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管理学派

合集下载

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

由于当时系统科学和理论比较盛行,倡导系统管理的人士十分广泛,因此对管理学派影响很大。

系统管理学派的管理思想基础是一般系统理论。

系统管理学派对管理的定义是:用系统论的观点对组织或企业进行系统分析、系统管理的过程。

系统管理学派该学派认为,任何组织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外界环境在不断地相互作用。

它具有系统部输入,输出和反馈功能。

因此,一般系统论是系统管理学派的理论基础。

系统管理学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
系统科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控制论的创始人诺伯特·维纳,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耗散结构的建立者普利高津,协同论的理论创始人哈肯及突变论的创始人托姆等。

一般系统理论建立之后,有的学者把它应用于工商企业的管理,因而形成了系统观理论。

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理查德·约翰逊、弗里蒙特·卡斯特、詹姆士·罗森茨韦克、米勒、梅萨·罗维奇。

代表著作有:萨多夫斯基:《一般系统理论原理》;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普利津高:《从混饨到有序》;哈肯:《协同论》;艾根:《超循环论》等。

系统管理学派的经典著作是:1963年约翰逊、卡斯特、罗森茨韦
克三人合著的《系统理论与管理》以及1970年卡斯特、罗森茨韦克二人合著的《组织与管理——一种系统学说》。

系统管理理论学派

系统管理理论学派

发展历程: 第一个阶段,是一般系统论与系统工程理论各自独立发展的阶段。 (1)一般系统论的发展。一般系统论是由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 立的。 贝塔朗菲指出生命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由多个部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 机的整体。由此他先建立了一种机体系统论。1948年将这种机体系统论发展成 了“一般系统论” 的思想。 (2) 系统工程理论的发展。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在进行电话网络的设计中使用了一 种方法,把每一项工程的进程划分为规划、研究、发展、发展期间研究和通用工 程五个阶段,4O年代,他们把这种方法称之为系统工程。 1957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古德和麦克霍尔台著了《系统工程学》 综合论述了 运筹学方法及其一些具体分支。 1962年,霍尔写了《系统工程方法论》,把系统工程看作一个过程,一种解决 问题的程序。并提出了系统工程的三维结构模型,的。
(3)社会系统工程,包括经济系统工程、管理科学、领导科学.军事系统工程、 企业系统工程等等。
(4)文化系统工程,包括科学研究与发展系统工程.教育系统工程、人才学、文 化发展学等等。 (5)综合系统工程,包括环境科学、城市发展系统工程、国家发展工程、未来学、 国际发展战略工程\空间科学系统工程等。
代表人物:系统管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雷蒙特·卡斯特(Fremont E. Kast,1926-), 他是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管理学教授。1963年,卡斯特与理查德·约翰逊(Richard A. Johnson)、詹姆斯·罗森茨韦格(James E. Rosenzweig)共同写了《系统理论与管理》一 书,这本书借助风靡当时的系统论,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系统管理的观点,成为他创立系统 管理理论的奠基之作。1970年,卡斯特和罗森茨韦格又合作出版了《组织与管理—系统方 法与权变方法》一书,由此建立了系统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同时也奠定了他们在系统管 理学派中的地位。此后,系统管理理论曾经一度风靡管理学界。

管理理论丛林各学派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

管理理论丛林各学派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

管理理论丛林主要的管理学派如下:1.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是在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代表人有美国的哈罗德·孔茨。

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是:管理是一个过程,即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管理是由一些基本步骤(如: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所组成的独特过程。

该学派注重把管理理论和管理者的职能和工作过程联系起来,目的在于分析过程,从理论上加以概括,确定出一些管理的基本原理、原则和职能。

由于过程是相同的,从而使实现这一过程的原理与原则,具有普遍适用性。

2.人类行为学派。

代表人物是劳伦斯·阿普莱。

主要观点是:既然管理是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把事情办好,因此就必须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

该学派注重心理学,注重个人和人的动因,把人的动因视作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这一学派把管理看作是对组织行为的领导和协调,坚持认为抓好对人的管理是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3.经验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彼得·德鲁克,代表作《有效的管理者》。

该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管理者的实际管理经验或案例来研究管理学问题。

他们认为,成功的组织管理者的经验和一些成功的大企业的做法是最值得借鉴的。

因此,他们重点分析许多组织管理人员的经验,然后加以概括和总结,找出他们成功经验中具有共性的东西,然后使其系统化、理论化,并据此为管理人员提供在类似情况下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和技能,以达到组织的目标。

4.社会系统学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切斯特·巴纳德,代表作《经理的职能》。

他被誉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

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是:1.组织的实质──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人的行为构成的、整体的协作系统的一部分和核心。

