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功能分类
城市道路的功能与分类
5~10 10~30
安全的有 300 规律的控 制出入口
安全出入 300
精选课件
25~30
限制
不鼓励通 过性交通
25
允许
不鼓励通
过性交通
二、国内城市道路分类
1940年代金经昌教授从德国带来了城市道路分级思想,但我国的 城市道路第一代分类方法至1960年代初期才形成。
1960年建筑工程部城市建设局编制的《城市道路设计准则》进行 草案将城市道路分为三级七类,改方法的最大的弊端是缺乏鲜明 的交通功能概念,强调路网平面艺术布局。
城市道路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网的的重要节点,对于路 网的整体运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由于跨 河桥梁净空高或山城地形所形成的立体交叉口外,城 市道路交叉口应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分流方向、公 交站点设置、交叉口周围用地的性质,确定交叉口的 形式及其用地范围。对于道路交叉口形式的选择这一 问题,要明确认识道路上的立体交叉不是现代化交通 的标志,更不是城市中的点缀品,不能按照城市的规 模来确定立体交叉口的数量。
精选课件
一、外国城市道路分类
1942~1944年,艾伯克龙比在主持制定大伦敦规划中 首次系统的贯彻道路功能分类思想。1963年,柯林.布 卡南在专著《城市汽车交通》中明确提出道路网分级 组成的方法,并被英国、美国的《道路规划手册》采 用。
美国的汽车交通发达,城市道路分类极具代表性。表 12-1-1为美国城市道路详细分类及功能要求。
0.5~1
25~40
禁止(只 0.25 允许交通
产生点)
45~55
禁止
35~45 (两侧用 地安全开 发)
禁止
提供高速 服务,对 干道系统 同性能力 的补充
30~35
城市道路的功能与分类
二、路网主要技术指标的建议 值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总结了国 内外道路规划和建设的经验,提出了不 同规模的大城市以及中、小城市对于路 网密度、机动车道数、道路宽度等技术 指标的建议值。
本体功能,是为各类交通主体的交通活动和行为提供空间的载体。
12.1.1.2、4派生功能:城市道路派生功能包括:地下管线埋设、
通风、日照等空间的提供,视觉观赏路径、场所的提供等。
12.1.1.3依托与引导功能:城市道路的依托与引导功能是道路作
为城市发展与建设的骨架、建筑与各类活动空间的依托,对城市发展 起到引导作用。
1995年9月颁布并实施了《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规范》,改规范对 城市道路的等级与功能、路网密度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规范》将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 支路四个等级。
1.快速路: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并与其他干路构 成系统,且与城市高速公路有便捷联系。一般情况下,规划人口超过 200万以上的大城市和长度超过30km的带形城市应设置快速路
城市道路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网的的重要节点,对于路 网的整体运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由于跨 河桥梁净空高或山城地形所形成的立体交叉口外,城 市道路交叉口应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分流方向、公 交站点设置、交叉口周围用地的性质,确定交叉口的 形式及其用地范围。对于道路交叉口形式的选择这一 问题,要明确认识道路上的立体交叉不是现代化交通 的标志,更不是城市中的点缀品,不能按照城市的规 模来确定立体交叉口的数量。
12.1 城市道路的功能与分类
城规0801 29 吴斐
城市道路的分类
道路总宽度(路幅宽):规划建筑红线之间的距离。
3
分车带:车行岛上纵向分割行驶车辆的设施。
01
分车绿带:分车带上的绿地。
02
人行道绿化带:车行道和人行道之间的绿化带。行道树是最简单的形式。
03
防护绿地:将人行道与建筑分隔开的绿带,宽一般在5米以上:减少噪音、烟尘、日晒、有害气体等。
四板五带:红线45米以上
城市道路的分类
过境公路:交通功能
主要交通性干道:以交通为主
次要交通性干道:兼顾商业服务
主要生活性干道:联系小区
