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应激

合集下载

医学心理学 第五章 心理应激

医学心理学 第五章 心理应激
人们越是感到外界刺激不可预测、不可控制,越 容易感到心理紧张;许多事情本身是中性的,它之 所以引起心理刺激,仅仅是由于人们对它作出乐片 面、错误的估计和判断;一个本来属于消极性质的 事件,却可由于一个人对它作出积极的评价而不引 起心理应激。
第四节 心理应激反应P112
面对现实、修正目标,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寻求社会支持 精神宣泄 参加适当的体育运动 学会放松
发生机制:以神经解剖学为基础,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应激源 作用于感官引起的神经冲动,经感觉通路被传递到丘脑和网状结构, 而后继续传递到涉及生理功能调节的植物神经、内分泌的下丘脑,以 及涉及心理活动的“认知脑区”和“情绪脑区”。这些脑区之间有着 广泛的神经联系,最终实现整合。涉及到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 疫系统三条中介途径。
自我防御反应
个体借助于自我防御机制进行应对或者对自己或自己的应对 效果作出解释,以减轻心理应激带来的紧张和内心痛苦。
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
应激源;认知评价;个性特征;身体素质;应对能力;社 会支持系统
第四节 心理应激反应P112
一、应激管理
二、应激应对
第四节 心理应激反应P112
消除或减弱应激源 暂时远离应激源 从认知评价入手调整对刺激事件的认识态度
心理应激可以加重已有的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 或使这些疾病复发。
心理应激可以造成对疾病的易感状态,并在其他 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导致疾病。
第二节 应激的心理中介机制
——之觉察与认知评价
一般说来,生活事件的发生我们都能觉察,但不 是对所有事件都产生应激反应。原因在于认知评 价在应激源和应激反应之间起着关键性作用。
化因素、生物学因素、疾病因素等。 心理性应激源:引起不良情绪产生的刺激物:各种心理冲突、

医学心理学课件第八章应激

医学心理学课件第八章应激

23
提高个体应对能力方法论述
2024/1/25
认知重构
01
通过教育和培训,帮助个体改变对应激事件的看法和态度,从
而减少负面情绪和压力。
情绪调节
02
教授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冥想和放松训练,以缓
解紧张和焦虑。
问题解决技能
03
培养个体的问题解决能力,包括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和采
取行动,以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健康习惯
倡导良好的健康习惯,如不吸 烟、限制饮酒、避免过度使用 药物等,以减少对应激反应的
负面影响。
26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2024/1/25
27
2024/1/25
5
应激源与应激反应关系
应激源
指能够引起个体产生应激反应的各种内 外环境因素,包括生物性应激源(如疾 病、感染等)、心理性应激源(如工作 压力、人际关系紧张等)和社会性应激 源(如自然灾害、战争等)。
VS
应激源与应激反应关系
不同性质的应激源可引起不同的应激反应 。一般来说,生理性应激源主要引起生理 反应,心理性应激源主要引起心理反应, 而社会性应激源则可引起生理和心理的双 重反应。同时,个体的应对方式、社会支 持和个性特点等因素也会影响应激反应的 性质和程度。
25
健康生活方式倡导和实践
均衡饮食
推广均衡的饮食习惯,包括摄 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和水分,以
维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平衡。
2024/1/25
规律运动
鼓励个体进行适量的运动,如 散步、慢跑、瑜伽等,以缓解 压力、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健 康。
充足睡眠
强调充足睡眠的重要性,提供 改善睡眠质量的建议和方法, 以帮助个体恢复体力和精力。

《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

《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

心理应激第一节总论一、应激与心理应激理论(一)一般适应综合征( 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 塞里认为应激是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

他将这个涉及全身的非特异性生理生化反应称为“一般适应综合征” ,包括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三个阶段。