这一协作系统由人的系统、物的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

2.组织要素:作为一个组织,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成员间的信息沟通。

经理人员是组织成员协作活动相互联系的中心。

他的基本任务是:建立整个组织的信息系统并保持其畅通;保证其成员进行充分协作;确定组织目标。

系统管理学派的主要观点

系统管理学派的主要观点

系统管理学派的主要观点
系统管理学派的主要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外部环境产生影响。

组织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 系统思维:系统管理学派强调整体性思维,关注组织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强调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和协同作用,以实现整个系统的最佳运转和目标达成。

3. 人为核心:系统管理学派认为人是组织的核心,组织的发展和成功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和努力。

因此,系统管理学派强调人的管理和发展,注重激励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创造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认同感。

4. 客观性和科学性:系统管理学派倡导管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注重分析和设计各种系统和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提高管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并且强调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管理决策和解决问题。

5. 目标导向:系统管理学派强调制定明确的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进行管理和决策。

通过合理分配资源和任务,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得组织能够朝着设定的目标不断前进。

总的来说,系统管理学派强调以系统思维的视角来看待组织问题,注重整体性和协调性,重视人的作用和管理科学性,以实现组织的高效运转和目标达成。

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1产生背景西方的系统管理学派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但在管理学的研究中运用系统思想并非开始于管理的系统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巴纳德最早提出了协作系统的概念,并指出管理的职能就在于保持组织同外部环境的平衡。

在20世纪30年代,福莱特也明确提出了管理的整体性思想,她把企业组织视为一个不断运动着的统一整体,指出管理必须着眼于整体内部的协调。

此后,科学学派也把系统分析作为一种基本方法用于解决某些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复杂管理问题的决策。

追根溯源,系统管理理论的发展同一般系统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战后,企业组织规模扩大化,机构复杂化,以往只侧重于某一个方面(或生产技术过程管理,或人际关系管理,或一般组织结构问题管理)的管理难以实现组织效率的提高。

一个重要的管理课题急需解决,即如何从企业整体的角度出发,处理好企业组织内部各个单位或部门之间的关系,保证组织整体的有效运转,系统理论学派应运而生。

2代表人物及其贡献2.1一般系统理论2.1.1一般系统理论的创始人路德维格·冯·贝塔朗菲(Bertalanffy,Ludwig von,1901-1972)奥地利籍的生物学家和哲学家贝塔朗菲,于1937年在芝加哥大学德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最早提出了“一般系统理论”的概念。

1945年以后,他陆续发表文章和著作,介绍一般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

1950年,他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物理学与生物学的开放系统理论》的文章,阐述了一般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1954年,美国成立“一般系统学会:,并出版《一般系统年鉴》。

1968年,贝塔朗菲在《一般系统理论的基础、发展和应用》一书中把“系统“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动态的开放系统的理论。

2.1.2控制论的创始人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1894-1964)维纳少年时是一位天才的神童,他11岁上大学,学数学,但喜爱物理、无线电、生物和哲学,14岁考进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动物学,后又去学哲学,18岁时获得了哈佛大学的数理逻辑博士学位。

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

管理科学文摘2000年第6期8管理与思考GUAN LI YU SI KAO系统管理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系统管理学派西方的系统管理学派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

当时,“系统科学”、“系统理论”、“系统工程”、系统分析”、“系统方法”等术语充斥于管理文献之中。

追根溯源,系统管理理论的发展同一般系统理论有密切的关系。

近代比较完整地提出“系统”概念的是亨德森,后来发展为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1948年,诺伯特·威纳创立了“控制论”。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楔又尝试把控制论与信息论结合起来,并于1956年发表题为《一般系统论:一种科学的框架》的文章。

1968年,贝塔朗菲出版的《一般系统理论的基础、发展和应用》一书,更加全面地阐述了动态开放系统的理论,被公认为一般系统论的经典著作。

一般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它不断地同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维持一种稳定的状态。

一般系统理论建立以后,西方有些学者把它应用于工商企业的管理,形成系统管理学派。

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约翰逊、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

1963年由他们三人共同出版了《系统理论和管理》一书,从系统概念出发,建立了企业管理新模式,成为系统管理的代表作。

他们认为,系统观点、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方面。

系统观点系统管理学派是用系统观点来考察工商企业及其管理的。

系统观点认为:整体是主要的,而其各个部分是次要的;系统中许多部分的结合是它们相互联系的条件;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个部分围绕着实现整个系统的目标而发挥作用;系统中各个部分的性质和职能由它们在整体中的地位所决定,其行为则受到整体的制约;整体是一种力的系统、结构和综合体,是作为一个单元来行事的;一切都应以整体作为前提条件,然后演变出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整体通过新陈代谢而使自己不断地更新;整体保持不变和统一,而其组成部分则不断改变。

