不同,实验设备有桨叶式旋转萃取塔、脉冲填料萃取塔和填料萃取塔三种。

通过调节外加能量的大小,测取一系列相应的分散相(油相)中的苯甲酸含量,并通过物料衡算求的连续相(水相)的出口浓度,即可通过计算得到一系列的传质单元数和传质单元高度。

Y R (k g 苯甲酸k g 水)图9-3 水-煤油-苯甲酸体系的分配曲线图分散相苯甲酸V V N N NaOH NaOH = 分散相苯甲酸苯甲酸ρM N x = 式中 NaOH N ―NaOH 标准溶液的浓度,ml mol ;NaOH V ―分析所消耗的NaOH 溶液的平均体积,ml ;分散相V ―分散相试样的体积,ml ;分散相ρ―分散相密度,本实验中3800m kg =煤油ρ;苯甲酸M ―溶质的分子量,本实验中24.122=苯甲酸M ;苯甲酸N ―分析试样中溶质的浓度,ml mol ;x ―分散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无因次。

实验装置及流程如图9-4所示,装置主要由萃取塔、高位槽、转子流量计、π型管等组成。

轻相由塔底进入(苯甲酸在煤油中的浓度推荐采用0.0015~0.0020煤油苯甲酸kg kg )作为分散相向上流动,经塔顶分离段分离后由塔顶流出;重相由塔顶进入作为连续相向下流动至塔底经π形管流出。

轻重两相在塔内呈逆向流动,近似认为在萃取过程中两相液体的体积流量不发生变化。

设备的材质及尺寸:⑴桨叶式旋转萃取塔①萃取塔塔径mm D 37=,塔身高mm 1000,有效传质高度mm H 750=。

六、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讨论部分的要求⑴通过图解积分法求出传质单元数,进而求得传质单元高度和体积总传质系数。

⑵分析随外加能量的不同,传质单元高度的变化趋势,并做出分析。

⑶分析传质单元高度的影响因素并定性讨论其对传质单元高度变化的影响趋势。

⑷分析物料衡算得到的实验误差的大小。

⑸对实验数据和结果作误差分析,找出原因。

七、思考题⑴液液萃取设备与气液传质设备的主要区别在哪里?气液传质方法,指的是气相与液相之间传质性能的测定;而气液分散特性,指气体能够被分散成多大尺寸的气泡,等。

气液传质性能是分散特性的一种表征方法。

⑵本实验中为何不宜采用清水作为分散相?若以清水作为分散相,操作步骤如何改变?两相分层分离段应设在塔的哪一端?这要取决于萃取过程中的另外一种溶剂和被萃取物,如果被萃取物会和水发生反应则不能用水萃取,另外两种溶剂必须能够分相,不能分相则不能相互萃取⑶在液液萃取操作过程中,外加能量是否越大越有利?不是、外加能量过大会引起乳化⑷向出口为何要采用π型管?π型管的高度是如何确定的?化工原理液液萃取中,实验重相出口采用Π(倒U)形管是为了保证从底部采出,纯度较高,因为分界面有乳化等现象,Π(倒U)形管的高度应该在分界面一下⑸对于一种均相混合物的分离,根据哪些因素来决定是采用蒸馏还是萃取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