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巴黎圣母院》人物塑造的美丑对照原则
雨果美丑对照原则在人物塑造中的运用—以《巴黎圣母院》为例

雨果美丑对照原则在人物塑造中的运用—以《巴黎圣母院》为例摘要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明确提出美丑对照原则,这一原则既是浪漫主义创作的纲领,亦是雨果美学思想的核心。
而《巴黎圣母院》正是将这一辩证美学思想,发挥到极致的作品。
本文将从人物自身的对照与人物之间的对照两方面,浅谈该原则在人物塑造中的运用。
关键词美丑对照美学雨果《巴黎圣母院》正文所谓“美丑对照原则”,是指美与丑是共存的,主张在文学创作中不应只表现优美、崇高,也应表现“丑”,正如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所说:“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共存,黑暗与光明相共……”[1]《巴黎圣母院》正是雨果这一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不仅表现人物自身存在着美丑对照,而且人物之间也构成了“美中有丑,丑中有美”的人物网。
(一)人物自身的美丑对照在人物自身的对照方面,主要有三位人物,即外表丑却心灵美的加西莫多,以及外表美却心灵丑的弗比斯、克洛德。
1.加西莫多“那四角形的鼻子,那马蹄形的嘴巴,那猪鬃似的的红美貌地下小小的左眼,那完全被一直大瘤遮住了的右眼,那像城垛一样参差不齐的牙齿,那露出一颗如象牙一般长的大牙的粗糙的嘴唇,那分叉的下巴,尤其是那一脸轻蔑、惊异和悲哀的表情。
”[2]在加西莫多的外貌描写中,作者几乎用尽了一切丑化的词语。
不仅如此,作者还给他加上了驼背、耳聋、单眼失明等残疾,这使得加西莫多成为了一个不仅丑陋,而且畸形的人间至丑。
可就是这样一个样貌丑到极致的人,却有着一颗单纯而柔软的心。
因为从小生活在圣母院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导致加西莫多形成了相对单一的性格,其核心特点可用“忠诚”概括。
前期这份“忠诚”表现为不加判断的愚忠,而在艾丝美拉达的感化下,这种“忠诚”开始有了是非善恶的判断。
2.弗比斯弗比斯是法国国王卫队的队长,“穿着漂亮的军装,有一副高雅的容貌和一柄剑”[3]。
读书心得——论《巴黎圣母院》中人物的美丑对照

读书心得——论《巴黎圣母院》中人物的美丑对照《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雨果著名的浪漫主义长篇历史小说,具有巨大的艺术表现力。
小说以吉卜赛女子爱思梅拉达的不幸遭遇为主线,以大胆奇特的想象形成尖锐的矛盾和强烈的冲突,揭示了宗教阶级和统治阶级与下层人民之间不可缓和的矛盾,人物自身灵与肉的冲突,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统一。
最后以世俗欲望战胜宗教信仰,美善被邪恶毁灭为结局。
小说的一大成功特色就是巧妙地运用了“美丑对照原则”来塑造人物形象,打破了以往美与丑,好与坏的绝对对立,把美丑好坏结合起来,更极致地表现人物性格,塑造异乎寻常的人物。
本文从中心人物与其他人物,人物自身对照进行分析。
1 中心人物与其他人物的美丑对照小说中塑造的吉卜赛女子爱思梅拉达是真善美的化身。
她是人间的精灵,是雨果按其人性理想造出来的一朵质朴天然的人性之花,是人类不可复归的自然状态的象征。
她纤尘不染,超凡脱俗,与自然融为一体,从外貌到内心都纯洁美好得无与伦比,丝毫没有世俗污染,是一个真正的自然人。
“她个儿不高,可是在他看来好像身材高大,因为她那苗条的身段显得挺拔,亭亭玉立。
她肤色微黑,不过,白天里看,一定是发出安达卢或罗马女人那种闪耀的三山金光。
她那纤纤秀足也是安达卢西亚式的,穿在她那俏丽的鞋子里窄窄的正好合适自如”。
[1]她举止大方,活泼可爱,对别人主动热情,充分享受生命给予的快乐,但有自己的原则分寸,不会因外界诱惑或威胁而改变。
“她的歌喉,也和她的舞蹈、她的美貌一般无二,也是那样无可形容,那样令人心醉:仿佛是某种纯净、悠扬、空渺、虚飘之物”。
[2]她性格率真,带有原始美,善良坚贞,嫉恶如仇,对爱情忠贞。
小说通过面貌各异,性格迥异,地位悬殊的克罗德、加西莫多、法比、甘果瓦对爱思梅拉达不同的态度,不同方式和不同性质的爱,将他们的性格真切地表露出来,从而形成鲜明的美丑、善恶对比。
1.1 爱思梅拉达与克罗德克罗德出身于一个中等阶层,在幼年时被父母决定终身从事神职,生性抑郁庄重。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一、本文概述《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以15世纪的巴黎为背景,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社会画卷。
其中,雨果巧妙地运用了“美丑对照原则”这一艺术手法,使得小说在描绘人物、情节和环境时更加生动鲜明。
本文将通过对小说中这一原则的运用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如何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主题内涵。
本文将简要介绍《巴黎圣母院》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为后续的分析提供基础。
将重点阐述“美丑对照原则”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包括人物形象的美丑对比、情节发展的美丑交织以及环境描写的美丑呼应等方面。
本文将总结这一原则在小说中的作用和意义,探讨其如何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社会批判力度。
通过对《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原则”的详细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部文学经典的魅力所在。
二、美丑对照原则的定义美丑对照原则,作为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独特的美学理念,是一种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复杂性的文学手法。
它并非简单地以貌取人,将美与丑划分为两个绝对的对立面,而是通过对美与丑、善与恶在同一人物或不同人物之间的交织、冲突和转化,揭示出人性的多面性和社会的复杂性。
在这一原则下,美与丑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映照。
美可能隐藏着丑,丑也可能孕育着美。
雨果通过这种手法,打破了传统美学对于美与丑的单一定义,使得作品中的角色更加立体、生动,更加接近真实的人性。
在《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原则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无论是主人公卡西莫多那丑陋的外表下隐藏的纯净心灵,还是克洛德副主教那华丽的外表下隐藏的扭曲灵魂,都是这一原则的生动诠释。