(二)心理学界关注的应激(三)医学心理学对心理应激的定义心理应激: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应激系统模型的基本特征: 1.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 2.各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3.各因素之间动态的平衡或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 4.认知因素在平衡和失衡中起关键作用 5.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二、心理应激的意义(一)应激的积极意义 1.适度应激是维持正常心身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 2.适度应激是人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二)应激的消极意义 1.频繁、强烈和过度的应激使心身功能和社会活动出现障碍 2.持久和慢性应激导致心身疾病,加重已有的精神和躯体疾病 3.应激引起适应不良第二节应激源应激源(stressor):向机体提出适应要求,并可引起应对反应、稳态失衡的客观变化的环境事件或情景。

一、应激源分类根据应激源的性质分为: 1.生物性应激源 2.心理性应激源 3.社会性应激源重大生活事件、日常生活困扰、工作相关应激源、环境应激源 4.文化性应激源二、生活事件(一)生活事件分类 1.按事件的现象学分类(1)工作事件(2)家庭事件(3)人际关系事件(4)经济事件(5)社会和环境事件(6)个人健康事件(7)自我实现、自尊方面 2.按事件对个体的影响(1)正性生活事件(2)负性生活事件(3)日常困扰、微应激源(二)生活事件的量化研究Holmes编制了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SRRS),每种生活事件标以不同的生活变化单位(life change units, LCU),用以检测事件对个体的心理应激强度 Holmes发现,LCU与疾病发生明显相关:若一年累积的LCU小于150,提示来年基本健康一年累积的LCU超过300,来年86%可能患病一年累积的LCU达到150 ― 300,来年50%患病(三)生活事件导致疾病必备的条件 1.生活事件的性质:有丧失感的生活事件 2.生活事件的量:超过个体耐受能力 3.个体对生活事件的认知第三节应激心理中介因素一、认知评价认知评价:个体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 Folkman和Lazarus将评价分为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初级评价:判断事件是否与自己有利害关系次级评价:是个体对自身在刺激情景下能力的估计。

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

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

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健康与幸福》单元第二章“身体健康”中的第四节“心理应激”。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心理应激的概念、类型、成因和应对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心理应激的定义:心理应激是指个体在遇到生活事件或压力时,产生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2. 心理应激的类型:根据应激源的性质,心理应激可分为生物性应激、心理性应激和社会性应激。

3. 心理应激的成因:心理应激的成因包括外部环境因素、个体素质因素和心理因素。

4. 应对心理应激的方法:包括心理调适、寻求支持、改变应对策略和培养抗压能力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应激的概念,能正确识别不同类型的心理应激。

2. 培养学生分析心理应激成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3. 引导学生掌握应对心理应激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心理调节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心理应激的概念、类型、成因和应对方法。

难点:心理应激的成因分析,应对心理应激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应激的存在。

2. 知识讲解:讲解心理应激的概念、类型、成因和应对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几个典型的心理应激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应对心理应激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心理应激概念:个体在遇到生活事件或压力时,产生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类型:1. 生物性应激2. 心理性应激3. 社会性应激成因:1. 外部环境因素2. 个体素质因素3. 心理因素应对方法:1. 心理调适2. 寻求支持3. 改变应对策略4. 培养抗压能力七、作业设计答案:生物性应激、心理性应激、社会性应激。

