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定义及发病机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和自然史
(六) 第6期: T1DM发病后数年,多数患者胰岛 B细胞完 全破坏,胰岛素水平极低,失去对刺激物的反 应,糖尿病的临床表现明显。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和自然史
二.2型糖尿病:
T2DM有更明显的遗传基础。在发病年龄 、 发病机制 和治疗上均有不同。其危险因素包括 老龄化,现代社会西方生活方式(体力活动减 少,超级市场高热量方便食品,可口可乐化等) 以及肥胖。目前认为 T2DM 的发生、发展可分 为4个阶段。
(三)第3期:免疫学异常


胰岛细胞自身抗体(ICAs):新诊断的 T1DM 患者中 80%ICAs 阳性,在发病后 6 个月至3年后,其滴度逐渐降低或消失; 新诊断为T2DM患者中,ICAs阳性率仅为 1.5 — 8.3% ,这些抗体阳性患者中,半数 以上以后逐渐发展为需要胰岛素治疗, 实际上可能也是T1DM。 胰岛素自身抗体( IAA ):新诊断为 T1DM的患者在胰岛素治疗前 IAA阳性率 为40—50%;在ICAs阳性的患者中,IAA 的阳性率也高;但IAA的测定不能区分注 射胰岛素后产生的胰岛素抗体。IAA也不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和自然史
(四) 第4期:进行性胰岛B细胞功能丧失
这一期的长短在不同病例差异较大,通常 先有胰岛素分泌第1相降低,以后随着B细胞数 量减少,胰岛分泌功能下降,血糖逐渐升高, 最终发展为临床糖尿病。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和自然史
(五) 第5期:临床糖尿病 此期患者有明显高血糖,出现糖尿病的部 分或典型症状。在胰岛的病理学改变上,胰岛 细胞主要剩下分泌胰升糖素的A细胞,分泌生 长抑素的D细胞和分泌胰多肽的PP细胞,只有 残存少量B细胞(约剩10%)分泌少量胰岛素。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和自然史
(三)第3期:免疫学异常 目前认为 T1DM 在发病之前常经过一段糖 尿病前期,这时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功能虽然尚 维持正常,但由于处在自身免疫反应活动期, 循环中会出现一组自身抗体,主要有三种:胰 岛细胞自身抗体(ICAs) ,胰岛素自身抗体 (IAA) ,谷氨酸脱羧酶自身抗体(GAD65) 。
糖尿病的定义及危害
糖尿病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公认糖 尿病不是单一病因所致的疾病,而是复合病因 的综合征。发病与遗传、自身免疫及环境因素 有关。从胰岛 B 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经血 循环到达体内各组织器官的靶细胞,与特异受 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物质代谢的效应 ,在这整 体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均可导致糖尿 病。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和自然史
(一)遗传易感性: 多年来,通过一系列研究包括孪生子的发 病共显性研究,家族聚集发病情况,高患病率 人群患病情况调查以及有相同环境条件的不同 种族发病情况调查,一致认为T2DM有较强的 遗传倾向,但细节未明。普遍认为它不是一个 单一疾病,可由多基因变异引起,在病因和表 现型上均有异质性,临床上所见的T2DM病例 可能是一个混合群。
许多有关报道主要围绕动物实验和一些地 区病毒感染流行后糖尿病患病率增高,以及在 糖尿病患者群中某些病毒抗体阳性率或滴定度 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群。人类对病毒诱发糖尿病 的易感性受遗传控制, 1 型易感基因对糖尿病 的发生是必需的,病毒感染可直接损伤胰岛组 织引起糖尿病,也可能损伤胰岛组织后诱发自 身免疫反应,进一步损伤胰岛组织引起糖尿病。
糖尿病的定义及危害
糖尿病的危害极大,为此卫生部早于1995 年制定了国家糖尿病防治纲要以指 导全国的糖 尿病防治工作,并于2003年11月启动<<中国糖 尿病指南>>的推广工作。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和自然史
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至今 未完全明了。在不同类型糖尿病之间,其病因 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类型中也各异,存在着 异质性。总的来说,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 参与其发病过程。
糖尿病的定义及危害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 率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 化,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迅速增加。据世 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目前有 超过1.5亿糖尿病患者,到2025年这一数 字降增加一倍。1979—1980年我国第一次 调查成人患病率为1%,1994—1995年第 二次调查成人患病率为2.5%,另有糖耐 量减低(IGT)者2.5%。估计我国现有糖 尿病患者约3千万,居世界第2位(第1位 为印度,第3位为美国),2型糖尿病 (T2DM)的发病正趋向低龄化,尤其在
(二)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的功能缺陷: 胰岛素抵抗可引起一系列后果,由于胰岛 素对其靶细胞组织的生理效应降低,胰岛素介 导下骨骼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 或储存的效力减低。同时对肝葡萄糖输出 ( HGO )的抑制作用减弱, HGO 增加,为克 服这些缺陷,胰岛 B 细胞代偿性分泌更多胰岛 素(高胰岛素血症)以维持糖代谢正常。但随 着病情进展,仍然不能使血糖恢复正常的基础 水平,最终导致高血糖。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和自然史 一.1型糖尿病:目前普遍认为T1DM的发生,发展可
分为6 个阶段。 (一). 第1期:遗传学易感性 人类 HLA 位于第 6 对染色体短臂上,是 一组密切联系的基因群。研 究发现T1DM与某 些特殊HLA类型有关。
(一). 第1期:遗传学易感性
易感基因的研究发现只能解释部分 T1DM 家族的聚集性。在不同种族或不同研究人群中, T1DM 易感基因相关位点间的相互作用不尽相 同。此外作为多基因病(又称复杂病),易感 基因只能赋予个体对该病的易感性,但其发病 常依赖于多个易感基因的共同参与及环境因素 的影响。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和自然史