这种美丑对照不仅体现在人物的外貌和内心上,还体现在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上,以及人物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上。
通过这种对照,雨果成功地展现了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社会现实,让读者在深感震撼的也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三、《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原则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原则

《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原则《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描写中世纪巴黎社会生活和人性的经典小说。
小说中有许多美丽和丑陋的对照形象,并以此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黑暗面。
以下将分析小说中的美丑对照原则。
《巴黎圣母院》中最显著的美丽形象是埃斯梅拉达(Esmeralda)。
她是一个拥有非凡美貌的吉普赛舞女,拥有蜜色肌肤和充满活力的身体,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
她充满善良和同情心,对待他人总是充满关爱。
她的美丽和纯洁性格在小说中象征着希望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相比之下,卡西莫多(Quasimodo)是一个丑陋的钟楼骑士。
他身材矮小,面容恶心,双眼盲目,留有厚重的狰狞面具。
然而,他拥有善良的心灵,对埃斯梅拉达深深的爱慕和保护欲。
他与埃斯梅拉达之间的对比,凸显了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冲突。
除了人物形象,小说中还有许多场景和符号与美丑对照相关。
在巴黎圣母院这个历史悠久的建筑中,有许多美丽的艺术品和建筑细节。
这代表了人类创造美的能力和对美的向往。
然而,在这个美丽的背后,隐藏着丑恶的一面。
教堂内的黑暗、腐朽和封闭象征着社会和宗教对人性的压迫和束缚。
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与人性的交织,也展示了美和丑的复杂关系。
在小说中,美丑对照的原则不仅仅体现在人物和场景上,也体现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
贵族和平民的对比是其中之一、贵族阶级浪费和残忍的生活方式与平民阶级的艰辛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
贵族和平民的对立体现了社会不平等和人性的丑陋一面。
此外,小说中还出现了许多丑陋的人物形象,如法克、克洛普罗、德格里戈里等,他们都是丑陋、怪异、自私和残暴的人物。
他们代表了社会的丑陋和黑暗面,与美丽和善良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总的来说,雨果通过《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黑暗面。
正是这种对比使得作品更具震撼力和深度。
美丑对照原则不仅仅体现在人物形象、场景和符号上,也体现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对比。
这样的对比使得读者对人性和社会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原则

《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原则(1)径向对照首先是径向对照,即爱斯梅哈尔达与圆周线上各个人物的对照,在图中用径线表示。
爱斯梅哈尔达与孚罗诺的对照。
他们的矛盾是小说的主要矛盾,贯穿小说始终,因此他们的对照也是人物圆心结构里的中心对照。
他们是两种对立的力量,一个是善的化身,一个是恶的代表。
爱斯梅哈尔达与加西莫多的对照他们是两个被人互换的孤独儿,一个奇美,一个奇丑。
仪貌美丑的强烈对照,卓绝地衬托出了他们两个互相救援的动人情景,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第一次是爱斯梅哈尔达给加西莫多送水的情景,提示了爱斯梅哈尔达以德报怨的美好心灵。
第二次是加西莫多救援爱斯梅哈尔达的情景,提示了加西莫多心灵的觉醒。
爱斯梅哈尔达和法比的对照这是一对情人,一个忠贞不渝,至死呼唤情人的名字,一个放浪轻浮,凶狠地要她:“见鬼去吧”!这种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的对照,展示了贫苦少女忠于爱情的高尚情操,暴露了贵族公子极端利己的恶劣本性。
爱斯梅哈尔达和甘果瓦的对照这是一对名义夫妻。
一个高尚,一个卑下;一个义重如山,一个情轻如毛。
爱斯梅哈尔达曾在甘果瓦要被绞死时救了他的命,可是当爱斯梅哈尔达需要救援时,他不惜与孚罗诺合谋,把她交给他,成了助纣为虐的小人。
爱斯梅哈尔达与乞丐王国的对照前者是流浪的吉卜赛人,没有一定的民族地域与国籍,后者有明确的地域,属于法国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德国人;前者没有宗教信仰,后者信奉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崇拜偶像。
虽然他们民族不同、国籍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但是他们却有着人间最真诚的友爱,她是他们的姊妹,他们是她的父兄。
深厚的阶级情谊使他们打破了民族界限,国籍界限,宗教信仰界限,把他们连接在一起。
爱斯梅哈尔达与女修士的对照她们是母女俩,相见却不相识。
女儿流落街头卖艺,母亲洞穴凄惨度日,母女俩的身世对照,反映了封建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
这种径向对照,表现了各个人物对爱斯梅哈尔达的不同感情和态度。
(2)弧向对照其次是弧向对照,即圆周线上各个人物之间的对照,在图中用弧线表示。
浅谈《巴黎圣母院》人物塑造的美丑对照原则

浅谈《巴黎圣母院》人物塑造的美丑对照原则[摘要]:对照手法的运用常能凸显差异,起到很好的表情达意的效果,本文通过对《巴黎圣母院》中人物塑造的美丑对照的剖析,旨在理清人物之间、人物自身肉体和灵魂的差异和矛盾,感受15世纪法国社会光明与黑暗殊死抗争的精神。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人物美丑对照《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雨果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小说,具有巨大的思想力量和艺术表现力。