管理学11派简要

管理学11派简要

公司经济管理十一种学派一·古典学派(管理过程学派)1代表人物: 古典管理理论旳创始人之一法约尔。

美国旳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

2重要观点: 管理就是在组织中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完毕工作旳过程。

他们把管理看作是在组织中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完毕工作旳过程。

应当分析这一过程, 从理论上加以概括, 拟定某些基础性旳原理, 并由此形成一种管理理论。

有了管理理论, 就可以通过研究, 通过对原理旳实验, 通过传授管理过程中涉及旳基本原则, 改善管理旳实践。

3长处:相对于其他学派而言, 它是最为系统旳学派。

他们一方面从拟定管理人员旳管理职能入手, 并将此作为他们理论旳核心构造。

管理过程学派觉得管理存在着某些一般运用旳原则, 这些原则是可以运用科学措施发现旳。

管理旳原则犹如灯塔—样, 能使人们在管理活动中辨明方向。

4缺陷:不能合用所有组织管理过程学派所归纳出旳管理职能不能合用所有旳组织。

对静态旳、稳定旳生产环境较为合适, 而对动态多变旳生产环境难以应用。

二·行为学派(人际关系学派)1代表人物: 斯金纳、梅奥、马斯洛、麦格雷戈、卢因、穆顿等。

2重要观点: 这个学派觉得, 既然管理是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完毕工作, 那么, 对管理学旳研究就必须环绕人际关系这个核心来进行。

这个学派把有关旳社会科学原有旳或新近提出旳理论、措施和技术用来研究人与人之间和人群内部旳多种现象, 从个人旳品性动态始终到文化关系, 无所不波及。

这个学派注重管理中"人"旳因素, 觉得在人们为实现其目旳而结成团队一起工作时, 他们应当互相理解。

3长处:研究旳重点只是组织中人与人之间旳关系, 这种人际关系强调旳是行为个体互相之间旳关系, 并没有研究行为个体与组织之间旳关系协调问题。

4缺陷:三.社会系统学派1代表人物: :美国出名旳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2重要观点: 组织是一种是由个人构成旳协作系统, 个人只有在一定旳互相作用旳社会关系下, 同别人协作才干发挥作用。

系统管理学派[全稿]

系统管理学派[全稿]

系统管理学派出自MBA智库百科(http://wiki1></a>.mbalib/)系统管理学派(System Management School)系统管理学派侧重以系统观点考察组织结构及管理基本职能,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弗理蒙特·卡斯特(F. E. Kast)、罗森茨威克(J. E. Rosenzweig)。

目录[隐藏]1 系统管理学派的产生2 系统管理学派的观点和主张2.1 系统管理理论2.2 系统观点、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2.3 从系统观点来考察和管理3 系统科学的发展4 系统管理学派主要代表人物5 对系统管理学派的评价系统管理学派的产生在管理学的研究中运用系统思想,并非开始于管理的系统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巴纳德最早提出了协作系统的概念,并指出管理的职能就在于保持组织同外部环境的平衡。

在20世纪30年代,福莱特也明确地提出了管理的整体性思想,她把企业组织视为一个不断运动着的统一整体,指出管理必须着眼于整体内部的协调。

此后,管理科学学派也把系统分析作为一种基本方法用于解决某些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复杂管理问题的决策。

但是,应用一般系统理论建立一种管理理论并形成为一个学派,则是20世纪60年代的事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企业组织规模日益扩大,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也更加复杂,从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管理课题,即如何从企业整体的要求出发,处理好企业组织内部各个单位或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组织整体的有效运转。

以往的管理理论都只侧重于管理的某一个方面,它们或者侧重于生产技术过程的管理,或者侧重于人际关系,或者侧重一般的组织结构问题,为了解决组织整体的效率问题,系统理论学派于是产生了。

到20世纪60年代西方的系统管理学派盛行。

当时,“系统科学”、“系统理论”、“系统工程”、“系统分析”、“系统方法”等术语充斥于管理文献之中。

追根溯源,系统管理理论的发展同一般系统理论有密切的关系。

近代比较完整地提出“系统”概念的是亨德森,后来发展为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现代管理学流派笔记摘抄(3篇)

现代管理学流派笔记摘抄(3篇)

第1篇引言管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逐渐形成了多种管理理论流派。

以下是关于现代管理学流派的笔记摘抄,旨在梳理和总结各流派的核心观点和方法。

一、行为科学学派1. 代表人物:- 马斯洛(Abraham Maslow)- 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 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2. 核心观点:- 强调人的行为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 研究个体的需求、动机、态度和人际关系。

- 重视员工参与、沟通和团队建设。

3. 管理方法:- 需求层次理论:关注员工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 X理论与Y理论:X理论认为员工天生懒惰,需要严格管理;Y理论则认为员工具有自我管理能力,愿意承担责任。