2. 请列举三个你认为可能导致心理应激的成因。

答案:外部环境因素(如考试压力)、个体素质因素(如性格特点)、心理因素(如自信心不足)。

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

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
(三)应激的“过程”模型
二、应激的概念模型
医学心理学(第7版)
应激源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1. 躯体性应激源 对人的躯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刺激物,如过高过低的温度、强烈的噪声、酸碱刺激、不良食物、微生物等。2. 心理性应激源 指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主要指冲突、挫折和各种原因导致的自尊感降低。
2. 应激生理中介相关成分
二、应激的生理中介
(一)应激系统
医学心理学(第7版)
(5)性腺轴:应激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激活,来自这个轴系的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对性腺轴的功能产生影响,可导致促性腺激素释放的减少,繁殖能力受损。(6)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应激时肾脏可分泌肾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使血压升高,通过肾脏排泄水、钠减少。(7)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细胞和免疫分子。免疫系统对不同应激的反应有所差别,如当暴露于不可控制的应激刺激时,一开始使人体免疫功能抑制,对疾病的易感性提高,而随后可能反应为免疫功能增强或紊乱。应激使大脑小胶质细胞激活致炎症状态,可能参与了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
(一)生活事件的量化研究
二、应激源的研究
医学心理学(第7版)
1. 国外有研究显示,伴有心理上丧失感的生活事件,例如配偶的死亡,对健康的危害最大。有人对配偶死亡的903名男性作了6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居丧第一年对健康的影响最大,其死亡率为对照组的12倍。2. 国内的研究发现,对疾病影响较大的生活事件是:①在较紧张的学习或工作中伴随不愉快的情绪;②工作中或家族中人际关系不协调;③亲人的意外死亡或者突然的意外事故。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医学心理学课件--第八章应激

医学心理学课件--第八章应激
要点三
应激与应对
良好的应对方式可以缓解应激反应,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而不良的应对方式则可能加重应激反应,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
常见的应对方式包括:积极应对、回避、屈服、寻求支持等。
应激与应对是密切相关的概念,应激是指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过程,而应对则是指个体在应激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和策略。
应激的生理机制
恐惧症
应激事件可能引发恐惧情绪,导致恐惧症的发生。
应激与心理障碍
心血管疾病
应激与躯体疾病
胃肠道疾病
免疫系统疾病
癌症
应激与疼痛
应激管理
06
应激的心理应对方式
认知重构
改变对压力源的认知,重新评估压力源是否可以改变,以及如何积极应对。
接受压力的存在,容忍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不轻易逃避和抗拒。
与朋友、家人或专业人士交流,分享感受和困惑,获得支持和理解。
药物治疗
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开具药物治疗,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以缓解应激引起的情绪问题。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减轻应激反应和缓解压力。
应激的医学干预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医学角度的定义
应激的定义
应激的相关概念
要点三
应激源
指引起应激的各种内外环境刺激因素,包括躯体性应激源、社会性应激源和心理性应激源。
要点一
要点二
应激反应
指机体在应激源的刺激下,通过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心理和行为反应。
应激适应
指个体通过对应激源的认知和应对,逐渐适应并调节自身生理心理功能的过程。
xx年xx月xx日
医学心理学课件--第八章应激

医学心理学第四章心理应激

医学心理学第四章心理应激
文化背景
不同文化对压力的看法和处理方式可能不同。某些文化可能更强调个人的独立 和自我实现,而其他文化可能更注重集体主义和相互支持。
社会地位
社会地位较低的人群可能更容易面临经济和生活的压力,从而增加心理应激的 风险。
04
心理应激的应对策略
应对方式的分类
积极应对
面对问题,采取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寻找解 决问题的办法。
心理应激与身心疾病
身心疾病概述
身心疾病是指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 糖尿病等。
心理应激与身心疾病的关系
心理应激是身心疾病的重要成因之一,长期的紧张、焦虑和抑郁情 绪可能导致身体疾病的发生。
身心疾病的治疗
治疗身心疾病需要综合考虑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等 措施。
06
心理应激的干预措施
心理应激会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如焦虑、抑郁、愤怒等,这些情 绪会影响个体的认知和行为。
认知评价
个体对应激事件的认知评价会影响其应激反应的程度和性质,消 极的认知评价可能加重应激反应。
人格特质
个体的人格特质会影响其对应激事件的反应方式,如易焦虑、易 怒或过于敏感等。
应激反应的认知过程
注意过程
心理应激会影响个体的注意过程,使其更容易关注负 性信息或忽视正性信息。
记忆过程
心理应激可能导致记忆障碍,影响个体回忆和提取信 息的能力。
思维过程
心理应激可能影响个体的思维过程,使其判断和决策能力下降,容易做出冲动的决定。
03
心理应激的影响因素
个人因素
个性特征
不同的人对外界刺激的认知和反应不 同,有些人更容易受到心理应激的影 响。例如,内向、敏感、自卑的人可 能更容易感到压力和紧张。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心理应激的影响因素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心理应激的影响因素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 心理应激的影响因素今天整理关于心理应激的影响因素。