小说以至善至美的爱斯美拉达、邪恶的克洛德和丑中显美的卡西莫多三者间的情感纠葛为主线,以大胆的想象,奇特的构思,展现了美与丑、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生死搏斗,揭露了宗教的虚伪,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小说最大的艺术成就就是雨果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场景有机连缀起来,第一次成功地运用了“美丑对照原则”塑造人物形象,打破传统观念中美与丑的绝对对立,使美丑事物相依相傍。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组人物对照。
一、人物之间的美丑对照吉卜赛女郎爱斯美拉达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她热情活泼,不仅容貌美,而且心灵更美,简直是善的化身。
小说通过面貌各异、性格迥异、地位悬殊的克洛德、加西莫多、弗比斯和甘果瓦对她不同程度、不同方式、不同性质的爱,展示他们各自的道德品质和性格特点,从而与爱斯美拉达的性格和一系列品质形成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
1、爱斯美拉达和卡西莫多爱斯美拉达和卡西莫多都是孤儿,由于成长环境不同,最初他们两人毫无交集,一个美丽善良,一个凶恶歹毒,是美与丑的对比。
后来,卡西莫多因受克洛德指使劫持爱斯美拉达而惨招鞭刑时,爱斯美拉达竟垂怜于这个丑陋而又对她凶恶的人,不顾众人的眼光为他送水。
这个举动使二者间建立起了无形的联系,唤醒了本性不坏的卡西莫多内心深处潜藏的善,并使他逐渐用后起的善掩盖被副主教克洛德所同化的恶,以至于后来多次倾力营救爱斯美拉达脱离险境。
善化后的卡西莫多虽容貌无改,但和爱斯美拉达拥有了同样至善至美的心,这为我们对人物的审美创造了一个特殊的视角。
浅析《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

浅析《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浅析《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雨果说过:“丑就在美的身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而这整部作品都是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刻画人物,反映现实,突出主题的。
其中的场面对比,如加西莫多与甘果瓦受审场面的对比;有环境氛围的对比,如行刑时圣母院“庄严肃穆”的气氛与判决本身荒谬性的对比;有上层统治者与下层平民的对比,如统治者的冷酷,残暴与流浪人的善良,政治的对比,路易十一王朝与“乞丐王国”的对比等。
在所有的对比中最重要的还是人物形象的对比,包括人性的美丑对照和爱情观不同的美丑对照,可以以代表了绝对的美的艾丝美拉达和代表黑暗罪恶的丑的克洛德作为参照物。
代表绝对的美的艾丝美拉达,是像太阳一样散发着光芒的美丽女子,而她的心灵也和他的外貌一样美丽。
她纯洁,善良,不仅富有同情心,还富有舍己救人的侠义心肠。
她曾两次救人,为救误入乞丐王国的落魄诗人甘果瓦,素不相识的她与之完成了摔罐成婚的仪式;当曾抢劫过他的加西莫多受刑干渴如焚时,只有爱斯梅拉达不计前嫌,给他送去了救命的甘泉。
她也有内在丑的部分,对于爱情的盲目以及不够机智聪慧,但瑕不遮瑜,毫不影响她是一个钟灵蕴秀的大自然宠儿,她获得了《巴黎圣母院》中所有主次要男性的爱情。
与她可以归为同一类人的,是拥有极致的丑陋外表但内心敦厚善良的卡西莫多。
与艾丝美拉达不同的是,卡西莫多是上帝的弃儿,世上所有的不幸都似乎可以在其身上找到痕迹,但他并没有顺应环境成长成毫无人性的人。
加西莫多虽然身体残疾,相貌极为丑陋,但他的心地善良,纯洁,只要别人给他一点点爱,他就会以十倍甚至百倍的爱给予回报。
他对收养的他的克洛德怀着无限的感激忠诚,为了他抢劫爱斯梅拉达,不惜承受酷刑的折磨。
对滴水之恩的爱斯梅拉达,他不仅留下了第一滴泪,而且他用他全部的身心来回报她。
他对爱斯梅拉达的爱无比真诚,纯洁高尚,当爱斯梅拉达处境危险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来保护她,甚至最后与她一同化为灰烬。
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雨果曾在《<克伦威尔>序》中提到“丑就在美的旁边, 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 黑暗与光明相共。”
美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比原则
人物形象对比体 系
人物之间的对照 人物自身的对照
一、人物之间的对照 人物之间的对照
中心人物与其他人物美 丑的对照
其他人物之间的美丑对 照
1、中心人物与其他人物的美丑对照
克洛德 毁掉的爱
爱斯美拉达 忠 诚 之 爱
卡西莫多
甘果瓦
自私自利的爱
2、其他人物之间的美丑对照
其他人物之间 的美丑对照
克洛德
爱斯美拉达
毁掉
保护
卡西莫多
二、人物自身美丑的对照
人物自身美丑对 照
人物行动前后不 同的对照
人物仪表外貌与 内心世界的对比
1.人物行动前后不同的对照
宗教的“爱”, 年轻有为的形象
克洛德
宗教的禁欲主义 者,是“恶”的
化身
2.人物仪表外貌与内心世界的对比:卡西莫多
外表 丑陋
在他身上集中了 人间所有的丑陋, 但如此奇丑无比 的外表
内心 美好
一颗金玉般美好 的心灵,他纯洁、 无私、忠诚
小结与问题:
世上存在真善美,也伴随着假恶丑,同学们通过《巴 黎圣母院》领略了雨果笔下的善恶美丑,在生活中“美” 又是何物。这节课就讲到这,请大家思考下面的问题: 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谈谈生活中的美是什么,同 时请结合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谈谈雨果的小说是如 何体现其“美丑对照原则”的?有缘学习更多+谓 ygd3076考证资料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
“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的建筑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
这个原则可以理解为,通过展示美丽和丑陋的事物之间的对比,来强调美的价值和意义。
在巴黎圣母院中,这个原则通过多种形式体现出来,包括建筑结构、雕塑、绘画等等。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建筑结构
2. 雕塑
在巴黎圣母院的内部,雕塑是美丑对照的最明显体现之一。
教堂内有很多雕像,其中一些是美丽的类天使人物,而另一些则比较丑陋的恶魔和罪人。
这种对比的目的是让人们透过丑陋和恶劣的形象,更加珍惜美好和高贵的道德品质。
3. 绘画
巴黎圣母院的墙壁上大量覆盖着绘画,其中的许多场景都是关于美丑对照的。
例如,在教堂内部的下层,有一组雕塑描绘了一个揭示坠入地狱的最后审判的场景,一些人画得非常帅气。