- 双环学习:通过反思和修正来提高个人和组织的学习能力。

二、系统学派1. 代表人物:- 卡斯特(Ralph Katz)- 卢森斯(James G. Thompson)2. 核心观点:- 将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

- 强调组织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 关注组织的适应性和变革能力。

3. 管理方法:- 系统分析:通过分析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找出影响组织绩效的关键因素。

- 系统设计:根据组织目标和环境条件,设计合适的组织结构和流程。

- 系统控制:通过反馈机制,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三、决策理论学派1. 代表人物:- 霍尔(Herbert A. Simon)- 马克汉姆(Richard L. Cyert)- 马奇(James G. March)2. 核心观点:- 决策是管理活动的核心。

- 研究决策过程、决策结构和决策方法。

- 强调信息收集、评估和选择的重要性。

3. 管理方法:- 决策树:通过分析不同决策方案的可能结果,选择最佳方案。

- 决策矩阵:考虑多个决策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 决策规则:建立一系列决策准则,简化决策过程。

管理理论的丛林

管理理论的丛林

*管理理论的丛林:(一)社会系统学派:1.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2.任何组织都包括协作意愿、共同目标、信息沟通三个基本要素3.管理者的权威不能自封4、管理者的重要的领导性质(二)系统管理学派:1.代表人物是卡斯特与罗森茨维奇2.组织作为一个转换系统,是由相互依存的众多要素所组成。

3.局部最优不等于整体最优4.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要重视环境因素。

(三)决策管理学派: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美国人,1978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管理就是决策。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都需要决策。

以“满意标准”代替传统的“最优标准”。

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不是“拍板”的一瞬间。

决策可分为程序化和非程序化决策。

(四)经验管理学派:代表人物:德鲁克(Peter F. Drucker),斯隆(A. P. Sloan)等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案例)来研究管理问题,强调实用以大公司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学习管理(五)管理科学学派:在研究和解决管理问题时,着重强调合理性,进行定量分析。

把运筹学、统计学和电子计算机用于管理决策和提高组织效率。

管理科学学派的出现标志着管理从定性阶段走向定量阶段过分依赖物质技术而忽略人的作用(六)权变管理学派:权变的意思就是权宜应变,随机制宜核心观点认为不存在“普遍适用,一成不变,最好的”管理理论或方法。

(七)管理过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又叫管理职能学派、经营管理学派古典管理学派和行为科学学派之后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一个管理学派法约尔是这一学派的开山鼻祖,代表人物是哈罗德·孔茨,他认为存在着“管理理论的丛林”,而过程方法能够包含、综合当今的各种管理理论。

主要研究管理职能及其执行过程和原则五种管理职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组织的经营环境PEST分析针对“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来做大环境分析。

另外还有2个大环境因素——国际环境(政治)和自然环境(经济)。

环境不稳定性矩阵迈克尔·波特的“五力竞争模型” ——行业环境分析*社会责任如果企业在承担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法律上的义务 是指企业要遵守有关法律,经济上的义务 是 指企业要追求经济利益 )的前提下,还承担“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那么,我们就说该企业是有社会责任的(受道德力量的驱动)。

系统管理学派的基本内容 -回复

系统管理学派的基本内容 -回复

系统管理学派的基本内容-回复什么是系统管理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是一种管理理论和方法,强调企业或组织是一个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系统。

它关注整体性和系统性,认为企业内部各个元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反馈关系,同时也与外部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

系统管理学派通过对系统的整体性和动态性进行研究和分析,致力于优化和改善组织运作。

系统管理学派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系统思维:系统管理学派强调思考和分析问题时要从整体和系统角度出发,而不仅仅是关注单个部分。

它强调整体观念和整合思维,认为组织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互动关系。

因此,系统管理学派倡导管理者在解决问题时要考虑到整个系统的平衡和协调。

2. 系统分析:系统管理学派注重对系统的分析和评估。

通过对组织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找出系统的关键要素和关键驱动因素。

同时,它也关注系统的结构和关系,分析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互动方式。

通过深入的系统分析,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和把握组织的运作机制和规律。

3. 系统设计:系统管理学派提出在组织设计和运作中要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

它强调组织的各个部分要有明确的定位和角色,各个环节要有协调和衔接的机制。

在设计组织结构时,系统管理学派认为要遵循系统的原则,使得整个系统能够高效运作。

4. 系统优化:系统管理学派关注如何优化和改进组织运作。

它强调通过对系统的整体性和动态性进行分析,找出系统内部的问题和瓶颈,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系统管理学派认为,通过优化系统的各个环节和流程,可以提高组织的效率和绩效。