心理应激是指来自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各种事件, 被大脑皮层接受, 在认知、人格特征等因素的作用下, 大脑将刺激信号加以转换成为抽象观念, 并进行加工、处理、储存, 再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而导致各种疾病。

一、认知评价:对事件全部的认识过程, 在心理应激的发生和强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步认知评价模式包括:1.初步评价评价自己是否受到威胁;在应激事件发生后判断自己是否会因此受到相关的刺激和威胁。

2.次级评价评价和选择应对方式;经过初步评价之后, 发现自己受到威胁之后, 进行应对, 主要是针对应激事件选择相对应的应对方式。

3.认知性再评价发展-反馈-评价;根据自己的处理方式和应激事件的反馈, 进行进一步的评价, 尽量将自己受到的刺激降至最低。

二、社会支持:来自家庭、亲友和社会各界的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影响社会支持的因素:个人和社会的交换感是否平衡;公共定向人格, 如助人为乐等。

三、人格特征:可分为1.A、B、C行为类型。

A型性格人争强好胜, 报复心强, 容易发生应激反应, 易患冠心病等。

B型性格人协调性较好, 该型人格属较松散、与世无争, 对任何事皆处之泰然。

C型性格和A型性格相对, 害怕和周围人产生误解和冲突, 容易掩饰自己的情绪, 此类人格患者易出现癌症等疾病。

2.坚韧人格:该类人格有奉献、控制、转变特征, 有较强的心理应激的能力。

3.非理性非逻辑的人格:该类人容易出现心理应激, 但是此类人格病人难以进行正常的沟通。

四、刺激的可控制性和可预测性。

1.可控制性指对压力事件有控制能力, 能减轻应激和损害。

2.可预测性是指预测压力事件的发生, 即使个体不能控制, 通常也能减轻相应的伤害。

2024年度《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

2024年度《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

2024/2/2
03
应激相关量表
如生活事件量表(L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等,用于评估应激源、社
会支持等与心理应激相关的因素。
10
生物学指标评估法
神经生理学指标
如心率、血压、皮电活动等,可以反映被评估者的生理应激反应程 度。
神经生化指标
如儿茶酚胺、皮质醇等应激激素的水平,可以评估被评估者的心理 应激状态。
5
心理应激反应过程
01
02
03
应激认知评价
个体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价 是应激反应的关键环节, 包括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 。
2024/2/2
应激生理反应
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系 统和免疫系统的生理反应 ,如交感神经兴奋、激素 分泌增加等。
应激心理反应
包括情绪反应、认知反应 和行为反应,如焦虑、抑 郁、注意力不集中、逃避 等。
提高社会应对能力
当社会成员普遍具备应对心理应激的能力时,社会的整体应对能力 也会得到提高,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挑战。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预防心理应激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为社会的长期稳定奠定 坚实基础。
31
推动医学心理学领域发展
丰富医学心理学理论
预防心理应激的研究和实践可以为医学心理学领域提供丰富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增强心理韧性
通过预防心理应激,个人可以逐 渐增强自己的心理韧性,更好地 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促进身心健康
心理应激是导致多种身心疾病的 重要因素,预防心理应激有助于 维护个人的身心健康。
2024/2/2
29
促进家庭和谐
减少家庭矛盾
预防心理应激有助于减少家庭成员之间的矛 盾和冲突,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 支持。

医学心理学课件第八章应激(多场合应用)

医学心理学课件第八章应激(多场合应用)

医学心理学课件第八章应激(多场合应用) 医学心理学课件第八章:应激引言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与影响的学科。

应激作为医学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本章将介绍应激的概念、应激源的分类、应激反应机制、应激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以及应激干预策略等内容。

一、应激的概念应激是指个体在面对各种内外环境刺激时,为维持生理和心理平衡而产生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反应。