次要生活性干道
专用道路
道路类别
设计时速(km/h)
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宽度(m)
快速道
60-80
主干路
40-60
>35
次干道
30-50
支路
15-30
道路专业术语
2
1
红线:在城市规划图纸上,划分出的建筑用地和道路用地的界限。常以红色线条表示,是街面或建筑范围的法定界限,是道路划分的重要依据。
04
眩光
在视野内由于远大于眼睛可适应的照明而引起的烦恼、不适或丧失视觉表现的感觉。
眩光的光源分为直接的,如太阳光、太强的灯光等,和间接的,如来自光滑物体表面(高速公路路面或水面等)的反光。
02
道路的断面组成
车行道;
分隔带;
人行道
道路类型(断面)
一板二带;
二板三带;上下行,车速提高
三板四带;分快慢车道,红线在36米以上
市政
按城市骨架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按功能分类: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
按交通目的分类:疏通性道路、服务性道路;
2.城市道路系统的结构形式:
放射环式(优点:便于市中心与外围市区的快速联系,道路分工明确,路线曲直均有,较易适应地形变化;缺点:容易把车流导向市中心而造成中心交通压力过重)、
道路雨水排水系统按构造特点分为:明沟系统(沟盖板、涵管)、暗管系统(包括街沟、雨水口、连接管、干管、检查井、出水口)、混合系统
8.城镇燃气、供热管道系统:
城镇燃气供应方式分为:管道运输、瓶装;
城镇燃气管网系统组成:燃气管网、燃气分配站、储气站、压送机站、调压计量站、监控及数据采集系统;
供热系统包括:热源、供热热网、热用户
它们之间的区别:a.环境保护方面:合流制排水系统管径大,污水厂规模大,建设费用高。分流制排水系统,将城市污水全部送到处理污水厂,可以做到清、浊分流,对保护环境十分有利;合流制排水系统会周期性的给水体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b.基建投资方面:合流制的造价一般还是比完全分流制的低。c.维护管理方面:合流制管道维护管理简单,维护费用可以降低,但进入污水厂的水量变化很大,运行管理复杂,增加运行费用;分流制管道流量稳定,可以保持管内的流速,不致发生沉淀,且进污水厂的流量和水质比合流制变化小得多,污水厂的运行、管理易于控制。d.施工方面:合流制管线单一,减少与其他地下管线、构筑物的交叉,管渠施工较简单。
视距三角形:交叉口转角处由两相交道路的停车视距所组成的三角形。
12.排水工程图:
排水管道的布置要求:P93
明沟:
暗管:
了解标注尺寸中每个值的意思:P99
13.道路工程结构、施工:
二建政【道路】知识点汇总
市政公用1.城市道路分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按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的服务功能等分类)2.快速路——中央分隔、主要以交通功能为主、实现交通连续通行、全控制、单向不少于2车道、两侧不设吸引较大人流量的建筑物。
3.主干路——连接城市的各个分区、以交通功能为主、两侧不设吸引较大人流量的建筑物。
4.次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的功能。
5.支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服务功能为主。
6.快速路设计车速一一60-100 (km/h)、必须设置中央分隔带,设计使用年限20年7.主干路设计车速一一40-60(km/h)、应设置中央分隔带,设计使用年限20年8.次干路可设,支路不设中央分隔带9.高级路面——水泥混凝土(30年)、沥青混凝土(15年)、沥青碎石。
强度高、刚度大、稳定性好、建设投资高、养护费用少。
10.次高级路面——适用于城镇支路、停车场。
强度、刚度、稳定性都次于高级路面、建设投资少、养护费用多。
11.按力学特性分类:(1)柔性路面——弯沉[变形较大]、抗弯[强度小]。
破坏取决于极限垂直变形与弯拉应变。
主要代表为:沥青混凝土,,,(2)刚性路面——弯拉[强度大]、弯沉[变形很小]。
破坏取决于极限弯拉强度。
主要代表为:水泥混凝土。
沥青混凝土结构组成:1. 垫层——介于基层与土基之间的层位,改善土基的湿度与温度状况,保证面层基层的强度稳定性与抗冻胀能力,扩散荷载应力。
2.基层——是路面结构中的承重层,主要承载车辆荷载的竖向力。
3.面层——直接同大气与行车相接触的层位,承受较大的竖向力、水平力、冲击力的作用。
应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刚度、耐磨、不透水与高低温稳定性。