5. 系统控制: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的运作需要进行有效的控制。

它强调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指标,进行监控和评估。

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不断调整和改进组织的运作。

系统管理学派认为,控制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有效的控制,才能使组织实现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系统管理学派注重整体和系统性,通过系统思维、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优化和系统控制等手段,帮助管理者理解和把握组织的运作机制,提高组织的效率和绩效。

现代管理学五个

现代管理学五个

现代管理学五个学派分别是管理过程学派、经验学派、系统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和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是亨利•约法尔。

•经验学派。

经验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彼得·德鲁克和戴尔。

该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即指案例)来研究管理学问题。

•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是由一个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社
会技术系统。

•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分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主张运用数学符号和公式进行计划决策和解决管理中的问题,求出最佳方案,实现企业目标。

论系统管理学派

论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
• 系统管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雷蒙特•卡斯特, 他是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管理学教授
• 1963年,卡斯特与理查德•约翰逊、詹姆斯•罗森 茨韦格共同写了《系统理论与管理》一书,这本 书借助风靡当时的系统论,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系 统管理的观点,成为他创立系统管理理论的奠基 之作。
松下电器产业公司的管理
松下电器的组织结构就是运用了系统管理学派的思想精华。
• 系统管理理论的最大长处,就是运用系统论的观 点和方法,尤其是整体论思想,分析组织问题和 管理行为。它以全局观点突破了片面性思维,以 开放观点突破了封闭性研究,以“关系说”替代 了“要素说”。在这样一种思路下,系统管理理 论既注重组织内部的协调,也注重组织外部的联 系,把企业内外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动态过程和 有机整体;既关注组织结构,也关注管理的过程; 既强调组织目标,又强调人的因素。在一定程度 上,这种思维在现代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具有整合 性的意义。
• 1970年,卡斯特和罗森茨韦格又合作出版了《组 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一书,由此建 立了系统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同时也奠定了他 们在系统管理学派中的地位。此后,系统管理理 论曾经一度风靡管理学界
系统管理学派发历程
• 第一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一般系统论的 诞生
• 一般系统论是由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 朗菲于1937年在芝加哥大学的一次讨论会上 首次提出的。贝塔朗菲批评了当时关于生命体 本质“机械论”和“活力论”的片面性观点, 指出生命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由多个部分相互 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他率先建立起一种 “机体系统论”。
• 1948年,机体系统论进一步发展成为著名的 “一般系统论”。
• 第二个阶段,20世纪40~20世纪50年代,信 息论、控制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系统管理理论

第三章系统管理理论

系统管理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是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范畴及一般原理,全面分析组织管理活动的理论。

系统管理学派的主要理论要点是:1.组织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的人造系统。

2.组织是一个为环境所影响,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系统。

组织不仅本身是一个系统,它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系统的分系统,它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中取得动态平衡。

组织同时要从外界接受能源、信息、物料等各种投入,经过转换,再向外界输出产品。

系统科学也是20世纪形成的新型学科。

它是一门理论深刻、严谨而又有着强烈技术实践能力的科学学科。

它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一般系统论与系统工程理论各自独立发展的阶段。

现代系统思想的发展应当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19世纪辩证法哲学思想的影响,那种有机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整体性思维方式,渗透于20世纪初科学的理论与科学的工程实践当中。

于是,在20世纪20~30年代,首先在两个相隔较远的领域——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中形成了两个看来互不联系的学科:一般系统论和系统工程。

一般系统理论是由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

20世纪20年代,在理论生物学界存在着一场关于生命本质问题的争论。

一些科学家持机械论的观点,认为无论生命有多么复杂,它在本质上只不过是一架更为精细的机器。

另一些人则持着一种"活力论"的观点,他们认为:生命体之所以具有目的性、主动性和自动调节等能力,是因为生命体中有一种科学所不能解释的"活力"。

贝塔朗菲则批评了这两种各有其片面性的观点,指出生命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由多个部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的整体。

由此他先建立了一种"机体系统论"。

1948年将这种机体系统论发展成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

一般系统论认为,所有复杂事物,如生命现象或社会现象等,无论其规律过程还是其所有复杂行为,原因都在于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有机结合。

管理理论丛林各学派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

管理理论丛林各学派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

管理理论丛林主要的管理学派如下:1.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是在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代表人有美国的哈罗德·孔茨。

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是:管理是一个过程,即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管理是由一些基本步骤(如: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所组成的独特过程。

该学派注重把管理理论和管理者的职能和工作过程联系起来,目的在于分析过程,从理论上加以概括,确定出一些管理的基本原理、原则和职能。

由于过程是相同的,从而使实现这一过程的原理与原则,具有普遍适用性。

2.人类行为学派.代表人物是劳伦斯·阿普莱。

主要观点是:既然管理是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把事情办好,因此就必须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