应激源可以是生理、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

应激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三个方面,个体在应激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变化,以应对应激源的挑战。

二、应激源的分类1.生理应激源:如感染、创伤、疼痛、疲劳等。

2.心理应激源:如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等情绪体验。

3.社会应激源:如家庭关系、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等。

4.文化应激源:如文化冲突、价值观差异等。

5.环境应激源: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

三、应激反应机制1.警觉阶段:当应激源出现时,个体迅速做出反应,提高生理唤醒水平,为应对应激源做好准备。

2.抵抗阶段:个体调动生理和心理资源,积极应对应激源,以减轻应激对身心的影响。

3.耗竭阶段:长期或严重的应激源会导致个体生理和心理资源的耗竭,出现身心疾病。

四、应激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应激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具有双重性,适度的应激可以激发个体的潜能,提高应对能力,但过度的应激则会对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1.生理影响:应激会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肌肉紧张等生理反应。

长期或严重的应激还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等。

2.心理影响:应激会影响个体的情绪、认知和行为。

过度的应激可能导致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心理障碍。

3.社会影响:应激会影响个体的人际关系、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长期或严重的应激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工作效率下降、生活质量降低等问题。

五、应激干预策略1.心理干预: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方法,帮助个体调整认知、情绪和行为,提高应对应激的能力。

《医学心理学》——课件8:心理应激

《医学心理学》——课件8:心理应激
一般认为,应激过程可以分为输入、中介、反应、 结果四个部分。 (一)应激源
是指向有机体提出适应和应对的需求,并引起应 激反应的各种刺激物。 (1)生理性应激源 (2)心理性应激源 (3)社会性应激源 (4)文化性应激源
助产专业资源库
医学心理学
心理应激与生理应对
(二)中介机制
当个体受到应激源刺激,将要发 生应激反应之前,由中介机制在应激 源及反应之间起调节作用。 1、察觉 2、认知评价
助产专业资源库
医学心理学
心理应激与生理应对
(三)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包括个体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反应变化。
个体对应激的心理反应存在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 面。
助产专业资源库
医学心理学
(四)应激的影响
心理应激与生理应对
1.心理应激对健康的积极影响 (1)适度的应激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适度的应激是维持人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
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
助产专业资源库
医学心理学
一、心理应激
心理应激与生理应对
心理应激是指当个体认识到环境需求与 自身能力不平衡时所引起的一种倾向于 通过非特异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而表现出 来的心身紧动作用。
助产专业资源库
医学心理学
心理应激与生理应对
二、应激过程
2.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 (1)心理应激直接引起生理和心理反应,使人出现身体不适与精神痛 苦。 (2)心理应激可以加重已有的精神和躯体疾病,或使旧病复发。 (3)心理应激导致机体抗病能力下降,造成对疾病的易感状态。
助产专业资源库
医学心理学
心理应激与生理应对
谢谢!
助产专业资源库

《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

《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

心理应激第一节总论一、应激与心理应激理论(一)一般适应综合征( 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 塞里认为应激是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

他将这个涉及全身的非特异性生理生化反应称为“一般适应综合征”,包括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三个阶段。

(二)心理学界关注的应激(三)医学心理学对心理应激的定义心理应激: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应激系统模型的基本特征: 1.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 2.各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3.各因素之间动态的平衡或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 4.认知因素在平衡和失衡中起关键作用 5.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二、心理应激的意义(一)应激的积极意义 1.适度应激是维持正常心身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 2.适度应激是人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二)应激的消极意义 1.频繁、强烈和过度的应激使心身功能和社会活动出现障碍 2.持久和慢性应激导致心身疾病,加重已有的精神和躯体疾病 3.应激引起适应不良第二节应激源应激源(stressor):向机体提出适应要求,并可引起应对反应、稳态失衡的客观变化的环境事件或情景。