良好的平整度与粗糙度。
4.高等级路面——可有磨耗层、面层上层、面层下层或称上面层、中面层、下面层组成。
5.垫层性能要求——改善土基的湿度与温度状况。
垫层材料强度要求不一定要高,但其水稳定性必须要好。
6.基层性能要求——具有足够的、均匀一致的刚度、强度;不透水性好;抗冻性满足设计要求。
城市道路分类和分级
城市道路分类和分级
一、城市道路分类
(三)以道路的地位、交通功能为基础,兼顾服务功能,将城镇道路分为四类,即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与支路。
二、城镇道路分级
除快速路外的各类道路分为Ⅰ、Ⅱ、Ⅲ级,大城市Ⅰ级,中等城市Ⅱ级,小城市Ⅲ级。
三、城镇道路路面分类
(一)按结构强度分类:1.高级路面用于快速路、主干路、公交专用路(水泥混凝土30年,沥青混凝土、沥青碎石、天然石材15年);2.次高级路面适用于次干路、支路(沥青贯入式碎(砾)石12年,沥青表面处治8年)。
(二)按力学特性分类:1.柔性路面,它的破坏取决于极限垂直变形和弯拉应变,包括各种沥青类路面;2.刚性路面,它的破坏取决于极限弯拉强度,主要是水泥混凝土路面。
城市道路分类分级
城市道路分类分级宇文皓月依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以下四类:1、快速路(又称汽车专用道):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
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前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取全控制或部分控制。
快速路两侧不该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
两侧一般建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
(中、小城市不设快速道)。
2、主干路(全市性干道):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以交通功能为主。
自行交通量大时,宜采取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
主干路两侧不该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的进出口。
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
3、次干路(区级干道):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性交通路线,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一般红线宽度为25~40m。
4、支路(街坊道路):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一般红线宽度为12~25m左右。
城市道路的分级:除上列快速路外,每类道路依照所在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Ⅰ、Ⅱ、Ⅲ级,大城市应采取各类道路中的Ⅰ级尺度;中等城市应采取Ⅱ级尺度;小城市应采取Ⅲ级尺度。
有特殊情况需变动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分批准。
居住区道路分级根据功能要求和居住区规模的大小,居住区级道路一般可分为三级或四级。
居住区道路是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
车行道宽度不该小于9米,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7米,红线宽度12~14米;居住组团级道路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6米;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一般宽度为3米。
此外,在居住区内还可能有专供步行的林荫步道。
北京目前车道宽度为3.75米,这个宽度是依照当时大挂车的宽度设计的,现在一般小汽车的宽度都在两米之内,而国外一般的车道只有2.5米宽。
现代城市道路系统的分类与功能
现代城市道路系统的分类与功能交通在城市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技术的不断发展催生了对道路交通专业化的需求。