该学派注重心理学,注重个人和人的动因,把人的动因视作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这一学派把管理看作是对组织行为的领导和协调,坚持认为抓好对人的管理是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3。

经验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彼得·德鲁克,代表作《有效的管理者》.该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管理者的实际管理经验或案例来研究管理学问题.他们认为,成功的组织管理者的经验和一些成功的大企业的做法是最值得借鉴的.因此,他们重点分析许多组织管理人员的经验,然后加以概括和总结,找出他们成功经验中具有共性的东西,然后使其系统化、理论化,并据此为管理人员提供在类似情况下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和技能,以达到组织的目标。

4.社会系统学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切斯特·巴纳德,代表作《经理的职能》。

他被誉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

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是:1.组织的实质──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人的行为构成的、整体的协作系统的一部分和核心。

这一协作系统由人的系统、物的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

2.组织要素:作为一个组织,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成员间的信息沟通。

经理人员是组织成员协作活动相互联系的中心。

他的基本任务是:建立整个组织的信息系统并保持其畅通;保证其成员进行充分协作;确定组织目标.3。

十一个管理系统学派概述

十一个管理系统学派概述

标准文案一、经验学派。

1.代表人物彼得•德鲁克,著名管理学家,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出生于维也纳。

德鲁克于1954年出版《管理实践》一书,从此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同时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

主要作品有《管理实践》、《管理——任务、责任、实践》等。

欧内斯特•戴尔,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经验主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德国北部的海港城市汉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在英国的剑桥大学攻读经济学,获得工商管理学士学位,后在耶鲁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主要著作有《伟大的组织者》(1960年)、《组织中的参谋工作》、《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等。

在1960年出版的《伟大的组织者》一书中断然反对存在着有关组织和管理的“普遍原则”,主张用比较的方法对大企业的管理经验进行研究。

艾尔福雷德•斯隆,美国高级经理人员、企业家。

长期担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总裁(和董事长,事业部管理体制的首创人之一。

斯隆最大的贡献就是设计出了一种组织模式,使集权和分权在当时的条件下得到较好的平衡。

他把通用汽车公司按产品划分为21个事业部、分属4个副总裁领导。

有关全公司的大政方针,如财务控制、重要领导人员的任免、长期计划、重要研究项目的决定等,由公司总部掌握;其他具体业务则完全由各事业部负责。

2.主要观点该流派的成员通常借助案例来分析经验,以此来研究管理。

这种观点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即:学生和实践者通过研究那些在不同案例中管理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将会理解管理领域,甚至知道怎样进行有效管理。

1 .管理只同生产商品和提供各种经济服务的工商企业有关。

管理学由管理一个工商企业的理论和实际的各种原则组成;管理的技术、能力、经验不能移植并应用到其他机构中去。

他说,任何管理工作的基础都不能不是工商管理,因为工商企业是首先出现的现代机构,它是本世纪成功的史实,而工商企业中的管理从一开始就带着普遍牲和连续性。

2.管理是一门科学,或至少能够成为一门学科。

管理不仅是一种常识,也不仅是累积起来的经验,它至少蕴藏了一套系统的知识。

当代管理理论的各主要流派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

当代管理理论的各主要流派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

当代管理理论的各主要流派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一、关于管理过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又称为经营管理学派、管理职能学派,是历史悠久并有巨大影响力的一种管理理论。

管理学者一般认为法约尔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管理过程理论渊源于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管理过程学派把管理看作是一个过程,其研究对象就是管理的过程和职能。

法约尔提出管理的五种职能,这五种职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管理过程学派认为,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诸因素来协调有关资源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二、关于社会系统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的形成以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的现代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为标志。

社会系统学派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意大利社会学家帕雷托的理论、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和库尔特?科弗卡的心理学理论以及梅奥等人的人际关系学说等。

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

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切斯特?巴纳德由于他在研究组织和管理性质及理论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而曾经得到过7个名誉博士学位。

巴纳德使用社会的、系统的观点来分析管理问题,后人称他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

三、关于决策理论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是在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行为科学理论、系统理论、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综合运用管理决策问题,形成了关于决策和决策方法的完整理论体系。

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1.赫伯特·西蒙西蒙是决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将社会系统理论同心理学、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技术、运筹学结合起来考察人们在决策中的思维过程,并分析了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及其使用的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提出了目标一手段分析法等决策的辅助工具,被人们认为对经理人员的决策确有帮助,并为今后对人工智能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

由于西蒙在决策理论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被授予1978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西蒙在管理方面主要研究的是生产者的行为,特别是当代公司中决策的组织基础和心理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管理学派1产生背景西方的系统管理学派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但在管理学的研究中运用系统思想并非开始于管理的系统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巴纳德最早提出了协作系统的概念,并指出管理的职能就在于保持组织同外部环境的平衡。