这些画面中,天使和圣徒通常被描绘得非常美丽,而魔鬼和罪犯则经常被描绘得非常丑陋和可怕。
通过上述方式,建筑师在巴黎圣母院中实现了美丑对照的原则,通过对比,展示了美和丑的强烈对比,使人们更加理解美和丑之间的关系和价值。
这种对比使得教堂的空间更加丰富和有趣,让人们在欣赏巴黎圣母院的建筑艺术时,更容易记住和理解它所传达的教义和道德思想。
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运用

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运用示例文章篇一:《<巴黎圣母院>里的美丑大对照》嘿,小伙伴们!你们读过《巴黎圣母院》这本书吗?那可真是一本超级精彩的书啊!今天我就来跟你们聊聊书里特别厉害的一个写作手法——美丑对照原则。
先来说说那个美丽的爱斯梅拉达吧,她就像一朵盛开在荒野里的娇艳花朵。
她的美丽,能让所有人看了都忍不住惊叹。
她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就像那瀑布一样顺滑。
她的眼睛,明亮得像星星,一闪一闪的,仿佛会说话。
她的笑容,哇塞,那简直能把冬天都给融化掉!可再看看那个敲钟人卡西莫多,哎呀呀,他的样子真的是让人吓一跳!他的背驼得像个大虾米,脸上全是疙疙瘩瘩的,就跟那被石头砸过的土墙似的。
他的眼睛一只大一只小,嘴巴还歪歪的。
这模样,谁见了能不害怕?这一美一丑的对比,难道不像是白天和黑夜吗?爱斯梅拉达是那充满希望和温暖的白天,而卡西莫多就是那黑暗又阴森的黑夜。
再看看副主教克洛德,表面上他是个道貌岸然的家伙,穿着那身长袍,装得一本正经。
可他的内心呢?丑陋得要命!他的欲望就像一只张牙舞爪的怪兽,把他的灵魂都给吞噬了。
而善良的乞丐们,虽然他们穿得破破烂烂,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可他们的心灵却比那些表面光鲜的人要美得多!这就好像一颗珍珠,即使被埋在了沙子里,它的光芒也依然能透出来。
书里这样的美丑对照,难道不像是镜子的两面吗?一面照出了美好的光芒,一面却映出了丑陋的阴影。
你们想想,要是没有这样的对比,这故事还能这么吸引人吗?肯定不能啊!正是因为有了美丑的鲜明对照,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美,什么是真正的丑。
美丑对照原则,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们对人性的思考之门。
它让我们明白,不能只看表面的东西,要用心去感受内在的美丑。
所以啊,小伙伴们,读《巴黎圣母院》的时候,一定要好好体会这种美丑对照原则,它会让我们收获好多好多呢!示例文章篇二:哎呀呀,你们知道《巴黎圣母院》这本书吗?这可真是一本超级精彩的书!先来说说里面的卡西莫多吧,他那长相,真的是丑得吓人!驼着背,独眼,还长着个大龅牙,这模样,谁见了不害怕呀?可是他的心,却比谁都美!他善良,忠诚,为了心爱的姑娘可以不顾一切。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在十九世纪群星灿烂的法国文坛,维克多·雨果可以说是最璀璨的一颗明星。
他是伟大的诗人,声名卓著的剧作家、小说家,又是法国烂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旗手和领袖。
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烂漫派小说,他处处体现了雨果所倡导的“美丑对照”原则。
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的夸张和强化了,在作者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
下面,我就以《巴黎圣母院》为例,简单阐述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巴黎圣母院》的情节始终围绕三个人展开:善良美丽的波希米亚少女爱斯梅拉达,残忍虚伪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和外表丑陋、内心崇高的敲钟人伽西莫多。
小说中的反叛者吉卜赛女郎爱斯美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伽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弗罗洛和贵族军人弗比斯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
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部小说具有浓烈的烂漫主义色彩和很强的可读性。
波希米亚少女爱斯梅拉达是巴黎流浪人的宠儿,靠街头卖艺为生。
她天真纯洁,富于同情心,乐于救助人。
因为不忍心看见一个无辜者被处死,她接受诗人甘果瓦做自己名义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生命;看见伽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刑,只有她会同情怜悯,把水送到因口渴而呼喊的敲钟人的唇边。
这样一个心地高贵的女孩,竟被教会、法庭诬蔑为“女巫”、“杀人犯”,并被判处绞刑。
作者把这个人物塑造成美与善的化身,让她心灵的美与外在的美完全统一,以引起读者对她的无限同情,从而产生对封建教会及王权的强烈愤恨。
弗罗洛表面上道貌岸然,过着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而内心却渴求淫乐,对世俗的享受充满妒羡。
自私、阴险、为满足自己的欲念不择手段:他指使伽西莫多劫持爱斯梅拉达;得不到爱斯梅拉达的爱情便想将她置于死地。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其中的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美拉达。
其外表是美,但内心最是丑恶。
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其面目体形丑陋、但是心地善良,正好和副主教是对比。
1.美丑对照原则。
雨果在其《巴黎圣母院》中,将他的美丑对照原则运用到了一种极至\作品中的美与丑不是简单的对立对比,而是错综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尖锐的矛盾和强烈的冲突\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是美的化身,从相貌到内心都展示出美轮美奂的典型,敲钟人伽西莫多外貌奇丑而心地纯洁善良;副主教克洛德外表道貌岸然!内心阴险狠毒,卫队长弗比斯外表潇洒风流!内心卑鄙自私\这几个人物本身就有着显著的对照特征:爱斯梅拉达内外映衬,相辅相成,完美和谐;伽西莫多丑陋的外貌蕴涵着高尚的心灵;克洛德与弗比斯则是以好看的外表反衬出丑陋的灵魂\而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与鲜明对比:在爱斯梅拉达的至善至美和伽西莫多的外丑内美面前,克洛德显得格外的丑恶不堪,弗比斯也尤为卑劣琐屑\这里,美丑对照的运用,达到了理想化的效果,爱斯梅拉达与伽西莫多这两种类型的美好形象在丑态人物的反衬下,更为鲜美艳丽!光彩照人;而克洛德与弗比斯这两个丑角在美好人物的光照之下,更显形象猥亵!灵魂肮脏,令人作呕\而以丑为美的理论,是作者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美学领域的具体表现;它强调的是丑中有美,视丑为美,变腐朽为神奇,让丑的事物也显示出美的一面。