20世纪30年代之前,道路工程师中很少有人能够区分道路建设技术和交通规划的基础知识。
年,耶鲁大学开设运输工程专业课程,直到1942年,第一本《交通工程学手册》在美国吐版,成为交通专业实践的基础。
1922年,勒·柯布西耶出版的《城市主义》一书中,用图示描述了他的现代主义道路的分级结构和未来城市道路的图景。
他提出应该建立起等级化的道路系统来加速交通的流动。
在这7个级的道路系统中,交通流从最高级的城际高速公路V1向下分流至本地道路,最终导入最低等级的路径类型V7,即环绕建筑的步行道。
1950年,他把自己对道路分级的方法应用在印度昌迪加尔的规划中。
图1 勒·柯布西耶的道路系统示意图1942年,艾伯克龙比首次系统的贯彻功能分类的思想应用在大伦敦规划中。
1963年,柯林·布坎南在其研究报告中明确提出城市道路网分级和组成,后被英、美《道路规划手册》所采纳。
美国的城市道路分类方法具有代表性,根据道路特征和条件分为高速路(freeway and expressway)、主干道(Primary Arterial)、次干道(secondary Arterial)、集散道路(Collector)、地方道路(Local)5个等级。
从快速路到地方道路,可达性要求逐渐提高,通过性要求逐渐降低,道路两侧的开口限制逐渐降低。
干线道路主要提供机动交通功能,而地方性道路主要满足可达性要求,集散道路的功能介于机动性和可达性之间。
可见,里程较少的干线道路承担了更多的交通运输流量,而里程最多的地方性道路承担较少的交通运输流量.日本城市道路兼顾交通、防灾、空间、构造四种功能,依据道路的交通功能将城市道路分为高速路、基干道路(包括主干道和干道线路)、辅助路(次干道)、支路和特殊道路5大类。
表1 美国的城市道路详细分类及功能要求我国受前苏联的分类方法影响较大,第一代分类方法就是借鉴前苏联的经验。
城市道路的功能分类方法
T 道 路 纵 横 RAFFIC & TRANSPORTATION
城市道路的功能分类方法
□ 秦 健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92)
摘 要:按照城市道路的服务对象和所承担的城市活动的特征,可将其分为通过性道路、集散性 道路和地方性道路三类。优化现行规范城市道路分级体系,将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交通性干路、集 散性干路和支路四个等级。快速路和交通性干路主要服务于长距离通过性快速机动交通,集散性干路 和支路分别服务于中等距离集散性慢速机动交通和短距离地方性慢速机动交通。同时,根据不同等级 道路功能定位、道路沿线用地性质和道路空间资源,合理和适度的满足多样化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需 求和各种重要市政基础设施敷设需求。
美国是机动化交通最为发达的国家,美国联邦公路 局(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FHWA)出版的《道 路功能分类:理念、标准和过程》(Highway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 Concept,Criteria and Procedures) 将 美 国 的道路分为干线道路和非干线道路两大类;对于干线道 路,又细分为主要干线道路和次要干线道路两类,再将 主要干线道路分为州际公路、其他高速公路和快速路、 其他主要干线道路三类;对于非干线道路,又细分为集 散道路和地方道路两类,再将集散道路分为主要集散道 路和次要集散道路两类。干线道路、集散道路和地方道 路分别承担通过、集散和到达功能,服务于通过性、集 散性和地方性交通 [2-3](见图 1)。
城市道路等级划分表
城市道路等级划分表一、城市道路等级划分表城市道路等级划分是一种将城市道路按照功能和交通流量等级进行分类的方法,旨在提供道路规划和管理的依据。
根据道路的交通功能和交通流量,城市道路可以被划分为以下几个等级:主干道、次干道、支路、背街小巷。
1. 主干道主干道是城市道路网络的骨干部分,承担着城市主要交通流量的引导和分流功能。
主干道通常连接城市的各个重要节点,如市中心、商业区、交通枢纽等。
它们的交通流量较大,道路宽度较宽,路面平整,交通设施齐全。
主干道的交通流速度较快,交通信号灯设置合理,车辆通行效率较高。
同时,主干道上通常还设置了公交车专用道,以提高公共交通的优先通行权。
2. 次干道次干道是连接主干道和支路的重要衔接部分,承担着中等交通流量的运输任务。
次干道的交通流量较主干道少,但仍相对较大。
次干道的道路宽度适中,通常设置有交通信号灯和人行横道,以保证交通的安全和顺畅。
次干道的交通速度较主干道略慢,但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