在20世纪30年代,福莱特也明确提出了管理的整体性思想,她把企业组织视为一个不断运动着的统一整体,指出管理必须着眼于整体内部的协调。

此后,科学学派也把系统分析作为一种基本方法用于解决某些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复杂管理问题的决策。

追根溯源,系统管理理论的发展同一般系统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战后,企业组织规模扩大化,机构复杂化,以往只侧重于某一个方面(或生产技术过程管理,或人际关系管理,或一般组织结构问题管理)的管理难以实现组织效率的提高。

一个重要的管理课题急需解决,即如何从企业整体的角度出发,处理好企业组织内部各个单位或部门之间的关系,保证组织整体的有效运转,系统理论学派应运而生。

2代表人物及其贡献2.1一般系统理论2.1.1一般系统理论的创始人路德维格·冯·贝塔朗菲(Bertalanffy,Ludwig von,1901-1972)奥地利籍的生物学家和哲学家贝塔朗菲,于1937年在芝加哥大学德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最早提出了“一般系统理论”的概念。

1945年以后,他陆续发表文章和著作,介绍一般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

1950年,他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物理学与生物学的开放系统理论》的文章,阐述了一般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1954年,美国成立“一般系统学会:,并出版《一般系统年鉴》。

1968年,贝塔朗菲在《一般系统理论的基础、发展和应用》一书中把“系统“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动态的开放系统的理论。

2.1.2控制论的创始人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1894-1964)维纳少年时是一位天才的神童,他11岁上大学,学数学,但喜爱物理、无线电、生物和哲学,14岁考进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动物学,后又去学哲学,18岁时获得了哈佛大学的数理逻辑博士学位。

1913年刚刚毕业的维纳又去欧洲向罗素和希尔伯特这些数学大师们学习数学。

维纳在1919年研究勒贝格积分时,就从统计物理方面前发了控制论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参加了美国研制防空火力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提出了负反馈概念,应用了功能模拟法,对控制论的诞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43年维纳与别格罗和罗森勃吕特合写了《行为、目的和目的论》的论文,从反馈角度研究了目的性行为;找出了神经系统和自动机之间的一致性。

这是第一篇关于控制论的论文。

2.1.3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Claude Elwood Shannon,1916-2001)信息论的创始人是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数学家申农(C.E.Shannon),他为解决通讯技术中的信息编码问题,突破老框框,把发射信息和接收信息作为一个整体的通讯过程来研究,提出通讯系统的一般模型;同时建立了信息量的统计公式,奠定了信息论的理论基础。

1948年申农发表的《通讯的数学理论》一文,成为信息论诞生的标志。

此外,香农的家庭与大发明家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1931)还有远亲关系。

2.1.4耗散结构的建立者普里高津普利高津1917年生于莫斯科,1945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两年后被聘为教授。

他主要研究非平衡态的不可逆过程热力学。

耗散结构理论是物理学中非平衡统计的一个重要新分支,普里高津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由于这一成就,普里高津获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

2.1.5协同学的理论创始人哈肯(Herman.Haken)左脑型VS 右脑型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在《大脑工作原理》一书中指出:“在对大脑的研究过程中发现,特定的功能可能源于大脑的某一区域。

大脑的损伤和撞击是判明这种功能区域的第一个指示器。

例如,撞击大脑的左半球会引起身体右侧瘫痪,比如右腿、右手臂和右手的瘫痪。

与此类似,撞击大脑的右半球会引起身体左侧部位的瘫痪。

”这是左右脑思维模型划分的一些生理依据。

1973年以后,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理论管理学教授赫尔曼·哈肯(H.Haken)通过非平衡相变与平衡相变以及非平衡相变之间的类比,得出了“协同”(Synergetics)的概念,并且进一步指出,一个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关键并不在于热力学平衡还是不平衡,也不在于离平衡志有多远,而在于只要是一个由大量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它的子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就能够产生时间结构,空间结构或时空结构,形成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表现出新的有序状态。

2.1.6突变论的创始人托姆(R.Thom)(互动百科上的,不知道是真是假)突变论的创始人是法国数学家雷内托姆,他于1972年发表的《结构稳定性和形态发生学》一书阐述了突变理论,荣获国际数学界的最高奖一菲尔兹奖章。

突变论的出现引起各方面的重视,被称之为“是牛顿和莱布尼茨发明微积分300年以来数学上最大的革命”。

2.2系统管理理论2.2.1美国的理查德·约翰逊和弗里蒙特·E·卡斯特(Fremont E.Kast)卡斯特理查德·约翰逊、弗里蒙特·卡斯特和詹姆斯·罗森茨韦克于1963年三人共同撰写了《系统理论与管理》一书,比较全面的阐述了管理的系统理论。