\巴黎圣母院一、中心人物与其他人物的美丑对照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为我们布置了一个以爱斯美拉达为主,以克洛德、卡西莫多、腓比斯、格兰古瓦为辅的人物体系。
再这个体系中,作者通过这些辅助性人物不同程度、不同方式、不同性质的爱展示出他们各自的道德品质和特点,从而与爱斯美拉达形成鲜明的对照。
在作品中,作者把爱斯美拉达化身为超自然的生灵。
在圣母院前,她以其特有的蓬勃朝气和青春活力翩翩起舞,走进人们的视野。
她以美丽的容貌使我们惊艳,以纯洁的心灵让我们折服,她是体态美和心灵美的和谐统一。
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的应用

论《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引言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
他指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①”他认为有了美丑对照,美才能给人以更强烈的感染。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就是运用这种鲜明的美丑对照原则来塑造人物和展现情节的。
本文将从人与人之间的横向比较、人物外表与内心、人物前期与后期的纵向对照以及情节的美丑对照三个方面论述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运用和体现。
一、人与人之间的横向对比( 一) 小说中心人物———爱斯梅拉达与其他人物的对比1.1 爱斯梅拉达与伽西莫多。
小说的中心人物爱斯梅拉达她从小在吉卜赛人中长大,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她形成了善良的本性,浑身洋溢着蓬勃朝气和青春活力,她粗犷热情、矫健活泼,在圣母院前,翩翩起舞,如乳燕翻飞,多彩多姿。
善良的吉卜赛人都热爱她,把她看成亲人,而她也将吉卜赛人看做她唯一的亲人。
她既有美丽的容貌,能歌善舞,又有纯洁善良的内心,是作者理想美的化身。
这个天真可爱的波希米亚少女乐于助人,总是毫不犹豫地救助别人而从不考虑自己的利益。
而同样是孤儿的伽西莫多,却天生就遭受了截然不同的待遇。
一出生就猴子不像猴子,人不像人,简直就是怪物一个。
伽西莫多作为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是一个弃儿,“跛足、独眼、驼背,四面体鼻子、马蹄形嘴、赤红眉毛下长着小左眼,右眼被一个大肉瘤遮住了的一个怪人。
他身残貌丑,五官不全,不为人们理解和尊敬,有的只是鄙视和嘲笑,这无形中形成了他与人们的距离,形成了怪癖的性格,他也唯克洛德是听。
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与她的不同,伽西莫多在封闭的、充满敌意与仇视的教会生活中逐渐失去人性,而爱斯梅拉达则在自由的、内部较为和睦平等的吉普赛人中逐渐完善了人性。
可以说,真善美在爱斯梅拉达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与升华。
1.2 爱斯梅拉达与甘果瓦。
甘果瓦是爱斯梅拉达所谓的“丈夫”——他在误闯奇迹王国的怪厅时被乞丐王判了死刑,爱斯梅拉达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以和他结婚的方式救下了的落魄诗人。
简述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运用

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运用巴黎圣母院,作为世界著名的哥特式建筑,其建筑风格和艺术设计充分展现了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
美丑对照原则是指在艺术创作中通过对比美丑来突出美的特点,强化美的表现力。
在巴黎圣母院中,这一原则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建筑结构、雕塑装饰等方面的设计,呈现出了一种极具美感和视觉冲击力的艺术效果。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进行简要分析。
一、建筑结构的对比巴黎圣母院的建筑结构采用了哥特式建筑风格,其特点是高耸的尖塔、精美的拱形结构和复杂的立柱装饰。
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中,美丑对照原则通过对比高大挺拔的尖塔和精致华丽的雕刻装饰,突出了建筑的美感和庄严感。
巴黎圣母院的建筑结构呈现出一种对称美和比例美的特点,使整体建筑显得和谐统一。
二、雕塑装饰的运用在巴黎圣母院的外墙和内部空间中,大量雕塑装饰体现了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
这些雕塑作品既有精美细腻的装饰图案,也有丑陋怪异的恶魔鬼像,通过这种对比,增强了建筑的艺术感染力和宗教神秘感。
尤其是在主要装饰物和圣经故事人物形象的雕塑中,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更加突出,使整体装饰效果更加生动鲜明。
三、玫瑰花窗的设计巴黎圣母院的玫瑰花窗是哥特式建筑中的重要装饰元素,其设计运用了美丑对照原则。
玫瑰花窗上的彩色玻璃镶嵌图案、人物形象和神话故事的描绘,既有绚丽多彩的美感,也有祥和庄严的气息。
在玫瑰花窗的设计中,艺术家通过对比美和丑的元素,创造出了一种极具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的装饰效果。
总结:巴黎圣母院作为哥特式建筑的典范,其建筑风格和艺术设计充分展现了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
通过对建筑结构、雕塑装饰、玫瑰花窗等方面的设计分析,可以看出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其成为了世界著名的艺术建筑之一。
美丑对照原则的合理运用不仅增强了建筑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也展现了传统建筑与艺术创作中重要的设计理念。
在巴黎圣母院的建筑结构中,美丑对照原则还体现在了其宏伟的尖塔和精致的拱形结构上。
浅析《巴黎圣母院》中人物美丑对照描写

浅析《巴黎圣母院》中人物美丑对照描写1、相关定义1.1、描写女性语汇概念的界定描写女性的语汇包括四个小类:描写女性的成语、描写女性的谚语、描写女性的歇后语、描写女性的惯用语。
描写女性的语汇从字面意义理解就是静态描写与女性有关的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