此外,次干道上通常也设置了公交车站点,以方便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3. 支路支路是城市道路网络中的辅助道路,连接次干道和背街小巷,主要服务于周边居民和商业区的出行需求。
支路的交通流量较小,道路宽度较窄,通常只容许一辆车通行。
支路上通常没有交通信号灯,车辆通行速度较慢,但对于行人和非机动车辆来说更为便利。
支路的交通流量相对较小,但在某些时段可能会出现拥堵情况,因此需要合理规划交通信号灯和停车设施,以提高交通效率。
4. 背街小巷背街小巷是城市道路网络中的细支路,通常连接于住宅区和商业区的背面,主要服务于周边居民的出行需求。
背街小巷的交通流量较小,道路宽度较窄,通常只容许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
背街小巷不设置交通信号灯和停车设施,车辆通行速度较慢,但对于行人和非机动车辆来说更为安全和便捷。
背街小巷的交通流量相对较小,但在某些时段可能会因停车或货物装卸等原因出现拥堵情况,因此需要合理规划停车设施和货物配送区域,以提高交通效率。
城市道路系统与分类课件
交通工程设计是城市道路系统的重要环节,它包括道路的线型设计、交叉口设计、交通讯 号灯设置等。交通工程设计的公道与否直接影响到道路的通行能力和市民的出行体验。
道路施工与维护
城市道路的施工与维护是保证道路安全、顺畅的重要保证。在施工过程中,要重视工程质 量,严格遵守施工规范;在维护过程中,要及时修复破坏的路面和设施,确保道路的安全 通行。
城市道路的功能
城市道路主要承担着城市交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重要 功能。它为市民提供安全、便利、高效的出行环境,同时也 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城市建设和计划提供基础保 证。
城市道路系统的构成
城市道路的分类
城市道路系统主要由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组成。快速路主要承担长距离、大流量的交通出行,主干路 是城市交通的主干道,次干路承担区域性交通,支路则主要服务于短距离出行。
02 城市道路分类方 法
按交通性质分类
交通性道路
主要承担城市内部和城际间的交 通运输,通常车流量较大,是城 市交通系统的主动脉。
生活性道路
主要承担城市居民生活和日常活 动的交通需求,通常车流量较小 ,以行人、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为 主。
按道路断面情势分类
单幅路
断面情势为单向行驶,车道之间 没有分隔带,适用于车流量较小
02
如城市间交通计划协同、公共交通联运、智能交通系统互联互
通等。
区域交通合作的成功案例
03
如长三角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
THANKS
感谢观看
建设绿色生态道路
绿色生态道路的概念
绿色生态道路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勤俭 ,将道路建设与自然环境和谐融会的一种新型道路。
道路功能分类
道路功能分类
如下是有关道路功能的分类:
1.交通性道路
交通性道路是以服务通过性和跨区机动车交通为主的城市道路,强调贯通性和机动性,设计时应以提升机动车通行能力和交通效率为主,其中快速路都为交通性道路,交通性道路可进一步细分为快速路、交通性主干路、交通性次干路。
2.生活性道路
生活性道路是以提供交通可达和生活功能为主的城市道路,强调人的可达性和活动的舒适性,设计时应优先保证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功能,并满足周边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需要,以提升街道环境和地区活力为主,不应追求机动车通行能力和通行速度为优先目标,具体包括生活性主干路、生活性次干路和支路。
其中,滨水道路、步行街、公交步行街、自行车专用道和城市“绿道”均属于生活性道路。
生活性道路根据沿街设施与道路空间的活动类型,可进一步划分为商业、生活服务、景观休闲等三种类型:
(1)商业道路,一般位于商业区内,沿街以大中型零售和餐饮设施为主。
(2)生活服务道路,一般位于居住区,沿街以中小型零售、餐饮和生活服务设施为主。
(3)景观休闲道路,一般位于滨水区、毗邻大型绿地等城市特定区域。
第1页共1页。
城市道路分类标准
城市道路分类标准城市道路分类标准通常按照道路的功能、交通流量、地理位置等因素进行划分。
以下是常见的城市道路分类标准:1. 按照道路功能分类:a. 交通性干道:主要承担城市交通的干道,包括高速公路、快速路、主干路等。