一、应激源分类根据应激源的性质分为: 1.生物性应激源 2.心理性应激源3.社会性应激源重大生活事件、日常生活困扰、工作相关应激源、环境应激源 4.文化性应激源二、生活事件(一)生活事件分类 1.按事件的现象学分类(1)工作事件(2)家庭事件(3)人际关系事件(4)经济事件(5)社会和环境事件(6)个人健康事件(7)自我实现、自尊方面 2.按事件对个体的影响(1)正性生活事件(2)负性生活事件(3)日常困扰、微应激源(二)生活事件的量化研究 Holmes编制了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SRRS),每种生活事件标以不同的生活变化单位( life change units, LCU),用以检测事件对个体的心理应激强度 Holmes发现,LCU与疾病发生明显相关:若一年累积的LCU小于150,提示来年基本健康一年累积的LCU超过300,来年86%可能患病一年累积的LCU达到150 ― 300,来年50%患病(三)生活事件导致疾病必备的条件 1.生活事件的性质:有丧失感的生活事件 2.生活事件的量:超过个体耐受能力 3.个体对生活事件的认知第三节应激心理中介因素一、认知评价认知评价:个体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 Folkman 和Lazarus将评价分为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初级评价:判断事件是否与自己有利害关系次级评价:是个体对自身在刺激情景下能力的估计。

心理应激名词解释医学心理学

心理应激名词解释医学心理学

心理应激名词解释医学心理学
心理应激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挑战或困难情境时,产生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这种反应可以是身体上的症状,如头痛、胃痛或失眠,也可以是情绪上的变化,如焦虑、沮丧或愤怒。

医学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和帮助患者应对心理应
激的学科。

它关注疾病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提供全面的医学服务,包括对身体疾病的治疗和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

医学心理学通过评估个体的心理状态和应对方式,帮助医生和患者了解疾病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供相应的干预措施。

它可以帮助患者调节情绪,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在医学心理学中,常用的干预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应激管理技巧、放松训练和支持性心理治疗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重新评估和调整对压力和困难情境的认知,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并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

此外,医学心理学还与其他医学专业合作,共同推动整体医疗模式的发展。

它与医生、护士、康复师和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员合作,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以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

总而言之,医学心理学在心理应激的研究和干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还与医学专业合作,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心理支持和治疗,以促进他们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医学心理学课件》心理应激ppt课件

《医学心理学课件》心理应激ppt课件
案例二
患者在遭遇交通事故后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通过 详细的病史采集和精神检查,结合应激源评估和临床表现, 制定了综合治疗方案,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等,最 终患者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03
心理应激干预策略与方法
Chapter
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应激中应用
认知重构
帮助个体识别和改变对应激事件的不合理认知,建立 积极、合理的思维模式。
心理应激与健康关系
01
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02
适度应激对健康有促进作用,可以提高个体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
03
过度应激则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导致各种身心疾病的发生和发 展。
04
常见的由心理应激引起的身心疾病包括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 冠心病、糖尿病、支气管哮喘等。
02
心理应激评估与诊断
虚拟现实技术
通过模拟产生逼真的三维环境,使个体沉浸其中并产生相应的应激反应,为心理应激的 干预提供了新的手段。
政策法规对心理应激工作影响分析
政策法规的推动作用
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对心理应激工作起到 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包括加强心理应激宣传教育、提高心 理应激干预能力等。
行业标准与规范
制定和完善心理应激相关的行业标准与规范,有助于提高 心理应激工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
激源。
躯体性应激源
02
指直接作用于躯体而产生应激反应的刺激物,如高温、噪音等

心理性应激源
03
指各种心理冲突和挫折,如失恋、失业等。
心理应激源分类
社会性应激源
指各种社会变革和生活事件,如战争、社会 动荡等。
文化性应激源
指因语言、风俗、习惯等文化差异而产生的 应激反应。

医学心理学2_心理应激

医学心理学2_心理应激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 相关专业知识
第1页 医学心理学——第二单元 心理应激
应激、应激源及种类
应激是个体觉察环境刺激对生理、心理及社会系统造成负担过重时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的,也可以是适应不良的。