其内涵也是相当丰富,可以是描写女性的语汇,例如”红颜薄命”、”豆蔻年华”、“ 白酒红人面,美色动人心“、” 芙蓉白面,尽是带玉的骷髅;美艳红妆,亦系杀人的利刃”、“ 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女人心,海底针——又利又毒”、”解语花”、” 好花插在牛粪上”。
也可以是与女性故事相关的语汇,例如”河东狮吼”、” 截发留宾”、” 君王爱馆娃”、”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东施登珠峰——丑到极点”、” 陈世美不认秦香莲——喜新厌旧”、“ 病西施”、”当红娘”。
也可以在词中涉及到女性的语汇,例如”二八佳人”、”女中丈夫“、” 女儿瞄着娘的影子长”、”女儿是娘的挂心钩”、” 大姑娘绣花——细功夫”、” 东家的老寡妇,西家的老绝户——孤的孤,苦的苦”、” 三伏嘲新妇,三年嘲寡妇”、” 寡妇做好梦”。
21.2、细节描写的概念与功能定位节”,顾名思义就是细微末节,它是构成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特征的最小单位。
细节是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中一个个具体、生动、真实、细小的环节, 是最能体现事物典型性和独特性的元素。
[1]鲁迅先生认为,细节描写可以起到”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的作用。
细节原是文学创作的术语,但在新闻报道中,也受到广泛的重视。
当然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中的细节有所不同,前者更要求绝对的真实。
新闻报道如果没有细节就失去了底蕴和内涵。
一篇新闻,如果只有事实的陈述而缺乏细节的描写,就好似一幅画只有远景而没有中景和近景,内容再好,也只能像雾中的花、远处的山,似乎是隔了一层似的,难以吸引、打动、感染受众。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表现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运用

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运用《巴黎圣母院》是一部由法国作家雨果所写的古典小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犯罪悬疑小说之一、在小说中,美丑对照原则被广泛运用,通过对美丑形象的对比,展示了社会的不公平以及人性的善恶。
首先,小说中通过对女主角艾斯梅拉达和奎亚莫博两个角色的对比,体现了美丑对照原则。
艾斯梅拉达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孩,拥有一双明亮而深情的眼睛,纯洁而善良的心灵。
奎亚莫博则是个相貌丑陋、心地邪恶的男人,他通过欺骗和迫害艾斯梅拉达,展示了自私和残忍的一面。
通过这两个角色的对比,小说表达了美丑对于个人品质和道德的重要影响。
其次,在小说中,对美丑的描写也体现了社会的不公。
在巴黎圣母院中,美貌的教堂钟楼丑独眼怪卡西莫多被困在了钟楼中,而年轻美丽的艾斯梅拉达却在艰苦的环境中生活。
这种对美丑形象的对比揭示了社会对个体的不公平对待。
卡西莫多只因为自己的丑陋相貌而被边缘化,而艾斯梅拉达则因为自己的美貌而备受关注和追求。
这种社会不公使得卡西莫多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变得更加强烈,也推动了他对艾斯梅拉达的迷恋和爱慕。
此外,小说还通过美丑对照来揭示人性的善恶。
在小说中,美丑形象与人性的黑暗和光明相互对应。
奎亚莫博以他丑陋的外貌和邪恶的行为代表了人性的黑暗面,而艾斯梅拉达则以她美丽的外貌和善良的心灵代表了人性的光明面。
小说通过对这两个角色的描写和对比,暗示出人性中善恶的悖论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最后,在小说的结尾,美丑对照的运用也表达了对人性的怀疑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卡西莫多最终因为自己的丑陋和邪恶行为而死去,而艾斯梅拉达则因为自己的美貌和善良而得到救赎和幸福。
小说通过这种结局表达了对邪恶和丑陋的唾弃,以及对美与善的追求。
只有通过追求美好事物和发展良善心灵,才能真正得到救赎和幸福。
总之,《巴黎圣母院》中的运用美丑对照原则的方式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和思想深度。
通过对美丑形象的对比,小说展示了社会的不公平,人性的善恶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巴黎圣母院》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美丑对照原则的体现

《巴黎圣母院》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美丑对照原则的体现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费里尼在1831年创作的史诗性的格言作品,讲述的是贝司祭和林高老师的激情纠葛和执念,揭示了爱情、布道、正义和勇气的强烈感情,以及伦理精神的深层思考。
巴黎圣母院的人物形象凸显了美与丑的对照,其中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即贝司祭和林高老师,是这种对照原则的典型体现。
贝司祭象征着美好和恩典,一身简单素朴的盔甲,纯洁的情感和高尚的品行,他缓慢但坚定地追求他的理想,宣扬正义和爱,抵御贪婪的敌人,拯救巴黎圣母院的恩情。
林高老师是这段故事中最丑陋的人物,他狡猾而贪婪,邪恶而无情,唯欲谋取一己私利。
他恶劣无节,只执着于图谋权势,以获得统治地位,无罪者受到迫害,他与社会上最邪恶的势力都有莫大的关系。
贝司祭和林高老师是巴黎圣母院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他们之间的对照原则体现出美与丑的强烈对比,彰显了一个社会强烈的伦理道德。
贝司祭的美丽和勇敢对抗丑陋的林高老师的暴虐,表明了一种正义的理想。
而林高老师的邪恶行为反映出人类社会的不完美甚至可怕,具有警醒社会的重要价值。
而贝司祭的正义和恩典则提醒人们保持一种关怀和道德榜样,以维护“仁义礼智”的社会伦理精神,使之永远流传。
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

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
巴黎圣母院中运用了美丑对照原则,特别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真善美与假恶丑相对照,反差鲜明,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 人物之间的对照。
作品的女主人公爱斯梅哈达是作者着意刻画的真善美统一的理想形象。