这些道路通常具有较高的车流量和速度限制,是城市交通的主要枢纽。
b. 交通集散道路:主要承担城市交通集散任务的道路,包括次干路、支路等。
这些道路通常连接交通性干道和居住区、商业区等城市功能区,起到交通集散的作用。
c. 居住区道路:主要服务于居住区的道路,包括小区路、宅间小路等。
这些道路通常较窄,限制车辆速度,方便居民步行和自行车出行。
d. 商业区道路:主要服务于商业区的道路,包括商业街、步行街等。
这些道路通常较窄,限制车辆速度,方便人们步行和购物。
e. 景观道路:主要承担城市景观功能的道路,包括公园路、滨水路等。
这些道路通常较宽,具有较好的绿化和景观效果,提供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2. 按照交通流量分类:a. 高流量道路:车流量和行人流量都很大的道路,包括交通性干道和商业区道路等。
这些道路通常需要采取措施来缓解交通拥堵和保障交通安全。
b. 中流量道路:车流量和行人流量适中的道路,包括居住区道路和部分商业区道路等。
这些道路通常需要满足基本的交通需求。
c. 低流量道路:车流量和行人流量较小的道路,包括部分居住区道路和景观道路等。
这些道路通常需要限制车辆速度和保障步行安全。
3. 按照地理位置分类:a. 市区道路: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的道路,通常是早期建设的老路,交通繁忙且路幅较小。
这些道路通常需要采取措施来缓解交通拥堵和保障交通安全。
b. 城郊结合部道路:位于城市边缘地带的道路,通常是连接市区和郊区的交通要道,车流量较大且路幅较宽。
这些道路通常需要满足基本的交通需求。
c. 郊区道路:位于城市外围地带的道路,通常是新建的道路,车流量较小且路幅较宽。
这些道路通常需要限制车辆速度和保障步行安全。
城市道路的功能与分类
城市道路的功能与分类城市道路是城市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它的功能和分类对城市的交通运输、商业发展、居民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城市道路规划和设计中,应根据不同功能和需求,合理划分和分类道路,以便实现城市交通的高效、安全和便利。
下面将探讨城市道路的功能与分类。
一、城市道路的功能1.交通功能:城市道路作为交通运输的载体,具有交通功能,提供车辆行驶和行人通行的通道。
道路的设计和规划应充分考虑到车辆和行人的需求,设有适当的车道、人行道、停车区等设施,保障交通运输的顺畅和安全。
2.经济功能:城市道路是商业活动的重要场所,它连接了商业区、工业区和居民区等不同的经济活动区域。
良好的道路交通网络可以促进货物和人员的流动,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3.社会功能:城市道路是居民进行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
人们通过道路去上班、上学、购物和娱乐等,道路的通达性和便利性对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
4.环境功能:城市道路的布局和设计应兼顾环境保护的要求,通过合适的绿化和景观布置,增加道路的美观和宜居性。
道路的污染控制和噪声减少也是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二、城市道路的分类1.主干道:主干道是城市道路网络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城市交通主要流量的运输任务。
主干道一般沿着城市中心线或者贯穿城市的重要交通走廊设置,宽度较大,车流量和交通速度较快。
2.支干道:支干道是连接主干道和次干道的中等道路,分布在城市的次要交通流量区域。
支干道连接了城市的各个行政区域和不同的功能区域,起到了缓解主干道交通压力的作用。
3.次干道:次干道连接了支干道和居民区的道路,通常是一些住宅区的主要道路。
它们的交通流量相对较小,车辆速度较慢,主要服务于周边的居民和商业设施。
4.居民区道路:居民区道路是连接住宅区内部的道路网络,主要服务于居民生活和居住环境。
它们宽度较小,车流量较少,行人通行设施完善。
5.步行街和人行道:步行街是为了方便行人而设立的专用道路,通常限制车辆通行。
关于我国城市道路功能分类的思考
中等城市
】S~20
道路面积率 人均道路面积
城市道路用地面积应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8%一1 s%。 对于规划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大城市,宜为1s%一20%.