引起一定反应并产生结果的刺激就是应激源。

心理应激源可分为以下4类:
1.躯体性应激源
2.心理性应激源
3.社会性应激源
4.文化性应激源
中介机制和应激反应
1.应激的心理中介机制
2.应激的生理中介机制
3.应激反应
应激的心身反应包括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

应激的心理反应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

从心理反应的性质来看:一类是积极的心理反应,一类是消极的心理反应。

应对与心理防御机制
1.应对
应对是个体对因生活事件而出现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2.心理防御机制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在面临挫折或冲突时,个体会不自觉地运用防御机制来改变对现实的感知,从而维护理性的自我形象,使情绪得到调节,而不是客观地面对并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选题(注:各题干后的罗马数字表示该题的估计难度:I 易;II 较易;III 较难;IV 难)
1.一般适应综合征(GAS)分以下三期:()I
A 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
B 觉醒期、阻抗期、适应期
C 警戒期、阻抗期、适应期
D 觉醒期、阻抗期、衰竭期
[答案] A
2.关于目前心理应激概念,以下叙述不确切:()III
A 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应激反应等主要应激因素之间界限清晰
B 包含了应激是刺激物、是有害刺激的反应以及是多种中间变量的综合认识
C 应激刺激和应激反应均涉及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内容
D 应激是应激源、应激中间(介)因素和应激反应多因素的作用过程
[答案] A
3.表示生活事件(应激源)的强度最好用以下方式:()I
A 情绪焦虑程度
B 累计LCU 的值
C 心身疾病发生率
D 转化为生物学指标
[答案] B
4.负性生活事件是指:()II
A 对人产生损害的事件
B 个体感觉不愉快的事件
C 与健康成负相关的事件
D 公认的有害事件
[答案] B
5.应激反应最妥切的含义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I
A 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
B 认识、意志、情绪、个性方面的变化
C 幻听、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方面的变化
D 心理障碍、心身障碍、心身疾病等心身病理方面的变化
[答案] A
6.与应激理论中的“心理应激反应”内涵差距最远的概念是:()IV
A 临床医学症状学中的“心身反应”
B 临床医学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C 心理学概念中的“应激”情绪
D 心理学概念中的“动机冲突”
[答案] D
7.与健康和疾病关系最直接的应激心理反应是:()I I
A 认知改变
B 情绪反应
C 个性改变
D 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答案] B
8.应激生理反应的神经机制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调节:()III
A 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
B 丘脑下部-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轴
C 丘脑下部-垂体后叶轴
D 丘脑下部-垂体前叶-甲状腺轴
[答案] A
9.Lazarus和Folkman认为应激过程最关键的因素是:()II
A 认知评价
B 应对方式
C 个性特征
D 社会支持
[答案] A
10.应激过程中的认知评价受以下因素的影响:()I
A 生活事件的性质
B 个性特征
C 社会支持
D 以上均是
[答案] D
11.应对就是个体对生活事件及其伴随的心身不平衡状态所作的:()II
A 情绪调节
B 认识和行为努力
C 潜意识中的防御
D 求助活动
[答案] B
12.关于应对概念的错误叙述是:()II
A 应对的涵义是多维度的
B 应对与多种应激因素有相关性
C 应对保护个体免受应激损害的作用
D 应对活动涉及应激全过程
[答案] C
13.心理应对和心理防御机制概念分别来自:()I
A 心理应激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
B 同一种理论——精神分析理论
C 同一种理论——心理应激理论
D 精神分析理论和心理应激理论
[答案] A
14.所谓否认机制(denial)是指:()II
A 调整认识,否定生活事件的消极方面
B 隐瞒事实,避免应激事件的产生
C 隐瞒事实,避免应激反应的产生
D 否定应激事件,降低潜意识中的焦虑
[答案] D
15.合理化机制(rationalization)又称:()II
A 合理应对
B 文饰作用
C 白日梦
D 矫枉过正
[答案] B
16.个体与社会人和社团组织的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称:()I
A 人际关系
B 社会角色
C 社会支持
D 应激的内部资源
[答案] C
17.关于社会支持概念,较妥切的描述是:()I
A 个体体会到的来自社会的精神支持程度
B 个体与社会的客观联系程度
C 在应激时能被个体利用的社会网络
D 综合以上三方面
[答案] D
18.以下概念与个性特征内在联系相对较低的是:()III
A 应激反应
B 特质应对
C A型行为
D 客观事件
[答案] D
二、名词解释
1.一般适应综合征(GAS )
[答案] 每一种疾病或有害刺激都有相同的、特征性的和涉及全身的生
理生化反应过程,是机体对有害刺激所作出防御反应的普遍形式,分为警戒、阻抗和衰竭三个阶段。