围绕她的四个男性人物,即克洛德、法比、加西莫多和甘果瓦,表现出了对于她的四种不同性质的爱,从而与她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爱斯梅哈达是“纯洁而光辉的人”,是善的化身,克洛德却是“阴森可怕的人”,是恶的代表,两者形成善恶美丑的鲜明对照。
- 人物自身的对照。
作品中的卡西莫多是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身体畸形丑陋,但心地善良,与外表的丑陋形成鲜明对照。
他对爱斯梅哈达的爱情纯洁、无私,与克洛德的虚伪、自私形成对照。
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巴黎圣母院美丑对照原则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内容摘要]世界著名的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早就阐述过在艺术作品中美丑对照的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而其《巴黎圣母院》则是该原则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整个作品自始至终都体现了这种对照原则,运用这种原则组成惊心动魄的情节,创造出异乎寻常的人物,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真善美与假恶丑强烈对比的画面。
作品中既有人物外貌的美丑的对照,也有内心善恶的对照,既让我们看到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面,也使我们看见了最丑陋的一方。
因此,我想以论文的样式,谈谈美丑对照在这部作品中的运用。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美丑对照、内心、外貌美丑对照原则是著名文艺大师雨果浪漫主义思想的核心,而《巴黎圣母院》是其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作品通过典型人物鲜明性格的塑造,用美丑、爱恨、善恶形象的强烈对比,强有力地反映了七月革命前后资产阶级民主派和广大人民对波旁王朝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的憎恨情绪和革命形式,深刻地揭露了宗教和教会的愚妄和黑暗,表达了作者同情下层平民,热爱他们的优秀品质和斗争精神的思想感情。
作品以丰富多变的想象,大胆奇特的构思,夸张怪诞的手法,异乎寻常的任务,惊心动魄的场景,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美与丑、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搏斗的画面,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
然而《巴黎圣母院》最值得读者欣赏玩味、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以美丑的对照原则来创造浪漫主义的艺术形象。
雨果早就在其著名文论《〈克伦威尔〉序》中阐述过美丑对照的原则:“丑存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丑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1]在小说中,我们既看到了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美丑对照,也看到人物自身的美丑对照,作者以此为我们精心设置了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的对比体系。
作者通过正反两组人物相互映衬和强烈对照,吸引了大批的读者进行品读,使读者深刻体会作者美丑对照原则在作品中的运用。
下面我们具体看看小说是如何进行人物的美丑对照的。
巴黎圣母院美丑对照

浅析《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伟大的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即法国浪漫主义的理论宣言。
他指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他认为有了美丑的对照,美才更能给人以震颤心灵的力量。
《巴黎圣母院》就是运用这一原则的典范作品。
本文将从环境对比、情节对比、人物形象对比三个方面浅析“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运用和体现。
一、环境对比:巴黎圣母院的壮丽、圣洁同中世纪平民生活的阴暗、凄凉对比作者整整花了一章的笔墨来描写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无疑今天仍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建筑.”虽然它“阅尽岁月”但仍是“风华不减".首先写到的是巴黎圣母院的正面,从三座尖顶拱门到二十八座列王神龛再到玫瑰花窗再到拱廊最后到塔楼,作者用十分细腻、真实的文字记录了圣母院的英姿。
文中还多次提到圣母院中的雕像,那些雕像大气磅礴,,雕刻的十分细致,栩栩如生.虽然在时间和人为的破坏之下,圣母院已经不那么精致,但这并不妨碍它在读者心目中壮丽圣洁的形象。
与之相对比的则是平民生活的阴暗、凄凉.在整个巴黎城中,充满了鳞次栉比的阴暗小屋,这当然不可能是贵族、大人物的住所,只能是平民的栖身之地,尤其是“奇迹大院”,更是巴黎阴暗面的集中写照。
这里的人都是恶棍、妓女、乞丐、流浪者、失足学生、强盗,这里的房屋“风雨剥蚀,蛀虫累累,破相变形”,没有人过着正常的生活,这是“一个蛇行蚁聚的世界,陌生、畸形、闻所未闻,光怪陆离。
"巴黎圣母院与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让人在感叹圣母院的壮丽圣洁的同时也对中世纪平民的生活唏嘘不已。
二、情节对比:两个法庭、两个国王、两个王朝的对比我们首先来看看两个法庭的对比。
在诗人格兰古瓦不小心闯进了这些乞丐、恶棍、妓女的大本营——奇迹大院时,众人认为他触犯了他们神圣的领土,要对他处以极刑,然而戏剧性的一幕是他们有一条规矩是“在绞死一个男人之前,先得问问有没有女人要他”,最终诗人因爱斯美拉达而获救,他们结婚的年限还是通过摔瓦罐来决定的,这完全体现了一种人情美,这群“下层人”用一种极富人情味的方式放过了诗人的生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巴黎圣母院》人物塑造的美丑对照原则[摘要]:对照手法的运用常能凸显差异,起到很好的表情达意的效果,本文通过对《巴黎圣母院》中人物塑造的美丑对照的剖析,旨在理清人物之间、人物自身肉体和灵魂的差异和矛盾,感受15世纪法国社会光明与黑暗殊死抗争的精神。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人物美丑对照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雨果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小说,具有巨大的思想力量和艺术表现力。