7~1Sm2/人
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
220—95)对该法进一步深
人三者之间的相互干扰,从而造成交叉口节点不畅,路 网总体容量远未发挥。 3.3.3分类方法各类道路定义模糊⑨
制订大伦敦规划中首次系统贯彻城市道路功能分类思
苏联的经验.前苏联城市道路分为高速道路、干道及地 方性道路三大类,其中干道又细分为市干道、区干道及 大交通量干道三类;地方性道路又细分为居住区道路、 工业仓库区道路、步行街、村镇道路、村镇街道、支路 六类。此外,该法还对道路设计时速、道路主要功能、 车辆管制、道路车道条数标准等提出了具体要求④。
等方面提出理清道路功能的具体措施,并且赋之以法律
效力。如:高速路和快速路通过性交通极强,禁止两侧 用地直接开口;主干路以通过性交通为主,原则上禁止 两侧用地直接开口;地方道路以进出性交通为主,允许
其后,在80年代,我国城市道路按主干道(全市性
干道)、次干道(区干道)、支路三级进行划分,该方法
两侧用地直接开口;集散道路两侧用地开口要求界于主
1
1)、集散道路(Collector)与地方道路(Local)五个等级 ∽。其中,美国各类城市道路的可达性及通过性要求对 我国极具参考意义(图1),从快速路到地方道路,道路
的可达性要求越来越高,但其通过性功能却愈来愈低, 简而言之,即道路两侧用地的开口限制要求越来越低。
1.2前苏联方法 前苏联城市规划理论对我国城市道路规划方法具有
快速路
为,道路功能不分、路网级配不合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 直接原因之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本世纪30年代起 就开始注重道路功能设计,并将道路功能定位作为城市 道路规划建设的一个重要前提,但我国至今仍未对该项 工作做深入系统的研究,“理清道路功能”往往流于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务道路
集散道路
巷道
-
-
2.5-1.5
1.5
3
2.5
5-3.5 1.5 -
≧2.5 2 2.5 2
5-2.5(单向) 1.5 -
≧2.5 2 2.5 2
表3 市区道路横断面基本布设类型范例
功能分类
主要道路
次要道路
服务 道路
集散 道路
巷 道
路型编号
主(1) 主(2) 主(3) 主(4) 次(1) 次(2) 次(3) 集(1) 集(2) 巷(1) 巷(2) 巷(3)
图5 次要道路(类型一)
图6 次要道路(类型二)
图7 次要道路(类型三)
图8 集散道路(类型一)
图9 集散道路(类型二)
图10 巷道(类型一)
图11 巷道(类型二)
图. 12 巷道(类型三)
表2. 市区道路规划单元设置尺寸表
单位:公尺
道路分类 设置需求
分隔带开口间距长 人行道宽
汽车道宽
混合车道宽 机车道宽
脚踏车道宽 公交车专用道宽 临近路口车道宽 中央分隔带宽 车道(快慢)分隔带宽 公交车停靠空间宽 上下车停车区空间宽 路边汽车纵向停车空间宽 路边机车横向停车空间宽
主要道路 (快速道路*)
• 四、服务道路
•
提供各小区或邻里单元至次要道路之信道,包括集散道路(供地
区性活动使用及连接次要道路与巷道)及巷道(供道路两旁建筑物人
车直接出入之道路)。
表1 市区各级道路空间分类特性表
道路空间分类设计特性
1.进出管制 2.行驶车辆 3.车道数(单向) 4.中央分隔带 5.车道(快慢)分隔带 6.机车道 7.路肩(注1) 8.路边停车(注2) 9.公交车专用道 10.公交车停靠站(注2) 11.人行道 12.脚踏车道 13.行人穿越设施 14.公共设施带
300(600*) 4-1.5 3.5-3
(3.75-3.5*) 5-3.5 1.25-2 1.5
3.5-3.25 ≧3 4-0.5 ≧0.5 3.5-3 2 2.5 2
次要道路
100 3.5-1.5
3.5-3
5-3.5 1.25-1.8
1.5 3.5-3.25
≧3 1.5-0.5 ≧0.5 3.5-3
快速道路
有 各种汽车
2以上 有 无 无 有
禁止 有或无 禁止
无 无 立体 有或无
主要道路
部分 各种车辆
2以上 有
有或无 有或无
无 原则禁止