(二). 第2期:启动自身免疫反应 目前认为某些环境因素可启动胰岛B细胞的 自身免疫反应,细节未明。而病源自文库感染是最重 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已知与 T1DM 有关的病毒 有柯萨奇B4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巨 细胞病毒和脑炎心肌炎病毒等。
(二). 第2期:启动自身免疫反应
糖尿病的定义及发病机制
内蒙古包钢医院内分泌科 孙春梅
糖尿病的定义及危害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 代谢疾病群。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 胰岛素作用缺陷而引起。除碳水化和物外,尚有蛋 白质,脂肪代谢异常。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 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 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 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等。本病 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寿命缩短,病死率增高。 因此,应积极防治。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和自然史
(一)遗传易感性: 此外,其发病也与环境因素有关,包括人 口老龄化,营养因素,中心性肥胖(又称腹内 型或内脏型肥胖),体力活动不足,都市化程 度,子宫内环境以及应激,化学毒物等。子宫 内环境不良可致胎儿体重不足,而低体重儿在 成年后发生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的机会大增。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和自然史
(三)IGT和IFG: IGT和IFG两者均代表了正常葡萄糖稳态 和糖尿病高血糖之间的中间代谢状态。 两者有 不同的患病率、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正常空腹血糖的维持取决于有足量基础胰 岛素分泌能力,以及肝对胰岛素足够的敏感性 以控制肝葡萄糖输出。这种代谢机制异常则表 现为IFG。
(三)IGT和IFG: 在糖负荷(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过程中, 对碳水化合物吸收的正常反应是既要抑制HGO, 又要加强肌肉和肝对葡萄糖的摄取。这需要胰 岛素的释放迅速增加,以及肝和肌肉对胰岛素 有足够的敏感性。 IGT与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 有关,尤其在骨骼肌(餐后葡萄糖转移后的主 要储存部位)。 目前认为IGT和IFG均为发生糖尿病的危险 因素,是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标志。
(二). 第2期:启动自身免疫反应
还有报告发现由于新生儿胃肠道屏障功能还 未完善,若出生后用牛奶或牛奶的配方制品喂 养,有些儿童以后发生 T1DM 的危险性增加。 研究表明牛奶中有两种蛋白即牛白蛋白和酪蛋 白,牛白蛋白与胰岛细胞中的一种成分 ICA69 有同源性,通过分子模拟作用使胰岛细胞失去 免疫耐受,酪蛋白有A1和A2两种,动物实验也 表明加入酪蛋白A1有可能引起糖尿病。此外, 用较高热量的配方 奶粉喂养婴儿有可能在幼年 期引起胰岛素分泌升高和胰岛 B 细胞抗原递呈 作用增加。
(二)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的功能缺陷: 另一变化是胰岛素分泌异常。正常人静脉 注射葡萄糖所诱导的胰岛素分泌呈双峰,早期 分泌高峰(第一相)出现在头10分钟,随后迅 速下降,如继续维持滴注葡萄糖,在随后的90 分钟逐渐形成第二个高峰,胰岛素分泌率持续 增长,达平顶后维持一段时间。 T2DM 患者胰 岛素分泌反应缺陷,第一分泌相缺失或减弱, 第二个胰岛素高峰延迟,并维持在较高浓度而 不能恢复到基础水平,因而有些患者在此阶段 可出现餐后低血糖。随着病情进展,血糖可逐 渐升高。
(二)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的功能缺陷:
有研究指出,从血糖升高至出现临床症 状的期间平均长达 7 年。此期间对糖尿病的初 级预防很重要。生活方式改变,均衡饮食,提 倡体力活动,改变不良环境因素均有助于延缓 糖尿病的发生,降低患病率。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和自然史
(三)IGT和IFG: IGT (糖耐量减低)是葡萄糖不耐受的一 种类型,现普遍将其视为糖尿病前期。 IFG (暂译为空腹血糖调节受损)指一类 非糖尿病性空腹高血糖,其血糖浓度高于正常, 但低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二)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的功能缺陷: 开始时,餐后高血糖刺激的胰岛素水平 升高能使空腹血糖恢复正常,但随着胰岛 B 细 胞功能缺陷的发展,会发展为空腹高血糖。持 续高血糖的刺激促进高胰岛素血症的发展,使 胰岛素受体数目下降和(或)亲和力降低,加 重胰岛素抵抗。也有一些病例,随着严重高血 糖的发展,血胰岛素水平下降,胰岛素抵抗和 B 细胞功能缺陷哪一个为原发,以及基因缺陷 在这种情况下的作用目前尚未完全明了。目前 大多数认为胰岛素抵抗早已存在,但 B 细胞缺 陷不能代偿时才出现T2DM。
(一)遗传易感性: 此外,“节约基因型”学说认为,人类在 进化、生存斗争中,逐渐形成“节约基因”, 使人在食物不足的环境下节约能量,以适应恶 劣环境,当食物充足时,此基因继续起作用, 过多能量堆积使人肥胖,致胰岛素分泌缺陷和 胰岛素抵抗,成为诱发糖尿病的潜在因素之一。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和自然史
(二)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的功能缺陷: 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一定量胰岛素的生 物学反应低于预计正常水平的一种现象。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包括两者的 相互作用)是T2DM发病机制的两个要素,在不 同患者两者的程度有差别。在同一患者的不同 时候两者的程度也有波动,两者在 T2DM 发生 前多年即已存在。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和自然史
(四)临床糖尿病: 此期可无明显症状,或逐渐出现代谢紊乱 症状群,或出现糖尿病并发症的表现。血糖肯 定升高,并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