2.心理应激
[答案] 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3.生活事件(或应激源)
[答案] 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是造成心理应激并可能进而损伤躯体健康的主要刺激物,包括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各种应激刺激。

4 .负性生活事件
[答案] 指个人认为可能对自己产生消极作用的不愉快事件。

5 .生活变化单位(LCU )
[答案] 用以标记生活事件,来检测事件对个体的心理刺激强度。

6 .应激反应
[答案] 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

7 .退化
[答案] 当人受到挫折或遭遇应激时,放弃成年人应对方式而使用幼儿时期的方式应付环境变化或满足自己的欲望。

8 .无助
[答案] 一种无能为力、无所适从、听天由命、被动挨打的行为状态,通常是在经过反复应对不能奏效,对应激情境无法控制时产生。

9 .认知评价
[答案] 指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

10 .应对方式
[答案] 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稳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11 .情绪关注应对和问题关注应对
[答案] 从应对的指向性看,有的应对策略是针对个体的情绪反应的,这被称为情绪关注应对。

相对应的是有的应对策略针对事件或问题,则称为问题关注应对。

12 .心理防御机制
[答案]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当本我的欲望与客观实际条件出现矛盾而造成潜意识心理冲突时,个体会出现焦虑反应,此时潜意识的心理防御机制起作用,起到了暂时减轻焦虑的作用。

13 .否认
[答案] 把已经发生,但又不愿被接受的痛苦事实加以否定,当作根本没有发生过,以减轻心理负担。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否认通常是无意识的。

14 .社会支持
[答案] 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社会人和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

三、论述题
1 .生活事件的刺激(或应激结果)可引起机体哪些变化?
[答案] ①情绪反应,包括焦虑、恐惧、愤怒、忧郁等。

②行为反应,包括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无助与自怜、物质滥用等。

③生理反应,可以通过神经系统和神经体液途径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

2 .简述心身中介机制影响健康的途径。

[答案] ①心理-神经中介机制主要通过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进行调节,非特应系统功能增高,而与之对应的向营养系统功能则降低。

如果应激源刺激过强或时间太久,也可造成副交感神经活动相对增强或紊乱。

②心理-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通过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进行调节,胰腺和甲状腺也起一定作用。

③心理-神经-免疫机制免疫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进行着双向性调节。

一般认为,短暂而不太强烈的应激不影响或略增强免疫功能,中等度的应激可增强免疫应答,强烈的应激则显著抑制细胞免疫功能。

3 .影响应激反应严重程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①认知评价
②应对和心理防御
③社会支持
④个性特点
4 .如何指导应对
[答案] ①指导个体通过“问题解决”的应对方法,从根本上消除应激源。

②指导个体进行“再评价”应对,使之改变认知评价,例如换一个角度去认识生活事件,以减轻应激反应。

③提供或帮助寻求社会支持,即采用“求助”的应对方式。

④分散注意,即采用“转移”的应对方式,例如指导个体通过适当的活动转移个人对应激源的注意力,解除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⑤指导个体进行一定的放松训练,即“松弛”应对
⑥催眠、暗示、运动,甚至使用一定的抗焦虑药物等方法,也可被看成是应对干预手段。

5 .某学生考前总要头痛,考完试症状随之缓解,请用应激理论解释。

[答案] ①考试是应激源
②各种中间因素影响
③中介机制引起生理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