小说以至善至美的爱斯美拉达、邪恶的克洛德和丑中显美的卡西莫多三者间的情感纠葛为主线,以大胆的想象,奇特的构思,展现了美与丑、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生死搏斗,揭露了宗教的虚伪,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小说最大的艺术成就就是雨果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场景有机连缀起来,第一次成功地运用了“美丑对照原则”塑造人物形象,打破传统观念中美与丑的绝对对立,使美丑事物相依相傍。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组人物对照。
一、人物之间的美丑对照
吉卜赛女郎爱斯美拉达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她热情活泼,不仅容貌美,而且心灵更美,简直是善的化身。
小说通过面貌各异、性格迥异、地位悬殊的克洛德、加西莫多、弗比斯和甘果瓦对她不同程度、不同方式、不同性质的爱,展示他们各自的道德品质和性格特点,从而与爱斯美拉达的性格和一系列品质形成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
1、爱斯美拉达和卡西莫多
爱斯美拉达和卡西莫多都是孤儿,由于成长环境不同,最初他们两人毫无交集,一个美丽善良,一个凶恶歹毒,是美与丑的对比。
后来,卡西莫多因受克洛德指使劫持爱斯美拉达而惨招鞭刑时,爱斯美拉达竟垂怜于这个丑陋而又对她凶恶的人,不顾众人的眼光为他送水。
这个举动使二者间建立起了无形的联系,唤醒了本性不坏的卡西莫多内心深处潜藏的善,并使他逐渐用后起的善掩盖被副主教克洛德所同化的恶,以至于后来多次倾力营救爱斯美拉达脱离险境。
善化后的卡西莫多虽容貌无改,但和爱斯美拉达拥有了同样至善至美的心,这为我们对人物的审美创造了一个特殊的视角。
2、爱斯美拉达和克洛德
副主教克洛德是法国中世纪封建恶势力的化身,个性冷漠、自私,在压抑的环境中成了一个精神畸形的衣冠禽兽。
他对爱斯美拉达的爱不是真心实意的,仅仅是为了占有,为了满足一己私欲。
爱斯美拉达深爱弗比斯,克洛德由于求之不得,于是因爱生恨,刺伤“情敌”弗比斯并嫁祸给爱斯美拉达。
克洛德利用时机,威逼爱斯美拉达接受他的爱意,但爱斯美拉达宁死不从,维护了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克洛德不能满足欲望时,便毁灭“欲望的根源”以求得自己灵魂的安宁,这种极端的思想使他完全失去了人性,与爱斯美拉达的善良与正义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
3、爱斯美拉达和弗比斯
爱斯美拉达和弗比斯在社会地位、经济、爱情观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爱斯美拉达由对弗比斯救命的感激而心生爱慕,而弗比斯却只是贪慕爱斯美拉达的美色,根本瞧不起她卑微的身份地位。
爱斯美拉达身陷困境时还心系弗比斯的安危,弗比斯却为了保全自己的名声而不出面为无辜的爱斯美拉达洗刷冤屈。
后来,爱斯美拉达被迫害送上绞刑架,弗比斯却事不关己地与贵族小姐举办了隆重的婚礼,这两个人物之间形成了品格上高尚与卑劣的对照。
4、爱斯美拉达和甘果瓦
爱斯美拉达是甘果瓦的救命恩人,在甘果瓦误闯“奇迹王国”的“怪厅”而被乞丐王判了死刑时,爱斯美拉达为了救他而与他结成夫妻。
虽然甘果瓦心中确实喜欢爱斯美拉达,但这种爱是建立在爱斯美拉达为他提供谋生条件的基础上的,是一种利己之爱。
爱斯美拉达危难之际,甘果瓦没有帮助她,反而拐着她的母山羊佳利逃跑了。
因此,甘果瓦和爱斯美拉达形成了自私自利与舍己救人的鲜明对照。
总之,克洛德、弗比斯和甘果瓦对爱斯美拉达的爱都是肤浅的、平庸的,都是建立在一己私欲之上的。
此外,卡西莫多和克洛德这对“父子”在思想、行为上也有强烈的对照。
卡西莫多对爱斯美拉达是全心全意、真心真意的爱,在爱斯美拉达危难之际,他冒死将其救出并处处为她着想,“他把一切痛苦留给了自己”。
克洛德对爱斯美拉达则充满淫欲,求之不得后,又千方百计欲置她于死地。
最后,当卡西莫多识破克洛德就是迫害爱斯美拉达的罪魁祸首时,他再也抑制不住怒火,把克洛德从顶楼上推了下去。
克洛德极端利己的丑恶灵魂与加西莫多具有自我牺牲精神以及无私奉献的美德形成对比。
二、人物自身的美丑对照
除了人物之间的美丑对照,小说中还出现人物的自我对照。
卡西莫多又聋又驼,因奇丑的外貌经常受到世人的嘲弄。
在副主教克洛德的教化下,他最初凶恶愚昧,对人类充满了仇恨。
当他因劫持爱斯美拉达在刑台上受鞭刑时,他一向视为亲人的克洛德却弃之不顾,爱斯美拉达以德报怨的行动使加西莫多内心深处的人性得以复苏,这也在之后解救爱斯美拉达的行动中化为了与克洛德恶势力对抗的原动力。
加西莫多前后心灵的对比是美与丑、善与恶的对照。
当然,卡西莫多后来善美的心灵与他丑陋的外貌也形成强烈的反差,但随后善美之心逐渐泛化,并影响到了我们对他外表的评价,这也就是美学中所谓的“化丑为美”。
雨果对克洛德这个人物进行了浪漫主义的夸张和渲染。
早年的克洛德勤奋好学,富有爱心。
他怜爱弟弟,收养了卡西莫多。
后来他当上副主教,却爱上了爱斯美拉达。
在宗教禁欲主义压抑的苦闷中,他的精神开始扭曲,变成了一个阴沉、残暴的魔鬼,千方百计置爱斯美拉达于死地。
这种前后心理和行为巨大的反差,突出地说明了宗教神职如何异化与泯灭克洛德的正常人性,深刻揭露了宗教和教会的罪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此外,表里不一的弗比斯以及甘果瓦,也显示出人外表与灵魂的反差,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深深的思考。
美是无处不在的,但它又必须伴随着丑而存在,任何美与丑都是相对的。
雨果将显性的美与丑和隐性的美与丑都摆到《巴黎圣母院》中,通过情景、行动、心理活动展现出来,让我们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学会感受美、批判丑,更重要的是能将从显性丑中看到隐性美。
“化丑为美”并不是丑真的变成了美,而是丑的事物经过艺术的表现变得更典型,从而具有了艺术美。
卡西莫多就是那么一个“化丑为美”的人物形象,我们通过他一系列善良的举动,将其外表的丑陋化为拥有心灵美的个体,从而化丑为美,这个人物也为小说增添了传奇、怪诞色彩,更加吸引我们去阅读。
参考文献:
1. 刘叔成等,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8
2.雨果,巴黎圣母院[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58
3. 陈应祥、傅希春,外国文学(修订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休谟著、关文运译,《人性论》[M],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6
5.黄涛梅,《巴黎圣母院人物新论》,甘肃高师学报,第7卷第3期,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