1970年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又合作出版了《组织与管理一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一书;进一步充实了这一理论。

2.2.2米勒詹姆斯·格黑尔·米勒(James·Grier·Miller)是实用系统理论的代表人;其生物学系统观一把系统及其部分划分为有机确定的子系统,被称为“生命系统论”。

2.2.3梅·萨洛维奇梅·萨洛维奇是数学系统理论的代表人物。

M·D·萨洛维奇;Y·塔卡哈拉和他们的同事发展了演绎法。

3观点主张3.1整体是主要的,各个部分是次要的。

组织由五个分系统构成: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组织结构分系统、管理分系统;系统中各部分的结合是它们相互联系的条件;系统的各部分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各个部分的性质和职能由它们在整体中的地位所决定,其行为受到整体的制约;整体保持不变和统一,其它组成部分不断改变。

3.2在企业系统中,人是主体,其他要素则是被动的。

企业是由人、物资、机器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的目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它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受到这些组成要素的影响,在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中,人是主体,其他要素则是被动的。

3.3管理人员从全局角度统筹。

企业看成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投入的是物资、劳动力和各种信息,产出的是各种产品或服务。

运用系统观点使管理人员不至于只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特殊职能而忽视了大目标,也不至于忽视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

3.4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系统观点、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方面。

3.4.1系统观点系统管理学派是用系统观点来考察工商企业及其管理的。

系统观点认为:整体是主要的,而其各个部分是次要的;系统中许多部分的结合是它们相互联系的条件;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个部分围绕着实现整个系统的目标而发挥作用;系统中各个部分的性质和职能由它们在整体中的地位所决定,其行为则受到整体的制约;整体是一种力的系统、结构或综合体,是作为一个单元来行事的;一切都应以整体作为前提条件,然后演变出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整体通过新陈代谢而使自己不断地更新:整体保持不变和统一,而其组成部分则不断改变。

从以上观点出发,所谓系统就是由两个以上的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所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系统管理学派认为,工商企业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而共同工作的各个子系统所组成的系统,以便达到一定的目标。

工商企业是一个人造的系统,它同周围的环境之间存在着动态的相互作用,并具有内部的和外部的信息反馈网络,能够不断地自行调节,以适应环境和本身的需要。

3.4.2系统分析所谓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逻辑推理、科学分析的方法,在确定条件与不确定条件下,找出各种可行的方案。

或者说,系统分析就是以系统的整体最优为目标,对系统的各个主要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是一个有目的、有步骤的探索性分析过程,以便给决策者提供直接判断和决定最优方案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系统分析要求有严格的逻辑性。

也就是说,在拟定方案以前,先要确定方案的目的、实现的场所、人员和方法等,然后搜集资料,拟定对比方案,最后对于建立的各种分析模型进行分析比较,选出可实施的方案。

在进行系统分析时,应首先紧密围绕建立系统的目标;其次,应从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使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既要考虑当前利益,又要考虑长远利益;还要做到抓住关键问题,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4.3系统管理全面应用系统理论于企业组织管理实践的是开放组织系统理论,该理论特别强调开放性、整体性和层次性观念。

其创始人卡斯特认为,企业是相对开放的系统,边界是可渗透的,可以有选择地输入和有选择地吸收,不仅要适应环境,还要影响环境。

更重要的是,企业应有意识地去改造环境。

该理论后来发展成为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应有四个特点:一是以目标为中心,始终强调系统的客观成就和客观效果;二是以整个系统为中心,强调整个系统的最优化而不是子系统的最优化;第三,以责任为中心,分配给每个管理人员一定的任务,而且要能衡量其投入和产出;第四,以人为中心,每个员工都被安排做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并根据其业绩支付报酬。

同时,在系统管理中,有四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创建系统的决策、系统的设计、系统的运转和控制以及系统运转结果的检查和评价。

3.4.4从系统观点来考察和管理系统管理学派认为,从系统观点来考察和管理企业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与效益。

首先,这使得企业管理人员不至于因为只注意一些专门领域的特殊职能,而忽略了企业的总目标;也不至于忽略自己这个企业在更大的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企业的系统管理就是把信息、能源、材料和人员等没有联系的资源,结合成为一个达到一定目标的整体系统。

按系统观点组织资源的企业,并不会消除企业的各项基本管理职能,但能把企业中的各个子系统和有关部门的关系网络看得更清楚。

计划、组织、控制和信息联系等基本职能不是孤立的,而是围绕着系统及其目标而发挥作用的。

后来,福莱斯特等人创立的系统动态学是系统管理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并且把系统管理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和整个世界。

系统动态学强调政策,而且通过计算,把政策和其他系统因素结合起来构成实际模型,并分析系统的管理过程,进而说明管理对于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但其与原来的系统管理学派已有所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