有或无 允许 路侧 路侧 平面或立体
有
次要道路
部分 各种车辆
2以上 有或无 有或无 有或无
无 可规划 有或无 允许 路侧 路侧 平面或立体
有
服务道路
集散道路
巷道
无
• 城市道路分类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必须面 对的实际问题,各国都有一套自己的城市 道路分类方法和技术标准,道路等级多以 “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等 来称呼,但其内涵与我国不同,各国之间 也有区别。以美国为例,美国是汽车交通 十分发达的国家,城市道路分类极具代表 性,道路分为:高速路和快速路、主干路、 次干路、集散道路、地方道路等五个等级。
无
各种车辆 各种车辆
1或2
1或2
无
无
无
无
有或无
无
无
无
可规划
可规划
无
无
允许
无
路侧
有或混合
路侧
有或混合
平面或立体
─
有
有或无
道路横断面的构成要素
• 道路横断面的构成要素依道路种类而异,其组成包含下列 各项规划单元。
一、车道:汽车道、机车专用道、公交车专用道。 • 二、分隔带:中央分隔带、车道(快慢)分隔带。 • 三、脚踏车道。 • 四、人行道。 • 五、路边停车空间。 • 六、排水设施。 • 七、公共设施带。 • 八、其它。
市区道路层级区分成四种功能分类
• 一、快速道路
•
供穿越城市之通过性交通及供都会区内通过性交通使用之道路。
• 二、主要道路
•
供交通繁忙地区与外围重要市乡镇间连络之道路,并兼供穿越城
市交通使用;或连络都市内各分区间之干线道路。
• 三、次要道路
•
提供与邻近小区或乡镇或村里聚落间之连络道路,具连络主要道
路与服务道路之功能。
• 道路功能分类目的在区分道路系统成不同 层次的次系统,并赋予各次系统不同的任 务,以期发挥道路系统最高的效能。
• 按客货物不同特征、交通工具的不同性能、 交通速度差异等情况,将道路作功能划分, 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是对车与人“各从 其类、各行其道”的进一步诠释。
• 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GB50220-95),有专家指出,我国城市道 路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 四类。
中央 分隔 带
汽车 道
1
4
1
4
1
4
1
2
1
4
1
2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道路规划单元数量(个)
车道 分隔 带
机车 道
混合 车道
路边 停车 带
公交 车专 用道
公共 设施 带
人行 道
2
0
2
0
2
2
2
0
0
2
0
2Hale Waihona Puke 2200
2
0
0
2
2
0
0
2
0
0
2
2
0
0
2
2
0
2
2
0
0
2
2
0
2
2
0
0
2
2
0
2
2
0
0
2
2
0
2
2
0
0
2
0
0
2
2
0
0
2
1
0
0
1
0
0
1
2
0
0
2
0
0
1
1
0
0
1
总宽度之范围 (公尺)
49~35 47~33 40~27 33~21 41~31 34~25 27~19 23~18
19~14 15~10 12~9 10~7
图1 主要道路(类型一)
图2 主要道路(类型二)
图3 主要道路(类型三)
图4 主要道路(类型四)
• 美国在公路功能分类过程中发现,从土地使用 的密度和类型、街道和公路网密度、出行方式等 角度来看,城市和乡村存在不同的特点。因此, 依据美国国家人口普查局对地区的划分,将公路 所在的区域分为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两大类,分 别按功能层次进行划分。按照公路功能分类的思 想,干线公路主要提供机动性功能,而地方公路 主要提供可达性功能,集散公路的功能介于机动 性和可达性之间。因此,里程较少的干线公路将 承担较多的运输量,而里程最多的地方公路仅承 担较少的运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