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界三大最著名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廉(比尔)H.盖茨

──微软公司的创始人

威廉(比尔)H.盖茨是全球个人计算机软件的领先供应商-微软公司的创始人、前任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盖茨的资产净值:564 亿美元。

盖茨出生于1955年10月28日,在西雅图长大。他曾就读于西雅图的公立小学和私立湖滨中学,在那里,他开始了自己个人计算机软件的职业经历,13岁就开始编写计算机程序。

1973年,盖茨进入哈佛大学一年级,在那里他与Steve Ballmer住在同一楼层,后者目前是微软公司总裁。在哈佛期间,盖茨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MITSAltair开发了BASIC编程语言。

三年级时,盖茨从哈佛退学,全身心投入其与童年伙伴Paul Allen一起于1975年组建的微软公司。他们深信个人计算机将是每一部办公桌面系统以及每一家庭的非常有价值的工具,并为这一信念所指引,开始为个人计算机开发软件。

盖茨有关个人计算机的远见和洞察力一直是微软公司和软件业界成功的关键。盖茨积极地参与微软公司的关键管理和战略性决策,并在新产品的技术开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的相当一部分时间用于会见客户和通过电子邮件与微软公司的全球雇员保持接触。

在盖茨的领导下,微软的使命是不断地提高和改进软件技术,并使人们更加轻松、更经济有效而且更有趣味地使用计算机。微软公司拥有长期的发展战略,这一点可以从财政年度26亿美元的研究与开发投资中得到反映。

1995年,盖茨编写了《未来之路》一书。在书中,他认为信息技术将带动社会的进步。该书的作者还包括微软公司首席技术官Nathan Myhrvold以及PeterRinearson,它在《纽约时报》的最畅销书排名中连续7周位列第一,并在榜上停留了18周之久。

《未来之路》在20多个国家出版,仅在中国就售出40多万册。1996年,为充分利用Internet 所带来的新的商机,盖茨对微软进行了战略调整,同时,他又全面修订了《未来之路》,在新版本中,他认为交互式网络是人类通讯历史上一个主要里程碑。再版平装本同样荣登最畅

销排行榜。

除计算机情结之外,盖茨对生物技术也很感兴趣。他是ICOS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以及英国Chiroscience集团及其位于华盛顿州的全资子公司-ChiroscienceR&D公司(前身是DarwinMolecular)的股东。他还创立了Corbis公司,该公司正在开发全球最大的可视化信息资源之一,提供全球公共与私人收藏的艺术和摄影作品的综合性数字文档。盖茨还与蜂窝电话的先驱者CraigMcCaw共同投资了Teledesic公司,该公司雄心勃勃地计划发射数百个近地轨道卫星,为全世界提供双向宽带电信服务。

在微软公司上市的12年时间里,盖茨已向慈善机构捐献8亿多美元。盖茨捐献的四个重点领域是:教育、世界公共卫生和人口问题、非赢利的公众艺术机构以及一个地区性的投资计划-Puget Sound。

真令人难以置信,这个让华盛顿州雷德蒙市变得家喻户晓的微软公司竟是由两位来自西雅图的年轻人于1975年在另一座城市携手创立的。而这两位创始人中竟有一名大学辍学生。从这个不够吉利的开端派生出了一个同样不切实际的构想:让每张办公桌和每个家庭都拥有一台计算机。28年后,这个伟大构想却已变得如此接近现实。但在只有极少数人才知道个人计算机究竟为何物的那个年代,上述构想却意味着信念与胆识的一大飞跃。

这场革命不仅促使技术成为今天我们所有人的强有力的工具,而且,还催生出一个令整个世界面貌为之改变的全新行业。时至今日,我们仍积极研发崭新的方式,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并基于任何设备提高客户工作、生活和学习效率,并以此不断拓展个人计算技术的实际应用领域。

费尔南多·考巴脱

——实现分时系统的功臣

1980年计算机先驱奖获得者; 1990年图灵奖获得者;

1990年度的图录奖授予著名的计算机系统专家、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费尔南多·考巴脱(Fenando.Jose Corbato)。

考巴脱是西班牙移民的后裔,1926年6月生于奥克兰。考巴脱念高中时,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在2年内完成了3年的学业,提前毕业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但只念了一年书,就被应征入伍,参加海军。在经过培训和当了一年见习电子技师后,考巴脱在一艘驱逐舰供应船上任正式的电子技师,负责维护雷达、声纳等各种无线电电子设备。战时的这段经历对于考巴脱是一个极可贵的学习与锻炼,使他对电子线路和仪器设备十分熟悉,也培养了他坚韧的性格,为他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战后,考巴脱进入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取得学士学位,然后去MIT深造,继续学习物理。在这里,他首次接触到旋风计算机,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56年,考巴脱获得博士学位后就留在学校的计算中心工作。MIT的计算中心主任是PhilipMorse教授,这个计算中心也是由他努力争取建起来的。因为当时的计算机都是昂贵的庞然大物,学校没有足够资金购置。Morse教授说服IBM公司把一台最新的704型计算机安装在MIT,并成立计算中心,其条件是机器三班工作,其中一班留给IBM

使用。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计算机都是以批处理方式工作的。所谓“批处理”,就是将编好的程序预行穿孔在卡片或纸带上,通过光电的读卡机或读带机输入计算机,然后才能运行程序。一批程序运行完以后,再输入另一批穿孔卡片(或纸带) 上的程序运行……。这种方式使计算机的使用效率极低,使大量资源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1959年1月,当时也在MIT工作的J.Mc Carthy ( 1971 年度图灵奖获得者,我们将另文介绍)给Morse教授提交了一份备忘录,首次提出“timesharing”(分时)的概念,以解决批处理的弱点。

“分时”的基本思想是将CPU时间划分为许多小片,叫“时间片”(times lice),轮流去为多个用户程序服务。由于CPU速度很快,这多个用户都感觉好像自己在独占计算机一样。Morse对McCarthy的设想十分赞赏,并鼓励手下的人去研究。于是在MIT 成立了一个“长期研究委员会”负责实现McCarthy的设想,McCarthy、考巴脱都是该委员会的成员。但Mc Carthy由于与委员会主席产生矛盾,中途离开MIT去了斯坦福。这样,实现Mc Carthy 设想的重任落在了考巴脱身上。

1961年,世界上第一个分时系统CTSS(CompatibleTimeSharingSystem,名称中有Compatible这个词,是因为它作为分时系统,也能“兼容” 进行批处理)在考巴脱领导下研制成功并进行了表演,成为计算机发展史上有里程碑性质的一个重大突破,开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